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必修一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08-22高一語文《過秦論》知識點整理。
高一語文《過秦論》知識點整理
《過秦論》
一、文學常識
1.賈誼
西漢政論家、文學家。代表作有:
政論文:《論積貯疏》、《過秦論》、《陳政事疏》;
辭賦:《吊屈原賦》、《鵩鳥賦》。
2.戰(zhàn)國四公子
齊國的孟嘗君(田文),趙國的平原君(趙勝),楚國的春申君(黃歇),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四人均以“善養(yǎng)士”聞名,都是當時僅次于國君的當政者。又稱“戰(zhàn)國四君子”。
3.天下的別稱
宇內、四海、八荒,都是“天下”的意思。
4.九州
古時天下分九州,關于九州的說法不一,一般認為包括兗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荊州、揚州、雍州、梁州。九州常用來代指“中國”。
5.山東、關中、河
山東:指崤山以東。
關中:指函谷關以西的地區(qū)。
河:特指黃河。如“河南”指黃河以南,“河北”指黃河以北。
6.五岳
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7.合縱、連橫
合縱:是聯合六國共同對付秦國的策略。亦作“合從”。
連橫:是一種離間六國,使他們各自同秦國聯合,從而各個擊破的策略。亦作“連衡”。
二、字音字形
崤()山窺()探膏()腴()合從()連衡
逡()巡亡矢()遺鏃()鞭笞()天下
俯首系()頸隳()名城黔()首銷鋒鏑()
甕()牖()繩樞()躡()足行()伍謫()庶
鋤耰()棘()矜()鉤戟()長鎩()萬乘()
度()長絜()大
三、通假字
外連衡而斗諸侯/約從離衡(衡,通“橫”)
孝公既沒(沒,通“歿”,死亡)
合從締交/約從離衡/于是從散約?。◤模ā翱v”,指戰(zhàn)國時期六國聯合共同對付秦國的策略,稱為“合縱”)
贏糧而景從(景,通“影”,像影子一樣)
威振四海(振,通“震”,震動)
四、重點實詞
內()立法度(),務()耕織
秦人開關延()敵逡巡()而不敢進
追亡()逐北()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奮()六世之余烈然后()踐()華為城
卻()匈奴七百余里
五、一詞多義
1、于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在這種情況下)
于是六國之士,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在這時)
2、固
據崤函之固(險固,堅固,特指地勢險要,城郭堅固,形容詞用作名詞)
君臣固守以窺周室(牢固,頑強,形容詞)
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固守的據點,屏障,名詞)
固請,召有司案圖(堅決)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本來)至于顛覆,理固宜然
獨夫之心,日益驕固(頑固)
君子固窮(堅守)
3、因
因遺策(沿襲,動詞)
因利乘便(趁著,介詞)
因河為池(憑借,依據,介詞)
因人之力而敝之(憑借,依靠,動詞)
不如因而厚遇之(趁著,趁機)因擊沛公于坐
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通過,經由)
相如因持璧卻立(于是,就)
4、亡
秦無亡矢遺鏃之費(丟失,損失,動詞)
追亡逐北(逃亡,動詞;此用作名詞,指逃亡的軍隊)
吞二周而亡諸侯(滅亡,動詞;這里是使動用法,使……滅亡)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
從徑道亡,歸璧于趙(逃亡,逃跑)
諸侯之所亡,與戰(zhàn)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失去,丟失)
5、度
內立法度(制度,名詞)衡下車,治威嚴,整法度
一夜飛度鏡湖月(渡過)
秋月春風等閑度(度過)
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創(chuàng)作)
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量長短)
度我至軍中,公乃入(推測,估計)
6、愛
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吝惜,動詞)
寬厚而愛人(愛護,尊重,動詞。)愛其子,擇師而教之
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喜歡,愛好)
予獨愛蓮出淤泥而不染(喜愛,欣賞)
六、詞類活用
1.名詞作狀語
①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席,像席子一樣;包,像布包一樣;囊,像口袋一樣)
②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外連衡而斗諸侯(內,在國內,對內;外,對外)
③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南,向南;西,向西;東,向東;北,向北)
④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甕,用破甕;繩,用繩子)
