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微課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05-21活化石。
老師在上課時經(jīng)常會遇到難解決的問題而耗費半節(jié)課的時間吧,為了不消耗上課時間,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學計劃。從而在之后的上課教學中井然有序的進行,那么老師怎樣寫才會喜歡聽課呢?為了讓您在使用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活化石”,歡迎大家閱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學目標:
1、認識11個生字。會寫8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初步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識,有保護珍稀生物的意識。
重點難點:
識字、寫字,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初步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識,有保護珍稀動物意識。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看圖引入,揭示課題
1、小朋友們,今天老師將帶大家到北京古生物博物館去參觀參觀,怎么樣?(播放課件)
(出示恐龍骨骼化石,恐龍蛋化石,始祖鳥骨骼化石,蜻蜓和蝴蝶化石,三葉蟲化石,枝蒎厥化石,考古學家正在挖掘化石)
欣賞完這些圖片,你們知道它們都是什么嗎?(板書:化石)
引入化石:你們知道什么是化石嗎?
師:老師告訴你們吧,在遠古時代,地球上生活著許許多多古生物(包括動物和植物),它們死后,遺體被埋入地層,經(jīng)過億萬年的演變,它們的遺體逐漸變得像石頭一樣堅硬,我們就把它稱作化石。
明白了嗎?那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篇課文也是跟化石有關(guān)的,(補充課題:活化石),請齊讀課題。咦?怎么多了一個字活?你們有什么問題嗎?
2、學生質(zhì)疑。
3、師:如果你想了解的話,那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好嗎?
二、朗讀課文,初步感知。
1、邊讀邊圈畫出自己不認識的字,自己想辦法認讀,如借助拼音認讀,向老師和同學請教等。
2、指名讀課文。讀后師生共同評議。
3、教師有重點地領(lǐng)讀重點句子,相機給予指導。
4、輪讀,讓五位學生每人讀一個自然段。
5、選讀,喜歡讀哪段就讀哪段。
6、組內(nèi)分工讀,互聽互評。讀后說說:課文介紹了哪幾種活化石?
三、識記生字。
1、課件出示生字詞,請小老師領(lǐng)讀。
b zhēnxī sūn ju ru xn shǐ
博物館 珍 稀 公孫樹 滅絕 食肉 中華鱘 歷史
ln h quēf
硬鱗 核桃 缺乏
2、出示生物形狀的生字卡片。
3、游戲:識字擂臺賽。
引導學生認讀生字,并交流記字方法。
出示11個生字,舉行識字擂臺賽,選出擂主。
四、指導寫字。
1、課件出示要寫的字,學生認讀,交流記字方法。
2、觀察規(guī)律,指導書寫。
(1)四個左右結(jié)構(gòu)的字化代孫植應該怎樣寫?
(2)寫滅克應該注意什么?
(3)指導書寫歷和史中的豎撇。
4、組內(nèi)推選出好的作品在全班展示,師生共同評議。
五、布置作業(yè)。
把課外找到的文字資料或圖片資料做成卡片,寫上說明,準備在下節(jié)課向大家介紹。
第二課時
一、復習鞏固。
1、抽讀生字卡片。
2、游戲:識字采果。
出示一棵銀杏樹,樹上結(jié)滿了果子,果子上寫了生字。認對一個字,采下一個果子。
二、質(zhì)疑解疑。
1、自由朗讀課文,讀后想一想:你有哪些地方不懂?提出來在小組內(nèi)討論。
2、集體反饋,師生共同討論。
三、整體感知
1、播放課件,在優(yōu)美、活潑的音樂聲中,一棵枝葉茂密的銀杏樹出現(xiàn)在屏幕上,隨之出示第二自然段的內(nèi)容
(1)學生自由讀。再指名讀,師生共同評議。
(2)說說你知道了什么?(集體交流:介紹銀杏樹的奇特、可愛和生存年代的久遠。)
(3)如果這棵銀杏樹出現(xiàn)在你的面前,你想對它說什么?
2、學生任選第三或第四自然段分組自學(步驟同上)
3、每一組推選一名代表上臺交流。
(1)播放課件:在愉快的音樂聲中,一只大熊貓正在竹林里香甜地吃著竹子。出示第三自然段的內(nèi)容。學生邊看課件邊介紹大熊貓。
(2)播放課件:在歡快的樂曲聲中,一尾中華鱘愜意地在江河里游動。出示第四自然段的內(nèi)容。學生邊看邊介紹中華鱘
四、情境說話
假如你是活化石銀杏樹或大熊貓、中華鱘,請你向大家介紹一下自己,好嗎?(先組內(nèi)練習自我介紹,再戴頭飾到臺上作自我介紹。介紹完畢,師生共同評議)
五、教師小結(jié)
這篇課文介紹了銀杏樹、大熊貓、中華鱘,知道了這三種古生物的樣子的奇特、可愛和生存年代的久遠,并知道了他們都是活化石。如今,這些古生物已經(jīng)越來越少,讓我們撅起手來保護它們吧!
六、課后練習
1、出示課后讀讀寫寫習題,全班練讀練寫。
2、擴展練習
一本本一座座一朵朵一雙雙一位位
七、作業(yè)展示
拿出上節(jié)課的作業(yè)向大家展示,介紹自己的作品。(內(nèi)容不限制,可以是本課介紹的三種古生物,也可以是其他的古生物,甚至是學生喜歡的其他動植物。)
擴展閱讀
二年級上冊《活化石》教案
二年級上冊《活化石》教案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1、認識“博、珍”等11個生字,會寫1個字。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通過閱讀,知道三種活化石:銀杏樹、大熊貓、中華鱘的特點。
3、能初步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識,有保護珍惜生物的意識。
教學重點:通過閱讀,知道三種活化石:銀杏樹、大熊貓、中華鱘的特點。
教學難點:初步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識,有保護珍稀生物的意識。
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師生一起收集有關(guān)古生物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出示圖片導入
1、你們看到了什么?
