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小學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1-05-12二里頭文化與認識夏史。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就要對每一課堂負責,準備好一份優(yōu)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讓學生更好的消化課堂內(nèi)容,幫助高中教師能夠更輕松的上課教學。那么一篇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才能寫好呢?為滿足您的需求,小編特地編輯了“二里頭文化與認識夏史”,僅供參考,希望能為您提供參考!
二里頭文化與認識夏史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了解二里頭文化研究在夏史文明探索中的作用。
2.了解如何運用文獻中的資料與考古成果研究二里頭文化與重新研究夏史。
3.掌握一些重要概念:年代標尺、積年和夏文化。
4.通過二里頭文化研究對夏史研究的推動作用,培養(yǎng)學生探究歷史之謎,了解考古發(fā)掘與研究的基本常識,增強歷史感,培養(yǎng)質(zhì)疑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
(二)過程與方法
1.歸納總結(jié)法
2.問題總結(jié)法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通過掌握近年夏文化研究成果,更全面地了解中華五千年文化史,培養(yǎng)民族自豪感。
2.培養(yǎng)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3.引導培養(yǎng)學生對古代文明的向往和珍惜之情。
二、教材分析和教學建議
1.知識結(jié)構(gòu)
一、探索夏文明的主要對象
1.對二里頭文化的探索使夏史研究取得了實質(zhì)性的進展
2.二里頭遺址是探索夏文化的主要對象
二、夏年代標尺的基礎
1.二里頭遺址分期與常規(guī)14C測年。
2.二里頭文化分期研究是建立夏年代標尺的基礎。
三、考古成果與文獻資料在認識夏史中的重要作用
2.教材分析與教學建議
重點
二里頭文化的探索使夏史研究取得了實質(zhì)性的進展。
難點
考古成果與文獻資料在認識夏史中的重要作用。
教材內(nèi)容分析與教學建議
本課教材在初步了解二里頭文化遺址發(fā)掘情況的基礎上,向?qū)W生介紹了二里頭文化研究在夏史文明探索中的作用:二里頭文化的探索使夏史研究取得了實質(zhì)性的進展,二里頭遺址是探索夏文化的主要對象;二里頭文化分期研究是建立夏年代標尺的基礎;考古成果與文獻資料在認識夏史中的重要作用。
本課引言從夏商周斷代工程研究報告中的一段描述開始,提出了與本課中心內(nèi)容相關的問題,并指出二里頭文化的發(fā)現(xiàn)與研究,對這些問題的解決有重要的促進作用。為了能提高學生的興趣,可從國務院于1996年決定實施并將它列為國家“九五”重中之重的攻關項目“夏商周斷代工程”進入新課內(nèi)容。先介紹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緣起:中國古代文明是人類歷史上有數(shù)的獨立起源的古代文明之一,中國文化淵源流長,從未有過中斷。從我們的古籍文獻中,可以看到“驕傲”的歷史——中華文明肇始于伏羲,而興盛于黃帝,接下來便是堯舜禹、夏商周,三皇五帝、三墳五典。如果再向前追溯,還有燧人氏(暗示已會使用鉆燧取火)、有巢氏(暗示人們在樹上結(jié)廬而居),這是多么遙遠的歷史,這似乎與達爾文的進化論不謀而合。但是,這一切,只是被限定在了古史的“傳說時代”。夏商周三代,是中華文明走向繁榮的時期,遺憾的是,這些歷史竟沒有一個確切的年代。古希臘、古埃及等幾大文明的歷史,在西方學者一百多年努力下,研究成果顯著,古史年代歷歷在目。古埃及的年代可上溯到六千多年前,如要加上傳說時代,還要延續(xù)更長。轉(zhuǎn)回身再看看我們的歷史:我國古史的確切年代,只能上溯到公元前841年,即西周共和元年。在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有兩千余年未建立起年代學標尺,對中國古代就沒有這樣一個公認的年表,這是一個很大的欠缺。如此會造成兩方面的影響:從科學研究的角度來說,我們對于中國古代的文明研究,缺少一個公認的時間尺度。另一方面,從社會效益的角度來說,對于我們民族的自尊心有影響。我們到底有沒有五千年的文明史?究竟怎么樣?這不是憑著我們的愛國熱情所能解釋的,而是需要科學的論證,我們要很審慎地進行科學研究。這就向中國的科學家們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即如何填補這一段空白,完善這一年代學標尺。
因此,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目的,是要將夏商周時期的年代進一步科學化,制定這一歷史時期有科學依據(jù)的年代表,為深入研究我國古代文明起源和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再介紹夏商周斷代工程的基本情況:夏商周斷代工程共涉及9大課題、30多個專題,而每一個專題都需要歷史學、考古學、天文學和測年技術(shù)科學的多學科聯(lián)合攻關。直接參加工程的專家學者達170人,4位科學家被聘為首席專家。四位首席科學家,他們所從事的研究,代表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中的四個大的門類:一個是歷史學、一個是考古學、一個是天文歷法算術(shù)、一個是科技測年技術(shù)??紤]到國家“863計劃”也就聘任了7位首席科學家,夏商周斷代工程的重量,我們當能掂量出來。
第一目“探索夏文明的主要對象”
教材先介紹中國考古學者對二里頭遺址文化遺存得到了實質(zhì)性的發(fā)掘,確定了二里頭文化成為探索夏文明的對象。再介紹常見的考古證明的方法。
可先請學生閱讀第一、二段內(nèi)容,老師可先了解同學對夏史了解情況,5000年,一個美麗的傳說。迄今為止,關于三代紀年的說法依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不少學者為了研究一個特定的年代,便可耗盡其畢生心血。5000年的悠久歷史,對于普通中國人來說,是一個早已在頭腦中根深蒂固的概念。也許很多人根本沒想到過,它會成其為一個問題。正是夏商周斷代工程的新聞,使人陡然發(fā)現(xiàn),它居然確實是一個問題。
資深歷史學家李學勤這樣解釋:5000年歷史的說法來自《史記》等歷史文獻的記載。清華大學教授彭林稱,5000年歷史說確實是模糊的,因為古書的記載往往互相矛盾,很不可靠。歷史要成為信史,必須有足夠的科學依據(jù)。率先對5000年文明史的說法進行質(zhì)疑,始于20世紀初。從美國留學歸來的胡適一語震驚學界:“東周以前無史。”古書中關于夏商的記載只能當做神話與故事來讀。
1959年夏,中國考古學家徐旭生先生率隊在豫西進行“殷墟”調(diào)查時,發(fā)現(xiàn)了二里頭遺址。二里頭遺址包涵的文化遺存上至距今5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下至東周、東漢時期。而遺址的興盛時期是公元前2036年至公元前1600年的夏的文化,考古學將其主要階段稱為“二里頭文化”。經(jīng)過40多年的持續(xù)發(fā)掘,在二里頭發(fā)現(xiàn)的主要遺址有:大型宮殿遺址,這是已知中國最古老的宮殿,建筑布局嚴謹,主次分明,開創(chuàng)了中國歷代帝王宮殿建筑形制之先河,許多形制為后世延用,號稱“中華第一王宮”;墓葬,二里頭遺址內(nèi)已清理發(fā)掘墓葬有幾十座;手工業(yè)作坊,包括鑄銅、制玉、制石、制骨、制陶等作坊遺址。這里出土的青銅容器是中國最早的一批青銅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青銅器。
二里頭文化作為中國夏商文化的一個界標,對于探尋中國五千年文明的起源,尤其是夏商周斷代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第二目“夏朝年代標尺的基礎”
在本目中教材主要向?qū)W生介紹夏遺址考古新發(fā)現(xiàn)和一些考古成就。在學生了解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上提出問題:考古學者確定夏年代標尺的方法是什么?夏朝的始年又是如何確定的?從新砦遺址的發(fā)現(xiàn)過程我們可發(fā)現(xiàn)在進行考古研究中應把握哪些原則?從中我們可得到什么啟示?
首先,介紹古今測年方法的變化和發(fā)展。從新砦遺址的發(fā)現(xiàn)過程我們可發(fā)現(xiàn)二里頭文化的探索使夏史研究取得了實質(zhì)性的進展,在新砦遺址的考古發(fā)掘中我們發(fā)現(xiàn):古代年代學的研究工作,不是從夏商周斷代工程才開始的,也不能說從近代才開始。實際上,我們的古代先人早就這樣做了,而且在司馬遷之后,很快就開始做了。司馬遷為什么對于公元前841年以前沒有給出一個詳盡的年表,那是因為司馬遷非常實事求是、非常謹慎。他在《史記》里面明確說了,他看過有關黃帝以來的許多文獻材料,也有年數(shù),可是這些年數(shù)比較模糊,又不一致,所以便棄而不用。因此,在司馬遷之后,很早就有學者進行了探討與研究。第一個做這方面系統(tǒng)研究而且具有非常優(yōu)異的重要成果的是西漢晚年的劉歆。劉歆不但是一個文史學家,而且是一個科學家,在天文歷算方面有著非常重要的成就。劉歆對于公元前841年以前的年代進行了推算和研究,推算的結(jié)果體現(xiàn)在他撰寫的《世經(jīng)》中?!妒澜?jīng)》的主要內(nèi)容收錄在《漢書律歷志》里面?!稘h書律歷志》這部分,就是根據(jù)劉歆的《世經(jīng)》編寫的。劉歆做了很詳細的推測,對于古史給出了一個年代系統(tǒng)。根據(jù)他的推算,武王伐紂是公元前1122年。這個數(shù)字,一直到今天在世界上還有影響。從劉歆以后,又不知有多少學者進行了推算和研究。不過,他們的工作總有一定的局限性,有不能突破的地方。這是因為,從西漢劉歆一直到清代中葉的學者,他們研究這個問題所使用的材料都是古書,而且他們所用的古書基本上不超過司馬遷所見到的書。相反的,司馬遷所見到的從黃帝以來有年數(shù)的材料,絕大部分是他們都看不到的。因此,雖然他們的推算在某些點上可以更精密化,但總是跳不出古書的范圍這個局限。這可以說是中國古代年代學研究的第一階段。
晚清以來,情況有些不同。因為清代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金石之學特別繁榮發(fā)達。有些學者開始根據(jù)青銅器的銘文,就是金文,來研究古代的歷日,這樣,就突破了過去單純依靠古書的局限。特別是到了1899年甲骨文被發(fā)現(xiàn),在古書的材料之外,提供了新的材料來源。考古發(fā)現(xiàn)的材料多是古書里沒有的,對于年代學的研究就增加了很多的資料。這可以說是年代學研究的第二個大階段。在這個階段,不只是中國人在研究,還有日本人、韓國人以及西方人都參加了研究。很多人取得了非常有意義的成果,到今天我們還在使用??墒潜仨氄f,他們的工作還是有局限的。這是為什么?因為年代的研究,不是一個學科甚至兩個、三個學科所能解決的。它所牽涉的范圍極為廣泛,不但需要有文科的研究,還需要有理工科的手段。必須把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結(jié)合起來,才有可能達到比較好的成果。
20世紀,中國的考古學,特別是夏商周這段時期的考古學取得的成果,為研究夏商周年代學,積累了大量的材料。同時,我們國家的許多學科都有比較好的發(fā)展,包括天文歷算、測年技術(shù)等。科技的進步,為考古研究提供了強有力的武器。
第三目“考古成果與文獻資料在認識夏史中的重要作用”
