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尖教案高中
發(fā)表時間:2020-09-25第20課青銅鑄鼎教案。
作為老師的任務寫教案課件是少不了的,大家在認真寫教案課件了。各行各業(yè)都在開始準備新的教案課件工作計劃了,我們的工作會變得更加順利!你們知道哪些教案課件的范文呢?為此,小編從網絡上為大家精心整理了《第20課青銅鑄鼎教案》,供大家參考,希望能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20課青銅鑄鼎教案
〖內容標準〗
以司母戊鼎等為例,了解中國古代青銅工藝的成就。
〖教學目標〗
1.知識識記
①知道商周青銅器鑄造的歷史地位,青銅鑄造的基本過程、青銅器的主要種類和用途。
②了解青銅鑄鼎(以司母戊大方鼎為代表)的工藝水平及我國古代青銅工藝的成就。
2.能力培養(yǎng)
①通過課本各類青銅器圖片,指導學生觀賞商周青銅文物藝術水平。
②通過課本青銅器上的饕餮紋,指導學生了解饕餮所代表的動物。
③通過博物館參觀和觀后交流(作品賞析或觀后感),提高學生的賞析能力。
④通過青銅器精品圖片的收集和制作壁報進行交流,以提高學生的收集整理資料的能力。
3.情感教育與價值觀
①介紹商周青銅器鑄造的規(guī)模和范圍,使學生明確商周時期我國已從石器時代進入到青銅文明時代,商周兩朝是中國青銅朝代的高峰,商周的青銅文明處于當時世界的前列。
②介紹商周青銅器鑄造的復雜工藝過程,使學生了解當時手工業(yè)工藝之精湛、手工業(yè)作坊規(guī)模之大、生產組織和管理水平之高,從而認識集體通力協(xié)作的力量。
③介紹商周青銅鑄造器的實用價值和藝術價值,激發(fā)學生熱愛源遠流長,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的情感。
〖教學要點〗
1.重點 商周青銅鑄造的歷史地位、工藝制作、基本種類和用途是本課的重點。這些重點是學生掌握青銅文化的基本要素。
2.難點 青銅器由銅、錫、鉛的合金冶煉而成,對于初一學生來說不易理解;青銅精品的賞析,其藝術價值的所在也不易為初一學生所掌握。
〖教學建議〗
1.商周青銅鑄造
①教師可通過“有誰知道青銅是什么金屬”的提問,向學生講明“青銅是銅、錫、鉛的合金冶煉而成”的知識。并講清青銅是相對紅銅而言,紅銅是純銅,青銅是銅、錫、鉛的合金,顏色青綠,故稱“青銅”。其爭優(yōu)點在于熔點低,硬度較大。
②教師可以課文中“司母戊大方鼎”這一青銅器為代表,組織學生討論青銅制作的生產步驟,然后將事先歸納的青銅器制作步驟和生產環(huán)節(jié)通過表格(圖片更好)向學生展示。
③教師可根據青銅器制作過程,使學生了解“司母戊大方鼎”是我國迄今發(fā)現的最大的青銅器,其高超的工藝水平在世界冶金史占有重要地位,并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進一步討論商周青銅器鑄造的歷史地位;從當時手工業(yè)工藝之精湛、手工作坊規(guī)模之大、生產組織和管理水平之高等方面分析、認識集體協(xié)作的力量和商周青銅文化處于當時世界前列地位。
2.青銅器的種類和用途
①教師可按酒器、食器、武器、樂器、禮器以及生產工具分類,通過電腦圖片資料或圖書圖片資料――向學生進行講解。使學生進一步明白青銅器的種類之多、用途之廣,認識商周青銅器的實用價值。
②教師可選擇介紹青銅器精品的代表之作,比如,乳丁紋平底爵、大盂鼎、獸面扁足鼎、獸面紋雙面銅鼓、四羊方尊、犀牛尊等,觀察別出心裁的形制,形象各異的紋飾和精雕細鑿的刻鏤工藝,引導學生了解商周青銅器精美絕倫的藝術成就。
③教師可結合課文的“看圖與思考”,指導學生對饕餮紋所代表的動物進行討論與識別,并引導學生了解商周時期的宗教崇拜。
④教師可聯系現實,從保護青銅器為起點,引導文物保護的重要性,提高學生文物保護意識。
(以上內容主要來源于教師用書)
〖教學實錄〗
〔復習導入〕
提問:利用小黑板寫出“鼎”字的各種字形(參照教材P105的“漢字字形演變圖”),請四位同學在黑板上寫出相應的字體名稱。沒有到黑板前的同學自己也試著寫一寫,看自己寫的字形名稱對不對。(“篆”字寫錯的比較多?!凹坠俏摹迸c“金文”,“隸書”與“小篆”寫錯的較多,“楷書”、“行書”、“草書”沒有寫錯的)
師:剛才我們寫了“鼎”的各種字形,請同學回憶一下大家學過哪些有“鼎”字的詞語。(三國鼎立、大名鼎鼎、人聲鼎沸、一言九鼎等)
看來同學們對“鼎”挺熟悉的,誰知道什么是“鼎”嗎?(生:“鼎”就是鍋;是一種樂器;是一種燒香用的,廟里都有;是一種青銅器;是祭拜祖先用的)
同學們剛才對“鼎”進行了各種的描述?!岸Α笔且环N食器,用來煮食物的,和現在的鍋的作用差不多,當然一般的“鼎”都挺大的。它的形狀多為“三足兩耳圓形”(板書)。