⑤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南,向南)
⑥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北,在北方)
⑦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云,像云一樣;響,像回聲一樣;景,通“影”,像影子一樣)
⑧深謀遠慮(遠,從長遠)
2.名詞作動詞
①履至尊而制六合(履,登上)
②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也(帝王,稱帝稱王)
③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牖,作窗戶;樞,系戶樞)
④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鞭,用鞭子抽;笞,用竹杖打)
⑤《過秦論》(過,指摘過失)
3.形容詞作動詞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小弱,變小變弱)
4.形容詞作名詞
①據崤函之固(固,險要的地勢。)
②自以為關中之固(固,堅固的屏障。)
③尊賢而重士(賢,賢者,賢能的人。)
④因利趁便(利,便利的條件;便,便利的條件。)
5.動詞作名詞
①追亡逐北(亡,逃跑的人;北,潰敗的軍隊)
6.使動用法
①外連衡而斗諸侯(斗,使……爭斗)
②會盟而謀弱秦/以弱天下之民(弱,使……弱,削弱)
③約從離衡(離,使……離散)
④伏尸百萬,流血漂櫓(漂,使……漂?。?br>
⑤吞二周而亡諸侯/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亡,使……滅亡)
⑥卻匈奴七百余里(卻,使……退卻)
⑦以愚黔首(愚,使……愚蠢)
⑧序八州而朝同列(朝,使……朝拜)
7.意動用法
①尊賢而重士(重,以……為重,看重)
五、特殊句式
1、被動句
①一夫作難而七廟隳。
②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
③謫戍之眾
④天下諸侯已困矣
2、賓語前置
①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②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③崤函之固,自若也
3、定語后置
①伏尸百萬
②鑄以為金人十二
③金城千里
4、狀語后置(介詞結構后置)
①陳涉之位,非尊于齊、楚、燕、趙、韓、魏、宋、衛(wèi)、中山之君也。
②鋤耰棘矜,非铦于鉤戟長鎩也。
③謫戍之眾,非抗于九國之師也。
七、重點句子翻譯
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也。
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
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
“然秦以區(qū)區(qū)之地……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八、古人為了使文章有變化,不呆滯,遇到上下文有相同的字詞重復出現的情況,就用近義詞代替,避免“同字重出”。這種情況在連用結構相同的句子時,更為常見,找出下列加點的詞語的近義詞,并附上相關的句子。
1.秦孝公據殽函之固
2.席卷天下
3.南取漢中
4.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
5.宰割天下
6.蒙故業(yè)
7.率疲弊之卒
8.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
設題意圖:此題意在讓學生了解古文中為避免“同字重出”而用近義詞替代的手法。
1.擁雍州之地(擁、據,近義。)
2.包舉宇內、囊括四海、并吞八荒(包舉、囊括、并吞、席卷,近義。宇內、四海、八荒、天下,近義。)
3.西舉巴蜀(舉、取,近義。)
4.齊明、周最……之徒通其意,吳起、孫臏……之倫制其兵(徒、倫、屬,近義。)
5.分裂山河(分裂、宰割,近義。)
6.因遺策(因、蒙,近義。)
7.將數百之兵(將、率,近義。)
8.氓隸之人、遷徙之徒(人、徒、子,近義。)
參考答案:然而秦憑借著它的區(qū)區(qū)之地,發(fā)展到兵車萬乘的國勢,招致八州的列國諸侯來朝拜自己,已有一百多年歷史;然后將天下作為一家私產,用崤山、函谷關作為宮墻;一個戍卒發(fā)難就毀掉了天子七廟,皇子皇孫都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恥笑,是什么原因呢?就因為不施行仁義而攻守的形勢已經發(fā)生了變化啊。jAb88.CoM
延伸閱讀
高一語文《師說》知識點整理
高一語文《師說》知識點整理
《師說》
一、導入
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論語·季氏》
二、古今異義詞
(1)古之學者必有師古義:求學的人。今義:學問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古義:用來。今義:連詞,表因果關系。
(3)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古義:小的方面學習今義:初等教育學校
(4)吾從而師之古義:從,跟從;而,連詞。今義:連詞。
(5)今之眾人古義:一般人。今義:很多人。
三、一詞多義
