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的教學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1-02-22教學案例——《常見的力》教學設計。
每個老師需要在上課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課件,是認真規(guī)劃好自己教案課件的時候了。必須要寫好了教案課件計劃,未來的工作就會做得更好!究竟有沒有好的適合教案課件的范文?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學案例——《常見的力》教學設計”,供您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常見的力》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探究目標:1、能用實驗的方法探究物體下落的原因。
2、能獨立設計記錄圖表。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1、能體會到通過多次實驗得出結論的重要性。
2、能與同學合作完成實驗任務。
知識性目標:
1、能夠通過實例體驗常見的各種力。
2、能通過實驗證明地球引力的存在。
3、能用自己的話解釋物體下落的原因。
4、能舉出各種力在生活中應用的更多實例。
二、教學重點:自主、合作探究物體下落的原因。
三、教學難點:認識地球引力這種直接作用物體上的力。
四、教法:談話、討論、合作、引導、評價
五、學法:討論、合作、探究、自學、交流
六、教學準備:師(課件)水槽紙船磁鐵
生(組:毛巾、皮筋或松緊帶、曲別針、塑料梳子、紙船、海棉、乒乓球、磁鐵、透明塑料盆、紙片、碎紙屑或泡沫、羽毛、表格、橘子)
七、教學過程:
談話:今天,我們每個人都有人任務,誰來說一說你負責什么?(組長、記錄員、試驗員)祝愿你們這節(jié)課能出色的完成任務!
(一)導入
師:上節(jié)課我們感受了推和拉,知道推和拉都是力。板書(力),其實生活中還有很多的力,你們愿不愿意和老師一起來認識一些周圍常見的力?
出示:課件《常見的力》
(二)探究新知
1、師:前兩天老師新學了一個小魔術,你們想不想看?
變魔術,吸鐵石吸紙船,“磁力”板書
師:哎呀,老師桌子上有點水,誰來幫忙擦一下?(用濕抹布)擦完學生擰毛巾,引出“扭力”。板書桌子上還有點水,我就用手擦一擦吧!“擦力”板書
2、師:剛才認識的力,你們想不想自己感受一下?今天,同學們從家里帶了很多東西,你們想不想自己玩一玩?我們先利用手里的東西把剛才認識的力感受一下,再玩一玩,看還能不能發(fā)現(xiàn)別的力,早就想玩了吧!那先聽清楚老師的要求。我們以小組為單位尋找力,找的過程要記住,注意組長組織好,讓每一個同學都參與,使每一個同學都有所發(fā)現(xiàn),好不好?我們先來看看你們都帶了什么東西,(叫一生)誰帶了不一樣的東西也可以說一說。
同學們玩得真盡興,那一組愿意把你們的發(fā)現(xiàn)告訴給同學們?(邊演示邊說)
3、真不錯!這么短的時間,同學們找到好幾種力,都快成小小科學家了。為我們的成功鼓掌。現(xiàn)在,我們把剛才認識的力作一下回顧,同學們,請看大屏幕。(課件,常見的力)
4、我們認識的力在日常生活中用到了嗎?每組任選四種力,每種力至少舉出2個生活中的實例,設計一個表格,注意填好記錄單。
5、我們在剛才的活動中那一組表現(xiàn)得比較好?老師要給你們發(fā)獎品,請到前面來。獎品是美麗的雞毛毽,祝賀你們!這是你們合作成功的果實,老師為這份成果而歡喜!更為你們積極參與的精神叫好!老師允許你們在前面玩一會。
6、剛才同學玩毽子時,用到力了嗎!幾種?兩種力一樣嗎?
(挨著物體的力,沒挨著物體的力兩種)
從板書分別找出那種力是挨著物體的,那種力是不挨著物體的。
7、毽子往下落,挨著物體了嗎?那其它物體舉到松開手后,他會不會像毽子一樣落在地上呢?
