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五年級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08-08七年級上冊語文《天凈沙秋思》教案設計。
做好教案課件是老師上好課的前提,是時候寫教案課件了。我們制定教案課件工作計劃,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來的工作!有沒有好的范文是適合教案課件?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七年級上冊語文《天凈沙秋思》教案設計”,歡迎您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助益!
小學語文七年級上冊《天凈沙秋思》教案設計
學習目標:
1、初步了解元曲及作者。
2、在誦讀吟詠中體會本曲的語言特色,品味曲中所創(chuàng)設的意境,學會從字里行間體會作者的情感。
3、學會了解作者背景,解讀詩歌背后的故事,借此體會詩人情感。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同學們,我國是一個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詩歌就是我國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今天,我們一起去了解白樸的《天凈沙〃秋》。
二、解釋詩題
天凈沙是曲牌名,秋才是這首散曲的名字。那么這首散曲寫的是關于秋的。
什么是散曲呢?元散曲,顧名思義,就是元朝的散曲。散曲是元代新體詩,有小令和套數(shù)兩種基本形式。它原來是流行于民間的小曲,句子長短不齊,有一定的腔調,類似于詞。它和詞不同的地方就是幾乎每句都押韻。而且,對于字數(shù)的規(guī)定沒有原來那么嚴格。
三、了解作者
白樸(1226—約1306),原名恒,字仁甫,后更名樸,字太素,號蘭谷,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附近),后遷居真定(今河北正定縣),晚年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終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學家、曲
作家、雜劇家。與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合稱為元曲四大家。今存《墻頭馬上》、《梧桐雨》、《東墻記》3種。所作散曲現(xiàn)存小令30余首,套數(shù)4套,多寫隱逸嘆世、男女戀情和自然風光等,語言質樸,風格清麗。
四、初讀本詩,讀通句子
天凈沙〃秋
元白樸
孤村落日殘霞,
輕煙老樹寒鴉,
一點飛鴻影下。
青山綠水,
白草紅葉黃花。
五、讀出感情,輕重緩急,抑揚頓挫,讀出節(jié)奏
天凈沙〃秋
元白樸
孤村/落日/殘霞,
輕煙/老樹/寒鴉,
一點/飛鴻/影下。
青山/綠水,
白草/紅葉/黃花。
(聽錄音范讀、生練讀、指名讀、齊讀)
六、借助工具書及課下注釋,課本插圖了解本詩的大意。
天凈沙①〃秋
元白樸
孤村落日殘霞②,輕煙老樹寒鴉③,
一點飛鴻影下④。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注釋:①天凈沙:曲牌名。②殘霞:晚霞。③寒鴉:天寒歸林的烏鴉。④飛鴻影下:雁影掠過。飛鴻:天空中的大雁。
七、體會情感
1、問題一:
作者以秋為題,曲中哪些字、詞能直接點明秋意?
白草紅葉黃花
2、問題二:
除了描寫有著明顯秋意的景物外,還描寫了哪些景物?
孤村、落日、殘霞、
輕煙、老樹、寒鴉、
飛鴻、
青山、綠水
3、問題三:
這些景物描寫體現(xiàn)出秋的什么特點?
秋日黃昏孤寂、凄涼的氛圍,有一點暗淡和冷清。
“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鼻嗑G白紅黃五種顏色,山水草葉花五種景物,五彩繽紛,鮮艷明麗,開闊明朗,充滿生機活力。
這是對比的寫法
4、問題四:
秋景為何在此人眼中會有這樣不同的特點?景物中蘊含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jab88.COM
5、補充背景介紹
白樸,出生于金的一個官僚士大夫家庭,元滅金后,蒙古統(tǒng)治者對百姓的殘暴掠奪,使他對朝廷充滿厭惡情緒,更感到為統(tǒng)治者效勞的可悲。因此,他放棄了對官場名利的爭逐。元世祖中統(tǒng)二年(1261年),白樸棄家南游,寄情于山水之間,更以此表達他永不做官的決心!
6、明確
作者眼中的秋景是凄涼、冷清、孤寂的,這份感受與其說是在寫當時的秋景不如說是在寫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
只有擺脫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再看這明朗的秋日又分明有著無限的美好與活力!
