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的材料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1-05-14李白的詠月詩。
作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師,要對每一堂課認真負責。為了不消耗上課時間,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學計劃。上課才能夠為同學講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識。你們見過哪些優(yōu)秀教師的小學教案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收集整理,為您帶來的《李白的詠月詩》,僅供參考,但愿對您的工作帶來幫助。
李白的詠月詩
李白是一個才情異稟、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的抒情詩人,一生熱愛大自然,遍歷名山大川;雖有濟世之才,但卻不為世所用,只好寄情詩酒名山勝水,寫出名垂千古的絢麗詩篇。歷代民間流傳家喻戶曉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就是運用自然的口語,能思人之所思,言人之所不能言,借月而抒發(fā)思鄉(xiāng)之情的雄奇千古的絕唱。曾有稍諳音律的好事者,意欲妄改“舉頭望明月”為“舉首望明月”,雖更符合七絕平仄,但卻喪失了厚重渾成的天籟音韻,沒有一唱三嘆的回腸韻致了。
李白的著名七言古風《把酒問月》,可以說是承上啟下的“問月”詩篇。詩前段四句點題:“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贝味嗡木洌骸梆ㄈ顼w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fā)。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云間沒?!睜罾L美麗明月晶亮耀眼的清輝和月亮由海底上升和隱沒云間的運行。第三段四句:“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币C了民間傳說的月宮神話,玉兔不計春秋地常年搗藥,嫦娥偷吃夫君后羿靈藥飛升月宮的寂寞,而引發(fā)人生短暫,宇宙永恒,時空不可扭轉的感嘆;特別是后二句,富有人生哲理的思考。末段四句,是全詩的歸結:“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奔热蝗松喽蹋毓庖资牛y以相伴永遠運行不息的明月,就不如讓月光長遠照在自己對酒當歌及時行樂的金樽里面吧!全詩層層遞進切入,銜接渾然天成,意境清幽完美。
另一首五言古風《月下獨酌》開篇,先把月亮擬人化,“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后又清醒地認識,“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最后歸結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與莊子的《逍遙游》意境相似,企望自己能飛升,與月亮相伴,一起遨游在無垠的天際。全詩由熱鬧氛圍的渲染,轉入凄涼孤單心境的淡化消解,抒發(fā)了詩人曠達超脫的情懷。(實習報告網 wWw.sXW9.cOM)
李白一生愛月亮,李白的月亮,也大多是他自己投影的化身。月亮里的嫦娥、玉兔、蟾蜍,也賦予了人的精神魂魄,因而,也就成為了鮮活的藝術形象了。
精選閱讀
詠風詩例說_語文論文
在上課時老師為了能夠精準的講出一道題的解決步驟。在上課前要仔細認真的編寫一份全面的教案。讓同學們很好的吸收課堂上所講的知識點,那么教案怎樣寫才好呢?小編收集整理了一些詠風詩例說_語文論文,僅供您在工作和學習中參考。
習習之風,柔美輕拂,祥和靜謐。吹面不寒楊柳風(僧志南《春游》)若母親般溫暖、輕柔。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杜甫《水檻遣心二首》之一),和風送暖,魚游燕翔,自有一番閑情;風回共作婆娑舞,天巧能開頃刻花(黃庭堅《詠雪呈吳廣平公》),清風徐來,樹影婆娑,別有一番飄灑。崇峰云霞錦旗卷,伊水細浪鱗甲生,小河流水,悠悠吟唱,風使它別開生面;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勸客償(李白《金陵酒肆留別》),春日明麗,百花爭放,風使之滿室生香。風,成了播灑美的天使!
春風又綠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千樹花開,江南岸綠,這是春風之生機;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枯草逢春,暖風催生,這是春風之活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賀知章的《詠柳》),是春風,剪出了細細的柳葉,是春風,裁出了復蘇的早春;春風先發(fā)苑中梅,櫻杏桃李次第開(白居易《春風》)是春風,喚醒了花仙,吹開了百花,迎來了萬紫千紅的春天。
高祖劉邦一統天下,意氣洋洋,豪情滿懷,不禁高歌: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xiāng),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大風歌》);壯士荊軻心系國家,身赴險境,義無反顧,踏歌而唱: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回還(《荊軻刺秦王》);李白面對世事的艱難,感慨萬千,但并未決志于去,反而豪氣頓生: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李白《行路難三首》),破浪濟海,氣概軒昂!這里的大風、長風、蕭蕭之風,充溢著豪邁、慷慨的氣勢。
孟郊因進士及第,得意之極,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登科后》);岑參面對一片白皚皚的世界,看著梨樹滿枝的雪花,喜不自禁,揮毫寫下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晏幾道感受到明快輕靈的和風飄然而至,欣喜萬分,不由吟道二月和風到碧城,萬條千縷綠相迎(《浣溪沙》),借柳枝飄拂,深情迎候,對和風真是賞愛有加。
東風送暖,萬物復蘇,但同時東風妒花惡,吹落枝頭嫩萼(張元干《蘭陵王》),它又成了摧折鮮花的兇手;陸游與唐婉本是恩愛夫妻,但因東風惡而導致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釵頭鳳》);憂國憂民的杜甫感概仕途的坎坷,懷才不遇,不禁長嘆:落落盤據雖得地,冥冥孤高多烈風(《古柏行》),孤高正直卻招來烈風摧撼;南宋詩人鄭思肖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寒菊》),寧死也不肯投降元人。東風烈風北風在這里成了邪惡勢力、敵對的象征。
在詩人眼中,秋風總夾雜著幾分寂寞冷落,詩人多用秋風抒寫內心的悲涼、愁意。古道西風瘦馬(馬致遠《《天凈沙?秋思》》,借西風極寫滿懷羈情;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借曉風直抒凄凄別情;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ɡ畎住洞核肌罚藭r的春風成了一種難以驅遣的哀怨之風,道盡了千古思婦的纏綿難寐之怨;小樓昨又東風(李煜《望江南》),故國已非,江山易主,而東風無情,纏綿依舊,平添無限傷感。
李白的故鄉(xiāng)
在我和大多數讀者的印象中,李白絕對不是一個熱愛故鄉(xiāng)的人。更多的情形是,他仿佛一個天涯浪子,時時在為帝王師的理想路途中顛沛流離,并不時痛苦著、憤慨著,又天真虛幻地自我安慰著。
李白是一個天才詩人,但絕對不是一個理性的智者。李白的詩酣暢淋漓,痛快異常,很容易勾起讀者情感上的共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fā)弄扁舟、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得志時,李白張狂得不加掩飾: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失意時,李白痛苦得真切動人:舉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回顧心茫然。但李白天真了一輩子,卻決不會效小兒女形狀。由于對自身才華的堅定自信,他總能找到寬慰自己的理由: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在李白的生命里,有兩樣東西必不可少,一是酒,一是朋友。酒是李白心靈的慰藉: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酒是李白創(chuàng)作的源泉,杜甫稱李白斗酒詩百篇。酒是李白高標出世、狂放不羈的人格魅力:天子呼來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相伴于酒,朋友則是李白情感的依托,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在李白的詩集里,詩題為贈、別、留別、餞別、送、寄、答以及哭(友人)的占據了一個很大的比例。還有許多詩作雖未題明,然實寫友情。
相比于李白與友人的深情厚誼,他對家人似乎顯得感情淡薄。他常常是離家數載,回去時,孩子竟不識是乃父歸來。放在現代,肯定算一個不稱職的丈夫和不稱職的父親。再訪其作品,寫到兒女的我僅讀過三首(也許還有一些我沒讀過,但數量上絕對不可能與友情詩相比)。一為《南陵別兒童入京》,寫其奉詔入京時之得意情緒,根本不能算親情詩。剩下的一為《寄東魯二稚子》,一為《送蕭三十一之魯中兼問稚子伯禽》。寫到妻子的僅一首,即《久別離》。這樣一個人,我們很難想象故鄉(xiāng)在他的意識里,究竟會占到多大份量。
然而,李白詩作中婦孺皆知,家喻戶曉的竟是一首與故鄉(xiāng)相關的小詩《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小詩明白如話,卻感情充沛。誦讀者每每為之動情,為之心酸,為之黯然。這不得不引發(fā)人們的思考,故鄉(xiāng)究竟是什么?一段故事?一份隱秘?一盞孤燈?一方土地?一個港灣?一絲情意?為何瀟灑如李白,竟也會為故鄉(xiāng)動情如斯?執(zhí)著如斯?
