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二年級品德與生活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1-03-31八年級歷史上冊《社會生活的變化》導學案。
每個老師上課需要準備的東西是教案課件,大家在仔細規(guī)劃教案課件。必須要寫好了教案課件計劃,才能促進我們的工作進一步發(fā)展!那么到底適合教案課件的范文有哪些?為了讓您在使用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八年級歷史上冊《社會生活的變化》導學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八年級歷史上冊《社會生活的變化》導學案
一、導學目標:
(1)工業(yè)革命后火車、輪船的傳入我國,第二次工業(yè)革命后,有線電報,電話以及照相和電影的傳入,新聞報紙、出版事業(yè)在中國的出現(xiàn),以及辛亥革命后中國社會習俗的變化。
(2)外國的火車輪船傳入后對中國社會的主、客觀影響。
(3)認識辛亥革命對中國社會的封建習俗觀念的改造作用,是歷史的進步。
二、導學重、難點:
重點:近代交通、通訊在中國的出現(xiàn),給中國帶來的主、客觀影響。
難點:如何在教學中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學生形成物質決定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唯物史觀。
三、導學建議:
本課安排1課時,可通過圖表的形式來歸納整理中國近代社會生活所發(fā)生的變化及這種變化所產生的作用。
四、學法點撥:
問卷調查:改革開放前后,普通家庭在交通、通訊、文化生活、社會習俗方面的變化。這些變化說明了什么?分析變化發(fā)生的原因。
方面
內容
作用
交通、通訊的出現(xiàn)
交通
輪船和火車
有力地促進了商品的流通,方便了全國各地人們的交往
通訊
有線電報、電話
成為傳遞信息和相互聯(lián)系的方式
文化生活的變遷
照相、
電影
《定軍山》
《歌女紅牡丹》
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為后人留下了珍貴的資料
報紙
《中外新報》
《申報》
成為人們了解中國和世界的重要窗口,同時也成為人們針砭時弊的喉舌
文化出版機構
商務印書館
廣泛傳播西方先進思想和科學文化,保存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促進了近代教育的發(fā)展
社會習俗的變化
裝束變化
強令男子剪辮子,女子停止纏足,用新式的禮服代替過去的翎頂禮服
改變了不好的社會習俗,促進了社會文明的進步
禮節(jié)變化
廢除跪拜之禮,代之以文明簡單的鞠躬、握手禮
稱謂變化
取消“老爺”“大人”之類的稱謂,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稱呼
五、導學過程:
1、課前預習導學:
閱讀:P104教材
質疑:西方文明剛傳入中國時中國人為什么無不充滿好奇呢?
2、課堂學習研討: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工業(yè)革命后,外國火車、輪船傳入后,對中國社會的主、客觀影響。
第二次工業(yè)革命后,有線電報、電話及照相、電影的傳入,新聞報紙、出版事業(yè)在中國出現(xiàn)的影響。
師生互動、共同研討:如何看待西方社會文明的傳入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辛亥革命對中國社會封建習俗觀念的改造作用
列舉當時著名影片、報刊、雜志等(具體見上表)
答:外國的火車輪船傳入后,大大便利了交通運輸,一方面有利于經濟文化交流,促進商品經濟的發(fā)展,進一步沖擊了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另一方面,它更便利了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進一步掠奪。但從根本上說,這些變化順應了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潮流,是歷史的進步。
備課拾遺、個性思考:如何看待中國社會生活的變化?