從夏文化的研究成果我們不難看出:一、文獻資料與考古材料的對比研究,相互印證,是探索夏史和重新認識夏史的一種科學方法。二、夏商周斷代工程成果還說明,采用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相結(jié)合的辦法,是可以解決一些過去由單一學科或單純由人文社會科學無法解決的課題。它為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的發(fā)展開拓了一條新路。它對中國考古學、歷史學、古文字學、天文年代學等學科的發(fā)展將產(chǎn)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參加工程的有170位來自不同學科的專家,采用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相結(jié)合的辦法,聯(lián)合攻關,共同去攻克夏商周年代學難題。這在中國學術(shù)史上還是第一次,在方法論上也具有開拓意義。實施過程中,各個課題、專題都是獨立地進行研究。最后,將各專題、課題的研究結(jié)果綜合起來,進行平衡調(diào)整,制訂出一份夏商周年表。這份年表是多學科相結(jié)合的產(chǎn)物,它比以往由單一學科或單項研究作出的結(jié)論要科學、合理得多。三、夏商周斷代工程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意義,就是為在21世紀里開展大規(guī)模的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相結(jié)合的研究積累了一些經(jīng)驗。大家知道,現(xiàn)在新學科的開辟,常常是在不同學科的夾縫里、不同學科的結(jié)合中產(chǎn)生的。
比如說,生物化學、物理化學,還有化學物理、地球化學,諸如此類,都是介于多種學科之間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有很多交叉點,會產(chǎn)生一些新的學科。這些新學科的研究結(jié)果,不但對于人文社會科學的發(fā)展有很大的推動作用,而且對自然科學的發(fā)展也有一定的推動作用。所以,不能理解為這種結(jié)合就是文科利用一下理科的儀器和結(jié)論。夏商周斷代工程究竟是一個文科的項目,還是一個理科的項目,很難說。年代學在學科分類表里是分在天文學里面,可是它又有這么多的文科內(nèi)容。以后還會開辟許多類似的學科,因此,我們?nèi)绻茉谶@方面積累經(jīng)驗教訓,對將來科學的發(fā)展會有一些益處。
最后請同學通過解答《本課測評》的幾個問題,加深對本課內(nèi)容的理解。
三、教學設計與案例
1.教學設計
在“探索夏文明的主要對象”一目的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和認識二里頭遺址文化遺存研究得到了實質(zhì)性的發(fā)展,確定了二里頭文化成為探索夏文明的對象,老師可先用談話法了解學生對夏史的了解情況,再介紹在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有兩千余年未建立起年代學標尺,對中國古代就沒有這樣一個公認的年表,這是一個很大的欠缺。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意識。爾后,自然過渡到二里頭遺址文化遺存研究的重要性及對夏文化研究所起的作用。
“夏朝年代標尺的基礎”一目的教學,旨在培養(yǎng)學生探究歷史之謎,了解考古發(fā)掘及研究的基本常識,增強歷史感性認識。利用課本中典型陶器形制演變圖,豐富考古常識,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關于“考古成果與文獻資料在認識夏史中的重要作用”一目的教學,可通過進行“分組討論不同學科的學者在夏文化研究中分別應承擔哪方面的研究任務”這一活動,讓同學學會思考,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老師小結(jié)后提出討論題:“研究工作中這樣的分工和合作,對我們今天教育研究有怎樣的指導作用?”讓學生通過學習歷史達到關注身邊的事,關注我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和時代,真正做到“經(jīng)史致用”。
2.教學案例
案例一 探索夏文明的主要對象
依次展示嫦娥奔月、羿射十日、妹喜裂帛三張圖片,請學生講述相關的神話故事。
嫦娥奔月相傳在堯的時代,天上十日并出,引起天下大旱,毒蛇猛獸又四出殘害民眾,人民生活十分困苦。神射手羿用天帝賜予的弓箭射落了九個太陽,又殺死了無數(shù)毒蛇猛獸,才使人民的生活安定下來。后來,羿到了西王母那里,求來了長生不老藥,拿到家中,卻不料被他的妻子嫦娥所偷吃。嫦娥服下不老藥后,飛上天空,奔向月宮。
羿射十日相傳在堯的時代,天上十日并出,萬木焦枯,天下大旱,地上的毒蛇猛獸四出殘害生靈百姓。這時天帝賜弓箭給當時的著名射手羿,要他為民除害。羿使出高超的射技,用弓箭射落了九個太陽,又殺了無數(shù)毒蛇猛獸,使民眾的生活得以安定下來。
妹喜裂帛妹喜,夏桀之寵妃,為有施氏之女子。有施氏的首領將她送給夏桀,得到桀的寵愛。妹喜好聞裂繒之聲而笑,桀為發(fā)繒裂之,以順適其意。意思是說:妹喜聽到撕扯繒帛的聲音就笑,于是夏桀把繒帛拿來撕扯,以博得妹喜的歡心。夏桀的這一荒唐故事,成為后人恥笑昏君的一個笑料。
老師問:這三幅畫的體裁是什么?說明了什么?答:神話故事。老師指出,春秋戰(zhàn)國時,鑒于夏朝無當時的文字及遺物可資鑒證,故或謂其與黃帝、堯、舜等一樣,應屬傳疑時期?!拔逅摹睍r期許多歷史大師掀起一股“疑古思潮”。通過對傳世文獻的再次考證,他們得出結(jié)論:三代無信史!他們把公元前841年之前的歷史,全部“科學考證”為“神話傳說”。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更是在其名著《古史辨》中稱,他以《說文解字》訓“禹”為“蟲”做根據(jù),得出禹是“蜥蜴之類”的“蟲”。“禹是一條蟲!”整個夏代帝王都是禹的后代,如果他們都是從蟲的肚子里爬出的,那就根本不屬于人類,還有必要再考證嗎?不過先秦古籍曾一再提及商代以前有夏王朝,如《尚書》云“我不可不鑒于有夏,亦不可不鑒于有殷”(《召誥》),《詩經(jīng)》謂“殷鑒不遠,在夏后之世”(《大雅》)。但中國學術(shù)界對夏人活動中心和基本的年代框架一直沒有明確的定論??梢姸镱^文化遺址的發(fā)掘與研究工作的成就對夏史研究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案例二 夏朝年代標尺的基礎
老師提出問題:“夏商周斷代工程”設立了9個課題、30多個專題。它的特點是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相結(jié)合,請同學分成四個小組。第一組:從事文獻學研究的專家;第二組:考古專家;第三組:天文學家;第四組:物理學家。討論在夏文化研究中分別應承擔哪方面的研究任務?
同學討論后回答:
第一組:從事文獻學研究的專家們,把中國歷代典籍中有關夏商周年代和天象的材料匯集起來,進行分析和整理,對其中一些重要的文獻材料詳加考證,逐一判斷其可信程度和使用價值,以供使用。
第二組:考古專家們用事實說話,從事歷史地理學研究的學者,著重對夏、商都城的地理位置進行考證,為探索夏、商時期的都邑提供線索。從事古文字學研究的學者,將吸取考古學研究的成果,做好殷墟甲骨文和西周青銅器及其銘文的分期研究,并選出有年代意義的材料,供天文學家作天文歷法方面的研究或進行14C測年。
第三組:天文學家們則在總結(jié)前人在天文年代學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依據(jù)文獻學和古文字學家提供的材料,推算出準確的年代。這些年代若能得到碳十四測年中測得的相關年代的支持,可以起到定點的作用。
第四組:考古學家在對三代考古遺存進行系統(tǒng)研究,確立可靠的分期序列的基礎上,提供層位關系清楚、文化屬性明確、可以構(gòu)成系列的含碳標本,由物理學家作14C測年。測年結(jié)果,可以得到與考古分期序列相一致的年代序列。
老師小結(jié)后提出討論題:研究工作中這樣的分工和合作,對我們今天教育研究有怎樣的指導作用?以此為題擬一演講稿(可在課后完成)。
講稿例:
當今世界,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的分化、對立甚至沖突,已成為“現(xiàn)代病”。自然科學提出或發(fā)明了什么新東西,人文科學一準兒正等在那兒準備“糾正”。你剛剛在那里歡呼克隆技術(shù),我就說那技術(shù)是“不道德”的;你剛剛假設太陽系可能還會發(fā)現(xiàn)一顆行星,我立刻講“那是癡人說夢”;你欣喜地描繪信息社會的偉大,我立刻把一大堆世界毀滅的前景搬上好萊塢。雙方你來我往,打得煞是熱鬧。雖說“真理越辯越明”,但也常常兩敗俱傷。似乎很少有人想過: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是否可以融通、共建,共同創(chuàng)造我們生存世界的美好未來?人文科學是一座橋,自然科學也是一座橋,兩座橋上的人們各走各的路,“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甚至隔橋指責。
這時,如果有人在兩橋之間搭起了第三座橋,交流便豁然貫通起來,你來我往,取長補短,然后肩并肩共同扶持著前行。清華大學人文學院的復建,似乎是感到了“通才”的重要和難得。但惟其難得,我們更要呼喚“通才”教育和“通才”科學家。愛因斯坦常常面對居室中的叔本華畫像演奏他心愛的小提琴,那種弦外之音,讓人體會到一個偉大科學家兼容并蓄的情懷。
案例三 在本課的小結(jié)中,可補充一些材料,讓學生在閱讀中自己體會夏文化探索成就的重大意義。
材料:德國考古學家維爾納?克勒爾在他的大學教材中曾這樣寫道:
從埃及起畫一條線通過地中海沿岸的巴勒斯坦和敘利亞,然后順著底格里斯河,穿過美索不達米亞到達波斯灣,這整條線就形成了一個清晰的彎月。四千年前,這個圍繞著阿拉伯沙漠的強大的半圓即所謂的“肥沃的新月”擁抱著許多種文明,他們一個挨著一個像一串燦爛的明珠,光澤照耀著周圍處于黑暗的人民。正是這個地方孕育著從石器時代到希臘——羅馬文明的黃金時代。
公元前兩千多年的時候,在這“肥沃的新月”里和埃及,高度培育的文明爭彩奪艷,法老們已經(jīng)在位一千多年了,越過這“肥沃的新月”,距離越遠,黑暗的程度就越深,文化文明的跡象也越少。好像其他大陸的人民如小孩子一樣等待別人來把他們喚醒。在東地中海那一邊正發(fā)出光輝(指的是克里特島一帶,古希臘文明);在巴爾干半島上,早期銅器時代還剛剛開始;在撒丁和法國東部、在不列顛,還都處于石器時代。遠在喜馬拉雅山麓,印度河流域中的一個孤立的文明前哨已處于風燭殘年之中;在中國、在廣大的俄羅斯草原、在非洲都是一片黑暗。在大西洋彼岸的南北美洲則還在蒙昧中。
同學們看到這里有何感受?中國文化在西方眼里竟如此凄涼!
這里,肯定有我們自身的問題,所以,夏商周斷代工程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斷代工程的意義不言而喻。
四、問題解答
一、本課測評
二里頭遺址的發(fā)現(xiàn)、發(fā)掘與研究,給我們什么啟示?
解題關鍵:要從多角度來分析。
思路引領:對夏文化的研究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答案提示:證實了夏史的真實可信;豐富了夏文化內(nèi)涵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的科學資料;確定了中國五千年的文明信史;弘揚中華文明。
二、學習延伸
1.通過本課的學習,你如何看待我國古代文獻中關于夏朝歷史的記載和傳說?
解題關鍵:基本證實了夏朝歷史的記載和傳說。
思路引領:可舉例說明。
答案提示:沒有文字的考古材料,遺址、墓葬、建筑、服飾、器物,也可以拿來印證古書。而本來屬于自然科學的14C測年技術(shù)的誕生和不斷改進,使深埋地下的骨頭和木屑都能出來“說話”,告知它們?nèi)胪習r相對準確的年代。這些新方法和新技術(shù)的誕生和發(fā)展,使夏“走出疑古時代”。并證明我國古代文獻中關于夏朝歷史的記載和傳說絕大部分是真實可信的。
2.有的學者曾斷言,今后不可能有新的考古學文化穿插在河南龍山文化晚期、二里頭文化和二里岡文化之間??墒牵?000年公布的夏商周斷代工程階段性成果,充分肯定了1999年再次發(fā)掘的河南新密市新砦遺址,在夏文化發(fā)展鏈中,具有補空白的作用。你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解題關鍵:隨著科學的發(fā)展,考古成就也會有更進一步的成果,從而推動我國歷史研究的發(fā)展。
思路引領:要結(jié)合本題目開拓思維,聯(lián)系現(xiàn)實進行分析。
答案提示:人文科學的發(fā)展需要依賴科學研究的新成果;在科學研究中要有大膽質(zhì)疑的精神;人的認識是不斷發(fā)展的。
相關知識
第四單元二里頭文化的探索第3課 二里頭文化與認識夏史教案
俗話說,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每個教師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讓學生更容易聽懂所講的內(nèi)容,幫助教師提前熟悉所教學的內(nèi)容。您知道教案應該要怎么下筆嗎?小編為此仔細地整理了以下內(nèi)容《第四單元二里頭文化的探索第3課 二里頭文化與認識夏史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為您提供參考!