生活于故鄉(xiāng)者,自然不會感覺故鄉(xiāng)的特別。失去的故鄉(xiāng)才是真正的故鄉(xiāng)。考諸文學史,凡寫鄉(xiāng)愁的作家,都是寄居別處者,作家們是在別處發(fā)現了故鄉(xiāng),或者說是別處照亮了故鄉(xiāng)。
故鄉(xiāng)是心靈的避難所,精神的棲居地。飛黃騰達者,往往會忽略故鄉(xiāng)的存在。只有在外面磕磕碰碰、命途多舛的人才會對故鄉(xiāng)黯然神傷,深切懷念,倍加禮贊。應該說,李白不是一個擅長懷鄉(xiāng)的人。甚至在他孤獨寂寞失意痛苦之時,他也能不靠思鄉(xiāng)而找到排解的方式。如《月下獨酌》: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本來只有自己,李白卻能對影邀月,幻化而成三人,且載歌載舞,似熱鬧無限。孤獨寂寞與痛苦,似被沖淡了,實被加深了。但李白仍獨自忍受,不提一字故鄉(xiāng)。李白并非不知故鄉(xiāng)有妻兒的牽掛,李白也并非鐵石心腸不思念妻兒。但他仍愿把痛苦一肩承受,默默品嘗??梢?,非至最失意之時,詩人不會抒發(fā)還鄉(xiāng)的愿望,甚至也不愿感受故鄉(xiāng)的溫暖。這里面固然有功業(yè)未成的因素,但更主要的是詩人尚未徹底絕望。李白的思鄉(xiāng)詩還有一首:蜀國曾聞子規(guī)鳥,宣城還見杜鵑花。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宣城見杜鵑花》)其情甚凄,不見盛年氣象,估計此詩寫于作者晚年。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靜夜思》可以說是詩人由追求而絕望的見證,故鄉(xiāng)是詩人最后本不想退守但又無奈退守的港灣。
李白的故鄉(xiāng),令人痛苦,令人神傷!
《走進李白》
相信很多老師都希望自己的課堂上同學們能夠積極的與自己互動。所以大多數老師都會選擇制定一份教學計劃。為學生帶來更好的聽課體驗,從而提高聽課效率。那嗎編寫一份教案應該注意那些問題呢?為了讓您在使用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走進李白》”,僅供參考,但愿對您的工作帶來幫助。
《走進李白》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通過對李白部分詩的欣賞,進一步了解李白是“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作為炎黃子孫如何能不了解李白?因此特上一課“走進李白”。
2.走進李白的詩中去,解讀“集儒家、道家、俠士、書生、詩人于一生”的李白作為詩仙酒仙的風骨和李白作為常人凡人的情思。
教學方法
教師以故事串連,用詩歌作有詳有略的品讀、吟誦、賞讀;以主題為單元教學,第一課主題是“李白是仙”,第二主題是“李白是人”。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第一課時:李白是仙
一、由“仙”字引入
1.
專家出手(四):設計李白
第一節(jié):李白生平簡介
教學重點
熟悉李白生平事跡
教學難點
結合李白各個時期的作品加深對李白的了解
教學內容
李白生平:
李白的詩學地位:
第二節(jié):李白詩學研究之醉態(tài)詩學思維方式
教學重點
講授作為詩學思維方式的醉態(tài)狂幻
教學難點
體會李白情緒巔峰體驗中的精神自由
教學內容賞析《將進酒》
沒有詩的人生是寂寞的,沒有酒的詩歌是干澀的。中國五千年文明史,時時洋溢著詩情,處處彌漫著酒香。詩達意,酒傳神,寫盡人生。論詩酒之道,當首推李白。他愛詩若癡,愛酒成狂,既具有俠客豪飲之風,也不失文人品茗之氣。他經常醉著,卻睜著一雙世事洞明的眼睛;他就這么喝著,激揚文字中流淌著指點江山的豪情。他有理由愛酒,因為他明白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愛酒,地應無酒泉;天地既愛酒,愛酒不愧天。他不能沒有酒,因為只有在酒中,才有他涌動的生命?;ㄩg獨酌,他可以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客中對飲,但見那蘭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行路艱難,自有金樽清酒斗十千相伴,臨行餞別,會有愁來飲酒二千石開懷。更有那奔騰不息的《將進酒》,揮灑著李白的詩酒大自在。
第三節(jié):李白詩學研究之時空錯綜的詩興哲學
教習重點
通過詩作了解體會李白以生命體驗歷史的形式
教學難點
理解詩人對神仙世界的向往,對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棄黑暗塵世,蔑視權貴的凜然傲志。
教學內容李白的求仙詩
昔我游齊都,登華不注峰。茲山何峻秀?綠翠如芙蓉。
蕭颯古仙人,了知是赤松。借予一白鹿,自挾兩青龍。
含笑凌倒景,欣然愿相從。
太白何蒼蒼,星辰上森列。去天三百里,邈爾與世絕。
中有綠發(fā)翁,披云臥松雪。不笑亦不語,冥棲在巖穴。
我來逢真人,長跪問寶訣。粲然啟玉齒,授以煉藥說。
銘骨傳其語,竦身已電滅。仰望不可及,蒼然五情熱。
吾將營丹砂,永與世人別。
第四節(jié):李白詩學研究之言體詩的心理機制
教學重點
李白代婦立言的才子道
教學難點
了解感悟棄婦情結與文人的生存境遇
教學內容
李白詩作中反映婦女生活的深廣程及其卓越藝術成就是空前的。如《烏夜啼》《搗衣篇》《北風行》將征人之婦思念、期望、痛苦之情作了充分展示,其中包含了詩人對拓邊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的同情?!堕L干行》《江夏行》塑造了兩個商人婦的形象,反映了一個社會問題。其中《長干行》有濃郁生活氣息,藝術上極有特色。還介紹了《玉階怨》《長相思》等表現宮女哀怨、貴族婦女離愁別情等詩,說明李白對婦女有廣泛的同情。還分析了李白婦女題材詩寫得好的原因:一是借鑒了民歌中相關手法;二是他自己一生漂浮,對相思別離有極深體驗。
第五節(jié):李白詩學研究之山水詩學雄奇清雋的雙重品格
教學重點
理解,感悟李白的詩歌從山水審美獨立到山水審美通融。
教學難點
感悟詩人山水靈化的生命感覺,體會詩人魂系山水的精神詩史。
教學內容
一、大自然山水是適合人們憩息游賞的對象和環(huán)境。
二、李白山水詩的突出特點是大自然山水形象的理想化、狂想化和個性化。
第六節(jié):李白詩學研究之明月意象思維
教學重點
了解詩人明月意象的本質與歷程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的玩月雅興與體味自然的意趣,了解詩人的純美追求與隱喻的味外味。
教學內容
一、歷代民間流傳家喻戶曉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就是運用自然的口語,能思人之所思,言人之所不能言,借月而抒發(fā)思鄉(xiāng)之情的雄奇千古的絕唱。
