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學書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1-06-11第4課《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課堂導學。
老師職責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課件,是認真規(guī)劃好自己教案課件的時候了。對教案課件的工作進行一個詳細的計劃,接下來的工作才會更順利!你們到底知道多少優(yōu)秀的教案課件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第4課《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課堂導學”,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請收藏。
4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名師導學
1理清結構:
有的人有的人
行尸走肉——活——精神不死
精神已死——死——人離開人世
2語言特色:
(1)語言直硬、冷峻,抒發(fā)出作者內(nèi)心強烈的、壓抑不住的火一樣的感情。
(2)語言通俗、曉暢。茅盾評論作者的詩風時說,他的詩“只是用了樸素的字句寫出了平凡的百姓的生活”。臧克家寫的《有的人》巧妙地運用了大眾的語言表達深沉的哲理。
(3)語言形象、生動?!队械娜恕匪嬖V人們的是怎樣對待生與死的人生觀問題。作者并沒有用哲學的方式,而是用形象化的語言去表達重大主題。就是說,他把力量放在詩的藝術形象的表現(xiàn)力上。這無疑說明了作者深厚的藝術功底。
(4)這首詩富于節(jié)奏美、韻律美,格式嚴謹?shù)植豢桃庾非笞志渖系凝R整,思想感情的表達自然、流暢。
3把握重點:
1.理解對比的寫法。
這首詩主要采用了對比的寫法。一方面,作者靈活地運用魯迅的詩句“俯首甘為孺子?!弊鳛闊o產(chǎn)階級革命戰(zhàn)士偉大精神的整體概括,另一方面以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作為一切反動派罪惡行徑的形象概括,從人生意義、具體表現(xiàn)、不同結果三個方面進行對比。褒貶鮮明,引人思考,給人以深刻印象。
2.理解這首詩所揭示的人生哲理。
這首詩一開始就點明了生與死的辯證觀點,后面緊緊圍繞人應該怎樣活、怎樣對待死來展開,把問題升華到具有普遍意義的人生觀的高度。魯迅一生“俯首甘為孺子牛”“情愿作野草”,人民就崇敬他,紀念他;反動派騎在人民頭上,一心想流芳百世,人民就咒罵他們,唾棄他們。這首詩就是在生與死、榮與辱、善與惡、美與丑這些人生觀的種種具體表現(xiàn)的激烈交鋒中,深刻地揭示了為了人民的人在人民心目中永生,與人民為敵的人必然滅亡的道理。一切危害人民的人,必將被人民唾棄;而做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則會得到人民永久的崇敬和懷念。
4攻克難點:“有的人活著/他已經(jīng)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這兩句詩該怎樣理解?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jīng)死了”指的是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人只靠軀殼活著,他們徒具形骸,雖生猶死,生命毫無價值;“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者”,指的是一生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馬的人,這種人雖生命不復存在了,但他們的思想、精神永駐人間。
第一個“活”字充滿了作者的鄙夷和輕蔑,第一個“死”字充滿了作者的痛恨和咒罵;第二個“死”字表達了作者的惋惜和懷念之情,第二個“活”字是作者對魯迅偉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贊美。
5質(zhì)詢疑點:為什么說“把名字刻人石頭的,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為什么說“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
把名字刻入石頭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實際上這種人活在世上,靈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臭名昭著。魯迅以野草自比,為了蕩滌舊社會的黑暗、腐朽,寧可犧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發(fā)展起來,野草就會萌生,到處是一片青綠。
擴展閱讀
有的人基礎知識、練習、拓展
每個老師上課需要準備的東西是教案課件,規(guī)劃教案課件的時刻悄悄來臨了。此時就可以對教案課件的工作做個簡單的計劃,才能規(guī)范的完成工作!有沒有出色的范文是關于教案課件的?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有的人基礎知識、練習、拓展”,歡迎您閱讀和收藏,并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有的人
