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微課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2-28指南錄后序 (蘇教版)。
【目的要求】
1.學習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及“為……所”被動句式。
2.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學習文天祥以死報國的愛國精神。
3.理解本文在敘述中兼用論證,抒情的表達方式和作用。
【文言基礎知識】
1.字詞解析
①注意釋義
士萃(cuì)于左丞相府(萃:聚集)
北亦未敢遽(jù)輕吾國(遽:匆忙,馬上)
呂師孟構惡(è)于前(壞事。構惡:做壞事。)
予羈(jī)縻(mí)不得還(羈、縻:都有束住、系住的意思,文中是被拘留的意思。)
賈余慶等以祈請使詣(yì)北(詣:到……去。)
天高地迥(jiǒng)(迥:遠)
避渚(zhǔ)洲(渚:水中小塊陸地。洲:水中陸地,比渚大。)
詆(dǐ)大酋當死(詆:斥罵。)
境界危惡(è)(惡:困難。)
②通假字
具以北虛實告東西二閫(具,通“俱”。全,都,作副詞。)
層見錯出(見,通“現”。)
道中手自鈔錄(鈔,通“抄”)
③詞性活用
A.名詞作狀語
北雖貌敬(貌:表面上)
予分當引決(分:按名份)
草行露宿(草:在荒野里。露:在露天下。)
日與北騎相出沒(日:每天)
B.名詞作動詞
道海安、如皋(道:取道)
則直前詬虜帥失信(前:走上前)
④一詞多義
[間]
A名詞jiān
得間奔真卅(機會)
彼節(jié)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縫隙《庖丁解?!罚?/p>
扁鵲立有間(一會兒《扁鵲見蔡桓公》)
出沒于長淮間(之間)
B動詞jiàn
中間崩倒之聲(夾雜《口技》)
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參與《曹劌論戰(zhàn)》)
C量詞jiān
安得廣夏千萬間(《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D副詞jiàn
間以詩記所遭(間或,有時)
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悄悄地,秘密地《陳涉世家》)
[靡]
A動詞mǐ
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倒下《曹劌論戰(zhàn)》)
相如傳目叱之,左右皆靡(后退《廉頗藺相如列傳》)
B動詞mí
徒靡彈藥,無益吾事(浪費《馮婉貞》)
C形容詞mǐ
眾人皆以奢靡為榮(奢侈《訓儉示康》)
D副詞mǐ
天高地迥,號呼靡及(無,不。靡及:達不到)
[如]
A動詞
如揚州,過瓜洲揚子橋(往……去,到……去)
勞苦功高如此(像《鴻門宴》)
固不如也(比得上《鴻門宴》)
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唯恐,就怕《鴻門宴》)
B介詞
絕無有者,則治之如所言(按照《獄中雜記》)
其如土石何(“如……何?”固定句式,“把……怎么樣”《愚公移山》)
⑤古今異義
窮餓無聊,追購又急(古:沒有依托。今:單調,沒有價值。)
以至于永嘉(古:到達。今:表示退一步的副詞。)
初至北營,抗辭慷慨(古:十分激烈。今:大方。)
為巡船所物色(古:搜尋。今:尋找需要的人才或東西。)
幾彷徨死(古:走投無路。今:猶豫不定,不知往哪里去好。)
⑥偏義復詞
不復顧利害(偏指“害”危害)
⑦源于本文的成語
痛定思痛──悲痛過后再回想痛苦的情景。含有令人感慨深思的意思。定:平靜、止住。
2.句式解析
①所+動詞,組成“所”字結構的名詞性短語。
莫知計所出(此句活譯為“誰都想不出辦法來”。)
夜則以兵圍所寓舍(“住的……”作“舍”的定語)
②“為”與“所”相呼應,表示被動
為巡船所物色
為巡徼所陵迫死
3.難句解析
①眾謂予一行為可以紓禍。
“一”,是動量詞?!耙恍小保亲咭惶艘馑??!爸^……為……”是“說……是……”的意思。全句譯作“大家說我走一趟是可以緩解國家的禍患的。”www.lvshijia.net
②國事至此,予不得愛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動也。
“愛”,吝惜?!耙狻惫烙嫛!氨薄保姺矫??!吧小保??!翱梢浴保梢詰{借。“口舌”,代“言辭”?!皠印保f動。全句譯作“國家的事情到了這個地步,我不能吝惜自己的生命,(而且)估計元軍方面也還是可以憑借(自己的)言語說動的”。
③昔人云:“將以有為也?!?/p>
“將”,將要。“以”介詞,憑?!耙浴焙笫÷粤吮硎尽半[忍以行”意思的賓語?!盀椤保xwéi,作為。,全句的意思是:(正如)古人所說:“將要憑(隱忍而行)的做法有所作為?!?/p>
④不幸呂師孟構惡于前,賈余慶獻諂于后,予羈縻不得還,國事逐不可收拾。
呂師孟是南宋的兵部侍郎,在文天祥出使元軍之前就投降了元軍,“構惡于前”,就是“在……之前已干了什么壞事”。賈余慶是南宋的右丞相,和文元祥一道出使元軍,但他背著文天祥向元軍獻媚請降,并向元軍獻計囚系文天祥?!傲b縻”,是“被扣留”的意思。
⑤死生,晝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惡,層見錯出,非人世所堪。
《莊子》中有“死生為晝夜”和“死生終始將為晝夜”的話。意思是:死和生,就像有晝夜有夜的自然現象一樣平常。文天祥這樣講是表現他在生命面臨危險面前泰然有若。全句譯作:死與生,如同有晝有夜一樣是極平常的事,死就死了??墒俏ky險惡的處境不斷出現,(真)不是人生在世能夠忍受的。
【內容主旨】
全文共6個自然段,可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1~4段)自敘出使元營所遭遇的種種磨難。
其中1~3段重在記敘,第4段以抒情為主。
第1自然段中,先講自己是在“時北兵已迫修門外,戰(zhàn)、守、遷皆不及施”的嚴重形勢下出使北營的。再講自己當時的心情是:“不得愛身”,即已抱定了為國捐軀的決心。其意圖是:一方面“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動也”,另一方面是“更欲一覘北,歸而求救國之策”。
第2自然段中至北營大致經歷的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初至北營……北亦未敢遽輕吾國。”第二階段是“不幸呂師孟構惡于前,賈余慶獻諂于后……予不得歸矣?!钡谌A段是“未幾……北驅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弊詈笾v本來是“分當引決”的,但仍“隱忍以行”是為了“將以有為也”。
第3自然段寫北行路中得脫的行程。又可分為三層。
第一層,“至京口……中興機會,庶幾在此”,寫得脫后的喜悅。
第二層,“留二日,……天高地迥,號呼靡及?!睂懯苷`會后的困境。
第三層,“已而得舟,……以至于永嘉?!睂懙弥酆蠹庇谀舷碌募逼刃那?。
第4自然段,以抒情為主,表明愛國、憂國的心志。又可分為三層。
第一層,“嗚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幾矣!”此句引出“及于死”的危難,總起下文。
第二層,“詆大酋當死;……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共用17個排比句。情感真摯,氣勢磅礴,再現了文天祥此次北行歷經的磨難。
第三層,“嗚呼!……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把思想感情向前推進,進一步抒發(fā)了出生入死而國事難為的傷痛。
第二部分(5—6段),說明寫作情況和結集目的,題名。
這部分告訴我們文天祥是“在患難中,間以詩記所遭”,(至)“今存其本不忍廢”而得以保存。文天祥將詩結成集目的是“將藏之于家,使來者讀之,悲予志焉”
【寫作特點】
1.本文記敘,抒情,議論很完美地結合。表現在:
①在記敘的基礎上抒情。例如第2段,寫被驅北上時,指出“予分當引決,然而隱忍以行。昔人云:‘將以有為也?!边@里包含著克制內心無限痛苦的強烈感情。這是在記敘基礎上的抒情,而抒情中又帶有議論成分。
②在敘事的前后,用有強烈感情色彩的詞句直接抒情。例如第4段關于生與死的問題,文中用大段抒情與描寫相結合的文字表達心境。
③有時將感情融入敘事。如第3段,既寫出了當時由中興有望到無可投奔的處境,又反映出作者由興奮而悲憤的急劇變化的感情。
2.語言生動而準確,特別是動詞的使用。如文中表現行蹤的動詞,表示離開某地用“去(京口)”表示前往某地用“如(楊州)”“趨(高郵)”;表示到達某地用“至(海陵)”,“來(三山)”;表示經由某處用“過(瓜州揚子橋)”,“道(海安、如皋)”,“歷(吳門毗陵)”。此外,動詞“奔”“變”“詭”“行”“宿”“出”“沒”“窮餓”“呼號”“避”“渡”“入”“展轉”都準確地表明了活動地點,也表達了作者心情急切、緊張和經歷的坎坷。
【解題指導】(思考和練習)
一、全文的中心思想是:作者通過自身的艱險經歷表達了以身許國的決心和奔走報國的意志,抒發(fā)了自己在九死一生的情況下的愛國情懷。
文天祥的英雄壯舉與歷史上一切愛國志士一樣,他們的報國行為是非常感人的。他們在強敵面前威武不屈,表現了高度的民族氣節(jié),實在可歌可泣。
文天祥北行之舉對敵方的實力估計是不足的,他企圖以言辭說服敵人退兵是極不切實際的幻想。他的愛國思想的實質是對于南宋朝廷的忠心,具有歷史的局限性。
二、1、2見前面【內容主旨】一節(jié)。
3、第4段是抒發(fā)感慨,表達心志,是前面1~3段的深化,是5~6段的提引。
三、見【寫作特點】一節(jié)
四、1.數
①數(音Bshǔ義D列舉罪狀)呂師孟叔侄為逆
②此數(音Ashù義F幾不確定數)者用兵三患也
③范增數(音Cshuò義C屢次)目項王
④蒙沖沖艦乃以千數(音Bshǔ義B計算)
⑤今夫弈之為數(音Ashù義E技術),小數也
2.分
①予分(音Bfèn義D名分)當引決
②五谷不分(音Afēn義A區(qū)分)
③舟首尾長約八分(音Afēn義C長度單位)有奇
④衣食所安,……必以分(音Afēn義B分給)人
⑤自分(音Bfèn義E料想)已死久矣
3.間
①至京口,得間(音Bjiàn義A空隙)奔真州
②間(音Bjiàn義間或與D接近)以詩記所遭
③道芷陽間(音Bjiàn義B走小路)行
④中間(音Ajiān義C介入,夾雜)力拉崩倒之聲
⑤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音Ajiān義G一會兒)
⑥又間(音Bjiàn義E秘密地)令吳廣至次所旁叢林中
⑦于亂石間(音Ajiān義F中間)擇其一二扣之
【資料窗】
關于文天祥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自號文山。宋理宗時曾被選拔為進士第一名,任官不到兩月即與權貴作尖銳的斗爭,屢遭彈劾仍堅持正義。
德佑(宋恭帝年號)元年(1275)正月,國事危急,朝廷召諸路“勤王”,文天祥積極響應,以全部家產充軍費,組織武裝力量。次年元軍大舉南下,駐軍于皋亭山,這時文天祥被任為右丞相兼樞密使,被派往元軍議和,他不辱國體,慷慨陳辭,觸怒元方丞相伯顏,被扣,解送北方;至鎮(zhèn)江逃脫,歷盡艱險,才得南歸。端宗趙昰派遣他與南下元軍作戰(zhàn),景元三年(1278年)兵敗被俘,被押到大都(今北京)后,元世祖忽必烈以宰相作為誘降條件,遭到文天祥的嚴辭拒絕。右丞相,漢奸鄧光薦勸其降元,亦遭唾罵。文天祥歷盡折磨而志不屈,于至元十九年(1283年)十二月初九在柴市就義,年僅47歲。
一、教學目標
(一)了解序言的寫法。
(二)認知和識記某些實詞的形、音、義和理解“莫”“者”“所”等幾個虛詞以及“……為……所……”格式在文中的用法。
(三)理解本文在敘述兼用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的作用,和長短句、排比句、對偶句的交錯使用的表達效果。
(四)理解文天祥以死報國的愛國精神。
二、難點、重點分析
(一)文天祥是在怎樣的形勢下出使北營的?
分析:是在“時北兵已迫修門外,戰(zhàn)、守、遷皆不及施”(當時元兵已迫近國都門外,出戰(zhàn)、堅守、遷都全都來不及實施)的嚴重形勢下出使北營的。
(二)文天祥當時的心情和意圖怎樣?
分析:心情是:“予不得愛身”(我不能只顧愛惜自己),即已抱定了為國捐軀的決心。其意圖是:一方面“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動也”(估計元軍方面還是可以用言語說動的),企圖以外交手段來挽回敗局;另一方面是“更欲一覘北,歸而求救國之策”(更希望去觀察一下元軍的情況,回來后好尋求挽救國家的策略)。
(三)文天祥至北營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是怎樣的?
分析:第一階段是:“初至北營……北亦未敢遽輕吾國?!钡诙A段是:“不幸呂師孟構惡于前,賈余慶獻諂于后……予不得歸矣?!保ò矗簠螏熋鲜逯断群笸督翟?,文天祥曾上書要求宋朝殺掉他們的親屬,因此和呂師孟結下了仇恨?!皹嫛?,造成、結成;“惡”,怨恨、仇恨?!皹嫄骸?,即“結仇”。賈余慶在德祐二年二月元軍使者入臨安城封府庫之后,他以右丞相充“祈請使”出使元軍,與元軍合謀扣留文天祥?!矮I諂”,向敵人獻媚,指合謀扣留文天祥。這兩個分句也可譯為:呂師孟以前和我有仇,賈余慶在背后(賣國)媚敵出賣我。)第三階段是:“未幾……北驅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p>
(四)文天祥既然“分當引決”(按理應當自殺),為什么卻又“隱忍以行”(暗中忍受著去了)?
分析:“將以有為也”(“以”后省代詞“此”。全句可譯為:是打算借此機會有所作為啊!這句話出自韓愈《張中丞傳后敘》:“巡呼云曰:‘南八,男兒死耳,不可為不義屈?!菩υ唬骸麑⒁杂袨橐?,公有言,云敢不死!’”)。
(五)第3段講了幾個層次,用了哪些動詞以增強表現力?
分析:本段寫了三層意思:第一層,得脫后的喜悅;第二層,受誤會后的困境;第三層,得舟后急于南下的急迫心情。要求學生注意畫出那些既能準確表明作者活動的特點,又能表達作者急切、緊張的心情,以及連續(xù)所經歷的坎坷的動詞;領會作者用詞靈活多樣的特點及其表達效果。
極富表現力的動詞有:“奔”寫出了當時迫不擇路的極快速度;“變”“詭”二字反映了形勢突變以及自己采取的果敢行動;“避”“出”“渡”“入”“展轉”“至于”等一連串動詞,反映了作者迅速離開險境的情況,同時也表現了作者急于南下組織力量抗元以報效國家的急切心情。
(六)第4段如何劃分層次?
分析:第一層:“嗚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幾矣!”(唉!我接近死亡的危險,真不知有多少次了?。 爸?,結構助詞?!罢摺保甘敬~,代及于死的情況?!捌洹?,語氣詞,表測度。)用“嗚呼”引出“及于死”的危難,總起下文。
第二層:承接上文,連用了“……當死”“幾……死”“……死”等17個排比句,最后用一“無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情感真摯,氣勢磅礴,大大提高了表達效果。
第三層:“嗚呼!死生,晝夜事也……痛定思痛,痛何如哉!”(……痛苦過去了再回想痛苦,那是多么的痛苦啊!“痛何如”即“如何痛”;為強調“痛”,故將“痛”提前)三句,把思想感情向前推進,進一步抒發(fā)了出生入死而國事難為的傷痛。
(七)詩集的由來是怎樣的?
分析:文天祥“在患難中,間以詩記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廢,……”(在患難當中,有時用詩來記錄所遭遇的事情,現在保存著那些稿本不忍心丟掉……)。
(八)結集的目的是什么?
分析:目的是“將藏之于家,使來者讀之,悲予志焉。”(打算把它藏在家里,使后世人閱讀它,同情我的志向啊。文天祥的志向是什么?中興復國。)
(九)為什么要以《指南錄》命名?
分析:取詩集中《揚子江》一詩“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句意命名,表達了作者心指南宋、冒死南歸的一片忠貞愛國之情。
(十)本文是什么文體?表達方式上有什么顯著特色?
