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論語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2-21論語選讀2。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在教學方面無論做什么事都有計劃和準備,準備好一份優(yōu)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讓學生們有一個良好的課堂環(huán)境,幫助教師更好的完成實現(xiàn)教學目標。那么一篇好的教案要怎么才能寫好呢?考慮到您的需要,小編特地編輯了“論語選讀2”,歡迎您閱讀和收藏,并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教學目標】1、掌握黨、否、厭、卓爾、宜在文中的含義。理解并積累成語:斐然成章;暴虎馮河;登堂入室;殺雞焉用牛刀;仰之彌高,鉆之彌堅;循循善誘。
2、感悟孔子的人格之美以及與弟子之間感人的師生情誼。
3、結(jié)合《選讀》中的其它章節(jié),為子路畫像,探討子路與孔子的關(guān)系,深入理解孔子的人才觀。
4、結(jié)合孔子師生間的關(guān)系,探討當今時代的師生關(guān)系的特點。
【文化內(nèi)涵】
1、感悟孔子的人格之美以及與弟子之間感人的師生情誼。
2、結(jié)合《選讀》中的其它章節(jié),為子路畫像,探討子路與孔子的關(guān)系,深入理解孔子的人才觀。
3、結(jié)合孔子師生間的關(guān)系,探討當今時代的師生關(guān)系的特點。
【課時建議】
三課時
教學步驟一:講—讀—品
1、文意疏通:
(1)以學生研習討論為主,串講重要文言詞語。
(2)文意難點,需教師深化點撥。
如:5.22見《論語別裁》“公冶長五不如歸去”章節(jié)
17.4見《論語講要》……
2、在疏通文句基礎(chǔ)上,從誦讀入手,揣摩人物語氣,品味人物思想感情(重點人物:孔子、子路、顏淵、子貢等)。
教學步驟二:為子路畫像
以專題研究的形式,采用小論文的體裁,以小組合作為單位進行研究性學習,學習成果以文章形式進行交流展示。
(注:關(guān)于子路形象的材料,課文中還有:第二課13.3章,第三課17.5章、17.7章,第四課18.7章,第五課5.26章,第十三課11.26章。分析子路形象時要把這些材料綜合起來考慮。)
參考專題:
從個性化的人物語言分析子路性格;
子路與孔子的特殊關(guān)系;
儒學思想必須是一個社會群體思想氛圍的產(chǎn)物,子路對孔子思想的影響;
怎樣看待““門人不敬子路””?
注:《論語》表現(xiàn)的是一個平面:一批學生在聽孔子說教。從《論語》中看不出學生年齡的大小,看不出每個人的身份面目。因此,《論語》中的眾生像解讀(包括孔子自己)還需聯(lián)系更多《論語》之外的作品:如《史記》《孔子家書》等,又如研究子路(仲由)推薦仲大軍先生《仲由子路與孔子到底是個什么關(guān)系?——對孔子教育集團成員關(guān)系的新認識》一文,頗有幫助。
相關(guān)知識
論語選讀1
作為杰出的教學工作者,能夠保證教課的順利開展,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教師需要精心準備的。教案可以更好的幫助學生們打好基礎(chǔ),幫助教師在教學期間更好的掌握節(jié)奏。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寫呢?下面的內(nèi)容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論語選讀1,但愿對您的學習工作帶來幫助。
㈠教學導航:⒈認識孔子所說的“雅言”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作用。
⒉認識交際語言講究技巧的重要意義。
⒊積累一些文言詩詞。
㈡導入:語言作為人類情感的一種表達方式,是心靈的外觀?!把哉Z”是孔門四科之一,對語言的的重視是孔子尚文思想中包含的一個重要方面。他認為支配人的語言的應該是深厚的道德修養(yǎng)和人格境界。
㈢解題:出辭氣,斯遠鄙倍矣:講究言辭語調(diào),就會遠離粗俗與乖戾。
【8.4】
基礎(chǔ)知識歸納:
①貴:重視
②動:整肅
③容貌:儀容舉止
④顏色:相貌<古義>
色彩<今義>
⑤鄙倍:粗野乖張。鄙。粗野,鄙陋。倍,通“背”,乖戾。
⑥籩豆之事:禮儀的細微末節(jié)。
⑦有司:掌管祭祀禮儀事務的官吏。
章節(jié)解析: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有引出話題的作用。君子在道德上應該重視的三個方面:一是“動容貌。斯遠暴慢矣”,強調(diào)了禮對舉動容貌方面的指導作用;二是“正顏色,斯遠信矣”,強調(diào)了禮對外在表情和內(nèi)在感情方面的指導作用;三是:出辭氣,斯遠鄙倍矣”,強調(diào)了禮對語言語氣方面的指導作用。禮養(yǎng)于中則行于外。打好禮的思想基礎(chǔ),言談舉止就會合于禮。這是修身之要,為政之本。對于提高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合建立和諧的人際關(guān)系具有重要價值。
【15.8】
章節(jié)解析:可與言,就是可以與他談論學問道德,遇到可以與言學問道德的人,而不與他談論,便不能在德學上與他互相切磋,當面錯過一個可以交談的人,這叫做失人。
反過來說,遇到不可與言的人,而與他交談,無論言學問,言道德,都是浪費言語,這叫做失言。
知者,就是智者。失人,失言,都是不智。智者有知人之明,既不失人,也不失言。
舉例說明:歷史上范睢見秦昭王的故事。秦昭王向他請教一次,兩次,他都不說話,使推薦他的人很難堪。范睢說我提出來的計劃,貢獻出來,可以使秦國馬上富強,國際間稱霸,可是秦昭王心不在焉,沒有專心一意來聽我的計劃,所以不能講。推薦的人后來再向秦王報告。因此第三次見面,秦昭王推掉了一切公事,摒退了左右的人,單獨和范睢見面,很客氣的求教。范睢一篇話就把秦昭王說動了,立即發(fā)表他當首相。在戰(zhàn)國的時候,這一類的事情很多,這就說明了“說難”。從人生經(jīng)驗中知道,朋友之間這樣,乃至在家庭中父母、夫妻之間也是這樣,正在對方不如意的時候,去提出問題來談,當然倒楣,這是時機不對。我們看到許多年輕朋友,做人家的干部,在長官那里碰了大釘。回來,一肚子牢騷。其實那個長官今天也許有件別的事情,心里正在煩,做干部的跑進去,報告不相干的事,乃至與他心里的事有關(guān)連,就正好觸上了霉頭。所謂:“薄言往訴,逢彼之怒。”所以人與人之間,人與事之間,說話真難。這是要有許多人生經(jīng)驗累積起來,才會了解的。學校里同學之間相處,社會上同事之間相處,經(jīng)常會碰到這種事情,說的不是時候,結(jié)果意見相左了。
【16.6】
基礎(chǔ)知識歸納:愆作過失講,隨侍君子,容易犯三種過失。話未到當說時而說,謂之躁。鄭康成注:「躁,不安靜也?!估缇游磫枺约壕拖日f,這就犯了心浮氣躁之過。鄭注從古論語作躁,釋文說,魯論讀躁為傲。話當說而不說,謂之隱??装矅ⅲ骸鸽[,不盡情實也?!谷缇右褑?,就應當把話明白的說出來,如果不說,這就犯了隱匿之過。沒有觀察君子的顏色就說話,謂之瞽。集解周先烈注:「未見君子顏色所趣向,而便逆先意語者,猶瞽者也?!诡伾硎疽庀颍豢淳宇伾?,猶如盲者說話而不看對方,大為失禮,所以也是過失。這三種過,不但不能對君子,即對任何人都不能犯,但犯于君子更為嚴重。譬如過去外交界辦外交,都在宴會上。清末政治腐敗的時候,工商業(yè)或政治買賣,都在妓院里辦交涉。例如北洋政府時期,袁世凱與曹錕賄選的那個階段,有人在北京妓院里看到一個署名滄海道人的感事詩,其中警句很多,他口頭念給我聽,事隔多年,可惜我也忘了,到現(xiàn)在還記得其中有一首說:“燕市誰收駿骨才,昭王愛士亦堪哀。纏頭一擲中人產(chǎn),浪筑黃金作債臺?!边@是何等傷心國事的話!北洋政府靠借外債來作政治買賣,結(jié)果,那些發(fā)了選舉財?shù)拇鬆攤儯职彦X花在妓院中去。所謂纏頭一擲千金,已過中產(chǎn)人家的花費,結(jié)果是國民背上外債,永遠還不清。
【11.4】
基礎(chǔ)知識歸納:
①為:做
②長府:魯國庫藏名
③仍:沿襲
④舊貫:過去的事例
⑤如之何:用于短語“如……何”表示“對待……怎么樣
釋疑解惑:孔子為什么說閔子騫“言必有中”,一說就切中要害?
