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學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1-01-18老山界教學設計。
老師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寫教案課件,大家應該要寫教案課件了。只有制定教案課件工作計劃,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務!你們到底知道多少優(yōu)秀的教案課件呢?小編特地為您收集整理“老山界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您能夠喜歡并分享!
課題
3、《老山界》
課時
2課時
教育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讓學生掌握課文按時間變化和地點轉(zhuǎn)移安排材料的特點;理解課文的思想內(nèi)容。
2.能力目標:學習本課用景物描寫烘托人物的寫法;能通過品評文章中的關鍵詞語,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學會用不同寫法交代記敘文的要素。
3.情感目標:通過閱讀和理解,感悟紅軍長征的艱苦和樂觀的精神,培養(yǎng)學生有克服困難的信心和勇氣。
重點難點
1.體會文章按照時間的變化、地點轉(zhuǎn)移的寫作方法。
2.對于文章關于翻越老山界困難的重點詞語、語段的分析理解。
學習方法
1.討論與點撥方法相結(jié)合:老師引導學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和材料的組織安排,設置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分組討論交流,師生達成共識。
2.研討探究法:對于文章中的內(nèi)容和重要語段,讓學生互動、想像,通過積累材料了解紅軍翻越老山界的艱難。
教具學具
多媒體[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1.同學們,前邊我們學習了兩篇關于長征方面的詩歌,了解了二萬五千里長征,只有中國工農(nóng)紅軍在毛主席的帶領下才能完成的偉大壯舉。同學們,想一想,前邊毛主席在詩詞中把紅軍翻越險峻的大山比作的是什么呢?(可以讓學生說)比作的是走泥丸、騰細浪。今天,讓我們一起學習《老山界》這篇課文,來了解紅軍又是怎樣克服翻越老山界的困難的。
2.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介紹老山界的地點、地形。(可讓學生把預習的情況在全班交流)
(二)初步認讀,整體感知
1.聽課文錄音,聽前老師提出問題:請同學們邊聽邊思考翻越老山界用了多長時間?你能說出表示時間的詞語嗎?
2.學生分組討論。老師可啟發(fā)學生,在文章里找到表示時間的語言標志。
3.用簡潔、概括性的詞語談談你讀后,老山界給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表現(xiàn)了紅軍怎樣的精神?(學生各抒己見發(fā)表個人看法)
〔小結(jié)〕明確:紅軍翻越老山界用了一天半的時間。
明確:老山界給我們留下的印象是,陡峭、險峻、高大、或有的學生會說老山界陡、窄、險等都可以。
(三)交流合作,解讀探究
1.學生朗讀課文,思考老師設置的問題(投影出示)
①全文的線索是什么?找出時間變化地點轉(zhuǎn)移的詞語。
②紅軍翻越老山界遇到了哪些困難?紅軍戰(zhàn)士又是怎樣克服、戰(zhàn)勝這些困難的?
③文章寫了紅軍翻越老山界的過程,作者是怎樣安排、組織這些材料的?是按照什么順序?qū)懙模?p>〔討論〕學生分組討論,合作交流、探究老師提出的問題。
2.學生互相討論、交流,小組代表發(fā)言,教師適當點撥,最后得出答案。
〔提示〕①應找到表示時間、地點的詞,提示:在第二段里找。
②從吃飯、走路、睡覺、處境難上來思考。
③引導學生劃分段落理解段落之間的關系。
〔小結(jié)〕①全文除首尾兩段外,中間一大部分就是按照翻越老山界的時間和空間順序來寫的。時間變化:“下午才動身”---“天色晚了”---“天色黑了才到山腳”---“滿天都是星光”---“半夜里”---“黎明的時候”---“已經(jīng)是下午2點多鐘”---“一直到宿營地”。地點轉(zhuǎn)移:上山(從山腳到山頂)---下山。翻越老山界,從第一天下午動身,到第二天下午2點以后才下山,整整一天時間。
②紅軍翻越老山界遇到的困難:一是,走路難(“向上看……就在腳底下?!薄岸盖蜆O了……只有一尺多寬。”山路陡峭,懸崖峭壁。);二是,睡覺難(“路只有一尺來寬……不就骨碌下去了么”,“寒氣逼人……渾身打著顫”,宿營峭壁,半夜凍醒。);三是,吃飯難(“肚子很餓,力氣不夠”,糧食奇缺,肚子饑餓。);四是,處境難(“傷員病員都下了擔架走,旁邊需要有人攙扶著”,“機關槍聲很密”,傷病員多,敵人追擊。)從中看到老山界的險峻難走,但是紅軍戰(zhàn)士以頑強不屈、樂觀的精神,戰(zhàn)勝了這些困難,翻越了老山界。
③課文采用順敘的方法,按時間變化和地點轉(zhuǎn)移安排層次。這樣寫的好處,一是材料按時間變化和地點轉(zhuǎn)移來安排,十分順當,文章脈絡十分清晰。二是逐層寫明時間的變化和地點的轉(zhuǎn)移,使敘事和描寫都合情合理。三是有些事情起初不明,后來才明白,按時間順序?qū)?,先設懸念,后面解釋,就能產(chǎn)生扣人心弦的效果。課文寫得有條不紊,環(huán)環(huán)相扣,仿佛帶領讀者重溫紅軍翻越老山界的戰(zhàn)斗歷程。
3.放聲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形成應用鞏固提高
〔應用〕1、文章當中寫到睡覺難,在一尺寬的地方,路又不平,紅軍戰(zhàn)士橫著心躺下。結(jié)合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想像一下紅軍戰(zhàn)士睡覺的情景是怎樣的艱難。
〔注意〕此題讓學生體會紅軍戰(zhàn)勝常人難以忍受的困難,領悟紅軍不怕難的精神和戰(zhàn)勝困難的勇氣。
〔應用〕2、紅軍過瑤民,瑤民“照著慣例”,給紅軍“一點米”,紅軍給瑤民“一袋米”等的修飾,在這里起何作用?舉一些現(xiàn)時生活中,能充分體現(xiàn)軍愛民、民擁軍的典型事例。
〔注意〕本題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思考,分別查找資料,分組討論,把自己所掌握的材料在小組交流。提示:可以從今年的四川汶川大地震說起,也可以從平日里擁軍愛民的事例說起。學生廣泛發(fā)言,體現(xiàn)軍民魚水情的主題。
〔討論〕3、同學們展開想像的翅膀,想像一下,紅軍翻越老山界下山的愉快心情,說說當時的場面會是怎樣?