第四單元二里頭文化的探索第3課 二里頭文化與認識夏史教案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了解二里頭文化研究在夏史文明探索中的作用。
2.了解如何運用文獻中的資料與考古成果研究二里頭文化與重新研究夏史。
3.掌握一些重要概念:年代標尺、積年和夏文化。
4.通過二里頭文化研究對夏史研究的推動作用,培養(yǎng)學生探究歷史之謎,了解考古發(fā)掘與研究的基本常識,增強歷史感,培養(yǎng)質(zhì)疑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
(二)過程與方法
1.歸納總結(jié)法
2.問題總結(jié)法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通過掌握近年夏文化研究成果,更全面地了解中華五千年文化史,培養(yǎng)民族自豪感。
2.培養(yǎng)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3.引導培養(yǎng)學生對古代文明的向往和珍惜之情。
二、教材分析和教學建議
1.知識結(jié)構(gòu)
一、探索夏文明的主要對象
1.對二里頭文化的探索使夏史研究取得了實質(zhì)性的進展
2.二里頭遺址是探索夏文化的主要對象
二、夏年代標尺的基礎
1.二里頭遺址分期與常規(guī)14C測年。
2.二里頭文化分期研究是建立夏年代標尺的基礎。
三、考古成果與文獻資料在認識夏史中的重要作用
2.教材分析與教學建議
重點二里頭文化的探索使夏史研究取得了實質(zhì)性的進展。
難點考古成果與文獻資料在認識夏史中的重要作用。
教材內(nèi)容分析與教學建議
本課教材在初步了解二里頭文化遺址發(fā)掘情況的基礎上,向?qū)W生介紹了二里頭文化研究在夏史文明探索中的作用:二里頭文化的探索使夏史研究取得了實質(zhì)性的進展,二里頭遺址是探索夏文化的主要對象;二里頭文化分期研究是建立夏年代標尺的基礎;考古成果與文獻資料在認識夏史中的重要作用。
本課引言從夏商周斷代工程研究報告中的一段描述開始,提出了與本課中心內(nèi)容相關的問題,并指出二里頭文化的發(fā)現(xiàn)與研究,對這些問題的解決有重要的促進作用。為了能提高學生的興趣,可從國務院于1996年決定實施并將它列為國家“九五”重中之重的攻關項目“夏商周斷代工程”進入新課內(nèi)容。先介紹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緣起:中國古代文明是人類歷史上有數(shù)的獨立起源的古代文明之一,中國文化淵源流長,從未有過中斷。從我們的古籍文獻中,可以看到“驕傲”的歷史——中華文明肇始于伏羲,而興盛于黃帝,接下來便是堯舜禹、夏商周,三皇五帝、三墳五典。如果再向前追溯,還有燧人氏(暗示已會使用鉆燧取火)、有巢氏(暗示人們在樹上結(jié)廬而居),這是多么遙遠的歷史,這似乎與達爾文的進化論不謀而合。但是,這一切,只是被限定在了古史的“傳說時代”。夏商周三代,是中華文明走向繁榮的時期,遺憾的是,這些歷史竟沒有一個確切的年代。古希臘、古埃及等幾大文明的歷史,在西方學者一百多年努力下,研究成果顯著,古史年代歷歷在目。古埃及的年代可上溯到六千多年前,如要加上傳說時代,還要延續(xù)更長。轉(zhuǎn)回身再看看我們的歷史:我國古史的確切年代,只能上溯到公元前841年,即西周共和元年。在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有兩千余年未建立起年代學標尺,對中國古代就沒有這樣一個公認的年表,這是一個很大的欠缺。如此會造成兩方面的影響:從科學研究的角度來說,我們對于中國古代的文明研究,缺少一個公認的時間尺度。另一方面,從社會效益的角度來說,對于我們民族的自尊心有影響。我們到底有沒有五千年的文明史?究竟怎么樣?這不是憑著我們的愛國熱情所能解釋的,而是需要科學的論證,我們要很審慎地進行科學研究。這就向中國的科學家們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即如何填補這一段空白,完善這一年代學標尺。
因此,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目的,是要將夏商周時期的年代進一步科學化,制定這一歷史時期有科學依據(jù)的年代表,為深入研究我國古代文明起源和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再介紹夏商周斷代工程的基本情況:夏商周斷代工程共涉及9大課題、30多個專題,而每一個專題都需要歷史學、考古學、天文學和測年技術(shù)科學的多學科聯(lián)合攻關。直接參加工程的專家學者達170人,4位科學家被聘為首席專家。四位首席科學家,他們所從事的研究,代表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中的四個大的門類:一個是歷史學、一個是考古學、一個是天文歷法算術(shù)、一個是科技測年技術(shù)??紤]到國家“863計劃”也就聘任了7位首席科學家,夏商周斷代工程的重量,我們當能掂量出來。
第一目“探索夏文明的主要對象”
教材先介紹中國考古學者對二里頭遺址文化遺存得到了實質(zhì)性的發(fā)掘,確定了二里頭文化成為探索夏文明的對象。再介紹常見的考古證明的方法。
可先請學生閱讀第一、二段內(nèi)容,老師可先了解同學對夏史了解情況,5000年,一個美麗的傳說。迄今為止,關于三代紀年的說法依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不少學者為了研究一個特定的年代,便可耗盡其畢生心血。5000年的悠久歷史,對于普通中國人來說,是一個早已在頭腦中根深蒂固的概念。也許很多人根本沒想到過,它會成其為一個問題。正是夏商周斷代工程的新聞,使人陡然發(fā)現(xiàn),它居然確實是一個問題。
資深歷史學家李學勤這樣解釋:5000年歷史的說法來自《史記》等歷史文獻的記載。清華大學教授彭林稱,5000年歷史說確實是模糊的,因為古書的記載往往互相矛盾,很不可靠。歷史要成為信史,必須有足夠的科學依據(jù)。率先對5000年文明史的說法進行質(zhì)疑,始于20世紀初。從美國留學歸來的胡適一語震驚學界:“東周以前無史?!惫艜嘘P于夏商的記載只能當做神話與故事來讀。
1959年夏,中國考古學家徐旭生先生率隊在豫西進行“殷墟”調(diào)查時,發(fā)現(xiàn)了二里頭遺址。二里頭遺址包涵的文化遺存上至距今5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下至東周、東漢時期。而遺址的興盛時期是公元前2036年至公元前1600年的夏的文化,考古學將其主要階段稱為“二里頭文化”。經(jīng)過40多年的持續(xù)發(fā)掘,在二里頭發(fā)現(xiàn)的主要遺址有:大型宮殿遺址,這是已知中國最古老的宮殿,建筑布局嚴謹,主次分明,開創(chuàng)了中國歷代帝王宮殿建筑形制之先河,許多形制為后世延用,號稱“中華第一王宮”;墓葬,二里頭遺址內(nèi)已清理發(fā)掘墓葬有幾十座;手工業(yè)作坊,包括鑄銅、制玉、制石、制骨、制陶等作坊遺址。這里出土的青銅容器是中國最早的一批青銅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青銅器。
二里頭文化作為中國夏商文化的一個界標,對于探尋中國五千年文明的起源,尤其是夏商周斷代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第二目“夏朝年代標尺的基礎”
在本目中教材主要向?qū)W生介紹夏遺址考古新發(fā)現(xiàn)和一些考古成就。在學生了解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上提出問題:考古學者確定夏年代標尺的方法是什么?夏朝的始年又是如何確定的?從新砦遺址的發(fā)現(xiàn)過程我們可發(fā)現(xiàn)在進行考古研究中應把握哪些原則?從中我們可得到什么啟示?
首先,介紹古今測年方法的變化和發(fā)展。從新砦遺址的發(fā)現(xiàn)過程我們可發(fā)現(xiàn)二里頭文化的探索使夏史研究取得了實質(zhì)性的進展,在新砦遺址的考古發(fā)掘中我們發(fā)現(xiàn):古代年代學的研究工作,不是從夏商周斷代工程才開始的,也不能說從近代才開始。實際上,我們的古代先人早就這樣做了,而且在司馬遷之后,很快就開始做了。司馬遷為什么對于公元前841年以前沒有給出一個詳盡的年表,那是因為司馬遷非常實事求是、非常謹慎。他在《史記》里面明確說了,他看過有關黃帝以來的許多文獻材料,也有年數(shù),可是這些年數(shù)比較模糊,又不一致,所以便棄而不用。因此,在司馬遷之后,很早就有學者進行了探討與研究。第一個做這方面系統(tǒng)研究而且具有非常優(yōu)異的重要成果的是西漢晚年的劉歆。劉歆不但是一個文史學家,而且是一個科學家,在天文歷算方面有著非常重要的成就。劉歆對于公元前841年以前的年代進行了推算和研究,推算的結(jié)果體現(xiàn)在他撰寫的《世經(jīng)》中?!妒澜?jīng)》的主要內(nèi)容收錄在《漢書律歷志》里面?!稘h書律歷志》這部分,就是根據(jù)劉歆的《世經(jīng)》編寫的。劉歆做了很詳細的推測,對于古史給出了一個年代系統(tǒng)。根據(jù)他的推算,武王伐紂是公元前1122年。這個數(shù)字,一直到今天在世界上還有影響。從劉歆以后,又不知有多少學者進行了推算和研究。不過,他們的工作總有一定的局限性,有不能突破的地方。這是因為,從西漢劉歆一直到清代中葉的學者,他們研究這個問題所使用的材料都是古書,而且他們所用的古書基本上不超過司馬遷所見到的書。相反的,司馬遷所見到的從黃帝以來有年數(shù)的材料,絕大部分是他們都看不到的。因此,雖然他們的推算在某些點上可以更精密化,但總是跳不出古書的范圍這個局限。這可以說是中國古代年代學研究的第一階段。
晚清以來,情況有些不同。因為清代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金石之學特別繁榮發(fā)達。有些學者開始根據(jù)青銅器的銘文,就是金文,來研究古代的歷日,這樣,就突破了過去單純依靠古書的局限。特別是到了1899年甲骨文被發(fā)現(xiàn),在古書的材料之外,提供了新的材料來源??脊虐l(fā)現(xiàn)的材料多是古書里沒有的,對于年代學的研究就增加了很多的資料。這可以說是年代學研究的第二個大階段。在這個階段,不只是中國人在研究,還有日本人、韓國人以及西方人都參加了研究。很多人取得了非常有意義的成果,到今天我們還在使用。可是必須說,他們的工作還是有局限的。這是為什么?因為年代的研究,不是一個學科甚至兩個、三個學科所能解決的。它所牽涉的范圍極為廣泛,不但需要有文科的研究,還需要有理工科的手段。必須把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結(jié)合起來,才有可能達到比較好的成果。
20世紀,中國的考古學,特別是夏商周這段時期的考古學取得的成果,為研究夏商周年代學,積累了大量的材料。同時,我們國家的許多學科都有比較好的發(fā)展,包括天文歷算、測年技術(shù)等??萍嫉倪M步,為考古研究提供了強有力的武器。
第三目“考古成果與文獻資料在認識夏史中的重要作用”
從夏文化的研究成果我們不難看出:一、文獻資料與考古材料的對比研究,相互印證,是探索夏史和重新認識夏史的一種科學方法。二、夏商周斷代工程成果還說明,采用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相結(jié)合的辦法,是可以解決一些過去由單一學科或單純由人文社會科學無法解決的課題。它為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的發(fā)展開拓了一條新路。它對中國考古學、歷史學、古文字學、天文年代學等學科的發(fā)展將產(chǎn)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參加工程的有170位來自不同學科的專家,采用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相結(jié)合的辦法,聯(lián)合攻關,共同去攻克夏商周年代學難題。這在中國學術(shù)史上還是第一次,在方法論上也具有開拓意義。實施過程中,各個課題、專題都是獨立地進行研究。最后,將各專題、課題的研究結(jié)果綜合起來,進行平衡調(diào)整,制訂出一份夏商周年表。這份年表是多學科相結(jié)合的產(chǎn)物,它比以往由單一學科或單項研究作出的結(jié)論要科學、合理得多。三、夏商周斷代工程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意義,就是為在21世紀里開展大規(guī)模的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相結(jié)合的研究積累了一些經(jīng)驗。大家知道,現(xiàn)在新學科的開辟,常常是在不同學科的夾縫里、不同學科的結(jié)合中產(chǎn)生的。
比如說,生物化學、物理化學,還有化學物理、地球化學,諸如此類,都是介于多種學科之間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有很多交叉點,會產(chǎn)生一些新的學科。這些新學科的研究結(jié)果,不但對于人文社會科學的發(fā)展有很大的推動作用,而且對自然科學的發(fā)展也有一定的推動作用。所以,不能理解為這種結(jié)合就是文科利用一下理科的儀器和結(jié)論。夏商周斷代工程究竟是一個文科的項目,還是一個理科的項目,很難說。年代學在學科分類表里是分在天文學里面,可是它又有這么多的文科內(nèi)容。以后還會開辟許多類似的學科,因此,我們?nèi)绻茉谶@方面積累經(jīng)驗教訓,對將來科學的發(fā)展會有一些益處。
最后請同學通過解答《本課測評》的幾個問題,加深對本課內(nèi)容的理解。
三、教學設計與案例
1.教學設計
在“探索夏文明的主要對象”一目的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和認識二里頭遺址文化遺存研究得到了實質(zhì)性的發(fā)展,確定了二里頭文化成為探索夏文明的對象,老師可先用談話法了解學生對夏史的了解情況,再介紹在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有兩千余年未建立起年代學標尺,對中國古代就沒有這樣一個公認的年表,這是一個很大的欠缺。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意識。爾后,自然過渡到二里頭遺址文化遺存研究的重要性及對夏文化研究所起的作用。
“夏朝年代標尺的基礎”一目的教學,旨在培養(yǎng)學生探究歷史之謎,了解考古發(fā)掘及研究的基本常識,增強歷史感性認識。利用課本中典型陶器形制演變圖,豐富考古常識,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關于“考古成果與文獻資料在認識夏史中的重要作用”一目的教學,可通過進行“分組討論不同學科的學者在夏文化研究中分別應承擔哪方面的研究任務”這一活動,讓同學學會思考,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老師小結(jié)后提出討論題:“研究工作中這樣的分工和合作,對我們今天教育研究有怎樣的指導作用?”讓學生通過學習歷史達到關注身邊的事,關注我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和時代,真正做到“經(jīng)史致用”。
2.教學案例
案例一 探索夏文明的主要對象
依次展示嫦娥奔月、羿射十日、妹喜裂帛三張圖片,請學生講述相關的神話故事。
嫦娥奔月相傳在堯的時代,天上十日并出,引起天下大旱,毒蛇猛獸又四出殘害民眾,人民生活十分困苦。神射手羿用天帝賜予的弓箭射落了九個太陽,又殺死了無數(shù)毒蛇猛獸,才使人民的生活安定下來。后來,羿到了西王母那里,求來了長生不老藥,拿到家中,卻不料被他的妻子嫦娥所偷吃。嫦娥服下不老藥后,飛上天空,奔向月宮。
羿射十日相傳在堯的時代,天上十日并出,萬木焦枯,天下大旱,地上的毒蛇猛獸四出殘害生靈百姓。這時天帝賜弓箭給當時的著名射手羿,要他為民除害。羿使出高超的射技,用弓箭射落了九個太陽,又殺了無數(shù)毒蛇猛獸,使民眾的生活得以安定下來。
妹喜裂帛妹喜,夏桀之寵妃,為有施氏之女子。有施氏的首領將她送給夏桀,得到桀的寵愛。妹喜好聞裂繒之聲而笑,桀為發(fā)繒裂之,以順適其意。意思是說:妹喜聽到撕扯繒帛的聲音就笑,于是夏桀把繒帛拿來撕扯,以博得妹喜的歡心。夏桀的這一荒唐故事,成為后人恥笑昏君的一個笑料。
老師問:這三幅畫的體裁是什么?說明了什么?答:神話故事。老師指出,春秋戰(zhàn)國時,鑒于夏朝無當時的文字及遺物可資鑒證,故或謂其與黃帝、堯、舜等一樣,應屬傳疑時期。“五四”時期許多歷史大師掀起一股“疑古思潮”。通過對傳世文獻的再次考證,他們得出結(jié)論:三代無信史!他們把公元前841年之前的歷史,全部“科學考證”為“神話傳說”。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更是在其名著《古史辨》中稱,他以《說文解字》訓“禹”為“蟲”做根據(jù),得出禹是“蜥蜴之類”的“蟲”?!坝硎且粭l蟲!”整個夏代帝王都是禹的后代,如果他們都是從蟲的肚子里爬出的,那就根本不屬于人類,還有必要再考證嗎?不過先秦古籍曾一再提及商代以前有夏王朝,如《尚書》云“我不可不鑒于有夏,亦不可不鑒于有殷”(《召誥》),《詩經(jīng)》謂“殷鑒不遠,在夏后之世”(《大雅》)。但中國學術(shù)界對夏人活動中心和基本的年代框架一直沒有明確的定論??梢姸镱^文化遺址的發(fā)掘與研究工作的成就對夏史研究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案例二 夏朝年代標尺的基礎
老師提出問題:“夏商周斷代工程”設立了9個課題、30多個專題。它的特點是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相結(jié)合,請同學分成四個小組。第一組:從事文獻學研究的專家;第二組:考古專家;第三組:天文學家;第四組:物理學家。討論在夏文化研究中分別應承擔哪方面的研究任務?
