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新課標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2-21八年級語文上1.2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導學案(新課標人教版)。
老師會對課本中的主要教學內容整理到教案課件中,大家在認真準備自己的教案課件了吧。只有寫好教案課件計劃,才能夠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標性!你們到底知道多少優(yōu)秀的教案課件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收集整理,為您帶來的《八年級語文上1.2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導學案(新課標人教版)》,希望能為您提供更多的參考。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導學案
一、預習案
(一)學習目標
1.了解新聞的特點,把握新聞的主要內容。
2.品讀文中生動、準確、精辟的語言。
3.認識中國革命的勝利來之不易,并從中獲得有益啟示。
(二)學習重點
把握新聞的內容,揣摩文章準確、簡潔的語言,體會作者蘊含在字里行間的思想感情。
(三)預習導學
1.常識填空。
①新聞,又叫________,它的結構通常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部分,其中必不可少的三部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新聞寫作必須注意記敘的六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新聞的特點是觀點________、內容________、報道________、語言________。
2.時代背景及作者簡介。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1949年4月20日,國民黨政府拒絕簽訂國內和平協定。解放軍堅決執(zhí)行毛澤東主席和朱德總司令向全國進軍的命令,舉行了規(guī)??涨暗娜娲筮M攻。中國人民解放軍于21日凌晨發(fā)起了渡江戰(zhàn)役。渡江戰(zhàn)役開始后,新華社連續(xù)發(fā)表了毛澤東寫的兩則新聞《大軍三十萬昨日渡過長江》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作者簡介:毛澤東,新中國的締造者,偉大的政治家、革命家、軍事家。
3.反復朗讀這則新聞,體會在讀新聞時應怎樣把握重音、語調、情感和節(jié)奏,并給下面加粗的字詞正音。
區(qū)域()潰退()銳不可當()殲滅()要塞()
綏靖()()阻遏()管轄()逃竄()蕪湖()
二、探究案
1.快速默讀,找出《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的六要素。
人物:
時間:
地點:
事件發(fā)生的原因:
經過和結果:
2.資料補充
閱讀新聞,還要注意它的結構的五個部分,即標題、導語、主體、背景、結語。導語是新聞開頭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話,它扼要地揭示新聞的核心內容;主體是新聞的軀干,它用充足的事實表現主題,是對導語內容的進一步擴展和闡釋;背景指的是新聞發(fā)生的社會環(huán)境和自然環(huán)境。背景和結語有時可以暗含在主體中。
說說《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的導語是什么,從哪幾方面總領了全文;它的主體部分分幾個層次,是怎樣銜接在一起的。
3.研討:為什么按中、西、東的順序敘述?西路軍與東路軍是同時發(fā)起渡江作戰(zhàn)的,為什么先說西路軍,再說東路軍?
4.比較下邊每組中的兩個句子,說說哪一句好,為什么?
①二十日夜起,長江北岸人民解放軍中路軍首先越過安慶、蕪湖線,到達繁昌、銅陵、青陽、荻港、魯港地區(qū),共渡過三十萬人。
②二十日夜起,長江北岸人民解放軍中路軍首先突破安慶、蕪湖線,渡至繁昌、銅陵、青陽、荻港、魯港地區(qū),二十四小時內即已渡過三十萬人。
(提示:注意從詞語含義的差異上體會它們不同的表達效果。)
①結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東面防線又被我軍突破了。
②不料正是湯恩伯到蕪湖的那一天,東面防線又被我軍突破了。
(提示:注意比較語句的感情色彩。)
三、達標檢測
湯恩伯認為南京江陰段防線是很鞏固的,弱點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線。②()正是湯恩伯到蕪湖的那一天,東面防線又被我軍突破了。③我東路三十五萬大軍與西路同日同時發(fā)起渡江作戰(zhàn)。④所有預定計劃,都已實現。⑤至發(fā)電時止,我東路各軍已大部渡過南岸,()二十三日可以渡完。⑥此處敵軍抵抗較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戰(zhàn)中,我已()及擊潰一切抵抗之敵,占領揚中、鎮(zhèn)江、江陰諸縣的廣大地區(qū),并控制江陰要塞,封鎖長江。⑦我軍前鋒,業(yè)已切斷鎮(zhèn)江無錫段鐵路線。
1.請用一句話(不超過20字)概括文段的中心。
2.在原文括號中依次填入的詞語,正確的一組是()
A、不料剩下頑固消滅B、不料余部頑強殲滅
C、不想剩下頑強打敗D、不巧余部頑固擊退
3.第⑥句中加點的“擊潰”一詞能否改為“擊退”,為什么?