二、李白的著名七言古風《把酒問月》,可以說是承上啟下的問月詩篇。三、另一首五言古風《月下獨酌》開篇,先把月亮擬人化,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后又清醒地認識,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最后歸結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與莊子的《逍遙游》意境相似,企望自己能飛升,與月亮相伴,一起遨游在無垠的天際。全詩由熱鬧氛圍的渲染,轉入凄涼孤單心境的淡化消解,抒發(fā)了詩人曠達超脫的情懷。
第七節(jié):李白詩學研究之語言彈性與文化密度
教學重點
體會李白詩句中的運動感與彈性的組合,了解詩中典故。
教學難點
理解詩人從印象感悟到理論思辯的過程。
教學內容
《行路難》及其賞析;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第八節(jié):李白詩作的影響
教學重點
了解李白詩歌對后世的影響
教學難點
理解李白詩作在我國文學上的重要位置
教學內容
李白的詩歌創(chuàng)作,在當時就征服了朝野上下,贏得了崇高的聲譽和地位,其對后世的影響則更為巨大,這主要表現其人格魅力和詩歌藝術成就兩方面。
一、李白詩歌中所反映出來的人格力量和個性魅力,極大地影響了后世文人。二、在詩歌的藝術成就方面,他那氣挾風雷的詩作,使后世無數詩人為之傾倒。
李白詩三首
教學目標:
1、通過這三首詩,進一步了解李白的創(chuàng)作思想。
2、體會和學習夸張及想象結合的表現手法,能夠鑒賞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詩歌作品。
3、理解詩人對神仙世界的向往,對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棄黑暗塵世,蔑視權貴的凜然傲志。
教學重點:
1、體會和學習夸張及想象結合的表現手法。
2、理解詩人對神仙世界的向往,對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棄黑暗塵世,蔑視權貴的凜然傲志。
教學難點:
1、感悟本詩中神奇瑰麗的夢幻世界所寄予的理想。
2、能夠鑒賞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詩歌作品。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曾對李白的這樣的評價:酒入愁腸,七分化作月光,余下三分呼為劍氣,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
二、作者介紹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著名詩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動,大體上是在唐玄宗開元、天寶這四十多年中。歷史上稱這個時期為開元盛世,是唐代社會最繁榮的時期。他懷著濟蒼生安社稷(這是他一直都沒有放棄的一個信念)的政治思想,希望能有一番作為。天寶二年,因朋友吳筠推薦,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長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學侍從官)。這時他已四十二歲了,滿以為可實現自己的政治思想,但因玄宗沉溺于聲色,在宦官權貴的讒言中傷下,次年李白被排擠出長安。政治上的失敗使他心情非??鄲灒彩顾J清了封建統治者的荒淫腐朽。被排擠出長安的第二年,即天寶四年(745)年,李白準備由東魯(今山東)南游吳越(今江蘇南部,行前寫了這首向朋友表明自己心情的詩。
三、解題
吟,是古文體的一種,也稱引。夢游,夢中游歷。留別,臨別留下的贈言。
他有濟蒼生,安黎民的遠大抱負,但每每受挫。李白詩中展示的精神翱翔,大多是建立在現實的苦悶之上。本篇作于李白在長安受到權貴排擠出京的第二年,借夢游表示自己對現實的不滿和反抗。
佛洛依德認為文學家的創(chuàng)作是做白日夢,那本詩就是李白做的一個白日夢。
四、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1、學生通讀全文。解決字、詞、句障礙。
2、放朗誦帶或教師范讀,要求學生把握節(jié)奏及停頓。體會詩中蘊含的情感。
五、本課重點字詞
1、解釋下列加點詞
我欲因之夢吳越:代神游天姥山的愿望
失向來之煙霞:代上文神異的景象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低頭
勢拔五岳掩赤城:超過
2、找出文中的古今異義字
煙濤微茫信難求(信,的確、實在)
云霞明滅或可睹(滅,暗)
勢拔五岳掩赤城(拔,超出)
3、找出文中的多義字
訇然中開(打開,動詞)
使我不得開心顏(舒展,動詞)
古來萬事東流水(事情,名詞)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侍奉,動詞)
4、詞類活用
名詞作動詞
虎鼓瑟兮鸞回車(名詞鼓用作動詞,彈奏)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名詞事作動詞,侍奉)
云青青兮欲雨(名詞雨用作動詞,下雨)
名詞用作狀語
對此欲倒東南傾(方位名詞東南用作傾的狀語,表示動作的方向,向東南)
訇然中開(中用作開的狀語,在中間)
古來萬事東流水(方位名詞東用作流的狀語,表示動作的方向,向東)
使動用法
栗森林兮驚層巔(栗,使顫栗;驚,使驚)
六、理清思路、理解主題、體會藝術特色
1、概括三段大意。
明確:第一段寫夢游緣由。第二段寫夢游過程。第三段寫夢游后的慨嘆。
2、第一段中詩人是怎樣形容天姥山的?
明確:用信難求的瀛洲反襯出或可睹的天姥山之客觀存在。接著,詩人借越人之口,著力描述天姥山的高峻氣勢。橫、拔、掩三個動詞不僅寫出了天姥山橫空出世、高峻挺拔、卓爾不群的外形特點,還賦予它極強的動感。
3、按夢中景色的不同,第二段可以分為幾層?每層各寫了什么內容?
明確:第一層到淥水蕩漾清猿啼,描寫夢至剡溪的情景。第二層到空中聞天雞,描寫夢游天姥山的情景。第三層到仙之人兮列如麻,描寫詩人在天姥山之巔偶見仙人的神妙情景。第四層到失向來之煙霞,寫詩人夢醒長嗟的情狀。
4、描述一下你最喜愛的畫面,注意表現出時空的交替、色彩的變換、場面的宏大。
明確:例如,在幽深的天空盡頭,是金碧輝煌、五彩斑斕的神仙世界。這里日月雙懸,金宮銀宇。神仙們披著霓裳衣,御風而行。清風蕩漾,衣袂飄飄。神仙們紛至沓來;虎為他們彈琴鼓瑟,鸞鳥為他們駕車前行。仙樂聲聲,盛況空前!如此自由美好的神仙世界,怎能不令詩人為之傾倒呢?
