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兩則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1-05-17第17課 兩漢與匈奴的和戰(zhàn)。
第17課兩漢與匈奴的和戰(zhàn)北京市第49中學趙靜東
(一)教學目的
1.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
(1)冒頓單于第一次統(tǒng)一蒙古草原地區(qū);(2)漢武帝發(fā)動反擊匈奴戰(zhàn)爭的條件;(3)衛(wèi)青、霍去病大敗匈奴;(4)呼韓邪單于歸漢和昭君出塞及其意義;(5)竇固竇憲兩敗北匈奴等基本內容。
2.使學生從思想上認識到:我國古代北方少數(shù)民族匈奴族對我國北方草原的統(tǒng)一和經濟開發(fā)作出了貢獻。呼韓邪單于歸漢和昭君出塞為漢匈兩族的友好相處做出重大貢獻。
3.通過本課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分析匈奴族對中國歷史的貢獻,進而使學生認識到祖國的歷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以培養(yǎng)學生用正確觀點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冒頓統(tǒng)一蒙古草原,衛(wèi)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是本課重點。
正確理解當時的民族關系是本課難點。
(二)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中華民族的歷史是一部凝聚著漢與各少數(shù)民族聰慧、才智的歷史。兩漢時期正是我國多民族國家發(fā)展的重要時代。在第12課“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那一課中我們已經了解了兩個少數(shù)民族與秦的關系。〔提問〕:你還記得哪兩個少數(shù)民族嗎?他們過著什么樣的生活?他們的首領叫什么?(學生回答)然后教師可以這樣歸述:匈奴族是我國北方一個古老的少數(shù)民族,對我國蒙古草原的開發(fā)做出重大貢獻。那么,當時漢與匈奴族之間的民族關系怎樣?古今文人筆下的昭君出塞給漢、匈兩族的關系帶來了什么影響?后來匈奴族人又到哪里去了?
(板書)第17課兩漢與匈奴的和戰(zhàn)
一、冒頓統(tǒng)一蒙古草原和白登之圍
1.冒頓第一次統(tǒng)一蒙古草原
(講述):匈奴族的杰出首領冒頓是頭曼單于的長子,你看書上有他一幅像。冒頓是一位非常勇敢的人。哪位同學給我們讀一下102頁小字?(教師歸述)冒頓單于勇武善戰(zhàn),勵精圖治,嚴于治軍。他曾以優(yōu)異的軍事才能指揮30萬大軍東去、西逐、南并、北服,全部占據(jù)了當年蒙恬開拓的河套南部地區(qū),于公元前209年第一次統(tǒng)一了蒙古草原。從此,匈奴族開始進入極盛時期。
(板書)2.匈奴經濟的發(fā)展
先請同學們翻到課本103頁閱讀。閱讀后請學生回答:匈奴經濟發(fā)展的情況?(學生回答后教師歸述)匈奴經濟的發(fā)展有三點內容:(1)西漢時匈奴族的畜牧業(yè)繁盛,有“馬畜彌山”之稱。(2)冶鑄業(yè)也有了發(fā)展,而且金屬裝飾品多以動物形狀出現(xiàn),表現(xiàn)出游牧民族的特點。(向學生指示103頁圖)(3)匈奴部分地區(qū)出現(xiàn)了農耕工具,(提問)想一想這些農耕工具的出現(xiàn)說明了什么?(學生回答后教師歸述)這說明漢匈兩族人民在生產上已經有過交往,在漢族的影響下,匈奴族開始有了農耕和農耕工具。還證明漢匈兩族人民在生產技術上是互相學習的。
不過,同在這片黃土地上生存,免不了要發(fā)生民族之間的糾紛。漢軍曾被匈奴族圍困在平城白登山。
(板書)3.白登之圍
秦末漢初,冒頓乘中原混亂,重新奪取了河套地區(qū),逼近長安。這不僅給中原地區(qū)的人民帶來戰(zhàn)爭的災難,對剛剛誕生的西漢王朝也構成嚴重的威脅。(提問)誰還記得西漢政權建立時的經濟狀況嗎?(學生回答后教師講述)。公元前201年,駐在馬邑的韓王信勾結冒頓進犯太原。次年,漢高祖劉邦親自帶兵還擊,被圍困在平城白登山。(用投影片指明地點)請同學們看書103頁白登之圍的情況。(請一學生朗讀白登之圍的情況)
白登之圍后,匈奴的騷擾更是有增無減。當時,由于西漢前期社會經濟尚待發(fā)展,統(tǒng)治還不穩(wěn)固,對匈奴無力進行軍事反攻。為了求得暫時的和平,只是對匈奴實行和親政策。
(板書)4.和親政策
這個和親政策是以宗室公主嫁給匈奴單于,同時還每年贈以大量絲綢、酒食來維持的??蛇@并沒有使匈奴的劫掠停止,相反,匈奴更感到有機可乘,更加肆無忌憚地大舉南下,甚至一度深入到長安附近。匈奴的騷擾嚴重的破壞了北方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也給漢匈兩族人民帶來嚴重的災難。西漢漢武帝時代,已經具備了反擊匈奴的條件。
(板書)二、衛(wèi)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1.西漢反擊匈奴的條件:
(提問)同學們還記得西漢初期漢高祖開始采取了哪些恢復發(fā)展社會經濟的措施嗎?(學生回答后教師歸述)自西漢初期由于漢高祖采取休養(yǎng)生息的措施棗漢武帝時代實行大一統(tǒng)的統(tǒng)治,使西漢王朝由弱漸強,中央集權制度也進一步加強,經濟繁榮、國力強大,已經具備了反擊匈奴的條件。因此,漢武帝派大將衛(wèi)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板書)2.衛(wèi)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漢武帝劉徹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認識到漢初屈辱的“和親”政策不能制止匈奴的騷擾,下決心改變被動挨打的局面。西漢反擊匈奴的戰(zhàn)爭有三次:(用投影片簡介三次戰(zhàn)役)第一次是公元前127年漠南戰(zhàn)役。第二次是公元前121年河西戰(zhàn)役,這次戰(zhàn)役,使匈奴的勢力大大損傷,請學生齊聲朗讀105頁豎排字。第三次是公元前119年漠北戰(zhàn)役。衛(wèi)青、霍去病率數(shù)十萬大軍進擊漠北,大破匈奴。這一年,漢武帝決定派大軍越過沙漠尋殲匈奴主力,集中十萬精騎,命衛(wèi)青、霍去病各率5萬騎、步兵,從代郡和定襄分東西兩路深入漠北攻擊單于。當時長城北面定襄附近大軍云集,戰(zhàn)馬嘶鳴,刀槍耀目。身跨戰(zhàn)馬的漢軍健兒們,個個精神抖擻,氣宇軒昂。西漢反擊匈奴的大規(guī)模戰(zhàn)爭就要開始了。不久,漢軍在漠北同匈奴相遇。漢軍用戰(zhàn)車環(huán)繞為營,阻擋匈奴騎兵的沖擊。同時,派兵截擊匈奴。雙方激戰(zhàn)一日,不分勝負,黃昏時,突然刮起大風,飛沙撲面,衛(wèi)青左右包抄,匈奴大亂。單于率數(shù)百騎兵突圍逃遁,霍去病飛騎追擊匈奴2000余里,殺敵7萬余人,北抵瀚海而還。從此,匈奴被趕到大漠以北。歷史上由此出現(xiàn)了“漠南無王庭”的局面,西漢建國以來近百年的匈奴邊患至此基本解決。(提問)請同學們思考一下,為什么漢武帝時代能夠取得反擊匈奴的勝利?(學生回答后教師歸述)當時西漢王朝經濟繁榮,國力強盛,這是反擊匈奴取得勝利的根本原因;衛(wèi)青、霍去病等漢軍將領英勇善戰(zhàn);西漢能夠取得反擊匈奴的勝利也順應了人民的愿望,人民積極支援反擊匈奴的戰(zhàn)爭,比如河南一位商人提出要把自己家產的一半捐作軍費。所以西漢反擊匈奴的戰(zhàn)爭才取得勝利。
在反擊匈奴的戰(zhàn)爭中衛(wèi)青、霍去病作出了重大貢獻。就拿霍去病來說吧,他從幼年時代起就努力學習騎馬、射箭和擊刺等武藝,多年來的勤學苦練,使他成為一名性格堅毅、體格強壯、武藝出眾的青年。他同匈奴初次交鋒時年僅18歲,漢武帝曾稱贊說:“初生之犢不畏虎,你年紀輕輕的,打起仗來就這樣勇敢,你一往無前,勇冠三軍,就封你為冠軍侯吧!”我們現(xiàn)代體育比賽中得第一名的稱“冠軍”,就是從霍去病的封號而來的?;羧ゲ∫簧纬鰮粜倥?,這位年輕的將帥在反擊匈奴的戰(zhàn)場上充分顯示了他的軍事才能。為了表彰他的功勛,漢武帝命人在長安為他建筑了一座豪華的住宅,并問他是否滿意?霍去病卻堅決回答:“匈奴末滅,何以家為?”這豪言壯語是他一生的寫照,一直受到后人的傳誦。年僅24歲的霍去病病逝后,漢武帝為了表示對他的懷念,命人給他修了一座墓。請同學們看書上有幅霍去病墓的插圖。
漢與匈奴之間的戰(zhàn)爭是一場民族之間的紛爭。無情的軍事沖突,給當時的社會生產和人民的生活都帶來了不可估量的損失。當時,河套、河西走廊、漠南等地到處是戰(zhàn)爭的滾滾烽煙,茫茫沙原上橫臥著漢、匈兩族人的尸體。然而,歷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告訴我們:民族之間的紛爭也是民族融合的前奏。當邊塞的戰(zhàn)火熄滅后,大批漢族移民帶去內地的生產技術,進行經濟開發(fā)。漢匈兩族人民最初以交換生活必需品開始交往,并逐步恢復了兩族人民之間的友好關系。
(板書)三、昭君出塞
1.匈奴的分裂與呼韓邪單于對漢稱臣
公元前一世紀中期,匈奴分裂成為幾部,互相攻殺。其中一部的首領呼韓邪單于對漢稱臣,主張與漢和好,雙方訂立了和好盟約。請同學們齊讀書上106頁豎排版內容。從此,恢復了漢、匈之間斷絕已久的友好關系。
公元前51年,呼韓邪單于親自到長安覲見漢宣帝。宣帝以禮相待,賜以大量珍貴禮物和金質“匈奴單于璽”。從此漢、匈友好相處,約有半個世紀沒有爆發(fā)戰(zhàn)爭。北方邊地出現(xiàn)了“邊城晏閉,牛馬布野”的景象。漢元帝時,呼韓邪單于向漢提出了愿和漢室通婚,結為親戚的和親請求。
(板書)2.昭君出塞
漢元帝同意呼韓邪單于的請求,宮女王昭君自愿前往。
說起王昭君,大家還是比較熟悉的。從元曲《漢宮秋》到現(xiàn)代文學家郭沫若、曹禺的話劇《王昭君》,都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不過,有不少內容是虛構的。那么,歷史上的王昭君究竟是怎樣的呢?
