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二年級音樂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1-05-21清朝文化(一) 初中二年級歷史,。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內(nèi)容的教學,使學生了解并掌握清朝天文學家王錫闡在天文學方面的成就。清代植物學家吳其浚及編著的《植物名實圖考》的內(nèi)容和價值。數(shù)學家、翻譯家李善蘭的成就。徐壽和華蘅芳的譯書活動及其在科學技術方面取得的成就。近代杰出鐵路工程師詹天佑及其主持修建的京張鐵路,飛機設計師馮如設計制造具有當時世界先進水平的飛機。
通過對清朝自然科學技術成果的教學,培養(yǎng)學生歸納、概括歷史知識的能力。
通過對科學家和工程技術人員突出事跡的教學,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為國爭光和愛國主義情感和勇于面對挫折、戰(zhàn)勝困難的堅強意志和刻苦鉆研、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使學生認識到:中華民族的崛起和振興需要有一批為她獻身的志士仁人。
教學建議
地位分析
清朝是我國從封建社會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轉(zhuǎn)變的動蕩時期,但是在文化方面依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特別是一些才華橫溢的科學家不迷信古人和洋人,努力學習世界先進技術,刻苦鉆研前人的成果,勇于創(chuàng)新,為國爭光,在自然科學方面取得了成就,在清朝的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王錫闡、吳其浚在天文、生物領域所作的貢獻,表明了我國封建社會后期科技領域的水平。李善蘭、徐壽、華蘅芳、詹天佑、馮如的成就,說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中華民族具有發(fā)展近代科技的能力和水平。
重點分析
馮如和他設計的飛機。馮如是中國近代第一位飛機設計師,他研制的飛機,在1910年試飛成功,其飛行高度,飛行距離和速度均創(chuàng)當時的世界紀錄。在中國乃至世界飛機發(fā)展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為中國人爭了光。
詹天佑和京張鐵路;清朝末年,我國的交通事業(yè)有所發(fā)展,詹天佑是個中國第一位杰出的鐵路工程師,他主持修建的京張鐵路工程之艱巨是當時世界鐵路史上罕見的。詹天佑克服了一道道難關,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出“人”字形軌道,減緩了坡度,降低了造價,比原計劃提前兩年完工。京張鐵路是中國人利用自己的技術力量修成的,在中國鐵路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難點分析
王錫闡條目中涉及的自然科學概念。王錫闡在天文學上的成就,是他發(fā)明了計算金星、水星凌日的方法,在教學中,由于學生天文知識的局限,對于計算金星、水星凌日的方法,理解起來有些困難。
重點突破方案
“詹天佑和京張鐵路”一目是本課的重點,建議教師首先讓學生看詹天佑的圖像,然后以飽滿的熱情,生動地介紹詹天佑的生平事跡。強調(diào)他生活在近代,是杰出的鐵路工程師。他學生時代少年留美,勤奮學習,立志報國,回國后為祖國做出重大貢獻:曾完成英、德、日無力完成的灤河大橋,后來又修建了難度極大的第一條正式運營的京張鐵路。在講京張鐵路時,要詳細講解當時工程的難度,遇到的困難,詹天佑是怎樣一一克服的,使學生理解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中國人自行設計和施工的京張鐵路的重要意義。
難點突破方案
“王錫闡和《曉庵新法》”一目是本課的難點,建議教師首先介紹天文學家王錫闡的生平事跡,然后演示“凌日現(xiàn)象”的多媒體軟件。通過演示,讓學生比較直觀地理解教材中出現(xiàn)的“凌日”等概念。同時讓學生體會王錫闡不迷信古人和洋人大膽創(chuàng)新的科學態(tài)度,深入研究中西天文歷法,有所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精神。
小字部分主要講的是關于“食分”問題,西方天文學家的錯誤觀點,以及王錫闡對這一問題的正確闡述,可指導學生閱讀以幫助理解正文。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詹天佑和京張鐵路;飛機設計師馮如。
教學難點:王錫闡條目中涉及的自然科學概念。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于哪一年?對中國產(chǎn)生了什么影響?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指出)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的社會性質(zhì)發(fā)生了變化,由封建的主權國家開始轉(zhuǎn)變?yōu)榘胫趁竦匕敕饨ㄉ鐣?。清朝是我國封建社會的末世,正處在這樣一種轉(zhuǎn)變的動蕩時期。盡管時局動蕩,仍有一些不甘落后的科學家勇于探索求實,革新進取,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這一節(jié)課,我們先學習清朝在自然科學方面取得的成就。
一、王錫闡和《曉庵新法》
提問:中國古代著名的天文學家有哪些?
到了清代,天文學家王錫闡,教師首先介紹王錫闡的生平事跡,在講王錫闡在天文學上的發(fā)明和創(chuàng)造時,因為涉及一些天文學的名詞概念,學生不太好理解。教師邊演示多媒體課件“凌日”邊講解概念。
然后講解王錫闡如何不迷信洋人的觀點,在自己的著作中指出西方天文學理論在“食分”問題上的錯誤。
最后讓學生在書上劃出本目重點要掌握的知識。
二、吳其浚和《植物名實圖考》
清朝除了王錫闡在天文學方面取得巨大發(fā)明外,清朝中期還出現(xiàn)了一位著名的植物學家吳其浚,他編寫了一部《植物名實圖考》。(引導學生看書中文字及插圖,然后提出問題)
這部書的最大特點是什么?