5、為第三段劃分層次,進一步理解本詩的主題。
明確:這七句話實際表明了三層意思。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寫世事之不可把握,就像那轉瞬即使的夢境一樣。這里面流露出一些消極的情緒,但就全詩而言并非主要的。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是詩人想遠離這黑暗污穢的現實世界的直語表白。我們不能把這種想法看成是消極和遁世,而應悟出詩人明察世事的智慧和鄙棄世俗的豪情。而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句話則最為直接最為徹底的表明了詩人不事權貴的清高與傲氣。
6、再讀詩歌,談談你對詩歌主題的理解。
明確:這首詩反映了李白復雜的思想感情和矛盾的心理狀態(tài)?,F實社會黑暗冷酷,如在夢中。與其沉迷于不可把握的現實,還不如騎鹿求仙,遠離濁世。詩人展開如夢似幻的浪漫主義手法,夢游仙境,把自己對神仙世界的向往,對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棄黑暗塵世,蔑視權貴的凜然傲志表現了出來。
雖然作者也表現了古來萬事東流水,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的消極出世思想,但更為突出的是文中流露出的明察世事、不事權貴的機敏與傲氣,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磊落與軒昂。
7、讀完第二段,你對李白的詩歌藝術特色有那些認識?請舉例說明。
明確;
1豐富的想象
2、大膽的夸張
七、拓展延伸
作者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筆墨來描寫夢境呢?對表現主題有什么作用?
明確:夢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寫仙境的美妙是為了反襯現實的丑惡。寫自己對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為了表明對黑暗現實的厭惡。也就是說,詩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寫詩人對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詩歌的前半部分用夢的形式曲折地表達出來,而后半部分詩人則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八、總結
英國詩人柯爾律治說:詩的各個部分都是相互支撐相互解釋的。讀至此,再體會1、2兩段,我們心里豁然開朗:高大雄奇的天姥山,不正體現了詩人所羨慕的人格形象嗎?富麗堂皇,超脫塵世,和睦美好的仙境不正是詩人對世俗生活的超越,對美好人生的追求嗎?抒情主人公最后發(fā)出的感慨和呼喊,不也正是為夢中圖景心旌激蕩的結果嗎?我們知道了,詩人對壯麗奇?zhèn)サ某绺呙赖南蛲且驗槿松骱偷募で榈尿寗?,雖然有苦悶,但洋溢著熱情!詩歌也由此氣勢流注,奔放飄逸,形成了內在強大的精神力量。
九、布置作業(yè)
背誦全文。
詠華山
相信很多老師都希望自己的課堂上同學們能夠積極的與自己互動。所以大多數老師都會選擇制定一份教學計劃。讓同學聽的快樂,老師自己也講的輕松。你知道怎樣才制作一份學生愛聽的教案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詠華山”,歡迎閱讀,希望您能閱讀并收藏。
詠華山教學目的: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認識17個生字,會寫其中的7個生字。認識1個偏旁。
3、理解課文內容,從中受到要多親身去感受,去體驗的啟發(fā)。
教學重、難點:識字寫字,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課時安排: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發(fā)興趣,導入新課。
1、誰去過華山?想看看華山嗎?
2、課件播放一小段表現華山高的錄像。
3、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叫《詠華山》。讀到這個題目你有什么疑問?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提出自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畫出自然段。
2、認讀帶有拼音的生字。
3、課件出示17個帶有拼音的生字、學生想讀啊個就讀哪個,讀對了,其他同學跟讀3遍。
4、認讀沒有拼音的生字。
5、課件出示本課生字組成的詞。自由讀,指名讀。
6、用手勢告訴教師課文有幾個自然段。
三、了解每自然段的大意。
四、指導寫字。
五、學生描紅、老師巡視、指導。
教學后記:二類字比較難認。
第二課時
一、復習生字引入
形式:開火車
二、讀文感悟,鞏固識字。
1、齊讀第1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
2、學習第2、3自然段。
3、畫出講華山高的句子。
4、再讀讀,一邊讀一邊想象華山的樣子。
5、指名讀。
6、站在高聳入云的華山上,七歲的寇誰情不自禁地吟詠起詩來。
7、吟誦詩句。
8、詩中有沒有不明白的地方?
9、齊讀第2、3自然段。
10、分角色朗讀。
11、說說寇準為什么能作出好詩來?你受到什么啟發(fā)?
12、記一記本自然段的生字。
四、質疑
五、小結
教學后記:學生能從學習課文從中去學習詩,更容易讓他們理解詩的大意
研讀《詠華山》
研讀《詠華山》!
小學語文蘇教版教材第二冊第七單元中的一篇閱讀課文——《詠華山》,它是蘇教版小語教材采用古詩教學的新課型——“文包詩”。根據課文敘述寇準跟老師登華山時詠詩贊華山的事,我為本課制定要完成的教學目標是:會讀本課生字詞,通過反反復復誦讀課文,理解生字詞;借助圖畫,依托觀察、思考及想象,進行詩文對應,體會古詩的意思,感受到華山的雄偉壯麗,從而做到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一、自主合作學習,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力。
自主、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標準提出的要求,是提高課堂主體參與,拓寬學生情感交流的一種渠道。在教學中,我更多地采用了讓學生自主、合作的方式去學習、交流、檢查讀課文情況;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等,引導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自讀、自悟、自主探究。啟發(fā)學生主動參與課堂評議,深化理解了課文內涵,在交流中提出不同的創(chuàng)新見解,有效地鍛煉了學生的各種能力,促進了創(chuàng)造精神和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使得雙向互動的交流得以實現。
二、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閱讀水平。
新《課標》把“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作為低年級閱讀教學目標的第一條,可見激發(fā)閱讀情趣在低年級是多么重要。因此,我這堂課的教學也注意到這一點:新課伊始,我先出示一幅華山掛圖來創(chuàng)設情境,讓生首先對華山有感性的認識,再激發(fā)學生去爬山的欲望,引發(fā)學生的向往與遐想,在此基礎上告訴學生古代有個七歲的小男孩,不但登上華山還念出一首贊美華山的詩。這樣,學生便會急于知道詳情的強烈愿望而去自發(fā)性進入閱讀。同時鼓勵學生在讀書時,利用邊讀邊想的閱讀方法去讀,從而提高閱讀的水平。
三、循文明像,體情悟道,突破“文包詩”難點。
“文包詩”教學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就是詩文聯系,借文悟詩。因此我把大量的時間花在品描寫華山高、雄偉壯麗的句子上,讓學生通過觀察,貼圖的形式,理解華山高聳入云的壯景,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能設身處地把自己當成文中的小孩,去登山、去讀課文,在充分理解句子意思,體會華山巍巍,聳入云霄的特點后,出示詩句,讓生讀讀想想,“看誰能自己讀懂這首詩”,充分地相信學生,讓他們在讀中自悟、詩文對應,從而突破教學難點。
25、詠華山
課題
25、詠華山
課型
新授
課時
2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認識17個生字,會寫其中的7個生字。認識1個偏旁。
3、理解課文內容,從中受到要多親身去感受,去體驗的啟發(fā)。
重點難點
識字寫字,朗讀課文,背誦課文。課前準備
小黑板、掛圖、錄音、卡片師生教學互動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流程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一、激發(fā)興趣,導入新課。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三、了解每自然段的大意。
四、指導寫字。
五、學生描紅、老師巡視、指導。1、誰去過華山?想看看華山嗎?
2、課件播放一小段表現華山高的錄像。
3、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叫《詠華山》。讀到這個題目你有什么疑問?
3、出示17個帶有拼音的生字、學生想讀啊個就讀哪個,讀對了,其他同學跟讀3遍。
5、出示本課生字組成的詞。
6、用手勢告訴教師課文有幾個自然段。
1、提出自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畫出自然段。
2、認讀帶有拼音的生字。
4、認讀沒有拼音的生字。
自由讀,指名讀。
第二課時
教學流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一、復習生字引入二、讀文感悟,鞏固識字。
四、質疑
五、小結
形式:開火車
2、學習第2、3自然段。
5、指名讀。
6、站在高聳入云的華山上,七歲的寇誰情不自禁地吟詠起詩來。
8、詩中有沒有不明白的地方?