王昭君,名墻,漢代南郡秭歸(湖北興山縣)人。在城南長江西陵峽附近,有個群山環(huán)繞的村莊,這就是王昭君的故鄉(xiāng),人稱昭君村。至今那里還保留著昭君洗帕的香溪、故宅和她喝過水的娘娘井。那里的每一個遺跡都有一段美妙的傳說。王昭君是個農家姑娘,年輕時因貌美被選入皇宮當宮女。她人品正直,入宮后因沒有賄賂畫師,被冷落一旁。
漢元帝下令從宮女中挑選一名,嫁給呼韓邪單于。王昭君在宮里早已聽到匈奴與漢和好的消息,就慨然應召,愿作和親的使者,嫁給匈奴王。臨行前,漢元帝舉行了盛大的歡送儀式,昭君豐美的容貌,華麗的服飾,震動了漢宮。據(jù)說,第一次見到昭君的漢元帝也大吃一驚,后悔不該把這么美麗的姑娘嫁給匈奴王。他很想留住王昭君,但又不能失信,只好讓她同呼韓邪單于走了。
到了匈奴單于的駐地,呼韓邪單于封昭君為“寧胡閼氏”。意思是王昭君嫁到匈奴,就會帶來和平安寧。昭君在塞外同匈奴人民和睦相處,愛護百姓,教給當?shù)貗D女織布、縫衣和農業(yè)生產技術,受到人民的愛戴。呼韓邪單于也很滿意,他上書給漢元帝表示:“愿為漢朝守衛(wèi)邊疆”,讓漢天子和漢的百姓和平、幸福。
王昭君在匈奴生了一男二女。她的子女也致力于漢與匈奴兩族友好。她的大女兒還曾去長安朝見漢朝皇帝。王昭君出塞后50年間,漢和匈奴保持著和平的的局面。
昭君出塞給北方游牧民族帶來好處,她是漢匈友好的使者。因此,從唐朝的詩人到今天的文學家,都用筆墨來歌頌王昭君。史學界老前輩翦伯贊曾這樣寫詩贊揚:“漢武雄圖載史篇……”。(用投影片打出詩句)
相傳王昭君死后,匈奴人從四面八方用袍襟攜來黃土,含著眼淚堆成一座土丘,于是形成了我們現(xiàn)在見到的昭君墓。至于王昭君是哪年死的?她的墓是何時修的?現(xiàn)在已無法考證。但是,昭君出塞從古至今傳為佳話,昭君墓成為吉祥的象征。據(jù)說不能生育的婦女只要到昭君墓上住一夜就能生一個胖娃娃,不長莊稼的土地只要撒一把昭君墓上的土就可以長出莊稼。
今天,凡是到內蒙古去領略塞外風光的人,都要去聽一聽當?shù)厝酥v述王昭君,還要到座落在呼和浩特南郊20里的大青山腳下,憑吊一下昭君墓。因為,昭君墓在內蒙古已不是她一個人的陵墓。而是已成為民族友好的象征。(提問)誰能說一說昭君出塞與白登之圍后的和親政策有什么區(qū)別?昭君出塞為什么得到后人的肯定和贊揚?(學生回答后教師歸述)王昭君與呼韓邪單于和親,為加強漢、匈兩族人民的友好作出了重大貢獻,很顯然這時的和親同漢初的和親政策有著很大的不同。昭君出塞不是屈辱的納貢求和,而是平等互利的結合。它帶來的不再是擄掠屠殺的血雨腥風,而是和平友好的交流融合和長久的和平。
(板書)四、東漢同匈奴的和戰(zhàn)
1.匈奴的分裂2.竇固竇憲大敗北匈奴
東漢初年,匈奴分裂為南匈奴和北匈奴兩部分。(放投影片)北匈奴仍居住在蒙古高原,并控制著西域,隔斷了西域與東漢的交通,還經常出兵進攻東漢北部郡縣,擄掠南匈奴人和漢人,河西走廊更是深受其害。那里的人民常常白天關閉城門。為了解除北匈奴對東漢的嚴重威脅,保證河西走廊四郡的安全,恢復東漢同西域的交通,東漢王朝派竇固、竇憲率兵反擊北匈奴。竇固進攻北匈奴恢復了東漢對西域的統(tǒng)治,竇憲大敗北匈奴,使北匈奴遭到沉重打擊。后來北匈奴只好向西遷移。
2.本課小結:
同學們,這一節(jié)課通過了解漢與匈奴的關系,使我們更清楚的認識到:我們這個多民族國家在發(fā)展過程中,漢與各少數(shù)民族之間雖然有過戰(zhàn)爭,但是在很長時間內主要保持著和平友好的關系。昭君出塞不就是最好的歷史見證嗎?漢、匈兩族和好后,兩族人民在經濟、文化方面進行友好的交流。請同學們看107頁小字部分。通過閱讀我們了解到漢、匈兩族人民在經濟、文化的發(fā)展中是相互依存的,民族友好是我們多民族國家歷史發(fā)展的主流。
3.作業(yè):
引導學生完成課后的三道練習題。
精選閱讀
第18課 兩漢經營西域和對外關系
第18課兩漢經營西域和對外關系
北京市第225中學王明錄
(一)教學目的
1.基礎知識:
張騫兩次通西域、班超出使西域的年代和歷史意義。甘英出使大秦、我國和歐洲國家正式交往的年代?!敖z綢之路”的含義。
2.要求學生從思想上認識:
(1)張騫通西域和班超進一步經營西域,溝通了中原與西域的經濟文化聯(lián)系,打通了“絲綢之路”,有利于東西文化的交流。
(2)張騫和班超為報效祖國,不畏艱難險阻,勇于開拓的獻身精神,值得我們很好學習。
3.能力培養(yǎng):
在教師的指導下,思考“張騫對我國歷史有什么功績”,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張騫、班超出使西域和絲綢之路是本課的重點。
絲綢之路是本課的難點。
(二)教學過程
1.復習提問
“漢武帝為什么能打敗匈奴?”學生回答后指出:漢武帝能打敗匈奴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張騫出使西域,為西漢提供了匈奴政治、經濟、軍事、地理等情況,使西漢做到知己知彼。
2.導入新課
前面提到張騫出使西域的作用,那么張騫為什么要出使西域?西域是指我國現(xiàn)在什么地方,漢武帝以前西域的形勢如何?下面我們講這些問題。
3.講授新課(懸掛《西域形勢和張騫通西域路線》圖)
一、漢初的西域(板書)
1.西域的含義(板書)
西漢時期,人們把玉門關、陽關以西直至中亞或更遠的地方統(tǒng)稱西域。但就狹義來說,西域主要是指天山南北和蔥嶺(帕米爾)、巴爾喀什湖以東的廣大地區(qū)。西域以天山為界分為南北兩部分:南部為塔里木盆地,北部為準噶爾盆地。(邊講邊在地圖上指出西域的范圍,說明西域的地理概念。)
2.漢武帝以前西域的形勢(板書)
西漢初年,西域共有36國,絕大部分分布在天山以南塔里木盆地邊緣的綠洲上面。這些國家,人口很少,一般只有幾千人到兩三萬人。龜茲(今新疆庫車)有8萬人口,人口最多的烏孫(今伊犁河和伊塞克湖一帶)也只有63萬,最小的只有幾百人,但大多筑有城郭,國王以下設有簡單的官職和占人口比重很大的士兵。這些地方的居民都從事農業(yè),也有從事畜牧業(yè)的。農業(yè)盛產稻、麥、葡萄。畜牧業(yè)有驢、馬、駱駝,大宛(今蘇聯(lián)中亞安集延一帶)的汗血馬遠近聞名。此外特產有玉石、銅、鐵,于闐(今新疆和田)和鄯善(今新疆若羌)的玉石馳名中原。有些地方的居民已懂得鑄造兵器。
公元前2世紀初,匈奴貴族勢力伸展到西域并統(tǒng)治這些國家。匈奴向各國征收繁重的賦稅,把當?shù)厝嗣癞斉`一樣對待,經常掠奪各國的牲畜和糧食。
二、張騫出使西域(板書)
1.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
