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小學語文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1-01-18八年級語文上冊第六單元導學案。
每個老師不可缺少的課件是教案課件,規(guī)劃教案課件的時刻悄悄來臨了。將教案課件的工作計劃制定好,新的工作才會如魚得水!你們會寫一段適合教案課件的范文嗎?考慮到您的需要,小編特地編輯了“八年級語文上冊第六單元導學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29湖心亭看雪
一、布置預習導學
1、你會讀加粗的字注音嗎?將字音寫在括號內(nèi)
①毳()②強()飲③沆碭()
2.你能準確解釋下列詞語嗎?
①更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沆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三大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客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較本文與柳宗元的《江雪》,說說它們在描寫手法和表達感情上的異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指導學習研討
(一)認識作者,檢查預習情況
1、簡介作者,教師適當補充
張岱:學生齊讀注釋①,提示要注意的三個地方:
(1)課文選自《陶庵夢憶》,憶——這是一部回憶錄。寫于明王朝滅亡之后,表現(xiàn)了對故國往事的懷念。
(2)作者的家鄉(xiāng)是哪里?
(3)“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為什么“不仕?”
教師補充,:明亡后,張岱曾參加過抗清斗爭,后來消極避居在浙江剡溪山中,專心從事著述。他的文章緬懷往昔風月繁華,追憶前塵往事,字里行間流露出深沉的故國之思和滄桑之感,總帶有淡淡的哀愁。
(二)三癡解意
“癡”用通俗的話怎么說?自由朗讀,討論,找出張岱哪些地方表現(xiàn)出了特別的呆氣。
(1)“癡行”(2)“癡景”——
教師:這段寫景文字運用了白描手法??啥嗝襟w摘要介紹白描手法
(3)“癡心”——知己之樂,醉情自然)如此安靜的環(huán)境,后文卻又寫喝酒聊天,是否意境全然被破壞了?
一生讀“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A.“此人”是哪種人?用文言文說說看。
B.如果張岱要回答,用文言文如何回答?
(五)、練習拓展
利用白描手法寫人或物的片段。
三鞏固練習
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淞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1.解釋下列加粗詞的含義。
①湖中人鳥聲俱絕:________②上下一白:________。
③擁毳衣:________。④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_。
⑤及下船:________。⑥客此: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一”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項的是()
A.上下一白B.余拿一小舟C.一童子燒酒D.湖心亭一點
3.哪些動詞表現(xiàn)作者的“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與云與山與水、一白、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這些詞對表達中心有何作用?試簡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好工具范文網(wǎng) fAnWEN.hAo86.COm)
相關閱讀
八年級語文上冊第六單元復習學案
教案課件是老師需要精心準備的,大家應該開始寫教案課件了。只有寫好教案課件計劃,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務!你們會寫教案課件的范文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編輯的《八年級語文上冊第六單元復習學案》,歡迎閱讀,希望您能閱讀并收藏。
八年級語文上冊第六單元復習學案第六單元重點篇目復習知識點
《三峽》
1、文學常識:酈道元,北魏著名地理學家、散文家?!度龒{》一文出自《水經(jīng)注》這是記敘我國古代水道的一部地理書。
2、實詞:
自:從。嶂:像屏障一樣的高山。曦月:陽光,月亮。襄:漫上。沿:順流而下。溯:逆流而上。御:駕。獻:山峰。良:實在、真。肅:寂靜。屬:連續(xù)。引:延長。絕:消失。
清榮峻茂素;白色。旦;早晨。
3、詞類活用:奔:動詞作名詞,飛奔的馬。湍:形容詞作名詞,急流的水。
4、一詞多義
屬:屬引凄異(連續(xù))絕:久絕(消失)自三峽……(從)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類)絕巘:極自非……(如果)
屬予作文以記之(囑咐)。阻絕:斷
5、通假字:闕;同“缺”,中斷。
6、重點句翻譯: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
7、理解性背誦:
1)寫山連綿不斷(長)的句子: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2)寫山高峻的句子:重巖疊嶂,隱天蔽日。從側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3)寫夏水的句子:
寫水勢兇險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絕。
寫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
4)寫春冬三峽水的特點的句子: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5)烘托三峽秋景凄涼的語句是;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6)引用漁歌反襯三峽深秋清幽寂靜的句子是: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8、中心內(nèi)容及結構:文章先寫三峽地貌,(總寫)(第一段)再寫三峽四季壯麗景色,表現(xiàn)作者對祖國山水的熱愛之情。(分寫)
9、運用:(1)2003年6月,世界人民見證了“三峽蓄水315”高峽出平湖的壯麗景象,酈道元所描述的昔日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的三峽秋日的凄異景象將一去不復返。
(2)由李白的“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边@一詩句,你想到《三峽》中與此意境相同的句子是: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
10、探討:(1)文章為何先寫夏而后寫春冬、秋,春冬為何放在一起寫?
(2)文章第一段寫山,第二段寫水,這樣安排的目的是什么?(寫山的特點,為寫水設置了條件或為下文作鋪墊,山高水的落差大,水速自然急速。)
11、欣賞:(1)你喜歡文中那一點?說出喜歡的原因。如;用詞精當,趣;表愉快心情?;蛞脻O歌起反襯作用。
(2)本文語言精致、洗煉,用語俏麗貼切,選一點分析。
(如:描寫三峽深秋清幽靜寂,說明人們感傷程度。如:描寫三峽春冬時,因急流險灘,雪浪飛濺,故以“素”字修飾“湍”,因潭水澄碧,深沉寧靜,故以“綠”字修飾“潭”字。)
(3)、作者是如何從不同的季節(jié)景象來描寫江水的特點的?夏天,寫了因水大而形成的險阻和江流的迅急,突出江水兇險和疾速的特點。春冬之時,水退潭清,景色秀麗,突出了三峽春冬景色的清麗的奇秀,秋季的景色清冷寂靜,水枯氣寒冷以高猿哀鳴襯托深秋的凄清,渲染了秋天的蕭瑟氣氛。
(4)文章結尾引用了漁者的歌詞,有什么作用?襯托“晴初霜旦”之時“林寒澗肅”的凄涼情景,渲染蕭瑟的氣氛。
《答謝中書書》
作者:陶弘景南北朝
精要筆記:
(1)寫普通山川之美,清麗自然,渾然天趣,表露居身其中的歡樂、愉悅、悠然自在之情。
(2)先仰視“高峰入云”,再俯視“清流見底”,又平看“兩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曉”,“夕”兩層來寫,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時注意了山水的相映、色彩的配合、晨夕的變化,動靜的結合等。
(3)高峰為靜,流水為動;林青竹翠為靜,五色交輝為動;日出霧歇為靜,猿鳥亂鳴為動;日落山暝為靜,游魚躍水為動。
一、解釋下列詞語:
1五色交輝交相輝映
2四時俱備季
3曉霧將歇消散
4未復有能與其奇者參與,這里指欣賞
二、翻譯句子
1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巍峨的山峰直插云霄,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
2兩岸石壁,五色交輝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
3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太陽快要落山了,潛游在水中的魚爭相跳出水面。
4實是欲界之仙都實在是人間天堂。
三、簡答:
1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情。
2、“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边@句話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言外之意是自從南朝謝靈運以來,只有自己才會欣賞這種奇境。表達了作者對謝靈運的仰慕之情,又抒發(fā)了欣賞山水時不同凡響的審美感受,以及自我欣賞、自鳴得意之情。
《記承天寺夜游》
一、作者:蘇軾,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詞壇豪放派代表人物。
二、解釋句中加點的詞:
念:考慮,想到寢:睡但:只是相與:共同,一起
閑人:清閑的人空明:形容水的清澈透明。戶:門
水(月光)中藻、荇(水草,這里指竹子和柏樹的影子)交橫。
三、把下列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張懷民也沒睡,于是我們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積水那樣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錯的藻和荇(水草)。
3、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哪一夜沒有月亮呢?哪里沒有竹子和柏樹呢?只是很少有像我們兩個這樣的“閑人”罷了!
四、填空
1、全文以“月光”為線索,依據(jù)作者的行蹤,以詩的筆觸描繪了夏夜月光圖,創(chuàng)設了一種清冷皎浩的意境,表達了作者曠達心境。
2、文中描寫月光美景的語句是: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3、表達作者微妙復雜的感情語句是: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主旨句)
4、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作者的復雜感情。(曠達胸懷)(1)貶謫悲涼。(2)人生感慨。(3)賞月喜悅;(4)漫步悠閑。
五、結構:本文運用了哪幾種表達方式,請按不同的表達方式劃分層次,并寫出各層次大意。
記敘描寫議論。
第一層:(1-3句)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庭院漫步。(表達方式是敘述,交代清楚了時間、地點、同游者、游歷的緣由)
第二層:(4句)觀月賞景。(寫景、描繪月夜庭中美景)
第三層:(最后3句)月夜問天,自喻閑人。(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議論,點出作者曠達樂觀的襟懷)
六、思考1、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閑人”的含義?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種種微妙復雜的感情盡在其中。(或表現(xiàn)作者雖遭貶謫仍強作輕松愉快的復雜心情。既有由賞月詠月而發(fā)的自豪自慰,又有為閑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悵和苦悶。)
2、文章表現(xiàn)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曠達(豁達)樂觀的胸懷。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戶,無與為樂。
五、欣賞、“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边@一段寫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點?點染出一個怎么樣美妙的境界?
