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必修三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1-01-18高三語文緣事析理教案。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在教學方面無論做什么事都有計劃和準備,作為高中教師就要好好準備好一份教案課件。教案可以讓講的知識能夠輕松被學生吸收,幫助高中教師能夠井然有序的進行教學。那么,你知道高中教案要怎么寫呢?急您所急,小編為朋友們了收集和編輯了“高三語文緣事析理教案”,相信您能找到對自己有用的內容。
撥云見日析事例
——緣事析理學習寫得深刻
一、目標概說
1、教學目的與要求
①訓練學生運用以小見大、由表及里等方法對事例進行分析,探求隱藏在事例表象后的本質特征;
②訓練學生展開聯想,找出與事例相聯系的其他現象,運用比較鑒別、探究原因、預測未來(預測事情的發(fā)展趨勢)等方法深入分析事例。
2、教學重點
思維訓練,運用以小見大、比較鑒別、探究因果、預測未來等方法分析事例。
3、教學難點
由一事聯想到他事,進而分析這些相互聯系的其他事例,比較鑒別,形成較深刻的觀點。
二、教學創(chuàng)意
1、將思維訓練與作文訓練相結合。課堂中大部分時間深入分析一件事例,在分析的過程中滲透以小見大、比較鑒別、探究原因、預測未來等方法,學生思維始終圍繞一件事例,對該事例進行深入探討。教給學生一種思考問題的套路,這種思考問題的套路同時也是一種作文的模式。
2、采用辯論的方式,激活課堂,增大課堂容量,同時訓練學生辨證地看問題。
三、實施過程
(一)故事導入
導語:前不久看到了這樣一個小故事,某個大學校園里,一個大學生出寢室要給室友留一張字條,告訴他鑰匙放在哪里。可是“鑰匙”兩個字他不會寫,就問了其他寢室的同學,問了好幾個,誰也不會寫,沒辦法,只好用“KEY”來代替了。
請大家就這件事發(fā)表一下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引導:如果說某一個大學生出現這樣的問題是偶然現象,是暫性遺忘,那一連好幾個人記不住這個詞就能看出些問題了。
明確:現在許多學生重視英語的學習而忽視了母語的學習,社會上重英文輕漢語的現象也十分嚴重。
過渡:大家從一件細小的生活瑣事看到它背后蘊藏的大的社會問題,這種思考問題的方式叫——以小見大。
(二)解題明旨
過渡:現實生活中每時每刻都發(fā)生著這樣的小事,它們的背后往往蘊含著一定的道理。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種說理的方法,緣事析理——學習寫得深刻。
什么是緣事析理呢?緣事析理是指依據事例分析它所蘊含的道理。
(三)方法指導
過渡:那么,如何從客觀事物中挖掘出深刻的道理呢?
前人的經驗有很多,今天的課堂為大家介紹這樣幾種做法:以小見大、比較鑒別、探究因果、預測未來。(板書:以小見大、比較鑒別、探究因果、預測未來)
(結合課文講解這些方法。)
提問:我們學習過的雜文《剃光頭發(fā)微》就是一篇“緣事析理”的文章。這篇文章由什么事想到了什么理呢?
明確:由理發(fā)匠不肯給農民剃平頭想到掌權者如何使用權力的問題。
過渡:由理發(fā)這樣的小事想到的是社會上權力使用的大問題,這就是——以小見大。那么,作者是如何由“理發(fā)”想到“權力”問題的?文中幾句話表明了作者思維的轉換過程,是哪幾句?
明確:“當然,問題不在于什么標準,也不在于這位城里人的理發(fā)師為什么瞧不起‘鄉(xiāng)下佬’(那里面當然大有文章的),而在于為什么他可以任意決定誰該剃平頭,誰只能剃光頭,可以這樣為所欲為?
原因簡單之至:剃頭刀在他手里?!?br>
提問:作者在這幾段中是如何深入思考理發(fā)匠不肯給農民剃平頭這一事例的?
明確:作者思考理發(fā)匠可以任意決定給農民剃什么頭的原因,是因為剃頭刀在他手里,這種思考問題的方式就是探究因果。
提問:這篇文章作者還聯想到了古今中外許多與頭發(fā)有關的事例來比較鑒別,如清朝“留發(fā)不留頭”、舊社會理發(fā)工人社會地位低、石達開的對聯、古代的髡刑、許多國家罪犯剃光頭,作者這樣比較鑒別的用意是什么呢?
明確:比較以突出相同點,頭發(fā)自古以來就與政治相關,那么,本文由理發(fā)想到權力不至于被讀者說是小題大作。
(四)想得深刻
1、過渡:在《剃光頭發(fā)微》中,作者主要運用以小見大、探究因果、比較鑒別三種方法,將一件再普通不過的事例分析得十分深刻。下面我們來看看這個事例。
出示課件1:
故宮里的“星巴克”:在故宮一座古香古色的大殿一角,星巴克咖啡店——一家美國咖啡店——開門營業(yè)了六年。你如何看待此事?