一、字音字形
臧(zāng)俯(fǔ)摔垮(kuǎ)
二、詞語解釋
不朽:(精神、功業(yè)等)不磨滅。
摔垮:推翻。
下場:人的結局(多指不好的)。
抬舉:看中某人而加以稱贊或提拔。
三、文學常識
1.作者簡介
臧克家(1905—2004),現(xiàn)代詩人,山東諸城縣人。自幼喜愛古詩和民歌。青少年時代生活在農(nóng)村,目睹了農(nóng)民的苦難生活,引起他的深切同情,這奠定了他以后詩歌創(chuàng)作的生活基礎。1923年入濟南山東省立第一師范學校,解除了新文學,開始新詩習作??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臧克家奔赴前方,從事進步文化工作??翟鷦倮螅瑖顸h發(fā)動內(nèi)戰(zhàn),實施法西斯統(tǒng)治,臧克家寫了大量諷刺詩,配合了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人民反壓迫、爭民主的斗爭。解放后,先后任人民出版社編審、《詩刊》主編等職務。詩人的代表性詩篇,已收入《臧克家詩選》,回憶自己創(chuàng)作的有《詩與生活》,談自己詩歌創(chuàng)作的有《甘苦寸心知》,另有《臧克家散文小說》等。2000年臧克家獲得首屆“中國詩人獎——終生成就獎”。
2.寫作背景
《有的人》這首短詩,是作者1949年到北京之后為了紀念魯迅逝世13周年寫的。作者曾多次參加過紀念魯迅先生逝世的活動。作者憑借濃厚的生活經(jīng)驗和痛切的個人感受,醞蓄多年,接著紀念魯迅逝世這樣一個機會,用詩作為一個出口,抒發(fā)心中的積憤,水到渠成,寫下了這首詩。
四、內(nèi)容分析
(一)題目解說
“有的人”是個引人深思的題目:指的是什么人?這些人怎樣?詩中舉出了完全對立的兩種人加以對比。
(二)結構分析
全詩共7個詩節(jié),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節(jié)):對兩種人的生死進行評價。
爹二部分(第2-4節(jié))寫兩種人對待人民群眾截然不同的相反態(tài)度。
第2節(jié):寫兩種人對待人民群眾截然相反的態(tài)度,詩篇摹寫了兩種人的動作和心理。
第3節(jié):寫兩種人不同的生活目的。
第4節(jié):進一步寫兩種人不同的生活目的,并指出不同的社會作用。
第三部分(第5-7節(jié))謝人民對這兩種人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
(三)整體感知
1.重點段落分析
第1段指的是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人只有去殼活著,他們徒具形骸,雖生猶死,生命毫無價值;指的是一生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馬的人,這種人雖生命不復存在了,但他們的思想、精神永駐人間,詩中第一個“火”字充滿了作者的鄙視和輕蔑,第一個“死”字充滿了作者的痛恨和咒罵;第二個“死”字卻表達了作者的惋惜懷念之情,第二個“火”字是作者對魯迅偉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贊美。
2.重點語句點撥
(1)騎在人民頭上:“呵,我多偉大!”
理解:這是高踞于人民之上的反動統(tǒng)治者的形象。他們作威作福,橫行霸道,任意奴役、宰割人民群眾,還無恥地自我標榜多么偉大。
(2)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
理解:這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甘做無產(chǎn)階級和人民大眾的“?!钡母锩咝蜗?,含蓄而形象地贊頌了魯迅“俯首甘為孺子?!钡膫ゴ缶瘛?br>
(3)群眾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
理解:充分表達了對魯迅以及像魯迅那樣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的崇敬、愛戴和熱烈贊揚。
3.主題
這首詩熱情歌頌了魯迅先生熱愛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無情鞭撻了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反動階級,深刻結實了熱愛人民的人在人民中永生,與人民為敵的必然滅亡的真理。
4.寫作特色
(1)對比的寫法
詩的每一節(jié)都用對比手法來寫,對比的不是個人,而是兩個階級、兩種不同價值的人。每一節(jié)都是先反后正,這樣對比烘托,把真面的撐得更高,使正反兩面的形象更加鮮明,從而使主題更突出。
(2)反復的手法
這首詩用詞語的反復,句子的反復充分書寫了作者對兩種人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和感情,從而加強了詩的感染力。
(3)議論用語形象生動,增強了詩歌的表現(xiàn)力和藝術魅力
作家調(diào)口語入詩,收到了平字見奇、陳字見新、樸字見色的藝術效果。
5.問題探究
這首詩是為紀念魯迅而作的,為什么以“有的人“為題?
