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的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2-28《語言生活的歷史進程》。
作為優(yōu)秀的教學工作者,在教學時能夠胸有成竹,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每個教師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讓學生們能夠更好的找到學習的樂趣,幫助教師能夠更輕松的上課教學。怎么才能讓教案寫的更加全面呢?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語言生活的歷史進程》”,相信您能找到對自己有用的內容。
語言生活的歷史進程
【背景材料】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
一、語言和說話
每個正常的人都會說話,這就像每個人都用兩條腿走路一樣,極其平常。正因為它太平常了,一般人才不去想它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情。其實,平常的事情往往隱含著極不平常的奧妙。誰能夠看到并且揭示這個奧妙,誰就能夠推動科學的發(fā)展。牛頓看到成熟的蘋果從樹上掉下來,研究它的原因,發(fā)現(xiàn)了萬有引力的秘密,開創(chuàng)了物理學的一個新時代。瓦特從水開時蒸汽頂起壺蓋的現(xiàn)象中受到啟發(fā),發(fā)明了蒸汽機。馬克思從人們每天都在進行的億萬次的商品交換中發(fā)現(xiàn)了現(xiàn)代資本主義發(fā)生、發(fā)展和滅亡的規(guī)律,為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指明了廣闊的道路。語言中也隱藏著很深奧的秘密。人類有語言,會說話,實在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它是把人和其他動物區(qū)別開來的一個重要的標志。自古以來,歷代都有人探索語言中的奧妙,取得了不少成果。不過,由于語言這種現(xiàn)象牽涉的方面多,本身太復雜,至今還只有一個大致的認識。
我們可以從人們最平常的說話談起。
人們都會說話。話是一句一句說的。話的長短差別很大。短可以只有一個詞,長可以長到無止境。例如,在一定的環(huán)境中,“看”就可以是一句話,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但這種現(xiàn)象不典型。說話通常是把幾個詞按照一定的順序組合起來,造出一句句的話。這種話的長度在理論上說是無限的。例如:
看。
看書。
看一本書。
看一本有趣的書。
看昨天買來的一本有趣的書。
看圖書館昨天買來的一本有趣的書。
李曉明看圖書館昨天買來的一本有趣的書。
李曉明喜歡看圖書館昨天買來的一本有趣的書。
……
不論多么長的句子,我們都可以加上一些成分,使它更長。當然,實際說話的時候,句子是不會太長的。因為太長了,說話的人(或聽話的人)說(或聽)到后來會忘記前面說過(或聽過)的內容。
句子的長度可以無限,單從這點來看,一種語言的句子的數(shù)目就可以是無限的,何況每個人都可以根據(jù)說話的需要自由地造出各種各樣的句子,說出各種各樣的話來。所以,一種語言的句子是無限的。北京大學圖書館幾百萬冊藏書所包含的句子,也只是可能說出的句子的一小部分。實際上,說話就是創(chuàng)造新句子。這是語言的基本事實。這一點對于語言理論的研究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句子的數(shù)目無限,每句話又可以拉得很長,那么人們是怎么學會說話的呢?如果我們從人們說出來的話中抽出一些樣品來研究,就不難發(fā)現(xiàn),無限的句子中包含著有限的東西:不同的句子中所包含的詞是有限的。每一個詞像機器的零件一樣可以卸下來裝上去,反復使用,因而同一個詞可以和不同的詞組合,構成不同的句子。更重要的是,組織這些材料的規(guī)則是極其有限的。比方說:
我看書
他寫字
你讀報
妹妹繡花
哥哥抽煙
客人喝茶
叔叔開拖拉機
……
這些都是由不同的詞組合起來構成的不同的句子,但使用的卻是同樣的規(guī)則。上面的事實告訴我們:無限的句子中包含著有限的詞和為數(shù)不多的規(guī)則,學話就是掌握這套材料和規(guī)則。人們可以根據(jù)交流思想的需要自由講話,但是不能杜撰詞語,違反規(guī)則,所以在自由中又有不自由,說話只能在這種有限和無限、自由和不自由的矛盾中進行。
所以,每個人說話是自由的,想什么時候說就什么時候說,想說什么就說什么;但說話時選擇什么材料,遵循什么規(guī)則是不自由的,必須服從社會的習慣。說出來的一句一句的話和說話時所用的詞與規(guī)則是兩回事。語言是說話和表達思想的工具,而說出來的話則是人們運用這種工具表達思想所產生的結果。語言好比打字機的字盤,說出來的話好比是打出來的文章。一盤鉛字可以打出彼此毫不相干的種種文章來,而字盤里的鉛字卻有一定的數(shù)目,排列也有一定的規(guī)矩。這個比喻可以幫助我們大致理解語言和說話之間的關系。
一個人從小學會一種語言,可以說是使用這種語言的權威,最有能耐的語言學家要研究這種語言,也得拜他為師。盡管這樣,他對自己的語言究竟是什么樣子,有哪些規(guī)則,卻往往茫然,說不清楚。語言研究的任務就是要把說話中反復使用的材料和規(guī)則找出來,把那隱藏在無數(shù)話語中的見首不見尾的語言找出來,使它的整體和每一片鱗甲都清清楚楚地展現(xiàn)在人們的面前。這當然是非常復雜細致的任務。
二、語言是人類社會的交際工具
會不會說話是人類和其他動物的根本區(qū)別之一。非洲有一個民族把新生的嬰兒叫做kuntu(物),到孩子學會說話才叫做muntu(人),這一現(xiàn)象鮮明地反映出這種認識。
說話的目的是表達思想,進行交際;說話時所用的語言是表達思想、進行交際的工具。語言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和人類社會有緊密的聯(lián)系。所謂“社會”,就是指生活在一個共同的地域中、說同一種語言、有共同的風俗習慣和文化傳統(tǒng)的人類共同體,即一般所說的部落、部族和民族。每一個社會都有它自己的經濟基礎和與這種基礎相適應的政治制度。所以每一個社會都必須有自己的語言,因為,語言是組成社會的一個不可缺少的因素。人與人之間的聯(lián)系得靠語言來維持。有了語言,生活在社會中的人才能共同生產、共同生活、共同斗爭,協(xié)調在同自然力的斗爭中、在生產物質資料的斗爭中的共同行動。沒有語言,人與人之間的聯(lián)系就會中斷,社會就會解體。
語言對于社會全體成員來說是統(tǒng)一的,共同的,不論王公貴族,學術泰斗,還是奴隸百姓,癟三小偷,都得遵守社會的語言習慣,誰都不能壟斷。不管階級、集團之間的斗爭多么尖銳,斗爭的雙方都得使用互相懂得的語言。但是,另一方面,語言在人們的使用中可以有不同的變異、不同的風格。普通老百姓說話時用詞造句的習慣和風格與學術泰斗肯定有差異,但都不能偏離統(tǒng)一的語言規(guī)則。比方說,相聲是人們喜聞樂見的一種藝術形式,它的語言表達不同于其他的文藝作品,也不同于我們平常的說話,更不同于科學論文的語言,它通俗、生動、含蓄、夸張,但其中所用的每一個詞、每一條規(guī)則又都是我們平常說話的時候經常運用的,所以人們一聽就懂,不會因語言表達上的差異而影響相互的交際和理解。語言正是在各種變異中表現(xiàn)出自己的性質。
三、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
語言不但是人類交際的工具,而且是各種交際工具中最重要的一種。
除了語言之外,人們還使用其他的交際工具:文字,旗語,紅綠燈,電報代碼,數(shù)學符號,化學公式等等。文字記錄語言,打破了語言交際中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在社會生活中起著重大的作用,中小學語文教學主要就是教學生識字、閱讀、寫作。但是,文字在交際中的重要性遠不能和語言相比。一個社會可以沒有文字,但是不能沒有語言;沒有語言,社會就不能生存和發(fā)展。文字是在語言的基礎上產生的,只有幾千年的歷史。在文字產生以前,語言早已存在,估計有幾十萬年。今天世界上沒有文字的語言比有文字的語言多得多。文字產生以后要隨著語言的發(fā)展而演變,它始終從屬于語言,是一種輔助的交際工具。旗語、電報代碼等交際工具,大多是在語言和文字的基礎上產生的,是更加后起的交際工具,離開語言與文字,它們就不能獨立存在。這些交際工具都有特殊的服務領域,使用的范圍相當狹窄,而語言的服務領域非常廣闊,包括人們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所以旗語等等是只適用于某些特殊領域的輔助性的交際工具。
人們在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時候,不但動嘴,而且臉部的表情、手的動作、乃至整個軀體的姿態(tài)等非語言的東西也都會參加進來。這就是說,交際的時候除了運用語言工具以外,還可以運用一些非語言的交際工具。這一點,在以往的研究中往往被忽視了。其實,我們平常說話,不可能毫無表情或動作。孩子學話也需要依靠大量的非語言手段的幫助??梢哉f,語言的交際處于身勢等各種伴隨動作的包圍之中。有些時候,離開這些特定的伴隨動作,語言的交際還可能發(fā)生故障。《紅樓夢》第四十四回有這樣一段描寫:賈璉、鳳姐聽說鮑二媳婦上吊自殺,她娘家的人要打官司,“都吃了一驚”??墒区P姐“忙收了怯色,反喝道:‘死了罷了!有什么大驚小怪的!’”從說的話看,氣壯如牛,從實際的神態(tài)看,卻是“吃了一驚”,“忙收了怯色”。林之孝家的后進來,沒有看到這種神態(tài),也就聽不懂鳳姐的下面一段話:“我沒一個錢。——有錢也不給他!只管叫他告去。也不許勸他,也不用鎮(zhèn)唬他,只管叫他告!——他告不成,我還問他個‘以尸詐訛’呢!”多厲害的言辭!實際的含義卻是想嚇唬嚇唬人家,給點錢,早一點了結,以免把事情鬧大。林之孝家的沒有聯(lián)系鳳姐當時的一些特定的神態(tài),不知就里,因而感到為難,等到賈璉和她使眼色,才明白過來。生活中類似這樣的例子是不少的。有些反面話只有聯(lián)系神態(tài)、身勢等伴隨動作才能聽出真意。在這種情況下,身勢、神態(tài)等伴隨動作往往更接近事情的核心。所以,伴隨動作在交際中也有重要的作用,可以補充語言的不足。
在一定的條件下,身勢等伴隨動作還可以脫離語言而獨立完成一些交際任務。例如,鼓掌歡迎,舉手為禮,揮手送別,伸舌表示驚訝,這些都是常用的身勢。用手指刮著臉皮羞人,是漢族人特有的動作;西方人攤手聳肩,表示不知道,據(jù)說源于法國。我們平常說的“察顏觀色”“眉目傳情”等等,都是不用語言的一些特定的交際方式。在這些情況下,如果用語言來表達,甚至還顯得有點笨拙。
不同民族的語言是不同的,說話時身勢等伴隨動作,各民族也有自己的特點。打招呼是一種日常的交際行為,除了用語言之外,還運用一些其他的方式。比方中國人過去是打拱作揖,歐美人用握手、接吻、擁抱等方式,庫泊愛斯基摩人用一個拳頭連打對方的腦袋,拉丁美洲有些地方的人以拍背為禮,波利尼西亞有些地方的人則是擁抱和互相擦背。點頭表示同意,搖頭表示不同意,也不是各個民族都這樣。我國境內的佤族人就用搖頭表示同意。塞孟(Se—mang)人頭往前沖表示同意。奧維崩達(Ovibunda)人伸出食指在臉前晃動表示不同意。招呼人過來一般是手指向里擺動,可是在各個民族中間也有兩種方式,有的民族是手掌朝下,有的民族是手掌朝上。
交談時雙方的空間距離也有一定講究。和朋友談話、和陌生人談話、和異性談話、招呼長者和上級,都需要有一個合適的距離。如果上級故意“縮減”與下級人員通常談話時的距離,那是表示對下級的關切。說話的時候需要一面想,一面說,為了控制說話的主動權,免得被別人插人、打斷,人們可以使用“唔”“啊”之類的音節(jié),表示“話還沒有說完,你別著急”之類的意思??瞻滓脖硎疽馑?,在說唱藝術中,什么時候停頓,停多久,都有講究,以便使交際更有成效。這就是說,空間和時間的因素也在交際中得到了適當?shù)倪\用。
所以,各種伴隨動作也是交際的工具。它們一般都是在語言的基礎上產生的。即使像“察顏觀色”這一類特定的交際方式,也必須有語言的交際為基礎,預先有了一定的了解,對方才能領會。
總之,在上述的種種交際工具當中,身勢等伴隨動作是非語言
的交際工具;
旗語之類是建立在語言、文字基礎之上的輔助性交際工具;
文字是建立在語言基礎之上的一種最重要的輔助交際工具;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
【示范教案】
語言生活的歷史進程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1.引導學生進入語言知識世界,引起學生對這個世界的興趣。
2.注意說明文文體的特點。
二、能力培養(yǎng)目標
1.體會文章條理清楚、語言簡明、通俗易懂的特點。
2.針對這篇文章有爭議的問題,引導學生有組織地探究,以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實踐能力。
三、德育滲透目標
引導學生了解語言世界,培養(yǎng)熱愛語言的感情,積極參與建設這個語言世界。
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體會文章條理清楚、語言簡明、通俗易懂的特點,針對這篇文章有爭議的問題,引導學生有組織地探究,以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實踐能力,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有高度發(fā)達的語言是人和動物區(qū)別開來的根本標志之一,而書面語的發(fā)展歷程則標志著人類社會的文明進程。
(板書)語言生活的歷史進程
二、明確目標
1.體會文章條理清楚、語言簡明、通俗易懂的特點。
2.針對這篇文章有爭議的問題,引導學生有組織地探究,以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實踐能力。
三、整體感知
1.“語言生活的歷史進程”的基本理解。
所謂“語言生活的歷史進程”,即人類的語言生活的歷史進程。人類使用語言的方式,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變化,而不斷地調整和豐富的。
2.本文的主要內容。
全文主旨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類的語言也不斷發(fā)展,文字、傳聲技術和計算機提高了語言的傳播功能,國家共同語和國際共同語擴大了語言的流通范圍,人類的語言生活還在更快地前進,中國的語言文字必須跟上時代的前進步伐。
四、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提問】文章的基本思路是怎樣的?