這部書是怎樣編成的?
我們應該學習吳期浚的什么精神?
(組織學生進行討論,發(fā)表自己的見解,然后教師根據(jù)學生的發(fā)言補充歸納)這部書記載的植物種類多,插圖十分精確,吳其浚重視前人的研究成果,但又不迷信古人,對每一種植物都進行實地考察和研究,糾正前人記述植物的錯誤,這種求實和創(chuàng)新的精神非常值得我們學習。JaB88.cOM
三、李善蘭、徐壽和華蘅芳
剛才我們講了天文學和植物學方面取得的成就,在數(shù)學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就,并體現(xiàn)出了新的特點,有什么新特點呢?(請同學們看書一回答。教師進行補充歸納)這時期西方科學技術不斷介紹到中國來,李善就是清朝杰出的數(shù)字家、翻譯家。寫了許多數(shù)學書籍,其中《方圓闡幽》,李善蘭根據(jù)自己的獨到見解,闡述了微積分的初步概念。李善蘭的成就說明中國人有發(fā)展近代科技的聰明才智。他還同外國人合作翻譯了大量西方科學著作。
除李善蘭外以譯書名的還有徐壽和華蘅芳。(教師簡介徐壽、華蘅芳的成就,并指導學生在書上劃出要點。)徐壽和華蘅芳制成了中國第一臺蒸汽機和木殼船《黃鵠號》,這是西方的科學技術和中國科學工作者的聰明才智、刻苦鉆研精神相結合的產(chǎn)物。不僅如此,中國人自己還修建了難度極大的第一條鐵路干線——京張鐵路。
四、詹天佑和京張鐵路
(教師首先生動地介紹詹天佑的生平事跡,然后講述京張鐵路工程的艱巨)京張鐵路修建時資金少,機器短缺,技術力量也薄弱,特別是八達嶺、居庸關一帶山勢陡峭,工程十分艱巨,不僅在當時國內(nèi)僅有,在世界上也是罕見的。帝國主義根本不想念中國人能修這條鐵路。詹天佑作為總工程師率領鐵路員工,克服重重困難,為了確保列車安全,詹天佑設計出一條“人”字形軌道,降低了坡度,僅用了四年時間保證了全線通車。詹天佑是中國近代杰出的鐵路工程師,事實證明,中國人民憑借著自己的愛國熱情和聰明才智完全具有發(fā)展近代科學技術的能力和水平。(最后教師指導學生在書上劃出知識要點)。
五、飛機設計師馮如
在中國近代還有一位熱愛祖國,認真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設計制造出飛機的年青人馮如。(教師講述馮如的生平事跡),他在1910年制成一架具有當時世界先進水平的飛機。在國際飛行協(xié)會舉行的比賽上,他駕駛自制的飛機榮獲第一名。馮如拒絕了美國人的高薪聘請,回國參加了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讓學生看插圖《馮如和他制造的飛機》)。
(小結,略)
指導學生完成本節(jié)知識表格的內(nèi)容。
姓名
稱謂
主要成就
李善蘭
徐壽
華蘅芳
詹天佑
馮如
相關知識
清朝文化(三) 初中二年級歷史,
教學目標
清朝的小說:《聊齋志異》、《儒林外史》、《紅樓夢》和譴責小說;清朝的詩歌:“詩界革命”及黃遵憲的詩;京劇的形成;清代的繪畫:清初朱耷、石濤的山水花鳥畫,中期的“揚州八怪”,清末任伯年,吳昌碩的仕女花鳥畫及楊柳青、桃花塢和民間年畫。
通過本課的教學,培養(yǎng)學生逐步學會用歷史的觀點分析文藝作品,欣賞文學藝術的能力。
清代的小說,戲劇、繪畫等方面在我國傳統(tǒng)文學藝術的基礎上又有創(chuàng)新新和發(fā)展,并在世界文壇藝苑中獨樹一幟,大放異彩。教育學生不僅要感到自豪,更要繼承祖國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并發(fā)揚光大,提高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通過黃遵憲的詩,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建議
地位分析
