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復習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1-06-112012年中考語文常用文言虛詞解題復習。
做好教案課件是老師上好課的前提,是時候寫教案課件了。我們制定教案課件工作計劃,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來的工作!有沒有好的范文是適合教案課件?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12年中考語文常用文言虛詞解題復習”,歡迎您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助益!
2012年中考語文常用文言虛詞解題指津文言虛詞是指那些意義比較抽象,基本不能明確地表示意義,而只能組織實詞使句子結構完整的詞。文言虛詞數(shù)量遠不如實詞多,但它在古今漢語中差別比較大,而且在文言文中使用頻率高,語法作用大,用法復雜,大多“身兼數(shù)職”、靈活多變。因此,我們要想真正讀懂古文,了解并掌握文言虛詞在文中的用法是非常必要的。
近幾年,常見的文言虛詞已經(jīng)成為中考文言文閱讀的一個重要考點。這就需要考生在平時加強朗讀、背誦,培養(yǎng)文言文語感的同時,探尋規(guī)律,掌握一定的文言虛詞用法和意義的推斷技巧。
一、考點分析
《泰州市二○一二年初中畢業(yè)、升學統(tǒng)一考試大綱》對文言虛詞的考查要求是“重點了解常用虛詞在文中的用法”。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把握考綱要求:一是“常見”,明確了考查的范圍?!犊荚嚧缶V》共列舉了“之”“其”“而”“以”“于”“因”“為”“焉”“乃”“則”“然”“或”等詞,這12個虛詞的用法是中考的主要考查內容。二是“在文中的用法”,主要是考查考生在具體語境中分析虛詞用法的能力,而不是要求對虛詞用法進行單純記憶。因此,應對文言虛詞考查,不能僅靠死記硬背,而是應當通過閱讀實踐,把虛詞放到具體語境中去把握。
二、題型歸納
文言虛詞的考查方向明確,題型比較穩(wěn)定,一般以選擇題的形式出現(xiàn)。常見的題型有:
1.題干給出例句,要求從選項中找出與題干中加點虛詞意義和用法相同或不同的選項。
2.選擇不同句子中相同的文言虛詞意義和用法的異同。
3.選擇不同的文言虛詞比較他們在句子中的意義和用法。
4.選項給出解釋,選出正確的或錯誤的。
三、技巧指津
1.按圖索驥
理解這12個文言虛詞的用法和意義,要結合教材,逐字落實,善于歸納各種義項和用法,掌握常用意義,了解特殊用法,繪制成圖表,在閱讀的具體語境中掌握具體意義,考試過程中考生便能按圖索驥了。
例如“而”在初中課本中常見的用法有:
①表并列,相當于“又、和”,或不譯。如:
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核舟記》)
②表示承接關系,相當于“然后”“就”,或不譯。例如:
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幼時記趣》)
③表示轉折關系,相當于“然而”“可是”“卻”。如:
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師表》)
④表示假設關系,連接主語和謂語,相當于“如果”“假使”。如: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論語》)
⑤表示修飾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語,相當于“著”“地”等,或不譯。如:
呼爾而與之(《魚我所欲也》)
⑥與“已”構成復音虛詞“而已”,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中的“罷了”。如:
撤屏視之,一桌、一椅、一撫尺而已(《口技》)
⑦作表時間的副詞的詞尾,“既而”“已而”“俄而”等。如: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醉翁亭記》)
對12個文言虛詞都有這樣條理清晰的歸納,并能夠做到了然于心,解題時就可以作為參照確定其用法。
2.課文遷移
試題提供的用于比較的文言句子大多有出自初中課本內的,這樣我們就可以利用熟悉課文內文句的優(yōu)勢來幫助辨析。
例如: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①即遣兵三萬人以助備②必以分人
B.①乃建奇策②太祖乃悟
C.①舉家皆為上所殺②其印為余群從所得
D.①甚敬重之②悵恨久之
以上四個選項中的后一句都是出自教材,要求學生在學習課文的時候要對這些句子中的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熟記于心,再運用知識遷移法比較前后兩個句子即可得出答案。A項前一個句子中的“以”可譯為“來”;后一個“以”可譯為“把”。B項中前一個“乃”,可譯為“于是,就”,;后一個“乃”可譯為“才”;C項兩個句子中的“為”都是表示被動,相當于“被”;D項前一個句子中的“之”是代詞,指代他;后一個“之”為音節(jié)助詞。由此,可知正確答案為C。
3.代入篩選
當在具體語境中很難推斷某一虛詞的用法和意義時,可以利用熟記的知識逐一代入篩選,文從字順的即為正確用法。
如泰州市2011年第8題:下列各句與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蘇秦之楚