(1)猜一猜
(2)檢驗,最好的驗證方法是——實驗。我們來作個小實驗,每組派一名代表,一只手舉起乒乓球、橘子,再松開手,看是不是落在地上。接著換人,舉起羽毛、紙片,看是不是落地。
(3)學生匯報。
(4)再找高個子同學到前面椅子上其他同學在座位上雙手舉起乒乓球、羽毛,及雙手舉橘子、紙片看是否落地。
(5)你剛才看到了什么。學生匯報。(速度,路線不同)
8、物體是怎樣下落的呢?是我用力往下扔,物體才下落的嗎?你覺得是誰給他的力?地球給他一個怎樣的力?關于地球引力你還知道些什么?同學們,請看大屏幕。(課件)地球引力
三、擴展。
地球引力的作用真大呀!那能不能擺脫地球引力,到宇宙中去遨游一番呢?請同學們看錄像。(課件)神六發(fā)射錄像
此時此刻,人們的心情是無法用語言來表達的。神州六號宇宙飛船的發(fā)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神六能沖出地球,飛向太空,他的一個基本原理就和我們今天認識的一種力有關系,(地球引力)神六擺脫了地球引力,載著2名宇航員,帶著全國13億人民的祝愿,飛向了太空。關于地球引力的知識還非常多,我們可以用什么方法來了解呢?
四、這節(jié)課你有哪些收獲。
同學們,科學的奧秘是無窮無盡的,但愿通過我們科學課能點燃大家學習科學知識的火種,相信明日科學之星一定會在我們這里誕生。
相關知識
《斑羚飛渡》教學案例設計
《斑羚飛渡》教學案例設計
一、導入新課。
以《不要再來傷害我》導入。
同學們,這首歌的名字叫《不要再來傷害我》,但是歌手張振宇在演唱這首歌的時候卻把名字改成了《愛護動物的歌》,來呼吁人們關愛動物。沈石溪的《斑羚飛渡》或許能帶給我們更多的思考。
二、明確學習目標。
1、感悟深刻的主旨
2、品味精妙的語言
三、整體感知
請同學們速讀,思考本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學生回答明確:
一群被逼至絕境的老斑羚用犧牲自己的方式挽救了另一半的生命。
如果用一個詞語來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話是什么?(飛渡)
作者就是圍繞飛渡描寫了“飛渡前------飛渡中---------飛渡后”的幾個主要情節(jié)。
飛渡前斑羚陷入了怎樣的境地呢?閱讀文章的1-4段回答。
學生回答補充。
一面是荷槍實彈的獵人、虎視眈眈的獵狗;一面是六米寬的山澗,而斑羚只有五米寬的跳躍能力。斑羚群的命運看來是兇多吉少。斑羚能不能死里逃生,讓我們來看一段動畫。
斑羚用犧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成功脫險。這段動畫,表現(xiàn)的是全文的內容,哪個場面最讓你感到震撼?
同學回答。
四、我來設計
文章第幾段,描寫了第一對斑羚試跳的過程啊。我們一起來讀一下。
文章有一部分被隱藏起來了。現(xiàn)在我們來補充這一部分。
要求:根據動畫和自己的想象,描寫第一對斑羚飛渡的過程。
四人為一個小組,共同創(chuàng)作,一人執(zhí)筆。邊說邊寫。
為了讓大家寫得更準確、細致,我們再看一遍動畫。
四人為一個小組,共同創(chuàng)作,一人執(zhí)筆。邊說邊寫。
交流作品:
要求:1、大聲地有感情地朗讀出作品。
2、從第二組開始不但要讀出自己的作品。還要說出和上一組作品相比,你們作品的閃光點在哪里?
同學們的作品各有千秋,其實作者也用飽含深情的筆觸描寫了這震撼人心的場面。發(fā)下去后,仍然是小組合作。任務:1、朗讀。2、和自己的作品比較,作者的創(chuàng)作又好在哪里?
豐富準確的動詞。
老師發(fā)現(xiàn)在作者的描寫中有兩個動詞,剛才我們小組創(chuàng)作中都沒有用過的。一個是小斑羚的“猛蹬”,一個是老斑羚的“鉤”。這兩個詞寫得怎么樣?
我們也在我們的創(chuàng)作里,加上一兩句比喻,讓我們文字鮮活起來。
總結:作者就是運用生動貼切的比喻和豐富準確的動詞把第一對斑羚飛渡的過程,寫的詳細和震撼人心。文段是融于文章的,看看文章還有其它段落描寫了關于斑羚飛渡的過程嗎?和第一對斑羚飛渡相比在安排上有什么特點。
找出你喜歡的幾句,有感情的讀一讀。
五、感悟主題
再體會文章語言的同時,除了震撼,這群斑羚你帶給你什么感悟?
