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一年級美術課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09-21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上冊第12課《漢武帝鞏固大一統(tǒng)王朝》教學設計。
老師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寫教案課件,大家應該要寫教案課件了。只有制定教案課件工作計劃,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務!你們到底知道多少優(yōu)秀的教案課件呢?小編特地為您收集整理“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上冊第12課《漢武帝鞏固大一統(tǒng)王朝》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您能夠喜歡并分享!
一、教學目標
1.掌握“推恩令”“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和鹽鐵專賣等鞏固大一統(tǒng)王朝的措施。
2.引導學生閱讀課后《西漢初期中央和封國力量對比》圖表,結合相關歷史記載,設置相關問題,分析漢武帝所采取的各項措施,理解漢武帝實施“推恩令”“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和鹽鐵專賣的目的和影響,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3.感知漢武帝為維護國家統(tǒng)一所做的努力,認識維護和鞏固國家統(tǒng)一是中華民族長期的任務。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推恩令”“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和鹽鐵專賣等漢武帝為鞏固大一統(tǒng)王朝所采取的政策措施。
難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
三、教學策略
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直觀再現(xiàn)歷史,讓學生在歷史場景中體驗、感悟歷史。
設置問題,補充史料,引導學生根據(jù)問題閱讀課文和材料,師生共同探討來解決問題,突破重難點,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查找相關資料、準備多媒體課件等。
學生準備:查找一些歷史事件和歷史概念的具體記述,如“七國之亂”“推恩令”“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等。
五、教學過程
電視劇《漢武大帝》中這樣評價他:他建立了一個國家前所未有的尊嚴,他給了一個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國號成了一個民族永遠的名字,這就是大一統(tǒng)的漢朝。漢武帝是如何加強中央權力的呢?他所采取的措施又有什么樣的作用和影響?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12課漢武帝鞏固大一統(tǒng)王朝。(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通過介紹漢武帝的豐功偉業(yè),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第一部我的地盤我做主
材料一西漢初期中央和封國力量對比圖(見P56課后活動)。
材料二今諸侯或連城數(shù)十,地方千里。緩則驕奢易為淫亂;急則阻其強而合從以逆京師。
——《漢書?主父偃傳》
探究問題:材料反映出西漢初期中央面臨什么問題?
教師引領學生閱讀課文,結合材料,思考、討論并解決問題。
學生討論回答:諸侯王勢力強大,獨霸一方,對中央形成了極大的威脅。
教師講解:漢武帝即位后,就遇到了王國問題。漢武帝采取什么措施解決這一問題的?
請欣賞歷史情景劇。
劇情:
地點是武帝后花園。
武帝為掩人耳目,密詔大臣主父偃后花園議事。
主父偃:陛下十萬火急召臣來,有何要事?
漢武帝:愛卿可知晁錯為何而死?
主父偃:為先帝削藩而死。
漢武帝:先帝為何要冒死削藩?
主父偃:古代諸侯的土地不超過百里,國君對他們是很容易控制的。但自高祖以來,有的諸侯竟然擁有幾十座城池,土地方圓上千里。天下形勢平穩(wěn)時,他們就容易奢侈驕橫;形勢急迫時,則依仗他們的強大,聯(lián)合起來反叛朝廷。
漢武帝:以愛卿之見,先帝削藩乃英明之舉,但為何失敗?
主父偃:如果用法律來強行削減他們的土地,那么他們反叛的事就容易發(fā)生。晁錯正是強制實行削藩政策,其結果使得吳、楚七國叛亂,不僅削藩未成,還險些釀成政權傾覆的大禍。
漢武帝:削藩未成,朕寢食難安啊!……
主父偃:陛下,臣有一計。
漢武帝:愛卿快講!
主父偃:如今諸侯的子弟有的多達十幾人,但只有嫡長子才可以世世代代相繼承,其余的雖然也是諸侯王的親骨肉,卻沒有尺寸之地的封國,那么皇上的仁愛孝親之道就不能顯示,陛下何不命令諸侯推廣恩德,把他們的土地分割給子弟,封他們?yōu)楹?這些子弟必然十分高興,感念皇恩浩蕩,擁護皇上的措施。正所謂,堡壘最易從內部攻破。
漢武帝:(喜不自禁)此計甚妙,即日昭告天下,實施“推恩令”。
(劇終)
教師提問:哪位同學能說出“推恩令”的主要內容?