本課講授文學和藝術的發(fā)展,清朝封建末世、半殖民地半封建化過程加深和民族危機日益嚴重的時代特征,反映在文學和藝術的領域里是出現(xiàn)了一些藝術成就很高的反封建和譴責外國侵略罪行的進步小說、愛國新詩和反對封建束縛、追求個性的繪畫藝術作品。清代文學藝術不僅在傳統(tǒng)文學藝術的基礎上有所發(fā)展,還有創(chuàng)新,并在世界文藝史上獨樹一幟,同時在整個清朝文化史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重點分析
清朝是國畫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時期,畫家輩出,并有所發(fā)展創(chuàng)新。如清初朱耷、石濤的畫。朱耷的畫以其獨特的水墨畫體貌,對后來的寫意畫影響很大。石濤的畫意境蒼莽新奇,畫法有獨特性。對當時揚州畫派及后世國畫都有影響。清中期的“揚州八怪”,追求個性、立意新奇。清末任伯年、吳昌碩二人的畫對近代畫風都有影響。
清朝的文學以小說成就最大,量多質(zhì)高。其中最杰出的有三部名著。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多為神鬼狐妖的故事,用離奇的情節(jié)、精煉傳神的語言,暴露出封建社會官史殘酷政治黑暗的現(xiàn)實。吳敬梓的《儒林外史》是我國古代最優(yōu)秀的傳奇小說。書中對那些利欲熏心、虛偽丑惡的秀才、舉人、進士及大小官吏等進行諷刺,暴露了八股取士科舉制度的毒害,封建末世官場的黑暗和社會的腐敗?!都t樓夢》描寫了封建大家庭里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悲劇,以此為基本線索,再現(xiàn)了賈、史、王、薛四大家庭的興衰,揭露了封建統(tǒng)治者的種種丑惡行為:驕奢淫逸、敲詐勒索、草菅人命、狼狽為奸而又互相傾軋,鞭撻了罪惡的封建禮教。
難點分析
本課的難點是對《紅樓夢》思想性和藝術性的理解?!都t樓夢》是中國古代小說的高峰,以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悲線索,揭示了封建社會分崩離析,必然崩潰的歷史趨勢,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全書規(guī)模宏大,人物眾多,而結構嚴謹,語言優(yōu)美生動,善于刻劃人物、塑造了許多富有典型性格的藝術形象?!都t樓夢》是中國古典小說中思想性和藝術性結合得最好的一部長篇小說。對于初中學生來說,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
重點突破方案
在講清代小說時,可以先了解學生是不看過這些小說或看過根據(jù)這些小說改編的電影或電視劇,根據(jù)學生認識的實際情況,教師或詳或略地加以講解。在講清代的繪畫時,可以選擇相關畫家的一些代表作品讓學生欣賞,通過教師的啟發(fā),使學生了解清代繪畫的特點。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清朝的小說和繪畫。
教學難點:《紅樓夢》的思想性和藝術性。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導入新課:引導學生回憶前兩節(jié)講過的有關清朝文化成就的內(nèi)容,然后指出)清朝文化在自然科學技術方面和思想方面的成就,都反映了當時歷史發(fā)展的主要特征,今天我們來學習,清朝在文學和藝術方面發(fā)展的情況,清朝在文學藝術方面也取得了許多成就。文學方面成就最大的是小說。
清朝的小說
1、蒲松齡的《聊齋志異》
(教師首先簡介作者生平,讓學生看教材的兩幅插圖,然后詢問學生是否看過《聊齋志異》或據(jù)此改編的影視劇,根據(jù)學生已有的知識進行講解)。本書的特點是以神鬼狐妖的故事為主要題材,用離奇的情節(jié),精煉傳神的語言,揭露統(tǒng)治者種種丑惡面目,諷刺科舉制度,暴露封建社會的黑暗。(教師可以《畫皮》為例進行分析)。
2、吳敬梓的《儒林外史》
(教師首先給學生講周進落榜和范進中舉的故事,然后讓學生分析,教師歸納補充)。作者在小說中對“儒林”中那些利熏心、虛偽丑惡的秀才、舉人及大小官吏進行諷刺,揭露了入股取士科舉制度的毒害。
作者是怎樣進行揭露的?
