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閱讀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1-02-12高考必考題型——現(xiàn)代文閱讀主觀題題型分析。
俗話說,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準備好一份優(yōu)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保證學生們在上課時能夠更好的聽課,幫助教師提高自己的教學質(zhì)量。關于好的教案要怎么樣去寫呢?急您所急,小編為朋友們了收集和編輯了“高考必考題型——現(xiàn)代文閱讀主觀題題型分析”,相信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必考題型——現(xiàn)代文閱讀主觀題題型分析文學作品閱讀是一個??汲P碌目键c,但是,萬變不離其宗,它始終緊扣對學生理解、篩選、概括、整合以及鑒賞評價能力的全方位考查的要求。本文以高考試題為例,特就現(xiàn)代文閱讀主觀題的測試點及解法略作探討,以拋磚引玉。概括起來,高考現(xiàn)代文閱讀命題類型大致有以下六種類型:
一、詞語理解型
【命題特點】
解釋詞語在語境中被臨時賦予的含義,是歷年高考常見的命題形式。一般來說,高考試題測試詞語的含義,特別關注詞語的語境義,而不是詞典中所詮釋的規(guī)范義。該題型常見的命題形式有:根據(jù)文意,寫出某詞的含義
【答題方略】
理解詞語的含義,必須透過詞語的表面義,體味其深刻的內(nèi)涵:理解詞語的比喻義就要搞清其比喻的對象,即尋找它的本體;理解詞語的象征義,就要尋找詞語的象征對象;理解詞語的反語義、就要將褒貶互換;理解詞語的雙關義就要注意它是諧音雙關還是語意雙關;理解代詞的詞義就在上句或下句尋找釋義。當然,理解詞語的含義,還必須聯(lián)系詞語的具體語境,結(jié)合作者觀點、文章主題,從所在的句、段、上下文中去找對應的闡釋。
【高考回放】
例1、文章第一段指出“這些文字與畫托舉的永遠是一個沅水邊形成的理想”,說說這“理想”是什么?(沈紅《濕濕的想念》2007年高考北京卷)
【語段信息】
①七十年前,爺爺沿著一條沅水,走出大山,走進那所無法畢業(yè)的人生學校,讀那本未必都能看懂的大書。后來,因為肚子的困窘和頭腦的困惑,他也寫了許多本小書和大書,里面有許多很美的文字和用文字作的很美的畫卷,這些文字與畫托舉的永遠是一個沅水邊形成的理想。
……
⑩水激發(fā)他對人世懷抱虔誠的愛與希望。正如爺爺說過的那樣:“水教給我黏合卑微人生的平凡哀樂,并作橫海揚帆的美夢?!薄懊缐簟敝刑N含著他的人生熱望。他執(zhí)著地用自然的美、人性的美、古代文明的美編織樸實單純的理想。雖然他不奢望以此取代社會理想,但是他熱切地希望能為百病纏身的民族喚回一些健康的記憶、美好的夢想。
【溫馨提示】
正確解答該題,必須把握文章的思路,這樣才可以快速鎖定答案的范圍。該題提問點在第1段,但答案檢索區(qū)間在第10段。第10段中有與“理想”相呼應的信息——“美夢”,而“美夢”的具體含義在這里揭示得很清晰:“他熱切地希望能為百病纏身的民族喚回一些健康的記憶、美好的夢想。”將這些信息整合,便是對文中“理想”的到位且全面的解釋。
【答案】
用自然的美、人性的美以及古代文明的美,為民族喚回一些健康的記憶、美好的夢想。
二、句子理解型
【命題特點】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義,是歷年來高考主要的命題形式。所謂重要的句子,通常指以下幾種語句:
(1)結(jié)構比較復雜,意思難懂的句子;
(2)使用了修辭、內(nèi)涵豐富的句子;
(3)揭示文章脈絡層次的句子,即文中段首的總起句、段末的總結(jié)句以及過渡句;
(4)統(tǒng)攝全篇,即人們常說的文眼或者是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觀點、情感的句子。
該題型常見的命題形式有:
1、結(jié)合文章內(nèi)容,簡要闡釋某句的深刻含義。
2、從文中看,某句指的是什么?
3、依據(jù)某段文字,如何理解某句話。
【答題方略】
理解句子的含義,也像理解詞語一樣,必須聯(lián)系具體語境,透過句子的表面義,體味其深刻的內(nèi)涵:對此類命題,需要先弄清手法上的特點,進而借助前后文來界定句子的含義。通常的做法有兩種:一是將使用了修辭手法的形象化的語句轉(zhuǎn)化為概括性的直白的語言,二是將抽象含蓄的概念或句子轉(zhuǎn)化為具體化的闡釋。
【高考回放】
例2、聯(lián)系最后一段,談談你對“這憎惡是朋友的憎惡”一句的理解。(魯迅《憶劉半農(nóng)》2007年高考湖南卷)
【語段信息】
現(xiàn)在他死去了,我對于他的感情,和他生時也并無變化。我愛十年前的半農(nóng),而憎惡他的近幾年。這憎惡是朋友的憎惡,因為我希望他常是十年前的半農(nóng),他的為戰(zhàn)士,即使“淺”罷,卻于中國更為有益。我愿以憤火照出他的戰(zhàn)績,免使一群陷沙鬼將他先前的光榮和死尸一同拖入爛泥的深淵。
【溫馨提示】
根據(jù)題目提示,必須聯(lián)系最后一段。從“我愛十年前的半農(nóng),而憎惡他的近幾年?!笨傻贸龅谝稽c:這憎惡是從朋友立場出發(fā)所產(chǎn)生的一種情感;從“因為我希望他常是十年前的半農(nóng),他的為戰(zhàn)士,即使’淺’罷,卻于中國更為有益。”可以得出第二點:這憎惡中含有魯迅對劉半農(nóng)的希望——他應該始終做一個戰(zhàn)士;從“我愿以憤火照出他的戰(zhàn)績,免使一群陷沙鬼將他先前的光榮和死尸一同拖入爛泥的深淵”可以得出第三點:這“憎惡”是為了肯定與突出他過去的戰(zhàn)績。找出答題關鍵詞句后,然后加以準確流暢地表述,就可以得出完整的答案。
【答案】
(1)“這憎惡”是魯迅從朋友立場出發(fā)所產(chǎn)生的一種情感,是他對劉半農(nóng)關切的另一種表現(xiàn)形式。
(2)魯迅是站在“于中國更為有益”的高度來要求劉半農(nóng)的,他認為劉半農(nóng)應該始終做一個戰(zhàn)士。
(3)寫“憎惡”劉半農(nóng)的近幾年,是為了肯定與突出他過去的戰(zhàn)績,以免“陷沙鬼將他先前的光榮和死尸一同拖入爛泥的深淵”。
三、篩選整合型
【命題特點】
信息的篩選與整合是歷年高考的主打題型,這種題型要求考生必須對多方面的信息或?qū)ο筮M行辨別并加以選擇,然后對篩選出的信息或?qū)ο筮M行重組、概括并將它們?nèi)跒橐惑w。常見的命題形式是:
1、文中刻畫的人、事、物或景象具有怎樣的特點;
2、文章分幾個方面、幾個階段來寫的,或者其變化過程是怎樣的,要求概括說明。
【答題方略】
篩選整合是一個化繁為簡的過程?;卮鸫祟悊栴},要關注重要句子,如:主旨句、中心句、關鍵句、過渡句、感嘆句、議論句等,尤其要關注文中段首的總起句、段末的總結(jié)句和段中的過渡句,這些句子往往是文章的關鍵所在。整合的題型一般不宜機械地摘錄原文的句子,應該緊扣題干要求,將提取的關鍵語句、中心詞進行改造、組合、變換,使之成為全面、凝煉、流暢、符合要求的答案。另外,考生要總攬全局,總體把握,防止因答案要點不全而丟分。
【高考回放】
例3、從本文看,泰山文化反映了怎樣的“鎖閉心態(tài)”,請從兩個方面加以概括。(各不超過2個字)(蔡家園《泰山之恩》2007年高考浙江卷)
【語段信息】
數(shù)千年來,泰山已經(jīng)不僅僅是一座雄偉壯麗的地理學意義上的名山了,它更是成了中國文化精神的象征之一。從一路上的對聯(lián)和石刻可見一斑:“人間靈應無雙境,天下巍峨第一山”、“天下第一名山”、“五岳獨宗”、“五岳獨尊”。其實,泰山海拔不過1545米,在中國的名山大川中并不顯高。它的風景確有獨到之處,但也未必比得上“黃山歸來不看岳”的黃山。但是,那種目空一切、惟我獨尊、老子天下第一的氣質(zhì)卻深深侵入了山中每一棵樹和每一片巖石,讓你無時無刻不感覺到幾絲壓抑、幾縷輕狂。這種洋洋自夸,正暴露出一種鎖閉心態(tài)。圣人說“登泰山而小天下”,與其說夸贊的是一種闊大胸懷,不如說它是坐井觀天;俗話說“有眼不識泰山”,與其說推崇的是權威,不如說它流露的是一種卑怯意識。正如那濃霧封鎖了眼睛,泰山文化中積淀的太多東西也鎖閉了它的靈性與心智。泰山之所以最初贏得“群山之祖.五岳之宗”的尊崇,根本原因可以歸結(jié)到古人求天地正中而居的地理觀念;而其后人們對泰山的崇拜,則與民族的思維模式有著根本的聯(lián)系。一座泰山,象征著一個民族的文化,也象征著一個民族的命運!
【溫馨提示】
本題考查對相關信息的分析與整合的能力,答案的檢索區(qū)間在第6段,閱讀這一段并進行篩選與整合。將“目空一切、惟我獨尊、老子天下第一的氣質(zhì)”和“洋洋自夸”概括為“自大(或自夸、自狂、輕狂、狹隘)”,將“與其說推崇的是權威,不如說它流露的是一種卑怯意識”概括為“卑怯(或自卑)”。
【答案】
(1)自大(答自夸、自狂、輕狂或狹隘等均可)
(2)卑怯(答自卑也可)
四、技巧分析型
【命題特點】
文學作品的表達技巧是豐富多彩的,有敘述、描寫、說明、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方面的技巧;有想象、聯(lián)想、象征、渲染、襯托、對比、懸念、類比等表現(xiàn)手法方面的技巧,有主次、詳略、線索等材料安排方面的技巧,有鋪墊、伏筆、過渡、照應、銜接等布局謀篇方面的技巧,有比喻、夸張、比擬、排比、擬人、對偶、反復等修辭手法方面的技巧。這種題型常見的提問方式是:
1、文中成功地運用了什么藝術手法?請簡要分析。
2、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種修辭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3、某句話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何表達效果?
4、請賞析“……”這句話。
【答題方略】
文學作品的表達技巧是豐富多彩的,其作用也是異彩紛呈的,對常見的技巧必須要熟悉它的常規(guī)性作用。例如,類比的作用:以淺寓深,以近比遠,生動形象,通俗易懂;象征的作用:使抽象事物具體化,深奧的道理通俗化,激發(fā)聯(lián)想,感染力強;抑揚的作用:突出重點,行文跌宕,曲折含蓄;對比的作用:特點鮮明,矛盾突出,具有強烈的反差;襯托的作用:突出事物特征,強化思想感情,主次分明;渲染的作用:濃墨重彩,營造氛圍,情景相生,深化主題等等。
另外,修辭是歷年高考的必考內(nèi)容,散文鑒賞題常從修辭的表達效果角度設題,《考試大綱》規(guī)定了八種修辭手法,其表達作用分別如下:比喻:化深奧為淺顯,化平淡為生動,化抽象為具體,化冗長為簡潔??鋸垼和怀鎏卣鳎星閺娏?;烘托氣氛,增強感染力;增強聯(lián)想,創(chuàng)造氣氛。擬人:化物為人,親切自然,新穎別致,栩栩如生,語言生動形象。對偶:形式整齊,結(jié)構對稱;節(jié)奏鮮明,音韻和諧;凝煉概括,富有表現(xiàn)力。排比:前后聯(lián)結(jié),結(jié)構緊湊;文意貫通,語氣強勁;節(jié)奏鮮明,抒情淋漓盡致。反復:突出思想,強調(diào)感情,層次清晰,增強節(jié)奏感,增強旋律美。反問:語氣強烈,加重語勢,激發(fā)讀者的感情,加深讀者印象。設問:提出問題,引起注意,啟發(fā)思考,加深理解。
回答此類問題,首先要明確用了什么表現(xiàn)手法(或修辭手法),其次要回答這種表現(xiàn)手法(或修辭手法)在文句中表現(xiàn)了什么內(nèi)容,最后回答這種表現(xiàn)手法(或修辭手法)有何作用、好處或效果,并結(jié)合語境加以說明。
【高考回放】
第四、五自然段,作者運用了哪些表現(xiàn)手法寫“爐火”?請簡要賞析。(臧克家《爐火》2007年高考遼寧卷)
【語段信息】
④我住北房,三明兩暗。左右兩間有兩個爐子,而當中的會客室,卻冷冷清清,嬌花多盆,加上兩套沙發(fā),余地供回旋的就甚少了??腿藖砹耍笠乱膊幻?,衣架子成空擺設。到我家做客的朋友們,都說我屋子里的溫度太低了。會客室里確是有點清冷,而我的寫作間兼寢室卻暖和和的。爐子,成為我親密的朋友,幾十年來,它的脾氣我是摸透了。它,有時暴烈,有時溫柔,它伴我寂寞,給我安慰和喜悅。窗外,北風呼號,雪花亂飄,這時,爐火正紅,壺水正沸,恰巧一位風雪故人來,一進門,打打身上的雪花,進入了我的內(nèi)室,沏上一杯龍井,泡沫噴香,相對傾談,海闊天空。水壺咝咝作響,也好似參加了我們的敘談,人間賞心樂事,有勝過如此的嗎?
⑤每晚,我必臥在床上,對著孤燈,夜讀至十時,或更遲些。爐火伴我,它以它的體溫溫暖我,讀到會心之處,忽然爐子里砰砰爆了幾聲,像是為我歡呼。有時失眠了,輾轉(zhuǎn)不能安枕,瞥看爐子里的紅光一點,像只炯炯的明眸,我心安了,悠悠然,入了朦朧的境界。
【溫馨提示】
這里擬人和比喻的句子很明顯,如“它,有時暴烈,有時溫柔,它伴我寂寞,給我安慰和喜悅?!薄捌晨礌t子里的紅光一點,像只炯炯的明眸”等等。對比主要有兩組:“會客室里確是有點清冷,而我的寫作間兼寢室卻暖和和的”和“窗外,北風呼號,雪花亂飄,這時,爐火正紅,壺水正沸”。
【答案】
這兩段運用了對比手法、擬人手法、比喻手法。通過冷暖對比突出了爐火帶給人的溫馨之感。文中“它的脾氣我是摸透了”、爐火像“明眸”等擬人、比喻手法,形象、生動地傳達出作者對爐火的喜愛之情,表現(xiàn)出爐火對作者的特殊意義。
五、物象分析型
【命題特點】
散文中的物象,就是傾注了作者的思想與主觀情感的生動鮮明的形象,它是作者抒懷言志的憑借與依據(jù),命題者常常從散文的物象入手設題,常見的提問方式是:
1、聯(lián)系全文,指出某物象的含義和它在結(jié)構上的作用。
2、某物象對表現(xiàn)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
【答題方略】
這種題型應該從文章結(jié)構形式、內(nèi)容主旨、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方面作多角度思考,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勾連上下文的線索作用,
2、對內(nèi)容的充實作用,
3、主旨的深化升華作用,
4、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高考回放】
文章后一部分寫到了“戈壁石”,這對表現(xiàn)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呂錦華《總想為你唱支歌》2007年高考全國卷)
【語段信息】
在大西北我曾揀回一枚戈壁石。誰也無法讀出它的年齡,誰也無法估出它的身價。它體不盈握,狀若鵝卵,但通體的赤紅中沁著幾縷淡淡的乳白,紅白相間的石紋如涌動的江湖。記得那天就是這石紋吸引了我,從此我們再沒分離。月光溶溶地罩著它,珠圓玉潤般生輝,沉魚落雁般美麗。多少夜我與它默默對視,靜謐中總聽見一個聲音在呼喊我。那聲音蒼涼而低沉,那聲音遙遠而神秘,那聲音從不可知的地方飄來,又消散在不可知的地方。每每從沉思中醒來,心湖里便又漲潮似地涌動一層情思。
【溫馨提示】
這是一篇非常優(yōu)秀的抒情散文,作者以睿智嚴肅而又包含深情的筆觸,描寫了左公柳、胡楊林、戈壁石的形象,作者把自己游走于西部的感悟以及西部荒涼所給以個體經(jīng)驗的生命體驗投射到這些獨特的物象中,以小見大,深化主旨,謳歌了西北人堅強不屈的精神。
【答案】
①以戈壁石的美麗,揭示出大西北的美麗。
②以戈壁石的誘人,強化對大西北的熱愛之情。
③以戈壁石的呼喚,突出“到大西北”去的主旨。
六、形象分析型
【命題特點】
記敘性的寫人散文或小說與其他文學樣式相比,更重視塑造人物形象,所以,對人物形象的分析鑒賞是此類文體的命題重點,常見的命題形式是:
1、請結(jié)合本文,簡要分析文中某一人物形象。
2、根據(jù)原文簡要描述某人外貌的具體特征。
3、請用最簡潔的詞語概括某人形象的內(nèi)在特點。
4、請扼要評價某一人物形象。
【答題方略】
怎樣分析人物形象呢?首先,可以從作者對人物的肖像描寫、行動描寫、語言描寫、心里描寫等方面入手,了解人物的語言、外貌、行動、心理等。其次,揣摩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描寫中揭示的內(nèi)涵,即個性特征及形象的意義。再次,體悟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從作者所揭示的作品主題和情感傾向中去分析人物。
【高考回放】
對第三段“林沖等他發(fā)作過了,去取五兩銀子,陪著笑臉告道”這句話,明末清初文學批評家金圣嘆評點道:“雖是播出奇文,然亦實是林沖身份?!币罁?jù)小說內(nèi)容,探究“亦實是林沖身份”指的是林沖的哪一種身份,表現(xiàn)的是林沖什么樣的性格和心理。(《林沖見差撥》2007年高考海南寧夏卷)
【語段信息】
正說之間,只見差撥過來問道:“那個是新來的配軍?”林沖見問,向前答應道:“小人便是。”那差撥不見他把錢出來,變了面皮,指著林沖便罵道!“你這個賊配軍!見我如何不下拜,卻來唱喏!你這廝可知在東京做出事來!見我還是大刺刺的!我看這賊配軍滿臉都是餓紋,一世也不發(fā)跡!打不死,拷不殺頑囚!你這把賊骨頭,好歹落在我手里,教你粉骨碎身!少間叫你便見功效!”把林沖罵得一佛出世,那里敢抬頭應答。眾人見罵,各自散了。
林沖等他發(fā)作過了,去取五兩銀子,陪著笑臉告道:“差撥哥哥,些小薄禮,休言輕微?!辈顡芸戳说溃骸澳憬涛宜团c管營和俺的,都在里面?”
