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動能定理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1-02-18高考物理實驗復習探究動能定理教案。
實驗5、探究動能定理在(恒力做功與物體動能變化的關系)
(課程標準教科書物理必修2第16~18頁:探究功與物體速度的變化的關系)
圖1
如圖1,物體沿斜面加速下滑,兩個圖象同時畫出,如圖2、圖3.
圖2
圖3
圖2表示物體的動能隨時間變化的規(guī)律,圖3表示物體的重力勢能隨時間變化的規(guī)律,也就是重力所做的功,因為物體在沿斜面下滑的過程中,只有重力做功(只受重力和支持力,二支持力不做功),所以重力做的功就是合力做的功,而重力勢能的變化等于重力做的功,所以重力勢能的變化等于合力做的功。
比較圖2和圖3,物體動能的增加等于重力勢能的減少,例如從0到1s,動能的增加為(見圖2),重力勢能的減少為,兩者相等。
所以,物體動能的增加等于合力做的功。
如圖4圖5、圖6。
圖4
圖5
從圖5可以根據(jù)算出合力做的功:。
圖6
從圖6可以看出物體動能的變化:.
合力做的功為等于物體動能的變化,誤差為。
位移隨時間變化的圖線如圖7,
圖7
動能隨時間變化的圖線如圖8,
圖8
以上兩個圖線非常相似。因為時動能為0,所以任意時刻動能的值等于動能的變化值;而力與位移的積就是功,由于力是恒量,所以功的圖象應與位移的圖象相似,那么動能的變化的圖象就與功的圖象相似了。
利用數(shù)據(jù)顯示方法測出4組數(shù)據(jù)(顯示方法如圖9所示):合力F,水平位移x,速度v和動能EK,然后輸入到Excel中,用公式(因為斜面的傾斜角為300)算出位移s,用公式算出功,然后畫出W-Ek圖象如圖10。
圖9
FxsWvEk
13.800000
13.80.02510.0289830.3999650.530.39
13.80.0290.0334860.4621110.560.45
13.80.0940.1085421.4978771.031.49
13.80.210.2424873.3463211.543.34
13.80.360.4156925.736552.015.68
13.80.490.5658037.8080812.357.78
數(shù)據(jù)表
圖10
圖10中,紅的直線是動能Ek與功的關系,是直線,該直線的斜率為,近似為1,說明合力對物體做的功等于物體動能的變化,即動能定理。
例1、如圖所示,在“探究功與物體速度變化的關系”的實驗中,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為減小實驗誤差,長木板應水平放置
B.通過增加橡皮筋的條數(shù)可以使橡皮筋對小車做的功成整數(shù)倍增加
C.小車在橡皮筋拉作用下做勻加速直線運動,當橡皮筋拉恢復原長后小車做勻速運動
D.應選擇紙帶上點距均勻的一段計算小車的速度
答案:BD
例22009高考安徽21.Ⅲ.(6分)探究力對原來靜止的物體做的功與物體獲得的速度的關系,實驗裝置如圖所師,實驗主要過程如下:
(1)設法讓橡皮筋對小車做的功分別為W、2W、3W、……;
(2)分析打點計時器打出的紙帶,求
出小車的速度、、、……;
(3)作出草圖;
(4)分析圖像。如果圖像是一條直線,表明∝;如果不是直線,可考慮是否存在∝、∝、∝等關系。
以下關于該試驗的說法中有一項不正確,它是___________。
A.本實驗設法讓橡皮筋對小車做的功分別為W、2W、3W、……。所采用的方法是選用同樣的橡皮筋,并在每次實驗中使橡皮筋拉伸的長度保持一致。當用1條橡皮筋進行是實驗時,橡皮筋對小車做的功為W,用2條、3條、……橡皮筋并在一起進行第2次、第3次、……實驗時,橡皮筋對小車做的功分別是2W、3W、……。