答:因為作者在詩中不僅歌頌了偉大的戰(zhàn)士魯迅,而且熱情贊頌了以魯迅為代表的千千萬萬向著惡勢力沖鋒陷陣的革命戰(zhàn)士的崇高精神。同時,也無情地揭露和批判了魯迅的對立面——官僚地主階級和一切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反動派。詩中寫的兩種人,代表了兩個階級的斗爭,從而深切表達了人民群眾對惡勢力的無比憎恨,對以魯迅為代表的革命先驅的崇敬和熱愛。
五.拓展體驗
毛澤東同志稱贊魯迅“在黑暗與暴力的進襲中,是一株獨立支持的大樹,不是向兩旁偏倒的小草”,而這首詩卻說魯迅“情愿做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應該怎樣理解?
毛澤東同志所說的“小草”與這首詩里所說的“野草”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前者指沒有堅定立場的騎墻派,后者指愿與舊社會同歸于盡,一起被革命烈火燒掉,為革命斗爭奉獻自己一切的革命者。魯迅說:“我憎恨這野草作裝飾的地面?!边@黑暗的社會背景就是“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魯迅先生以徹底革命的英雄氣概,以大無畏的獻身精神深信革命的地下之火一定回燃燒起來。
六.課后練習解答
第一題
1.有的人有所作為,一切都是為了個人、少數(shù)人的利益,而使得絕大多數(shù)人因為他而陷入痛苦和死亡;有的人,人生的理想就是讓更多的人活得更好。例略。
2.一心想流芳百世卻不為人民謀利益的人,只能是遺臭萬年,遭到人民的唾罵,而不求個人名利一心為人民謀福利的人,永遠得到人民的愛戴,永遠活人民的心中。例略。
第二題
第一個“活”輕讀,第一個“死”重讀,第二個“死”輕讀,第二個“活”重讀。
第三題
(1)共同的美德是一切為了別人,一切為了人民,從不追求名利,但人民卻深深地愛戴他們;(2)課文把兩種“有的人”進行對比,泰戈爾的詩是把“你”對自己的態(tài)度和詩人對“你”的態(tài)度進行對比。
第四題(略)
同步訓練
一、基礎知識及運用(30分)
1.加點字的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分)
A.河上,幾條撈沙的木船上亮著燈,那跳動的火焰(yàn)映出幾條漢子粗獷(kuàng)的臉。
B.那聲音仿佛是朦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霧那樣溫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語那樣芳醇(chún);低低地,輕輕地,像微風拂過琴弦(xián);像落花飄在水上。
C.作文練習,開始離不開借鑒和模(mú)仿,但真正打動人心的東西,應該是自己嘔(ǒu)心瀝血的創(chuàng)造。
D.凡有田夫野老,蠶婦村氓(máng),除了幾個腦髓里有點貴恙(yàng)的之外,可有誰不為白娘娘抱不平,不怪法海太多事的?