4.第⑥句中加點的“占領”一詞與“控制”一詞能否互換,為什么?
四、方法總結
1.反復朗讀課文,體會文章情感。
2.利用工具書及網絡等完成
(1)生字關(2)詞義關(3)朗讀關(4)文本關
五、拓展交流
通過學習這則新聞,讓我們了解新聞的相關的知識,認識中國革命的勝利來之不易,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參考答案
【預習導學】
1.①消息標題導語主體背景結語②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發(fā)生的原因經過結果③鮮明真實及時簡明準確
2.略。
3.yùkuìruìwújiānsàisuíèxiácuàn
【合作探究】
1.人物: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時間: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時地點:西起九江(不含),東至江陰一千華里長江戰(zhàn)線事件發(fā)生的原因:國民黨反動派拒絕簽訂和平協定,人民解放軍為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而發(fā)起渡江戰(zhàn)役。經過與結果:人民解放軍兵分三路橫渡長江,23日可全部渡完。
2.其導語是開頭兩句:“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從一千余華里的戰(zhàn)線上,沖破敵陣,橫渡長江。西起九江(不含),東至江陰,均是人民解放軍的渡江區(qū)域?!边@一導語從渡江作戰(zhàn)兵力、戰(zhàn)線(即渡江區(qū)域)、戰(zhàn)況三個方面總領全文。主體部分分三個層次,分述中路軍、西路軍、東路軍渡江作戰(zhàn)情況。第二層次開頭說時間,“二十一日下午五時起”,與第一層次開頭“二十日夜起”相并列。第二層末的議論說到戰(zhàn)犯湯恩伯二十一日到蕪湖督戰(zhàn),說到督戰(zhàn)原因:“湯恩伯認為南京江陰段防線是很鞏固的,弱點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線?!苯又猿靶鞑目谖钦f:“不料正是湯恩伯到蕪湖的那一天,東面防線又被我軍突破了?!边@一句在二、三層之間起了承上啟下的銜接作用。
3.中路軍首先發(fā)起渡江作戰(zhàn),所以先說。西路軍和中路軍所遇敵情一樣,敵軍抵抗甚為微弱,而東線敵軍抵抗較為頑強,所以西路接著中路說,合在一起,可以議一議。最后說東路激戰(zhàn),文勢也涌起高潮。主體,三路三個層次,看三個層次的銜接,一氣呵成。中路和西路,都從時間說起,這樣并列,層次分明,又緊相銜接。說了西路戰(zhàn)況之后,又合起來有所議論,議論最后一句是“湯恩伯認為南京江陰段防線是很鞏固的,弱點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線。不料正是湯恩伯到蕪湖的那一天,東面防線又被我軍突破了”。話題從“西面”轉向“東面”,很巧妙很自然地轉到了下一層??梢?,作者是很注意一層與一層之間的銜接的,所以全文流轉順暢,一氣呵成。
4.第一小題,第2句好?!巴黄啤北砻饔袛耻姺朗兀臆姎灉缁驌魸⑹財?,沖破敵陣。用“越過”表現不出經過戰(zhàn)斗?!岸芍痢北取暗竭_”含義豐富,有橫渡與到達兩層意思,且文字簡潔有力?!岸男r內即已”,時間明確,且含渡江迅疾,作戰(zhàn)順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達這些意思。
第二小題,第2句好?!安涣险菧鞑绞徍哪且惶臁?,有嘲諷意味,嘲諷湯恩伯過高估計東面防線的鞏固性,過低估計人民解放軍的戰(zhàn)斗力,倘說“結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無感情色彩,且與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復。
【達標檢測】
1.我東路軍順利突破敵軍防線,渡過南岸。
2.B
3.不能。因為“擊潰”是打垮、打散的意思,而“擊退”是打退的意思,兩個詞表達的程度不同。用“擊退”不能突出我軍的英勇善戰(zhàn),勢不可擋。
4.不能。因為兩詞含義不同,“占領”是“取得”這地方,而“控制”不僅有“取得”之意,而且有“已在我軍掌握之中”之意。
精選閱讀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教案
老師會對課本中的主要教學內容整理到教案課件中,是認真規(guī)劃好自己教案課件的時候了。只有規(guī)劃好了教案課件新的工作計劃,我們的工作會變得更加順利!那么到底適合教案課件的范文有哪些?下面的內容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為您提供參考!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教案
一、教學目標
