蘭亭序高中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0-06高一下冊《蘭亭集序》知識點總結人教版。
一名合格的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習的趣味性,作為高中教師就要好好準備好一份教案課件。教案可以讓學生更容易聽懂所講的內容,讓高中教師能夠快速的解決各種教學問題。那么,你知道高中教案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高一下冊《蘭亭集序》知識點總結人教版”但愿對您的學習工作帶來幫助。
高一下冊《蘭亭集序》知識點總結人教版
【癸丑】jaB88.coM
永和九年的干支年。
【暮春】
春季的最后一個月。暮,晚。
【蘭序】
在紹興西南,其地名蘭渚,渚中有蘭亭。
【修禊】
一種消除不祥的祭禮。古代風俗,農歷三月三,臨水而祭,以祓除不祥,稱為“修禊”。
【畢、咸】
副詞,都。
【修】
長,高。
【激湍】
流勢大,流速急的水。
【映帶】
映襯并像帶子般環(huán)繞。
【流觴】
把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在曲水上流,任其順流而下,停在誰的面前,誰就取而飲之。觴,酒杯。
【曲水】
引水環(huán)曲為渠,以流酒杯。
【次】
處所,地方,指水邊。
【絲竹管弦】
都是樂器。簫笛用竹制成,是管樂器。琴瑟用弦制成,是弦樂器。
【盛】
多,這里有“熱鬧”的意思。
【惠風】
讓人受惠的風,微風。
【品類】
指自然萬物。
【所以】
這里是“用來”之意。
【騁】
奔馳,這里為“舒展”之意。
【極】
極盡,盡情。
【信】
確實,真。
【夫】
助詞,起引出下文的作用。
【相與】
相聚。
【俯仰】
一指社會人和事的應酬進退周旋;一說低頭抬頭,形容時間短暫。此處取前一個意思為佳。
【取諸】
從……中取得。
【因】
依,隨著。
【所托】
所寄者。
【放浪】
放縱,無拘無束。
【形骸】
身體、形體。
【趣舍】
趣,通“趨”,往,取。舍,舍棄。
【殊】
不同。
【欣于所遇】
倒裝句,對所接觸的事物感到高興。
【暫】
短暫,一時。
【快然】
高興的樣子。
【曾】
乃,竟。
【之】
往,到達。
【遷】
變化。
【系】
附著。
【向】
過去,以前。
【俯仰】
抬頭低頭,形容時間短。
【修短】
指人的壽命長短。
【化】
造化,自然。
【契】
古人用木或竹刻的卷契,分成兩半,各執(zhí)一半,以相合為憑證。
【喻】
明白。
【固】
本來,當然。
【一】
一樣。
【齊】
相等。
【彭】
彭祖,傳說是古代長壽的人,活了八百歲。
【觴】
幼年死去的。“一死生”和“齊彭觴”,都是莊子的看法。
【由】
通“猶”。
【時人】
當時與會的人。
【雖】
縱使,即使。
【致】
情趣。
【斯文】
這次集會的詩文。
相關閱讀
高一下冊《過秦論》知識點總結人教版
老師會對課本中的主要教學內容整理到教案課件中,大家靜下心來寫教案課件了。只有規(guī)劃好了教案課件新的工作計劃,才能在以后有序的工作!有沒有好的范文是適合教案課件?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一下冊《過秦論》知識點總結人教版”,歡迎大家閱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一下冊《過秦論》知識點總結人教版
一、通假字
①外連衡而斗諸侯/約從離衡(衡,通橫)
②孝公既沒(沒,通歿,死亡)
③合從締交/約從離衡/于是從散約敗(從,通縱,指戰(zhàn)國時期六國聯(lián)合共同對付秦國的策略,稱為合縱)
④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疲憊)
⑤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通呵,喝問)
⑥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
⑦贏糧而景從(景,通影,像影子一樣)
⑧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⑨非抗于九國之師也(抗,通亢,高)
⑩威振四海(振,通震,震動)
二、古今異義
①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于是,在這種情況下;西河:黃河以西。)
②于是六國之士,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在這時)
③山東豪俊遂并起(山東:崤山以東,即東方諸國。今指山東省。)
三、一詞多義
1.固
①據崤函之固(險固,堅固,特指地勢險要,城郭堅固,形容詞用作名詞)
②君臣固守以窺周室(牢固,頑強,形容詞)
③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固守的據點,屏障,名詞)
2.因
①因遺策(沿襲,動詞)
②因利乘便(趁著,介詞)
③因河為池(憑借,依據,介詞)
3.亡
①秦無亡矢遺鏃之費(丟失,損失,動詞)
②追亡逐北(逃亡,動詞;此用作名詞,指逃亡的軍隊)
③吞二周而亡諸侯(滅亡,動詞;這里是使動用法,使……滅亡)
4.制