〔注意〕此題鍛煉學生的想像能力。
(五)課后小結(jié)拓展延伸
〔課后小結(jié)〕:毛主席說過“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不錯的,紅軍為了取得長征的勝利,不怕艱難險阻,用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克服了爬越老山界的困難。作者采用順敘的方法,按時間變化、地點轉(zhuǎn)移來安排層次,使文章順當,脈絡清晰,敘事和描寫相結(jié)合。
〔拓展延伸〕:
1、〔應用〕老山界一文中最大的特點就是,按照時間變化、地點轉(zhuǎn)移的方法組織安排材料。虛寫和實寫相結(jié)合,襯筆陪筆相結(jié)合,伏筆和補筆相結(jié)合,淡筆和濃筆相結(jié)合,這也是老山界一文中的巧妙之處。請仿照這種寫法寫一篇“游記”。
2、〔實踐〕同學們課后搜集紅軍長征中的故事,可到圖書館、網(wǎng)上查找資料“以長征為主題”開一次故事會,體會長征的偉大壯舉。
3、〔積累〕把文章中描寫的句子,景物描寫的語段摘抄在本子上。把課文中的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的句子歸類摘抄在本子上。
第二課時
(一)課前熱身,導入新課
同學們:昨天我們學習了老山界的第一課時,同學們了解了翻越老山界的困難重重,可是這些困難在毛主席領導下的紅軍戰(zhàn)士眼里是怎樣看待的?誰能用毛主席的詩詞中的一句詩來概括出來呢?(學生發(fā)言)今天,我們繼續(xù)學習《老山界》一文,看紅軍戰(zhàn)士是怎樣用樂觀的精神克服困難的。
(二)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1.學生自讀課文,思考作者描寫了哪些景物,并找出自己認為景物描寫最精彩的語段。
2.學生在讀的基礎上,老師設疑,同桌互相討論老師提出的問題,最后得出結(jié)論。
3.思考探究以下問題:(投影出示)
①課文寫了上山、宿營、下山的場景,請找到描寫景物的句子。
②請說說課文中景物描寫,在課文中有什么作用?
③紅軍的樂觀表現(xiàn)在哪些地方?哪些詞語運用的最恰當?
〔討論〕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
〔注意〕應抓住上山、宿營、下山的景物描寫和表達的心情上來思考。
4.匯報交流:
小組代表發(fā)言,匯報討論結(jié)果。教師點撥,得出答案。
〔小結(jié)〕明確上面問題的答案:①上山:“滿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來了。從山腳向上望,只見火把排成許多‘之’字形,一直連到天上,跟星光接起來,分不出是火把還是星星。這真是我生平?jīng)]見過的奇觀?!?p>宿營:“半夜里,忽然醒來,才覺得寒氣逼人,刺入肌骨,渾身打著顫。把毯子卷得更緊些,把身子蜷起來,還是睡不著。天上閃爍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綴著的寶石,它跟我們這樣的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樣矗立在面前。四圍的山把這山谷圍得像一口井。”
下山:“路上有幾處景致很好,濃密的樹林里,銀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
②作者以生動的景物描寫,有聲有色的把紅軍戰(zhàn)士高昂的斗志,豪言的壯語,暢快的心情表現(xiàn)出來,渲染他們頑強不屈的斗志和艱苦樂觀的情緒,從而表現(xiàn)了他們的精神面貌。
③“不要掉隊呀!”“不要落后做烏龜呀!”“我們頂著天啦!”等
5、引導學生背誦重要語段,要求學生背誦“半夜里突然醒來……不知什么時候又睡著了?!北痴b完同桌交流。
(三)形成應用鞏固提高:
〔討論〕1、“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聲響,極遠的又是極近的,極洪大的又是極細切的,像春蠶在咀嚼桑葉,像野馬在平原上奔馳,像山泉在嗚咽,像波濤在澎湃?!边@一段話中的“極遠的又是極近的,極洪大的又是極細切的,”是否矛盾?談談你是否有過這種感覺。
〔提示〕對課文中的這段話可這樣理解:在深山里,在極靜的時候,在半醒半睡之中,確實使人有這種感覺。有的聲音,分明來自遠處,分明很細切,可是由于靜,聽起來仿佛近在咫尺,而且響亮洪大;有的聲音,分明來自近處,分明很洪亮,可是由于山峰重疊,反響回蕩,愈傳愈遠,愈變愈細。而且風聲、水聲林木呼嘯聲等等,混雜一起,變化萬端,引起人們的種種聯(lián)想。談自己感受的時候要談的真實,運用比喻要合情合理,語句要流暢。
〔討論〕2、“像春蠶咀嚼桑葉,像野馬在平原上奔馳,像山泉在嗚咽,像波濤在澎湃?!薄皢柩省痹谶@里怎樣理解?這句話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有何作用?