匈奴貴族在征服西域的過程中,對待當?shù)厝嗣袷謿埍@纾鹤≡诤游髯呃纫粠У拇笤率先吮恍倥F族趕到伊犁河流域。不久,匈奴又俘虜了大月氏國王,取下頭顱做成飲酒的器具。然后匈奴貴族又強迫大月氏西遷,最后趕到大夏(阿富汗北部)。匈奴貴族的暴行,引起了各族人民的強烈憎恨。匈奴還以西域為據(jù)點,不斷對西漢發(fā)動軍事進攻。
為了解除匈奴對西漢的威脅,漢武帝募人出使西域,目的是聯(lián)合大月氏等國夾擊匈奴。張騫應募出使西域。(講解課本109頁《張騫拜別漢武帝出使西域圖》)
張騫是漢中城固人,他是一個意志力極強而又胸懷坦蕩、善于待人處事的人。他率領100多人踏上征途,不幸在中途即被匈奴所俘,被拘禁了10余年。雖經歷了種種困難,但他從未丟棄漢朝的節(jié)(出使憑證)。匈奴單于硬叫他娶當?shù)厝俗髌?,已經生了兒子,也沒有動搖他完成任務的決心。后來張騫終于率領部屬逃離了匈奴。他們向西急行幾十天,路上遇不到人煙時,就打鳥獸充饑,越過蔥嶺,到了大宛。由大宛介紹,又經過康居、大夏,張騫才找到大月氏。十多年來,大月氏已經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一是在伊犁河畔受到烏孫的攻擊,又一次向西遠徙。二是自從大月氏到了阿姆河,不僅用武力臣服了大夏,還由于這里土地肥沃,逐漸由游牧生活改向農業(yè)定居,無意東還,再與匈奴為敵。張騫在大月氏逗留了一年多,得不到結果,只好歸國?;貒局?,又被匈奴拘禁了一年多。公元前126年匈奴內亂,張騫乘機脫身回到長安。張騫出使時帶著100多人,前后13年,最后只剩下他和黨邑父兩個人回來。(讓學生到掛圖前找出張騫出使西域路線,并請學生朗讀110頁小字,指出此段文字反映了張騫忠于祖國、百折不撓的優(yōu)良品德,值得同學們好好學習。)
張騫雖然沒有達到出使西域的目的,但是了解到西域的地理、物產和各族人民的生活,也了解到西域各族人民很想同漢朝往來。張騫把這些情況,詳細地報告給漢武帝。此后,漢武帝又多次向他詢問西域各國的情況,張騫敘述了西域一些國家與匈奴的矛盾,建議聯(lián)合西域的一些國家抵抗匈奴。他還提出漢與西域應該加強友好往來的建議。漢武帝采納了他的意見。
2.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板書)
為了擴大漢朝的政治影響,與西域各國建立聯(lián)系、交換物產,漢武帝派遣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張騫率領300人組成的使團,每人備兩匹馬,帶牛羊萬頭,金帛貨物價值“數(shù)千巨萬”。這時漢對匈奴戰(zhàn)爭已取得勝利,途中較為順利,張騫到了烏孫,正逢烏孫國內貴族爭權,國王不敢專斷,致使勸說烏孫東歸的使命未能完成。張騫分遣副使到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高原和兩河流域)、身毒(今印度)、于闐以及和他們相鄰的諸國訪問,中國使者還受到安息專門組織的2萬人的盛大歡迎。張騫在烏孫停留一年多之后返回長安。西域各族政權派人跟隨漢使到漢朝答謝,漢朝同西域各國終于建立了友好關系。漢朝的使者把西域的葡萄、苜蓿、核桃、胡蘿卜種子帶回長安。大宛的良馬棗汗血馬以及龜茲的樂曲、胡琴等,也都傳入內地。漢族人民先進的生產技術,如穿井術、冶鐵術和各種生產工具也傳到了西域。中原地區(qū)的手工業(yè)品,尤其是絲綢,大量傳入西域。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大大促進了漢朝和西域經濟文化的交流。
3.西漢建立西域都護府(板書)
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了西域都護,委派將軍鄭吉為第一任都護,對西域各國的行政、軍事進行管理。各國的“王”、“侯”以及大小官吏都由漢朝任命,當時配帶漢朝印綬的有376人之多。這是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的開始。這說明我國新疆和新疆以西的若干地方,西漢時期就已經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轄。西域都護的設置,加強了新疆同內地的聯(lián)系。
三、絲綢之路(板書)
西漢王朝在西域設置行政機構,促進了中國與中亞、西亞的經濟、文化聯(lián)系。當時,自長安經河西走廊通向中亞,共有兩條道路:一條出陽關,經鄯善,沿昆侖山北麓西行,越蔥嶺,出大月氏,至安息,西通犁靬(羅馬共和國);或由大月氏南入身毒。另一條出玉門,經車師前國(今吐魯番盆地),沿天山南麓西行,出疏勒(今新疆喀什),西跨蔥嶺,過大宛,至康居、奄蔡(今里海東北)。中國的絲和絲織品經過這條東西交通要道,源源不斷地輸往中亞、西亞以及非洲、歐洲各地,這就是聞名世界的絲綢之路。(指導學生參看課本111頁絲綢之路地圖,請學生在圖上指明路線。)
此后,漢朝又遣使者至安息、奄蔡、犁靬、身毒等國。當時運中亞、歐洲的物產,除絲織品還有鐵器、漆器等,鑄鐵和鑿井技術也在這時西傳。中國的絲織品在漢代已享有國際盛譽,特別是歐洲的大秦,把中國絲織品當作珍貴的物品,稱中國為絲國,對于東方絲國充滿著憧憬和向往。
四、班超經營西域(板書)(懸掛班超出使西域圖)
1.班超出使西域(板書)
提問:哪個同學聽說過“投筆從戎”的故事?學生簡單敘述故事情節(jié)后,老師指出班超被東漢政府派遣出使西域,也在西域作出了重要貢獻。(指導學生看《班超》插圖)下面我們講班超出使西域的過程。
東漢初年,匈奴分裂成為南匈奴和北匈奴兩個部分。南匈奴歸順了東漢,北匈奴貴族則經常率領騎兵南下掠奪,威脅東漢北部邊境。北匈奴重新控制了西域各國,向他們勒索繁重的賦稅,不許他們和東漢來往,切斷了西域和東漢的交通。西域各國迫切希望跟東漢建立關系,他們紛紛派遣使者到洛陽,要求東漢出兵保護他們,擺脫匈奴的奴役和束縛。
到漢明帝時期,東漢經濟得到恢復和發(fā)展,國力強盛,政治已趨穩(wěn)定。公元73年,東漢政府兵分四路,開始反擊北匈奴。其中一路由竇固、耿忠率領出酒泉塞至西域。在擊敗匈奴呼衍王,奪取天山北路的門戶伊吾盧(今新疆哈密西)之后,東漢政府在那里置宜禾都尉屯田,第二年重置西域都護府。