【溫馨提示】
林沖的性格與心理,是在與差撥的矛盾沖突中得到體現(xiàn)和刻畫的,主要運用了語言、行為、神態(tài)描寫等手法,分析時結(jié)合這些具體描寫的語句,讀出其中隱含的信息。從“林沖等他發(fā)作過了”可知林沖的沉著冷靜,遇事不慌亂,這也體現(xiàn)了作為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的風范?!叭ト∥鍍摄y子,陪著笑臉”又寫出了林沖虎落平陽、龍臥淺灘的無奈,體現(xiàn)了林沖性格的另一面:隱忍順從、謹慎小心、顧及顏面,這也體現(xiàn)了林沖作為配軍身份的酸楚。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敝灰瑢W們在文學鑒賞時重視實踐,深入探索,自己的文學鑒賞能力和應試能力就會得到不斷的提高。
精選閱讀
高三語文文現(xiàn)代文閱讀必考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在教學時都會提前最好準備,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老師職責的一部分。教案可以更好的幫助學生們打好基礎,讓教師能夠快速的解決各種教學問題。你知道如何去寫好一份優(yōu)秀的教案呢?為了讓您在使用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高三語文文現(xiàn)代文閱讀必考”,歡迎閱讀,希望您能閱讀并收藏。
高考語文現(xiàn)代文閱讀必考論述類題型探究與訓練
必考論述類文本閱讀訓練一
三、本大題4小題,共18分。(2007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tǒng)一考試 廣東卷)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題。
創(chuàng)新與想象
藝術貴在創(chuàng)造,科學貴在創(chuàng)新。藝術是情感的表達,追求的是美;科學是理性的事業(yè),追求的是真。二者似乎不搭界,但都離不開人類的想象力,是相互滲透、相互補充的。
藝術不是科學,但藝術創(chuàng)作卻具有科學的品格,所謂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就是這個意思。古人的“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的深沉慨嘆;今人把“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中的“是”改成“這”,而提議者被尊為“一字之師”;著名鋼琴家因演奏成名的鋼琴曲錯了一音而后悔。這一切都說明了藝術上的一字之差、半拍之慢,是美感強弱的構成因素、決定成分。盡管藝術采用的是形象的表達方式,但它的表達也有一個基本的技巧適中問題,也要符合客觀的規(guī)律即科學問題。無科學性,藝術表達就不會有美感,也就難以為人所理解。
科學不是藝術,但科學發(fā)現(xiàn)也常有某種藝術創(chuàng)造的品格,即使有了新的突破、價值和意義,也會是“睫在眼前常不見”,只是有些“美妙”感,至于到底是什么東西,還是不能說清楚、道明白。楊振寧20世紀50年代關于“交換規(guī)范場論”的論文就經(jīng)歷了一個由不理解到理解的過程?!霸?0世紀50年代,我們只覺得這篇文章很美妙:到了60年代,才覺察到它的重要性。我到1964年以后才清楚認識到它跟數(shù)學的關系?!?《楊振寧文集》)電報的發(fā)明者美國人莫爾斯原本就是畫家,1832年10月他在由法國返回美國的輪船上,一名叫杰克遜的醫(yī)生在介紹一種叫“電磁鐵”的新器件時說:“實驗已經(jīng)證明,不管電線有多長,電流都可以神速地通過。”正是這句話使莫爾斯沉浸在神奇的幻想之中,他大膽設想:既然電流可以在瞬間通過導線,那么我們是否可以用電流來遠距離傳輸信息呢?這個想法使他坐臥不安,從此以后,他告別了藝術,投身到科學領域,專門研究電流傳輸信息的問題,最終發(fā)明了電報。美國發(fā)明家郝奧發(fā)明縫紉機的針頭,德國化學家凱庫勒發(fā)現(xiàn)“苯環(huán)”結(jié)構,都是在“無意識”的夢中完成的。鋼筋混凝土的發(fā)明者既不是著名的建筑師,也不是卓越的力學家,而是一位整天擺弄花草的法國園藝家約瑟夫莫尼埃。這些事例意味著,科學發(fā)現(xiàn)并不只是理性思維的產(chǎn)物,它還依賴于藝術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依賴于人們的靈感和頓悟。
上述的創(chuàng)造和發(fā)現(xiàn)說明,藝術與科學、美與真,有重疊、有交融,二者是形象思維與理性思維的統(tǒng)一。王國維曾提到了這一現(xiàn)象,他通過對辛棄疾《木蘭花慢》——“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的研究,認為“詞人想象,直悟月輪繞地之理,與科學家密合,可謂神悟”。1964年8月,毛澤東在同周培源、于光遠談哲學時也認為,“這首詩含有地圓的意思”。西方物理學家海森堡說“美是真理的光輝”,而愛因斯坦直接把科學發(fā)現(xiàn)稱為“自由創(chuàng)造”,表達的均是同樣的意思。為什么會這樣?因為審美與科學殊途而同歸:同歸于歷史、實踐和生活,分途在求真、抽象與求美、具體的社會分工上。分工的優(yōu)點是產(chǎn)生了專業(yè)和特長,缺欠是出現(xiàn)了職業(yè)的癡呆:中外先賢、學者給了我們以忠告。達爾文說,若有來生,不再成為制造公司的機器,每周要讀詩、賞畫、學音樂。工程院院士許國志詩云:“他生倘得從吾愿,甘為詩書再獻身?!庇捎谏鐣诎l(fā)展、歷史在前進,又由于生活、實踐是整體的、不能分割的,產(chǎn)生了專業(yè)和特長的強強聯(lián)盟,消化著消極的弊病,使二者互補成為主流,于是便有了科學與藝術的相得益彰態(tài)勢。科技美學的誕生標志著這一點,而美育學科的建立,則意味著我國在促進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方面將大有作為。
藝術與科學的關系啟示我們,不論是理論創(chuàng)新、科技創(chuàng)新還是其他創(chuàng)新,都不僅需要科學的邏輯推理,而且需要藝術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不僅需要理性,而且需要感性、直覺、頓悟。因此,我們要不斷提高理性思維能力,不斷提高藝術品味和形象思維能力,這也是人的全面發(fā)展的重要內(nèi)容?!。ㄈ?500字左右)
12—13題為選擇題,請在答題卡“選擇題答題區(qū)”作答。
12.根據(jù)文意,以下說法正確的兩項是(6分)
A.藝術追求的是美,但也離不開真。
B.有了科學性,藝術表達就會有美感?!?br>
C.科學家在追求“真”的同時,有時也會感受到“美”。
D.科技創(chuàng)新主要是形象思維的產(chǎn)物,但也離不開理性思維的輔助。
E.文中所說的“職業(yè)的癡呆”,是指對自己從事的職業(yè)缺乏了解。
F.科學與藝術是相互依存的,二者沒有本質(zhì)的區(qū)別。
13.下列各項中不能作為論據(jù)證明“藝術與科學、美與真,有重疊、有交融”的是(3分)
A.美國人莫爾斯發(fā)明了電報。
B.毛澤東說,《木蘭花慢》含有地圓的意思。
C.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科技美學誕生了。
D.藝術創(chuàng)新需要感性、直覺與頓悟。
14.本文第二段和第四段都談到了藝術的科學性問題,這是重復嗎?請說明理由。(4分)
15.從事科學研究與藝術創(chuàng)作的人,要分別怎么做,才更有利于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才更有利于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5分)
必考論述類文本閱讀訓練一參考答案三、本大題4小題,共18分。(2007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tǒng)一考試 廣東卷)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題。
創(chuàng)新與想象 王生平
○1藝術貴在創(chuàng)造,科學貴在創(chuàng)新。藝術是情感的表達,追求的是美;科學是理性的事業(yè),追求的是真。(此前闡述二者之間的區(qū)別)(12題-E項答案信息處) 二者似乎不搭界,但都離不開人類的想象力,(什么東西互相參透?主語承前省) 是相互滲透、相互補充的?!?劃線部分為全文總觀點句,闡明二者之間的聯(lián)系)(12題-A、項答案信息處)
(首段提出總觀點:藝術與科學都離不開人類的想象力,此二者是相互滲透、相互補充的。)
○2藝術不是科學,但藝術創(chuàng)作卻具有科學的品格,所謂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就是這個意思。(分論點一)(亦是12題-A項信息來源處) 古人的“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的深沉慨嘆;(例1) 今人把“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中的“是”改成“這”,而提議者被尊為“一字之師”;(例2) 著名鋼琴家因演奏成名的鋼琴曲錯了一音而后悔。(例3)這一切都說明了藝術上的一字之差、半拍之慢,是美感強弱的構成因素、決定成分。盡管藝術采用的是形象的表達方式,但它的表達也有一個基本的技巧適中問題,也要符合客觀的規(guī)律即科學問題。(分析說理) 無科學性,藝術表達就不會有美感,也就難以為人所理解。(結(jié)論)(此亦為12題-B項的研判依據(jù))
(此段提出分論點一:“藝術不是科學,但藝術創(chuàng)作卻具有科學的品格,所謂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就是這個意思?!毕挛姆謩e舉三例證明分論點,得出結(jié)論,緊扣全文總觀點。)
○3科學不是藝術,但科學發(fā)現(xiàn)也常有某種藝術創(chuàng)造的品格,即使有了新的突破、價值和意義,也會是“睫在眼前常不見”,只是有些“美妙”感,至于到底是什么東西,還是不能說清楚、道明白?!。ǚ终擖c二)(此亦 12題-C項答案處)楊振寧20世紀50年代關于“交換規(guī)范場論”的論文就經(jīng)歷了一個由不理解到理解的過程。“在20世紀50年代,我們只覺得這篇文章很美妙:到了60年代,才覺察到它的重要性。我到1964年以后才清楚認識到它跟數(shù)學的關系。”(《楊振寧文集》)(例證1) 電報的發(fā)明者美國人莫爾斯原本就是畫家,1832年10月他在由法國返回美國的輪船上,一名叫杰克遜的醫(yī)生在介紹一種叫“電磁鐵”的新器件時說:“實驗已經(jīng)證明,不管電線有多長,電流都可以神速地通過?!闭沁@句話使莫爾斯沉浸在神奇的幻想之中,他大膽設想:既然電流可以在瞬間通過導線,那么我們是否可以用電流來遠距離傳輸信息呢?這個想法使他坐臥不安,從此以后,他告別了藝術,投身到科學領域,專門研究電流傳輸信息的問題,最終發(fā)明了電報。(例證2)美國發(fā)明家郝奧發(fā)明縫紉機的針頭, 德國化學家凱庫勒發(fā)現(xiàn)“苯環(huán)”結(jié)構,都是在“無意識”的夢中完成的。(例證3、4)鋼筋混凝土的發(fā)明者既不是著名的建筑師,也不是卓越的力學家,而是一位整天擺弄花草的法國園藝家約瑟夫莫尼埃。(例證5)這些事例意味著,科學發(fā)現(xiàn)并不只是理性思維的產(chǎn)物,它還依賴于藝術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依賴于人們的靈感和頓悟。(分析說理)
(此段提出第二個分論點:“科學不是藝術,但科學發(fā)現(xiàn)也常有某種藝術創(chuàng)造的品格”,然后舉5例加以充分論證。)
○4上述的創(chuàng)造和發(fā)現(xiàn)說明,藝術與科學、美與真,有重疊、有交融,二者是形象思維與理性思維的統(tǒng)一?!。偫ㄉ衔?,回扣觀點)(此亦為12題-D項答案信息)王國維曾提到了這一現(xiàn)象,他通過對辛棄疾《木蘭花慢》——“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的研究,認為“詞人想象,直悟月輪繞地之理,與科學家密合,可謂神悟”。1964年8月,毛澤東在同周培源、于光遠談哲學時也認為,“這首詩含有地圓的意思”。(例1)西方物理學家海森堡說“美是真理的光輝”,而愛因斯坦直接把科學發(fā)現(xiàn)稱為“自由創(chuàng)造”,表達的均是同樣的意思。(例2、3)//為什么會這樣?因為審美與科學殊途而同歸:同歸于歷史、實踐和生活,分途在求真、抽象與求美、具體的社會分工上。分工的優(yōu)點是產(chǎn)生了專業(yè)和特長,缺欠是出現(xiàn)了職業(yè)的癡呆。(12題-E項答案處)中外先賢、學者給了我們以忠告。達爾文說,若有來生,不再成為制造公司的機器,每周要讀詩、賞畫、學音樂。工程院院士許國志詩云:“他生倘得從吾愿,甘為詩書再獻身?!?/(分析論證說理)由于社會在發(fā)展、歷史在前進,又由于生活、實踐是整體的、不能分割的,產(chǎn)生了專業(yè)和特長的強強聯(lián)盟,消化著消極的弊病,使二者互補成為主流,于是便有了科學與藝術的相得益彰態(tài)勢??萍济缹W的誕生標志著這一點,而美育學科的建立,則意味著我國在促進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方面將大有作為。(論證時代發(fā)展到今天,科學與藝術得到有機融合)
(此段總括上文,使全文形成“總—分—總”的邏輯結(jié)構,段末的論述闡明了此二者有機融合的時代意義。)
○5藝術與科學的關系啟示我們,不論是理論創(chuàng)新、科技創(chuàng)新還是其他創(chuàng)新,都不僅需要科學的邏輯推理,而且需要藝術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12題-D項答案信息)不僅需要理性,而且需要感性、直覺、頓悟。因此,我們要不斷提高理性思維能力,不斷提高藝術品味和形象思維能力,這也是人的全面發(fā)展的重要內(nèi)容。
(全文1500字左右)
(末段總括全文,論述二者的聯(lián)系給予我們的在益啟示)
讀后反思:
一、全文結(jié)構(行文思路、全文脈絡):總分總式
第一部分,總: 第1段(提出總論點:藝術與科學都離不開人類的想象力,此二者是相互滲透、相互補充的。)
第2段(分論點一:藝術不是科學,但藝術創(chuàng)作卻具有科學的品格,
第二部分,分所謂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就是這個意思)
第3段(分論點二:第科學不是藝術,但科學發(fā)現(xiàn)也常有某種藝術創(chuàng)造的品格。)
第4段(總述上文,藝術與科學、美與真,有重疊,、有交融,二
第三部分,總者是形象思維與理性思維的統(tǒng)一。以及社會歷史發(fā)展,使二者互補相得,促進人自由而全面地發(fā)展)
第5段(收束全文,總述藝術與科學的互滲關系給予人類的啟示)
二、全文主旨
本文翔實地論證了藝術與科學二者之間思維形式互滲與互補的緊密聯(lián)系,闡述了二者相得互補給予人自由發(fā)展方面的作用,以及由此給予我們的有益啟示。
12—13題為選擇題,請在答題卡“選擇題答題區(qū)”作答。
關于選擇題:
完成選擇題,須在認真審讀題干與選項枝的基礎上,對文本作定位閱讀,即在文中找到與選項相關的信息,通過比對研讀,然后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斷。
12.根據(jù)文意,以下說法正確的兩項是 (AC) (6分)
A.藝術追求的是美,但也離不開真。(信息在第1段文末2段始,由此可判正確)
B.有了科學性,藝術表達就會有美感。(由第2段末可知為錯誤,某一命題正確,其逆命題不一定也正確,話題過于絕對)
C.科學家在追求“真”的同時,有時也會感受到“美”。(答案在第3段文首)
D.科技創(chuàng)新主要是形象思維的產(chǎn)物,但也離不開理性思維的輔助。(由第4、5段文
首可知選項錯誤,張冠李戴)
E.文中所說的“職業(yè)的癡呆”,是指對自己從事的職業(yè)缺乏了解。(第4段文中,無中生有)
F.科學與藝術是相互依存的,二者沒有本質(zhì)的區(qū)別。(由首段即知錯誤,混淆概念)
【題解】
這道題考查對文中重要概念、句子的理解,能力層級為B。
A項,選項枝的表述來自原文第1段末和第二段始,是此兩處主要信息的整合。)
C項,選項枝的表述是原文第1段和第3段相關信息的整合:“科學……追求的是真”(1段),“科學發(fā)現(xiàn)也常有某種藝術創(chuàng)造的品格……有些‘美妙’感”(3段)
B項,考查的是對原文第二段最后一句話的理解。原文表述為:“無科學性,藝術表達
就不會有美感,也就難以為人所理解”,此處,“科學性”是“藝術美感”的必要條件:沒有科學性就沒有美感,但選項卻將原文的表述偷換為充分條件:有科學性就一定會有美感,這是邏輯判斷上的偷換概念,因為某一命題正確,其逆命題不一定也正確,話題過于絕對。
D項,考查對文中句子的理解。
原文第3段末是這樣表述的:“科學發(fā)現(xiàn)并不只是理性思維的產(chǎn)物,它還依賴于藝術
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依賴于人們的靈感和頓悟?!倍x項中所表述的“……主要是形象思維的產(chǎn)物…”,由第4、5段文首可知,其所說應該是藝術創(chuàng)造,而非科技創(chuàng)新,此選項錯誤,張冠李戴。
E項,考查對文中重要概念的把握。
文中所說的“職業(yè)的癡呆”這一概念出自第4段文中:“分工的優(yōu)點是產(chǎn)生了專業(yè)和
特長,缺欠是出現(xiàn)了職業(yè)的癡呆?!笔侵冈诳茖W研究當中缺失形象思維與審美意識的嚴重后果,而不是選項中所說的“對自己的事業(yè)缺乏了解”,屬無中生有。
F項,選項枝中所說“二者沒有本質(zhì)的區(qū)別”,此表述顯然與原文意思不符,文章第1段段首即說:“藝術貴在創(chuàng)造,科學貴在創(chuàng)新。藝術是情感的表達,追求的是美;科學是理性的事業(yè),追求的是真?!贝颂庻r明地闡述二者之間的區(qū)別,由此可知,雖然藝術與科學二者“是相互滲透、相互補充的。”,但藝術是形象思維,科學是理性思維,兩種思維方式是有本質(zhì)區(qū)別的,屬于混淆概念。
13.下列各項中不能作為論據(jù)證明“藝術與科學、美與真,有重疊、有交融”的是(3分)
(題干句信息在第4段首)(?。摹。?br>
A.美國人莫爾斯發(fā)明了電報。(第3段中)
B.毛澤東說,《木蘭花慢》含有地圓的意思。(第4段中)