(學生回答后教師指出)作者通過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用辛辣詼諧的語言,通過人物的行動,通過諷刺夸張的手法來表現(xiàn)的。
(教師簡介吳敬梓的生平,并指導學生在書上劃出知識要點)。
3、《紅樓夢》——中國古典小說的高峰
(教師簡介《紅樓夢》及前80回的作者曹雪芹的生平。此目既是本節(jié)的難點,由于學生《紅樓夢》比較熟悉,所以在教學中可以采用談話法,師生共議。)
(關于思想性,師生共議后教師歸納)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是封建禮教的一種叛逆,作者通過這一愛情悲劇的描寫鞭撻了封建禮教和封建制度。通過對賈、王、史、薛四大封建家庭衰亡歷史的描寫,深刻揭示了封建社會必然崩潰的歷史趨勢。因此《紅杰夢》是一部思想性很強的小說。
《紅樓夢》不僅思想性很強,而且藝術很高,是中國古典文學史上思想性和藝術性結合得最好的一部長篇小說。
(師生共議其藝術性,然后教師歸納。)《紅樓夢》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對人物及情節(jié)的描寫自然、逼真。小說中出現(xiàn)的數(shù)百人及其之間復雜的關系,不同年齡、性格、階級、階層的人都刻劃得栩栩如生,語言優(yōu)美生動,是現(xiàn)實主義文學的最高境界。因此在世界文學史上影響是深遠的。被譯成多種文字。
二、清朝的詩歌
(引導學生回憶中國古代詩歌發(fā)展的簡史,及著名詩人,然后指出)唐宋時期的詩歌達到了極盛,清朝詩歌是不如唐宋,但也向前發(fā)展了,而且還有創(chuàng)新。(教師簡介“詩界革命”口號,介紹主要代表人物,重點講黃遵憲詩歌的特點)。
三、京劇的形成
(本目主要由學生閱讀,然后教師簡介介紹有關京劇的基本常識。結合書上插圖,講解相關內(nèi)容。)
四、清代的繪畫
(可以先讓學生欣賞一部分繪畫作品,然后再介紹清朝繪畫發(fā)展的情況。按照“初期、中期、末期”三個階段,分別介紹,最后教師指出)清朝是國畫發(fā)展的又一個重要時期,國畫有了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畫家輩出,并且出現(xiàn)了追求個性的新特點。(教師指導學生在書上劃出知識要點。)
探究活動
根據(jù)學生的興趣分成若干小組,分別對清代三部小說名著《聊齋志異》、《儒林外史》、《紅樓夢》進行探究。
1、《聊齋志異》組:學生可以看據(jù)此小說改編的電影或電視劇,也可閱讀、觀看相關書籍和影視劇,要求參加本組的學生每人講一個故事,說明蒲松齡是怎樣通過寫鬼寫狐來揭露和抨擊封建社會。
2、《儒林外史》組:建議本組學生在老師指導下,將"周進落考"和"范進中舉"的故事編成小話劇,學生通過扮演其中人物來體會作者筆下的儒生們的思想品格,精神面貌,從而使學生理解小說,對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的毒害,認識這部小說,對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的毒害,認識這部小說的是以諷刺為基本特征的中國第一部諷刺小說。
3、《紅紅夢》組:參加本組的學生,可以組織觀看相關的影視劇,通過賈、王、史、薛四大封建家庭衰亡的歷史,理解小說深刻揭示封建社會必然崩潰的歷史趨勢,作者生活在封建社會,揭露的也是封建社會,可見小說的內(nèi)容是現(xiàn)實生活的反映,其思想性很強。
以上各組活動可分組進行,最后全班集中搞一次活動,主要討論小說與歷史的關系。通過討論,使學生認識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政治、經(jīng)濟的反映,從而使學生通過具體內(nèi)容理解存在與意識的辯證關系。
義和團運動 初中二年級歷史;
教案課件是每個老師工作中上課需要準備的東西,是認真規(guī)劃好自己教案課件的時候了。此時就可以對教案課件的工作做個簡單的計劃,新的工作才會如魚得水!適合教案課件的范文有多少呢?小編特地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義和團運動 初中二年級歷史;”,供您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內(nèi)容的教學,使學生了解和掌握:義和團的成員、組織形式和活動地區(qū)。平原大捷?!胺銮鍦缪蟆钡亩窢幙谔?。義和團勢力在京津地區(qū)的發(fā)展。八國聯(lián)軍發(fā)動侵華戰(zhàn)爭。義和團抗擊八國聯(lián)軍的斗爭。中外反動勢力對義和團運動的鎮(zhèn)壓?!缎脸髼l約》的簽訂及其對中國社會造成的嚴重危害。
通過義和團“扶清滅洋”口號的教學,使學生認識:當時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因此口號的核心是“滅洋”,是義和團反帝愛國性質(zhì)的具體表現(xiàn)?!胺銮濉f明義和團對清政府的反動本質(zhì)認識不清,反映了農(nóng)民階級的階級局限性。培養(yǎng)學生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的能力。通過學習、分析《辛丑條約》的主要內(nèi)容及其對中國社會造成的嚴重危害,以培養(yǎng)學生綜合、分析能力。
通過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的教學,讓學生認識到義和團運動是波瀾壯闊的農(nóng)民反帝愛國運動。它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表現(xiàn)出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中國人民前仆后繼、不屈不撓的反抗斗爭是使中國免于淪為完全殖民地的主要原因。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建議
地位分析
19世紀末爆發(fā)的義和團運動,是帝國主義侵略加劇、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產(chǎn)物。它沉重地打擊了八國聯(lián)軍的侵華活動,粉碎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迷夢。是甲午戰(zhàn)爭后,中國人民反侵略、反壓迫斗爭的英勇表現(xiàn),表現(xiàn)出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義和團運動在中外反動勢力聯(lián)合絞殺下失敗,清政府同帝國主義國家簽訂《辛丑條約》,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重點分析:
義和團反對八國聯(lián)軍的斗爭是本課重點之一。這是認識義和團運動性質(zhì)的重要依據(jù),義和團運動始終把斗爭矛頭指向帝國主義,反對八國聯(lián)軍的斗爭是義和團反帝斗爭的具體表現(xiàn),顯示了中國人民不畏強暴,英勇斗爭的精神。《辛丑條約》的內(nèi)容和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是另一重點內(nèi)容。《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tǒng)治中國的工具,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完全形成了。