句式:從老斑羚身上,我看到了自我犧牲的團隊精神。
從年輕斑羚身上,我看到了對生命的珍視。
從人類身上,我看到了我們要反思自己的行為,珍愛動物。
文章當中也有點明中心的句子。閱讀11-14找出來.
齊讀。
能給我們什么啟示?
六、拓展遷移
我們身邊有這樣的例子嗎?
老師也給大家?guī)砹艘粋€故事。
第一個:武文斌。
在大災大難面前我們看到了一種感情至真至純,經得起磨練,這也是一種愛啊。我們人類有,他們動物也有,那我們和他們之間呢?
文中的人類充當了一個什么樣的角色。能引起我們怎樣的反思。
結束語:《斑羚飛渡》是一篇凝聚著人類良知的警世之作。我們驚嘆動物面臨生存危機,生命受到摧殘時團結一致,不惜代價把生的希望留給年青一代的崇高的犧牲精神;我們也更加希望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愛護搶救一切野生動物就是拯救人類自己,這是我們繽紛世界中對生命最起碼的尊重。
“聲音的特征”教學案例與設計
課題
第一章:聲現(xiàn)象第三節(jié):聲音的特征
學習
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聲音的特性。
2.知道聲音的響度跟發(fā)生體的振幅有關,音調跟發(fā)聲體的頻率有關。
3.不同發(fā)聲體發(fā)出的聲音的音色不同。
能力目標:
1.通過做“響度跟發(fā)聲體的振幅有關的實驗”和“音調與頻率有關的實驗”,進一步了解和學習物理學研究問題的方法──探究法。
2.了解探究學常用的方法──轉換法。
情感目標:
1、通過體會現(xiàn)實世界中物體發(fā)出的豐富多彩的聲音,欣賞美妙動聽的。樂曲,充分享受科學的美感。
2.通過參與實驗活動,培養(yǎng)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科學探究實踐的思想意識和互相配合協(xié)作的精神。
學習重點
聲音的音調和響度
學習難點
聲音的音調
教具與
媒體
多媒體、音叉、乒乓球、鐵架臺、鋼尺、鼓、橡皮筋、樂器等
教
學
程
序
內容與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
依據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
1、提問幾個上節(jié)課出現(xiàn)的問題,做好知識的鋪墊。
2、[師]我們所能聽到的各種各樣的聲音,你感覺出這些聲音有什么不同嗎?
3、[師]引導學生觀看錄像。
師:可見,影響聲音的因素有很多,今天我們就學習新課,聲音的特征。(板書課題)
二、進入新課,科學探究
(一)聲音的音調
1、【提出問題】同樣是唱歌,有的高有的低,有的響亮有的不太響亮,我們把聲音的高低用音調來描述。單調與什么因素有關系呢?
2、【猜想】與物體振動的快慢有關。
2、【設計實驗】用同樣大的力,讓物體振動的快慢不同,觀察聲音的不同。
3、【實驗器材】鋼鋸條(或塑料尺)、發(fā)音齒輪、紙片
〖方案1〗按教材的樣式,將鋼鋸條壓在桌子邊,使鋼鋸條露出的長度不同,然后用同樣的力撥動鋼鋸條,比較所聽聲音的不同。
〖方案2〗讓發(fā)音齒輪按一定的速度轉動,用硬紙片在齒輪邊靠近齒輪,通過硬紙片在不同齒數齒輪上靠近時,感受所發(fā)出聲音的不同
4、結論:物體振動越快,其發(fā)出聲音的調子就越高,我們把這種聲音的變化稱之為音調的不同。即音調與物體的振動有關,振動越快,音調就越高。
5、頻率:物體在每秒內振動的次數。單位是赫茲(Hz)。
6、觀看不同音調聲音的波形圖(通過視頻播放)
7、認識一般聲音的頻率范圍:
通過看課本上的圖1.3-2,引導學生總結出(1)人的發(fā)聲頻率范圍;(2)人的聽聲頻率范圍;(3)哪種動物聽聲的頻率最低和最高;(4)頻率范圍最廣的是誰。
8、觀看多媒體,進一步了解動物之間交流的情景。
9、超聲:人們把高于20000Hz的聲音叫做超聲波
次聲:人們把低于20Hz的聲音叫做次聲波
10、介紹超聲和次聲的應用。
(二)響度
1、【提出問題】我們平時聽到的聲音除了有高低的不同外,還有大小的差異,這大小的差異,我們就說它們的響度是不同的,那么響度與什么因素有關呢?我們該怎樣描述它呢?