(此句用比喻手法寫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點染出一個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觀潮》
一、指出加點詞的含義
1、自既望以至十八曰為盛。既望:農(nóng)歷十六
2、方其遠出海門,僅如銀線。方:當……時
3、倏而黃煙四起,人物略不相睹。倏而:突然.略:一點點
4、僅有“敵船”為火所焚,隨波而逝。逝:去,往
5、吳兒善泅者數(shù)百,皆披發(fā)文身。文:畫著文采
6、溯迎而上,出沒于鯨波盛萬仞中。溯迎:逆流迎著潮水
7、吞天沃曰沃:因水淋洗
8、如履平地。履:踩
9、江干上下十余里間。干:岸
二、閱讀第二自然段后回答問題答案
1、寫參演艦之多的句子是1、艨艟數(shù)百分列兩岸
2、寫陣勢變化多端的句子是2、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
3、寫水兵在船上演練技藝之高的句子是3、如履平地
4、寫雙方習戰(zhàn)之激烈的句子是4、黃煙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5、寫聲勢之大的句子是5、水爆轟震,聲如崩山
三、閱讀第一自然段后回答
1、作者對潮水的描寫對潮水從形、色、聲、勢四個方面進行描繪
(1)寫“形“的句子是僅如銀線
(2)寫“色”的句子是玉城雪嶺際天而來
(3)寫“聲”的句子是如雷霆,震撼激射
(4)寫“勢”的句子是吞天沃曰,勢極雄豪
2、作者引用楊誠齋的詩句有什么作用?這兩句詩從側面對潮水的形象做了補充,同時也與段首“天下之偉觀”照應,以此加強了讀者對海潮之雄偉壯觀的強烈印象,并為下文作鋪勢。
《湖心亭看雪》
文學常識:張岱明末清初號陶庵《陶庵夢憶》《西湖夢尋》
一、指出加點的詞的含義
1、是曰更定是:這。定:完了,結束
2、余拿一小船,用毳衣爐火拿:撐,劃。毳:鳥的細毛
3、霧淞沆碭沆碭:白氣彌漫的樣子
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焉:哪里。更:還
5、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強:痛快。白:指酒杯
二、譯句
1、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1、(我看見)有兩個人已鋪好了氈子,相對而坐,一個童子正把酒爐里的酒燒得滾沸。
2、余強飲三大白而別2、我痛飲了三大杯,然后(和他們)道別。
3、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3、不要說相公癡迷,還有比相公更癡迷的人呢。
4、大雪三曰,湖中人鳥聲俱絕4、大雪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鳥的聲音都消失了。
三、回答問題
1、文中具體描寫雪景句子是哪些?
霧淞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下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2、文中在敘寫湖心亭奇遇時運用了哪些描寫方法?表達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運用了神態(tài)、語言、動作描寫,表現(xiàn)了作者喜悅之情,特別是“強飲”表現(xiàn)了作者豪邁的心情。
八年級語文上冊第六單元導學設計
教案課件是每個老師工作中上課需要準備的東西,大家在細心籌備教案課件中。必須要寫好了教案課件計劃,新的工作才會如魚得水!你們知道多少范文適合教案課件?為了讓您在使用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八年級語文上冊第六單元導學設計”,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請收藏。
八年級語文上冊第六單元導學設計
19三峽
xx中學八年級語文備課組主備人:
【學習目標】
1、理解文章內(nèi)容,把握三峽的景物特征,體會文章整體布局的妙處。
2、學習積累重點詞語,背誦并默寫全文。
3、感受大自然的美,培養(yǎng)學生關注自然、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
【學習重難點】
1、理解文章內(nèi)容,把握三峽的景物特征,體會文章整體布局的妙處。
2、學習積累重點詞語,背誦并默寫全文。
【學習流程】
預習導學
1、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疊嶂()曦月()襄陵()沿溯()
素湍()飛漱()長嘯()屬引()
2、解釋加點字詞:
襄陵()良多()闕處()哀轉()
乘奔御風()自三峽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
3、查找資料或圖片,了解三峽、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和酈道元。
4、寫出你所知道的關于三峽的古詩文,并注明詩題和作者。
學習研討
5、以小組為單位,結合課下注釋及工具書,疏通文句。
6、反復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內(nèi)容,要求讀得自然流暢,注意停頓。
7、思考討論:
(1)作者抓住哪些景物來描繪三峽的美?(用“你看,三峽美在”的句式說一說三峽美在哪里。)
(2)從描寫三峽山的語句中,找出關鍵詞來說明三峽山的特點。
(3)文章是按什么順序來描寫三峽的水?每個季節(jié)的水有什么特征?把文中的關鍵詞找出來。
(4)作者為什么要寫猿鳴?
8、請你以導游的身份,借助課文內(nèi)容,為親朋好友寫一篇介紹三峽風光的導游詞。
提示:要注意這篇文章動靜結合、情景交融等寫作特點,注意寫景順序,扣住課文句子進行編寫?
9、質疑問難:閱讀課文過程中,你還什么疑難問題要與同學共同探討,請把它寫下來。
拓展學習
10、課外閱讀
答謝中書書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
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1)文章為了表現(xiàn)山川之美,描寫了哪些景物?是按什么順序來寫的?
(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3)文中哪句話最能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11、古時三峽之美,美在山險水異,令許多文人騷客為之歌詠。當今在三峽修建大型水利工程,有人認為這破壞了三峽的美,你是否贊成這說法?
12、據(jù)介紹,2009年三峽三期工程竣工時,水位將抬高175米。請對照課文和查找資料,展開想象,酈道元所描寫的三峽景觀將會有怎樣的變化?
一課一得
20短文兩篇
新集中學八年級語文備課組主備人:
【學習目標】
1、積累一些文言實詞、虛詞。
2、了解兩篇短文的作者及寫作背景。知人論世,便于理解作者豐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3、了解兩篇短文的思想內(nèi)容,背誦并默寫兩篇短文。
4、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養(yǎng)感知寫景類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5、品味文章畫面的精美、語言的精練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初步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學習重難點】
1、感受作品優(yōu)美的意境,體會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2、體會《答謝中書書》畫面布局的巧妙。
3、理解《記承天寺夜游》中“閑人”的含義。
預習導學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頹()能與其奇者()遂()藻()荇()
2、解釋加點的詞語
(1)曉霧將歇:(2)四時俱備:
(3)五色交輝: (4)夕日欲頹:
(5)沉鱗競躍: (6)解衣欲睡:
(7)欣然起行: (8)步于中庭:
3、作者及文體簡介
(1)《答謝中書書》選自《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字______,號_________________。“書”的意思是______,“答謝中書書”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記承天寺夜游》選自《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號_________________。北宋______家,_______家。和父親_____、弟弟________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稱“________________”。
學習研討
4、課文《答謝中書書》的作者在文中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是什么?最能體現(xiàn)作者思想感情的語句是什么?
5、課文《記承天寺夜游》中“閑人”的含義該如何理解?
6、作者在文中抒發(fā)的感慨是:
7、試比較兩篇短文的異同?