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修建府庫如若鈣質(zhì),則違背禮制,有僭越之嫌,同時加重賦稅,增加百姓負擔。子騫反對違背禮制,認為應有利百姓
二是回答有藝術(shù)性,先是一個肯定句“仍貫舊”,接著巧妙的緩和語氣,改為無疑而問“如之何”,接著馬上補充一個語氣堅決的的反問句“何必改作”。語言跌宕,松緊有致,語氣舒緩自如恰到好處,這樣容易使自己的言論得以順利采納。
第二課時
【14.25】
基礎(chǔ)知識歸納:
①夫子何為:“何為”應該是“為何”,賓語前置句式
②寡其過:寡,減少
③蘧伯玉使人于孔子:使,派遣
章節(jié)解析:
欲寡其過而未能也:很想少犯錯誤,但未能做到。這里包含了伯玉老先生做事謙虛謹慎,事后省自身克己的思想品德和自怨自艾的的愧疚心理。這是怎樣的高風亮節(jié)?。∑溥M德之功,老而不倦,踐履篤實,光輝永駐,不惟使者知之,而夫子亦信之。
使者的話既謙虛又簡約,家臣越是這樣,越能見主人賢德的修養(yǎng)。使者是個既了解主人人格有善于辭令的人,所以使者走了以后孔子反復贊美道:“是個好使者!”“是個好使者!”
【7.15】
基礎(chǔ)知識歸納:
①為:幫助
②伯夷、叔齊:商代孤竹君的兩個兒子,為推讓君位而先后出走。這里自貢借伯夷、叔齊兄弟互相讓位,試探孔子對衛(wèi)出公與其父爭位一事的態(tài)度。
③求仁而得仁:孔子認為伯夷、叔齊成全了孝悌,而孝悌是仁的根本所以這樣說。
④求仁得仁,又何怨:賓語前置
章節(jié)解析:
衛(wèi)國國君輒即為后,其父與其爭奪王位,這件事恰好與伯夷、叔齊兩兄弟互相讓位形成鮮明對照。這里孔子贊揚伯夷、叔齊,而對衛(wèi)出公父子違反等級名分極為不滿。孔子對這兩件事給予評價的標準就是符不符合禮.
【14.8】
基礎(chǔ)知識歸納:
①草創(chuàng):寫草稿
②討論:研究議論
③行人:官名。負責出使外國
④修飾:增刪字句
⑤潤色:指加以文采
章節(jié)解析“
裨湛、子羽、子產(chǎn)、世叔,這四個人都是鄭國大夫。這四個人在寫作方面各有所長:裨湛長于草擬,世叔長于探究,講義理;子羽長于修飾,作剪裁;子產(chǎn)長于潤色,加以文采。鄭國出臺辭命,經(jīng)四位賢人之手,集四人之長,審慎周密,如行云流水,自然妥帖,應對諸侯,鮮有敗事。
孔子以贊美出臺辭命這種用人方法,告訴人們:人多智慧多,集思廣益,各取所長,付諸實踐,益于成事。
【15.41】
章節(jié)解析:
本章節(jié)是孔子的言語觀?!稗o達”是通情達意,不尚文飾辭藻,樸實無華,唯達意即可,說話說的準確,一語中的。
釋疑解惑:
孔子既說“辭達而已”,又贊成鄭國外交辭令制定注重文采修飾,不矛盾嗎?