剛才我們看到的是遠古時代的一些動物、植物的遺體,他們被埋藏在地底下變成了像石頭一樣的東西,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化石。
2、指導書寫“化”。
3、揭示課題“活化石”。
二、初讀全文
1、學生自由讀文。要求:
①讀通課文,讀準字音,遇到生字多讀幾遍。
②課文向我們介紹的幾種活化石?用“——”劃出來。
2、分類認讀詞語。
3、各種形式認讀。
4、再讀全文,邊讀邊想:課文一共介紹了哪幾種活化石?
反饋,師板書:銀杏樹、大熊貓、中華鱘
5、你能用這些詞語來形容這三種活化石嗎?
6、師講述:大熊貓,現(xiàn)在我們只能在動物園、電視里才能見到它。中華鱘呢?就離我們更遠了,現(xiàn)在的江河里難覓見它的蹤影。只有銀杏樹還生活在我們身邊。
三、學習第二自然段
(一)1、自由地讀讀第二自然段,你讀懂了什么?
2、為什么叫白果樹?
3、教師介紹白果的作用。
4、為什么又叫公孫樹?生長速度慢。
5、請你把課文中的這句話找出來,讀讀。
6、師生評價。
7、指導朗讀:如果你小時侯種下一棵銀杏樹,那么要一直等到你(指一男生)成為──,等到你(指一女孩)成為──,(都指),等大家都老了,才能吃到銀杏樹結(jié)的果子呢。銀杏樹長得真是──慢極了,怪不得他還有一個有趣的名字叫──公孫樹。
8、再指名讀。體會銀杏樹長得慢極了。
(二)1、你還讀懂了什么?出示第一句。
2、引讀:幾億年前呀,可不是幾十年,幾百年,幾千年,幾萬年,而是幾億年前啊,誰來讀讀!
3、評價。
4、再次引讀:讀得真好,你把我們帶到了遠古時代。幾億年前,恐龍和銀杏樹遍布世界各地,可現(xiàn)在,恐龍已經(jīng)滅絕了,而銀杏數(shù)卻存活到今天,所以,我們說銀杏樹是十分珍貴的,來,讓我們讀出珍貴來?!€有,銀杏樹現(xiàn)在只在我國,就在我們中國,而且現(xiàn)在就在我們身邊,我們應該怎么做?
5、升華主題:保護銀杏樹,保護活化石。
(三)1、你還讀懂了什么?出示第二句話。
2、圖片出示,通過活動辨認“銀杏葉”。
3、你們看這是多少片葉子?那這是一片又一片葉子,叫
追問:一片片的葉子像什么呀?
4、照樣子,說幾個。一()像一()。
(四)小結(jié)
四、學習第三自然段
1、你對大熊貓有什么了解?
2、自己讀課文,說說大熊貓為什么會成為“活化石”?
3、引讀:是呀,和它在同一時期的始祖鳥、中國豚鹿、亞洲獅已經(jīng)滅絕了,可大熊貓卻——(生:一代一代活到今天。)
4、所以,大熊貓是“活化石”。我們來看一段資料。
5、升華主題:大熊貓是“活化石”,我們要保護“活化石”。
五、總結(jié)
這節(jié)課,小朋友們通過讀,自己讀懂了大熊貓和銀杏樹,課文當中還提到了中華鱘這種活化石,我們下節(jié)課來學習。
人教課標二上:《活化石》教學設(shè)計_語文教案
云南省建水縣臨安鎮(zhèn)中心學校楊保鴻
一、教材簡析
《活化石》是義務(wù)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二年級上冊第八組以愛科學,學科學為主題的一篇科普短文。課文用較為淺顯的語言向我們介紹了三種古生物活化石:世界上最古老的樹種之一的銀杏樹,我們的國寶大熊貓,稀有的魚種中華鱘。學習本課,一方面要讓學生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識,另一方面要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搜集信息的能力,增強他們關(guān)注科學、保護珍惜生物的意識。低年級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充滿著對新鮮事物的敏感和具有極其豐富的想象力。基于此,教學時,可以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多種形式、反復朗讀,以讀促思,讀中感悟,在讀中體會活化石的趣味性,引發(fā)學生探索大自然奧秘的欲望。
二、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教學伊始,師板書化石一詞,指導學生認讀和書寫化字。師:同學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你們見過化石嗎?在哪里見過?它是什么樣子的?(指名交流)
2.出示各種化石的圖片。
師:這些就是各種生物的化石,它們的年齡都是上億年了。同學們,在遠古時代,我們生活的地球上生活著很多的動物和植物,他們死后,遺體被埋入地層,經(jīng)過億萬年的演變,它們的遺體逐漸變得像石頭一樣的東西,我們就把它們稱作化石?;拖褚环N特殊的文字一樣,記錄著古生物生存活動的歷史和地層的年齡,它是人類開啟地球?qū)m門的一把鑰匙。因此,化石對人類研究古生物提供了很大的幫助,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3.師: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就與化石有關(guān)。請同學齊讀課題,看著課題,你腦子里會產(chǎn)生哪些疑問?(指名交流)現(xiàn)在就請大家走進課文尋找這些疑問的答案吧!