1.道《師說》知識點整理金文《師說》知識點整理《師說》知識點整理《師說》知識點整理(行,四通的大路)《師說》知識點整理《師說》知識點整理(首,代表觀察、思考、選擇)《師說》知識點整理《師說》知識點整理(止,行走),表示在叉路口幫助迷路者領路。
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名詞,道理)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有“風尚”的意思)
道相似也(名詞,道德學問)
何可勝道也哉說,講
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于是廢先王之道政策,法規(guī)
臣之所好者道也自然規(guī)律
2.之
古之學者必有師(助詞,的)
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詞,指代知識、道理等)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圣人之所以為圣(代詞,指代這件事)
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助詞,的;代詞,指代童子)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代詞,這,這一類)
郯子之徒(代詞,這,這一類)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代詞,這,這一類)
作師說以貽之(代詞,他,指代李蟠)
3.于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詞,比)
而恥學于師(介詞,向)
于其身也(介詞,對于)
皆出于此乎(介詞,從)
不拘于時(介詞,表被動,被)
4.師
古之學者必有師名詞,老師
吾師道也動詞,學習
吾從而師之意動用法,以……為師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從師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名詞,有專門技藝的人
十年春,齊師伐我名詞,軍隊
四、重點句子翻譯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譯文: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yè),解釋疑難的人。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譯文: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
3.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譯文:我學習的道理,哪里計較他生年比我早還是晚呢?
4.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譯文:所以無論地位顯貴還是地位低下,無論年長還是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譯文: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6.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惑師焉,惑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譯文: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決,有的向老師學習,有的卻不向老師求教,小的方面學習,大的方面卻丟棄,我看不出他們有什么明智的。
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
譯文:所以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也不一定比學生強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學業(yè)各有專門研究,如此而已。
高一語文《故鄉(xiāng)人》知識點整理歸納
打魚的
女人很少打魚。
打魚的有幾種。
一種用兩只三桅大船,乘著大西北風,張了滿帆,在大湖的激浪中并排前進,船行如飛,兩船之間掛了極大的拖網,一網上來,能打上千斤魚。而且都是大魚。一條大銅頭魚(這種魚頭部尖銳,顏色如新擦的黃銅,肉細味美,有的地方叫做黃段),一條大青魚,往往長達七八尺。較小的,也都在五斤以上。起網的時候,如果覺得分量太沉,會把魚放掉一些,否則有把船拽翻了的危險。這種豪邁壯觀的打魚,只能在嚴寒的冬天進行,一年只能打幾次。魚船的船主都是些小財主,雖然他們也隨船下湖,駕船拉網,勇敢麻利處不比雇來的水性極好的伙計差到哪里去。
一種是放魚鷹的。魚鷹分清水、渾水兩種。渾水鷹比清水鷹值錢得多。渾水鷹能在渾水里睜眼,清水鷹不能。湍急的渾水里才有大魚,名貴的魚。清水里只有普通的魚,不肥大,味道也差。站在高高的運河堤上,看人放鷹捉魚,真是一件快事。一般是兩個人,一個撐船,一個管鷹。一船魚鷹,多的可到二十只。這些魚鷹歇在木架上,一個一個都好像很興奮,不停地鼓嗉子,扇翅膀,有點迫不及待的樣子。管鷹的把篙子一擺,二十只魚鷹撲通撲通一齊鉆進水里,不大一會,接二連三的上來了。嘴里都叼著一條一尺多長的鱖魚,魚尾不停地搏動。沒有一只落空。有時兩只魚鷹合抬著一條大魚。喝!這條大鱖魚!燒出來以后,哪里去找這樣大的魚盤來盛它呢?