C.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科技美學誕生了。(第5段末)
D.藝術創(chuàng)新需要感性、直覺與頓悟。(第5段末可知可非論據(jù))
答案:答非所問
此題考查分析綜合能力: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層級為C級。
此題考查對觀點與論據(jù)的把握,根據(jù)要求對文中相關信息進行篩選。題干句信息“藝術與科學、美與真,有重疊、有交融”在第4段首。從行文思路看,本句即是對上文的歸結(jié),又是第3段的中心句,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因此,本觀點的論據(jù)可在第3、4段中找。
A項,“發(fā)明電報”(3段中)屬于科學發(fā)明,但這一科學發(fā)明緣起于“神奇的幻想”,(3段中),這正說明“藝術與科學有重疊,有交融”的觀點。
B項,《木蘭花慢》(4段前)是藝術創(chuàng)作,“地圓”是科學發(fā)現(xiàn),這也是“藝術與科學與重疊、有交融”的論據(jù)。
C據(jù),科學美學的誕生亦為論據(jù),原文中表述如下“二者互補成為主流,于是便有了科學與藝術的相得益彰態(tài)勢??萍济缹W的誕生標志著這一點?!钡?段末)
D項,選項枝所言“……感悟、直覺與頓悟”屬于形象思維,只是單方面的藝術創(chuàng)造的特性,沒有涉及到科學,因而本項不能作為論據(jù)。
14.本文第二段和第四段都談到了藝術的科學性問題,這是重復嗎?請說明理由。(4分)
答:不重復。
第二段是說藝術的表達技巧需要適中,符合客觀規(guī)律,因而有科學性(2分);第四段則說藝術作品表現(xiàn)的內(nèi)容,能夠揭示事物的本來面目,因而有科學性(2分)。
本題考查考生分析綜合能力:分析文章結(jié)構,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層級為C級。
題干已點明了第2與第4段,意即答案當在這兩段中去尋找,通過抄摘、概括,得出答案。
由賦分值可知,當分兩點作答。意思答對即可。
15.從事科學研究與藝術創(chuàng)作的人,要分別怎么做,才更有利于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才更有利于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5分)
答:從事科學研究的人,應該學習藝術,以不斷提高形象思維能力,激發(fā)想象和創(chuàng)造能力(2分)。從事藝術創(chuàng)作的人,應該學習科學,以不斷提高理性思維能力,更有利于把握藝術的規(guī)律(2分)。一個人既懂得自然科學,又有藝術素養(yǎng),二者相互補充、相得益彰,才能得到全面發(fā)展(1分)。
本題考查分析綜合能力: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能力層級為C級。
讀完題,便可知從第5段中得出答案,題目怎么問,就怎么答。此題不可照抄原文,需將原文信息轉(zhuǎn)換成自己的語言回答。
意思答對即可。
必考論述類文本閱讀訓練二
三、本大題4小題,共18分。(2007年廣州市普通高中畢業(yè)班綜合測試一)
閱讀下面的論述文,完成11~14題。
“國學”談連博
“國學”一詞,從清末吵到如今,諸家定義不一。以《四庫全書》所分,國學有經(jīng)、史、子、集四部;按章太炎所分,則有小學、經(jīng)學、史學、諸子和文學。不過國學相對于新學,應指舊學;相對于西學,當指中學。大體言之,也就是老外說的“漢學”。
那么是否有分屬各國的特殊學問呢?舒蕪先生在《“國學”質(zhì)疑》中說:“從來沒有聽說英國、美國、法國、德國、意大利、希臘、西班牙、土耳其等等這些國家,自稱過他們的‘國學’啊。”其實土耳其“國學”還是有的,所謂“突厥學”是也。與之類似的,至少還有埃及學、亞述學、印度學等等,在歐美大學歷史系,特別是東方歷史系,一般都設有相應的專門課程。
可以看出,這都是一些東方的文明古國,文化背景與傳承古希臘羅馬的西方文明非出一系。其固有的文字文化無以名之,只好強以國名冠之。那么,能否把它們?nèi)咳∠?,像舒先生希望的,歸并到文學、哲學、史學、法學等等中去?恐怕很難。科學哲學家?guī)於?Thomaskuhn)說,任何理論或?qū)W說都是建立在基于某種假設的范式基礎上。特別對于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這種立論基礎往往與對世界根本屬性的看法有關。舉個例子,假如現(xiàn)在要把中醫(yī)學歸并到西醫(yī)學去,除一些中草藥可以用化學方法鑒定分離出有效成分制成西藥外,像手太陽心經(jīng)、足少陰腎經(jīng)等十二經(jīng)絡在解剖學上能找到依據(jù)?陰陽五行,表里寒熱又如何用病理學來解釋?再如中國歷史研究可以借鑒現(xiàn)代科學方法,但習用的訓詁學、??睂W、目錄學、年號學、史諱學要完全歸并到西方史學中去,就很難找到合適位置。
身為中國人,我想多了解自己本國的傳統(tǒng)學術還是有必要的。在傳統(tǒng)學術與現(xiàn)代學術斷層的今天,國學本應支持。但像時下某些人那樣,把國學局限成儒學,甚至歪曲成理學;又或者大肆炒作,接連搞出“發(fā)現(xiàn)老子”、“論語新解”等“重大突破”的鬧劇,那就只能稱之為“偽學”,只能反對。傳統(tǒng)文化雖說是以儒家學說為主流,但豈能要求我們今天的價值觀倒退,改向封建士大夫們看齊?何況春秋戰(zhàn)國時有儒家還有諸子,漢朝就有反對把儒家經(jīng)典變成迷信教條的王充,宋朝除了程朱理學還有陳亮主張實用的“事功之學”,清朝還有反對禮教的俞正燮、戴震等人,更不要說除了典籍文章之外,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的其他杰出成就了。
魯迅先生早就感慨過真假學人的差別:“中國有一部《流沙墜簡》,印了將有十年了。要談國學,那才可以算一種研究國學的書。開首有一篇長序,是王國維先生做的。要談國學,他才可以算一個研究國學的人物?!?br>
可見,國學還是值得批判發(fā)揚的,但絕不是光靠背四書五經(jīng)、唐詩宋詞就完事。而倒退,就更不會有什么出路了。(全文1248字)
(選自2006年8月1日《文匯報》,有刪改)
11.不能體現(xiàn)“任何理論或?qū)W說都是建立在基于某種假設的范式基礎上”這一說法的兩項是(4分)
A.在歐美一些大學歷史系中,東方國家的“國學”一般都設有相應的專門課程。
B.土耳其“國學”還是有的,與之類似的至少還有埃及學、亞述學、印度學等。
C.國學中的學說,很難歸并到屬于西方文明體系的文學、哲學、史學、法學中。
D.訓詁學、??睂W、目錄學、年號學、史諱學在西方史學中很難找到合適位置。
E.春秋戰(zhàn)國時有儒家還有諸子,漢朝就有反對把儒家經(jīng)典變成迷信教條的王充。
12.下列表述與原文內(nèi)容相符的兩項是(4分)
A.“國學”一詞歷來叫法紛紜,有人稱之為經(jīng)、史、子、集,也有人稱之為小學、經(jīng)學、史學、諸子、文學。
B.從清末到現(xiàn)今,“國學”一直沒有統(tǒng)一的定義,本文認為,國學應是研究古代儒家文化及其價值觀的學說。
C.作者認為,中國人研究國學,很有必要,但時下國學研究卻出現(xiàn)了不少誤區(qū),造成不良影響,應引起關注。
D.國學研究如果只局限于儒學,不研究包括王充、戴震等人的學說和程朱理學,那無異于向封建士大夫看齊。
E.漢代的王充、宋代的陳亮和清代的俞正燮、戴震等對儒家經(jīng)典的看法,是超越了當時的一般封建士大夫的。
13.綜觀全文,作者主要是針對兩大問題來談“國學”的。請概括出這兩大問題的具體內(nèi)容。(4分)
14.請寫出本文作者關于“國學”的觀點及其依據(jù)。(6分)必考論述類文本閱讀訓練二參考答案
三、本大題4小題,共18分。(2007年廣州市普通高中畢業(yè)班綜合測試一)
閱讀下面的論述文,完成11~14題。
“國學”談連博
第一部分:提出問題,是什么?
○1“國學”一詞,從清末吵到如今,諸家定義不一。(提出觀點) 以《四庫全書》所分,國學有經(jīng)、史、子、集四部;按章太炎所分,則有小學、經(jīng)學、史學、諸子和文學。不過國學相對于新學,應指舊學;相對于西學,當指中學。大體言之,也就是老外說的“漢學”。
(首段提出“國學”的定義究竟是什么的問題,得知:從古至今,諸家對國學的定義不一。)
至此,讀者不禁要問:國學為何難以定義?
第二部分:分析問題,為什么?
○2那么是否有分屬各國的特殊學問呢?舒蕪先生在《“國學”質(zhì)疑》中說:“從來沒有聽說英國、美國、法國、德國、意大利、希臘、西班牙、土耳其等等這些國家,自稱過他們的‘國學’啊?!逼鋵嵧炼洹皣鴮W”還是有的,所謂“突厥學”是也。(11題-B項) 與之類似的,至少還有埃及學、亞述學、印度學等等,在歐美大學歷史系,特別是東方歷史系,一般都設有相應的專門課程。(11題-A項信息)
(本段闡述了諸如土耳其、埃及、印度一些東方文明古國等其實也有與中國“國學”類似的、分屬于各國獨特文化內(nèi)涵的特殊學問。)
○3可以看出,這都是一些東方的文明古國,文化背景與傳承古希臘羅馬的西方文明非出一系。其固有的文字文化無以名之,只好強以國名冠之。那么,能否把它們?nèi)咳∠?,像舒先生希望的,歸并到文學、哲學、史學、法學等等中去?恐怕很難。(觀點)(11題-C項) //科學哲學家?guī)於?Thomaskuhn)說,任何理論或?qū)W說都是建立在基于某種假設的范式基礎上。(11題題干) 特別對于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這種立論基礎往往與對世界根本屬性的看法有關。舉個例子,假如現(xiàn)在要把中醫(yī)學歸并到西醫(yī)學去,除一些中草藥可以用化學方法鑒定分離出有效成分制成西藥外,像手太陽心經(jīng)、足少陰腎經(jīng)等十二經(jīng)絡在解剖學上能找到依據(jù)?陰陽五行,表里寒熱又如何用病理學來解釋?再如中國歷史研究可以借鑒現(xiàn)代科學方法,但習用的訓詁學、??睂W、目錄學、年號學、史諱學要完全歸并到西方史學中去,就很難找到合適位置。(11題-D項)(整理舉證:庫恩理論;事實舉證:中醫(yī)學的相關問題)
(原來“國學”是分屬于這些東方文明古國的特殊學問,而這些國家的文字文化又不能為其準確命名,所以只能以其國名名之。作者巧妙地運用類比論證闡述了國學不能簡單地歸并到其他學科中去的道理。)
○2、○3兩段回答了首段提出的問題,“國學”之所以難以準確定義,乃因其有獨特的文化背景,本國固有的文字文化又無以名之,且其不能簡單地歸并到其他學科中去,這就是“國學”為什么難以定義的原因。
第三部分:解決問題,怎么辦?
○4身為中國人,我想多了解自己本國的傳統(tǒng)學術還是有必要的。在傳統(tǒng)學術與現(xiàn)代學術斷層的今天,國學本應支持。但像時下某些人那樣,把國學局限成儒學,甚至歪曲成理學;又或者大肆炒作,接連搞出“發(fā)現(xiàn)老子”、“論語新解”等“重大突破”的鬧劇,那就只能稱之為“偽學”,只能反對。// 傳統(tǒng)文化雖說是以儒家學說為主流,但豈能要求我們今天的價值觀倒退,改向封建士大夫們看齊?(觀點) 何況春秋戰(zhàn)國時有儒家還有諸子,漢朝就有反對把儒家經(jīng)典變成迷信教條的王充,(11題-E項) 宋朝除了程朱理學還有陳亮主張實用的“事功之學”,清朝還有反對禮教的俞正燮、戴震等人,更不要說除了典籍文章之外,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的其他杰出成就了。(論據(jù))
(本段在上文的基礎上提出了解決問題的辦法一,即傳統(tǒng)學術與現(xiàn)代學術斷的今天,國學應該得到支持與發(fā)揚。但在揚“國學”的同時,當注意兩個問題:(1)不可局限、歪曲或炒作國學;(2)不可以古人的價值觀要求今人)
○5魯迅先生早就感慨過真假學人的差別:“中國有一部《流沙墜簡》,印了將有十年了。要談國學,那才可以算一種研究國學的書。開首有一篇長序,是王國維先生做的。要談國學,他才可以算一個研究國學的人物?!?br> (以魯迅的觀點作為解決問題的辦法二:國學的需要認真研究的,王國維便是實例)
○6可見,國學還是值得批判發(fā)揚的,但絕不是光靠背四書五經(jīng)、唐詩宋詞就完事。而倒退,就更不會有什么出路了?!。ㄈ?248字)
(選自2006年8月1日《文匯報》,有刪改)
(末段總括:國學需要批判發(fā)揚)
第三部分闡述今天如何對等國學的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有二:一要發(fā)揚,二要研究。
讀后反思:一、行文結(jié)構:遞進式
第一部分,提出問題,是什么!
第1段?。▏鴮W為何難以定義?)
第二部分,分析問題,為什么!
第2段(闡述諸如土耳其、埃及、印度一些東方文明古國等其實也有與中
遞國“國學”類似的、分屬于各國獨特文化內(nèi)涵的特殊學問。)
第3段(原因1:“國學”是分屬于這些東方文明古國的特殊學問,而這
進些國家的文字文化又不能為其準確命名,只能以其國名名之。
原因2:國學不能簡單地歸并到其他學科中去的道理。)
式 第三部分,解決問題,怎么辦!
第4段(辦法一,國學應該得到支持與發(fā)揚。注意兩個問題:(1)不可局限、歪曲或炒作國學;(2)不可以古人的價值觀要求今人)
第5段?。ㄞk法二:國學的需要認真研究的,王國維便是實例)
第6段(總括全文:國學需要批判發(fā)揚)
二、本文主旨
本文就“國學”的定義展開討論,分析了國學難以定義是因其有獨特的社會文化背景,并提出在新時期當發(fā)揚與研究國學。
11.不能體現(xiàn)“任何理論或?qū)W說都是建立在基于某種假設的范式基礎上”(題干信息在3段中)這一說法的兩項是此(4分)
A.在歐美一些大學歷史系中,東方國家的“國學”一般都設有相應的專門課程。
(答案信息在第2段末)
B.土耳其“國學”還是有的,與之類似的至少還有埃及學、亞述學、印度學等。
?。ù鸢感畔⒃诘冢捕沃校?br>
C.國學中的學說,很難歸并到屬于西方文明體系的文學、哲學、史學、法學中。
(第3段中)
D.訓詁學、??睂W、目錄學、年號學、史諱學在西方史學中很難找到合適位置。
(第3段末)
E.春秋戰(zhàn)國時有儒家還有諸子,漢朝就有反對把儒家經(jīng)典變成迷信教條的王充。
?。ǖ冢炊文?br>
答案: B E(這兩項論據(jù)分別證明不同的觀點)
本題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義。能力層級為B。
題干“任何理論或?qū)W說都是建立在基于某種假設的范式基礎上”一句是要說明,任何理論或?qū)W說的理論基礎往往與對世界根本屬性的看法有關,而東、西方在這方面是有差異的,因此,很多東方的傳統(tǒng)文化是無法歸并到西方文化體系中的。
B項是用以反駁第2段前“從來沒有聽說……自稱過他們的‘國學’”的觀點,與題干句的觀點無關。
E項是為了證明第5段前“把國學局限為儒學”的觀點的錯誤,同樣與題干句觀點無關。
A項,因為東方國家的“國學”理論有其建立的文化背景,與西方文化不屬同一“假設的范式”(3段第1行),無法納入西方文化的體系中,所以要設立“專門課程”,所以此項能夠體現(xiàn)題干句的說法。
C項,國學與西方文化不屬同一“假設范式”,因此“很難歸并到西方文明體系中”。(由第3段文中可知)
D項,與C項同理。
[本題共4分。每答對一項得2分;答案超過兩項,本題不得分]
12.下列表述與原文內(nèi)容相符的兩項是(4分)
A.“國學”一詞歷來叫法紛紜,有人稱之為經(jīng)、史、子、集,也有人稱之為小學、經(jīng)學、史學、諸子、文學。(信息在第1段)
B.從清末到現(xiàn)今,“國學”一直沒有統(tǒng)一的定義,本文認為,國學應是研究古代儒家文化及其價值觀的學說。(第1、4段)
C.作者認為,中國人研究國學,很有必要,但時下國學研究卻出現(xiàn)了不少誤區(qū),造成不良影響,應引起關注。(第四段)
D.國學研究如果只局限于儒學,不研究包括王充、戴震等人的學說和程朱理學,那無異于向封建士大夫看齊。(第4段末)
E.漢代的王充、宋代的陳亮和清代的俞正燮、戴震等對儒家經(jīng)典的看法,是超越了當時的一般封建士大夫的。(第4段)
12.【文意理解】(4分)
答案:C E
由第4段可知此二項是正確的。
本題考查全面把握文意,對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能力層級為B。
A項,第1段原文的意思是:有人認為“國學”應包括經(jīng)、史、子、集四部,有人則認為“國學”應包括小學、經(jīng)學、史學、諸子、文學。并非選項表述的國學可“稱之為經(jīng)、史、子、集……”此乃偷換概念。
B項,由第1、4段可知,國學應是以儒學為主流的傳統(tǒng)學術文化的統(tǒng)稱。
模糊概念,以偏概全。
D項,由第4段可知,原文所說的“向封建士大夫看齊”,是指“把國學局限成儒學”。
此乃模糊概念。
[4分。每答對一項得2分;答案超過兩項,本題不得分。]
13.綜觀全文,作者主要是針對兩大問題來談“國學”的。請概括出這兩大問題的具體內(nèi)容。(4分)
答:①取消國學將其歸并到文學、哲學、史學、法學中去。②把國學局限于儒學,甚
至歪曲成理學,或大肆炒作,搞“偽國學”。
本題考查分析綜合能力: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歸納內(nèi)容要點。能力層級為C。
審題可知,“作者針對兩大問題來談‘國學’”,就是要找出作者批駁的觀點而非作者本人的觀點,所以當有整體把握文意的能力,從3、4兩段來尋找答案。其次,扣住題干“概括出這兩大問題的具體內(nèi)容”,特別是第二大問題,具體內(nèi)容應該有三:局限于儒學、歪曲成理學、大肆炒作。
[4分。答對一點得2分,答對兩點得4分。]
14.請寫出本文作者關于“國學”的觀點及其依據(jù)。(6分)
答:①觀點:國學不應該取消。依據(jù):東方文明古國都有“國學”。
②國學不能歸并到文學、哲學、史學、法學中去。依據(jù):中國國學的立論基礎與西方不同。
③觀點:“國學”不應局限于儒學,而應批判發(fā)揚。依據(jù):把“國學”局限于儒學,無疑是價值觀的倒退;多了解本國的傳統(tǒng)學術有必要。
本題考查分析綜合能力: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即觀點與例證之間的關系。觀點與例證應一一對應。作答是如果沒有體現(xiàn)觀點與依據(jù)的關系或觀點與依據(jù)表述不明確,只作內(nèi)容列舉,只給觀點分。
[6分。每點2分,其中:觀點1分,依據(jù)1分。]
必考論述類文本閱讀訓練三
三、本大題4小題,共16分。(2008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tǒng)一考試 廣東卷)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題。
詩與直覺
朱光潛
無論是欣賞或是創(chuàng)造,都必須見到一種詩的境界。這里“見”字最緊要。凡所見皆成境界,但不必全是詩的境界。一種境界是否能成為詩的境界,全靠“見”的作用如何。