11、說說寇準為什么能作出好詩來?你受到什么啟發(fā)?
1、齊讀第1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
3、畫出講華山高的句子。
4、再讀讀,一邊讀一邊想象華山的樣子。
7、吟誦詩句。
9、齊讀第2、3自然段。
10、分角色朗讀。
12、記一記本自然段的生字。
李白《望廬山瀑布》賞析
老師在上課時經常會遇到難解決的問題而耗費半節(jié)課的時間吧,為了不消耗上課時間,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學計劃。這樣可以有效的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那么優(yōu)秀的教案是怎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李白《望廬山瀑布》賞析”,希望對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幫助。
李白《望廬山瀑布》賞析田南池
李白的《望廬山瀑布》詩是一首家喻戶曉、雅俗共賞、人人口熟能詳卻又摹仿不得的神來之作。廬山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風景與文化勝地之一,有“無限風光”的仙人洞穴,有“天下奇觀”的飛流瀑布,有山中盆地,有峰上天地,還與遠處隱約可見的萬里長江和千頃鄱陽湖,互為映襯,這一切自然而然地組成了氣象萬千的天然圖畫,不但如此,廬山還以它極為豐厚的歷史人文積淀而成為我國文化遺產中最引人注目的承載之一。古往今來,不知引發(fā)過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懷靈感,絞盡腦汁地寫下無數歌詠詩篇,而李白的這首《望廬山瀑布》不過是一首小小的七言絕句,卻在眾多詩作中,雄視古今,獨占鰲頭。
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也就是安祿山叛亂的第二年六月,李白從安徽的宣城來到了長江邊上的廬山,一直呆到了這一年的年底,才奉永王李?之召下山,在廬山上度過了夏、秋、冬三季,一共寫了二十四首詩。
在廬山的南麓有東西兩條著名的瀑布,一條從鶴鳴、龜背兩峰中溢出,水勢充沛而崖口狹小,強大的水流從崖口奪路而下,形成數十百縷,噴灑而下,形同馬尾,故有“馬尾水”之稱;另一條從雙劍峰東麓凌空而下,懸掛數十百丈,一瀉千尺,蔚為壯觀,古稱開先瀑布?!锻麖]山瀑布》就是寫的開先瀑布。
詩的首句“日照香爐生紫煙”看上去是對香爐峰的描寫,與瀑布的關系不大,但是我們須知,此詩不是單純地寫“瀑布”而是寫的“望瀑布”這一動態(tài)過程,所以這一句看似不起眼的輕描淡寫,其實并非閑來之筆。它向讀者交待了瀑布所在的位置是在廬山上,香爐峰是在廬山西北,峰頂尖圓,終日煙云繚繞聚散,如一個碩大的香爐,故稱為“香爐峰”。此句也點出了望瀑布的具體時間。因為在白天時分,“日照香爐”是望不到“生紫煙”的景觀的,只有太陽剛剛從東方升起,金色的陽光灑在香爐峰上時,那山間的嵐氣才會呈現出一種難得的紫色。雄偉的山峰遠遠望去猶如一座頂天立地的香爐,在清晨時分,冉冉騰起陣陣白霧,縹渺彌漫于蒼天山川之間,在紅日的照耀下,化作了一片紫色的云霞,這第一行詩為全詩罩上了一種浪漫的光環(huán),從而為不尋常的瀑布創(chuàng)造了不尋常的氛圍。到第二句時,詩人才把視線集中到山前的瀑布上,“遙看瀑布掛前川”,點明詩人是站在山腳之下,抬頭遠望。一個“掛”字是靜態(tài)的動詞,如果是近在眼前,那么就會置身于瀑布的聲響、水勢之中,而完全是另外一番感覺了,不過那樣就會與題目中的“望”字脫節(jié)了。只有“遙看”,也就是遠遠地望去,那一刻也不曾停息,永遠帶著跳躍,伴著水聲的瀑布才會靜靜地“掛”在前面的山上,如千尋白練,懸掛山前,這也是詩人看到瀑布時的第一感覺。詩歌的前兩句有一種精心安排的動靜對比,放眼望去,香爐峰的山色本無太大的變化,可是李白卻非要它動起來,所以選擇了一個“生”字,具體入微地反映了香爐峰在清晨日光的照耀下,所展現的迷人色調;而那奔瀉不息的瀑布,詩人卻非要用一個“掛“字讓它安靜下來,這種打破常規(guī)的寫法,使得他筆下的這兩句詩絕不雷同于其他任何地點、任何時段的山光水色,而只能屬于晴朗的早晨,遠望中的“廬山瀑布”??此茖こ5脑~句,卻蘊藏了作者多少精心的構思與巧妙的組織呀。
詩歌的前半段是客觀的寫實手法,而后半段卻一改前態(tài),轉用最夸張的比喻和最奇特的想象,這也是李白詩歌浪漫風格的最大特色,不論長篇短制,都是手到擒來,運用自如的。的確,每當人們欣賞高山瀑布之際,都難免會被其深深打動,更不要說是心中永遠跳躍著激情的“謫仙”李太白了,他與這種永不停歇,不顧一切地只管向前(向下)沖去的宏偉景觀,具有與生俱來的心靈感應和共通之處。所以李白筆下的“廬山瀑布”才是“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边@比任何詩人所能想象的都更加精彩,更為獨到,真是想他人所不能想,寫他人所不敢寫呀。“飛流直下”是實寫,包含了瀑布的流速、流量和流向,同時又極力向人們展示了瀑布的無窮動態(tài)。一個“飛”字,把高山瀑布奔騰跳躍的態(tài)勢描繪得恰到好處,“直下”一詞,既顯山勢之高,又見瀑水之急,高空直落、勢不可擋之狀如在目前。而“三千尺”就已經屬于一種興會神到的率意之筆了,因為任何人都知道這并不是對瀑布長度的真實表述,我們反而會認為“飛流直下三千尺”恰恰是對廬山瀑布的最好描述。它給我們的感覺是一種特有的流動氣勢,飛揚跋扈,不可一世,勇往直前,義無反顧。這完全可以看成是李白性格與天性的物化寫照,難道他自己不就是這樣一種人中驕子、天上謫仙嗎?最后一句是全詩的精華所在,如果沒有這一句,《望廬山瀑布》詩可能就不會如此千古流傳、盡人皆知了。銀河是由橫亙天際的無數顆星組成的,本來就是人們的想象浪漫之詞,因為每一顆恒星之間相距不啻十萬八千里,可是自打出現了這個詞,又有誰想到用“銀河”這一人類賦予天象的美妙詞語再反過頭來比喻地球上真實的自然景觀呢?不但是那樣大膽,而且是這樣準確,當沒有人用的時候,誰也不會想到銀河與瀑布之間的共同點,但當李白落筆之際,便成為了不可無一、不能有二的千古絕唱!他把銀河來了一個水平大翻轉,從橫向變成豎掛,又從“九天”落到“廬山”,但其神韻依然,光采照舊,不論在何處,都給人以浪漫的想像和無窮的魅力,這是在用“銀河”來比“廬山瀑布”嗎?當然,恐怕再也沒有比這更恰當的比喻了,但你能說這不是謫仙在借天上的“銀河”和廬山的”瀑布”的無窮之水,來澆自家懷才不遇的塊壘嗎?此外,由于用了“疑是”一詞,愈發(fā)為全詩蒙上了一種恍恍惚惚、亦真亦幻的藝術色彩。
從李白這首廬山詩問世以后,眾多詩人雖然仍然把廬山當做描寫對象,但是卻很少再有人專與廬山瀑布了,這就不難預料,如果真的有人再寫同一題材的話,是需要大的勇氣的,可是真的有一位詩人并不在乎李白的名望,照寫不誤,這就是中唐的徐凝及其他的《廬山瀑布》詩,徐詩全文如下:“虛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暫息。千古長如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币f比起李白的詩來確實是差了不少,但是“千古長如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一聯,卻受到了后人不同的褒貶,張祜就特別欣賞,而宋代大文豪蘇軾卻對此深惡痛絕,他專門也寫了一首詩,“帝遣銀河一派垂,古來唯有謫仙辭。飛流濺沫知多少,不與徐凝洗惡詩?!保ā稇蛐炷俨荚姟罚{心而論,說徐凝的是“惡詩”,雖說是“戲言”,蘇軾也有點太矯枉過正了,但他認為李太白的《望廬山瀑布》是“古來唯有謫仙辭”確是千古論定,無人不贊同的。
《走近李白》教案設計
《走近李白》教案設計
課前三分鐘:被《詩韻悠悠》中的古詩
一、導入
師:同學們,你們剛才背的古詩全部來自于咱們的《詩韻悠悠》,那現在請同學們打開目錄,數一數李白的詩共有幾首?