【明確】文章開頭的前言,先說語言的起源、功能以及重要性。接著提示下文所要說明的內容。
接下來文章分為五個部分說明語言生活的歷史進程。第一部分是“文字的發(fā)明”。說明農業(yè)化的后一階段五千年發(fā)明了文字,先是西亞的釘頭字和北非的圣書字,后是我國的甲骨文,同時地中海東岸誕生了純表音的字母,以后成為全世界的各種字母文字。最后說明文字的作用。
第二部分是“國家共同語的形成”。說明工業(yè)化社會需要形成民族共同語。共同語要有統(tǒng)一的語音標準。民族共同語的形成時間,西歐在三百年前;日本在一百年前;在我國,從五四開始要求漢字的讀音統(tǒng)一。我國1918年公布“注音字母”,1928年公布“國語羅馬字”,1958年公布“漢語拼音方案”,都促進了國家共同語的形成。
第三部分是“傳聲技術的發(fā)明”。從電話和留聲機的發(fā)明開始,人類進入傳聲技術時代。以后傳聲技術不斷發(fā)展,使語言的聲音不斷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傳聲技術促進了共同語的普及,還促進了文體的口語化。聽不懂的文言要改成聽得懂的白話。
第四部分是“語文技術的信息化”。電子計算機的發(fā)明強烈沖擊了人類的語言生活。計算機的語詞處理智能化使語言生活發(fā)生多方面的革命。文書工作、圖書館、翻譯、教學方法都革命了。人類歷史進入了信息化時代。
第五部分是“國際共同語和國際互聯(lián)網”。英語經過300年歷史“滾雪球”發(fā)展,尤其是“二戰(zhàn)”后由于客觀需要而迅速傳播,已經成為事實上的國際共同語。國際共同語和國際互聯(lián)網配合,主宰當代人類的語言生活。
文章最后說明人類語言生活的發(fā)展節(jié)奏越來越快,中國的語言和文字要緊跟歷史步伐,不斷前進。
2.【提問】文章中說,傳聲技術促進了“文體的口語化”,“時代跟文言文告別了”。怎樣看待這個觀點?
文體要口語化,書面語與口語要一致,這是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提出的主張。老一輩教育家,比如葉圣陶先生、張志公先生等,一向持有這個主張。他們認為,書面語念起來,要聽眾聽得懂、聽得清楚,才算是合格的書面語。在傳聲技術高度發(fā)展的今天,周有光先生重申這個主張是有道理的。不過,對這個主張一向有爭論。有人認為,書面語就是要與口語不一樣,書面語自有它本身的特點。有的人還認為,文言文有它的優(yōu)點,不能一棍子打死,可以適當應用。不能說這些意見沒有一定道理,不過在今天的情況下,文體的口語化是必然趨勢。而在一定范圍內,有些文體、有些書面語可以不口語化,它們只供讀、不供聽,當然可以保留它們的書面語的長處。
布置作業(yè)
完成“研討與練習一、二
相關推薦
《語言生活的歷史進程》學案
一名合格的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習的趣味性,作為高中教師就要好好準備好一份教案課件。教案可以讓學生更容易聽懂所講的內容,讓高中教師能夠快速的解決各種教學問題。那么,你知道高中教案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語言生活的歷史進程》學案”但愿對您的學習工作帶來幫助。
《語言生活的歷史進程》學案
一、明確說明對象。
任何一篇說明文都有確定的說明對象,或者是事物,或者是事理。明確說明對象,有助于明確目標,抓住重點,集中閱讀注意力。
1、請問本文的說明對象是什么?它屬于事物還是事理?
2、試舉出我們學過的另外的說明文,并指出它們的說明對象。
二、說明的順序和方法。
這有助于幫助我們把握作者介紹說明對象時的思路和技巧。
1、請說明整篇教學設計文章的說明順序。
2、請說明各個部分的說明順序。
3、試列舉本文的說明方法并舉例。
4、試列舉我們學過的其他說明文,并說出它們的說明順序。
三、概括對象的特點。
閱讀說明文是為了搜集其中的有用信息(知識),說明文中部分語言是為提供信息(知識),另一部分語言則是為了幫助說“明”信息,以幫助讀者理解信息。所以概括說明對象的特點,其實就是找出并提煉出文中的信息,去除那些幫助說明信息的語言。
1、請概括教學設計文章的前言及五個部分的主要內容。
如前言部分說明了語言的起源、功能和重要性。
起源于:
功能是:
重要性:
2、請在100字以內概括全文的主要內容。
四、精讀教學設計文章局部。
A、精讀教學設計文章第一部分,回答問題:
1、“單信號”時期和“雙信號”時期是如何劃分的?
2、最早達到成熟水平的文字是表形文字還是純表音字母?
3、文字的出現(xiàn)使人類發(fā)生了哪些變化?
B、精讀教學設計文章第二部分,回答問題:
1、“工業(yè)化”和“農業(yè)化”在語言生活中有什么區(qū)別?
2、根據(jù)共同語范圍的大小不同,共同語可分為幾種?分別是什么?
3、工業(yè)化時期為什么要確定和普及共同語,怎么做?
4、漢語的文言文在現(xiàn)代有沒有存在的必要,為什么?
C、精讀教學設計文章第五部分,回答問題:你認為中國的語言和文字,應怎樣進行自我完善,才能跟上瞬息萬變的歷史步伐?
影響世界歷史進程的100個重要事件(二)
俗話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教師要準備好教案為之后的教學做準備。教案可以更好的幫助學生們打好基礎,幫助教師能夠更輕松的上課教學。那么一篇好的教案要怎么才能寫好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收集整理,為您帶來的《影響世界歷史進程的100個重要事件(二)》,僅供參考,希望能為您提供參考!
影響世界歷史進程的100個重要事件
51、最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法國大革命:1774年即位的國王路易十六昏庸靡費,無以復加,法國的經濟危機、財政危機、政治危機接踵而來,1792年,兩萬起義軍包圍王宮,逮捕并監(jiān)禁了國王,國王路易十六被推上了斷頭臺,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成立,1793年國民公會通過了共和國新憲法,規(guī)定保證資產階級自由、平等、財產權利以外,還規(guī)定公民起義權和受教育權,反映了雅各賓專政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性質。
52、普魯士資本主義的萌芽——施泰因改革:普魯士是德國的一個大邦,直到19世紀初,還是一個落后的封建農奴制的專制王國。1806年秋,俄英普等組成第四次反法聯(lián)盟,對拿破侖作戰(zhàn),法軍大敗普軍,普魯士主要的改革家施泰因男爵決定對腐敗無能的容克家族統(tǒng)治階級進行改革,他的改革計劃包括解放農民、城市管理和國家最高行政管理,雖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但改革促進了普魯士資本主義的發(fā)展,促進了德意志民族的覺醒。
53、歐洲惡勢力集團——神圣同盟:拿破侖帝國滅亡后,俄、英、普、奧等戰(zhàn)勝國的君主和大臣,從1814年9月底到1815年6月上旬,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舉行國際分贓會議,重新瓜分歐洲領土,以滿足它們的擴張野心,同時力圖恢復革命前的“正統(tǒng)”秩序,以勾銷法國革命的影響,鎮(zhèn)壓民族民主運動。根據(jù)維也納會議的《最后決議》,波蘭遭到第四次瓜分,沙俄奪得了拿破侖時期建立的華沙大公國的大部分領土,波茲南和格旦斯克留給普魯士,加里西亞仍屬奧地利。這樣,波蘭十分之九的土地被沙俄吞并,只剩下克拉科夫及其毗鄰地區(qū)組成一個共和國,由俄、普、奧共同“保護”。沙俄繼續(xù)占有芬蘭和比薩拉比亞,但由于瑞典失去了芬蘭,就把挪威劃歸瑞典作為“補償”。
54、殺人武器的革命——自動步槍的產生:第一支真正的自動步槍是1883年由美國工程師馬克沁發(fā)明的,這是在連發(fā)槍的基礎上產生的,世界上第一支能夠連發(fā)的步槍由美國人斯潘塞于1860年發(fā)明的,這支槍槍托內有一直通槍膛的洞,洞內即彈倉,容彈10發(fā),洞口有彈簧,以簧力推子彈入膛。
55、達爾文寫出《物種起源》——挑戰(zhàn)上帝:達爾文出生在英國,曾師從有名的植物學教授亨斯洛,從而成為一個真正的自然科學家,19世紀中葉,他發(fā)表了《物種起源》,直接挑戰(zhàn)上帝創(chuàng)造說,進化論有了科學的依據(jù),在自然選擇學說的基礎上,達爾文加上對地質學演化的新學說的領會和自己的環(huán)球自然考察經驗,在1871年出版了《人類的由來》,他在書中提出了一個人們熟知的論斷:人是從猿猴演化而來的,這是對當時上帝造人說的一個巨大挑戰(zhàn)。
56、殖民侵略的新機器——東印度公司:1600年,英國殖民者在印度建立了東印度公司,這是英國侵略印度的主要工具。英國國王授予東印度公司以壟斷貿易、擁有武裝、宣戰(zhàn)講和、設立法庭審判本國職員和屬地居民等特權。起初,東印度公司在印度沿海地區(qū)建立許多商站和代理店,主要用金銀收購印度香料、棉織品、絲織品、藍靛、黃麻等,然后運到歐洲高價出售,從中牟取暴利。英國通過東印度公司從印度掠奪的巨額財富,成為英國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來源之一,它加速了英國的工業(yè)革命,使英國躍升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工業(yè)國。英國資本主義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犧牲印度和其他東方殖民地人民而繁榮起來的。東印度公司對印度人民的殘酷剝削,造成連年饑荒,僅1770年孟加拉大饑荒,就餓死1000萬人,占孟加拉人口的三分之一。
57、販賣人類血肉的勾當——奴隸貿易:販運黑奴可以牟取高達幾十倍的暴利。18世紀未,一艘販奴船,每航行一次,販運300多名黑奴,可獲1.9萬英磅。因此,貪婪的西方殖民者競相從事這項最有利可圖的“活商品”生意。16世紀葡萄牙壟斷了奴隸貿易。接著,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也加入了奴隸販子的行列。奴隸貿易不論在非洲,還是在全世界,都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后果。對非洲人民來說,奴隸貿易是一場空前的浩劫。奴隸貿易使非洲至少喪失1億人口,非洲失去了最強壯的勞動力,從而使非洲生產力的發(fā)展受到嚴重破壞。奴隸貿易導致許多非洲國家滅亡,并使新國家的形成過程中斷。萬惡的奴隸貿易是近代時期非洲大陸嚴重落后和帝國主義得以隨意分割它的重要原因之一。
58、無產階級革命的圣經——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創(chuàng)立:1844年8月底,馬克思和思克斯在巴黎會見,決定為創(chuàng)立科學的社會主義理論共同戰(zhàn)斗。為此,他們共同撰寫了《神圣家族》,開始了畢生的合作,他們共同合寫了《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G黨宣言》等,1867年,馬克思的皇皇巨著《資本論》出版,他們創(chuàng)立的科學社會主義學說,成為全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圣經,從此一場無與倫比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就揭開了序幕。
59、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第一次戰(zhàn)斗——巴黎六月起義:1848年2月,法國發(fā)生了革命,起義人民一舉推翻了代表金融貴族利益的七月王朝,國王的“寶座”被搬到巴斯底廣場上燒掉了,工人和廣大群眾堅決要求廢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國。巴黎六月起義發(fā)生在1848年6月22日到26日,前后一共5天,但是,這是現(xiàn)代資本主義社會中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第一次偉大戰(zhàn)斗。這次起義沒有革命政黨的領導和明確的綱領,起義是自發(fā)性的,但是無產階級在起義中提出了自己的口號和要求,其中“民主的和社會的共和國”成了起義的總口號,把巴黎無產階級團結起來。
60、劃時代的發(fā)明——照相顯影問題的解決:照相技術的突破是法國人達蓋爾,他的發(fā)明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奠定了銀鹽化學感光攝影的基礎,法國法蘭西科學藝術學院于1839年8月授予其發(fā)明專利。達蓋爾的照相技術以后160多年來長盛不衰,達蓋爾也因此被譽為“攝影之父”。以后,影像新技術不斷出現(xiàn),改變了整個西方世界的文化發(fā)展。如今,相機這個劃時代的發(fā)明,已經成為文明世界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61、沙俄爭奪世界霸權道路上的重大挫折——克里木戰(zhàn)爭:克里木戰(zhàn)爭發(fā)生于1853年至1856年,戰(zhàn)爭的一方是沙皇俄國,另一方是英國、法國、土耳其、撒丁王國組成的同盟,這次戰(zhàn)爭是由于沙皇俄國在爭霸世界的道路上想鯨吞土耳其,同英法資產階級的利益發(fā)生嚴重沖突而引起的,因其主要戰(zhàn)場在克里木,所以又叫克里木戰(zhàn)爭,此戰(zhàn)是使沙俄在爭奪世界霸權道路上的重大挫折,動搖了它在歐洲大陸上的霸主地位。