【設(shè)計意圖】以化石為交流的話題,引入課題,接著讓學生透過課文的題目,窺見內(nèi)容,據(jù)題質(zhì)疑,激發(fā)學生的閱讀期待,引領(lǐng)學生走進文本,為學生學習課文明確了目的。
(二)初讀課文,自主識字
1.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2遍,第一遍自己讀,遇到生字詞用筆圈出來,借助拼音多讀幾遍。第二遍與同桌合作讀,每人讀一小段,要相互提示把生字讀準,把句子讀通順。
2.檢查生字詞自學情況。
(1)出示本課生字詞,請學生借助拼音自讀2遍。
博物館 珍貴 公孫樹 熟悉 滅絕 食肉 歷史 硬鱗 核桃 缺乏 中華鱘 稀有
(2)去掉生字的拼音,開火車讀、指名讀、齊讀生字詞。(師相機指導學生讀準珍、肉、史的音,他們都是翹舌音。)
(3)師:誰來交流一下,你會用什么方法記住這些生字?(引導學生可以用加一加、減一減等方法識記生字。)
【設(shè)計意圖】識字是低段學生學習語文的重點,但識字不是低段語文教學的全部,更重要的是交給學生學習漢字的方法。放手讓學生自主識字,合作識字,充分挖掘?qū)W生識字的潛能,再引導學生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讀順課文,達到讓學生字正腔圓地讀生字詞,鼓勵學生用適合自己的方法自主識記生字,激發(fā)學生識字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提高識字的效率,體現(xiàn)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同時為學習課文掃除障礙。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指名學生分自然段朗讀課文,思考:這篇課文介紹了哪幾種活化石?請在課文中用自己喜歡符號勾劃出來。
2.指名交流。
3.在這三種活化石中,你最了解哪種活化石,請結(jié)合課前搜集的資料給同學們介紹一下。
【設(shè)計意圖】指名分自然段朗讀課文,目的是檢查學生讀書的情況,是了解學生學習效果的必要手段,有助于將學生的語文基本技能訓練扎實,為深入學習課文做好鋪墊。讓學生交流所了解的化石,目的之一是培養(yǎng)學生搜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之二是訓練學生的口語能力。
(四)精讀課文,探究感悟
師過渡:現(xiàn)在請同學們跟隨老師再一次走進課文,去深入了解這三種活化石,看看課文介紹的是不是和同學們介紹的一樣?首先請同學們一起去了解銀杏樹吧!
1.學習課文第2自然段。
(1)出示銀杏樹的圖片。請同學們一邊自由朗讀第2自然段,一邊認真觀察銀杏樹的特點和樹葉的形狀,并在文中用──勾劃出相關(guān)的句子讀一讀。
(2)指名交流。
(3)出示句子:銀杏樹的樣子很容易辨認,一片片葉子像一把把扇子。
①這句話使用什么修辭?把什么比作什么?(比喻。把銀杏樹的葉子比作小扇子。)
②小組討論:這句話中的一片片和一把把能換成一片和一把嗎?為什么?(不能換。因為一片片和一把把是表示許多片和許多把的意思,而一片和一把表示單數(shù)一的意思。)
③一片片和一把把這樣的詞語,表示事物很多,很豐富,像這樣的詞語你還能說出幾個嗎?指名交流(一塊塊、一棵棵、一條條。)
④指導朗讀這句話。
(4)引導學生結(jié)合課文說說銀杏樹在生長時間上有什么特點?(長得慢)所以銀杏樹又叫什么樹?(公孫樹)
(5)朗讀第2自然段。
【設(shè)計意圖】低段學生閱讀量少,語言表達較弱,通過詞語的對比分析,讓學生體會用詞的準確性和技巧性,同時幫助學生積累詞匯,久而久之,學生的語用能力會逐步提高。
師小結(jié):銀杏樹除了叫公孫樹外,又稱白果樹、鴨腳樹,它是世界上十分珍貴的樹種之一,又是古代銀杏類植物在地球上存活的唯一品種,因此植物學家把它看作是植物界的活化石。唐代詩人王維曾以詩詠曰:銀杏栽為梁,香茅結(jié)為宇,不知棟里云,去做人間雨。這就是對銀杏樹活化石的真實寫照。
2.學習第3自然段。
過渡:有一種可愛的動物,被譽為動物界的國寶。請大家猜猜這是什么動物?這就是大熊貓。
(1)出示大熊貓圖片。指名朗讀課文第3自然段,你對大熊貓又有了哪些了解?指名交流。
(2)引導學生結(jié)合課文內(nèi)容理解熟悉、滅絕的意思,并用熟悉、滅絕各說一句話,你知道哪些動物在我們地球上已經(jīng)滅絕了?指名交流。
(3)指導學生朗讀課文第3自然段。(指導學生讀出喜愛、驚訝的語氣。)
師小結(jié):據(jù)考證,大熊貓的古代名稱有貘、白豹、虞等,今天該動物群的許多品種已經(jīng)滅絕,而大熊貓卻一直活下來,所以我們把大熊貓稱為活化石。
3.學習第4自然段。
(1)出示中華鱘圖片。請學生自主學習課文第4自然段,用橫線勾劃出描寫中華鱘外形的句子。
(2)指名交流。師相機出示句子:它身上披著大片的硬鱗,核桃大的眼睛亮晶晶的,一張大嘴又尖又長,樣子怪怪的。指導學生朗讀這句話。出示詞語又尖又長,這類詞語我們稱作ABAC式詞語,引導學生說說你所知道的ABAC式詞語。
(3)引導學生結(jié)合課文內(nèi)容理解缺乏、稀有的意思。
(4)指導學生朗讀第4自然段。
師過渡:從剛才的學習中,我們知道了銀杏樹、大熊貓、中華鱘無愧是活化石,它們對研究歷史生物發(fā)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應該怎樣對待它們?請同學們一起朗讀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
【設(shè)計意圖】由于低段學生的生活閱歷較少,生活經(jīng)驗不足,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具體的語境中理解詞語并學會應用詞語,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言能力,又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五)指導寫字,發(fā)現(xiàn)規(guī)律
1.出示要求會寫的生字,指名學生認讀、齊讀,師相機正音。
2.請學生認真觀察這些生字,同時引導學生交流識記這些生字的方法。
3.分析字形,指導書寫。
(1)生字化、代、孫、植屬于左右結(jié)構(gòu),書寫時要寫得左窄右寬。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化、代的部首都是單立人,寫好單立人的關(guān)鍵是:撇不能太彎,豎一定要垂直。
(2)生字滅、克屬于上下結(jié)構(gòu),它們第一筆都是橫,書寫時橫不能太長。
(3)生字史、滅中的豎撇,書寫時一定要先豎后撇。
(4)生字歷屬于半包圍結(jié)構(gòu),書寫時廠不要寫成廣。
4.學生描紅、臨寫生字。教師巡視指導。
5.推選出好的作品在全班展示。
6.學生再臨寫。
【設(shè)計意圖】《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實施建議中指出:第一、第二、第三學段,要在每天的語文課中安排10分鐘,在教師指導下隨堂練習,做到天天練。要在日常書寫中增強練字意識,講究練字效果。因此,必須在語文課中指導學生寫好生字,寫好字首先應該指導學生學會觀察漢字的結(jié)構(gòu),培養(yǎng)學生認真細致的觀察能力,在觀察的基礎(chǔ)上讓學生隨堂練習寫字,范寫指導,感受漢字的形體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和審美能力。
(六)拓展延伸,升華情感
1.師: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銀杏樹、大熊貓、中華鱘這些古老的植物和動物擺脫了許多磨難,頑強地生存到現(xiàn)在,成為了科學家們研究古生物的活化石。通過查找資料,在我們的地球上,你還知道哪些活化石?指名交流。
師相機出示以下活化石的圖片:鸚鵡螺、秦嶺冷杉、鎧甲蝦親帽貝、禾雀花、銀杉、三眼楔齒蜥、紅豆杉、伊犁河裸腹鱘、白鰭豚、珙桐、龍蝦花、鴨嘴獸。
2.師:如今,像這樣的古生物活化石在地球上已經(jīng)越來越少了,所以,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同保護它們吧!
