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選修二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1-03-31高三生物選修一必背知識點。
教案課件是每個老師工作中上課需要準備的東西,大家在細心籌備教案課件中。必須要寫好了教案課件計劃,新的工作才會如魚得水!你們知道多少范文適合教案課件?為了讓您在使用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高三生物選修一必背知識點”,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請收藏。
高三生物選修一必背知識點1.DNA的溶解性
DNA和蛋白質等其他成分在不同濃度的NaCl溶液中溶解度不同,利用這一特點,選擇適當的鹽濃度就能使DNA充分溶解,而使雜質沉淀,或者相反,以達到分離目的。
此外,DNA不溶于酒精溶液,但是細胞中的某些蛋白質則溶于酒精。利用這一原理,可以將DNA與蛋白質進一步的分離。
2.DNA對酶、高溫和洗滌劑的耐受性
蛋白酶能水解蛋白質,但是對DNA沒有影響。大多數蛋白質不能忍受6080C的高溫,而DNA在80C以上才會變性。洗滌劑能夠瓦解細胞膜,但對DNA沒有影響。
3.DNA的鑒定
在沸水浴條件下,DNA遇二苯胺會被染成藍色,因此二苯胺可以作為鑒定DNA的試劑。
1.DNA的粗提取與鑒定實驗材料的選取
凡是含有DNA的生物材料都可以考慮,但是使用DNA含量相對較高的生物組織,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2.破碎細胞,獲取含DNA的濾液
動物細胞的破碎比較容易,以雞血細胞為例,在雞血細胞液中加入一定量的蒸餾水,同時用玻璃棒攪拌,過濾后收集濾液即可。如果實驗材料是植物細胞,需要先用洗滌劑溶解細胞膜。例如,提取洋蔥的DNA時,在切碎的洋蔥中加入一定的洗滌劑和食鹽,進行充分的攪拌和研磨,過濾后收集研磨液。
注意:
①為什么加入蒸餾水能使雞血細胞破裂?
蒸餾水對于雞血細胞來說是一種低滲液體,水分可以大量進入血細胞內,使血細胞脹裂,再加上攪拌的機械作用,就加速了雞血細胞的破裂(細胞膜和核膜的破裂),從而釋放出DNA。
②加入洗滌劑和食鹽的作用分別是什么?
洗滌劑是一些離子去污劑,能溶解細胞膜,有利于DNA的釋放;食鹽的主要成分是NaCl,有利于DNA的溶解。
③如果研磨不充分,會對實驗結果產生怎樣的影響?
研磨不充分會使細胞核內的DNA釋放不完全,提取的DNA量變少,影響實驗結果,導致看不到絲狀沉淀物、用二苯胺鑒定不顯示藍色等。
④此步驟獲得的濾液中可能含有哪些細胞成分?
可能含有核蛋白、多糖和RNA等雜質。
3.去除濾液中的雜質
方案一的原理是DNA在不同濃度NaCl溶液中溶解度不同;方案二的原理是蛋白酶分解蛋白質,不分解DNA;方案三的原理是蛋白質和DNA的變性溫度不同。
DNA的粗提取與鑒定實驗步驟
1.稱取30克已切碎的洋蔥,放入研缽中,加入少量石英砂助研,倒入10mL2mol/L的氯化鈉溶液,充分研磨。
洋蔥含有揮發(fā)性刺激物,有效減少刺激,才能使實驗順利進行。上課前,教師可先將洋蔥放入冰箱冷凍一會兒,使其涼透但又不能結冰;或將洋蔥切成幾大塊,放入清水泡一會兒,讓其揮發(fā)性刺激物溶于水,可以減輕刺激。然后將洋蔥切碎備用。研磨的目的主要是使洋蔥細胞破裂,使DNA溶于2mol/L的氯化鈉溶液,沒必要將洋蔥研成粥糊狀,后者既浪費時間又影響實驗效果。研磨時,切忌使用攪拌器(榨汁機)。使用攪拌器雖可以提高研磨效率,但攪拌器將洋蔥切成極細小的顆粒,無法通過過濾將洋蔥顆粒剔除。只能將酒精直接倒入濾液中,許多洋蔥小顆粒因為輕會漂浮起來,DNA藏在其中,無法分辨。學生看不到白色纖維狀粘稠物的DNA。
2.研磨后,用漏斗和紗布將汁液過濾到小燒杯中,得到濾液。
3.向濾液中加入95%的酒精溶液20mL,沿燒杯壁緩緩倒入,不要震動或攪拌。
此時,燒杯中的液體分為上、下兩層,下層較渾濁,上層澄清,很快上層溶液中就會有白色纖維狀粘稠物析出,用玻璃棒可將其輕輕卷起。這就是記錄生命遺傳信息的重要物質DNA。DNA析出的過程中,切忌震動和攪拌(不震動易于分層,我們就能很容易觀察到上清液中的絲狀物;攪拌會使非常柔軟的DNA斷裂成小段,不易取出)。如果用玻璃棒DNA不易卷起,可改用表面打毛的牙簽,DNA提取物就纏繞在牙簽上了。
4.鑒定:取兩支試管,編為1、2號,各加入2mol/L的氯化鈉溶液2mL,向1號試管中加入一些白色纖維狀物,振蕩使其溶解,然后向兩支試管中各加入2mL二苯胺試劑,沸水浴加熱5分鐘。
DNA的粗提取與鑒定注意事項
1.以血液為實驗材料時,每100ml血液中需要加入3g檸檬酸鈉防止血液凝固。