2、【猜想】響度與所用力的大小有關,根據是敲鼓時,用力越大,鼓就越響。
3、【設計實驗】我們怎樣才能證明響度與用力的關系呢?
4、【實驗器材】鋼鋸條(或塑料尺)、鼓、碎紙屑、音叉、小用細線懸吊的乒乓球
〖方案1〗取一鋼鋸條,讓其一端壓在桌面上,用手撥動其另一端,改變所用力的大小,觀察所發(fā)出聲音的不同。
〖方案2〗在鼓面上放一些碎紙屑,用不同的力敲鼓時,通過鼓所發(fā)出聲音的不同,觀察碎紙屑振動起來的高度。
〖方案3〗課本上圖1.3-4所示的實驗,用不同的力敲擊音叉,然后將發(fā)聲的音叉靠近小球,觀察小球被彈起的距離。
5、消除學生對用力大小是聲音大小因素的誤區(qū),說明所用力的大小只是外因,物體聲音的大小在其內部看來,決定于其振動的幅度。
6、結論:我們把物體振動時的幅度就做振幅,振幅越大,聲音就越響。
(三)音色
1、【提出問題】如果聲音振動的頻率和振幅都相同,這兩個聲音就是一樣的嗎?
2、【多媒體展示】
用不同的樂器演奏的同一個曲子,聽起來一樣嗎?
觀看聲波的錄像。
3、音色:有別于其他聲音的特殊因素,它因發(fā)聲體的材料、結構的不同而不同。
4、舉一些振動頻率、振幅均相同,但音色卻不同的例子。如課本中的圖1.3-5可以看出,音叉、鋼琴和長笛的基頻(振幅最大的振動的頻率)相同,但是在基頻的基礎上還有一些附加的小的振動,這些小的振動和大的振動一同決定了聲音的音色。
(四)三種典型的樂器
先播放幾種樂器的錄像
1、打擊樂器
通過打擊物體,使之振動而發(fā)聲的樂器,如鼓、鑼等。
2、弦樂器
通過撥動弦,使之振動而發(fā)聲的樂器,如二胡、琵琶、小提琴等。弦振動的頻率與弦的張緊程度有關,弦越緊,音調越高。
3、管樂器
通過管中空氣柱的振動而發(fā)聲的樂器,如笛子等??諝庵蕉?,發(fā)聲的音調也就越高。
4、自己動手制作一些樂器。
(五)小結
(六)練習
提問學生,回答問題
該實驗學生都可以操作,將鋼鋸條換成塑料尺也行
學生實驗
85~1100Hz
20~2萬Hz
最低為狗
最高為海豚
與所用力的大小有關
用不同的力撥動同一個鋼鋸條
學生實驗一樣
不一樣
不一樣
嘗試打擊樂器
嘗試弦樂器
嘗試管樂器
做好知識的預備
也可以通過舉例的方式體現(xiàn)
超聲與次聲方面的資料很多,我們可以隨時添加
猜想可能是不規(guī)范的,但此時教師不必指出
這些實驗,要根據情況,進行不同的選取
音色的分辨不容易演示,借助多媒體的波形,比較容易理解
通過嘗試和模仿,激發(fā)學生對樂器認識
課堂小結
這節(jié)課分析了聲音的三個重要的特征,首先通過錄像發(fā)現(xiàn)影響聲音的因素,然后引入該課的探究環(huán)節(jié),得出單調、響度的概念,分別通過實驗探究得出影響音調和響度的因素,得出音調與頻率有關;響度與振幅有關。
在音調和響度都一樣也能區(qū)分出聲音的特征來看,引入了音色的概念,提出影響音色的因素與發(fā)聲體的材料、結構有關。
教學流程
板
書
設
計
第三節(jié):聲音的特性
一、聲音的分類
聲音可分為樂音與噪聲
二、音調
頻率:物體每秒振動的次數。單位是赫茲,符號為Hz。
頻率越大,音調越高。
超聲:人們把高于20000Hz的聲音叫做超聲波
次聲:人們把低于20Hz的聲音叫做次聲波
三、響度
振幅:物體振動時離開原來位置的最大距離
振幅越大,響度越大
四、音色
音色與發(fā)聲體的材料、結構有關
課
后
反
思
這節(jié)課是本章的重點內容,在設計時我們突出了以學生為主的方法,增加了不少學生的活動,對一些學生不易觀察的現(xiàn)象我們進行了錄像、放慢等措施,增加了學生對細微變化的觀察。