難點分析
“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是本課難點之一。它涉及到鴉片戰(zhàn)爭以后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以及19世紀末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的關系,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扶清滅洋”口號的含義學生也不易理解。這一口號的提出,正是當時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矛盾尖銳的集中反映,具有樸素的愛國意識,能夠吸引和動員廣大群眾參與到反對帝國主義的斗爭中來。但這個口號帶有籠統(tǒng)的排外性質(zhì),也導致義和團對清政府放松警惕。
清政府同義和團的關系是另一個難點問題。清政府對待義和團的政策,從“鎮(zhèn)壓”到“招撫”再到“鎮(zhèn)壓”,其目的是一樣的,就是控制、利用,最終消滅義和團,只不過是手段不同而已。而義和團由于受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對清政府的反動本質(zhì)認識不清,一開始就提出了“扶清滅洋”的口號,對清政府放松了警惕。
重點、難點突破方案
1.導入新課:可以聯(lián)系所學知識提問。讓學生回憶:19世紀末,帝國主義加緊侵略中國,中國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為了挽救民族危機,民族資產(chǎn)階級發(fā)動了維新變法運動。然后教師指出,緊接著農(nóng)民階級又發(fā)動了轟轟烈烈的反帝愛國的義和團運動。
2.義和團的興起:
①義和團運動在山東興起:結合課本內(nèi)容和多媒體課件,講清義和團的活動地區(qū)、組織形式和主要成員,指出平原大捷是義和團從興起到壯大的轉(zhuǎn)折點。
②“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這是本課的難點之一,首先教師要講清“扶清滅洋”的含義,然后引導學生認識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特別是19世紀末,帝國主義侵略加深,外國資本主義同中華民族的矛盾是當時社會的最主要矛盾。而“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正反映出中外民族矛盾異常尖銳,這一口號的核心是“滅洋”。最后以課堂討論的形式引導學生認識這一口號的進步性和局限性。
3.反對八國聯(lián)軍的斗爭:這是本課重點之一,要充分利用教材和多媒體資料,講清以下幾個問題:
①帝國主義為什么要侵略中國?其目的是什么?與以前的侵華戰(zhàn)爭相比有何不同?
②義和團在天津、北京地區(qū)的英勇斗爭。
③義和團運動的失敗:引導學生了解清政府對待義和團策略上的變化,認識到:不管采取何種策略,清政府的目的是要控制、利用直至消滅義和團,充分暴露出清政府的反動本質(zhì)。
④八國聯(lián)軍的暴行:通過教學,是學生認識到:帝國主義是中國人民最兇惡的敵人。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意識。
4.《辛丑條約》:這是本課另一重點。通過師生共同參與探討的方式進行教學。首先,教師幫助學生從經(jīng)濟、政治、軍事等幾個方面掌握條約的主要內(nèi)容;然后引導學生逐條分析條約的危害性;最后得出結論: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tǒng)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教法建議
本課學習完以后,學生完整地學習和認識了中國是如何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這時,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把這個過程用一種方式簡單的展現(xiàn)出來,可以以列表、圖示、問答、列舉等各種方式。內(nèi)容應該包括歷次侵華戰(zhàn)爭、不平等條約、對中國的影響等。主要想通過這個活動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對歷史問題的概括能力;培養(yǎng)學生進行單元小結的意識。示例如下:
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簡表
戰(zhàn)爭
時間
條約
危害
鴉片戰(zhàn)爭
1840——1842
《南京條約》及其附件
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
1856——1860
《璦琿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
進一步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中法戰(zhàn)爭
1883——1885
《中法新約》
法國侵略勢力深入到西南地區(qū)
甲午中日戰(zhàn)爭
1894——1895
《馬關條約》
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
1900
《辛丑條約》
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義和團反對八國聯(lián)軍的斗爭;《辛丑條約》的內(nèi)容和影響
難點:"扶清滅洋"口號及清政府與義和團的關系。
教學思想:
本課內(nèi)容較多,而且在中國近代史上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有些內(nèi)容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在教學上要遵循"學生為主體"的原則,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通過師生、生生互動的方式,讓學生在體驗和感悟中學習歷史。這一課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以及培養(yǎng)學生概括、分析歷史問題能力的好素材。
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9世紀末,帝國主義加緊侵略中國,為了挽救民族危機,中國人進行了哪些斗爭?(學生回答略)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民族資產(chǎn)階級發(fā)動了維新變法運動。緊接著農(nóng)民階級又發(fā)動了轟轟烈烈的反帝愛國的義和團運動。
二、義和團運動的興起
1.義和團在山東興起(屏幕顯示《義和團運動的形勢》示意圖)
①從義和拳到義和團:根據(jù)教材講明義和團的名稱、組織形式和主要成員;然后,請學生看書,進行師生問答:
師:19世紀末,義和團為何把斗爭矛頭從反清轉(zhuǎn)向了反帝?
生: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加深了。
生:帝國主義是中國人最直接、最主要的敵人。
師:很好,那么義和團運動為什么首先在山東爆發(fā)呢?