2.加入洗滌劑后,動作要輕緩、柔和,否則容易產生大量的泡沫,不利于后續(xù)步驟地操作。加入酒精和用玻璃棒攪拌時,動作要輕緩,以免DNA分子的斷裂,導致DNA分子不能形成絮狀沉淀。
3.二苯胺試劑要現配現用,否則會影響鑒定的效果。
4.DNA的溶解度與NaCl溶液濃度的關系
當NaCl溶液濃度低于0.14mol/L時,隨濃度的升高,DNA的溶解度降低;當NaCl溶液濃度高于0.14mol/L時,隨濃度升高,DNA的溶解度升高。
5.盛放雞血細胞液的容器,最好是塑料容器
雞血細胞破碎以后釋放出的DNA,容易被玻璃容器吸附,由于細胞內DNA的含量本來就比較少,再被玻璃容器吸附去一部分,提取到的DNA就會更少。因此,實驗過程中最好使用塑料的燒杯和試管,這樣可以減少提取過程的DNA的損失。
相關閱讀
高三生物遺傳規(guī)律知識點總結
高三生物遺傳規(guī)律知識點總結
1基因的分離定律
相對性狀:同種生物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類型,叫做相對性狀。
顯性性狀:在遺傳學上,把雜種f1中顯現出來的那個親本性狀叫做顯性性狀。
隱性性狀:在遺傳學上,把雜種f1中未顯現出來的那個親本性狀叫做隱性性狀。
性狀分離:在雜種后代中同時顯現顯性性狀和隱性性狀(如高莖和矮莖)的現象,叫做性狀分離。
顯性基因:控制顯性性狀的基因,叫做顯性基因。一般用大寫字母表示,豌豆高莖基因用d表示。
隱性基因:控制隱性性狀的基因,叫做隱性基因。一般用小寫字母表示,豌豆矮莖基因用d表示。
等位基因:在一對同源染色體的同一位置上的,控制著相對性狀的基因,叫做等位基因。(一對同源染色體同一位置上,控制著相對性狀的基因,如高莖和矮莖。顯性作用:等位基因d和d,由于d和d有顯性作用,所以f1(dd)的豌豆是高莖。等位基因分離:d與d一對等位基因隨著同源染色體的分離而分離,最終產生兩種雄配子。d∶d=1∶1;兩種雌配子d∶d=1∶1。)
非等位基因:存在于非同源染色體上或同源染色體不同位置上的控制不同性狀的不同基因。
表現型:是指生物個體所表現出來的性狀。
基因型:是指與表現型有關系的基因組成。
純合體:由含有相同基因的配子結合成的合子發(fā)育而成的個體??煞€(wěn)定遺傳。
雜合體:由含有不同基因的配子結合成的合子發(fā)育而成的個體。不能穩(wěn)定遺傳,后代會發(fā)生性狀分離。
2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
基因的自由組合規(guī)律:在f1產生配子時,在等位基因分離的同時,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表現為自由組合,這一規(guī)律就叫基因的自由組合規(guī)律。
對自由組合現象解釋的驗證:f1(yyrr)x隱性(yyrr)(1yr1yr1yr1yr)xyrf2:1yyrr:1yyrr:1yyrr:1yyrr。
基因自由組合定律在實踐中的應用:基因重組使后代出現了新的基因型而產生變異,是生物變異的一個重要來源;通過基因間的重新組合,產生人們需要的具有兩個或多個親本優(yōu)良性狀的新品種。
孟德爾獲得成功的原因:1)正確地選擇了實驗材料。2)在分析生物性狀時,采用了先從一對相對性狀入手再循序漸進的方法(由單一因素到多因素的研究方法)。3)在實驗中注意對不同世代的不同性狀進行記載和分析,并運用了統(tǒng)計學的方法處理實驗結果。4)科學設計了試驗程序。
基因的分離規(guī)律和基因的自由組合規(guī)律的比較:
①相對性狀數:基因的分離規(guī)律是1對,基因的自由組合規(guī)律是2對或多對;
②等位基因數:基因的分離規(guī)律是1對,基因的自由組合規(guī)律是2對或多對;
③等位基因與染色體的關系:基因的分離規(guī)律位于一對同源染色體上,基因的自由組合規(guī)律位于不同對的同源染色體上;
④細胞學基礎:基因的分離規(guī)律是在減I分裂后期同源染色體分離,基因的自由組合規(guī)律是在減I分裂后期同源染色體分離的同時,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
⑤實質:基因的分離規(guī)律是等位基因隨同源染色體的分開而分離,基因的自由組合規(guī)律是在等位基因分離的同時,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表現為自由組合。
?
高二生物必背知識點歸納
高二生物必背知識點歸納
緒論1.生物體具有共同的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