拓展學習
(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甲]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節(jié)葉具焉。自蜩蝮蛇蚹,以至于劍拔士導者,生而有之也。今畫者乃節(jié)節(jié)而為之,葉葉而累之,豈復有竹乎?故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執(zhí)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與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識其所以然。
[乙]江館清秋,晨起看竹,煙光日影露氣,皆浮動于疏枝密葉之間。胸中勃勃遂有畫意。其實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因而磨墨展紙,落筆倏作變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總之,意在筆先者,定則也。
8、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1)而節(jié)葉具焉具:__(2)節(jié)節(jié)而為之為:_______
9、[甲]文中包含了兩個成語,請寫出一個,并解釋它的意思。
10、[乙]文中說“意在筆先”,[甲]文中也有文字說的是這個意思,請將這些文字找出來,寫在下邊。(不超過11個字)
11、[甲]文中作者明確指出了當時畫竹的毛病,這些毛病是什么?請用原文中的語句作答。
(不超過12個字):
12、選出對[甲][乙]兩文意思理解分析不正確的項(有幾項選幾項)()
A.[甲]文的主旨在于揭示手不能畫出胸中之竹的原因,[乙]文的主旨在于闡明畫竹的“定則”。
B.[甲]文強調(diào)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方能“振筆直遂”,[乙]文主張畫竹應“意在筆先”。兩文作者見解一致,觀點相同。
C.[甲]文主張畫竹先要靜觀默察,爛熟于心,才能一氣呵成;[乙]文闡明了“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者的關系,兩文都道出了藝術的真諦。
D.“胸中之竹”源于“眼中之竹”,畫者“手中之竹”又并非完全是“胸中之竹”,這是說藝術創(chuàng)作與現(xiàn)實生活的關系,[甲][乙]兩文都蘊含了這樣的道理。
一課一得
28*觀潮
新集中學八年級語文備課組主備人:
【學習目標】
1、讀懂讀通文章,積累一些文言詞句。
2、整體把握文章,學習用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手法。
3、品讀賞析文章,感受其自然美、人情美。
【學習重難點】
1、讀懂讀通文章,積累一些文言詞句。
2、作者映襯手法天衣無縫的運用。
【學習流程】
預習導學
1、讀準字音。
艨()艟()倏()泅()舸()
雉()溯()僦()綺()溢()
2、結合注解,學習常用詞的含義,整體感知課文。
本文以為線索,開篇從多個角度描寫的壯觀景象。既又
,寫出了大潮的奇?zhèn)邀悺?br>
3、了解南宋歷史和當時的觀潮盛況。
4、收集錢塘大潮的相關圖片。
5、從“既望”看古人對某些日子的特殊稱謂。你還能說出哪些日子的別稱?
學習研討
6、本文作者采用分鏡頭攝影的筆法,分別寫了漲潮、水戰(zhàn)、弄潮、觀潮的盛況。按“自然美”和“人情美”的板塊,可將文章分為兩部分。怎么分?
7、賞讀句子
(1)方其遠出海門,僅如銀線;既而漸近,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機雄豪。
(2)艨艟數(shù)百,分列兩岸;既而盡奔騰分和五陣之勢,并有乘騎弄旗標槍舞刀于水面者,如屢平地。
倏爾黃煙四起,任務略不相睹,水爆轟震,聲如崩山。
寫參演船艙之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寫陣勢變化多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寫演練技藝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寫雙方習戰(zhàn)之激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寫"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寫"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8、亮點探究。
(1)《觀潮》第一句說:“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边@句話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作者在《觀潮》這篇散文中,繪聲、繪色、繪形、繪勢地描寫了這一壯美雄奇的景象。
全文的著眼點在“潮”上,立足點在“觀”上,作者是從哪些方面寫“觀潮”的?
(3)試從課文中找出一些精彩恰當?shù)脑~語,說說它們的妙處。
拓展學習
9、閱讀潘閬(láng)《酒泉子》,發(fā)揮想象、聯(lián)想,參照課文中的有關描寫,將詞中描寫的內(nèi)容展開,改寫成一篇記敘文,不限字數(shù)。
酒泉子
潘閬
長憶觀潮,滿郭人爭江上望。來疑滄海盡成空,萬面鼓聲中。
弄潮兒向潮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別來幾向夢中看,夢覺尚心寒。
一課一得
讀完本文,你有什么收獲或體會,把它寫下來。
29湖心亭看雪
新集中學八年級語文備課組主備人:
【學習目標】
1、積累常見文言詞匯含義,培養(yǎng)古文的閱讀理解能力。
3、體味文章寫作手法及語言風格,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學習重難點】
深入理解本文的寫景特點(白描手法),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寫景與敘事、抒情的關系。
【學習流程】
預習導學
1、知識積累:收集整理關于西湖的詩句。
2、走近作者:自讀課文注解①,簡要了解作者。
3、給加點字注音。
毳()衣霧?。ǎ┮唤妫ǎ┿齑X()鋪氈()喃喃()
4、結合課文注釋疏通文句,整體感知文意。整理重點字詞或疑難字詞含義。
(1)解釋加點的字。
①湖中人鳥聲俱絕()②余挐一小船()
③上下一白()④及下船()
(2)辨析多義詞的含義。
是:①是日更定是金陵人
更:②是日更定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白:③上下一白余強飲三大白而別
(3)作者去湖心亭看雪,看到了這樣的景色:
學習研討
5、文中最能形象概括張岱形象的一個詞語是:
6、小組討論:
(1)文中哪些地方表現(xiàn)出了張岱特別的呆氣?
(2)走進作者心靈,體會他游西湖時與眾不同的思想感情,以及產(chǎn)生這種感情的原因。
(3)把握文章的寫作特色和語言風格
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睂懢安荒軆H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應抓住景物的靈魂,即自然萬物的勃勃生機,通過高低、遠近、動靜的變化,視覺、聽覺的立體感受,來傳達自己與自然相融合的生命的愉悅,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研讀“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品味其寫景之妙。
拓展學習
6、收集整理古人描寫雪的詩文。
7、柳宗元的《江雪》描寫的也是雪景,也寫到人的活動,體會它和本文在描寫手法和表達感情上的異同,假設時空倒流,張岱在湖心亭上遇到釣魚的柳宗元,你認為張岱會視他為知己嗎?為什么?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一課一得
讀完本文,你有什么收獲或體會,把它記錄下來與同學交流。
30詩四首
新集中學八年級語文備課組主備人:
【學習目標】
1、能夠正確背誦、默寫這四首詩。
2、領會詩詞的意境美,語言美。
3、學會聯(lián)想和想象,提高理解、欣賞古詩的能力。
【學習重難點】
1、背誦、默寫四首詩。
2、領會詩詞的意境美,語言美。
【學習流程】
預習導學
1、結合課本注釋和工具書,掃除字、詞障礙。
2、查找有關資料,了解四首詩的作者及寫作背景。
3、送別,是古今文人墨客常寫的題材,你知道哪些送別詩?把其中的名句、詩題及作者寫下來。
學習研討
1、讀一讀:
要求:①通讀,要求讀準音、讀順暢;(自由讀、齊讀)②誦讀,要求讀出重音,讀出節(jié)拍,讀出韻味;③再讀,要求讀出詩句的情感、美感。(個人讀、分組讀或齊讀)
2、譯一譯:
對照注釋,解詞析句,掃清障礙,理解詩歌內(nèi)容。
3、說一說:
這四首詩中哪些詩句寫得好?你能說一說自己喜歡理由嗎?
4、品一品:
(1)《歸田園居》一文描寫了什么場景?你能說說陶詩中的“愿”指的是什么?
(2)《游山西村》全詩圍繞哪個字展開?你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主要內(nèi)容嗎?詩歌表現(xiàn)了詩人怎樣的心情?
(3)《歸田園居》《游山西村》這兩首詩從內(nèi)容、寫法等方面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
(4)《紅樓夢》中香菱說:“(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直’字似無理,‘圓’字似太俗。合上書一想,倒像是見了這景的。若說再找兩個換這兩個,竟再找不出兩個字來。”你贊同香菱的說法嗎?
(5)想象一下“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的畫面,說出自己的理解。
5、質疑問難:閱讀課文過程中,你還什么疑難問題要與同學共同探討,請把它寫下來。
拓展學習
6、想一想:鄙棄官場生活的詩句你還知道哪些?
7、背誦并默寫這四首詩。
一課一得
19三峽
新集中學八年級語文備課組主備人:
【學習目標】
1、理解文章內(nèi)容,把握三峽的景物特征,體會文章整體布局的妙處。
2、學習積累重點詞語,背誦并默寫全文。
3、感受大自然的美,培養(yǎng)學生關注自然、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
【學習重難點】
1、理解文章內(nèi)容,把握三峽的景物特征,體會文章整體布局的妙處。
2、學習積累重點詞語,背誦并默寫全文。
【學習流程】
預習導學
1、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疊嶂()曦月()襄陵()沿溯()
素湍()飛漱()長嘯()屬引()
2、解釋加點字詞:
襄陵()良多()闕處()哀轉()
乘奔御風()自三峽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
3、查找資料或圖片,了解三峽、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和酈道元。
4、寫出你所知道的關于三峽的古詩文,并注明詩題和作者。
學習研討
5、以小組為單位,結合課下注釋及工具書,疏通文句。
6、反復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內(nèi)容,要求讀得自然流暢,注意停頓。
7、思考討論:
(1)作者抓住哪些景物來描繪三峽的美?(用“你看,三峽美在”的句式說一說三峽美在哪里。)
(2)從描寫三峽山的語句中,找出關鍵詞來說明三峽山的特點。
(3)文章是按什么順序來描寫三峽的水?每個季節(jié)的水有什么特征?把文中的關鍵詞找出來。
(4)作者為什么要寫猿鳴?