62、日本歷史上的轉折點——明治維新:1868年1月,日本倒幕派利用人民的力量,通過國內戰(zhàn)爭推翻了德川幕府的統(tǒng)治后,成立了由明治天皇親政的新中央政府。明治政府是地主資產階級的聯(lián)合專政,它成立后實行一系列資產階級改革,史稱“明治維新”,它是日本歷史上一個轉折點,標志著日本從封建主義社會過渡到資本主義社會,從封建割據(jù)國家變成統(tǒng)一的國家。明治維新的道路,鼓舞了近代亞洲各國被壓迫民族,特別是亞洲各國民族資產階級,爭取民族獨立和重建祖國的信念。
63、第一個國際性的無產階級戰(zhàn)斗組織——第一國際:19世紀五、六十年代,全世界各地工人運動風起云涌,于是第一國際在1864年成立,它是第一個國際性的無產階級戰(zhàn)斗組織,正式名稱叫“國際工人協(xié)會”,簡稱“國際”。由馬克思起草的《宣言》號召“全世界無產者聯(lián)合起來”,馬克思和思格斯是第一國際的實際創(chuàng)建人和真正的領袖。
64、妄圖稱霸歐洲的野心比武——普法戰(zhàn)爭:1866年,以普魯士為首的北德意聯(lián)邦宣告成立,國勢日益強盛,宰相俾斯麥決心通過戰(zhàn)爭的方式來實現(xiàn)德國的統(tǒng)一,此舉使法國擔心德國的強大對自己造成威脅,于是1870年法國對普魯士宣戰(zhàn),普法戰(zhàn)爭就此爆發(fā),由于法軍的腐朽和無能終于戰(zhàn)敗,簽訂了屈辱的《法蘭克福和約》,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賠款50億法郎。1871年,德意志帝國在法國凡爾賽宮宣告成立,普魯士國王也就當了德意志帝國的皇帝。
65、把最遠的距離變得最近——電話的發(fā)明:1862年,美國正在進行工業(yè)革命,貝爾開始向發(fā)明電話進軍,1877年,在波士頓架設的第一條電話線路開通了,它溝通了威廉斯先生的各工廠和他私人住宅之間的聯(lián)系,1878年,貝爾在波士頓和沃特森在相距300多公里的紐約之間進行了長途電話實驗,取得了成功。
66、陸路運輸?shù)碾y題獲得了解決——火車在不列顛出現(xiàn):1814年放牛娃出身的英國工程師斯蒂芬總結前輩們失敗的教訓,開始研制蒸汽機車,他改進了產生蒸汽的鍋爐,把立式鍋爐改成臥式鍋爐,并做出了一個極有遠見的重大決斷,決定把蒸汽機車放在軌道上行駛,正式發(fā)明了火車。速度達到每小時56公里,從此陸路運輸?shù)碾y題得以解決。
67、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巴黎公社:普法戰(zhàn)爭爆發(fā)后,1870年底,普魯士軍隊長驅直入,侵占了法國三分之一以上的領土,野蠻屠殺法國人民,巴黎人民紛紛起來英勇抵抗,巴黎工人的武裝起義勝利了,3月28日隆重舉行了巴黎公社的成立大會,巴黎公社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的政權。
68、寫字工具的革命——自來水筆的發(fā)明:一位美國保險推銷員沃特曼最終提供了一個在1884年開始設計使用的自來水筆。他的自來水筆通過采用毛細管作用(液體自然地流向一根十分狹窄的管子來保持墨水穩(wěn)定流動的狀態(tài))。他設計的最初的筆有一種原始的注水系統(tǒng)。筆主必須用一支眼藥水滴管,來將墨水弄到自來水筆的吸水管里去。并且,它有一個杠桿,必須按壓它,以便剛補充的墨水能達到筆尖。
69、交通工具的飛躍——汽車的發(fā)明:1889年1月29日,在經歷無數(shù)次試驗之后,本茨發(fā)明的世界第一輛三輪汽車獲得了“汽車制造專利權”。這種汽車在汽車史上第一次采用了一臺單缸發(fā)動機。本茨的發(fā)明標志著現(xiàn)代汽車的誕生,他因此被尊稱為“汽車之父”。1908年,他主持生產T型車,1913年他建立了世界汽車工業(yè)史上第一條流水作業(yè)線,開辟了大批量生產汽車的時代,汽車進入人類的日常生活。
70、五一國際勞動節(jié)的來源——芝加哥工人游xing:19世紀80年代,美國資本主義經濟高度發(fā)展,美國工人工作繁重、工資很低、工作時間一般為10小時,于是他們提出8小時工作制,其中芝加哥是斗爭最激烈的城市,有4萬工人參加了五一罷gong,1889年,以巴黎召開了各國社會主義代表大會,成立了第二國際,通過了關于五一勞動節(jié)的決議,1890年5月1日,法、德、美等眾多國家工人都舉行示威游xing,一致提出8小時工作制等要求,以后五一節(jié)就成為國際勞動節(jié)沿襲下來。
71、美國開始向外侵略——美西戰(zhàn)爭:19世紀美國的經濟實力一躍而占世界第一位,為尋求擴張和更大的利潤,1898年發(fā)起了對西班牙的戰(zhàn)爭,開辟了兩個戰(zhàn)場分別是古巴和菲律賓,西班牙戰(zhàn)敗并與美國簽訂了《巴黎和約》,和約規(guī)定:西班牙放棄對古巴的統(tǒng)治,將波多黎各等割讓給美國,將菲律賓群島割讓給美國,美國付給西班牙2000萬美元作為補償。
72、溝通亞歐非三洲的要道——開鑿蘇伊士運河:蘇伊士位于地處亞、歐、非三洲交界的埃及,1859年,法國為加強在中東的勢力,并在印度洋爭奪霸權,說服埃及總督共同開鑿運河,耗資4億多法郎,花了10年時間,開通后成為了交通要道,1882年英國侵占埃及,完全控制了蘇伊士運河。
73、非洲反殖民主義的人民戰(zhàn)爭——蘇丹馬赫迪起義:1881年,在非洲大陸的東北部,爆發(fā)了一場驚天動地的蘇丹馬赫迪反英大起義,領導人是穆罕默德·艾哈邁德,他出身于貧苦造船工人家庭,他號召人民停止納稅,驅逐英國殖民統(tǒng)治者,消滅社會不平等,1883年,經過多次戰(zhàn)斗,馬赫迪國正式宣告成立,定都于思圖曼,后來雖因各種原因以失敗告終,但堅持了20年之久的戰(zhàn)爭,鼓舞了非洲各國人民的反殖反帝斗爭。
74、世界范圍的不義之戰(zhàn)——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王儲和其妻子遭到塞爾維亞黑手黨的行刺,于是引發(fā)了伺機尋畔、準備廝殺的兩大帝國大戰(zhàn)的導火索,于是德國向俄法宣戰(zhàn)、英國對德宣戰(zhàn)、奧匈向俄宣戰(zhàn),至此,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全面爆發(fā),這次大戰(zhàn)的主要戰(zhàn)場在歐洲,共分三條戰(zhàn)線:西線是英、法對德戰(zhàn)場,東線是俄國對德、奧戰(zhàn)場,南線是奧匈對俄國與塞爾維亞戰(zhàn)場,這次戰(zhàn)役經歷了凡爾登、索姆河等多次重大戰(zhàn)役,死傷無數(shù),最后德軍終于敗在了協(xié)約國手下。
75、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十月革命:1917年11月7日,停泊在俄國首都彼得格勒市內的“阿芙樂爾”號巡洋艦響起了震耳欲聾的炮聲。接著,起義士兵和工人赤衛(wèi)隊員從四面八方奮不顧身地沖向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的最后堡壘——冬宮,深夜,歡呼聲響徹冬宮內外,十月武裝起義取得了輝煌勝利,成立了蘇維埃政府——人民委員會,列寧當選為主席,這次革命的勝利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它在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上摧毀了資產階級反動統(tǒng)治,建立了無產階級專政國家,它預示著資本主義的滅亡,社會主義的勝利。
76、十一月革命——德國建立了共和國:1918年,基爾水兵起義就成為十一月革命爆發(fā)的信號,帝制被推翻,1919年柏林爆發(fā)總罷gong,之后,全國各地幾乎都爆發(fā)了一系列旨在保衛(wèi)革命成果的戰(zhàn)斗。但是這些沒有統(tǒng)一的領導,相繼被鎮(zhèn)壓下去,4月底,巴伐利亞工兵代表委員會共和國最后被共產黨武裝所顛覆,德國工人階級爭取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十一月革命就此結束,這次革命僅僅限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范疇,即推翻了君主政體,建立了共和國。
77、分贓大會——1919年的巴黎和會: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以協(xié)約國獲勝而告終,1919年1月18日,戰(zhàn)勝國在巴黎召開和會,會議名義上是建立世界和平體制的大會,實際上是移到會議桌上的瓜分世界的斗爭,是千百萬人民尸骨堆上的分贓筵席。參加會議的一共有27個國家,規(guī)定德國是戰(zhàn)勝國的殖民地,而山東卻被劃歸了日本。
78、人類生活的新一頁——第一臺電視問世:世界第一臺電視機,是由英國工程師貝爾德于1925年10月2日制成的,他從小聰明好學,對無線電饒有興趣,1925年,他通過精心設計,利用舊無線電器材、舊糖盒等,制造出了世界上最原始的電視攝像機和接受機,在試驗中,熒光屏上居然奇跡般出現(xiàn)了圖像。
79、印度民族的覺醒——非暴力不合作: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印度民族解放運動蓬勃發(fā)展。這個時期,甘地從南非回國,成為國大黨的領袖,他把在南非進行非暴力抵抗運動的經驗廣泛地運用于印度,先后發(fā)動了四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使印度人民的反英斗爭達到前所未有的規(guī)模,猛烈地沖擊著英國的殖民統(tǒng)治,為印度的獨立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80、席卷資本主義社會的黑色風暴——1929年經濟危機:1929年10月29日上午,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大廳內外,你擠我擁,一片嘈雜混亂。腦滿腸肥的富商大賈一個個臉色陰沉,憂心忡忡。股票暴跌!于是,人們紛紛往外拋售,開盤半小時內,便有300萬股股票拋出來,收盤時,竟超過1600多萬股,股票價格一落千丈,創(chuàng)美國歷史上的最高記錄,這就是20世紀30年代資本主義經濟大危機來到的信號。一味追求利潤的資本家不顧后果地繼續(xù)盲目擴大生產,加上交易所的投機活動愈演愈烈,一場災難就勢不可免。由于美國的生產和消費占資本主義世界生產與消費的一半,所以就不能不使危機的影響范圍大大擴展,而使危機空前尖銳。于是,首先從美國刮起的經濟危機的颶風,猛烈地襲擊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
81、力挽狂瀾的制危措施——羅斯福新政:1932年,羅斯福在競選美國總統(tǒng)時,國內正面臨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的災禍。從1929年爆發(fā)經濟危機以來,美國國民生產總值下降一半,失業(yè)人數(shù)達1400萬。羅斯福在芝加哥民主黨提名總統(tǒng)候選人的大會上向選民保證要實施“新政”。羅斯福當選總統(tǒng)后,美國政府為緩和經濟危機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就總稱為新政。這些新政立法在現(xiàn)存社會制度范圍內,運用政權的力量,對資本主義制度個別極端的方面作一定的限制,保障基本群眾的最低限度的消費,以鞏固壟斷資本主義社會的政治制度。新政對美國社會的影響是巨大和深遠的。
82、正義與邪惡的大較量——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這種戰(zhàn)爭的烽火最早出現(xiàn)在亞洲。1931年,日本軍國主義在中國制造“九·一八”事變,侵占中國東北。1937年7月7日,又進而發(fā)動全面侵華戰(zhàn)爭。在西方,意大利于1935年入侵東非的埃塞俄比亞。第二年,西班牙爆發(fā)內戰(zhàn),意德公然出兵武裝干涉。最后,戰(zhàn)爭移到歐洲心臟地區(qū)。1938年3月,德國吞并了奧地利。9月底,英法在慕尼黑公然把自己的盟國——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區(qū)拱手送給希德勒。4月,蘇英法三國代表在莫斯科舉行會談,商議共同對抗法西斯侵略的問題。4月,蘇英法三國代表在莫斯科舉行會談,商議共同對抗法西斯侵略的問題。8月23日,蘇同德國簽訂了互不侵犯的協(xié)定。9月1日,德國進攻英法的盟國——波蘭。英法正式向德宣戰(zhàn)。戰(zhàn)爭的片面狀態(tài)被打破。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美英中等國正式對日宣戰(zhàn),從此戰(zhàn)爭擴大到了世界各地,波及全球的五分之四人口。為了戰(zhàn)勝法西斯,美英中法等
26個國家于1942年1月簽訂了《聯(lián)合國宣言》,保證彼此合同共同對敵。宣言的簽訂表明反法西斯同盟的最終形成,為爭取戰(zhàn)爭形勢的轉變奠定了可靠基礎。1945年,蘇軍攻入柏林,希特勒畏罪自殺,德國無條件投降,接著日本也宣布投降,至此,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宣告結束。