答:在近代,中國社會生活的變化是有限的,都只是在沿海沿江的大城市里才有,或者更只有少數(shù)富人才能去奢侈享受,再加上中國傳統(tǒng)習俗的強大頑固勢力在短暫的時間很難改變。
3、針對性練習:
基礎題:
1、19世紀中后期,某官員從北京到上海出差,可以乘坐的交通工具有(C)
(1)火車(2)飛機(3)汽車(4)輪船
A、(1)(2)(3)B(1)(2)(4)、C、(1)(4)D、(3)(4)
2、20世紀20年代,在中國能辦到的事情有(D)
(1)女子可以不纏足(2)使用洗衣機(3)照相、看電影(4)男子剪辮子
A、(1)(2)(3)(4)B、(1)(2)(4)C、(2)(3)(4)D、(1)(3)(4)
能力題:
3、要準備一期“近代中國攝影作品展”,你認為不可能收集到的歷史照片是(A)
A、慈禧太后的生活照B、林則徐在虎門銷煙時的照片
C、南京臨時政府參議院開幕典禮留影D、重慶談判時國共雙方的合影
六、導學反思:
延伸閱讀
八年級歷史上《社會生活的變化》教學設計
八年級歷史上《社會生活的變化》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知識目標
(1)掌握在工業(yè)革命后火車、輪船傳入中國。
(2)掌握第二次工業(yè)革命后,有線電報、電話以及照相和電影的傳入,新聞報紙、出版事業(yè)在中國的出現(xiàn)。
(3)掌握辛亥革命后中國社會習俗的變化。
能力目標
通過中國近代社會生活的比較使學生學會用發(fā)展的觀點對歷史進行縱向比較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歷史思維能力和正確的歷史發(fā)展觀、進步觀。
2.過程與方法
(1)利用多媒體手段,展示近代科技成果的圖片,增強課堂教學內容的直觀性和趣味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2)采用師生互動方式,通過提問、欣賞、表演、討論完成有關知識的處理、問題的解決,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與動腦習慣。
(3)學生自主編排小品:通過扮演不同角色,體現(xiàn)辛亥革命前后的習俗、禮節(jié)和稱謂等變化,從中體驗變化的意義。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工業(yè)文明的傳入,它在改造著中國社會的物質文明的同時,中國社會的文化生活和社會習俗也在發(fā)生著深刻的變化。以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進步觀和與時俱進的革命精神。
(2)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識到這些深刻的變化也是以我們中華民族淪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災難深淵為代價的。但是,中國社會生活的這些變化客觀上順應了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潮流,是一種歷史的進步。
教學重點
(1)知道輪船、火車、電報、照相和電影等在中國出現(xiàn)的史實。
(2)以《申報》、商務印書館等為例,了解大眾傳播媒體對近代社會生活的影響。
(3)了解民國以來剪發(fā)辮、易服飾、改稱呼等社會習俗方面的變化。
重點突破:
(1)用大量的圖片、音頻資料等,增強學生對近代社會物質生活變化的感性認識。
(2)通過學生表演的短劇來使學生深刻體會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層面以及對近代進步思想的更深思索。
教學難點
如何在教學中加強學生對近代社會生活的認識和感受,培養(yǎng)學生對歷史發(fā)展的進程感,形成物質決定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唯物史觀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難點突破:
由于社會生活出現(xiàn)的變化是由西方文明傳入導致的,所以在教學中應使學生認識到西方工業(yè)文明的傳入,一方面是以中華民族沉淪為代價,另一面對中國來講也是進步的體現(xiàn)。這些認識對于初二學生來說,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因而可以在教學中運用實物圖片、對比照片、音頻資料等輔助講解,并指導學生編排短劇,從而創(chuàng)設情境,在引導學生分析的基礎上得出結論。
教學方法
(1)討論法。(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討論、歸納,最后得出結論)
(2)自主式教學法。(指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自主式學習)