8、請你以導游的身份,借助課文內(nèi)容,為親朋好友寫一篇介紹三峽風光的導游詞。
提示:要注意這篇文章動靜結合、情景交融等寫作特點,注意寫景順序,扣住課文句子進行編寫?
9、質疑問難:閱讀課文過程中,你還什么疑難問題要與同學共同探討,請把它寫下來。
拓展學習
10、課外閱讀
答謝中書書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
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1)文章為了表現(xiàn)山川之美,描寫了哪些景物?是按什么順序來寫的?
%
八年級語文上冊第六單元教案
老師會對課本中的主要教學內(nèi)容整理到教案課件中,大家開始動筆寫自己的教案課件了。是時候對自己教案課件工作做個新的規(guī)劃了,這樣接下來工作才會更上一層樓!你們了解多少教案課件范文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收集整理,為您帶來的《八年級語文上冊第六單元教案》,歡迎大家與身邊的朋友分享吧!
第六單元
教學要求:
1、借助工具書,整體感知內(nèi)容大意。2、在反復誦讀中,進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中。3、對作品的語言特色有所體會。
教學時間:15課時
26三峽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理解文意。2、品析課文,引導學生領略三峽景色之美。3、展開想象,體味文章意境。
【教學重點】品讀課文,感受三峽的獨特美。
【教學難點】體味文章意境。
教學方法:朗讀法、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著名學者余秋雨說過這么一件事,一個外國朋友曾經(jīng)問他說:“中國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訴我最值得去的一個地方嗎?請只說一個?!蓖瑢W們猜是哪個地方?(三峽)那么,三峽何以有那么大的魅力呢,
看來,三峽的確魅力無窮。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追隨著酈道元,一起走進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三峽,去領略三峽的無限風光吧。
二、整體感知課文。
同學們自讀課文,理解句意,自由欣賞三峽風光。(如對課文理解有困難的地方,可與同學或老師交流解決)。
三、賞讀課文,理解文意。
課文主要寫了三峽的哪幾方面的自然景觀?(山水。)
請同學們用簡潔的文字歸納三峽的山水各有什么特點?
(山是高峻的、連綿的、水是湍急的、清澈的、凄寒的、等等。)
板書設計:
(山)奇險
三峽夏湍急(美)
(水)春、冬清幽
秋凄清
第二課時
一、背誦并默寫課文。
二、完成課后習題。
教學反思:學生能熟練朗讀課文,能理解文意,領略三峽景色之美,并能展開合理想象,體味文章優(yōu)美意境。
27短文兩篇
教學目標
1.積累一些文言實詞、虛詞。2.了解兩篇短文的作者及寫作背景。知人論世,便于理解作者豐富微妙的思想感情。3.了解兩篇短文的思想內(nèi)容。4.背誦并默寫兩篇短文。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感受作品優(yōu)美的意境,體會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1.《答謝中書書》畫面布局的巧妙。2.《記承天寺夜游》中“閑人”的含義。
教學方法:朗讀法、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
課時安排: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
同學們,你們覺得我們周圍的一切美嗎?也許你忙碌于繁重的學業(yè)中,無暇欣賞,但當你抬頭遠望的一剎那,你會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樣的美好。天的晴明,地的廣袤,山的挺拔,樹的健壯……無不讓你心動神搖。今天我們學習的《答謝中書書》就是一幅怡神悅性的山水畫軸,讓我們一同去欣賞。
二、作者及寫作背景、文體簡介
三、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1.教師指導學生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文句,讀出節(jié)奏、韻律、情調(diào)。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yú)其奇者。
2.學生自由讀課文,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理解文句,整體感知文意。
明確: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來共談”總領全文。中間的寫景部分,先仰視“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見底”,再平視“兩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曉”與“夕”兩層來寫。最后以感嘆總括前文。
第二課時
四、要求學生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想像文中的畫面,用自己的語言加以描述,體會文章的意境
1.選兩位同學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腦海中出現(xiàn)的畫面,其余同學補充、評價。
2.石壁翠竹圖、晨暉、夕照,激發(fā)學生想像。
3.在學生活動的基礎上,教師稍加粗撥。
明確:作品首先為我們呈現(xiàn)了山水相映之美?!案叻迦朐疲辶饕姷住保《氲纳椒迓柸朐贫?,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山的倒影給水鋪上異彩,水的動勢給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是繽紛的色彩美。“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長存。山青水綠固然清幽雅靜,但色調(diào)單一卻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爭輝;又有青林翠竹,間雜其中,就如五彩錦鍛上綴以碧玉?翡翠。?
第三是晨昏變化之美?!皶造F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寫的是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時,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將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是一幅多么熱烈歡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靜幽寂的暮景。
三種美交替出現(xiàn),構成一幅美麗迷人的山水畫軸。
4.學生根據(jù)板書提示,復背課文,深入領會文章的詩情畫意。
五、深入研讀課文,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1.提問:文章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學生各抒己見,有的認為表達了作者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有的認為流露了閑適歸隱之意,等等。
教師在學生發(fā)言的基礎上點撥:文章中最能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語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開頭寫道“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這個“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實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飄飄欲仙的自得之態(tài)?!白钥禈芬詠?,未復有能與其奇者”,自從謝靈運以來,沒有人能夠欣賞它的妙處,而作者卻能夠從中發(fā)現(xiàn)無盡的樂趣,字里行間,與謝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總言之,全文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
2.學生齊背課文,仔細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布置作業(yè)
1.默寫課文。
2.你最喜歡文中哪一幅畫面,寫一段賞析文字。
第三課時
一、導語
月亮總會引起人們的無限遐思,古往今來,有許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懷,你能列舉一些詠月的詩句嗎?……李白有“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這些詩句表達了思鄉(xiāng)、傷己、念友之情。今天我們學習的《記承天寺夜游》在詠月詩文中別具一格,讓我們一起欣賞。(板書文題)
二、作者、寫作背景簡介
三、朗讀課文,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整體感知文意
1.指導學生朗讀
(1)設置背景音樂,教師范讀課文,學生聽讀,注意把握字音、節(jié)奏。
①讀準字音:相與(yǔ) 藻(zǎo) 荇(xìnɡ)
②讀出節(jié)奏:
念/無與為樂者
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庭下/如積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橫
蓋/竹柏影也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2.學生對照注釋,口頭翻譯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①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念,想;遂,于是,便;至,到。想到?jīng)]有人與我同樂,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張懷民。)
③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蓋,原來。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有水草縱橫交錯,原來是竹子、柏樹的影子。
四、涵泳品味寫景的妙處
1.提問:找出文中描寫月色的句子。
明確: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2.提問:全句無一“月”字,而又無一字不在寫“月”,請分析這樣寫的妙處。
學生想像畫面,思考。
明確:先寫月色,“積水空明”,一泓積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見月色之明;繼寫水中之物,“藻、荇交橫”,縱橫交錯,搖曳生姿,可以推想見月色之清;最后點出“蓋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見月色之濃。夜游因月而起,處處扣月;寫月又不濃墨重彩,而是輕點幾筆,境界全出;寫月,不明寫,而從竹柏影入手。作者無疑是詠月的丹青妙手,這一幅月夜小景確實美妙絕倫。
五、難句解疑,體會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揣摩下列句子,分析句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1.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2.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3.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4.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選四位同學品評分析,其余同學補充。
明確:1.見“月色如戶”,則“欣然起行”,歡欣之情,溢于言表。
2.含有知音稀少的憾意和淡微低沉的喟嘆,“尋張懷民”,張懷民才是他賞月的相知好友。
3.相知好友相攜同步漫游賞月,流露出十分恬適的心緒。
4.考慮作者當時的處境?!伴e”相對于“忙”來說的,由于貶官謫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時公務纏身。一個“閑”字包含著作者幾多感慨,有貶謫的悲涼,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達觀,還有悠閑賞月的欣喜。
學生齊讀四句話,體會作者復雜的思想感情。
六、課堂小結
蘇軾遭遇“文字獄”,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近乎流放,心情抑郁,但是他沒有灰心喪氣,而是借游賞山水等自然美景來消解內(nèi)心的郁悶,撫平心靈的創(chuàng)傷,表現(xiàn)了坦蕩、曠達、笑對人生的生活信條。學習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時,更感受到了他那從容應對苦難的人格魅力。?