〔注意〕“像山泉在嗚咽”一句有不少人認為“嗚咽”的原意是低聲哭泣,文中是修飾形容凄切的流水聲。這種解釋與通篇洋溢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相悖。應解釋成流水聲若斷若續(xù),好像山泉時而流時而止。這樣使整個樂觀主義的基調(diào)不至于失去一致。
明確:這里運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辭手法,作者形象貼切的比喻,生動具體地將自己的感受細膩入微地表現(xiàn)出來,增加了語言的美感和氣勢。
〔討論〕3、“搶了一碗飯就吃”,如何理解“搶”字,談談你的看法。
〔提示〕“搶”字是一個中性詞,這里有搶先爭先的意思,用在紅軍身上是為了說明吃飯的迅速,“搶”字形象的表現(xiàn)了紅軍戰(zhàn)士為了爬山任務而抓緊時間吃飯的動人場面。你是怎樣看的,開展討論,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四)課后小結(jié)拓展延伸:
〔課后小結(jié)〕:老山界,是紅軍翻越的“第一座難走的山”。但是在紅軍的眼里,他們認為:“我們走過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以后,才覺得老山界的困難,比起這些地方來,還是小得很?!边@充分表現(xiàn)了在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的工農(nóng)紅軍不怕困難、艱苦奮斗的堅強意志。課文通過生動的描寫具體形象地表達了中心思想,特別是通過景物描寫來渲染紅軍戰(zhàn)士的樂觀精神。
〔拓展延伸〕:
1、〔模仿天地〕
仿照“像春蠶在咀嚼桑葉,像野馬在平原上奔馳,像山泉在嗚咽,像波濤在澎湃。”請你發(fā)揮想像能力,按照上面的例句做一組排比句式。
〔注意〕想像要合理,比喻要貼切,語勢要一致。
像,像,
像,像。
2、〔比較閱讀〕閱讀短文,討論問題。
①再往前走,天山越來越顯得優(yōu)美。②在那白皚皚的群峰的雪線下,是蜿蜒無盡的翠綠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無數(shù)撐天的巨傘,重重疊疊的枝丫間,只漏下斑斑點點細碎的日影。③騎馬穿行林中,只聽見馬蹄濺起巖石上漫流的水的聲音,更增添了密林的幽靜。④在這林海深處,連鳥雀也很少飛來,只偶爾能聽到遠處的幾聲鳥鳴。⑤當你下馬坐在一塊巖石上吸煙休息時,雖然林外是陽光燦爛,而在這遮住了天日的密林中卻閃著煙頭的紅火光。⑥從偶爾發(fā)現(xiàn)的一棵兩棵燒焦的枯樹看來,這里也許來過辛勤的獵人,在午夜生火宿過營,烤過獵獲的野味。⑦這天山上有的是成群的野羊、草鹿、野牛和野駱駝。
①如果說進到天山這里還像是秋天,那么再往里走就像是春天了。②山色逐漸變得輕柔,山形也逐漸變得柔和,很有一伸手就可以觸摸到凝胭似的感覺。③這里溪流緩慢,縈繞著每一個山腳,在輕輕蕩漾的溪流的兩岸,滿是高過馬頭的野花,紅、黃、藍、白、紫,五彩繽紛,像綿延的織錦那么華麗,像天邊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長虹那么絢爛。④這密密層層成丈高的野花,花兒賽過八寸的瑪瑙盤。⑤馬走在花海中,顯得的格外矯健,人浮在花海上,也顯得格外精神。⑥在馬上你用不著離鞍,只要一伸手就可以捧到滿懷的你最心愛的大鮮花。
〔思考與解答〕比較閱讀閱讀后,思考:畫線部分的景物描寫和老山界里的“四個像”的修辭手法,有何相同之處,其作用是什么?