生(思考后):山東受侵略最嚴重。
師:都有哪些國家侵略過山東?
生(思考、議論):日本、德國、英國。
②"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解釋這一口號的含義,然后進行師生問答。
師:我們都知道清政府是反動的,義和團為什么還要"扶清"呢?這說明了什么問題?
生:義和團不想同清政府以及洋人同時作戰(zhàn)。中國人不打中國人。
生:義和團對清政府抱有幻想。
生:說明義和團和愚昧,沒有認清清政府的反對本質(zhì)。
師:同學們回答得很好,"扶清"雖然有扶國、保國的含義,但也很容易讓人們對清政府喪失警惕,后來,清政府果然在背后給了義和團一刀,是鎮(zhèn)壓義和團的劊子手之一。那么,"扶清"和"滅洋"義和團更側(cè)重哪方面呢?
生:"滅洋"。
師:為什么?
生:因為當時中外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義和團最恨洋人。
師:很好,"滅洋"是要消滅一切洋人的東西,這么做是完全正確的嗎?
生:不完全正確,洋人也有先進的東西。比如武器,科技,這些我們應該學習。
師:非常正確。我們對待洋人的事務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突出的反映出中華民族同帝國主義的矛盾十分尖銳,表現(xiàn)了廣大人民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深惡痛絕,它能夠有效的發(fā)動和組織廣大農(nóng)民積極參加到這場反帝愛國運動中來,但是也反映出農(nóng)民階級的局限性,對清政府和洋人的認識還停留在表面。
2.平原大捷:略。
3.義和團發(fā)展到京津地區(qū):先指導學生看書,并演示《義和團運動的形勢》示意圖,然后進行師生問答。
師:清政府對義和團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
生:以前是鎮(zhèn)壓,現(xiàn)在承認義和團為合法團體。
師:清政府為什么這么做呢?
生:義和團強大了,清政府感到害怕。
生:它要利用義和團抵抗外國侵略者。
師:很好,那么,清政府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控制、利用,最后消滅義和團。
師:誰能用成語來概括?
生:借刀殺人、一箭雙雕。
三、反對八國聯(lián)軍的斗爭
這是本課重點,利用書中小字、插圖和多媒體資料,講清以下幾個問題:
1.八國聯(lián)軍為何發(fā)動侵華戰(zhàn)爭?其目的是什么?
2.義和團的英勇抵抗:突出義和團的英勇抗爭精神。比如:廊坊狙擊戰(zhàn)、攻打四國使館和西什庫教堂等。
3.義和團運動失敗的原因:清政府在利用義和團打擊帝國主義的企圖破產(chǎn)后,決定絞殺義和團,義和團運動在中外反動勢力聯(lián)合鎮(zhèn)壓下失敗。清政府的反動面目暴露無遺。
4.八國聯(lián)軍的暴行:利用書中小字部分和多媒體資料中的圖片,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感。
四、《辛丑條約》
1.《辛丑條約》的主要內(nèi)容:略。
2.《辛丑條約》的嚴重危害:根據(jù)條約內(nèi)容逐條分析。
師:為了支付巨額賠款,清政府會采取什么措施?
生:加重對人民的剝削;向帝國主義貸款。
師:對,這樣會帶來那些危害呢?
生:是人民負擔加重;帝國主義會進一步控制中國的政治、經(jīng)濟等各方面。
師:條約中規(guī)定"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這說明了什么問題?
生:說明清政府已經(jīng)成為帝國主義的走狗,是帝國主義統(tǒng)治中國的工具。
其它內(nèi)容也像這樣分析,最后由學生得出結論:《辛丑條約》使中國完全陷入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小結:義和團運動是19世紀末帝國主義侵略加劇,中外民族矛盾尖銳化的產(chǎn)物,它是鴉片戰(zhàn)爭以后中國人民反抗侵略斗爭的又一次高潮,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及其走狗清政府,粉碎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計劃,也加速了清政府的滅亡。義和團將士們的英勇斗爭精神將激勵著中國人民繼續(xù)革命。不久爆發(fā)的辛亥革命就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動統(tǒng)治。《辛丑條約》是帝國主義對中國進行窮兇極惡敲詐勒索的又一個不平等條約。它的簽訂,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反對北洋軍閥統(tǒng)治的斗爭 初中二年級歷史,
教學目標
要求學生掌握:北洋軍閥名稱的由來;北洋軍閥開始統(tǒng)治中國的時間和標志;宋教仁改組同盟會和袁世凱刺殺宋教仁;二次革命的發(fā)動和失敗;袁世凱加強獨裁統(tǒng)治和洪憲帝制的丑?。粚O中山號召討袁和蔡鍔發(fā)動護國運動;孫中山發(fā)動護法運動及其失敗。