學生:諸侯王除了讓自己的嫡長子繼承王位外,還可以把王國的封地分封給其子弟作為侯國,由皇帝制定封號。新封的諸侯國歸中央直接統(tǒng)轄的郡管理。
教師提問:“推恩令”的實施有什么作用和影響?
學生:削弱了諸侯王的實力,使他們無力對抗中央,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教師設疑:為了加強對全國的統(tǒng)治,除了實行“推恩令”之外,漢武帝還有什么策略?
學生:建立刺史制度。
問題探究:
(1)什么是刺史制度?
(2)刺史的職能是什么?
(3)漢武帝采取的這些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
學生回答后,教師補充總結。
教師補充:“刺”是檢核問事的意思,即監(jiān)察之職?!笆贰睘椤坝贰敝?。漢武帝為了強化地方監(jiān)察制度,在地方設刺史。漢武帝將全國劃分為13個監(jiān)察區(qū)域,稱為“十三州部”,每個州派遣刺史一人進行監(jiān)督。刺史有權監(jiān)察郡國長官,如果發(fā)現(xiàn)官吏有欺瞞中央等行為,可以直接奏報皇帝,加以制裁。刺史負責監(jiān)督地方官員,抑制和打擊地方豪強及其子弟。漢武帝的這些措施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皇權。
設計意圖:利用圖片、文字史料和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引導學生理解推恩令實施的背景。歷史情景劇通過再現(xiàn)歷史情境,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激發(fā)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使學生理解推恩令的內容和作用。
第二部我的百姓我做主
環(huán)節(jié)過渡:漢武帝利用“推恩令”解決了封國問題,設置刺史加強了對全國的監(jiān)察控制,實現(xiàn)了政治上的大一統(tǒng)。那么思想上的統(tǒng)一,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PPT展示課后活動2,請學生根據(jù)兩幅圖說說秦始皇和漢武帝對儒家的不同態(tài)度。
秦始皇:對敢于評議朝政的儒生以暴力手段坑殺,沒有達到統(tǒng)一思想的目的反而激化了社會矛盾。
漢武帝:把儒學立為正統(tǒng),在京師設立太學培養(yǎng)儒學人才,讓他們能夠進入仕途成為王朝的維護者。
教師設問:儒家思想在漢朝開始受重視,這與一代大儒董仲舒有密切的關系。這位一代大儒向漢武帝提出了什么建議呢?請同學們來觀看視頻,回答問題。
播放視頻剪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材料展示:
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
——董仲舒《天人三策》
教師提問:“六藝之科孔子之術”指的是什么?
學生回答:儒家學說,即儒術。
教師總結:六藝是指中國古代儒家要求學生掌握的六種基本才能:禮、樂、射、御、書、術。總體上解釋就是儒家學說。
教師提問:漢武帝是怎么做的呢?(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回答)
學生回答:“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就是把儒家學說立為正統(tǒng)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禮的思想成為大一統(tǒng)政權的精神支柱。漢武帝還在長安興辦太學,以儒家的《詩》《書》《禮》《易》《春秋》作為教材,培養(yǎng)統(tǒng)治階級需要的儒學人才,儒士也進入各級政權機構。
教師設疑:同學們,請思考董仲舒的建議為什么會被漢武帝接受呢?