提問:請大家運用以小見大的方法來分析這一事例。
引導:這雖然是一件小事,但它很有代表性。故宮,可以說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而星巴克咖啡代表的則是美國消費文化。
明確:外國文化已大舉進入我國。
2、過渡:同學們以小見大,由表及里,從現象看到了本質。這則事例反映的是文化問題。僅就此一個事件來談文化問題顯然是單薄而沒有說服力的,現實生活中有沒有與之聯系的事例呢?(有)你如何看待這些事例?對此有何觀點?
引導:近些年對外來文化我們可以說是屢見不鮮,比如外來服飾、外來節(jié)日、外來影視、外來飲食等。大家來說說你身邊外來文化的例子,并對此發(fā)表自己的看法,請采用“引例——析例——結論”的模式。
出示課件2:
請緣引你耳聞目睹的“外來文化進入我國”的事例發(fā)表觀點,按以下模式:“引例——析例——結論”。
學生活動:深入思考一兩分鐘,準備發(fā)言。
(對外來文化大肆進入我國,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看法,甚至會形成完全對立的觀點。只要學生言之成理能自圓其說,教師都應予以充分的肯定。這一環(huán)節(jié)旨在讓學生明確“引例——析例——結論”的模式,并學會對事例作點分析,教師應讓盡量多的學生發(fā)言??赡艿挠^點如下:)
明確:很多外國品牌的服飾大量進入我國,比如耐克、阿迪達斯等,這樣的服裝樣式新穎、穿著舒適有品位,它們讓我們的生活更多姿多彩。
——外國產品對國產品牌是一個沖擊,很多人寧愿花高幾倍的價格去購買洋品牌,對民族品牌的發(fā)展很不利。韓國人就有強烈的愛國意識,只購買本國產品來支持民族品牌,應當學習這種精神。
——近幾年韓劇日劇大在我國很流行,這些影視作品很感人,充滿積極向上的力量,吸引了大批觀眾,觀眾在娛樂的同時得到思想教育。
——很多青少年喜歡的日本動漫作品充斥著色情與暴力,毒化人們的思想,讓缺少分辨能力的青少年誤入歧途,我們應該堅決抵制。
——現在流行過洋節(jié),比如圣誕節(jié)、情人節(jié)、感恩節(jié)等,這些節(jié)日比傳統(tǒng)節(jié)日更關注親情,豐富了我們的文化生活,不應當制止。
——人們在過洋節(jié)的同時忘掉了本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甚至春節(jié)在洋節(jié)面前也黯然失色,民族文化特色逐漸喪失。比如韓國最近端午節(jié)申遺成功,它將被國際公認為韓國節(jié)日,這正是中國人不重視本國節(jié)日的后果。
……
3、(師小結并過渡,引導學生思維橫向展開,比較鑒別)剛才大家談到的都是文化領域中的“入侵”現象,那其它領域,比如生物界有沒有這樣的事例呢?
明確:食人鯧入侵。食人鯧是亞馬遜河中一種兇猛的魚類,被引入我國內陸河流后,食人鯧瘋狂地捕食其他魚種,導致其他魚種大量減少甚至滅絕。在許多中國人心中,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是腐朽過時的東西,由此可以想到,如果任由外來文化肆虐,對傳統(tǒng)文化是不小的沖擊,后果十分嚴重。
——秘魯國家動物園里,一只重點保護的美洲虎生活在一座占地1500英畝的虎園里,它成天躺在裝有空調的虎房里,除了吃就是睡??墒亲詮墓ぷ魅藛T把三只豹放進虎園后,它再也沒有回過虎房,不是站在山頂長嘯,就是沖下山來去草地上游蕩。它開始自己捕獵,不再象以前一樣只吃管理人員給的肉,身體變得強壯了,行動也頗為靈活了。引入競爭可以促進自身的發(fā)展,所以外來文化的進入對促進我國文化的發(fā)展是大有裨益的。
4、(師小結并過渡,引導學生思維縱向發(fā)展,探究因果、預測未來)剛才我們從橫的角度展開思考,想到了許多與“故宮中的星巴克”相關聯的其他事例。事物是發(fā)展變化的,我們還可以從“縱”的角度對這一事例本身進行思考。
師:首先我們來探究原因。前一二十年外來文化在我國就沒有如此風行,為什么今天會發(fā)生這樣的現象?
明確:隨著改革的深入,我國與其他國家各方面的交流日益頻繁,而文化方面的交流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因此,我們很容易在身邊看到這樣的例子。從這一個角度來看,文化的交流勢不可擋。
師:還可以預測未來。你覺得照這樣的趨勢發(fā)展下去會有怎樣的結果?