2.從結構上說,除病毒以外,生物體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生物體的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3.新陳代謝是活細胞中全部的序的化學變化總稱,是生物體進行一切生命活動的基礎。
4.生物體具應激性,因而能適應周圍環(huán)境。
5.生物體都有生長、發(fā)育和生殖的現象。
6.生物遺傳和變異的特征,使各物種既能基本上保持穩(wěn)定,又能不斷地進化。
7.生物體都能適應一定的環(huán)境,也能影響環(huán)境。
第一章生命的物質基礎
8.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在無機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沒有一種化學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這個事實說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統(tǒng)一性。
9.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在生物體內和在無機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這個事實說明生物界與非生物界還具有差異性。
10.各種生物體的一切生命活動,絕對不能離開水。
11.糖類是構成生物體的重要成分,是細胞的主要能源物質,是生物體進行生命活動的主要能源物質。
12.脂類包括脂肪、類脂和固醇等,這些物質普遍存在于生物體內。
13.蛋白質是細胞中重要的有機化合物,一切生命活動都離不開蛋白質。
14.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遺傳物質,對于生物體的遺傳變異和蛋白質的生物合成有極重要作用。
15.組成生物體的任何一種化合物都不能夠單獨地完成某一種生命活動,而只有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機地組織起來,才能表現出細胞和生物體的生命現象。細胞就是這些物質最基本的結構形式。第二章生命的基本單位——細胞
16.活細胞中的各種代謝活動,都與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有密切關系。細胞膜具一定的流動性這一結構特點,具選擇透過性這一功能特性。
17.細胞壁對植物細胞有支持和保護作用。
18.細胞質基質是活細胞進行新陳代謝的主要場所,為新陳代謝的進行,提供所需要的物質和一定的環(huán)境條件。
19.線粒體是活細胞進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
20.葉綠體是綠色植物葉肉細胞中進行光合作用的細胞器。
21.內質網與蛋白質、脂類和糖類的合成有關,也是蛋白質等的運輸通道。
22.核糖體是細胞內合成為蛋白質的場所。
23.細胞中的高爾基體與細胞分泌物的形成有關,主要是對蛋白質進行加工和轉運;植物細胞分裂時,高爾基體與細胞壁的形成有關。
24.染色質和染色體是細胞中同一種物質在不同時期的兩種形態(tài)。
25.細胞核是遺傳物質儲存和復制的場所,是細胞遺傳特性和細胞代謝活動的控制中心。
26.構成細胞的各部分結構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緊密聯系、協(xié)調一致的,一個細胞是一個有機的統(tǒng)一整體,細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夠正常地完成各項生命活動。
27.細胞以分裂是方式進行增殖,細胞增殖是生物體生長、發(fā)育、繁殖和遺傳的基礎。
28.細胞有絲分裂的重要意義(特征),是將親代細胞的染色體經過復制以后,精確地平均分配到兩個子細胞中去,因而在生物的親代和子代間保持了遺傳性狀的穩(wěn)定性,對生物的遺傳具重要意義。
29.細胞分化是一種持久性的變化,它發(fā)生在生物體的整個生命進程中,但在胚胎時期達到最大限度。
30.高度分化的植物細胞仍然具有發(fā)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也就是保持著細胞全能性。
第三章生物的新陳代謝
31.新陳代謝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是生物與非生物的最本質的區(qū)別。