孔子重視語言不尚文飾,樸實無華,話說到點子上,一語中的。但并不是不要求有文采,更要求說話要看對象,有技巧。鄭國在春秋時夾在秦晉齊楚四個大國之間,長期活在夾縫之中,內(nèi)理政務,外需周旋,需要嚴密周詳而文采斐然的外交辭令。因此,在起草外交文書時,需要十分慎重,這對我們我們現(xiàn)在也有啟示作用。
〈論語〉選讀教案
一名合格的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習的趣味性,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每個教師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讓學生們充分體會到學習的快樂,幫助教師提高自己的教學質(zhì)量。那么怎么才能寫出優(yōu)秀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論語〉選讀教案”希望對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幫助。
〈論語〉選讀教案
一、幾點思考
1.試題取材范圍
《浙江省新課程學科實施指導意見》中指定的10課必學內(nèi)容(見下)。
10課自讀課文:《為政以德》、《克己復禮》、《知其不可而為之》、《仁者愛人》、《君子之風》、《周而不比》、
《誨人不倦》、《高山仰止》、《沂水春風》、《中庸之道》
5課自讀課文:待賈而沽、求諸已、出辭氣遠鄙倍、學以致其道、敬鬼神而遠之。
2.《論語》解讀的三個層次
《論語》是用古代漢語記載下來的以語錄式樣呈現(xiàn)的中華文化的經(jīng)典。從語言來說,它是古代漢語;從形式上說,它是古代特有的對話文體;從內(nèi)容上說,它是傳統(tǒng)文化的源頭。所以《論語選讀》應該考慮到三個層次的復習內(nèi)容:文字、文章和文化。如下表:
層次
教學內(nèi)容
價值目標
文字
語言文字的理解和積累
讀懂文章、積累知識
文章
章法技巧的分析和鑒賞
學習章法、培養(yǎng)能力
文化
文化傳統(tǒng)的評析和傳承
傳承文化、提升思想著重是在語言文字和文化內(nèi)涵這兩個復習層次下工夫。
2.《〈論語〉選讀》中包含的孔子的主要思想內(nèi)容
《為政以德》:為政以德思想,均貧富含義;
《克己復禮》:禮與仁的關(guān)系,孝悌之情;
《知其不可而為之》:知其不可而為之的責任感;
《仁者愛人》:仁愛的基本含義;
《君子之風》:義利觀,君子自我修養(yǎng)的主要內(nèi)容和要求;
《周而不比》:人際交往觀;
《誨人不倦》:有教無類、啟發(fā)誘導、因材施教的原則、方法及思想價值和現(xiàn)實指導意義。
《高山仰止》:孔子與弟子之間感人的師生關(guān)系;
《沂水春風》:禮樂文化(禮樂治國);
《中庸之道》:中庸思想,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
二、考查內(nèi)容與題型形式
1.名句默寫(填空)
可能存在的問題:①懶得背;②不熟練;③錯別字;④輕視《論語》名句
2.文本探究(簡答)
一模存在的問題:1.審題不清楚,答題不規(guī)范;2.不能充分利用題干中的所有信息;3.解題思路混亂;4.理解、把握不全面、不準確;5.以文解文,沒有分析;6.文字表達不通順
3.結(jié)合古文閱讀選擇題(選擇)
主要應該是結(jié)合虛詞的那道選擇題,極有可能挑幾個《論語》的虛詞,如: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君子哉若人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
三、復習策略
1.教師要督導學生將十課內(nèi)容爛熟于心,該背的必須背出,文句的理解與翻譯也必須掌握個八九不離十;
2.有必要將18個文言虛詞用《論語》中的句子集成整理、訓練一下;
3.加強背誦的筆答檢查,消滅錯別字;
4.要幫助并引導學生整理、掌握孔子的幾大思想觀點的核心,如:為政觀、義利觀、交友觀、教育觀、文化觀、禮樂觀、仁愛觀、中庸觀;尤其要認真解讀每課后的相關(guān)知識鏈接的那篇短文,把精要之處加以圈畫或摘錄,弄通弄懂透弄熟。
值得關(guān)注:仁、義、禮、樂、信五大關(guān)鍵詞,在孔子學說中的關(guān)系、以及各自在現(xiàn)實生活中地位和作用,學生能脫離教材說得清嗎?
5.要模仿樣卷,針對性地或選擇或原創(chuàng)或整合一些好題,進行一定量的練習與講解,加強應試技能的訓練;
6.要加強解探究題的格式規(guī)范化指導,注意條理性,突出關(guān)鍵詞,必須言簡意賅,簡明扼要。
o探究題具有拓展性,但須告誡學生拓展要以文本為依據(jù),不可隨興發(fā)飆。
o探究題答題具有論辯性,要先總說自己的觀點,再分說理由,理由的說明要結(jié)合文本內(nèi)容來闡釋。
7.不要忽視了每篇課文后的那道探究題,很有重新疏理的必要。
8.根據(jù)你的研究,有選擇地覃研十課中的重點難點段落,引領(lǐng)學生沿著字詞句的意思走向孔子的思想天空,做到一能懂二能釋三能評。
友情附送:2009年浙江省名校高考模擬試卷《論語》探究題輯錄
1.《2009年浙江省高墻考試說明》中樣卷
閱讀《論語》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問題。(4分)
(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
夫子憮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薄?p>24.桀溺和孔子的言論表達了他們對現(xiàn)實截然不同的觀點態(tài)度。(1)你認為楚狂接輿會贊成誰的觀點?顏回會贊成誰的觀點?(1分)(2)你贊成誰的觀點?為什么?(3分)
參考答案略(參見《考試說明》)
2.杭州一模卷
閱讀《論語》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問題。
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痹唬骸叭粍t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p>…………
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p>24.孔子是如何評價師和商的?你是否贊同孔子的評價?為什么?(4分)
參考答案:過猶不及。贊同孔子的評價,理由是人的氣質(zhì)、作風、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個方面,對立的雙方應互相牽制、互相補充,做人需要有中庸的思想;不贊同孔子的評價,只要符合情理亦可。(4分,第一問1分,第二、三問3分)
3.浙江省金麗衢十二校2009屆高三第二次聯(lián)考
閱讀《論語》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問題(5分)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3.22)
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14.16)
子貢曰:“管仲非與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弊釉唬骸肮苤傧嗷腹?,霸諸候,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以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jīng)于溝瀆而莫之知也?!保?4.17)
22.用斜線(/)給文中畫線句子斷句。(2分)
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23.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知禮”,一方面又肯定管仲在維護天下一統(tǒng)方面的貢獻,肯定其為“仁者”,由此可以窺見孔子怎樣的仁愛觀?(3分)
參考答案:22、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2分,兩處錯扣1分,三處錯扣2分)
23、孔子否定管仲“知禮”,是指管仲超越了一個臣子的本分,也像國君一樣建“三歸”、“反坫”、“塞門”(國君享有的建筑),在孔子看來,是違背了“禮”的等級。但是孔子不否定管仲是個“仁者”,因為管仲輔佐齊桓公稱霸,九合諸侯,匡正天下,使華夏民族免于衰落。由此看來,孔子的“仁”是以大的原則為前提,即保證國家穩(wěn)定、百姓安生,不能違背此原則。而具體則應從小事做起,落實到個人的一切行為中。(3分)
4.金華一中2009年2月高三年級語文測試題
閱讀《論語》中的兩段文字,然后回答問題。(4分)
①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p>②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p>24.(1)孔子是怎樣形象地表述自己的“苦樂觀”?(2分)
(2)你如何看待這種“苦樂觀”的?(2分)
參考答案:(1)“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庇眯蜗蟮谋扔鞅硎霭藏殬返赖乃枷?;“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庇每鋸埖氖址▽懗鲎约簶芬酝鼞n的心境。(2)言之成理即可。
5.浙江六校聯(lián)考語文試卷
閱讀《論語》中的一段文字,回答后面的問題。(4分)