明確:也許有一天文化大融合,漢民族的文化會被其他強勢文化同化甚至消失。歷史上就有過類似的現象,比如我國很多少數民族文化到現在已經逐漸萎縮消失,被漢文化所同化。
——漢文化源遠流長,受到其他許多國家青睞,其影響遍及全球,如近年來流行的漢語熱、儒學熱等。漢文化不會被其他文化同化,相反會吸取其他文化所長,繼續(xù)發(fā)揚光大。
5、(過渡語)剛才大家所談的觀點有很大的分歧,對外來文化的進入,有的同學贊成,有的同學反對。那么,外來文化進入我國,究竟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呢?下面請大家就此展開課堂小辨論。
辯論過程略。
6、剛才大家唇槍舌劍、你來我往,辨論十分激烈。其實,對這個問題,不僅是我們青少年學生,就連那些學術的泰斗也是見仁見智,各執(zhí)一端。請看大屏幕。
出示課件3:
現代西方文明為創(chuàng)造一個干枯無味的物質世界而大鬧天宮,破壞全球生態(tài),是亙古未有的例外,是世界宇宙觀中的異教!面對著歐風美雨的大泛濫,要把筑堤開渠奮不顧身的抗洪的大禹精神,轉化為學術文化的道德大勇。
——哈佛大學教授、美國社會科學院院士杜維明
中國人有一份豐厚的文化遺產,然而一個多世紀的歷史表明,這份遺產非但沒有能給我們以惠贈,反而是一種負擔,一種妨礙我們踏上現代新路的阻力。這種文化遺產,雖然可為后人的發(fā)展提供一定的文化基礎,同時又妨礙后人對新事物的接納和對新事物的創(chuàng)造。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湖南師大教授啟良
美人之美,美已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中國社科院院士、華中理工大教授楊叔子
(五)寫得深刻
(過渡語)剛才大家談了自己的看法,我們也了解了文化名人對外來文化進入我國的觀點。老師又如何看待這一問題呢?請看老師的文章《從“故宮中的星巴克”說開去》。
出示課件4:
下水文《從故宮中的“星巴克”說開去》
教師范讀下水文。
提問:將思考問題的過程下筆成文就是一篇緣事析理的文章,那這篇文章的結構是怎樣的?
明確:引例、析例、再引例、再析例、結論。
提問:文中運用到的思考問題的方法有哪些?
明確:以小見大、比較鑒別、探究因果、預測未來。
(六)實戰(zhàn)演練
(過渡語)看來,寫緣事析理的議論文并不難,大家將事例想深刻了,再把這種“想”的過程落筆成文,就是一篇思想深刻的文章了。我們來看下面這則事例。
1、出示課件5:
金魚是鯽魚的變種,徹頭徹尾是人類馴育的結果。人類對其一貫的要求是美。只要美就行。而金魚的捕食能力卻被作為美的代價退化殆盡。不會捕食,危機感便無時不在,它別無選擇地必須抓住每一粒投向自己的食物,而人把食物精工細制得可口至極,成為一種其無力抗拒的誘惑,于是不會搖頭的金魚吃啊吃,直到連同食物一起沉至水底。jAB88.CoM
2、學生根據前面的思維訓練方法“緣事析理”,以《金魚之死的啟示》為題寫一篇800字左右的議論文。(課后完成)
(七)課堂總結
我們生活中所遇到的多是些平凡小事,它們粗看不起眼,細究大有深意。我想通過這堂課讓大家學習運用以小見大、比較鑒別、探究原因、預測未來等方法去緣事析理,并將自己的感悟記在練筆本中。我相信,只要大家堅不懈,一定能寫出深刻的文章,最終成為一個目光銳利、思想深刻的人。
四、教師下水作文
從“故宮中的星巴克”說開去
在故宮一座古香古色大殿的一角,一家“星巴克咖啡店”已開設了六年。這家披著西服的洋店,鶴立在長袍馬褂的建筑群里,格外醒目,不,應該是格外刺眼。它仿佛向前來故宮的游客訴說著什么……
(在描述與評論中引出事例)
星巴克咖啡店是美國消費主義、實用主義的象征,“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它能在故宮生存六年,說明它迎合了許多游客,尤其是外國游客的消費心理。故宮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圣地,將“星巴克”開到故宮,卻令人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它象征著外國文化的“軟力量”在我國——一個五千年文明古國的滲透與擴張。
(析例,以小見大)
近年來,外國文化的滲透與擴張的事例比比皆是:那聳立在大街小巷的一家家國外品牌服飾店;那一層層張貼在學府校園里的英語補習海報;那一部部占據著電視屏幕的日劇韓劇。還有那五花八門的西式快餐店、日本料理、泰式推拿,真是歐風美雨,鋪天蓋地,日劇韓劇,遮天蔽日。
(橫向展開,聯系現實生活中的例子,扣題“說開去”)
面對軟力量的強大攻勢,許多同胞,尤其是青少年在不知不覺中喪失了自我。他們花大量的時間苦讀英語卻忽視自己的母語;他們熟知比爾蓋茨、喬丹卻冷落了老舍、巴金;他們迷戀日本漫畫卻不讀《詩經》、《離騷》……
(再引例,展開對比,已現觀點)