83、美國參戰(zhàn)的導火線——珍珠港事件:珍珠港位于夏威夷群島的瓦胡島南岸,是美國在太平洋的主要海空軍基地,1941年12月7日,日本在和談的謊子下,向珍珠港發(fā)動了突然襲擊,造成了美軍的重創(chuàng),羅斯福將該天定為“國恥日”,并向日本宣戰(zhàn),太平洋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從此,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具有全球的規(guī)模。
84、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轉折點——斯大林格勒戰(zhàn)役:1941年6月22日,德國法西斯分北中南三路向前蘇聯(lián)發(fā)動突然襲擊,妄圖在幾個月內打敗蘇聯(lián),結束戰(zhàn)爭,斯大林領導蘇聯(lián)軍民奮起反抗,于1941年冬在莫斯科城下打退法西斯進攻,粉碎了德國的閃電戰(zhàn),但是,希特勒野心不死,于1942年派遣大批精銳部隊進攻蘇軍南冀,前蘇聯(lián)也把大量兵力調到這一地區(qū),這樣,一場決定雙方命運的大戰(zhàn)在斯大林格靳地區(qū)展開了,最終蘇聯(lián)軍隊獲得了完全勝利,一共殲滅敵人150萬人,這場戰(zhàn)役的勝利沉重地打擊了法西斯侵略勢力,極大地鼓舞了世界人民的斗志。
85、第一次核震懾——美國對日空投原子彈:原子彈是利用鈾等重原子核在中子作用下發(fā)生裂變鏈式反應時,瞬間釋放出巨大能量,起到殺傷破壞作用的核武器,1945年7-8月間,美英中三國發(fā)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被拒絕,于是美國分別在廣島和長崎投下了二枚原子彈,造成幾十萬人死亡和眾多建筑物毀壞,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
86、全世界主權國家的大聯(lián)盟——聯(lián)合國的建立:1945年4月25日,在反法西斯戰(zhàn)爭即將勝利結束的形勢下,舊金山會議開幕,這是世界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國際會議之一,出席的有50個國家282名代表、1726名專家、顧問、代表團秘書及其他人員。中國G黨派出董必武同志參加了中國代表團,舊金山會議經過激烈的爭論,于6月26日達成協(xié)議,共同簽署了《聯(lián)合國憲章》。1945年10月24日,經中、蘇、美、法、英和其他多數(shù)簽字國批準憲章后,憲章開始生效,聯(lián)合國正式成立。這一天后來被定名為“聯(lián)合國日”。聯(lián)合國總部設在紐約成功湖畔,并在日內瓦設立了歐洲辦事處。
87、計算機發(fā)展史上的里程碑——“埃尼阿克”電子計算機的出現(xiàn):1946年2月14日,世界上第一臺通用電子數(shù)字計算機宣告研制成功,它是由美國工程師莫克利于1942年提出的,目前計算機的發(fā)展正在日新月異,不僅在各行各業(yè)大顯身手,而且通過網絡滲透到人們的日常家庭生活,世界的各個角落。
88、經濟騰飛的奇跡——日本的崛起:20世紀50年代中期起,日本大體花了20年左右的時間,基本上實現(xiàn)了國民經濟現(xiàn)代化,從一個后進的工業(yè)國發(fā)展成為工業(yè)技術高度發(fā)達、在當今世界上舉足輕重的經濟大國。戰(zhàn)后日本的“經濟奇跡”是怎樣出現(xiàn)的呢?首先,美國取消了對日本的一切賠償要求,同時,美國政府向日本提供了名目繁多的經濟援助,侵朝戰(zhàn)爭爆發(fā)后,美國的軍事特需對日本經濟的刺激作用尤為明顯。美國和日本所建立的特殊關系,還使日本擺脫了沉重的軍事負擔。改革管理體制,實現(xiàn)經營管理現(xiàn)代化,是戰(zhàn)后日本經濟高速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89、人類進入空間時代的標志——人類登陸上月球:1957年10月4日蘇聯(lián)發(fā)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1961年蘇聯(lián)又首先將宇航員加加林送上地球軌道,這使美國痛感到與蘇聯(lián)的“空間差距”,為爭奪霸權,美國開始實施“阿波羅計劃”,自1969到1972年,“阿波羅”登月飛機共進行7次,其中6次成功,宇航員們在月面上總計停留300小時,還安裝了各種儀器裝置實現(xiàn)月地空間的信息傳送。
90、劃時代的歷史性文獻——《人類環(huán)境宣言》:1972年6月5日,國際人類環(huán)境會議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此次大會共有183個國家和地區(qū)的代表團參加,約5000至8000名代表出席,102位國家元首親自與會,中國也出席了此會,這是一次史無前例的大聚會,會上發(fā)表了《人類環(huán)境宣言》,是人類環(huán)境與發(fā)展史上影響深遠的一次盛會。
91、通訊工具的革命——手機的發(fā)明:1973年4月的一天,一名男子站在紐約街頭,掏出一個約有兩塊磚頭大的無線電話,并打了一通,引得過路人紛紛側目,這個人就是手機的發(fā)明者馬丁·庫帕,他是美國著名的摩托羅拉公司的工程技術人員,從1973年手機注冊專利,一直到1985年,才誕生出第一臺現(xiàn)代意義上的、真正可以移動的電話。它是將電源和天線放置在一個盒子中,重量達3公斤,非常重而且不方便,使用者要像背包那樣背著它行走,叫做“肩背電話”,到目前,它已經遍地開花,給人類的現(xiàn)代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92、蘇聯(lián)的稱霸夢——入侵阿富汗:20世紀70年代,前蘇聯(lián)推行勃列日涅夫的全球戰(zhàn)略,加緊與美國爭奪世界霸權。為實現(xiàn)其南下印度洋,控制中亞樞紐地區(qū)的戰(zhàn)略企圖,從1973年起對阿富汗進行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滲透,1978年4月,蘇支持阿人民民主黨軍官發(fā)動政變,奪取政權。1979-1989年,蘇聯(lián)武裝入侵阿富汗,阿富汗戰(zhàn)爭經歷了三個階段至1988年結束,這場歷時9年多的戰(zhàn)爭給阿、蘇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雙方傷亡慘重,耗資450億盧布。
93、冷戰(zhàn)的結束——東歐劇變:有人將1989年稱為“東歐年”。在這一年,東歐各社會主義國家相繼發(fā)生“政治地震”,示威、游xing、罷gong、公民大批出國、領導集團更迭、反對派取得合法地位,風潮此起彼伏,局勢撲朔迷離,令人目不暇接。波蘭劇變的序幕,這絕不是偶然的巧合,它既受到長期以來波蘭出現(xiàn)經濟危機和社會危機的影響,也是波蘭共和政府對以團結工會為代表的政治反對派妥協(xié)退讓的必然結果。在波蘭劇變的同時,東歐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也發(fā)生劇變。匈牙利G黨內部的分裂導致了黨的解體,國家性質完全改變;接著,“柏林墻”倒塌,并于次年兩德合并,東德的社會主義制度被徹底改變。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亞、羅馬尼亞也相繼發(fā)生劇烈的政治動蕩,有的宣布改奉“民主社會主義”,有的G黨被取消了執(zhí)政地位,1989年12月,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和它的領導人齊奧塞斯庫一起被埋葬了。東歐國家的演變,也是蘇聯(lián)國內政治變化引起的,是在戈爾巴喬夫“新思維”影響下造成的。
94、柏林墻的倒塌——兩德統(tǒng)一:1949年,西德和東德先后宣告成立,德國正式分裂為兩個國家,為了阻止大量東德人通過邊界逃往西柏林修建了柏林墻,后該墻名存實亡,1990年10月,以科爾統(tǒng)一德國的“十點計劃”為基礎,以民主德國歸并到聯(lián)邦德國的方式兩德實現(xiàn)了統(tǒng)一。
95、現(xiàn)代高科技的較量——海灣戰(zhàn)爭:1990年8月,伊拉克軍隊侵占了它的鄰國科威特,由此引發(fā)了一場國際性危機,在此后的五個月中,布什總統(tǒng)下令調遣50萬的美國兵力開赴中東,這是自越戰(zhàn)以來最大的一次軍事部署。1991年1月17日,美國向伊拉克發(fā)起代號為“沙漠風暴”的進攻,耗資610億美元之巨,4月11日,聯(lián)合國正式宣布海灣戰(zhàn)爭?;稹?/p>
96、多極時代的開始——蘇聯(lián)解體:蘇聯(lián)原是1922年形成,由15個加盟共和國組成的一個政治實體,擁有2.9億人口,1991年,蘇聯(lián)經濟到了崩潰的邊緣,同年12月叱咤國際風云69年的大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lián)盟徹底解體。
97、歐洲走向一體化——歐洲聯(lián)盟的成立:1951年,法、德、意等六國簽訂了《煤鋼共同體約》,隨后幾年又陸續(xù)簽訂了《羅馬條約》和《布魯塞爾條約》,1967年,歐共體正式成立,現(xiàn)成員國已增加到25個,統(tǒng)一貨幣為歐元,統(tǒng)一了外貿政策和農業(yè)政策,創(chuàng)立了歐洲貨幣體系,并建立了統(tǒng)一預算和政治合作制度,逐步發(fā)展成為歐洲國家經濟、政治利益的代言人。
98、生物工程的新突破——克隆羊多利的出現(xiàn):克隆是Clone的譯音,意為無性繁殖,先將一只母羊的卵細胞中所有遺傳物質吸出,然后將另一只6歲母羊的乳腺細胞與之融合,形成一個含有新遺傳物質的卵細胞,并促使它分裂發(fā)育成胚胎,當這一胚胎生長到一定程度時再將它植入第三只母羊的子宮中,由它孕育并產下克隆羊多利,它在生物工程史上揭開了新的一頁。
99、恐怖主義襲擊美國——9·11事件:2001年9月11日上午,隨著一聲巨響,美國紐約世界貿易中心北樓在兩架飛機撞擊下轟然倒塌。美國五角大樓也由于飛機撞擊而引發(fā)了大火,這是美國建國以來本土首次遭到大規(guī)模恐怖襲擊,造成了來自62個國家和地區(qū)的3225人死亡和2000多億美元的經濟損失,它超過了珍珠港事件,恐怖分子對美國本土的經濟(世界貿易中心)、軍事(五角大樓)和政治(白宮)象征性建筑進行襲擊,直指美國的心臟。
100、以強凌弱的戰(zhàn)爭——伊拉克戰(zhàn)爭:2003年3月20日,美軍對伊拉克的戰(zhàn)爭正式打響,共經歷了烏姆蓋斯爾之役、納西里耶之役、納杰夫之役、巴士拉之役、巴格達之役。
影響世界歷史進程的100個重要事件(一)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在每次教學前有自己的事先計劃,高中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高中教師的任務之一。教案可以讓學生能夠在課堂積極的參與互動,幫助高中教師緩解教學的壓力,提高教學質量。你知道怎么寫具體的高中教案內容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編輯的《影響世界歷史進程的100個重要事件(一)》,供您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影響世界歷史進程的100個重要事件
1、有史以來第一場締結和約結束的戰(zhàn)爭——拉美西斯二世與赫梯人的戰(zhàn)爭: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與赫梯人之間的戰(zhàn)爭,發(fā)生于公元前1312年,是人類歷史上記載的第一場重要戰(zhàn)爭,雙方在漫長的歲月中,展開了拉鋸戰(zhàn),你攻我守、我打你防、互有勝負,又都不肯罷休,連年戰(zhàn)火,使赫梯大傷元氣,埃及也被戰(zhàn)爭拖累得疲憊不堪,就這樣過了16年,到公元前1294年,老態(tài)龍鐘的赫梯國王穆瓦塔利斯一病不起,一年后,他的弟弟哈圖西里斯繼位,新國王派使者帶著一塊銀制的字板去了埃及,這塊刻在銀板上的條約使兩國之間的和平保持了好幾百年,也為以后人類歷史上的一切戰(zhàn)爭找到了一種和平解決的形式,那就是締結和約,這使得人們免于遭受無休止的戰(zhàn)爭,避免了更大的殺戮和破壞,更多地享受和平的生活,直到今天,仍然如此。
2、刻在石柱上的法律——漢謨拉比法典:人類最早的一部法典是產生于公元前3800年的《漢謨拉比法典》,它完成于古巴比倫第六代國王漢謨拉比之手,該書由前言、正文和結語三部分組成,共3500行,8000個左右的楔形文字,法典的正文共有282條,內容十分繁雜,包括訴訟手續(xù)、盜竊處理、租佃、雇傭、商業(yè)高利貸和債務、婚姻、遺產繼承、奴隸地位等條文,該法典刻在一個石柱上,于1901年12月,在考古時被發(fā)現(xiàn),其內容保存是相當完整的。
3、木馬計的勝利——特洛伊戰(zhàn)爭:特洛伊和斯巴達都是一個小王國,有一次,特洛伊國王的兒子帕里斯情不自禁地愛上了斯巴達王美貌的妻子海倫,當晚把她帶回了特洛伊城,斯巴達王大怒,發(fā)誓要奪回海倫,于是,他便求助于希臘各城邦,要求組織聯(lián)軍,渡海遠征特洛伊,希臘十萬大軍橫渡愛琴海,包圍了特洛伊城,但戰(zhàn)爭持續(xù)到第十年,特洛伊城仍未被攻破,希臘人走了,但他們卻在海灘上留下了一個巨大的木馬,特洛伊人好奇地圍著這只木馬轉來轉去,突然發(fā)現(xiàn)里面竟躲著一個希臘人,這個希臘人對特洛伊人說:“這匹木馬是希臘人獻給雅典娜女神的禮物,它能使希臘堅不可摧,希臘人故意留下這匹木馬,估計你們會毀掉它。這樣一來,就會引起天神的憤怒”,這一番話打動了特洛伊王,他吩咐放了那個希臘人,并且下令把木馬弄進城去,誰知在靜悄悄的半夜三更,佯裝撤退的希臘人又卷土重來,而20名隱藏在木馬里面的勇士跳了出來,迅速打開城門,里應外合,10年沒有攻下的特洛伊城就這樣在一夜之間被攻陷了。這場戰(zhàn)爭確立了希臘人在愛琴海地區(qū)的霸權,也為即將來臨的希臘偉大文明的興起奠定了基礎,蘇格拉底曾說:“特洛伊戰(zhàn)爭是歷史上最偉大的戰(zhàn)爭”。