附:板書設計
記承天寺夜游
敘事:寺庭步月
寫景:月下庭中景物閑人(苦悶心情)
抒情:點睛之筆
教學反思:學生能了解兩篇短文的作者及寫作背景,了解兩篇短文的思想內(nèi)容,并能理解作者豐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28觀潮
教學目標
1、讀準難生字字音,掌握“方”、“城”、“倏爾”、“文”、“溢目”、“江干”等常用詞的意思,疏通文意。
2、整體理解課文內(nèi)容,理清課文結構。
3、學習本文寫景記事相融合,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方法。
4、學習結構得當,語言精練的特點。
5、錢江涌潮的奇?zhèn)邀?,給我們以壯美的審美享受,從而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情感。
6、學習錢江“弄潮兒”敢于與自然搏斗的人生態(tài)度和勇敢精神。
教學重點:整體理解課文內(nèi)容,理清課文結構。
教學難點:、學習本文寫景記事相融合,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方法。
教學方法:朗讀法、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新課。(1分鐘)
同學們看過漲潮的壯觀景象嗎?下面請同學們觀看被前人稱為壯觀天下無的錢江涌潮。
二、簡介南宋觀潮盛事和作者。
作者周密,字公謹,號草窗。原籍濟南,后遷吳興(今屬浙江)。南宋文學家。宋末曾做過義烏縣官等職,宋滅之后不再做官。他的詩文都有成就,又能書畫?!队^潮》選自《武林舊事》,是他進入元朝后所寫。
三、整體感知。
1.教師播放示范朗讀磁帶,學生聽讀,掌握正確的讀音,聽清節(jié)奏。
2.學生大聲讀課文,對照注釋,疏通文意。
(1)讀準字音:
雷霆(tínɡ)楊誠齋(zhāi) 艨艟(ménɡchōnɡ)如履平地(lǚ)倏爾(shū)一舸無跡(ɡě) 善泅(qiú) 僦賃(jiùlìn)羅綺(qǐ) 鯨波(jīnɡ)
(2)辨明詞義:
既望(望,農(nóng)歷十五;既望,農(nóng)歷十六)
方其遠出海門(當……時)
則玉城雪嶺(城墻)
倏爾黃煙四起,人物略不相睹(突然;一點點)
皆披發(fā)文身(畫著文彩)
江干上下十余里間(江岸)
珠翠羅綺溢目(滿眼)
溯迎而上,出沒于鯨波萬仞中(逆流迎著潮水;忽隱忽現(xiàn))
3.以小組為單位,質疑解難,教師可酌情給予指導。
4.選四位同學翻譯課文,其余同學補充訂正,熟悉文意。
四、目標完成過程
1.請學生概括每段的段意。
明確:第一段寫海潮的雄偉壯觀。第二段寫水軍演習的動人情景。第三段寫弄潮健兒的英姿。第四段寫觀潮人眾之多。
2.朗讀并逐段翻譯課文。
五、分組討論。(備用)
1.第一組討論以下問題。
①第一段是怎樣寫海潮的雄偉壯觀的景象的?
②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對潮來之狀進行描寫的?寫出了江潮怎樣的特點?
2.第二組討論以下問題。
①水軍演習的場面寫得扣人心弦,其精彩之處表現(xiàn)在哪里?
②一場復雜的演習活動,而結在煙消彼靜的靜景上,這是采用了什么寫法?采用這種寫法有什么作用?
3.第三組討論:段中哪些句子描寫了壯士形象?哪些語句突出了勇士逆潮游泳的高超本領?
4.第四組討論:這段寫觀潮人眾之多與上文寫江潮和水上表演有何聯(lián)系?
六、小結并布置作業(yè)。
第二課時
教學步驟:
一、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新課。(1分鐘)
錢塘江潮這一自然奇觀是一大勝景,古人稱壯觀天下無。觀潮也成了古今盛事。
作者是怎樣寫景記事的呢?這是我們這節(jié)課學習的重點。
二、分組討論。(重點難點的學習和目標完成過程)
1.指名朗讀第一段。
2.引導討論以下問題。(第一組)
①第一段是怎樣寫海潮的雄偉壯觀的景象的?
明確:先用一句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總領全文,點示題旨,接著交待海潮最盛的時間。然后對潮水作正面描繪,最后用楊誠齋的詩句對上文作形象概括,呼應首句,又為下文作鋪墊。
②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對潮來之狀進行描寫的?寫出了江潮怎樣的特點?
明確:作者從形、色、聲、勢四個方面,由遠及近地寫出潮,刻畫了海潮的雄奇壯觀。運用比喻、夸張的手法,僅用簡單的如銀線玉城雪嶺如雷霆吞天沃日幾句,把在遠方,漸近奔涌到眼前時海潮的形狀、顏色、聲勢都生動地表現(xiàn)了出來。
3.指名朗讀第二段
4.討論以下問題。(第二組)
①水軍演習的場面寫得扣人心弦,其精彩之處表現(xiàn)在哪里?
明確:參加演習的船只眾多,演習中陣勢變化多樣,水兵作戰(zhàn)技藝擁熟,演習中戰(zhàn)斗激烈,聲勢浩大,演習結束后撤退迅速。
②一場復雜的演習活動,而結在煙消彼靜的靜景上,這是采用了什么寫法?采用這種寫法有什么作用?
明確:這是一種動靜相襯的寫法,為下文別開生面的另一場水上表演作了鋪墊。
5.齊讀第三段。
6.討論:段中哪些句子描寫了壯士形象?哪些語句突出了勇士逆潮游泳的高超本領?(第三組)
明確:披發(fā)文身、手持大旗、爭先鼓勇,寫出了壯士形象;溯迎而上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濕,更突出了勇士的絕技。
7.第四段。
8.討論:這段寫觀潮人眾之多與上文寫江潮和水上表演有何聯(lián)系?(第四組)
明確:觀潮人群如此密集,說明江潮和水上表演是多么吸引人心,所以寫觀潮之盛,是為了從側面映襯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9.賞析文章精巧的結構安排。
提問:浙江潮雄偉壯觀,水上表演頭緒紛繁、場面宏大,觀潮者人涌如潮,但作者卻寫得井然有序,試分析這樣安排的好處。
學生討論,明確:全文著眼點在“潮”上,立足點在“觀”上,用鏡頭攝像的筆法分別寫出潮來之狀,演兵之形,弄潮之勢,觀潮之盛。四幅圖畫各具情態(tài),組成連軸畫卷,而且以前三幅為主,正面描寫,第四幅寫觀潮之盛側面烘托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三、課堂練兵
1、閱讀分析。閱讀《觀潮》選段,完成后面的題目。
2、比較閱讀。閱讀下面這首詞,看看與本文的描寫有什么異同。再把這首詞改寫成一篇記敘文。(《酒泉子》見課后練習三。)
四、布置作業(yè)。
附:板書設計
觀潮
海潮圖-----雄偉壯觀
演習圖-----場面宏偉正面描寫與側面
弄潮圖-----身懷絕技烘托相結合
觀潮圖-----盛況空前
教學反思:學生能掌握本課的詞語,了解我國南宋時期錢塘江潮的盛景和觀潮的盛況,注重對文言文閱讀能力的提高和培養(yǎng)。
29湖心亭看雪
教學目標
1.積累一些文言實詞、虛詞。2.了解作者和寫作背景。3.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4.背誦課文。5.揣摩文中描寫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語言風格。6.把握文章運用的白描手法。7.賞析課文融敘事、寫景、抒情于一爐的寫作特色。
教學重點:1.深入理解本文的寫景特點。2.熟讀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寫景與敘事、抒情的關系。
教學方法:朗讀法、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
冬季中最溫暖的日子無疑是下雪的日子,那飄揚的雪花,凝聚了春霧夏雨秋露的情緒,播撒而來,從每一個點上摩挲著我們,感化著我們,讓我們享受熱烈、靜穆、自由。啊,下雪,真好!
二、作者及背景簡介
三、朗讀課文,對照注釋,疏通文句,整體感知文意
1.教師播放示范朗讀磁帶或設置背景音樂,教師范讀,學生聽讀,把握字音及停頓。
教師提示以下字音:
更(ɡēnɡ)定毳(cuì)衣霧凇(sōnɡ)沆碭(hànɡdànɡ)一芥(jiè)
2.學生讀課文,參照注釋,借用工具書,疏通文句,粗知文意。
(1)學生自讀課文,疏通文句并質疑。
(2)同桌之間討論交流,質疑解難,教師巡視酌情指導。
(3)教師提示以下詞語,幫助學生積累文言知識。
余拿一小船(撐、劃)
客此(動詞,客居)
(4)學生齊讀課文三遍,試背課文。
四、師生共同品讀文中描寫雪景的文字,學習白描手法,體味作者的語言風格
1.文中描寫雪景的文字:
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選一位同學翻譯,學生明確:湖上彌漫著水氣凝成的冰花,天與云與山與水渾然一體,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長堤的痕跡,一點湖心亭的輪廓,和我的一葉小舟,舟中的兩三粒人影罷了。
2.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想像中的西湖雪景,體味白描手法的運用。
教師提示:這段寫景文字運用了白描手法。什么是白描呢?