為了加強和西域的聯(lián)系,東漢政府派遣參加過這次出征的班超出使西域。班超西出陽關,首先來到鄯善(在掛圖指出位置),鄯善王最初以禮相敬,但很快又表現(xiàn)得疏遠和怠慢。班超覺察到這其中必有緣故。后來,他從接待人的口里探問得知,果然有匈奴使者正在鄯善進行活動。鄯善王懾于匈奴人的脅迫,孤疑未定,不知所從,也就不敢再親近漢朝使者了。班超召集同行的吏士36人,分析了當時的處境,指出如不采取果斷措施,就會束手就擒。隨行的吏士說:“是死是活,我們齊心干,該怎么辦,我們聽你的?!卑喑瑘詻Q表示:不入虎穴,不得虎子。當今之計,只有乘夜以火攻擊匈奴使者,把他們消滅掉。于是吏士們在班超的指揮下,當夜向匈奴營發(fā)起攻擊,他們順風放火,乘亂斬殺了匈奴使者,促使鄯善王下決心斷絕和匈奴的關系,歸附東漢。
隨后,漢朝廷又命令班超為漢使,繼續(xù)向西到達于闐(在掛圖上指出位置),他又爭取了于闐王,使他主動攻殺匈奴貴族派在那里的使者。之后,班超又進抵疏勒(在掛圖上指出位置),派部下攻殺匈奴貴族用強力所立的疏勒王龜茲人兜題,重新扶立原來疏勒王室的人為王,得到疏勒人的擁護。經過班超的努力,西域大部分地區(qū)與東漢重新建立起互相信賴的友好關系。和漢朝斷絕了60多年的西域通路,又重新打通了。
班超趕走了匈奴奴隸主貴族,幫助西域人民擺脫匈奴奴隸制度的統(tǒng)治,符合西域人民的利益。因此,他在西域享有很高的威信,得到西域人民的擁護。公元75年,班超奉東漢政府的命令,從西域撤回。疏勒人聽說后都不愿讓他離去。班超途經于闐,于闐人放聲大哭,堅決不讓他走。班超拗不過當?shù)毓倜竦囊庵?,只好上書給皇帝,說明情況,仍舊在西域留下來。從公元76年至102年,班超一直留在遙遠的西域,班超返回都城洛陽,已七十一歲高齡了。(在掛圖上指出班超出使西域路線)班超在西域前后經過了整整30個年頭。他能順應漢族人民與西域人民的共同愿望,以堅毅不拔的精神,恢復了西域與漢長期以來存在的友好關系,加強了中西經濟文化的交流。他是張騫之后又一位為鞏固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作出重大貢獻的杰出人物。他的那種以國家利益為重,好男兒志在四方的志氣,他的那種不留戀大城市,不貪圖安逸生活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2.東漢與大秦的交往(板書)
班超出使西域,內地跟西域的交通暢通以后,中國通往西方的絲綢之路也就暢通了。中國的絲綢,西漢時就運到過大秦(羅馬帝國)。東漢時,大秦很想跟中國進行直接貿易,中國也希望和大秦進行直接聯(lián)系。
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西經條支(今伊拉克)、安息等國,至安息西界(波斯灣)。(在地圖上向學生指明甘英出使方向)那時,中國的絲和絲織品運往大秦,主要是由安息轉運的,安息人恐怕開辟了從中國到大秦的直接通商道路以后,影響他們傳統(tǒng)的商業(yè)利益,便故意向甘英夸大海道的險惡,甘英因而沒有再往前走。甘英雖然沒有到達大秦,但卻熟悉了沿路的地理情況和風土人情,為以后中西交通的發(fā)展和經濟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他是歷史上第一個探險開辟歐亞交通的人。那時,大秦也在探索跟中國的直接交通。公元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者來到中國,還帶來獻給東漢桓帝的禮品:象牙、犀角、玳瑁。這件事記載在《后漢》上。公元166年大秦的使者來到中國是東漢同大秦的第一次直接聯(lián)系。也是中國同歐洲的第一次聯(lián)系,這是中國交通史上的一件大事。下面請同學們聯(lián)系第一課學過的計算年代的知識,回答中國同歐洲直接友好往來已經有多少年歷史了?(1800多年)。
五、漢和朝鮮、日本的友好交往(板書)
1.漢和朝鮮的友好交往(板書)
朝鮮半島和中國東北相鄰。中朝兩國早在公元前1000多年以前就有經濟、文化往來。公元32年高句麗王遣使至東漢,兩國建立外交關系。東漢中期,朝鮮全境同漢的經濟、文化交流有了明顯加強。朝鮮特產檀弓、班魚皮、文豹、果下馬等輸入中國。中國的漆器、銅鏡等工藝品和鐵制生產工具繼續(xù)不斷運往朝鮮。近幾十年來,在朝鮮發(fā)現(xiàn)不少古墓。墓中出土的青銅器和漆器,也和漢朝的很像,這說明當時中朝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同時也表明古代中國的先進文化對朝鮮的深遠影響。
2.漢和日本的友好交往(板書)
在朝鮮半島東南隔海的日本(倭),漢時分立為百余個小國。(引用課本114頁豎排史料佐證)西漢武帝時,有30多個小國通過朝鮮半島與漢朝建立外交關系。東漢時期,公元57年,“倭奴國”曾遣使來漢,光武帝劉秀授予印綬?!皾h倭奴國王”的金印已在日本九州志賀島葉崎村發(fā)現(xiàn)。通過不斷的交往,中國的鐵器、銅器、絲帛傳往日本,豐富了他們的物質文化生活。課本113頁展示的漢代銅鏡發(fā)現(xiàn)于日本佐賀縣櫻馬場。據(jù)學者們統(tǒng)計,百年來在日本本州和九州等地發(fā)現(xiàn)中國兩漢三國銅鏡達數(shù)百枚。這些都表明了中日經濟文化往來密切。
4.小結歸納
(1)張騫和班超出使西域是歷史上的壯舉,他倆歷經艱難險阻,以堅韌不拔的精神,打通西域要道,促進了漢朝和西域經濟文化的交流,溝通了中西經濟文化關系。他們?yōu)殪柟探y(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作出了重大貢獻。
(2)兩漢時期,絲綢之路的開辟與暢通,一方面加強了新疆同內地的聯(lián)系,另一方面使中國絲織品在國際上享有極高的聲譽,大大促進了中西文化經濟的交流。我國和朝鮮、日本的友好交往,反映了古代中國的先進文化對東方各國產生的深遠影響。
5.作業(yè)
張騫對我國歷史作出了什么貢獻?
(三)教法建議
1.出示小黑板,供總結時使用。
2.如有時間,可組織學生討論張騫和班超出使西域的歷史功績是什么?我們怎樣向他們學習?
兩漢的統(tǒng)治
俗話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高中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高中教師的任務之一。教案可以讓學生更好的消化課堂內容,幫助高中教師營造一個良好的教學氛圍。你知道如何去寫好一份優(yōu)秀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編輯的《兩漢的統(tǒng)治》,大家不妨來參考。希望您能喜歡!