32.酶是活細胞產生的一類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機物,其中絕大多數酶是蛋白質,少數酶是RNA。
33.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和專一性;并且需要適宜的溫度和pH值等條件。
34.ATP是新陳代謝所需能量的直接來源。
35.光合作用是指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并且釋放出氧的過程。光合作用釋放的氧全部來自水。
36.滲透作用的產生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具有一層半透膜,二是這層半透膜兩側的溶液具有濃度差。
37.植物根的成熟區(qū)表皮細胞吸收礦質元素和滲透吸水是兩個相對獨立的過程。
38.糖類、脂類和蛋白質之間是可以轉化的,并且是有條件的、互相制約著的。
39.高等多細胞動物的體細胞只有通過內環(huán)境,才能與外界環(huán)境進行物質交換。
40.正常機體在神經系統(tǒng)和體液的調節(jié)下,通過各個器官、系統(tǒng)的協(xié)調活動,共同維持內環(huán)境的相對穩(wěn)定狀態(tài),叫穩(wěn)態(tài)。穩(wěn)態(tài)是機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
41.對生物體來說,呼吸作用的生理意義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為生物體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二是為體內其它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第四章生命活動的調節(jié)
42.向光性實驗發(fā)現: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而向光彎曲的部位在尖端下面的一段。
43.生長素對植物生長的影響往往具有兩重性。這與生長素的濃度高低和植物器官的種類等有關。一般來說,低濃度促進生長,高濃度抑制生長。
44.在沒有受粉的番茄(黃瓜、辣椒等)雌蕊柱頭上涂上一定濃度的生長素溶液可獲得無子果實。
45.植物的生長發(fā)育過程,不是受單一激素的調節(jié),而是由多種激素相互協(xié)調、共同調節(jié)的。
46.下丘腦是機體調節(jié)內分泌活動的樞紐。
47.相關激素間具有協(xié)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48.神經系統(tǒng)調節(jié)動物體各種活動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動的結構基礎是反射弧。
49.神經元受到刺激后能夠產生興奮并傳導興奮;興奮在神經元與神經元之間是通過突觸來傳遞的,神經元之間興奮的傳遞只能是單方向的。
50.在中樞神經系統(tǒng)中,調節(jié)人和高等動物生理活動的高級中樞是大腦皮層。
51.動物建立后天性行為的主要方式是條件反射。
52.判斷和推理是動物后天性行為發(fā)展的最高級形式,是大腦皮層的功能活動,也是通過學習獲得的。
53.動物行為中,激素調節(jié)與神經調節(jié)是相互協(xié)調作用的,但神經調節(jié)仍處于主導的地位。
54.動物行為是在神經系統(tǒng)、內分泌系統(tǒng)和運動器官共同協(xié)調下形成的。
第五章生物的生殖和發(fā)育
55.有性生殖產生的后代具雙親的遺傳特性,具有更大的生活能力和變異性,因此對生物的生存和進化具重要意義。
56.營養(yǎng)生殖能使后代保持親本的性狀。
57.減數分裂的結果是,新產生的生殖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比原始的生殖細胞的減少了一半。
58.減數分裂過程中聯會的同源染色體彼此分開,說明染色體具一定的獨立性;同源的兩個染色體移向哪一極是隨機的,則不同對的染色體(非同源染色體)間可進行自由組合。
59.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數目的減半發(fā)生在減數第一次分裂中。
60.一個精原細胞經過減數分裂,形成四個精細胞,精細胞再經過復雜的變化形成精子。
61.一個卵原細胞經過減數分裂,只形成一個卵細胞。