“這個‘鼎’是四足方形”(學生多會指出我話中的問題,三個班都有同學提出,說明我的小計還不錯)
很好,這說明有同學認真閱讀第20課的內容了,現在我們就來看。
第20課青銅鑄鼎
(板書,以下綠色黑體字為板書內容)
〔學習新課〕
現在大家來看一看第20課里面的幾個“鼎”。人面紋方鼎、司母戊方鼎、大盂鼎、大克鼎、獸紋扁足鼎。
現在我們以“司母戊方鼎”為例來說明問題。司母戊方鼎,又稱司母戊鼎,因為它是方形的,所以稱為司母戊方鼎;還因為它是我們目前發(fā)現的最大的青銅器,所以又稱為司母戊大方鼎。為什么叫“司母戊”大家應該知道了吧?這里我要提醒大家注意這個“戊”字,請同學們認一認這幾個字:戍、戌、戎。知道讀什么?什么意思嗎?這幾個字我們在以后的歷史課中要學到,特別是我們以后要學近代史上的“戊戌變法”。請同學們注意:點戍橫戌戊里空,旁邊有叉念個戎。現在請同學們跟我讀幾次。
提問:司母戊鼎是由青銅鑄造的,那什么是青銅器呢?(請一位同學看書回答)
生:“商周時期,人們已經懂得把銅、錫、鍋熔冶在一起鑄造成青銅器。”
師:回答的很好,但有點兒多了。準確的說法是:青銅是由銅、錫、鉛三種金屬熔冶而成。自然界中有大量的純銅,我們安徽省的銅陵就盛產銅。同學們一定見過電線里的銅絲,純銅是紅色的,熔點較高,不夠堅硬,不適合作工具。但當紅銅與鉛、錫熔鑄在一起時,就會出現變化,熔點低了,也就是說容易冶煉了,硬度提高了,適合作各種工具了,而且顏色也變成了青綠色。
當人們知道青銅冶煉方法后,開始用來制作各種用品,取代石器。人類歷史由石器時代進入青銅時代,這是一個劃時代的進步。在我國,青銅鑄作到了商周時期達到全盛時期。
提問:青銅器是的鑄造過程是怎樣的呢?(學生回答,教材P107)
提問:青銅器按照用途可分為哪幾類?(學生回答,教材P108)
師:回答的很好,本節(jié)課主要是欣賞青銅器,我們受條件限制,不能讓大家見到實物,其實,我也從來沒有見過青銅器,我們就來紙上談兵,欣賞幾件青銅器具。剛才我們主要看了已發(fā)現的最大的青銅器。
現在將同學們欣賞我國目前所見最早的青銅器:乳丁紋平底爵(教材P106)。
乳丁紋指的青銅器上的紋飾。商周時代的青銅器,不公有實用的功能,還具有高度的藝術性,請同學們看教材P109頁的文字。簡單了解青銅器上有哪些紋飾,為什么獸面紋又稱為饕餮紋?回答“看圖與思考”中的問題。(學生回答。根據學生回答,糾正錯誤,我的學生沒有人看出思考題的饕餮代表的是“?!保?br>
師:現在我們再回到乳丁紋平底爵上來。爵,是一種酒器。大家沒見過實物,但在電視里應該見過?,F在將大家仔細觀察P108的“青銅角”。分析“爵”與“角”這兩種酒器的不同。(學生分析后,教師總結:爵,有流有柱有尾;角:無流無柱兩尾)(生日祝福語網 289a.CoM)
師:現在我們來看一看“人面紋方鼎”(P106)。這是在湖南寧鄉(xiāng)發(fā)現的,同一地點出土的還有“四羊方尊”(P110)?!白稹笔且环N盛酒器。尊一般為圓形、鼓腹、大口,也有少數方尊。四羊方尊便是其中一例。
△課堂小結
青銅冶鑄是商周時期最重要的手工業(yè)部門,青銅鑄鼎是商周高度文明的象征,青銅文化又是我國民族文化瑰寶。今天通過商周青銅鑄鼎的教學,使我們初步了解青銅鑄造的復雜工藝過程,知道青銅器的種類和用途,欣賞青銅文化的藝術價值,明確青銅文物的歷史地位和文物價值。
〖教學資料〗
爵
爵位之爵,本是飲酒之器,今以其為階位、權力之象征,這表明上古之時世俗政權以祭祖飲酒之爵之別以辨其階位、權力。《說文》:“爵,禮器也。象爵之形,中有鬯酒,又持之也,所以飲……象形?!蹲髠骰腹辍罚骸吧峋舨邉籽桑Y也?!倍蓬A注:“爵,飲酒器也?!薄都嵥庬崱罚骸熬簦粑灰??!鄙瞎啪粑挥形?,曰公侯伯子男?!吨芏Y天官大宰》:“以八柄詔王馭群臣,一日爵,以馭其貴,二日祿,以馭其富?!编嵭ⅲ骸熬糁^公、侯、伯、子、男、卿、大夫士也。”《禮記王制》:“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韓非子定法》:“官爵之遷與斬首之功相稱也?!鄙瞎胖畷r,祭祀宗祖本是權力之象征,禮以飲酒之爵辨其階序及其祭祀之權力范疇、受祐福之等級、大小。
精選閱讀
第5課 燦爛的青銅文明
第5課 燦爛的青銅文明
中國古代史以中華文明為基本內容,而青銅文明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文明成果之一。本課以司母戊鼎等為例,介紹中國古代青銅工藝的成就,展現了我國夏、商、西周時期的奴隸制文明。在課堂上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展示聲音、圖片、影像和文字資料,豐富教學資源,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創(chuàng)造良好的教學情境,圓滿完成教學目標。要求學生在上課過程中積極動腦、動手參與自學、討論、練測等學習活動中,并充分發(fā)揮學生主觀能動性,使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僅讓學生“學會”,還要讓學生“會學”。