外國文化正一步步蠶食著我們原本有限的心靈空間。自然界中有“生物入侵”一說,武漢東湖的水面就曾被從國外引進的水葫蘆——一種生長極迅速的豬飼料侵占,導致其他物種的萎縮甚至銷聲匿跡。文化也是如此。當人們只滿足于聲色大餐的感官刺激,心靈就會被金錢物欲所填滿。今天,有幾個人能靜靜地坐下來與古典對話和傳統(tǒng)交流?傳統(tǒng)文化正漸漸被我們拋棄。山東曲阜孔廟恢復祭孔儀式竟然要跑到韓國去學習程序不正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嗎?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假如有一天,我們斬斷曾滋養(yǎng)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的臍帶,斬斷將我們緊緊聯系的民族文化紐帶時,我們的民族凝聚力在哪里呢?我們靈魂的根又在哪里呢?楊叔子博導說得好:“科學落后,一打就垮;人文缺失,不打自垮?!?br>
(再析例,比較鑒別,分析任其發(fā)展的后果)
這絕不是杞人憂天危言聳聽,最高意義上的侵略就是文化侵略。歌德曾經說過:“文化的衰落表明一個民族的衰落,這兩者走下坡路的時間是齊頭并進的?!?br>
(補說一層,論證嚴密)
誠然,外國文化也有精華值得我們吸收。在各國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的今天,我們再也不能閉關鎖國固步自封;但我們要牢記,在對外來文化實行“拿來主義”時,一定要將本民族文化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發(fā)揚光大,一定要保持本國文化的特色。
(得出結論)
五、教學反思
這堂作文課的主要目的是進行思維訓練,通過深入思考一件事例“故宮中的星巴克”來讓學生明確,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系的,因此思考問題不能就事論事,事物又是發(fā)展變化的,要以發(fā)展變化的眼光來看待事物。由此,我們緣事析理的方法主要就是以小見大、比較鑒別、探究因果、預測未來等。我覺得本課的教學要注意如下幾點:
1、在課堂中凸現以小見大、比較鑒別、探究因果、預測未來這幾種方法,讓學生學有所獲,舉一反三,在分析其他事例時運用這幾種方法。
2、選擇文化作為議論的話題,對高中生來說有點深,要盡量選擇與高中生生活聯系緊密的文化現象,如能讓學生課前搜集有關資料,課堂的討論會更加順暢深入。
3、對事例的辯論目的不在于形成一致的觀點,而在于學會在辯論中辯證地看問題,學會在分析問題時從“對手”的角度思考,以使自己的觀點更加嚴密深刻。
4、教師例文有較強的示范性,展示例文的目的是讓學生明確,將自己深入思考事例的過程落筆成文便是一篇深刻的文章。
六、學生例文
金魚之死的啟示
翔宇監(jiān)利總校胡夢琴
金魚玲瓏可愛,贏得了不少人的青睞。但它貪戀美食,對人類拋來的美味的魚餌“來者不拒”,最終飽脹而死,沉于缸底。追根究底,金魚之死是由于它經不住美食的誘惑。因貪圖美味而喪失了生命,悲夫,“須知香餌下,觸口是銛鉤”。
當今世界,如美食般的誘惑何其多也:名牌服裝,鋪天蓋地;電腦游戲,層出不窮;網絡傳奇,亦夢變幻;冰毒白粉,觸目驚心……
有多少人在這燈紅酒綠中醉生夢死!潛意識中對種種誘惑保持警惕的能有幾人?徹底與這些誘惑劃清界限的又有幾人?很多人打著“向新奇領域進軍”的旗幟、喊著“享樂在前,吃苦在后”的口號,“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最終釀成悲劇,自食惡果。
前幾年震驚國人的“大頭娃娃”事件,至今回想仍是心有余悸。正是由于廠家經不住高額利潤的誘惑,摧毀自己的道德底線,昧著良心生產劣質奶粉,才會導致一個個無辜兒童的傷殘甚至死亡。當真相查出,這些不法廠商所受到的不僅是法律的制裁與道德的譴責,更多的是良心的倍受煎熬。當他看到無辜的受害兒童,或許他自責后悔過,但苦果已經釀成,即使含淚也要咽下。
現實生活中,這種因不能抵制誘惑而誤入歧途的例子不絕于耳。今天報導某某少年犯原本品學兼優(yōu),只因一念之差而邁向深淵,明天傳聞某某大官因大肆貪污而受法律制裁……倘若有一天,這個歷經滄桑,不曾屈服于列強的堅船利炮的泱泱大國,因為我們這一代人被誘惑消磨了斗志再次落后于世界民族之林,試問我們有何臉面面對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先輩們,又如何配得上“東方雄獅”的美譽。
誘惑的危害由此可見一斑。它看似美麗,讓人為之心動,然而一旦被它纏住,便如同飲了慢性毒藥,一點點將生命消磨殆盡。古往今來,甘愿“以身試藥”的人卻絡繹不絕。
嫦娥經不住仙丹的誘惑,只身升月,落得“碧海青天夜夜心”的下場;亞當夏娃經不住好奇心的誘惑,偷食禁果,最終受到上帝的懲罰,永離伊甸園;劉阿斗經不住奢侈生活的誘惑,貪圖享樂,茍且偷安,終成亡國之君;大貪官劉青山經不住金錢的誘惑,背棄黨章,背棄人民,背棄自己的原則,甘愿淪為金錢的奴隸,最終身首異處,為人不齒……
歷史與現實都在提醒我們,面對形形色色如潮水般向我們涌來的誘惑,我們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堅決果斷地向誘惑說“不”。惟有如此,我們才不至于成為那不會搖頭最終沉入缸底的金魚。