(3)情景體驗式教學法。(鼓勵學生運用多種呈現(xiàn)方式展示學習的成果,創(chuàng)設歷史情景,在感悟中得到鍛煉和提高)
(4)講述法、講解法。(在學生的展示過程中,對于一些重點、難點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分析、歸納)
(5)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教師授課及學生展示都充分應用多媒體課件輔助學習)
課前導學
(1)發(fā)給學生預習提綱,全方面、多角度地進行自主學習。
(2)了解近代由于西方工業(yè)社會文明的傳入,中國社會的變化發(fā)展情況。
(3)鼓勵學生運用多種呈現(xiàn)方式展示小組的主要學習成果。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及相關圖片、音頻資料
學生準備:編排歷史短劇;準備所需道具;查閱相關資料;制作簡單幻燈片
教學滲透點
(1)在講授“近代交通通訊在中國的出現(xiàn)”這一子目中,引導學生思索近代交通工具出現(xiàn)的原因,如何理解社會進步的過程中帶給中國的變化。
(2)在講授“文化生活的變遷”這一子目中,可引領學生對比新舊照片,感悟時代的變遷,社會生活的改變。
(3)在講授“近代社會習俗變化”這一子目中,幫助學生自主編排歷史短劇《體驗民主》,通過在全班選定角色、設計人物對白、推敲人物動作、引導觀察思索等一系列教學過程,逐步使學生深刻體驗辛亥革命前后習俗、禮節(jié)和稱謂等變化,并從中體會變化的意義。
通過以上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更好的再現(xiàn)了新課標所提倡的注重學生學習過程和方法的引導及能力的提高。讓學生在歷史學科中真正發(fā)揮其主體地位,通過自身演繹尋求歷史、思索探究。
板書設計
八年級上冊《社會生活的變化》學案
八年級上冊《社會生活的變化》學案
一、教材地位
本套教材的編排充分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化史觀、整體史觀和文明史觀的特點。本課主要講述的是從鴉片戰(zhàn)爭到民國時期,隨著外國資本主義侵略的深入,中國由傳統(tǒng)社會向近代社會轉型的過程中,社會生活領域發(fā)生變化的一些情況,這種敘述體現(xiàn)了整體史觀和文明史觀的特點。本課內容又與新中國成立后人們的社會生活的變化緊密相關,所以本課還具有承上啟下的總結性地位,既具有歷史價值,又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二、學情分析
初二學生,正處在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階段,好奇心和求知欲都比較強;但歷史知識的整體性和系統(tǒng)性不強,邏輯思維能力、分析歸納能力相對較弱,針對這些特點我作了如下設計:
三、教學目標
根據(jù)課時目標和歷史教學的任務,我們不僅要讓學生學好歷史知識,還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所以我確立了以下三個目標:
1、知識目標:(1)知道輪船、火車、電報、照相和電影等在中國出現(xiàn)的史實。
(2)以《申報》、商務印書館等為例,了解大眾傳媒對近代社會生活的影響。
(3)了解民國以來剪發(fā)辮、易服飾、改稱呼、變禮儀等社會習俗方面的變化。
2、能力目標:
通過中國近代與古代社會生活的比較,使學生學會運用發(fā)展的觀點和歷史縱向比較的方法。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到:中國社會生活的變化客觀上順應了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潮流,是一種歷史的進步。但又要認識到這些變化是以我們中華民族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為代價的,以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歷史發(fā)展觀和社會進步觀。
四、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新式交通和通訊工具的出現(xiàn),文化生活的變遷,社會習俗的變化。
依據(jù):交通和通訊工具的改變是社會進步特別是物質文明進步的標志性產物,影響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有力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fā)展。而大眾傳播媒體的變化主要是精神文明進步的產物,與物質文明相輔相成,也促進了生產力的發(fā)展。
2、教學難點:近代中國社會生活變化緩慢與不平衡的原因。
依據(jù):初二學生歷史知識的整體性和系統(tǒng)性不強,邏輯思維能力較弱,對近代中國社會生活變化緩慢與不平衡的原因難以理解。