白描是一種描寫的方法。原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是指一種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線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畫法。作為一種描寫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質樸的文字,寥廖幾筆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寫方法。
白描用于寫人,只需三言兩語即可勾畫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態(tài),使讀者如見其人。白描用于寫景,只需幾筆就可勾勒出一幅鮮明的圖畫,使人如臨其境。白描用于寫事,也只要幾筆就可使事態(tài)畢現(xiàn),生動形象。
教師講解: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來寫,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長與短、點與線、方與圓、多與少、大與小、動與靜簡潔概括,表現(xiàn)出悠遠脫俗的情味。
3.師生共同回顧本單元的寫景段落,找出使用白描技法的文句。
學生明確:《三峽》中“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直寫山“連”;“夏水襄陵,沿溯阻絕”直寫大水猛漲,江水汪洋。而其他大部分的文字,如《三峽》中三峽春冬秋景的描繪、《答謝中書書》對四季常景和一日變景的描繪、《記承天寺夜游》中對庭院月夜小景的描寫、《觀潮》中四幅畫面的描寫等都用的是渲染烘托的手法。
4.白描手法用于寫人的范例,要求學生學習運用這種方法。
“一個凸顴骨,薄嘴唇,五十歲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兩手搭在髀間,沒有系裙。張著兩腳,正像一個畫圖儀器里細腳伶仃的圓規(guī)?!薄斞浮豆枢l(xiāng)》中的楊二嫂
5.學生背誦西湖雪景的文字,總結作者的語言特色。
學生明確:簡練自然質樸,不事雕琢。
第二課時
五、引導學生賞析本文敘事、寫景、抒情融為一體的寫作特色
1.學生齊背課文。
2.提問:作為一篇游記,作者是怎樣處理寫景、敘事、抒情的關系的?
明確:敘事是行文的線索。作者開頭用儉省的筆墨交代了看雪的時間、目的地、天氣狀況,中間交代了游蹤“到亭上”“及下船”,并且記敘了湖心亭巧遇一事。
但是敘事中處處有情。比如“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西湖經(jīng)歷三天大雪后,人鳥聲俱絕,空闊的雪景使天地間呈現(xiàn)出一股肅殺、冷寂,作者偏偏此時去賞雪,可見他此時的心態(tài)及與眾不同的情趣。再如“獨往湖心亭看雪”“舟中人兩三?!?,看似矛盾,實則展示了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文人雅士式的孤傲。又如湖心亭巧遇一事,雖是敘事,但重在抒情,有獨自賞雪的落寞,有意外相遇的驚喜,有分別的傷感,也有天涯巧遇知音的愉悅。
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作者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點,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正是茫茫雪景中的亮點,這正透露出作者游湖觀雪的雅趣,顯得悠遠脫俗,卓然獨立。
3.學生齊背課文。
六、課堂練習
提問:柳宗元的《江雪》描寫的也是雪景,也寫到人的活動,體會它和本文在描寫手法和表達感情上的不同之處。
學生共同回憶《江雪》,背誦“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br>
學生思考,交流。
明確:在描寫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督分饕褂煤嫱惺址?,景為人設。
在表達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達了作者清高自賞、超凡脫俗的感情,《江雪》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的孤獨感。
七、課堂小結
張岱的《湖心亭看雪》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清淡雅致的西湖雪景,白描手法的運用嫻熟老練,渾然天成;寫景、敘事、抒情水乳交融,渾化無跡;文中所展示的作者高雅脫俗的情懷,頗讓我們這些生活在都市忙碌不堪的人唏噓感嘆。如此精美絕倫、形神兼?zhèn)涞男∑肺?,學起來簡直是一種享受。但是不容忽視的一點就是對作者這種消極避世的意緒,還應該批判地對待。
附:板書設計
時間:崇禎五年十二月
地點:西湖
天氣:三天大雪后人鳥聲俱絕
湖心亭看雪獨往湖心亭
一幅山水模糊的湖山夜雪圖
湖心亭奇遇
教學反思:學生能背誦課文,并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但有少數(shù)學生對白描手法還是一知半解。
30詩四首
(《歸園田居》《使至塞上》《渡荊門送別》《登岳陽樓》)
教學目標:
有感情地朗讀并熟練地背誦這四首詩。品味語言,體味詩歌的內(nèi)涵。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難點:品味語言,體味詩歌的內(nèi)涵。
教學方法:誦讀法、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
課時安排:4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nèi)容:《歸園田居》(其三)陶淵明
教學過程:
一、導語
在上這節(jié)課前,我想請同學們做兩個選擇題。1、如果擺在你們面前有兩條路:
A、做官,名利雙收。B、做農(nóng)民,平平淡淡。
二、走進作者:
陶淵明(365--427),東晉著名詩人。一名潛,字元亮,稱靖節(jié)先生,又自號五柳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隱士,不滿于官場的黑暗,“不為五斗米折腰”,隱居農(nóng)村。從彭澤令職位上隱退,這一年他41歲,以后終老農(nóng)村,死后世人稱他為“靖節(jié)先生”.“不為五斗米折腰”說的是公元405年,陶淵明擔任彭澤縣令時,郡督郵來縣巡察,縣吏告訴他,應該穿戴得整整齊齊地去恭迎郡督郵。陶淵明嘆息說:“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兒!”即日授印去職。離開官場回到家園,從事耕讀,這首詩描寫的就是農(nóng)家生活。陶淵明開創(chuàng)了田園詩一體,為古典詩歌開辟了一個新的境界。從此以后,田園詩不斷得到發(fā)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園山水詩派。宋以后,描寫田園的詩人就多到不可勝數(shù)了。
三、解題
1、文章和詩歌的題目就好像一個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話說:眉目傳情。文章的標題往往也能傳達或暗示許多有效信息。提問:“歸園田居”這個標題能告訴我們哪些信息呢?題眼是哪個字?
明確:“歸”
2、提問:既然“歸”字是題眼,標題只是明確告訴我們要回到田園生活,那么在這個明示信息下面還潛藏著哪些隱性信息和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呢?(以“歸”字為核心來解讀詩歌)
討論、明確:
(1)從何而歸?
(2)為何而歸?
(3)歸向何處?
(4)歸去如何?
四、放配樂朗讀錄音,尋找相關信息,回答上述問題:
1、明確:官場。
2、明確:官場腐敗黑暗、爾虞我詐,不愿與統(tǒng)治者同流合污。
3、明確:田園。
他的田園生活是什么樣子呢?
詩人如釋重負,告別了那個令人壓抑的官場,終于來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園。來到南山腳下,種下了豆子,但草兒盛,豆苗稀。詩人只好一大早起來就扛著鋤頭去除草,晚上一直勞作到與星星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濕了衣衫,可解脫了身心束縛的詩人不以為苦,而深深地體味其中的樂趣。
4、明確:“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寫出了作者對田園生活的喜愛與怡然自得?!胺N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詩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寫出了那份勤勞與執(zhí)著。
五、重點解讀:
1、劃分節(jié)奏: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①歸園田居:回到田園家鄉(xiāng)?!稓w園田居》共五首,這是第三首②晨興:早起。理:治理?;姆x:雜草叢生。
③帶月:頂著月亮。荷鋤:扛著鋤頭。
④道狹:道窄。
⑤沾:沾濕。
⑥但使:只要讓。愿無違:不違反自己的意愿。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詩人在南山下種豆,因為不善勞作,豆田里長滿了草。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一大早就去鋤草,到了月兒初升之時才扛著鋤頭回家。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歸途中,道狹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濕了我的衣裳。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沾濕衣又有什么關系呢?只要不違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六、提問:你種過地嗎?你了解農(nóng)村嗎?請你談談你對農(nóng)民的認識?
