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英語三年級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1-01-18八年級上冊《巴東三峽》知識點匯總。
每個老師需要在上課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課件,到寫教案課件的時候了。教案課件工作計劃寫好了之后,才能使接下來的工作更加有序!你們到底知道多少優(yōu)秀的教案課件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編輯的《八年級上冊《巴東三峽》知識點匯總》,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請收藏。
八年級上冊《巴東三峽》知識點匯總
一、謀篇立意
劉大杰先生的《巴東三峽》這一篇,是傳統(tǒng)游記的典范,也是二十世紀中國文壇的游記精華之一.劉先生是從宜昌起,逆流而上地游覽三峽的.他按照游覽的順序——從西陵峽、巫峽到瞿塘峽一一描繪了三峽中各處不同的水勢與山勢,大到高峰險灘,小到石崖上倒懸著的紅色、紫色的小花,全部收入筆下.應該說,劉大杰先生展現給我們的是一幅精妙的山水畫,三峽的形象躍然紙上.
二、文章脈絡
全文共10段,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2),總寫三峽地勢險惡.
第二部分(3~9),分述三峽各段的地理情況.可分為三層.
第一層(3~6),西陵峽:共四段:黃貓峽、燈影峽、崆嶺峽、米倉峽.
第二層(7、8),巫峽:最奇險最美麗(山、水、云).
第三層(9),瞿塘峽:水勢險急;人文景觀豐富.
第三部分(10),敘寫游覽三峽的感受:愉快輕松.
三、寫作方法
⑴本文介紹三峽景物能抓住特色,詳略得當.
作者在寫作過程中,注意抓住不同峽的山、水及其他景觀的特征來寫.如:巫峽抓住了“最奇險最美麗”來寫;瞿塘峽抓住了山勢稍低平,水勢仍險急的特點來寫.
⑵本文采用多種手法描寫景物,生動形象.
如:“江水的險,險在窄,險在急,險在曲折,險在多灘.”“一層一層地你圍著我,我圍著你,你咬著我,我咬著你.”“只見頂上云霧騰騰,有像牛馬的,有像虎豹的,奇形怪狀,應有盡有,那情形比起廬山來還要有趣.”等等.
⑶文中恰當地引用古詩,諺語及自己的即景詩句,有畫龍點睛之效,言簡意賅,渲染氣氛,使游記增添了韻味.
如:“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就突出了巫峽陰森、恐怖的特點.另外,也使得語言優(yōu)美,增強了文化內涵.
四、重難點導析
⑴第七、八段對巫峽的描寫.
第七段描寫巫山的山水.先一句總寫“這是一段最奇險最美麗的山水”給讀者一個整體的印象,然后采用多種手法進行描繪,生動形象.如描寫巫峽江水之險,運用排比句,連用四個“險”字,寫出江水的“窄”“急”“曲折”“多灘”,使人感覺危險異常.在寫到山時,運用擬人手法突出其高峻.如“一層一層地你圍著我,我圍著你,你咬著我,我咬著你”,非常生動,將群山寫活了.“圍”“咬”二字用得極妙.此外,作者還運用了烘托的手法,用鳥“拼命地飛,總覺得它不容易飛過那高高的峰頂”烘托出山峰的高峻.最后一句用江水沖擊山崖、石灘發(fā)出的聲音形成的聲勢來突出“奇險”,照應了開頭.總之,這段采用多種手法描繪巫峽的山水,強烈沖擊人的視覺,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八段寫巫山的云.巫山云霧天下聞名,但因為天氣晴爽沒有看到,作者仍然根據道聽途說,發(fā)揮想象,抓住巫山云霧奇妙多變的特點進行了一番描繪:“有像牛馬的,有像虎豹的,奇形怪狀,應有盡有.”并且與廬山比較:“發(fā)地情形比起廬山來還要有趣.”這樣就給讀者以充分的想象空間.這一點,很值得我們借鑒.寫作文時,遇到類似的情況,也可以模仿作者的寫法,使用比喻、對比等手法豐富文章的內容.
⑵最后一段的作用.
最后一段主要寫走完三峽后人們的感受.走完三峽,滿船的人都感到一種“脫去危險”的愉快,顯出了“一陣輕松”,“放下心來”,“舒舒服服”的心情,這些關于心情的描寫反襯出了三峽的險惡.由此可以想象出在經過三峽時人們的緊張與驚懼.