學生思考討論并探究問題。
師生共同總結:漢初,諸子百家各派學說仍很活躍,不利于中央集權,不適應漢武帝時政治上大一統(tǒng)的需要。董仲舒把儒家思想與當時的社會需要相結合,并吸收了法家、道家學派的一些思想理論,創(chuàng)建了一個以儒學為核心的新的思想體系。這一思想適合漢武帝大一統(tǒng)的需要。正如黃仁宇所說:“董仲舒之尊儒,并不是以尊儒為目的,而是樹立一種統(tǒng)一帝國的正規(guī)思想?!币虼?,漢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議,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設計意圖:利用多媒體視頻再現(xiàn)歷史情境,使學生認識歷史不是枯燥的,而是有生命的,激發(fā)學生對歷史的熱愛,進而理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內涵和影響。
第三部我的經濟我做主
環(huán)節(jié)過渡:通過學習,我們知道了漢武帝從政治上和思想上鞏固漢朝統(tǒng)治的措施。接下來,他在經濟上會采取什么措施來鞏固統(tǒng)治呢?
PPT展示教材上的材料研讀。
“夫用貧求富,農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繡文不如倚市門?!?/p>
——《史記?貨殖列傳》
教師和學生一起解讀材料意思,弄明白意思后,教師提出問題。
教師提問:同學們,這種狀況對國家經濟發(fā)展會造成什么影響?
學生回答:人們都會棄農經商,影響農業(yè)發(fā)展,影響國家的經濟發(fā)展。
教師講解:對。在我國古代,農業(yè)是國家的經濟命脈,因此,歷代皇帝都注重發(fā)展農業(yè)生產。漢武帝為了改變上述狀況,穩(wěn)定經濟發(fā)展,加強對社會經濟的控制,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學生閱讀課文,思考回答。
教師提問:這些措施會帶來什么影響呢?
學生回答:這些措施,使國家的財政狀況有了很大的改善,為漢武帝許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基礎。
了基礎。
設計意圖:利用課本中的文獻資料,引導學生分析史料,理解漢武帝實行鹽鐵官營的必要性和影響。
漢武帝時期,在政治上實施“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思想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經濟上鹽鐵專賣等一系列的措施,中央集權得到了空前的加強,大一統(tǒng)帝國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發(fā)展,使?jié)h朝進入鼎盛時期。
六、板書設計
擴展閱讀
七年級歷史上冊《漢武帝鞏固大一統(tǒng)王朝》知識梳理新部編版
七年級歷史上冊《漢武帝鞏固大一統(tǒng)王朝》知識梳理新部編版
第12課 漢武帝鞏固大一統(tǒng)王朝
一、知識梳理
1.“推恩令”的實施
(1)原因:西漢初,諸侯王勢力強大,各自獨霸一方,生活驕奢淫逸,政治上甚至公開反抗朝廷派來的官吏,有的還企圖謀反。地方上的豪強地主也發(fā)展起來,兼并土地,聚斂財富,橫行鄉(xiāng)里,與官府分庭抗禮。這兩股勢力導致社會秩序混亂。
(2)措施:漢武帝采納主父偃的“推恩”建議,下詔規(guī)定諸侯王除以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可將封地再次分封給其子弟作為侯國,由皇帝制定封號。這樣,侯國越來越多,諸侯王的封地和勢力越來越小。漢武帝隨后又找各種借口削爵、奪地甚至除國,嚴厲鎮(zhèn)壓他們的叛亂,諸侯王從此一蹶不振。漢武帝還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國劃分為13個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監(jiān)視州部內的地方官吏、豪強及其子弟,嚴禁他們?yōu)榉亲鞔?。通過這些措施,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強。
2.“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1)原因:西漢初,朝廷對地方的控制很弱,統(tǒng)治者奉行“無為而治”的政策,諸子百家的學說在社會上很流行,許多士人四處游說,依附諸侯王,對抗朝廷。
(2)措施: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把儒家學說立為正統(tǒng)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禮的思想成為大一統(tǒng)的精神支柱。漢武帝還在長安興辦太學,以儒家的《詩》《書》《禮》《易》《春秋》作為教材,培養(yǎng)統(tǒng)治階級需要的儒學人才,儒士也進入各級政權機構。