(一)、三維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掌握新聞相關知識。
(2).了解新聞的歷史背景。
(3).把握新聞的及結構特點。
(4).體味新聞語言特點。
2.過程與方法
(1).培養(yǎng)學生閱讀新聞的能力。
(2).培養(yǎng)速讀課文,迅速篩選主要信息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培養(yǎng)學生的正義感、自豪感,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
(二)、教學重點
1.理解新聞,把握本則新聞的語言特色。
2.把握新聞的特點,重點把握新聞的結構,了解導語的作用。
3.理解新聞主體部分各層次間的關系。
(三)、教學難點
領悟新聞語言的特點
二、教材分析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是蘇教版七年級下冊的一篇講讀課文。這篇消息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取得勝利后,毛澤東主席親自寫的一篇新聞稿。根據教材特點和七年級學生首次接觸新聞這種體裁的實際,以及七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征、認知規(guī)律等,我將體會新聞語言的真實,準確、簡明、及時的特點;掌握新聞的結構,進行創(chuàng)作實踐作為教學重點,將新聞語言特點的領悟作為全文的難點進行突破。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學生欣賞上海世博會圖片,請學生介紹自己了解的世博會情況。師問:你們是如何了解到這些信息的?生答:通過新聞。師:新聞是我們了解時代生活的一個窗口,也是社會變化的一個晴雨表。今天讓我們一起走近新聞,了解新聞,共同學習出自一代偉人毛澤東之手的新聞《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二)聽新聞,初步感知新聞
1、學生聽錄音新聞,思考:
(1)、請你用簡潔的語言說說這則新聞報道的。
(2)、你從中聽出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2、介紹新聞背景(投影)
明確:1949年4月20日,國民黨政府拒絕簽訂國內和平協定。解放軍堅決執(zhí)行毛澤東主席和朱德總司令向全國進軍的命令,舉行了規(guī)??涨暗娜娲筮M攻。中國人民解放軍于21日凌晨發(fā)起了渡江戰(zhàn)役。我們今天學的這篇消息,就是毛澤東同志當時滿懷豪情寫的一則全面報道前線戰(zhàn)況的新聞稿。
(三)知新聞,了解新聞相關知識
1、學生默讀新聞,用筆圈畫這則新聞記敘的六要素。
教師點撥:人物(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時間(從20日夜);地點(1000余華里的戰(zhàn)線);事情的起因(人民解放軍要橫渡長江,進而解放全中國);事情的經過(分三路大軍橫渡長江,23日可全部渡);事情的結果(人民解放軍全線告捷)
(過渡語)新聞和記敘文的六要素相同,但它的結構卻和一般文章有所不同,讓我們一同了解。
2、教師簡介新聞特點(出示投影),請學生大聲朗讀。
(1)、新聞的特點:新聞這種文體從廣義上來講,包括消息、通訊、報告文學。從狹義上來講,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報道及時的消息。(2)、新聞的要素:六要素(也就是記敘要素):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發(fā)生的原因、經過、結果。
(3)、新聞的結構:新聞的結構有五部分,即(分為:主標、引標、副標)、導語、主體、背景、結語。用一段話在開頭介紹新聞的叫導語。用幾段話具體地介紹新聞的叫主體。背景指的是新聞發(fā)生的社會環(huán)境和自然環(huán)境。背景和結語有時可以暗含在主體中。
另外,課文開關括號部分叫電頭。
(四)讀新聞,把握新聞要點
1、請學生模仿播音員放聲朗讀新聞。
要求:讀準字音,注意語速、語調
荻港要塞潰退銳不可當泄氣殲滅
2、請學生根據新聞的結構特點,依次找出新聞的要素。
明確::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導語: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均是人民解放軍的渡江區(qū)域;主體:20日夜起,———課文最后。
第一層:(20日夜起——已度過三十萬大軍):寫中路軍渡江的時間、地點、人數。
第二層:(21日下午五時起——不起絲毫作用):寫西路軍渡江的情況,并加以評價。
第三層;(湯恩伯認為——結束):寫東路軍渡江情況。
3、教師出示行軍地圖,請一位同學上臺進行講解,學生研討:為什么按中、西、東的順序敘述?西路軍與東路軍是同時發(fā)起渡江作戰(zhàn)的,為什么先說西路軍,再說東路軍?
