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網
二年級下冊數學平均分教案
二年級下冊數學平均分教案集錦(8篇)。
作為老師的任務寫教案課件是少不了的,因此在寫的時候就不要草草了事了。?學生反應的積極程度可以反映教學內容的吸引力。88教案網為您整理的“二年級下冊數學平均分教案”資料希望能夠幫到您,希望您閱讀后有所收獲!
二年級下冊數學平均分教案 篇1
知識與能力:通過生活中常見的“每份同樣多”的勢力和活動情境,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情感與態(tài)度:讓學生探索平均分的方法,會平均分,提高動手和合作能力。
一、情境引入,揭示課題:
教師:最近我們五小二年級一班要組織一次春游活動,我們幫他們分一分春游需要的物品,好嗎?
請學生試著分一分,要求要分得大家都滿意。
學生先在小組中分,再請學生到前面展示分的結果。
多請幾個小組,說說自己分的結果,預計都是每人分得3塊糖.
教師揭示課題:像這樣把物品分成幾份,每份分地同樣多,就叫做平均分。(板書課題)
1、每個小組8張面包的實物卡片,學生用卡片在小組里分一分,(要求平均分)分完后請學生展示分的過程,說說分的結果。
2、每個小組4張桔子的實物卡片,學生用卡片在小組里分一分,(要求平均分)分完后請學生展示分的過程,說說分的結果。
3、每個同學用自己手中的學具分一分,(要求平均分)分完后請學生展示分的過程,說說分的結果。
想想生活中什么時候要平均分?是怎樣分的?
把10條魚平均分在2個漁缸里,請學生連一連或圈一圈,
1、把12瓶礦泉水平均分成3份。說說你怎樣分的。
第1題:給每個花瓶里插上花,應該怎么插?如果要求每個花瓶里插上同樣多的花,又應該怎么插?插幾枝?
二年級下冊數學平均分教案 篇2
一、教學背景分析:
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表內除法(一)》的第一節(jié)“除法的初步認識”——“平均分”的第一課時,教材第12頁至14頁例1、例2的教學內容,本節(jié)內容屬數與代數領域,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簡單的分類知識和表內乘法的基礎上教學的,它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也是今后學習分數的基礎,是較難理解的數學概念。除法的含義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礎上的,要突破除法學習的難點,關鍵是理解“平均分”。教材設計了各種情境,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向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實踐機會,通過觀察了解“每份同樣多”,引出“平均分”,再讓學生充分參與平均分各種實物,讓學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學生多次經歷“平均分”的過程,并在頭腦中形成相應的表象,為認識除法打好基礎。新課標指出:教學應該以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啟發(fā)式和因材施教。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索、合作交流,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基本的數學活動經驗。二年級的學生在生活中碰到平均分的機會很多,所以已粗淺的接觸了此類知識,腦海中已有淺略的表象,但卻無系統(tǒng)的理念體系,這節(jié)課的目的就幫助學生把理論知識升華。
二、根據課標要求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我確定本節(jié)課教學目標,重、難點如下:
1、通過觀察情境圖,能舉例說明“每份同樣多”,并能說出平均分的含義。
80%的學生能比較規(guī)范地說出平均分的過程和結果。
3、在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充分利用教材主題情境,借助多媒體電子白板、實物學具,在真實的數學情境中引導學生掌握知識。
《數學課程標準》中這樣規(guī)定:“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fā),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情景,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基于此,在教學中通過具體情境,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操作、交流等活動,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事物,解決問題,積淀經驗。
四、教學過程:
本節(jié)課主要設計四個環(huán)節(jié):(一)創(chuàng)設情境,直觀感知“平均分”;(二)動手操作,探究“平均分”的方法;(三)應用新知,理解“平均分”(四)全課總結。下面就每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流程及設計意圖進行說明。
(一)創(chuàng)設情境,直觀感知”平均分”。這個環(huán)節(jié)主要從以下四個步驟進行:
1、情境引入,初步體驗“每份分得同樣多”。通過課件出示教材第12頁“二(1)班準備春游食品”的情境圖,引導學生觀察并把圖中小朋友分東西的場景進行描述,尤其是對“分橘子”、“分糖果”的情景進行猜想:小朋友手里拿的橘子、糖果應該放在哪一堆里?