2、默寫(11分)
①表現(xiàn)魯迅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詩句是這是化用魯迅《自嘲》中“,”的詩句。
①比喻魯迅愿把自己的一切貢獻給革命事業(yè)的詩句:
,。
③最富有哲理的詩句是,;
,。
④表達對烈士敬仰、紀念的詩句是,
。
3、《有的人》通過對比昭示了一個怎樣的哲理?(5分)
4、讀了本文后,你認為應該怎樣做人?你還能舉出像魯迅這樣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嗎?(4分)
5、這兩節(jié)詩選自,是詩人為紀念魯迅逝世
周年而寫的,詩的副標題是。(4分)
6.修改病句。(3分)
(1)早晨,燦爛的陽光從地平線冉冉升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家長們就學生的升學問題交換了廣泛的意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國已是一個體育大國,這是大家共同公認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課內(nèi)同步閱讀(6分)
閱讀下面的語段,回答問題
有的人
騎在人民頭上:“呵,我多偉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頭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
7、“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這句詩的含義是(?。?分)
A、全心全意地為廣大人民服務?!、任勞任怨地工作。
C、心甘情愿地給人民做牛做馬?!、一心一意地為革命事業(yè)而奮斗。
8、“不朽”上的引號的作用是()(2分)
A、表示引用B、表示特定稱謂
C、表示著重強調(diào)D、表示反語否定
9、這兩節(jié)詩運用的修辭方法有( )(2分)
A、排比 對偶 對比 B、對比 反復 比喻
C、反復 比喻 擬人 D、排比 對比 擬人
三、拓展練習(14分)
閱讀這首詩并回答問題。
太陽
艾青
從遠古的墓塋
從黑暗的年代
從人類死亡之流的那邊
震驚沉睡的山脈
若火輪飛旋于沙丘之上
太陽向我滾來……
它以難遮掩的光芒…使生命呼吸
使高樹繁枝向它舞蹈
使河流帶著狂歌奔向它去
當它來時,我聽見
冬蟄的蟲蛹轉動于地下
群眾在曠場上高聲說話
城市從遠方
用電力與鋼鐵召喚它
于是我的心腦
被火焰之手撕開
陳腐的靈魂
擱棄在河畔
我乃有對于人類再生之確信
10.這首詩的第一節(jié)的中心句是________。(2分)
11.對最后一節(jié)中的“于是我的心胸/被火焰之手撕開/陳腐的靈魂/擱棄在河畔”這幾句你是怎樣理解的?(3分)
12.“太陽”有什么樣的象征意義?(3分)
13.從詩的節(jié)奏上看,這首詩顯得(?。?分)
A.輕快B.拖沓C.緊迫D.舒緩
14.從詩的風格上看,這首詩顯得( )(3分)
A.雄渾B.細膩C.清新D.含蓄
四、延伸練習(20分)
老馬
臧克家
總得叫大車裝個夠,
它橫豎不說一句話,
背上的壓力往肉里扣,
它把頭沉重的垂下!
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淚只往心里咽,
眼里飄來一道鞭影,
它抬起頭望望前面。
1932年4月
15.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3分)
總得()咽()垂()下
16.這首詩押大致相同的韻,請寫出兩節(jié)詩的韻腳和韻母。(4分)
第一節(jié)的韻腳是,它們的韻母是。
第二節(jié)的韻腳是,它們的韻母是。
17.試以背上的壓力往肉里扣中的扣字為例,分析詩歌語言的特點。(3分)
。