教師點撥:中路軍首先發(fā)起渡江作戰(zhàn),所以先說。西路軍和中路軍所遇敵情一樣,敵軍抵抗甚為微弱,而東線敵軍抵抗較為頑強,所以西路接著中路說,合在一起,可以議一議。最后說東路激戰(zhàn),文勢也涌起高潮。主體,三路三個層次,看三個層次的銜接,一氣呵成。中路和西路,都從時間說起,這樣并列,層次分明,又緊相銜接。說了西路戰(zhàn)況之后,又合起來有所議論,議論最后一句是“湯恩伯認為南京江陰段防線是很鞏固的,弱點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線。不料正是湯恩伯到蕪湖的那一天,東面防線又被我軍突破了”。話題從“西面”轉向“東面”,很巧妙很自然地轉到了下一層。可見,作者是很注意一層與一層之間的銜接的,所以全文流轉順暢,一氣呵成。
(五)品新聞,體會語言特色
1、(過渡)同學們看看,作者除了條理清晰的介紹渡江情況以外,又是怎樣把渡江的全過程報道清楚的?用了哪些很準確的動詞?請同學們圈一圈。(小組交流討論)
明確:語言的準確、概括。(所謂準確,就是要準確反映事實。)
①例如“九江(不含)”一詞,準確表明當時九江尚未解放的狀況,避免了歧義。又如“我東路大軍與西路同日同時發(fā)起渡江作戰(zhàn)”,精確到日到時。
②“所有預定計劃,都已實現”,準確表現了我軍指揮部運籌帷幄,指戰(zhàn)員胸有成竹的狀況。
③全文最后,分別用了“殲滅”及“擊潰”(不是籠統(tǒng)地說“消滅”或說“打垮”)“占領”并“控制”(后者比前者又進了一步,江陰要塞已為我所用),對長江是“封鎖”(不準船只自由通航),對鐵路則用“切斷”(堵住了敵人從鐵路逃跑的退路)。這些動詞用得非常準確,這就有助于“真實”地反映戰(zhàn)況,又能恰切表明我軍銳不可當的氣勢。
④“突破”準確表現了戰(zhàn)斗過程;(“越過”的對象是靜態(tài)的,)“渡至”,準確表現了水戰(zhàn)進軍的特點;(“到達”,泛,)“24小時內”,時限明確,(“共”,時限不明,一般化,)“即已”,準確表現了神速特點。(“現在”,時界相對模糊,)“至發(fā)電時止”,時界更為確切;“余部”,軍事術語,準確得體,(“剩下的”,表達模糊。)
⑤用詞準確還表現在對某些概念的適當限制上,如說西路軍所遇之抵抗是“甚為微弱”,而東路軍所遇之抵抗則“較為頑強”,這就非常恰切地表現了敵我雙方較量的程度,既不一味地夸大自己,也不一味地貶抑敵人,而能恰到好處地表現(或正面或反面)我軍“英勇善戰(zhàn),銳不可當”的堅強意志和英雄氣概。
2、除此之外,文中還有很多富有感情色彩的詞語,請你用“從……我聽出了……”的句式說話。
語言鮮明、富有感情色彩。
例如:①從“沖破敵陣,橫渡長江”,我聽出了人民軍隊所向披靡的輝煌戰(zhàn)績。
例如:②從“結果就在21日那一天”,盡管時間表述明白,但一般化“不料正是湯恩伯到蕪湖的那一天”。我聽到了作者充滿嘲諷蔑視的語氣,“正是……那一天”既對“督戰(zhàn)”“認為很鞏固”構成強烈諷刺,又證實了的確“不起絲毫作用”。敵人“不料”,我軍“突破”,“所有預定計劃,都已實現”,對比鮮明,既可見敵人狼狽,又可見我軍神勇。感情色彩鮮明。
3、教師小結:
本文語言的特色是:語言鮮明、富有感情色彩;語言準確、簡明
(六)寫新聞,小試牛刀
閱讀下面一則新聞,分析其結構,并為這則新聞擬一個。
新華社上海4月30日電(記者孫承斌 李斌 厲正宏)舉世矚目的中國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開幕式30日晚在上海世博文化中心隆重舉行。上海世博會是繼北京奧運會后我國舉辦的又一國際盛會,也是第一次在發(fā)展中國家舉辦的注冊類世界博覽會。本屆世博會的主題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來自世界各地的參展方將通過展示、論壇、表演等形式,共同探討城市未來發(fā)展理念,盡情暢想人類進步美好前景。
明確:——中國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隆重開幕
(七)教師小結:新聞就像我們的眼睛和耳朵,它是我們了解社會、了解世界的一個重要途徑。讓我們養(yǎng)成良好的看書讀報習慣,不斷增長知識、開拓眼界吧!
(八)布置作業(yè)
運用所學有關新聞知識,以我校開展特色課外活動為題材,寫一篇新聞報道。(注意:要符合新聞的結構和要素)