明確:
(1)辛苦:(“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結合自己的經(jīng)歷,詳細的描述自己的感受“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2)充實的生活和豐收的希望: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3)坦然恬淡的心情:“沾衣不足惜,但使愿無違”“采菊東蘺下,悠然見南山?!?br>
可能普通人只是看到了勞作的艱辛,而陶淵明看到卻是詩意的田園,也是他為什么對農(nóng)村情有獨衷的原因。一個經(jīng)歷過多次仕途生活的發(fā)自內(nèi)心的聲音。
七、寫作特色:
1、選材的獨特性:農(nóng)村生活;2、平淡的語言,真摯的情感;3、詩話的農(nóng)村生活。
八、結束語
同學們,陶淵名生活在那個黑暗的社會,選擇歸隱,他成為文學史上最閃爍的明星之一,今天,我們生活在一個公平,公正的新社會,
第二課時
教學內(nèi)容:《使至塞上》王維
導入新課:
唐代自開國以來,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斷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強邊防,以應付戰(zhàn)事。有時也乘勝逐北,有擴張領士的意圖。開元、天寶年間,有許多詩人參加了守邊高級將帥的幕府,做他們的參軍、記室。這些詩人把他們在邊塞上的所見所聞寫成詩歌,于是邊塞風光和軍中生活成為盛唐詩人的新題材。這一類詩,文學史上稱為“邊塞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邊塞詩——王維的《使至塞上》。
整體感知教師范讀。
學生聽讀,注意字音、節(jié)奏并自由朗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出使人是誰?在什么情況下出使?出使目的是什么?結果如何?明確:
作者王維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邊塞慰問戰(zhàn)勝吐魯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王維輕車簡從,要到遠在西北邊塞的居延。經(jīng)長途跋涉,在蕭關遇到了騎兵,卻沒有遇到將官,(一問才知道),將官此時正在燕然前線。自由朗讀,限時背誦檢查背誦。
研讀賞析:
齊背課文,思考下列問題:a.說說“征蓬出漢塞,歸燕人胡天”一句的含義,蘊含作者怎樣的感情?b.賞析“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句。學生對照自己畫的圖畫賞析,四人小組討論明確:a.自己過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樣,飛出了漢家的邊塞,又像北歸的大雁一樣飛人胡天的上空。蘊含了作者被排擠出朝廷的惆悵,暗寫自己內(nèi)心的激憤和抑郁。b.大漠茫茫無邊,在這純?nèi)灰簧?、荒涼無邊的背景之上,那烽火臺上燃起的一縷白煙直上云霄,顯得異常醒目?!肮聼煛眱勺帜軤钇渖耥?,“孤煙”之后隨一“直”字,使景物顯得單純簡凈?!伴L河落日圓”寫出了蒼茫的沙漠,沒有山,沒有樹,只有黃河橫貫其中。視野所及,大漠無邊無際,黃河杳無盡頭。筆力蒼勁,意境雄渾,視野開闊。將自己的孤寂情緒巧妙地融化在對廣闊的自然景色的描繪中。齊讀背誦。
第三課時
教學內(nèi)容:《渡荊門送別》李白
導入新課:
初一時我們曾學習過表現(xiàn)鄉(xiāng)愁的詩歌——王灣的《次北固山下》,你還記得嗎?另外你還知道哪些描寫鄉(xiāng)愁的詩歌?(學生回答,教師可再做補充)。今天我們再來學習另一首反映故園之思的詩歌——李白的《渡荊門送別》。
整體感知:
教師范讀,學生聽讀,注意字音、節(jié)奏并自由朗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a.說說《渡荊門送別》一詩的主要內(nèi)容。b.抒發(fā)作者鄉(xiāng)愁的是哪一句?學生討論交流a.寫作者李白出蜀至荊門來到楚地時所見到景色及自己的感受。b.“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睆木拔锓矫嬷P,表現(xiàn)的是作者寫出濃濃的鄉(xiāng)思。自由背誦課文抽查背誦研讀賞析齊背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a.寫景的句子是哪幾句?是按什么順序描繪的?b.找出自己最喜歡的詩句,并說說理由。出示學生設計的圖畫或課件,引導學生對照賞析,四人小組討論交流a.“山隨平野盡,江人大荒流。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笔前从蛇h到近的順序寫的。b.示例:“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鼻熬湫蜗竺枋隽舜鋈龒{、渡過荊門山后長江兩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漸消失了,眼前是一望無際的低平的原野。巧妙地將靜止的山嶺描繪出充滿動感與空間感的活動畫面來。后句寫出江水奔騰直瀉的氣勢,寫荊門一帶平原曠野寥廓高遠的景色。這兩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峽,見到廣闊平原時的新鮮感受極其真切地寫了出來。景中蘊藏著詩人喜悅開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氣。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笔窍纫运忻髟氯鐖A鏡反襯江水的平靜,再以天上云彩構成海市蜃樓襯托江岸的遼闊、天空的高遠。詩人以移步換景的手法,從不同角度描繪出長江的近景和遠景,奇妙多姿,藝術效果十分強烈。
“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辈恢苯诱f出對養(yǎng)育過自己的故鄉(xiāng)的思念之意,而是說故鄉(xiāng)之水戀戀不舍地一路送我遠行,懷著深情厚誼;萬里送行舟,從另一面寫來,越發(fā)顯出自己思鄉(xiāng)情深。
第四課時
教學內(nèi)容:登岳陽樓(其一)陳與義
導入新課:
①選自《陳與義集》。陳與義(1090-1138),宋代詩人。字去非,號簡齋,洛陽(現(xiàn)在屬河南)人,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詩人?!兜窃狸枠恰饭捕?。②〔簾旌〕酒店或茶館的幌子。③〔夕陽遲〕夕陽緩慢地下沉。遲,緩慢。④〔吳蜀橫分地〕三國時吳國和蜀國爭奪荊州,吳將魯肅曾率兵萬人駐扎在岳陽。橫分,這里指瓜分。⑤〔徙倚〕徘徊。⑥〔三年多難〕宋欽宗靖康元年(1126)春天北宋滅亡,到寫此詩時已有三年。⑦〔憑?!持傅菢?。憑,靠著。危,指高處。
整體理解:
宋欽宗靖康元年(1126)的春天,金兵攻破開封,北宋滅亡。和北宋南宋之交的大部分詩人(如李清照)一樣,陳與義的人生經(jīng)歷和文學創(chuàng)作也以靖康之難為界線,分為兩個時期。在這之前,他走的是仕途功名的常路,24歲那年,即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登進士第,授文林郎。他精于繪畫,擅長書法,更以詩名于當世,深受皇帝賞識,官職屢遷,但也不知不覺地卷進了政治斗爭的漩渦。靖康之難發(fā)生時,陳與義被貶在陳留(在今河南開封東南)做監(jiān)酒稅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難民行列中,南奔襄漢,顛沛湖湘,流離失所。他流亡到洞庭湖,幾次登岳陽樓,與朋友悲傷國事,借酒澆愁,寫下了數(shù)首詩歌以記其事,本課所選的就是其中的一首。
這是一首七言律詩,是《登岳陽樓二首》中的第一首,也是詩人寫岳陽樓的開篇之作,所以精心打造,鄭重其事。首聯(lián)寫岳陽樓的地理位置,先從大處著墨,以洞庭湖和長江為背景,在一個宏觀視野中隆重推出岳陽樓?!岸赐ブ畺|江水西”,詩人在一句七字之中,巧妙地運用了“東”“西”兩個方位詞,并以湖、江系之,則岳陽樓之所在,如或可見。而后再寫舉目所見,為“簾旌不動夕陽遲”。這一句是全詩寫景濃墨重彩的一筆,看似平常,實則細膩?!昂熿骸睘榻?,“夕陽”為遠景,近景遠景合而為一,可以想見詩人的視線由近及遠地掃描,逐漸放開,融入那蒼茫的暮色中。不動的簾旌,表明湖面風平浪靜;遲落的夕陽,提示著傍晚的安詳。這樣富有詩情畫意的情境,怎能不引起詩人豐富的遐想呢?