4、成功改革的典范——梭倫改革:公元前638年,梭倫出生在雅典的一個貴族家庭。年輕時,梭倫一面經商,一面游歷,到過許多地方,漫游名勝古跡,考察社會民情,后被譽為古希臘“七賢”之一。公元前600年左右,年約30歲的梭倫被任命為指揮官,統(tǒng)帥部隊,一舉奪回了薩拉米斯島,赫赫軍功使梭倫聲望大增,城市居民把梭倫看成是自己的領袖和庇護者,公元前594年,梭倫被選為雅典的首席執(zhí)行官,他得到了修改或保留現(xiàn)有法律及制定新法律的權力,梭倫立即實施了一系列的改革,頒布多項法令,向氏族貴族發(fā)動了猛烈地進攻。任官期滿后,他放棄全部權力離開雅典去遠游,到過埃及、塞浦路斯、小亞細亞等地,一路上留下不少佳話和美談,晚年,他退隱在家,從事研究和著述,死后骨灰撒在了他曾為之戰(zhàn)斗過的美麗的薩拉米斯島。
5、波斯人不可戰(zhàn)勝的神話被擊破——大流士之戰(zhàn):波斯王大流士自稱曾出征19次,俘虜了9個王,號稱戰(zhàn)無不勝,他的最終目的,是征服愛琴海彼岸繁華富庶的希臘,在西征之前,他先行北上開始了征服賽西亞人,以解除后顧之憂,他輕視了敵人,以為只要一兩個月就可以打敗對方,但卻被對方拖垮,以少勝多而大敗,這場戰(zhàn)爭動搖了波斯人戰(zhàn)無不勝的信念,也徹底打消了大流士先征服東歐而后兩路夾擊希臘戰(zhàn)略的構想。雖然在數(shù)百年后,賽西亞人由于某種不明的原因消失于歷史之中,但他們在東歐草原擊敗波斯王大流士這一仗卻永垂史冊。
6、歐洲出生時的啼哭——馬拉松之戰(zhàn):馬拉松是希臘雅典城東北部的一片平原。公元前490年,以雅典為核心的希臘城邦國家和波斯帝國之間爆發(fā)了歷史上有名的“馬拉松之戰(zhàn)”,這也是持續(xù)近半個世紀的希波戰(zhàn)爭中雙方的第一場較量。第一次遠征不戰(zhàn)而敗,波斯王大流士哪肯甘心,公元前490年。他決定御駕親征,集結了十萬大軍,決心不惜一切代價征服希臘。馬拉松距雅典只有40公里,雅典城危在旦夕,情急之下,雅典人一面準備迎戰(zhàn),一面派長跑健將斐力庇第斯去斯巴達請求援助,斐力庇第斯第一天跑了200多公里,兩天之內就趕到那里,向斯巴達人說:“雅典人請求你們援助,請不要看著希臘最古老的一個城邦陷于異邦人的奴役之下?!毕ED人運用巧妙的戰(zhàn)略以少勝多,大敗波斯軍隊,米太亞得派斐力庇第斯去把勝利的喜訊告訴雅典城內的公民,這位長跑能手以最快的速度從馬拉松跑到雅典,到達雅典廣場時他已是上氣不接下氣,只喊了一句:“我們勝利了!”就倒在廣場上。人們爆發(fā)出陣陣歡呼聲,斐力庇第斯卻因疲勞過度氣絕身亡,為了紀念斐力庇第斯,在1896年雅典舉行的現(xiàn)代第一屆奧林匹克運動會上,就把馬拉松到雅典的距離即42公里又195米作為一個長跑競賽項目,命名為馬拉松長跑。
7、孕育歐洲文明的萌芽之戰(zhàn)——薩拉米海戰(zhàn):薩拉米海戰(zhàn)成為希波戰(zhàn)爭的轉折點,這一戰(zhàn)使希臘人徹底擊潰了波斯海軍,獲得了制海權,第二年,希臘聯(lián)軍又在普拉太亞徹底擊敗波斯陸軍,將波斯人全部逐出歐洲,公元前449年,戰(zhàn)爭雙方簽訂了《卡里阿斯和約》,波斯承認希臘各城邦獨立,放棄愛琴海和黑海一帶霸權,持續(xù)半個世紀的希波戰(zhàn)爭至此以波斯帝國的失敗而告終,此戰(zhàn)的勝利為希臘羸得了半個世紀的和平,也為希臘迎來了它在歷史上最強盛、最繁榮的時代,即歷史學家們所說的希臘“黃金時代”。
8、西方哲學的始祖——古代希臘哲學了誕生:古代希臘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在這個時期,那里誕生了許多影響后世的偉大思想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他們共同創(chuàng)立了對西方文明影響最大的古代希臘哲學。
9、希臘文明衰落的轉折點——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隨著希波戰(zhàn)爭的結束,以斯巴達為首建立了伯羅奔尼撒同盟,以雅典為首包括愛琴海各城邦及小亞細亞的殖民地則組成了提洛同盟。為了爭奪希臘霸權,公元前341-前404年,雙方爆發(fā)了一場持續(xù)27年的大戰(zhàn),因為這場戰(zhàn)爭主要在伯羅奔尼撒半島上進行,因此稱之為伯羅奔尼龍撒戰(zhàn)爭,該戰(zhàn)爭最后以雅典的失敗而告終,但是受到戰(zhàn)爭危害的是整個希臘,這次戰(zhàn)爭給希臘帶來了空前的禍害和痛苦,從來沒有這么多的城市被攻陷、被破壞,從來沒有這么多的流亡者,從來沒有喪失這么多的生命!戰(zhàn)爭之后,希臘社會和經濟遭到嚴重破壞,雅典一蹶不振,成為希臘從繁榮走向衰落的一個歷史轉折點,從此,希臘繁榮富強的時代一去不返了。
10、羅馬成為地中海最強大的國家——迦太基城的毀滅:迦太基一直是羅馬潛在的危險,羅馬人決定攻打迦太基,當迦太基人得知此消息后向羅馬人求和,聽從羅馬的求和條件,交出了國家的所有兵器及人質,但羅馬出爾反爾還是攻打了了迦太基,迦太基奮力反抗,憑借三面環(huán)海的優(yōu)勢,抵擋了羅馬軍隊的進攻,但羅馬派出最善戰(zhàn)的將軍出妙計最終毀滅了迦太基,從此羅馬在地中海稱霸,走向帝國的道路。
11、羅馬人統(tǒng)治了希臘世界——攻克科林斯:公元前146年,以科林斯為首的希臘十個城邦重建亞細亞同盟,同羅馬對抗,這個同盟在公元前198年羅馬與腓力五世的戰(zhàn)爭中曾站在羅馬人一方,但羅馬人獲勝后卻輕蔑地對待他們,希臘人決心反抗,他們開始積聚黃金用以備戰(zhàn),并在各地征兵,希臘各地到處都爆發(fā)了反羅馬的示威游xing,但終歸不敵訓練有素的羅馬軍隊而戰(zhàn)敗,為了讓希臘人記住教訓,羅馬人焚毀了科林斯城,而該城當時是希臘最繁華的都市,也是僅次于雅典的希臘歷史文化名城,有阿波羅神廟、眾多的古代建筑、精美的雕塑、豪華的宮殿和無數(shù)的藝術珍品,都被毀之一旦,但羅馬人在毀滅該城的同時,發(fā)現(xiàn)了希臘久蘊的文化,羅馬征服了希臘,但希臘文化征服了羅馬,從而形成了希臘——羅馬文化為核心的西方古代文化,這一文化構成了后來一切西方文化的淵源和基礎。
12、歐亞文明的大碰撞——匈奴西侵歐洲:4世紀中葉,匈奴人在伏爾加河外出現(xiàn)并開始西侵,他們首先征服了伏爾加河和頓河之間的阿蘭人,然后大舉向東哥特人領地進攻,東哥特人落花流水般向西逃竄,為了獲得新的生存空間,他們又沿途打擊西哥特人部落,很快,在逃避匈奴人的路線上,汪達爾人、法蘭克人、勃艮弟人、盎格魯撒克遜人都像滾動的雪球一般被驅動起來,由此拉開了歐洲民族大遷徒的序幕。匈奴人侵入歐洲之后,在中歐地區(qū)建立了一個強大的匈奴帝國,匈奴王魯奧死后,其侄子阿提拉于445年害死兄長布萊達,成為匈奴帝國的獨裁君主,阿提拉為人兇狠、狡猾、野心勃勃而又頑強善戰(zhàn),歐洲人稱他為“上帝的鞭子”,他掌權之后全力侵掠鄰近國家,開創(chuàng)了匈奴帝國軍事上的全盛時代,但他在沙隆之戰(zhàn)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遭遇慘敗,后不久突然死去,匈奴帝國就隨之而衰落了。
13、“世界未日來臨了”——蠻族攻克羅馬城:蠻族主要是指生活在羅馬帝國周邊的各部落,由于匈奴人的進攻,蠻族中的一支西哥特人向羅馬皇帝提出入境避難,羅馬皇帝同意了但卻奴役他們,遭遇他們的起義反抗,西哥特人打破了羅馬不可攻破的神話,后來,蠻族各部接踵而至,羅馬遭遇了空前的洗劫和破壞,西羅馬帝國宣告滅亡,結束了歐洲奴隸社會的歷史,歷史學家通常也把它作為世界歷史分期的標志,從此,歐洲進入封建制的中古時代。
14、削弱了拜占庭帝國的國力——哥特戰(zhàn)爭:羅馬在全盛時代的疆域,北至不列顛,南至埃及,西到西班牙,東到波斯,無論在什么地方,羅馬的軍隊都是所向無敵,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但東羅馬(拜占庭)帝國依然存在,527年,查士丁尼當了東羅馬皇帝,意欲收回全盛時代的疆域,他起用了最杰出的統(tǒng)帥貝利薩,英勇善戰(zhàn)的貝利薩征服了北非、收復了羅馬城、打蠃了哥特戰(zhàn)爭(歷時一年,就在貝利薩就要大獲全勝之時,東哥特人卻想出一計,他們說要投降,但提出:“只有讓貝利薩做皇帝才投降”,貝利薩假裝同意,待哥特人投降后,貝利薩又拒絕稱帝,此舉引起了查士丁尼的猜疑,當貝利薩帶著東哥特國王和無數(shù)金銀財寶凱旋而歸時,竟遭到解職的冷遇,后東哥特人反抗,戰(zhàn)爭再起,苦戰(zhàn)5年后,查士丁尼只好再次召回貝利薩出征,此戰(zhàn)使拜占庭帝國反而削弱)、后又擊敗匈奴、拯救了帝國首都拜占庭,在國人心目中享有至高無上的威望,功高震主,皇帝對他的猜疑也越來越大,不久他便以“謀反”的罪名被抄家,還被弄瞎雙眼,沿街行乞,565年,查士丁尼一死,他所收復的領土又再度失去。
15、偉大的傳世法典——《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從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查士丁尼法來源于羅馬法,而羅馬法一般泛指公元前6世紀羅馬國家形成之后至前6世紀中葉查士丁尼皇帝編纂法典為止的整個歷史時期的所有法律總稱,526年2月,查士丁尼組織了10名法學專家修訂《查士丁法典》,該書共12卷,從12到15世紀,歐洲出現(xiàn)了“羅馬法”復興時期,許多國家相繼采用了羅馬法,后來拿破侖引以為傲的《德國民法典》和19世紀未期德國的《德國民法典》都掙不脫羅馬法深入骨髓的影響。
16、歐洲雛形的形成——查理大帝三分西歐:742-814年查理大帝成為法蘭克王國唯一的統(tǒng)治者,在他統(tǒng)治的46年間,進行過53次重要戰(zhàn)役,親自參加過30次遠征,他18次大戰(zhàn)薩克森人,九戰(zhàn)阿拉伯人,三戰(zhàn)匈奴阿瓦爾人,最后還抗擊過北歐海盜,在武功上可謂達到了鼎盛,他的征戰(zhàn)掃平了西歐的混亂局面,對日后歐洲歷史發(fā)展的進程和文化的振興,都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814年,查理大帝去世,到了413年,他的三個孫子各自為王,所統(tǒng)治的王國分別成為后來的法蘭西、德意志和意大利的前身。
17、真主的遠征——阿拉伯帝國的武力擴張:從7世紀,生活在西亞的阿拉伯人建立了一個強大的帝國,并大舉武力擴張,強烈地震憾了歐、亞和北非,伊斯蘭教和阿拉伯帝國的創(chuàng)立者是穆罕默德,他創(chuàng)立了一種新宗教即伊斯蘭教,教徒成為穆斯林,意為信仰安拉的人,到8世紀初,阿拉伯人已建立了一個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公元732年,在進攻法蘭克時大敗,這一戰(zhàn)終于阻擋了阿拉伯人進攻的步伐,使歐洲免受阿拉伯人的威脅,在阿拉伯人不斷征服的期間,他們的科學文化也得到了高速發(fā)展,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且伊斯蘭教也得以傳遍各地,成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18、貨幣的革命——紙幣的出現(xiàn):印制貨幣最早由中國發(fā)明,在1661年傳到歐洲,當時由于缺乏銀子,瑞典銀行家便著手生產票據(jù),在美國,紙幣出現(xiàn)也比較早,殖民地居民在1776年脫離英國之前,就制造出第一批紙幣美元,紙幣成了美國獨立的一個強有力的象征,隨著美國的獨立,合眾國政府便開始自行專行紙幣,以后,紙幣這一貨幣流通手段,由于其使用方便,便于攜帶等優(yōu)點,在全世界通行起來。
19、把英國納入歐洲的文明進程——亥斯廷斯之戰(zhàn):愛德華即位后在朝中重用諾曼人,曾許諾將王位給諾曼底公爵威廉,但后來又未守信將王位給了王后的兄弟哈羅德,于是威廉率領諾曼底軍隊在亥斯廷斯大獲全勝,又以摧枯拉朽之勢向倫敦前進,英格蘭的主要領袖們都向他投降,這樣,憑借亥斯廷斯一戰(zhàn),威廉就完全征服了英國而登上國王的寶座,從此開始了英國歷史上的諾曼底王朝,諾曼底人征服英國以后,在經濟、社會、文化、軍事等方面改變了英國的面貌,這些征服者的后裔都以英國人自居,正義、平等、自由等英國人固有的意識已遍及各個階層,成為共同的觀念,由些誕生了英國的精神。
20、教皇欠下的血債——十字軍東征:耶路撒冷是基督教的圣地,也是伊斯蘭教的圣地,在基督徒心目中,它是救世主耶穌基督受難和升天之處,而在穆斯林心目中,它是先知穆罕默德神秘夜行的目的地和伊斯蘭教最莊嚴的圣地之一。1071年,耶路撒冷落入土耳其人之手,他們信仰伊斯蘭教,對基督教徒進行迫害,從此導致了以基督教徒為主的“十字軍”東征,東征前后進行了八次,于1291年,長達200年的十字軍時代結束。十字軍東征是一場失敗,它導致西方與東方之間200年的大決裂,在基督教和穆斯林之間埋下了仇恨的種子,十字軍東征是西方在發(fā)泄剩余力量,是封建主們在宗教掩飾下進行的大規(guī)模軍事性掠奪,給東、西方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然而也促進了東西方經濟的文化交流。