【設(shè)計意圖】本環(huán)節(jié),既是對文本學習的總結(jié)和提升,又積極開發(fā)了課外學習資源,凸顯出了語文教學的開放性。)
(七)課外作業(yè)
1.用漢語拼音本認真抄寫本課要求會寫的生字,每個生字抄寫3遍,并組詞。
2.認真完成課文后的讀讀寫寫。
3.找一找介紹活化石的書籍讀一讀。
【設(shè)計意圖】課外作業(yè)是課文學習的拓展延伸,也是檢查課堂教學效果的方式之一。
二年級語文上冊《活化石》知識點歸納人教版
作為一位剛?cè)肼毑痪玫男氯谓處煟谑谡n上的經(jīng)驗比較少。每位老師都會提前準備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講課效率。上課才能夠為同學講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識。那么老師怎樣寫才會喜歡聽課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收集整理,為您帶來的《二年級語文上冊《活化石》知識點歸納人教版》,供大家參考,希望能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二年級語文上冊《活化石》知識點歸納人教版
【原文】
在博物館里,我們觀看一塊塊化石,就能看到億萬年前的動物、植物。那么,你看過活的化石嗎?
銀杏樹,又叫白果樹,它是幾億年前的樹種,十分珍貴。銀杏樹的樣子很容易辨認,一片片葉子像一把把扇子。銀杏樹長的慢極了,如果你小時候種下一棵銀杏樹,一直要等你當上爺爺,才能吃到它的果子。所以,銀杏樹又叫公孫樹。
大熊貓是我們熟悉的動物,非常可愛。和它在同一期生活過的動物,許多就滅絕了,大熊貓卻一代一代的活到今天。我們都知道大熊貓愛吃竹,你能想到嗎,它們的祖先卻以肉為生。
中華鱘也是一種古生物,它有一億多年的歷史。中華鱘生活在江河里,最大的可以長到五百千克重。它身上披著大片的硬鱗,核桃大的眼睛亮晶晶的,一張大嘴又尖又長,樣子怪怪的。由于缺乏保護,目前,中華鱘已成為稀有的魚種了。
銀杏樹、大熊貓、中華鱘、科學家把它們叫做“活化石”,我們要好好保護它們。
【字詞學習】
字:杏、樹、慢、鱘、怪
詞:動物、植物、化石、珍貴、可愛、滅絕、亮晶晶、保護、稀有
【重點句子】
1.銀杏樹,又叫白果樹,它是幾億年前的樹種,十分珍貴。銀杏樹的樣子很容易辨認,一片片葉子像一把把扇子。銀杏樹長的慢極了,如果你小時候種下一棵銀杏樹,一直要等你當上爺爺,才能吃到它的果子。所以,銀杏樹又叫公孫樹。
2.大熊貓是我們熟悉的動物,非??蓯?。和它在同一期生活過的動物,許多就滅絕了,大熊貓卻一代一代的活到今天。我們都知道大熊貓愛吃竹,你能想到嗎,它們的祖先卻以肉為生。
3.中華鱘也是一種古生物,它有一億多年的歷史。中華鱘生活在江河里,最大的可以長到五百千克重。它身上披著大片的硬鱗,核桃大的眼睛亮晶晶的,一張大嘴又尖又長,樣子怪怪的。由于缺乏保護,目前,中華鱘已成為稀有的魚種了。
【中心思想】
本文通過介紹銀杏樹、大熊貓、中華鱘這三種“活化石”克服重重困難,經(jīng)歷歲月風雨,頑強地生存到現(xiàn)在的經(jīng)歷,告訴我們一定要保護好稀有生物。
16 化石吟
老師講課學生愛聽,還愿意自學的情況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通常大家都會準備一份教案來輔助教學。讓同學們很好的吸收課堂上所講的知識點,那么優(yōu)秀的教案是怎么樣的呢?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16 化石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誦讀課文,感受詩歌的韻律美。
2.學習這首詩,讓同學們展開豐富的聯(lián)想和想象來理解詩中的內(nèi)容,體會詩人的感情,想象化石向人類講述的那份大自然的奇幻,進一步認識自然的奧妙,認識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
3.調(diào)動學生的課外積累,發(fā)揮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培養(yǎng)科學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
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誦讀課文,感受詩歌的韻律美,把握內(nèi)容,體會化石向人類講述的那份大自然的奇幻。
2.學習這首詩,讓同學們展開豐富的聯(lián)想和想象來理解詩中的內(nèi)容,體會詩人的感情,進一步認識自然的奧妙,認識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
教學難點
體會詩歌表達的豐富感情,通過朗讀體會詩歌的韻律美,發(fā)揮聯(lián)想和想象,認識科學的神奇。
教學準備
教師可利用網(wǎng)絡(luò)或書籍查閱有關(guān)化石的資料,并指導學生搜集有關(guān)資料圖片。
教學時數(shù)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板書課題。
1.激趣:利用電教媒體放映多種恐龍的圖片,并配以恐龍的模擬聲音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2.質(zhì)疑:距今幾千萬年甚至上億年前的恐龍早已滅絕,我們看到的恐龍模樣是怎樣再現(xiàn)出來的?