“金魚之死”這一現象的本質是什么?作者探究因果,得出其飽脹而死的原因是經不住美食誘惑,再據此橫向展開聯想,寫到歷史現實中不能拒絕誘惑的實例,使文章內容充實。文章的結尾得出結論,面對誘惑,我們青少年要懂得搖頭說不,聯系現實,事例典型,“嫦娥”一例,可謂妙筆,觀點較為深刻。
金魚之死的啟示
翔宇監(jiān)利總校胡遠
靈巧可人的金魚,在透明的魚缸內肆意地綻放著它們的美麗。這美的精靈,為飽口福,不遺余力地追逐每一粒人類拋下的食糧。最終飽脹而死,永遠地沉入了缸底,如鮮花一般凋謝。
金魚之死究竟是誰造成的?一定會有人說是金魚的貪婪殺死了它自己。可是,螻蟻尚且偷生,失去捕食能力的金魚,對人類投下的食物,每投必食,何過之有?相比之下,人類似乎更為貪心——有多少人為了追名逐利用盡心機甚至不惜傷害他人利益?金魚為何不能為了生存而追逐?由此可見,金魚之死,原因不在于金魚,而在于人類。是自詡聰明的人類,妄想征服自然,剝奪了金魚的捕食能力,扼殺了這自然的美麗。
人類從來就不曾放棄征服自然的幻想。青藏鐵路的建成使它成為貫穿世界屋脊的中華龍脈,人類不禁得意洋洋,即使高寒缺氧,寸草不生的絕境,人類不也能把它踩在腳下嗎?是的,人類的確該為此自豪,然而,在自豪的同時,又有多少人關心那些藏羚羊去何處產仔?那些波黑勁鶴向何處遷徙?是的,修了路橋過道,而這些真能保證它們的生活不受影響嗎?
當今世界,人類的欲壑越來越大,總是千方百計地填補空虛的心靈。于是,人類充分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將魚困進一個個造型各異的魚缸,欣賞它們在其中掙扎的姿態(tài);將一個個小昆蟲制成項鏈掛在美麗的脖子上來彰顯個性;將一只只小動物關進實驗室為人類的科學發(fā)展作貢獻……
可是,擁有聰慧大腦的人類,卻一再忘記,物極必反,任意改變自然,最終必會遭受自然的報復。
巴西昆蟲學家為使當地蜜蜂多產蜂蜜,特意引進一種高產蜜蜂與當地蜜蜂雜交,可他們萬萬沒想到,培育出來的,竟是一只只毒性極強、兇猛異常的殺人蜂。自1957年起,超過1000人被它叮咬而死,被蜇死的家畜更是不計其數。目前殺人蜂向北進入委內瑞拉,向西進入秘魯和智利,而人類卻無計可施,只能默默承受。再如近年來不斷出現的自然災害、環(huán)境惡化、空氣污染,無一不是人類不計后果破壞自然的惡果。
誠然,歷史在前進,我們不會再對自然俯首稱臣,我們要逐步改造自然,為人類造福,但最聰明的改造一定是與自然和諧相處。任何征服自然的做法無異于自掘墳墓!要時刻謹記:自然絕不會任由人類擺布,人類的肆意妄為,必將以自食惡果而告終。
反彈琵琶,透過材料的表象,指出金魚的悲劇是人類造成的。人類因為貪欲而造成金魚的悲劇,而造成大自然的悲劇,最終也將為自己制造悲劇。啟示如警鐘,令人警醒,觀點新穎,且能自圓其說。文章采用“引例——析例——結論”的結構,層次清晰。
延伸閱讀
高三英語教案:《高三短文改錯精練精析》教學設計
If someone asks you how you can make you always 1. ________
happy, you will perhaps find rather difficult to give him 2. ________
a proper answer. Did you remember the old saying "No 3. ________
human being can really happy who is not giving or trying 4. ________
to give happiness to others " ? If you will always think of 5. ________
taking more from others and give them less, you won't be 6. ________
able to have happiness in your life even you are very rich. 7. ________
Here's an article for you. If each of you follow it, there 8. ________
will be an end to many unhappy days of yours. So you should 9. ________
learn to give up your own interests when necessarily to do so. 10. ________
II
When my father bought me a computer as a birthday gift for 1. ________
me in last year, I felt very exited. As we all know, computers 2. ________
are getting more and more usefully now. Much information can 3. ________