板書設計:
新聞:、導語、主體(背景、結語)
真實、準確、及時
四、本課的亮點與教師個人的教學專長
學生雖然經常接觸新聞,但對新聞的相關文體知識并不了解,所以本節(jié)課我設置了聽新聞、知新聞、讀新聞、品新聞、寫新聞等五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有條不紊的層層展開,并在導入中以上海世博會作為新聞點,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結尾處再次以上海世博會為題材要求學生給這則新聞擬,引導學生學會知識活用。最后放手讓學生自寫新聞,整個教學過程扎實有效的達到了教學目標的要求。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說課稿
一般給學生們上課之前,老師就早早地準備好了教案課件,大家在認真準備自己的教案課件了吧。只有規(guī)劃好新的教案課件工作,新的工作才會更順利!你們知道哪些教案課件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您整理的“《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說課稿”,大家不妨來參考。希望您能喜歡!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說課稿
我說課的題目是《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程序等五方面對本課的設計進行說明。
一、教材分析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是蘇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這篇消息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取得勝利后,毛澤東主席親自寫的一篇新聞稿。它真實地報道了我軍渡江情況,宣告了解放戰(zhàn)爭已經取得決定性的勝利。國民黨反動派政府已面臨徹底崩潰。報道強調了我軍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和這一戰(zhàn)役勝利的重大意義,揭示了“沖破敵陣,橫渡長江”的深刻含義。
根據教材特點和初一學生首次接觸新聞這種體裁的實際,以及初一學生的心理特征,認知規(guī)律等,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有感情朗讀課文,分清課文層次,理解課文內容;
2.體會新聞語言的真實,準確,簡明,及時等特點;
3.掌握新聞的結構,進行創(chuàng)作實踐。
教學中,我將新聞的結構與本文具體層次的對接作為本文教學的重點,將新聞語言特點的領悟作為全文的難點進行突破。
二、說教法學法
教法:在講課時,教者應采取靈活多樣的方法,真正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和教材特點,我準備采用“媒體互動,圖表演示”幫助學生分析當時形勢,理解課文內容;通過“指導分層,填充表格”引導學生理請課文脈絡,掌握新聞的結構;通過“模擬播音”,在加強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的同時,幫助學生更加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學法:學生在本課中,通過“看看﹑讀讀﹑想想﹑說說﹑寫寫”主動參與課堂,完成學習任務。
三、教時安排:一課時。
四、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過程:
(一)內容呈現
導入:教師出示《百萬雄師過大江》圖片,學生說出畫面內容,了解時代背景,進而導入新課。
(二)師生互動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通過師生互動,理清課文層次,掌握新聞結構。
1、自由朗讀課文。
提出要求:(1)注意多音字、易混淆的字在文中的讀音。(2)從文中找出最能概括這則新聞內容的句子。