一種是扳罾的。
一種是撒網的?!?/p>
還有一種打魚的:兩個人,都穿了牛皮縫制的連鞋子。褲子帶上衣的罩衣,顏色白黃白黃的,站在齊腰的水里。一個張著一面八尺來寬的兜網;另一個按著一個下寬上窄的梯形的竹架,從一個距離之外,對面走來,一邊一步一步地走,一邊把竹架在水底一戳一戳地戳著,把魚趕進網里。這樣的打魚的,只有在靜止的淺水里,或者在雖然流動但水不深,流不急的河里,如護城河這樣的地方,才能見到。這種打魚的,每天打不了多少,而且沒有很大的,很好的魚。大都是不到半斤的鯉魚拐子、鯽瓜子、鯰魚。連不到二寸的“羅漢狗子”,薄得無肉的“貓殺子”,他們也都要。他們時常會打到烏龜。
在小學校后面的葦塘里,臭水河,常??梢钥吹絻蓚€這樣的打魚的。一男一女。他們是兩口子。男的張網,女的趕魚。奇怪的是,他們打了一天的魚,卻聽不到他們說一句話。他們的臉上既看不出高興,也看不出失望、憂愁,總是那樣平平淡淡的,平淡得近于木然。除了舉網時聽到(炎欠)的一聲,和梯形的竹架間或攪動出一點水聲,聽不到一點聲音。就是舉網和攪水的聲音,也很輕。
有幾天不看見這兩個穿著黃白黃白的牛皮罩衣的打魚的了。又過了幾天,他們又來了。按著梯形竹架趕魚的換了一個人,一個十五六歲的小姑娘。辮根纏了白頭繩。一看就知道,是打魚人的女兒,她媽死了,得的是傷寒。她來頂替媽的職務了。她穿著媽穿過的皮罩衣,太大了,腰里窩著一塊,更加顯得臃腫。她也像媽一樣,按著梯形竹架,一戳一戳地戳著,一步一步地往前走。
她一定覺得:這身濕了水的牛皮罩衣很重,秋天的水已經很涼,父親的話越來越少了。
金大力
金大力想必是有個大名的,但大家都叫他金大力,當面也這樣叫。為什么叫他金大力,已經無從查考。他姓金,塊頭倒是很大。他家放剩飯的淘籮,年下腌制的風魚咸肉,都掛得很高,別人夠不著,他一伸手就能取下來,不用使竹竿叉棍去挑,也不用墊一張凳子。身大力不虧。但是他是不是有很大的力氣,沒法證明。關于他的大力,沒有什么傳說的故事,他沒有表演過一次,也沒有人和他較量過。他這人是不會當眾表演,更不會和任何人較量的。因此,大力只是想當然耳。是不是和戲里的金大力有什么關系呢?也說不定。也許有。他很老實,也沒有什么本事,這一點倒和戲里的金大力有點像。戲里的金大力只是個傻大個兒,哪次打架都有他,有黃天霸就有他,但哪回他也沒有打得很出色。人們在提起金大力時,并不和戲臺上那個戴著紅纓帽或盤著一條大辮子,拿著一根可笑的武器,——一根紅漆的木棍的那個金大力的形象聯系起來。這個金大力和那個金大力不大相干。這個金大力只是一個塊頭很大的,家里開著一丬茶水爐子,本人是個瓦匠頭兒的老實人。
他怎么會當了瓦匠頭兒呢?