B.小車運動中會受到阻力,補償?shù)姆椒?,可以使木板適當傾斜。
C.某同學在一次實驗中,得到一條記錄紙帶。紙帶上打出的點,兩端密、中間疏。出現(xiàn)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是沒有使木板傾斜或傾角太小。
D.根據(jù)記錄紙帶上打出的點,求小車獲得的速度的方法,是以紙帶上第一點到最后一點的距離來進行計算。
答案:D。
解析:本實驗的目的是探究橡皮繩做的功與物體獲得速度的關系。這個速度是指橡皮繩做功完畢時的速度,而不整個過程的平均速度,所以D選項是錯誤的。
例3.利用拉力傳感器和速度傳感器探究“動能原理”
2009高考廣東
15.(10分)某試驗小組利用拉力傳感器和速度傳感器探究“動能原理”。如圖12,他們將拉力傳感器固定在小車上,用不可伸長的細線將其通過一個定滑輪與鉤碼相連,用拉力傳感器記錄小車受到拉力的大小。在水平面上相距50.0cm的A、B兩點各安裝一個速度傳感器,
記錄小車通過A、B時的速度大小、小車中可以放置砝碼。
(1)試驗主要步驟如下:
①測量和拉力傳感器的總質(zhì)量M1;把細線的一端固定在拉力傳感器上,另一端通過定滑輪與鉤碼相連;正確連接所需電路;
②將小車停在C點,,小車在細線拉動下運動,記錄細線拉力及小車通過A、B時的速度;
③在小車中增加砝碼,或,重復②的操作.
(2)表1是他們測得的一組數(shù)據(jù),期中M是M1與小車中砝碼質(zhì)量之和,是兩個速度傳感器記錄速度的平方差,可以據(jù)此計算出動能變化量△E,F(xiàn)是拉力傳感器受到的拉力,W是F在A、B間所做的功。表格中的△E3=,W3=.(結果保留三位有效數(shù)字)
(3)根據(jù)表1,請在圖13中的方格紙上作出△E-W圖線.
答案:15.(1)①小車;②由靜止開始釋放小車;
③改變小車質(zhì)量.
(2)0.600J,0.610J.
(3)△E-W圖線如圖所示
例4.2008年廣東第16題:探究“動能定理”
某實驗小組采用如圖所示的裝置探究“動能定理”,圖中小車中可放置砝碼,實驗中,小車碰到制動裝置時,鉤碼尚未到達地面,打點計時器工作頻率為50Hz.
⑴實驗的部分步驟如下:
①在小車中放入砝碼,把紙帶穿過打點計時器,連在小車后端,用細線連接小車和鉤碼;
②將小車停在打點計時器附近,,,小車拖動紙帶,打點計時器在紙帶上打下一列點,;
③改變鉤碼或小車中砝碼的數(shù)量,更換紙帶,重復②的操作.
⑵圖1是鉤碼質(zhì)量為0.03kg,砝碼質(zhì)量為0.02kg時得到的一條紙帶,在紙帶上選擇起始點O及A、B、C、D和E五個計數(shù)點,可獲得各計數(shù)點到O的距離S及對應時刻小車的瞬時速度v,請將C點的測量結果填在表1中的相應位置.
⑶在小車的運動過程中,對于鉤碼、砝碼和小車組成的系統(tǒng),________做正功,做負功.
⑷實驗小組根據(jù)實驗數(shù)據(jù)繪出了圖2中的圖線(其中Δv2=v2-v02),根據(jù)圖線可獲得的結論是.要驗證“動能定理”,還需要測量的物理量是摩擦力和.
表1紙帶的測量結果
測量點S/cmr/(ms-1)
00.000.35
A1.510.40
B3.200.45
C____________
D7.150.54
E9.410.60
解析:(1)②接通電源、釋放小車斷開開關
(2)從尺上讀數(shù),C:6.06cm,減去O點讀數(shù)1.00cm,得C點的S值5.06cm
C點速度
鉤砝的重力做正功,小車受摩擦阻力做負功
小車初末速度的平方差與位移成正比,即
要驗證“動能定理”,即還需要測量的物理量是摩擦力f和小車的質(zhì)量M.