相關閱讀
《巴東三峽》重要知識點整理
《巴東三峽》重要知識點整理
一、文學常識
本文選自《中華百年游記精華》。作者:劉大杰,現代學者、作家、翻譯家。
二、字詞拼音
夔(kuí)門裊裊(niǎo)浣(huàn)妝諺(yàn)語瞿(qú)塘峽溝壑(hè)秭歸(zǐ)崆(kōnɡ)嶺峽滟滪(yànyù)王嬙(qiánɡ)玲(línɡ)瓏聳(sǒnɡ)立蔚(wèi)藍峰巔(diān)古褐(hè)蒼蒼
轉彎抹角:沿著彎彎曲曲的路走。比喻說話繞彎,不直截了當。抹角,挨著墻角繞走。
三、文章思想內容
本文采用“移步換景”的方式,記敘了作者經過長江三峽時沿途所見到的無比雄偉奇麗的景色,表達了對大自然的贊嘆和喜愛之情,是一篇內容翔實、情文并茂的游記。
四、寫作特色
⒈結構特點:本文以作者游歷的行蹤為線索,采用總分總的結構。
第一部分(1段):總述游三峽的感受:山水奇?zhèn)ルU惡,令人贊嘆而恐怖。
第二部分(2-9段):游三峽所見所聞(從東往西,逆流而上)。
第三部分(10段):游完三峽的心情:脫去危險的快樂,反襯三峽之險惡。
⒉抓住景物特色,有說有略。
長江三峽,山勢之高低、水勢之急緩、景物之特色各不相同,作者介紹時言簡意賅,抓住要領。西陵峽四段,著重寫山、水的特點;巫峽則著重描寫其山水的奇險、美麗,同時寫聞名遐爾的巫山云雨。矍塘峽,不僅介紹了山勢與水勢,而且側重記敘了兩岸的人文景觀,豐富了山川景物的文化內涵。
⒊本文采用多種手法描寫景物,生動形象。
如描寫巫峽江水之險,運用排比句:“江水的險,險在窄,險在急,險在曲折,險在多灘?!边B用四個“險”字,寫出江水的“窄”、“急”、“曲折”、“多灘”。描寫巫峽山的高峻,運用擬人手法:“一層一層的,你圍著我,我圍著你,你咬著我,我咬著你”,非常生動,將群山寫活了。此外,用鳥“拼命地飛,總覺得它不容易飛過那高高的峰頂”,烘托山峰的高峻。文中多處運用比喻,如“兩旁的山,像刀劍削成似的”,言其峻峭;寫巫山云霧,“有像牛馬的,有像虎豹的”,言其變幻多姿。
⒋通過作者的心理描寫、情緒的變化來表現三峽山水的險惡。
五、重點問題
⒈作者沿途經過了哪些地方?
宜昌——西陵峽[黃貓峽——燈影峽(黃陵廟)——崆嶺峽(牛肝馬肺峽、崆嶺灘)——米倉峽(山峽處有香溪)]——巫峽——瞿塘峽——白帝城(孫夫人廟、八陣圖遺跡)——夔府的江岸
⒉作者在描寫三峽的景物時引用了一些詩、諺語、典故,并把它與景物描寫融為一體。請找出并分析一下這些詩、諺語、典故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青灘葉灘不算灘,崆嶺才是鬼門關”“黃陵廟下江南味,也有垂楊也有花”,文中恰當地引用古詩、諺語及自己的即景詩句,收畫龍點睛之效果,言簡意賅,渲染氣氛,使游記增添了韻味。此外,文中寫香溪,引用劉皇叔托孤的故事,都是為了突出三峽的豐富的歷史文化積淀,使三峽風景更吸引人,更耐人尋味。
六、拓展:描寫三峽的詩句:
巫山暮足沾花雨,隴水春多逆浪風?!拙右住度雿{次巴東》
白帝高為三峽鎮(zhèn),夔州險過百牢關。——李白《夔州歌十絕句》之一
八年級語文上冊《三峽》知識點總結
八年級語文上冊《三峽》知識點總結
一、重點字詞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闕quē曦xī襄xiāng陵湍tuān
yǎn漱shù屬zhǔ引凄異
2.解釋下面加點的詞語。
(1)夏水襄陵。襄:上。
(2)沿溯阻絕。沿:順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3)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奔:飛奔的馬。疾:快。
(4)素湍綠潭。湍:急流的水。
(5)清榮峻茂,良多趣味。良:實在。
(6)屬引凄異。屬:連接。引:延長。
(7)哀轉久絕。絕;消失,停止。
(8)懸泉瀑布,飛漱其間。飛漱:急流沖蕩。
二、重點句子背記知識清單
1.用原文填空。
(1)寫三峽連綿、高聳的山勢的句子是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2)寫三峽夏季水勢之大的句子是流之速的句子是夏水襄陵,沿溯阻絕。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3)用以渲染三峽凄清悲涼氣氛的漁歌是:“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p>
點撥:“闕”“曦”“襄”等字易寫錯。
2.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是不能見到日月的。點撥:重點理解“自非”“亭午”“夜分”等詞語。