62.對于進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來說,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對于維持每種生物前后代體細胞中染色體數目的恒定,對于生物的遺傳和變異,都是十分重要的
63.對于進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來說,個體發(fā)育的起點是受精卵。
64.很多雙子葉植物成熟種子中無胚乳,是因為在胚和胚乳發(fā)育的過程中胚乳被胚吸收,營養(yǎng)物質貯存在子葉里,供以后種子萌發(fā)時所需。
65.植物花芽的形成標志著生殖生長的開始。
66.高等動物的個體發(fā)育,可以分為胚胎發(fā)育和胚后發(fā)育兩個階段。胚胎發(fā)育是指受精卵發(fā)育成為幼體。胚后發(fā)育是指幼體從卵膜孵化出來或從母體內生出來以后,發(fā)育成為性成熟的個體。
第六章遺傳和變異
67.DNA是使R型細菌產生穩(wěn)定的遺傳變化的物質,而噬菌體的各種性狀也是通過DNA傳遞給后代的,這兩個實驗證明了DNA是遺傳物質。
68.現代科學研究證明,遺傳物質除DNA以外還有RNA。因為絕大多數生物的遺傳物質是DNA,所以說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69.堿基對排列順序的千變萬化,構成了DNA分子的多樣性,而堿基對的特定的排列順序,又構成了每一個DNA分子的特異性。這從分子水平說明了生物體具有多樣性和特異性的原因。
70.遺傳信息的傳遞是通過DNA分子的復制來完成的。
71.DNA分子獨特的雙螺旋結構為復制提供了精確的模板;通過堿基互補配對,保證了復制能夠準確地進行。
72.子代與親代在性狀上相似,是由于子代獲得了親代復制的一份DNA的緣故。73.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基因在染色體上呈直線排列,染色體是基因的載體。
74.基因的表達是通過DNA控制蛋白質的合成來實現的。
75.由于不同基因的脫氧核苷酸的排列順序(堿基順序)不同,因此,不同的基因含有不同的遺傳信息。(即:基因的脫氧核苷酸的排列順序就代表遺傳信息)。
76.DNA分子的脫氧核苷酸的排列順序決定了信使RNA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順序,信使RNA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順序又決定了氨基酸的排列順序,氨基酸的排列順序最終決定了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的特異性,從而使生物體表現出各種遺傳特性。
77.生物的一切遺傳性狀都是受基因控制的。一些基因是通過控制酶的合成來控制代謝過程;基因控制性狀的另一種情況,是通過控制蛋白質分子的結構來直接影響性狀。
78.基因分離定律:具有一對相對性狀的兩個生物純本雜交時,子一代只表現出顯性性狀;子二代出現了性狀分離現象,并且顯性性狀與隱性性狀的數量比接近于3:1。79.基因分離定律的實質是:在雜合子的細胞中,位于一對同源染色體,具有一定的獨立性,生物體在進行減數分裂形成配子時,等位基因會隨著的分開而分離,分別進入到兩個配子中,獨立地隨配子遺傳給后代。
80.基因型是性狀表現的內存因素,而表現型則是基因型的表現形式。
81.基因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是: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離或組合是互不干擾的。在進行減數分裂形成配子的過程中,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離,同時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
82.基因的連鎖和交換定律的實質是:在進行減數分裂形成配子時,位于同一條染色體上的不同基因,常常連在一起進入配子;在減數分裂形成四分體時,位于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有時會隨著非姐妹染色單體的交換而發(fā)生交換,因而產生了基因的重組。
83.生物的性別決定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XY型,另一種是ZW型。
84.可遺傳的變異有三種來源:基因突變,基因重組,染色體變異。
85.基因突變在生物進化中具有重要意義。它是生物變異的根本來源,為生物進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