一、導入新課
大屏幕欣賞聯合國“世紀寶鼎”圖
在聯合國成立50周年前夕,收到了中國人民贈送的珍貴的禮物--世紀寶鼎。這個大型青銅器,安放在聯合國大廈北花園綠色的草坪上,鼎座高0.5米,象征聯合國成立50周年;鼎身高2.1米,象征21世紀,底座上飾56條龍,象征華夏的56個民族都是龍的傳人。整個寶鼎造型古樸、工藝精湛,堪稱宏偉杰作。你知道嗎?它的制作是以商周時期的大鼎為范本設計制造的。讓我們共同走進燦爛的青銅文明時代,學習第5課—“燦爛的青銅文明”。
二、講授新課
設計1:導學提示
第一步:圖片賞析
請同學們欣賞商周時期青銅器圖片,體會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
第二步:問題導讀
閱讀課文第一目內容,并思考:
1、青銅制造業(yè)開始于:。
2、青銅制造業(yè)鼎盛于:。
3、青銅制造中的精品有:、。
4、除青銅制造外,夏、商、西周的也很發(fā)達,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fā)明瓷器的國家。這個時期,的制造也很興盛。
設計2:拓展交流
拓展一:展示圖文資料,介紹抗日戰(zhàn)爭時期河南農民發(fā)現司母戊鼎的經過,引起學生對青銅器的興趣,同時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配以模型或照片,講述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的冶煉過程,使學生對當時青銅制造業(yè)的高超水平有進一步深入的了解。
拓展二:播放中央電視臺《探索與發(fā)現》欄目錄像資料,展現“三星堆”文化的獨特神韻。
文字介紹:北緯30°線,一條看不見的曲線然而卻具有非凡的神奇魔力,它所經過的是地球上最亮麗、最神奇的風景線:最高的山峰、最深的海溝、最奇怪的湖泊、金字塔百慕大、撒哈啦、神農架……我們不得不驚詫三星堆文化遺址也位于這條神奇的北緯30°線上。
設計3:合作探究
青銅器的特點是本課的重點內容。在學習前面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合作學習,深入探究,討論并概括出這個時期青銅器的特點。
夏、商、西周的青銅器特點是什么?(規(guī)模大、品種多、工藝精、分布廣)
設計4:自主學習
第一步:學法指導
關于農業(yè)和畜牧業(yè)的發(fā)展這一內容,結合“問題導讀”欄目的設計,引導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相互交流,然后以選擇、填空、列舉等練習形式提出。
第二步:歸納升華
夏、商、西周時期,農業(yè)、畜牧業(yè)和青銅制造業(yè)高度發(fā)達,我國奴隸制文明出現了輝煌燦爛的景象。教師進一步指出燦爛的青銅文明是廣大奴隸辛勤勞動的結果。
通過欣賞“商朝戴枷的奴隸俑”“人牲”“殉葬”或安陽商王大墓圖片,使學生認識到夏、商、西周奴隸制的殘酷、野蠻的本質,并得出夏、商、西周奴隸制經濟高度發(fā)達是建立在對奴隸殘酷剝削基礎上這一歷史結論。
設計5:各抒己見
有位著名考古學家說:商代文化實在是一個燦爛的文明。
男孩:我認為考古學家說得很對。這是祖國歷史上的一個光輝時代。
女孩:不對!那時候多么殘酷,奴隸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有什么好?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啟發(fā)學生指出商代文明較全面地體現了奴隸社會取代原始社會在諸多方面的進步,因此可稱得上是“燦爛的文明”。當然這又是建立在廣大奴隸極其悲慘的命運基礎上的“文明”。
三、課堂小結(反思完善)
設計1:課堂感悟
談一談學習本課的感想或啟發(fā)。
第一步:學生談論夏商周時期青銅器文明高度發(fā)展的表現。
第二步:教師提出問題:“既然夏、商、西周時期,我國的農業(yè)、手工業(yè)、畜牧業(yè)和商業(yè)都很發(fā)達,為什么要以‘青銅’作為當時文明的象征呢?”經過學生討論,結合圖表,通過推理的方式突破難點,深入淺出地解釋“青銅文明”的概念,讓學生理解“青銅文明”與青銅制造業(yè)的區(qū)別。
設計2:史海泛舟
本欄目設置了請你選擇、知識園地和問題探究等形式新穎的欄目,進行復習鞏固。通過多種活動設計,幫助學生鞏固知識,提升能力。
(1)請你選擇(略)
(2)知識園地
說一說:本課中給你印象最深的三件青銅器的名稱。
(3)問題探究
你能列舉出漢語中有關“鼎”的成語嗎?它的含義是什么?