詩的“見”必為“直覺”。有“見”即有“覺”,覺可為“直覺”,亦可為“知覺”。直覺必須是對于個別事物的知,“知覺”必須是對于諸事物中關系的知,亦稱“名理的知”。例如,看見一株梅花,你覺得“這是梅花”,“它是冬天開花的木本植物”,“它的花是香的,可以摘來插瓶或送人”等等,你所覺到的是梅花與其他事物的關系,這就是它的“意義”。意義都從關系見出,了解意義的知都是“名理的知”,都可用“A為B”公式表示出來。認識A為B,便是知覺A,便是把所覺對象A歸納到一個概念B里去。就名理的知而言,A自身無意義,必須與B、C等發(fā)生關系才有意義。我們的注意不能在A本身停住,必須把A當作一塊踏腳石,跳到與A有關系的事物B、C等等上去。但是所覺對象除開它的意義之外,尚有它本身形象。在凝神注視梅花時,你可以將全副精神專注于它本身的形象,就像注視一幅梅花畫似的,無暇思索它的意義或是它與其他事物的關系。這時你仍有所覺,這就是梅花本身形象在你心中所現(xiàn)的“意象”。這種“覺”就是克羅齊所說的“直覺”。
詩的境界是用“直覺”見出來的,它是“直覺的知”的內(nèi)容而不是“名理的知”的內(nèi)容。比如說崔顥的《長干曲》,你必須在一頃刻中把它所寫的情境看成一幅新鮮的圖畫,或是一幕生動的戲劇,讓它籠罩住你的全部意識,使你聚精會神地觀賞它,玩味它,以至于把它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暫時忘去。在這一頃刻中你不能同時起“它是一首唐人五絕”、“它用平聲韻”、“橫塘是某處地名”、“我自己曾經(jīng)被一位不相識的人認為同鄉(xiāng)”之類的聯(lián)想。這些聯(lián)想一發(fā)生,你立刻就從詩的境界遷移到名理世界和實際世界了。
這番話并非否認思考和聯(lián)想對于詩的重要。作詩和讀詩,都必用思考,都必起聯(lián)想,甚至于思考愈周密,詩的境界愈深刻;聯(lián)想愈豐富,詩的境界愈完美。但是在用思考起聯(lián)想時,你的心思在旁馳博騖,決不能同時直覺到完整的詩的境界。思想與聯(lián)想只是一種醞釀工作。直覺的知常進為名理的知,名理的知亦可釀成直覺的知,但決不能同時進行,因為心本無二用,而直覺的特色尤在凝神注視。讀一首詩和作一首詩都常須經(jīng)過艱苦思索,思索之后,一旦豁然貫通,全詩的境界于是像靈光一現(xiàn)似的突現(xiàn)在眼前,使人心曠神怡,忘懷一切。這種現(xiàn)象通常被人稱為“靈感”。詩的境界的突現(xiàn)都起于靈感。靈感亦并無神秘之處,它就是直覺,就是“想象”,也就是禪家所謂的“悟”。
一個境界如果不能在直覺中成為一個獨立自足的意象,那就還沒有完整的形象,就還不成為詩的境界。一首詩如果不能令人當作一個獨立自足的意象看,那還有蕪雜湊塞或空虛的毛病,不能算是好詩。古典派學者向來主張藝術須有“整一”,實在有一個深埋在里面,就是要使在讀者心中能成為一種完整的獨立自足的境界。(全文1274字)
(本文有刪改)
12—13題為選擇題,請在答題卡“選擇題答題區(qū)”作答。(12題多選、錯選的不給分,只選一項且正確的給2分)
12.根據(jù)文意,下列說法錯誤的兩項是?。?分)
A、事物之間存在著聯(lián)系,從事物間的聯(lián)系中概括出來的意義,都不屬于“直覺”。
B、“知覺”可用“A為B”的公式表示,就“名理的知”而言,A自身沒有意義。
C、“‘直覺的知’的內(nèi)容”的獲得并非易事,全靠讀者的思考與聯(lián)想來完成。
D、靈感就如同禪家所說的“悟”一樣,常常突現(xiàn)于眼前而非艱苦思索的結(jié)果。
E、在古典派學者看來,“獨立自足的境界”應當包含在藝術須有的“整一”之中。
13.下面對詩的賞析,符合“直覺的知”的一項是(3分)
A、在欣賞《詩經(jīng)蒹葭》時,注意到了韻腳變化和重章疊唱的特點。
B、在欣賞曹操《觀滄?!窌r,領悟到了詩人當時的志向與理想。
C、在欣賞杜甫《望岳》時,感覺到了泰山的巍峨高大、雄偉壯麗。
D、在欣賞白居易《錢塘湖春行》時,體味到了西湖深厚的文化積淀。
14.在“詩的境界”形成的過程中,只能有“直覺的知”而不能有“名理的知”。這種說法
正確嗎?為什么?(4分)
15.“見”升華為“詩的境界”涉及哪些方面的內(nèi)容??。?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題。詩與直覺
朱光潛
○1無論是欣賞或是創(chuàng)造,都必須見到一種詩的境界。這里“見”字最緊要。凡所見皆成境界,但不必全是詩的境界。一種境界是否能成為詩的境界,全靠“見”的作用如何。
(首段立論,提出全文觀點:一種境界是否能成為詩的境界,全靠“見”的作用如何。)
○2詩的“見”必為“直覺”。(承接上文論點,詩的境界須“見”,“見”則為直覺)//有“見”即有“覺”,覺可為“直覺”,亦可為“知覺”。直覺必須是對于個別事物的知,(解釋直覺的含義)“知覺”必須是對于諸事物中關系的知,亦稱“名理的知”。(知覺含義)//例如,看見一株梅花,你覺得“這是梅花”,“它是冬天開花的木本植物”,“它的花是香的,可以摘來插瓶或送人”等等,你所覺到的是梅花與其他事物的關系,這就是它的“意義”。意義都從關系見出,了解意義的知都是“名理的知”,都可用“A為B”公式表示出來。認識A為B,便是知覺A,便是把所覺對象A歸納到一個概念B里去。就名理的知而言,A自身無意義,必須與B、C等發(fā)生關系才有意義。我們的注意不能在A本身停住,必須把A當作一塊踏腳石,跳到與A有關系的事物B、C等等上去。//但是所覺對象除開它的意義之外,尚有它本身形象。在凝神注視梅花時,你可以將全副精神專注于它本身的形象,就像注視一幅梅花畫似的,無暇思索它的意義或是它與其他事物的關系。這時你仍有所覺,這就是梅花本身形象在你心中所現(xiàn)的“意象”。這種“覺”就是克羅齊所說的“直覺”。(舉證)
(承接第1段提出的觀點,近一步說明詩的“見”必為“直覺”。接著文段先釋直覺的與知覺的含義,進而以凝視梅花為例,闡釋“直覺”與“知覺”的具體區(qū)別及直覺產(chǎn)生的審美過程。)
○3詩的境界是用“直覺”見出來的,它是“直覺的知”的內(nèi)容而不是“名理的知”的內(nèi)容。(分論點二)比如說崔顥的《長干曲》,你必須在一頃刻中把它所寫的情境看成一幅新鮮的圖畫,或是一幕生動的戲劇,讓它籠罩住你的全部意識,使你聚精會神地觀賞它,玩味它,以至于把它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暫時忘去。在這一頃刻中你不能同時起“它是一首唐人五絕”、“它用平聲韻”、“橫塘是某處地名”、“我自己曾經(jīng)被一位不相識的人認為同鄉(xiāng)”之類的聯(lián)想。這些聯(lián)想一發(fā)生,你立刻就從詩的境界遷移到名理世界和實際世界了。
(具體闡述“詩的境界是用‘直覺’見出來的”,并以《長干曲》為例,論述了如何在“直覺”中“見”出詩歌的境界)
○4這番話并非否認思考和聯(lián)想對于詩的重要。作詩和讀詩,都必用思考,都必起聯(lián)想,至于思考愈周密,詩的境界愈深刻;聯(lián)想愈豐富,詩的境界愈完美。但是在用思考起聯(lián)想時,你的心思在旁馳博騖,決不能同時直覺到完整的詩的境界。思想與聯(lián)想只是一種醞釀工作。直覺的知常進為名理的知,名理的知亦可釀成直覺的知,但決不能同時進行,因為心本無二用,而直覺的特色尤在凝神注視。(用思考起聯(lián)想不能與直覺同時進行)//讀一首詩和作一首詩都常須經(jīng)過艱苦思索,思索之后,一旦豁然貫通,全詩的境界于是像靈光一現(xiàn)似的突現(xiàn)在眼前,使人心曠神怡,忘懷一切。這種現(xiàn)象通常被人稱為“靈感”。詩的境界的突現(xiàn)都起于靈感。靈感亦并無神秘之處,它就是直覺,就是“想象”,也就是禪家所謂的“悟”。(靈感與頓悟源自直覺)
(本段闡述了賞詩作詩時的靈感與頓悟源自直覺,而直覺是不能思考聯(lián)想同時進行的?;卮鹆松衔乃鲈姷摹耙姟北貫椤爸庇X”,詩的境界是用“直覺”見出來的,它是“直覺的知”的內(nèi)容而不是“名理的知”的內(nèi)容等問題。)
○5一個境界如果不能在直覺中成為一個獨立自足的意象,那就還沒有完整的形象,就還不成為詩的境界。一首詩如果不能令人當作一個獨立自足的意象看,那還有蕪雜湊塞或空虛的毛病,不能算是好詩。古典派學者向來主張藝術須有“整一”,實在有一個深埋在里面,就是要使在讀者心中能成為一種完整的獨立自足的境界。(全文1275字)
(本文有刪改)
(總結(jié)全文,在直覺中有獨立而完整的意象的詩才是有境界的詩)
12~13題為選擇題,請在答題卡“選擇題答題區(qū)”作答。(12題多選、錯選的不給分,只選一項且正確的給2分)
讀后反思:
本文在結(jié)構上屬邏輯事理的逐層遞進。
第三大題選文分析
第三大題為必考的現(xiàn)代文閱讀,與2007年相比,2008年在基本保持穩(wěn)定的基礎上稍作變化。題量依然為4小題,依然為兩道選擇題和兩道非選擇題。不過其中一道選擇題由不定項選擇改為單項選擇,這大概是聽取了中學老師的意見后所作的改變,值得肯定。另一道選擇題仍然是多項選擇,由去年的6選2,變?yōu)?選2,從選擇的科學性來說雖不如去年好,但迫于文本的設題空間有限,也只能如此。本大題的另一變化是分值的調(diào)整,整大題由去年的18分改為16分,與選考閱讀的分值大致相近;第12題的分值由6分調(diào)整為5分,在題目上明確標示出評分要求:“多選、錯選的不給分,只選一項且正確的給2分”,意在提醒考生注意此題的評分標準與以往的多項選擇題的給分標準不同。
今年選用的閱讀材料和去年類似,仍是社會科學類的文章,閱讀材料的篇幅約為1200字,短于2007年(2007年約為1500字),比較合適。文章節(jié)選自現(xiàn)代著名美學家、文藝理論家、北京大學教授朱光潛(1897—1986)《詩論》的第三章《詩的境界——情趣與意象》的第一節(jié)“詩與直覺”,命題者對個別地方作了刪改,選文最后一段的最后一句“……實在有一個深埋在里面……”的“深埋”,許多版本是“深理”,根據(jù)文意,似應“深理”更為恰切。
朱光潛先生的《詩論》是四十年代四大詩論之一,為比較詩學的經(jīng)典之作。朱先生從詩的起源、性質(zhì)、特征諸角度,具體分析了中西詩歌的內(nèi)在規(guī)律,探討中國詩歌的節(jié)奏、聲韻、格律等特征的歷史源流,既用西方詩論來解釋中國古典詩歌,也用中國詩論來印證西方詩論。所節(jié)選文字的中心內(nèi)容是“詩與直覺”,“直覺說”是朱光潛先生前期美學思想的理論基石。在這一章節(jié)中,朱先生運用“直覺論”解釋詩(主要是中國古典詩歌)的境界,并指出:詩的境界是“意象與情趣的契合”,無論欣賞或創(chuàng)造,都必須“見”到一種詩的境界,要產(chǎn)生詩的境界,“見”必須具備兩個重要條件:第一,詩的“見”必為“直覺”;第二,所見意象必恰能表現(xiàn)一種情趣,“見”為“見者”的主動,不純粹是被動的接受。
本文層次清晰,內(nèi)涵比較豐富,考生對其中內(nèi)容雖有所接觸但并不十分熟悉,這樣的閱讀材料便于設計命題,便于考查考生的閱讀能力。不過,也正因為文章內(nèi)涵豐富,概念較多且考生不大熟悉,從而增大了考生的閱讀難度,增加了考生的閱讀用時。
當然,本文是朱光潛先生早期(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文章,其中的有些觀點后來有所變化,且僅為一家之言。選用這樣的文章作高考現(xiàn)代文閱讀材料,這是否恰當?我們認為這無傷大雅,考查考生立足于文本閱讀的能力,更符合現(xiàn)代文閱讀的實際需要。
12.根據(jù)文意,下列說法錯誤的兩項是(5分)
A.事物之間存在著聯(lián)系,從事物間的聯(lián)系中概括出來的意義,都不屬于“直覺”。
B.“知覺”可用“A為B”的公式表示,就“名理的知”而言,A自身沒有意義。
C.“‘直覺的知’的內(nèi)容”的獲得并非易事,全靠讀者的思考與聯(lián)想來完成。
D.靈感就如同禪家所說的“悟”一樣,常常突現(xiàn)于眼前而非艱苦思索的結(jié)果。
E.在古典派學者看來,“獨立自足的境界”應當包含在藝術須有的“整一”之中。
【答案】C、D
【分析】
本題考查對文中信息的篩選與整合,能力層級C。
C項,考查涉及對“‘直覺的知’的內(nèi)容”和“‘名理的知’的內(nèi)容”的篩選與整合,見于原文第2、3、4自然段,主要是第2自然段。
第2自然段段末有如下表述:“在凝神注視梅花時,你可以將全副精神專注于它本身的形象,就像注視一幅梅花畫似的,無暇思索它的意義或是它與其他事物的關系。這時你仍有所覺,這就是梅花本身形象在你心中所現(xiàn)的‘意象’。這種‘覺’就是克羅齊所說的‘直覺’?!?br>
而第3、4自然段說的“名理的知”,則“必用思考”,“必用聯(lián)想”??梢?,本選項的“‘直覺的知’的內(nèi)容的獲得并非易事,全靠讀者的思考與聯(lián)想來完成”的表述與原文不符。
D項,考查的是對原文第4自然段相關內(nèi)容的篩選與整合。文中后一層次提到:“讀一首詩和作一首詩都常須經(jīng)過艱苦思索,思索之后,一旦豁然貫通,全詩的境界于是像靈光一現(xiàn)似的突現(xiàn)在眼前,使人心曠神怡,忘懷一切。這種現(xiàn)象通常被人稱為‘靈感’。”
顯然,“靈感”的突現(xiàn)是經(jīng)“艱苦思索”之后。因此,選項中的“而非艱苦思索的結(jié)果”也與原文表述相悖。
A項,表述見于原文第2自然段:“直覺必須是對于個別事物的知,‘知覺’必須是對于諸事物中關系的知,亦稱‘名理的知’”,“意義都從關系見出,了解意義的知都是‘名理的知’”。將以上的信息加以整合,便是本選項的表述。
B項,表述也見于原文第2自然段中。選項中的“就‘名理的知’而言,A自身沒有意義”,可從原文中直接摘??;而選項中的“‘知覺’可用‘A為B’的公式表示”,則必須對相關內(nèi)容進行整合。原文中有“名理的知”“都可用‘A為B’公式表示出來”的表述,還有“‘知覺’……亦稱‘名理的知’”的表述,將這兩處的相關表述加以整合,便是本選項的表述。
E項,表述來自原文最后一段的以下文字:“古典派學者向來主張藝術須有‘整一’,實在有一個深埋(理)在里面,就是要使在讀者心中能成為一種完整的獨立自足的境界?!睂⑦@段文字加以轉(zhuǎn)換、整合,也就是本選項的意思。
綜觀以上分析,可知本小題五個選項涉及概念的把握、信息的篩選與整合,其實就是對文章相關內(nèi)容的把握。這類題目的設計,大多數(shù)時候是不會照抄原文的,而是采用轉(zhuǎn)換表述、篩選整合的方式,因此我們在解題時,不可機械地看原文是否有這樣的文字表述。
本題難度估計不大,難度定位比較恰當。
關于本題的評分標準,我們認為“多選不給分”,這是對的,因為題干已明確“錯誤的兩項”;“只選一項且正確的給2分”,雖然不能滿足題干的要求,不過也可以成立?,F(xiàn)在的問題是“錯選的不給分”這一表述不明確,既可以理解為兩項都選錯則不給分;也可以理解為選對的那項給分,選錯的那項不給分;還可以理解為所選的兩項,雖然一對一錯,也不給分。高考評卷確認為“一對一錯不給分”,我們認為這種確認是不合理的。首先,題目的要求是要選“說法錯誤的兩項”,學生按題目要求選擇了兩項,一對一錯不給分;沒有按題目要求,只選擇了一項,答案正確得2分;換言之這就是鼓勵了學生不按題目要求去回答。其次,非選擇題均采用按點給分的方法,不能全面答出題目的要求,但某點答對,也可得到相應的分,為什么多項選擇題選對了其中一項卻不能得分?第三,多項選擇題的給分標準在全國語文高考中已沿用多年,全省57萬多的考生與幾萬的語文教師都采用傳統(tǒng)的標準進行指導,如果僅僅是因為本次選項為五選二,題目難度不大就任意改動評分標準,這種做法是欠科學和有失公允的。本題是機器閱卷,學校的教師都知道批改多項選擇題時需要特別向程序員說明語文的給分要求,要不一時的疏忽機器就會判錯分。本題的評分標準首次出現(xiàn)在題目上,相信“一對一錯不給分”的標準不是機器的錯判,而是命題者的有意而為。
13.下面對詩的賞析,符合“直覺的知”的一項是(3分)
A.在欣賞《詩經(jīng)蒹葭》時,注意到了韻腳變化和重章疊唱的特點。
B.在欣賞曹操《觀滄海》時,領悟到了詩人當時的志向與理想。
C.在欣賞杜甫《望岳》時,感覺到了泰山的巍峨高大、雄偉壯麗。
D.在欣賞白居易《錢塘湖春行》時,體味到了西湖深厚的文化積淀。
【答案】C
【分析】
本題考查對文中相關概念的理解,能力層級為B。
本題的設計有新意。雖然涉及的四首詩歌(屬《考試說明》要求背誦的篇目)都是文本外的信息,但讀解時并不需要涉及這四首詩歌的有關內(nèi)容,所考查的內(nèi)容仍然立足于文本內(nèi)的閱讀,是對文本的理解,因此還是符合閱讀考查的基本要求的。
本題考查對“直覺的知”這一概念的準確理解,答案主要可從原文第3自然段中找。
A項,“注意到了韻腳變化和重章疊唱的特點”,是屬于“名理的知”的內(nèi)容,因為這是一種“聯(lián)想”,有聯(lián)想就不是“直覺的知”,原文第3段對“直覺的知”有這樣的表述:“在這一頃刻中你不能同時起……‘它用平聲韻’……之類的聯(lián)想”,故本項為錯誤項。
B項,“領悟到了詩人當時的志向與理想”和D項的“體味到了西湖深厚的文化積淀”也是一種聯(lián)想,它并沒有專注于詩歌的意象本身,而是“心思的旁馳博驁”,關心的是“諸事物之間的關系”,因此也不是“直覺的知”。
C項,對《望岳》詩的欣賞,它“感覺到了泰山的巍峨高大、雄偉壯麗”,這正是對“泰山”這一“個別事物的知”,心思沒有“旁馳博驁”,因此屬于“直覺的知”。
本題設計有創(chuàng)新,難度適中,又回應了《考試大綱的說明》中的題型示例,這是值得肯定的一道好題。
14.在“詩的境界”形成的過程中,只能有“直覺的知”而不能有“名理的知”。這種說法正確嗎?為什么?(4分)(234段)
答:這種說法不正確。(1分)
在“詩的境界”形成過程中,思考與聯(lián)想必不可少;(1分)通過思考與聯(lián)想,“直覺的知”可進為“名理的知”,“名理的知”,也可釀成“直覺的知”。(1分)
本題考查對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的把握,能力層級C。
在第4自然段再論述“作詩和讀詩,都必用思考,都必用聯(lián)想”的觀點,即在詩的境界的形成過程中,也有“名理的知”,“直覺的知”和“名理的知”可以互為轉(zhuǎn)換,但“名理的知”與“直覺的知”“卻不能同時進行”。
【分析】
本題考查對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的把握,能力層級C。
在一些內(nèi)涵豐富的文章中,作者的觀點往往不止一個,或者說文章在論述主要觀點的同時,還會有其他次要的觀點,本文就屬于這種情況。文章在論述“詩的‘見’必為‘直覺’”(或:詩歌的境界的形成必須產(chǎn)生于“直覺”)這一主要觀點的同時,還談到了“思考與聯(lián)想對詩的境界的形成的重要性”。本題的設計就植根于此。
文章在第2、3自然段首先談到“直覺的知”和“知覺的知”的區(qū)別,接著提出并論述了“詩的境界是用‘直覺’見出來的”的觀點,并指出,要“直覺到完整的詩的境界”,就必須“全副精神專注于它本身的形象”,心思不能“旁馳博驁”,否則,“立刻就從詩的境界遷移到名理世界和實際世界了”。
然后在第4自然段再論述“作詩和讀詩,都必用思考,都必用聯(lián)想”的觀點,即在詩的境界的形成過程中,也有“名理的知”,“直覺的知”和“名理的知”可以互為轉(zhuǎn)換,但“名理的知”與“直覺的知”“卻不能同時進行”。
朱光潛先生的這些觀點,多見于他早期的美學論著中。如在《美感與聯(lián)想》一文中,就有如下的論述:
欣賞不能不借助于聯(lián)想,因為它不能不借助于了解。我們在前章已經(jīng)說過,了解是欣賞的必要的預備,但不就是欣賞。聯(lián)想也是如此。所以聯(lián)想有助于美感,與美感為形象的直覺兩說并不沖突。在美感經(jīng)驗之中,精神必須專注于孤立絕緣的意象,不容有聯(lián)想,有聯(lián)想則離開欣賞對象而旁遷他涉。但是這個意象的產(chǎn)生不能不借助于聯(lián)想,聯(lián)想愈豐富則意象愈深廣,愈明晰。一言以蔽之,聯(lián)想雖不能與美感經(jīng)驗同時并存,但是可以來在美感經(jīng)驗之前,使美感經(jīng)驗愈加充實。
綜上所述可知,在詩的境界形成過程中,既有“直覺的知”,也有“名理的知”,兩者可以轉(zhuǎn)化,但兩者不能同時進行。
從本題所提供的參考答案(“不正確”)來看,命題者是想考生在把握文本的主要觀點的同時,也能同時了解作者在文中的其他觀點,做到全面、準確地把握文中作者的觀點。但從命題的技術上卻犯了比較大的失誤,由于題干表述的不周密(“在詩的境界形成過程中”),導致命題者所提供的參考答案(“不正確”)不是唯一的答案,“這種說法是正確的”也是一個可以成立的答案。因為,文中說“詩的境界是用‘直覺’見出來的,它是‘直覺的知’的內(nèi)容而不是‘名理的知’的內(nèi)容”,如果“聯(lián)想一發(fā)生,你立刻就從詩的境界遷移到名理世界和實際世界了”;“直覺的知常進為名理的知,名理的知亦可釀成直覺的知,但決不能同時進行,因為心本無二用,而直覺的特色尤在凝神視”。在這個答案中,“形成過程”就只是指“凝神注視”這一時間段,而非指作詩和讀詩的全過程?!罢f法正確”恰是節(jié)選文本中作者所要表達的主要觀點,這不但與命題者在參考答案中要求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相吻合,而且也與15題答案的①與②相符。另外,“這種說法正確嗎?”由于題干缺少了“根據(jù)文本”這一限定,也可以將本題視作廣義的探究題,離開文本,甚至離開作者的觀點,談自己的看法。按照《考試大綱》的要求,現(xiàn)代文閱讀的必考是不涉及到“探究”F層級。
關于本題考查能力及能力層級的表述,在“參考答案及評分標準”中是這樣表述的:“本題考查考生閱讀一般論述類文章時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句子的含義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能力層級為B、C?!边@里有兩點值得商榷。第一,考點的表述過于累贅。因為本題主要是考查“對作者在文中觀點的把握”,而“重要概念和句子含義的理解”是從屬于“作者觀點的把握的”,是次要的,因此,完全可以簡化為“本題考查對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的把握能力”。第二,能力層級C(分析、綜合能力)是高于并包含能力層級B(理解能力)的,因此在能力定位時,沒有必要把能力層級B也扯上。造成這種能力層級定位不當?shù)那闆r,估計是能力考點的定位過于龐雜所致。
15.“見”升華為“詩的境界”涉及哪些方面的內(nèi)容?(4分)
答:①由“見”到“直覺”,并依靠“直覺”發(fā)現(xiàn)“詩的境界”;②處理好“直覺的知”與“名理的知”的關系,二者不能同時進行;③重視“靈感”在“詩的境界”形成過程中的作用;④強調(diào)“獨立自足的意象”在“詩的境界”形成過程中的作用。
每點1分。
本題考查對文中信息的篩選及綜合概括,能力層級為C。
【分析】
本題考查對文中信息的篩選及綜合概括,能力層級為C。
本題考查的內(nèi)容涵蓋了全文,必須準確、全面地把握文章行文思路和內(nèi)容要點,才能作好歸納、概括。選文圍繞“詩的境界和直覺”問題用五個自然段展開論述。
第1自然段,提出了本文的命題:一種境界是否能成為詩的境界,全靠“見”的作用如何(為下文論述本文的主要觀點“要產(chǎn)生詩的境界,詩的‘見’必為‘直覺’”作引子)。
第2自然段,由“見”引出“直覺”與“知覺”,解釋“名理的知”以及在欣賞和創(chuàng)造時的所覺,即“直覺”。
第3自然段,論述“詩的境界是用‘直覺’見出來的”,是“直覺的知”;如果聯(lián)想一發(fā)生,你就從詩的境界遷移到名利世界和實際世界(直覺的知進為名理的知)。
第4自然段,提出觀點:詩的境界的形成不可能同時具有直覺的知和名理的知(聯(lián)想、思考),詩的境界的突現(xiàn)都起于“直覺”。
第5自然段,進一步強調(diào)詩的境界是直覺中一個獨立自足的“意象”。
綜括以上分析,“見”升華為“詩的境界”,涉及到以下幾個方面的內(nèi)容:
①“見”要升華為“詩的境界”,詩的“見”必須為“直覺”(見第2自然段段首);
②“直覺的知”和“名理的知”不能同時進行,否則就不能形成“詩的境界”(見第3、4自然段);
③詩的境界的突現(xiàn)都起于靈感,我們要重視靈感的作用(見第4自然段末);
④只有直覺成為一個“獨立自足的意象”,才能形成“詩的境界”(見第5自然段)。
解這道題的時候,要注意題干的要求——“‘見’升華為‘詩的境界’涉及……”,不是“文章涉及……”——因此,答案并沒有將文章涉及的內(nèi)容都歸納進去。應該說,本題的考點和能力設置是值得肯定的,它向中學的現(xiàn)代文閱讀教學提出了一個正確的導向——整體閱讀,把握文本的內(nèi)容要點。如果說有瑕疵的話,那就是參考答案的設計與中學的教學實際有點不吻合。在中學的教學中,“涉及哪些方面的內(nèi)容”一般理解為“涉及哪些問題”,答的是“問題”,而不是觀點。比如第①點,則應答為“涉及‘見’與‘直覺’、‘直覺’與‘詩的境界’的關系”。再如第③點,則應答為“涉及‘靈感’在‘詩的境界’形成過程中的作用”。
2008年廣東高考卷的必考閱讀總體來看,還是可以的,但由于題目命制的嚴謹性不夠,導致本閱讀題存在不少瑕疵,影響了考生的正常發(fā)揮,也影響了檢測的準確度。
C項信息來源于第2段,“全靠讀者的思考與聯(lián)想來完成”與文中“在凝神注視梅花時,你可以將全副精神專注于它本身的形象,就像注視一幅梅花畫似的,無暇思索它的意義或是它與其他事物的關系。這時你仍有所覺,這就是梅花本身形象在你心中所現(xiàn)的‘意象’。這種‘覺’就是克羅齊所說的‘直覺’”一處的信息不符。
原文說“必須用”,這并不意味著“全靠”。由此可知“全靠”的說法不準確。
D項“而非艱苦思索的結(jié)果”與原文第4段中的靈感是“都常須經(jīng)過艱苦思索……”的觀點相悖。
評分標準:多選、錯選的不給分,只選一項且正確的給2分。
13.C
判斷此題主要來自第3段內(nèi)容。
C、“巍峨高大、雄偉壯麗”是詩中所寫泰山本身形象在你心中所現(xiàn)的“意象”,這就是直覺。
A項“注意到了韻腳變化和重章疊唱的特點”,B項的“領悟到了詩人當時的志向與理想”,D項的“體味到了西湖深厚的文化積淀”,都屬于“名理的知”,都已以通過聯(lián)想由此及彼了。
14.
答案1:正確。
因為在欣賞詩歌的過程中,靠的是“直覺的知”,讀者要將全副精神專注于詩本身的形象上,才能得到其“意象”,而如果加入“名理的知”就不能在直覺中形成獨立自足的意象,那形成不了“詩的境界”。
答案2:正確。
因為“直覺的知”才是對所覺對象本身形象的感知,這才是對詩的意象的理解,而“名理的知” 是對諸事物中關系的知,就名理的知而言,形象本身是沒有意義的。
(主要信息來自于第4、5兩段。)
15.
答1:從“見”升華為“詩的境界”需要用“直覺”見出來,經(jīng)過思考之后,豁然貫通,“詩的境界就會像靈光一現(xiàn)似的突現(xiàn)在眼前。
答2:(1)讀詩時,詩的見必須關注形象本身,必為直覺,即對個別事物的知。
(3)必須經(jīng)過艱苦思索,并且豁然貫通。即靈感。
(3)此外,詩本身也應該有完整的形象,必須能在直覺中成為一個獨立自足的意象。
必考論述類文本閱讀訓練四
三、本大題4小題,共16分。(汕頭市2009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模擬考試)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題。
藝術風格的多樣性和一致性
王朝聞
多樣性是藝術風格的必然特性。藝術所反映的客觀世界本身的多樣性,藝術家思想情感、生活經(jīng)驗、審美理想、創(chuàng)造才能的多樣性,群眾對藝術的需要和愛好的多樣性,規(guī)定了藝術風格的多樣性。藝術作品只有具有多樣的風格,才能適應對無限豐富多樣的客觀世界的反映,滿足群眾對于藝術的多樣的需要和愛好。我國古代許多有關藝術史的著作表明,藝術繁榮的時代,往往伴隨著藝術風格的多樣化發(fā)展。
風格的多樣性不僅表現(xiàn)于不同的藝術家的作品中,而且也表現(xiàn)于同一藝術家的作品中。偉大的作家所反映的生活包括了一個廣闊的天地,他的創(chuàng)造才能具有多方面的適應性。他所創(chuàng)作的作品雖然有著一種主導的、占優(yōu)勢的風格,但并不排斥他創(chuàng)造出具有多樣風格的作品,布封曾說:“隨著不同對象,寫法就應該大不相同”,“一個大作家決不能只有一顆印章,在不同作品上都蓋上同一的印章,這就暴露出天才的缺乏……”胡應麟對杜甫的藝術風格的評價是:“正而能變,大而能化,化而不失本調(diào),不失本調(diào)而兼眾調(diào)。”這里所說的“本調(diào)”與“眾調(diào)”的關系,體現(xiàn)了藝術風格的一致性與多樣性的對立統(tǒng)一。一般說來,沉郁是杜甫作品中占主導的風格,但并不能用這一種風格來說明杜甫全部作品的藝術特色。杜甫的藝術風格是豐富多采的,有“欲傾東海洗乾坤”那樣的豪放,有“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那樣的深沉,也有“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那樣的悲壯和“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那樣的輕靈……盡管杜甫作品中的基調(diào)還是那種積極的憂國憂民的沉郁的精神。其次,一個作家的藝術風格的發(fā)展,常常包括一個漫長的過程,在不同時期,由于藝術家的思想情感、生活經(jīng)歷的變化,構成了產(chǎn)生不同風格的作品的可能性。
在風格的多樣性之中之所以又顯示出一致性,乃是由于藝術家主觀條件自身構成因素的對立和統(tǒng)一。就同一個藝術家的作品來說,他的作品風格多樣的變化,最終不能不為他所具有的創(chuàng)作個性所制約;就不同藝術家的作品風格來說,他們的作品風格多樣的變化,不能不為他們所共同生活的某一時代、階級、民族的審美需要和藝術發(fā)展所制約。藝術發(fā)展史表明,具有各自不同創(chuàng)作個性的藝術家,無論在任何時候都不可能超出他們生活的時代、階級、民族的共性,這就規(guī)定了他們作品的風格個性不能不帶有一致性。
辯證地把握一致性與多樣性的統(tǒng)一,對于正確認識藝術風格的問題具有重要的意義。只承認多樣性而否認一致性,必然導致否定風格的時代性、階級性、民族性;相反,否認多樣性而只承認一致性,在創(chuàng)作上必然導致千篇一律,阻礙藝術的繁榮和發(fā)展。
(節(jié)選自《美學概論》,人民出版社1981年6月出版)
(全文1071字)
12.根據(jù)文意,以下說法不正確的兩項是(5分)
A.藝術風格的多樣化發(fā)展是藝術繁榮時代常有的特征,這是我國古代許多有關藝術史的著作證明了的結(jié)論。
B.偉大作家的創(chuàng)造才能具有多方面的適應性,是因為其作品反映的生活包括了廣闊的天地。
C.一個作家藝術風格的發(fā)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這其間當然會產(chǎn)生不同風格的作品。
D.布封說“一個大作家決不能只有一顆印章”,是說天才作家不能只有一種創(chuàng)作手法。
E.創(chuàng)作上之所以出現(xiàn)千篇一律的毛病,只承認藝術風格的一致性而否認其多樣性是一個重要原因。
13.下面對藝術風格多樣性的解釋,說法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藝術家不同的閱歷和素養(yǎng),是藝術風格具有多樣性的根本原因。
B.由于客觀世界本身具有多樣性,反映客觀世界的藝術也就具有多樣性的風格。
C.藝術作品只要具有多樣的風格,就能滿足群眾對于藝術的多樣的需要和愛好。
D.不同的藝術家的作品都會呈現(xiàn)一種主導的風格以及豐富多彩的多樣性風格。
14.胡應麟評價杜甫的藝術風格“不失本調(diào)而兼眾調(diào)?!毕旅嬖娋浔憩F(xiàn)了杜甫詩歌什么“本調(diào)”,又各表現(xiàn)了什么“眾調(diào)”?(4分)
⑴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春夜喜雨》)
⑵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登高》)
⑶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前出塞》)
B、C(B前后沒有因果關系;C以偏概全,絕對化,僅是“常常”有的“可能性”。)
13.(3分)本題考查考生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歸納內(nèi)容要點、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能力層級C。
B(A只是藝術風格多樣性的一個原因,不能說是“根本原因”;C原文是“只有……才”;D以偏概全。)
14.(4分)
答:這些詩句都表現(xiàn)了杜詩憂國憂民的“本調(diào)”(1分)。⑴體現(xiàn)了杜詩輕靈的風格;⑵體現(xiàn)了杜詩悲壯的風格。⑶體現(xiàn)了杜詩豪放的風格。(每句各1分)
本題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能力層級D。
15.(4分)
答:這是由于這些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個性相近或相同,而且不同的時代、不同民族的的審美需要和藝術發(fā)展也有其共性,因而其作品的藝術風格可以呈現(xiàn)一致性。
兩個要點各2分,意思對即可。
本題考查考生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能力層級D。
學術論文文本閱讀訓練1
本大題4小題,共16分。(2006~2007學年度高三綜合能力測試題)
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1—4題。
快樂經(jīng)濟學
趨樂避苦是人類行為的極終原則,追求快樂是人類行為的終極目的。人類所有行為與結(jié)果如衣食住行、GDP增長、環(huán)境保護等,歸根結(jié)底都是相對于快樂而言才具有價值的?;蛘哒f,人類所有的行為與結(jié)果均是手段,快樂才是終極目的。由于經(jīng)濟學是分析人類行為的科學,而快樂是人類行為的終極目的,因此快樂應成為經(jīng)濟學研究的核心命題。近年來,國際上快樂經(jīng)濟學(EconomicsofHappi-ness)的研究方興未艾,發(fā)展迅速??鞓方?jīng)濟學在整體主義價值觀與實證主義方法論的支持下融合了行為學、社會學、實驗心理學等其他學科知識,逐漸成為“直面生活現(xiàn)象”的經(jīng)濟學典范。
人類快樂欲望的產(chǎn)生不是主觀隨意的,甚至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zhuǎn)移的,而是以人的相應生理官能存在和這些官能的需要為客觀物質(zhì)基礎的??鞓穼儆谠谛纳硪惑w性基礎上的腦物質(zhì)的機能,人類的苦樂感知最終可通過腦神經(jīng)元的電、磁、場、波等腦生理反應解讀出來。這是快樂產(chǎn)生與感知的“主體客觀性”。而人類追求快樂的主體欲望所指向的對象同樣具有客觀性質(zhì)(如大米可以充饑、衣服可以御寒),它們相對于人類的快樂需要而言是客觀存在的。
從理論機理上講,快樂實際是基于心身一體性的人腦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電、磁、場等的物理、化學反應現(xiàn)象,最終可通過如血壓計一樣的“快樂計”來測度。人的主體客觀性、類近似性及滿足快樂的對象客觀性三者大致可完成對快樂測量的理論機理與測量有效性的證明。但在發(fā)明出快樂計之前,快樂測量仍是一個難題。目前,心理學、社會學、經(jīng)濟學分別有各自不同的方法:心理學關注對快樂本身測度與追憶的穩(wěn)定性;社會學主要側(cè)重與主觀幸福感測度方法,主要運用一系列關于主體感受的滿意度指標來進行主觀幸福感測度;經(jīng)濟學中的快樂測度比較注重主客觀影響因子的系統(tǒng)性結(jié)合,注意一些客觀實在性指標的選取,并對心理學、社會學方法有糅合性,但其弱點是對主觀快樂測度的穩(wěn)定性把握不夠。如何把幾種學科的方法結(jié)合起來,形成跨學科研究仍是國內(nèi)外迄今未解決好的課題。
所謂經(jīng)濟增長與快樂增長悖論是指經(jīng)濟增長與快樂增長的相關性不一致的問題,簡稱伊斯特林悖論(EasterlinParadox)。西方國家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來即開展快樂指數(shù)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經(jīng)濟增長與國民快樂指數(shù)(happinessindex)或主觀幸福感(SWB,SubjectiveWell-Bing)在一定限度(如人均GDP5000美元)內(nèi)與快樂增長具有正相關,超過一定限度以后,相關性便顯著減弱乃至快樂無增長、負增長。對于這一伊斯特林悖論現(xiàn)象,實際上可運用人本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所包含的“基于金錢的不同質(zhì)需要的弱通約、不通約性”原理來解釋。即當人們的收入上升到基本需要滿足以上層次時,金錢就很難通約其他層次的滿足,收入就不再是強相關性的快樂影響因子,而公平與尊重、交往與友誼乃至是自我實現(xiàn)就變得更加重要。這些需要的實現(xiàn)并不要用同等比例的錢來獲得,這就是金錢與快樂在經(jīng)濟增長到一定階段后發(fā)生弱相關性的基礎原因。當然,環(huán)境損害、公平缺失等是其他非金錢原因。然而,盡管需要層次論能夠?qū)σ了固亓帚U摻o以一定的理論解釋,但經(jīng)濟增長與快樂增長的相關性演化仍給經(jīng)濟增長提出來一系列的重大課題。如:基于快樂核心價值的經(jīng)濟增長是否存在理性限度?經(jīng)濟增長如何持續(xù)促進快樂增長?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究竟是以快樂、幸福為核心還是以GDP為核心?如果經(jīng)濟有發(fā)展而快樂無提高,則經(jīng)濟增長定然無意義。那么,經(jīng)濟增長又如何能夠無限化地正相關于人們的快樂?