①吳起……趙奢之倫制其兵(統(tǒng)率,動詞)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動詞)
③履至尊而制六合(統(tǒng)治、控制,動詞)
5.兵
①……趙奢之倫制其兵/行軍用兵之道(軍隊,名詞)
②收天下之兵/信臣信精卒陳利兵而誰何/斬木為兵(兵器,名詞)
6.策
①蒙故業(yè),因遺策(策略、計策,名詞)
②振長策而御宇內(馬鞭子,名詞)
7.致
①以致天下之士(招引、招納,動詞)
②致萬乘之勢(達到、獲得,動詞)
8.之
①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的,結構助詞)
②……趙奢之倫制其兵(這,指示代詞)
③商君佐之(他,指秦孝公,代詞)
④聚之咸陽(代天下之兵,代詞)
9.及
①非及向時之士(比得上,動詞)
②及至秦始皇(到,等到,介詞)
10.北
①乃使蒙恬非筑長城而守藩籬(在北方,方位名詞作狀語)
②追亡逐北(敗北的軍隊,動詞作名詞)
11.度
①內立法度(制度,名詞)
②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量長短)
12.遺
①因遺策(遺留下來,動詞)
②秦無亡矢遺鏃之費(遺失,丟失,動詞)
13.愛
①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吝惜,動詞)
②寬厚而愛人(愛護,尊重,動詞。)
四、詞類活用
1.名詞作狀語
①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席,像席子一樣;包,像布包一樣;囊,像口袋一樣)
②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外連衡而斗諸侯(內,在國內,對內;外,對外)
③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南,向南;西,向西;東,向東;北,向北)
④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甕,用破甕;繩,用繩子)
⑤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南,向南)
⑥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北,在北方)
⑦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云,像云一樣;響,像回聲一樣;景,通影,像影子一樣)
⑧深謀遠慮(遠,從長遠)
2.名詞作動詞
①履至尊而制六合(履,登上)
②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也(帝王,稱帝稱王)
③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牖,作窗戶;樞,系戶樞)
④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鞭,用鞭子抽;笞,用竹杖打)
⑤《過秦論》(過,指摘過失)
3.形容詞作動詞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小弱,變小變弱)
4.形容詞作名詞
①據崤函之固(固,險要的地勢。)
②自以為關中之固(固,堅固的屏障。)
③尊賢而重士(賢,賢者,賢能的人。)
④因利趁便(利,便利的條件;便,便利的條件。)
5.動詞作名詞
①追亡逐北(亡,逃跑的人;北,潰敗的軍隊)
6.使動用法
①外連衡而斗諸侯(斗,使……爭斗)
②會盟而謀弱秦/以弱天下之民(弱,使……弱,削弱)
③約從離衡(離,使……離散)
④伏尸百萬,流血漂櫓(漂,使……漂浮)
⑤吞二周而亡諸侯/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亡,使……滅亡)
⑥卻匈奴七百余里(卻,使……退卻)
⑦以愚黔首(愚,使……愚蠢)
⑧序八州而朝同列(朝,使……朝拜)
7.意動用法
①尊賢而重士(重,以……為重,看重)
五、特殊句式
1.判斷句
①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也。
②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
③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2.被動句
①一夫作難而七廟隳。
②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
③謫戍之眾
④天下諸侯已困矣
3.省略句
①嘗以十倍(于秦)之地。
②南取百越之地,以(之)為桂林、象郡。
③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于)下吏。
④聚之(于)咸陽。
⑤鑄以(之)為金人十二。
⑥臨不測之淵,以(之)為固。
⑦躡足(于)行伍之間,而倔起(于)阡陌之中。
⑧身死(于)人手。
4.賓語前置
①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②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③崤函之固,自若也