答案:16.(1)②接通電源、釋放小車斷開開關
(2)5.060.49(3)鉤砝的重力小車受摩擦阻力
(4)小車初末速度的平方差與位移成正比小車的質(zhì)量
例5①某同學探究恒力做功和物體動能變化間的關系,方案如圖所示.他想用鉤碼的重力表示小車受到的合外力,為減小這種做法帶來的誤差,實驗中要采取的兩項措施是:
a
b
②如圖所示是某次實驗中得到的一條紙帶,其中A、B、C、D、E、F是計數(shù)點,相鄰計數(shù)點間的時間間隔為T。距離如圖。則打B點時的速度為;要驗證合外力的功與動能變化間的關系,測得位移和速度后,還要測出的物理量有
答案:①a平衡摩擦力2分
b鉤碼的重力遠小于小車的總重力2分
(或者:鉤碼的質(zhì)量遠遠小于小車的質(zhì)量;答m鉤《M車同樣給分)
②2分
鉤碼的質(zhì)量m,小車的質(zhì)量M.2分
擴展閱讀
20xx高考物理復習實驗05探究動能定理學案新人教版
實驗05探究動能定理
(對應學生用書P99)
一、實驗目的
1.探究外力對物體做功與物體速度的關系.
2.會用圖象法處理實驗數(shù)據(jù),通過對實驗數(shù)據(jù)分析,總結出做功與物體速度平方的關系.
二、實驗原理
一根橡皮筋作用在小車上移動距離s—做功為W
兩根橡皮筋作用在小車上移動距離s—做功應為2W
三根橡皮筋作用在小車上移動距離s—做功應為3W
利用打點計時器求出小車離開橡皮筋的速度列表作圖,即可求出v-W關系
三、實驗器材
橡皮筋、小車、木板、打點計時器、紙帶、鐵釘?shù)?br> 四、實驗步驟
1.按原理圖將儀器安裝好
2.平衡摩擦力
3.用一條橡皮筋拉小車—做功W
4.用兩條橡皮筋拉小車—做功2W
5.用三條橡皮筋拉小車—做功3W
“探究功與速度變化的關系”的實驗裝置如圖所示,當小車在一條橡皮筋作用下彈出時,橡皮筋對小車做的功記為W;當用2條、3條、4條……完全相同的橡皮筋并在一起進行第2次、第3次、第4次……實驗時,橡皮筋對小車做的功記為2W、3W、4W……每次實驗中小車獲得的最大速度可由打點計時器所打出的紙帶測出.
(1)關于該實驗,下列說法正確的是____________.
A.打點計時器可以用干電池供電
B.實驗儀器安裝時,可以不平衡摩擦力
C.每次實驗小車必須從同一位置由靜止彈出
D.利用每次測出的小車最大速度vm和橡皮筋做的功W,依次作出Wvm、Wv2m、Wv3m,W2vm、W3vm……的圖象,得出合力做功與物體速度變化的關系
(2)如圖所示,給出了某次實驗打出的紙帶,從中截取了測量小車最大速度所用的一段紙帶,測得A、B、C、D、E相鄰兩點間的距離分別為AB=1.48cm,BC=1.60cm,CD=1.62cm,DE=1.62cm;已知相鄰兩點打點時間間隔為0.02s,則小車獲得的最大速度vm=____________m/s.(結果保留兩位有效數(shù)字)
解析:(1)打點計時器必須用交流電,A項錯誤;實驗儀器安裝時,必須平衡摩擦力,B項錯誤;每次實驗小車必須從同一位置由靜止彈出,C項正確;根據(jù)所得數(shù)據(jù)分別作出橡皮筋所做的功W與小車獲得的最大速度或小車獲得的最大速度的平方、立方等圖象,找出合力做的功與物體速度變化的關系,D項正確.