86.通過有性生殖過程實現的基因重組,為生物變異提供了極其豐富的來源。這是形成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對于生物進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第七章生物的進化
87.生物進化的過程實質上就是種群基因頻率發(fā)生變化的過程。
88.以自然選擇學說為核心的現代生物進化理論,其基本觀點是: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生物進化的實質在于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突變和基因重組、自然選擇及隔離是物種形成過程的三個基本環(huán)節(jié),通過它們的綜合作用,種群產生分化,最終導致新物種的形成。
第八章生物與環(huán)境
89.光對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90.生物的生存受到很多種生態(tài)因素的影響,這些生態(tài)因素共同構成了生物的生存環(huán)境。生物只有適應環(huán)境才能生存。
91.保護色、警戒色和擬態(tài)等,都是生物在進化過程中,通過長期的自然選擇而逐漸形成的適應性特征。
92.適應的相對性是遺傳物質的穩(wěn)定性與環(huán)境條件的變化相互作用的結果。
93.生物與環(huán)境之間是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也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生物與環(huán)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統(tǒng)一整體。
94.在一定區(qū)域內的生物,同種的個體形成種群,不同的種群形成群落。種群的各種特征、種群數量的變化和生物群落的結構,都與環(huán)境中的各種生態(tài)因素有著密切的關系。
95.在各種類型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生活著各種類型的生物群落。在不同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生物的種類和群落的結構都有差別。但是,各種類型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在結構和功能上都是統(tǒng)一的整體。
96.生態(tài)系統(tǒng)中能量的源頭是陽光。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的總量便是流經這個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總能量。這些能量是沿著食物鏈(網)逐級流動的。
97.對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來說,抵抗力穩(wěn)定性與恢復力穩(wěn)定性之間往往存在著相反的關系。
高三生物《細胞增殖化》知識點
高三生物《細胞增殖化》知識點
名詞:
1、染色質:在細胞核中分布著一些容易被堿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質,這些物質是由DNA和蛋白質組成的。在細胞分裂間期,這些物質成為細長的絲,交織成網狀,這些絲狀物質就是染色質。
2、染色體:在細胞分裂期,細胞核內長絲狀的染色質高度螺旋化,縮短變粗,就形成了光學顯微鏡下可以看見的染色體。
3、姐妹染色單體:染色體在細胞有絲分裂(包括減數分裂)的間期進行自我復制,形成由一個著絲點連接著的兩條完全相同的染色單體。(若著絲點分裂,則就各自成為一條染色體了)。每條姐妹染色單體含1個DNA,每個DNA一般含有2條脫氧核苷酸鏈。
4、有絲分裂:大多數植物和動物的體細胞,以有絲分裂的方式增加數目。有絲分裂是細胞分裂的主要方式。親代細胞的染色體復制一次,細胞分裂兩次。
5、細胞周期:連續(xù)分裂的細胞,從一次分裂完成時開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時為止,這是一個細胞周期。一個細胞周期包括兩個階段:分裂間期和分裂期。分裂間期:從細胞在一次分裂結束之后到下一次分裂之前,叫分裂間期。分裂期:在分裂間期結束之后,就進入分裂期。分裂間期的時間比分裂期長。
6、紡錘體:是在有絲分裂中期細胞質中出現的結構,它和染色體的運動有密切關系。