五、教法:多媒體演示法、啟發(fā)點撥法、合作探究法
依據(jù):采用多媒體演示法,可以增強教學內容的直觀性、生動性;啟發(fā)點撥法,可以把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體現(xiàn)出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合作探究法,通過學生分組討論,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
六、學法:比較法、討論法、歸納法
依據(jù):新課程標準要求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注重其學習知識的過程和方法,使學生學會學習,鼓勵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和交流合作來學習歷史,培養(yǎng)其發(fā)現(xiàn)和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
七、教學過程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為了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上,我將本課設計為“為拍攝電影做準備工作”的活動課,對教學過程進行了以下設計:
1、導入新課(3分鐘):以“電影”為話題,直接導入新課。
導語為:“同學們喜歡看電影嗎?”在得到學生肯定的回答后,我進一步提問:“你知道為拍出一部高質量的影片,需要哪些人的努力工作嗎?”問題提出后,學生可能會想到導演、演員、編劇、燈光師、化妝師、制片人等等。這樣學生的精力立即集中到了課堂上。我緊接著提出本節(jié)課的設想:“我們班準備拍攝一部反映中國近代社會生活的電影。今天,就由同學們來擔當導演和劇組人員。全班分成交通、通訊、文化生活、社會習俗四組來為本片的拍攝作一些準備工作?!?br>
依據(jù):講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能在極短的時間內將學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學上。
2、我的課堂我作主(10分鐘):學生通過閱讀課文、討論、比較然后歸納出中國近代以前和中國近代的社會生活情況。
依據(jù):體現(xiàn)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和交流合作來學習歷史。
3、你講我講大家講(15分鐘):學生討論歸納后再由每組派兩名學生就中國近代以前和中國近代的社會生活情況進行說明,其余學生作糾正和補充,教師適時展示多媒體圖片。這樣,通過師生互動,將我國近代社會生活中的變化一一指出。如下:
第一組:交通工具
近代之前有:馬車、木船、轎子等。近代有:火車、輪船、汽車、飛機等。
在此,我請所有學生思考并回答新式交通工具與中國傳統(tǒng)交通工具在動力方面的區(qū)別是什么: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指出:新式交通工具主要以蒸汽機、電力為動力,而中國傳統(tǒng)交通工具主要靠畜力、水力、風力、人力等自然力。
第二組:通訊工具
近代之前:擊鼓傳聲、烽火臺、信號旗、信鴿、燈塔等。近代有:電報、電話、郵政。
第三組:文化生活
近代之前有:畫像、舞臺劇、皮影戲等。近代有:照相、電影、近代報刊、書籍出版業(yè)。
在此,我以《申報》為例,請學生講近代報刊起到的作用;在介紹近代書籍出版業(yè)時,我展示了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現(xiàn)代漢語詞典》的圖片,因為這是學生必備的工具書。這樣,通過《申報》和商務印書館的介紹以了解大眾傳媒對近代社會生活的影響。
第四組:社會習俗
辛亥革命之前:男人留辮子、長袍馬褂、跪拜禮、女子纏足等。
辛亥革命之后:剪發(fā)辮、易服飾、改稱呼、變禮儀等。
依據(jù):本環(huán)節(jié)的設計能充分體現(xiàn)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培養(yǎng)學生歷史縱向比較的學習方法;多媒體展示可增強教學內容的直觀性和生動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通過學生的分析回答、教師的啟發(fā)點撥和多媒體展示,以達到突破教學重點的目的。
4、我分析,我思考(6分鐘):
為了使學生理解近代中國社會生活變化的局限性(變化緩慢與不平衡的原因),我通過學生對材料的分析思考、教師點撥來突破這一難點。我節(jié)選了老舍先生《茶館》的一段文字:
——宋恩子:“民國好幾年了,怎么還請安?你們不會鞠躬嗎?
崔久峰:“做過國會議員,那真是造孽呀!革命有什么用呢,不過自誤誤人而已!”