be stored in them. We can also learn that has lately happened 4. ________
in the world on the Internet. In the past, people had to do lots of 5. ________
work which was very dangerous. Now, but, computers can do it 6. ________
instead. When an exam is coming, I often did some exercises 7. ________
on my computer. Then it will correct it and tell me the right 8. ________
answers. In this way it is very convenient for me to prepare 9. ________
the exam than before. The computer has become my real friend. 10. ________
[答案與解析]
I. 1. you→yourself。 make oneself happy"使自己高興",是習慣用法。2. find后加it。 it 為形式賓語,真正的賓語是后面的不定式短語。3. Did→Do。用一般現在時表示"經常"。 4. can后加be。 情態(tài)動詞后應加動詞原形再加形容詞。5. 去掉will。6. give→giving。 giving與taking 并列作介詞of的賓語。7. even后加though或if。 even though / if為從屬連詞,意為"即使,縱然",引導讓步狀語從句。 8. follow→follows 9. 本行無錯。10. necessarily→necessary。完整形式應為when it is necessary to do so。
II. 1. 去掉me。間接賓語me已經與for構成介詞短語寫在了后面。2. 去掉in。3. usefully→useful。get后用形容詞作表語。4. that→what。what引導賓語從句且在從句中用作主語,而that不能充當賓語從句的主語。5. 本行無錯。 6. but→however。however 是副詞,并用逗號與其它詞隔開,而but為連詞,連接并列句。7. did→do。前后時態(tài)照應。8. and前的it改為them。代指前面的exercises。 9. very→more。more convenient...than before構成比較結構。10. the前加for。 prepare for the exam意為"為考試作準備"。
高三地理產業(yè)轉移教案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在教學方面無論做什么事都有計劃和準備,作為高中教師就要根據教學內容制定合適的教案。教案可以讓學生們充分體會到學習的快樂,讓高中教師能夠快速的解決各種教學問題。所以你在寫高中教案時要注意些什么呢?為滿足您的需求,小編特地編輯了“高三地理產業(yè)轉移教案”,歡迎您閱讀和收藏,并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第五章第二節(jié)產業(yè)轉移──以東亞為例
一、教材分析
1.本節(jié)教材對應的課標要求
標準:舉例說明產業(yè)轉移對區(qū)域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
活動建議:開展一次模擬活動,扮演角色,交流看法
2.課程標準解讀對上述課標的闡述
1)這條標準是要求學生通過實例的分析認識:產業(yè)的轉移對產業(yè)遷出區(qū)和遷入區(qū)地理環(huán)境不同的影響。
2)發(fā)生產業(yè)轉移有多種原因。
第一種情況:因為當地的環(huán)境、資源等問題而將當地的產業(yè)向其他區(qū)域轉移。如美國東北部的產業(yè)向西、向南轉移,這樣的產業(yè)轉移對遷出區(qū)來說,可能有利于環(huán)境的改善,但若不注意發(fā)展其他產業(yè),也可能造成就業(yè)問題。
第二種情況:因為要尋求新的市場而發(fā)生產業(yè)轉移。如臺灣產業(yè)向祖國大陸轉移,這種轉移可以增加遷入區(qū)的就業(yè)機會。
高三地理教案:《認識區(qū)域》教學設計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老師職責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讓學生更好的吸收課堂上所講的知識點,使教師有一個簡單易懂的教學思路。您知道教案應該要怎么下筆嗎?下面是小編精心為您整理的“高三地理教案:《認識區(qū)域》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為您提供參考!