子路從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蕓。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jié),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p>24.“長幼之節(jié)”在文中指什么?“君臣之義”指什么?(2分)
25.子路所說的“道”的含義是什么?子路認為“道之不行”的原因是什么?(2分)
參考答案:24.“長幼之節(jié)”指老人讓自己的兩個兒子出來拜見子路;“君臣之義”指有才能的人應出仕輔佐君王。
25.“道”指儒家的政治主張,如施行仁義,恢復周禮等。“道之不行”的原因是有才能應該出仕以推行自己的道義,如今,有才能的人卻只想保持自己的高潔,而不愿意出仕輔佐君王來推行道義。
6.浙江溫州2008學年第一學期十校聯(lián)合體高三期末聯(lián)考語文
閱讀《論語》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問題。(4分)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弊釉唬骸扒笠餐耍蔬M之;由也兼人,故退之?!?p>22.針對相同的問題,孔子說出了不同的答案,你認為這是一種怎樣的教育方法?聯(lián)系實際,談談你的看法。
參考答案:這是一種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捶胺治雎?。
7.寧波市2008學年第一學期期末統(tǒng)考試卷高三語文
閱讀《論語》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問題。(4分)
子路從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蕓。(18、7)……
子擊磬于衛(wèi),有荷蕢而過孔氏之門者,曰:“有心哉,擊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則厲,淺則揭。”子曰:“果哉!末之難矣?!保?4、39)
24.丈人與荷蕢者的言論表達了他們對孔子的看法。
(1)丈人與荷蕢者都不贊同孔子哪一種處世態(tài)度?(1分)
(2)丈人與荷蕢者在批評孔子時,他們的態(tài)度和角度有什么不同?(3分)
參考答案:24.(1)知其不可而為之。(1分)(2)丈人以不屑的態(tài)度批評孔子不務實,荷蕢者規(guī)勸孔子要學會變通。(3分)
8.浙江省紹興市一中2009屆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
閱讀《論語》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問題。(4分)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嘁不?,敢問?!弊釉唬骸扒笠餐耍蔬M之,由也兼人,故退之?!?p>24.上面的文字體現(xiàn)了孔子什么教育思想?對此你有何評價?(50字)
參考答案:因材施教(1分)評價:略觀點1分,說明2分,言之成理
9.金華十校2008—2009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考試
閱讀《論語》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問題。(5分)
陳亢問于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
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粚W《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
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p>23.這段文字生動反映了孔子作為老師和作為父親兩重身份的教育特點。
(1)從這則材料中看,作為一個老師,孔子有怎樣的教育教學思想?請簡要回答。(2分)
(2)作為父親,孔子這樣教育兒子,是不是少了一份溫情?請你就此談談看法。(3分)
參考答案:23.(1)方法上,孔子重視啟發(fā)誘導和因材施教、循序漸進的教學思想。內(nèi)容上重視詩教與禮教。(2)示例一:我不認為孔子對兒子缺乏溫情??鬃印斑h其子”是不偏愛兒子,說明孔子教學上不偏私,有教無類,對學生一視同仁?!斑h其子”實際上是對子女的嚴格要求,是君子愛子的體現(xiàn)。
示例二:我認為孔子對兒子確實比較疏遠。無私,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無情。對兒子惜言如金,大概也缺乏耐心吧。一方面可能工作確實忙,對兒子的學習有些顧不上;另一方面,可能孔鯉的學習能力和水平有限,對他的期望值不高,甚至可能有些灰心。從最終的結(jié)果看,孔鯉學無所成,是不是也可證明孔子教育兒子并不成功。(觀點鮮明,言之成理即可。)
10.溫州中學2008學年第一學期高三語文期末試卷
閱讀《論語》中的一段文字,然后根據(jù)提示在橫線上填入相應的內(nèi)容(4分)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fā)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jīng)于溝瀆而莫之知也!”
21、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知禮”,一方面又肯定其為“仁者”。由此,我們可以窺見孔子的仁的標準是,而不是。
參考答案:維護王權(quán)(對國家社會的貢獻),愛護百姓/小信(小諒)。(4分)
11.諸暨市2008—2009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考試高三語文試題
閱讀《論語》中的幾段文字,然后回答問題。(4分)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于我老彭?!?7.1)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孝,好古,敏以求之者也?!?7.20)
子曰:“予欲無言?!弊迂曉唬骸白尤绮谎裕瑒t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17.19)
24.孔子的治學態(tài)度、教學思想等受其政治傾向的影響較為明顯。
(1)上述文字中哪一句話最能體現(xiàn)孔子的治學態(tài)度?(1分)
(2)依據(jù)上述對話,你認為孔子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治學態(tài)度和教學思想?(3分)
參考答案:24.(1)述而不作(信而好古)(2)因為孔子的政治傾向比較保守,主張復古,推崇周禮,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治學態(tài)度、“予欲無言”、順乎天理、歌手禮樂等教學思想,與他的基本政治傾向是想和相應的。(第24題4分,第一個采分點1分,回答“述而不作”即可。第二個采分點3分,只要能分析指出“孔子的治學態(tài)度、教學思想和他的政治傾向是一致的”即可,語言組織不必過分拘泥)
12.杭州高級中學2009年第6次月考語文試題
閱讀《論語》中的幾段文字,然后回答問題。(4分)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保?11)
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zhí)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610)
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未由也已?!保?11)
24.(1)當孔子去探望生病的伯牛時,孔子的話語中充滿了痛苦和無奈。試問,得以充分表達這種情緒的修辭手法是什么?(1分)
(2)孔子通過平時的言行贏得了學生們的喜愛和崇敬。請結(jié)合上面三段談談其理由,并作簡要分析。(3分)
參考答案:24.(1)反復(2)第一,孔子對學生生活上的關(guān)心、性格上的理解和引導。第二,孔子不僅希望自己的學生“博學于文”,還希望學生“約之以禮”,更難得的是對學生采取了“循循善誘”的教育方法。(一點一分,簡要分析一分。)
13.學軍中學2008學年高三第二次月考語文試卷
閱讀《論語》中的幾段文字,然后回答問題。
(一)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
(二)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
(三)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wèi)靈公》)
(四)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論語﹒述而》)
10.孔子說自己“樂在其中”,談談你對此處孔子提及的“樂”的內(nèi)涵的理解。(2分)
11.后世的儒者遵從孔子的信念,如孟子提出“舍生取義”,董仲舒提出“正其義不謀其利”,都力圖追求道德精神的完善,從上述幾章看,儒家價值觀的核心是什么?說說這些觀點對你現(xiàn)實生活的啟示。(不超過50字)(4分)
參考答案:10.(2分)樂:為心中的堅定信念(道德修養(yǎng)、仁的追求)而樂,為能夠堅守“樂”而樂。11.儒家的核心價值觀特色——重義崇德。(2分)啟示:在艱難困苦中也能感受生活的意義和價值堅定自己的人生信念,在飽經(jīng)憂患中保持自己的人格尊嚴,牢記自己的人生使命。(只要答一個方面就給2分,言之成理即可)
14.學軍中學第六次月考高三語文試卷