(2)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白色的急流清波回旋,綠色的水潭倒映出各種景物的影子。
點撥:重點理解“素湍”“回清”等詞語。
(3)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樹榮,山高,草盛,實在是趣味無窮。點撥:重點理解“清”“榮”“峻”“茂”等詞語。
(4)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常常聽到高處傳來猿猴的叫聲,凄厲異常,綿延不息。(那叫聲)在空谷中回蕩,哀婉凄切,久久不絕。
點撥:重點理解“屬”“引”“絕”等詞語。
三、段背記知識清單
默寫描寫三峽四季景色的內容。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p>
點撥:這三段分別描寫了三峽夏、春冬、秋等四季景色。
四、文學(文體)常識背記知識清單
《三峽》選自《水經注》,作者酈道元(人名),北魏(朝代)地理學家(稱謂)。
巴東三峽
一般給學生們上課之前,老師就早早地準備好了教案課件,大家都在十分嚴謹的想教案課件。只有規(guī)劃好教案課件計劃,新的工作才會更順利!你們清楚有哪些教案課件范文呢?小編收集并整理了“巴東三峽”,供大家借鑒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集體備課教學設計表
集體備課時間
出席教師
缺席情況記錄
中心發(fā)言人
洪錫潤
備課內容
八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第一課《巴東三峽》
教材分析
本課是語文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語文》教材八年級(上)第一單元第一課。本單元所選的都是游記,不僅帶領學生去神游祖國的山川湖泊,給學生以美的熏陶,還引導學生去領略異域的風土人情,拓寬視野?!栋蜄|三峽》是游記中的精品,記敘了作者經過長江三峽是沿途所見到的無比雄偉綺麗的景色。另外,作者獨有風格的語言,也是本文的精彩之處?!栋蜄|三峽》不但在選材上、謀篇上緊緊扣住了游記以及景色的特征,而且從語言的技巧上也充分體現了這一點。由《巴東三峽》開始,繼而學習后面的課文讓學生了解祖國山川壯麗可愛,更加熱愛祖國大好河山;同時引導學生擴大視野,了解發(fā)達國家現代化狀況,增強對外開放意識,理解改革的重要性。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A、是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初步了解三峽的具體方位。讓學生在頭腦中有個總的印象。
B、是讓學生掌握游蹤順序,也就是有著旅游的順序。
C、是作者對三峽三處景點的介紹方法并不相同。希望學生通過本課的學習,能夠比較出三個景點描寫方法的不同之處。
能力目標
1、理清文章脈絡,掌握作者行文的時間和空間順序。
2、把握本文內容翔實,情文并茂的寫作特點。
3、學習作者根據各個景物的特點而采用的不同的描寫方法。
情感目標
A、了解祖國山河的壯麗可愛,讓學生更加熱愛祖國大好河山。
B、引導學生關心祖國建設事業(yè)。
C、通過自然景物感悟人生。
教學重點
了解旅游景點方位并掌握游蹤順序,了解游記特點。培養(yǎng)學生想象能力以及描述能力。
教學難點
讓學生比較不同景物的不同寫法以及作者滲透在文章中的感情,品位作者鮮明的語言風格。
教學準備
有關三峽的背景資料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學生
活動
補充、總結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三峽是萬里長江上游最雄偉壯麗的峽谷。它西起重慶奉節(jié)白帝城,東至宜昌南津關,全長193公里,被游人譽為“山水畫廊”。七年級我們學了酈道元的《三峽》,已初步了解了三峽的壯美。今天,請讓我們隨作家劉大杰一起走進《巴東三峽》,去領略那雄奇與秀麗,感受那驚險與激動。
二、作者簡介