A.禽獸之變詐幾何哉(《狼》)
B.輟耕之壟上(《陳涉世家》)
C.乃記之而去(《小石潭記》)
D.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蓮說》
A項中的“之”是結構助詞,相當于“的”;B項中的“之”是作動詞用,可解釋為“去”“到”;C項中的“之”是作代詞;D項中的“之”是結構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將這些用法逐一代入例句中,便可以得出正確答案B。
4.語境推斷
一般而言,需要判定的虛詞上下文語境完整,語句的整體意義實際上限制了某個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因此考生也可根據(jù)具體的上下文來進行判斷。例如判斷“以女孫許配焉”中“焉”的用法。這一句的語境是“先生謂:‘積善之家,必有余慶’。以女孫許配焉”,意思是說“先生稱贊盧家是積善之家,于是把孫女許配給了盧家的兒子榮”。由此根據(jù)語境推斷該句中的“焉”應為代詞他,指代盧榮。
5.句意分析
句意分析法即根據(jù)句子的大意推斷出虛詞在文中的用法和意義的方法。如“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一句中“因”的意思,可以結合句子的意思“抄完后,趕緊跑去送還書,不敢稍微超過約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書借給我,于是我就能夠廣泛地閱讀很多書”,確定“因”相當于連詞“于是,就”,表承接關系。
6.成語聯(lián)想
成語是用簡潔精辟的固定詞組或短句,絕大多數(shù)源于古詩文,因此,其中許多虛詞的含義與用法和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根據(jù)這一特點,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語來推斷文言虛詞的含義,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好辦法。
如“善戰(zhàn)者因其勢而利導之”,可用“因勢利導”“因地制宜”等成語來推斷,這里的“因”是介詞“依照、根據(jù)”之意。
又如“其始相助,后必相惡”中的“相”,我們可以用成語“路見不平,拔刀相助”這一相同結構的成語來推斷,這里的“相”是虛指代詞“他”。
四、備考建議
1.熟記重點。對《考試大綱》要求掌握的文言虛詞,要進行逐一歸類,個個落實,把握常用意義和用法。
2.熟悉課本。虛詞的考查方式大多為選擇題,而且課內外兼顧。根據(jù)這一特點,考生應立足課本,結合經(jīng)典例句,歸納整理。
3.熟知規(guī)律。對于典型詞義,要經(jīng)常復習,把握規(guī)律,防止遺忘。
4.熟練生巧。多進行課外文言語段的閱讀訓練,堅持實踐,不斷積累,必然會熟能生巧。
總之,在解答文言虛詞題時,能靈活地綜合運用各種解題技巧,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當然,語文學習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要想徹底攻克文言虛詞這一“堡壘”,關鍵還在于平時的日積月累。
擴展閱讀
2012年中考語文文言文復習導學案
老師會對課本中的主要教學內容整理到教案課件中,大家在認真寫教案課件了。只有制定教案課件工作計劃,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務!你們了解多少教案課件范文呢?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12年中考語文文言文復習導學案”,供您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九年級語文第一輪復習導學案復習:黔之驢
一、考綱要求:
考查要點可細化為5個考點:
(1)朗讀節(jié)奏的劃分
劃分朗讀節(jié)奏的方法:首先要理解句義,再按意義劃分。一般主語謂語要分開,較長的修飾限制語要劃開。如“滕子京/謫守/巴陵郡”、“予/嘗求/古仁人之心”(主語+謂語+賓語),又如“今齊地/方千里”等。
(2)解釋實詞的含義,區(qū)別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以課下注釋中的單個詞為主,多注意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古今異義、通假字等。
如果有本義和句中義的,盡量答全,尤其不能丟掉句中意思,即這里指……的內容。
區(qū)別虛詞的意義和用法都以選擇題形式出現(xiàn)。
(3)文言句子的翻譯
從內容上看,易考關鍵語句的翻譯;從古漢語角度看,易考特殊句式的翻譯;從來源看,大多來源于課下注釋
一般要用直譯法。直譯譯不通時再輔以意譯法。翻譯時注意運用“留”、“補”、“刪”、“換”、“調”的方法??荚嚂r按語言點給分,所以翻譯句子時要字字落實。
(4)文章內容要點的歸納、文章中心的概括、人物思想性格的概括。這些題一般不是自由發(fā)揮題,盡量按照新教參,加以整理。
牢牢記住每段的段意,每課的中心,注意每課的課后題。
(5)文章內容、語言、人物、寫法等方面的欣賞與評價
要求考生對文章的某一點談看法,寫出自己的觀點。