四、結束語
青銅的發(fā)現的使用,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標志之一。每當我面對青銅器,無不從內心深處感到一種震撼:那碩大的形體,顯示了青銅文化的恢宏;那銅綠斑駁的外表,昭示著青銅文化歷史的久遠;那通體所飾的精美圖案,展示著傳統(tǒng)文化的深邃與璀璨。商周青銅器凝聚著人類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所取得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全部成果,它所構成的青銅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源頭。
第6課燦爛的青銅文明
學生們有一個生動有趣的課堂,離不開老師辛苦準備的教案,是認真規(guī)劃好自己教案課件的時候了。認真做好教案課件的工作計劃,才能更好的在接下來的工作輕裝上陣!你們清楚有哪些教案課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第6課燦爛的青銅文明”希望能為您提供更多的參考。
第6課燦爛的青銅文明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我國夏、商、西周時期的奴隸制文明輝煌燦爛,源遠流長,一脈相承,表明我國古代文明具有極其強大的生命力。
2)比較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時期我國以青銅文明為代表的奴隸制經濟發(fā)展的基本史實。
3)展示“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等實物模型及相關圖片,結合資料具體分析其鑄造過程和特點,提高學習的興趣,增強直觀認識。
2.情感和能力目標:
1)思考討論“為什么夏、商、西周會出現輝煌燦爛的文明成就?”在討論中理解“奴隸社會取代原始社會是歷史發(fā)展的進步”這一重要結論。
2)通過學習本課,了解我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激發(fā)愛國主義情感,樹立人民創(chuàng)造歷史的正確人生觀。
重點難點
重點:“青銅器的高超工藝”是全課的重點內容。
難點:正確地理解“青銅文明”這一概念是本課的難點問題。
設計思路
本課教學用具是多媒體教學課件,教學方法是啟發(fā)式的小組合作法,設計探究問題與學生質疑相結合,即在上一節(jié)課學習的基礎上,教師積極努力引導學生開展合作討論,從而得出正確結論;教師課下指導學生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通過動手上網查資料,搜集史料,教師課堂上播放有關視頻,體會夏、商、周青銅文明的輝煌。
學法指導
1.歸納法
(1)表格歸納法
通過表格,歸納出夏、商、西周手工業(yè)部門及發(fā)展水平等基本信息。通過歸納可以使我們認識到:我國發(fā)達的手工業(yè)不僅是青銅制造業(yè)“一枝獨秀”,而且是全面發(fā)展。
類別發(fā)展水平代表作品
青銅鑄造業(yè)工藝高超,品種繁多,應用普遍,分布廣泛,其工藝技術處于當時世界前列司母戊鼎
四羊方尊
陶瓷業(yè)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fā)明瓷器的國家
玉器制造業(yè)玉器雕刻工藝達到很高的水平商朝的玉虎和玉象
(2)圖示歸納法
對于“燦爛的青銅文明”的理解可以采用下圖,通過圖示可以直觀感受到農業(yè)、畜牧業(yè)、手工業(yè)和商業(yè)的發(fā)展情況,形成對我國夏、商、西周燦爛的青銅文明完整印象。
2.知識網絡學習法
通過知識網絡,有機串聯本課所學重點知識,既直觀清晰又便于理解記憶。如青銅器的高超工藝是本課學習的重點,可以采用下圖來突出其發(fā)展過程和分布的廣泛:
黃河流域:
3.讀圖學習法
學會從歷史圖片中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
本課涉及內容距今年代遙遠,但插圖、照片較多,充分利用這一有利因素輔助學習,會讓我們獲取很多有效的信息。如觀察《司母戊鼎》圖和《司母戊鼎制作想象圖》,會讓我們感受到其高超的工藝和規(guī)模的龐大,觀察《四羊方尊》圖可讓我們感受到其工藝的精美,觀察《商朝戴枷的奴隸俑》《殉葬奴隸遺骸》,可以讓我們感受到夏、商、西周奴隸制的殘酷、野蠻的本質,并得出夏、商、西周奴隸制經濟高度發(fā)達是建立在對奴隸殘酷剝削基礎之上的。
教學設計
一、引導探究,導入新課:
采用故事導入法。教師可以用講故事的方式向學生介紹司母戊鼎的發(fā)現經過,引起學生對青銅器的興趣,導入新課。
請同學們想一想,商朝為什么能夠制造出這么大的青銅器?我們?yōu)槭裁窗严纳讨軙r代叫做青銅時代?我們這一課所講的“燦爛的青銅文明”又是指什么?下面我們就來學習具體內容。
二、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第一部分)
閱讀課文“青銅器的高超工藝”部分,大字部分細讀,小字部分快讀,在課文上做出相應標記。
自學探究一:
教師引導學生根據33頁第一段分別說出以下知識:
1.哪個王朝是青銅文化的燦爛時期?