劉大杰(1904~1977),湖南岳陽人。曾在上海大東書局做編輯,在安徽大學、暨南大學、四川大學、圣約翰大學等校執(zhí)教。1949年后任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兼中文系主任、全國文聯常委、農工民主黨上海市委副主任。參加過《辭海》、《中國文論選》的編寫,主編《中國文學批評史》。研究專著有《托爾斯泰研究》、《易卜生研究》、《德國文學概論》、《德國文學簡史》和《東西文學評論》(全三冊)《魏晉文人思想論》、《紅樓夢思想與人物》,另有《古典文學巨著紅樓夢》《儒林外史與諷刺文學》等論文多篇。
三、整體感知
1、播放三峽的奇麗風光。領略山水之美。
長江從源頭至入海口,全長6300余公里,是我國第一大河,三峽更是其中的盛景。三峽西起……(用幻燈片展示教師設計的“長江三峽簡圖”,指出各個旅游景點的方位)
組織課堂發(fā)言。
在學習這篇課文之前,請同學們根據搜集到的資料,描述一下自己心目中的三峽,然后我們再來閱讀《巴東三峽》,看看與大家所描述的有何區(qū)別,又有何相似之處
2、生字、解詞
(1)生字注音
鯉魚(lǐ)怒吼(hǒu)恐怖(bù)渺小(miǎo)
玲瓏(líng)瀟灑(xiāo)裊裊(niǎo)情緒(xù)
短促(cù)崆嶺峽(kōng)諺語(yàn)浣妝(huàn)
秭歸(zǐ)壑(hè)聳立(sǒng)蔚藍(wèi)
峰巔(diān)瞿塘峽(qú)夔門(kuí)滟滪堆(yànyù)
(2)詞語解釋
怒吼:怒,氣勢盛。形容發(fā)出巨大的聲響。
恐怖:害怕,畏懼。
渺?。何⑿?。
驚異:奇怪。
綿延不斷:形容相同的自然景觀一個接一個不間斷地出現。
險惡:(地勢、情勢等)危險可怕。
險峻:山高而陡。
青蔥:深綠色或淺綠色。
裊裊不斷:形容煙霧纏繞上騰,不間斷的樣子。
即景:當時或當地的景色。
短促:時間很短。
諺語:群眾中流傳的固定語句,用簡單的話反映出普遍而深刻的道理。
轉彎抹角:抹角,挨著墻角繞走。沿著彎彎曲曲的路走。比喻說話繞彎,不直截了當。
晴爽:天空中云少或無云,很清亮。
秋高氣爽:形容秋季晴空萬里,天氣清爽。
迷蒙:昏暗看不清。
通過注音、釋義、造句等檢查學生對疑難字詞的掌握情況。
3、學生速讀課文,用橫線標出作者沿途經過的地方。
宜昌——西陵峽[黃貓峽——燈影峽(黃陵廟)——崆嶺峽(牛肝馬肺峽、崆嶺灘)——米倉峽(出峽處有香溪)]——巫峽——瞿塘峽——白帝城(孫夫人廟、八陣圖遺跡)——夔府的江岸
3、把握作者游蹤,并體會各峽山水的特點及景物特色。想想在游覽三峽的過程中,游客的心情有什么樣的變化?填寫下表。(老師要求:各峽的特點盡量用文中語句概括)
景物
特點
詩、諺語、典故
感覺
老師總結:
作者在游歷過程中的心理是不斷變化的。請大家細讀課文,在文中找出表現作者心理的句子,并分析它表明了作者的什么心理。
景物
特點
詩、諺語、典故
感覺
西
陵
峽
黃貓峽
山高不險,水急不狹
緊張
燈影峽
濃厚的江南風味
作者即景詩:
黃陵廟下江南味,也有垂柳也有花
很輕松
很悠閑
崆嶺峽
山形水勢,突然險峻
諺語:青灘葉灘不算灘,崆嶺才是鬼門關
極為可怕
米倉峽
水沒以前急,山更高峻
典故:王昭君浣妝
杜甫詩: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巫峽
山水最奇險最美麗
水險:窄、急、曲折、多灘
山妙:不單調
山高:筆直、整齊、險峻
云:奇形怪狀,應有盡有
有情趣
瞿塘峽
山勢稍低平,水仍險急
典故:劉皇叔托孤
凄涼
4、結構探究
全文共十段,大體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寫船尚未行時的所感、所想。
整篇課文,作者都是按照嚴格的時間順序來寫的,雖然寫本文時作者一定是去過三峽的,但他還是在第1段安排了尚未去時的所感、所想,這樣寫的作用:一是使文章讀起來層次井然,先后有序;二是設置懸念,“猴子現在雖說看不見了,三峽中山水的險惡形勢,我想同往日是沒有什么不同的。”“好比我自己,兩眼凝望著那些刀削成一般的山崖、怒吼著的江水,只有贊嘆,只有恐怖。”讀到這些,我們不禁產生幾個疑問:“現在的三峽同往日一樣嗎?”“那里的山,那里的水怎么樣?”如此,牽引著大家繼續(xù)往下讀,尋找答案。當然,作者也不忘發(fā)表自己對自然界的崇敬和向往:“到了這種地方,無論什么人,沒有不感到自己是過于渺小,自然界是過于奇?zhèn)サ??!苯酉聛?,作者開始根據行程向大家展示大自然的奇?zhèn)チ恕?/p>
第二部分(第2~9段),根據船的路線分別描寫三峽的景色。
第2段,總述三峽景觀。游程開始,簡括路線,引出三峽,宜昌→重慶→三峽→巫峽,從宜昌到重慶,以三峽為最險,三峽以巫峽為最奇。
第3段,第一站——西陵峽,西陵峽分四段,第一段黃貓峽,無險奇之處,“山雖高,然不甚險;江水雖急,然不甚狹。”作者筆墨輕輕一點,移至他處。