生:8首。
師:是啊,一共有八首,這說明李白的詩在詩韻悠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的,李白不僅在詩韻悠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唐朝也是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在中國詩壇上也是占有重要的地位。那大家對李白了解多少呢?
學生說出通過查閱資料對李白的了解。(幻燈片出示相應的李白的圖片)
師:那今天咱們就通過學習《詩韻悠悠》中的古詩去近距離的了解一下李白,走近李白,去了解一下李白這個個人,去讀讀李白的詩。
二、通過古詩了解李白
(一)學習《靜夜思》
出示《靜夜思》的古詩配圖片。
師:請同學們自由朗讀古詩。(指名有感情地讀古詩)請同學們思考從這首古詩里能看出李白是個怎樣的人?
生:思念家鄉(xiāng)的人、喜歡看月亮的人……
分析“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兩句詩,知道李白思念家鄉(xiāng)。結合教師意境的語言渲染“寂靜的夜晚,望著那一輪皓月,李白非常想念自己的家鄉(xiāng)”讓學生體會到詩人當時的心情,從而得出李白常年漂泊在外,是一位行者。
(二)學習《贈汪倫》
師:請同學們讀這首古詩,思考通過這首古詩你又能讀出一個怎樣的李白呢?
生:能讀出他和汪倫的感情非常深,是好朋友。
師:你是怎樣知道的?
生:通過詩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看出來的。
師:是啊,桃花潭的水很深也不及汪倫對李白的感情深,相聚的時光總是短暫的,兩岸十里桃花,一葉孤舟,正當李白獨自踏上離別的路時,岸上傳來汪倫的歌聲,此時李白非誠感動于是寫下了這首詩。
小結:李白喜交友
(三)學習《月下獨酌》
請同學們結合圖片讀詩《月下獨酌》,看看李白還是怎樣的一個人?
(學生自由讀古詩)
生:李白是一個愛喝酒的人,是一個孤獨的人……
生:通過獨酌兩字看出李白是獨自一人在喝酒,比較孤獨
師:那請同學們再讀“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理解李白態(tài)度的轉變。有一開始的孤獨轉變?yōu)檠堅铝梁妥约旱挠白幼靼椋栽聻榘橐杂盀橛?,一輪明月,一壺酒,好不自在。寫活了月亮,也寫活了自己,心情也變得開心起來。
小結:樂觀、豁達、愛喝酒的人。
(四)學習《望廬山瀑布》、《望天門山》
通過分析詩的意境,了解詩人的行跡得出李白是一位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人。
解李白寫詩的特點
(一)過渡:同學們,剛才透過《月下獨酌》這首古詩,我們知道了李白是一位喜歡飲酒作詩的人。那接下來請同學們欣賞這三幅圖片(幻燈片出示三幅帶月亮的意境古詩圖)你們發(fā)現了什么呢?
生:三幅圖上都有月亮。
師:是的,都有月亮,看來李白作詩的時候喜歡對著月亮,仿佛只有月亮才能最懂的心思,他也對月亮情有獨鐘,喜歡對月抒懷。所以我們又知道了?
生:李白喜歡對著月亮作詩
小結:對月抒懷,月下作詩
(二)對比《望廬山瀑布》《贈汪倫》
透過詩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和“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得出李白作詩特點,夸張。
找學生讀出夸張的感覺和氣勢。
(三)對比《靜夜思》《望廬山瀑布》
詩人把月光想象成落地的白霜;把飛流直下的瀑布想象成銀河,說明其作詩特點為“想象力豐富”
通過把“月光”比喻成“白霜”;把“瀑布”比喻成“銀河”得出特點比喻。
(三)對比《望廬山瀑布》《望天門山》
通過“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和“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通過有氣勢的朗讀,詩人的豪言壯語得出李白寫詩特點“壯觀”。此處可訓練學生有感情的詩歌朗讀。
李白《贈孟浩然》賞析
作為一小學位老師,我們要讓同學們聽得懂我們所講的內容。為了不消耗上課時間,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學計劃。讓同學們很好的吸收課堂上所講的知識點,你們知道那些比較有創(chuàng)意的教學方案嗎?小編收集整理了一些李白《贈孟浩然》賞析,供您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李白《贈孟浩然》賞析
贈孟浩然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
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一、【注解】:
1、紅顏:指年青的時候。
2、軒冕xuānmiǎn:指官職,軒:車子;冕:高官戴的禮帽。
3、臥松云:隱居。
4、中圣:中酒,就是喝醉的意思,
5、清芬:指美德。
二、閱讀下面李白的《贈孟浩然》,然后回答問題。
⑴、這是一首向朋友表示崇敬之情的詩,全詩的抒情主線貫穿著一個__字。(2分)
⑵、詩人筆下的孟浩然具有什么特點?(4分)______
⑶、本詩中的“風流”一詞的含義是什么?“高山安可仰”讓我們聯想到哪個成語?(6分)
參考答案:、⑴、愛⑵、文采出眾、蔑視功名、超然隱逸、高風亮節(jié)。
⑶、“風流”指有才學而不拘禮節(jié);高山仰止
三、【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我敬重孟浩然先生的莊重瀟灑,
他為人高尚風流倜儻tìtǎnɡ聞名天下。
青春年少鄙棄功名不慕官冕高車,
白頭浩首又歸隱山林摒棄塵雜。
星夜明月之下常常飲酒醉得非凡儒雅,
迷戀繁花綠草他不事君王胸懷那么豁達。
高山似的品格啊,怎么能仰望著他;
只在此揖敬,他那清澈芬芳的道德光華!