同學討論后回答:
第一組:從事文獻學研究的專家們,把中國歷代典籍中有關夏商周年代和天象的材料匯集起來,進行分析和整理,對其中一些重要的文獻材料詳加考證,逐一判斷其可信程度和使用價值,以供使用。
第二組:考古專家們用事實說話,從事歷史地理學研究的學者,著重對夏、商都城的地理位置進行考證,為探索夏、商時期的都邑提供線索。從事古文字學研究的學者,將吸取考古學研究的成果,做好殷墟甲骨文和西周青銅器及其銘文的分期研究,并選出有年代意義的材料,供天文學家作天文歷法方面的研究或進行14C測年。
第三組:天文學家們則在總結(jié)前人在天文年代學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依據(jù)文獻學和古文字學家提供的材料,推算出準確的年代。這些年代若能得到碳十四測年中測得的相關年代的支持,可以起到定點的作用。
第四組:考古學家在對三代考古遺存進行系統(tǒng)研究,確立可靠的分期序列的基礎上,提供層位關系清楚、文化屬性明確、可以構(gòu)成系列的含碳標本,由物理學家作14C測年。測年結(jié)果,可以得到與考古分期序列相一致的年代序列。
老師小結(jié)后提出討論題:研究工作中這樣的分工和合作,對我們今天教育研究有怎樣的指導作用?以此為題擬一演講稿(可在課后完成)。
講稿例:
當今世界,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的分化、對立甚至沖突,已成為“現(xiàn)代病”。自然科學提出或發(fā)明了什么新東西,人文科學一準兒正等在那兒準備“糾正”。你剛剛在那里歡呼克隆技術(shù),我就說那技術(shù)是“不道德”的;你剛剛假設太陽系可能還會發(fā)現(xiàn)一顆行星,我立刻講“那是癡人說夢”;你欣喜地描繪信息社會的偉大,我立刻把一大堆世界毀滅的前景搬上好萊塢。雙方你來我往,打得煞是熱鬧。雖說“真理越辯越明”,但也常常兩敗俱傷。似乎很少有人想過: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是否可以融通、共建,共同創(chuàng)造我們生存世界的美好未來?人文科學是一座橋,自然科學也是一座橋,兩座橋上的人們各走各的路,“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甚至隔橋指責。
這時,如果有人在兩橋之間搭起了第三座橋,交流便豁然貫通起來,你來我往,取長補短,然后肩并肩共同扶持著前行。清華大學人文學院的復建,似乎是感到了“通才”的重要和難得。但惟其難得,我們更要呼喚“通才”教育和“通才”科學家。愛因斯坦常常面對居室中的叔本華畫像演奏他心愛的小提琴,那種弦外之音,讓人體會到一個偉大科學家兼容并蓄的情懷。
案例三 在本課的小結(jié)中,可補充一些材料,讓學生在閱讀中自己體會夏文化探索成就的重大意義。
材料:德國考古學家維爾納?克勒爾在他的大學教材中曾這樣寫道:
從埃及起畫一條線通過地中海沿岸的巴勒斯坦和敘利亞,然后順著底格里斯河,穿過美索不達米亞到達波斯灣,這整條線就形成了一個清晰的彎月。四千年前,這個圍繞著阿拉伯沙漠的強大的半圓即所謂的“肥沃的新月”擁抱著許多種文明,他們一個挨著一個像一串燦爛的明珠,光澤照耀著周圍處于黑暗的人民。正是這個地方孕育著從石器時代到希臘——羅馬文明的黃金時代。
公元前兩千多年的時候,在這“肥沃的新月”里和埃及,高度培育的文明爭彩奪艷,法老們已經(jīng)在位一千多年了,越過這“肥沃的新月”,距離越遠,黑暗的程度就越深,文化文明的跡象也越少。好像其他大陸的人民如小孩子一樣等待別人來把他們喚醒。在東地中海那一邊正發(fā)出光輝(指的是克里特島一帶,古希臘文明);在巴爾干半島上,早期銅器時代還剛剛開始;在撒丁和法國東部、在不列顛,還都處于石器時代。遠在喜馬拉雅山麓,印度河流域中的一個孤立的文明前哨已處于風燭殘年之中;在中國、在廣大的俄羅斯草原、在非洲都是一片黑暗。在大西洋彼岸的南北美洲則還在蒙昧中。
同學們看到這里有何感受?中國文化在西方眼里竟如此凄涼!
這里,肯定有我們自身的問題,所以,夏商周斷代工程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斷代工程的意義不言而喻。
四、問題解答
一、本課測評
二里頭遺址的發(fā)現(xiàn)、發(fā)掘與研究,給我們什么啟示?
解題關鍵:要從多角度來分析。
思路引領:對夏文化的研究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答案提示:證實了夏史的真實可信;豐富了夏文化內(nèi)涵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的科學資料;確定了中國五千年的文明信史;弘揚中華文明。
二、學習延伸
1.通過本課的學習,你如何看待我國古代文獻中關于夏朝歷史的記載和傳說?
解題關鍵:基本證實了夏朝歷史的記載和傳說。
思路引領:可舉例說明。
答案提示:沒有文字的考古材料,遺址、墓葬、建筑、服飾、器物,也可以拿來印證古書。而本來屬于自然科學的14C測年技術(shù)的誕生和不斷改進,使深埋地下的骨頭和木屑都能出來“說話”,告知它們?nèi)胪習r相對準確的年代。這些新方法和新技術(shù)的誕生和發(fā)展,使夏“走出疑古時代”。并證明我國古代文獻中關于夏朝歷史的記載和傳說絕大部分是真實可信的。
2.有的學者曾斷言,今后不可能有新的考古學文化穿插在河南龍山文化晚期、二里頭文化和二里岡文化之間。可是,2000年公布的夏商周斷代工程階段性成果,充分肯定了1999年再次發(fā)掘的河南新密市新砦遺址,在夏文化發(fā)展鏈中,具有補空白的作用。你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解題關鍵:隨著科學的發(fā)展,考古成就也會有更進一步的成果,從而推動我國歷史研究的發(fā)展。
思路引領:要結(jié)合本題目開拓思維,聯(lián)系現(xiàn)實進行分析。
答案提示:人文科學的發(fā)展需要依賴科學研究的新成果;在科學研究中要有大膽質(zhì)疑的精神;人的認識是不斷發(fā)展的。
二里頭遺址的文化遺存
俗話說,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高中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老師職責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讓學生們充分體會到學習的快樂,幫助高中教師在教學期間更好的掌握節(jié)奏。那么一篇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才能寫好呢?為了讓您在使用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二里頭遺址的文化遺存”,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請收藏。
二里頭遺址的文化遺存
一、教學目標
目標
內(nèi)容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識記理解運用
豐富的文化遺存二里頭遺址中的遺跡、遺物、墓葬工具用具制造水平反映當時生產(chǎn)力水平通過遺存考察社會狀況觀察圖片對比分析了解先人們的生活生產(chǎn)狀況
宏偉的宮殿一號宮殿建筑遺址情況宮殿是王者居住地,社會政治中心宮殿建筑反映了當時建筑水平的發(fā)展問題探索居住建筑的優(yōu)化美化特權(quán)化
形制多變、種類繁多的陶器不同的系類、質(zhì)料、形制、紋飾陶器變化反映生活水平變化考察陶器與宮殿建筑的聯(lián)系分析對比飲食器具進化,建筑材料的進化
二、教材分析和教學建議
1.知識結(jié)構(gòu)
2.教材分析與教學建議
重點
初步掌握宮殿和陶器的一般知識。
難點
大型宮殿基址與都城的關系。
教材內(nèi)容分析與教學建議
本課教材主要從3個方面向?qū)W生介紹了我國二里頭遺址的文化遺存:豐富的文化遺存,宏偉的宮殿,形制多變、種類繁多的陶器。在遺存中突出對宮殿和陶器的介紹。
本課引言由3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重點介紹陶器:因為陶器能反映人們的生活、反映時代特點、區(qū)域風貌,成為考古學界探索古文明的重要物件。仰韶彩陶、山東龍山黑陶、河南龍山灰陶是不是夏文化,有激烈的爭論。第二部分:明確提出2個要探究的主要問題,大型宮殿遺址與都城的關系如何?二里頭文化各期陶器有何異同?引發(fā)好奇心,激起對二里頭遺址考察的關注,引向華夏文明的探索。第三部分:列出3個重要的概念,文化遺址與遺存,房址和宮殿基址,陶器系類。引導學生深入學習。
第一目“豐富的文化遺存”
教材介紹了遺存的內(nèi)容是指遺跡、遺物和墓葬三個方面的問題。
1.先人足跡──遺跡:指灰坑、鏟跡、房址、窯址、灶址。三期是繁榮階段堆積較厚,內(nèi)涵豐富。一號、二號宮殿基址考古意義最大。它反映這一時期建筑水平的代表性遺存,建議教師通過圖片,補充以下說明。已經(jīng)發(fā)掘的兩座宮殿遺跡都建筑在夯土臺基之上。1號宮殿位于遺址中部,為整體略呈方形的夯土基址。東西長108米,南北寬100米,高0.8米?;繁辈空?,為一座略高起的長方形臺基,東西長30.4米,南北寬11.4米,四周有檐柱洞,可復原為面闊八間、進深三間的四阿重屋式的大型殿堂建筑。殿堂前是平坦的庭院;圍繞殿堂和庭院的四周是廊廡建筑;夯土臺基正南邊緣中部是大門。其東北約150米,為2號宮殿基址,南北長72.8米,東西寬58米。殿堂同樣建筑在基址北部的長方形基座上,可復原為面闊三大間、進深一大間帶有回廊的宮殿建筑。殿堂南面是庭院,發(fā)現(xiàn)有地下排水管道。圍繞殿堂和庭院有北墻、東墻、東廊、西墻、西廊,南面亦有廊和大門。大門中間是門道,兩側(cè)為塾。這兩座由殿堂、廊廡、庭院、大門等單位建筑組成的宮殿,布局嚴謹,主次分明,是迄今所知中國最早的宮殿建筑。其形制開中國宮殿建筑之先河。
2.精神生活──遺物:二里頭遺址出土遺物有青銅器、玉器、陶器、石器、骨角器和蚌器等。建議教師結(jié)合課本插圖補充以下內(nèi)容和圖片。其中有迄今發(fā)現(xiàn)年代最早的銅爵,另一件柄形飾物上雕琢有規(guī)整的獸面紋,紋樣與后來在銅器上常見的一致,是目前已知年代較早的獸面紋樣,工藝相當精致。還有一件獸面銅牌,用200多塊綠松石鑲嵌而成,是目前已知最早的銅鑲玉制品,也具有較高的工藝水平。二里頭已經(jīng)有了陶鈴、銅鈴等樂器。一些大口陶尊的口、肩部有二十多種刻劃符號,其中有的可能就是原始文字。此外,還見有卜骨,大多用豬、牛等動物的肩胛骨,上有灼痕。這些遺物可從一個側(cè)面反映當時奴隸主貴族的精神生活。
3.等級差別──墓葬:在二里頭遺址發(fā)掘出一批墓葬,皆為長方形土坑墓。其中大型墓1座,位于2號宮殿基址中心殿堂與北墻之間。墓口東西長5.35米,南北寬4.25米,深6.1米。墓內(nèi)填土經(jīng)夯筑,遺物被盜,僅剩一些朱砂、漆皮、蚌飾片和涂朱陶龍頭等,推測原來墓中的隨葬品是相當豐富的。中型墓葬有6座,墓口長2米多,寬1米多。有的有二層臺或腰坑,墓底鋪朱砂,還有漆棺殘皮。隨葬有銅爵、戈、戚、玉璋、鉞、圭、綠松石飾及各種陶器、骨珠、海貝等。小型墓葬有20多座,墓口長不及2米,寬僅0.6~0.7米。隨葬品只有少量陶器。另一類墓葬在灰坑或灰層中,還散見30多具人骨架,有的捆綁雙手,有的身首異處,有的和獸骨埋在一起,可能是被殺害的,或與祭祀有關。不同的埋葬方式,說明死者生前的社會地位存在等級差別。