這一過程目的在于明確學習內容,集中注意方向,順勢進入學習情境。學生在文中找出概括新聞內容的句子,意在使學生加深對導語的內容及其在新聞全文中的位置與作用的了解。2、對主體部分的內容出示表格,學生自主閱讀主體部分并完成填空。
軍隊
渡江區(qū)域
渡江時間
兵力
戰(zhàn)況
這一環(huán)節(jié)只要學生仔細閱讀,就能成功完成任務。
3、請學生在地圖上標示出紅軍渡江情況,直觀地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4、順水推舟,劃分主體部分層次,理請文章脈絡,從而明確新聞的結構。
(三)交流對話
1、教師與學生對話
課文為什么依“中路軍”西路軍“東路軍”的順序報道,可以顛倒嗎?
文中“至發(fā)電時止”的語句,“至發(fā)電時止”可否換成“現在”?
找出文中準確形容我軍和敵軍的詞語。
這一環(huán)節(jié)主要讓學生明確消息真實、及時、準確、簡潔的特點。
2、學生與學生的對話
這些問題的解決,都是建立在學生與學生對話的基礎上,學生采用小組討論交流的方式產生思想的碰撞。
(四)鏈接生活
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形成,依賴于主體的親身實踐,并在實踐中不斷地感知﹑領悟﹑內化﹑積淀。根據文體特征,這一環(huán)節(jié)我這樣設計:假如你是新華社記者,你接到這份稿件心情如何?請將你的心情體現在你的播音中。學生分組準備后,對照地圖自由選擇文中片斷,模擬播音員進行朗讀比賽。
(五)回歸課本,練習延伸
1、自我檢測本課生字詞掌握情況,鞏固有關新聞知識;
2、得法于課內,延伸于課外。開展“校園采訪”活動,每人寫一篇新聞稿,報道校園新人新事。
要求:(1)擬出恰當的標題。
(2)注意導語的概括性和準確性。
(3)要簡明,以200字左右為好。
(六)豐富積累
出示毛澤東的《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學生朗讀積累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教學設計
教案課件是每個老師工作中上課需要準備的東西,大家在認真準備自己的教案課件了吧。我們制定教案課件工作計劃,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務!你們清楚教案課件的范文有哪些呢?小編特地為您收集整理“《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教學設計”,歡迎您閱讀和收藏,并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教學設計【教學設想】
學生初次接觸“消息”這種文體,應知道消息的最基本要求,一是要真實,要用事實說話,來不得半點虛假;二是報道要迅速及時;三是要簡明扼要。
消息報道主要是用事實說話,但也可以插入簡單的議論。主要文體部分的第二層寫完戰(zhàn)況后,插入了簡要的議論,應引導學生反復思考、細細品味它的作用。
本文語言極富特色:準確、簡明、概括性強;用時又鮮明、生動、富于感情色彩。應引導學生欣賞、學習。
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
(由時代背景入手。)
1949年4月20日,國民黨政府拒絕簽訂國內和平協定。解放軍堅決執(zhí)行毛澤東主席和朱德總司令向全國進軍的命令,舉行了規(guī)??涨暗娜娲筮M攻。中國人民解放軍于21日凌晨發(fā)起了渡江戰(zhàn)役。我們今天學的這篇消息,就是毛澤東同志當時滿懷豪情寫的一則全面報道前線戰(zhàn)況的新聞稿。
二、學生自讀課文,并完成以下問題
1、用一句話或一個短語概括這則新聞的。
2、用一小段話概括這則新聞的。
3、用幾小段話具體介紹這則新聞的(討論后總結):
:用一句話簡單的概括新聞的。
導語:用一小段話較簡潔的說出新聞的,常放在新聞的開頭。
主體:用幾段話詳細的介紹新聞的具體。
、導語、主體,這是新聞不可缺少的三個組成部分。
三、理清文章的脈絡
第一部分(導語):簡述渡江戰(zhàn)役成功。
第二部分(主體):具體介紹三路軍的作戰(zhàn)情況,點明渡江戰(zhàn)役的意義。
四、探索課文
1、導語前面的電頭起什么作用?