【設計意圖:充分利用主題情境的原因是孩子們對發(fā)生在自己身邊的事情具有濃厚的興趣 ,這與他們的生活聯系較為緊密,在觀察分食品的場景中,那種要求分的公平、一樣多的分配方案是出自孩子們內心需求的,因此,會很自然的產生每份分得同樣多的要求,通過這一環(huán)節(jié),讓他們初步體驗“每份分得同樣多”,
】
2、動手實踐,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以四人小組為單位,利用各種學具圖形代替實物 ,按照小組人數將這些“實物”進行分配,然后集體交流,匯報分的過程及方法。
3、從學生的分配方案中,揭示“平均分”的概念。利用實物展臺,選取平均分和沒有平均分的小組進行對比,并交流每份分得同樣多的分法, 由此揭示這種公平的分法——平均分的概念。
4、在滲透份數,每份數中進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義。課件出示練習三第2題:小紅把8塊糖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她有三種分法,哪種分法是對的?先由同桌互相說說自己想法,再指名匯報并說出理由。
(二)動手操作,探究“平均分”的方法。這個環(huán)節(jié)主要從以下三個步驟進行:
1、教學例2。引導學生觀察主題圖,獲取數學信息,引發(fā)思考:可以怎樣平均分?
2、動手操作,展示平均分的方法。
3、再次操作,強化平均分。將問題稍加改動:如果把這15個桔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幾個?你還會分嗎?讓學生再次動手操作分,展示分法。
(三)應用拓展,理解“平均分”。這個環(huán)節(jié)從以下兩個步驟進行:
1、聯系實際,練習體驗。完成13頁、14頁“做一做”,根據學生差異,可以讓學生先進行操作,再讓學生交流分的方法和結果。
2、拓展練習。把12根小棒平均分,可以怎樣分?先讓學生小組內動手操作,再進行交流,并規(guī)范的表述:把多少平均分,分成了幾份,每份是多少?
(四)全課總結。讓學生回顧本節(jié)課所學知識,談談自己的收獲和存在的問題,教師讓學生注意觀察生活中平均分的現象,匯報給同學、老師和爸爸媽媽。
二年級下冊數學平均分教案 篇3
教學內容:12頁14頁例1、例2做一做
教學目標:
1、通過生活中常見的每份同樣多的勢力和活動情境,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讓學生探索平均分的方法,會平均分;
教學重點、難點:
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探索平均分的方法
教具準備:實物投影
學具準備:
每個小組12塊糖、每個學生實物卡片、三角形、圓形學具若干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揭示課題:
教師:最近育才小學二年級一班要組織一次春游活動,我們幫他們分一分春游需要的物品,好嗎?
請小組長來領要分的物品,(每個小組12塊糖)
請學生試著分一分,要求要分得大家都滿意。
學生先在小組中分,再請學生到前面展示分的結果。
多請幾個小組,說說自己分的結果,預計都是每人分得3塊糖,
教師:這樣分大家都滿意嗎?為什么?
教師揭示課題:象這樣把物品分成幾份,每份分地同樣多,就叫做平均分(板書課題)
二、合作探索:
(一)分一分
1、每個小組8張面包的實物卡片,學生用卡片在小組里分一分,(要求平均分)分完后請學生展示分的過程,說說分的結果。
2、每個小組4張桔子的實物卡片,學生用卡片在小組里分一分,(要求平均分)分完后請學生展示分的過程,說說分的結果。
3、每個同學用自己手中的學具分一分,(要求平均分)分完后請學生展示分的過程,說說分的結果。
(二)找一找
想想生活中什么時候要平均分?是怎樣分的?