〔點評〕要從文章的景物描寫入手,分析文章所運用的修辭手法
明確:文章都運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辭手法,描寫的景物生動、形象。
3.〔寫作訓練〕
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留心進行觀察,抓住景物的特征,記錄你自己所見所聞,模仿上文的寫作手法,寫一篇描寫景物的抒情短文。
〔注意〕要運用多種修辭手法,通過聯(lián)想和想像,把觀察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具體形象、細膩生動地描寫出來。
【語文資料采擷】
1.作者簡介
陸定一(1906—1996),中國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江蘇無錫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26年畢業(yè)于上海交通大學。1927年起任共青團中央宣傳部長、共青團駐少共國際代表。長征時,在紅軍第一方面軍“紅章”縱隊政治宣傳部工作,后任紅軍總政治部宣傳部長。建國后,是中共第八屆中央政治部候補委員、第十一屆中央委員,第十二、十三屆中顧委常委。
2.明白曉暢引人入勝----《老山界》的敘事特色
作為一篇記敘文,《老山界》把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原因、結(jié)果這六個記敘要素交代得非常明確,堪稱典范。它不僅內(nèi)容完整,眉目清晰,而且在敘事方面有許多特色,概括起來就是:明白曉暢,引人入勝。作者就像一位講故事的老手,采用我國傳統(tǒng)的敘事方式,把紅軍長征路上翻越老山界的經(jīng)過,講述得有頭有尾,波瀾迭起,繪聲繪色,妙趣橫生?!独仙浇纭返臄⑹绿厣匀绱孙@著,是因為作者行文時做到了以下三點:
一是善于安排結(jié)構(gòu)。
在記敘文中,要把一件事的來龍去脈敘述清楚,就必須善于安排結(jié)構(gòu)。《老山界》是側(cè)重于寫事的記敘文,它要寫的翻山經(jīng)過,頭緒比較單純,并且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與時間地點的推移是一致的。因此作者把“事”作為記敘的線索,順著時間、地點的變化來安排結(jié)構(gòu)。顯然這種最基本最常用的“順敘法”,既適合這篇文章的內(nèi)容,也符合我國敘事的傳統(tǒng),作者易于掌握,讀者也喜聞樂見。
二是善于激起波瀾。
用順序的方法敘事,最忌平淡呆板?!独仙浇纭返臄⑹拢龅搅擞幸钟袚P,忽虛忽實,又張又弛,且開且合,因而全文波瀾迭起,妙趣橫生,令人越讀越有興味。
三是善于進行表達。
《老山界》的敘事能夠做到明白曉暢、引人入勝,除了上述兩點外,還同作者表達有密切關系。
這篇敘事文在運用語言方面十分出色。它通篇都是樸素的口語,讀起來朗朗上口,聽起來清爽悅耳,真正做到了博采口語、明白如話。例如,“滿天都是星光……分不出是火把還是星星?!边@些語言不僅質(zhì)樸自然,而且富有詩意,造成一種美感。
“言之無文,行而不遠?!薄独仙浇纭吩谖淖直磉_上非常講究文采,既博采了口語,使文字如行云流水,又運用了多種修辭方法,來敘述故事和烘托氣氛。請看“山腰露宿”那一段,“半夜里……不知什么時候有睡著了”。這一段文字并不長,卻兼用了明喻、警策、對偶、博喻、排比五種修辭格。由于巧妙地運用了多種修辭格,這段文字充滿詩情畫意,在全篇中最為精彩,具有很強的感染力。此外,文中其他段落還用了擬人、抑揚等修辭方法。
——摘自《語文教學》1980年第4期
板書設計
教學后記
相關知識
《老山界》教案
作為老師的任務寫教案課件是少不了的,大家在用心的考慮自己的教案課件。只有規(guī)劃好了教案課件新的工作計劃,才能促進我們的工作進一步發(fā)展!你們會寫多少教案課件范文呢?為了讓您在使用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老山界》教案”,歡迎您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助益!
《老山界》教案陸定一
教學目標:
1、通讀全文,了解文章所敘之事,揣摩詞語的運用。
2、了解并學習文章安排材料的特點。
3、通過課文的思想內(nèi)容,感受紅軍的革命傳統(tǒng)。
教學重點:
1、理解課文的思想內(nèi)容,感受紅軍的革命傳統(tǒng)。
2、了解課文按時間變化和地點轉(zhuǎn)移安排材料的特點。
教學難點:
1、體會重點詞句的含義,賞析背誦精彩的語段。
2、景物描寫的內(nèi)容、方法及作用的分析。
教法選用:閱讀梳理與感悟反思相結(jié)合
學法指導:梳理信息,整合處理
一、預習交流:
(一)關于作者。
陸定一(1906--1996),江蘇無錫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先后擔任過《解放日報》總編輯、宣傳部部長、文化部部長、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等職務。1996年5月9日在北京逝世。
(二)關于背景。
1934年10月初,中央革命根據(jù)地的中國工農(nóng)紅軍突破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五次“圍剿”,北上抗日,在長達一年的時間里,戰(zhàn)勝了無數(shù)艱難險阻,粉碎了反動派的圍追堵截,長驅(qū)二萬余里,縱橫11個省,于1935年10月,勝利到達抗日根據(jù)地——陜北,與陜北紅軍會合,完成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老山界是紅軍長征中所過的第一座難走的山,又叫越城嶺。
(三)關于字詞。
1、給加點字注音:
驚惶()欺侮()酣()然入夢蜷()矗立()咀嚼()嗚咽()澎湃()骨碌()綴()
2、多音字組詞:
嚼:jiáo()jué()
咽:yān()yàn()yè()
落:là()luò()lào()
二、整體感知課文:
(一)速讀課文,請用一句話概括本文內(nèi)容。(老山界是長征中走過的第一座難走的山。)
(二)紅軍翻越老山界遇到了哪些難事?
走路難(山路險峻,懸崖峭壁)
難睡覺難(路窄不平,寒氣逼人)
事吃飯難(糧食奇缺,肚子饑餓)
處境難(敵人追擊,設備笨重)
(三)本文以什么為順序安排內(nèi)容的?(提示:在文章里找出表明時間、地點的詞語)
(四)了解事情經(jīng)過填表說明紅軍翻越老山界的經(jīng)過。
段落時間變化地點轉(zhuǎn)移記敘內(nèi)容文章主旨
2-11節(jié)當天下午至天黑山溝—山腳同瑤民的攀談表現(xiàn)紅軍不怕困
難、艱苦奮斗的
堅強意志和革命
樂觀主義精神。
12-23節(jié)天黑后至黎明前山腳—山腰爬山的艱苦以及在
雷公巖前露宿
24-31節(jié)次日黎明至下午兩點多雷公巖—山頂攀越雷公巖
32-33節(jié)登上山頂以后山頂—山下下山的情景
(五)理清文章層次結(jié)構(gòu)
文章按時間順序,分為三個部分來記敘紅軍翻越老山界的經(jīng)過:
第一部分(1自然段):概括介紹老山界,點明它的地理位置和山高,擺出困難。
第二部分(2自然段到33段):翻越老山界的經(jīng)過。
第一層:(2—11)山腳訪瑤家。
1.在“之”字拐的路上;
2.山腰露宿;
第二層:(12—33)紅軍翻越老山界3.攀登雷公巖
4.繼續(xù)登山,到達山頂;
5.山頂所思。
第三部分(34):寫作者的感受。
三、問題討論:
(一)課文寫紅軍翻越老山界,卻用了不少筆墨寫與瑤民大嫂的攀談,作用是什么?