分析:本文是一篇序跋文章,作者通過對自身出使元營、逃歸永嘉的歷程的記敘,扼要地敘述了詩作產生的背景,同時也簡要說明了詩集編輯的體例和目的,作序的時間和詩集命名,是一篇典范的書序;但又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敘事散文。寫作上的特點是記敘中兼用了抒情和議論。
三、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新課。
我國歷史上的科舉制度,通過考試曾出現過許多進士、狀元,隨著時間流逝,這些堪稱人物的名字早已被世人淡忘了,但有一個人物卻不是因為他曾經是狀元而被人們熟記,而是因為他凜然的正氣和忠貞的愛國精神而留傳千古,這個人物就是文天祥。
我們在初中第六冊的古代詩歌中曾學過他的一首七言律詩,有誰還記得這首詩的篇名和名句?《過零丁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的詩歌,特別是他后期的詩歌,大多是敘述他抗元的戰(zhàn)斗經歷和表達他以死報國的決心,今天我們要講讀的這篇課文(板書課題、作者)就是文天祥為自己的詩集寫的一篇序言。簡介作者(參看人教社1991年5月第1版高中第四冊《教參》第166頁)。
(二)指導預習:
學生閱讀“預習提示”,教師提問并歸納“提示”要點:(1)為什么稱《后序》;(2)詩集的命名由來;(3)課文的主要內容(書序的一般格式);(4)課文采用的表達方式和遣詞造句的特色。根據要點讓學生:
1.初讀課文,給全文劃分段落層次: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記敘部分);
第二部分:第5~6自然段(說明部分)。
2.細讀(或誦讀)課文,結合注釋,運用工具書疏通文意。教師巡堂進行答疑、提問并歸納有關字詞的讀音、釋義和用法。
實詞(課本已有注釋的除外):
縉紳:原意是插笏于帶,舊時官宦的裝束,轉用為官宦的代稱、修辭上稱為借代。縉,也寫作“”,插。紳,束在衣服外面的帶子。
萃:聚集。
會使轍交馳:使,使者。名詞。
奉使往來:使,使命。名詞。
意使遇哨:使,假使。連詞。
使北營:使,出使。動詞。
眾謂予一行為可以紓禍:“謂……為……”,“說……是……”。
覘(ch1n):窺視、觀測。
遽(j)):匆忙。
自度(duó):度,估計,忖度。
付之度(d$)外:度,所考慮的、所打算的。
庶幾(j9):也許可以,表示希望。
無聊:無所依托。
迥(ji%ng):遠。
靡(m!):無。
虛詞(參看課本第296頁,虛詞用法(三),并要求學生摘抄或畫出有關例句):
莫知計所出:莫,在句中用作不定代詞,充當主語,相當于“沒有人”;所,在句中用作助詞,同動詞結合,組成“所”字結構,名詞性短語。全句譯為:誰都想不出辦法來。
夜則以兵圍所寓舍:所字結構,后面有名詞“舍”(或名詞性結構),則此“所”字結構起定語作用。
為巡船所物色:“為”和“所”相呼應,表示被動。
為巡徼所陵迫死:同上。
當國者:者,助詞。附在別的詞或短語之后,組成名詞性短語。譯為“……的人”。
以上字詞的釋義或正音,不必在“指導預習”一欄中全部列出。為便于歸納,像一詞多義的“使”“度”,還有“數”“分”“間”等字詞可放在講讀有關句段時詳細解釋。
(三)按段落順序進行,先作補充注釋,然后朗讀,并歸納段落大意。
1.第1段。
①萃——集。
②會使轍交馳——在元軍逼近首都臨安的情況下,南宋朝廷為茍延殘喘,曾多次派人前往元營求和。在文天祥之前,先后出使元營的有陸秀夫、劉(ji6)、楊應奎等人。
③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動也——猜想元軍統帥也還可以用言辭來打動的。意,猜想、揣度。
④覘(ch1n)——偷偷地察看。
本段大意:敘述出使元營的背景和意圖。
2.第2段。
①予自度不得脫……叔侄為逆——伯顏嘗引天祥與吳堅等同坐。天祥面斥賈余慶賣國,且責伯顏失信。呂文煥從旁諭解之,天祥并斥文煥及其侄師孟:“父子兄弟受國厚恩,不能以死報國,乃合族為逆,尚何言?”文煥等慚恚。伯顏遂拘天祥,隨祈請使北行。
②“將以有為也”——語出韓愈《張中丞傳后敘》:“城陷,賊以刃脅降云(南霽云);巡(張巡)不屈,即牽去,將斬之。又降霽云,云未應,巡呼云曰:‘南八,男兒死耳?不可為不義屈’!云笑曰:‘欲將以有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張巡、南霽云皆唐代名將,守睢陽,殺安祿山叛軍十余萬人,終因兵盡糧絕,城被叛軍攻破,不屈而死。
本段大意:敘述被元營拘留的原因。
3.第3段。
①得間奔真州——天祥與其客杜滸等12人趁夜逃到真州。真州安撫使苗再城曾出迎,并共同商定以兩淮兵為主力進攻元軍的計劃,所以下文說“中興機會,庶幾在此”。這計劃后來未能實現。
②維揚帥下逐客之令——指李庭芝下令通緝文天祥一事。按:苗再成曾派20名士兵護送文天祥,抵揚州城時,夜方四鼓,聽守門人說:“制置司(指李庭芝)下令捕文丞相甚急?!碧煜椴坏貌蛔冃彰油觥?/p>
本段大意:敘述從京口脫險,輾轉逃亡,達于永嘉的經歷。
4.第4段。
①出無可奈何——“出”后省“于”,由于的意思。
②死生,晝夜事也——“死生”是偏義復詞,偏“死”,“生”字無義。
③層見(xi4n)錯出——不斷出現的意思。錯出,交錯出現。
本段大意:抒發(fā)以死報國的心志。
5.第5段大意:說明詩集中卷次的劃分情況和結集的目的。
6.第6段大意:說明作序的時間和詩集的題名。
補充注釋:宋恭宗(年號德佑)在位僅一年。德佑二年三月,伯顏入臨安,擄帝北去。同年五月,宋端宗即位于福州,改年號為景炎。
(四)結構層次和寫作特點分析。
1.用提問導入。
①學習這篇文章須用倒讀法,請大家先看最后兩段,說說它們屬于哪一種表達方式?(說明。)
②說明了哪些問題?(見段意)
③試將所說明的問題分為兩類:一類是關于書的一般常識(卷數、書名、作序時間);一類是有特殊內容的(結集目的)。
④在這兩段話中,哪一句話是關涉全篇的?(“使來者讀之,悲余志焉”。)
2.進行討論(四人一組)。
①第5、6兩段作為詩集的說明在書序體裁中是最不可少的,為什么被置于最后?
②前四段跟這兩段有怎樣的聯系?
小結:①前四段從總體上看,是用來說明詩的產生背景;分別來看,第1段說緣起,第2、3段說事實背景,第4段說作詩時的心態(tài)。知道這樣的背景,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詩的內容。③從第2、3段可以看出,詩集中卷次劃分的標準正是這段所記敘的作者的行程;第4段是作者心志的集中描述,是為下文“悲余志”一語作鋪墊的。③先說背景后說有關詩集的問題,便無須再作任何解釋,言簡而意賅,有水到渠成之效。
3.板書示例(在全班討論中隨手寫出)。
4.據板書即可歸納出記敘、抒情和說明相結合的寫法(說明:由于第4段中也含有議論成分,把議論加進去也可)。
(五)復述文天祥的遭遇。
1.復述的準備。
分兩步:先逐段討論復述中應注意的問題,然后全班齊讀一遍。
第1段應注意的是:①時間(只有兩天,即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和“翌日”)。②出使元營原因(兵臨城下、“北邀當國者相見”)。③作者的意圖(“予更欲一覘北,歸而求救國之策”)。④作者任職及官銜。
第2段應注意的是:①主要是被拘留和被挾北行二事。②先說初至北營的情況,后說情況的變化;說情況的變化,又是先說變化的原因,后說變化的過程。③說被拘留一事,重在“求死”一語;說被挾北行一事,重在“隱忍以行”一語。
第3段應注意的是:①重點是在真州和維揚兩地的遭遇,一起一落要說得清楚。②出北海以后只說南返的路線。
2.學生分段復述。(略)
提示:復述中可適當地利用注釋中提供的史料。
(六)誦讀第4段。
1.誦讀的準備。
先劃出大的層次。可分兩層:前一層(開頭至“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抒發(fā)在所歷險境中的情懷;后一層(“嗚呼!死生,晝夜事也”至段末)抒發(fā)作序時“痛定思痛”的情懷。
前一層是誦讀中的難點。用“嗚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幾矣”統領出以下18個排比句,關鍵是要記住這18個排比句的順序。以下是按行程排列的簡表,有助于記憶(學生邊讀邊歸納)。
①在臨安城外北關:詆大酋;罵逆賊;與貴酋爭曲直。
②京口至真州:備不測;為巡船所物色;逐之城外。
③在揚州:竟使遇哨;進退不由。
④揚州至高郵;桂公塘土圍中;賈家莊受凌迫;迷失道;避哨竹林中;制府檄下。
⑤城子河至通州:舟與哨相先后;至海陵,如高沙;道海安、如皋;幾以不納死。
⑥航海南歸:以小舟涉鯨波。
2.誦讀練習。
基本方式是齊誦、自由練習誦讀、誦讀的檢查。以下是指導誦讀的要點:
①可以分層練習,難背誦的地方(主要是上表中③④⑤三項,即由揚州經高郵至通州這一段經歷)要反復進行練習。
②要提示學生,18個排比句中包含著敘事成分,作為前兩段概括敘事的補充,但它們的基調是抒情,抒發(fā)了作者為國捐軀、萬死不辭的情懷,讀時要表現出這種基調來。
③為了有效地表現出這種基調,首先要突出各句中的重音,如“詆”“罵”“爭”“備不測”“物色”“彷惶”等等;其次要注意停頓,每個分號處都應有較長的停頓。
④要細心品味兩上“嗚呼”和三個“矣”所表現的語氣是有區(qū)別的。第一個“嗚呼”表達了已將生死置于度外的感情;第二個“嗚呼”表達了山河破碎、國事難為的傷痛;第一個“矣”處于統領句末,有提示下文的作用,宜重讀;第二個“矣”處于前一層結句之末,有總結上文的作用,宜輕讀;第三個“矣”,處在文意轉折(“而境界危惡”)之前,宜急收。
⑤后一層(第二個“嗚呼”至段末)語氣逐句上升,至痛如何哉”達于高潮。
(七)歸納中心思想。
1.討論問題。
①文天祥辭相印不拜而出使元營這件事說明了什么?(不計個人利害,圖救國之策。)
②文天祥被拘留時“但欲求死”后來隨祈請使北行,理當自殺而“隱忍以行”,這兩種做法是否相互矛盾?(不矛盾?!扒笏馈笔且驗椤安坏妹摗?,以死保全名節(jié);“隱忍以行”,是因為有機會逃脫,還可以有所作為,圖救國之策。)
③“昔人云:‘將以有為也?!边@句話是否可以刪去?(刪去后并不影響上下文的連貫性,但此句是下文的綱,作者歷盡限險而不死,就因為他有這樣一個堅強的信念。)
④文末特地點出詩集的題名,有什么含義?(以磁針南指比喻作者效忠祖國的強烈感情。)
2.中心思想。
本文表達了作者在國難當頭時刻銳身自任的氣概、堅貞不渝的節(jié)操和以死報國的決心。
【小資料】
(一)重點內容圖示。
(二)作者。
文天祥(1236~1283)南宋大臣,杰出的民族英雄、文學家、詩人。字履善,又字宋瑞,號文山。宋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縣)人。宋理宗祐寶四年(1256)考取進士第一名。曾任湖南提刑,知贛州(現江西贛州市)。德祐元年(1275),元軍進迫宋都臨安(今浙江杭州),文天祥應勤王詔,捐家產作軍費,率義軍萬余人起兵抗元。不久元軍大舉南下,駐軍于皋亭山,文天祥以資政殿學士身份出使元軍議和,被扣,后在北解途中逃脫,經海路轉至福州,擁立端宗,圖謀恢復,轉戰(zhàn)東南,終兵敗被俘。次年送至大都(北京)寧死不屈,從容就義。時年僅46歲,遺有《文山先生全集》二十七卷。
《指南錄》是文天祥自由出使北營到南返福州期間的詩作。以《揚子江》詩中“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誓不休”之句命意,以表達作者心向南宋,冒死南歸的一片丹心。
(三)《后序》編入課本,在第5段“悲予志焉”后面刪去一段文字:
嗚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為?所求乎為臣,主辱臣死,有余謬;所求乎為子,以父母之遺體,行殆而死,有余責。將請罪于君,君不許;請罪于母,母不許;請罪于先人之墓,生無以救國難,死猶為厲鬼以擊賊,義也。賴天之靈,宗廟之福,修我戈矛,從王于師,以為前驅,雪九廟之恥,復高祖之業(yè)。所謂誓不與賊懼生,所謂鞠躬盡力,死而后已,亦義也。嗟夫!若予者,將無往而不得死所矣。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雖浩然無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親,君親其謂予何!誠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見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復何憾哉!復何憾哉!
(四)有關文天祥的祠聯。
浙江溫州文信國①祠聯;
久要不忘平生之言,古誼若龜鑒②,忠膽若鐵石;敢問何為浩然正氣③,鎮(zhèn)地為河岳,麗天為日星④?;ㄍ庥枰?guī)⑤燕市⑥冷;柳邊精衛(wèi)⑦浙江潮。
北京文天祥祠聯:
南宋狀元宰相;西江孝子忠臣。
正氣貫人寰,河岳日星傳萬世;明禋崇廟觀,丹心碧血照千秋。
海豐縣方飯享聯:
熱血腔中只有宋;孤忠?guī)X外更無人。
注釋:
①文信國:文天祥曾被封為信國公。
②龜鑒:龜,龜卜;鑒,鏡子。龜鑒,借鑒。
③浩然正氣:《孟子?公孫丑上》:“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p>
④鎮(zhèn)地為河岳,麗天為日星:文天祥《正氣歌》:“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岳,上則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
⑤子規(guī):鳥名。又名杜鵑,鳴聲悲切,從夜鳴叫到天明,聲似“不如歸去”。有“杜鵑啼血”之說。李白《蜀道難》:“又見子規(guī)啼夜月,愁空山?!?/p>
⑥燕市:元大都,今北京。
⑦精衛(wèi):神話中的鳥。“精衛(wèi)填?!保V赴凑找讯繕?,奮斗不止。
⑧禋:祭祀。
(五)補充注釋。
[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二月”應是“一月”之誤。根據:
1.“序自吳門被命入衛(wèi),……乃王正(正月)二日……十九日,太皇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保ā吨改箱?自序》)
2.“德祐二年春正月……乙酉(十九日),以文天祥為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丙戌(二十日),命天祥同吳堅使大元軍?!保ā端问贰肪?7《瀛國公本紀》)
[賈余慶等以祈請使詣北]“(陳)宜中乃白太皇太后,泰表求封為小國,太后從之。”“以賈余慶為右丞相兼樞密使,劉岊(ji8)同簽樞密院事,與吳堅、謝堂、家鉉翁并充祈請使,詣元大都?!薄独m(xù)資治通鑒》卷182)
[昔人云:“將以有為也”]“將以有為也”是唐朝名將南霽云的話。南霽云與張巡俱系唐朝抗安祿山叛亂的名將。韓愈的《張中丞傳后序》:“城陷,賊以刃脅降云;巡不屈,即牽去,將斬之。又降霽云,云未應。巡呼云曰:‘南八!男兒死耳!不可為不義屈!’云笑曰:‘欲將以有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p>
(六)文中涉及的一些史料。
1.呂師孟構惡于前:呂師孟是漢奸呂文煥(本是宋朝守襄陽的主將,后投降元朝)的侄子,他是宋朝兵部侍郎,曾在德祐元年十二月出使元軍,求稱侄納市,以成和議,元人不許。“構惡”系指他所做的壞事。后面的斥罵呂師孟“叔侄為逆”與此處相呼應。
2.賈余慶獻諂于后:賈余慶官同簽書樞密院事,知臨安府,文天祥辭相印后作右丞相。德祐二年二月元使者入臨安封府庫之后,他以右丞相充祈請使使元。《指南錄?紀事》詩序說:“及予既縶維,賈余慶以逢迎繼之,而國事遂不可收拾。”又《則堂》詩序說:“北入京城,賈余慶迎逢賣國,即令學士降詔俾天下州郡歸附之……”這就是所指“獻諂于后”的事實。
3.維揚帥下逐客之令:李庭芝駐維揚(揚州),故稱他為維揚帥。李庭芝誤信情報,以為文天祥到真州說降,派人令苗再成殺文天祥。苗再成不忍,假意請文天祥出城看城壘,及至出城,拿出李庭芝的命令給他看,把他關在城外。文天祥仍想見李庭芝,奔揚州,走到城下,聽守門人談話,說“制署司下令捕文丞相甚急”,他于是變姓名為劉洙,東行準備入海。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學生背誦文天祥《過零丁洋》一詩后,指出《<指南錄>后序》一文就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生動解釋。
二、作者及時代背景簡介。
宋理宗景定五年(1264年),元已基本上穩(wěn)定地統治了北方和中原地區(qū),遷都于大都(今北京),并不斷南侵。當時南宋王朝的奸相賈似道只顧追求歡樂,不問邊事,國勢岌岌可危。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年),元將伯顏大舉入寇,前鋒直達鄂州(今湖北武昌),朝廷聞報,驚恐萬狀,乃下詔勤王。次年(宋恭宗德佑元年),賈似道迫不得已,親自都督諸路軍馬與元軍大戰(zhàn)于池州(今安徽貴池),結果大敗,伯顏進占建康(今江蘇南京)。至德佑二年(1276年)初,又進逼南宋都城臨安(今浙江杭州)。本文開頭說的“時北兵已迫修門外,戰(zhàn)、守、遷皆不及施”,就是上述形勢說的。
[附錄]關于文天祥起兵勤王,史書上有這樣的記載:“勤王詔至贛(今江西贛州),天祥捧之涕泣,發(fā)郡中豪杰,并結溪峒山蠻,得萬人,遂入衛(wèi)。天祥性豪華,平生自奉甚厚,聲伎滿前。至是,痛自損抑,以家貲為軍費?!務邽橹袆印!?/p>
三、朗讀并補充注釋。
按段落順序進行,先作補充注釋,然后朗讀,并歸納段落大意。
1.第1段。
①萃——集。
②會使轍交馳——在元軍逼近首都臨安的情況下,南宋朝廷為茍延殘喘,曾多次派人前往元營求和。在文天祥之前,先后出使元營的有陸秀夫、劉岊(jié)、楊應奎等人。
③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動也——猜想元軍統帥也還可以用言辭來打動的。意,猜想、揣度。
④覘(chān)——偷偷地察看。
本段大意:敘述出使元營的背景和意圖。
2.第2段。
①予自度不得脫……叔侄為逆——伯顏嘗引天祥與吳堅等同坐。天祥面斥賈余慶賣國,且責伯顏失信。呂文煥從旁諭解之,天祥并斥文煥及其侄師孟:“父子兄弟受國厚恩,不能以死報國,乃合族為逆,尚何言?”文煥等慚恚。伯顏遂拘天祥,隨祈請使北行。
②“將以有為也”——語出韓愈《張中丞傳后敘》:“城陷,賊以刃脅降云(南霽云);巡(張巡)不屈,即牽去,將斬之。又降霽云,云未應,巡呼云曰:‘南八,男兒死耳?不可為不義屈’!云笑曰:‘欲將以有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睆堁病⒛响V云皆唐代名將,守睢陽,殺安祿山叛軍十余萬人,終因兵盡糧絕,城被叛軍攻破,不屈而死。
本段大意:敘述被元營拘留的原因。
3.第3段。
①得間奔真州——天祥與其客杜滸等12人趁夜逃到真州。真州安撫使苗再城曾出迎,并共同商定以兩淮兵為主力進攻元軍的計劃,所以下文說“中興機會,庶幾在此”。這計劃后來未能實現。
②維揚帥下逐客之令——指李庭芝下令通緝文天祥一事。按:苗再成曾派20名士兵護送文天祥,抵揚州城時,夜方四鼓,聽守門人說:“制置司(指李庭芝)下令捕文丞相甚急。”天祥不得不變姓名逃亡。
本段大意:敘述從京口脫險,展轉逃亡,達于永嘉的經歷。
4.第4段。
①出無可奈何——“出”后省“于”,由于的意思。
②死生,晝夜事也——“死生”是偏義復詞,偏“死”,“生”字無義。
③層見(xiàn)錯出——不斷出現的意思。錯出,交錯出現。
本段大意:抒發(fā)以死報國的心志。
5.第5段大意:說明詩集中卷次的劃分情況和結集的目的。
6.第6段大意:說明作序的時間和詩集的題名。
補充注釋:宋恭宗(年號德佑)在位僅一年。德佑二年三月,伯顏入臨安,擄帝北去。同年五月,宋端宗即位于福州,改年號為景炎。
四、結構層次和寫作特點分析。
1.用提問導入。
①學習這篇文章須用倒讀法,請大家先看最后兩段,說說它們屬于哪一種表達方式?(說明。)
②說明了哪些問題?(見段意)
③試將所說明的問題分為兩類:一類是關于書的一般常識(卷數、書名、作序時間);一類是有特殊內容的(結集目的)。
④在這兩段話中,哪一句話是關涉全篇的?(“使來者讀之,悲余志焉”。)
2.進行討論(四人一組)。
①第5、6兩段作為詩集的說明在書序體裁中是最不可少的,為什么被置于最后?