先在小組里說說,再指名說。
(三)連一連、圈一圈
把10條魚平均分在2個漁缸里,請學生連一連或圈一圈,
說說分的結果。
三、做一做
把12瓶礦泉水平均分成3份。說說你怎樣分的。
四、總結
二年級下冊數學平均分教案 篇4
二年級數學下冊《平均分(二)》教案
【教學內容】教科書15頁例3做一做練習三4~6題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用平均分解決實際問題。
2.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概念,進一步掌握平均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合作探究
情感與態(tài)度: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概念,進一步掌握平均的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
用平均分解決實際問題
【教具準備】實物投影
【學具準備】學具卡片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判斷:
○○○○○○
這樣是平均分嗎為什么
怎樣分就是平均分了呢
2、分一分
每個同學用自己手中的學具分一分,(要求平均分)分完后,同位相互說說是把幾個平均分成了幾份,每份是幾。
請學生展示分的過程,說說分的結果。
二、解決問題
1、情境引入:
教師:昨天我們幫二年級一班同學分了春游需要的物品,
今天,他們出發(fā)了!
出示主題圖(租船)
請學生仔細觀察圖,先同位相互說說圖意,再請學生說給大家聽。(學生明確要解決這樣的問題:每條船限乘4人,有24人乘船,要租幾條船)
2、合作探索:
請學生在小組里討論怎樣解決問題,可以借助手中的學具分一分,擺一擺。
請學生討論的結果,預計:
(1)4個4個地分,分了6組,正好分完;
(2)想乘法口訣,四幾二十四;
請學生自己用這兩種方法分一分,想一想,說說解決問題的過程。
三、做一做:
小熊請客,請了5位客人,12根筷子,每位一雙夠嗎
請小朋友幫小熊分分看。
請學生先和同位說說怎樣分,再說給大家聽聽。
四、練習:
練習三4~6題
五、。
二年級下冊數學平均分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豐富的'實踐活動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2、通過操作、交流,自主探索解決問題的辦法,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3、初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應用的意識。
教學重點:
1、在實踐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意識。
教學難點: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意識。
教學準備:學具、主題圖等。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預習新課
1、判斷:
○ ○○ ○○○
這樣是平均分嗎?為什么?
怎樣分就是平均分了呢?
2、分一分
每個同學用自己手中的學具分一分,(要求平均分)分完后,同位相互說說是把幾個平均分成了幾份,每份是幾。
請學生展示分的過程,說說分的結果。
出示預習單:預習第10頁例3:
1:每2個一份,你是怎樣理解的?在分時還有不同的分法嗎?
2:圈,表示什么意思?每個圈里的數量有什么特點?這樣的分法是平均分嗎?在平均分時,分別用分一分、擺一擺、圈一圈的方式來解決。
3:你能用一句話來概括出這道題目的題意。把課本上的空白處填充完整。
可以在練習本上畫一畫,也可用小棒、圓片擺一擺,還可以同桌互相交流。
二、自我檢測
學生預習完后,多媒體出示檢測題,學生在練習本上自我檢測。
(一)分一分
1、每個小組8張面包的實物卡片,每4個一份。,能分成幾份?學生用卡片在小組里分一分,(要求平均分)分完后請學生展示分的過程,說說分的結果。
2、每個小組4張桔子的實物卡片,每2個一份,能分成幾份?學生用卡片在小組里分一分,(要求平均分)分完后請學生展示分的過程,說說分的結果。
(二)連一連、圈一圈
10條魚,每個魚缸放2條,需要幾個魚缸?在練習本上畫一畫。說說分的結果。
教師揭示課題:像這樣把物品每幾個一份,求分成幾份,每份分地同樣多,也是平均分。(板書課題)
學生預習和檢測的過程教師不斷巡視,發(fā)現問題以待解決。
三、交流問題
1、學生說一說在預習和自我檢測中遇到的困惑及不會的問題
(先由其他學生解答,教師適時點撥、指導.切忌教師接過來又詳細講解一遍)
2、如學生未有問題,教師結合巡視發(fā)現的問題有針對性的提問:
在平均分時,給定的每份數能改變嗎?怎樣能很快的求出結果(用乘法口訣得出)
四、教師講評明確知識
針對交流進行引導:
1、8個果凍,每2個一份,實際上是從8里連續(xù)減去2,直到分完(沒有剩余,0為止。)
2、在平均分時,你怎樣理解平均分、每份、幾份?