(2)小車獲得的最大速度vm=xt=1.62×10-20.02m/s=0.81m/s.
答案:(1)CD(2)0.81
(對應學生用書P99)
一、數(shù)據(jù)處理
1.計算出第三次小車獲得的速度.
2.分別用各次實驗的v和W繪出v-W,v2-W,v3-W,v12-W關系圖.
二、誤差分析
1.誤差的主要來源是橡皮筋的長度、粗細不一,使橡皮筋的拉力做功W與橡皮筋的條數(shù)不成正比.
2.沒有完全平衡摩擦力或平衡摩擦力時傾角過大也會造成誤差.
3.利用打上點的紙帶計算小車的速度時,測量不準帶來誤差.
三、注意事項
1.平衡摩擦力:將木板一端墊高,使小車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與摩擦阻力平衡.方法是輕推小車,由打點計時器打在紙帶上的點均勻程度判斷小車是否勻速運動,打到木板一個合適的傾角.
2.選點測速:測小車速度時,紙帶上的點應選均勻部分的,也就是選小車做勻速運動狀態(tài)的.
3.規(guī)格相同:橡皮筋規(guī)格相同時,力對小車做的功以一條橡皮筋做的功為單位即可,不必計算出具體數(shù)值.
某同學為探究“合力做功與物體動能改變的關系”設計了如下實驗,他的操作步驟如下:
圖1
(1)按如圖1所示安裝好實驗裝置,其中小車質(zhì)量M=0.20kg,鉤碼總質(zhì)量m=0.05kg.
(2)釋放小車,然后接通打點計時器的電源(電源頻率f=50Hz),打出一條紙帶.
(3)他在多次重復實驗得到的紙帶中取出自認為滿意的一條,如圖2所示.把打下的第一個點記作0,然后依次取若干個計數(shù)點,相鄰計數(shù)點間還有4個點未畫出,用厘米刻度尺測得各計數(shù)點到0點的距離分別為d1=0.041m,d2=0.055m,d3=0.167m,d4=0.256m,d5=0.360m,d6=0.480m……,他把鉤碼的重力(當?shù)刂亓铀俣萭=10m/s2)作為小車所受合力,算出打下0點到打下第5點合力做功W=____________J(結果保留三位有效數(shù)字,重力加速度g取10m/s2),打第5點時小車的動能Ek=____________(用相關數(shù)據(jù)前字母列式),把打下第5點時小車的動能作為小車動能的改變量,算得Ek=0.125J.
圖2
(4)此次實驗探究的結果,他沒能得到“合力對物體做的功等于物體動能的增量”,且誤差很大.通過反思,他認為產(chǎn)生誤差的原因如下,其中正確的是____________.
A.鉤碼質(zhì)量太大,使得合力對物體做功的測量值比真實值偏大太多
B.沒有平衡摩擦力,使得合力對物體做功的測量值比真實值偏大太多
C.釋放小車和接通電源的順序有誤,使得動能增量的測量值比真實值偏小
D.沒有使用最小刻度為毫米的刻度尺測距離也是產(chǎn)生此誤差的重要原因
解析:若用鉤碼的重力作為小車所受的合力,則F合=mg=0.5N,從0點到打第5點時水平位移x=d5=0.360m,所以W=F合x=0.5×0.360J=0.180J.打第5點時小車動能Ek=12Mv25,v5=d6-d42Δt,式中Δt為5個時間間隔,即Δt=5f,故Ek=Mf2200(d6-d4)2.從該同學的實驗操作情況來看,造成很大誤差的主要原因是把鉤碼的重力當成了小車的合力和實驗前沒有平衡摩擦力.故選項A、B正確.C、D兩個選項中提到的問題不能對實驗結果造成重大影響,故不選C、D.