答:顯示了紅軍是為人民謀福利的軍隊。說明紅軍不但是戰(zhàn)斗隊,也是宣傳隊和播種機。從一個側(cè)面豐富了課文的中心意思.
(二)文章中兩處集中的景物描寫的作用是什么?
1、局部揣摩景物描寫:
(1)分析第13段描寫:
①“奇觀”是指什么?
②你認為哪些字詞用得好,請加以揣摩:
“奇觀”本來是指自然界奇特罕見的景觀或景象?!爸弊中握f明山路曲折,迂回;火把與星光連接,寫山勢之高;表現(xiàn)了老山界的險峻,“許多”一詞,既說明山路的曲折和陡峭,又說明有成千上萬的紅軍戰(zhàn)士在攀登。人、夜色、高山交織在一起,組成了瑰麗、壯觀的景象。“奇觀”一詞表現(xiàn)出這一景象的奇特罕見,表現(xiàn)紅軍隊伍的宏偉氣勢并頌揚了紅軍堅強的革命意志和樂觀主義的精神。
(2)分析第23節(jié)景物描寫:
①這部分哪些詞語極富表現(xiàn)力?請找出來并加以分析。
②這部分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分別起什么作用?
③寫出了作者怎樣的感受?
“綴”字傳神而又具立體感,好像人工裝點在上面似的,突出夜之深、景之美,表現(xiàn)了作者的樂觀主義精神和感受自然景色的豐富情感。
用巨人矗立比喻眼前的山峰;用一口井比喻山谷,既突出了山勢的險峻和連綿,又暗示了紅軍的艱難處境。“矗立”,形象的說明困難像攔路虎阻擋在面前,但是直立、高聳的老山界阻擋不了紅軍北上抗日的決心,也改變不了他們的長征必勝的信念。
“極遠的又是極近的,極洪大的又是極細切的,像春蠶在咀嚼桑葉,像野馬在平原上奔馳,像山泉在嗚咽,像波濤在澎湃。”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寫出了作者怎樣的感受?
“像春蠶在咀嚼桑葉”時連續(xù)不斷的細微聲音,比喻戰(zhàn)士們輕細的話語聲,說明戰(zhàn)士們被凍醒次數(shù)之多;“野馬奔馳”寫半夜山風之大,又喻寒風刺骨;“山泉嗚咽”用擬人化手法喻山泉時斷時續(xù)又暗指山勢崎嶇;“波濤澎湃”形容林木被風刮動的聲音。人聲和大自然的聲音交織在一起,烘托出夜色之深,夜景之美,透露出勃勃生機,洋溢著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非常形象地寫出山景之美,表現(xiàn)紅軍戰(zhàn)士的樂觀情懷。
(3)分析第32節(jié)景物描寫的作用:
最后一次描寫的景物是下山途中所見,景物的特點是什么?表達作者怎樣的心情?
景色明朗清新,表達了克服困難后的愉快,表現(xiàn)戰(zhàn)士們歡暢、輕松的心情,集中展現(xiàn)了一種前景光明的意境。
四、問題探究:
(一)課文采取順敘的好處是什么?
好處:1、使文章脈絡清楚.
2、使文中的敘事和描寫都合情合理
3、按時間順序先設置懸念后作解釋,產(chǎn)生扣人心弦的效果.
(二)文章記敘紅軍翻越老山界時遇到的困難,對于中心的表達有何作用?
(三)次日黎明攀越雷公巖時,作者記述了紅軍戰(zhàn)士相互鼓勵、相互幫助的場景。為什么要特別強調(diào)“醫(yī)務人員中的女同志們英勇得很”?
(四)作者在文中細致的描寫了翻越老山界的艱難,可是在最后一段,作者又說“老山界的困難,比起這些地方來,還是小得很”。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
突出長征路途的艱難,也更能突出紅軍戰(zhàn)士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只要有這種豪邁的精神,再大的困難,也能克服。
五、品味語言:
(一)第24節(jié)“搶一碗飯就吃”句中,“搶”字用得合適嗎?為什么?
(二)第29節(jié)“但是必須鼓著勇氣前進”句中的“鼓”改為“憑”可以嗎?
(三)第30節(jié)“遠遠地還聽見敵人飛機的嘆息,大概是在嘆息自己的命運:為什么不到抗日的戰(zhàn)線上去顯顯身手呢?”一句怎么理解?
六、總結(jié)全文:
1、主旨---本文具體的記敘了長征途中紅軍翻越老山界的經(jīng)過,表現(xiàn)了中國工農(nóng)紅軍克服困難、英勇頑強的斗志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2、寫作特點---①采取順敘的方法,按時間變化和地點轉(zhuǎn)移安排層次.