3、在平均分時,明確每一題的總數、每份數、份數之間的關系:總數不變,每份數越多,分的份數越少。
4:第10頁“做一做”。
五、課堂小結這節(jié)課你學會了什么?平均分我們學習了兩種類型,課下要好好總結。
六、針對性作業(yè)
1、課本第12頁第5——9題.
2、把12瓶礦泉水,每3瓶一份,可以分成多少份。說說你怎樣分的。
二年級下冊數學平均分教案 篇6
青島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平均分》精品教案
教學內容:青島版五年制二年級上冊第48頁~第50頁。
教學目標:
1.在經歷把一些物體平均分的活動過程的基礎上,認識并進一步體會平均分的含義。
2.在動手操作活動中,學會與他人合作解決問題,培養(yǎng)合作意識。
教學用具、學具:小棒 糖果
教學過程:
一、導入情境、探索新知
同學們喜歡聽故事嗎?
森林里有兩只笨狗熊,一天它們在尋找食物,發(fā)現了6個野果。熊哥哥搶到了4個,熊弟弟只搶到了2個。熊弟弟當然不愿意,坐在地上哭起來。這時狐貍大嬸走過來,小狗熊急忙去找她幫忙,狐貍大嬸笑著說:“那好辦!”它走到熊哥哥旁邊拿起兩個野果一口氣就吞了下去。這時熊弟弟高興的拍著手說:“哈哈,現在我們可一樣多了!”(現在它們每人有幾個?)狐貍大嬸走后,熊哥哥突然說:“哎呀,上當了,上當了,其實不用狐貍幫忙我們也能一樣多!“小朋友們想一想,它們怎樣做才能一樣多?
通過這根故事,今后碰到問題要互相謙讓,肯動腦筋,做一根聰明的孩子。接下來老師領著大家去參加一場動物聚會,看看那里又發(fā)生了哪些分東西的故事?
(設計意圖:通過“兩只笨狗熊”的故事,一方面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另一方面引導學生初步體會平均分和不平均分。)
二、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觀察情境圖,你發(fā)現了哪些數學信息?
生:我發(fā)現了桌子上有20個桃子、10根竹筍、12根蘿卜、15個松果。
師:竹筍是為誰準備的?
生:竹筍是給熊貓吃的。
師:快看這兩只熊貓,它們正直瞪瞪的看著這些竹筍,你知道小動物們在想什么嗎?
生1:我們多想吃這些竹筍呀!
生2:該怎么分這些竹筍呢?
師:咱們來幫幫熊貓吧!(同學們表示一致贊同。)
師:如果用小棒來代替竹筍,你準備拿多少根根小棒?(10)得分成幾份?(2份)好。那就請同學們拿出小棒來分一分吧?。▽W生動手操作,同桌合作分一分)
師:誰來說一說,你是怎么分的?
生匯報:
分法1,10根分成3根和7根;
分法2,10根分成4根和6根;
分法3,10根分成2根和8根;
分法4,10根分成5根和5根。(學生分別將分法在展臺上展示出來,教師隨機板書出學生總結的幾種分法。)師:大家仔細觀察這幾種分法,你能根據每份分的根數的相同與不同,把它們進行分類嗎?
生:分成兩類,把前幾種分法分成一類,把最后一種分法10根分成5根和5根分成一類。
師:你為什么把10根分成5根和5根分成一類?