第二目“宏偉的宮殿”
教材詳細介紹了一號、二號宮殿遺址的內(nèi)容,要求學生研讀課本,說出兩者的主要區(qū)別。建議教師補充關于我國最早的宮殿建筑群的內(nèi)容:考古學家最近在我國已知最早的大型宮殿基址──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的2號宮殿下面,發(fā)掘出一座時代更早、規(guī)模更大、結(jié)構(gòu)更為復雜的大型建筑基址,將迄今為止可確認的我國最早的宮殿建筑群的年代提早約百年左右。這座現(xiàn)編為3號的建筑基址屬于二里頭文化早期,它結(jié)構(gòu)復雜,規(guī)模龐大,是迄今為止可確認的二里頭文化最早的大型夯土基址。它南北窄長,已探明的長度達150余米,主體部分至少由三重庭院組成。有專家說過去由于材料所限,學術(shù)界對肇始期的中國早期宮室建筑的認識來源于過去發(fā)掘的二里頭遺址1號、2號宮殿,認為其形制簡單,獨門獨院,到了稍后的偃師商城時期,宮室建筑的結(jié)構(gòu)才復雜起來,3號基址的揭露改變了這種看法。
第三目“形制多變、種類繁多的陶器”
教材從質(zhì)料、型制、文飾等方面歸納其特點。二里頭一期陶器陶色多深重,夾砂灰陶的色調(diào)多變,或泛藍,或泛黑,或泛褐,砂粒粗大,往往凸現(xiàn)于器表。常見泥質(zhì)黑陶或黑皮陶;以深腹罐最多見,其他常見器類主要有圓腹罐、鼎、甑、刻槽盆、捏口罐、壺、觚、盉、爵、豆、三足皿、圈足盤、折沿盆、平底盆、小口尊、矮領尊、缸、器蓋等。夾砂陶以籃紋為主,繩紋次之,方格紋再次之?;@紋深而清晰,或豎或斜;方格紋多呈菱形,少數(shù)是正方形或長方形;繩紋很細,直而整齊。泥質(zhì)陶多磨光,紋飾有籃紋、弦紋。到二里頭三期時,陶器發(fā)生較大變化,與一期文化相比,判然有別。陶色淺而純正,一般均表里一色。夾砂灰陶所占比例較前增大,砂粒多較細小,白陶、黑皮陶已不多見;卷沿盆取代折沿盆成為盆類的主流,盉取代鬶成為流行的酒器,淺盤口深腹罐大量出現(xiàn),典型大口尊開始流行。深腹罐和圓腹罐最常見,其次是大口尊和卷沿盆,另外有缸、小口尊、矮領尊、器蓋、捏口罐、刻槽盆、平底盆、三足皿、豆、平底盆、鼎、盉、爵等。以繩紋為主,早段流行細繩紋和偏細的中繩紋,偶爾可見籃紋,基本不見方格紋,少數(shù)器物的內(nèi)壁上出現(xiàn)小麻點。晚段流行中繩紋,籃紋、方格紋基本消失,常見中型麻點。
三、教學設計與案例
1.教學設計
關于“豐富的文化遺存”一目的教學,重點掌握遺跡中宮殿遺址,并進行以下常規(guī)了解。宮殿建筑遺址共發(fā)掘2座,1號宮殿基址平面呈正方形,東西長108米,南北寬100米,殘高0.8米;基址的中部偏北處有一長方形臺基,長30.4米,寬11.4米,臺基上有一周排列整齊的柱穴,每個柱穴前側(cè)還有2個小柱穴,可能是支撐殿堂四檐的檐柱。據(jù)此可以復原出一座高大的四阿重屋式殿堂。殿前有面積達5000平方米的大庭。在基址的四周還環(huán)繞著一面坡或兩面坡式的廊廡建筑。這一宮殿遺址的發(fā)現(xiàn)引起史學界的關注,專家們認為,四阿式,從形制到結(jié)構(gòu)都保留了早期宮殿的特點,為以后的歷代宮殿建筑所沿用,從這個意義上說,它開創(chuàng)了中國宮殿建筑的先河。
遺物中重點掌握文化的樂器有陶塤和石磬兩種。文化藝術(shù)品多見陶塑,有蛤蟆、羊、龜、龍、魚、蛇、豬、狗、烏等造型,陶刻有人像、饕餮紋、蛇紋、魚紋、幾何形等圖案,其中有一片陶器殘片上刻有兩條蛇(龍)的形象,巨眼、利爪,身上飾有鱗片。
關于“宏偉的宮殿”一目的教學,使學生了解掌握中國宮殿的以下內(nèi)容。①“宮”的象形意義:公元前11世紀以前的殷墟甲骨文“宮”是一個象形字,所表現(xiàn)的只是一座最簡單的穴居小屋:頂上象形穴居小屋的屋頂,它下面的一個“口”字表示屋頂上的天窗,再下又一個“口”字為屋門。“宮”字最初的意義泛指所有的房屋,秦漢以后這個字才專屬于帝王。“殿”字最早出現(xiàn)于春秋戰(zhàn)國,秦漢以后更多,原意是泛指高大的建筑?!皩m”“殿”二字連用,就是現(xiàn)在一般理解的帝王宮室。在河南偃師二里頭,曾經(jīng)發(fā)現(xiàn)過有可能屬于晚夏的宮殿遺址,是在庭院內(nèi)建造一座長方形殿堂。規(guī)模當然已經(jīng)比“大房子”大得多了,卻仍可看出“大房子”的影子,也就是說仍是合集會、祭祀與居住三項功能為一體的。殿堂前部開敞,稱“堂”,面積最大,是處理政務、接見群臣和祭祀的場所;后部和左右隔為許多小房間,作居室,稱“室”。②宮殿的功能作用:起初它是集居住、聚會、祭祀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古人生活活動場所,然后才與祭祀功能分化,發(fā)展為只用于朝會和君王后妃居住的獨立建筑類型。在宮內(nèi),朝會和居住功能又進一步分化,形成為所謂“前堂后室”,以后發(fā)展為“前朝后寢”或稱“外朝內(nèi)廷”的規(guī)劃格局。更后,約在西漢,又在宮內(nèi)朝、寢之后,布置了御花園,一直到明清兩代都是這樣。二里頭宮殿首次使用了院落式的群體布局方式。院落以橫向的延伸來補償木結(jié)構(gòu)不易造成的高,以室外空間的大和多變以及室內(nèi)外空間之間的豐富關系,來補償木結(jié)構(gòu)建筑單體內(nèi)部空間的較為仄狹和形體變化的不足,從而有利于創(chuàng)造出宮殿建筑所要求的壯麗氣勢和謹嚴肅穆的氛圍。
關于“形制多變、種類繁多的陶器”一目的教學,請學生歸納其用途,并設想沒有陶器時,人們飲食生活遇到的困難和不便。陶器為什么熱不怕膨脹,冷不怕收縮?分小組討論:根據(jù)學生們的發(fā)言歸納講解如下。當人們開始用陶器燒煮食物的時候,發(fā)現(xiàn)普通泥質(zhì)陶炊具沒燒多少次就會破裂,這又給人們的使用帶來不便,那么這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大家知道,絕大多數(shù)材料在受熱時要膨脹,冷卻時要收縮,而且熱膨脹越大,冷收縮也越大,而不同材料在相同升降溫條件下,其熱脹冷縮的量是不同的,為了能對各種材料的這種性能作比較,在熱物理學上確立了一個材料的測試指標,稱之為膨脹系數(shù),此系數(shù)大,說明材料的熱脹冷縮量大,反則反之。由于普通泥質(zhì)陶炊具的膨脹系數(shù)相對較大,抗冷熱急變的穩(wěn)定性就差,因此普通泥質(zhì)陶炊具經(jīng)不起多次燒(快速升溫)和停(快速冷卻)的考驗而破裂。如何才能解決此難題呢?當時先民又展示了他們的智慧,創(chuàng)造了一種夾砂陶,其工藝是在黏土中加入一定量的砂,混合均勻后,用此泥成形、干燥并燒成陶器。這種夾砂陶在很多新石器的遺址中都有發(fā)現(xiàn)。由于一般河沙中的主要礦物是石英,它的膨脹系數(shù)很小,因此陶器中羼和了砂,能使它的膨脹系數(shù)降低,而抗冷熱急變的穩(wěn)定性大大提高,從而使夾砂陶炊具的使用壽命延長。在那樣早的年代,我們祖先就成功地利用配方來改進制品性能,真是一個了不起的創(chuàng)舉。這種加羼和料技術(shù)至今還在使用,水泥混凝土制品就是例證。
陶器出現(xiàn)的意義?分小組討論歸納。1?生活陶器:使人的飲食習慣發(fā)生巨變,人們在進入新石器時期過起定居生活。使人類從生飲、生食和吃燒烤食物中解放出來,從而吃上既衛(wèi)生又易消化的燒煮食物,使人類的飲食習慣獲得重要突破。2?建筑陶器:為人類居住條件的改善作出過重大貢獻。陶水管:例如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有很多陶水管出土。陶瓦:在大型宮殿建筑頂部使用的有版瓦、筒瓦、瓦當和瓦釘?shù)?。陶磚:最早出現(xiàn)在距今2500年左右的春秋時期,當時的制作量還較少,它是長方形或正方形的薄磚。到了距今2300年左右的戰(zhàn)國時期,各國在都城等地大興土木,建造城市、宮殿和木梁磚瓦房,促進了建筑陶業(yè)長足的發(fā)展。而且很多世界聞名的建筑歷史遺產(chǎn)如長城、宮殿、皇陵等,都離不開磚和瓦。直至近現(xiàn)代磚瓦還是我國建筑業(yè)的重要材料。
2.教學案例
案例一 在學習豐富的文化遺存時,用實物投影,或計算機,或幻燈介紹三幅圖片。
圖片一:遺跡——房址:先人足跡
圖片二:遺物——嵌綠松石牌飾:精神生活
圖片三:墓葬——等級差別
案例二 在學習宏偉的宮殿時,用實物投影,或計算機,或幻燈向?qū)W生展示《河南偃師二里頭宮殿復原圖》,形成直觀印象。
偃師二里頭遺址中的宮殿建筑基址,全部由夯土筑成,最厚的地方有四米多。整個平面略呈正方形,東西長108米,南北寬100米,總面積約一萬平方米。在基址上面保留有排列整齊的柱洞和墻基。考古工作者根據(jù)基址遺跡進行了復原,發(fā)現(xiàn)基址中部偏北為一座大型的主體殿堂,殿堂面闊八間、進深三間,四坡出檐,外有一周挑檐柱。主殿堂的前面為平坦開闊的庭院,庭院南面為面闊七間的牌坊式大門?;返乃闹苓€圍繞著一組完整的廊廡式建筑。從整個來看,這是由堂、廡、庭、門等單體建筑組成的一座大型建筑群,布局嚴整,主次分明,極為壯觀。這座建筑已基本上具備了宮殿建筑的特點和規(guī)模。根據(jù)殿內(nèi)發(fā)現(xiàn)若干埋有人骨架和獸骨的祭祀坑,推測這座宮殿可能是宗廟建筑遺存。宗廟是古代國家政權(quán)的象征,它不僅是祭祖的地方,也是處理軍國大事,舉行策命典禮、外交盟會的地方。在古代,“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因此這里是王都所在地。這座宮殿的遺址發(fā)現(xiàn)于二里頭第三期文化層中,經(jīng)放射性碳素測定,其絕對年代為距今三千五六百年,約當夏代末年。據(jù)記載,夏末桀居斟。二里頭遺址可能是夏桀的都邑斟。但也有專家稱其為商都西亳。
案例三在學習形制多變、種類繁多的陶器時,用實物投影,或計算機,或幻燈向?qū)W生展示二里頭陶器。領會陶器怎樣改進了先人們的生活。古往今來,每一次重要的科學技術(shù)發(fā)明都會對人的生活發(fā)生較大的影響。如果你仔細想想,很可能也會有同感。要證實這一結(jié)論的事例有很多,就拿不起眼的陶器被發(fā)明來說吧,它就給人類的生活帶來過巨大影響,這并不夸張,請看以下事實:在那遙遠的古代,先民以生飲和生食獵物、野果為生,過著茹毛飲血、艱難困苦的不定居生活,不知經(jīng)過多少歲月,才進入新石器時期,出現(xiàn)農(nóng)業(yè)、畜牧業(yè),人們開始定居下來。雖然在這以前已懂得使用火烤獵物,吃上燒烤熟食,但到新石器時期,人們迫切希望能吃上燒煮的食物,可是當時沒有耐燒的器皿,要盛東西只能用破瓠和蚌殼之類。這些器物是經(jīng)不住火燒的,因此可想而知當時要喝開水和吃煮熟的食物是多么困難,故先民迫切需要有一種耐燒的盛器。陶器被發(fā)明,使人類的夢想變成事實,使人們的飲食發(fā)生了巨大變化。開水和美味豐富的燒煮食物,促進了人體的消化吸收,并大大減少了病菌入口,從而提高人類的健康水平,延長壽命。吃燒煮食物的習慣,一直延續(xù)至今。顯而易見,這一飲食習慣的突破,是多么的重要。
四、問題解答
你同意哪種推論?
解題關鍵:古人對生與死的理解。
思路引領:死是生的另一種活法。
答案提示:對生的留念,死后仍然享用生前華麗的宮殿。
本課測評
1.二里頭的文化遺存主要有哪些?
解題關鍵:熟悉課本內(nèi)容。
思路引領:遺存的豐富內(nèi)涵。
答案提示:遺存的內(nèi)容是指遺跡、遺物、墓葬。
2.二里頭文化的陶器有何特點?