(全文1340字)(摘自2007年第4期《新華文摘快樂經(jīng)濟學的理論難點、發(fā)展向度與現(xiàn)實價值》,有刪改,題目為編者加)
1.下列與文中說法不相符合的兩項是(4分)
A.追求快樂是人類行為的終極目的,作為分析人類行為學科的經(jīng)濟學,理應以“快樂”作為其學科研究的核心命題。
B.所謂快樂的“主客體性”,主要是指人的快樂欲望不是主觀隨意產(chǎn)生的,而是要受人的生理官能存在及官能的客觀需要影響。
C.人類所有的行為與結(jié)果諸如衣食住行、GDP增長、環(huán)境保護等,其唯一的目的就是趨樂避苦,其所具有的價值就是體現(xiàn)在對幸福、快樂的追求上。
D.快樂實際上是屬于腦物質(zhì)的一種反應現(xiàn)象,它完全可以通過“快樂計”來測度,而在儀器的實際運用中,心理學、社會學和經(jīng)濟學采用的方法會各有不同。
E.人本心理學家馬洛斯的需要層次論在一定程度上對經(jīng)濟增長與快樂增長悖論問題作出了解釋,但未能說明解決途徑。
2.下列對經(jīng)濟增長與快樂增長不一致問題的理解,不恰當?shù)挠校?分)
A.相關的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經(jīng)濟增長與國民快樂指數(shù)在一定的限度內(nèi)并非總是呈正相關的變化。
B.從不同需要滿足層次看,人們的收入雖有區(qū)別,但金錢往往還是一個影響快樂的主要因素。
C.生活中有的時候,人們的某些需要實現(xiàn)如公平與尊重是不能用同等比例的錢來獲得的。
D.金錢與快樂在經(jīng)濟增長到一定階段后發(fā)生弱相關性,其根本原因在于人們看重自我實現(xiàn),環(huán)境損害、公平缺失等問題是次要原因。
3.文章第三段,為什么說“快樂測量仍是一個難題”?(4分)
4.實施多年的假期“黃金周”制度,在拉動需求增長的同時似乎也日顯其弊。有人戲稱“黃金周”是“遭罪周”,還有專家認為“黃金周”的正面效應已逐步減少,應予取消。請結(jié)合文本內(nèi)容,概括能夠支持取消“黃金周”這一說法的理由。(4分)
必考(論述類)學術論文文本閱讀訓練1參考答案:
1.CD
C項“……等所具有的價值就是體現(xiàn)在對幸福快樂的追求上”的說法與原文之意有出入;
D項,不同學科測度快樂的方法各有不同并非是指“儀器的實際運用”而言,況且“快樂計”還未發(fā)明出來。
2.BD
原文表達的意思是“收入上升到基本需要滿足以上層次時,金錢很難通約其他層次的滿足”,B項說法與其有出入;“基礎原因”不等同于“根本原因”,再者,原文并未指明“環(huán)境損害、公平缺失等”是“次要原因”。
13.
答:因為涉及快樂經(jīng)濟學研究的相關學科對快樂的測量雖各有方法,但總有不足或弱點。(2分)而目前還未能做到把幾種學科的方法較好地結(jié)合起來,形成跨學科的研究。(2分)
14.
答:①人類行為的終極目的是追求快樂,由此,經(jīng)濟社會的種種活動則是實現(xiàn)幸??鞓返氖侄?,經(jīng)濟增長也應該是以快樂為核心價值。(2分)②假期“黃金周”制度在實現(xiàn)經(jīng)濟增長的同時并沒有保持促進人的快樂同時增長,反而給人帶來了許多煩惱、不利,這樣的做法脫離了人類行為快樂“終極目的”,其經(jīng)濟增長已不具備“快樂”價值,是無意義的。所以應該取消“黃金周”。(2分)
現(xiàn)代文閱讀題表達技巧匯總教案
作為杰出的教學工作者,能夠保證教課的順利開展,作為教師就要好好準備好一份教案課件。教案可以讓學生能夠聽懂教師所講的內(nèi)容,幫助教師能夠井然有序的進行教學。優(yōu)秀有創(chuàng)意的教案要怎樣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現(xiàn)代文閱讀題表達技巧匯總教案”,希望對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幫助。
現(xiàn)代文閱讀題表達技巧匯總教案
(一)文章的表達技巧的分析鑒賞
1、修辭手法
(1)確認所用的修辭手法,點明所用修辭手法。
(2)明確答題方向。答題時,一定要結(jié)合語句內(nèi)容分析每一種修辭手法的具體作用。
一般說來:描繪類的修辭手法作用為使描寫對象生動形象。主要有比喻、擬人、夸張;結(jié)構類的修辭手法作用為突出強調(diào),主要有對偶、排比、反復;表達類的修辭手法作用為增強語氣,主要有反問和設問
具體如下:
比喻——使事物生動、形象、具體,給人以鮮明的印象;化無形為有形。使深奧的道理淺顯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體形象生動地突出本體的什么特點,從而增強文章的趣味性、生動性。
答題格式:生動形象的寫出了+對象+特性
擬人——使物具有某種情感,便于抒發(fā)某種感情。能使讀者對所表達事物產(chǎn)生鮮明的印象,產(chǎn)生強烈的感情,引起共鳴。(比擬:色彩鮮明,描繪形象,表意豐富)如果在人稱上將物說成“你”等,不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種情感,便于抒發(fā)某種感情,而且有顯得親切自然的表達效果。
排比——強烈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強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突出強調(diào)。議論文往往增加語勢,起到了強化論證觀點的作用。用來說理,可把道理闡述得更嚴密、更透徹;用來抒情,可把感情抒發(fā)淋漓盡致。
答題格式:強調(diào)了+對象+特性
夸張——可以引起豐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表達感情更強烈,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放大觀點感情,強調(diào)愛憎是非,美丑更加鮮明。
對偶——形式上音節(jié)整齊勻稱、節(jié)奏感強,具有音律美;內(nèi)容上凝練集中,概括力強。
設問——無疑而問,明知故問,引人注意,啟發(fā)思考,突出效果。引起讀者興趣,引起讀者思考。用在一段的開頭或結(jié)尾處,除引起思考外,還有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用在議論文中,能使論證深入,脈絡清晰。
答題格式:引起讀者對+對象+特性注意和思考
反問——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表達鮮明,目的是加強語氣,起強調(diào)、強化作用。
反復——緊湊、有氣勢、表達效果強烈。層層鋪開,逐步擴大,強化了文章的主旨。
借代:生動活潑、使語言形象鮮明、利于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引用:增添文句意蘊,豐富文章內(nèi)容,增中表達效果,增強說服力。
(附:引號的作用:引用、強調(diào)、特定稱謂、否定、諷刺、反語)
破折號用法:提示、注釋、總結(jié)、遞進、話題轉(zhuǎn)換、插說。
雙關:表達含蓄,語意豐富。一方面可使語言幽默,另一方面能適應某種特殊語境的需要,使表達含蓄、曲折,生動活潑,以增強文章表現(xiàn)力。
2、表現(xiàn)手法類
解題思路:
(1)、確認所用表現(xiàn)手法。
(2)、明確常見表現(xiàn)手法的作用如下文:
(3)、明確所用表現(xiàn)手法并結(jié)合文句內(nèi)容作答。
二、表現(xiàn)手法:象征、抑揚、襯托、對比、類比、鋪墊、以小見大
1、象征:借某個具體事物表現(xiàn)某種抽象的概念、思想、感情。使某種抽象的概念、思想感情,化為具體可感的形象,給讀者以深刻印象;把不便明說的意思含蓄地表達出來,給讀者以回味。
解題方法:若要求解答象征義,則要聯(lián)系全文或上下文,找出體現(xiàn)象征物的象征義的有關信息加以綜合理解判斷。
例:(01年全國卷第22題)第三段中,作者說:“玻璃門根本不是門?!闭埪?lián)系“門”在文中的主要含義,分析作者這樣說的原因。(4分)
答案:因為門的意義就是把隱藏在它內(nèi)部的事物加以掩蓋,給心靈造成懸念;而玻璃門是透明的,做不到這些。(或:因為玻璃門是透明的,毫無隱秘可言,而一扇門的象征和奧秘在于它那隱秘的性質(zhì)。)
解析:《門》第5段直接說明“門”是隱秘、回避的象征。理解了門的象征意義,才能解答作者說的“玻璃門根本不是門”的原因。
2、抑揚(包括欲揚先抑和欲抑先揚):突出事物,更令人信服。
3、襯托、對比:
對比——突出事物特征。多方面的對比使內(nèi)涵更豐富,使內(nèi)容更集中突出。
襯托——突出所要表現(xiàn)的主體事物和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用相似的做陪襯叫“正襯”,用相反的做陪襯叫“反襯”。
襯托有主次之分,對比沒有主次。
解題方法:在描述主要事物時,寫到其他事物,目的一般都是起對比、反襯、烘托、補充的作用。
例:(04年江蘇卷)第20題(1)這篇文章寫到了哪些方面的對比?(2)結(jié)合全文,簡要分析這種寫法的好處。(6分)
答案:(1)寫了昔日茅屋與今日杜甫草堂公園的對比,杜甫生前困頓落寞與生后巨大聲譽的對比,杜甫的苦寒人生與輝煌創(chuàng)作成就的對比,杜甫的宏圖大志與現(xiàn)實遭遇的對比,杜甫人生低谷與創(chuàng)作高峰的對比和杜甫不計個人遭遇與心憂天下的對比。(2)通過多方面的對比,層層深入,使“文章僧命達”的內(nèi)涵更加豐富,內(nèi)容表現(xiàn)更加集中。
4、聯(lián)想和想象:更生動,更豐富,跨越時空,聯(lián)結(jié)巧妙,更有內(nèi)涵,更富文學性。
解題方法:談散文中聯(lián)想和想象手法運用的作用,其表述程式可擬為“運用聯(lián)想和想象手法,使……的表達更生動,更豐富,更有內(nèi)涵,更富有文學色彩”。
5、用典:豐富文化(思想)內(nèi)涵,增添文采和趣味性。
例:(04年福建卷第21題第二問)作者又怎樣把文本寫得情趣盎然?(7分)
答案:(1)豐富而飄逸的聯(lián)想和想象;(2)充滿詩意的形象化描寫;(3)化用典故,使文章包含深厚的文化底蘊;(4)比喻的運用和形、聲、色的生動描寫。
6、寓莊于諧:用詼諧的形式表現(xiàn)嚴肅的內(nèi)容。使行文活潑幽默風趣,激發(fā)讀者的閱讀興趣和深入的思考。
(二)表達方式類——一般針對段落或篇章中具體的表達方式命題
解題思路:
1、確認語段所用的具體的表達方式。
2、明確五種表達方式(記敘、議論、說明、描寫、抒情)具體分類及作用、以便答題時明確方向。
3、確認所指定語段運用何種表達方式,結(jié)合文章具體分析。
知識儲備:運用描寫手法總的作用:表現(xiàn)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題
肖像描寫以形傳神,動作描寫表現(xiàn)人物特點
語言描寫言為心聲,表現(xiàn)人的性格特點心理描寫揭示人物內(nèi)心世界
景物描寫渲染氣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
插敘豐富內(nèi)容,深化主題,曲折有致
倒敘設置懸念,吸引興趣,波瀾起伏敘后議論畫龍點晴,點明題旨
比喻論證生動形象,通俗易懂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盡致
間接抒情寓情于景,物事含蓄
描寫景物的角度:視覺、聽覺、味覺、觸覺
描寫景物的方法:動靜結(jié)合(以動寫靜)、概括與具體相結(jié)合由遠到近(或由近到遠)、虛實結(jié)合、點面結(jié)合、聲色結(jié)合
描寫(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側(cè)面(又叫間接)。
說明方法:舉例子、列數(shù)字、打比方、作比較、下定義、分類別、作詮釋、摹狀貌、引用
議論文論據(jù)分類為:事實論據(jù)、道理論據(jù)
論證方法:舉例(或事實)論證(作用:具體實在,讀者易于接受,增強說明力)、道理論證(有時也叫引用論證)、對比(或正反對比)論證、比喻論證
注意表達的語言:記敘性語段的表達方式往往是:描寫了何對象的什么缺點或者何對象怎么樣,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議論性語段的表達方式往往是:論證了什么觀點或通過批駁,確立了什么觀點。說明性語段的表達方式往往是:說明(介紹)了什么對象的什么特征(特點)。
(三)行文段落類——針對文章中句段的作用命題
解題思路:
1、確認指定句段在行文中的位置。
2、明確句段的作用,明確答題的方向。具體賞析從三個方面考慮:內(nèi)容(寫了什么,選材有什么獨特之處);形式(寫作方法,語言特色,修辭);感情(文章的社會價值、意義作用等)
結(jié)構上的作用如:
A、開頭段:開篇點題:渲染氣氛;埋下伏筆;設置懸念;為下文作鋪墊;總領下文;開門見山;上下文形成對照;渲染氣氛;奠定基調(diào);揭示主題。
B、中間段:承上啟下(概括上文某一內(nèi)容,引起對下文的什么內(nèi)容的敘寫);總領下文;總結(jié)上文;埋下伏筆;鋪墊蓄勢;詳略結(jié)合;充實內(nèi)容
C、結(jié)尾段:點明中心,深化主題;照應開頭;呼應前文;畫龍點晴;升華感情;含蓄有余味;寄托作者感情。使結(jié)構首尾圓合;言已盡而意無窮。
3、結(jié)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作用作答。
(四)形象物象分析型
1、人物形象的分析:
首先,可以從作者對人物的肖像描寫、行動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描寫等方面入手,了解人物的語言、外貌、行動、心理等。每一神態(tài)、動作或語言的描寫要與所表現(xiàn)出的優(yōu)秀的品質(zhì)一一對應,不能張冠李戴。其次,揣摩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描寫中揭示的內(nèi)涵,即個性特征及形象的意義。再次,體悟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從作者所揭示的作品主題和情感傾向中去分析人物。
2、物象的分析:
宜從文章結(jié)構形式到內(nèi)容主旨再到思想感情,多角度思考。
(1)對文章結(jié)構具體的思考角度:結(jié)構:開頭結(jié)尾的策劃;詳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線索的貫穿;過渡照應的勾連;伏筆懸念的設置。
(2)內(nèi)容上結(jié)合文章具體分析。思考角度:
A勾連上下文的線索作用;B對內(nèi)容的充實作用;
C主旨的深化升華作用;D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3)表達了同情或崇敬……的感情。
(五)人稱表達類——可以針對某一人稱的運用命題,也可以針對行文中人稱的變化命題;或者針對稱謂的變化命題。
解題思路:
1、確認人稱的運用或變化。
2、了解每一種人稱的作用,明確答題的方向。
如:第一人稱便于直接抒情、真實可信;
第二人稱呼告抒情更強烈感人,可使作者的態(tài)度更鮮明,親切自然;
第三人稱可以多角度描寫不受時空限制,靈活自由,顯得客觀冷靜,便于敘事和議論。
3、結(jié)合內(nèi)容分析其具體作用。高考現(xiàn)代文大閱讀鑒賞技巧
教案課件是老師不可缺少的課件,大家應該要寫教案課件了。在寫好了教案課件計劃后,這樣接下來工作才會更上一層樓!你們到底知道多少優(yōu)秀的教案課件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高考現(xiàn)代文大閱讀鑒賞技巧”希望對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幫助。
高考現(xiàn)代文大閱讀鑒賞技巧一、常用術語
文學作品的表達技巧,是指作家運用了哪些寫作原則、規(guī)律和方法來塑造文學形象和表現(xiàn)作品的內(nèi)容的。從高考試題來看,對表達技巧的考查不但要求學生判斷某種表達技巧是什么,而且要求賞析其表達的作用。
(一)敘述人稱
1.第一人稱:敘述親切自然,能自由地表達思想感情,給讀者以真實生動之感。
2.第二人稱:增強文章的抒情性和親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稱:能比較直接客觀地展現(xiàn)豐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反映現(xiàn)實比較靈活自由。
(二)敘述方式
1.順敘:能按某一順序(時間或空間)較清楚地進行記敘。
2.倒敘:造成懸念,引人入勝。
3.插敘:對主要情節(jié)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鋪墊照應,補充說明,使情節(jié)更加完整,結(jié)構更加嚴密,內(nèi)容更加充實豐滿。
4.補敘:對上文內(nèi)容加以補充解釋,對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敘:俗稱“花開兩枝,各表一朵”,(指敘述兩件或多件同時發(fā)生的事)使頭緒清楚,照應得體。
(三)描寫
總體來說,描寫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現(xiàn)自然風光。②描繪人物的外貌及內(nèi)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動的自然及社會環(huán)境。
1.人物肖像、動作描寫、心理描寫:更好展現(xiàn)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寫:具體描寫自然風光,營造一種氣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環(huán)境、場面描寫:交代人物活動的背景,寫明事件發(fā)生的時間和地點,渲染氣氛,更好地表現(xiàn)人物。
4.人物對話描寫、心理描寫、細節(jié)描寫:刻畫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動,促進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語態(tài),收到一種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寫、側(cè)面描寫:正面直接表現(xiàn)人物、事物;側(cè)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四)修辭
1.比喻: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
2.比擬:給物賦予人的形態(tài)情感(指擬人),描寫生動形象,表意豐富。
3.借代:以簡代繁,以實代虛,以奇代凡。
4.夸張:烘托氣氛,增強感染力,增強聯(lián)想;創(chuàng)造氣氛,揭示本質(zhì),給人以啟示。
5.對偶:便于吟誦,易于記憶,使詞句有音樂感;表意凝練,抒情酣暢。
6.排比:節(jié)奏鮮明,內(nèi)容集中,增強氣勢;敘事透辟,條分縷析;長于抒情。
7.反復:寫景抒情感染力強;承上啟下,分清層次;多次強調(diào),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8.對比:使所表現(xiàn)的事物特征或所闡述的道理觀點更鮮明、更突出。
9.設問:自問自答,提出問題,引發(fā)讀者的思考。
10.反問:強調(diào)語氣,語氣強烈,強化情感。
(五)結(jié)構安排
布局謀篇的技巧
開門見山、首尾呼應、卒章顯志、伏筆照應、層層深入、過度鋪墊、設置線索;結(jié)構嚴密,完整勻稱;烘托鋪墊,前后照應;設置懸念,制造波瀾,起承轉(zhuǎn)合,曲折有致。材料和中心的關系的處理,主次詳略是否得當;材料是否典型、真實、新穎、有力。
線索:
記敘文常以時間推移、空間轉(zhuǎn)換、情景變化、思維邏輯順序等來安排層次。散文構思的線索,一般常見的有如下幾種:以情為線索;以理為線索;以物為線索;以空間位置為線索。
從結(jié)構上明確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1、首句——統(tǒng)領全文、提綱挈領、引出下文,為后文做鋪墊、埋下伏筆;