生1:這樣分一般多。
生2:一樣多。
升3:同樣多,?學生說明自己的理由。
師總結:也就是說這樣分每只熊貓分得同樣多。我們把每只熊貓看作一份,也就是每份分得同樣多。(板書:每份分得同樣多,叫做平均分。)
師:那到底什么是平均分呢?(學生說一說自己的看法,教師給予鼓勵和正確的評價。)像這樣,把10根竹筍分給2只熊貓,每只熊貓分得同樣多,叫做平均分。(同桌之間像老師這樣互相說一說什么是平均分。)
(設計意圖:引入學生喜聞樂見的小動物分果子情境作為切入點,提出問題,激發(fā)了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過動手分一分,使學生在活動中感受數學,發(fā)現數學,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所倡導的在活動中學數學的教學理念。通過讓學生分一分、比一比,不僅認識了什么是平均分,還培養(yǎng)了學生觀察、分析、比較、表達等多方面的能力。)
師:如果把10根竹筍平均分給5只熊貓,也就是每只熊貓分得同樣多,該怎么分呢?請同學們再拿出小棒,動手分一分?。▽W生動手分,總結不同的分法,教師巡視)
師:你能把分的過程到前面來展示一下嗎?(學生到展臺展示自己的分法:1根1根地分;2根2根地分;每只熊貓都分到2根竹筍)展示兩種分法分的過程。
師小結:不管是1根1根地分,2根2根地分;每只熊貓都分到2根竹筍,也就是每份分得同樣多,也就是平均分。
剛才同學們不僅幫熊貓分了竹筍,還知道了每份分得同樣多,就是平均分。那下面哪種分法是平均分?(自主練習1,學生判斷,并說明判斷地理由。教師給予正確地評價與指導。)
(設計意圖:學生利用手中的學具擺一擺,分一分,經歷了平均分的過程,初步體會了平均分的意義:每份分得同樣多。在分的過程中,展示了不同的分法,為下面進一步認識平均分作鋪墊。)
師:咱們再來幫小猴分桃子吧!它們都快等不及了。
出示信息:把20個桃子,平均分給5只小猴,?
學生提出問題,把信息補充完整?!鞍?0個桃子,平均分給5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幾個?”請同學們取出小棒分一分吧?。▽W生動手分,總結各種分法,教師巡視)
學生匯報交流,邊展示邊說自己是怎么分的:
生1:1根1根地分。生2:2根2根地分。
生3:4根4根地分。
得到的結論都是每只小猴都分到4根桃子。
師小結:不管是1根1根地分,2根2根地分,還是4根4根地分,每只小猴都分到4根桃子,也就是每份分得同樣多,也就是平均分。教師邊小結,課件展示每只小猴都分到4根桃子,并圈一圈,讓學生切身體會這種分法是平均分。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完整的敘述問題,并且繼續(xù)利用學具分一分,進一步體會平均分的意義,提高了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加深了對平均分的理解。
師:咱們再看小兔在想什么呢?(出示信息窗,出現小兔的信息:“把12根蘿卜,平均分給2只小兔,每只小兔分到幾根?”)
(學生思考,得到結論每只小兔分到6根。)
再出示“把12根蘿卜,平均分給4只小兔,每只小兔分到幾根?”
(每只小兔分到3根。)
再出示“12根蘿卜,每只小兔分3根,可以分給幾只小兔?
(學生到黑板上分一分,邊分邊說是怎么分的,得到的結論是可以分給4只小兔。)
最后出示“12根蘿卜,每只小兔分6根,可以分給幾只小兔?”
(請一名學生到黑板上分一分,得到的結論是可以分給2只小兔。)
如果時間允許,教師還可以出示“12根蘿卜,每只小兔分1根,可以分給幾只小兔?”供學生思考。引導學生發(fā)現這幾種分法都是平均分。
(設計意圖通過“把12根蘿卜,平均分給幾只小兔,每只小兔分到幾根?”和“12根蘿卜,每只小兔分幾根,可以分給幾只小兔?”兩種開放性題目的練習,進一步鞏固對平均分含義的理解,從而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與此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自主練習,達成目標
1、自主練習2
2、分糖果游戲。四個糖袋里分別放有8塊、12塊、16塊、13塊糖要把它獎勵到表現好的小組,平均分給4位小組成員。小組內先討論一下:你們選擇哪袋糖?每人平均分得幾塊糖?(為什么不選13塊呢?)