明確:電頭寫明通訊社的名稱、發(fā)電時間,說明材料真實可信,消息及時。
新聞的特點:真實、及時、簡潔。
2、新聞的基本特征是用事實說話,那么是否可融入作者自己的感情呢?
明確:渡江人數(百萬),渡江區(qū)域(1000余華里),渡江結果(沖破敵陣,橫渡長江),這些都體現了渡江氣勢的雄壯和戰(zhàn)線之長。體現了作者的自豪感。
請學生有感情的朗讀導語。
3、讓學生快速瀏覽課文,并根據地圖講述作戰(zhàn)情形。
4、本文的主體部分,著重報道人民解放軍渡江的戰(zhàn)斗情況,是按照什么順序來安排材料的?為什么中路軍和西路軍放在一起寫?為什么最后才寫東路軍?
明確:從其結構來看,它是按照事件發(fā)生的先后,以及各路軍進展情況來安排結構順序的。中路軍和西路軍所遇到的敵軍的抵抗,都比較小,東路軍所遇之抵抗較為頑固,所以中路軍、西路軍放在一起寫,東路軍后寫。而中路軍渡長江行動在前,西路軍在后,因此,先寫中路軍,再寫西路軍。
5、中路、西路大軍的渡江情況,哪是詳寫的?哪是略寫的?為什么要這樣安排?
明確:中路軍寫得簡略,是因為新華社在此前已經有關于中路軍的詳細報道(見《我三十萬大軍勝利渡過長江》),此處簡略交待即可轉入下文。
西路大軍寫得稍詳,是因為渡江正在進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待,如“至發(fā)電時止,該路35萬人民解放軍已渡過2/3,余部23日可渡完”。已渡過的“正向南擴展中”,預示了戰(zhàn)役的前景。
6、本文對西路軍渡江情況進行了評論,評論可分為兩方面,這兩方面的議論為何一略一詳?兩方面的順序顛倒一下好不好?
明確:評論中敵人毫無斗志的原因進行了分析,指出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軍英勇善戰(zhàn),銳不可當;另一方面和敵人拒絕簽訂和平協議有很大關系。前者略議,是因為這個題不言而喻;后者詳評,是為了把少數戰(zhàn)犯同廣大官兵相區(qū)別,以利爭取多數,孤立少瓦解敵軍。同時國民黨反動派拒絕簽訂和平協定,正是我軍發(fā)起渡江戰(zhàn)役的直接原因。處著重點明這一點,更有力地證明了我軍發(fā)動渡江戰(zhàn)役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確的。至于后論敵軍,是為了引出下面對東路軍渡江戰(zhàn)役的記敘。
總結:說明文以記敘為主,可插入適當的描寫。
7、研究說明文的語言特點(以本文為例):
⑴準確:
如“1000余華里”“24小時內”“至發(fā)電時止”“余部”等。
⑵簡潔而具有氣勢:
如導語中“百萬大軍”“沖破敵陣”“橫渡長江”,再比如“英勇善戰(zhàn),銳不可當”,“敵軍則紛紛潰退,毫無斗志”。
⑶字里行間洋溢著勝利的豪情:
總結說明文語言特點是要求準確簡潔。
五、學生總結消息的有關知識,集體朗讀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