2、尾句——總結(jié)全文,深化主題,照應上文,前后呼應,言有盡而意無窮,回味深長。
3、轉(zhuǎn)承句——承上啟下,過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4、中心句——點明中心、揭示主旨;
5、點睛句——點明全文中心,統(tǒng)領全文;句子含義深刻,耐人尋味,讀后能給人以啟迪。
6、情感句——抒發(fā)強烈內(nèi)在情感,直抒胸臆;
7、矛盾句——從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卻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內(nèi)涵,表達深刻見解。
(1)散文的結(jié)構特點
①按時間順序或事件發(fā)生、發(fā)展的順序組織材料。
②按觀察點的變換安排材料,如《我的空中樓閣》。
③按場面的安排安排材料,如《內(nèi)蒙訪古》。
④按材料性質(zhì)歸類安排結(jié)構,如《瑣憶》。
⑤按作者認識的過程或感情的變化安排材料。如《荔枝蜜》。
⑥按作者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思作為行文線索安排材料。
(2)議論文的結(jié)構特點
①按邏輯思維分,包括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或緒論、本論、結(jié)論三部分。
②按篇章結(jié)構分,常見的結(jié)構有并列式、對照式、層進式和總分式。
(六)表達方式入手分析句意:
1、記敘文中的議論往往起畫龍點睛、揭示記敘目的和意義的作用;
2、議論文中的記敘往往起到例證的作用;
3、說明文中描寫、文藝性筆調(diào)起到點染作品使之更加生動形象的作用。
4、夾敘夾議,記敘與議論交叉運用的寫法,使文章在輕松活潑之中,闡發(fā)議論,讀來饒有興味,深受教益,文章中的記敘是為議論服務的,而議論又以記敘為基礎,敘為議提供了事實依據(jù),使立論有根有據(jù),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七)語言
1、語言是否準確、簡練、生動、形象;
2、具有怎樣獨特的語言風格(幽默、辛辣、平實、自然、簡潔明快、含蓄深沉等);
3、運用了什么獨特的修辭手法(比喻、擬人、排比、夸張、通感等)。
(八)表現(xiàn)手法
1、象征,借助某一具體事物來表現(xiàn)某種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點是利用象征物與被象征物之間的某一特點(內(nèi)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現(xiàn),增強文章的表現(xiàn)力,象征手法的“托義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隱而不晦。
2、襯托,是指不直接地對主要的人物或事物進行描寫,而是對其背景、與之相關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繪,使其形象突出,這種寫法除了利用反差對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鮮明外,還會使文章曲折含蓄,獨具風格。
3、先抑后揚,引發(fā)好奇,感情鋪墊,引發(fā)好奇。
4、托物言志,作者在對事物的進行描繪的過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個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來表達自己的內(nèi)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讀者在欣賞中獲得獨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過景物的描寫,來襯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虛實結(jié)合,可以抓住重點,突出事物的本質(zhì)特征,從而更鮮明的刻畫人物的性格,凸現(xiàn)事物、景物的特點,更集中地揭示題旨。結(jié)構緊湊,筆墨集中。
7、動靜相襯,動襯靜,靜襯動,生動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8、以小見大,由平凡細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題,突出表現(xiàn)中心,更有震撼力。
9、渲染烘托,作者有時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對用來襯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來描寫。
10、聯(lián)想想象,所謂聯(lián)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過程,所謂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出新形象的過程。聯(lián)想想象經(jīng)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內(nèi)容更為豐富,形象更豐滿、生動,增添文章的藝術表現(xiàn)力。
(九)議論文論證方法
1、比喻論證,其作用是將抽象的道理寓于具體的形象之中,使道理通俗易懂,深入淺出,容易被人接受。
2、類比論證,通過講故事、打比方的辦法將相類似的兩件事進行比較,從而由此及彼,自然地得出新結(jié)論的論證方法。它以淺寓深,以近比遠,形象鮮明,有很強的說服力。
3、舉例論證,用確鑿典型的事實來證明論點,事實勝于雄辯,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4、對比論證,運用正反兩方面的事例或道理進行對比,在對比中證明論點,鮮明的對比,正確錯誤分明,是非曲直明確,給人印象深刻。
5、引用論證,具有權威性,論證有力。
6、引申論證,通過對事理原因或結(jié)果的周密分析,層層剖析,從而證明論點的正確性、合理性,精彩深刻。
(十)答題技巧提醒
1、高考對表達技巧題的考查多是主觀題,需要組織文字準確的表述。表述可采用三段式:技巧、內(nèi)容、效果。也就是運用了什么技巧,表達了什么內(nèi)容,達到了什么效果。
2、多角度:條分縷析。有些文段所顯示的表達技巧不只一個,所起的作用(效果)也不是一兩句話就能說盡的,而且高考題已取消了字數(shù)的限制,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我們完全可以從多個角度出發(fā),條分縷析,答得更全面更詳盡一些。特別是在答賦分較高的概括性題目時,一定要設①②③等序號回答,這樣清晰明白,顯示了答題的深度和廣度,也讓閱卷老師一目了然。
3、用術語:
一要熟記一些使用頻率較高的表達技巧的名稱,如動靜相襯、以小見大、虛實結(jié)合、欲揚先抑、托物言志、承上啟下、卒章顯志、直抒胸臆、烘托渲染、對比、象征、反襯等等;
二要了解一些常用技巧的作用,比如比喻的作用是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排比的作用是節(jié)奏鮮明,增強氣勢,便于抒情;第一人稱真實,第二人稱親切,第三人稱客觀;
三要了解一些常用程式,如體現(xiàn)了什么,強調(diào)了什么,強化了什么,營造了什么,表現(xiàn)了什么,還有深化了主題,點明了題旨等等。
二、常見題型及答題模式
高考中的現(xiàn)代文主觀題閱讀,因其分值高,難度又大,一直是學生語文高考的瓶頸。能否正確解答這類題,基本決定了學生的語文成績的高低。對現(xiàn)代文閱讀題的畏難心理、長期以來的挫敗感以及掌握答題方法不到位,使許多同學陷入束手無策的尷尬境地,常常望“文”興嘆。
(一)詞句品鑒題型
1、詞語的含義答題模式
①、詞語含義及其特殊用法②所在句子的含義(注:往往和詞語的修辭義有關)③詞句蘊含的情感
問1:解釋下面加點的詞語在本文里的特定含義。
①連電視對面的沙發(fā)上也常常堆滿了書,于是吾家有電而無視久矣。
答:“有電而無視”將“電視”一詞分拆開(特殊用法)來使用,表現(xiàn)了家里雖有電視卻常常不能看(解釋語句含義)的尷尬(情感)。
問2:14.“去年冬末,我給一位遠方的朋友寫信,曾說我要盡量地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這里“吞咽”的含義是什么?作者說這句話,表達了什么樣的感情?(4分)
【答案】“吞咽”的含義:盡情地享受。(釋詞)這里用通感(或夸張)的手法(修辭)表達了在冬末對春天強烈的期盼之情。(句意+情感)
問3:某句話中某個詞換成另一個行嗎?為什么?或:文章的某個句子說成另一個句子好不好?為什么?
答題模式:不行。因為該詞生動具體(形象、準確)地寫出了+對象+效果,換了后就變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為該詞比另一詞的感情更強烈(或該詞比另一詞更切合對象的性格特征)。
問4:“好一個調(diào)皮的孩子”,為什么不說成“真是可愛的孩子”?
答:因為“好一個”比“真是”感情更強烈,“調(diào)皮”比“可愛”更切合愛女的性格特征。
問5:文中的“告誡”“教訓”“意味深長”三個詞的順序能否調(diào)換?為什么?
答:不能。因為文中這三個詞語是遞進關系,表達了父親對兒子的關愛之情。
有關詞語的修辭意義,語言的使用是十分靈活的,一個詞除了有詞典義,還有在語境中臨時獲得的特殊含義,特別是因使用修辭手法而產(chǎn)生的種種修辭義。遇到這樣的情況,要在把握詞語固有含義的基礎之上,弄清其修辭含義、作用與效果。
問6:結(jié)合“濕”字在文章中的特定含義,說說為什么沈從文認為“值得回憶的哀樂人事常是濕的”?北京《濕濕的想念》
答:因為值得回憶的人和事,往往是和河流密切相關的(與河水有關,取“濕’之本意),
浸潤著深沉情感的(河水和情感之間有比喻色彩)鮮活、流動、有生命的(揭示“濕”之象征意味)
令人感動、催人淚下的(“濕”與淚水及感動也緊密相關聯(lián))。
2、句意理解型。句意理解題答題模式
抓每一分句;抓修辭;抓上下文;抓表面含義與深層含義;抓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
問:16.為什么農(nóng)夫說夜來香和曇花的香“是一種陰香,沒有壯懷”?請聯(lián)系他在家鄉(xiāng)務農(nóng)的選擇,分析這句話的含義。(6分)
答:①夜來香/曇花夜間開花,其香味與陽光無關,所以稱陰香;(抓第一分句意思)
②“沒有壯懷”是擬人的說法(抓修辭),與農(nóng)夫決心留鄉(xiāng)務農(nóng)的行動形成對比;(修辭+第二分句意)③體現(xiàn)了農(nóng)夫肯定陽剛之美的觀點。(抓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
做題時要主要采取語境分析法和比喻點染法。語境分析法是指根據(jù)語境來理解的方法,因為某一重要句子的意思可能在它前面的句子或后面的句子中找到充分的解釋,如對這些句子進行重點分析,就很方便地得到答案。有的重要語句僅靠上下文難以理解句子的含義,還需要結(jié)合文章的時代背景、主題等內(nèi)容加以理解。比喻點染法就是通過理解比喻修辭格的對應關系來理解句子的意思,即可以用本體來解釋喻體,也可以是用喻體來解釋本體。運用這種方法的關鍵是要找準其對應關系。
問:(高考全國卷Ⅱ第15題)解釋下列兩句話在文中的含意。
(1)等到腳步聲成為空谷足音的時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
(2)即使是在深夜里,我看到的馬纓花也仿佛總是生氣勃勃,同浴在陽光下一樣。
解題分析:第(1)句結(jié)合語境可知,“空谷”比喻大院子,而作者寫自己的腳步聲,則是從側(cè)面表現(xiàn)作者當時的寂寞,以及環(huán)境的清幽。而現(xiàn)在,在作者眼里,北京人民生活幸福,環(huán)境優(yōu)美,到處盛開著馬纓花。第(2)句,生動地表現(xiàn)出作者在新的環(huán)境中的喜悅心情。答案:(1)孤獨的腳步聲表明作者一步步走近住所,暗示了環(huán)境的幽深。(2)表明在新的生活環(huán)境里,馬纓花無論何時都充滿生機,就像作者喜悅幸福的心情。
(二)作用剖析型
有關表現(xiàn)手法作用。答題模式:手法+效果+情感態(tài)度
問:第四、五自然段,作者運用了哪些表現(xiàn)手法寫“爐火”?請簡要賞析。(5分)
答案:運用了對比、擬人、比喻手法。通過冷暖對比突出了爐火帶給人的溫馨之感。文中“它的脾氣我是摸透了”、爐火像“明眸”等擬人、比喻手法,形象生動(效果)地傳達出作者對爐火的喜愛之情,表現(xiàn)出爐火對作者的特殊義。(情感態(tài)度)
問:17.請從修辭手法和表達效果兩方面對文章畫線段落加以賞析。(6分)
答:作者運用擬人、比喻、對比等修辭手法(修辭手法),從形、聲、色等角度描寫了秋光里的“黃金樹”在告別儀式上端莊的表情,高雅的姿勢,輝煌燦爛的景象,(修辭效果+語句內(nèi)容)表達了作者對秋光里的“黃金樹”由衷的贊美,(作者情感)
方法:手法+效果+情感
提問方式:某句(段)話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題模式:1.文首:開篇點題;照應題目;總領全文;渲染氣氛,埋下伏筆;設置懸念,為下文作輔墊。2.文中:承上啟下;總領下文;總結(jié)上文;呼應前文。
3.文末:點明中心;升華感情,深化主題;照應開頭,結(jié)構嚴謹;畫龍點睛;言有盡而意無窮。
答題示例:我怕我父親,他打我是真打??粗蓤A了眼,一步一步逼近,還不敢躲,繃緊了肌肉等著,于是一巴掌扇過來,于是腦袋嗡的一聲……(節(jié)選自韓羽《父子之間的怯意》)
問:請簡析第一自然段(即上文)在作品中的作用。
答:(1)為下文寫父親對“我”的愛作反襯;(2)為文末寫父親對“我”的怯意作鋪墊;(3)照應了“父子之間的怯意”這個題目。
問:17.“寫風景,是和個人氣質(zhì)有關的”,這句話在全文結(jié)構上起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5分)
這句話在文章結(jié)構上承上啟下:一方面,它承接上文,是對上文不同文人所寫泰山的歸結(jié);另一方面它開啟下文,交代了作者自認為寫不了泰山的主要原因,進而轉(zhuǎn)入對泰山封禪的敘寫。(闡述內(nèi)容)
(三)歸納內(nèi)容型
提問方式:請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內(nèi)容要點。
答題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劃分本段的層次,第二步提取要點詞語,第三步整合答案。
答題示例:母親愛花,我也跟著愛起花來。家住在石門鄉(xiāng)間,前后有兩個小小的院子,于是,也種了不少雜七雜八的植物,按著季節(jié),也會開出不少好看的花。有時候在廊前一坐,桂花送來淡淡的清香,覺得自己好像也安靜古雅了起來。夏天的傍晚,茉莉會不停地開,摘下兩三朵放在手心里,所有青春的記憶都會隨著它的香氣出現(xiàn)在我眼前。我想,我愛的也許并不是花,而是所有逝去的時光,在每一朵花后面,都有著我珍惜的記憶。(節(jié)選自席慕容《花的世界》)
問:本段寫我愛花的原因,可以歸納為三點,請概括寫出。
分析:四句話中很顯然前兩句各是一層,后兩句是一層。再提取每層的要點詞“母親的愛花”“安靜古雅”“珍惜的記憶”,最后整合答案。
答:(1)受母親的愛花的影響(2)花讓自己變得安靜古雅(3)花里有自己珍惜的記憶。
(四)鑒賞人物型
提問方式:請簡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
答題模式:按總分(分總)來回答。先用一句話從整體上對該人物作出一個定性分析,然后再從幾個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從幾個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話作定性式的總括。問:文中的“女主人”是個怎樣的人物形象?請用一句話加以概括,并舉一例說明。
答:是一個鄙視進城打工農(nóng)民的城里人形象。如:從牙縫里擠出了兩個字——農(nóng)民。(或無比的惡毒地將“我”稱為“文學青年”“傻瓜蛋”等)
(五)概括主旨型
1、整體把握,高度概括主要內(nèi)容(人、事、物)
2、深入研讀,全面理解寫作意圖(觀點、感情)肯、否定,該、不該,表現(xiàn)體現(xiàn)-精神品志,感悟思考-人生現(xiàn)實、感慨呼吁、愛與恨、憂慮與無奈、堅信和憧憬,歌頌贊美、批判揭露……3.關注標題、首尾和背景
【經(jīng)典試題示例】全國卷一《陽光的香味》
17.聯(lián)系全文,概括寫出本文的主旨。(6分)
答:①通過發(fā)現(xiàn)“陽光的香味”,肯定農(nóng)夫的陽光生活、美好勞動、務農(nóng)的選擇,評價夜來香和曇花的香“沒有壯懷”,強調(diào)人的嗅覺在都市里退化;(文章主要內(nèi)容
②肯定一種貼近陽光、接近自然的生活和人生。(作者寫作意圖)
21.請概括本文的主旨。遼寧卷《楊柳》
答案:本文通過贊美楊柳“賤”而有用、高而能下的品質(zhì),(文章主要內(nèi)容)體現(xiàn)了作者對處世待物上超越世俗名利欲念的人生觀念的肯定。(作者寫作意圖)
幾組手法區(qū)別
1、渲染和烘托
渲染往往對環(huán)境、景物等進行描寫,這些描寫是作多方面的正面描寫形容,以突出形象。烘托本是則指從側(cè)面著意描寫,作為陪襯,使所要表現(xiàn)的事物鮮明突出。
2、對比和襯托
對比和襯托都有對照的意味,但是對比僅限于相對事物的對照,是并列關系。襯托是相似事物的對照,兩者是主次關系。對比不在于相互對照的任何一方,而是從對照中昭示某種情感認識;襯托通過對照落腳點在于凸顯相互對照的某一方。
3、襯托和烘托
襯托和烘托都是著眼于“托”,即使某種事物某個形象某中情感得到凸顯。但是兩者的手段方式不同,襯托主要通過對該事物和與其相似或相對事物的對照映襯來完成;烘托主要通過對該事物做外在的側(cè)面的描寫來實現(xiàn)。
高考語文滿分答題精華總結(jié)之現(xiàn)代文閱讀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在每次教學前有自己的事先計劃,作為高中教師就要早早地準備好適合的教案課件。教案可以讓學生們能夠更好的找到學習的樂趣,幫助高中教師提高自己的教學質(zhì)量。高中教案的內(nèi)容具體要怎樣寫呢?急您所急,小編為朋友們了收集和編輯了“高考語文滿分答題精華總結(jié)之現(xiàn)代文閱讀”,供大家參考,希望能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考語文滿分答題精華總結(jié)
第三版塊:現(xiàn)代文閱讀(33分)
現(xiàn)代文閱讀有33分,必考題是18分。我們要求同學答題前,都要默想一下現(xiàn)代文閱讀之口訣。即:問什么答什么,怎么問怎么答;就近找答案,盡量抄原文;抓住關鍵詞,短語答題目,分條來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據(jù);一篇文章看開頭和結(jié)尾,一個段落看第一句和結(jié)尾句。
當然,至于如何看句子之間的關系,如何看過渡句過渡段,什么承上啟下,什么鋪墊烘托,還是要理解的,平時腦子里還是記一些有關文章理論的術語。
第一部分(必做題):一般論述類和說明類文章的閱讀(15分)
考綱陳述:
1、理解:(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綜合:(1)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意結(jié)構,把握文章思路。(3)歸納內(nèi)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
【一】:依據(jù)文體特征讀懂文章