3.討論:鼓勵學生發(fā)表各自的見解、猜測,保留同學們的奇思妙想。
4.閱讀:網(wǎng)上搜索“猛犸冰封3萬年遺體完好眼睛至今仍透明(組圖)”。
5.小結(jié):正是這些沉睡億年的化石裹藏著昨天生命的信息,為歷史留下一套珍貴的密碼,人類才得以把思緒帶進曾留下生命輝煌的遠古世界。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首贊頌化石的抒情詩——《化石吟》。
板書課題:16.化石吟
6.解題:
(1)理解“吟”的意思。
吟,這里是贊頌的意思。
(2)化石是什么?我們一起來看看一組圖片就知道了。
①欣賞化石圖片(網(wǎng)上搜索)。
②說說化石是什么?
③定義化石:動物或植物死亡后的殘體經(jīng)過長時間而沒有腐爛,有機體自身保存完好,或在沉積巖中形成印模,或保留生存時留下的痕跡,漫長時間后成為地殼的一部分,這就是化石。
(3)課題是什么意思?(贊美化石)
二、誦讀全詩,加強理解。
1.自由誦讀,初步理解。
學生分小組在課前預習的基礎(chǔ)上自由誦讀,要求讀準字音,有節(jié)奏地朗讀詩歌,并能有選擇地背誦。
2.閱讀資料,加強理解。
①最早的魚兒、最早的鳥兒、最早登陸的魚兒、最早的樹,依次指的是無頜魚類、鳥類的祖先、兩棲類的祖先和裸子植物。
②猛犸象:也稱“毛象”,古代哺乳動物,大小近似現(xiàn)代象,身上長滿棕色長毛,上門齒向上彎曲。生存于亞歐大陸北部更新世(延續(xù)時間自160萬年前至1萬年前)晚期的寒冷地區(qū)。中國東北、內(nèi)蒙古和寧夏等地曾有這類動物的化石發(fā)現(xiàn)。
③“黑色的軀殼裹藏著生命的信息”,研究表明,化石還部分保存著生命有機物的殘余,并未真的完全石化。
④骸骨:尸骨。
⑤太古:遠古的時代。
3.開火車分小節(jié)誦讀。其他同學注意誦讀者對于會認字和會寫字是否讀準,節(jié)奏是否掌握恰當。
三、評價討論,理解感悟。
1.讀后評價,同學們在評價討論的過程中加強對詩歌的理解感悟。
(1)關(guān)于讀音。
思緒x不朽xiǔ軀qū殼裹guǒ藏檔dng案蔥蘢lng幽yōu雅卓zhu越
(2)關(guān)于寫字。
強調(diào)“裹”的寫法,“果”字夾在“衣”中間。
(3)關(guān)于節(jié)奏。
結(jié)合學生讀的情況有針對性地指導朗讀,重點指導:
“……生命的航船/從太古不息地向近代/進發(fā)?!?br> “啊,/你——/令人嘆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師,/卓越的雕刻家!”
(4)關(guān)于感情色彩的處理:
①針對剛才同學們讀的情況大家互相評價,指出讀得好與不好的地方。
②說說應該怎樣讀,自己讀讀。
③說說為什么要這樣讀。
④師生共同探討詩歌感情色彩的處理,整體感受。
第1、2節(jié)是第一層,開頭運用排比的手法通過連續(xù)不斷的問句,以疑問略帶遐想的語氣引發(fā)作者和讀者的想象和思考。
板書:發(fā)問想象
第3、4、5、6節(jié)是第二層也是詩的主體部分,具體抒寫遐思的內(nèi)容,用一種贊美的語氣、擬人的手法來寫化石,語氣中滿是對化石所具有的神奇力量的贊頌和對大自然的由衷的嘆服。
板書:遐思飛躍
第7節(jié)是第三層,用陳述的語氣為第2節(jié)做了肯定的回答,進一步贊美化石的神奇、大自然的神奇。
板書:回答呼應
整首詩歌節(jié)奏鮮明,聲調(diào)和諧,音樂性強,應通過反復誦讀、評價討論來加強對文本的理解感悟。
2.好詩不厭百回讀,請同學們自由朗讀,進一步感知、思考(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
(1)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詩的主要內(nèi)容。
(2)本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3)本詩可分為幾層,試概括大意。
學生可在自由誦讀中思考,然后討論,討論時要給予充分的時間。
3.討論后教師引導學生明確:
(1)本詩寫科學家通過研究化石展現(xiàn)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
(2)詩歌表達了作者對科學神奇的贊美之情。
(3)詩歌分為三層:第一層為1—2節(jié),通過發(fā)問,引發(fā)聯(lián)想;第二層為3—6節(jié),具體抒寫,無限遐思;第三層為7節(jié),回應發(fā)問,照應開頭。
4.學生討論,教師明確后,可以再次指導朗讀,為進一步理解詩歌作鋪墊。
四、全文總結(jié),整體感知。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懂得了什么?