7、赤道板:細胞有絲分裂中期,染色體的著絲粒準確地排列在紡錘體的赤道平面上,因此叫做赤道板。
8、無絲分裂:分裂過程中沒有出現紡錘體和染色體的變化。例如,蛙的紅細胞。
公式:
1)染色體的數目=著絲點的數目。
2)DNA數目的計算分兩種情況:
①當染色體不含姐妹染色單體時,一個染色體上只含有一個DNA分子;
②當染色體含有姐妹染色單體時,一個染色體上含有兩個DNA分子。
語句:
1、染色質、染色體和染色單體的關系:
第一,染色質和染色體是細胞中同一種物質在不同時期細胞中的兩種不同形態(tài)。
第二,染色單體是染色體經過復制(染色體數量并沒有增加)后仍連接在同一個著點的兩個子染色體(姐妹染色單體);當著絲點分裂后,兩染色單體就成為獨立的染色體(姐妹染色體)。
2、染色體數、染色單體數和DNA分子數的關系和變化規(guī)律:細胞中染色體的數目是以染色體著絲點的數目來確定的,無論一個著絲點上是否含有染色單體。在一般情況下,一個染色體上含有一個DNA分子,但當染色體(染色質)復制后且兩染色單體仍連在同一著絲點上時,每個染色體上則含有兩個DNA分子。
3、植物細胞有絲分裂過程:
(1)分裂間期:完成DNA分子的復制和有關蛋白質的合成。結果:每個染色體都形成兩個姐妹染色單體,呈染色質形態(tài)。
(2)細胞分裂期:
A、分裂前期:①出現染色體、出現紡錘體②核膜、核仁消失;記憶口訣:膜仁消失兩體現(說明是染色體出現和紡錘體形成)
B、分裂中期:①所有染色體的著絲點都排列在赤道板上②在分裂中期染色體的形態(tài)和數目最清晰,觀察染色體形態(tài)數目最好的時期;記憶口訣:著絲點在赤道板。
C、分裂后期:①著絲點一分為二,姐妹染色單體分開,成為兩條子染色體,并分別向兩極移動②染色單體消失,染色體數目加倍;記憶口訣:著絲點裂體平分。
D、分裂末期:①染色體變成染色質,紡錘體消失②核膜、核仁重現③在赤道板位置出現細胞板。記憶口訣:膜仁重現新壁成。
4、動、植物細胞有絲分裂的異同:
①相同點是染色體的行為特征相同,染色體復制后平均分配到兩個子細胞中去。
②區(qū)別:前期(紡錘體的形成方式不同):植物細胞由細胞兩極發(fā)出紡錘絲形成紡錘體;動物細胞由細胞的兩組中心粒發(fā)出星射線形成紡錘體。末期(細胞質的分裂方式不同):植物細胞在赤道板位置出現細胞板形成細胞壁將細胞質分裂為二;動物細胞:細胞膜從中部向內凹陷將細胞質縊裂為二。
5、DNA分子數目的加倍在間期,數目的恢復在末期;染色體數目的加倍在后期,數目的恢復在末期;染色單體的產生在間期,出現在前期,消失在后期。
6、有絲分裂中染色體、DNA分子數各期的變化:
①染色體(后期暫時加倍):間期2N,前期2N,中期2N,后期4N,末期2N;
②染色單體(染色體復制后,著絲點分裂前才有):間期0-4N,前期4N,中期4N,后期0,末期0。
③DNA數目(染色體復制后加倍,分裂后恢復):間期2a-4a,前期4a,中期4a,后期4a,末期2a;
④同源染色體(對)(后期暫時加倍):間期N前期N中期N后期2N末期N。
7、細胞以分裂方式進行增殖,細胞增殖是生物體生長、發(fā)育、繁殖和遺傳的基礎。細胞有絲分裂的重要意義(特征),是將親代細胞的染色體經過復制以后,精確地平均分配到兩個子細胞中去,因而在生物的親代和子代間保持了遺傳性狀的穩(wěn)定性,對生物的遺傳具重要意義。
練習題:
1.各類生物的細胞分裂過程中都存在()
A.染色體散亂分布于紡錘體中央和著絲點分裂
B.DNA散亂分布于紡錘體中央和細胞質分開
C.紡錘絲出現和ATP的產生
D.同源染色體散亂分布于紡錘體中央和分離
解析:不論哪種細胞,哪種分裂方式,在分裂的時候均有遺傳物質的散亂分布于紡錘體
中央和細胞質的分開。原核細胞如細菌細胞內無染色體,在分裂時也沒有紡錘絲出現。
答案:B
2.在高倍顯微鏡下觀察處于有絲分裂中期的植物細胞,能看到的結構是()
A.赤道板、染色體、細胞膜
B.紡錘體、赤道板、同源染色體
C.細胞壁、染色體、紡錘體
D.細胞壁、核膜、染色體、著絲點
解析:赤道板是一個虛擬的平面,實際上是不存在的;在有絲分裂前期核膜已經解體、
核仁已經消失,染色質螺旋化成染色體,且出現紡錘體,所以有絲分裂中期看不到核膜,
但可以看到染色體和紡錘體。
答案:C
高三生物知識點:光合作用
經驗告訴我們,成功是留給有準備的人。作為高中教師就要好好準備好一份教案課件。教案可以讓學生們能夠在上課時充分理解所教內容,幫助高中教師掌握上課時的教學節(jié)奏。關于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樣去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高三生物知識點:光合作用”,歡迎大家與身邊的朋友分享吧!