【考試內容與要求】
考點:區(qū)域的含義、中國省級行政區(qū)劃
【重點與難點】
◆區(qū)域的含義
◆中國省級行政區(qū)輪廓、位置的記憶
【考點梳理與拓展】
1、區(qū)域的含義:
(1)概念: 。
(2)區(qū)域特征:區(qū)域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界線,具有明確的
__________,其內部某些特征相對一致,并與其他區(qū)域有所區(qū)別。
2、區(qū)域劃分:劃分指標有______指標或______指標;自然要素特征指標或______要素指標。區(qū)域劃分目的:了解各區(qū)域之間的______,因地制宜地對區(qū)域加以開發(fā)利用。
3、區(qū)域特征及其實踐意義:
特征
含義
實踐意義
整體性
區(qū)域內部各地理要素之間________、
________,構成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
資源利用要綜合考慮,正確處理資源開發(fā)利用與環(huán)境保護的關系
差異性
各個區(qū)域之間普遍存在著差異性;區(qū)
域內部也有差異
必須遵循________的原則,揚長避短,促進區(qū)域發(fā)展。
開放性
區(qū)域之間有著各種各樣的聯系,使地
理空間呈現出開放性的特點
必須加強區(qū)域______,實現________,協(xié)調發(fā)展。
【經典例題1】
區(qū)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間單位,它是人們在地理差異的基礎上,按一定的指標和方法劃分出來的。由于目不同,所用的指標和方法也不同。圖1中黃河流域作為一個區(qū)域,其劃分的方法是
A.利用單一指標劃分 B.利用綜合指標劃分
C.以行政區(qū)劃為指標 D.利用氣候、地形等指標
【經典例題2】
讀圖2,回答1—2題。
1.該圖能正確表達出的區(qū)域特征為
A.區(qū)域具有一定的面積、形狀和邊界
B.區(qū)域內部的特定性質相對一致
C.區(qū)域可劃分為下一級區(qū)域
D.區(qū)域的邊界是明確的
2.半干旱地區(qū)多是草原放牧區(qū),濕潤半濕潤地區(qū)多是農業(yè)區(qū),這反映出地理環(huán)境影響著區(qū)域的
A.發(fā)展水平 B.生活特點
C.發(fā)展方向 D.發(fā)展條件
【經典例題3】
區(qū)域之間常發(fā)生物質、能量、信息等的流動。圖3表示甲、乙兩個不同區(qū)域示意圖,讀圖回答1—2題。
1.若甲、乙分別對應我國目前的農村、城市地區(qū),則沿箭頭①方向在區(qū)域間調配的是
A.資金 B.勞動力
C.信息 D.觀念
2.若甲表示發(fā)達國家,乙表示發(fā)展中國家,則沿箭頭②方向在區(qū)域間調配的主要是
A.初級礦產品 B.糧食 C.工業(yè)制成品 D.廉價勞動力
4、中國省級行政區(qū)劃:我國共有____個省級行政區(qū),其中直轄市有____個,特別行政區(qū)有____個。
【經典例題4】
圖4表示我國四個省級行政區(qū),據此完成1—2題。
1.關于圖2中省份的敘述,正確的是
A.甲、乙兩省位于第二級階梯,屬于北方地區(qū)
B.丙、丁兩省位于同一溫度帶,同一氣候區(qū)
C.甲、乙兩省以山地為界
D.丙、丁兩省以河流為界
2.對圖中省份的交通和物產的敘述,正確的是
A.甲、乙兩省陸路交通居首位 B.丙、丁兩省水路交通居首位
C.甲、乙兩省煤、木材豐富 D.丙、丁兩省有色金屬、糧食豐富
【課后鞏固】
一、選擇題
區(qū)域劃分的指標和方法常常不同。據此完成1—2題。
1.下列關于區(qū)域劃分的敘述,正確的是
A.區(qū)域都是按照單一指標劃分的 B.區(qū)域劃分的基礎是地理環(huán)境整體性
C.區(qū)域是人為劃分的,客觀上并不存在 D.指標不同,劃分出的區(qū)域類型不同
2.下列關于區(qū)域特征的敘述,錯誤的是
A.區(qū)域之間都有明顯的界線 B.區(qū)域內部表現出完全的一致性
C.區(qū)域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特色和功能 D.一個區(qū)域發(fā)生變化,會影響到周邊區(qū)域
圖5為“某區(qū)域年平均等降水量線分布圖”,讀圖回答3—4題。
3.按年平均等降水量線劃分,圖5中屬于半濕潤區(qū)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4.關于圖5所示區(qū)域降水分布特征及其影響因素的敘述,正確的是
A.大致由東向西降水量逐漸遞減
B.大致由低緯向高緯降水量逐漸遞減
C.降水的區(qū)域差異主要受地形的影響
D.降水的區(qū)域差異主要受緯度位置影響
圖6為“某區(qū)域示意圖”,讀圖完成5—6題。
5.圖中,甲、乙、丙、丁區(qū)域
A.是按照綜合指標劃分的
B.邊界有實有虛
C.屬不同層次的區(qū)域
D.相互間差異大
6.有關區(qū)域自然環(huán)境特征的敘述,正確的是
A.甲區(qū)域光照充足而熱量不足