第二章封建大一統(tǒng)時期——秦漢
第二節(jié)兩漢的統(tǒng)治
教案
教學目標
一、基礎知識目標
楚漢之爭,劉邦建西漢,漢初的休養(yǎng)生息政策,文景之治;漢武帝實現(xiàn)大一統(tǒng)的政治、軍事、經濟、思想措施;西漢滅亡;東漢建立與光武中興;豪強地主勢力的發(fā)展;外戚宦官專權與黨錮之禍;黃巾起義與軍閥割據(jù)混戰(zhàn)。
二、能力培養(yǎng)目標
1.結合文中所給史料,培養(yǎng)學生從歷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分析問題、提煉觀點的能力。
2.通過對文景之治的評價,使學生理解封建社會“治世”“盛世”的概念,培養(yǎng)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認識歷史問題的能力。
3.漢武帝是中國古代杰出的政治家。通過具體史實的講述,培養(yǎng)學生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4.通過指導學生分析“光武中興”與西漢初年統(tǒng)治者“休養(yǎng)生息”政策的關系,培養(yǎng)學生進行比較分析的能力。
5.通過分析豪強地主對東漢政治、經濟所起的作用,培養(yǎng)學生概括歷史知識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標
1.西漢初年,統(tǒng)治者實行與民休息的政策,經過人民辛勤勞動,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fā)展,使學生認識到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
2.漢武帝采納“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為西漢中央集權的鞏固提供了強有力的思想武器。這集中體現(xiàn)了辯證法思想中社會存在與意識關系的原理?!蔼氉鹑逍g”使儒家思想逐漸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tǒng)思想。
3.光武帝調整統(tǒng)治政策,鞏固東漢統(tǒng)治,恢復和發(fā)展了社會經濟,促成“光武中興”的出現(xiàn)。
4.豪強地主勢力的發(fā)展和外戚宦官專權的黑暗政治,是東漢后期階級矛盾尖銳和社會政局混亂的根源。
教學要點
一、楚漢之爭與西漢建立
1.楚漢之爭2.劉邦建漢
二、漢初休養(yǎng)生息
1.實行休養(yǎng)生息政策的原因2.主要內容和作用
三、文景之治
1.休養(yǎng)生息2.文景之治
四、漢武帝的大一統(tǒng)——中央集權空前加強
1.大一統(tǒng)的背景2.大一統(tǒng)的措施
五、西漢滅亡
六、東漢的建立與光武中興
1.東漢的建立2.光武中興
七.豪強地主勢力的發(fā)展
八、外戚宦官專權與黨錮之禍
1.外戚宦官交替專權
2.黨錮之禍
九、東漢的名存實亡
1.東漢后期統(tǒng)治的腐朽
2.黃巾起義
3.割據(jù)勢力的形成
4.軍閥混戰(zhàn)和曹操為統(tǒng)一北方打下基礎
教學要求和建議
一、本節(jié)兩課時,為帶星號的非考試內容,教師可視具體情況決定教學重點,解決教學難點。
西漢是我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朝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初步發(fā)展時期。漢承秦制,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在西漢時期得到鞏固。與初中教材相比,高中教材更為全面地介紹了西漢興衰史的發(fā)展過程。在掌握史實的基礎上,教學中應主要抓住教材有關基本理論的闡釋和對史料的分析,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二、“楚漢之爭與西漢建立”一目,可分為兩步進行教學。
1.關于楚漢戰(zhàn)爭,應注意講清以下問題:(1)楚漢之爭的背景及概念。公元前206年,劉邦攻占咸陽,秦滅亡。秦亡之后,形勢發(fā)生急劇變化。誰來執(zhí)掌國家政權,成為亡秦主力項羽和劉邦兩個集團的主要矛盾。根據(jù)楚懷王“與諸將約,先入定關中者王之”的約定,劉邦自然要求踐約稱王。項羽雖不是先入關者,但是在殲滅秦軍主力、推翻秦朝統(tǒng)治的戰(zhàn)爭中,實際上發(fā)揮著主要作用。他以“定天下者”自居,認為楚懷王是項梁所立,沒有戰(zhàn)功,無權主約。不久,劉邦和項羽,為了爭做皇帝,進行了長達四年的戰(zhàn)爭,史稱“楚漢之爭”。(2)楚漢之爭的性質??梢砸龑W生思考:楚漢之爭與秦末農民戰(zhàn)爭性質是否相同?然后指出:二者性質不同。楚漢之爭是由秦末農民戰(zhàn)爭直接演變而來,農民戰(zhàn)爭推翻了舊的封建王朝,但曾為農民戰(zhàn)爭領袖的劉邦和項羽,逐漸轉變?yōu)榉饨ńy(tǒng)治權的角逐者,楚漢之爭不再具有農民起義的性質。(3)劉邦取勝的原因和楚漢之爭的影響。教材中小字部分由學生閱讀,通過對劉邦和項羽的比較,由學生概括得出劉邦取勝的三點原因:①收攬民心;②善于用人,得到蕭何、張良、韓信等人輔佐;③有富饒的關中作根據(jù)地。影響:①消極方面,給人民和社會生活帶來巨大災難;②積極方面,打敗以項羽為首的六國舊貴族勢力,消滅了封建割據(jù)因素,為漢初的社會穩(wěn)定和經濟恢復創(chuàng)造了條件。
2.關于西漢建立,首先應明確公元前202年,劉邦稱帝建漢,史稱西漢;強調都城定在長安,長安為六大古都之一?!段鳚h疆域》圖應指導學生識讀。
三、“漢初休養(yǎng)生息”一目,其原因和作用為本節(jié)重點之一。
1.關于實行休養(yǎng)生息政策的原因,應引導學生從主觀和客觀兩方面去分析,然后得出結論:(1)客觀原因。長期戰(zhàn)爭導致經濟凋敝;(2)主觀原因。統(tǒng)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訓,欲圖長治久安。不論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都要求恢復社會經濟,休養(yǎng)生息政策因而得以出臺并順利實施。最后教師應指出,推行休養(yǎng)生息政策,最根本的目的還是鞏固封建統(tǒng)治。
2.主要內容:教材指出,漢高祖在鏟除異姓王,穩(wěn)定邊疆的同時,采取了寬舒的統(tǒng)治政策。重點提出重農抑商的五條措施,即休養(yǎng)生息政策的主要內容。(1)罷兵歸農,擴大了漢王朝的統(tǒng)治基礎。士卒轉向從事農業(yè)生產,有利于恢復被破壞的社會經濟。(2)復故爵田,既扶植和保護了一批地主經濟,又有利于封建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3)釋免奴婢,是增加農業(yè)勞動力人口,解決國家財政困難的途徑之一。(4)抑商政策,目的是防止農業(yè)勞動力流散,保護小農經濟,用來增加國家的財政收入。(5)減輕田租,刺激了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但只是減輕“田租”,而未涉及其他。與秦相比,漢朝農民賦役負擔相對減輕。
3.休養(yǎng)生息的作用,教師應引導學生分析:(1)有利于建立新的統(tǒng)治秩序;(2)使農民得到一些土地和勞動時間,有利于社會經濟恢復;(3)增強了封建國家的經濟實力。
四、“文景之治”一目,教師應講清以下內容:
1.文帝、景帝在位期間,繼續(xù)推行漢初的休養(yǎng)生息政策。
2.漢文帝在位時期,是西漢歷史上承前啟后的重要時期。此時,漢代所存在的社會問題,依然十分復雜。社會經濟經過二十多年的休養(yǎng)生息,雖有所好轉,但尚未從根本上好轉;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之間的矛盾,漢初曾一度緩和,此時又趨于表面化;而且漢統(tǒng)治集團內部矛盾也日益加劇。舊問題未解決,新矛盾又出現(xiàn);文帝的謀臣賈誼作《過秦論》,提出“前事不忘,后事之師”,主張以安民為立國之本,被文帝采納;因此,許多安定社會的措施得以出臺,包括:(1)重視農業(yè),多次減免田租;(2)鼓勵生產;(3)改革法律;(4)提倡節(jié)儉。