就文中的人物、事件、觀點等某一方面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從能力角度上說,是考鑒賞評價和發(fā)散思維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等。
二、點擊中考
1、2011湖北省隨州市。閱讀《黔之驢》,完成8~11題。(10分)
8.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2分)
(1)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悾骸?br> (2)斷其喉,盡其肉,乃去。去:
9.下列句子中加點“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項是()(2分)
A.虎見之,龐然大物也B.驢不勝怒,蹄之
C.覽物之情,得無異乎D.蔽林間窺之
10.翻譯下列句子。(2分)
技止此耳!譯文:
11.請用一個成語概括這篇寓言的內容,并談談你從這篇寓言中得到的啟示。(4分)
成語:
啟示:
2、(2010年福建省寧德市)
(一)閱讀下面文言文,回答9-12題。(17分)
【甲】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⒁娭嬋淮笪镆?,以為神,蔽林間窺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益習其聲,又近出前后,終不敢搏。稍近益狎,蕩倚沖冒,驢不勝怒,蹄之?;⒁蛳玻嬛唬骸凹贾勾硕 币蛱源箨R,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乙】明萬歷年間,宮中有鼠,大與貓等,為害甚劇。遍求民間佳貓捕制之,輒被啖食。適異國來貢獅貓,毛白如雪。抱投鼠屋,闔①其扉,潛窺之。貓蹲良久,鼠逡巡②自穴中出,見貓,怒奔欲食之。貓避登幾上,鼠亦登,貓躍下。如此往復,不啻百次。眾咸謂貓怯,以為無能為者也。既而鼠跳擲漸遲,碩腹似喘,蹲地上少休。貓即疾下,爪掬頂毛,口齕首領,輾轉爭持,貓聲嗚嗚,鼠聲啾啾。啟扉急視,見鼠首已嚼碎矣。然后知貓向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
【注釋】①闔:關閉。②逡巡:因顧忌而行動遲緩的樣子。
9.解釋下面句中的加點詞。(4分)
(1)虎大駭,遠遁遁:(2)驢不勝怒,蹄之蹄:
(3)適異國來貢獅貓適:(4)啟扉急視啟:
10.翻譯下面的句子。(4分)
(1)有好事者船載以入。
譯文:
(2)然后知貓向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
譯文:
11.填空。(6分)
(1)【甲】文中老虎對驢的認識經(jīng)歷了這樣的一個過程:從“”到“覺無異能者”,最后認為“”?!疽摇课闹小埃边@句話可見鼠害之重。(用文段中的原句填空,4分)
(2)甲乙兩文都沒寫了動物斗爭的過程,但描寫的方法不盡相同:【甲】文側重對虎的描寫;【乙】文側重對貓的描寫。
12.從驢或貓的身上你得到了說明啟示?(3分)
三、知識點回顧:
第一部分:
1、給加點詞注音。
黔之驢() 窺之() 虎大駭() 遠遁()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字、詞。
①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船:)
②至則無可用(則:)
③龐然大物也(龐:)
④稍出近之(稍:)
⑤虎大駭,遠遁(駭:)(遁:)
⑥以為且噬已也(且:)
⑦益習其聲(益:)
⑧益狎(狎:)
⑨技止此耳(止:)
⑩乃去(乃:)
3、下列說法不準確的一項是()
A、“跳踉大 ”從動作、吼聲兩方面表現(xiàn)虎的勇猛兇狠。
B、“終不敢搏”寫出老虎的謹慎。
C、本文的題目表明了作者諷刺意圖指向是那些外強中干的上層人物。
D、這篇寓言生動形象,成功刻畫了人格化了的驢和虎的形象。
4、選出下列各句中“之”的意義和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A、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
B、孔子云:“何陋之有”?
C、虎因喜,計之曰
D、稍出近之
6、用一個成語概括本文的意思,這個成語是。
8、解釋下面每組中指定的詞。
①然:龐然大物()
然往來視之()
②因:虎因喜()
因跳踉大()
③去:乃去()
西蜀之去南海()
④耳:技止此耳()
無絲竹之亂耳()
9、成語黔驢技窮形容:
10、本文告訴人們什么道理?
11、本文用“黔之驢”為題目,有什么含義和寓意?
第二部分:
薛譚學謳
薛譚學謳于秦青,未窮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歸。秦青弗止。餞于郊衢,撫節(jié)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云。薛譚乃謝求反,終身不敢言歸。
12、解釋下列帶點的字、詞。
⑴未窮青之技(窮:)⑵秦青弗止(弗:)
⑶自謂盡之(謂:)⑷乃謝求反(謝:)
⑸于:①薛譚學謳于秦青()?、陴T于郊衢()
⑹之:①未窮青之枝()?、谧灾^盡之()
13、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薛譚乃謝求反:
14、在下面的括號內,補出句子的省略成分
⑴遂辭()歸⑵餞()于郊衢
⑶()撫節(jié)悲歌⑷薛譚乃謝()求反
15、填空。
⑴請結合短文內容,解釋題目:
⑵薛譚為什么“乃謝求反,終身不言歸”?