按說,瓦匠里當頭兒的,得要年高望重,手藝好,有兩手絕活,能壓眾,有口才,會講話,能應付場面,還得有個好人緣兒。前面幾條,金大力都不沾。金大力是個很不夠格的瓦匠,他的手藝比一個剛剛學徒的小工強不了多少,什么活也拿不起來。一般老師傅會做的活,不用說相地定基,估工算料,砌墻時掛線,布瓦時堆瓦嵴兩邊翹起的山尖,用一把瓦刀舀起半桶青灰在瓦嵴正中塑出花開四面的浮雕……這些他統(tǒng)統(tǒng)不會,他連砌墻都砌不直!當了一輩子瓦匠,砌墻會砌出一個鼓肚子,真也是少有。他是一個瓦匠頭,只能干一些小工活,和灰送料,傳磚遞瓦。這人很拙于言詞,一天說不了幾句話,老是悶聲不響,他不會說幾句恭喜發(fā)財,大吉大利的應酬門面話討主人家喜歡;也不會說幾句夸贊奉承,道勞致謝的漂亮話叫同行高興;更不會長篇大套地訓教小工以顯示一個頭兒的身份。他說的只是幾句實實在在的大實話。說話很慢,聲音很低,跟他那副大骨架很不相符。只有一條,他倒是具備的:他有一個好人緣兒。不知道為什么,他的人緣兒會那么好。
這一帶人家,凡有較大的泥工瓦活,都愿意找他。一般的零活,比如檢個漏,修補一下被雨水沖坍的山墻,這些,直接雇兩個瓦匠來就行了,不必通過金大力。若是新建房屋,或翻蓋舊房,就會把金大力叫來。金大力聽明白了是一個多大的工程,就告辭出來。他算不來所需工料、完工日期,就去找有經驗的同行商議。第二天,帶了一個木匠頭兒,一個瓦匠老師傅,拿著工料單子,向主人家據實復告。主人家點了頭,他就去約人、備料。到窯上訂磚、訂瓦,到石灰行去訂石灰、麻刀、紙腳。他一輩子經手了數不清的磚瓦石灰,可是沒有得過一手錢的好處。
這里興建動工有許多風俗。先得“破土”。由金大力用鐵鍬挖起一小塊土,鏟得四方四正,用紅紙包好,供在神像前面?!@一方土要到完工時才撤去。然后,主人家要請一桌酒。這桌酒有兩點特別處,一是席面所用器皿都十分粗糙,紅漆筷子,藍花粗瓷大碗;二是,菜除了豬肉、豆腐外,必有一道泥鰍。這好像有一點是和泥瓦匠開玩笑,但瓦匠都不見怪,因為這是規(guī)矩。這桌酒,主人是不陪的,只是出來道一聲“諸位多辛苦”,然后就委托金大力:“金師傅,你陪陪吧!”金大力就代替了主人,舉起酒杯,喝下一口淡酒。這時木匠已經把房架立好,到了擇定吉日的五更頭,上了梁,——梁柱上貼了一副大紅對子:“登柱喜逢黃道日,上梁正遇紫微星”,兩邊各立了一面篩子,篩子里斜貼了大紅斗方,斗方的四角寫著“吉星高照”,金大力點起一掛鞭,泥瓦工程就開始了。
作者簡介:
《故鄉(xiāng)人》,由汪曾祺創(chuàng)作。江蘇高郵人,1920年3月5日出生,中國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背景:
《故鄉(xiāng)人》,由汪曾祺創(chuàng)作,分《打魚的》、《金大力》、《釣魚的醫(yī)生》三部分。故鄉(xiāng)人,泛指對自己家鄉(xiāng)人。
字詞:
豪邁壯觀:非常的壯觀
嗉子:嗉子,方言。
鱖魚:鱖魚(Sinipercachuatsi)是一種家常的可以食用的魚類,又名鱖花魚、桂花魚、桂魚、鱖花魚、鰲魚、嵴花魚、胖鱖、花鯽魚、母豬殼等。
淘籮:淘籮,指淘米的用具。
紅纓帽:紅纓帽是清代的禮帽。帽頂披紅纓。冬春用暖帽,以緞為頂,以呢(ní)、絨或皮為檐;夏秋用涼帽,也叫緯帽,無檐,用紗或竹絲做胎。
破土:破土是一個以新青年為主體的線上線下平臺,我們關注當下社會遭遇的不公與悲苦,并對主流的新自由主義話語進行反思與批判,展現人民的聲音與力量。
高一語文《寡人之于國也》知識點整理
高一語文《寡人之于國也》知識點整理
《寡人之于國也》
一、字音字形
棄甲曳()兵
涂()有餓piǎo()
雞豚()狗彘()之畜()
數()罟()不入wū()池
無()失其時
謹庠()序之教
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申之以孝tì()之義
二、重點實詞
河()內兇()鄰國之民不加()少
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不違()農時斧斤以()時入山林謹()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義()然而不王()者王無罪()歲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殍而不知發(fā)()
三、一詞多義
1.數
愿令得補黑衣之數《觸龍說趙太后》數目、數量
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寡人之于國也》幾、若干
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六國論》命運
范增數目項王《陳涉世家》shuò屢次
數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國也》cù密、細密
2.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愛蓮說》與“曲”相對,不彎曲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國也》僅、只
系向牛頭充炭直《賣炭翁》價值
予自度不得脫,則直前詬虜帥失信《〈指南錄〉后序》徑直、直接
3.發(fā)
百發(fā)百中成語發(fā)射
發(fā)閭左謫戌漁陽九百人《陳涉世家》征發(fā)、派遣