第4段,西陵峽第二段——燈影峽,因為作者“最愛黃陵廟”,故筆墨停留較多,還有他即景的詩句:“黃陵廟下江南味,也有垂楊也有花”,可見愛之甚深。既然喜愛,必有理由:一是因為此為古廟,環(huán)境甚好,一面枕江,三方繞樹;二是竹子瀟灑,花兒艷麗多姿;三是與山水相調和,帶著濃厚的江南風味。
第5段,西陵峽第三段——崆嶺峽,這里有兩處風景,牛肝馬肺峽和崆嶺灘,這里的山水很有特色,因此作者用了不少筆墨來描寫,牛肝馬肺峽“兩旁的山,像刀削成似的,橫在江中,成一個極曲折極窄的門,船身慢慢地從那門中轉折過去”,崆嶺灘也極險,“水從高的石灘上倒注下來,形勢極可怕。上水船在這里都得特別小心?!睘榱俗屪x者對其險可想而知,作者接下來引用了一句諺語:“青灘葉灘不算灘,崆嶺才是鬼門關”,這是對內容的極好證明和點綴。
第6段,西陵峽第四段——米倉峽,又名兵書寶劍峽,這里的距離不長,水勢沒有以前那么急,因此作者緊緊抓住富有特色的東西——山崖來寫,后面的文字都是為了這個特點做鋪墊。引用杜甫的詩“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方面極贊“赴”字所用之妙,一方面又從側面烘托了此處山峰多而富于變化,這種間接描寫的手法運用得很精妙。
第7、8段,過了西陵峽,到了巫峽,文章開頭就交待過巫峽,這里是三峽最奇險最美麗的地方,因此作者著墨最多。對于巫峽,作者是圍繞三種景物來寫的:山、水、云?!敖碾U,險在窄,險在急,險在曲折,險在多灘”?!吧降拿钐帲诓粏握{”。云呢,作者沒看到,但這并不妨礙他對云進行描寫,而是轉述老先生的話讓讀者對云也有大概的了解,“那時候,望不見天,望不見山峰,只見頂上云霧騰騰,有像牛馬的,有像虎豹的,奇形怪狀,應有盡有,那情形比起廬山來還要有趣?!?/p>
對山水的描寫中,作者的語言很精彩,“一層一層地你圍著我,我圍著你,你咬著我,我咬著你。”這一個“咬”字,將靜的事物寫活了,不由地在讀者面前浮現出一幅山山環(huán)抱,山山緊連的情景?!芭紶柨匆娨恢缓谏镍B,拼命地飛,拼命地飛,總覺得它不容易飛過那高高的峰頂。”子非鳥,焉知鳥“拼命”?但作者知道了,而且也努力想讓讀者知道,因為山那么險峻,他“總覺得它不容易飛過那高高的峰頂”。
第9段,過巫峽即入瞿塘峽。這里的山水倒沒有什么可寫的了,但借著歷史的沉淀,作者重點著筆白帝城,“古剎”、“蒼冷”、“隱約”、“鐘聲”、“斷斷續(xù)續(xù)”、“凄涼”等一系列冷色調詞語的使用則使人們不禁撫今追昔,默默傷感起來。
第三部分:(10自然段)寫走完三峽后的心情。
第10段,也就是課文的最后一段,三峽游完了,課文也該結束了,但作者仍未忘記再次點明主旨,“滿船的人,一到這地方,都感到一種‘脫去危險’的愉快,心靈中自然而然地生出來一陣輕松,好像一個人從險峻的山頂上走到了平地,從一個黑暗的山洞里走出了洞口似的,大家都放下心來,舒舒服服地喘了一口氣”,游客們此時才真正放下一顆心來,可見經過三峽時,那種山險、水急的情景多么讓他們緊張了。
1要求學生朗讀課文,劃分段落,總結各部分大意。
2抽學生發(fā)言。
3小結:
第一部分:(1~2自然段)總述三峽景觀。
第二部分:(3~9自然段)分別描寫西陵峽、巫峽和瞿塘峽的景色。
第三部分:(10自然段)寫走完三峽后的心情。
第二課時
一、合作探究
1、主旨探究
本文記敘了作者經過長江三峽時沿途所見到的無比雄偉綺麗的景色,表達了對大自然的贊嘆和喜愛之情,是一篇內容翔實、情文并茂的游記。
2、線索探究
本篇游記是以作者船行游蹤為線索,依次記敘、描寫景物,次序井然,文中開始先總述,然后逆江而上,分別記敘、描寫西陵峽、巫峽、瞿塘峽。記敘最長的西陵峽時,分四段介紹,條理清楚。另外,全篇文章詳略得當,對每一景點景物的描寫并不面面俱到,而是擇其最有特色的方面加以描述。
二、精段閱讀,品味語言
1、在三峽中,最吸引游客的應該是巫峽。朗讀課文第七、八自然段,找出這兩段所寫的內容,看看巫峽的美體現在什么地方?
(學生品讀⑦⑧段,品味生動地描寫了江水的險、峽山之高、云雨之奇妙多變的語句。)
學生發(fā)言后老師整合:
①“江水的險,險在窄,險在急,險在曲折,險在多灘。”
連用四個“險”字,有力地突現江水之險,江水的“窄”、“急”、“曲折”、“多灘”。
②“江水沖在山崖上、石灘上,發(fā)出一種橫暴的怒吼,有時候可以卷出一兩丈高的浪堆?!薄皼_”“卷”“怒吼”,足見江水之急,從視覺、聽覺的角度生動地再現江水之險。
③“這個峰很高,那個峰還要更高……一層一層地你圍著我,我圍著你,你咬著我,我咬著你。”
用擬人,生動地寫出了山的高峻、整齊,將群山寫活了。
④“兩旁的高山,筆直地聳立著,好像是被一把快刀切成似的,那么整齊,那么險峻。”“快刀切成似的”形象地寫出山的峻峭。