四、自我反思 總結評價
師:這節(jié)課同學們有什么收獲?(學生談一談自己的收獲和心得,教師給予補充指導。)
只要同學們留心觀察,生活中還存在著許許多多關于平均分的問題,那你能創(chuàng)造一種新的算式來表示這根平均分的過程嗎?這就是我們下節(jié)課要學習的內容。
二年級下冊數學平均分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將物品每份分得同樣多,就叫平均分。
(2)讓學生經歷“平均分”的.過程,在具體情境和實踐活動中體會平均分的操作方法,通過操作與交流進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質特征。
(3)初步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及動手操作能力。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應用意識。
教學重點:
讓學生充分感知平均分的過程,理解平均分的含義,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1、談話引入出示“份”字:小朋友認識“份”字嗎?它由哪兩個部件組成的?(人和分)這節(jié)課我們就人人來分東西。
師:昨晚老師去喝喜酒了,分到了一些糖。老師想把這6塊糖分給兩個小朋友??凑l的分法多。(板書:把6塊糖分給2個小朋友)
師:(指著33),這份是3個,這份也是3個,每份都是3個,(板書:每份都是3個)(補充板書:把6塊糖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3個)齊讀
這種分法在數學上我們就叫它平均分。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學生在生活中都有平均分的概念,在潛意識里都有平均分的思想。設計讓學生分6塊糖,通過比較3種不同的分法,使學生更深刻理解每份同樣多就叫平均分。
師:這節(jié)課就來研究平均分。平均分和不是平均分的有什么不一樣呢?(平均分就是每份分的一樣多,不是平均分的每份不一樣多。)對,只有每份同樣多我們才叫它是平均分。板書?!懊糠萃瑯佣唷?。
它是怎樣平均分的?手勢圈一圈,說一說。
B圖:(兩個兩個的,再兩個兩個的,再一個一個的分,把10個梨平均分成2份。也先判斷,再說說,再出示表述句。
C圖:(1個、3個、5個)不是平均分。哦,每一份是不一樣多的。那你有辦法使它也變成平均分的嗎?(移多補少)小朋友真能干。
[設計意圖]:通過再現生活情境,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通過比較分析,使學生更清晰平均分的特點。同時一個一個,幾個幾個的出示。為下一個環(huán)節(jié)“操作”打好基礎。
生活中平均分的現象隨處可見,小朋友會不會真正的平均分呢?下面就請小朋友幫助老師一起分一分。
A.感受分的過程。
老師帶來了一盒小禮物,不知道里面有多少個。想要把它平均分給我們班的3個小朋友。你想怎么分?(學生可能說沒法分,不知道每人幾個。或者說需要先知道一共有多少個。引導學生想到先一個一個的分,或先分幾個再分幾個。)小朋友,真聰明,就算老師不告訴你一共有多少個,也能想出辦法進行平均分。
B.說說是怎么分的。用表述句說,先同桌交流,再指名說。
[設計意圖]:學生已學過乘法口訣,在“分”之前就能用乘法口訣知道“分”的結果,這個設計環(huán)節(jié)當不知道“分”的物品總數時,就與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形成沖突。不得不激起學生去思考“分”的策略。同時可以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體會一個一個分的必要,而不是由老師強加給他。也能更好的理解分的過程雖然不一樣,但是分的結果是一樣的。從而更好的理解“平均分”的本質意義。
師:如果老師告訴你一共有12個,你還一個一個地分嗎?你是怎么想的?請你用小圓片代替來分一分。匯報。分別用12個磁鐵展示。并說說你是幾個幾個分的。