(感嘆科學的神奇、大自然的奇妙)
板書設(shè)計:
自然奇妙——科學神奇
第二課時
一、回顧導入,板書課題。
二、研讀賞析,精讀課文。
1.學法指導:我們對文章的大體內(nèi)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基本了解后,還應學會細致研究好的段落、句子、詞語,以便把握文章的主旨。閱讀詩歌的時候需要有節(jié)奏地、反復地吟誦感悟品味詩歌的思想感情,重點字詞需要用心體會,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感悟詩歌的情感。下面我們就來學習這首詩歌。
2.學習第一層、第三層并結(jié)合理解第5節(jié)。
(1)一、二組讀第一層,三、四組讀第三層。
(2)學習分析。
①師引入:哎呀,讀了第一節(jié)真是感到奇怪!最早的魚兒沒下巴,最早的鳥兒嘴長牙,最早登陸的魚兒竟然沒有腿,最早的樹又不開花,這些最早的動物、植物所具有的特征人類是怎樣知道的?(是化石告訴我們的)
②小結(jié):對,是沉睡億年的石頭告訴我們的,是長眠地下剛蘇醒的化石告訴我們的。
③對照了解前后呼應。(幻燈片演示詩歌第二節(jié)、第七節(jié))
A?演示第二節(jié),師指讀問:請問同學們,沉睡億年的石頭能否說話?演示第七節(jié),師:第七節(jié)做了回答,齊讀。
師引導學生齊讀:沉睡億年的石頭說了話。
B?(學習方法同前)演示第二節(jié),師指讀問:逝去萬載的世界可會重現(xiàn)?演示第七節(jié),師:第七節(jié)又做了回答,齊讀。
師引導學生齊讀:逝去萬載的世界又重現(xiàn)。
C?對比著讀后,你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第一層問、第三層答)
D?小結(jié):第一層問第三層答,第三層就是對第一層的呼應,進一步贊美化石的神奇、大自然的奇妙、科學的偉大。這就是寫作手法中的前后呼應。我們在今后的作文中也可以用到這種方法,使文章結(jié)構(gòu)更完整、緊湊。
E?再讀一遍。(一、二組讀第二節(jié),三、四組讀第七節(jié))
(3)深入學習結(jié)合理解第5節(jié)。
①這兩節(jié)中的“逝去萬載、沉睡億年、長眠地下”這些詞語說明什么?(說明化石所講述的故事是非常非常遙遠的。)
②詩歌中哪一節(jié)很能說明這一點?(第五節(jié))
③齊讀第五節(jié)。
④了解化石的特點之一:年代久遠。
提問:
A?“時光在你臉上刻下道道皺紋,猶如把生命的檔案細細描畫”是寫人嗎?“你”是指誰?怎樣理解這句話?(“刻下道道皺紋”寫的是化石,這是一種比喻,人臉皺紋是生命歷程的寫真,而把化石外表的樣子比作人臉皺紋,不正是地球古生物的檔案嗎?)
B?“海枯石爛,斗轉(zhuǎn)星移……生命的航船從太古不息地向近代進發(fā)。”說明什么?(說明不管時間過多久,成千上萬年以后,生命仍然在不斷地延續(xù)、發(fā)展)
⑤過渡:多么遙遠的故事啊,可正因為遙遠,它所講述的神話才會怎么樣?(奇幻、令人神往、驚訝)讓我們一起走進那奇幻的神話。
3.學習第二層。
(1)學習第三節(jié)。
①指名讀第三節(jié)。
②這一節(jié)說明了什么?找出本節(jié)中的關(guān)鍵詞。(生物進化)
③“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說明了什么?“冰冷的骸骨”指的是什么?“平凡的真理”指的又是什么?
④小結(jié):說明生物是不斷地進化來的,不是造物主造出來的,在沉睡億年的化石身上找到了這個真理。
(2)過渡:為什么說化石能證明生物進化這個平凡的真理?哪一節(jié)給了我們答案?
(3)學習第四節(jié)。
①齊讀第四節(jié)。
②“生之靈火、生命的信息、珍貴的密碼”分別指什么?
(化石中的有效物質(zhì))
③怎樣理解“黑色的軀殼裹藏著生命的信息,為歷史留下一本珍貴的密碼”一句?(之所以是“裹藏著生命的信息”“一本珍貴的密碼”,是因為在化石中,作為生命基本物質(zhì)的有機化合物還保留著,為科學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④閱讀資料,進一步了解化石的特點之二:生命的信息。
7000萬年前的骨頭還“活”著
美國古生物助理教授瑪麗#8226;施魏策爾宣稱,已經(jīng)成功從距今7000萬年前的霸王龍腿骨化石中分離出軟組織。被分離出的軟組織不僅幾乎是完好無損的:仍舊透明和具有柔韌性,而且顯微鏡下看起來像血管和細胞的內(nèi)部結(jié)構(gòu)仍舊存在??茖W家宣稱,恐龍化石分離出活性組織,有望復活恐龍。
⑤小結(jié):真是不可思議!可它就有這么神奇。
(4)學習第六節(jié)。
①齊讀第六節(jié)。
②組圖欣賞:(此時可以出示一組圖片,也可以利用課本的圖片。有條件的學校網(wǎng)上搜索)
③當你面對復原的恐龍、猛犸象時,你有何感想?
學生發(fā)言可以暢所欲言,只要想象合理,賞析到位即可。
(5)指名分節(jié)讀第二層。
三、質(zhì)疑交流,剖析課文。
1.詩歌運用了那些表現(xiàn)手法?這樣表現(xiàn)有什么好處?