以此可以感受作者所追求的遠離仕途,悠游于山水之間的理想生活。
八、總結
殘暴的統(tǒng)治、黑暗的官場讓作者厭惡,但作者并沒有對生活失去信心,而是找到了自己理想中的樂土!
同學們,當我們在前行的路上遇到困難、挫折時該如何做呢?是迎難而上還是知難而退?相信我們學習了這首散曲后,你已經(jīng)有了
全新的認識。
九、作業(yè)
1、課下搜集《天凈沙〃秋思》,比較兩首散曲的不同,進一步了解散曲。
2、和同桌互背《天凈沙〃秋》。
相關推薦
七年級上冊語文《天凈沙秋思》教學設計
小學語文七年級上冊《天凈沙秋思》教案設計
一,教學目標
(一)了解詩歌體裁的有關知識,準確朗讀并默寫詩歌。
(二)感知詩歌內容,理解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了解詩歌情景交融的特點。
(四)品味語言,體味詩歌的意境;培養(yǎng)賞析詩歌的能力,增強古詩文修養(yǎng)。
二、教學重難點
(一)誦讀詩歌,感受詩歌的語言美,領會詩歌的意境美。
(二)培養(yǎng)賞析詩歌的能力,增強古詩文修養(yǎng)。
三、教學過程
(一課時)
一、直接導入
二、解題
(一)理解題意
1.如何理解“秋思”二字?
2.《天凈沙·秋思》被譽為“秋思之祖”。
(二)了解相應文學常識
散曲:
小令:
(三)了解寫作背景
馬致遠的散曲多為嘆世之作,抒發(fā)懷才不遇的情緒。他在羈旅途中,寫下了這首被譽為“秋思之祖”的杰作。
三、初讀詩歌,把握詩意。
(一)朗讀詩歌
設計:個別學生讀(一男生一女生分別朗讀),學生齊讀,師泛讀。
目的:引導學生找出,并評說出學生自己和老師朗讀的區(qū)別。
(二)讀懂意象,把握詩意
人類承受的一切困難,美麗的、誤會的、痛苦的、哀傷的,進入詩歌里面都會變得非常美好,這就是詩歌的魅力。朱光潛說:“詩里面也有故事,但詩之所以為詩,主要不在故事,而在故事后面的情趣,用一種恰如其分的簡樸而雋永的語言表現(xiàn)出來的本領?!?/p>
我們要理解這首詩有怎樣的情趣?用怎樣的語言來表現(xiàn)的?從三個方面著手:第一,作者選擇的意象;第二,作者選擇的修飾意象的詞;第三,作者在這首詩里創(chuàng)造的藝術的空白。(第三點視學情而定)
1.請找出詩中作者選用了哪些意象?(補充解釋“意象”)分別用了什么修飾詞來修飾這些意象?
2.說話訓練:
描述詩中的畫面,運用這樣的句式說一說“我讀出了這樣一幅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
示例(一)
枯藤纏繞著老樹,樹枝上棲息著黃昏時歸巢的烏鴉。
小橋下,流水潺潺,旁邊有幾戶人家。
在古老荒涼的道路上,秋風蕭瑟,一匹疲憊的瘦馬馱著游子前行。
夕陽向西緩緩落下,極度憂傷的旅人還漂泊在天涯。
示例(二)
一個秋日的黃昏,荒涼的古道上,西風勁吹,落葉紛飛;道旁,纏著枯藤的老樹上,雅雀已經(jīng)回巢,不時地啼叫幾聲;不遠處,在小橋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炊煙縷縷。一個異鄉(xiāng)人,騎著一匹瘦馬緩緩行進在古道上。他望了一眼即將西沉的夕陽,深沉地嘆息道:“斷腸人在天涯!”