②前四段跟這兩段有怎樣的聯系?
小結:①前四段從總體上看,是用來說明詩的產生背景;分別來看,第1段說緣起,第2、3段說事實背景,第4段說作詩時的心態(tài)。知道這樣的背景,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詩的內容。②從第2、3段可以看出,詩集中卷次劃分的標準正是這段所記敘的作者的行程;第4段是作者心志的集中描述,是為下文“悲余志”一語作鋪墊的。③先說背景后說有關詩集的問題,便無須再作任何解釋,言簡而意賅,有水到渠成之效。
3.板書示例(在全班討論中隨手寫出)。
4.據板書即可歸納出記敘、抒情和說明相結合的寫法(說明:由于第4段中也含有議論成分,把議論加進去也可)。
五、布置作業(yè)。
1.復述文天祥的遭遇。
要求是用自己的話來敘述,不要照書逐字逐句對譯,培養(yǎng)領悟的習慣和口頭表達能力。
2.誦讀第4段。
要求當堂成誦,讀得有感情。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述文天祥的遭遇。
1.復述的準備。
分兩步:先逐段討論復述中應注意的問題,然后全班齊讀一遍。
第1段應注意的是:①時間(只有兩天,即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和“翌日”)。②出使元營原因(兵臨城下、“北邀當國者相見”)。③作者的意圖(“予更欲一覘北,歸而求救國之策”)。④作者任職及官銜。
第2段應注意的是:①主要是被拘留和被挾北行二事。②先說初至北營的情況,后說情況的變化;說情況的變化,又是先說變化的原因,后說變化的過程。③說被拘留一事,重在“求死”一語;說被挾北行一事,重在“隱忍以行”一語。
第3段應注意的是:①重點是在真州和維揚兩地的遭遇,一起一落要說得清楚。②出北海以后只說南返的路線。
2.學生分段復述。(略)
提示:復述中可適當地利用注釋中提供的史料。
二、誦讀第4段。
1.誦讀的準備。
先劃出大的層次??煞謨蓪樱呵耙粚樱ㄩ_頭至“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抒發(fā)在所歷險境中的情懷;后一層(“嗚呼!死生,晝夜事也”至段末)抒發(fā)作序時“痛定思痛”的情懷。
前一層是誦讀中的難點。用“嗚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幾矣”統領出以下18個排比句,關鍵是要記住這18個排比句的順序。以下是按行程排列的簡表,有助于記憶(學生邊讀邊歸納)。
①在臨安城外北關:詆大酋;罵逆賊;與貴酋爭曲直。
②京口至真州:備不測;為巡船所物色;逐之城外。
③在揚州:竟使遇哨;進退不由。
④楊州至高郵:桂公塘土圍中;賈家莊受凌迫;迷失道;避哨竹林中;制府檄下。
⑤城子河至通州:舟與哨相先后;至海陵,如高沙;道海安、如皋;幾以不納死。
⑥航海南歸:以小舟涉鯨波。
2.誦讀練習。
基本方式是齊誦、自由練習誦讀、誦讀的檢查。以下是指導誦讀的要點:
①可以分層練習,難背誦的地方(主要是上表中③④⑤三項,即由揚州經高郵至通州這一段經歷)要反復進行練習。
②要提示學生,18個排比句中包含著敘事成分,作為前兩段概括敘事的補充,但它們的基調是抒情,抒發(fā)了作者為國捐軀、萬死不辭的情懷,讀時要表現出這種基調來。
③為了有效地表現出這種基調,首先要突出各句中的重音,如“詆”“罵”“爭”“備不測”“物色”“仿徨”等等;其次要注意停頓,每個分號處都應有較長的停頓。
④要細心品味兩上“嗚呼”和三個“矣”所表現的語氣是有區(qū)別的。第一個“嗚呼”表達了已將生死置于度外的感情;第二個“嗚呼”表達了山河破碎、國事難為的傷痛;第一個“矣”處于統領句末,有提示下文的作用,宜重讀;第二“矣”處于前一層結句之末,有總結上文的作用,宜輕讀;第三個“矣”,處在文意轉折(“而境界危惡”)之前,宜急收。
⑤后一層(第二個“嗚呼”至段末)語氣逐句上升,至痛如何哉”達于高潮。
三、歸納中心思想。
1.討論問題。
①文天祥辭相印不拜而出使元營這件事說明了什么?(不計個人利害,圖救國之策。)
②文天祥被拘留時“但欲求死”后來隨祈請使北行,理當自殺而“隱忍以行”,這兩種做法是否相互矛盾?(不矛盾?!扒笏馈笔且驗椤安坏妹摗保运辣H?jié);“隱忍以行”,是因為有機會逃脫,還可以有所作為,圖救國之策。)
③“昔人云:‘將以有為也?!边@句話是否可以刪去?(刪去后并不影響上下文的連貫性,但此句是下文的綱,作者歷盡限險而不死,就因為他有這樣一個堅強的信念。)
④文末特地點出詩集的題名,有什么含義?(以磁針南指比喻作者效忠祖國的強烈感情。)
2.中心思想。
本文表達了作者在國難當頭時刻銳身自任的氣概、堅貞不渝的節(jié)操和以死報國的決心。
精選閱讀
十八《指南錄》后序
十八《指南錄》后序
教學目標
1、了解書序的文體特征。
2、掌握實詞、虛詞的用法和意義。
3、通過學習記敘、議論、抒情相結合的表達方式和整散結合的句式,感受作者熾熱的愛國情懷和始終不渝的愛國精神。
說明
《指南錄》為文天祥自編詩集,編次了他出使元營,被扣押北行和中途脫險,顛沛流離,到達福州這一歷程的作品。卷首有自序兩篇。此為《后序》,追敘其抗辭犯敵、九死一生的歷險經過,表明作者守義不屈、艱苦奮斗的愛國精神,始終不渝。語文教材高中第六冊把這篇課文放在第五單元,單元要求是“感受古代仁人志士的剛毅品格和浩然正氣”。確立教學目標時,應從文言文的文體特征和語言特征入手,帶領學生逐步感受作者熾熱的愛國情懷和始終不渝的愛國精神。
教學重點與難點
1、學習記敘、議論、抒情相結合的表達方式和整散結合的句式。
2、感受作者熾熱的愛國情懷和始終不渝的愛國精神。
說明
學生在初中階段已學過了文天祥的《過零丁洋》,對文天祥其人其事已有所了解,并且具備了初步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在語文教材高中第五冊中學過了歐陽修的《伶官傳序》,對書序這一文體有一定了解。這些是學習這篇課文的基礎。書序是一種介紹和評述著作或文章的文體,一般以記敘和議論為主。這篇文章的特點是在記敘和議論中融入了作者熾熱的情感。愛君憂國之誠,匡濟恢復之切,得到了淋漓盡致的抒發(fā)。讀之,使人流涕感奮,可以想見其為人。明乎此,也就抓住了這篇文章的精髓。
教學過程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師活動預設
學生活動預設
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
創(chuàng)設氛圍
1、中國歷史自有科舉制度以來,出現了許多狀元。隨著時光的流逝,他們的榮耀已逐漸被人遺忘。但是有一位狀元,正如他所寫的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樣,把名字深深地刻進了史書。當他從容就義時,在衣帶上寫下了十六個字: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圣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后,庶幾無愧。你知其人嗎?能吟其詩嗎?
2、吟其詩,還須讀其文。前人評價文天祥的文章“如長江大河,浩瀚無際”。一起品讀集中體現他剛毅品格和浩然正氣的奇文——《〈指南錄〉后序》。
1、背誦《過零丁洋》,用簡潔的語言介紹文天祥其人其事。
2、全班有感情地齊聲背誦《過零丁洋》。
1、從學生熟悉的作品入手,注重新舊知識的聯系。
2、根據文章的內容和風格,創(chuàng)設相應的氛圍,有利于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推進和教學目標的落實。
朗讀正音
落實詞句
1、請學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讀課文。
2、結合課后注釋初讀課文,劃出有疑問的詞句。
1、自由朗讀課文,劃出注釋中的注音。
2、劃出課文中的難句。(1)眾謂予一行為可以紓禍(2)國事至此,予不得愛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動也(3)昔人云:“將以有為也。”(4)不幸呂師孟構惡于前,賈余慶獻諂于后,予羈縻不得還,國事遂不可收拾(5)死生,晝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惡,層見錯出,非人世所堪。
1、落實詞句,做到“字字清楚,句句落實”,是理解文言文本的基礎。缺少這一環(huán)節(jié),感受作者的情感就成了空中樓閣。
2、讀到有情處,文也大半通。
理清層次
整體把握
從書序的特征入手,請學生找出表現文體特征的段落,從而整體把握課文的層次。
1、學生迅速找出第5、6段說明寫作情況和結集目的以及題名。
2、整體把握了文章兩大部分的內容。1-4段自序出使元營所遭磨難種種。
了解文體特征,就能迅速把握文章的結構和內容。因此,古人特別重視文體,《文選》、《古文辭類篹》等著名選本都是按文體編的。
反復誦讀
品味課文
1、再讀課文,找一處能表現作者熾熱的愛國情懷和始終不渝的愛國精神的并分析。
2、課文3、4、5段分別提到作者南下路線,是否重復?
3、誦讀第4段。此段共寫了22處“死”,是否重復拖沓?
1、大聲地自由誦讀課文,找到最有感觸的一處,從內容和形式兩個角度回答。
2、從語言的細微差別和對象的不同中找出不同點。
1、提問要有開放度,讓學生都能有一得之見,這樣才能活躍思維。
2、讓學生領會寫作目的不同,表達方式也會隨之變化的道理。
3、語言的調整實質上是情感的調整
課后作業(yè)
及時鞏固
1、背誦第4段。
2、梳理課文的語言點知識
3、課外可選擇一歷史文化名人,運用多種表達方式寫出其人物特征、人格魅力。
可自主選擇熟悉的對象,課外閱讀相關材料,完成作文。
1、文言文教學要強調積累和背誦。
2、讀寫結合,用古人的典范之作來指導寫作。
思路點撥
這不是一般的詩集序文,而是驚天地、泣鬼神的民族正氣歌。文章通過文天祥挺身出使之行,威武不屈之概,凌厲斥敵之言,長途越險之舉,憂國憂民之情,周旋迎敵之智,表現了這位民族英雄的剛毅品格和浩然正氣。教師可從讀寫結合的角度入手,引導學生學會多種表達方式的運用。課外可選擇一歷史文化名人,用多種表達方式作片斷寫作練習。
練習舉隅
1、本文語言生動而準確,請以動詞為例談談。
如文中表現行蹤的動詞,表示離開某地用“去(京口)”表示前往某地用“如(楊州)”“趨(高郵)”;表示到達某地用“至(海陵)”,“來(三山)”;表示經由某處用“過(瓜州揚子橋)”,“道(海安、如皋)”,“歷(吳門毗陵)”。此外,動詞“奔”“變”“詭”“行”“宿”“出”“沒”“窮餓”“呼號”“避”“渡”“入”“展轉”都準確地表明了活動地點,也表達了作者心情急切、緊張和經歷的坎坷。
2、本文記敘,抒情,議論結合得很完美,怎樣具體表現的?
①在記敘的基礎上抒情。例如第2段,寫被驅北上時,指出“予分當引決,然而隱忍以行。昔人云:‘將以有為也?!边@里包含著克制內心無限痛苦的強烈感情。這是在記敘基礎上的抒情,而抒情中又帶有議論成分。
②在敘事的前后,用有強烈感情色彩的詞句直接抒情。例如第4段關于生與死的問題,文中用大段抒情與描寫相結合的文字表達心境。
③有時將感情融入敘事。如第3段,既寫出了當時由中興有望到無可投奔的處境,又反映出作者由興奮而悲憤的急劇變化的感情。
3、作者既然“分當引決”(按理應當自殺),為什么卻又“隱忍以行”(暗中忍受著去了)?
4、作者在第4段中共寫了22處“死”,是否重復?
《指南錄后序》學案
一名愛崗敬業(yè)的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理解性,作為教師準備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保證學生們在上課時能夠更好的聽課,幫助授課經驗少的教師教學。那么如何寫好我們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您整理的“《指南錄后序》學案”,但愿對您的學習工作帶來幫助。
《指南錄后序》學案
學習目標:
1、掌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及基本句式。
2、反復誦讀,鍛煉分析、理解、概括、鑒賞語段的能力。
3、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學習文天祥以死報國的愛國精神。
學習重點:目標1
學習難點:目標2
學習時數:三課時
學法:自讀自譯、發(fā)現疑難、交流研討、誦讀鞏固。
學習過程:
第一課時
一、回顧初中學過的《過零丁洋》
過零丁洋①【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經,②干戈寥落四周星。③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④零丁洋里嘆零丁。⑤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⑥
講解:“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边@慷慨激昂、大義凜然的詩句,表現了作者的錚錚鐵骨,耿耿忠心,表現了作者的英雄氣概和高風亮節(jié)。1283年,文天祥在元大都(今北京市)從容就義。這兩句詩成了后來無數仁人志士的座右銘。
二、了解作者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自號文山。宋理宗時曾被選拔為進士第一名,任官不到兩月即與權貴作尖銳的斗爭,屢遭彈劾仍堅持正義。
德佑(宋恭帝年號)元年(1275)正月,國事危急,朝廷召諸路“勤王”,文天祥積極響應,以全部家產充軍費,組織武裝力量。次年元軍大舉南下,駐軍于皋亭山,這時文天祥被任為右丞相兼樞密使,被派往元軍議和,他不辱國體,慷慨陳辭,觸怒元方丞相伯顏,被扣,解送北方;至鎮(zhèn)江逃脫,歷盡艱險,才得南歸。端宗趙昰派遣他與南下元軍作戰(zhàn),景元三年(1278年)兵敗被俘,被押到大都(今北京)后,元世祖忽必烈以宰相作為誘降條件,遭到文天祥的嚴辭拒絕。右丞相,漢奸鄧光薦勸其降元,亦遭唾罵。文天祥歷盡折磨而志不屈,于至元十九年(1283年)十二月初九在柴市就義,年僅47歲。
三、解題
《指南錄后序》是文天祥為自己的詩集《指南錄》寫的一篇序言。
詩集名“指南錄”取“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句意,表達作者心指南宋、冒死南歸的愛國之情。附文天祥的詩。
渡揚子江
幾日隨風北海游,回從揚子大江頭。
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序”作為一種文體,可分為“贈序”和“書序”?!皶颉睍蛟谡闹埃话憬榻B作家生平或目的,成書過程與宗旨,為閱讀和評價作品提供一定參考資料,或給以必要的引導。由于在這篇序文之前作者已經寫過一篇《自序》,所以把這篇序文叫做“后序”。
“贈序”與“書序”性質不同,它始于唐朝,文人之間以言相贈,表達離別時的某種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論,闡明某些觀點,相當于議論性散文。如《送東陽馬生序》
四、初讀課文,整體把握
本文共八段,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你認為怎樣劃分,每部分寫什么內容?
第一部分:(第1~5段),敘述出使元營的經過及逃亡路上的種種磨難,抒發(fā)九死一生的感慨。第1至第4段重在記敘,第5段以抒情為主。
第二部分:(第6~8段),說明寫作情況和結集目的,并從當時社會的君臣父子倫理來闡述自己報國的心志。
五、對照課文注釋自學自讀自譯第一段。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若另有生字,寫出并注音。
德祐縉紳萃紓禍覘北翌日
2、解釋重要詞語
⑴除都督路修門萃會紓難覘
⑵A、戰(zhàn)、守、遷皆不及施。遷:。施:。
B、莫知計所出。莫:。
C、予不得愛身;愛:。身:。
D、于是,辭相印不拜拜:。
E、翌日,以資政殿學士行。翌日:。
F、奉使往來,無留北者。留:。
3、重點語句解析:
①眾謂予一行為可以紓禍。
②國事至此,予不得愛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動也。
4、熟讀課文,舉疑問難。
5、翻譯第一段
譯文:
6、理解內容:
(1)提問:文天祥是在怎樣的形勢下出使北營的?