在典型聲音的素材搜集上,我們還需要些努力,在聲音的對比音效上,在學生不易認識到的特殊聲音上,我們還要進一步通過采集利用起來。
“聲的利用”教學案例與設計
課題
第一章:聲現(xiàn)象第四節(jié):聲的利用
學習
目標
知識目標:了解現(xiàn)代技術中與聲有關的知識的應用
能力目標:通過觀察、參觀或看錄像等有關的文字、圖片、音像資料,獲得社會生活中聲的利用方面的知識
情感目標:通過學習,了解聲在現(xiàn)代技術中的應用,進一步增加對科學的熱愛
學習重點
現(xiàn)代技術中與聲有關的知識的應用
學習難點
現(xiàn)代技術中與聲有關的知識的應用
教具與
媒體
圖片、錄像等
教
學
程
序
內容與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
依據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
1、提問幾個上節(jié)課出現(xiàn)的問題,做好知識的鋪墊。
2、[師]上幾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聲音的產生、傳播,聲音的分類,聲音的特性及樂音與噪聲,其實聲的應用很是廣泛,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五節(jié):聲的利用。
二、進入新課,科學探究
(一)聲與聲音的區(qū)別
同學們注意了沒有,以前我們學習時都常說“聲音”怎樣怎樣,可今天我們學習時,標題卻是聲的利用,為什么不叫做聲音的利用呢?
1、聲的概念比較廣,包括平時我們能聽到的聲音和不能聽到的超聲、次聲等;所以聲音的概念相對而言面要窄得多,它僅指人耳能感覺到的那部分聲。
2、看來聲包括聲音。
(二)聲與信息的傳遞
1、【提出問題】你平時用聲音傳遞過信息嗎?
2、[師]其實我們時時刻刻都在利用聲音傳遞信息,我們彼此之間的談話,教師在課臺上的講課聲,同學們課下的交談與交流聲等不都是在傳遞信息嗎。假如讓你不說話,你有什么感覺。
3、通過聲傳遞信息的例子還有哪些呢?
大致我們可以把它們分成兩類,一是物體直接發(fā)出的聲音攜帶的信息;另一種是靠反射回來的聲音所攜帶的信息。
(1)物體直接發(fā)出的聲所攜帶的信息
它又可以分兩類,一類是我們能聽到的聲音;一類是我們不能聽到的聲音。
①播放我們能聽到聲音的錄像。讓學生回答并板書。
A.人類的交談聲;
B.隆隆的雷聲;
C.心臟、肺的聲音。
D.中醫(yī)診病的“望、聞、問、切”中的“聞”就是通過聽來了解病人病情的。
②播放我們聽不到的一些聲音。讓學生回答并板書。
A.動物的交談聲。
B.利用魚所喜歡的聲音捕魚。
C.地震、海嘯前出現(xiàn)的一些次聲波我們也聽不到。
③誰還能說一些通過直接發(fā)出聲音所攜帶的信息?
(2)經過反射的聲所攜帶的信息
我們也可以將其分為兩類,一是所反射的回聲我們能聽見;另一類是反射的回聲我們聽不見。
①播放物體反射我們能聽見的聲音錄像。讓學生觀察并回答實例。
A.下雨打雷時隆隆的雷聲;
B.回聲與混響,建筑設計中的科學。
如果回聲比原聲到達人耳的時間晚0.1s以上,人就能把回聲與原聲區(qū)分開來,容易形成混響;
如果回聲比原聲到達人耳的時間小于0.1s,則人分辨不出是回聲還是原聲,兩種聲音在一起得到加強。
讓學生解釋一些現(xiàn)象:
在教室里說話聽起來比在操場上說話響一些,這是為什么?
古代霧中航行的水手通過號角的回聲能夠判斷懸崖的距離,這是為什么?