(1)根據(jù)文體特征讀懂文章。一類是以社會科學為研究對象的一般論述類文章(學術論文),主要運用說明的議論的表達方式行文,內(nèi)容涉及到經(jīng)濟學,教育學,文化學歷史學,語言學,美學等,且內(nèi)容多為介紹學術論點及其分論點,論據(jù),背景和意義。一類是以自然科學為對象的科技說明文,主要運用說明的表達方式行文,內(nèi)容多為介紹新科技新發(fā)現(xiàn)新認識,主體文字若干段落從不同角度具體介紹這個“新”:背景,構造,原理,特點,現(xiàn)狀,發(fā)展,評價(優(yōu)點缺陷)及其研究應用前景。(根據(jù)文體特征,可邊閱讀邊猜測下文內(nèi)容,提高閱讀速度。)
(2)注重整體閱讀。逐段閱讀,標出各段的中心句子,并在頭腦中大體復述各段內(nèi)容。最后在找到全文說明對象(議論對象)的基礎上整合文意。
【二】:選擇題的解答
明確此類題目是在玩文字游戲,命題者改造原文設置錯部分定語或狀語(復句的部分分句),從而改變句意。(1)設誤的常用五種方法:添:添加定語或狀語,刪:刪除句子而改變句意。換:換用別的的詞語代替,造成似是而非。調(diào):調(diào)換詞語或句子順序,從而改變句意。湊:將意義有關或無關的幾個詞語(句子)雜糅湊合而造成錯誤。
(2)仔細辨別干擾項邏輯錯誤,特別關注選項中處于定語或狀語位置的類似詞語是否等值轉(zhuǎn)換:
㈠偷換概念:通過漏字,添字,改字,換序等方法擴大、縮小或轉(zhuǎn)移概念。尤要注意代詞的指代。
㈡以偏概全:以部分代整體(或相反),以個別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重點關注:
a表數(shù)量多少的詞語(少數(shù),部分,幾個,大多數(shù));b表范圍大小的詞語(凡,全,都,所有;部分等);c表程度輕重的詞語(特別,十分,稍微等);d表頻率高低的詞語(通常,總是;有時,偶爾等)
㈢混淆時態(tài):(已然與未然)已經(jīng),曾經(jīng),過去;現(xiàn)在,目前;將要,尚未等
㈣混淆模態(tài):(可能與必然)一定,必將;可能,估計,如果,未必等
㈤正話反說:即肯定和否定顛倒。
㈥順序錯亂:時間先后錯位,邏輯事理先后錯位,空間位置錯亂。
㈦顛倒因果:“因”與“果”錯位;或“條件”與“結(jié)果”錯位。
㈧強加因果:即兩件事無因果關系,卻強行說成有因果關系。
㈨無中生有:即原文無此信息。
㈩答非所問:即選項回答的不是題干中的問題,或沒有答全題干中問題的幾層意思。
另外,別讓以下幾點成為答題盲區(qū):
(1)記?。翰荒苤豢催x項本身的錯對,注意選項是否答非所問;(2)記?。侯}干中有“根據(jù)”、“證據(jù)”、“原因”等字樣,選項與題干之間要能構成因果關系;(3)記住:有的選項要選最佳答案,而非正誤選擇;(4)記?。侯}干涉及幾層意思,選項中則要答全幾層意思。
【三】:簡答題(07年新增題型)的解答
整體閱讀,從整體上把握語料:閱讀一般論述類文章:從議論說理的角度入手,弄清文章的中心論點是什么,有無分論點,用什么材料來證明觀點,論證結(jié)構有什么特點;閱讀科技說明文:科技文一般屬消息一類,其結(jié)構一般為“倒金字塔式”:第一段先引出話題,介紹新工藝、新技術、新見解、新成果,介紹它的構造、原理、發(fā)展、現(xiàn)狀、評價等等,閱讀時首先要明確說明的對象是什么,有什么特點,有什么價值,有什么作用,對社會有什么意義等。
重點與難點:
重難點一:分析文章的結(jié)構層次,把握文章思路的基本方法
技巧1:辯明文體,選準角度.議論文體,可從總體上根據(jù)引論、本論、結(jié)論來劃分,理清行文思路,并分析其內(nèi)在邏輯關系、材料性質(zhì)、論證方法,進一步按常見的論證結(jié)構——并列、對照、總分、層進——作切分;說明文體,緊扣說明對象,根據(jù)其特定的說明順序,或按時間、空間、或按事物自身的構成,或按事物發(fā)展,或按事理邏輯來劃分。
技巧2:辨明重要文句。文章中有些句子,如領起句、總結(jié)句、過渡句、前呼后應句(包括文中反復出現(xiàn)的文句)
技巧3:審辨標志性詞語。可以作為標志性詞語的有:A順序詞,B關聯(lián)詞,C指代詞,D范圍詞,E類別詞,F(xiàn)過渡詞。此外還有文中不同地方反復出現(xiàn)的同義或近義的詞語。
技巧4:(1)從形式方面分析①重視具有前后銜接、勾聯(lián)、照應作用的語言標志;重視有區(qū)分層次作用的標點符號。②掌握文章因文體不同而具有的不同的結(jié)構規(guī)律:議論文常采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結(jié)構來論證事理;說明文常采用總分總式或并列式結(jié)構來說明問題。
重難點二:歸納內(nèi)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
歸納文章內(nèi)容要點,概括文章中心意思,是指將文章的整體內(nèi)容和文章的主題中心用簡明的語言表述出來。
1.分析歸納文章的內(nèi)容要點,要注意以下幾點:
■要有文體特征意識:論述文,論題、論點(分論點)是主要信息,論據(jù)和論證是次要信息;說明文,說明的對象、說明的內(nèi)容和對象的特征(特點)是主要信息,說明的方法及運用到的材料是次要信息。
■要有切層分層意識:研究段與段之間的結(jié)構關系或句與句之間的結(jié)構關系.同一關系取其一;相屬關系取其”屬”;相并關系取其”和”;主次關系(偏正關系)取其”主”。
■要有全文整體意識:分析歸納時,要從全文出發(fā)、整體把握,才能全面準確。
語言組織方法主要有:
(1)采用摘句法:抓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都是要點),進行壓縮;
(2)采用合并法:在各層意思不可缺時,可將各層內(nèi)容合并起來;
(3)采用提煉法:對于沒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分析語句間的關系,把握其內(nèi)容的重點,選擇主要內(nèi)容;
2.分析歸納中心意思,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人手:
(1)尋找中心句(段),概括中心意思:有的標題即是中心,有的開頭點明中心,有的結(jié)尾揭示中心。
(2)合并各段內(nèi)容,概括中心意思:尋找各段中心句,合并各段主要內(nèi)容來提煉概括。
(3)采用整體把握法,概括中心意思:有的文章(段)沒有主旨句,須將全文各段大意綜合起來,加以提煉。
重難點三: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
是指作者對某具體事物的主觀傾向,或贊同或反對,或喜愛或憎惡,帶有鮮明的個人主觀色彩。其表述因文體而有差異。有的直接說出,有的則分散在字里行間,若隱若現(xiàn)。在具體的分析概括時,首先要抓住文體特點,其次,要抓住一些標志性詞句,如“認為”、“覺得”和一些主旨句等。必須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內(nèi)容、思想、主題。分析的具體做法是:
①統(tǒng)觀全文,篩選出能直接體現(xiàn)作者觀點和態(tài)度的句子;
②從材料的中心內(nèi)容入手來分析作者的觀點和態(tài)度;
③從作品的表達方式入手來分析作者的觀點和態(tài)度。
第二部分(選做題):文學類文本和實用類文本的閱讀
高分口訣:讀懂文章審準題眼規(guī)范作答
現(xiàn)代文(各類文本)閱讀與答題基本知識
(一)答題基本知識:
1.閱讀:注意整體閱讀,注意抓三個方面:一是要有文體特征意識(散文和小說,新聞和傳記的文體特征概述見后);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識(邊讀邊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與段之間的關系);三是要有尋找中心句意識(每段的中心句,特別是文章的開頭,結(jié)尾,過渡句以及標題)
2.審題:從題干中求啟示,尋求解題的突破口,確保準確答題。題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題區(qū)域;暗示答題思路;暗示答題方法;暗示答案本省。審題時注意:
◆是否選準題眼(答題重點);◆是否選全要點(要答幾個方面);
◆是否選準角度(以誰為陳述主體);◆是否選好恰當?shù)木涫剑ㄒc設問的句式一致)
組織語言時,注意“問”與“答”要照應好.如問:“為什么對作者來說這是一次短暫而愉快的旅行?”則:(1)題眼(答題重點)是:短暫而愉快;(2)要點(回答的內(nèi)容)應包括:“短暫”和“愉快”兩點;(3)設問的角度:以“這”作陳述對象,而不是“作者”;(4)句式應為:兩個句子,且構成并列關系。
3.答題:“規(guī)范作答”不能忘記的三個原則:⑴答案在文中(直接來源于文中或或從文中提煉);⑵選擇并重組文中關鍵詞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與設問角度是否一致);(3)分點分條作答(高考閱卷采點給分)
(二)常用寫作手法(技巧)(加橫線的為高考??际址ǎ?br>
第一類:表達方式:記敘、描寫、抒情、說明、議論
第二類:表現(xiàn)手法:對比、襯托(反襯),變換人稱,聯(lián)想想象,象征,類比,虛實結(jié)合渲染烘托
第三類:結(jié)構方式:前后照應、鋪墊,過渡(承上啟下)、設置懸念、卒章顯志,欲揚先抑、制造波瀾,特定線索、記敘順序(順敘、倒敘、插敘),材料安排(主次、詳略等),
第四類:修辭手法:比喻、反復、對比、擬人、夸張、排比、對偶、引用、設問、反問、借代:
第五類:描寫手法:
描寫角度:正面描寫、側(cè)面描寫
描寫人物的方法: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神態(tài)描寫、心理描寫、外貌描寫,細節(jié)描寫.
描寫景物的角度:視覺、聽覺、味覺、觸覺
描寫景物的方法:動靜結(jié)合(以動寫靜)、概括與具體相結(jié)合、由遠到近(或由近到遠)
(三)基本題型題(非探究型和評價型)及解答思路
題型1:理解文中重要語句的含義和表現(xiàn)力
A.語句的含義題:還原修辭句的本義;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轉(zhuǎn)化深奧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雙關意;
B.語句的作用題:要回答該句子在文章結(jié)構與內(nèi)容主題兩個方面起的作用。
1文首句:⑴照應標題(開篇點題);⑵渲染氣氛(定下情感基調(diào));⑶埋下伏筆
⑷設置懸念;⑸為下文(中心)作輔墊;⑹總領下文;
2文中句:⑴前后照應,⑵承上啟下(過渡);⑶總結(jié)上文;開啟下文;⑷為下文作輔墊
3文末句:⑴總照應開頭或標題,結(jié)構緊密;⑵卒章顯志,揭示中心;⑶總結(jié)全文,深化主題;
題型2:整理文章思路并歸納文章的內(nèi)容
本題重在弄清文章是怎么寫的和寫了什么:文章各段說的是什么內(nèi)容,是從哪些角度說的;段與段之間是什么關系(相并,相承,相屬),它們之間是如何照應的,又是如何形成一個有機整體的(各段與中心的關系)。只要你把作者起承轉(zhuǎn)合的行文思路看出來了,把文章的領起段、過渡段、中心段、歸旨段、結(jié)語段分辨清楚了,文章的脈絡層次與主要內(nèi)容就在你眼前了。
▲敘述性文體的線索:看時間的變化,看空間的變化,看情感的變化,
看故事情節(jié)的變化,看事物發(fā)展階段的變化。
▲論述性文體的結(jié)構:并列式,對照式,層進式,總分式。
▲說明性文體的順序:空間順序,時間順序;邏輯順序.。
題型3:分析手法及作用(見前四大類13小類).這里主要舉例說明修辭手法的作用:
1.比喻: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
2.擬人:化物為人,拉近距離,親切自然;便于對話,交流情感。
3.借代:以簡代繁,以實代虛,以奇代凡。
4.夸張:烘托氣氛,增強感染力,增強聯(lián)想;創(chuàng)造氣氛,揭示本質(zhì),給人以啟示。
5.對偶:便于吟誦,易于記憶,使詞句有音樂感;表意凝練,抒情酣暢。
6.排比:內(nèi)容集中,增強氣勢;敘事透辟,條分縷析;語氣強勁,抒情強烈。
7.反復:突出思想,強調(diào)情感;承上啟下,層次清晰;多次強調(diào),增強感染力。
題型4:分析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歸納主旨
解題思路:⑴快速讀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記敘、議論了哪些方面的事)→→⑵跳出文章外,整體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會問題?)→→⑶舍末逐本,歸納要點,把握文章真意和神魂(作者的真正意圖是什么)→→⑷按照題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的信息
題型5:探究類(含評價)另附專題
第一類:文學類文本的閱讀:
考綱陳述:
閱讀鑒賞中外文學作品。了解詩歌、散文、小說、觀劇等文學體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現(xiàn)手法。閱讀文學作品時注重審美體驗,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內(nèi)涵,分析藝術表現(xiàn)力;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會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所蘊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分析綜合C
(1)分析作品結(jié)構,概括作品主題;(2)分析作品體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現(xiàn)手法
2、鑒賞評價D
(1)體會重要語句的豐富含意,品味精彩語句的表現(xiàn)力;(2)欣賞作品的形象,賞析作品的內(nèi)涵,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3)對作品所體現(xiàn)出的價值判斷和審美取向作出評價
3、探究F
(1)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發(fā)掘作品的豐富意蘊;(2)探討作品所蘊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3)對作品進行人性化閱讀和有創(chuàng)意的解讀
小說的閱讀
1.明確概念:小說是通過人物、情節(jié)和環(huán)境的具體描寫來反映現(xiàn)實生活的文學體裁。
2.文體特征: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和具體的環(huán)境描寫是小說的基本特征,稱為小說三要素。
3.閱讀要領:
(1)要在讀懂詞句含義的基礎上,分析把握小說的人物形象
分析作者對人物的描寫——外貌描寫、語言描寫、行動描寫、心理描寫等方面來評價人物的性格特征。
肖像描寫:暗示人物身分和地位;反映人物的精神狀態(tài)和風貌;反映人物的性格愛好.
動作描寫:展現(xiàn)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顯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心理描寫:展現(xiàn)人物的內(nèi)心活動,暗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語言描寫:刻畫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動。也可描摹人物的語態(tài),收到一種特殊的效果。
(2)理清小說中的故事情節(jié)
在閱讀小說時,要注意情節(jié)的設計如何有力地表現(xiàn)人物性格,情節(jié)的發(fā)展是否由人物性格的內(nèi)在力量所推動,人物的行動和行動方式是否由其獨特的性格決定。
(3)分析小說典型環(huán)境描寫
小說的典型環(huán)境包括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恰當?shù)沫h(huán)境描寫有助于人物的刻畫和主題的表達。
環(huán)境描寫具有以下作用:
作用一:交代人物活動的背景,寫明事件發(fā)生的時間和地點;
作用二:暗示及社會環(huán)境,揭示社會本質(zhì)特征;
作用三:揭示人物心境,表現(xiàn)人物性格;
作用四:渲染氣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作用五:推動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
(3)把握、透析小說的主題
小說的主題就是小說通過對現(xiàn)實生活的描繪和藝術形象的塑造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中心思想。主題是小說的靈魂,分析小說的主題時:1從小說的人物、情節(jié)入手,進行認真的考察;2聯(lián)系小說典型環(huán)境描寫;3結(jié)合作家寫作的時代背景和創(chuàng)作動機。
(4)了解小說的敘事手法
1.順敘:能按某一順序(時間或空間)較清楚地進行記敘。
2.倒敘:造成懸念,引人入勝。
3.插敘:對主要情節(jié)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鋪墊照應,補充說明,使情節(jié)更加完整,結(jié)構更加嚴密,內(nèi)容更加充實豐滿。
4.補敘:對上文內(nèi)容加以補充解釋,對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敘:(指敘述兩件或多件同時發(fā)生的事)使頭緒清楚,照應得體。
第二類:實用類文本的閱讀:
考綱陳述:閱讀評價中外實用類文本。了解訪談、調(diào)查報告、傳記、社科論文等實用類文體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現(xiàn)手法。準確解讀文本,篩選,整合有關信息。分析思想內(nèi)容、構成要素和語言特色,評價文本所產(chǎn)生的社會功用,探討文本所反映的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
1、分析綜合C
(1)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語言特色,把握文章結(jié)構,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文本的文體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現(xiàn)手法
2、鑒賞評價D
(1)評價文本的主要觀點和基本傾向;(2)評價文本所產(chǎn)生的社會價值和影響
(3)對文本的某種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斷
3、探究F
(1)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發(fā)掘文本的深層意蘊;(2)探討文本所反映的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3)探究文本中的疑點和難點,提出自己的見解
傳記類文章的閱讀:
1.明確概念:
傳記和新聞一樣都屬于紀實類作品。它是遵循真實性的原則,用形象化的方法記述人物的生活經(jīng)歷,精神風貌以及歷史背景的一種敘事性文體。從立傳人物來看,可分為自傳和他傳。
2.文體特征
傳記屬于應用文體,同時兼具真實性和文學性特點:真實是傳記的最大特征,不允許虛構;傳記又不同于一般的歷史記錄,除了真實記錄外,還必須具有感人的力量。語言樸實,人物刻畫多用用白描。
3.閱讀要領:閱讀傳記要注意以下幾點:
1.了解傳記的有關知識,體會傳記與小說和散文等文體的區(qū)別;
2.抓住文中敘事和描寫中展示出的人物個性,把握主任公復雜的思想情感和精神品質(zhì);
3..對時間性較強的傳記,可列表整理文章思路;
4.評傳中要注意作者的情感傾向和直接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