通過對孫中山捍衛(wèi)辛亥革命成果的斗爭及其失敗的教學,培養(yǎng)學生透過歷史表象看待歷史問題和綜合歸納問題的能力。
通過對袁世凱復辟丑劇短暫的原因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違背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必將被歷史淘汰。通過了解孫中山為維護民主共和所做的努力及其失敗的事實,使學生認識到政治上軟弱的中國資產(chǎn)階級,無法擔負起領導中國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務。由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中國革命是歷史的選擇。
孫中山為捍衛(wèi)民主革命屢敗屢戰(zhàn)的斗爭精神和鍥而不舍的堅強品質(zhì),是今天的青年學生學習的好榜樣。
教學建議
地位分析
北洋軍閥統(tǒng)治中國的17年(1912年——1928年),是中華民族災難深重的17年。本課講述的是1912年——1918年的歷史。是辛亥革命后孫中山先生為維護民主共和進行不懈努力的歷史,是孫中山先生屢敗屢戰(zhàn)、不屈不撓的斗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孫中山先生在苦悶彷徨中進行深入思考的重要階段,是孫中山先生偉大的人格魅力的體現(xiàn)。它上承辛亥革命下啟五四運動在歷史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重點分析
護國運動的過程是袁世凱恢復帝制面目暴露后,各種反袁勢力在人民的推動和支持下,起來推翻袁世凱的過程。在這場斗爭中,又是孫中山最先舉起革命旗幟。二次革命后,逃亡日本的孫中山,不為失敗所嚇倒,總結二次革命失敗的經(jīng)驗教訓,重新組建新的革命黨——中華革命黨,以迎接反袁的第三次革命。護國運動是一次勝利的革命戰(zhàn)爭,它進一步說明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但其勝利果實最終又歸于北洋軍閥段祺瑞,國家政權并沒有發(fā)生革命性的轉(zhuǎn)移。人民毫無所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zhì)并沒有改變。中國人民反對專制,維護民主共和的斗爭還遠遠沒有結束。
二次革命是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的繼續(xù),是以孫中山為首的國民黨與公然踐踏民主共和制度的袁世凱之間的一場武裝斗爭,最終因為資產(chǎn)階級政治上的軟弱而遭到失敗。二次革命的失敗最終結束了辛亥革命,在帝國主義的支持下,袁世凱反動的武力統(tǒng)一的政策一時取得成功。除桂、黔、川、滇四省由地方軍閥盤踞外,其它各省都在北洋軍閥及其附庸的統(tǒng)治下。
難點分析
孫中山領導的一系列革命斗爭的失敗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包括資產(chǎn)階級軟弱性和妥協(xié)性;沒有一個堅強的革命政黨的領導;孫中山手中沒有可靠的革命武裝;沒有提出和涉及有關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務的綱領,沒有反映廣大人民群眾的對土地迫切要求的口號,因而不能吸引和動員廣大人民群眾參加到斗爭的行列中來;帝國主義列強干涉破壞等等。護法運動的失敗,表明中國資產(chǎn)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已經(jīng)陷入絕境,中國資產(chǎn)階級不能領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因此引導學生透過事情的表象看事物的本質(zhì)是教學的有一個立足點。
袁世凱復辟帝制的失敗,是全國人民斗爭的結果,是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的體現(xiàn),是袁世凱搞復辟不得人心、逆歷史潮流而動,必然被人民所拋棄的必然結果。這對于初中的學生來講,太抽象,也就是說超出了初中學生的認知水平。
重點突破方案
魏源和《海國圖志》:這是本課重點之一。結合鴉片戰(zhàn)爭前后中國社會的變化,分析魏源等人開明思想出現(xiàn)的原因。然后,教師簡介魏源的生平,引導學生看書,在此基礎上組織討論,主要圍繞魏源思想產(chǎn)生的背景、《海國圖志》的主要內(nèi)容和歷史意義,要讓學生領會魏源思想的愛國性。
難點突破方案
1、按時間順序簡要的向?qū)W生介紹袁世凱袁復辟帝制,踐踏民主共和的活動,并結合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引導學生分析袁世凱復辟丑劇短暫的原因,最終完成教學難點的突破。
2、在講述完本課的內(nèi)容后,用表格的形式向?qū)W生展示孫中山在領導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護國運動和護法運動時所依靠的力量、所實行的政策、對帝國主義的態(tài)度等,讓學生從材料中分析孫中山領導的一系列革命失敗的原因,以實現(xiàn)教學難點的突破。