解題關鍵:從質(zhì)料、形制、紋飾等方面歸納其特點。
思路引領:課本文字和圖片。
答案提示:生活陶器、建筑陶器、泥質(zhì)夾沙灰陶、卷沿侈口三足飾紋
第四單元二里頭文化的探索第2課 二里頭遺址的文化遺存
第四單元二里頭文化的探索
第2課 二里頭遺址的文化遺存
教案一、教學目標
目標
內(nèi)容
知識與能力
過程與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識記
理解
運用
豐富的文化遺存
二里頭遺址中的遺跡、遺物、墓葬
工具用具制造水平反映當時生產(chǎn)力水平
通過遺存考察社會狀況
觀察圖片對比分析
了解先人們的生活生產(chǎn)狀況
宏偉的宮殿
一號宮殿建筑遺址情況
宮殿是王者居住地,社會政治中心
宮殿建筑反映了當時建筑水平的發(fā)展
問題探索
居住建筑的優(yōu)化美化特權(quán)化
形制多變、種類繁多的陶器
不同的系類、質(zhì)料、形制、紋飾
陶器變化反映生活水平變化
考察陶器與宮殿建筑的聯(lián)系
分析對比
飲食器具進化,建筑材料的進化
二、教材分析和教學建議
1.知識結(jié)構(gòu)
2.教材分析與教學建議
重點
初步掌握宮殿和陶器的一般知識。
難點
大型宮殿基址與都城的關系。
教材內(nèi)容分析與教學建議
本課教材主要從3個方面向?qū)W生介紹了我國二里頭遺址的文化遺存:豐富的文化遺存,宏偉的宮殿,形制多變、種類繁多的陶器。在遺存中突出對宮殿和陶器的介紹。
本課引言由3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重點介紹陶器:因為陶器能反映人們的生活、反映時代特點、區(qū)域風貌,成為考古學界探索古文明的重要物件。仰韶彩陶、山東龍山黑陶、河南龍山灰陶是不是夏文化,有激烈的爭論。第二部分:明確提出2個要探究的主要問題,大型宮殿遺址與都城的關系如何?二里頭文化各期陶器有何異同?引發(fā)好奇心,激起對二里頭遺址考察的關注,引向華夏文明的探索。第三部分:列出3個重要的概念,文化遺址與遺存,房址和宮殿基址,陶器系類。引導學生深入學習。
第一目“豐富的文化遺存”
教材介紹了遺存的內(nèi)容是指遺跡、遺物和墓葬三個方面的問題。
1.先人足跡──遺跡:指灰坑、鏟跡、房址、窯址、灶址。三期是繁榮階段堆積較厚,內(nèi)涵豐富。一號、二號宮殿基址考古意義最大。它反映這一時期建筑水平的代表性遺存,建議教師通過圖片,補充以下說明。已經(jīng)發(fā)掘的兩座宮殿遺跡都建筑在夯土臺基之上。1號宮殿位于遺址中部,為整體略呈方形的夯土基址。東西長108米,南北寬100米,高0.8米?;繁辈空校瑸橐蛔愿咂鸬拈L方形臺基,東西長30.4米,南北寬11.4米,四周有檐柱洞,可復原為面闊八間、進深三間的四阿重屋式的大型殿堂建筑。殿堂前是平坦的庭院;圍繞殿堂和庭院的四周是廊廡建筑;夯土臺基正南邊緣中部是大門。其東北約150米,為2號宮殿基址,南北長72.8米,東西寬58米。殿堂同樣建筑在基址北部的長方形基座上,可復原為面闊三大間、進深一大間帶有回廊的宮殿建筑。殿堂南面是庭院,發(fā)現(xiàn)有地下排水管道。圍繞殿堂和庭院有北墻、東墻、東廊、西墻、西廊,南面亦有廊和大門。大門中間是門道,兩側(cè)為塾。這兩座由殿堂、廊廡、庭院、大門等單位建筑組成的宮殿,布局嚴謹,主次分明,是迄今所知中國最早的宮殿建筑。其形制開中國宮殿建筑之先河。
2.精神生活──遺物:二里頭遺址出土遺物有青銅器、玉器、陶器、石器、骨角器和蚌器等。建議教師結(jié)合課本插圖補充以下內(nèi)容和圖片。其中有迄今發(fā)現(xiàn)年代最早的銅爵,另一件柄形飾物上雕琢有規(guī)整的獸面紋,紋樣與后來在銅器上常見的一致,是目前已知年代較早的獸面紋樣,工藝相當精致。還有一件獸面銅牌,用200多塊綠松石鑲嵌而成,是目前已知最早的銅鑲玉制品,也具有較高的工藝水平。二里頭已經(jīng)有了陶鈴、銅鈴等樂器。一些大口陶尊的口、肩部有二十多種刻劃符號,其中有的可能就是原始文字。此外,還見有卜骨,大多用豬、牛等動物的肩胛骨,上有灼痕。這些遺物可從一個側(cè)面反映當時奴隸主貴族的精神生活。
3.等級差別──墓葬:在二里頭遺址發(fā)掘出一批墓葬,皆為長方形土坑墓。其中大型墓1座,位于2號宮殿基址中心殿堂與北墻之間。墓口東西長5.35米,南北寬4.25米,深6.1米。墓內(nèi)填土經(jīng)夯筑,遺物被盜,僅剩一些朱砂、漆皮、蚌飾片和涂朱陶龍頭等,推測原來墓中的隨葬品是相當豐富的。中型墓葬有6座,墓口長2米多,寬1米多。有的有二層臺或腰坑,墓底鋪朱砂,還有漆棺殘皮。隨葬有銅爵、戈、戚、玉璋、鉞、圭、綠松石飾及各種陶器、骨珠、海貝等。小型墓葬有20多座,墓口長不及2米,寬僅0.6~0.7米。隨葬品只有少量陶器。另一類墓葬在灰坑或灰層中,還散見30多具人骨架,有的捆綁雙手,有的身首異處,有的和獸骨埋在一起,可能是被殺害的,或與祭祀有關。不同的埋葬方式,說明死者生前的社會地位存在等級差別。
第二目“宏偉的宮殿”
教材詳細介紹了一號、二號宮殿遺址的內(nèi)容,要求學生研讀課本,說出兩者的主要區(qū)別。建議教師補充關于我國最早的宮殿建筑群的內(nèi)容:考古學家最近在我國已知最早的大型宮殿基址──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的2號宮殿下面,發(fā)掘出一座時代更早、規(guī)模更大、結(jié)構(gòu)更為復雜的大型建筑基址,將迄今為止可確認的我國最早的宮殿建筑群的年代提早約百年左右。這座現(xiàn)編為3號的建筑基址屬于二里頭文化早期,它結(jié)構(gòu)復雜,規(guī)模龐大,是迄今為止可確認的二里頭文化最早的大型夯土基址。它南北窄長,已探明的長度達150余米,主體部分至少由三重庭院組成。有專家說過去由于材料所限,學術(shù)界對肇始期的中國早期宮室建筑的認識來源于過去發(fā)掘的二里頭遺址1號、2號宮殿,認為其形制簡單,獨門獨院,到了稍后的偃師商城時期,宮室建筑的結(jié)構(gòu)才復雜起來,3號基址的揭露改變了這種看法。
第三目“形制多變、種類繁多的陶器”
教材從質(zhì)料、型制、文飾等方面歸納其特點。二里頭一期陶器陶色多深重,夾砂灰陶的色調(diào)多變,或泛藍,或泛黑,或泛褐,砂粒粗大,往往凸現(xiàn)于器表。常見泥質(zhì)黑陶或黑皮陶;以深腹罐最多見,其他常見器類主要有圓腹罐、鼎、甑、刻槽盆、捏口罐、壺、觚、盉、爵、豆、三足皿、圈足盤、折沿盆、平底盆、小口尊、矮領尊、缸、器蓋等。夾砂陶以籃紋為主,繩紋次之,方格紋再次之?;@紋深而清晰,或豎或斜;方格紋多呈菱形,少數(shù)是正方形或長方形;繩紋很細,直而整齊。泥質(zhì)陶多磨光,紋飾有籃紋、弦紋。到二里頭三期時,陶器發(fā)生較大變化,與一期文化相比,判然有別。陶色淺而純正,一般均表里一色。夾砂灰陶所占比例較前增大,砂粒多較細小,白陶、黑皮陶已不多見;卷沿盆取代折沿盆成為盆類的主流,盉取代鬶成為流行的酒器,淺盤口深腹罐大量出現(xiàn),典型大口尊開始流行。深腹罐和圓腹罐最常見,其次是大口尊和卷沿盆,另外有缸、小口尊、矮領尊、器蓋、捏口罐、刻槽盆、平底盆、三足皿、豆、平底盆、鼎、盉、爵等。以繩紋為主,早段流行細繩紋和偏細的中繩紋,偶爾可見籃紋,基本不見方格紋,少數(shù)器物的內(nèi)壁上出現(xiàn)小麻點。晚段流行中繩紋,籃紋、方格紋基本消失,常見中型麻點。
三、教學設計與案例
1.教學設計
關于“豐富的文化遺存”一目的教學,重點掌握遺跡中宮殿遺址,并進行以下常規(guī)了解。宮殿建筑遺址共發(fā)掘2座,1號宮殿基址平面呈正方形,東西長108米,南北寬100米,殘高0.8米;基址的中部偏北處有一長方形臺基,長30.4米,寬11.4米,臺基上有一周排列整齊的柱穴,每個柱穴前側(cè)還有2個小柱穴,可能是支撐殿堂四檐的檐柱。據(jù)此可以復原出一座高大的四阿重屋式殿堂。殿前有面積達5000平方米的大庭。在基址的四周還環(huán)繞著一面坡或兩面坡式的廊廡建筑。這一宮殿遺址的發(fā)現(xiàn)引起史學界的關注,專家們認為,四阿式,從形制到結(jié)構(gòu)都保留了早期宮殿的特點,為以后的歷代宮殿建筑所沿用,從這個意義上說,它開創(chuàng)了中國宮殿建筑的先河。
遺物中重點掌握文化的樂器有陶塤和石磬兩種。文化藝術(shù)品多見陶塑,有蛤蟆、羊、龜、龍、魚、蛇、豬、狗、烏等造型,陶刻有人像、饕餮紋、蛇紋、魚紋、幾何形等圖案,其中有一片陶器殘片上刻有兩條蛇(龍)的形象,巨眼、利爪,身上飾有鱗片。
關于“宏偉的宮殿”一目的教學,使學生了解掌握中國宮殿的以下內(nèi)容。①“宮”的象形意義:公元前11世紀以前的殷墟甲骨文“宮”是一個象形字,所表現(xiàn)的只是一座最簡單的穴居小屋:頂上象形穴居小屋的屋頂,它下面的一個“口”字表示屋頂上的天窗,再下又一個“口”字為屋門?!皩m”字最初的意義泛指所有的房屋,秦漢以后這個字才專屬于帝王?!暗睢弊肿钤绯霈F(xiàn)于春秋戰(zhàn)國,秦漢以后更多,原意是泛指高大的建筑?!皩m”“殿”二字連用,就是現(xiàn)在一般理解的帝王宮室。在河南偃師二里頭,曾經(jīng)發(fā)現(xiàn)過有可能屬于晚夏的宮殿遺址,是在庭院內(nèi)建造一座長方形殿堂。規(guī)模當然已經(jīng)比“大房子”大得多了,卻仍可看出“大房子”的影子,也就是說仍是合集會、祭祀與居住三項功能為一體的。殿堂前部開敞,稱“堂”,面積最大,是處理政務、接見群臣和祭祀的場所;后部和左右隔為許多小房間,作居室,稱“室”。②宮殿的功能作用:起初它是集居住、聚會、祭祀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古人生活活動場所,然后才與祭祀功能分化,發(fā)展為只用于朝會和君王后妃居住的獨立建筑類型。在宮內(nèi),朝會和居住功能又進一步分化,形成為所謂“前堂后室”,以后發(fā)展為“前朝后寢”或稱“外朝內(nèi)廷”的規(guī)劃格局。更后,約在西漢,又在宮內(nèi)朝、寢之后,布置了御花園,一直到明清兩代都是這樣。二里頭宮殿首次使用了院落式的群體布局方式。院落以橫向的延伸來補償木結(jié)構(gòu)不易造成的高,以室外空間的大和多變以及室內(nèi)外空間之間的豐富關系,來補償木結(jié)構(gòu)建筑單體內(nèi)部空間的較為仄狹和形體變化的不足,從而有利于創(chuàng)造出宮殿建筑所要求的壯麗氣勢和謹嚴肅穆的氛圍。
關于“形制多變、種類繁多的陶器”一目的教學,請學生歸納其用途,并設想沒有陶器時,人們飲食生活遇到的困難和不便。陶器為什么熱不怕膨脹,冷不怕收縮?分小組討論:根據(jù)學生們的發(fā)言歸納講解如下。當人們開始用陶器燒煮食物的時候,發(fā)現(xiàn)普通泥質(zhì)陶炊具沒燒多少次就會破裂,這又給人們的使用帶來不便,那么這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大家知道,絕大多數(shù)材料在受熱時要膨脹,冷卻時要收縮,而且熱膨脹越大,冷收縮也越大,而不同材料在相同升降溫條件下,其熱脹冷縮的量是不同的,為了能對各種材料的這種性能作比較,在熱物理學上確立了一個材料的測試指標,稱之為膨脹系數(shù),此系數(shù)大,說明材料的熱脹冷縮量大,反則反之。由于普通泥質(zhì)陶炊具的膨脹系數(shù)相對較大,抗冷熱急變的穩(wěn)定性就差,因此普通泥質(zhì)陶炊具經(jīng)不起多次燒(快速升溫)和停(快速冷卻)的考驗而破裂。如何才能解決此難題呢?當時先民又展示了他們的智慧,創(chuàng)造了一種夾砂陶,其工藝是在黏土中加入一定量的砂,混合均勻后,用此泥成形、干燥并燒成陶器。這種夾砂陶在很多新石器的遺址中都有發(fā)現(xiàn)。由于一般河沙中的主要礦物是石英,它的膨脹系數(shù)很小,因此陶器中羼和了砂,能使它的膨脹系數(shù)降低,而抗冷熱急變的穩(wěn)定性大大提高,從而使夾砂陶炊具的使用壽命延長。在那樣早的年代,我們祖先就成功地利用配方來改進制品性能,真是一個了不起的創(chuàng)舉。這種加羼和料技術(shù)至今還在使用,水泥混凝土制品就是例證。