3.文景之治。文景時期,我國出現(xiàn)封建社會第一個“治世”,即“文景之治”,為西漢鼎盛局面的到來,奠定了物質基礎。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文景之治出現(xiàn)的原因,重點指出是人民群眾辛勤勞動的結果,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同時,教師也要分析其負面影響:減免田租,地主獲利最大;活躍市場,工商地主地位提高。歸根結底,獲利最多的是地主和商人,助長了兼并勢力的擴展,為西漢中期帶來新的社會問題。
講授本目內容時,應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封建社會“治世”“盛世”的概念。許多學生對于“治世”“盛世”的概念是:社會安定,政治清明,百姓豐衣足食。實際上,在封建社會的“盛世”,朝廷的作用只是限制統(tǒng)治階級不要剝削過重,使多數(shù)自耕農能維持基本生活和再生產。
五、關于“漢武帝的大一統(tǒng)”,教師應視作本節(jié)重點進行教學。主要講清下列內容:第一,何為“大一統(tǒng)”。漢武帝實行大一統(tǒng)措施的背景。(1)經濟方面:教師可指導學生閱讀武帝初年社會狀況的史料,回憶漢初“自天子不能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的殘破景象,形成前后鮮明對比。說明武帝即位時,漢王朝積累了大量的財富,為武帝加強中央集權,實現(xiàn)大一統(tǒng)奠定了物質基礎。(2)政治方面:讓學生認識漢初所奉行的政策,雖然在恢復和發(fā)展社會經濟方面起過積極作用,但也為諸侯王勢力和地方豪強勢力的發(fā)展提供了便利條件。因此,漢朝的社會矛盾再次加劇。加強集權,成為客觀現(xiàn)實的要求。
第二,漢武帝為實現(xiàn)封建大一統(tǒng)采取的措施。教材從政治、軍事、經濟、思想四個方面進行了簡明扼要的介紹,教師在教學中可適當補充資料,給予說明,但不可過多。(1)政治:①改革官制。主要措施為削弱相權,加強皇權;②大量選拔人才,廣泛吸收社會各階層的有用之才,擴大封建政權的社會基礎,鞏固專制統(tǒng)治;③削弱王國勢力,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④抑制豪強地主。豪強地主勢力的發(fā)展,造成土地兼并日趨嚴重,大批農民因此破產。漢武帝此舉有利于維護小農的經濟地位,穩(wěn)定勞動力的數(shù)量。既可保證封建國家財政收入,又可維護封建統(tǒng)治秩序。(2)軍事:漢武帝的軍事改革,使皇權與軍權合一,皇帝成為各軍隊最高也是唯一的統(tǒng)帥。出兵匈奴,進兵南越。(3)經濟:統(tǒng)一貨幣為“五銖錢”,有利于經濟發(fā)展(看教材插圖,讓學生回憶秦始皇時的統(tǒng)一貨幣為圓形方孔錢)。鹽鐵官營、征收工商業(yè)者稅收,增加了漢政府的財政收入。(4)思想:“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隨著西漢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發(fā)展,一種為鞏固君主專制的思想理論由此出現(xiàn)。董仲舒創(chuàng)立的新儒學,在武帝時期代替黃老之術,成為統(tǒng)治思想。董仲舒新儒學思想中的“大一統(tǒng)”思想,為中央集權的鞏固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武器。此外,武帝還尚法,尊儒尚法是漢武帝實行統(tǒng)治的根本思想。在教育上,創(chuàng)建太學和郡國學,確立封建官學制度。
最后歸納出中央集權至此空前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得以鞏固。
六、西漢滅亡
關于西漢衰亡,應講明原因及標志,并順帶簡略介紹王莽改制的情況。
七、“東漢建立與光武中興”一目,可分兩部分講授:
1.東漢建立:教師通過提問西漢死亡的原因,說明西漢末年嚴重的社會問題。因此,東漢政權就是建立在社會生產嚴重破壞,階級矛盾尖銳激烈的背景下。
2.光武中興:這是本課的重要內容之一,要講清兩個問題:一是光武帝采取安撫政策,以“柔道”治天下的原因和具體措施。二是“中興”局面的出現(xiàn)。
教師可將光武帝以“柔道”治天下與西漢統(tǒng)治者的“休養(yǎng)生息”政策作一對比,說明這是統(tǒng)治者吸取了前朝滅亡的教訓,為緩和階級矛盾,維持統(tǒng)治,也是為扭轉經濟凋敝、社會動蕩的局面而采取的對策。從措施上看,兩者存在相同點:主要都是通過解決勞動力問題,并減輕農民負擔,來恢復、發(fā)展生產。不同點是:光武帝的措施中增加了加強中央集權的政治內容,避免西漢初年中央集權相對較弱的弊端,從而保證封建統(tǒng)治的穩(wěn)固和社會的安定。在經濟上,光武帝著重解決奴婢問題,在解決勞動力的同時部分抑制了豪強地主強迫貧民為奴的問題。奴婢問題是導致西漢末年階級矛盾尖銳的根源之一,王莽試圖解決而未果。光武帝基本解決了這個問題,一定程度上緩和了階級矛盾。
光武帝的這些措施總體上有利于社會進步,有利于經濟恢復發(fā)展,因而出現(xiàn)了“光武中興”的局面。
這種情況和西漢前期從高祖到“文景之治”一樣,形成封建社會前期的盛世。
八、“豪強地主勢力的發(fā)展”一目是本節(jié)的難點。需要首先分析豪強地主的政治、經濟地位,進而說明其對東漢統(tǒng)治的影響。
豪強地主在戰(zhàn)國時期已經出現(xiàn),到西漢后期有了較大發(fā)展,東漢時期勢力迅速膨脹。東漢政權的基礎就是豪強地主勢力。劉秀本身是南陽大地主,其母舅樊宏在南陽廣占田莊,綠林、赤眉起義時“與宗家親屬作營塹自守”。劉秀的功臣大將多為豪強地主,幫助劉秀奪取了政權。以后,“累世公卿”集團形成,從中央到地方就構成了豪強地主政治上把持大權的特點。東漢初光武帝加強皇權,對豪強地主尚有一定約束力。漢元帝后,朝廷逐漸對豪強失去控制能力。東漢后期皇權削弱,其原因就是豪強地主在政治上把持中央、地方政權的結果。經濟上,豪強地主的田莊規(guī)模很大,能自給自足,且擁有大批“徒附”農民和奴婢,建立私人武裝,設置塢堡壁壘,在地方形成強大勢力。這是黃巾起義后出現(xiàn)群雄割據(jù)局面的緣由。
因此,東漢中后期出現(xiàn)的主要社會現(xiàn)象:外戚與宦官專權,黃巾起義,軍閥割據(jù)混戰(zhàn),其源蓋出于豪強地主勢力在政治上的特殊地位,講清這一點,東漢統(tǒng)治的特點就迎刃而解。
九、“外戚宦官專權”一目,包括兩部分內容:
1.外戚和宦官交替專權是東漢中后期政治上黑暗的突出表現(xiàn)。教師可結合小字內容,扼要說明其形成的客觀原因,但重點應分析這種現(xiàn)象的實質。外戚是豪強地主的代表之一,宦官是皇帝的貼身親信,都是統(tǒng)治階級中最腐朽的黑暗勢力。光武帝和明帝時,由于皇權的強大,外戚與宦官的勢力還有所約束。章帝以后,這兩大勢力交替專權,政治愈來愈黑暗。其惡果,一是外戚宦官交替專權時都瘋狂掠奪財富,欺壓百姓,激起了黃巾大起義;二是下層豪強地主借外戚和宦官的矛盾和斗爭,發(fā)展各自的實力,形成地方割據(jù)勢力,最后導致東漢末年董卓之亂和各地軍閥混戰(zhàn)局面的出現(xiàn)。
2.東漢統(tǒng)治集團內部“鯁直派”官吏對宦官專權的強烈不滿和反抗,客觀上反映了人民的意愿,這種斗爭具有進步性。宦官制造“黨錮之禍”,對“黨人”嚴酷鎮(zhèn)壓,這是封建統(tǒng)治者鉗制輿論、加強專制統(tǒng)治的表現(xiàn)。
十、“東漢的名存實亡”一目,應講清以下內容:
1.東漢后期統(tǒng)治的腐朽:在前兩目分析了東漢中后期政治黑暗,豪強地主勢力加強的基礎上,應強調豪強地主霸占大片土地,擁有大規(guī)模田莊,造成土地高度集中,加之皇帝、權貴、宦官直接瘋狂剝削壓迫,搜刮無度,導致階級矛盾尖銳,是導致黃巾起義爆發(fā)的主要原因。
2.黃巾起義的特點:這是一次有準備、有組織的農民起義。這一特點的表現(xiàn):①利用宗教形式。張角創(chuàng)立“太平道”,通過傳教和行醫(yī)進行號召,組織群眾反抗。②口號鮮明。明確了斗爭目標和起義時間,統(tǒng)一了行動計劃。③組織嚴密。這一特點是中國農民起義史上的首創(chuàng)。
3.起義的歷史作用:直接打擊了東漢的統(tǒng)治秩序,瓦解了東漢政權。
4.黃巾起義后,各地豪強地主勢力因鎮(zhèn)壓農民起義而群雄并起,中央政權名存實亡。分裂取代了統(tǒng)一,地方的軍閥割據(jù)取代了中央集權的皇朝。