閱讀《論語》中的幾章文字,然后回答問題。(4分)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子曰:“茍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p>23.從所讀文字看,孔子熱衷仕途的原因是什么?請分點回答。
參考答案:23.(4分)要點:(1)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使命感(2)從政的高度自信(3)青史留名建功立業(yè)的人生追求。(一點2分,兩點3分,三點4分。)
15.2008學年浙江省五校第一次聯(lián)考語文試題卷
閱讀以下幾章文字,完成13—14題。
(1)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
無憾?!鳖仠Y曰:“愿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愿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
之,少者懷之。”
(2)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p>(3)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p>(4)子貢問曰:“鄉(xiāng)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xiāng)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xiāng)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5)子曰:“鄉(xiāng)愿,德之賊也?!?p>13.第一章子路的話中有一個字是衍文。請指出哪一個字是衍文,并說明衍文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原因。(2分)
衍文:
產(chǎn)生原因:
14.中庸,是儒家的道德標準,指做人處事守正不偏,無過不及??鬃訉χ杏箻O為推崇,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但也有人認為孔子所說的中庸就是無原則的折衷主義。請根據(jù)上述有關(guān)論述,作出你的判斷,并指出中庸之道的原則及現(xiàn)實意義。(6分)
參考答案:13.輕。傳抄刻印過程中誤增了文字。)14.孔子的中庸之道不是無原則的折衷主義。孔子說“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做到正確地喜愛人、厭惡人”,又說“不講是非的好好先生,是道德的破壞者”,可以看出,孔子是有愛憎、講是非的人,而愛憎是非的原則(標準)就是仁德,中庸之道不能偏離仁德,即社會公正。今天我們講中庸之道有助于社會穩(wěn)定、有助于建設(shè)和諧社會。要點:運用所給材料做出分析,(2分)指出孔子的中庸之道的原則就是要講求仁德,也就是社會公正。(2分)中庸之道有助于建設(shè)和諧社會。(2分)
16.2009屆浙南三校高三第一學期期末聯(lián)考語文試卷
閱讀《論語》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問題。(5分)
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薄?p>24.(1)從“何以伐為?”和“焉用殺?”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主張,那么孔子提倡的是什么呢?(1分)
(2)孔子強調(diào)“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的作用,但是他又叫他自己的學生對求“鳴鼓而攻之可也!”,這樣做不是自相矛盾的嗎?對此請談談你的看法呢?(4分)
參考答案:24.(1)以德治國(1分)(2)孔子為政的根本思想應該是以德治國國,并且這種以德治國的思想有很多是值得肯定的,比如說教育熏陶(1分,要肯定孔子的思想);但是道德的作用并不是無上的,有時在特殊的環(huán)境和特殊的人要有不同的對待方式。(1分);冉有的這些話讓孔子覺得他是那種屢教不改的人,所以孔子認為冉有再也不用用那種道德去感化的方法,而應當去聲討他。(1分)表述通順、完整(1分)(共4分)
17.浙江2009屆高三六校聯(lián)考語文試卷
閱讀《論語》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23—24題。(4分)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
23.在孔門眾多弟子中,顏淵以什么著稱?(2分)
24.孔子認為顏淵之死對他而言,簡直是老天要了他的“命”。孔子為什么這么說?(2分)
參考答案:23.答案要點:以安貧樂道、好學的德行著稱(“安貧樂道”和“好學”各1分)
24.表現(xiàn)了孔子對顏淵之死的極度痛惜(1分)。因為顏淵是孔子所贊賞的賢人(君子)的典型代表(1分)。
18.浙江省桐廬中學2009屆高三第二學期第一次月考語文試卷
閱讀《論語》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問題。(4分)
23.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請你談談對“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的理解。
參考答案:把實行仁德作為自己的責任,的確責任重大;為之奮斗一生,的確路途遙遠。這正所謂任重道遠。這樣的積極入世的人生態(tài)度,這樣的以天下為己任的偉大人生,是值得我們學習并終生追求的。
19.浙江省松陽一中2009年高考高三語文測試卷
閱讀《論語》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問題。(4分)
佛肸月個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聞諸夫子曰:‘親于其身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鹈Z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
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注:佛肸:晉國大夫范中行的家臣,中牟縣的縣官,當趙簡子攻打范中行,圍攻中牟縣時,佛肸背叛了范中行,同時堅守中牟縣抵抗趙簡子。磷:薄損。緇:黑色。匏瓜:指不能實用的苦葫蘆。
23.孔子是先秦時期哪個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請再寫出一個這一學派的代表人物。(1分)
24.上述對話中,孔子的回答體現(xiàn)了一種什么樣的思想?(3分)
參考答案:23.儒家;孟子(或荀子)24.孔子的回答體現(xiàn)了既要經(jīng)世致用,又要出淤泥而不染的思想。
20.浙江省上虞市2008學年高三第二學期期初教學質(zhì)量調(diào)測卷
閱讀《論語》中的句子,回答問題。
24.下面《論語》名句是對教學的認識。任選其一談談你的理解和啟發(fā)。(4分)
1.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2.有教無類。3.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
參考答案:略
21.2008學年金麗衢十二校第一次聯(lián)考語文試題
閱讀《論語》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問題。(4分)
子路從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莜。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蕓。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jié),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p>23.荷莜丈人為什么要留子路食宿,并讓兩個兒子與子路見面?(2分)
表現(xiàn)出他對長幼之節(jié)的重視,也展示了他隱居生活的逍遙自在。
24.從本文來看,孔子是不贊成隱居的,但歷史上如陶淵明等隱者卻獲得了很高的名聲。你更認同誰?為什么?(2分)
參考答案:23.表現(xiàn)出他對長幼之節(jié)的重視,也展示了他隱居生活的逍遙自在。24.認同孔子或陶淵明均可。認同孔子,主要從積極入世承擔責任,知其不可而為之的人生態(tài)度方面作答;認同陶淵明,主要從潔身自好,堅守人格方面作答。
22.浙江省金麗衢十二校2009屆高三第二次聯(lián)考
閱讀《論語》中的文字,回答下面的問題。(6分)
齊景公問政于孔子??鬃訉υ唬骸熬?,臣臣,父父,子子?!惫唬骸吧圃?!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p>23.齊景公說“雖有粟,吾得而食諸”,你認為齊景公真正理解孔子的話了嗎?
24.為什么說“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參考答案:23.齊景公的結(jié)論只關(guān)心生活中的“吾”,只關(guān)心“吾食之”,并且是一個反問句,與孔子君臣父子天倫人倫關(guān)系的理解實在是天壤之別。
24.因為我們的生命是父母給的,沒有父母就沒有我們,他們給了我們?nèi)碎g第一愛。因此一個人連父母都不愛,都不孝敬,就失去了對這個世界的愛的根本了。烏鳥尚知反哺,更何況人!