詩的頷聯(lián)從靜態(tài)舒緩的景物描寫中振起,轉而為強烈的抒情。仿佛是音樂的變奏,這兩句詩似乎是在重復上面的主題,風格卻又迥然不同了?!暗桥R吳楚橫分地”,也是在說登臨的地理位置,卻加入了厚重的歷史感;“徙倚湖山欲暮時”,也是在寫黃昏時分登樓觀景,卻融入了些許悵惘之情。這樣的漸變,是一種烘托,是一種過渡,是一種物我兼融的摹狀。在這里,詩人的主體形象不經(jīng)意地、自然而然地出現(xiàn)在詩中,他在思索,在徘徊,在融情入景,在借景抒懷。
經(jīng)過前面的蓄勢,詩的頸聯(lián)終于以近于直呼的方式,發(fā)出了最高亢最強烈的吶喊:“萬里來游還遠望,三年多難更憑危?!边@兩句詩,道出了一個亡國之臣心中的憤懣?!叭f里”與“三年”對舉,分別從空間、時間的跨度上來敘述其事,收到了雙重疊加的藝術效果,讀之讓人感慨萬分。詩人的“萬里來游”不過是萬里逃難的高雅說法,但是又能為之奈何呢?心中的苦悶,只好在“遠望”中消解?!叭甓嚯y”,本來已經(jīng)不勝觳觫,卻還要在這里登高臨危,讓人如何能忍受呢?詩意至此,已經(jīng)一波三折,千回百轉,把感情推向了極致。
詩的最后一聯(lián),顧影自憐,以無限悲涼的身世之慨收束全篇。此時,詩人已屆四十,到了不惑之年,所以言“白頭”;不說傷今,而言“吊古”,含蓄蘊藉,意味深長;“風霜”明指自然事物,實喻社會現(xiàn)實,語意雙關;而“老木蒼波”更是包裹詩人形象的一件外衣,無限悲恨,盡在不言之中,可謂“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
主題解讀:詩人通過隨逃亡難民,南奔襄漢,顛沛流離的經(jīng)歷和登樓憑欄吊古的感受,表達了詩人歷經(jīng)風霜的憔悴之緒,道出了一個亡國之臣心中的憤懣。
板書設計:
歸田園居使至塞上
前四句:田間的勞動情形敘寫出使經(jīng)歷(既言事,又寫景)
五六句:歸途夕露沾衣刻畫塞外風光(意境雄渾,視野開闊)
七八句:抒寫歸隱意愿
渡荊門送別登岳陽樓
首聯(lián):遠渡的地點首聯(lián):富有詩情畫意的情境,引起詩人豐富的遐想
此行的目的頜聯(lián):思索、徘徊,融情入景,借景抒懷
頜聯(lián):寫景(遠)頸聯(lián):心中的苦悶,只好在“遠望”中消解
頸聯(lián):寫景(近)尾聯(lián):以無限悲涼的身世之慨收束全篇
尾聯(lián):抒情(思鄉(xiāng))
教學反思:學生能有感情地朗讀并熟練地背誦這四首詩。能對詩的語言進行品味,能體味詩歌的內(nèi)涵,提高了學生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但整堂課的學習都在我的教案設計中,沒有留給學生更多的合作探討的空間,應該讓學生在理解了本詩的基礎上,給予適當?shù)臅r間,進行探討,提出學生自己對本詩的見解,培養(yǎng)學生發(fā)散性思維;對課堂時間的把握不夠到位。
綜合性學習:怎樣搜集資料
活動目的:
1、對搜集資料的認識,培養(yǎng)學生搜集資料的良好習慣;2、讓學生了解并掌握圖書館、互聯(lián)網(wǎng)等搜集資料的方法;
3、提高學生口頭交際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
教學時間:2課時
活動準備:
1、分小組:學生自愿組合,推選小組長。
2、定主題:以課文提供的“中秋節(jié)”“三峽”“電腦”三個專題為內(nèi)容,由學生自主選題,教師指導設計提綱。
教學方法:以自主、合作、探究為途徑的實踐活動。
活動步驟:
一、走進中秋——遙望明月共此時
1、中秋傳說——歡度佳節(jié)同相知
中秋傳說之一——嫦娥奔月。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xiàn),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并嚴令最后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后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一天,后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jīng)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據(jù)說,服下此藥,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藥藏進梳妝臺的百寶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見了,他想偷吃不死藥自己成仙。三天后,后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待后羿率眾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nèi)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于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fā)生的事。后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fā)現(xiàn),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進三步,無論怎樣也追不到跟前。后羿無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后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眷戀著自己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從此,中秋節(jié)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中秋傳說之二——吳剛折桂。關于中秋節(jié)還有一個傳說: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光。據(jù)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以示懲處。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2、中秋起源——今夜月明人盡望
說法一——中秋源于帝王祭拜活動。中秋的由來,據(jù)說有二千多年的歷史了?!抖Y記》中記載:“天子春朝日,秋朝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边@里的“夕月”即“拜月”之意。祭月原是帝王的禮制,后來達官文士也效仿,此風逐漸傳到民間。形成一個傳統(tǒng)的活動。到了后來賞月重于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
說法二——八月節(jié)的起源與興盛都和南京有關。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江南又稱八月節(jié),八月節(jié)的起源與興盛都和南京有關。作為歲時節(jié)令,中秋節(jié)形成較晚,但玩月這舉卻由來已久,東晉時,在南京“牛渚玩月”,即是流傳至今影響最廣的賞月佳話,以至演化為千百年來廣大人民群眾樂以歡度的中秋節(jié)佳節(jié)。牛渚(今采石磯),漢時即屬丹陽郡秣陵(今南京)。《續(xù)漢書郡國志》說,秣陵縣“南有牛渚”。早在一千六百年前,東晉于南京(當時叫建業(yè))建都,鎮(zhèn)守牛渚的謝尚月夜泛舟牛渚江上,聽到有在運租船上諷詠自己的《詠史》詩,大為贊賞,于是邀請過船,此人即是袁宏。他們一見如故,吟詩暢敘直達天明。當時謝尚身為鎮(zhèn)西將軍,而袁宏只是個靠運租為業(yè)的窮書生,由于對才能的尊重,他們這間打破了身份的地位壁障。袁宏因受到謝尚的贊譽,從此名聲大振。謝尚玩月聞袁宏詠史于前,文人雅士亦趨之于后,于是泛舟、登樓玩月者連綿不絕。唐朝大詩人李白游抵金陵聞知此事,即賦詩曰:“昔聞牛渚泳五章,今來何謝袁家郎?”感慨系之,登城西孫楚酒樓“玩月達曙”。唐歐陽詹作《玩月詩序》也說:“玩月古也,謝賦、鮑詩,眺之亭前,亮之樓中,皆玩月也”。唐明皇是夜游月宮,這些都是流傳至今的玩月佳話。八月十五,時屆三秋之中,故謂中秋。中秋時節(jié),氣溫已涼未寒,天高氣爽,月朗中天,為玩月最佳時令,人們多愛此時玩月,自唐以下漸演為節(jié)令,這就是中秋節(jié)的由來。
二、走進三峽
我眼中的三峽——我的眼里只要您
三峽,是長江三峽的簡稱,是長江自重慶奉節(jié)至湖北省宜昌市長約208公里的江段上所穿越的瞿塘峽、巫峽、西陵峽三大峽谷的總稱。她是萬里長江的黃金河段,是世界著名的峽谷和觀光旅游勝地。三峽因長江而存在;長江以三峽而驕傲。長江,中華之魂魄;三峽,長江之精靈。
三、走進電腦
1、了解電腦——世界真奇妙
第一臺計算機的誕生。1964年,在美國陸軍部的主持下,美國賓悉法尼亞大學的艾克特(Ecket)和莫奇里(Mauchley)成功地設計了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簡稱為ENIAC,它占地170平方米,重28噸,耗電150kW,使用了18800個電子管,5000個繼電器,運算速度為5000次/秒。
電腦的發(fā)展歷史。第一代計算機:從第一臺電子計算機ENIAC問世到50年代末。特征:采用電子管為主要邏輯元件;使用機器語言編制程序。第二代計算機:從50年代到60年代初。特征:用晶體管代替電子管;開始使用計算機高級語言。第三代計算機: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期。特征:用中、小規(guī)模集成電路代替分立元件晶體管;采用多道程序及并行處理等技術。第四代計算機:從1972年到今天。特征:大規(guī)模集成電路和超大規(guī)模集成電路、并行處理技術、多機系統(tǒng)、分布式計算機系統(tǒng)、計算網(wǎng)絡等;數(shù)據(jù)庫系統(tǒng)、分布式操作系統(tǒng)、高級語言等。
計算機的發(fā)展趨勢。①智能化②網(wǎng)絡化③多媒體④元器件的發(fā)展趨勢⑤體系結構的發(fā)展趨勢。
2、運用電腦——不用不知道
電腦操作最忌諱的十個小動作——大力敲擊回車鍵;在鍵盤上面吃零食,喝飲料;光碟總是放在光驅里(還有看VCD時,暫停后出玩或吃飯);關了機又馬上重新啟動;開機箱蓋運行;用手摸屏幕;一直使用同一張墻紙或具有靜止畫面的屏保;把光碟或者其他東西放在顯示器上;拿電腦主機來墊腳;計算機與空調(diào)、電視機等家用電器使用相同的電源插座。
計算機病毒防治守則——平時準備可以正常開機之磁盤片,并鎖上寫保護開關;.不用來路不明磁盤,不得已必須使用前應須掃毒;.重要資料經(jīng)常做備分,磁盤借人前先拷貝一份再借人;.使用新進軟件時,先用掃毒程序檢查,可減少中毒機會;.尊重軟件之智能財產(chǎn)權,使用原版軟件;.隨時留意病毒新信息;.定期的整理以及利用掃毒軟件掃描硬盤;.不明音樂或圖形傳出或當機時,硬盤卻燈持續(xù)亮著,應即刻關機;.不要在網(wǎng)絡上下載不明檔案;收到不明的電子郵件及附加檔案時,切勿開啟;將瀏覽器的安全權限設為最高安全性;.安裝適當?shù)姆蓝?、掃毒工具,并?jīng)常更新病毒碼。
3、評論電腦——讓我歡喜讓我憂
教學反思:學生對關于“中秋節(jié)”、“三峽”等方面的知識已有所了解,因而介紹得比較全面。而對關于“電腦”方面的知識比較貧乏,有的學生甚至沒有接觸過電腦,因此搜集這方面的材料較為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