5.在分析東漢末年分裂混戰(zhàn)的內容時,可指出其中存在由分裂走向局部統(tǒng)一的趨勢。曹操政治上“挾天子以令諸侯”,經濟上恢復農業(yè)生產,使其勢力不斷壯大。官渡之戰(zhàn)為統(tǒng)一北方打下基礎,這對結束群雄割據(jù)而過渡到三國鼎立起了推動作用。在結束本課時,可點撥一下統(tǒng)一與分裂的辯證關系,為下面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分裂與統(tǒng)一這一主題的展開留下伏筆。
兩漢時期的邊疆和民族關系
兩漢時期的邊疆和民族關系
1、匈奴政權的建立及其性質:
2、西漢與匈奴關系發(fā)展的三個階段及其主要事件;
3、匈奴分裂的時間及其與東漢的關系;
4、兩漢反擊匈奴的主要將領;
5、張騫通西域的目的、時間及其意義;
6、西域都護設置的時間和意義;
7、班超經營西域的時間和意義;
8、漢武帝對西南夷和百越的統(tǒng)治。
北方:
邊疆各族東北:
南方:
西方:各族
經濟:為主,也從事。深入、和各個領域。
政權:秦漢之際,單于統(tǒng)一北方草原,占領地區(qū),形成強大的制國家。
漢初“”:迫于有限,不得不與之“和親”,并進行往來。
大戰(zhàn):衛(wèi)青、霍去病率兵進行了三次。
①匈奴受重創(chuàng),被迫遷徒。漢匈爭奪重點轉到。
②后來,匈奴內戰(zhàn)不已。降漢,其他各部仍游牧于,有的。
昭君出塞:元帝將王昭君遠嫁呼韓邪后,密切了關系,興旺起來,文化往來增多,和睦相處40余年。
①東漢初,匈奴分為南北二部。南匈奴向漢,與漢人;北匈奴退居,
威脅中原及河西、西域。
②、先后大敗北匈奴,最終解除其威脅。北匈奴政權。
目的:武帝為反擊匈奴,兩次派張賽出使西域。
第一次:年到大宛、大月氏等國,獲得西域資料,介紹漢朝情況,司馬遷稱此行為“”。
第二次:年第二次出使西域,各國紛紛回訪,終于建起友好關系。
意義:天山南北地區(qū)首次與內地。中原同乃至更遠地區(qū)的聯(lián)系日益密切,促進了社會進步,豐富了物質生活。
管理西域:年設立西域都護,管理西域,保護商旅往來,標志。
東漢:初年,無力顧及,明帝時經營西域,聯(lián)系加強。任命為西域都護,管轄西域。
西南夷:西南地區(qū)的數(shù)十個少數(shù)民族。設郡;西漢末年,夷人起兵反抗;東漢初,重入漢朝版圖。
百越:漢朝時,華東、華南地區(qū)越人的總稱。溫州稱東越,兩廣稱南越。武帝在南越設等九郡。
絲綢之路
西漢時期,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和中央集權國家的鞏固,與邊疆各民族的聯(lián)系也得到了加強。請回答以下問題:
(1)列舉西漢同西域關系的主要史實。(5分)
(2)2000年北京老山漢墓被確認是漢武帝兒子燕王夫人之墓??茖W家對女主人的頭像進行了復原后,意外地發(fā)現(xiàn)她極像西域女子(見圖),這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和猜測:她是今新疆地區(qū)人?是古代中亞人?是有西域民族血統(tǒng)的漢族人?還是西域以外的人?你傾向于哪一種說法?請簡要說一說你的理由。(3分)
(3)女主人究竟屬于哪一民族,需要進一步探究。研究這一問題有何歷史意義?(1分)
(4)揭開這一謎底,有待進一步收集直接和間接的證據(jù)。你認為有哪些方法?(4分)
參考答案:
絲綢之路是漢代我國對外交往的重要通道。結合教材認識絲綢之路形成的原因及路線,注意結合地圖。
中國古代的對外交通路線,主要有北方“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之所以叫“絲綢之路”是因為在這條商路上傳播最早、最多、最重要的商品是中國的絲綢,而中國絲綢在世界上的出現(xiàn),給世界歷史和世界文明帶來了深遠的影響,因此大家一致公認以中國的絲綢來命名這條國際貿易往來的通道最為合適。
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絲綢之路”,主要是指由西漢張騫、東漢班超出使西城后打通的西去中亞、歐洲的陸上“絲綢之路”,即著名的陸上“絲綢之路”。
(1)陸上絲綢之路
①路線:長安一河西走廊一新疆一安息一西亞一大秦
②作用:與中亞、西亞、南亞經濟、文化支流頻繁
(2)海上絲綢之路
①路線:廣東一印支半島一馬來半島一馬六甲海峽一孟加拉灣一印度半島南端
②作用:加強與東南亞、南亞的聯(lián)系,從水路溝通東西外交圈。
(1)漢與匈奴的戰(zhàn)爭、和親、張騫通西域、絲綢之路、西域物產傳內地、西漢技術入西域。西域都護設置等,以上幾點每點1分,5點以上給5分。
(2)能以一定的史實為依據(jù);(1分)能結合史實,邏輯合理(2~3分);
(3)能正確對應和概括其歷史意義(1分),如:假定為今新疆地區(qū)人,則可答進一步了解西漢時期的民族關系。
(4)能結合史實具體回答(1~4分)。如:可以從老山漢墓中繼續(xù)查找(1分);到西域實地考查研究(1分);查閱有關歷史文獻資料(1分);如具體答《史記》、《漢書》等資料;民間的史料,國外記載的資料等
兩漢時期邊疆各族的發(fā)展
俗話說,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教師的任務之一。教案可以讓學生更好的吸收課堂上所講的知識點,幫助教師有計劃有步驟有質量的完成教學任務。您知道教案應該要怎么下筆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兩漢時期邊疆各族的發(fā)展”,歡迎您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助益!
第二章封建大一統(tǒng)時期——秦漢
第五節(jié) 兩漢時期邊疆各族的發(fā)展和民族關系
教案
教學目標
一、基礎知識目標
邊疆各主要民族及其生活地區(qū)。匈奴的社會狀況;匈奴的統(tǒng)一;漢武帝對匈奴的戰(zhàn)爭;呼韓邪單于與昭君出塞;東漢初年的南匈奴與北匈奴;東漢對北匈奴的戰(zhàn)爭。張騫通西域;中原地區(qū)與西域聯(lián)系的加強;西漢設西域都護;班超經營西域。西南夷和百越;兩漢與西南夷的關系;西漢與南越的關系;漢武帝在南越地區(qū)設置郡縣。
二、能力培養(yǎng)目標
1.兩漢時期,漢朝政府與匈奴的關系有戰(zhàn)有和,比較復雜。通過本節(jié)有關內容的教學,培養(yǎng)學生運用正確的觀點,全面、科學地分析較為復雜的民族關系史問題的能力,并初步掌握辯證地分析、研究歷史問題的方法。
2.兩漢時期,邊疆民族分布廣泛,通過指導學生讀史識圖,并與地理學科相互配合,提高學生對歷史地理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空間想像能力,逐漸養(yǎng)成跨學科知識融會貫通的良好習慣。
三、思想教育目標
1.中國自古以來就形成統(tǒng)一的、多民族的國家。雖然中原地區(qū)與邊疆地區(qū)的社會發(fā)展極不平衡,但中華文明具有非常強大的凝聚力。盡管各民族之間時戰(zhàn)時和,但統(tǒng)一始終是歷史發(fā)展的主流。西漢封建經濟的繁榮,國家的統(tǒng)一強盛,是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的結果。
2.祖國境內各族人民共同發(fā)展了中華文明,共同創(chuàng)造了中國歷史。兩漢時期,朝廷加強對邊疆一些地方的管轄,密切與少數(shù)民族的聯(lián)系,促進了我國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促進了古代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進步。
3.張騫等杰出歷史人物所具有的堅毅精神,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教學要點
一、匈奴的興衰
1.匈奴的社會發(fā)展狀況
2.西漢初期的“和親”
3.漢武帝對匈奴的戰(zhàn)爭
4.昭君出塞
5.匈奴的分裂與東漢擊北匈奴
二、張騫通西域
1.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及其意義
2.西域與內地聯(lián)系的加強
3.西域都護的設置
4.班超經營西域
三、西南夷和百越
1.西南夷的基本情況
2.西漢對西南夷的統(tǒng)治
3.百越及其分布
4.西漢與南越的關系