23.2008學年浙江省麗水中學高三年級第三次月考語文試卷
20.請結(jié)合現(xiàn)實生活或自身實際,談談你對《論語》中的這一名句的理解和感悟。(5分,60字左右)
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墩撜Z·述而》
參考答案:20.(賦分:一要有自己的一定的理解感悟,二要結(jié)合現(xiàn)實生活或自身實際,各為2分)
參考:(1)由于現(xiàn)實中大多數(shù)人在富貴面前往往會不擇手段,故,站在道德的高度上,我們認同孔子這句話: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以不義手段取得富貴,是不道德的,如過眼浮云一樣毫無價值。
(2)我們長期以來對孔子“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這句話的上述理解可能是不準確的,起碼是不到位的。事實上,孔子的這一思想,是在為無權(quán)無勢的“窮人”“正名”,即賦予道義上的合法性,它與《論語》里的另一句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異曲同工。簡言之,孔子在告訴我們:在一個無道即不義的社會中,做一個無權(quán)無勢的窮人不是丟臉的事情。
24.浙江省杭州學軍中學2009屆高三語文第7次月考
閱讀《論語》中的文字,然后回答問題。(4分)
子曰:“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zhì),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p>子曰:“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終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24.(1)綜合上述5段材料說說在傳統(tǒng)儒家看來,作為一個優(yōu)秀的人應具有哪些素養(yǎng)?(2分)(2)你認為這些素養(yǎng)中哪種最重要?為什么?(2分)
參考答案:24.(1)應具有如下素養(yǎng):堅守正道,心懷仁愛之心,心胸開闊,意志堅毅,博學多才,(寫出3個給1分,3個以上給2分)(2)任選一種,言之有理即可。(2分)
25.浙江省杭州高級中學2009年3月月考試題
閱讀下列文字,然后回答問題。(4分)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保?·11)
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zhí)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6·10)
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未由也已?!保?·11)
參考答案:24.(1)當孔子去探望生病的伯牛時,孔子的話語中充滿了痛苦和無奈。試問,得以充分表達這種情緒的修辭手法是什么?(1分)
(2)孔子通過平時的言行贏得了學生們的喜愛和崇敬。請結(jié)合上面三段談談其理由,并作簡要分析。(3分)
26.浙江省湖州中學2009年3月月考試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問題。(4分)
子曰:“若圣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惫魅A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保?·34)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保?·8)
24.細析這兩章內(nèi)容,對于教育學生之事,孔子的態(tài)度有何矛盾之處?如何理解此矛盾?
參考答案:24.⑴在第一章中孔子強調(diào)自己教育堅持“誨人不倦”的態(tài)度;在第二章中孔子卻有“則不復也?!保床辉俳趟┑膽B(tài)度。(1分)
⑵這兩章里體現(xiàn)孔子的育人態(tài)度看似矛盾,其實并不矛盾。從“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可見孔子非常注重學生自身的學習主動性,他強調(diào)學生首先需要進行思考,嘗試表達,只有在學生進行主動學習的基礎(chǔ)上,老師才會對學生進行啟發(fā)誘導。只有在學生沒有良好的學習態(tài)度的時候,他才“則不復也”。如果學生自身有求學之心,他就會誨人不倦。(3分)
27.浙江省新昌中學2009年3月月考試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問題。(4分)
第一則: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第二則: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
第三則: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
第四則:哀公問:“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第五則:子貢出,顏回入見??鬃釉唬骸盎兀娫啤速罘嘶ⅲ时藭缫啊?。吾道非耶?吾何為于此?”顏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雖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見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國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見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顏氏之子!”(《史記孔子世家陳蔡之厄②》)
注釋:①匪兕匪虎,率彼曠野: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它卻徘徊在曠野中。②陳蔡之厄:孔子周游列國時,曾在陳、蔡兩國之間被人圍困于荒野中,情勢危險,糧食也斷絕了,有弟子對孔子的政治主張產(chǎn)生了懷疑。
24.上述文字,比較集中的反映了孔子對顏淵的評價,也有顏淵對孔子的評價。
⑴讀經(jīng)典,應該讀出對現(xiàn)代的啟示意義。“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孔子稱贊顏回在困苦的環(huán)境中仍能不動搖追求,這十分難得,而對現(xiàn)代人而言,我們應該還能從中讀出對今天有益的啟示來,你能列舉一條嗎?(2分)
⑵顏淵死時,孔子為什么發(fā)出了“噫!天喪予!天喪予!”的慟哭,你認為孔子如此悲傷的原因有哪些?(結(jié)合上述語段回答)(4分)
參考答案:略,言之有理即可。
28.浙江省東陽中學2009年3月月考試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問題。(4分)
子路從而后,遇丈人,以杖荷。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蕓。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
24.“荷蓧丈人”對待子路為何先前語含譏諷,后來則熱情款待了呢?請簡要分析?(4分)
參考答案:24.⑴因為荷蓧丈人是隱居不仕的高人。在他看來,孔子這些人不參加勞動卻
熱衷于政治而去周游列國,跟他不是一路人,所以語含譏諷,表示不滿和諷刺。
⑵看到子路面對自己的批評與不理睬反而表現(xiàn)出恭恭敬敬的樣子,丈人改變了自己的態(tài)度,邀請子路留宿其家,并殺雞為黍,見其二子。丈人這樣做是有意讓子路看看隱者恬淡寧靜的田園生活以及全家團圓的溫馨場景,行“不言之教”,想以現(xiàn)身說法改變子路周游入世的觀點。
《〈論語〉選讀》之《誨人不倦》教學設(shè)計
每個老師上課需要準備的東西是教案課件,到寫教案課件的時候了。需要我們認真規(guī)劃教案課件工作計劃,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務!你們知道多少范文適合教案課件?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論語〉選讀》之《誨人不倦》教學設(shè)計”,僅供您在工作和學習中參考。
《〈論語〉選讀》之《誨人不倦》教學設(shè)計【教學目標】
1.掌握習、趨、憤、與、素、諸等詞在文中的含義,理解并積累成語:有教無類、誨人不倦、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反三、聞一知十、切磋琢磨、述而不作。
2.能根據(jù)文言特殊句式的特點,用現(xiàn)代漢語準確翻譯。
3.領(lǐng)悟孔子“有教無類”“啟發(fā)誘導”“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則和方法的的思想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4.分析、評價孔子“述而不作”的主張。
【文化內(nèi)涵】
1、理解孔子教育思想中教育作用、教育對象、教育內(nèi)容、教育方法和原則、教者素養(yǎng)五方面內(nèi)容;
2、重點領(lǐng)悟孔子“有教無類”“啟發(fā)誘導”“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則和方法的思想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3、結(jié)合孔子的政治傾向,深入分析“述而不作”的思想及其意義。
【課時建議】
三課時
教學步驟一:整體感知文本
1.初讀感知
【問題1】你認為孔子教育思想的特色有哪些?請用原文的關(guān)鍵詞語來概括。
【問題2】本課所選錄的15章中包含了孔子教育思想的哪幾個方面?