(3)影響:從此,儒學居于主導地位,為歷代王朝所推崇,影響深遠。
3.鹽鐵專賣:為加強朝廷對社會經濟的控制,漢武帝把鑄幣權收歸中央,統(tǒng)一鑄造五銖錢;還在全國各地設鹽鐵官,把煮鹽、冶鐵等經營權收歸國有,實行鹽鐵官營、專賣;又在全國范圍內統(tǒng)一調配物資,平抑物價。
4.評價:漢武帝從政治、思想、經濟等方面鞏固了大一統(tǒng)的局面,使西漢王朝開始進入鼎盛時期。
二、重難講解
秦始皇和漢武帝治國措施的比較
比較
秦始皇
漢武帝
中央
集權
稱皇帝,中央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軍事和監(jiān)察事務。在地方,推行郡縣制
采納“推恩”建議,下詔規(guī)定諸侯王除以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可將封地再次分封給其子弟作為侯國,由皇帝制定封號
經濟
統(tǒng)一貨幣、度量衡
統(tǒng)一鑄造五銖錢;把煮鹽、冶鐵等經營權收歸國有,實行鹽鐵官營、專賣;在全國范圍內統(tǒng)一調配物資,平抑物價
思想
文化
統(tǒng)一文字(小篆),實行“焚書坑儒”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興辦太學
軍事
北擊匈奴,修筑萬里長城
派衛(wèi)青、霍去病大敗匈奴
水利
工程
興修靈渠
多次組織數(shù)萬人開挖水渠,征調數(shù)萬人堵塞黃河決口
總體
評價
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對后世影響深遠
從政治、思想、經濟等方面鞏固了大一統(tǒng)局面,使西漢王朝開始進入鼎盛時期
第15課漢武帝“大一統(tǒng)”
第15課漢武帝“大一統(tǒng)”
教學目標
1、了解王國問題的出現(xiàn)及景帝平定七國之亂。
2﹑掌握漢武帝為推進國家“大一統(tǒng)”在政治﹑思想﹑軍事上采取的措施。過程與方法:
感知“推恩令”,獨尊儒術,對匈奴戰(zhàn)爭等史實,理解漢武帝“大一統(tǒng)”的時代特征。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漢武帝鞏固了秦朝建立起來的大一統(tǒng)國家,為中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發(fā)展做出重大貢獻。
2﹑漢武帝的推恩令符合情理,手段巧妙,效果好。
3﹑漢武帝獨尊儒術,加強了中央集權。但是禁止百家爭鳴,不利于學術繁榮。
4﹑“大一統(tǒng)”局面出現(xiàn)的基礎是經濟繁榮、國力強盛,今天綜合國力的決定因素是科技和創(chuàng)新,堅定學生為祖國建設努力學習的信念。教材分析重點:漢武帝鞏固“大一統(tǒng)”的措施。難點:漢武帝推恩令符合情理,手段巧妙,效果好。漢武帝獨尊儒術,禁止百家爭鳴,不利于學術繁榮。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導入新課:請欣賞一段MTV(播放《漢武大帝》主題曲)。聽了這首歌你覺得熟悉嗎?它是哪部電視劇的主題曲?毛澤東把漢帝與秦始皇的歷史功績相提并論,稱“秦皇漢武”。你對漢武帝了解哪些?請你介紹給大家。同學門的課外知識真豐富,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這位杰出歷史人物的分封豐功偉績。講授新課:請同學們?yōu)g覽教材標題,這節(jié)課的第一個問題是……第二個問題是……第三個問題是……從教材標題可以看出,漢武帝當政時社會存在哪些問題?為解決這些問題漢武帝采取了哪些鞏固大一統(tǒng)的措施?這是我們這節(jié)課要學習的主要內容。劉邦建立西漢,恢復了國家統(tǒng)一,由于實行分封制,不久王國問題出現(xiàn),嚴重威脅中央政權的統(tǒng)治。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一目大字第一段和小字第一段,并說出了解到什么。漢初實行分封制的原因
人物七國之亂作用
漢武帝繼位后,興功造業(yè),多方建樹,國家在政治、經濟、軍事方面出現(xiàn)了“大一統(tǒng)”局面,漢武帝為鞏固“大一統(tǒng)”采取了哪些措施呢?漢武帝鞏固大一統(tǒng)”的措施
頒布政治作用削奪爵位
①頒布“”削奪爵位作用
思想
②采取的建議作用
大興教育任用作官軍事
秦末漢初,匈奴侵擾邊境,漢高祖出擊匈奴,被圍平城白登,漢武帝怎樣解決匈奴問題的呢?引導學生自學教材第三目,然后分組競賽。根據(jù)提問小組的提問打出幻燈片:條件軍事:反擊匈奴時間漠北之戰(zhàn)人物作用
打出幻燈片《西漢疆域圖》,引導學生回答疆域四至,提問:漢武帝時西漢在政治﹑思想﹑軍事方面達到“大一統(tǒng)”,其根本原因是什么?(國力強盛)
鞏固小結:
通過這節(jié)課我們領略了漢武帝的雄才大略,他為我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fā)展作出貢獻。
通過漢武帝的作為,你怎樣評價漢武帝?