18.詩歌是通過形象來表達思想感情的,這首詩中的老馬這一形象可以用一個成語來概括。你認為哪一個成語最恰當,在括號里打勾。(3分)
A.吃苦耐勞()B.任勞任怨()C.忍辱負重()D.忍氣吞聲()
19.聯(lián)系作者的寫作年代及其背景,結合自己的理解,試寫出老馬這一形象的象征意義。(4分)
。
20.選出賞析不恰當?shù)囊豁棧ǎ?分)
A、這首詩借老馬的形象,抒寫了自己不堪重負的悲慘命運和內(nèi)心的不平。
B、詩中的老馬肉體和精神上都受著沉重的壓力,它在苦難的生活中掙扎、企盼,它的性格中有善良、有堅韌,更有不屈的反抗。
C、這首詩既有鮮明的形象,又有深刻的思想內(nèi)涵,因而具有感人的藝術力量。
D、這首詩只截取了裝車那一刻的情景,畫面也突現(xiàn)了老馬頭部的動作,卻表現(xiàn)出老馬凄慘的處境和悲苦的命運。
五、片段作文(30分)
21.學習了《有的人》后,你對魯迅先生又有了更多的了解,請以“我與魯迅先生”的對話寫一段文字。
參考答案
1.B
2、【解析】結合課文和題目要求默寫。
【答案】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有的人活著他已經(jīng)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
3、【解析】仔細閱讀課文,抓住兩種人的對比,得出蘊含的哲理。
【答案】全心全意地為廣大人民服務的人,在人民中永生;與人民為敵的人,必然滅亡?!?br>
4【解析】結合自己實際談談。第二問要說清楚事跡?!敬鸢浮柯?br>
5、【解析】識記一些重要的作家作品。
【答案】有的人 臧克家 13 紀念魯迅有感
6.(1)“燦爛的陽光”改為“太陽”(2)“交換了廣泛的意見”改為“廣泛地交換了意見”(3)“共同”去掉。綜合練習
7.C
8.D
9.C
10.太陽向我滾來。
11.太陽的光芒照亮了詩人的心扉,使詩人消除了悲觀情緒,萌生了堅強信念。
12.象征了光明,象征了永生,象征了未來。
13.C
14.A
15.děiyànchuí
16.話,下,ua,ia;咽,面,an,ian
17.背上的壓力往肉里扣的扣,以被動動作的形式,形象地展示了老馬肉體上的負擔之沉重與心情之悲苦以及老馬主人的兇狠毒辣。扣本是極平常的口語,用于這句詩中卻能真切地反映出老馬的命運及詩人對它的深切同情。
18.C
19.此題是開放題,答案不求統(tǒng)一。詩人以老馬為意象,揭示三十年代初,舊中國人民正以驚人的毅力忍受著深重的苦難和黑暗反動的國民黨統(tǒng)治。表面是寫馬,而實際是寫人,象征著舊中國倍受奴役的忍辱負重的勞苦大眾。
20.A
第9課《家》課堂導學
老師會對課本中的主要教學內(nèi)容整理到教案課件中,大家靜下心來寫教案課件了。只有規(guī)劃好了教案課件新的工作計劃,才能在以后有序的工作!有沒有好的范文是適合教案課件?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第9課《家》課堂導學”,歡迎大家閱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9家
名師導學
1理清結構:
2語言特色:
語言生動,內(nèi)涵深刻。作者運用比喻的手法,把家比作“船”“港灣”和“岸”,并賦予家以新的含義。作者寫出了以“船”為家的漂流與溫馨,以“港灣”為家的溫暖與安寧,以“岸”為家的牽掛與歸宿,表達了自己對“家”的深深眷戀之情。
3把握重點:理解文中三個比喻句的內(nèi)涵及內(nèi)在聯(lián)系。
作者把人生比作一種漂流,是把家比作“船”“港灣”和“岸”的前提,是三個比喻的基礎。同時,三個比喻之間又構成了遞進的關系。由“船”引出“港灣”,進而引出“岸”,層層深入,突出了作者對家的哲學思考,抒發(fā)了作者對“家”的眷戀和熱愛。如第一個比喻“家是一只船”,其本體是“家”,喻體是“船”。這個比喻的前提是“人生是一種漂流”,所以需要“船”這個載體,而這個比喻又是后兩個比喻的基點。
4攻克難點:“家是永遠的岸”這個比喻句應如何理解?