高三生物知識點:光合作用
名詞:
1、光合作用:發(fā)生范圍(綠色植物)、場所(葉綠體)、能量來源(光能)、原料(二氧化碳和水)、產物(儲存能量的有機物和氧氣)。
語句:
1、光合作用的發(fā)現:
①1771年英國科學家普里斯特利發(fā)現,將點燃的蠟燭與綠色植物一起放在密閉的玻璃罩內,蠟燭不容易熄滅;將小鼠與綠色植物一起放在玻璃罩內,小鼠不容易窒息而死,證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氣。
②1864年,德國科學家把綠葉放在暗處理的綠色葉片一半暴光,另一半遮光。過一段時間后,用碘蒸氣處理葉片,發(fā)現遮光的那一半葉片沒有發(fā)生顏色變化,曝光的那一半葉片則呈深藍色。證明:綠色葉片在光合作用中產生了淀粉。
③1880年,德國科學家思吉爾曼用水綿進行光合作用的實驗。證明:葉綠體是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氧是葉綠體釋放出來的。
④20世紀30年代美國科學家魯賓卡門采用同位素標記法研究了光合作用。第一組相植物提供H218O和CO2,釋放的是18O2;第二組提供H2O和C18O,釋放的是O2。光合作用釋放的氧全部來自來水。
2、葉綠體的色素:
①分布:基粒片層結構的薄膜上。
②色素的種類:高等植物葉綠體含有以下四種色素。A、葉綠素主要吸收紅光和藍紫光,包括葉綠素a(藍綠色)和葉綠素b(;B、類胡蘿卜素主要吸收藍紫光,包括胡蘿卜素和葉素
3、葉綠體的酶:分布在葉綠體基粒片層膜上(光反應階段的酶)和葉綠體的基質中(暗反應階段的酶)。
4、光合作用的過程:
①光反應階段a、水的光解:2H2O→4[H]+O2(為暗反應提供氫)b、ATP的形成:ADP+Pi+光能—→ATP(為暗反應提供能量)
②暗反應階段:a、CO2的固定:CO2+C5→2C3b、C3化合物的還原:2C3+[H]+ATP→(CH2O)+C5
5、光反應與暗反應的區(qū)別與聯系:
①場所:光反應在葉綠體基粒片層膜上,暗反應在葉綠體的基質中。
②條件:光反應需要光、葉綠素等色素、酶,暗反應需要許多有關的酶。
③物質變化:光反應發(fā)生水的光解和ATP的形成,暗反應發(fā)生CO2的固定和C3化合物的還原。
④能量變化:光反應中光能→ATP中活躍的化學能,在暗反應中ATP中活躍的化學能→CH2O中穩(wěn)定的化學能。⑤聯系:光反應產物[H]是暗反應中CO2的還原劑,ATP為暗反應的進行提供了能量,暗反應產生的ADP和Pi為光反應形成ATP提供了原料。
6、光合作用的意義:
①提供了物質來源和能量來源。
②維持大氣中氧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對穩(wěn)定。
③對生物的進化具有重要作用??傊?,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質代謝和能量代謝。
7、影響光合作用的因素:有光照(包括光照的強度、光照的時間長短)、二氧化碳濃度、溫度(主要影響酶的作用)和水等。這些因素中任何一種的改變都將影響光合作用過程。如:在大棚蔬菜等植物栽種過程中,可采用白天適當提高溫度、夜間適當降低溫度(減少唿吸作用消耗有機物)的方法,來提高作物的產量。再如,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原料,在一定范圍內提高二氧化碳濃度,有利于增加光合作用的產物。當低溫時暗反應中(CH2O)的產量會減少,主要由于低溫會抑制酶的活性;適當提高溫度能提高暗反應中(CH2O)的產量,主要由于提高了暗反應中酶的活性。
8、光合作用過程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即光反應和暗反應。前者的進行必須在光下才能進行,并隨著光照強度的增加而增強,后者有光、無光都可以進行。暗反應需要光反應提供能量和[H],在較弱光照下生長的植物,其光反應進行較慢,故當提高二氧化碳濃度時,光合作用速率并沒有隨之增加。光照增強,蒸騰作用隨之增加,從而避免葉片的灼傷,但炎熱夏天的中午光照過強時,為了防止植物體內水分過度散失,通過植物進行適應性的調節(jié),氣孔關閉。雖然光反應產生了足夠的ATP和〔H〕,但是氣孔關閉,CO2進入葉肉細胞葉綠體中的分子數減少,影響了暗反應中葡萄糖的產生。
9、在光合作用中:a、由強光變成弱光時,[產生的H]、ATP數量減少,此時C3還原過程減弱,而CO2仍在短時間內被一定程度的固定,因而C3含量上升,C5含量下降,(CH2O)的合成率也降低。b、CO2濃度降低時,CO2固定減弱,因而產生的C3數量減少,C5的消耗量降低,而細胞的C3仍被還原,同時再生,因而此時,C3含量降低,C5含量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