5.定語后置
①伏尸百萬
②鑄以為金人十二
③金城千里
6.狀語后置(介詞結構后置)
①陳涉之位,非尊于齊、楚、燕、趙、韓、魏、宋、衛(wèi)、中山之君也。
②鋤耰棘矜,非铦于鉤戟長鎩也。
③謫戍之眾,非抗于九國之師也。
六、名言名句
1.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
2.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七、文學文化常識
1.賈誼
西漢政論家、文學家。代表作有:
政論文:《論積貯疏》、《過秦論》、《陳政事疏》;
辭賦:《吊屈原賦》、《鵩鳥賦》。
2.戰(zhàn)國四公子
齊國的孟嘗君(田文),趙國的平原君(趙勝),楚國的春申君(黃歇),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四人均以善養(yǎng)士聞名,都是當時僅次于國君的當政者。又稱戰(zhàn)國四君子。
3.天下的別稱
宇內、四海、八荒,都是天下的意思。
4.九州
古時天下分九州,關于九州的說法不一,一般認為包括兗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荊州、揚州、雍州、梁州。九州常用來代指中國。
5.山東、關中、河
山東:指崤山以東。
關中:指函谷關以西的地區(qū)。
河:特指黃河。如河南指黃河以南,河北指黃河以北。
6.五岳
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7.合縱、連橫
合縱:是聯(lián)合六國共同對付秦國的策略。亦作合從。
連橫:是一種離間六國,使他們各自同秦國聯(lián)合,從而各個擊破的策略。亦作連衡。
高一下冊《鴻門宴》知識點總結人教版
一名合格的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習的趣味性,作為高中教師就要早早地準備好適合的教案課件。教案可以讓學生們有一個良好的課堂環(huán)境,幫助高中教師更好的完成實現教學目標。那么怎么才能寫出優(yōu)秀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收集整理,為您帶來的《高一下冊《鴻門宴》知識點總結人教版》,歡迎大家閱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一下冊《鴻門宴》知識點總結人教版
一、通假字
1.成五采(采,通“彩”,顏色)
2.內─納: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交戟之衛(wèi)士欲止不內。
3.要─邀:張良出,要項伯。
4.倍─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蚤─早: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6.郤─隙: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郤。
7.不—否: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8.坐─座:因擊沛公于坐置之坐上。
9.距─拒: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
二、古今異義
1.山東古:指崤山以東地區(qū)。
今:省份名。
2.非常古:意外的變故。
今:程度副詞,很不一般。
3.河北古:黃河以北地區(qū)。
今:省份名。
4.河南古:黃河以南地區(qū)。
今:省份名。
5.婚姻古:兒女親家
今:男女結為夫妻關系
6.細說古:小人的讒言。
今:詳細地講述。
7.于是古:在這件事上(這種情況下)
今:表順承
8.再古:兩次
今:第二次
三、重點實虛詞
1.謝謝罪道歉: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感謝:噲拜謝,起,立而飲之。
辭謝、告別:乃令張良留謝。
2.辭推辭: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辭!
告別: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
3.故故舊、交情:君安與項伯有故?
因此:故聽之
特意: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
4.幸寵幸、親近:婦女無所幸。
幸虧、幸而:故幸來告良。
5.去距離:相去四十里。
離去,離開:脫身獨去。
6.若若入前為壽
若亡鄭而有益于君
詎能若是乎
7.然沛公默然
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
不然,籍何以至此
8.于向,對:貪于財貨
比:長于臣。
在:復得見將軍于此。
9.因就此:不如因而善遇之。
就、于是: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
趁勢、趁機:因擊沛公于坐,殺之。
依靠、憑借:因人之力而敝之
10.為任,做:使子嬰為相。
替,給:為擊破沛公軍!