答案:(3)0.180Mf2200(d6-d4)2(4)AB
(對應學生用書P100)
一、裝置時代化
二、求解智能化
(1)摩擦阻力問題:靠小車重力的下滑分力平衡摩擦力→自由下落阻力減少→氣墊導軌減少摩擦力.
(2)速度的測量方法:勻速運動速度→測量紙帶上各點速度→光電門v=dΔt→速度傳感器直接顯示速度大小.
三、實驗多樣化
可探究動能定理,可驗證單物體(系統(tǒng))機械能守恒.
(20xx全國新課標卷Ⅱ)某物理小組對輕彈簧的彈性勢能進行探究,實驗裝置如圖(a)所示:輕彈簧放置在光滑水平桌面上,彈簧左端固定,右端與一物塊接觸而不連接,紙帶穿過打點計時器并與物塊連接.向左推物塊使彈簧壓縮一段距離,由靜止釋放物塊,通過測量和計算,可求得彈簧被壓縮后的彈性勢能.
圖(a)
(1)試驗中涉及下列操作步驟:
①把紙帶向左拉直
②松手釋放物塊
③接通打點計時器電源
④向左推物塊使彈簧壓縮,并測量彈簧壓縮量
上述步驟正確的操作順序是____________(填入代表步驟的序號).
(2)圖(b)中M和L紙帶是分別把彈簧壓縮到不同位置后所得到的實際打點結果.打點計時器所用交流電的頻率為50Hz.由M紙帶所給的數(shù)據(jù),可求出在該紙帶對應的試驗中物塊脫離彈簧時的速度為____________m/s.比較兩紙帶可知,____________(填“M”或“L”)紙帶對應的試驗中彈簧被壓縮后的彈性勢能大.
圖(b)
解析:(1)打點計時器應先通電后釋放物塊,正確的順序④①③②.
(2)物塊脫離彈簧時速度最大,v=ΔxΔt=2.58×10-20.02m/s=1.29m/s;由動能定理ΔEp=12mv2,根據(jù)紙帶知M紙帶獲得的最大速度較大,則彈性勢能較大.
答案:(1)④①③②(2)1.29M
高考物理一輪復習:動能定理(二)教案
第10講動能定理(二)
題一:如圖所示,一木塊沿豎直放置的粗糙曲面從高處滑下.當它滑過A點的速度大小為5m/s時,滑到B點的速度大小也為5m/s.若使它滑過A點的速度變?yōu)?m/s,則它滑到B點的速度大小為()
A.大于7m/sB.等于7m/sC.小于7m/sD.無法確定
題二:彈簧的一端固定在墻上,另一端系一質(zhì)量為的木塊,彈簧為自然長度時木塊位于水平地面上的點,如圖所示?,F(xiàn)將木塊從點向右拉開一段距離后由靜止釋放,木塊在粗糙水平面上先向左運動,然后又向右運動,往復運動直至靜止。已知彈簧始終在彈性限度內(nèi),且彈簧第一次恢復原長時木塊的速率為,則()
A.木塊第一次向左運動經(jīng)過點時速率最大
B.木塊第一次向左運動到達點前的某一位置時速率最大
C.整個運動過程中木塊速率為的時刻只有一個
D.整個運動過程中木塊速率為的時刻只有兩個
題三:如圖所示,豎直固定放置的斜面AB的下端與光滑的圓弧軌道BCD的B端相切,圓弧面半徑為R,圓心O與A、D在同一水平面上,∠COB=θ?,F(xiàn)有一個質(zhì)量為m的小物體從斜面上的A點無初速滑下,已知小物體與AB斜面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μ。則()
A.物體最后停在C點
B.物體永遠不會停下來
C.物體在斜面上能夠通過的路程為
D.物體在斜面上能夠通過的路程為
題四:質(zhì)量為的物體從地面以速度v0豎直向上拋出,物體落回地面時,速度大小為3v0/4,(設物體在運動中所受空氣阻力大小不變)求:
(1)物體在運動過程中所受空氣阻力的大小。
(2)物體以初速度2v0豎直向上拋出時的最大高度。若物體落地碰撞過程中,無能量損失,求物體運動的總路程。
題五:如圖所示,AB、CD兩個斜面的傾角均為37°,它們之間用一光滑的圓弧相連?,F(xiàn)有一物體在A點,以v0=10m/s的初速度沿斜面滑下,若物體與兩斜面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μ=0.05,A點距B點的豎直高度h=2m,求物體在斜面上通過的總路程。(取g=10m/s2,sin37°=0.6,cos37°=0.8)