②以生動的描寫具體而生動地表達中心
七、作業(yè)布置:
1、以“秋日的早晨”為題,寫一段景物描寫。
2、背誦并默寫第23節(jié)。
蘇教版八上老山界課件及教案
教案課件是老師需要精心準備的,到寫教案課件的時候了。在寫好了教案課件計劃后,才能夠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標性!有沒有好的范文是適合教案課件?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蘇教版八上老山界課件及教案”,希望能為您提供更多的參考。
三老山界
陸定一
【三維目標】
知識與能力
理解一些詞語的含義,賞析精彩的語段。
過程與方法
學習和掌握按時間順序、地點轉(zhuǎn)移記敘事情的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學習紅軍戰(zhàn)士不怕艱難險阻的頑強意志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教學重難點】
學習按時間變化和地點轉(zhuǎn)移記敘事件、安排層次的方法。理解生動描寫對表達中心的意思的作用。
【教學法】
朗讀、討論、品味法
【課時】1課時
【預習導學】
1.導入新課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二萬五千里長征,歷時一年,震驚中外。英勇的紅軍戰(zhàn)士克服了重重困難,越過了萬水千山,勝利到達陜北。同學們,你們知道紅軍翻過的第一座難走的山是哪一座嗎?那就是老山界。這座山高三十里,懸崖峭壁,十分險峻,可我們的紅軍戰(zhàn)士卻勇敢地翻過去了。大家想聽聽這段故事嗎?那就請親身經(jīng)歷過這次翻山戰(zhàn)斗的一位老紅軍給我們講述吧。
2.作者鏈接
陸定一,1906年6月9日生于江蘇無錫。青年時期受進步思想影響,1925年在上海南洋大學(交通大學前身)讀書時參加了反對帝國主義的“五卅運動”。1925年秋加入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同年冬轉(zhuǎn)為中國共產(chǎn)黨黨員。1926年任共青團南洋大學支部書記及上海法南區(qū)團委書記。同年秋調(diào)團中央宣傳部工作,編輯《中國青年》。1927年4月下旬,參加了中國共產(chǎn)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同年5月在共青團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選為團中央候補委員,任團中央宣傳部部長。
3.要求學生復述課文,要突出文中關鍵詞語,做到語言簡潔連貫,聲音響亮,內(nèi)容周全(常規(guī)要求)教師可邊引導學生敘述,邊課件出示按時間變化和地點轉(zhuǎn)移的行蹤圖。
【合作探究展示】
一、激趣設疑自探(10-15分鐘)
1、放朗讀錄音,學生速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要求用一句話概括故事內(nèi)容。
討論、明確:紅軍長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討論明確:全文按時間順序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1)點題,概括介紹老山界。
第二部分(2—32)敘述翻山的經(jīng)過。
第三部分(33)指出老山界是紅軍長征中所走過的第一座難走的山。
二、自學展示,解疑合探(5-10分鐘)
1、學生自讀課文,出示自學提綱:
⑴《老山界》記敘紅軍翻越老山界的故事,它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按時間順序記敘的,請你找出表示時間的詞語。
⑵老山界是紅軍長征翻越的第一座難走的山?!半y”體現(xiàn)在哪幾方面?請從文中找出相關的語句回答。
⑶面對困難,紅軍戰(zhàn)士以什么態(tài)度面對,是如何克服的,體現(xiàn)了紅軍戰(zhàn)士的什么精神?(可用文中語句回答)
2、討論明確
⑴時間順序:“下午才動身——天色已晚了——天黑了才到山腳——滿天都是星光——半夜里——黎明的時候——到了山頂,已經(jīng)是下午兩點多鐘——直到宿營地”。
⑵“難”體現(xiàn)在:
①山路險峻,懸崖峭壁——走路難
②要在一尺多寬的陡峭山路上睡覺——睡覺難
③饑餓——吃飯難
④傷病員多,敵人追擊——處境難
⑶表現(xiàn)了紅軍戰(zhàn)士不怕艱難險阻的頑強意志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三、局部細品,質(zhì)疑再探(5-10分鐘)
1、研讀首段:
⑴首段交代了些什么?【高度(三十里高)名稱(土名叫老山界)】
⑵交代高度起什么作用?【說明山難翻(暗示中心意思)。】
⑶文題為何用土名“老山界”?(聯(lián)系與瑤民攀談一段)
通俗親切:暗示紅軍是人民的軍隊。
2、仔細讀第3、6段,一處寫“照著習慣”,一處寫“照我們一路上的經(jīng)驗”,各反映了什么現(xiàn)實?課文中寫了:“只要我們對他們說清楚了紅軍是什么,沒有不變憂為喜……”請你以一個紅軍宣傳干部的身份向瑤民說明紅軍是什么。
3、學生勾畫寫紅軍翻山艱難的語句,完成填表。
困難情況戰(zhàn)士的態(tài)度中心思想
走路難
睡覺難
吃飯難
處境難
4、揣摩景物描寫
⑴找出最精彩的一段景物描寫:半夜醒來觀賞夜景(所見所聞)
“見”主要寫了哪些景物?以什么為序?用了哪些修辭手法?
星星、山峰、山谷;自上而下;比喻、排比
⑶所“見”景象給人什么感受?“聞”突出了什么特點?
莊嚴、奇?zhèn)ァ<澎o
⑷可作者描寫的卻是各種“聲響”,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不矛盾。以動寫靜,角度巧,效果好。(進一步要求學生談談自身感受)
⑸這些聲音有何特點?采用什么方法寫出?
遠、近、大、細;比喻、擬人(山泉嗚咽)
⑹這段景物描寫對表現(xiàn)中心意思有何作用?