C.北京天壇公園的回音壁和三音石,還有圜丘。
嘗試對我國古代聲學建筑進行評價,以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
D.介紹有趣的聚音傘。
如上圖所示。在一只傘的焦點處放一塊手表,在另一把傘的焦點處就能聽到走表的聲音。E.利用聲音的反射建造的新王宮。
如上圖所示,大臣上奏時處于一個焦點處,而國王正好處于另一個焦點處,只有國王能聽到大臣的小聲上奏聲。
②播放反射聽不到聲音的錄像,并讓學生回答,老師板書。
A.蝙蝠的回聲定位。
B.利用聲吶探測海深
C.B超
原理:將弱超聲波透入人體內部,當超聲波遇到臟器的界面時,便發(fā)生反射和透射。透射入臟器內部的超聲波,再遇到界面時還會再次發(fā)生反射和透射,超聲波接收器專門接收各次的反射波。醫(yī)務人員根據所收到的各次反射波的時間間隔和波的強弱,就能夠了解到臟器的大小、位置及其內部的病變等。
D.超聲波探傷儀
原理:在工業(yè)生產中常常運用超聲透射法對產品進行無損探測。超聲波發(fā)生器發(fā)射出的超聲波能夠透過被檢測的樣品,被對面的接收器所接收。如果樣品內部有缺陷,超聲波就會在缺陷處發(fā)生反射,這時,對面的接收器便收不到或者不能全部收到發(fā)生器發(fā)射出的超聲波信號。這樣,就可以在不損傷被檢測樣品的情況下,檢測出樣品內部有無缺陷。
(二)聲與能量的傳遞
播放錄像,說明聲波也是攜帶著大量能量的。
學生回答,老師并板書。
A.用超聲波清洗精細的機械
B.用超聲波除去人體內的結石。
再舉幾個利用聲音能夠傳遞能量的例子為我們服務的實例。
超聲波回濕器。
(三)小結與作業(yè)。
聲與聲音其實是一回事
用過
太悶了
學生回答
學生總結
學生總結
學生多舉例
練習拍手
讓學生解釋這是為什么
學生回答
學生畫圖
學生回答
利用學生的失誤進行講解較好
學生說過,但其實并不知道我們時常的講話聲就是典型的應用
將聲音這樣的分類,只是講課的一種,我們也可以進行其他方式的分類
鼓勵學生多舉例是開發(fā)其智力的好方法
為以后進行有關的計算打下基礎
對學生進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教育
這是兩個擴展型的例子,可以充當練習
這兩個例子都比較陌生,可以引導學生畫圖認識
還是要貼近學生的生活
課堂小結
這節(jié)課從聲的另一種分類角度出發(fā),分別分析了它們的利用。
直接發(fā)出的聲音我們將其分成了兩類,一是可直接聽到的聲音,一是直接聽不到的聲音;可直接聽到的聲音就是能被耳朵直接感受的聲音,它對我們的生活確實太重要了;聽不到的聲音就是超聲波和次聲波,他們的應用也是非常廣泛的。
對于反射聲音的利用也是如此,我們也將其分成了兩類,其特征就是利用反射。
對聲的利用進行了這樣的分類后,我們就非常清晰明了。
教學流程
板
書
設
計
第五節(jié):聲的利用
一、聲與聲音的區(qū)別
聲包括人聽見的聲音,和聽不到的聲音如超聲、次聲等
二、直接發(fā)出聲音的利用
1、可直接聽到的聲音。如雷聲、心臟的跳動聲、“聞”等。
2、直接聽不到的聲音。如動物的交流聲、地震、海嘯發(fā)出的次聲等。
三、反射回來聲音的利用
1、能聽到的反射聲。如回音壁、建筑設計中的混響等。
2、聽不到的反射聲音。如蝙蝠的回聲定位、利用聲吶探測海深、B超超聲波探傷儀等。
四、聲與能量
1、用超聲波清洗精細的機械
2、用超聲波除去人體內的結石
課
后
反
思
該課屬于應用課,是前面聲音知識的大集合,聲現(xiàn)象具有廣泛的應用空間,所以實例很多,但這些現(xiàn)象讓學生直接回答,他們又一下子說不上來,所以我們通過及時播放錄像的方式把學生引領到一個個生動的情景中,錄像能給人以真實的感覺,所以很少使用課件,學生參與積極,熱情很高,也說明把他們的舉起調動了起來。
但在錄像素材方面,下一步還應進一步提供一些學生見得少的情景,如地震時動物的表現(xiàn)、龍卷風的情景等;在能體現(xiàn)國家高科技發(fā)展方面也應積極探索,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