21、掀起橫掃亞洲大陸的狂飆——帖木兒襲擊奧斯曼帝國:帖木兒是個信仰伊斯蘭教的突厥人,1370年被立為汗,定都撒馬爾罕,他英勇善戰(zhàn),足智多謀,經過連年征戰(zhàn),征服了眾多國家,而挫敗土耳其是他最有威力的一次戰(zhàn)斗,帖木兒帝國最盛時,其疆域西至地中海,東抵蔥嶺與恒河,南到北非,北達俄羅斯中部,成為橫跨歐亞的一大帝國,但隨著帖木兒的死,他掀起的那股橫掃亞洲大陸的狂飆也消失得無影無蹤。
22、東羅馬帝國的終結——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中世紀的君士坦丁堡聚集了大量財富、眾多的藝術品,薈萃著許多學者,由于土耳其人建立的奧斯曼帝國的興起和步步進逼,該城已經是拜占庭的最后一座孤城,1453年,土耳其調集了20萬大軍圍攻該城,最初他們采取了很多的攻城策略均為奏效,后來又想出了一個絕招終于攻破了該城,土耳其人在該城大肆掠奪3天,后來該城的眾多學者和藝術品散落到歐洲,從而使歐洲文化得到了一個極大的發(fā)展,是歐洲文藝復興時代來臨的重要原因之一。
23、火器開始主導戰(zhàn)爭——72支槍抗擊25萬大軍:1520年蘇萊曼一世登上土耳其蘇丹的寶座,把擴張的矛頭堅決指向了古老的歐洲大陸,1526年攻打了東歐的匈牙利王國,后來歐洲東南部大半都落入土耳其人之手,但蘇萊曼一世仍不滿足,1529年秋,他率領25萬大軍,乘勝進攻歐洲大陸的中心——維也納,如果單看雙方兵力,確實太過于懸殊,但維也納軍隊憑借自己的72支槍,發(fā)揮了極大的威力,挽救了維也納,這次保衛(wèi)戰(zhàn)向全世界宣告:一個火器主導戰(zhàn)爭的時代正在到來。
24、人類文明的傳承之所——大學的創(chuàng)設:大學是中世紀誕生的,最初是為了培養(yǎng)牧師,1088年,在意大利工商業(yè)發(fā)達的城市出現(xiàn)了第一所世俗大學——博洛尼亞大學,1167年,許多英國的教師和學生由巴黎回到牛津,設立了牛津大學,13世紀時,歐洲一共有五所重要的大學,即巴黎、牛津和劍橋大學,在法國南部還有另外兩所,意大利自夸有兩所,德國直到14世紀才出現(xiàn)大學,大學經歷了800年的歷史,現(xiàn)已發(fā)展成為集教學、科研和為社會服務為一體的綜合體,成為了社會前進的發(fā)動機。
25、歐洲文化的第二個高峰——文藝復興:文藝復興是在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多方面因素交互作用下產生的,共經歷了開端期、早期、高峰期、晚期四個階段,出現(xiàn)了但丁、達芬奇等眾多著名的藝術家,這場風潮席卷歐洲大陸后,為世人留下偉大的文學、繪畫、雕塑藝術作品,及悠揚豐盛的樂章,滋潤人們的性靈,最終使歐洲走到了世界的前列。
26、對上帝的挑戰(zhàn)——哥白尼提出日心說:哥白尼上中學時就對天文學發(fā)生了興趣,經過30年的觀測、計算和反復思考,他終于寫出了不朽的名著《天體運行論》,他在書中明確提出: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太陽才是宇宙中心,他帶來了天文學的革命,而且開辟了各門科學向前邁進的新時代。
27、開辟財富的黃金之路的航行——達·伽馬的航海:1460年,達·伽馬出生于葡萄牙一個名望顯赫的貴族家庭,1492年,子承父業(yè),開始了航海探險,他先后到達了納塔爾、肯尼亞、印度、阿拉伯,帶回了大量的珠寶、香料、絲綢等眾多財富,受到了葡萄牙國王的幾次獎賞,為了壟斷與東方之間的貿易利益,葡萄牙王室曾一度封鎖繞過好望角可到達印度的消息,由于新航路的發(fā)展,自16世紀初,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很快成為西歐的航海貿易中心,這條航道為西方殖民者掠奪東方財富而進行資本的原始積累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
28、長達30年戰(zhàn)爭——紅白玫瑰戰(zhàn)爭:英法百年戰(zhàn)爭結束后,英國皇族后裔的兩個旁系家族形成了對立的兩個封建主集團:北方以蘭開斯特家族為代表,族徵是紅玫瑰;南方以約克公爵家族為代表,族徵是白玫瑰,為了爭奪英國王位,展開了歷史上著名的長達30年之久的“紅白玫瑰戰(zhàn)爭”,1485年8月,在法國和約克家族降兵降將的幫助下,流亡多年的亨利·都鐸率軍在威爾士登陸,8月22日,在博斯沃思原野戰(zhàn)役中,查理三世本人也被擊斃。同年,亨利·都鐸即王位,稱為亨利七世,次年,他與約克家族愛德華四世的女兒伊麗莎白結婚,兩個家族的長期紛爭至此解決。
29、戰(zhàn)車第一次出現(xiàn)——捷克胡斯戰(zhàn)爭:15世紀的捷克,名義上是個王國,但實際卻受著德國的統(tǒng)治。1412年為了榨取農民更多的血汗,決定強迫農民購買“贖罪券”,在胡斯的呼吁下,布拉格市民為反對“贖罪券”舉行了聲勢浩大的示威游xing,這激起了教皇、主教和德國僧侶貴族們的仇視,他們逮捕了胡斯并將其燒死在康斯坦茨廣場的火刑柱上,胡斯的死激起了捷克人民強烈的抗議并爆發(fā)了“胡斯戰(zhàn)爭”,杰士卡把步兵、騎兵和炮兵組合為一個戰(zhàn)術單位,把火炮裝在大車上,使其能在野外靈活作戰(zhàn),終于打敗了德皇的騎兵,在世界軍事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被后人譽為“戰(zhàn)車之父”,雖然由于內部矛盾導致了戰(zhàn)爭的最后失敗,但這次偉大的農民起義卻對捷克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30、印第安文明中心的毀滅——皮薩羅征服印加帝國:1524年11月,有兩個西班牙冒險家招驀士兵向南美洲遠征。他們就是佛朗西斯科·皮薩羅和他的同鄉(xiāng)迪耶科·阿爾馬格羅。這兩個人年逾四十,目不識丁,但其野心、貪婪和不擇手段的行徑卻為世間罕見。1533年11月15日,皮薩羅領著480名士兵進入了印加首都庫斯科。印加人與生俱來的服從權力階層的習性使他們失去皇帝后陷入了無組織狀態(tài)。西班牙士兵發(fā)現(xiàn)這里毫不設防,便瘋狂地洗劫了這座歷史名城。他們依靠先進的火器和鋒利的刀劍,肆無忌憚地見人就殺,見東西就搶,整個庫斯科城陷入一片血泊之中。從1536年到1572年,雙方抗爭達36年之久,后皮薩羅被刺死,阿茲臺克帝國和印加帝國相繼消失,至此,西半球兩處最重要的印第安文明中心都被毀滅殆盡。
31、最后一次古典式海戰(zhàn)——勒班陀海戰(zhàn):1453年5月29日,土耳其人攻下君士坦丁堡,并改名為伊斯坦布爾,著名的圣索菲亞教堂被改為清真寺,君士坦丁堡的喪失,標志著拜占庭帝國千年統(tǒng)治的結束和奧斯曼帝國的崛起,此后100多年里,土耳其人不斷向歐洲擴張,使歐洲各國感到了巨大的壓力,聯(lián)軍組織強大艦隊攻打土耳其,在勒班陀海戰(zhàn)中大獲全勝,這是世界上最后一次古典式海戰(zhàn),在此后的海戰(zhàn)中,機械動力取代了成千上萬個奴隸的劃漿、加農炮取代了甲板上的肉搏戰(zhàn),進入了近代海戰(zhàn)的時代。
32、西班牙成為歐洲最強大的國家——帕維亞戰(zhàn)爭:西班牙在意大利勢力的猛烈擴張,引起了法國國王弗郎西斯一世的嚴重不安,它決定與西班牙人在戰(zhàn)場上一決勝負,于是公元1522年,戰(zhàn)爭在意大利北部城市帕維亞爆發(fā),這就是持續(xù)了幾十年的“帕維亞戰(zhàn)爭”,最后,法國在意大利徹底認輸,承認了西班牙的勝利,在與法國爭霸意大利的長期對抗中,西班牙沒有喪失任何的領土,而且建立了幾乎囊括整個意大利的專制政權,西班牙國王菲力普二世成為當時歐洲勢力最大的統(tǒng)治者。
33、海上霸王的衰落——“無敵艦隊”的毀滅:自從哥倫布發(fā)現(xiàn)新大陸以來,西班牙占領了美洲的廣大地域,掠奪了大量財富,16世紀中葉,西班牙已成為歐洲最強大的國家,它擁有一支當時世界最龐大的海上艦隊,壟斷著許多地區(qū)的貿易,將殖民勢力范圍擴展到歐、美、亞、非四大洲,成為稱雄一時的“海上霸主”。隨著資本主義的發(fā)展,英國也急于向海外擴張,與西班牙的沖突日益尖銳、激烈,經過3年籌備,西班牙于1588年5月9日派出了一支歐洲歷史上空前龐大的“無敵艦隊”起航遠征英國,由于缺乏戰(zhàn)術技巧被英軍打敗,幾乎全軍覆沒,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全憑艦炮制勝的海戰(zhàn),也是后起的資本主義萌芽時代的英國與老牌的封建主義的西班牙之間的一場較量,西班牙從此一蹶不振,逐步衰落下去,而英國一躍成為海上強國,從此逐步奪得了海上霸權,取代西班牙成為海上的霸王。
34、生理學的革命——發(fā)現(xiàn)血液循環(huán):1616年,英國醫(yī)學家哈維公布了自己所發(fā)現(xiàn)的血液循環(huán)理論,即人體內的血液是循環(huán)的,它分體循環(huán)和肺循環(huán)兩部分,血液從左心室進入動脈,流到全身各處后,再匯集到靜脈,然后流回右心房,這叫體循環(huán);血液由右心室進入動脈,流經肺部,然后由靜脈流回左心房,這叫肺循環(huán)。這個發(fā)現(xiàn),奠定了近代醫(yī)學的基礎,后來哈維進一步發(fā)現(xiàn),心臟分為左右兩部分,每一部分又分為上下兩個腔,就是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1661年,意大利科學家馬爾比基在顯微鏡下觀察到毛細血管的存在,正是這些肉眼看不見的微小血管,把動脈和靜脈連接起來形成一個“可循環(huán)的管道”,這進一步證實了哈維的血液循環(huán)理論的正確性。
35、科學史上的重大突破——牛頓發(fā)現(xiàn)萬有引力:牛頓無疑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他首先發(fā)現(xiàn)普通白光是由七色光組成的,制造了第一架反射天文望遠鏡,后來他從一棵樹上掉落的蘋果和月亮繞地球拋物運轉,得出了宇宙中的一切物體之間都存在著一種相互吸引的作用,即萬有引力定律并將其得以驗證,破譯了地球引力所產生的一系列問題,有力地推進了人類文明的發(fā)展。
36、導致國王成為國會階下囚的戰(zhàn)爭——納斯比會戰(zhàn):納斯比會戰(zhàn)是17世紀中葉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期間,以克倫威爾為首的國會軍隊與英國國王查理一世的軍隊之間進行的一場決戰(zhàn),英王查理一世實行宗教專制,迫害非國教教徒,引起了廣大清教徒和資產階級于1642年1月離開倫敦來到北方的約克城,在這里依靠封建貴族支持組織軍隊,宣布討伐國會,英國內戰(zhàn)就此爆發(fā),在納斯比會戰(zhàn)中,國會軍取得了勝利,這一戰(zhàn)使克倫威爾掌握了國會的軍事力量,也使英國形勢向有利于革命的方面轉化,不久,國王查理一世就成了國會的階下囚,以叛國罪于1649年被判處死刑,封建專制的英國變成了資本主義議會制的英國,英國從此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
37、新教聯(lián)盟與天主教聯(lián)盟的爭奪——30年戰(zhàn)爭:16世紀和17世紀是宗教論爭的年代。1618年3月,波希米亞的新教徒起來反抗神圣羅馬帝國,“三十年戰(zhàn)爭”因此而爆發(fā),它是由多個國家、多種原因及無數(shù)場戰(zhàn)爭組成的一個時代的戰(zhàn)爭,西班牙、奧地利及舊教同盟軍隊與英國、法國、荷蘭及瑞典的軍隊在德國進行大規(guī)模的混戰(zhàn),1648年這場曠日持久的戰(zhàn)爭宣告結束,德國被分裂成360多個大小邦國和上千個騎士國,這種四分五裂的狀態(tài),使德國的發(fā)展至少遲滯了一個世紀。
38、最早的終弦樂四重奏出現(xiàn)——真正的正式樂隊:1755年,23歲的奧地利作曲家海頓受聘于馮貝格伯爵,在宮廷里專職作曲,當時的器樂曲流行用由兩只小提琴合奏同一旋律,用大鍵琴伴奏。由于大鍵琴的音量較弱,低音部分有時就得用大提琴來加強。讓中提琴充當內聲部,使和聲效果更為豐富,徹底用大提琴替代大鍵琴來演奏低音部,于是,第一個弦樂四重奏團成立了。
39、德意志民族之光——魯騰之戰(zhàn):18世紀的普魯士,在地理上處于法、奧、俄、瑞等歐洲列強的包圍之中。1740年5月,新國王腓特烈總想改變這種戰(zhàn)略上的不利態(tài)勢,便派兵奪取了奧國的西里西亞,五國聯(lián)盟出動50萬大軍,從各方面圍剿普魯士,在奧地利的魯騰,腓特烈指揮有方,以劣勢兵力,殲滅了3倍于自己的奧軍,重新獲得了西里西亞,也徹底瓦解了聯(lián)軍的戰(zhàn)略包圍,拯救了危亡中的普魯士,這一戰(zhàn)喚起了普魯士人的德意志民族意識,增強了他們的民族凝聚力,從此,德國走上了統(tǒng)一的建國之路。
40、建筑上的革命性突變——混凝土的運用:古羅馬人約翰·絲米頓用石灰和沙子的混合物里摻和進碎石子制造出混凝土,他們用混凝土制造了最宏大的圓形露天斗技場、古羅馬圓形劇場等,混凝土的運用引起了建筑的革命,推動了近現(xiàn)代建筑業(yè)的發(fā)展,促使世界因此發(fā)生巨變,斯米頓被譽為“混合物之父”。
41、美國獨立戰(zhàn)爭的碩果——美利堅合眾國的誕生:1606年圣誕節(jié)那一天,有個叫紐波特的英國人率領3艘帆船和120名移民,沿著當年哥倫布走過的航線向美洲進發(fā),到1607年初,他們在詹姆士河口建立了第一個殖民地,取名弗吉尼亞,13年后,一批流亡的英國清教徒和非洲販來的黑奴也相繼到來,經過一百多年的發(fā)展,美利堅民族開始形成,不久美國反抗英國殖民統(tǒng)治的獨立戰(zhàn)爭開始,華盛頓任總司令,經過多次戰(zhàn)役,1783年9月,雙方簽訂和約,英國正式承認美國獨立,歷時8年的美國獨立戰(zhàn)爭至此勝利結束,這一消息震撼了全世界,它越過大西洋,點燃了法國大革命的烈火,并給整個歐洲資產階級革命以重大的影響,從此開啟了資產階級民族革命的時代。