B.乙區(qū)域降水少但季節(jié)變化大
C.丙區(qū)域河流長而流量變化小
D.丁區(qū)域土層厚但土壤肥力低
讀圖7,回答7—8題。
7.對圖中所示地區(qū)自然環(huán)境的敘述,正確的是
A.地處西風帶,氣候溫和濕潤,河流落差大
B.自然帶景觀為溫帶荒漠,河流以冰雪融水補給為主
C.全部為干旱區(qū),自然帶體現明顯緯向地域分異規(guī)律
D.河流徑流季節(jié)變化小,年際變化大
8.圖中A地區(qū)降水的水汽主要來自
①太平洋 ②大西洋 ③北冰洋?、苡《妊?/p>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②③
9.青藏高原與長江中下游的緯度相當,但氣候相差很大,其根本原因是
A.海陸位置 B.水汽來源不同 C.人類活動不同 D.海拔不同
10.關于西藏地區(qū)經濟發(fā)展的敘述,正確的是
A.種植業(yè)是西藏的特色產業(yè) B.對外聯系是拓展外向型經濟的保證
C.優(yōu)質青稞、細毛羊等是特色產品 D.為加快資源開發(fā),可以大量接受移民
二、綜合題
11.圖8中的四個不同的區(qū)域是我國主要的商品糧基地。讀圖回答問題。
(1)簡要分析四地農業(yè)生產共同的自然條件。
(2)簡要分析四地在農業(yè)生產中各自的優(yōu)勢。
①A地在土地資源上的優(yōu)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B地在農業(yè)生產經營方面的特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C地在灌溉條件上的優(yōu)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D地所建的著名水利工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圖所示國家人口稠密,經濟以傳統(tǒng)農牧業(yè)為主,森林覆蓋率為29%。完成下列要求。
(1)簡述該國地形、地勢特點。
(2)推測該國降水特點及成因。
(3)分析該國水能資源的開發(fā)條件。
(4)說明該國面臨的主要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及人為原因。
參考答案
【經典例題1】A
【經典例題2】1.B 2.C
【經典例題3】1.B 2.A
【經典例題4】1.AB 2.AD
【課后鞏固】
1.D 2.D 3.C 4.A 5.D 6.D 7.B 8.D 9.D 10.B
11.(1)四地均為沖積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氣候濕潤,雨熱同期;水源充足,
灌溉便利。 (2)①肥沃的黑土,土地后備資源充足 ②實行基塘生產,充分利用當地自然資源,發(fā)展生態(tài)農業(yè)?、酆雍懿迹喔人闯渥恪、芏冀?/p>
12.(1)(絕大部分為)高山地區(qū)(山地),北高南低,地表高差懸殊(山高坡陡)。 (2)特點:(除北部高山地區(qū)外,)年降水量豐富(降水量多),集中于夏(雨)季。成因:夏(雨)季,西南季風從印度洋帶來的豐沛水汽,受地形抬升,降水豐富;冬季受東北季風影響,降水較少。 (3)(山高谷深,)河流多,水量大,落差大,水能資源豐富;(經濟落后,)經濟投入不足,技術力量缺乏。 (4)主要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森林破壞和水土流失。人為原因:人多地少(人均耕地少),(經濟落后,)傳統(tǒng)農牧業(yè)發(fā)展;生活能源需求,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壓力很大。
[原創(chuàng)]高三地理怎么學
高三地理怎么學
"地理太難了!"上了高三,許多同學發(fā)出這樣的嘆息。地理怎么就這么難呢?地理真的就這么難嗎?我說,其實地理并不難學。那么,為什么同學們感到難呢?我覺得主要原因有兩個:其一是認識,其二就是方法。
長期以來,同學們習慣將地理劃歸文科類學科。作為文科類學科的知識,大家都認為只要記記背背就行了。所以往往是一開始表現為不重視,盡管老師再三勸說,仍是"我行我素"。直到后來"夾生飯"煮成了,再想學好就難了。于是覺得地理越學越難,慢慢兒的就產生了畏懼心理。在畏懼心理的驅使下,地理簡直沒法兒學了。
因此,在這兒我首先要更正同學們的認識。地理不是文科類學科,至少不是純文科類學科。它是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有機結合體。在我們高中學習的各門學科中,沒有哪門學科能夠象地理這樣將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結合得如此緊密、如此完美。因此它在我們將要進行的"大綜合"高考中,有著極其特殊的價值。也正是地理學科的這種極強的兼容性,我們在選擇學習方法時,就不能僅用大家習慣的"記憶"來處理它,否則你肯定得處在"云里霧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