⑤“只見頂上云霧騰騰,有像牛馬的,有像虎豹的,奇形怪狀,應有盡有,那情形比起廬山來還要有趣?!薄跋衽qR,像虎豹”,形象地描摹出云的變幻多姿。
作者在巫峽描寫時運用了很多修辭手法,請在文中找出相關例句。
2抽學生朗讀他所劃的句子。
3指導學生分析文中的修辭手法,并體會其作用。
三、寫作特色
(1)本篇游記是以作者船行游蹤為線索,依次記敘、描寫景物,次序井然。
文中開始先總述,然后逆江而上,分別記敘、描寫西陵峽、巫峽、瞿塘峽。記敘最長的西陵峽時,分四段介紹,條理清楚。另外,三峽景物很多,作者并沒有面面俱到,而是選擇最有特色的方面加以詳述,全篇文章詳略得當,次序井然。
師總結:本文介紹三峽景物能抓住特色,詳略安排得當,根據景物的特點來調整描寫手法,如西陵峽山勢的高低,水勢的急緩各不相同,作者介紹得簡明扼要而又刻畫精準,記敘巫峽,則側重描寫其山水的奇險和美麗,同時涉及了聞名遐爾的巫峽山云雨;記敘瞿塘峽,則側重介紹了兩岸的人文景觀,既避免了重復,又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內涵。
(2)抓住景物特色,有詳有略。
長江三峽,山勢之高低、水勢之急緩、景物之特色各不相同,作者介紹時言簡意賅,抓住了要領。西陵峽四段,著重寫山、水的特點;巫峽,則著重描寫其山水的奇險、美麗,同時寫聞名遐邇的巫山云雨。瞿塘峽,不僅介紹了山勢與水勢,而且側重記敘了兩岸的人文景觀,豐富了山川景物的文化內涵。
總結:本文介紹三峽景物能抓住特色,詳略安排得當,根據景物的特點來調整描寫手法,如西陵峽山勢的高低,水勢的急緩各不相同,作者介紹得簡明扼要而又刻畫精準,記敘巫峽,則側重描寫其山水的奇險和美麗,同時涉及了聞名遐爾的巫峽山云雨;記敘瞿塘峽,則側重介紹了兩岸的人文景觀,既避免了重復,又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內涵
(3)本文采用多種手法描寫景物,生動形象。
如描寫巫峽江水之險,運用排比句:“江水的險,險在窄,險在急,險在曲折,險在多灘?!边B用四個“險”字,寫出江水的“窄”、“急”、“曲折”、“多灘”。描寫巫峽山的高峻,運用擬人手法:“一層一層地你圍著我,我圍著你,你咬著我,我咬著你”,非常生動,將群山寫活了。此外,用鳥“拼命地飛,總覺得它不容易飛過那高高的峰頂”,烘托山峰的高峻。文中多處運用比喻,如“兩旁的山,像刀劍削成似的”,言其峻峭;寫巫山云霧,“有像牛馬的,有像虎豹的”,言其變幻多姿。
(4)“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青灘葉灘不算灘,崆嶺才是鬼門關”、“黃陵廟下江南味,也有垂楊也有花”,文中恰當地引用古詩、諺語及自己的即景詩句,收畫龍點睛之效,言簡意賅,渲染氣氛,使游記增添了文化內涵和韻味。
課堂練習:
一、語言實踐
1.給下列加粗字注音,并解釋詞語。
(1)凝()望(2)瀟灑()
(3)裊裊()(4)浣()妝
(5)峰巔()
2.用下列詞語各造一個句子。
(1)玲瓏(2)險峻(3)瀟灑
3.在課文中找出你認為描寫生動、優(yōu)美的句子,用行楷抄寫在下面。
二、閱讀實踐
(一)
第三段是崆嶺峽。山形水勢,突然險峻起來,尤以牛肝馬肺峽一處最為可怕。兩旁的山,像刀劍削成似的,橫在江中,成一個極曲折極窄的門,船身得慢慢地從那門中轉折過去。在江北那一面作為門的山崖上,懸著兩塊石頭,一塊像牛肝,一塊像馬肺、牛肝今日猶存,馬肺已被外國人用槍打壞了。離牛肝馬肺不遠,有一個極險的崆嶺灘。水從高的石灘上倒注下來,形勢極可怕。上水船在這里都得特別小心。他們行船的人有一句諺語,“青灘葉灘不算灘,崆嶺才是鬼門關”,那情形也就可想而知了。往日的木船,真不知道是如何走過去的。
第四段是米倉峽,又名兵書寶劍峽。距離雖是不長,水勢雖沒有以前那么急,山崖卻更加高峻。出了峽,山便低平,有一個小口,那便是有名的王昭君浣妝的地方,叫做香溪。昭君村離此四十幾里,在秭歸縣東北。杜工部詩云“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要親自到這地方,才可以領略到前人用字之妙。一個“赴”字,把那里的山勢真是寫活了。那里的山峰,高的高,矮的矮,一層一層地既像無數匹馬在奔馳。所謂“赴荊門”,那形勢是一點也不假的。
4.崆嶺峽一段引用“青灘葉灘不算灘,崆嶺才是鬼門關”這句民諺的作用是什么?
5.本文開頭也引用了民諺,這句民諺是什么?它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6.米倉峽一段引用了杜甫的詩句“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其作用是什么?