2.誦讀感知
讀準字音,讀清句讀,讀出語氣。
本課所選的“語錄”共有15章,為克服篇數(shù)多、教學組織容易松散的缺陷,可把全文切分成:
教育作用(第1、2章)
教育對象(第3章)
教育內(nèi)容(第4、7章)
教學方法與原則(第5、8、9、11章)
教師素養(yǎng)(第6、10、13、14、15章)
重點研讀:教學方法與原則、教師素養(yǎng)
教學步驟二:文本研讀
1、串講詞句,進行文言知識梳理。
2、師生互動,組織重點問題探討。
例:(1)對照章節(jié)文字,概括孔子的教學方法和原則。
啟發(fā)式教學法,討論式教學法,激勵式教學法,因材施教、有教無類的教學原則
(2)你最欣賞或最有感觸的是哪一點?請說說自己的體會(小組討論交流)。
3、自主學習,課文其他問題研讀。
例:對孔子的“述而不作”,你怎么看?
4、拓展提升,深入理解文化內(nèi)涵。
例:“有教無類”的認識。
1.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雍也》);冉雍“父,賤人”(司馬遷《史記》),家“無置錐之地”(梁啟雄《荀子簡釋》)。曾參“缊袍無表,顏色腫噲,手足胼胝,三日不舉火,十年不制衣”;子思家貧,其居處“蓬戶不完”,“上漏下濕”(王先謙《莊子集解》)。
2.孔子曾評價宰予“予之不仁也”(《陽貨》);子路“性鄙,好勇力”,在成為孔子學生之前曾經(jīng)“陵暴孔子”(司馬遷《史記》);子張秉性邪辟,公冶長坐過牢(《公冶長》)。
《〈論語〉選讀》之《周而不比》教案
作為優(yōu)秀的教學工作者,在教學時能夠胸有成竹,教師在教學前就要準備好教案,做好充分的準備。教案可以讓學生更好的吸收課堂上所講的知識點,幫助教師在教學期間更好的掌握節(jié)奏。你知道怎么寫具體的教案內(nèi)容嗎?為此,小編從網(wǎng)絡(luò)上為大家精心整理了《《〈論語〉選讀》之《周而不比》教案》,僅供您在工作和學習中參考。
《〈論語〉選讀》之《周而不比》教案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1、理解并積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詞語
2、背誦重點章句2.1016.415.154.2612.2312.24
3、理解儒家人際交往觀中關(guān)于擇友、察友、處友方面的主要觀點
4、請學生結(jié)合自我,結(jié)合生活實際談談自己對《論語》中擇友、察友、處友觀的看法。
二、重點難點
1、重點:理解孔子擇友、察友、處友方面的主要觀點
2、難點:和而不同
三、預習要求
1、誦讀課文、疏通文義、注出重點字詞
2、背誦有關(guān)交友方面的章句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五四運動以來,有個口號,叫“打倒孔家店”,據(jù)此,我們溫州一個著名的學者南懷瑾先生打了一個很好的比方,(切入)
四書是哪四書?
《論語》是其中最經(jīng)典的著作。
《論語》我們并不陌生,它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語錄體著作。
我們學過《論語十則》,還記得嗎?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請用一個詞來形容朋友在你生活中的地位?
請說說你選擇朋友的標準?
(二)今天我們要學的是《周而不比》,是有關(guān)儒家的交往觀的,共十四章。(簡單介紹論語原文及課文的編排),今天我們研習這一部分,希望對我們今后的生活有所借鑒,先看則小故事:
東漢有位叫荀巨伯的人,一日得急信,說一友病重。朋友遠在千里。故荀巨伯趕了好幾天的路才到了友人居住的村莊。到了這里以后。卻發(fā)現(xiàn)這里的村莊被胡人圍住了。他潛入城去探望朋友。朋友非常感動,讓他快走。荀巨伯卻說:“你這是什么話?你有難,不能走。全村的人都不在,我來了??茨氵@樣我怎么能為了自己而棄你于不顧?!闭f完就動手為朋友擦洗身子。無論朋友怎樣的勸說就是堅持不走。
村莊終于被胡人攻破了,胡人從破草屋里搜出了全村僅剩下的這兩個人,對他們說:我們大軍所到之處,所向披靡,你是何人,竟然不把我們放在眼里,難道你不怕死嗎?故荀巨聽完胡人的話說:“你們誤會了,我并不是這村子里的人,到這里只是看望一個住在這里的病友?,F(xiàn)在,我的朋友病重,危在旦夕。我不能因為你們的到來而不管朋友的。你們要殺就殺我,請不要殺這個垂死的病人?!?br>
胡人聽了,都被他的話鎮(zhèn)驚了,各個垂下了頭,最后欽佩而走,一村的人得以保全。
朋友有諍友,有肝膽相照的朋友,也有酒肉朋友,狐朋狗友,我們應該選擇怎樣的人交朋友呢?請大家快速瀏覽課文,找出孔子選擇朋友的標準?(板書:擇友)
學生可能會回答16.4章。
(三)探究第16.4章
1、齊讀。
2、觀看于丹對擇友的評讀
3、于丹的解讀,有何商榷之處?
當面對兩種不同的解釋的時候,我們只有看第三者的態(tài)度
(幻燈片)
《說文解字》說:“諒,信也?!毙?,就是誠實。
錢穆《論語新解》
便辟:辟讀如僻。謂習于威儀,致飾于外,內(nèi)無真誠,與友諒之諒正相反。
善柔:假裝和善。謂工于媚悅,與友直之直正相反。工媚悅者必不能守直道。
便佞:巧言善辯。巧言口辯,非有學問,與多聞正相反。
讀法建議一
凡看文字,須先曉其文義,然后可以求其意。——程頤
歸納為落實文字讀懂文章
4、對于孔子的這種交友觀,你是怎樣理解的?
提示:友直則聞其過,友諒則進于誠,友多聞則進于明。巧言令色,鮮矣仁,故友必擇而后交,不可混搭濫交或毫無主見地被選擇。
5、齊背第7章。
(四)選擇朋友的標準有了,那怎樣選擇朋友呢?(板書:察友)
2.104.715.1715.23
1、齊讀
2、強調(diào)“為”、“由”、“安”、“廋”“舉”“廢”的語義。
3、孔子選擇朋友的方法是怎樣的?
提示: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
4、齊背
5、介紹“管寧割席”這一典故。
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礫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①讀書,有乘軒冕②過門者,寧讀書如故,歆廢書出觀。寧割席③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譯文:管寧和華歆在園子里一起拋地鋤菜。忽然,兩人看到地上有一塊金子。管寧揮動鋤頭,對待金子和瓦塊礫石沒什么區(qū)別。華歆拿起金子,丟下鋤頭,離開了。
還有一次,管寧和華歆坐在一張席子上讀書,有坐著軒車穿著冕服的人經(jīng)過,管寧照舊讀書,華歆扔了書跑出去觀看。管寧割開席子和華歆分開坐,說:“先生不是我的朋友啊?!薄?br>
評:這是管寧察看華歆的行為,考察他的興趣愛好,因華歆太看重名利而不愿意與他交朋友。
6、你在交朋友時要作選擇嗎?你又是怎樣選擇朋友的?