(2)提問:文天祥當時的心情和意圖怎樣?
小結段意:挺身北行紓國難。出使北營的背景、心情與意圖;表達了作者在國事危急之際挺身自任的思想感情。
六、對照課文注釋自學自讀自譯第二、三段。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若另有生字,寫出并注音。
遽輕吾國構惡獻諂羈縻自度詬虜帥
數呂師孟…祈請詣北分當引決
2、解釋重點詞語:
⑴慷慨遽輕度數
⑵A、則直前詬虜帥失信前,。動詞。
B、不復顧利害利害,
C、北雖貌敬貌,
D、賈余慶等以祈請使詣北。詣:
E、然而隱忍以行隱忍,
3、理解重點語句:
①不幸呂師孟構惡于前,賈余慶獻諂于后,予羈縻不得還,國事遂不可收拾。
②昔人云:“將以有為也?!?/p>
4、熟讀課文,舉疑問難。
5、翻譯第二、三段。
譯文
6、理解內容:
(1)提問:文天祥至北營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是怎樣的?
答:第一階段是:“初至北營……北亦未敢遽輕吾國。”
第二階段是:
第三階段是:
(2)提問:文天祥既然“分當引決”(按理應當自殺),為什么卻又“隱忍以行”(隱忍,勉強忍耐,不露真情,暗中忍受著去了)?
答:
小結段意:慷慨陳詞遭扣押。出使北營,震懾敵方,身受羈縻和被驅北上;表達了他忍辱負重,圖謀再舉的思想。
七、強化檢測:
1、選出誦讀時停頓正確的一項:()
A眾謂/予一行為/可以紓禍B眾謂予/一行/為可以紓禍
C眾謂/予一行/為可以紓禍D眾謂予/一行為/可以紓禍
2、注音并解釋詞語:
[靡]
A動詞mǐ
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曹劌論戰(zhàn)》)
相如傳目叱之,左右皆靡(《廉頗藺相如列傳》)
B動詞mí
徒靡彈藥,無益吾事(《馮婉貞》)
C形容詞mǐ
眾人皆以奢靡為榮(《訓儉示康》)
D副詞mǐ
天高地迥,號呼靡及(。靡及:達不到)
數
①數(音shǔ義)呂師孟叔侄為逆
②此數(音shù義)者用兵之患也
③范增數(音shuò義)目項王
④蒙沖斗艦乃以千數(音shǔ義)
⑤今夫弈之為數(音shù義),小數也
分
①予分(音fèn義)當引決
②五谷不分(音fēn義)
③舟首尾長約八分(音fēn義)有奇
④衣食所安,……必以分(音fēn義)人
⑤自分(音fèn義)已死久矣
第二課時
學習內容:課文第四、五兩段。
一、學習第四段
1、對照課文注釋自學自讀自譯第四段。
注意下列重點字詞語句:
⑴重點字詞:
注音
天高地迥(),號呼靡()及庶幾()未幾()
解釋詞語
A、詭蹤跡,草行露宿(詭,;草,,名詞做狀語;露,,名詞作狀語)
B、日與北騎相出沒于長淮間(日,,時間名詞作狀語)
C、窮餓無聊,追購又急,天高地迥,號呼靡及(窮,;餓,;無聊,)
C、已而得舟(得,)
D、以至于永嘉(至于)
⑵重點語句解析:
“窮餓無聊,追購又急,天高地迥,號呼靡及”一句翻譯最正確的一句是()
A(我)貧困饑餓,深感無聊,敵人懸賞捉拿又很緊急,天高地遠,呼喚求救都辦不到。
B(我)困窘饑餓,無所依托,懸賞捕捉又很緊急,天高地遠,呼喚求救都辦不到。
C(我)貧困饑餓,無所依托,敵人又緊追不舍,天高地遠,喊(天)呼(地),(天地)也無法聽到。
D(我)困窘饑餓,無所依托,敵人又緊追不舍,天高地遠,喊誰都聽不見。
2、熟讀課文,舉疑問難。
3、翻譯第四段。
譯文:
4、語段小結:
⑴第4自然段寫北行路中得脫的行程。又可分為三層。
第一層,“至京口……中興機會,庶幾在此”,寫得脫后的喜悅。
第二層,“留二日,……天高地迥,號呼靡及?!睂懯苷`會后的困境。
第三層,“已而得舟,……以至于永嘉。”寫得舟后急于南下的急迫心情。
⑵畫出那些既能準確表明作者活動的特點,又能表達作者急切、緊張的心情,以及連續(xù)所經歷的坎坷的動詞;領會作者用詞靈活多樣的特點及其表達效果。
答:
小結段意:歷經艱險歸南方。寫出京口抵永嘉的苦難歷程,表現了作者經歷艱險,仍力圖中興的心愿
二、學習第五段
1、對照課文注釋自學自讀自譯第五段。
⑴重點字詞:
注音
詆()大酋當死幾自剄()死殆()例送死
制府檄()下幾邂逅()死巡徼()捕系()
解釋詞語
至海陵,如()高沙,道()海安、如皋
賈家莊幾為巡徼所陵()迫死
境界危惡,層見()錯出
⑵翻譯句子,注意文言句式
經北艦十余里,為巡船所物色
賈家莊幾為巡徼所陵迫死
質明,避哨竹林中,騎數千過其們
死生,晝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惡,層見錯出,非人世所堪。
2、熟讀課文,舉疑問難。
3、翻譯第五段。
譯文:
4、語段理解:
⑴解讀第5段。
①本文在表達方式上有一顯著特點,即“敘述和抒情相結合”。請指出第五段在結構上與前面1、2、3、4段的關系:
答:第1—4自然段側重記敘曲折艱難的經歷,第5自然段則偏重于對這種經歷的慨嘆,前者是后者的必要鋪墊,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礎上的自然流露與抒發(fā)。例如,
②本段的層次結構。
答:第5自然段,以抒情為主,表明愛國、憂國的心志。又可分為三層。
第一層,“嗚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幾矣!”此句引出“及于死”的危難,總起下文。
第二層,“詆大酋當死;……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共用17個排比句。情感真摯,氣勢磅礴,再現了文天祥此次北行歷經的磨難。
第三層,“嗚呼!……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把思想感情向前推進,進一步抒發(fā)了出生入死而國事難為的傷痛。
③本段中間連用多少個“死”字,這樣寫是用了什么修辭手法?表達了什么思想感情?
答:
⑵誦讀練習。
基本方式是齊誦、自由練習誦讀、誦讀的檢查。以下是誦讀的要點:
①可以分層練習,難背誦的地方
②18個排比句中包含著敘事成分,作為前兩段概括敘事的補充,但它們的基調是抒情,抒發(fā)了作者為國捐軀、萬死不辭的情懷,讀時要表現出這種基調來。
③為了有效地表現出這種基調,首先要突出各句中的重音,如“詆”“罵”“爭”“備不測”“物色”“仿徨”等等;其次要注意停頓,每個分號處都應有較長的停頓。
④要細心品味兩上“嗚呼”和三個“矣”所表現的語氣是有區(qū)別的。
第一個“嗚呼”表達了已將生死置于度外的感情;
第二個“嗚呼”表達了山河破碎、國事難為的傷痛;
第一個“矣”處于統領句末,有提示下文的作用,宜重讀;
第二“矣”處于前一層結句之末,有總結上文的作用,宜輕讀;
第三個“矣”,處在文意轉折(“而境界危惡”)之前,宜急收。
小結段意:以抒情為主,表明愛國、憂國心志。
以上第1~5自然段是全文的第一部分,第5自然段是全文抒發(fā)感慨、表達心志的高潮,是前一部分的深化和后一部分的提引
三、強化練習:
1、注音并解釋詞語:
間
①至京口,得間(音jiàn義)奔真州
②間(音jiàn義)以詩記所遭
③道芷陽間(音jiàn義)行
④中間(音jiān義)力拉崩倒之聲
⑤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音jiān義)
⑥又間(音jiàn義)令吳廣至次所旁叢林中
⑦于亂石間(音jiān義)擇其一二扣之
2、與“予之及死者”的“者”用法不同的是:()
A、北邀當國者相見
B、無留北者
C、使來者讀之
D、以上三項都不是。
3、與“幾無所逃死”的“所”用法不同的是:()
A、莫知計所出B、夜則以兵圍所寓舍
C、間以詩記所遭D、為巡船所物色
四、點擊高考:
續(xù)寫句子,使整段文字銜接順暢
掀開中國歷史的重重帷幕,一個個發(fā)人深省的事例浮出了歲月的煙塵,清晰地昭示著后人,假如當初商紂王能聽從比干的良言,又何至于落得個國破人亡的下場?假如①?話又說回來,如果當初秦孝公不聽取商鞅之諫而變法,又哪能稱雄于六國?如果②?綜上所論,不難看出③。
提示:吳王夫差------伍子胥蔡桓公--------扁鵲楚懷王---------屈原
魯莊公--------曹劌齊威王--------鄒忌唐太宗--------魏征
答:①
②
③
第三課時:
學習內容:課文第六、七、八三段。
一、妙語珍藏:
花開不并百花叢,獨立疏蘺趣未窮。寧可枝頭搶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我送走了那個可棄可恨的昏君,零丁洋未過,我就被遠兵的羅網網住。
我回頭看那無止境的路,從臨安到嶺南,這一路我的確奔過來的。我的人生又何其相似。當年,我心懷抗元大志,跨上戰(zhàn)馬,馳騁沙場。我在奔向戰(zhàn)場,也是在奔向我人生的另一處歸鴻:大丈夫志在軍營。
可是臨安府,容得了一代糊涂君王,容得了一群窩囊庸臣,卻容不了一顆誓死效忠的赤誠之心!所以,我深深明白,我只能永遠奔跑,哪怕只殺一個元兵,收復一寸疆土。荊棘算得了什么,刀光劍影又有何畏懼。
今夜,我卻被困在暗牢,也許永遠不能跨上我心愛的坐騎,去馳騁邊疆,馳騁信念,馳騁人生了。簫聲吹得人哀怨,但哀怨從來不屬于偉丈夫,士可殺不可辱。鐵骨錚錚的文天祥怎能跪著生!
燕山月靜靜灑下,秋菊無聲無息地盛開,塑一座圣潔的雕像。
奔跑讓我遍體鱗傷,拋頭灑血,奔跑又讓我在心靈上完成了一次永恒的跨躍——意志,應該在殘酷和無情中超強。
生命是一江春水,抒寫了熱情和奔放,教人在激情中意氣風發(fā);
生命是一瀉瀑布,宣誓了堅貞和不屈,教人在挫折中不懈要求。
勇敢在人生路上奔跑,勇敢在心靈上跨躍
二、學習第六、八段
(一)對照課文注釋自學自讀自譯第六、八段。
1、解釋句子中加點的詞:
A、予在患難中,間以詩記所遭。
B、使來者讀之,悲予志焉
C、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名曰《指南錄》。
D、是年夏五,改元景炎。
2、熟讀課文,舉疑問難。
3、翻譯第六、八段
譯文
4、語段理解:
要求用課文原句回答并解說。
(1)提問:詩集的由來是怎樣的?
答:
(2)提問:結集的目的是什么?
答:
小結第二部分6、8段段意:第六段:。
第八段:。
三、學習第七段
1、對照課文注釋自學自讀自譯第七段。
⑴解釋詞語
幸何為僇遺體行殆責
無以義賴修雪九廟、
所謂向委愧怍微誠正丘首
⑵重點語句解析:
A、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所為?
答:
B、生無以救國,死猶為厲鬼以擊賊,義也
答:
C、嗟夫!若予者,將無往而不得死所矣。
答:
D、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雖浩然無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親,君親其謂予何?
答:
2、熟讀課文,舉疑問難。
3、翻譯第七段。
譯文:
4、小結:
第七段正面闡述自己的報國心愿。這段議論體現了在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下,文天祥作為正直士人的代表所能體現的最高思想境界。這段議論是在前文敘事的基礎上展開的,慷慨激昂,一氣呵成。
四、全文總結:
1、全文的中心思想是:作者通過自身的艱險經歷表達了以身許國的決心和奔走報國的意志,抒發(fā)了自己在九死一生的情況下的愛國情懷。
文天祥的英雄壯舉與歷史上一切愛國志士一樣,他們的報國行為是非常感人的。他們在強敵面前威武不屈,表現了高度的民族氣節(jié),實在可歌可泣。
文天祥北行之舉對敵方的實力估計是不足的,他企圖以言辭說服敵人退兵是極不切實際的幻想。他的愛國思想的實質是對于南宋朝廷的忠心,具有歷史的局限性。
2寫作特點:本文記敘,抒情,議論很完美地結合。
表現在:
①在記敘的基礎上抒情。例如第2段,寫被驅北上時,指出“予分當引決,然而隱忍以行。昔人云:‘將以有為也?!边@里包含著克制內心無限痛苦的強烈感情。這是在記敘基礎上的抒情,而抒情中又帶有議論成分。
②在敘事的前后,用有強烈感情色彩的詞句直接抒情。例如第4段關于生與死的問題,文中用大段抒情與描寫相結合的文字表達心境。
③有時將感情融入敘事。如第3段,既寫出了當時由中興有望到無可投奔的處境,又反映出作者由興奮而悲憤的急劇變化的感情。
四、強化練習:
1、詞性活用
A.名詞作狀語
北雖貌敬(貌:)
予分當引決(分:)
草行露宿(草:。露:。)
日與北騎相出沒(日:)
B.名詞作動詞
道海安、如皋(道:)
則直前詬虜帥失信(前:)
2、一詞多義
[間]
A名詞jiān
扁鵲立有間(《扁鵲見蔡桓公》)
出沒于長淮間()
B動詞jiàn
中間崩倒之聲(《口技》)
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曹劌論戰(zhàn)》)
C量詞jiān
安得廣夏千萬間(《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D副詞jiàn
間以詩記所遭()
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陳涉世家》)
[如]
A動詞
如揚州,過瓜洲揚子橋()
勞苦功高如此(《鴻門宴》)
固不如也(《鴻門宴》)
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鴻門宴》)
B介詞
絕無有者,則治之如所言(《獄中雜記》)
其如土石何(“如……何?”固定句式,《愚公移山》)
3、古今異義
窮餓無聊,追購又急(古:。今:單調,沒有價值。)
以至于永嘉(古:。今:表示退一步的副詞。)
初至北營,抗辭慷慨(古:。今:大方。)
為巡船所物色(古:。今:尋找需要的人才或東西。)
幾彷徨死(古:。今:猶豫不定,不知往哪里去好。)
4、句式解析:“為”與“所”相呼應,表示被動
為巡船所物色
翻譯:
為巡徼所陵迫死
翻譯
五、搜集文天祥的相關資料
1、浙江溫州文信國①祠聯:
久要不忘平生之言,古誼若龜鑒②,忠膽若鐵石;
敢問何為浩然正氣③,鎮(zhèn)地為河岳,麗天為日星④。
花外子規(guī)⑤燕市⑥冷;柳邊精衛(wèi)⑦浙江潮。
2、北京文天祥祠聯:
南宋狀元宰相;西江孝子忠臣。
正氣貫人寰,河岳日星傳萬世;明禋⑧崇廟觀,丹心碧血照千秋。
3、海豐縣方飯亭聯:
熱血腔中只有宋;孤忠?guī)X外更無人。
指南錄后序教案2
每個老師為了上好課需要寫教案課件,大家在認真寫教案課件了。我們要寫好教案課件計劃,這對我們接下來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意義!你們會寫多少教案課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指南錄后序教案2”,歡迎您閱讀和收藏,并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目的要求】
1.學習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及“為……所”被動句式。
2.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學習文天祥以死報國的愛國精神。
3.理解本文在敘述中兼用論證,抒情的表達方式和作用。
【文言基礎知識】
1.字詞解析
①注意釋義
士萃(cuì)于左丞相府(萃:聚集)
北亦未敢遽(jù)輕吾國(遽:匆忙,馬上)
呂師孟構惡(è)于前(壞事。構惡:做壞事。)
予羈(jī)縻(mí)不得還(羈、縻:都有束住、系住的意思,文中是被拘留的意思。)
賈余慶等以祈請使詣(yì)北(詣:到……去。)
天高地迥(jiǒng)(迥:遠)
避渚(zhǔ)洲(渚:水中小塊陸地。洲:水中陸地,比渚大。)
詆(dǐ)大酋當死(詆:斥罵。)
境界危惡(è)(惡:困難。)
②通假字
具以北虛實告東西二閫(具,通“俱”。全,都,作副詞。)
層見錯出(見,通“現”。)
道中手自鈔錄(鈔,通“抄”)
③詞性活用
A.名詞作狀語
北雖貌敬(貌:表面上)
予分當引決(分:按名份)
草行露宿(草:在荒野里。露:在露天下。)
日與北騎相出沒(日:每天)
B.名詞作動詞
道海安、如皋(道:取道)
則直前詬虜帥失信(前:走上前)
④一詞多義
[間]
A名詞jiān
得間奔真卅(機會)
彼節(jié)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縫隙《庖丁解?!罚?/p>
扁鵲立有間(一會兒《扁鵲見蔡桓公》)
出沒于長淮間(之間)
B動詞jiàn
中間崩倒之聲(夾雜《口技》)
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參與《曹劌論戰(zhàn)》)
C量詞jiān
安得廣夏千萬間(《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D副詞jiàn
間以詩記所遭(間或,有時)
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悄悄地,秘密地《陳涉世家》)
[靡]
A動詞mǐ
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倒下《曹劌論戰(zhàn)》)
相如傳目叱之,左右皆靡(后退《廉頗藺相如列傳》)
B動詞mí
徒靡彈藥,無益吾事(浪費《馮婉貞》)
C形容詞mǐ
眾人皆以奢靡為榮(奢侈《訓儉示康》)
D副詞mǐ
天高地迥,號呼靡及(無,不。靡及:達不到)
[如]
A動詞
如揚州,過瓜洲揚子橋(往……去,到……去)
勞苦功高如此(像《鴻門宴》)
固不如也(比得上《鴻門宴》)
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唯恐,就怕《鴻門宴》)
B介詞
絕無有者,則治之如所言(按照《獄中雜記》)
其如土石何(“如……何?”固定句式,“把……怎么樣”《愚公移山》)
⑤古今異義
窮餓無聊,追購又急(古:沒有依托。今:單調,沒有價值。)
以至于永嘉(古:到達。今:表示退一步的副詞。)
初至北營,抗辭慷慨(古:十分激烈。今:大方。)
為巡船所物色(古:搜尋。今:尋找需要的人才或東西。)
幾彷徨死(古:走投無路。今:猶豫不定,不知往哪里去好。)
⑥偏義復詞
不復顧利害(偏指“害”危害)
⑦源于本文的成語
痛定思痛──悲痛過后再回想痛苦的情景。含有令人感慨深思的意思。定:平靜、止住。
2.句式解析
①所+動詞,組成“所”字結構的名詞性短語。
莫知計所出(此句活譯為“誰都想不出辦法來”。)
夜則以兵圍所寓舍(“住的……”作“舍”的定語)