7.將本文與七年級(上)冊中的酈道元的《三峽》相對照,體會游記與一般的記敘文有何區(qū)別。
(二)三峽(節(jié)選)
余秋雨
告別白帝城,便進入了長約200公里的三峽。在水路上,200公里可不算一個短距離。但是,你絕不會覺得造物主在作過于冗長的文章。這里匯聚的力度和美色,鋪排開去2000公里,也不會讓人厭倦。
瞿塘峽、巫峽、西陵峽,每一個峽谷都濃縮得密密層層,再緩慢的行速也無法將它們化解開來。連臨照萬里的太陽和月亮,在這里也擠捱不上。對此,1500年前的酈道元在《水經注》中說得最好: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他還用最省儉的字句刻畫過三峽春冬之時的“清榮峻茂”,晴初霜旦的“林寒澗肅”,使后人再難調動描述的詞章。
過三峽本是尋找不得詞匯的。只能老老實實,讓嗖嗖陰風吹著,讓滔滔江流濺著,讓迷亂的眼睛呆著,讓一再要狂呼的嗓子啞著。什么也甭想,什么也甭說,讓生命重重實實地受一次驚嚇。千萬別從驚嚇中醒過來,清醒的人都消受不住這三峽。
8.給下面同語中加粗的字注音。
冗長()擠捱()略無闕處()
曦月()酈道元()林寒澗肅()
9.文段中所引《水經注》中的話突出了三峽怎樣的特點?試翻譯這段話。
10.指出畫波浪線的句子所使用的修辭手法,并說說它在文中的作用。
11.結合課文《巴東三峽》和本文段,說說你對文段中畫橫線句子的理解或感受。
三、表達實踐
想象并描述三峽大壩建成后的宏偉景象。
教學教學反思:
1觀看幻燈片,聽教師講解,對三峽形成較直觀的認識。
2根據自己搜集到的資料,講述自己心中的三峽。注意盡量進行自然和人文景觀的描述,如講一些關于三峽的民間故事等。通過課堂講述,建立對三峽的感性認識。
跟隨教師的活動掌握疑難字詞
學生速讀課文,用橫線標出作者沿途經過的地方
把握作者游蹤,并體會各峽山水的特點及景物特色。想想在游覽三峽的過程中,游客的心情有什么樣的變化?填寫下表。
1細讀課文,找出體現作者心理的句子,并加以分析。
2朗讀所劃語句,稍作分析。
1朗讀課文,在書上劃分段落,并歸納段意。
2發(fā)言。有不同意見者積極補充。
3與教師一起理清文章結構。
4理清作者游蹤順序。
1閱讀7、8自然段,劃出運用了修辭手法的句子。
2朗讀所劃的句子,并指明其運用了何種修辭手法。
3體會文中所用修辭手法的作用
引導學生將這兩個段落與描寫西陵峽和瞿塘峽的段落作比較,體會作者根據景物特點而采用的不同的描寫方法。
學生自己歸納總結,提出意見,互相商討,也可一人提問,大家討論,解決問題。
在老師點撥下感受作者寫作特點。
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
主要運用朗讀法與討論法相結合。同時教師加以點撥,并結合多媒體教學,既形象直觀地演示各峽特點,又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激發(fā)他們的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情感,拓寬了他們的視野。
教學過程設計
運用多媒體讓學生直觀地把握三峽各景點的位置。同時也了解作者的游蹤,在學生讀課文時,出示三峽的景觀,引起學生學習興趣。
在把握三峽兩岸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時,主要利用表格,以合作探究方式找出,同時具體品味描寫景物特點的語句,感受三峽山險水急的特點,解決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的突破,作者極狀三峽山險水急的景物特點,但作者的情感寄托卻是隱匿在昭君出塞和劉備托孤的典故中,這些人物對推動當時的社會歷史起了重要作用,從而揭示出在歷史處于危難時期俊杰當敢逆流而動,推動歷史進步的文本內涵。
這節(jié)課的設計,讓學生不僅是和作者一起游歷三峽,欣賞三峽的優(yōu)美風景,更重要的是體會在游歷山水中所包涵的人文精神,體會作者于景、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長江三峽簡介
三峽為萬里長江上游最為雄偉壯麗的峽谷,由西陵峽、巫峽、瞿塘峽組成??绾?、重慶兩省市,西起重慶奉節(jié)白帝城,東至宜昌南津關,全長193公里(其中狹谷段合長90公里,寬谷段合長103公里),被譽為“山水畫廊”。
瞿塘峽,一稱“夔峽”,包括風箱峽和錯門峽。西起奉節(jié)白帝城,東至巫山縣大溪,長約8公里。江面最狹處不足百米,兩岸懸崖峭壁如刀削斧劈,云天一線,水急浪高,號稱“天塹”。陡峭的山巖上刻有“夔門天下雄”五個大字,氣勢雄偉。奉節(jié),古稱夔州,是三峽中游最大的縣城。城內歷史遺跡很多,古代詩人游此留詩者甚眾,故奉節(jié)有“詩城”之稱。城外江邊尚有當年諸葛亮所布的“八陣圖”遺址。所謂“八陣”是一種作戰(zhàn)陣法,是戰(zhàn)國時大軍事家孫臏創(chuàng)造的,據說是受了《易經》八卦圖的啟發(fā),所以又稱“八卦陣”。具體陣勢是:大將居中,四面各布一隊正兵,正兵之間再派出四隊機動作戰(zhàn)的奇兵。八陣散布為八,復合為一,分合變化,又可組成六十四陣,令敵軍難以對付。著名的白帝城,坐落于白帝山上,原名“紫陽城”。西漢末年,公孫述據蜀為王,筑城自衛(wèi)。因城中一井常冒白氣,猶如白龍飛騰,公孫述借此自稱“白帝”,改城名為“白帝城”。沿江可見到粉壁墻、孟良梯、倒吊和尚、犀牛望月等奇景。其中,粉壁墻上布滿歷代碑刻,琳瑯滿目,故稱“粉壁堂”。巫峽因巫山而得名,一稱“大峽”。出瞿塘峽,經過大寧河寬谷便是幽深秀麗的巫峽。巫峽包括金盔銀甲峽和鐵棺峽。西起巫山縣大寧河口,東至湖北巴東縣官渡口,全長約45公里。以秀麗著稱的“云雨巫山十二峰”分列兩岸。江北由西向東,有登龍、圣泉、朝云、神女、松巒、集仙六峰,江南有凈壇、起云、飛鳳、上升、翠屏、聚鶴六峰。其中,以神女峰最為俏麗有名。巫峽兩岸重巒疊嶂,群群如屏,水流曲折,波浪滔滔,幽深秀麗的景色猶如天然畫廊。