評價一個歷史人物應當一分為二地評價。既要肯定其歷史功績,又要指出其局限性。
學了這一課,你有何感悟?
作業(yè):
學生講述課下了解的漢武帝的故事。
學生通過瀏覽教材標題得出漢武帝當政時社會存在王國問題、思想統(tǒng)一問題、匈奴問題。
學生通過閱讀教材了解到漢初實行分封制的原因、諸侯王的權力有哪些、七國之亂的人物和作用。
引導學生回答這些問題。
引導學生把政治、思想方面的知識點在課本上標出來,同位統(tǒng)一答案。引導學生回答問題。通過小組討論“漢武帝的推恩令有何高明之處?”培養(yǎng)學生合作、探究能力,并從思想上認識到漢武帝推恩令手段巧妙,效果好。學生總結:
漢武帝政治方面的知識點。通過判斷一位同學的預習筆記的正誤,使學生認識到漢武帝獨尊儒術加強了中央集權,但是禁止百家爭鳴,不利于學術發(fā)展。
學生總結:漢武帝思想方面的措施
學生分為四個小組,
第一組就第三目內容提三個問題,
第二組回答第一組問題,
第三組再提三個問題,
第四組回答第三組問題。培養(yǎng)學生合作能力、競爭意識。
引導學生欣賞圖片《漠北之戰(zhàn)》《霍去病墓》《馬踏匈奴石雕》,講述霍去病的故事。
學生總結:
漢武帝在軍事方面的措施及作用。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是大一統(tǒng)局面出現(xiàn)的堅實的物質基礎。今天,我國的綜合國力逐漸增強,國際地位日益提高。綜合國力的決定因素是科技和創(chuàng)新,同學們現(xiàn)在要學好各門學科基礎知識,將來爭做祖國的棟梁之材,把我們的祖國建設的更加繁榮昌盛,使她永遠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學生總結:
漢武帝當政時,為解決社會問題,采取了哪些措施,效果如何?
通過評價漢武帝,使學生掌握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學生談學習感悟,深化對教材的理解,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
第15課漢武帝推進大一統(tǒng)格局導學案
教案課件是老師上課中很重要的一個課件,大家應該在準備教案課件了。對教案課件的工作進行一個詳細的計劃,新的工作才會更順利!有多少經典范文是適合教案課件呢?急您所急,小編為朋友們了收集和編輯了“第15課漢武帝推進大一統(tǒng)格局導學案”,供您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第15課漢武帝推進大一統(tǒng)格局導學案
(請同學們認真閱讀下面的學習目標,明確本節(jié)課的學習任務)
1.了解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頒布“推恩令”、強化監(jiān)察制度的內容。
2.理解漢武帝推進大一統(tǒng)的措施的作用。
3.評價漢武帝鞏固大一統(tǒng)的歷史功績。
請認真閱讀教材74—76頁“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削弱封國勢力”、“強化監(jiān)察制度”三部分的內容,在課文中圈劃出來,并回答下列問題
內容:____________________
思想文化方面
影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內容:________________
政治方面
中央: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內容:________________
地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請同學們積極思考、踴躍發(fā)言)
1.“推恩令”巧妙在哪里?
2.你的疑點、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