通過簡短的兩句話及課本內容,學生很快就歸納出近代中國社會生活變化的局限性——變化是有限的,很多變化只是出現(xiàn)在大城市中,廣大農村變化沒有這么大。傳統(tǒng)的習慣勢力是很難在短時間內完全改變的。
最后,教師指出近代中國社會生活變化緩慢與不平衡的原因:中國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是以中華民族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為代價。
依據(jù):本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可以培養(yǎng)學生全面、客觀地分析歷史現(xiàn)象的能力。
5、憶一憶,練一練(5分鐘):學生填表練習,鞏固所學知識。
(依據(jù):掌握和鞏固學生的學習效果)
近代以前
近代
交通通訊
步行、馬車、轎子
烽火臺、信鴿
火車、輪船、飛機
電報、電話、郵政
文化生活
皮影戲、畫像
照相、電影、報紙、出版業(yè)
發(fā)式
男子留長辮
剪辮
人際稱謂
老爺、大人
先生、君
服飾
長袍、馬褂
新式禮服
禮節(jié)
跪拜禮
鞠躬、握手
八、說板書設計
第20課社會生活的變化
一、近代交通通訊在中國的出現(xiàn)
1、輪船、火車等傳入中國
2、有線電報在中國的出現(xiàn)
二、文化生活的變遷
1、照相與電影傳入中國
2、中國近代報刊、書籍出版業(yè)的興起
三、社會習俗的變化
1、民國時期,社會習俗的變化
2、近代中國社會變化的局限性
九、說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我將多媒體教學和傳統(tǒng)教學結合起來,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課堂中學習,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社會生活的變化》導學案
《社會生活的變化》導學案
教學重點近代交通通訊在中國的出現(xiàn)
教學難點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認識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組織學生回顧前面學過的線索,討論回答問題: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社會在經濟、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出現(xiàn)了怎樣的趨勢?(A、經濟上:自然經濟解體,民族資本主義產生并在曲折中發(fā)展,出現(xiàn)工業(yè)化趨勢;B、政治上:封建帝制解體,出現(xiàn)民主化趨勢;C、思想文化上:出現(xiàn)了提倡民主科學的趨勢。)
設問導入:我們今天看看近代中國的社會生活方面發(fā)生了哪些變化。(布置學生閱讀104——109頁全課內容,對外國傳入的重要交通通訊工具、文化生活和社會習俗變遷的事實等做出醒目的閱讀標記,按小組交流個人看法,要求人人過關。)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近代交通通訊在中國的出現(xiàn)
1、19世紀初,火車、輪船的傳入,對中國社會產生了什么影響?(A、使人們的出行速度大大加快[交通便捷];B、極大地促進了商品的流通;C、也便利了外國列強對中國的掠奪。)
2、你知道中國第一條鐵路和第一艘輪船的名稱嗎?(淞滬鐵路、“黃鵠”號輪船)
教師小結、過渡:這是第一次工業(yè)革命科技發(fā)明對中國的影響,使得當時中國的社會經濟和物質生產發(fā)生了重大變化,開始與世界“接軌”。19世紀70年代以后,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科技發(fā)明陸續(xù)傳入中國,進一步促進了中國的物質生產和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并在這個基礎上改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使得中國人的文化生活也發(fā)生了劇烈的變遷。
文化生活的變遷
1、19世紀70年代以后,傳入的通訊工具是什么?(有線電報)對社會生活哪些方面產生影響?(商業(yè)、新聞、家庭聯(lián)系等)
2、當時還從西方傳入哪兩樣發(fā)明,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照相和電影)
3、中國電影歷史上的三個“第一部”分別是什么?(組織學生“對號入座”:A、中國第一部無聲電影:《定軍山》;B、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C、中國第一部獲得國際電影節(jié)獎的影片:《漁光曲》。)
4、近代最著名的中文報紙是哪一家?(《申報》)
5、近代中國歷史最長、規(guī)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機構是什么?(商務印書館)
6、你能說出以下各時期興辦的刊物名稱嗎?(組織學生“對號入座”:A、維新變法時期:《萬國公報》[后改名為《中外紀聞》];B、辛亥革命時期:《民報》[中國同盟會機關報];C、新文化運動期間:《新青年》[原名《青年雜志》]、《每周評論》)
教師過渡:隨著文化生活的變遷,人們的社會習俗也發(fā)生了變化。
社會習俗的變化
1、辛亥革命后,有哪些落后愚昧的習俗得到改變?(留辮、纏足、翎頂補服、跪拜禮、稱呼等)
2、這說明精神文明的發(fā)展趨勢是什么?(平等博愛、互尊自重)
鞏固小結
1、梳捋本課知識線索和知識要素。
2、指導學生當堂完成課本108頁選擇題:應選B(淞滬鐵路)。
3、提醒學生預習第21課《科學技術與思想文化(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