小三峽是大寧河的一條支流,由三撐峽、秦王峽、長灘峽組成,長約15公里。此峽兩岸峰巒疊翠,水流清澈見底,風光旖旎,勝似桂林之漓江。兩岸懸崖上有千年懸棺以及棧道石洞,充滿神秘感。還有“小小三峽”,風光十分幽美。
西陵峽,自官渡口至宜昌南津關,長約120公里,為三峽中最長者,以險峻聞名。峽內有兵書寶劍峽、牛肝馬肺峽、崆嶺峽、黃貓峽、燈影峽、青灘、泄灘、崆嶺灘、蛤蟆碚等名峽險灘。峽中懸崖凌云,怪石嶙峋,銀瀑飛瀉,古木森然,儀態(tài)萬千,兩岸有屈原祠、昭君故里、黃陵廟、三游祠、陸游泉等名勝古跡。
宏偉的三峽大壩工程基地,建于宜昌三斗坪,變成為新的三峽旅游景點。
分析所引用用詩句、諺語、典故的作用
1.民諺“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渲染了三峽一帶的險惡、悲涼的氣氛,為全文定下基調。
2.作者即景詩“黃陵廟下江南味,也有垂楊也有花”。
詩中“江南味”“垂楊”“花”,形象生動地描繪出黃陵廟一帶山水景色之美。突出了黃陵廟的環(huán)境優(yōu)美的特點
3、諺語“青灘葉灘不算灘,崆嶺才是鬼門關”。
表現了崆嶺灘的險惡、可怕。前句運用對比手法,突出顯現崆嶺灘,后句中用“鬼門關”形容崆嶺灘,其險可見,令人望而生畏。
4、詩句:“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突出贊賞詩中“赴”字運用之妙,從而進一步表現了沿江兩岸如群馬奔馳的山勢,詩的后句也贊揚了明妃王昭君。
5、典故“劉皇叔托孤”
文章一方面寫白帝城樹木青蔥,玲瓏可愛,另一方面寫劉皇叔在此托孤的悲慘故事,突出了三峽景色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更耐人尋味。6、歸納總結
自古以來,凡名山名川均與名人、詩、諺、典故結下了不解之緣,呈現出與自然共生共榮,相輔相成,相映成輝的奇特現象。長江三峽之所以流芳百代、名揚四海,一方面固在其為自然景觀,因山水雄、奇、險、秀而甲天下;另一方面也在于其眾多的人文景觀,得益于歷代騷人墨客傾情三峽,留下一串串光輝足跡于山巒水畔,寫下一篇篇不朽詩章傳頌于后世,在長江三峽滾滾不盡的激流里,流淌著多少千古絕唱、千古佳話!三峽給歷代文人以文學的養(yǎng)料和創(chuàng)作激情,而他們則報答三峽以文珍墨寶和名人效應。
歸納文章的寫作特點
1、文章按照作者的游蹤,依次記敘、描寫景物。層次井然。文中開始先總述,然后逆江而上,分別記敘、描寫西陵峽、巫峽、瞿塘峽。記敘最長的西陵峽時,分四段介紹,條理清楚。
2、介紹景物時,能抓住特色,詳略得當。
3、采用多種修辭與寫作手法來描寫景物,生動形象。用擬人、比喻、排比等多種修辭手法,突出景物的特點,用烘托、對比、反襯的寫作手法突出了三峽的險惡。
4、文中恰當地引用古詩、諺語、及自己的即景詩句,收到了畫龍點睛之效,言簡意賅,渲染氣氛,使游記增添了韻味。
參考答案
1.(1)níng目不轉睛地看。(2)xiāosǎ文中形容竹子生長得自然大方,有韻致,不拘束。(3)niǎo文中形容煙氣繚繞上升。(4)huàn梳洗打扮。
(5)diān山的頂峰。
2.提示:“玲瓏”的意思見“重點詞語解釋”?!半U峻”的意思是指山勢高而險。“瀟灑”是自然大方,有韻致,不拘束的意思。
3.提示:可以選擇抄寫“語言品析”中列舉的句子。
4.表現了崆嶺灘的險峻、可怕。前句運用對比手法,突出崆嶺灘;后句用“鬼門關”形容崆嶺灘,其險峻可怕,令人望而生畏。
5.“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渲染了三峽一帶險峻、悲涼的氛圍,為全文定下基調。
6.突出贊賞詩中“赴”字運用之妙,從而進一步表現了沿江兩岸如群馬奔馳的山勢。
7.《巴東三峽》為游記,作者置身三峽中,有時直接抒發(fā)自己的情感,而《三峽》一文則多為客觀描繪;《巴東三峽》寫景物時常用渲染、鋪敘,《三峽》的記敘文字則十分洗練。
8.rǒngáiquēxīlìjiàn
9.突出了三峽的濃縮(力度與美色)的特點。翻譯:兩岸都是連接著的高山,幾乎沒有中斷的地方。層層的懸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陽都遮蔽了。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時候,連太陽和月亮都看不見。
10.排比。從不同角度陳述三峽對人的震撼,突出了三峽的奇險。
11.給人的感受是:人類在自然面前總是渺小的,任何語言也都黯然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