這個比喻句,其本體是“家”,喻體是“岸”。它比文中第二個比喻“家是溫暖的港灣”更進了一步,是三個比喻所表達的思想的極致,又是對前兩個比喻的升華。說明了“家”,不僅僅是船和港灣。從人生的起始到終點來看,“家”是永遠的岸。也可以說“家”既是人生起始之岸,也是人生離別的終點。
5質(zhì)詢疑點:文章設立三個小標題,其表達作用是什么?
從結構上看,文章設立三個小標題,分別領起三小節(jié)內(nèi)容,再加上第一段的引子,文章分為四部分,結構清晰勻稱;從內(nèi)容上看,三個小標題分別概括三小節(jié)內(nèi)容,是遞進關系,直接闡明了作者對家的認識和思考。
第24課《師說》課堂導學
作為老師的任務寫教案課件是少不了的,是認真規(guī)劃好自己教案課件的時候了。只有規(guī)劃好了教案課件新的工作計劃,新的工作才會如魚得水!你們清楚有哪些教案課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第24課《師說》課堂導學”供大家借鑒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24師說名師導學
1理清結構:
2語言特色
1.整句、散句結合
整齊的排偶句和靈活的散句交錯運用,配合自然,錯落有致。例如,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與“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則是散句。而這一長散句中,“圣益圣,愚益愚”和“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又都是排偶句。
2.一個意思,多種句式。
第二段一連用了三個對比,結語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師道的惡劣風氣,但語氣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個對比后,“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用的是疑問語氣;第二個對比后,“吾未見其明也。”用的是否定、責備語氣;第三個對比后,“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用慨嘆語氣表示對士大夫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的諷刺和鄙視。
3.創(chuàng)造性地采用接句法。
例如“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钡诙渚涫椎摹皫煛弊趾偷谝痪淠┪驳摹皫煛弊志o接著。其他的句子還有:“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边@種句法,有助于加強文章的氣勢,使文氣急轉直下,不可抑止。
3把握重點:
本文講了許多從師的道理,哪些對我們今天有借鑒意義?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識?
作者在文中闡述了老師的作用和標準,從師學習相長性和從師應持的態(tài)度,提倡能者為師,不恥下問,教學相長等。這些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鑒意義。但作者所說的“道”,是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儒家之道,所說的“業(yè)”,是指“六藝經(jīng)傳”,與我們所講的“道”和“業(yè)”的內(nèi)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從師問題上的見識不如“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看成反常,也暴露了當時輕視勞動人民的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偏見。
4攻克難點:
《師說》是一篇說理透徹、結構嚴謹?shù)牡浞兜淖h論文。
文章開始就托古立論,提出“古之學者必有師”這一中心論點,然后又從三個方面層層推進。第二段聯(lián)系現(xiàn)實,運用了三組對比批判“士大夫之族”的“恥于從師”。第三段,援引圣人從師的態(tài)度,進一步闡述師道、師生關系。第四段說明寫作緣起,也論證了中心論點。
作為一篇典范的議論文,《師說》運用了多種論證方法,如對比論證、例證法、引證法等。
(1)對比論證。作者在論證從師的重要性時,運用了三組對比。第一組是“古之圣人”與“今之眾人”的對比;第二組是某些人為孩子選擇老師與自己恥學于師的對比;第三組對比是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善于學習與士大夫恥于從師的對比。這三組對比,造成一種強烈的反差效果,有力地證明了從師的重要性。
(2)例證法和引證法。除了第二段中所列舉的一些概括事例外,作者在第三段又以孔子的言行為例,通過典型的事例和名言進一步證明了從師的重要性。
5質(zhì)詢疑點:
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br> 這一句話有哪幾種斷句方法?
有以下三種斷句方法:
①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曰”字后沒有引號。)
②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蔽槐皠t足羞,官盛則近諛。(“曰”字后有引號,下引號在“道相似也”之后。此種斷法則將“位卑”句作為作者的分析,也可通。)
③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曰”字后有引號,下引號在“官盛則近諛”之后。課本選用這種斷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