(擬人、比喻、第二人稱)
2.對詩歌的學習有哪些思考和體驗,或有哪些疑問?教師與學生可以相互質(zhì)疑,形成參與式討論。
四、課后作業(yè),拓展想象。
沉睡億年的石頭說了什么話?逝去萬載的世界重現(xiàn)的是怎樣一番景象?結(jié)合自己的感想寫一篇想象作文,題目自擬。
28魚化石
老師要承擔起對每一位同學的教學責任,在開展教學工作之前。即使每天晚上一兩點都要堅持制定出一份最詳細的教學計劃。讓同學們很好的吸收課堂上所講的知識點,你知道怎樣才制作一份學生愛聽的教案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28魚化石”,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28魚化石
教學目標⒈能在閱讀的過程中獨立認識本課生字“栩、鱗、鰭”,理解“栩栩如生”、“凝視”的意思。
⒉在理解感悟的基礎(chǔ)上,有感情地朗讀詩歌,體會生命的真正價值;并積累關(guān)鍵詩句。
⒊借助文本和媒體演示,了解化石形成過程。
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了解魚化石形成過程,有感情地朗讀。
教學難點: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
教學媒體課件
課前學生準備預習課文
教學流程一、了解化石,揭示課題。
⒈媒體出示一組化石的圖片(恐龍化石、魚化石等):你們知道這是什么?板書:化石
⒉簡介化石的形成。
出示:在地球生活過的古生物,一部分在死后被沙掩埋,尸體在沉積的沙中保存下來,經(jīng)過千百萬年的石化作用變成了化石。
⒊點擊魚化石圖片,補全課題,齊讀。
二、檢查預習,整體感知。
⒈指名分節(jié)朗讀詩歌。
要求:⑴讀準字音,讀通課文。
⑵想想詩歌寫了哪些內(nèi)容?
⒉學生交流,師提煉,板書:運動——掩埋——化石——教訓
三、研讀重點,朗讀體會。
㈠學習3—5小節(jié)。
⒈媒體出示一組魚化石圖片,說說魚化石的樣子。
理解:栩栩如生
⒉出示填空:
雖然它們是那樣的栩栩如生,但是它們的嘴卻不能翕動,它們的眼睛,它們的鱗和鰭它們的尾巴……
⒊隨機指導生字“鱗”和“鰭”。
⒋成為化石的魚兒雖然栩栩如生,但它是沉默的,靜止的。此時此刻,如果你是那條魚兒,你會有怎樣的感受呢?
⒌生交流,師隨機板書:寂寞、無奈
⒍指名朗讀4、5節(jié),讀出語氣;師生合作朗讀。背誦4、5節(jié)。
㈡學習1、2小節(jié)。
⒈探究原因:它們怎么會變成現(xiàn)在這樣的呢?讓我們乘坐時光隧道一起回到幾億年前:
媒體播放魚兒在大海中遨游、嬉戲的情景。說說畫面上的魚兒是怎樣的?
⒉觀后交流,師板書:活潑、快樂
⒊指導朗讀第一節(jié),讀出歡快的氣氛。
⒋媒體播放火山爆發(fā)的情景,生感受驚心動魄的場面。
⒌展開想象,面對突如其來的變故,魚兒們會怎樣?能否用一個詞來概括?
⒍積累表示驚慌的詞語。師板書:驚恐萬狀
⒎指導朗讀第2節(jié)。
㈢再讀1—5節(jié),了解魚化石形成過程。
⒈默讀1—5節(jié),思考:魚化石形成需要哪些條件?
⒉生交流,師板書:火山爆發(fā)---掩埋灰塵-----億年石化----形成化石
⒊想象說話:魚化石形成過程
⒋教師引讀,生讀第1節(jié)和第4、5節(jié),通過對比朗讀感受生命的美好。
㈣學習6、7節(jié)。
⒈引導觀看魚化石畫面,理解“凝視”。
⒉作者凝視著這片寂寞、無奈的魚化石,得到什么啟示呢?讀課文6、7節(jié)。
⒊生交流,師板書:生命在于運動。
⒋出示媒體補充資料:了解化石對人類的貢獻。
科學家們可以從化石中看到古代動物、植物的樣子,從而可以推斷出古代動物、植物的生活情況和生活環(huán)境,可以推斷出埋藏化石的地層形成的年代和經(jīng)歷的變化,可以看到生物從古到今的進化過程等等。因此,要了解生物的進化過程,最可靠的證據(jù)就是古生物化石。
⒌師小結(jié):即使死亡,也要把能量發(fā)揮干凈。因為生命在于奉獻(板書)。
⒍誦讀。
四、總結(jié)全文。
⒈朗讀全文。
⒉布置小練筆:用幾句話寫寫魚化石形成的過程。
板書設(shè)計28魚化石
火山爆發(fā)億年石化
運動-----------------------掩埋---------------------化石-----------------------教訓
(活潑、快樂)(驚恐萬狀)(寂寞、無奈)(生命在于運動)(生命在于奉獻)
本課小結(jié)教學中通過讓學生讀,邊讀邊展開聯(lián)想,想象多少億年前,火山爆發(fā),掩埋活魚那驚心動魄的場景,以及多少億年后,變成化石后的魚的無奈與寂寞。
反饋教學效果的作業(yè)辯字組詞
堪()鱗()鰭()栩()
勘()粼()鯽()翔()
課堂生活化——《春筍》教后隨想
作為杰出的教學工作者,為了教學順利的展開。所以大多數(shù)老師都會選擇制定一份教學計劃。從而在課堂上與學生更好的交流,你們見過哪些優(yōu)秀教師的小學教案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課堂生活化——《春筍》教后隨想”,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去年,我向省教科院申報了課題《小學語文課堂生活化的研究》,可是沒能立項,很是遺憾,但是在低年級的課堂教學中,讓課堂生活化,沒有阻止我進一步的探索。在教學《春筍》一課后,這個課題在我的腦海里繼續(xù)生根,發(fā)芽
現(xiàn)行的課改要求轉(zhuǎn)變教師的教學行為,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潛能得到開發(fā),人格得到尊重。以人為本的教育應運而生。以人為本的教育需要構(gòu)建促進學生生命成長、智慧成長、人格成長的生活化課堂,使課堂充滿催生學生情感、智慧、人格成長的陽光雨露。