陶器出現(xiàn)的意義?分小組討論歸納。1?生活陶器:使人的飲食習慣發(fā)生巨變,人們在進入新石器時期過起定居生活。使人類從生飲、生食和吃燒烤食物中解放出來,從而吃上既衛(wèi)生又易消化的燒煮食物,使人類的飲食習慣獲得重要突破。2?建筑陶器:為人類居住條件的改善作出過重大貢獻。陶水管:例如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有很多陶水管出土。陶瓦:在大型宮殿建筑頂部使用的有版瓦、筒瓦、瓦當和瓦釘?shù)?。陶磚:最早出現(xiàn)在距今2500年左右的春秋時期,當時的制作量還較少,它是長方形或正方形的薄磚。到了距今2300年左右的戰(zhàn)國時期,各國在都城等地大興土木,建造城市、宮殿和木梁磚瓦房,促進了建筑陶業(yè)長足的發(fā)展。而且很多世界聞名的建筑歷史遺產(chǎn)如長城、宮殿、皇陵等,都離不開磚和瓦。直至近現(xiàn)代磚瓦還是我國建筑業(yè)的重要材料。
2.教學案例
案例一 在學習豐富的文化遺存時,用實物投影,或計算機,或幻燈介紹三幅圖片。
圖片一:遺跡——房址:先人足跡
圖片二:遺物——嵌綠松石牌飾:精神生活
圖片三:墓葬——等級差別
案例二 在學習宏偉的宮殿時,用實物投影,或計算機,或幻燈向?qū)W生展示《河南偃師二里頭宮殿復原圖》,形成直觀印象。
偃師二里頭遺址中的宮殿建筑基址,全部由夯土筑成,最厚的地方有四米多。整個平面略呈正方形,東西長108米,南北寬100米,總面積約一萬平方米。在基址上面保留有排列整齊的柱洞和墻基。考古工作者根據(jù)基址遺跡進行了復原,發(fā)現(xiàn)基址中部偏北為一座大型的主體殿堂,殿堂面闊八間、進深三間,四坡出檐,外有一周挑檐柱。主殿堂的前面為平坦開闊的庭院,庭院南面為面闊七間的牌坊式大門。基址的四周還圍繞著一組完整的廊廡式建筑。從整個來看,這是由堂、廡、庭、門等單體建筑組成的一座大型建筑群,布局嚴整,主次分明,極為壯觀。這座建筑已基本上具備了宮殿建筑的特點和規(guī)模。根據(jù)殿內(nèi)發(fā)現(xiàn)若干埋有人骨架和獸骨的祭祀坑,推測這座宮殿可能是宗廟建筑遺存。宗廟是古代國家政權(quán)的象征,它不僅是祭祖的地方,也是處理軍國大事,舉行策命典禮、外交盟會的地方。在古代,“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因此這里是王都所在地。這座宮殿的遺址發(fā)現(xiàn)于二里頭第三期文化層中,經(jīng)放射性碳素測定,其絕對年代為距今三千五六百年,約當夏代末年。據(jù)記載,夏末桀居斟。二里頭遺址可能是夏桀的都邑斟。但也有專家稱其為商都西亳。
案例三在學習形制多變、種類繁多的陶器時,用實物投影,或計算機,或幻燈向?qū)W生展示二里頭陶器。領會陶器怎樣改進了先人們的生活。古往今來,每一次重要的科學技術(shù)發(fā)明都會對人的生活發(fā)生較大的影響。如果你仔細想想,很可能也會有同感。要證實這一結(jié)論的事例有很多,就拿不起眼的陶器被發(fā)明來說吧,它就給人類的生活帶來過巨大影響,這并不夸張,請看以下事實:在那遙遠的古代,先民以生飲和生食獵物、野果為生,過著茹毛飲血、艱難困苦的不定居生活,不知經(jīng)過多少歲月,才進入新石器時期,出現(xiàn)農(nóng)業(yè)、畜牧業(yè),人們開始定居下來。雖然在這以前已懂得使用火烤獵物,吃上燒烤熟食,但到新石器時期,人們迫切希望能吃上燒煮的食物,可是當時沒有耐燒的器皿,要盛東西只能用破瓠和蚌殼之類。這些器物是經(jīng)不住火燒的,因此可想而知當時要喝開水和吃煮熟的食物是多么困難,故先民迫切需要有一種耐燒的盛器。陶器被發(fā)明,使人類的夢想變成事實,使人們的飲食發(fā)生了巨大變化。開水和美味豐富的燒煮食物,促進了人體的消化吸收,并大大減少了病菌入口,從而提高人類的健康水平,延長壽命。吃燒煮食物的習慣,一直延續(xù)至今。顯而易見,這一飲食習慣的突破,是多么的重要。
四、問題解答
你同意哪種推論?
解題關鍵:古人對生與死的理解。
思路引領:死是生的另一種活法。
答案提示:對生的留念,死后仍然享用生前華麗的宮殿。
本課測評
1.二里頭的文化遺存主要有哪些?
解題關鍵:熟悉課本內(nèi)容。
思路引領:遺存的豐富內(nèi)涵。
答案提示:遺存的內(nèi)容是指遺跡、遺物、墓葬。
2.二里頭文化的陶器有何特點?
解題關鍵:從質(zhì)料、形制、紋飾等方面歸納其特點。
思路引領:課本文字和圖片。
答案提示:生活陶器、建筑陶器、泥質(zhì)夾沙灰陶、卷沿侈口三足飾紋。
第四單元二里頭文化的探索第4課 二里頭文化中的疑難問題
作為杰出的教學工作者,能夠保證教課的順利開展,作為教師就需要提前準備好適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保證學生們在上課時能夠更好的聽課,幫助教師提前熟悉所教學的內(nèi)容。我們要如何寫好一份值得稱贊的教案呢?考慮到您的需要,小編特地編輯了“第四單元二里頭文化的探索第4課 二里頭文化中的疑難問題”,歡迎您閱讀和收藏,并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第四單元二里頭文化的探索
第4課 二里頭文化中的疑難問題
教案一、教學目標
目標
內(nèi)容
知識與能力
過程與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識記
理解
運用
二里頭遺址是夏都還是商都
二里頭遺址的整體規(guī)劃布局
一般村落遺址與都邑遺址的區(qū)別
了解考古發(fā)掘及研究工作的基本常多角度看問題
圖片對比分析
關注早期人類社會生活狀況
二里頭遺址的性質(zhì)
能夠復述課文中的4種觀點
對同一種事物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結(jié)論不同
問題探索
考古工作者科學嚴謹?shù)难芯孔黠L
誰繼承了二里頭文化
掌握二里頭文化和二里岡文化
人類文明的傳承性
養(yǎng)成探究歷史問題的興趣
分析對比
中華文明的特點是源遠流長
夏朝有沒有文字
熟悉二里頭文化三期陶器上的刻畫符號
符號、信息、文字之間的聯(lián)系
深入體會人類認識歷史問題的復雜性、艱巨性
問題探究
中國文字的由來
二、教材分析和教學建議
1.知識結(jié)構(gòu)
2.教材分析與教學建議
重點
了解二里頭遺址研究中的疑難問題。明白它們的現(xiàn)實意義。
難點
二里頭文化與夏文化的對應關系如何?
教材內(nèi)容分析與教學建議
本課教材主要從四個方面向?qū)W生介紹了我國二里頭文化中存在的疑難問題:二里頭遺址是夏都還是商都、二里頭遺址的性質(zhì)、誰繼承了二里頭文化、夏朝有沒有文字?這四個問題的提出,一方面向?qū)W生介紹了二里頭文化的考古意義,同時也向?qū)W生展示了考古工作者科學的探究精神,嚴謹?shù)墓ぷ髯黠L。在人類歷史發(fā)展的長河中,遺留下許多未解之謎??茖W家通過大量艱辛的工作,對歷史遺留下的各種痕跡進行了深入細致的探究,為解開這些歷史之謎,提供了富有建設性的成果和借鑒。了解這些歷史之謎及其探究過程,可以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初步了解解開人類社會發(fā)展之謎的方法,有助于理解對人類歷史的認識是一個不斷接近真理的過程。
本課引言由三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引用古代文獻《竹書紀年》的記載,加上二里頭遺址考古發(fā)掘的材料,亮出一家之說:二里頭遺址就是夏都斟鄩,這種說法的憑據(jù)是什么?有沒有道理?它激起學生的好奇心與探究動力。第二部分:明確提出要探究的主要問題,二里頭遺址究竟是夏都還是商都?二里頭文化與夏文化的對應關系如何?夏朝有沒有文字?把學生萌發(fā)的好奇心引入二里頭遺址的考察,引向夏文明的探索。第三部分:列出三個重要的概念,斟鄩與西亳、夏文化、二里岡文化,科學細致的區(qū)分為學生深入認識學習夏文化提供路徑,同時引導學生培養(yǎng)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和歷史創(chuàng)新思維的意識與習慣。
第一目“二里頭是夏都還是商都”
教材講了三個問題。1.都邑遺址:教材首先明確肯定二里頭遺址是都邑遺址;2.判斷方法:一般從遺址中的布局、建筑、設施、工坊四個方面論證說明二里頭遺址是都邑遺址。教材的展示順序:首先它是經(jīng)過整體規(guī)劃設計的古代人類活動場所,這在二里頭遺址中有明確的表現(xiàn);其次它的居所遺址所反映出當時的建筑規(guī)模宏大、雄偉壯麗,這類建筑不是一般平民百姓的房屋,不是一般的生活建筑,它是王者的活動舞臺,都邑的政治中心──宮殿;再次是宮殿周圍的墓穴、水井、道路、灰坑,這里應該是為王者服務的普通民眾的生活區(qū);再其次教材述說了各種布局合理、分工明確的鑄銅、制陶、制骨等手工作坊。以上四點足以證明這個遺址是一處古代某個王朝的首都,以上內(nèi)容建議由學生概括整理;3.提出問題──夏都還是商都:二里頭遺址究竟是夏朝的夏都斟鄩還是商朝的商都西亳?專家學者各有說法,課文介紹了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有學者認為二里頭遺址是夏都斟鄩,另一部分學者認為二里頭遺址是商都西亳。建議教師在此處補充第一種學術(shù)觀點的具體論述。A.二里頭遺址是夏都斟鄩;夏王朝是中國歷史上出現(xiàn)的第一個王朝。據(jù)《竹書紀年》記載夏王朝的第三個王(啟之后)太康定都斟鄩?!妒酚洝は谋炯o》云:“太康居斟鄩、羿亦居之,桀又居之。”斟鄩在何處?1959年,考古工作者在洛陽轄區(qū)偃師二里頭進行考古發(fā)掘,經(jīng)碳14測定,其絕對年代,相當于夏代。距今約有4000年的歷史,是一座大型都城遺址??脊艑W家認為二里頭文化遺址就是夏代都城遺址,即斟鄩的所在地。夏代的太康、仲康、夏桀曾建都于此。《帝王世紀》記載:太康在位29年?!锻ㄨb外紀》記載:仲康在位13年,夏桀在位52年,夏朝都斟鄩計94年。B.偃師尸鄉(xiāng)的商文化遺址是商都西亳;商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王朝,原是夏的一個諸侯國。商部族活動的主要地區(qū)是河南的北部、東部,河北的南部和山東的西南部,湯最后的定居地區(qū)是河南東部的商丘,史稱南亳。商湯在伊尹的協(xié)助下,舉兵西進,逼近夏都斟鄩。夏軍紛紛投降,倒戈助商,夏亡商立。商湯攻克夏都斟鄩之后,決定在夏都附近另建新都。新都建成后,商湯從南亳遷此,史稱西亳。1983年,中國社科院在洛陽偃師尸鄉(xiāng)溝、大槐樹、塔莊一帶進行了考古發(fā)掘,發(fā)現(xiàn)了這座商城遺址。商城總面積為190萬平方米。城內(nèi)南中部有宮殿遺址。宮城成正方形。大殿之后,有幾座宮殿建筑,東西對峙,系王宮所在地。城內(nèi)道路縱橫,井然有序。城外有環(huán)城馬路。這座規(guī)模宏大的商城,顯然是按照都城的規(guī)格建造的。據(jù)碳14測定的絕對年代,是商城早期與晚期的城池。偃師尸鄉(xiāng)的商文化遺址,就是商都西亳的所在地。到此處建議教師明確告訴學生目前也有一些專家對以上分析有種種質(zhì)疑和否定,古書中記載的夏都斟鄩和商都西亳到底在哪里,有待進一步考古發(fā)掘研究勘正。
第二目“二里頭遺址的性質(zhì)”
教材介紹了兩個問題。1.遺址層與文化期的對應。二里頭遺址有一、二、三、四期,分別代表二里頭文化的一、二、三、四期;2.文化的斷代定性。對于二里頭的四個文化期,其文化屬性是夏文化還是商文化,考古界中存在著不同的認識。教材介紹了4種看法。一種意見認為,二里頭四期的遺存,因為各期一脈相傳,屬同一類型,都屬于夏代的遺存。第二種意見認為一、二、三期與四期有較大的不同,前者屬夏文化,四期遺存屬于商文化。第三種意見認為二里頭的一、二屬夏文化,三、四期遺存全屬商文化。第四種意見認為二里頭的一期屬夏文化,二、三、四期遺存全屬商文化。當然還有一些其他的分析,歧異頗多。建議教師請學生列表比較歸納。歸納項應該包括看法、主張、原因等。通過做學思之窗的練習加深印象。