被: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制定:誰為大王為此計者
處理對付:為之奈何
作為:軍中無以為樂。
是: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句末語氣詞:何辭為?
11.之到: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
代詞,這:為之奈何?
取消句子的獨立性: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結構助詞,的:今者有小人之言。
助詞,襯字,無義:珍寶盡有之。
12.且將:若屬皆且為所虜
尚且: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辭!
況且:且焉置土石?
四、詞類活用
1.名詞用如動詞:
沛公軍(駐軍,動詞)霸上。
沛公欲王(為王、稱王,動詞)關中。
吾得兄事(做事、侍奉,動詞)之。
籍(登記,動詞)吏民。
范增數目(使眼色,動詞)項王。
刑(施加肉刑,動詞)人如恐不勝。
道(取道,動詞)芷陽間行。
2.形容詞用如動詞:
素善(友善、交好,動詞)留侯張良。
3.意動、使動:
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之為王,稱王,意動)
項伯殺人,臣活之(使之活,救了他的命,)
沛公旦日從(使……跟從即帶領)百余騎來見項王
交戟之衛(wèi)士欲止(使之止,制止)不內。
4.名詞作狀語:
君為我呼入,吾得兄(用對侍兄長的禮節(jié))事之。
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像鳥用翅膀)蔽沛公。
項伯乃夜(在夜里)馳之沛公軍。
頭發(fā)上(向上)指。
道芷陽間(抄小路)行,間至軍中。
五、文言句式
1.判斷句:
此天子氣也。
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
亞父者,范增也。
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2.省略句:
沛公軍霸上
私見張良,具告以事
欲呼張良與俱去。
毋從俱死也。
奉厄酒為壽。
將軍戰(zhàn)河北,臣戰(zhàn)河南。
加彘肩上。
置之坐上。
豎子,不足與謀
3.被動句:
珍寶盡有之(被占有)
若屬皆且為所虜
吾屬今為之虜。
4.介賓短語后置:
具告以事
貪于財貨
長于臣
得復見將軍于此
5.賓語前置:
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
籍何以至此?
客何為者?
大王來何操?
沛公安在?
六、固定結構
無所:沒有……的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
奈何:奈,動詞。何,疑問代詞。譯為“如何”、“怎樣”。如“為之奈何?”
孰與:與……相比,怎么樣(誰更……)?表示比較。如“孰與君少長?”
所以:“……的原因”或“……的方法”。如“所以遣將守關者”。
為……所:被……表被動。如“若屬皆且為所虜”。
無以(無……以……)沒有用來……的。如“軍中無以為樂”。
有以:有用來……的。如“項王未有以應”。
何……為:表反問。如“何辭為?”
七、偏義復詞:
出入: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九、成語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無犯)
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勞苦而功高如此(勞苦功高)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十、古代“座次”問題:
1、官職:古代以右為尊?!拔辉诹H之右”
2、車騎:由以左為尊?!靶帕昃撟笠院钌薄白ǎ訌能囼T,虛左”
3、室內:西為賓、長、貴;
東為主、幼、賤。
4、堂上座位:北為帝(尊),南為臣(卑)
左為貴,右為輕。
5、四面環(huán)坐:由尊到卑,依次排列。
西——北——南——東
高中語文必修一《鴻門宴》文言知識點歸納2
通假字
成五采(采,通“彩”,顏色)