我覺得生活化的課堂應該以常態(tài)性為前提。在課堂中的教學細節(jié),滲透生活引進課堂,讓孩子把生活與文本聯(lián)系起來,達到和諧統(tǒng)一,從而加深對文本的理解。
我在教學《春筍》時,我讓孩子們仔細看春筍圖,(其實如果買到春筍食物就更好了,那樣就更加直觀,孩子們就更喜歡了。)引導孩子們仔細辨認淺褐色,看它的樣子,領(lǐng)會像個嫩生生的娃娃。
春筍的生命力非常頑強,我讓孩子們用握緊的拳頭代替一個個小春筍,讓他們做沖破泥土,掀翻石塊的動作,孩子們做著動作,非常開心,邊做邊想象,拳頭上面有泥土,有石塊,直到在陽光中笑,在春雨里長,一節(jié),一節(jié),又一節(jié),向上,向上,再向上,孩子們的小拳頭由握緊,到漸漸張開,再到全部張開,再到往上生長,孩子們示意著,開心著,仿佛那小小的拳頭就是一個個嫩嫩的春筍在一節(jié)一節(jié)地向上長。隨著我:啊,春筍長得多么歡暢啊!它們迎著陽光,吸著雨露,一個勁地拔節(jié),叭叭叭,一節(jié),一節(jié),又一節(jié),你追我趕,竟爭著向上,向上,再向上。只見教室里的春筍錯落有致
然后我讓孩子們試著把課文復述下來,居然很多孩子很流暢地背出來了。
我分明感覺到孩子們喜歡這樣的課堂,這樣的課堂符合低年級孩子的年齡特點,讓孩子們的小拳頭變成春筍,然后讓孩子們在體驗中理解了一節(jié),一節(jié),又一節(jié),向上,向上,再向上。把生活引進課堂,讓課堂深發(fā)出孩子們智慧的火花,遺憾的是時間關(guān)系,沒能再問問孩子們:筍娃娃來到了地面上,會看到什么,會說些什么。進一步發(fā)揮孩子們的想象力,讓課堂變得更加豐滿生動。讓孩子們的思維進一步拓展延伸
三年級語文下冊《魚化石》學案滬教版
老師要承擔起對每一位同學的教學責任,在開展教學工作之前。即使每天晚上一兩點都要堅持制定出一份最詳細的教學計劃。上課自己輕松的同時,學生也更好的消化課堂內(nèi)容。你們有沒有寫過一份完整的教學計劃?小編收集整理了一些三年級語文下冊《魚化石》學案滬教版,歡迎您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助益。
三年級語文下冊《魚化石》學案滬教版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勘栩鱗鰭”4個。理解“栩栩如生”“凝視”等詞語的意思。
2、正確流利地朗讀詩歌。自主地積累句段。
3、了解化石形成的過程,并能把魚化石的形成過程說清楚。
教學過程:
一、啟發(fā)談話,引入課題
1、師:同學們,你們都聽說過化石吧?你們想知道化石是怎樣形成的嗎?好,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有關(guān)化石的詩歌,它是著名作家艾青的作品,向我們講述了化石形成的過程。先來聽一聽課文錄音,然后想一想你聽懂了什么?
2、看魚化石圖片,認識魚化石。(媒體出示)
二、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1、過渡:聽完了課文錄音,下面我們就來交流一下你聽明白了什么?
(大致了解:化石是古代的動物變的;化石要經(jīng)過很長時間變成的;化石有很高的科學價值等……)
2、初讀詩歌,學習生字、詞語
(1)學生自由讀課文,自學生字新詞。
(2)交流。
要點:(媒體出示)“鱗”是前鼻音,書空右半部分的筆畫;
“鰭”的右邊不是“者”字,要看清字形,“鰭”的意思是:魚類的運動器官。
三、學習詩歌,指導朗讀
1、下面我們就來看看一條魚是怎樣變成化石的。請大家根據(jù)黑板上的學習提示,以小組為單位,讀課文,完成練習。(媒體出示)
動物名稱變成化石的起因形成化石的經(jīng)過形成化石的結(jié)果小魚兒恐龍始祖鳥
2、學生討論,準備發(fā)言。(師巡視指導……)
3、選取文中自己喜歡的一段,朗讀出來。
(生交流朗讀,師幫助歸納總結(jié))
4、指導學生采用多種形式讀書,指導他們讀出語氣,體會當時的恢宏氣勢和感覺。
(可以選擇個人讀、接龍讀、比賽讀、叫號讀、領(lǐng)讀和全班齊讀等形式……)
5、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語。(媒體出示)
(1)指導學生理解“旺盛、自由、栩栩如生、動彈、凝視、發(fā)揮”等詞語的意思,并且將詞語放在句子中,聯(lián)系上下文進行理解和體會。
(2)小組討論后,進行全班交流,教師進行歸納引導總結(jié)。
“旺盛”的意思:生命力強。
“自由”的意思:隨自己意志活動的權(quán)利。
“栩栩如生”的意思:形容生動活潑的樣子。
“動彈”的意思:(人、動物或能轉(zhuǎn)動的東西)活動。
“凝視”的意思:目不轉(zhuǎn)睛地看。
“發(fā)揮”的意思:把內(nèi)在的能力表現(xiàn)出來。
6、試著用自己的話說說化石形成的過程。(媒體出示)
7、選取一段自己喜歡的內(nèi)容熟讀積累,準備全班交流。(媒體出示)
四、總結(jié)課文,復習鞏固
1、讀詞語:(媒體出示)
爆發(fā)勘探栩栩如生嘆息動彈凝視即使死亡
2、請你說說,你還知道哪些動物的化石?它們是在怎樣的條件下,怎樣的環(huán)境中,怎樣形成的?
五、拓展練習,資料整理
1、抄寫詞語
爆發(fā)勘探栩栩如生嘆息動彈凝視即使死亡
2、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3、全班范圍內(nèi)進行詩歌的收集和有關(guān)化石的資料的收集和整理,準備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