四、【評析】:
??全詩推崇孟浩然風雅瀟灑的品格。首聯點題,抒發(fā)了對孟浩然的欽慕之情;二、
三兩聯描繪了孟浩然摒棄官職,白首歸隱,醉月中酒,迷花不仕的高雅形象;尾聯直
接抒情,把孟氏的高雅比為高山巍峨峻拔,令人景仰。
本詩大致寫在李白寓居湖北安陸時期(727──736),此時他常往來于襄漢一帶,與比他長十二歲的孟浩然結下了深厚友誼。詩的風格自然飄逸,描繪了孟浩然風流儒雅的形象,同時也抒發(fā)了李白與他思想感情上的共鳴。
從此詩可看出,李白不屑為格律所拘束,而是追求古體的自然流走之勢,直抒胸臆,透出一股飄逸之氣?!独钤娋暋贩Q“太白于律,猶為古詩之遺,情深而詞顯,又出乎自然,要其旨趣所歸,開郁宣滯,特于風騷為近焉。”本詩就有這樣的特色。
首先看其章法結構。首聯即點題,開門見山,抒發(fā)了對孟浩然的欽敬愛慕之情。一個“愛”字是貫串全詩的抒情線索?!帮L流”指浩然瀟灑清遠的風度人品和超然不凡的文學才華。這一聯提綱挈領,總攝全詩。到底如何風流,就要看中間二聯的筆墨了。
中二聯好似一幅高人隱逸圖,勾勒出一個高臥林泉、風流自賞的詩人形象?!凹t顏”對“白首”,概括了從少壯到晚歲的生涯。一邊是達官貴人的車馬冠服,一邊是高人隱士的松風白云,浩然寧棄仕途而取隱遁,通過這一棄一取的對比,突出了他的高風亮節(jié)?!鞍资住本渲弧芭P”字,活畫出人物風神散朗、寄情山水的高致。如果說頷聯是從縱的方面寫浩然的生平,那么頸聯則是在橫的方面寫他的隱居生活。在皓月當空的清宵,他把酒臨風,往往至于沉醉,有時則于繁花叢中,流連忘返。頷聯采取由反而正的寫法,即由棄而取,頸聯則自正及反,由隱居寫到不事君??v橫正反,筆姿靈活。
中二聯是在形象描寫中蘊含敬愛之情,尾聯則又回到了直接抒情,感情進一步升華。浩然不慕榮利、自甘淡泊的品格已寫得如此充分,在此基礎上將抒情加深加濃,推向高潮,就十分自然,如水到渠成。仰望高山的形象使敬慕之情具體化了,但這座山太巍峨了,因而有“安可仰”之嘆,只能在此向他純潔芳馨的品格拜揖。這樣寫比一般地寫仰望又翻進了一層,是更高意義上的崇仰,詩就在這樣的贊語中結束。
其次詩在語言上也有自然古樸的特色。首聯看似平常,但格調高古,蕭散簡遠。它以一種舒展的唱嘆語調來表達詩人的敬慕之情,自有一種風神飄逸之致,疏朗古樸之風。尾聯也具有同樣風調。中二聯不斤斤于對偶聲律,對偶自然流走,全無板滯之病。如由“紅顏”寫至“白首”,象流水淌瀉,其中運用“互體”,耐人尋味:“棄軒冕”、“臥松云”是一個事情的兩個方面。這樣寫,在自然流走之中又增加了搖曳錯落之美。詩中用典,融化自然,不見斧鑿痕跡。如“中圣”用曹魏時徐邈的故事,他喜歡喝酒,將清酒叫作圣人,濁酒叫作賢人,“中圣”就是喝醉酒之意,與“事君”構成巧妙的對偶。。(注:徐邈(170—249)字景山,東漢末魏初燕國薊jì(今北京市)人。魏文帝受禪登基,他歷任譙國國相,平陽、安平太守,潁川典農中郎將,所到之處,都令人稱道,賜予爵位為關內侯?;实塾{幸臨許昌,問徐邈說:“經常作中圣人沒有?”徐邈回答:“先前子反在谷陽死去,御督因飲酒而受罰,臣下嗜酒如同他們兩人一樣,不能自制,時常仍作圣人。然而身上長瘤子的人因為丑陋而留下名字,而臣下卻因為醉酒為陛下所認識?!被实鄞笮?,看著左右的人說:“名不虛傳。”遷升他為撫軍大將軍軍師。)
“高山”一句用了《詩經·小雅·車舝》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典故(朱熹注解說:“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高山則可仰,景行則可行。”依朱說,“景行”(—háng)是大道,“景行行止”是說大道可供人們行走。),后來司馬遷又在《孔子世家》中用來贊美孔子。這里既是用典,又是形象描寫,即使不知其出處,也仍能欣賞其形象與詩情之美。而整個詩的結構采用抒情──描寫──抒情的方式。開頭提出“吾愛”之意,自然地過渡到描寫,揭出“可愛”之處,最后歸結到“敬愛”。依感情的自然流淌結撰成篇,所以象行云流水般舒卷自如,表現出詩人率真自然的感情。
《花之詠》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花之詠》是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花中的第三篇課文。這篇文章也是借花喻人――看似寫花,實為映人,不過比這一單元中的第二篇文章《種一片太陽花》更含蓄。作者用詩一樣的語言,字里行間洋溢著對花的欣賞和贊美,潛藏著作者對美麗和光明的渴望和追求,文辭優(yōu)美,意味深長,啟人深思。
學校及學生情況分析:
四年級學生對文章的感受逐漸接近作品本身所傳達的思想感情,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討論和理解應能形成大致的共識。而且,四年級的學生已具備一定的自學能力,老師應加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引導學生就文章內容談出個性化的感受。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深意,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按照學生的理解和需要,背誦喜歡的段落。用第一人稱和擬人的手法仿寫一段。
3、學習本文的結構和語言,與筆下生花結合,寫一篇關于花的想象作文。
4、掌握課文中出現的生字。
教學過程:
一、聯系生活,激趣導入。
同學們,你們喜歡花嗎?為什么喜歡?
能不能背一首描寫花的詩詞或文章片段?
有一位黎巴嫩著名的詩人也和同學們一樣喜歡花,那他對花又有哪些獨特的感受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紀伯倫的一篇文章《花之詠》。(板書課題)
課前老師布置同學們查字典,記錄下詠字的幾個含義,誰來說一說?
(詠在字典里有兩種意思:一是依著一定的腔調緩慢地誦讀吟唱,如歌詠;二是用詩詞等來敘述,如詠梅)
那在花之詠中詠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們理解了課文內容后再來解釋。
二、聽課文錄音,初步感知語言之美。
下面請同學們聽課文錄音,跟讀,邊聽邊把不認識的字注上音。
三、同位互讀課文,互相正音。
想一想,你們都讀懂了什么?
四、朗讀課文,理解課文。
1、個人練習朗讀,畫出自己喜歡的句子或段落,想想喜歡的原因。
2、小組交流。
3、全班交流。談感受時注意引導學生談出個性化的感受。
引導學生理解:
(1)想象大膽奇麗:我是一顆星星,從湛藍的天幕墜落到碧綠的地毯上。
(2)仔細觀察生活:我是朋友間的一份禮品,我是新娘頭上的一頂彩冠,我也是生者致以死者的一件贈物。
(3)用詞豐富優(yōu)美:多個自然段皆可看出。隨機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各個自然段。
五、體會情感,釋題。
1、我永遠仰目朝天,不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為了看到光明。怎么理解?
2、作者為什么要寫這篇《花之詠》?
3、課題當中的詠字是什么意思?
六、個人練習有感情朗讀。
1、指名配樂朗讀。
2、各小組合作表演讀。
七、深化理解。
同學們,你們多次讀了課文后,有什么感受?