2.著名的青銅器有哪兩個?
3.這些青銅器的主要的用途是什么?同時期還有什么文化?
(分組討論,教師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及時鼓勵和評價)
教師出示圖片: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銅立人像。
商朝是我國青銅文化燦爛時期,青銅器生產規(guī)模大,品種多,工藝精美。西周青銅器種類更加豐富,大量用于祭祀。
隨堂檢測一:閱讀課本并分組討論下列問題:
1.在______(時期),我國已經出現青銅器。____(朝代)是我國青銅器的燦爛時期,著名的青銅器有____和______。
2.與商周同一時期,我國西南地區(qū)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種獨特的青銅文化,這就是___文化。主要類型有____、____、____等,引起中外人士的矚目。
3.除青銅鑄造外,夏、商、西周還有___、___也很發(fā)達,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fā)明___的國家,商朝時期,就有燒制____的瓷窯。
教學過程(第二部分)
自學探究二:
1.“五谷豐登”的五谷什么時候齊備的?那時候,陶瓷業(yè)、玉器制造業(yè),農業(yè),畜牧業(yè),有什么發(fā)展呢?
教師引導:前面學習了商周青銅制造業(yè)的內容,現在請同學們閱讀課本,歸納除青銅制造業(yè)外,夏、商、周手工業(yè)的其他門類。
(學生看書、思考……)
2.夏、商、西周燦爛的青銅文明主要表現在什么繁榮上?
(結合學法指導進行分析與探究)
隨堂檢測二:閱讀課本并分組討論下列問題:
1.夏、商、西周是農業(yè)為主的社會,農牧業(yè)已經相當發(fā)達,主要表現有:
(1)后代稱為___的農作物,商周時期已經齊備;
(2)農業(yè)上已經知道___、___和___;
(3)西周已經用一定數量的青銅農具進行農業(yè)生產;
(4)今天____的主要品種,商朝時都已經有了,還建有牲畜圈欄;
(5)商朝王室和貴族還有專門的牧場。
2.農業(yè)、畜牧業(yè)、手工業(yè)和商業(yè)的繁榮,形成了我國夏、商、西周燦爛的___文明。
教學過程(第三部分)
自學探究三:奴隸社會地位最低的是什么人?
(學生分組討論。)
教師出示:商朝的玉虎和玉象。
問題激發(fā):你認為誰是輝煌燦爛青銅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使學生明確青銅文明代表夏、商、西周高度奴隸制文明,從而導入:奴隸的悲慘生活。
閱讀課文“奴隸的悲慘生活”部分,大字部分細讀,小字部分快讀,在課文上做出相應標記。
由學生描述奴隸的悲慘生活,并閱讀35頁小字部分。
隨堂檢測三:閱讀課本并分組討論下列問題:
奴隸主每次祭祀祖先,都要屠殺大量奴隸做___,奴隸主死了,還要把奴隸殺死或者活埋,做___。
三、學生口述學習本課的收獲。由學生說出,并有兩名學生板演。
四.教師反饋與點撥、師生小結。
進一步對本節(jié)重點、難點內容進行剖析:
1.青銅藝術的含義:主要指的是夏商周青銅器造型及青銅器上的花紋。
2.正確理解“青銅文明”這一概念:
(1)青銅時代:它是指制造和使用青銅工具、用器、兵器為主的人類物質文化階段,這種分期法主要用于考古學,它介于“銅石并用時代”和鐵器時代之間。我國青銅時代經歷夏、商、西周、春秋和戰(zhàn)國,大約1500年。其中商和西周是青銅器繁盛時代。青銅器是人類技術史上的巨大飛躍,表明人類利用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了。
(2)青銅文明:青銅文明它不是青銅器,也不是青銅制造業(yè),它是青銅時代人們所制造的物質文化,所以稱為“青銅文化”。
五.學生回頭看(根據情況有重點的看書或背誦)
六.當堂達標(小組交換矯正、評價)
(一)選擇題
1.我國青銅文化的燦爛時期是()
A、商朝B、西周C、夏朝D、堯舜禹時期
2.下列哪一個不是“三星堆”文化的青銅器代表()
A、青銅面具B、大型青銅立人像C、司母戊鼎D、青銅神樹
3.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fā)明瓷器的國家B、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
C、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蔬菜的國家D、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粟的國家
4.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青銅器文明主要包括夏、商、西周三個朝代B、“五谷”農作物,商周已經齊備
C、世界上最大的青銅器是四羊方尊D、青銅神樹是“三星堆”文化的代表
(二)簡答題
1.我國青銅文化燦爛時期是什么時候?最著名的兩件青銅器是什么?