3.小結詩歌寫作手法:白描
四、再讀詩歌,讀懂詩情
(一)吟讀,讀出情感
吟讀要領:節(jié)奏分明語速較慢語調低沉突現(xiàn)重音
(二)抓詞、句,說詩情
1.說話句式:“從___________中,我讀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
例如:從“枯藤老樹昏鴉”中,我讀出了一種蕭瑟、悲涼之感。
2.小結詩歌表達手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六、背誦默寫
七年級上冊語文《天凈沙秋思》優(yōu)秀教案
小學語文七年級上冊《天凈沙秋思》教案設計
1、有感情地誦讀散曲。
2、透過字里行間,想象畫面,即興表達,體悟作者愁苦的情懷。
3、理解感悟詩人、作品創(chuàng)造的美的意境,并用自己的語言,寫下對曲的理解,
【教學難點】
理解《天凈沙秋思》所描寫的意象和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誦讀與小組合作討論法相結合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內容與教學步驟】:
一、導入
有這樣一首小令,凡是接觸過一點古代文學的人,幾乎都能夠背誦。文人雅士更是由衷地喜愛,稱之為“千古絕句”,奉為“秋思之祖”。國學大師王國維盛贊它“純屬天籟”。它就是《天凈沙秋思》。
(板書課題《天凈沙秋思》)
二、體裁簡介
1、這是一首元曲,我們一起看到課后注釋⑨,它選自《全元散曲》。上一堂課老師給大家介紹過了元曲的相關知識,我們一起來回顧一遍。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種藝術形式,包括雜劇和散曲。雜劇屬戲劇,是用于演出的作品,如關漢卿的《竇娥冤》等。散曲屬詩歌,分小令和套曲兩種形式。小令只有一個曲子,套曲是由若干曲子聯(lián)綴而成的一組曲子。
2、天凈沙:曲牌名。曲牌是曲的調子的名稱,每一曲牌都有一定的曲調、唱法、字數(shù)、句法、平仄。
3、秋思:標題。從秋思二字,我們可以猜猜,這首曲可能會寫哪些內容?(預設:秋天里的想法。引導:也可能會寫一些秋天里看到的――景物。)
三、初讀感知
1、生自由朗讀:首先請同學們用你們喜歡的方式自由地朗讀這首曲,讀準字音,注意停頓。指名朗讀,正音正字。
2、你們來說一說,這首曲寫了一些什么?(寫了景,有沒有情?什么樣的情?人,什么樣的人?)
景
情
人
3、給大家五分鐘時間進行小組合作討論,選擇你們最喜歡的一句或者幾句研究探討,然后分任務,一人讀原詩句,一人繪畫面,一人談感受。
“我仿佛看到了??”
“我讀出了??”
4、哪位同學可以用流暢的語言把畫面連綴起來?
總結:聽了同學們的描繪,我仿佛看到了這樣一幅場景: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仆仆的游子,他牽著一匹瘦馬,迎著冷颼颼的秋風,在荒涼的古道上獨自前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即將歸巢的烏鴉棲息在樹梢上;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經(jīng)過溪流邊幾戶人家門前。這時,太陽已經(jīng)快下山了,可是他還沒有找到住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漫漫的長夜,他不禁悲從中來,吟誦道“枯藤――――”
四、問題探究
1、這首曲為我們描繪了這么多景物,這些景物有什么特點?或:我們再來看看這些景物前面的修飾詞,如果我們試著把修飾語換掉會怎么樣?
用詞精煉
2、名詞疊加的一幅幅畫面,組合起來就是一軸畫卷。咱們班很多同學都喜歡畫畫,今天這一首曲,如果讓你畫出來的話,你會選取一種什么樣的色彩?
明確:灰黑色,灰褐色。給人壓抑、憂傷、沉重感。
3、第二幅畫怎么理解?和其他畫面是不是不協(xié)調?