寒氣逼人、刺入肌骨,渾身打顫,而紅軍戰(zhàn)士卻能平心靜氣地欣賞眼前景、細聽耳邊聲,可見紅軍戰(zhàn)士的鎮(zhèn)定與豪邁。這是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的形象刻畫。
5、研讀尾段:抓住“第一座”、“小得很”細加體會。
6、學生議論:紅軍為何能戰(zhàn)勝困難?(人民的軍隊,堅強的革命意志,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團結(jié)互助的力量等。)
四、激勵評價,學用延展(8-10分鐘)
1、理解作者如何觀察、反映生活,研讀生動描寫的段落。學生
帶著以下問題讀星夜登山和山腰露宿兩段。
(1).星夜登山作者的立足點在哪里?選擇了怎樣的觀察方法和觀察角度?調(diào)動了什么感官進行觀察?觀察什么?怎樣用生動的語言進行描述?紅軍戰(zhàn)士的喊聲笑聲(聽覺),表現(xiàn)了紅軍的英雄氣概和樂觀精神。
(2).半夜山腰露宿?!鞍胍估铩恢?。”寫挨凍的感覺,凍醒了,凍得怎樣?勾畫關鍵詞:逼、刺入、更卷、蜷。這些詞的使用使冷的程度具體化?!疤焐稀瓗锥鸦饹]有熄”。觀察方法:定點觀察;寫景順序:由遠及近,先寫星星,次寫山峰,再寫四周的山。視線:仰視、平視、環(huán)視。形象描述:運用比喻。(黑色幕上綴著的寶石;像巨人矗立;山谷像一口井)“凍醒了的同志們圍著火堆小聲地談著話?!奔仁撬?,也是所聞,由視覺到聽覺,轉(zhuǎn)入自然?!俺艘酝?,……又睡著了?!彼劊阂月晫戩o謐,用比喻描寫不可捉摸的聲響。這所見所聞既表現(xiàn)征途生活的艱苦,又有樂觀情趣。
前文寫登山的熱烈,這里寫夜宿的靜溢,使文勢變化多姿,起伏跌宕。
2、總結(jié)全文,引導學生歸納中心意思:本文記敘了_______,通過對老山界____________的描寫,對紅軍___________的描寫,歌頌了紅軍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精神。
3、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語句,回答問題。
(1)她的房子和籬笆都是枯竹編成的,我們生怕有人拆下來當火把點,就寫了幾條標語,用米湯貼在外面顯眼的地方,告知我們的部隊不準拆籬笆當火把。(生怕:很怕顯眼:明顯而容易被看到,以引人注目。起強調(diào)作用,表現(xiàn)了紅軍對瑤民利益的關切和保護。)
(2)遠遠地還聽見敵人飛機的嘆息,大概是在嘆息自己的命運:為什么不到抗日的戰(zhàn)線上去顯顯身手呢?(紅軍用嘲笑的口吻諷刺敵人,反映了他們對自己戰(zhàn)斗能力的確信。)
(3)難翻的老山界被我們這樣笨重的隊伍戰(zhàn)勝了。(“笨重”在這里是什么意思?)
?。?)我們完成了任務,把一個堅強的意志灌輸?shù)秸麄€縱隊每個人心中,饑餓、疲勞甚至受傷的痛苦都被這個意志克服了。(這“意志”指什么?指紅軍為北上抗日,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而爭取勝利的堅強意志。這是紅軍長征的
思想基礎和力量源泉。)
?。?)男人大概是因為聽到過隊伍,照著習慣,到什么地方去躲起來了。(反映了瑤民長期遭受軍閥的欺壓,每有軍閥部隊通過,就擔心人丁被抓,財產(chǎn)被搶,因而不得不“躲起來”的嚴酷現(xiàn)實。)
4、背誦“半夜里……不知什么時候又睡著了”。
【反饋檢測】
(一)細讀“半夜里……不知什么時候又睡著了”這一精彩片斷,完成下列練習。
1.“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聲響,極遠的又是極近的,極洪大的又是極細切的”?!坝质恰备臑椤斑€有”行不行?為什么?對這句話有下面四種理解,你同意哪一種。
A.聲響有的來自極遠的地方,有的來自極近的地方,有的是極洪大的,有的是極細切的。
B.有的聲響既是極遠的,又是極近的;有的聲響既是極洪大的,又是極細切的。
C.有的聲響分明來自遠處,很低微,但是由于地處山谷,環(huán)境寂靜,聽起來仿佛近在咫尺,十分響亮;有的聲音,分明起自近處,很洪亮,可是由于山峰重疊,反響回蕩,愈傳愈遠,愈變愈細。
D.有的極遠的聲音,聽起來仿佛就在近處;有的極洪大的聲音,聽起來仿佛又很細切。
2.①像春蠶在咀嚼桑葉,②像野馬在平原上奔馳,③像山泉在嗚咽,④像波濤在澎湃。①與③調(diào)一個位置為什么不好?
(二)細讀下面兩段文字,回答問題。
滿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來了。從山腳向上望,只見火把排成許多“之”字形,一直連到天上,跟星光接起來,分不出是火把還是星星。這真是我生平?jīng)]見過的奇觀。
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頭頂上一點點排到天空;向下看,簡直是絕壁,火把照著人的臉,就在腳底下。
1.“望”與“看”的用法有沒有區(qū)別?
2.“這真是我生平?jīng)]見過的奇觀”一句表達作者什么心情?