2.與商周同時,在成都平原盛行著什么文化?青銅器主要類型有哪些?
3.世界上最早發(fā)明瓷器的國家是哪個?
4.我國的青銅文明時期主要包括哪幾個朝代?
七、分層作業(yè)
A、鞏固本課所學的知識。(全體學生)
B:小制作:用橡皮泥或膠泥,模仿商周青銅器做一件器物。(非計算機輔助教學班)
C:1999年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以中國政府的名義送給聯合國一個世紀寶鼎;在2003年中央電視臺春節(jié)聯歡晚會上,全國56個民族的代表把自己家鄉(xiāng)的土,都倒在同一個鼎里,寓意56個民族是一家,永不分離。在中國的成語中有“一言九鼎”、“問鼎中原”的說法。為什么中國人從古到今,都這么重視鼎?全班同學分成四個小組,利用圖書館、網絡查閱資料,并結合上述材料,合作寫出小論文,闡述自己的觀點。(計算機輔助教學班)
D:預習作業(yè):(全體學生)
掌握以下內容:東周分為哪兩個時期,這一時期由哪些著名霸主,著名戰(zhàn)役有哪些,這兩個時期戰(zhàn)役的性質有什么不同,戰(zhàn)國七雄是哪七個。關于這一時期的成語故事你知道多少,能口述出來嗎?
板書設計
6、燦爛的青銅文明
陶瓷業(yè)
青青銅鑄造(“三星堆”文化)
銅農業(yè)玉器制造業(yè)
文畜牧業(yè)
明手工業(yè)
第5課燦爛的青銅文明案例走近青銅時代
活動目的:
通過本課探究活動使學生了解商朝是我國青銅文化的燦爛時期,其代表是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培養(yǎng)學生的初步審美、鑒賞能力、想像力、動手能力、閱讀理解能力。樹立“科技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的觀念。
活動準備:
學生:1.帶學生參觀陶瓷廠,回家用橡皮泥捏出一個常見的現代生活用具
2.預習課文
3.查找有關青銅器資料
教師:1.準備青銅器相關資料,擴充學生視野
2.組織學生參觀陶瓷廠活動步驟:
第一步:小游戲:猜猜看,引導學生分析青銅器皿的實用性
第二步:以四羊方尊為例,引導學生欣賞青銅器的精美工藝
第三步:以司母戊鼎為例,講解青銅器制作
第四步:總結活動過程:
教師檢查學生在課前準備的小制作品,問:“你們通過參觀活動有哪些印象?”
學生甲:“精美實用?!?/p>
學生乙:“省時省工。”
學生丙:“質量好,產量大,科技含量高?!?/p>
教師問:“那你們誰知道,在三、四千年前,我們的祖先是用什么材料制造這些生活用具呢?”
學生答:“青銅?!?/p>
教師:“不錯??赡銈冎狼嚆~是一種什么材料嗎?”讓學生閱讀所發(fā)資料。學生閱讀完畢后,教師說:“你們知道當時青銅可以制造出哪些器具嗎?”
學生答出鼎、角、尊等。
教師:“同學們回答的都很不錯。下面,我們分4個小組做一個游戲:猜猜看。猜一猜老師所給圖片中的青銅器,它的實用性是什么?”
分組完畢后。教師在屏幕上分別打出:鼎、尊、鬲(lì)、簋(guǐ)、爵、角、觚(gū)、觶(zhī)、卣(yǒu)、盉(hé)、壺、匜(yí)、盂、盨(xǔ)、甗(yǎn)、斝(jiǎ)、罍(léi)、盤(pán)等圖片讓學生搶答。在搶答過程中,幫助學生完善答案:鼎→烹飪器,尊→盛酒器,鬲→烹飪器,簋→盛飯器,爵→飲酒器,角→飲酒器,觚→盛酒器,觶→盛酒器,卣→盛酒器,盉→斟酒器,壺→盛酒器,匜→注水器,盂→盛水器,盨→盛飯器,甗→蒸飯器,斝→溫酒器,罍→盛酒器,盤→盛水器。然后指出青銅不僅僅用于制造生活用具,還廣泛用于禮器、樂器、兵器、農具和工具,分布于社會各方面。
活動結束。
教師:“大家剛才在游戲中欣賞了許多精美的青銅器。你們知道最精美的是什么嗎?”
學生答:“四羊方尊。”
教師:“對。下面我們一起欣賞四羊方尊,請同學們分四人一組討論:它究竟美在何處?”
學生甲:“四頭羊分掛四方,比較勻稱?!?/p>
學生乙:“整個銅器有很多雕刻、繪畫放在一起,井然而不雜亂,并且起到了裝飾作用,顯得更加好看?!?/p>
學生丙:“紋飾與雕刻結合自然,協(xié)調完美?!薄?/p>
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情況進行小結,彌補不足。如:蟠纏的龍與靜坐的羊在一起,寓動于靜;整個器皿,各種圖案交織一起,協(xié)調完美,造型雄奇等。
教師:“我們在前面已了解了有關青銅器的類型、用途、審美等知識,那你們想知道,青銅器是如何制造的嗎?”讓學生閱讀所發(fā)材料,并做計算題。
學生閱讀后,教師:“通過閱讀,你們第一感受是什么?”