42、戰(zhàn)神的失敗——滑鐵盧之戰(zhàn):1813年10月,普魯士和俄、英、奧聯(lián)軍30萬大軍與拿破侖的19萬法軍在萊比錫遭遇,這場大戰(zhàn)打了三天,法軍終于潰敗,拿破侖宣告退位,但不久他又卷土重來,這消息震動了整個歐洲,于是聯(lián)軍準備四面開展伏擊,拿破侖率軍來到布魯塞爾以南的小城滑鐵盧,但終因天不時,地不利,人不和而失敗,拿破侖第二次退位并被流放,后不久病逝。
43、色當會戰(zhàn)——法國王朝統(tǒng)治的時代結束:1868年西班牙女王逃亡國外,普法為其王位接替發(fā)生了矛盾,于是1870年,法國向普魯士宣戰(zhàn),由于法國對戰(zhàn)爭準備得并不充分,在色當城慘敗,法國向普魯士賠償50億法郎的戰(zhàn)爭賠款,此后,德國做為一個強勁的新興國家,走上了歐洲的歷史舞臺。
44、人類進入資本主義社會的里程碑——英國資產階級革命:1603年,詹姆士一世和他的兒子查理一世,高唱王權神授,其反動統(tǒng)治,使英國經濟陷于停滯,物價飛漲,廣大人民群眾掙扎在死亡線上,人民紛紛起來進行斗爭,1648年,克侖威爾擊潰了王黨軍隊,將查理一世送上了斷頭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不但對本國,而且對所有歐洲國家反對封建制度的革命運動,都有著巨大的影響。
45、生產走上機器化——英國工業(yè)革命:“工業(yè)革命”是一個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事件,標志著資本主義生產從手工工場階段向大機器工廠階段的過濾,英國是最早建立資產階級專政的國家,也是世界上最先發(fā)生工業(yè)革命的國家,英國工業(yè)革命開始于18世紀60年代,共經歷了80年,到19世紀40年代最后完成。1769年,瓦特在前人發(fā)明的基礎上試制成功了第一臺蒸汽機,第一座應用瓦特蒸汽機建立的紗廠于1784年建成,它促進了資本主義工業(yè)生產的飛速發(fā)展。
46、現(xiàn)代經濟學奠基——亞當·斯密出版《國富論》:亞當·斯密,蘇格蘭人,大學畢業(yè)后曾任愛丁堡大學講師,他進行過3年的歐洲大陸之行,用了10年的時間,整理資料、長期醞釀、不斷構思、增補修訂,終于在1776年,讓《國富論》這部經濟學巨著得以問世,該書共兩卷,以其嚴密的結構、深遂的結論、通俗生動的文字和精彩廣博的例證讓人們無可爭議地去接受他所得出來的資本主義制度下,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努力使個人經濟和社會利益保持一致的結論,他被認為是現(xiàn)代經濟學的始祖。
47、華爾街因它而成為經濟晴雨表——紐約股票交易所:華爾街兩側本來綠樹成蔭,經過英國人的砍伐,只剩下幾棵孤零零的梧桐樹,1792年5月17日,24個經紀人在華爾街68號門口的一棵梧桐樹下簽訂了著名的“梧桐協(xié)議”,成為紐約股票交易所這一著名機構的前身,1817年,有組織的中介商們創(chuàng)立了紐約股票與交易委員會,該所戰(zhàn)勝了所有挑戰(zhàn),成為美國首屈一指的交易所,成交量占美國上市證券交易的75%,該所通過變動其規(guī)則以及采用新的電子計算機技術來適應新的、更具競爭性的環(huán)境,華爾街矗立著的高大的納斯達克指示器上不斷變換的數(shù)字,標示著紐約股票交易所也在不斷地走向新時代。
48、天花的攻破——人類消滅麻臉和死亡:18世紀,歐洲死于天花的總人數(shù)達1.5億,據(jù)記載,1872年天花在美國流行,僅費城一個城市就有近2600人死亡,在俄國10年中,死于天花者達50萬人,可見天花是一種極其兇險的傳染病。勤納在一次統(tǒng)計中偶然發(fā)現(xiàn)擠奶女工都沒有得天花,于是從牛身上獲取牛痘膿漿,接種到人身上,從此人類攻破了這一頑疾。
49、電時代的開始——法拉弟發(fā)明電機:1752年,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冒著生命危險,做了一個永垂科學史冊的所謂“費城試驗”,證明電和閃電是同樣的物質,1785年,庫侖用實驗方法在量值上確定了電荷間相互作用的定律,同時確定了電荷的定量意義,庫侖定律奠定了靜電學的基礎。對電磁學的發(fā)展貢獻最大的無疑是英國的法拉弟,1831年,他發(fā)明了圓盤發(fā)電機,人類開始進入電力時代了。
50、群星燦爛的巨人時代——啟蒙運動:隨著資本主義與封建專制主義矛盾的不斷深化,法國新興資產階級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中,反對封建統(tǒng)治與教會特權的斗爭也迅速展開,這就是啟蒙運動,它是繼文藝復興后,在歐洲歷史上出現(xiàn)的第二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啟蒙思想家都正視現(xiàn)實,認真思考,聯(lián)系群眾,不畏強暴,他們深入社會,細心觀察,對封建社會和種種弊端進行獨立思考展開無情抨擊,提出了理想社會的藍圖,為之進行不息的斗爭,他們除了出版專門的學術、理論著作外,還出版了普通性的通俗物,還運用小說、戲劇、詩歌等文藝作品讓更多的下層群眾了解新觀念。
專題六二、影響世界進程的科學巨人
專題六二、影響世界進程的科學巨人
教學目標
[內容標準]
了解牛頓、愛因斯坦等人的成長歷程及主要科學成就,認識他們在社會發(fā)展中的作用。
[知識與能力]
了解牛頓、愛因斯坦等人的成長歷程及主要科學成就。
對比牛頓和愛因斯坦的科學成就,探討他們的科學發(fā)現(xiàn)對科學發(fā)展和社會進步所產生的革命性影響。
[過程與方法]
通過搜集和整理牛頓、愛因斯坦的小故事,培養(yǎng)從歷史資料中獲得新知識的能力,能夠從細微處看出作為科學家所具備的優(yōu)秀品質。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牛頓的科學創(chuàng)新、愛因斯坦突破牛頓的物理學理論框架等史實,認識到科學發(fā)展永無止境,培養(yǎng)懷疑精神、探索意識和創(chuàng)新的勇氣。
通過愛因斯坦反對戰(zhàn)爭、致力于和平事業(yè)的事實,辯證地認識科學技術的進步對人類社會的雙重作用,增強合理利用科技的意識,認識到和平與發(fā)展是歷史的主題,和平來之不易,要格外珍惜。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了解牛頓、愛因斯坦成長的歷程及主要科學成就,認識他們對科學及社會發(fā)展所產生的巨大推動作用。
難點:正確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發(fā)展的辯證關系。
教學過程:
牛頓:宇宙定律的發(fā)現(xiàn)者
這一目主要介紹了牛頓的生平、科學發(fā)現(xiàn)的時代背景、歷程及主要成就。應注意結合當時的科學發(fā)展狀況和社會背景來認識牛頓科學發(fā)現(xiàn)的劃時代意義。換言之,就是真正理解為什么牛頓的科學發(fā)現(xiàn)會被稱為是宇宙定律的發(fā)現(xiàn)。
1、時代背景:變革的時代
1642年1月誕生
牛頓所處的時代,是歐洲社會大變革的時代。14—16世紀的文藝復興造成的思想解放和觀念啟蒙,帶來了歐洲精神文化的空前繁榮,自然科學獲得新的生命并蓬勃成長??茖W巨匠哥白尼、第谷、開普勒、伽利略以及笛卡爾等先后馳名歐洲。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正蓬勃展開。近代科學與文學藝術、思想解放和政治革命匯合在一起。當時,歐洲的科學成就主要包括幾個方面:天文學有開普勒三大定律和笛卡爾的以太理論,數(shù)學有代數(shù)、三角、幾何以及笛卡爾的把代數(shù)和幾何聯(lián)系起來的解析幾何,力學有阿基米得靜力學和伽利略動力學,主要是落體運動規(guī)律,另外還有開普勒、伽利略和笛卡爾等的光學知識,因此牛頓曾謙遜地說“我站在巨人的肩上”。但是,這些科學成就雖然耀眼,卻又頭緒紛繁,真?zhèn)坞s陳,它需要科學巨匠運用科學研究方法進行艱巨的歸納和融會貫通
2、少年牛頓,好學善思
1642年,牛頓誕生在英格蘭的—個自耕農家庭里。少年時的牛頓并不是神童,他資質平常,成績一般,但卻喜歡讀書、沉思、做科學小實驗,自己動手制作了一些奇奇怪怪的小玩意,如風車、木鐘、折疊式提燈等。迫于生活,牛頓的母親讓他停學務農,但是他的好學精神感動了舅父,終于,舅父勸服了母親讓牛頓復學,并鼓勵他上大學讀書。
3、大學生活,得遇恩師
1661年,牛頓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得到被稱為“歐洲最優(yōu)秀的學者”巴羅的賞識和指導,逐步被引向近代自然科學的研究領域。1665年牛頓畢業(yè)那年夏天,倫敦發(fā)生嚴重的鼠疫,學校暫時關閉,牛頓離開劍橋,回家鄉(xiāng)待了18個月。
這18個月成為牛頓科學生涯中的黃金時代,牛頓—生的重大科學思想是在這短短一年半期間孕育、萌發(fā)和形成的。傳說他看見蘋果落地而悟出地球引力的故事就發(fā)生在此時。這一時期,牛頓認真領會了前代科學家的思路,歸納出科學的研究方法:第一步,要從事實出發(fā),以觀察和實驗為依據(jù),提出概念和概念之間的依存關系;第二步,找到推理方法,主要是數(shù)學工具;第三步,把推導結果與事實印證。牛頓很快就創(chuàng)設出二項式定理,創(chuàng)立微積分,反映瞬時變量關系,他還繼承笛卡爾把地球的力學應用于天體現(xiàn)象的想法來探索行星橢圓軌道問題。
4、17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巨匠1665—1666年:黃金時代
(1)創(chuàng)立天體力學
物理學方面:發(fā)現(xiàn)了萬有引力定律,綜合并表達了經典力學的三個基本定律——慣性定律、加速度定律、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定律,從而發(fā)現(xiàn)了宇宙間的規(guī)律,完成了物理學發(fā)展史上的第一次大綜合,成為宏偉壯麗的力學大廈的主要支柱。其重要標志是他于1687年發(fā)表的《自然哲學的數(shù)學原理》。牛頓以三大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為基礎,建立了力學理論體系,說明了當時人們所能理解的—切力學現(xiàn)象,解決了行星運動、落體運動、振子運動、微粒運動、聲音和波、潮漲潮落以及地球的扁圓形狀等各種各樣的問題。從此,—個嶄新的天文學分支——天體力學誕生了。在200多年中,再也沒有人補充任何本質上的東西。直到20世紀量子論和相對論出現(xiàn),才使力學范疇擴大。
1)內容:
a.物體運動三大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
b。潮汐現(xiàn)象、地球形狀等問題
2)意義:
a形成經典力學理論,居物理學的統(tǒng)治地位達二百年;
b標志近代科學形成;
c推動工業(yè)革命進程
(2)數(shù)學方面:發(fā)現(xiàn)二項式定理,創(chuàng)立微積分,開辟數(shù)學新紀元。
(3)光學方面:發(fā)現(xiàn)白光是由各種不同顏色的光組成的;制成第一架反射望遠鏡;提出光的“微粒說”。
5、政治地位的提高
1689年,牛頓當選為英國國會中的大學代表。1696年,牛頓就任造幣局副局長,致力于貨幣改革工作。1699年擔任造幣局局長。1703年,牛頓被推選為皇家學會會長。
1704年,牛頓《光學》一書問世,此書的副標題是“關于光的反射、折射、彎曲和顏色的論述”,書中總結了牛頓對光學的研究成果。1705年,英國女王授予牛頓爵士頭銜,以表達對科學家的推崇。晚年的牛頓把興趣轉向政治、神學等問題,潛心于自然哲學與神學的研究。
1727年3月20日,牛頓在倫敦逝世,后葬于威斯敏斯特大教堂。
6、牛頓的地位和貢獻
牛頓是偉大的物理學家、天文學家、數(shù)學家和自然哲學家,是16、17世紀科學先驅成果的集大成者,建立起一個完整的力學理論體系,把天地萬物的運動規(guī)律概況在一個嚴密的統(tǒng)一理論中,成為宇宙定律的發(fā)現(xiàn)者。被稱為“近代科學之父”。
牛頓在科學史上的貢獻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物理學方面:發(fā)現(xiàn)了萬有引力定律,綜合并表達了經典力學的三個基本定律——慣性定律、加速度定律、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定律,從而發(fā)現(xiàn)了宇宙間的規(guī)律,完成了物理學發(fā)展史上的第一次大綜合,成為宏偉壯麗的力學大廈的主要支柱。其重要標志是他于1687年發(fā)表的《自然哲學的數(shù)學原理》。
數(shù)學方面:發(fā)現(xiàn)二項式定理,創(chuàng)立微積分,開辟數(shù)學新紀元。
光學方面:發(fā)現(xiàn)白光是由各種不同顏色的光組成的;制成第一架反射望遠鏡;提出光的“微粒說”。
思考:曾經有人問牛頓:“你獲得成功的秘訣是什么?”牛頓回答:“我有一點微波成就的話,沒有其他秘訣,惟有勤奮而已?!彼€:“我看得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們的肩上。”牛頓為什么能由一個平凡的人成為一個偉大的科學家?