第10講動能定理(二)
題一:C題二:BD題三:BD題四:(1)(2)題五:175m
動能定理
一位優(yōu)秀的教師不打無準備之仗,會提前做好準備,作為教師就要早早地準備好適合的教案課件。教案可以讓上課時的教學氛圍非?;钴S,幫助教師提前熟悉所教學的內(nèi)容。那么如何寫好我們的教案呢?小編收集并整理了“動能定理”,希望對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幫助。
第4節(jié)動能定理
【學習目標】
1.用實驗來探究恒力做功與物體動能變化的關系,導出動能定理。
2.理解動能定理,知道動能定理的適用條件,知道用動能定理解題的基本步驟,會用動能定理解決力學問題。
【閱讀指導】
1.靜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的物體,質(zhì)量為1kg,現(xiàn)用一水平推力F=1N,使物體做勻加速直線運動,1s末物體的速度為______m/s,這時物體具有的動能為_________J,這一過程中物體動能增加了_______J;在這1s內(nèi)物體受到的合力F合=________N,物體在這1s內(nèi)的位移為______m,合力對物體所做的功W=________J,在這個過程中合力所做的功________物體動能的變化。
2.靜止在粗糙水平面上的物體,質(zhì)量為1kg,物體與水平面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0.2,現(xiàn)用一水平推力F=4N,使物體做勻加速直線運動,1s末物體的速度為_________m/s,物體動能增加了__________J,在這個過程中物體發(fā)生的位移為__________m,力F對物體做的功為__________J,摩擦力對物體做的功為________J,物體受到的重力和支持力做功為____,所以,所有力對物體做的功的和為_______J,在該過程中物體受到的合力為_______N,合力的功為_______,在這個過程中合力做的功_________動能的變化。
3.如果物體受到幾個力的共同作用,是否合力的功等于動能的變化呢?請依據(jù)我們已經(jīng)學習過的知識進行推導。
4.閱讀教材,說說利用動能定理來解力學問題時,應遵循什么步驟?
【課堂練習】
★夯實基礎
1.關于做功和物體動能變化的關系,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合力對物體所做的功為正,物體的動能就一定增加
B.只要有摩擦力對物體做功,物體的動能就一定減少
C.外力對物體做功的代數(shù)和等于物體的末動能與初動能之差
D.外力對物體做功的代數(shù)和為負,物體的動能一定減小
2.兩個材料相同的物體,甲的質(zhì)量大于乙的質(zhì)量,以相同的初動能在同一水平面上滑
動,最后都靜止,它們滑行的距離是()
A.乙大B.甲大C.一樣大D.無法比較
3.兩輛汽車在同一水平路面上行駛,它們的質(zhì)量之比為m1:m2=1:2,速度之比為v1:v2=2:1,當汽車急剎車后,甲、乙兩輛汽車滑行的最大距離為s1和s2,兩車與路面的動摩擦因數(shù)相同,不計空氣阻力,則()
A.s1:s2=1:2B.s1:s2=1:1
C.s1:s2=2:1D.s1:s2=4:1
4.質(zhì)量為m的物體靜止在水平面上,在水平力F作用下沿水平面向前滑行s,撤去F后物體在水平面上可繼續(xù)滑行2s距離后停下,則物體與地面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__________。
5.某人將2kg的物體由靜止向上提起1m,這時物體的速度為1m/s,則人對物體做了多少功?