學生甲:“太復雜了?!?/p>
學生乙:“不可思議。”
學生丙:“古人太了不起了。”
學生?。骸爸谱魈爆嵙??!?/p>
教師:“你們剛才僅僅只是在感觀上有了一定的認識,老師再請同學們看導入框中的‘司母戊鼎制作想象圖’,從司母戊鼎制作場景中,你還可以得出哪些信息?”
學生甲:“分工細、規(guī)模大?!?/p>
學生乙:“有組織。”
學生丙:“有計劃?!?/p>
學生丁:“每個工人各司其職。”
學生戊:“密切配合、協(xié)調一致?!?/p>
教師:“你們說的都很不錯,請你們結合參觀的情況,對比一下,有哪些感受?”
學生甲:“現代工藝品更加精美實用?!?/p>
學生乙:“現在的省時省工,產量大?!?/p>
學生丙:“現在的產品質量好,科技含量高。”
教師:“不錯,那么這些答案說明了什么?”
學生:“生產在發(fā)展,人類在進步?!?/p>
教師:“人類生產發(fā)展、進步與什么有關?”
學生:“勞動工具?!?/p>
教師:“同學們回答的非常不錯。正是由于我們祖先的勤勞智慧和密切協(xié)作的精神才創(chuàng)造出這些工藝高超,品種繁多,應用普遍的青銅制品,推動人類歷史進入青銅時代,為人類文明作出貢獻,創(chuàng)造出輝煌燦爛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p>
教師結合學生參觀印象,對本活動總結:通過本次活動,充分說明在人類社會發(fā)展歷程中,科學技術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它推動了社會生產力,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
學生天地:
1.資料
青銅是銅與鉛、錫的合金。紅銅又稱純銅。由于銅礦石與其他有色金屬礦常常是伴生的,所以紅銅中常含有鉛、錫等金屬。一般稱錫含量低于2%,鉛含量低于3%的銅為紅銅。紅銅的熔點為1083℃鑄成的器物硬度差,鑄造過程中的流動性也不好,冷卻時收縮性也較大。但加人錫、鉛以后,其性能可以改善。例如:加入10%的鉛,熔點可降低43℃;加入10%的錫,熔點可降低73℃;若加入20%的錫,熔點可降低193℃。同時,硬度也可以提高。紅銅的布氏硬度為35,加入5-7%的錫,硬度就增高到50-65;加入9-10%的錫以后,硬度可達到70-100。另外,加入鉛和錫以后,鑄器時可使銅液的流動性能得以改善,使青銅器表面的裝飾花紋獲得清晰的效果。商代除了鉛青銅(銅鉛合金)和錫青銅(銅錫合金)外,還出現了銅鉛錫三元合金。大約在商王武丁前后,古代工匠已經掌握了這種三元合金工藝。這比西方要早好幾個世紀。
有以下幾個優(yōu)點:1.硬度高。古人可以根據器類對硬度的不同要求適當地調整銅錫比例,造出各種適用的器物。2.熔點低。是古人容易控制的。3.便于鑄造。青銅溶液流動性好,澆鑄時無微不入,凝時滿范,而且氣孔少,容易得出鋒利的刃口。4.具有化學的穩(wěn)定性,不易銹蝕,外觀也很美麗。這些優(yōu)點,兼有石器青銅器的長處而又克服了二者的不足,所以青銅發(fā)明以后能夠廣泛地用來制造生產工具、武器和各種生活用具,促使社會經濟面貌發(fā)生重大的變化,最后導致社會制度發(fā)生重大的轉變。
青銅器生產工序:
1.采礦:湖北大冶銅綠山遺址是迄今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生產年代最長的古銅礦遺址。據測定:最古老的礦井距今已有3100多年。這個大型富礦在西周時已被發(fā)現和利用,說明中國在礦物勘探開采上很早就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2.初煉:把選擇好的銅礦石加以破碎,然后與溶劑木炭一起放進坩堝或煉爐內,點火熔煉,等銅礦石熔化后,把汁液倒出,棄去煉渣,便得到粗銅。
3.制范:須經過三個程序:造型、翻范、合范。
造型就是作模子。翻范,就是把澄濾過的細泥調和均勻,拍成平片按捺在模型外部,用力壓緊,使模上的花紋反印在泥片上。等到泥片半干時,按器物的中線或耳、足、邊、角用刀劃成若干塊,各片之間劃出三角形的卯以便密切結合,然后慢慢陰干或用微火烘干。一件器物的外范劃成多少塊,要根據它的大小來決定。合范,就是把分片作成的外范合攏在一起,作為器物的外腔,再在外范中心加一泥芯,作為內范。內范比外范略小,二者中間的空隙就是澆注銅液的地方。