明確:小橋下,流水潺潺,旁邊有幾戶人家。正是傍晚時分,人家屋頂炊煙裊裊,在做飯,在團圓。這是一幅非常溫馨非常美麗的畫面,這個畫面是不是屬于我的?此刻的我是一個人在那古道上,伴著我的就只有一匹瘦瘦嶙峋的老馬。眼見別人家的美景,眼見別人家的溫馨,更勾起了對家鄉(xiāng)對親人的思念之情。(以樂景襯哀情,倍增其哀)
4、現(xiàn)在是同學們的質疑時間?;颍豪蠋熡袀€疑問――“斷腸人”是誰?斷腸人是不是馬致遠,是不是實指某一個人?當時元曲有一股風氣,寫秋思寫古風。有廣泛的代表性,可以說是一切游子,是一種普遍的思鄉(xiāng)之情。
總結:小令雖短,只有28個字,但內涵豐富,有景有情有人物。它為什么能引起歷代文人的交口稱贊?景是那些大家都熟悉的蕭瑟秋景,這種情也是大家都有的,可以說一種普遍的愁思再加上精煉的用詞。不得不讓人為之贊嘆。
五、作者簡介,進一步把握情感的豐富性
1、讓我們一起來認識馬致遠,看一看他的人生經(jīng)歷,來加深對這首曲的理解。
(出示投影)馬致遠,號東籬,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戲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狀元之稱”。
這是馬致遠,再看看他所處的朝代:元朝建國以后,把中國人分成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蒙古人和色目人有種種特權,只有他們可以被任用為官員。而古代知識
分子讀書的目的就是做官,馬致遠前半生就為功名四處奔波,過著漂泊不定的生活,可是卻仕途坎坷,壯志未酬。
2、看了作者馬致遠的人生經(jīng)歷你會不會有新的感受?這首曲的愁情,除了思念故鄉(xiāng),你還能讀出新的味道嗎?
總結:(預設:懷才不遇,對自己半生飄泊的無奈,對安定生活的向往)在古代封建社會,熱衷功名、懷有抱負是每個讀書人的志向。但有些人皓首窮經(jīng)卻懷才不遇。(元代時漢族人尤其是漢族讀書人的地位非常低下)這不僅是馬致遠的遭遇,也是元代文人的遭遇,更是自古以來的封建統(tǒng)治時代所有文人的遭遇。所以,晚清的國學大師王國維在讀了這首曲子后感慨萬千,忍不住說到:“一曲《秋思》,心中隱隱作痛,悲淚欲出?!辈⑶屹澝肋@首小令“純屬天籟,寥寥數(shù)語,深得唐人絕句妙境。有元一代詞家,皆不能辦此也?!闭J為是元曲的壓軸之作。元人周德清在《中原音韻》中更是稱之為“秋思之祖”。
3、請同學們合上書本,飽含感情地把這首天籟之音齊背一遍。
師總結:從這首曲當中,我感受到作者作為游子深深的悲切;從你們的朗讀聲中,我感受到了你們對詩歌的理解。孩子們我為你們驕傲。
六、課堂訓練
1、欣賞《楓橋夜泊》,以及現(xiàn)代作家張曉風作品《不朽的失眠》。
臺灣女作家張曉風以豐富的想像,跨越千年時空,結合創(chuàng)作背景,再現(xiàn)了《楓橋夜泊》這首詩的意境,構想了《楓橋夜泊》詩句的由來,解讀了自己心目中的詩歌作品,創(chuàng)作了《不朽的失眠》一文。
2、請同學們借鑒作家張曉風的這種解讀形式,自己也來當作家,根據(jù)這首曲的意境,盡情發(fā)揮想像,進行創(chuàng)編實踐,創(chuàng)編一個感人肺腑的小故事。
示例:他,獨自一人,騎著瘦馬緩緩前行,一路顛簸,馬累了,人倦了,卻又只能無奈地漂泊,漂泊。恍惚間,他憶起了家鄉(xiāng)破舊的瓦屋,紙糊的窗,幾棵繁茂的大樹掩住了青苔茸茸的古井,井邊幾架葡萄,一排竹籬。心中有一條若隱若現(xiàn)的線連接著故鄉(xiāng)的一方黑土,一間茅舍,一株桃花,一口古井。
家在遠方,人在天涯。
許久,他哀嘆著: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于是,鄉(xiāng)愁化為一頁詩篇,一段情結,一次默嘆,一場無奈。
于是,鄉(xiāng)愁化為一縷輕煙,緩緩飄散,飄散在遙遠的天邊。
于是,鄉(xiāng)愁化為一杯美酒,甜蜜中的苦澀,徘徊不已!