②“為”與“所”相呼應,表示被動
為巡船所物色
為巡徼所陵迫死
3.難句解析
①眾謂予一行為可以紓禍。
“一”,是動量詞?!耙恍小?,是走一趟意思?!爸^……為……”是“說……是……”的意思。全句譯作“大家說我走一趟是可以緩解國家的禍患的。”
②國事至此,予不得愛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動也。
“愛”,吝惜?!耙狻惫烙??!氨薄?,元軍方面。“尚”,追?!翱梢浴保梢詰{借?!翱谏唷?,代“言辭”?!皠印保f動。全句譯作“國家的事情到了這個地步,我不能吝惜自己的生命,(而且)估計元軍方面也還是可以憑借(自己的)言語說動的”。
③昔人云:“將以有為也?!?/p>
“將”,將要。“以”介詞,憑。“以”后省略了表示“隱忍以行”意思的賓語?!盀椤?,讀wéi,作為。,全句的意思是:(正如)古人所說:“將要憑(隱忍而行)的做法有所作為?!?/p>
④不幸呂師孟構惡于前,賈余慶獻諂于后,予羈縻不得還,國事逐不可收拾。
呂師孟是南宋的兵部侍郎,在文天祥出使元軍之前就投降了元軍,“構惡于前”,就是“在……之前已干了什么壞事”。賈余慶是南宋的右丞相,和文元祥一道出使元軍,但他背著文天祥向元軍獻媚請降,并向元軍獻計囚系文天祥。“羈縻”,是“被扣留”的意思。
⑤死生,晝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惡,層見錯出,非人世所堪。
《莊子》中有“死生為晝夜”和“死生終始將為晝夜”的話。意思是:死和生,就像有晝夜有夜的自然現象一樣平常。文天祥這樣講是表現他在生命面臨危險面前泰然有若。全句譯作:死與生,如同有晝有夜一樣是極平常的事,死就死了。可是危難險惡的處境不斷出現,(真)不是人生在世能夠忍受的。
【內容主旨】
全文共6個自然段,可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1~4段)自敘出使元營所遭遇的種種磨難。
其中1~3段重在記敘,第4段以抒情為主。
第1自然段中,先講自己是在“時北兵已迫修門外,戰(zhàn)、守、遷皆不及施”的嚴重形勢下出使北營的。再講自己當時的心情是:“不得愛身”,即已抱定了為國捐軀的決心。其意圖是:一方面“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動也”,另一方面是“更欲一覘北,歸而求救國之策”。
第2自然段中至北營大致經歷的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初至北營……北亦未敢遽輕吾國?!钡诙A段是“不幸呂師孟構惡于前,賈余慶獻諂于后……予不得歸矣?!钡谌A段是“未幾……北驅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弊詈笾v本來是“分當引決”的,但仍“隱忍以行”是為了“將以有為也”。
第3自然段寫北行路中得脫的行程。又可分為三層。
第一層,“至京口……中興機會,庶幾在此”,寫得脫后的喜悅。
第二層,“留二日,……天高地迥,號呼靡及?!睂懯苷`會后的困境。
第三層,“已而得舟,……以至于永嘉?!睂懙弥酆蠹庇谀舷碌募逼刃那?。
第4自然段,以抒情為主,表明愛國、憂國的心志。又可分為三層。
第一層,“嗚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幾矣!”此句引出“及于死”的危難,總起下文。
第二層,“詆大酋當死;……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共用17個排比句。情感真摯,氣勢磅礴,再現了文天祥此次北行歷經的磨難。
第三層,“嗚呼!……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把思想感情向前推進,進一步抒發(fā)了出生入死而國事難為的傷痛。
第二部分(5—6段),說明寫作情況和結集目的,題名。
這部分告訴我們文天祥是“在患難中,間以詩記所遭”,(至)“今存其本不忍廢”而得以保存。文天祥將詩結成集目的是“將藏之于家,使來者讀之,悲予志焉”
【寫作特點】
1.本文記敘,抒情,議論很完美地結合。表現在:
①在記敘的基礎上抒情。例如第2段,寫被驅北上時,指出“予分當引決,然而隱忍以行。昔人云:‘將以有為也?!边@里包含著克制內心無限痛苦的強烈感情。這是在記敘基礎上的抒情,而抒情中又帶有議論成分。
②在敘事的前后,用有強烈感情色彩的詞句直接抒情。例如第4段關于生與死的問題,文中用大段抒情與描寫相結合的文字表達心境。
③有時將感情融入敘事。如第3段,既寫出了當時由中興有望到無可投奔的處境,又反映出作者由興奮而悲憤的急劇變化的感情。
2.語言生動而準確,特別是動詞的使用。如文中表現行蹤的動詞,表示離開某地用“去(京口)”表示前往某地用“如(楊州)”“趨(高郵)”;表示到達某地用“至(海陵)”,“來(三山)”;表示經由某處用“過(瓜州揚子橋)”,“道(海安、如皋)”,“歷(吳門毗陵)”。此外,動詞“奔”“變”“詭”“行”“宿”“出”“沒”“窮餓”“呼號”“避”“渡”“入”“展轉”都準確地表明了活動地點,也表達了作者心情急切、緊張和經歷的坎坷。
【解題指導】(思考和練習)
一、全文的中心思想是:作者通過自身的艱險經歷表達了以身許國的決心和奔走報國的意志,抒發(fā)了自己在九死一生的情況下的愛國情懷。
文天祥的英雄壯舉與歷史上一切愛國志士一樣,他們的報國行為是非常感人的。他們在強敵面前威武不屈,表現了高度的民族氣節(jié),實在可歌可泣。
文天祥北行之舉對敵方的實力估計是不足的,他企圖以言辭說服敵人退兵是極不切實際的幻想。他的愛國思想的實質是對于南宋朝廷的忠心,具有歷史的局限性。
二、1、2見前面【內容主旨】一節(jié)。
3、第4段是抒發(fā)感慨,表達心志,是前面1~3段的深化,是5~6段的提引。
三、見【寫作特點】一節(jié)
四、1.數
①數(音Bshǔ義D列舉罪狀)呂師孟叔侄為逆
②此數(音Ashù義F幾不確定數)者用兵三患也
③范增數(音Cshuò義C屢次)目項王
④蒙沖沖艦乃以千數(音Bshǔ義B計算)
⑤今夫弈之為數(音Ashù義E技術),小數也
2.分
①予分(音Bfèn義D名分)當引決
②五谷不分(音Afēn義A區(qū)分)
③舟首尾長約八分(音Afēn義C長度單位)有奇
④衣食所安,……必以分(音Afēn義B分給)人
⑤自分(音Bfèn義E料想)已死久矣
3.間
①至京口,得間(音Bjiàn義A空隙)奔真州
②間(音Bjiàn義間或與D接近)以詩記所遭
③道芷陽間(音Bjiàn義B走小路)行
④中間(音Ajiān義C介入,夾雜)力拉崩倒之聲
⑤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音Ajiān義G一會兒)
⑥又間(音Bjiàn義E秘密地)令吳廣至次所旁叢林中
⑦于亂石間(音Ajiān義F中間)擇其一二扣之
【資料窗】
關于文天祥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自號文山。宋理宗時曾被選拔為進士第一名,任官不到兩月即與權貴作尖銳的斗爭,屢遭彈劾仍堅持正義。
德佑(宋恭帝年號)元年(1275)正月,國事危急,朝廷召諸路“勤王”,文天祥積極響應,以全部家產充軍費,組織武裝力量。次年元軍大舉南下,駐軍于皋亭山,這時文天祥被任為右丞相兼樞密使,被派往元軍議和,他不辱國體,慷慨陳辭,觸怒元方丞相伯顏,被扣,解送北方;至鎮(zhèn)江逃脫,歷盡艱險,才得南歸。端宗趙昰派遣他與南下元軍作戰(zhàn),景元三年(1278年)兵敗被俘,被押到大都(今北京)后,元世祖忽必烈以宰相作為誘降條件,遭到文天祥的嚴辭拒絕。右丞相,漢奸鄧光薦勸其降元,亦遭唾罵。文天祥歷盡折磨而志不屈,于至元十九年(1283年)十二月初九在柴市就義,年僅47歲。
一、教學目標
(一)了解序言的寫法。
(二)認知和識記某些實詞的形、音、義和理解“莫”“者”“所”等幾個虛詞以及“……為……所……”格式在文中的用法。
(三)理解本文在敘述兼用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的作用,和長短句、排比句、對偶句的交錯使用的表達效果。
(四)理解文天祥以死報國的愛國精神。
二、難點、重點分析
(一)文天祥是在怎樣的形勢下出使北營的?
分析:是在“時北兵已迫修門外,戰(zhàn)、守、遷皆不及施”(當時元兵已迫近國都門外,出戰(zhàn)、堅守、遷都全都來不及實施)的嚴重形勢下出使北營的。
(二)文天祥當時的心情和意圖怎樣?
分析:心情是:“予不得愛身”(我不能只顧愛惜自己),即已抱定了為國捐軀的決心。其意圖是:一方面“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動也”(估計元軍方面還是可以用言語說動的),企圖以外交手段來挽回敗局;另一方面是“更欲一覘北,歸而求救國之策”(更希望去觀察一下元軍的情況,回來后好尋求挽救國家的策略)。
(三)文天祥至北營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是怎樣的?
分析:第一階段是:“初至北營……北亦未敢遽輕吾國?!钡诙A段是:“不幸呂師孟構惡于前,賈余慶獻諂于后……予不得歸矣?!保ò矗簠螏熋鲜逯断群笸督翟?,文天祥曾上書要求宋朝殺掉他們的親屬,因此和呂師孟結下了仇恨。“構”,造成、結成;“惡”,怨恨、仇恨。“構惡”,即“結仇”。賈余慶在德祐二年二月元軍使者入臨安城封府庫之后,他以右丞相充“祈請使”出使元軍,與元軍合謀扣留文天祥?!矮I諂”,向敵人獻媚,指合謀扣留文天祥。這兩個分句也可譯為:呂師孟以前和我有仇,賈余慶在背后(賣國)媚敵出賣我。)第三階段是:“未幾……北驅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p>
(四)文天祥既然“分當引決”(按理應當自殺),為什么卻又“隱忍以行”(暗中忍受著去了)?
分析:“將以有為也”(“以”后省代詞“此”。全句可譯為:是打算借此機會有所作為啊!這句話出自韓愈《張中丞傳后敘》:“巡呼云曰:‘南八,男兒死耳,不可為不義屈?!菩υ唬骸麑⒁杂袨橐?,公有言,云敢不死!’”)。
(五)第3段講了幾個層次,用了哪些動詞以增強表現力?
分析:本段寫了三層意思:第一層,得脫后的喜悅;第二層,受誤會后的困境;第三層,得舟后急于南下的急迫心情。要求學生注意畫出那些既能準確表明作者活動的特點,又能表達作者急切、緊張的心情,以及連續(xù)所經歷的坎坷的動詞;領會作者用詞靈活多樣的特點及其表達效果。
極富表現力的動詞有:“奔”寫出了當時迫不擇路的極快速度;“變”“詭”二字反映了形勢突變以及自己采取的果敢行動;“避”“出”“渡”“入”“展轉”“至于”等一連串動詞,反映了作者迅速離開險境的情況,同時也表現了作者急于南下組織力量抗元以報效國家的急切心情。
(六)第4段如何劃分層次?
分析:第一層:“嗚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幾矣!”(唉!我接近死亡的危險,真不知有多少次了啊!“之”,結構助詞?!罢摺?,指示代詞,代及于死的情況。“其”,語氣詞,表測度。)用“嗚呼”引出“及于死”的危難,總起下文。
第二層:承接上文,連用了“……當死”“幾……死”“……死”等17個排比句,最后用一“無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情感真摯,氣勢磅礴,大大提高了表達效果。
第三層:“嗚呼!死生,晝夜事也……痛定思痛,痛何如哉!”(……痛苦過去了再回想痛苦,那是多么的痛苦啊!“痛何如”即“如何痛”;為強調“痛”,故將“痛”提前)三句,把思想感情向前推進,進一步抒發(fā)了出生入死而國事難為的傷痛。
(七)詩集的由來是怎樣的?
分析:文天祥“在患難中,間以詩記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廢,……”(在患難當中,有時用詩來記錄所遭遇的事情,現在保存著那些稿本不忍心丟掉……)。
(八)結集的目的是什么?
分析:目的是“將藏之于家,使來者讀之,悲予志焉?!保ù蛩惆阉卦诩依铮购笫廊碎喿x它,同情我的志向啊。文天祥的志向是什么?中興復國。)
(九)為什么要以《指南錄》命名?
分析:取詩集中《揚子江》一詩“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句意命名,表達了作者心指南宋、冒死南歸的一片忠貞愛國之情。
(十)本文是什么文體?表達方式上有什么顯著特色?
分析:本文是一篇序跋文章,作者通過對自身出使元營、逃歸永嘉的歷程的記敘,扼要地敘述了詩作產生的背景,同時也簡要說明了詩集編輯的體例和目的,作序的時間和詩集命名,是一篇典范的書序;但又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敘事散文。寫作上的特點是記敘中兼用了抒情和議論。
三、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新課。
我國歷史上的科舉制度,通過考試曾出現過許多進士、狀元,隨著時間流逝,這些堪稱人物的名字早已被世人淡忘了,但有一個人物卻不是因為他曾經是狀元而被人們熟記,而是因為他凜然的正氣和忠貞的愛國精神而留傳千古,這個人物就是文天祥。
我們在初中第六冊的古代詩歌中曾學過他的一首七言律詩,有誰還記得這首詩的篇名和名句?《過零丁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的詩歌,特別是他后期的詩歌,大多是敘述他抗元的戰(zhàn)斗經歷和表達他以死報國的決心,今天我們要講讀的這篇課文(板書課題、作者)就是文天祥為自己的詩集寫的一篇序言。簡介作者(參看人教社1991年5月第1版高中第四冊《教參》第166頁)。
(二)指導預習:
學生閱讀“預習提示”,教師提問并歸納“提示”要點:(1)為什么稱《后序》;(2)詩集的命名由來;(3)課文的主要內容(書序的一般格式);(4)課文采用的表達方式和遣詞造句的特色。根據要點讓學生:
1.初讀課文,給全文劃分段落層次: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記敘部分);
第二部分:第5~6自然段(說明部分)。
2.細讀(或誦讀)課文,結合注釋,運用工具書疏通文意。教師巡堂進行答疑、提問并歸納有關字詞的讀音、釋義和用法。
實詞(課本已有注釋的除外):
縉紳:原意是插笏于帶,舊時官宦的裝束,轉用為官宦的代稱、修辭上稱為借代。縉,也寫作“”,插。紳,束在衣服外面的帶子。
萃:聚集。
會使轍交馳:使,使者。名詞。
奉使往來:使,使命。名詞。
意使遇哨:使,假使。連詞。
使北營:使,出使。動詞。
眾謂予一行為可以紓禍:“謂……為……”,“說……是……”。
覘(ch1n):窺視、觀測。
遽(j)):匆忙。
自度(duó):度,估計,忖度。
付之度(d$)外:度,所考慮的、所打算的。
庶幾(j9):也許可以,表示希望。
無聊:無所依托。
迥(ji%ng):遠。
靡(m!):無。
虛詞(參看課本第296頁,虛詞用法(三),并要求學生摘抄或畫出有關例句):
莫知計所出:莫,在句中用作不定代詞,充當主語,相當于“沒有人”;所,在句中用作助詞,同動詞結合,組成“所”字結構,名詞性短語。全句譯為:誰都想不出辦法來。
夜則以兵圍所寓舍:所字結構,后面有名詞“舍”(或名詞性結構),則此“所”字結構起定語作用。
為巡船所物色:“為”和“所”相呼應,表示被動。
為巡徼所陵迫死:同上。
當國者:者,助詞。附在別的詞或短語之后,組成名詞性短語。譯為“……的人”。
以上字詞的釋義或正音,不必在“指導預習”一欄中全部列出。為便于歸納,像一詞多義的“使”“度”,還有“數”“分”“間”等字詞可放在講讀有關句段時詳細解釋。
(三)按段落順序進行,先作補充注釋,然后朗讀,并歸納段落大意。
1.第1段。
①萃——集。
②會使轍交馳——在元軍逼近首都臨安的情況下,南宋朝廷為茍延殘喘,曾多次派人前往元營求和。在文天祥之前,先后出使元營的有陸秀夫、劉(ji6)、楊應奎等人。
③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動也——猜想元軍統帥也還可以用言辭來打動的。意,猜想、揣度。
④覘(ch1n)——偷偷地察看。
本段大意:敘述出使元營的背景和意圖。
2.第2段。
①予自度不得脫……叔侄為逆——伯顏嘗引天祥與吳堅等同坐。天祥面斥賈余慶賣國,且責伯顏失信。呂文煥從旁諭解之,天祥并斥文煥及其侄師孟:“父子兄弟受國厚恩,不能以死報國,乃合族為逆,尚何言?”文煥等慚恚。伯顏遂拘天祥,隨祈請使北行。
②“將以有為也”——語出韓愈《張中丞傳后敘》:“城陷,賊以刃脅降云(南霽云);巡(張巡)不屈,即牽去,將斬之。又降霽云,云未應,巡呼云曰:‘南八,男兒死耳?不可為不義屈’!云笑曰:‘欲將以有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張巡、南霽云皆唐代名將,守睢陽,殺安祿山叛軍十余萬人,終因兵盡糧絕,城被叛軍攻破,不屈而死。
本段大意:敘述被元營拘留的原因。
3.第3段。
①得間奔真州——天祥與其客杜滸等12人趁夜逃到真州。真州安撫使苗再城曾出迎,并共同商定以兩淮兵為主力進攻元軍的計劃,所以下文說“中興機會,庶幾在此”。這計劃后來未能實現。
②維揚帥下逐客之令——指李庭芝下令通緝文天祥一事。按:苗再成曾派20名士兵護送文天祥,抵揚州城時,夜方四鼓,聽守門人說:“制置司(指李庭芝)下令捕文丞相甚急。”天祥不得不變姓名逃亡。
本段大意:敘述從京口脫險,輾轉逃亡,達于永嘉的經歷。
4.第4段。
①出無可奈何——“出”后省“于”,由于的意思。
②死生,晝夜事也——“死生”是偏義復詞,偏“死”,“生”字無義。
③層見(xi4n)錯出——不斷出現的意思。錯出,交錯出現。
本段大意:抒發(fā)以死報國的心志。
5.第5段大意:說明詩集中卷次的劃分情況和結集的目的。
6.第6段大意:說明作序的時間和詩集的題名。
補充注釋:宋恭宗(年號德佑)在位僅一年。德佑二年三月,伯顏入臨安,擄帝北去。同年五月,宋端宗即位于福州,改年號為景炎。
(四)結構層次和寫作特點分析。
1.用提問導入。
①學習這篇文章須用倒讀法,請大家先看最后兩段,說說它們屬于哪一種表達方式?(說明。)
②說明了哪些問題?(見段意)
③試將所說明的問題分為兩類:一類是關于書的一般常識(卷數、書名、作序時間);一類是有特殊內容的(結集目的)。
④在這兩段話中,哪一句話是關涉全篇的?(“使來者讀之,悲余志焉”。)
2.進行討論(四人一組)。
①第5、6兩段作為詩集的說明在書序體裁中是最不可少的,為什么被置于最后?