(3)抽象平均分的概念師回顧分法,并圈出份數。重點理解份數與每份的意思。
師拿掉磁鐵,讓學生說說剛才是怎么分的,請生用圓圈來表示。
板書:把12塊糖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4)個。
A畫一畫剛才我們擺了小圓片將12顆糖平均分成了3份,每份4個。如果不擺小圓片,你能想象還可以平均分成幾份,每份又是幾個嗎?(指名幾個)
你能用水彩筆把分的結果畫下來嗎?如果有困難的也可以先分一分再畫。
B.反饋。展示不同的分法,并說一說是怎么平均分的?說說表述句。
C.小結:為什么這些同學分的過程不一樣,份數也不一樣,我們都說他是平均分呢?(因為每一份的個數都一樣的)
[設計意圖]:這個環(huán)節(jié)重點理解份數與每份的意思,讓學生建立平均分的模型。充分感知分法多樣化,并發(fā)展數學語言。強化理解平均分的本質是每一份同樣多,同時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與全面性。
把8塊糖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哪種分法對?在對的( )里打鉤。
2、變式練習,拓展思維昨晚老師一家三口都去喝喜酒了,每人都分到了6塊喜糖。你們猜我們一共分到( )塊喜糖?現在我把這18塊糖平均分給6個小朋友,每人分到( )塊。還可以平均分給( )個小朋友,每人分到( )塊。
3、結合實際,擴展概念外延把下面這些蘋果平均分給兩個小朋友,你會怎么分?(大小各兩個)
4、知識延伸,形成系統(tǒng)有一些蘋果,是十幾個。平均分給3個小朋友或者5個小朋友,都剛好分完。想一想,有多少個蘋果?
四、總結反思,突顯重點小朋友,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什么?怎樣分才是平均分?在分的過程中,我們有哪些不同的分發(fā)?
二年級下冊數學平均分教案 篇8
新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下冊第二單元第一課時《平均分的認識(一)》教案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結果同樣多。
2.通過分一分活動,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具、學具準備:教科書第12頁準備春游食品情境放大圖或課件;按例1內容,讓學生準備實物卡片,準備10張正方形卡片、15個○卡片、20根小棒。
教學過程設計:
一、準備
1.出示準備春游食品的情境圖。以小精靈聰聰的身份說二(1)班明天要去春游。小朋友正忙著準備春游食品呢!我們來看一看,他們都準備了哪些食品。
2.讓學生觀察畫面,并請學生說一說了解到的情況。
二、新課
1.教學例1,引入平均分。
師:我們來幫助二(1)班小朋友準備春游食品好嗎?!請各組為二(1)班的5位小朋友分配春游食品。
(1)討論分配方案。突出每種食品應該每份同樣多。
(2)動手分一分。分好后,請各組推代表展示分配結果。
(3)讓學生觀察各組為二(1)班小朋友準備的春游食品,發(fā)現:每份中的各種食品同樣多。說明:每份分得同樣多,叫平均分。
2.鞏固平均分。
(1)出示教科書第13頁做一做。
請學生看題,并說一說題意。特別請學生說一說平均分成5份,是什么意思。
(2)讓學生用10張正方形卡片代替面包,分一分。分好后,同桌檢查一下:是不是分成了5份,每份是不是同樣多。然后,按分的結果填空。
3.嘗試平均分物品。
(1)按教科書第14頁例2提出:把15個橘子平均分成5份。
(2)請各組用實物圖卡片(或○卡片)分一分。
(3)交流。請學生說一說,怎樣分的,分的結果。
(4)教師歸納平均分的方法:把15個橘子平均分成5份,可以每次每份分一個或幾個。最后,要使每份分得同樣多。
4.獨立進行平均分。
(1)讓學生用小棒代替礦泉水,獨立完成把12瓶礦泉水平均分成3份的任務。
(2)交流。請學生說一說,怎樣分的。
三、練習
1.練習三的第1題。
(1)讓學生用小棒代替花,動手往3個花瓶里插花。
說明:想怎么插花就怎么插。最少設計兩種插花的方案。
(2)交流。請學生展示自己最得意的插花方案,并說出自己的想法。