提示學生:可采用多種形式表達讀后的感受,比如用幾個成語概括,引用一首詩或詞來表達,或者畫一幅畫,唱一支歌,跳一曲舞來抒發(fā)感受。
教學反思:
本文是風格雋永的散文,作者的寫作風格唯美,對于四年級的學生來說,閱讀起來有一定的難度。針對課文的這一特點,運用了形式多樣的讀來品味詞句,進而突破難點。19世紀英國著名文藝批評拉斯金說:每一部偉大作品的精華部分,總是無法把它解釋得很清楚,因為它好,所以它好。因此在教學中我沒有把課文分解得支離破碎,而是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理解,通過多種形式的讀幫助學生理解課文,讓學生在多層次、多角度、多元化的閱讀中去感悟作者內心的情感。
點評:
1、抓語言文字,體現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是語文學科的基本性質?!痘ㄖ仭芬徽n的設計者以語言文字為載體,重視學生多種形式的朗讀、感受,尊重學生的個人體驗,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揣摩語言所傳遞的美好情感,使學生受到熏陶、感染,真正體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2、扣住課題,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設計者沒有按常規(guī)先引導學生理解課題意思,而是先設疑,然后在學生充分朗讀、理解了課文內容后,在學生已經感同身受的情況下,再來理解課題意思,可謂水到渠成。
3、教學設計的最后,教師通過多種形式引導學生談感受,讓學生全方位的開放自己的感官,投入到對文本的感悟與演繹中來。
17詠鵝
相信很多老師都希望自己的課堂上同學們能夠積極的與自己互動。這時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學生愛聽老師愛講的教案。從而以舉一反三的方式學會其他的知識點,那有什么樣的教案適合新手教師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17詠鵝”,僅供參考,希望能為您提供參考!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的9個生字。會寫4個字。
2.指導學生能按照詩的節(jié)拍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引導學生欣賞鵝的形態(tài)、動作,感受鵝的美好形象,產生對鵝的喜愛之情,使學生受到美的教育。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教學重點
1.感受鵝的美好形象,培養(yǎng)讀詩的興趣。
2.會寫4個字,培養(yǎng)良好的寫字習慣。
⊙教學難點
按照詩的節(jié)拍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錄音機、生字卡片、圖片。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
(一)猜謎導入
1.同學們,今天老師給大家?guī)硪晃恍屡笥?,你們想知道它是誰嗎?那就請大家先猜個謎語吧,猜對了,它才肯和大家見面。你們有信心嗎?(放錄音)頭戴一頂小紅帽,身穿一件大白袍,腳蹬一雙紅靴子,唱起歌來啊啊啊??炜觳虏挛沂钦l?
2.出示“白鵝戲水圖”,(放錄音)你們看,“我”長得漂亮嗎?你能說說“我”長得什么樣嗎?“我”在干什么?
3.(放錄音)你們說得真棒!唐朝的時候,有位大詩人叫駱賓王,他從小就喜歡小動物。有一天,他到池塘邊散步,看到我們在水中悠然自得的樣子,他非常喜歡,便即興寫下了一首詩《詠鵝》,(板書課題)一直流傳到現在,你們想讀讀他的詩嗎?
(二)初讀識字
1.自由讀詩。
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讀:輕讀、默讀、大聲朗讀;請教老師、同學;同桌互讀;借助拼音讀等等。
2.同桌互相檢查:在讀準、讀好生字的基礎上完整地讀出古詩。
3.檢查交流生字的掌握情況。
(1)難讀字:清(后鼻音)。
(2)易錯字:曲、浮、波。
(3)朗讀古詩,檢查字音。
誰愿意把古詩讀一讀?大家當評委,看他讀得怎么樣。(重點糾正字音)
(三)再讀入情
1.分組朗讀交流,再全班交流。
(1)朗讀古詩。
(2)你讀懂了什么?和同學說說。
(3)你還有哪些不懂的問題?提出來,讓同學和老師幫幫你。
(4)大家說得這么好!連大白鵝也想說了,你們想聽聽大白鵝說些什么嗎?(放錄音)同學們,你們剛才說得都非常好!可是,你們知道嗎?每首古詩都有一定的節(jié)拍。只有按節(jié)拍朗讀,才能讀得更好聽,才能在讀中體會詩的意境。
2.按詩的節(jié)拍朗讀古詩。
(1)你們想知道這首詩的節(jié)拍嗎?請認真聽錄音。(播放古詩畫面,配樂朗讀)
(2)聽了錄音,你感悟出它的節(jié)拍了嗎?試著一邊拍手打拍子一邊誦讀古詩。
(3)誰能有節(jié)奏地讀給大家聽?(播放古詩畫面,配樂朗讀,學生評議)
3.感受詩的意境。
(1)現在請同學們閉上眼睛靜靜地聽配樂朗讀錄音,想象大白鵝游水唱歌的場面,看你的腦海中浮現的是一幅什么樣的畫面。
(2)你想用什么方式描繪出自己腦海中呈現的畫面呢?(提示:唱唐詩、跳舞、繪畫、朗讀、表演、語言描述等,也可合作完成)
(3)播放課件,展示動態(tài)畫面《白鵝戲水圖》,鞏固感知、想象的成果。
4.朗讀體會,練習背誦。
(1)大白鵝看著藍天白云,在清清的水面上唱歌游玩,心情會怎樣呢?駱賓王看到這幅有白有綠、有紅有青、有動有靜的動人畫面,又是在什么樣的思想感情中吟出了這首詩?
(2)多種形式的讀、背。(領讀、跟讀、誦讀、賽讀等)
(四)課堂小結
同學們,你們讀得真棒,大白鵝都忍不住要夸夸你們了?。ǚ配浺簦┩瑢W們,你們讀得真棒!我聽了非常高興!可是,聰明的你們,能不能也像駱賓王一樣,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把自己對美好事物的喜愛之情,用詩歌、兒歌的形式表達出來呢?
第二課時
?
(一)檢查復習
1.朗讀古詩、背誦古詩。(集體、分組、個人)
2.檢查認字情況。
(1)抽讀生字卡片:詠、曲、向、歌、浮、綠、紅、清、波
(2)游戲:給生字找家。
(課前在黑板上貼示生字的拼音,并設計成房子的形狀;課上將生字卡片發(fā)給學生,要求按拼音將相應生字貼上去。)
(3)給生字找朋友。(聯系生活實際,進行口頭組詞練習。)
(二)寫字
1.明確要求。
留下“曲、向、毛、紅”四個生字卡片,明確這四個字要求能認會寫。
2.合作學習。
讀字音看字形,說說你有什么好辦法記住它們的音、形以及它們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提示方法:形近字比較、熟字帶新字、兒歌謎語記憶法、字理識字等等)
3.匯報交流。
讓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生活和學習自己的看法,只要是自己動腦筋思考的,都可以給予肯定,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4.指導書寫。
在學生說的基礎上老師進行補充強調,并書空強化字的筆順,然后練寫兩個,注意寫字和執(zhí)筆的姿勢。
曲:筆順是從外到內,最后封口;里面的橫寫在橫中線上。
向:與“白”字比較字形和筆順,聯系“口”字記憶。
毛:第一筆是橫撇,然后是兩橫,豎彎鉤的豎寫在豎中線上,彎要寫長一點。
紅:認識新部首絞絲旁,知道名稱、學習寫法、了解意義;注意左右結構的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三)鞏固練習
1.聽寫。老師讀拼音,學生寫生字:曲、向、毛、紅。
2.給生字組詞,能寫的就寫出來。
曲()向()毛()紅()
3.有感情地齊讀詩歌,能背的就背。
(四)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