②前四段跟這兩段有怎樣的聯系?
小結:①前四段從總體上看,是用來說明詩的產生背景;分別來看,第1段說緣起,第2、3段說事實背景,第4段說作詩時的心態(tài)。知道這樣的背景,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詩的內容。③從第2、3段可以看出,詩集中卷次劃分的標準正是這段所記敘的作者的行程;第4段是作者心志的集中描述,是為下文“悲余志”一語作鋪墊的。③先說背景后說有關詩集的問題,便無須再作任何解釋,言簡而意賅,有水到渠成之效。
3.板書示例(在全班討論中隨手寫出)。
4.據板書即可歸納出記敘、抒情和說明相結合的寫法(說明:由于第4段中也含有議論成分,把議論加進去也可)。
(五)復述文天祥的遭遇。
1.復述的準備。
分兩步:先逐段討論復述中應注意的問題,然后全班齊讀一遍。
第1段應注意的是:①時間(只有兩天,即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和“翌日”)。②出使元營原因(兵臨城下、“北邀當國者相見”)。③作者的意圖(“予更欲一覘北,歸而求救國之策”)。④作者任職及官銜。
第2段應注意的是:①主要是被拘留和被挾北行二事。②先說初至北營的情況,后說情況的變化;說情況的變化,又是先說變化的原因,后說變化的過程。③說被拘留一事,重在“求死”一語;說被挾北行一事,重在“隱忍以行”一語。
第3段應注意的是:①重點是在真州和維揚兩地的遭遇,一起一落要說得清楚。②出北海以后只說南返的路線。
2.學生分段復述。(略)
提示:復述中可適當地利用注釋中提供的史料。
(六)誦讀第4段。
1.誦讀的準備。
先劃出大的層次。可分兩層:前一層(開頭至“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抒發(fā)在所歷險境中的情懷;后一層(“嗚呼!死生,晝夜事也”至段末)抒發(fā)作序時“痛定思痛”的情懷。
前一層是誦讀中的難點。用“嗚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幾矣”統領出以下18個排比句,關鍵是要記住這18個排比句的順序。以下是按行程排列的簡表,有助于記憶(學生邊讀邊歸納)。
①在臨安城外北關:詆大酋;罵逆賊;與貴酋爭曲直。
②京口至真州:備不測;為巡船所物色;逐之城外。
③在揚州:竟使遇哨;進退不由。
④揚州至高郵;桂公塘土圍中;賈家莊受凌迫;迷失道;避哨竹林中;制府檄下。
⑤城子河至通州:舟與哨相先后;至海陵,如高沙;道海安、如皋;幾以不納死。
⑥航海南歸:以小舟涉鯨波。
2.誦讀練習。
基本方式是齊誦、自由練習誦讀、誦讀的檢查。以下是指導誦讀的要點:
①可以分層練習,難背誦的地方(主要是上表中③④⑤三項,即由揚州經高郵至通州這一段經歷)要反復進行練習。
②要提示學生,18個排比句中包含著敘事成分,作為前兩段概括敘事的補充,但它們的基調是抒情,抒發(fā)了作者為國捐軀、萬死不辭的情懷,讀時要表現出這種基調來。
③為了有效地表現出這種基調,首先要突出各句中的重音,如“詆”“罵”“爭”“備不測”“物色”“彷惶”等等;其次要注意停頓,每個分號處都應有較長的停頓。
④要細心品味兩上“嗚呼”和三個“矣”所表現的語氣是有區(qū)別的。第一個“嗚呼”表達了已將生死置于度外的感情;第二個“嗚呼”表達了山河破碎、國事難為的傷痛;第一個“矣”處于統領句末,有提示下文的作用,宜重讀;第二個“矣”處于前一層結句之末,有總結上文的作用,宜輕讀;第三個“矣”,處在文意轉折(“而境界危惡”)之前,宜急收。
⑤后一層(第二個“嗚呼”至段末)語氣逐句上升,至痛如何哉”達于高潮。
(七)歸納中心思想。
1.討論問題。
①文天祥辭相印不拜而出使元營這件事說明了什么?(不計個人利害,圖救國之策。)
②文天祥被拘留時“但欲求死”后來隨祈請使北行,理當自殺而“隱忍以行”,這兩種做法是否相互矛盾?(不矛盾?!扒笏馈笔且驗椤安坏妹摗?,以死保全名節(jié);“隱忍以行”,是因為有機會逃脫,還可以有所作為,圖救國之策。)
③“昔人云:‘將以有為也?!边@句話是否可以刪去?(刪去后并不影響上下文的連貫性,但此句是下文的綱,作者歷盡限險而不死,就因為他有這樣一個堅強的信念。)
④文末特地點出詩集的題名,有什么含義?(以磁針南指比喻作者效忠祖國的強烈感情。)
2.中心思想。
本文表達了作者在國難當頭時刻銳身自任的氣概、堅貞不渝的節(jié)操和以死報國的決心。
【小資料】
(一)重點內容圖示。
(二)作者。
文天祥(1236~1283)南宋大臣,杰出的民族英雄、文學家、詩人。字履善,又字宋瑞,號文山。宋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縣)人。宋理宗祐寶四年(1256)考取進士第一名。曾任湖南提刑,知贛州(現江西贛州市)。德祐元年(1275),元軍進迫宋都臨安(今浙江杭州),文天祥應勤王詔,捐家產作軍費,率義軍萬余人起兵抗元。不久元軍大舉南下,駐軍于皋亭山,文天祥以資政殿學士身份出使元軍議和,被扣,后在北解途中逃脫,經海路轉至福州,擁立端宗,圖謀恢復,轉戰(zhàn)東南,終兵敗被俘。次年送至大都(北京)寧死不屈,從容就義。時年僅46歲,遺有《文山先生全集》二十七卷。
《指南錄》是文天祥自由出使北營到南返福州期間的詩作。以《揚子江》詩中“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誓不休”之句命意,以表達作者心向南宋,冒死南歸的一片丹心。
(三)《后序》編入課本,在第5段“悲予志焉”后面刪去一段文字:
嗚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為?所求乎為臣,主辱臣死,有余謬;所求乎為子,以父母之遺體,行殆而死,有余責。將請罪于君,君不許;請罪于母,母不許;請罪于先人之墓,生無以救國難,死猶為厲鬼以擊賊,義也。賴天之靈,宗廟之福,修我戈矛,從王于師,以為前驅,雪九廟之恥,復高祖之業(yè)。所謂誓不與賊懼生,所謂鞠躬盡力,死而后已,亦義也。嗟夫!若予者,將無往而不得死所矣。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雖浩然無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親,君親其謂予何!誠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見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復何憾哉!復何憾哉!
(四)有關文天祥的祠聯。
浙江溫州文信國①祠聯;
久要不忘平生之言,古誼若龜鑒②,忠膽若鐵石;敢問何為浩然正氣③,鎮(zhèn)地為河岳,麗天為日星④?;ㄍ庥枰?guī)⑤燕市⑥冷;柳邊精衛(wèi)⑦浙江潮。
北京文天祥祠聯:
南宋狀元宰相;西江孝子忠臣。
正氣貫人寰,河岳日星傳萬世;明禋崇廟觀,丹心碧血照千秋。
海豐縣方飯享聯:
熱血腔中只有宋;孤忠?guī)X外更無人。
注釋:
①文信國:文天祥曾被封為信國公。
②龜鑒:龜,龜卜;鑒,鏡子。龜鑒,借鑒。
③浩然正氣:《孟子·公孫丑上》:“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p>
④鎮(zhèn)地為河岳,麗天為日星:文天祥《正氣歌》:“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岳,上則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p>
⑤子規(guī):鳥名。又名杜鵑,鳴聲悲切,從夜鳴叫到天明,聲似“不如歸去”。有“杜鵑啼血”之說。李白《蜀道難》:“又見子規(guī)啼夜月,愁空山?!?/p>
⑥燕市:元大都,今北京。
⑦精衛(wèi):神話中的鳥。“精衛(wèi)填?!?,常指按照已定目標,奮斗不止。
⑧禋:祭祀。
(五)補充注釋。
[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二月”應是“一月”之誤。根據:
1.“序自吳門被命入衛(wèi),……乃王正(正月)二日……十九日,太皇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保ā吨改箱洝ぷ孕颉罚?/p>
2.“德祐二年春正月……乙酉(十九日),以文天祥為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丙戌(二十日),命天祥同吳堅使大元軍?!保ā端问贰肪?7《瀛國公本紀》)
[賈余慶等以祈請使詣北]“(陳)宜中乃白太皇太后,泰表求封為小國,太后從之。”“以賈余慶為右丞相兼樞密使,劉岊(ji8)同簽樞密院事,與吳堅、謝堂、家鉉翁并充祈請使,詣元大都。”《續(xù)資治通鑒》卷182)
[昔人云:“將以有為也”]“將以有為也”是唐朝名將南霽云的話。南霽云與張巡俱系唐朝抗安祿山叛亂的名將。韓愈的《張中丞傳后序》:“城陷,賊以刃脅降云;巡不屈,即牽去,將斬之。又降霽云,云未應。巡呼云曰:‘南八!男兒死耳!不可為不義屈!’云笑曰:‘欲將以有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p>
(六)文中涉及的一些史料。
1.呂師孟構惡于前:呂師孟是漢奸呂文煥(本是宋朝守襄陽的主將,后投降元朝)的侄子,他是宋朝兵部侍郎,曾在德祐元年十二月出使元軍,求稱侄納市,以成和議,元人不許?!皹嫄骸毕抵杆龅膲氖?。后面的斥罵呂師孟“叔侄為逆”與此處相呼應。
2.賈余慶獻諂于后:賈余慶官同簽書樞密院事,知臨安府,文天祥辭相印后作右丞相。德祐二年二月元使者入臨安封府庫之后,他以右丞相充祈請使使元?!吨改箱洝ぜo事》詩序說:“及予既縶維,賈余慶以逢迎繼之,而國事遂不可收拾?!庇帧秳t堂》詩序說:“北入京城,賈余慶迎逢賣國,即令學士降詔俾天下州郡歸附之……”這就是所指“獻諂于后”的事實。
3.維揚帥下逐客之令:李庭芝駐維揚(揚州),故稱他為維揚帥。李庭芝誤信情報,以為文天祥到真州說降,派人令苗再成殺文天祥。苗再成不忍,假意請文天祥出城看城壘,及至出城,拿出李庭芝的命令給他看,把他關在城外。文天祥仍想見李庭芝,奔揚州,走到城下,聽守門人談話,說“制署司下令捕文丞相甚急”,他于是變姓名為劉洙,東行準備入海。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學生背誦文天祥《過零丁洋》一詩后,指出《<指南錄>后序》一文就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生動解釋。
二、作者及時代背景簡介。
宋理宗景定五年(1264年),元已基本上穩(wěn)定地統治了北方和中原地區(qū),遷都于大都(今北京),并不斷南侵。當時南宋王朝的奸相賈似道只顧追求歡樂,不問邊事,國勢岌岌可危。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年),元將伯顏大舉入寇,前鋒直達鄂州(今湖北武昌),朝廷聞報,驚恐萬狀,乃下詔勤王。次年(宋恭宗德佑元年),賈似道迫不得已,親自都督諸路軍馬與元軍大戰(zhàn)于池州(今安徽貴池),結果大敗,伯顏進占建康(今江蘇南京)。至德佑二年(1276年)初,又進逼南宋都城臨安(今浙江杭州)。本文開頭說的“時北兵已迫修門外,戰(zhàn)、守、遷皆不及施”,就是上述形勢說的。
[附錄]關于文天祥起兵勤王,史書上有這樣的記載:“勤王詔至贛(今江西贛州),天祥捧之涕泣,發(fā)郡中豪杰,并結溪峒山蠻,得萬人,遂入衛(wèi)。天祥性豪華,平生自奉甚厚,聲伎滿前。至是,痛自損抑,以家貲為軍費。……聞者為之感動。”
三、朗讀并補充注釋。
按段落順序進行,先作補充注釋,然后朗讀,并歸納段落大意。
1.第1段。
①萃——集。
②會使轍交馳——在元軍逼近首都臨安的情況下,南宋朝廷為茍延殘喘,曾多次派人前往元營求和。在文天祥之前,先后出使元營的有陸秀夫、劉岊(jié)、楊應奎等人。
③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動也——猜想元軍統帥也還可以用言辭來打動的。意,猜想、揣度。
④覘(chān)——偷偷地察看。
本段大意:敘述出使元營的背景和意圖。
2.第2段。
①予自度不得脫……叔侄為逆——伯顏嘗引天祥與吳堅等同坐。天祥面斥賈余慶賣國,且責伯顏失信。呂文煥從旁諭解之,天祥并斥文煥及其侄師孟:“父子兄弟受國厚恩,不能以死報國,乃合族為逆,尚何言?”文煥等慚恚。伯顏遂拘天祥,隨祈請使北行。
②“將以有為也”——語出韓愈《張中丞傳后敘》:“城陷,賊以刃脅降云(南霽云);巡(張巡)不屈,即牽去,將斬之。又降霽云,云未應,巡呼云曰:‘南八,男兒死耳?不可為不義屈’!云笑曰:‘欲將以有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張巡、南霽云皆唐代名將,守睢陽,殺安祿山叛軍十余萬人,終因兵盡糧絕,城被叛軍攻破,不屈而死。
本段大意:敘述被元營拘留的原因。
3.第3段。
①得間奔真州——天祥與其客杜滸等12人趁夜逃到真州。真州安撫使苗再城曾出迎,并共同商定以兩淮兵為主力進攻元軍的計劃,所以下文說“中興機會,庶幾在此”。這計劃后來未能實現。
②維揚帥下逐客之令——指李庭芝下令通緝文天祥一事。按:苗再成曾派20名士兵護送文天祥,抵揚州城時,夜方四鼓,聽守門人說:“制置司(指李庭芝)下令捕文丞相甚急。”天祥不得不變姓名逃亡。
本段大意:敘述從京口脫險,展轉逃亡,達于永嘉的經歷。
4.第4段。
①出無可奈何——“出”后省“于”,由于的意思。
②死生,晝夜事也——“死生”是偏義復詞,偏“死”,“生”字無義。
③層見(xiàn)錯出——不斷出現的意思。錯出,交錯出現。
本段大意:抒發(fā)以死報國的心志。
5.第5段大意:說明詩集中卷次的劃分情況和結集的目的。
6.第6段大意:說明作序的時間和詩集的題名。
補充注釋:宋恭宗(年號德佑)在位僅一年。德佑二年三月,伯顏入臨安,擄帝北去。同年五月,宋端宗即位于福州,改年號為景炎。
四、結構層次和寫作特點分析。
1.用提問導入。
①學習這篇文章須用倒讀法,請大家先看最后兩段,說說它們屬于哪一種表達方式?(說明。)
②說明了哪些問題?(見段意)
③試將所說明的問題分為兩類:一類是關于書的一般常識(卷數、書名、作序時間);一類是有特殊內容的(結集目的)。
④在這兩段話中,哪一句話是關涉全篇的?(“使來者讀之,悲余志焉”。)
2.進行討論(四人一組)。
①第5、6兩段作為詩集的說明在書序體裁中是最不可少的,為什么被置于最后?