距關,毋內諸侯(距,通“拒”,把守;內,通“納”,使……進入)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
張良出,要項伯(要,通“邀”,邀請)
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蚤,通“早”)
令將軍與臣有卻(卻,通“隙”,隔閡,嫌怨)
因擊沛公于坐;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上(坐,通“座”,座位)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不,通“否”)
古今異義
約為婚姻(婚姻,兒女親家)
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非常,意外的變故)
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出入,進入)
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細說,小人的讒言)
沛公居山東時(山東,崤山以東)
將軍戰(zhàn)河北,臣戰(zhàn)河南(河南、河北,黃河以北、以南)
足以當項王(足夠用來)
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今人現在人家)
沛公奉卮酒為壽(為壽祝健康)
詞類活用
名作動
沛公軍霸上(軍,駐扎)
沛公欲王關中;秦地可盡王也(王,稱王)
范增數目項王(目,使眼色)
樊噲側其盾以撞(側,側舉)
刑人如恐不勝(刑,處罰)
道芷陽間行(道,取道)
籍吏民,封府庫(籍,登記)
吾得兄事之(事,侍奉)
亡去不義(講道義)
使動
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王,使……為王)
項伯殺人,臣活之(活,使……活命)
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從,使……跟從,率領)
毋內諸侯;交戟之衛(wèi)士欲止不內(內,通“納”,使……進入;止使……停止)
拔劍撞而破之(破,使……破裂)
名作狀
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于是項伯復夜去(夜,連夜)
吾得兄事之(兄,像對待兄長一樣)
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像鳥張開翅膀一樣)
頭發(fā)上指(上,向上)
四人持劍盾步走(步,徒步)
道芷陽間行(間,從小路)
形作動
素善留侯張良(善,友善、交好)
毫毛不敢有所近(近,接觸,占有)
入關破秦(破,攻破)
形作名
沛公今事有急(急,危急的事)
大行不顧細謹(細謹,細枝末節(jié))
此其志不在小(小,小的方面)
動作名大禮不辭小讓(讓,謙讓)
固定結構
財物無所取(無所,沒有……的)
為之奈何?(奈何,如何、怎樣)
孰與君少長?(孰與,……和……相比,誰更……)
秋毫不敢有所近(有所,有……的)
所以遣將守關者(所以,……的原因)
軍中無以為樂(無以,沒有東西用來)
何辭為?(何……為?為什么……呢?)
特殊句式
賓語前置句
不然,籍何以至此?
今日之事何如?
客何為者?
大王來何操?
沛公安在?
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
介詞結構后置
具告之以事
良曰:“長于臣?!?/p>
項王、項伯東向坐
因擊沛公于坐
具以沛公言報項王
沛公欲王于關中
得復見將軍于此
定語后置
我持白璧一雙……玉斗一雙
判斷句
此天子氣也
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
此亡秦之續(xù)耳
被動句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吾屬今為之虜矣!
省略句
為(吾)擊破沛公軍
具告(之)以事
亡去不義,不可不語(之)
交戟之衛(wèi)士欲止(之)不內
豎子不足與(之)謀
欲呼張良與(之)俱去
沛公軍(于)霸上
沛公欲王(于)關中
將軍戰(zhàn)(于)河北,臣戰(zhàn)(于)河南
還軍(于)霸上
項王受璧,置之(于)坐上
如彘肩(于之)上
一詞多義
故
故聽之(所以)
君安與項伯有故(交情)