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寡人之于國也》指打開糧倉救濟百姓
野花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醉翁亭記》花開
主人忘歸客不發(fā)《琵琶行》出發(fā)
4.兵
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國也》兵器六國破滅,非兵不利
窮兵黷武成語戰(zhàn)爭廢池喬木,猶厭言兵
趙亦盛設兵以待秦,秦不敢動《廉頗藺相如列傳》軍隊
草木皆兵成語士兵
5.勝
沛公不勝杯杓,不能辭《鴻門宴》禁得住
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寡人之于國也》盡何可勝道也哉
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鄒忌諷齊王納諫》勝利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
秦王竟酒,終不能加勝于趙《廉藺列傳》戰(zhàn)勝,取勝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憶江南》超過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岳陽樓記》優(yōu)美的
四、默寫翻譯
1、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
2、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3、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4、王知如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5、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7、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殍而不知發(fā).
8、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五、拓展延伸
3.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先秦·孟子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是人一作:斯人)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孟子》記載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對話體著作。其顯著特點一是氣勢充沛,雄辯而色彩鮮明;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闡述事理。此文選自《孟子·告子下》。春秋戰(zhàn)國時期,戰(zhàn)亂紛爭,一個國家要想立于不敗之地,要奮發(fā)圖強,不能安于現狀、不思進取。這篇文章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寫的。
文章開頭,作者一連列舉了六位古代圣賢在困難憂患中崛起的事例,來證明“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這一著名論斷。這個推理過程屬于邏輯學上的歸納推理,即由前面六個特殊的事例,歸納出后面帶普通意義的結論;又通過后面的結論,說明了前面六個人物所以成功的原因:艱苦的環(huán)境,一方面給人們以困苦、饑餓、貧困、疲乏、憂慮,每每就不如人意,但另一方面,也正是這些困難,堅定、振奮人們的意志,使人們在不斷克服困難,求得生存的過程中增加了聰明才干。然而道理在此還沒有說完,上面只談到,在人與客觀環(huán)境這一對矛盾中,客觀環(huán)境對人的觸動,反過來,針對人的主觀世界對此又是怎樣做出反應,孟子接著指出:“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笨陀^環(huán)境的困難和自身判斷的失誤,造成人在改造客觀的過程中的錯誤,而他也就在不斷克服困難的過程中積累了經驗教訓,從而達到“能改”的境界——這個“能”,從語義上講,不僅體現了人的愿望、決心,也體現了人的能力。他因為自身所遭遇的困難而憂慮、痛苦、困惑,造成內心的壓抑,而他也就在不斷沖破這些心理壓抑的嘗試中,活躍了自己的思維,激發(fā)了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更重要的一點,人是有感情的,又是社會性的,他有痛苦,有憂慮,想發(fā)憤,想創(chuàng)造,必然表現在形色上,吐發(fā)在言辭中,期望得到理解與同情、啟發(fā)與幫助。人就在這一切與憂患的斗爭中,一方面求得了物質的生存可能,另一方面更求得了精神的生存,表現了他的活力、意志、情感、創(chuàng)造能力,一句話,表現了他“生”的價值。這,就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全部含義。
孟子在選文第1段中以六位歷史人物的經歷告訴人們:人要成大器,就必須經受磨練。請寫出與之意思相近的兩句名言?