②前四段跟這兩段有怎樣的聯系?
小結:①前四段從總體上看,是用來說明詩的產生背景;分別來看,第1段說緣起,第2、3段說事實背景,第4段說作詩時的心態(tài)。知道這樣的背景,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詩的內容。②從第2、3段可以看出,詩集中卷次劃分的標準正是這段所記敘的作者的行程;第4段是作者心志的集中描述,是為下文“悲余志”一語作鋪墊的。③先說背景后說有關詩集的問題,便無須再作任何解釋,言簡而意賅,有水到渠成之效。
3.板書示例(在全班討論中隨手寫出)。
4.據板書即可歸納出記敘、抒情和說明相結合的寫法(說明:由于第4段中也含有議論成分,把議論加進去也可)。
五、布置作業(yè)。
1.復述文天祥的遭遇。
要求是用自己的話來敘述,不要照書逐字逐句對譯,培養(yǎng)領悟的習慣和口頭表達能力。
2.誦讀第4段。
要求當堂成誦,讀得有感情。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述文天祥的遭遇。
1.復述的準備。
分兩步:先逐段討論復述中應注意的問題,然后全班齊讀一遍。
第1段應注意的是:①時間(只有兩天,即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和“翌日”)。②出使元營原因(兵臨城下、“北邀當國者相見”)。③作者的意圖(“予更欲一覘北,歸而求救國之策”)。④作者任職及官銜。
第2段應注意的是:①主要是被拘留和被挾北行二事。②先說初至北營的情況,后說情況的變化;說情況的變化,又是先說變化的原因,后說變化的過程。③說被拘留一事,重在“求死”一語;說被挾北行一事,重在“隱忍以行”一語。
第3段應注意的是:①重點是在真州和維揚兩地的遭遇,一起一落要說得清楚。②出北海以后只說南返的路線。
2.學生分段復述。(略)
提示:復述中可適當地利用注釋中提供的史料。
二、誦讀第4段。
1.誦讀的準備。
先劃出大的層次??煞謨蓪樱呵耙粚樱ㄩ_頭至“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抒發(fā)在所歷險境中的情懷;后一層(“嗚呼!死生,晝夜事也”至段末)抒發(fā)作序時“痛定思痛”的情懷。
前一層是誦讀中的難點。用“嗚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幾矣”統領出以下18個排比句,關鍵是要記住這18個排比句的順序。以下是按行程排列的簡表,有助于記憶(學生邊讀邊歸納)。
①在臨安城外北關:詆大酋;罵逆賊;與貴酋爭曲直。
②京口至真州:備不測;為巡船所物色;逐之城外。
③在揚州:竟使遇哨;進退不由。
④楊州至高郵:桂公塘土圍中;賈家莊受凌迫;迷失道;避哨竹林中;制府檄下。
⑤城子河至通州:舟與哨相先后;至海陵,如高沙;道海安、如皋;幾以不納死。
⑥航海南歸:以小舟涉鯨波。
2.誦讀練習。
基本方式是齊誦、自由練習誦讀、誦讀的檢查。以下是指導誦讀的要點:
①可以分層練習,難背誦的地方(主要是上表中③④⑤三項,即由揚州經高郵至通州這一段經歷)要反復進行練習。
②要提示學生,18個排比句中包含著敘事成分,作為前兩段概括敘事的補充,但它們的基調是抒情,抒發(fā)了作者為國捐軀、萬死不辭的情懷,讀時要表現出這種基調來。
③為了有效地表現出這種基調,首先要突出各句中的重音,如“詆”“罵”“爭”“備不測”“物色”“仿徨”等等;其次要注意停頓,每個分號處都應有較長的停頓。
④要細心品味兩上“嗚呼”和三個“矣”所表現的語氣是有區(qū)別的。第一個“嗚呼”表達了已將生死置于度外的感情;第二個“嗚呼”表達了山河破碎、國事難為的傷痛;第一個“矣”處于統領句末,有提示下文的作用,宜重讀;第二“矣”處于前一層結句之末,有總結上文的作用,宜輕讀;第三個“矣”,處在文意轉折(“而境界危惡”)之前,宜急收。
⑤后一層(第二個“嗚呼”至段末)語氣逐句上升,至痛如何哉”達于高潮。
三、歸納中心思想。
1.討論問題。
①文天祥辭相印不拜而出使元營這件事說明了什么?(不計個人利害,圖救國之策。)
②文天祥被拘留時“但欲求死”后來隨祈請使北行,理當自殺而“隱忍以行”,這兩種做法是否相互矛盾?(不矛盾。“求死”是因為“不得脫”,以死保全名節(jié);“隱忍以行”,是因為有機會逃脫,還可以有所作為,圖救國之策。)
③“昔人云:‘將以有為也。’”這句話是否可以刪去?(刪去后并不影響上下文的連貫性,但此句是下文的綱,作者歷盡限險而不死,就因為他有這樣一個堅強的信念。)
④文末特地點出詩集的題名,有什么含義?(以磁針南指比喻作者效忠祖國的強烈感情。)
2.中心思想。
本文表達了作者在國難當頭時刻銳身自任的氣概、堅貞不渝的節(jié)操和以死報國的決心。
高三語文新聞閱讀指南復習
俗話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作為教師就需要提前準備好適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更好的幫助學生們打好基礎,幫助教師有計劃有步驟有質量的完成教學任務。教案的內容要寫些什么更好呢?為滿足您的需求,小編特地編輯了“高三語文新聞閱讀指南復習”,供大家借鑒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實用類文本——新聞
教學目標:1、掌握新聞文體的相關知識
2、學會解讀新聞文本的幾點方法
教學重難點;學會解讀新聞文本的幾點方法
教學過程:
考綱分析:
2008年高考考綱明確表明,新聞閱讀是屬于實用文體范疇??疾榘齻€層級能力:一是C層級的分析綜合(①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②分析語言特色,把握文章結構,概括中心意思,③分析文本的文體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現手法);二是D層級的鑒賞評價(①評價文本的主要觀點和基本傾向,②評價文本產生的社會價值和影響,③對文本的某種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斷);三是F層級的探究(①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發(fā)掘文本的深層意蘊②探討文本反映的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③探究文本中的疑點和難點,提出自己的見解)
根據考綱的要求,備考時我們應當關注如下兩方面內容:
一、掌握新聞文體的相關知識
(一)新聞的文體特征
1、新聞定義:新聞是對新近已經發(fā)生和正在發(fā)生、或者早已發(fā)生卻是新近發(fā)現的有價值的事實的及時報道
2、新聞分類:新聞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包括——消息、通訊、特寫、電視新聞等體裁;狹義的專指消息。
3、文體特點:
(1)基本特點:迅速及時、內容真實、語言簡明。
(2)最主要的特點:“用事實講話”。
(3)基本結構:標題、導語、主體、背景、結語。
標題、導語、主體是消息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結語有時則蘊涵在主體里面,結語有時可省略。
①標題:要求準確、凝練、新穎、醒目。形式有單行標題,多行標題。
多行——引題(引標):交待形勢,烘托氣氛,說明背景等。
正題(主標):對一則消息內容的高度概括。
副題(副標):往往是重要事實,結果的提要。
②導語:消息的第一句話或第一段話以凝練簡明的語言,概述新聞的主要內容或事實,鮮明地揭示新聞的中心。寫法常見的有敘述式、描寫式、評論式、提問式、結論式等。
③主體:對導語內容進行展開和補充,是消息的軀干。按事情發(fā)生發(fā)展的先后順序安排層次,按事物之間的邏輯關系安排層次。
④結語:消息的最后一句話或一段話,有的消息,事實說清楚了,就不需要結尾。它可對全文內容作概括性小結;可用帶有啟發(fā)激勵性的語言作結;可對發(fā)展趨勢作預測;可提出值得深思的問題。
4、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
(二)消息文體知識
1、消息:是用概括性的敘述方式,簡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時地報道國內外具有新聞價值的新近發(fā)生的事實的一種新聞文體。
2、消息的特點
(1)真——真實準確,有根有據,用事實說話。
(2)新——內容要新,新人新事,從新角度說話。
(3)活——生動活潑,鮮明生動,用形象說話。
(4)短——篇幅短小,中心一個,用重點說話。
3、消息的結構:標題,導語,主體,結語。
4、消息的要素:消息(也叫新聞或報道)有五要素,又稱“五個w”,即:“何時”(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何故”(why)。這五個“w”與記敘文的五要素是完全一致的,即: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起因。
5、消息的寫法
一般寫法都采用“倒金字塔”式。即先說結果,再說重要事實,最后說次要內容。特殊寫法也可采用金字塔式,懸念式,并列式等。
二、解讀新聞文本的幾點方法
新聞是屬于記敘文的一種類型,包含了記敘文的基本特點,解讀時我們可以借鑒記敘文的閱讀方法,但又不能照搬全套。因此,根據新聞特點我們在復習時可采用如下的六個步驟:
1、看標題信息,揣摩新聞類型;
2、抓記敘要素,了解大致內容;
3、理行文線索,分清段落層次;
4、辨敘述方式,領會布局特點;
5、挖中心主旨,理解文本意義;
6、析表現手法,以供鑒賞探究。
按照這六個步驟進行閱讀,一般就能逐步達到全面掌握閱讀一篇新聞的目的。下面,對這種閱讀方法分析介紹:
第一步“看標題信息”,類似作文審題;而“摩揣記敘類型”,則是指閱讀的審題目標要比作文單一。即通過對題意的揣摩,要能辨出該文的記敘對象,是人物新聞還是事件新聞,是消息還是通迅。
第二步“抓記敘要素”,這是由文體特點決定的。因為新聞的內容,無論哪種類型,一般都離不開人物、時間、地點和事情的起因、發(fā)展、結果這六個要素。
第三步“理行文線索”,即領悟文章的脈絡、順序,目的是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借此可準確地劃分全文的段落層次。針對考綱當中C層級的分析綜合“分析語言特色,把握文章結構,概括中心意思”的考點。
第四步“辨敘述方式”,即辨析文本主要采用的敘述方式,消息一般都是采用“倒金字塔”式,這跟一般的記敘文不同。而通迅的敘述方式就比較靈活多變,有順敘、倒敘,中間或許還會有插敘、補敘等敘述方法。這就要求我們閱讀時要特別關注了。
第五步“挖中心主旨”,目的是針對考綱當中D層級的鑒賞評價“評價文本的主要觀點和基本傾向”、“評價文本產生的社會價值和影響”和F層級的探究“探討文本反映的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這幾個考點。
第六步“析表現手法”,是從寫作特點方面分析新聞的基本要求,目的是針對考綱當中C層級的分析綜合“分析文本的文體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現手法”、D層級的鑒賞評價“對文本的某種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斷”和F層級的探究“對文本的某種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斷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發(fā)掘文本的深層意蘊”這些考點。一般可以從敘述、描寫、抒情、議論等表達方式,烘托、借景抒情、等文學手段,錘詞煉句及比喻、擬人等種種修辭方法幾個角度去考慮。但由于新聞往往運用多種表現手法,而考試時的閱讀時間十分有限,因此一般宜結合新聞對象,抓其中最主要、最突出的來分析。
三、例題講析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題。(18分)
夢碎雅典
楊明 馬小林
奧蒂又輸了,這次依然輸給了壞運氣。
這位37歲的牙買加老將具備奪取世界百米冠軍的實力已達17年之久,運氣卻從來沒有降臨到她的頭上。當奧蒂閃著淚花走出第六屆世界田徑錦標賽賽場時,她追求了一生的夢想化作一場噩夢。
奧蒂已經贏得過20多枚世界大賽銀牌和銅牌,參加過5屆世界錦標賽,但還從來沒有贏得過一次百米冠軍。沒有任何一個田徑選手的付出比奧蒂更多,沒有任何一個女子田徑短跑選手能在37歲的“高齡”依然在世界賽場上奔跑,也沒有任何一個世界名將遭遇到比奧蒂更多的莫明其妙的不幸。
這次大賽前,她以10秒96的成績排名今年世界第三。奧運會冠軍德弗斯和世界冠軍托倫斯的缺席,給了奧蒂一次絕好,也是最后一次競爭世界短跑女皇的機會。
經過三輪出色的表現,奧蒂最終站到決賽起跑線前,觀眾送給她的掌聲和歡呼聲超過了所有其他選手。她太珍惜這次機會了,這是她人生最關鍵的一次搏擊,就像劍手要畢其全部功力于一擊。
奧蒂蹲下了,全場靜默著。發(fā)令員舉起手臂。反常的兩聲槍響預示著有人搶跑。所有人跑出后都停了下來,只有奧蒂沒有聽出是犯規(guī)的槍聲。這對于比賽經驗最豐富的奧蒂來說,似乎是不可思議。
起跑通常不好的奧蒂這次飛身領先,她像旋風般地掠過跑道,人們驚呆了。孤獨的奧蒂一人奔跑在賽場上,轉瞬之間,她已經跑過80米!