故遣將守關者(所以)
如
固不如也(比得上)
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好像)
沛公起如廁(往)
幸
婦女無所幸(封建君主對婦女的寵愛)
故幸來告良(幸虧,幸而)
善
素善留侯張良(與……交好)
不如因善遇之(好好地)
舉
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舉起)
殺人如不能舉(盡)
謝
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道歉)
乃令張良留謝(告辭并道歉)
噲拜謝(感謝)
張良入謝(告辭并道歉)
間
道芷陽間行(從小路)
間至軍中(秘密地,悄悄地)
因
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于是,就)
因擊沛公于坐,殺之(趁)
為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動詞,是)
使子嬰為相(動詞,做,擔當)
竊為大王不取也(動詞,認為)
軍中無以為樂(動詞,做)
誰為大王為此計(動詞,出;籌劃)
且為之奈何(動詞,對付)
何辭為(句末語氣詞,呢)
為擊破沛公軍(介詞,替,給)
若屬皆且為所虜。(介詞,被)
偏義復詞
他盜之出入(出入,進入)
成語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秋毫無犯
勞苦功高
高一下冊《直線與方程》知識點總結
高一下冊《直線與方程》知識點總結
一、直線與方程
(1)直線的傾斜角
定義:x軸正向與直線向上方向之間所成的角叫直線的傾斜角。特別地,當直線與x軸平行或重合時,我們規(guī)定它的傾斜角為0度。因此,傾斜角的取值范圍是0°≤α180°
(2)直線的斜率
①定義:傾斜角不是90°的直線,它的傾斜角的正切叫做這條直線的斜率。直線的斜率常用k表示。即。斜率反映直線與軸的傾斜程度。當時,。當時,;當時,不存在。
②過兩點的直線的斜率公式:
注意下面四點:(1)當時,公式右邊無意義,直線的斜率不存在,傾斜角為90°;
(2)k與P1、P2的順序無關;
(3)以后求斜率可不通過傾斜角而由直線上兩點的坐標直接求得;
(4)求直線的傾斜角可由直線上兩點的坐標先求斜率得到。
(3)直線方程
①點斜式:直線斜率k,且過點
注意:當直線的斜率為0°時,k=0,直線的方程是y=y1。當直線的斜率為90°時,直線的斜率不存在,它的方程不能用點斜式表示.但因l上每一點的橫坐標都等于x1,所以它的方程是x=x1。
②斜截式:,直線斜率為k,直線在y軸上的截距為b
③兩點式:()直線兩點,
④截矩式:其中直線與軸交于點,與軸交于點,即與軸、軸的截距分別為。
⑤一般式:(A,B不全為0)
⑤一般式:(A,B不全為0)
注意:○1各式的適用范圍
○2特殊的方程如:平行于x軸的直線:(b為常數);平行于y軸的直線:(a為常數);
(4)直線系方程:即具有某一共同性質的直線
(一)平行直線系
平行于已知直線(是不全為0的常數)的直線系:(C為常數)
(二)過定點的直線系
(ⅰ)斜率為k的直線系:,直線過定點;
(ⅱ)過兩條直線,的交點的直線系方程為(為參數),其中直線不在直線系中。
(5)兩直線平行與垂直
當,時,;注意:利用斜率判斷直線的平行與垂直時,要注意斜率的存在與否。
(6)兩條直線的交點
相交:交點坐標即方程組的一組解。方程組無解;方程組有無數解與重合
(7)兩點間距離公式:設是平面直角坐標系中的兩個點,則
(8)點到直線距離公式:一點到直線的距離
(9)兩平行直線距離公式:在任一直線上任取一點,再轉化為點到直線的距離進行求解。
為大家?guī)砹烁咭粩祵W輔導資料:直線與方程知識點,希望大家能夠利用這些內容,更多的高一數學資料,請查閱。
高一下冊《歸去來兮辭并序》知識點總結人教版
高一下冊《歸去來兮辭并序》知識點總結人教版
通假字:
乃瞻衡宇(衡,通“橫”)
景翳翳以將入(景,通“影”,日光)
詞類活用:
瓶無儲粟,生生所資(生生:前“生”,維持;后“生”,動詞用作名詞,生活)
眄庭柯以怡顏(怡:愉快,使愉快)
倚南窗以寄傲(傲:形容詞用作名詞,傲然自得的情懷)
審容膝之易安(容膝:動詞用作名詞,僅能容納雙膝的小屋)
園日涉以成趣(日:名詞作狀語,每日)
樂琴書以消憂(琴,書:名詞用作動詞,彈琴,讀書)
或棹孤舟(棹:槳,這里用作動詞,用槳劃)
一詞多義:
心 --因事順心(心愿)既自以心為形役(內心)
夫 --問征夫以前路(名詞)樂夫天命復奚疑(助詞)
故 --故便求之(所以)親故多勸余為長吏(故交,朋友)
之 --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到,動詞)
求之靡途(代“為長吏”,代詞)
四方之事(助詞“的”)
奚 --奚惆悵而獨悲(為什么)
樂夫天命復奚疑(什么)
而 --門雖設而常關(表轉折)
覺今是而昨非(表并列)
時矯首而遐觀(表修飾)
鳥倦飛而知還(邊承接)
古今異義:
(1)于時風波未靜風波
古義:指戰(zhàn)亂。今義:風浪,常用來比喻糾紛或亂子。
(2)嘗從人事人事
古義:指做官。今義:常用義,人的離合,境遇,存亡等情況,或關于工作人員的錄用,培養(yǎng),調配,獎罰等工作。
(3)尋程氏妹喪于武昌尋
古義:不久。今義:常用義為“尋找”“追尋”等。
(4)悅親戚之情話親戚
古義:內外親戚,包括父母和兄弟。今義:常用于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系或血統(tǒng)關系的家庭的成員。
(5)幼稚盈室幼稚
古義:小孩。今義:指不成熟的做法。
(6)于是悵然慷慨慷慨
古義:感慨。今義:指大方的行為。
(7)恨晨光之熹微恨
古義:遺憾。今義:指一種情感,多為“仇恨”之意。
(8)將有事于西疇有事
古義:指耕種之事。今義:指發(fā)生某事。
文言句式:
1判斷句
皆口腹自役(“皆”表判斷)
2倒裝句
(1)復駕言兮焉求(疑問句賓語前置?!把汕蟆奔础扒笱伞?,追求什么)
(2)胡為乎遑遑欲何之(疑問句賓語前置?!昂沃奔础爸巍?,到哪里去)
(3)尋程氏妹喪于武昌(介賓結構后置)
(4)將有事于西疇(介賓結構后置)
(5)農人告余以春及(狀語后置,“以春及告余”)
(6)樂夫天命復奚疑(賓語前置,“疑奚”)
3省略句
(1)情在駿奔(省略主語“余”)
(2)寓形宇內復幾時(“形”與“宇”之間省略介詞“于”)
(3)稚子候門(省略“于”,正常語序應為:稚子于門候)
4被動句
(1)遂見用于小邑(見,被)(2)以心為形役(為,被)
《歸去來兮辭》中有好多包含“以”的句子,這些句子中的“以”有時作介詞,有時作連詞。辨清楚這些“以”到底是介詞還是連詞,對以后的學習和做題也是大有裨益的。以下是文中部分包含有“以”的句子及“以”在句中的詞性和含義(作用)。
1、既自以心為形役(介詞,把)
2、舟遙遙以輕飏(連詞,表修飾)
3、問征夫以前路(介詞,往)
4、引壺觴以自酌(介詞,表承接)
5、云無心以出岫(連詞,表修飾)
6、農人告余以春及(介詞,把)
7、請息交以絕游(連詞,表并列)
8、樂琴書以消憂(連詞,表目的)
9、木欣欣以向榮(連詞,表修飾)
幾點規(guī)律:
1、“以”作介詞時,后邊往往跟著一個名詞或名詞性短語,而且它常常與后邊的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組成介賓短語,這個介賓短語又常常作后置的狀語。
2、“以”作連詞時,表關聯(lián)作用,也就是說,它有連接前后項的作用,而前后項或者是動詞,或者是形容詞,很少是名詞或名詞性短語,即便是,也不是與后邊的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組成介賓短語的。更為重要的是,“以”作連詞時,作用相當于“而”。也就是說,用作連詞的“以”可以用“而”替換。
3、判定“以”在句中是介詞還是連詞,就要從這兩方面入手:一看“以”后邊是不是名詞或名詞性短語,它是不是與后邊的名詞或詞性短語組成了介賓短語,而且是不是作狀語的(在文言中“以”常與后邊的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組成介賓短語作后置狀語)。二看“以”能不能用“而”替換。如果能,它就是連詞;如果不能,那它就是介詞。上例中的“既自以心為形役”“問征夫以前路”“農人告余以春及”中的“以”都與后邊的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組成了介賓短語,又都是作狀語的(其中后兩句是狀語后置的特殊句式),而且又都不能用“而”替換,因而判定它們都是介詞。至于其它各句,“以”的前后連接的都是形容詞或動詞,又都能用“而”替換,所以是連詞無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