4.熔鑄:又稱為精煉。包括調劑、精煉、澆注三個環(huán)節(jié)。
調劑,就是調配銅錫的比例。實驗證明,青銅中錫的成分占17%-20%的最為堅韌。
精煉,這一步的技術要點在于觀察和掌握火候。坩堝加溫到一定程度時,金錫配料中的雜質首先氣化,發(fā)出黑色的渾濁氣體。黑氣揮發(fā)的過程完結了,錫首先熔化,發(fā)出黃白色的氣體。黃白色的氣體冒完了,銅開始熔化,銅的青銅色混進白色,所以出現青白的焰色。溫度繼續(xù)上升,銅全部熔化,銅量大于錫量,青白色隨著變?yōu)榍嗌5角嗌儍魰r,表示火候已熟(所謂“爐火純青”),可以澆鑄了。銅液澆灌后,器物已經成形,到銅液基本凝固、熱度還沒有完全消散的時候,就可以打破內外范(“脫范”),取出器物,進行打磨加工;消除毛刺,把表面整光滑,把花紋剔清楚,全部作業(yè)就最終告成。
計算題:
鑄造青銅器需用坩堝熔銅,每個坩堝可溶銅12.7公斤左右,司母戊鼎重832.84公斤,請計算要多少坩堝同時并用才能實現同時澆灌?假如一個坩堝的操作場地為2平方米,運料、燒炭、觀察火色、運液澆灌等操作人員平均每個坩堝2人,需多大場地,多少工作人員?
背景資料:
四羊方尊是我國現存商器中最大的方尊,重近34.5公斤,1938年出土于湖南寧鄉(xiāng)縣黃村月山鋪轉耳侖的山腰上?,F藏于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白稹笔且环N盛酒器。尊一般為圓形、鼓腹、大口,也有少數方尊。四羊方尊便是其中一例。它造型雄奇,寓動于靜。喇叭狀勁張的方形口部,每邊邊長為52.4厘米,幾乎接近器身的高度58.3厘米。盡管尊口很大,由于尊的四角有4只腳踏實地的山羊,所以沒有給人頭重腳輕的感覺。在尊的頸部飾有蕉葉、夔紋和獸面紋,肩部有4條龍相互蟠纏。最突出的、尊的腹部四角鑄有4只大卷角羊,其形象在寧靜中有威嚴感。羊背和胸部飾有鱗紋,前腿為長冠鳥,圈足上飾有夔紋。方尊的邊角及每一面中心線的合范處都是長棱脊,其作用是以此來掩蓋合范時可能產生的對合不正的紋飾,同時也增強了造型的氣勢。肩部的龍及羊的卷角都用分鑄法做成。羊角是事先鑄成后配置在羊頭的陶范內,再合范澆鑄的,如果沒有高超的合范技術,很難達到整器渾然一體的效果。四羊方尊集線雕、浮雕、圓雕于一器,把平面圖像和立體雕塑結合起來,把器皿和動物形狀結合起來,以異常高超的鑄造工藝制成,真是匠心獨運,恰到好處。
青銅器生活用具主要類型及用途
鼎烹飪器,主要用來煮魚、肉。典型的形狀是圓形、三足、兩耳,也有方形、四足、兩耳的。足間是燒火的地方,兩耳供舉鼎時掛鼎鉤用。是重要的禮器,常與其他禮器配套使用,用于筵宴、祭祖和祭天,是“宗廟重器”,在古人心目中自然成為統(tǒng)治權力的象征。“問鼎”便成為覬覦最高統(tǒng)治權的代用詞。
鬲烹飪器。形狀為淺腹、三足,足部肥大,足心是空的。足心留空是為了使水能夠下注,增加受熱面積。
甗蒸飯器,由上下兩體合成。上體呈圓形,有兩耳,象鼎身,下體三空足,象鬲,上下體有穿孔的排。上體盛飯,下體盛水,水燒開后蒸汽透過排孔將飯蒸熟,好像今天的蒸鍋。
簋盛飯器。也是禮器,常與鼎配合使用,以每套所含器數的等差表示貴族身份的高低。
盨盛飯器。蓋子倒過來也可以盛飯。
爵飲酒器。形制為圓腹或方腹,前有流,后有尾,腹旁有鋬(把手),流、尾之間有二柱。
角飲酒器。形制與爵相似,但沒有柱,而且兩端都是尾。
斝溫酒器。形制與爵、角相似,但無流無尾,僅在口緣上有兩柱。
觚盛酒器。整器像一只喇叭。
觶盛酒器。
尊盛酒器。形制多為圓形、侈口、圈足,很像今天的痰盂。銅器銘文常把尊、彝二字聯成一個詞,作為禮器的通稱。
卣盛酒器。
盉斟酒器,用途與今天的酒壺相仿。
壺盛酒器,有時也用來盛水。
罍盛酒器,有方、圓形兩種
匜注水器。形狀像瓢。
盂盛水器。
盤盛水器。常與匜聯用,盥洗時用匜注水,而以盤承接,免得水撒到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