6.如圖所示,質(zhì)量為m的物體,從地面上方H高處無初速度地自由落下,物體落下后陷入砂土深h處,在此過程中,重力對物體所做的功為__________,物體的重力勢能________(填“增加”或“減少”)了__________,砂土對物體的平均阻力為__________。
★能力提升
7.一顆子彈以水平速度穿透厚度為3.0m的固定木板后速度減小到原來的1/2,此后它還能穿透同樣材料的木板的厚度最多為_________
8.從高為h處水平拋出一個質(zhì)量為m的小球,落地點與拋出點水平距離為s,則拋球時人對球所做的功為多少?
9.有一質(zhì)量為0.2kg的物塊,從長為4m,傾角為30°的光滑斜面頂端處由靜止開始沿斜面滑下,斜面底端和水平面的接觸處為很短的圓弧形,如圖所示.物塊和水平面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0.2,求:
(1)物塊在水平面能滑行的距離;
(2)物塊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g取10m/s2)
第4節(jié)動能定理
【閱讀指導】
1、10.50.510.50.5等于2、2214-20222J等于3、略4、略
【課堂練習】
1、ACD2、B3、D4、5、21J6、mg(H+h)減少mg(H+h)mg(H+h)/h7、
高考物理一輪復習:動能定理(一)教案
第9講動能定理(一)
題一:一汽車起動后沿水平公路勻加速行駛,速度達到vm后關閉發(fā)動機,滑行一段時間后停止運動,其v—t圖象如圖所示。設行駛中發(fā)動機的牽引力大小為F,摩擦阻力大小為f,牽引力做的功為W1,克服摩擦阻力做的功為W2,則()
A.F:f=4:1
B.F:f=3:1
C.W1:W2=4:1
D.W1:W2=1:1
題二:在水平面上,一物體在水平力F作用下運動,其水平力隨時間t變化的圖象及物體運動的v—t圖象如圖所示。由兩個圖象可知,10s內(nèi)()
A.水平力F做的功為40J
B.物體克服摩擦力做的功為40J
C.摩擦力做的功為-40J
D.合力功為0
題三:用平行于斜面的力,使靜止的物體在傾角為的斜面上,由底端向頂端做勻加速運動,當物體運動到斜面中點時,撤去外力,物體剛好到達頂點,如果斜面是光滑的,則外力的大小為()
A.1.5mgsinB.2mgsinC.2mg(1+sin)D.2mg(1-sin)
題四:在水平桌面左端放置一小物體,質(zhì)量為1kg,桌面摩擦系數(shù)為0.5,在與水平方向成37°角的恒力F=10N作用下沿直線向右端滑行,已知桌面長度為22cm,則要將小物體運到桌面的右端,力F至少要做多少功?(取g=10m/s2,sin37°=0.6,cos37°=0.8)
題五:在“極限”運動會中,有一個在鋼索橋上的比賽項目。如圖所示,總長為L的均勻粗鋼絲繩固定在等高的A、B處,鋼絲繩最低點與固定點A、B的高度差為H,動滑輪起點在A處,并可沿鋼絲繩滑動,鋼絲繩最低點距離水面也為H。若質(zhì)量為m的人抓住滑輪下方的掛鉤由A點靜止滑下,最遠能到達右側C點,C、B間鋼絲繩相距為,高度差為。參賽者在運動過程中視為質(zhì)點,滑輪受到的阻力大小可認為不變,且克服阻力所做的功與滑過的路程成正比,不計參賽者在運動中受到的空氣阻力、滑輪(含掛鉤)的質(zhì)量和大小,不考慮鋼索橋的擺動及形變。重力加速度為g。求:
(1)滑輪受到的阻力大?。?br>
(2)若參賽者不依靠外界幫助要到達B點,則人在A點處抓住掛鉤時至少應該具有的初動能。
第9講動能定理(一)
題一:AD題二:ABCD題三:B題四:0.8J題五:(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