七年級語文上冊《錢塘湖春行》《天凈沙秋思》教案
七年級語文上冊《錢塘湖春行》《天凈沙秋思》教案
一、教學目標
1、激發(fā)學生對中國古詩的熱愛,進而培養(yǎng)熱愛祖國優(yōu)秀文化的感情。
2、分析詩中所描寫的景物的特點,把握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體會詩歌情景交
融的形象美。
3、初步掌握詩歌欣賞的一般方法,提高詩歌鑒賞能力。
二、教學重點
分析詩中所描寫的景物的特點,把握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難點
初步掌握詩歌欣賞的一般方法,提高詩歌鑒賞能力。
四、過程與方法:
1、朗讀法.
“教學千法讀為先”,本節(jié)課以誦讀貫穿學詩的全過程,創(chuàng)造濃郁的學詩氣氛,
讓學生在反復朗讀中體悟詩文描景繪物的美和作者寄寓其中的情。
2、啟發(fā)式、合作探究式、聯(lián)想法.
這兩首作品,語言清淡而意境悠遠深邃,因此理解內容及欣賞意境上,都在教
學設計上以學生的主動學習、合作探究為主,展開聯(lián)想,老師只做一點啟發(fā)和點
撥。
五、教學安排一課時
六、課前準備
老師收集、整理與本課相關的圖片、背景音樂等,并制成課件
七、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春風夏雨,秋霜冬雪,隨四季更迭,大自然不斷向我們展示它獨特的風姿,引得無數(shù)文人墨客或喜不自禁,或愁腸百結,吟詠不息,留下了了許多傳世佳作,今天就讓我們隨兩位大詩人一同走進大自然,感受自然美景,體會人生百味。
2、初讀詩歌,正音,識記文學常識。
3、回顧知識,明確目標:
經(jīng)過一個單元的學習,我們也積累了一些閱讀寫景抒情類詩文的經(jīng)驗,誰來說說我們應該著重從哪些方面來分析這類作品。
1理清寫景思路。2分析景物特點。3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4品析語言及寫作技巧。
4、聽讀,整體感知詩文:
分析如何體現(xiàn)時間、地點——選取典型景物。
5、自由朗讀,分析動詞、形容詞,體悟詩中描寫的景物特點和作者寄寓其中的情。
以學生的主動學習、合作探究為主,老師只做一點啟發(fā)和點撥。
《錢塘湖春行》
“平”“低”——湖水蕩漾,水天相接,視野開闊,心情舒暢
“爭”“啄”——歡快、忙碌,生機盎然
“亂”“迷”——繁花似錦,令人眼花繚亂
“淺”“才”——綠草如茵,舒適愜意(2)聽詩朗頌.
《天凈沙秋思》
“枯”“老”“昏”——衰敗、凄涼、蕭瑟之景
“古”“西”“瘦”——蒼涼、疲憊、凄苦之景
“小橋流水人家”——寧靜、溫馨、恬靜之景(對比反襯)
6、分析詩中直抒胸臆的詩句,歸納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最愛”——喜悅之情
《天凈沙秋思》“斷腸人在天涯”——羈旅之愁
7、品析詩歌的寫作技巧:
在分析詩歌內容的過程中,我們已經(jīng)充分體會到詩歌用詞準確、凝練的特點,下面我們再來分析一下詩歌寫作的一些技巧。
《錢塘湖春行》動靜結合?!短靸羯城锼肌穼Ρ纫r托
8、歸納詩歌賞析方法:
1找出典型景物,確定時間、地點
2分析準確的用詞,總結景物特點
3結合景物特點與文中的抒情句把握思想感情
9、課堂訓練
10、結束語
同學們,詩歌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詩文化已經(jīng)浸透到中華民族的血
脈之中。西安曾是詩的國度,正是唐詩的繁盛將深厚的文化底蘊賦予了三秦大地。雖然剛學的兩首只不過是滄海一粟,但是現(xiàn)在我們初步掌握詩歌欣賞的一般方法,我們可用此法去自學一些名篇。繼承發(fā)揚祖國的優(yōu)秀文化,我們責無旁貸。
七、布置作業(yè):
1.背誦詩歌。
2.收集描寫四季景色的詩句。
八、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