教學要求和建議
一、教學重點:匈奴的發(fā)展及兩漢與匈奴的關系;張騫通西域。
教學難點:漢朝政權與少數(shù)民族之間的戰(zhàn)爭。
二、建議教師出示本章第二節(jié)的西漢疆域地圖,引導學生回憶關于西漢強盛時期大一統(tǒng)局面得以鞏固的有關知識,然后點題,指明自秦朝以來我國形成為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的國家,引入本節(jié)教學。如果學生的水平普遍較高,教師可采用提問方式再認再現(xiàn)西漢強盛的歷史;如果學生水平一般,則以教師引領學生集體回答的方式為宜。在此基礎上,教師歸納總結,導入新課。
三、關于“邊疆各族”
這部分內容涉及許多邊疆少數(shù)民族的名稱以及他們生活的不同地區(qū),教師應自然地承接提問內容,講清兩漢經濟的發(fā)展是邊疆民族進步與發(fā)展的必要條件。自秦朝以來,中國就形成為統(tǒng)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西漢的強盛,使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進一步發(fā)展。然后,分別介紹北方、西部、西南、南方、東北的民族,略述其發(fā)展情況,指出由于各族發(fā)展狀況不同、交通條件不一,他們與中原地區(qū)的聯(lián)系也有所不同。
四、關于“匈奴的興衰”
本目內容豐富,知識點密集,又是教學重點、難點相對集中的一目,因此在講授中要講清兩條相互交織的線索:匈奴的興衰發(fā)展,兩漢與匈奴的和戰(zhàn)。通過教學使學生能把復雜的問題條理化,掌握以下主要內容:
其一,匈奴的社會狀況與匈奴的強大。匈奴是我國北方重要的少數(shù)民族,以游牧為生,但農業(yè)、手工業(yè)也有所發(fā)展。秦漢之際,冒頓單于東破東胡,西驅大月氏,形成強大的奴隸制政權,建立了以單于為君長的一整套職官軍事體制。由于他們以游牧、狩獵為生,且“所得鹵獲,因以與之,得人以為奴婢”,軍事力量強大,他們對長城以內的農耕文明常有襲擾。
其二,西漢時期,匈奴勢力的發(fā)展變化,漢朝與匈奴的和戰(zhàn)。西漢初期對匈奴采取和親政策。當時,匈奴力量很強,白登山之圍表明西漢尚無力抗御匈奴。盡管匈奴單于多次尋釁,一再南下,甚至威脅長安,漢初幾代統(tǒng)治者都只能繼續(xù)對匈奴和親,而集中力量恢復經濟,增強國力,為反擊匈奴進行積極的準備。漢武帝北擊匈奴。當時,西漢國力強盛起來,漢匈的力量對比發(fā)生了很大變化。漢武帝派衛(wèi)青、霍去病三次北擊匈奴。其中,第三次規(guī)模最大,西漢取得決定性的勝利。在講授這個問題時,教師要利用課文中三次大戰(zhàn)的簡表,并在西漢邊疆各族地圖上指明漢軍出擊的方位和進軍方向。這三次大戰(zhàn)基本解除了匈奴對北方邊郡的威脅,西漢在“上郡、朔方、西河、河西開田官,斥塞卒六十萬人戍田之”,逐漸開發(fā)了這一地區(qū)。匈奴則失去了水草豐美宜于六畜蕃息的河西走廊。后來,匈奴貴族發(fā)生內訌,互相攻殺,力量削弱,西漢也處于昭宣中興后期,特別是漢元帝繼位后社會險象環(huán)生,不可能對匈奴再實施攻擊。呼韓邪單于歸漢、昭君出塞,結束了西漢與匈奴之間的戰(zhàn)爭狀態(tài),此后幾十年間邊境安寧,漢與匈奴和睦相處。這種和洽關系有利于經濟文化的發(fā)展與交流。
其三,東漢與匈奴的關系。東漢初年,匈奴分裂為南、北二部,南匈奴內遷到河套地區(qū)與陜西、山西北部,同漢族雜居,開始向農耕定居生活過渡;北匈奴退居漠北,仍不時進攻東漢,阻隔東漢與西域的交通。東漢派竇固、竇憲兩次出擊,大敗北匈奴。北匈奴政權瓦解,一部西遷遠去,他們對東漢和西域的威脅至此解除。鮮卑族進入漠北,占據(jù)匈奴故地,逐漸發(fā)展成為又一個北方的強大游牧民族。
五、關于“張騫通西域”
張騫持節(jié)西去,以鑿空西域道彪炳史冊。本目的內容集中講述了張騫通西域以及此后兩漢與西域之間關系的發(fā)展。教師應對學生講清:其一,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漢武帝時,西漢國力強盛。為了聯(lián)絡西遷的大月氏共擊匈奴,公元前138年,張騫應募出使,歷盡艱辛,到公元前126年,才回到長安。張騫是西漢政府開辟西域道路的第一人,他的勇敢堅毅精神為后世景仰。公元前119年,他再度出使西域,并派副使訪問了一些國家,擴大了西漢的影響,西域各地和中原的政治經濟聯(lián)系日益密切。張騫出使西域,絲綢之路暢通,在世界古代各文明地區(qū)基本處于隔絕發(fā)展的情況下,意義尤為重大,促成了歐亞幾個文明的匯聚。其二,西域與內地的經濟文化交流。一些西域農作物引入中原栽培,西域的樂曲、樂器也傳入內地,而井渠法等則由屯田漢軍傳到西域,絲綢、冶鐵術還由西域西傳中亞其他地區(qū)。其三,漢與西域政治聯(lián)系加強。漢宣帝神爵二年(前60),西漢設置西域都護,總管西域事務,治所在烏壘城。首任西域都護是鄭吉。據(jù)《漢書鄭吉傳》記載,他“數(shù)出西域”“習外國事”。西域都護以下設有副都尉、司馬等屬官,西漢中央政府對西域實施了有效的管轄。從此,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王莽統(tǒng)治時期,西域與內地的聯(lián)系中斷,匈奴勢力乘虛而入。東漢明帝永平十六年(73),竇固擊敗北匈奴之后,又著手恢復與西域的政治關系,漢明帝派班超經營西域,東漢對西域的管轄又得以加強。
六、關于“西南夷和百越”
西南夷是秦漢時期對居住在今天云南、貴州和四川西南部的一些少數(shù)民族的總稱。讓學生了解,兩漢時期西南夷的生活地區(qū)以及他們的基本狀況,還應了解漢朝對西南夷地區(qū)的統(tǒng)治。
西南夷包括夜郎、且蘭、滇等許多少數(shù)民族,有的從事農耕,他們與巴蜀聯(lián)系密切,但他們的社會生活、習俗風尚多不相同?!拔髂弦摹笔乔貪h時中原人們對他們的總稱。漢武帝正式在這一地區(qū)設置郡縣。西漢時,中央政府在這里的統(tǒng)治,就是郡守縣令與當?shù)厥最I王侯并存。這樣,既加強了對當?shù)毓茌牐訌娏宋髂弦牡貐^(qū)與內地的直接關系,又尊重了西南夷的習慣。東漢時期,夜郎、滇的文化有了明顯發(fā)展。漢明帝又派人經營西南夷地區(qū),鞏固和擴大了漢朝的政治影響,維護了多民族國家的統(tǒng)一。
教師應簡介百越的分布地區(qū)及其生產生活狀況,以及西漢與南越的關系。講授時,要突出百越的社會進步,與漢族之間的融合加強。
百越是生活在今天東南沿海和南方地區(qū)一些少數(shù)民族的總稱。秦始皇征南越,曾在那里設置南海、桂林、象郡。因此,越人與中原地區(qū)的聯(lián)系很密切。中原地區(qū)的鐵器輸往嶺南。秦末,“豪杰叛秦相立”,趙佗“聚兵自守”,秦滅后“自立為南粵(越)武王。高帝已定天下,為中國勞苦”,承認了他稱王的現(xiàn)實。南越始終與西漢保持著關市貿易。漢高祖也承認南越的治理成績,他說:“前時秦徙中縣(中原地區(qū))之民南方三郡,使與百粵(百越)雜處。會天下誅秦,南海尉它(趙佗)居南方,長治之,甚有文理,中縣人以故不秏(mào)減?!蹦显酵鹾髞矸Q帝并進攻長沙郡。武帝時,南越的割據(jù)成為大一統(tǒng)局面鞏固的障礙。元鼎五年(前112),武帝派兵進攻南越。次年冬,滅南越,在其故地設九郡,“自尉佗王,凡五世九十三歲而亡”。
七、民族及民族關系史是中國古代史的重要內容之一,學生對其中有些問題不易理解。因此,教師在講授時要把握好一些原則:其一,中華文明、中國歷史是由中華民族共同創(chuàng)造的,漢族和祖國境內的其他兄弟民族組成了中華民族,各族人民都為祖國的繁榮進步、文明昌盛,做出了貢獻。其二,隨著社會進步、生產發(fā)展、交通發(fā)達,各族人民之間的聯(lián)系越來越頻繁,經濟文化的交流也不斷加強,各族人民相互學習,共同發(fā)展,而且隨著封建國家的日益富強,中央朝廷的政治力量逐漸深入邊疆。這些情況促進了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fā)展。其三,中國古代史上的民族戰(zhàn)爭,是兄弟民族之間矛盾的表現(xiàn),它與反侵略的民族解放戰(zhàn)爭的性質完全不同。隨著民族間交往與交流的發(fā)展,隨著民族融合的不斷加強,兄弟民族之間的矛盾、隔閡也就逐漸消除。戰(zhàn)爭是暫時的,統(tǒng)一、和平、兄弟情誼、共同發(fā)展,才是歷史發(fā)展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