⑶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四、反饋訓練: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字的意思。(2分)
(1)蔽林間窺之()(2)稍出近之()
(3)以為且噬己也()(4)益習其聲()
2.用現(xiàn)代漢語寫出下列句子的意思。(2分)
虎因喜,計之曰:“技止此耳!”
3.請補出“益習其聲,又近出前后,終不敢搏?!本渲惺÷缘脑~語。(3分)
4.請用原文語句在下面空格上寫出老虎逐漸接近驢的過程。(4分)
虎見之————————5.成語“黔驢之技、黔驢技窮、龐然大物”均是由這則故事中演化出來的成語,請運用三個成語,簡潔地概括本文的故事內容。(2分)
6.解釋下列句中加點字的意思。(2分)
(1)虎大駭()(2)覺無異能者()
(3)驢不勝怒()(4)計之曰()
7.用現(xiàn)代漢語寫出“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的意思。(2分)
8.讀了課文,寫出文中表現(xiàn)黔驢之技的詞語。(2分)
9.本文生動形象地描寫了虎的一系列動作,試舉一例,并說說刻畫了虎怎樣的心理?(2分)
10.本文的寓意可從多個角度進行理解。請你根據(jù)自己的理解,任選角度(至少從兩個方面)談談你的感受。(4分)
寓意(1)
寓意(2)
2018年中考語文備考資料:文言文虛詞用法【之】
2018年中考語文備考資料:文言文虛詞用法【之】
之
一、代詞
1、人稱代詞,譯作“他”、“她”、“他們”
①公與人乘,戰(zhàn)于長勺。(《曹劌論戰(zhàn)》)
②陳勝佐之,并殺兩尉。(《陳涉世家》)
③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論語十則》)
④醒侯故使之問之。(《扁鵲見蔡醒公》)
2、指示代詞,指代事物,譯作“它”、“它們”或直譯事物名稱。
①學而時之,不亦說乎?(《論語十則》)
②屠自后斷其股,亦斃之。(《狼》)
③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十則》)
④鬼問:“汝復誰?”定伯誑之。(《宋定伯捉鬼》)
⑤復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二、助詞:
1、結構助詞,譯作“的”
①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扁鵲見蔡桓公》)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③予嘗求古仁人之心。(《岳陽樓記》)
④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雞鳴狗盜之力哉?(《讀孟嘗君傳》)
⑤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結構語氣助詞,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①醫(y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扁鵲見蔡桓公》)
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ā侗怡o見蔡桓公》)
③雖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觀滄海》)
⑤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蓮說》)
3、語氣助詞,湊足音節(jié)。
①公將鼓之。(《曹劌論戰(zhàn)》)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狼》)
③悵恨久之。(《陳涉世家》)
④頃之,賊二十余騎四面集,步行負弓矢從者百許人。(《大鐵椎傳》)
4、結構助詞,提前賓語的標志。
①菊之愛,陶后鮮有聞。(《愛蓮說》)
②何陋之有?(《陋室銘》)
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輸》)
2018年中考語文備考資料:文言文虛詞用法【而】
一般給學生們上課之前,老師就早早地準備好了教案課件,大家靜下心來寫教案課件了。必須要寫好了教案課件計劃,未來的工作就會做得更好!你們會寫一段優(yōu)秀的教案課件嗎?考慮到您的需要,小編特地編輯了“2018年中考語文備考資料:文言文虛詞用法【而】”,相信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2018年中考語文備考資料:文言文虛詞用法【而】
而
一、連詞
1、表示并列關系的連詞,可譯為“又”“而且”“也”等,有時也可不譯。
①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十則》)
②永州之野產(chǎn)異蛇,黑質而白章。(《捕蛇者說》)
③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核舟記》)
2、表示承接關系的連詞,譯作“然后”“就”
①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十則》)
②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扁鵲見蔡桓公》)
③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陳涉世家》)
3、表示轉折關系的連詞,譯作“但是”“然而”“卻”“可是”。
①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十則》)
②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愛蓮說》)
③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馬說》)
4、表示遞進關系的連詞。譯作“而且”“并且”或不譯。
①以三保勇而多藝,推為長。(《馮婉貞》)
②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亭記》)
③敏而好學。(《論語十則》)
5、表示修飾關系,可譯為“地”“著”或不譯。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②吾恂恂而起,視其缶。(《捕蛇者說》)
③睨之,久而不去。(《賣油翁》)
6、表示因果關系的連詞,譯作“因此”“所以”“因而”。
①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醉翁亭記》)
②劉備天下梟雄,與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惡其能而不能用他。(《資治通鑒。赤壁之戰(zhàn)》)
③非夫人之物而強假焉,必慮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黃生借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