第三目“誰繼承了二里頭文化”
二里頭文化最終發(fā)展去向?它被誰繼承?表現(xiàn)為什么文化形態(tài)?這是二里頭遺址考古工作者力求弄明白的問題。教材在此講述三個問題。1.二里岡商文化。引入了二里岡商文化的概念,2.二里岡文化特征:通過與二里頭文化比較得出二里岡文化特征,建議教師從以下五個方面引領學生進行歸納比較二里岡文化特征。A.分布地域;B.碳素測定;C.陶器種類;D.青銅樣式;E.墓葬格式。3.繼承方式置疑。
第四目“夏朝有沒有文字”
教材講述了四個問題。1.甲骨文:先從商朝文字入手,明確表述商是有文字的王朝,它的文字就是甲骨文。建議教師展示幾個甲骨文文字,并簡單介紹甲骨文,以激發(fā)學生對中國漢字由來的興趣。2.中國文字應有萌芽期:甲骨文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那么按照文字形成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在甲骨文成熟以前,應該有一個中國相象文字的萌發(fā)期,郭沫若提出的這一假設引起人們的贊同關注和思考。順此思路,專家學者提出以下問題:文字萌發(fā)過程是否從夏朝開始?夏朝是否有文字?3.二里頭文化三期陶器刻畫符號:教材在本目中客觀地展示了二里頭文化三期陶器刻畫符號拓本,一期2處,三期46件,此處建議教師按以下方式組織教學,要求學生結(jié)合課文內(nèi)容觀察拓片,歸納陶器刻劃符號的特點:部位──集中在陶器口部;方法──燒好后刻上、有一次刻成、有多次刻成;形狀──豎道、十字、交叉、井字等;結(jié)論──接近象形文字。4.置疑:它們表達什么意思?是不是文字?目前專家斷言,這些問題的解決為時不遠。將為研究夏朝、夏文化、二里頭文化提供更多的資料。
以上疑問,目前的研究尚未超出推論的范疇,二里頭文化與夏文化的關系,仍有待于考古研究的新成果,例如文字的發(fā)現(xiàn)、夏都斟鄩的確定。有專家說,“隨著二里頭遺址勘察發(fā)掘與研究工作的不斷深入,它在探索華夏文化的源流、中國早期文明與國家形成上所具有的重要意義也將進一步彰顯”。
三、教學設計與案例
1.教學設計
“二里頭遺址是夏都還是商都”一目的教學,應達到兩個目的:1.使學生形成二里頭遺址是都邑遺址的基本概念;2.使學生學會都邑遺址的判定。掌握對古遺址功能作用的判斷方法,例如對二里頭遺址社會功能的判斷,它是都邑還是一般村落民居?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學會從遺址中的整體布局、宏偉建筑、青銅禮器、生活設施、手工作坊幾個方面論證說明二里頭遺址是都邑遺址。使學生獲得以下完整的認識:即從建筑基址殿堂式建筑的規(guī)模上看,它決不是普通的民宅,是象征權(quán)力或具有祭祀作用的宮殿或?qū)m廟式建筑。大規(guī)模青銅器鑄造和禮器等基本要素的存在,顯示二里頭遺址應該是當時的帝王之都;3.在本目學習中還要讓學生形成細致的探究問題的意識,即在確定二里頭遺址是都邑遺址后,應進一步思考的是它與夏文化存在什么樣的聯(lián)系?通過中國夏朝研究狀況、尋覓夏文化的簡單介紹,使學生了解并掌握以下內(nèi)容:由于夏朝至今沒有發(fā)現(xiàn)當時的文字和比較完整可據(jù)的年代標尺,夏朝是否存在令人們懷疑。二里頭遺址是中國學者在努力尋覓夏文化、力圖證實夏朝的存在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此后持續(xù)四十余年的田野發(fā)掘所獲取的豐富遺存和信息,為夏文化內(nèi)涵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的科學資料,從而為夏文化的探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由于它所處的年代正是中國歷史上的夏商時期,又由于地處古代文獻所記載的夏王朝的中心區(qū)域,年代也大體在夏王朝的紀年范圍內(nèi),使二里頭遺址作為夏時期一處重要都城遺址的學術(shù)地位得到一部分學者的肯定確認,但由于夏商王朝分界沒有弄清楚,二里頭遺址理所當然地成為目前探索夏文化和夏商王朝分界的關鍵性遺址,所以從發(fā)現(xiàn)至今,圍繞它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止。它留給人們最大的懸念是:它是夏都還是商都西亳。
關于“二里頭遺址的性質(zhì)”一目的教學,應抓住以下三點:1.知道遺址分期與文化分期的對應關系。2.使學生了解二里頭文化分期爭論的焦點及現(xiàn)實意義,爭論集中在對二里頭文化性質(zhì)即所屬族屬與朝代的認識,歸納起來也有四種主流觀點。組織學生討論歸納四種觀點。向?qū)W生介紹學術(shù)動態(tài):夏商周斷代工程以后,二里頭文化的主體為夏人遺存的觀點逐漸為大多數(shù)學者所接受,學術(shù)界也都傾向于認為二里頭是夏王朝中晚期的都城之所在。3.向?qū)W生展示專家學者具體的論證過程,使學生對考古研究有初步的了解。
“誰繼承了二里頭文化”一目的教學,應注意以下三點:1.使學生形成概念:文化特征及文化的傳承發(fā)展;2.知道二里頭文化的特征。其中,二里岡文化特征,可由學生分小組討論歸納。3.了解二里岡文化。
關于“夏朝有沒有文字”一目的教學,應注意:1.使學生形成以下概念:商朝是有文字的王朝。甲骨文是商朝沉默的歷史的見證。但甲骨文不是中國文字的最初源頭,漢字的最初萌芽在哪里?什么模樣?學生應該帶著這些問題關注二里頭遺址和夏文化的研究。2.了解甲骨文、認識甲骨文。3.了解二里頭陶器的刻畫符號。
教學案例
案例一 學習二里頭遺址是夏都還是商都時,用實物投影,或計算機,或幻燈介紹兩幅圖片和兩則古代文獻資料。
圖一:二里頭遺址平面示意圖
圖二:河姆渡遺址示意圖
材料一:據(jù)《竹書紀年》記載,夏王朝的第三個王(啟之后)太康定都斟鄩?!妒酚洝は谋炯o》云:“太康居斟鄩、羿亦居之,桀又居之?!?/p>
材料二:《史記·殷本紀》正義云:“亳、偃師城也。湯即位居南亳,后徙西亳也?!薄稘h書·地理志》云:“湯即位居南亳,后徙西亳在偃師西十四里。”又云“河南偃師為西亳,帝嚳及湯所都,盤庚亦徙都之?!薄吨駮o年》載:“湯居西亳,仲丁元年辛丑即王位,自亳遷于囂。”《史記·殷本紀》又載:“帝盤庚之時,殷已都河北,盤庚渡河南,復居成湯之故居?!庇衷啤暗鄹”?,子帝武乙立,殷復去亳徙河北?!?/p>
設問:二里頭遺址是王朝都邑還是一般民居?它是夏都斟鄩還是商都西亳?
教學:教師學生共同研究圖片、材料、課文進入第一目學習。
案例二 學習二里頭遺址的性質(zhì)時,用實物投影,或計算機,或幻燈向?qū)W生展示專家學者具體的論證過程,使學生對考古的文化分期研究有初步的了解。使學生不但知道二里頭文化的四種分期,還知道某一種觀點使用的論據(jù)論證。從而學會分析。
鄒衡先生主張整個二里頭文化都應屬于夏文化,其主要理由是:
材料一:1.年代相符。他首先論證了現(xiàn)已發(fā)現(xiàn)的鄭州商代城址就是商初的湯都亳邑,因此壓于商城之下的二里頭文化在相對年代上理應屬于夏代文化范圍。
材料二:2.二里頭文化有自己獨具的文化特征,這種特征表現(xiàn)在禮器方面與二里岡文化有明顯的不同。鄒先生說:二里頭文化出土禮器以“觚、爵、盉則比較常見,而且經(jīng)常成套出現(xiàn)。早商(即二里岡文化)文化中,很少見到盉,而斝則是常見的。由此看來,觚、爵、盉與觚、爵、斝這兩種不同的組合,應該是代表了夏、商兩種文化不同的禮俗。”這里主要不同點在于夏用盉而商多以斝為禮器(鄒衡《夏商周考古學論文集·試論夏文化》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又見《關于探討夏文化的幾個問題》《文物》1979年3期)。
案例三 學習誰繼承了二里頭文化時,用實物投影,或計算機,或幻燈向?qū)W生展示二里頭陶器2件,二里岡陶器2件,讓學生找出兩者的相同和不同之處,由此說明兩者的文化元素的繼承關系。分別概括出二里頭陶器的文化特征,二里岡陶器的文化特征。
二里岡期商文化的直接先驅(qū)。但也有人不同意上述看法,認為在同一地區(qū)內(nèi),時間較晚的文化接受和融合較早文化中的一些因素是正常的現(xiàn)象,從二里頭文化與河南龍山文化及二里岡期商文化之間的文化特征的差異等方面看,用一脈相承的說法無法解釋,二里頭文化應該另有淵源。
使學生明白:考古學家要充分利用田野考古的豐富材料,超越文獻的束縛,啟示新的歷史問題,創(chuàng)造古史研究的新境界,要設法解決只有他們自己才能提供的證據(jù)和問題,努力重建和史籍記載完全不同的歷史進程,以自己的研究成果成為提供歷史新知的源泉。他們更要關注文明和國家起源消失的原因,即文明興衰的因果關系,試圖了解世界不同地區(qū)早期國家在政治、經(jīng)濟和社會結(jié)構(gòu)方面的共性和個性。
案例四 學習夏朝有沒有文字時,用實物投影,或計算機,或幻燈向?qū)W生展示2幅圖片,2幅材料進入本目學習。
圖片一:二里頭遺址出土的陶器上二十多種刻畫符號。
二里頭文化時期是否出現(xiàn)了文字,目前尚不能肯定。一些遺址出土的陶器上一再發(fā)現(xiàn)有刻畫的符號(記號),已知有二十多種。其中有的可能就是原始文字,但還有待進一步研究。這一文化的樂器有陶塤和石磬兩種。此外,還見有卜骨,大多用豬、牛等動物的肩胛骨,上有灼痕。這些遺物可從一個側(cè)面反映奴隸主貴族的精神生活。目前發(fā)現(xiàn)二里頭文化陶器刻畫符號達幾十種,其中有的造型十分接近商代的甲骨文,不排除屬于文字的可能。二里頭文化藝術(shù)品多見陶塑,有蛤蟆、羊、龜、龍、魚、蛇、豬、狗、烏等造型,陶刻有人像、饕餮紋、蛇紋、魚紋、幾何形等圖案,其中有一片陶器殘片上刻有兩條蛇(龍)的形象,巨眼、利爪,身上飾有鱗片。
圖片二:甲骨文字。
材料一:干支紀年紀日法:孔甲、胤甲、履癸帝王名。
中國傳統(tǒng)的干支紀年紀日法,起源是很早的。夏代末期的帝王有孔甲、胤甲、履癸(桀)等,都用天干為名,說明當時用天干作為序數(shù)已較普遍。
材料二:夏代的歷法:《夏小正》關于星象、氣象、物象內(nèi)容若干。
夏歷是我國最早的歷法。當時已能依據(jù)北斗星旋轉(zhuǎn)斗柄所指的方位來確定月份,夏歷就是以斗柄指在正東偏北所謂“建寅”之月為歲首。保存在《大戴禮記》中的《夏小正》,就是現(xiàn)存的有關“夏歷”的重要文獻。它按夏歷十二個月的順序,分別記述每個月中的星象、氣象、物象以及所應從事的農(nóng)事和政事。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夏代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發(fā)展水平,保存了我國最古的比較珍貴的科學知識。
經(jīng)過對二里頭文化陶器刻畫符號、干支紀年紀日法、《夏小正》歷法的歸類研究,有學者推論夏的文明存在,夏的文字也存在。
四、問題解答
引文中的觀點與本頁四種看法中的哪一種最為接近?
解題關鍵:熟悉課文中介紹的二里頭文化的4種分期方法。
思路引領:把材料中的觀點與本頁四種看法相對應。
答案提示:引文中的觀點與本頁第四種看法最為接近。
本課測評
1.龍山晚期、二里頭文化和二里岡文化的陶器,存在許多相似之處,這說明中華文明的什么特點?
解題關鍵:文化因素的繼承性。
思路引領:有相似說明有繼承。
答案提示:這說明中華文明的特點是:源遠流長,先后繼承并發(fā)展。
2.學習本課,你認為二里頭遺址研究中最難的問題是什么?
解題關鍵:二里頭遺址考古研究中最根本的問題就是最難的問題。
思路引領:二里頭遺址性質(zhì)的劃分。
答案提示:我認為二里頭遺址研究中最難的問題是二里頭遺址性質(zhì)的劃分,它關系到夏商的分期,關系到二里頭遺址它是夏都斟鄩還是商都西亳,只有等更多的考古材料的出現(xiàn)才能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