提示:學生說得有理的就加以肯定。
學生可能會說是“跟著感覺走”,須引導他們,若不看他們的行為,不觀察他們的經(jīng)歷,不考察他們的習慣興趣,你就無從知道他們究竟是直、諒、多聞之人還是便辟、善柔、便佞之人,混搭濫交或毫無主見地被選擇對我們的健康成長是極為不利的。
7、請學生說說時下同學中存在的一些擇友觀,并說說對這些擇友觀的看法。
擇友觀:或就近(如同桌),或有權(quán)有錢(于己有利),或傾向于選擇與他們具有相似行為方式的人做朋友,或誰對我好我就跟誰好??傊菬o標準無原則無目標。
我們應該要牢記孔子的擇友觀,
讀法建議二
凡看孔孟,且須熟讀玩味。須將圣人言語切己,不可只作一場話說?!填U
歸納為聯(lián)系自己聯(lián)系生活
第二課時
(課間播放朋友的歌曲)
(一)導入
好的朋友就像這一首首唱不完的歌……
朋友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
《周禮地宮大司徒》:“五曰聯(lián)朋友”
鄭玄注:“同師曰朋,同志曰友”。
(板書)
友,甲骨文……
孔子很重視交朋友,《論語》中有很多精辟的交友之道,現(xiàn)在讓我們簡單的復習一下昨天的內(nèi)容:
孔子擇優(yōu)的標準,齊背,(板書擇友)
孔子擇友的方法,(察友)
古人讀《論語》的方法齊讀
讀法建議一
凡看文字,須先曉其文義,然后可以求其意?!填U
歸納為落實文字讀懂文章
讀法建議二
凡看孔孟,且須熟讀玩味。須將圣人言語切己,不可只作一場話說。——程頤
歸納為聯(lián)系自己聯(lián)系生活
(二)課堂分析
俗話說“相識易得好,久住難為人”,交到了朋友,我們還必須學會怎樣與朋友相處。(板:處友)
孔子認為應該怎樣和朋友相處,找出有關(guān)語句
大致有15.15;14.34;5.17;4.26;12.23
齊讀,按照昨天學過的方法進行探究
探究問題一
1、古漢語中怨/憾/恨的區(qū)別
2、如何理解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3、之、忠的詞義
補充資料:(幻燈片)
錢穆《論語新解》
敬之:此之字有兩解:一,人敬晏子。人敬晏子,當因晏子之賢,不當謂晏子善交。一、指晏子敬人。交友久則敬意衰,晏子于人,雖久而敬愛如新。此孔子稱道晏子之德??组T論人,常重其德之內(nèi)蘊……今從第二解。
白話試譯:
先生說:“晏平仲善于與人相交,他和人處久了,仍能對那人敬意不衰。
4、5.17章的評讀
補充資料:(幻燈片)
南懷瑾《論語別裁》
《古文觀止》上有一篇,輯自《史記管晏列傳》,提到晏子的車夫,一天回家時,太太要求離婚。車夫問什么原因,他的太太說,我今天在門縫中看到你駕車載晏子經(jīng)過門口,晏子那么矮,做了宰相,名震諸侯,還是簡樸無華,自居人下的樣子。而你身高八尺,只是他的仆役,卻顯得意氣揚揚、自足自滿的樣子。你竟是這樣沒有出息,不長進的人,所以我要離婚。晏子的車夫聽了這番話,就馬上改過,力學謙卑。晏子看見他突然一反常態(tài),樣子變了,覺得奇怪,問明了原因,晏子就培養(yǎng)他,從此立志讀書,后來官拜大夫。從這個故事可知晏子有他了不起的地方,孔子尤其佩服他這個人對于交朋友的態(tài)度。他不大容易與人交朋友,如果交了一個朋友,就全始全終。
朋友之間的交往,多數(shù)人喜歡接交新友而輕慢故人,這也是人之常情。然而君子之交,依于禮義,重在相知,故淡如水。唯淡于水,故能長久。雖為久交之友,然不敢相忘,在于思朋友之德、感朋友相知之情,所以說才會“久而敬之”。
探究問題二
小組討論:選擇這五章中的任意一章,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探究問題三
讀了4.26;12.23這兩章,你是否認為
孔子很圓滑?如不是,又該如何理解?
補充資料:
中國文化中友道的精神,在于規(guī)過勸善,這是朋友的真正價值所在,有錯誤相互糾正,彼此向好的方向勉勵,這就是真朋友,但規(guī)過勸善,也有一定的限度,尤其是共事業(yè)的朋友。——南懷瑾《論語別裁》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jié)之,亦不可行也。”儒家重視人際關(guān)系的和諧,認為禮的運用,可貴之處就在于能和。以禮為美,以和為貴,但這個“和”必須“以禮節(jié)之”。按照不同階層間的界限分別用“和”。
譯文:有子說:“禮的應用,以和諧為貴。古代君主的治國方法,可寶貴的地方就在這里。但不論大事小事只顧按和諧的辦法去做,有的時候就行不通。(這是因為)為和諧而和諧,不以禮來節(jié)制和諧,也是不可行的。”
這兩個章節(jié)的現(xiàn)實意義?
補充資料:
朋友之道,平等獨立,不宜強加于人,即使忠言善告,也應適可而止;如不接受,也就算了,否則自討沒趣。這種“處世之道”,至今有用。但它之所以不僅是“處世之道”,因為它顯現(xiàn)了作為本體的某種人際關(guān)系的具體的情理刻度。過此刻度則此關(guān)系不再維系。孔學中朋友之道最宜于現(xiàn)代的社會公德,即以獨立、自主、平等的個體之間的關(guān)系為基礎(chǔ)也。
——李澤厚《論語今讀》
讀法建議三
頤自十七八讀論語,當時已曉文義。讀之愈久,但覺意味深長?!填U
歸納為領(lǐng)悟思想取其精髓
7、孔子提出了處友的各項原則,其最終目的是為了什么?
提示:為了輔仁(板:仁)
孔子講擇友也好,處友也罷(周),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有益于仁德的培養(yǎng),不是為了結(jié)黨營私謀私利(比)。因為這些處友的原則都是符合孔子的“忠恕之道”,符合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道的,故而,輔仁之功,取友為大。
結(jié)尾:
我們已經(jīng)開始了《論語》的學習我們都在路上,可能坑坑洼洼,
但是我們相信
總有一種力量,讓我們心靈激蕩
總有一種情懷,讓我們精神坦然
《論語》就是這么一種力量,這么一種情懷,讓《論語》成為我們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