在全場觀眾的驚呼聲中奧蒂停了下來。她意識到發(fā)生了什么。此時,全場再次靜默得反常。在這片靜默中,面無表情的奧蒂轉身在跑道上慢慢地一步、一步地走著……
人們想起在1993年的世界錦標賽百米決賽中,奧蒂和美國的德弗斯同時撞線,成績雖然都是10秒82,但金牌卻被莫明其妙地判給了對方。站在銀牌領獎臺上的奧蒂的那雙淚眼給世界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在1996年奧運會的百米決賽上,歷史居然驚人地類似,奧蒂又是在同樣的情況下輸給了德弗斯。
去年底,疲憊的奧蒂終于決定退役,捧著20多枚在世界大賽上奪得的銀牌和銅牌,心懷不甘的奧蒂宣布自己將轉做時裝設計師。當時,世界上所有的田徑愛好者都將深深的敬意送給這位不是世界百米冠軍的“女皇”。
奧蒂沉重地走著,一步一個坎,一步一個艱辛。那條百米跑道濃縮了她20多年的運動生涯,全場觀眾以靜默表示著他們深深的同情。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奧蒂沒有發(fā)脾氣,沒有沮喪,她的臉上現出堅毅的表情。
她再一次蹲下,再一次使出畢生力量去拼搏,但結局是大家可以預料的(僅獲第七名)。
奧蒂以永不服輸的精神感動著觀眾。她的世界百米冠軍夢雖然沒有實現,但在世人心中,奧蒂何嘗不英雄!《海外版》(19970805六版)
19.文章開頭兩段屬于新聞文體基本構成中的哪個部分?請結合本文分析其作用。(4分)
答案:文章開頭兩段屬于新聞文體的導語部分。主要作用有:概括本篇新聞的要點,為整篇文章定下感情基調,激發(fā)讀者的閱讀興趣。
20.文章用較長篇幅介紹了奧蒂參加比賽的背景材料,這樣寫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文章這樣寫可以讓讀者全方位了解這位體壇老將的“壞運氣“,更深刻理解奧蒂渴望圓夢雅典的迫切心情,突出奧蒂不屈服于命運的性格特征,增強文章的感染力。
21.怎樣理解“在這片靜默之中,奧蒂轉身,面無表情地朝起點慢慢地一步一步走著……”這句話在文中的含意?(5分)
答案:觀眾以靜默的方式表示他們的深深同情。奧蒂一步一個坎坷,一步一個艱辛,她回到的不只是決賽跑道的起點,也是夢想的起點。
22.作者在文章結尾說:“她的世界百米冠軍夢雖然沒有實現,但在世人心中,奧蒂人口學不英雄!”請結合奧林匹克精神,談談你的認識。(5分)
答案:“重要的是參與,不是勝利“是奧林匹克精神的核心之一,奧蒂的”悲劇命運“令人嘆息,她屢敗屢戰(zhàn),不向厄運斧頭的堅毅與執(zhí)著,完美地詮釋了奧林匹克精神。失敗者未必不是英雄,奧蒂雖敗猶榮。
(二)閱讀下面新聞,完成1—3題
潘建偉和他的六個世界首次
在短短幾年里,中國科大的一個人數不多的研究小組竟然能夠在世界頂級學術刊物發(fā)表36篇論文,對于高水平論文非常稀缺的中國科學界來說,是極為罕見的。在當今中國,發(fā)表一兩篇高質量、原創(chuàng)性的論文可能并不稀奇,但在競爭激烈的世界科學的前沿牢牢地占據一個立足點乃至制高點,是彌足珍貴的。而這個小組的領軍人物潘建偉教授今年才36歲。
第六個“世界首次”
在剛剛過去的10月,中國科技大學潘建偉教授領導的小組成了首次在《自然?物理》雜志發(fā)表封面文章的中國科學家。在這項最新成果中,潘建偉和楊濤、張強等人首次實現兩粒子復合系統量子態(tài)隱形傳輸,并在實驗中實現了對六光子糾纏態(tài)的操縱。
該項成果是“在大尺度量子通信研究中取得的長足進展?!薄蹲匀弧冯s志網站稱贊道?!斑@是為裝備量子效應在通訊和計算中的應用提供了新的方法。這種量子態(tài)隱形傳輸技術在將來的某一天使得強大的量子計算機成為可能?!?br>
這是潘建偉小組在量子通信領域內取得的第六個“世界首次”。
“他的工作對于一般人來說是難以理解的,不然會感到更強的震撼力。”中國科技大學校長朱清時院士介紹說,潘建偉教授進行著最前沿、最具原創(chuàng)性的基礎研究,研究每年都有突破,顯示出很強的創(chuàng)新能力。
“現在為了對一個500位的阿拉伯數字進行因子分解,目前最快的超級計算機將耗時上百億年,而量子計算機只需大約幾分鐘。人們一旦擁有了一臺量子計算機,目前的密碼系統將很快破解,毫無保密性可言!”中國科技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教授陳增兵的話語中充滿了自信。
量子信息專家郭光燦院士則指出,量子通信在未來的國家信息安全方面具有重要意義,誰掌握了這個手段,誰就掌握了先機。
不怕輸的精神
1970年3月出生在浙江東陽的潘建偉,從小卻是個愛玩的孩子。他曾對別人說,父母從小就很重視對他能力的培養(yǎng),從不限制他做什么,他可以做自己感興趣的事。
“感謝我的父母把家搬到了縣城,因為到了初中,才發(fā)現在農村小學語文基礎很差,英語根本就沒有學過,初中后才第一次寫作文,結果班主任老師只給了40分,當時我是班長,覺得很羞愧。但我有一種不怕輸的精神,為了把英語學好,把同學約到家里來學,向老師請教,進步非常快。語文、英語就在那時打下了基礎?!迸私▊フf。
到了中國科技大學,他更有機會接受全面的教育?!爱敃r班上高考狀元就有7個,同學們的素質都很高,我從同學們那里學到了很多,對音樂的濃厚興趣,就是受大學同學的影響。全面發(fā)展對我的人生起了很大的作用?!?br>
他很擅于向別人學習,同時保持著良好的心態(tài)。他認為,做自己喜歡的事是需要有耐心的,欲速則不達?!拔以敢庋驖u進地學習、工作。成功了,當然很高興;不成功,也不覺得失去了什么。我一直很努力,但不拼著命學?!?br>
潘建偉是愛因斯坦的崇拜者,在大學時就喜歡閱讀《愛因斯坦文集》?!皭垡蛩固沟纳⑽氖亲钌羁?、最美的,讓我堅定了研究物理的決心。讓我感覺從簡單的事實后面可以找到一個規(guī)律,現在、將來不會變?!?br>
一個年輕、成功的團隊
2001年起,潘建偉在中國科技大學負責組建了量子物理和量子信息實驗室,該實驗室現在已經成為籌建中的合肥微尺度物質國家實驗室的重要組成部分?!爸袊萍即髮W很早就比較重視量子信息研究,因為有學校的支持,我們才能夠深入做下去。”
潘建偉和他的團隊成員都是30歲左右的青年學者,1969年出生的楊濤教授是年齡最大的一位,楊濤教授介紹說:“五個教授雖然學科背景不同,但大家在一起工作很愉快。潘建偉在理論和實驗領域都有研究,我的學科是電子學,陳增兵、郁司夏偏重于理論,杜江峰研究核磁共振和量子博弈,我們的知識是互補的,在學科交叉中才有新的生長點?!?br>
在團隊里,潘建偉是一個出色的領導者和組織者。他的同事陳增兵教授說,潘建偉很有激情,很會鼓勵大家愉快地工作。作為一位領軍人物,他的眼光獨到,具有前瞻性。
陸朝陽是潘建偉的博士生。在他眼里,潘老師和藹、親切,第一次見面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本來沒有報他的研究生,和他交談以后,我就修改了志愿。在這個團隊最大的收獲,是學會了如何做科研?!?br>
“我從來不限制他們,關鍵是激發(fā)并培養(yǎng)他們對研究問題的興趣。這些學生都要送到國外去學習一段時間,從事一項事業(yè),必須依靠團隊的力量?!迸私▊チ私鈬H量子通信的研究動向,積極推薦自己的學生到國外最領先的研究小組學習,潘建偉剛畢業(yè)的博士張強現在已經到斯坦福大學深造,陸朝陽也將不久前往英國劍橋大學,國外的研究小組都很樂意接納他的學生。
良好的科研氣氛,先進的設備,與國際前沿小組聯系緊密,加上明確的目標和堅定的決心,年輕的潘建偉帶領著年輕的團隊,將我國多粒子糾纏態(tài)實驗研究帶入了國際領先水平。
整體發(fā)展才是最重要的
基于在未來20年內量子通信會有大規(guī)模運用,現在美國、歐盟、日本都非常重視這一領域。
郭光燦院士說,“在原創(chuàng)性研究領域,第二都是失敗!中國人要在科學研究上爭第一。從整體上講,我國量子通信研究處于部分領先,整體發(fā)展才是學科建設最重要的因素。如果有更多的人多做一些事,經過10年、20年的努力,中國的國力就會有很大提高?!?br>
量子信息研究正朝著量子密碼、量子計算機、量子存儲三個方向發(fā)展,目前潘建偉正在思考,如何讓量子通信的整體研究能力得到提升。此時,在德國海德堡大學,潘建偉和國外同行進行著量子存儲合作研究,因為進行量子通信研究,沒有量子存儲這個技術基礎,研究將無法深入下去。
“我到德國海德堡大學參與合作研究,是為了學習量子存儲技術,在那里可以提高自己,在量子存儲研究方面,海德堡大學是世界四個最高技術小組之一。三年的合作研究,我們已經在量子信息存儲研究方向上有了相當的技術積累。從明年開始,我的工作重心逐漸轉移到國內,以期早日在國內完成量子信息傳輸技術和存儲技術的綜合。”潘建偉教授說。(2006年11月2日《南方周末》,記者姚憶江,有刪改)
1、下列對本則新聞理解和分析,錯誤的的兩項是(4分)
A、潘建偉小組在量子通信領域內取得的第六個“世界首次”是運用量子態(tài)隱形傳輸技術研發(fā)了量子計算機。
B、目前最快的超級計算機對一個500位的阿拉伯數字進行因子分解將耗時上百億年。
C、潘建偉認為做事要有耐心,欲速則不達,對學習和工作應當循序漸進。
D、潘建偉積極推薦自己的學生到國外最領先的研究小組學習主要是為了培養(yǎng)他們團隊的精神,因為從事一項事業(yè),必須依靠團隊的力量。
E、因為進行量子通信研究,必須有量子存儲這個技術基礎,所以,潘建偉和國外同行進行著量子存儲合作研究。
A、D(A是說法絕對和偷換了概念;D是強加因果)
2、文章的標題是《潘建偉和他的六個世界首次》,但在文章里只提到了第六個“世界首次”,其它五次并沒有提到,你認為標題和內容是否有出入,為什么?(4分)
沒有出入,(1分)因為本文是一篇人物通迅報道,報道側重點應在潘建偉教授,第六次“世界首次”是他帶領的科研小組新近取得的成績,所以是報道的一個內容,(2分)而其他五次是在很早以前就取得的成果,不是報道的重點內容,因而可以省略。(1分)
四、能力提升
讀下面的新聞報道,完成1—3題。
感動南京的背影
——兩民警為救自殺母女被燒成重傷
網上一張民警燒傷后拖著燒焦的警服光著半個身子跑動的照片,深深地感動了一名網友。他說:“看到那衣服被燒成碎片的背影時,我哭了。那是我有生以來看到的最偉大的背影?!?br>
“里面還有人,快去救人”
7月2日中午12時許,正在執(zhí)行巡邏任務的南京市鼓樓公安分局特巡警大隊民警孫偉華、王昭勇接到市公安局110指揮中心指令,湖南路裴家橋單元樓內有人要自殺,接警后,二人迅速趕至現場。經初步了解,一樓徐家母女因家庭房產糾紛欲在家中自殺。
由于徐家門窗緊閉,無人應答,院子的鐵門從里面反鎖著。于是孫偉華和王昭勇從隔壁的院子翻墻進入院內,叫母女倆開門。聽到喊話的母親徐秀珍隨后打開了屋門。頓時,一股濃濃的液化氣氣味撲面而來。
意識到情況十分危急,兩民警毫不猶豫地沖了進去。這時屋門口燒水的火爐引燃了液化氣,火苗一下子躥出來。孫偉華一把將徐秀珍拉了出來并交給王昭勇保護。當得知屋里還有一人時,孫偉華不顧液化氣發(fā)生爆炸的危險,又義無反顧地沖進了屋里。
就在這一瞬間,由于濃度過高,液化氣突然發(fā)生爆燃,兩民警頓時咸了“火人”。由于用背保護徐秀珍,王昭勇的警服被燒咸孔狀,后背大塊皮膚脫落,而孫偉華則被燒得只剩下皮帶和腰間的警具。當二人將屋里的女子救出并帶到隔壁院子后,身受重傷的孫偉華再也沒有力氣翻出院墻了。王昭勇忍著劇痛翻出大院呼叫救人。
隨后趕來的民警和群眾將孫偉華救出的時候,他全身衣服早已被燒光,發(fā)出慘烈的喊聲。而他此時還不忘告訴同事:“里面還有人,快去救人!”
經江蘇省人民醫(yī)院專家診斷,孫偉華全身95%面積嚴重燒傷,其中45%是三度燒傷,其余是深二度燒傷。而王昭勇渾身燒傷的面積也達60%,其中11%是三度燒傷。目前,二人雖已平穩(wěn)度過休克期,正在接受植皮手術,但病危通知單仍未撤銷。
“我還能不能上班?”
兩位民警身受重傷,還牽掛著被救的母女和工作。在醫(yī)院,兩位民警見到大隊領導后的第一句話,竟分別是“人救出來沒有?”和“我以后還能不能上班?”。聽到這些,鼓樓公安分局特巡警大隊大隊長袁志剛眼淚一下予就冒出來了。
孫偉華今年才23歲,去年才從警官學院畢業(yè)。31歲的王昭勇是今年6月26日才轉業(yè)到鼓樓公安分局特巡警大隊的,上班還不到一周。他妻子孔志英告訴記者,丈夫轉業(yè)前其實有很多機會去政府其他部門,但他就喜歡警察這個職業(yè)。“手術前他擔心毀容了不能繼續(xù)工作,我就在病房外讓護士遞紙條鼓勵他會回到大隊的。”孔志英一邊說一邊流淚。
“媽媽,對不起您,我是在做好事”
出事當天,休克的孫偉華醒來后,看到坐在床邊的母親,艱難地吐出幾個字:“媽媽,對不起您,我是在做好事?!钡诙煸缟?,孫偉華的眼睛已經腫得睜不開了,他又小聲對母親說:“媽媽,你幫我把眼睛扒開,讓我看一下?!甭牭竭@里,母親已淚流滿面。
兩位民警救人受傷的消息迅速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不少市民自發(fā)趕到醫(yī)院探望。由于英雄民警仍未脫離危險期,不能探視,他們就在過道里不斷張望,有的就在休息室等消息。
9日,記者在醫(yī)院搶救領導小組的,臨時會議室,看到了一大堆花籃和水果,都是素昧平生的市民送來的。事發(fā)小區(qū)的30多位居民執(zhí)意要見兩位民警的家屬,在醫(yī)院大門口被攔了下來,最后只好派了幾位代表?!八麄兪怯⑿?。要不是他們倆,我們小區(qū)要遭殃了。這樣的警察,我們需要!”小區(qū)居民唐業(yè)華說。
“穿上制服,他是警察,脫下制服,他就是個孩子啊!”一位市民這樣說。
我以前對民警了解不多,他們不要命地去救人,讓我明白了什么是警察。”“祝兩位英雄民警早日康復!”市民們用各種各樣的話語表達對民警的敬意和祝愿。
1.文章第一段說“那是我有生以來看到的最偉大的背影”,結合全文,分析這樣說的理由。
(1)這個背影將作為一個個體的人的人格升華到極致;(2)這個背影將警察面對危險毫不退縮以及關鍵時刻視群眾利益高于一切的職業(yè)精神詮釋得淋漓盡致。
2.作者以人物的三句話作為文章的三個小標題,試分析這三句話分別表現人物怎樣的心理,作者這樣安排的好處是什么?
“里面還有人,快去救人”:關鍵時刻,孫偉華考慮更多的不是個人的生命安危,而是他人的生命,群眾的利益。
“我還能不能上班?”:表現兩位民警對警察職業(yè)深深的熱愛。
“媽媽,對不起您,我是在做好事”:作為兒子,已經長大成人,還讓母親操心,心里感到歉疚;但自己做的是好事,希望得到母親的理解,寫出了一個兒子的孝心、愛心。
好處:言為心聲,人物語言是思想的直接反映,以人物語言作標題能讓讀者在最短的時間內理解英雄的偉大人格。
3.文末社會各界以各種方式表達對英雄的敬意和祝愿,形成又一道美麗的風景,這反映了一種怎樣的時代心理?
(1)體現對“救死扶傷,助人為樂”這一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認可與頌揚;(2)呼喚從英雄身上體現出的職業(yè)道德。
追尋青藏鐵路精神
唐宋
青藏鐵路全線通車之際,上千名中外記者踏上吉祥的天路,去掀開神山圣水的神秘面紗。一位在美國定居的華僑特意飛回祖國買票,她要帶自己的兩個孩子坐首趟列車翻越昆侖山,去感受文成公主當年進藏的旅程。
“赫赫我祖,來自昆侖?!痹谥腥A民族文化史上,昆侖山被尊為“萬山之宗,龍脈之祖”。河源昆侖,是炎黃子孫不可磨滅的情結和象征。在綿延50m多年的浩瀚歷史中,很多朝代都曾探源三江源,這種歷盡艱險的探索,是對地理方位的考察,對神話傳說的驗證,更是對民族之根的探求,對理想精神的追尋。
今天,在古人可望而不可即的“世界第三極”,青藏鐵路矯若游龍,飛舞于世界屋脊。建設青藏鐵路過程中錘煉的挑戰(zhàn)極限、勇創(chuàng)一流精神,鐫刻在地球之巔,激蕩于江河之源。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鐵路、世界上穿越凍土區(qū)里程最長的高原鐵路、世界海拔最高的凍土隧道、世界最長的高原鐵路橋……青藏鐵路建設者以科技創(chuàng)新挑戰(zhàn)世界極限,攻克了“高寒缺氧、多年凍土、生態(tài)脆弱”三大世界性難題,青藏鐵路被國際社會譽為“可與長城媲美的偉大工程”。很多人感喟,如果沒有雄厚的國力,沒有勇攀科技高峰的精神,就不可能創(chuàng)造出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修建高原鐵路的人間奇跡。
“艱苦不怕苦,缺氧不缺精神,風暴強意志更強,海拔高追求更高。”從青藏鐵路建設者的口號中,人們看到了艱苦奮斗、自強不息、堅韌不拔地創(chuàng)造歷史偉業(yè)的精神。面對生命禁區(qū)高寒、缺氧的惡劣環(huán)境,面對技術更復雜,條件更惡劣,保)章更困難,任務更艱巨的嚴峻考驗,十萬筑路大軍沒有退縮,沒有氣餒,用長達五年的艱苦奮戰(zhàn),改寫了世界鐵路建設史?!鞍滋靹诶鄢秹K白云擦把汗,爽;夜晚孤寂摘顆星星點盞燈,酷?!辩H鏘有力的宣言,以苦為樂的精神,感動了中國,震撼了世界。
上了青藏線,就是做奉獻。在十萬筑路大軍中,有眼睛腫得睜不開依然堅守崗位的隧道工程指揮者,有在昆侖山地震時沖進隧道與塌方作抗爭的班長,有放棄國外高薪的工作機會選擇青藏線的大學生,有參加過青藏鐵路一期建設的“老鐵道兵”的兒子,有接到孩子的電話就忍不住流淚的母親……這些無私奉獻的青藏鐵路建設者,怎不讓人由衷贊嘆,感佩不已?!
“登昆侖兮四望,心飛揚兮浩蕩。”兩千年前的屈原,留下了腳踏祥云游覽昆侖的夢想。“而今我謂昆侖:不要這高,不要這多雪?!?935年,長征中的中央紅軍翻越岷山,面對如海的雪峰,毛主席寫下了《念奴嬌?昆侖》,抒發(fā)了改造中國與世界的理想和抱負。而今,奔馳在雪域高原的列車昭示世人:勤勞智慧的中國人民有志氣、有信心、有能力不斷創(chuàng)造非凡的業(yè)績,有志氣、有信心、有能力屹立于世界先進民族之林。
走一趟青藏線吧,去感受古老而現代的昆侖文化,去丈量中華民族的精神海拔,去追尋蕩氣回腸的青藏鐵路精神。
1.《感動中國》2005年度人物特別獎頒給“青藏鐵路建設者”,結合文章分析“青藏鐵路建設者”的什么精神感動了中國?
答:挑戰(zhàn)極限、勇創(chuàng)一流;以苦為樂、艱苦奮斗、自強不息、堅韌不拔地創(chuàng)造歷史偉業(yè);無私奉獻。
2.“青藏鐵路被國際社會譽為‘可與長城媲美的偉大工程’”指的是什么?結合全文,聯系歷史與現實,說一說長城有哪些方面是不能與青藏鐵路媲美的?
答:①指的是青藏鐵路改寫了世界鐵路建設史。②從所起的作用來說,長城重在防護,卻把另一個民族的文化也抵擋在外,這種消極的閉關鎖國不能與將各民族聯系得更加緊密的青藏鐵路媲美;從贏得的民心來說,修建長城勞民傷財,民怨沸騰,這與青藏鐵路建設者的精神不能相媲美。
3.文末說“去感受古老而現代的昆侖文化”,作者為什么說昆侖文化“古老而現代”?
說它古老是因為“萬山之宗,龍脈之祖”的昆侖山文化綿延了中華民族文化史;說它現代是因為青藏鐵路矯若游龍,飛舞于世界屋脊,將河源昆侖帶人嶄新的時代。
4.《感動中國》給“青藏鐵路建設者”的頒獎詞中寫到“他們能驅動鋼鐵,也會呵護生命”,本文為什么沒有詳細寫“建設者”如何呵護生命?
“呵護生命”是青藏鐵路建設者攻克“高寒缺氧、多年凍土、生態(tài)脆弱”三大世界性難題的其中一方面,是青藏鐵路挑戰(zhàn)極限精神的一部分,作者追尋的青藏鐵路精神遠不止這些,如果詳細描寫,就無法突出青藏鐵路的其他精神,就會沖淡了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