3.“一步一步”包含什么意思?
4.這兩段景物描寫,暗示了老山界山路的特點:________老山界山勢的特點:________
5.這兩段景物描寫的表達效果是:________
A.使人們對登山奇觀留下深刻的印象。
B.使人們對行軍隊伍拉得很長留下深刻的印象。
C.使人們對紅軍不怕山高路險的革命豪情留下深刻的印象。
D.使人們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形勢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1.“又是”改為“還有”不行。“極遠的又是極近的,極宏大的又是極細切的”,“又是”表現(xiàn)了聲音的“不可捉摸”,反映了一種特有的自然現(xiàn)象和人生的主觀感受,改為“還有”,意味著確有幾種聲音,與“不可捉摸”就矛盾了。
比較正確的理解是C。A意味著有幾種“可捉摸的聲響”并存,B語焉不詳,令人費解,D同樣未能說清楚聲響不可捉摸的原因,C的理解比較科學,說得也比較清楚明白。
2.①與③調(diào)一個位置不好。四個“像”其實可分為兩組,一組以動物作比,一組以水流作比,兩組在比較聲音方面,都是一小一大,表現(xiàn)了聽覺上或小或大的兩種“不可捉摸”的感受。如果①與③對調(diào),就不能表現(xiàn)聽覺上的矛盾感受。
(二)1.“望”,是向遠處看。第一段話中,作者在山腳下,向上看用“望”;第二段話中,作者在“之”字拐的路上,向上、向下看用“看”。
2.“這真是我生平?jīng)]見過的奇觀”,用一種贊賞的口吻,表達了作者豪邁、喜悅的心情,反映了紅軍在艱難征程中昂揚奮發(fā)的精神境界。
3.“一步一步”包含著一步就是一步,不可跨跳,每一步都很小心、艱難的意思。
4.老山界山路的特點:曲折。
老山界山勢的特點:陡峭。
5.C。A停留在對這兩段話字面的理解,B的理解比A還要淺,D的理解架空而不切文章實際。
八年級上冊《老山界》學案蘇教版
每個老師不可缺少的課件是教案課件,大家在仔細規(guī)劃教案課件。認真做好教案課件的工作計劃,才能規(guī)范的完成工作!你們了解多少教案課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八年級上冊《老山界》學案蘇教版”僅供您在工作和學習中參考。
八年級上冊《老山界》學案蘇教版
學習目標:
1.按時間變化和地點轉(zhuǎn)移安排文章的層次
2.生動的描寫對表達中心意思的作用
學習重點:
長征的革命傳統(tǒng)及紅軍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學習難點:
理解一些詞語的含義,賞析精彩的語段
課前預習:
一、給加點的字注音或根據(jù)拼音寫漢字:
點zhuì()矗()立péngpài()()蜷()曲jǔjué()()嗚咽()酣()然入夢落()得很遠
二、寫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辭手法。
1、我們頂著天啦?。ǎ?br>
2、路上有幾處景致很好,濃密的樹林里,銀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
3、遠遠地還聽見敵人飛機的嘆息,大概是在嘆息自己的命運:為什么不到抗日的戰(zhàn)線上去顯顯身手呢?()()
三、查閱資料,了解作者,了解寫作背景。
課堂活動:
活動一、整體感知
1.閱讀課文,圈劃出文中表示時間、地點的詞語,并概括紅軍的相應活動,完成下表。
時間地點活動
2.以上表理出文章層次思路,想想這是什么記敘順序?作者以這樣的寫法有什么樣的好處呢?
活動二、深入探究
再讀課文,找出老山界難走,究竟“難”在哪些地方?有感情地朗讀,并進行扼要的概括。想想這體現(xiàn)了紅軍什么樣的精神?
活動三、精讀品析
體會文章精彩描寫
精讀23段,思考、討論:
1、試著用四個字概括這一段的主要內(nèi)容。
2、我們見了哪些景物?給人什么感受?以什么為序?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3、“聞”突出了夜晚山中:“寂靜”,可作者描寫的卻是各種聲響,這樣的描寫是否自相矛盾?這是用了什么手法?寫“聞”用了哪些修辭?
拓展延伸
.既然文章是寫紅軍翻越老山界的過程,那么再寫與瑤民攀談是不是有點畫蛇添足,沖淡主旨了?
反饋練習:
(一)分析句中加粗詞語的表達作用
1.告知我們的部隊不準拆籬笆當火把。
不準:________________。
2.肚子很餓,氣力不夠,但是必須鼓著勇氣前進。
鼓:________________。
(二)閱讀《老山界》選段,回答問題
滿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來了。從山腳向上望,只見火把排成許多“之”字形,一直連到天上,跟星光接起來,分不出是火把還是星星。這真是我生平?jīng)]見過的奇觀。
……
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頭頂上一點點排到天空;向下看,簡直是絕壁,火把照著人的臉,就在腳底下。
1.“這真是我生平?jīng)]見過的奇觀”一句表達作者什么心情?句中的“奇觀”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步一步”包含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這兩段景物描寫,暗示了老山界山路的特點是:________________;老山界山勢的特點是:________________。
4.讀第二段景物描寫,填寫下列內(nèi)容。
觀察點:________________
觀察角度:先________后________
5.這兩段景物描寫的表達效果是()
A.使人們對登山奇觀留下深刻的印象。
B.使人們對行軍隊伍拉得很長留下深刻的印象。
C.使人們對紅軍不怕山高路險的革命豪情留下深刻的印象。
D.使人們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形勢留下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