教學設計示例
本課重點:二次革命和護國運動
本課難點:袁世凱復辟丑劇短暫的原因和孫中山領導的一系列革命失敗的原因。
教學過程:
一、北洋軍閥統(tǒng)治的建立
1、教師介紹北洋軍閥是指清朝末年由袁世凱建立的、得到帝國主義支持的、擁有新式武器裝備的反動封建軍事政治集團。
辛亥革命后,袁世凱憑借手中的軍事實力,對清政府和革命派大耍反革命的兩手,把清政府和革命派同時打了下去。孫中山等企圖以《臨時約法》、責任內(nèi)閣限制袁世凱搞專制獨裁。袁世凱表面遵守《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但在擬定各部部長名單時,卻竭力排斥革命黨人,結果北洋軍閥掌握內(nèi)閣實權。不久,唐紹儀內(nèi)閣倒臺。
2、掌握內(nèi)閣實權
孫中山的解職和臨時政府的北遷,標志著革命遭到嚴重挫敗,北洋軍閥開始統(tǒng)治中國。
標志:孫中山宣布解職(1912年4月1日)
教師指出:革命派既然交出了政權,企圖依靠一紙約法來實現(xiàn)資產(chǎn)階級的議會政治,使中國走上民主的軌道,歷史證明這是多么幼稚的幻想。
二、二次革命
1、原因(學生看書總結與教師的講解相結合)
①“宋案”使國民黨人開始認清袁世凱專職獨裁的真面目
袁世凱決定以武力鎮(zhèn)壓國民黨,為籌集反革命戰(zhàn)爭經(jīng)費,他不惜出賣國家主權,1913年4月與英、法、德、日、俄五國銀行團,簽定了《善后借款合同》,袁世凱獨裁賣國的野心暴露無遺。
②善后大借款”暴露袁世凱賣國獨裁的野心
袁世凱得到國內(nèi)外反動勢力的支持,兇相畢露。1913年夏,借口江西都督李烈鈞、廣東都督胡漢民、安徽都督柏文蔚曾通電反對善后大借款是不服從中央,下令免職。并派兵南下,發(fā)動了反革命內(nèi)戰(zhàn)。
③孫中山號召武力討袁,袁世凱罷免贛粵皖三省國民黨籍都督
國民黨人被迫應戰(zhàn)。1913年7月,江西都督李烈鈞在湖口誓師討袁,宣布獨立;黃興在南京響應,隨后,上海、安徽、湖南、廣東、福建等省先后宣布獨立,這就是“二次革命”。
2、“二次革命”(1913年)
教師講述:二次革命是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的繼續(xù),是以孫中山為首的國民黨與公然踐踏民主共和制度的袁世凱之間的一場武裝斗爭,最終因為資產(chǎn)階級政治上的軟弱而遭到失敗。二次革命的失敗最終結束了辛亥革命,在帝國主義的支持下,袁世凱反動的武力統(tǒng)一的政策一時取得成功。除桂、黔、川、滇四省由地方軍閥盤踞外,其它各省都在北洋軍閥及其附庸的統(tǒng)治下。
三、護國運動(1915年——1916年)
1、原因(學生看書后總結回答)
①袁世凱強迫國會選舉他為正式大總統(tǒng)
②總統(tǒng)獨裁和總統(tǒng)世襲制的建立
教師總結:至此,辛亥革命所建立的資產(chǎn)階級民主制度包括《臨時約法》、國會等,被袁世凱全部破壞,獨裁專制統(tǒng)治被用法律的形式肯定下來,袁世凱不僅成為終身總統(tǒng),而且可以傳子孫,這時的中國只剩下“民國”一塊招牌了。
2、袁世凱空前出賣國家和民族權益
洪憲帝制的丑劇,使一些原來對他還抱有幻想的人也認清了他的真面目。反帝制復辟的怒火在全國熊熊燃燒起來。
3、孫中山號召討武力袁
①過程:1915年底,蔡鍔、李烈鈞、唐繼堯宣告云南獨立,組織討袁的“護國軍”。1916年元旦,云南軍政府宣告成立,發(fā)布討袁檄文。蔡鍔率軍出兵四川、李烈鈞出兵兩廣、唐繼堯留守云南。1916年1月27日,貴州宣布獨立。1916年2——3月間,繼貴州獨立后廣西、陜西、浙江、廣東等省先后獨立。其他各省如湖北、四川、安徽、湖南、江蘇等地也有革命黨人在活動。
②結果:護國戰(zhàn)爭是一次勝利的革命戰(zhàn)爭,它推翻了“洪憲”帝制,埋葬了袁世凱,還迫使段祺瑞宣布恢復恢復《臨時約法》和國會。但勝利果實最終落入段祺瑞得手中,人民毫無所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zhì)并沒有改變。
四、護法運動(1917年——1918年)
原因:段祺瑞拒絕恢復《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和國會
發(fā)動:孫中山
響應:滇、桂軍閥(受段祺瑞武力統(tǒng)一的威脅)
為保護被孫中山視作民主共和象征的《臨時約法》和國會,1917年7月,孫中山在廣州舉起護法的旗幟,因為段祺瑞的武力統(tǒng)一威脅到了西南滇、桂軍閥的利益,所以滇、桂軍閥支持孫中山的護法斗爭。但是隨著黎元洪和段祺瑞“府院之爭”的展開和段祺瑞的失勢,武力統(tǒng)一的威脅消除,南北軍閥串通一氣,排擠孫中山。1918年5月,孫中山離開廣州回到上海,護法運動失敗。護法運動的失敗說明:中國資產(chǎn)階級舊民主主義革命已經(jīng)陷入絕境,中國資產(chǎn)階級不能領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
探究活動
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讓學生扮演當時不同的派別、勢力,反映出他們各自采取的立場,以理解當時歷史條件下孫中山的階級局限性和歷史的無奈。這種方法也可以實現(xiàn)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