(3)評價。讓學生相互評價,欣賞自己的作品。
然后,請學生選出每瓶插同樣多枝花的插花方案。
強調:這幾種插花方案,都是把花平均插進3個花瓶里。
此題的插花活動為使學生對平均分的印象更深,開始可以讓學生喜歡怎么插就怎么插,以顯示題目的開放性。教學時,還可讓學生用畫一畫的方法,往每個花瓶里插花。借助插花活動,讓學生體會平均分的含義。
2.練習三的第2題。
讓學生根據平均分概念判斷誰分得對。練習時,先讓學生弄明白題目要求,再讓學生獨立進行判斷。讓學生在運用平均分概念進行判斷的練習活動中,鞏固對平均分的認識。
3.練習三的第3題。
(1)讓學生根據題意準備學具卡片。
請學生說一說,準備了幾個梨,為什么。
(2)讓學生獨立完成把梨平均放進4個盤里的任務。
(3)交流。請學生說一說分的過程和結果。
四、總結
1.請學生回憶:這節(jié)課學習了什么知識?
2.教師總結:這節(jié)課我們知道了什么叫平均分,還學會把一些東西平均分成幾份。要把一些東西平均分成幾份,可以每次每份放一個,也可以每次每份放兩個最后,每份分得同樣多。
教學反思:
《二年級下冊數學平均分教案集錦(8篇)》一文就此結束,希望能幫助您在小學教學中起到作用,如還需更多,請關注我們的“二年級下冊平均分教案”專題。
文章來源://www.lvshijia.net/j/138840.html
二年級下冊平均分教案相關推薦
更多>-
二年級下冊數學《平均分》教案設計 二年級下冊數學《平均分》教案設計 教學內容:人教版二年級下冊數學教科書第12~14頁 教學目標: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知道“平均分”的含義,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觀察、比較、分...
-
二年級下冊數學平均分教學設計7篇 每一位任課老師,為了能夠給學生給一個最簡單易懂的教學思路。這時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學生愛聽老師愛講的教案。在上課時遇到各種教學問題都能夠快速解決,那么教案怎樣寫才好呢?以下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二年級下冊數學平均分教學設計7篇”,更多信息請繼續(xù)關注我們的網站。教學目標:1.鞏固平均分的概念...
- 二年級下冊數學《平均分的認識(二)》教案01-05
- 二年級下冊數學《平均分的認識(一)》教案01-25
- 二年級數學下冊《平均分》教案02-18
- 二年級數學下冊《平均分(二)》教案02-18
- 蘇教版二年級上冊數學《認識平均分》教案08-12
- 二年級數學下冊《平均分(一)》教案03-01
- 二年級下冊《平均分》教案人教版02-15
- 二年級數學下冊《平均分的認識(二)》教案02-18
人教版二年級下冊數學教學計劃集錦04-16
- 幼兒園小班科學教學反思匯總(5篇)05-25
- 小班語言教案及反思(匯總9篇)05-25
- 一年級數學教案及反思精選(7篇)05-25
- 《黃山奇石》教學反思模板精選5篇05-25
- 小學二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02-16
- 小學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8篇05-25
- 莫泊桑拜師教學反思簡短(集錦10篇)05-25
- 青年教師教學反思模板8篇05-25
- 平移與旋轉教學反思集錦(9篇)05-25
- 中國美食教學反思精選(12篇)05-25
- 二年級下冊數學平均分教案集錦(8篇)05-25
- 二年級下冊數學平均分教案8篇05-20
- 二年級數學下冊《平均分(二)》教案02-18
- 蘇教版二年級平均分,05-24
- 二年級數學下冊《平均分(一)》教案03-01
- 平均分03-01
- 平均分202-15
- “平均分”教學設計_02-18
- 《平均分》教后反思02-08
- 數學平均分教案課件2500字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