【參考答案】
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
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理解性默寫
1、《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指出了艱苦磨煉益處的句子是: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從內外兩個方面說明了導致亡國的原因的句子是: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
3、《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總結全文,歸納中心論點的句子是:
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4、說明人才必須經過艱苦磨煉的作用的句子是: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六、參考答案
(1)yè(2)涂tú通假字,同“途”莩(3)túnzhìxù(4)cùgǔ洿(5)無wú通假字,同“毋”(6)xiáng(7)頒bān通假字,同“斑”(8)悌
黃河谷物收成不好,荒年更
已經逃跑有的人只是,不過代詞,這
違背,違反按照謹慎,認真從事反復陳述道理
為王,使天下百姓歸順歸罪吃,動詞食物,名詞制止,約束
道路打開糧倉,賑濟百姓
了解一下鄰國的政治,沒有像我這樣用心的。
鄰國的百姓不見減少,我的百姓不見增多,這是為什么呢?
不行,只不過沒有跑上一百步罷了,那也是逃跑啊。
大王如果懂得這個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鄰國多了。
認真的興辦學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愛兄長的道理反復將給百姓聽。
這樣還不能使天下歸服的,是從來不曾有過的事情.
豬狗吃掉了百姓的糧食卻不加以制止,道路上有餓死的人卻不曾想到打開倉廩加以拯救。
高一語文《燭之武退秦師》知識點整理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就要對每一課堂負責,教師在教學前就要準備好教案,做好充分的準備。教案可以讓學生們有一個良好的課堂環(huán)境,使教師有一個簡單易懂的教學思路。那么一篇好的教案要怎么才能寫好呢?小編經過搜集和處理,為您提供高一語文《燭之武退秦師》知識點整理,供大家借鑒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高一語文《燭之武退秦師》知識點整理
第一單元
一、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崢嶸()()遒勁()()百舸()
彳?。ǎǎ┘帕龋ǎ╊j圮()()青苔()長篙()忸怩()()青荇()
二、下列詞語的寫法是否正確,不正確的請改正在括號內。
橘子州()浪遏飛舟()叱罵()笙蕭()漫朔()斑斕()瓦菲()凌侮()靜默()
三、默寫1、,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2、,,鷹擊長空。
3、,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4、,在我的心頭蕩漾。
5、她是有,,丁香一樣的芬芳,。
第二單元《燭之武退秦師》
一、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氾南()佚之狐()縋()供給()()
枸杞()()闕秦()
二、解釋下列加點字的含義
晉軍函陵()東道主()行李.()吾其還也()是寡人之過也()夜縋而出()越國以鄙遠()焉用亡鄭以陪鄰()鄭既知亡矣()
三、虛詞
1、焉:子亦有不利焉()焉用亡鄭以陪鄰()將焉取之()
2、之:公從之()是寡人之過也()行李之往來()鄰之厚,君之薄也()何厭之有()亦去之()
3、以:越國以鄙遠()敢以煩執(zhí)事()舍鄭以為東道主()
四、翻譯下列句子
1、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2、國危矣,若使燭之武退秦師,師必退。
3、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
4、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倍鄰?
5、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6、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7、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8、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
五、賞析下面這首詩。
代贈(唐李商隱)
樓上黃昏欲望休,玉梯橫絕月中鈎。
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