提示:①牛頓自身的因素:具有虛懷若谷、謙虛好學精神;尊重他人的科研成果有勇于探索精神;甘于寂寞,獻身科學的精神;注重實驗,科學的研究方法,實行“歸納——演繹”法;②客觀條件: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和資產階級的興起為其科學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西歐思想解放運動提供思想基礎;前人的研究成果為牛頓提供很好的條件。
思考:牛頓晚年迷戀和鉆研宗教和神秘思想,寫下大量的《圣經》評注和其他神學論文。牛頓晚年困惑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①個人生理和心理方面:由于過度疲勞及與同行間的競爭,影響了牛頓的情緒和心境,他患上嚴重的憂郁癥。②認識的局限性方面:大千世界的奧妙無窮無盡,在當時科學技術還不發(fā)達的情況下人們的認識總是相對的。③時代的局限性方面:牛頓生活的那個時代,中世紀神學的巨大陰影還未消退,再偉大的的科學家也會受到其影響。
愛因斯坦:追尋空間和時間的本質
一、愛因斯坦的成長歷程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1879——1955)1879年出生于德國小鎮(zhèn)烏爾姆的一個猶太人家庭。1895年到瑞士,1896年考人瑞士蘇黎世聯(lián)邦工業(yè)大學師范系理論物理專業(yè)學習,1900年畢業(yè)。1902——1909年在瑞士伯爾尼專利局任技術員,創(chuàng)立狹義相對論。加入瑞士國籍。1913年任柏林大學教授。1915年創(chuàng)立廣義相對論。1933年10月遷居美國,1940年加入美國國籍,1955年逝世于美國普林斯頓。
1、童年時代
三歲時陶醉于母親的鋼琴曲,表現(xiàn)出對音樂的早慧
四歲還不會說話;行為遲鈍,他說話所用的時間比起別的孩子要多得多。
五歲時一次生病,父親送他一個指南針,他發(fā)覺指針無論如何只會向著同一個方向,令他開始探索大自然的奧秘
小時候不愿和其他孩子在一起玩耍,總喜歡一個人玩,并且老是陷在沉思之中,如癡如呆。
2、中小學時代
六歲時他進入了國民學校,是一個十分沉靜的孩子,喜歡玩一些需要耐心和堅韌的游戲,例如用紙片搭房子。
十歲進入中學,學業(yè)也不突出,除了數(shù)學很好以外,其他功課都不怎么樣,尤其是拉丁文和希臘文,他對古典語言毫無興趣。
在整個中小學時代常常被斥為“生性孤僻、智力遲鈍”,“不守紀律、心不在焉、想入非非”。
(1)少年時代的選擇:
當時的德國學校必須接受宗教教育,開始時愛因斯坦非常認真,但當他讀了通俗的科學書籍后,認識到宗教里有許多故事是不真實的。12歲時他放棄了對宗教的信仰,并對所有權威和社會環(huán)境中的信念產生了懷疑,并發(fā)展成一種自由的思想。愛因斯坦發(fā)現(xiàn)周圍有一個巨大的自然世界,它離開人類獨立存在,就象一個永恒的謎。他看到,許多他非常尊敬和欽佩的人在專心從事這項事業(yè)時,找到了內心的自由和安寧。于是,少年時代的愛因斯坦就選擇了科學事業(yè),希望掌握這個自然世界的奧秘,而一旦選擇了這一道路,就堅持不懈地走了下去,從來沒有后悔過。
(2)早年被開除學籍
愛因斯坦比較孤獨,不喜歡說話。學校的運動,他不會參與。他很討厭上學,經常裝病缺席。在上課時,經常神游四方,思考一切他喜歡的問題。他甚至與老師爭執(zhí),還被老師教訓說:“你(愛因斯坦)的出席破壞了全班對我的尊敬?!弊詈笠虼硕婚_除學籍。
愛因斯坦之所以不喜歡上學,是因為他無法接受德國當時那種混合了威權主義和百科全書式的填鴨教育。他后來寫道:“現(xiàn)代教育事業(yè)竟然沒有扼殺了研究的好奇心,真是一項奇跡。因為這脆弱的小樹苗需要鼓勵和自由,否則它將枯萎。主張規(guī)范和責任感能引發(fā)觀察和研究樂趣的想法,真是大錯特錯?!?/p>
“一只再健康的馴獸如果不斷地用鞭子威脅它,逼它在不餓時進食,它也會喪失胃口?!?/p>
(2)自學能力強
愛因斯坦沒有因不上學而減少學習知識的機會。他喜歡閱讀課外書籍,其中包括物理、化學、幾何、數(shù)學,以致哲學。在十二三歲的時候,已經開始鉆研大量要讀的書籍。他經常和叔叔研究有關數(shù)學的理論。在當時,他的家人對愛因斯坦的智慧和消化力,感到吃驚。
3、大學時代(1895年他放棄了德國國籍)
1896年,愛因斯坦正式成為一個無國籍的人,并考進了聯(lián)邦工業(yè)大學。大學期間,愛因斯坦迷上了物理學,一方面,他閱讀了德國著名物理學家基爾霍夫、赫茲等人的著作,鉆研了麥克斯韋的電磁理論和馬赫的力學,并經常去理論物理學教授的家中請教。另一方面,他的大部分時間是去物理實驗室去做實驗,迷戀于直接觀察和測量
在四年大學生活中,他仍然不是“好學生”:曾被數(shù)學教授稱為“懶狗”,曾因做實驗出事故受到處分,還曾被物理教授認為不適宜學物理而應當改行。大學畢業(yè)時幾位同窗好友都留校當了助教,他卻因得不到教授們的賞識而遭到了“畢業(yè)即失業(yè)”的命運。這種種親身經歷,使愛因斯坦對教育的總體印象一直不佳。正因為如此,成名后的愛因斯坦通過自身的體驗和長期的觀察,形成了一種與眾不同的教育觀點
“知識是死的,而學校卻要為活人服務?!边@是愛因斯坦對于學校教育的基本看法。他反對把學校僅僅看做是傳授知識的工具,更反對把學生“當作死的工具來對待”。他認為:“學校的目的始終應當是:青年人在離開學校時,是作為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作為一個專家。”
二、主要貢獻
愛因斯坦大學畢業(yè)后,因為大學里老師都不大看得起他,不愿意把他留下來做助教,他幾次去請求,人家也不要他,他甚至于有幾次幾乎要失業(yè)了,幾次在中學里面求職,最后在專利局里面找到一個職位,他每個星期要在專利局工作大概40多個小時。在專利局工作的九年時間成為愛因斯坦—生最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時期,他發(fā)表了約30篇科學論文,其中以1905年的成就最為突出。這一年,26歲的愛因斯坦在三個方面同時并進,為現(xiàn)代物理學做出了卓越貢獻:一、他提出了光量子的概念,得出了光電效應的基本定律,并揭示了光的波粒二重性本質,為量子力學的建立奠定了基礎。為此,愛因斯坦獲得1921年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二、證明了熱的分子運動論,提出了測定分子大小的新方法。三、創(chuàng)立了狹義相對論。
(1)光量子假說:1905年
愛因斯坦利用量子論成功地解釋了光電效應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及光的本質,進一步推動了量子論的發(fā)展。
1921年因光電效應研究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2)狹義相對論(1905年提出)
狹義相對論認為時間不是絕對的(即固定不變的)。愛因斯坦指出,隨著物體(觀察者所見到的)線性運動速度的加快,時間會變慢。使用同步原子鐘已證實了這個結論的正確性,將一個鐘表留在地面上,而攜帶另一個以很快速度移動(如在噴氣式飛機上),隨后進行比較,靜止的鐘表總比另一個稍微快一點。
什么是狹義相對論?
相對論的例子:一卷錄音帶,如果在地面上播放需要一個小時;在快速飛行的宇宙飛船里播放,宇宙飛船里的人測定也是一個小時。但是由地面上的人員,來測定在宇宙飛船中播放的時間呢?根據(jù)牛頓的理論,因為時間是絕對的,所以也是一小時;但是愛因斯坦的理論則認為應該是一個多小時,因為時間是相對的,在不同速度下測量時間,長度是不一樣的。
愛因斯坦1905年提出的相對論,后來稱作狹義相對論,以光速永不改變、相對性原則來推論,得到“時間”會因速度快慢而改變的結論。
(3)廣義相對論(1915年提出)
1915年,愛因斯坦發(fā)表了他的廣義相對論。他解釋了引力作用和加速度作用沒有差別的原因。他還解釋了引力是如何和時空彎曲聯(lián)系起來的,利用數(shù)學,愛因斯坦指出物體使周圍空間、時間彎曲,在物體具有很大的相對質量(例如一顆恒星)時,這種彎曲可使從它旁邊經過的任何其它事物,即使是光線,改變路徑。
(4)質能關系式
(5)關注和平
愛因斯坦在一戰(zhàn)時就參加了僅有4人參加的反戰(zhàn)宣言,一戰(zhàn)后又因致力于恢復各國人民的相互諒解而奔走,卻被反猶主義者列入謀殺的黑名單中。1933年,希特勒掌握政權,迫害猶太人,這時愛因斯坦正在美國訪問,為逃避希特勒的懸賞暗殺,他定居在普林斯頓大學,成為高等學術研究所的教授。因為擔心德國納粹政府搶先造出原子彈,為維護世界和平,1939年,愛因斯坦應美國一些著名原子核物理學家的請求,寫信給美國羅斯福總統(tǒng),建議集合科學界的力量,發(fā)展原子彈。這就是著名的曼哈頓計劃的起源。
1945年8月美國先后在日本的廣島、長畸投下兩顆原子彈,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投降,但對無辜平民的傷害也同樣令全世界震驚。愛因斯坦為此非常懊悔。從這件事中,我們能得到什么啟發(fā)?我們應如何對待科學的發(fā)展?
科學技術本身是一把雙刃劍??萍寄茉旄H祟?,推動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但如果運用不當,也能危害人類。
科學改變世界
本目可以引導學生從科學探索永無止境、科技給人類生活帶來的雙重影響及科技與我們的生活三個方面來認識。
1.科學發(fā)展永無止境
19世紀,近代科學獲得了極大發(fā)展。在物理學領域,以牛頓力學為基礎,統(tǒng)一了聲學、光學、電磁學和熱學,有效地解釋著小到超顯微粒子,大到宇宙天體的物理世界。海王星的發(fā)現(xiàn)顯示了牛頓力學無比強大的理論威力,光學、電磁學與力學的統(tǒng)一使物理學顯示出一種形式上的完整,被譽為“一座莊嚴雄偉的建筑體系和動人心弦的美麗的殿堂”。因為牛頓的力學和麥克斯韋的電磁學這兩大理論已經能夠解釋物質世界中物體的運動、熱、聲、光、電、磁等物理現(xiàn)象,于是很多人得出這樣的結論,物理學的各種基本問題在原則和理論上者匡得到了解決,取得了終極的形式,物理學遺留下來的工作只是精度的測定問題,即解決小數(shù)點以后數(shù)據(jù)的準確性問題,一時出現(xiàn)了物理學的“頂峰論”。
但是,大量新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卻與近代物理學之間的矛盾日漸突出,物理科學內部發(fā)生了危機,正孕育著一場深刻的革命。牛頓在《自然哲學的數(shù)學原理》一書中,確定了質量、動量、慣性和力的基本概念,認為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他從哲學角度提出了絕對時間和絕對空間的概念,認為時間和空間是客觀存在的,彼此沒有聯(lián)系,和物質運動沒有關系。但是,從麥克斯韋方程組可以推算出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大約是每秒30萬公里,這個速度和光源本身的運動速度無關,也就是光速不變。而經典物理學告訴我們,任何物體的運動速度都是相對于一定的坐標系的。一個坐在火車上的人,以火車為坐標系,人的速度是零;以地球作為坐標系,人的速度就等于火車的運行速度。為什么會有和坐標系沒有關系的不變光速呢?經典物理學解釋不了這個問題。愛因斯坦作為物理學的革命者,他的狹義相對論為此做出了革命性的變革——空間和時間隨物質運動而變化,質量隨運動而變化,質量和能量互相轉化。
愛因斯坦相對論的建立,是對近代物理學理論框架的重大突破,它不僅揭示了空間與時間的可變性,而且說明,無論是空間還是時間都不可能單獨發(fā)生變化,時空的變化和時空結構又同物質的運動和狀態(tài)密不可分。這種新的時空觀、運動觀和物質觀的形成,成為現(xiàn)代物理學的基本理論之一,他是人類思想發(fā)展史中的一次根本性變革,對整個自然科學和哲學都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從牛頓到愛因斯坦,實現(xiàn)了物理學上的飛躍,這讓人類在認識自然的道路上前進了一大步。同時,這也很好地說明了科學無止境!
2.科技的雙重性
愛因斯坦曾在1939年寫給羅斯??偨y(tǒng)的信件中警告羅斯福總統(tǒng),德國可能在制造原子彈,并提出美國也應該制造原子武器。這一建議讓他懊悔終生,并促使他致力于銷毀核武器的運動。戰(zhàn)后,他為開展反對核戰(zhàn)爭的和平運動和反對美國國內法西斯威脅,進行了不懈的斗爭。
愛因斯坦為何會有前后態(tài)度的變化?
提議研制原子彈是為了拯救人類,若讓德國先研制成功,那正義力量會受到毀滅性的打擊,人類陷入可怕的災難之中,研制原子彈已成為必須。
當美軍投放原子彈后,瞬時間許多生命灰飛煙滅,這讓他感到恐懼,擔心核武器會被濫用,人類走向毀滅。和平什么時候能到來?
愛因斯坦想依靠原子彈戰(zhàn)勝法西斯國家,結束戰(zhàn)爭,但原子彈完成它的這個使命后,它本身又成為嚴重威脅人類安全的因素。
由此延伸出科學的雙重性問題——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它既可以是造福人類的力量,也可以是毀滅人類的力量。今天科學技術的威力不得不讓我們關注科技的利用問題和科學技術的倫理道德問題。合理利用科技已成為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必要條件。
3.以同學們能切身感受到的當今科技為例,來探討科技與人們生活的關系??梢苑忠韵聨c來說明:
①人類生活的面貌,人們的衣食住行都在發(fā)生革命性變化。如讓同學列舉:家用電器產品,像洗衣機、電視機等,已步入平常百姓家;家居中的室內裝飾、高檔衛(wèi)生間設施和電話等,也不再是少數(shù)富人的專用品;在文化娛樂方面,電影、電視、音樂、戲曲等人們熟悉的娛樂形式,由于高科技的發(fā)展,變得更加先進和吸引人。
②世界各國在政治方面發(fā)生了巨大的適應性變化。政治的現(xiàn)代化涉及權威的合理化、權力結構的分離和公民政治參與程度的加深與擴大。
③新技術革命使經濟活動進—步國際化。由于電腦、信息傳播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各國間科技、信息交流和專利產品的買賣已成為經濟發(fā)展的首要因素。世界市場的作用日益增強,任何—個國家都無法脫離世界經濟而獨立生存與發(fā)展。戰(zhàn)后經濟的地區(qū)化、集團化和全球化趨勢不可阻擋,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之間相互依存的關系也變得更加密切。
④科技發(fā)展促進第三產業(yè)的迅速發(fā)展和工業(yè)內部結構的變化與調整。
科學技術的進步直接促進了勞動生產率的顯著提高,使更多的人從第一產業(yè)和第二產業(yè)的領域內解放出來,有可能把更多的勞動力資源投入到非物質生產資料的部門和領域,如商業(yè)、金融、信息和服務行業(yè)等。1990年,美國第三產業(yè)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71.02%,英國為64.8%,日本為61.1%,蘇聯(lián)為38.4%。
⑤新技術革命促進了許多新興工業(yè)的飛速發(fā)展,電子、核能、化工、航空航天、生物工程和電子計算機等新興工業(yè)發(fā)展迅猛。
⑥科學技術在當代的巨大進步,給各國經濟發(fā)展帶來了重大而積極的影響。它已成為各國綜合國力較量中的頭等重要因素,綜合國力包括政治、經濟、科技、國防、外交、文教、資源、人的素質和社會凝聚力等要素,其中經濟和科技實力是綜合國力的根基,成為在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中具有重要作用的關鍵性因素。
⑦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要求有更多的人能掌握科學技術,這種需求推動了文化教育的普及,使人的文化素質和心理素質都發(fā)生了巨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