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shù)學復習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2-21《桃花源記》復習學案。
一般給學生們上課之前,老師就早早地準備好了教案課件,大家在認真準備自己的教案課件了吧。只有制定教案課件工作計劃,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務(wù)!你們了解多少教案課件范文呢?為滿足您的需求,小編特地編輯了“《桃花源記》復習學案”,供大家參考,希望能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桃花源記》復習學案一、重點字詞讀音
儼yǎn然阡陌qiānmò垂髫tiáo詣yì間jiàn隔問津jīn
此中人語yù云
二.重點字詞解釋
(1)緣溪行,忘路之遠近。緣:沿著。
(2)仿佛若有光。仿佛:隱隱約約,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樣子。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屬:類。
(4)悉如外人。悉:都。
(5)具答之。具:詳盡,詳細。
(6)問今是何世。世:朝代。
(7)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具言:詳細地說出。
(8)皆嘆惋。惋:驚訝、驚奇。
(9)便扶向路。扶:沿、順著。向:先前
(10)及郡下,詣太守。及:到。詣:拜見。
(11)處處志之。志:做標記。
(12)欣然規(guī)往。規(guī):計劃。
(13)未果,尋病終。未果:沒有實現(xiàn)。尋:隨即,不久。
(14)后遂無問津者。津:渡口。
三.通假字
便要還家?!耙蓖ā把?,解釋為:邀請。
四.古今異義
(1)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妻子:古義:妻子兒女。今義:男子的配偶。
絕境:古義:與世隔絕的地方。今義:山窮水盡的地步。
(2)阡陌交通,雞犬相聞。交通:古義:交錯相通。今義:各種運輸事業(yè)的總稱。
(3)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鮮美:古義:鮮艷美麗。今義:食物味道好。
(4)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無論: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今義:表條件關(guān)系的關(guān)聯(lián)詞。
(5)不足為外人道也。不足:古義:不值得。今義:不充足,不夠。
⑹阡陌交通交通:古義:交錯相通,四通八達;
今義:各種交通運輸和郵電事業(yè)的總稱)
⑺雖與外人間隔間隔(古義:隔離;今義:距離)
外人(古義: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義:局外人)
⑻屋舍儼然儼然(古義:整齊的樣子;今義:形容很像)
⑼后遂無問津者津(古義:渡口。問津指探訪。今義:口液)
⑽說如此如此(古義:像這樣;今義:這樣)
五.一詞多義
尋:①尋向所志(動詞,尋找)②尋病終(副詞“不久”)
舍:①便舍船[舍(shě),動詞,舍棄。)②屋舍儼然[舍(shè),名詞,“房屋”)
中:①中無雜樹(“中間”)②晉太元中(“年間”)③其中往來種作(“里面”)
志:①處處志之(動詞,“做記號”)②尋向所志(志,獨字譯為做標記.與所連用,譯為所做的標記)
之:①忘路之遠近(助詞,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可譯為“的”)
②聞之,欣然規(guī)往(代詞,“這件事”)③處處志之(助詞,起協(xié)調(diào)音節(jié)作用,無實意)
為:①武陵人捕魚為業(yè)(讀wéi,動詞,作為)②不足為外人道也(讀wèi,介詞,對,向)
遂:①遂迷,不復得路(“最終”)②遂與外人間隔(“于是”)
向:①尋向所志(原來)②眈眈相向(看)
得:①便得一山(出現(xiàn))②得其船(找到)
聞:①雞犬相聞(聽見)②聞有此人(聽說)
乃:①見漁人,乃大驚(就)②乃不知有漢(竟然)
五.成語
(1)世外桃源。指不受外界影響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2)豁然開朗。形容由狹窄昏暗一下子變而為開闊敞亮。也比喻對某個道理長期思索不解后突然明白。
(3)無人問津。比喻沒有人過問或嘗試。
六.句子翻譯
(1)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漁人覺得這種景象非常奇怪,又繼續(xù)往前走,想找到林子的盡頭。
(2)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土地平整開闊,房屋整整齊齊,有肥沃的田地、明凈的水塘和桑樹竹子之類。
(3)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老人和小孩都高高興興自得其樂。
(4)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他們)自己說祖上為躲避秦朝時的戰(zhàn)亂,率領(lǐng)妻子兒女和鄉(xiāng)鄰來到這與世隔絕的地方。
(5)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他們)問現(xiàn)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晉了。
七.文學常識
《桃花源記》的作者陶淵明,又名潛,字元亮,東晉(朝代)著名詩人。
八.內(nèi)容理解
(1)描寫桃花林優(yōu)美景色的句子是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2)描寫桃花源內(nèi)美好的自然環(huán)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3)表現(xiàn)桃源人精神風貌的句子是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4)表現(xiàn)桃源人熱情好客的淳樸風尚的句子是便要還家,設(shè)酒殺雞作食和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⑹文章線索:漁人(武陵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發(fā)現(xiàn)——訪問——離開——再尋,貫穿起來。
⑺文章順序:時間先后
⑻本文中第三段描寫了桃花源人社會風尚的哪兩個方面?(簡答):生活幸福;民風淳樸。
⑼本文的哪兩件事能說明桃花源是虛構(gòu)的理想社會?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未果,尋病終。
⑽從文章那些地方知道內(nèi)容是虛構(gòu)的:從“桃源世界”,結(jié)果“不復得路”,而后“無人問津”可知。
⑾虛構(gòu)目的:描繪無剝削,壓迫,自食其力,自給自足,和平寧靜,人人自得其樂的社會,同當時的黑暗社會形成鮮明對照,表達了作者和廣大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理想社會的追求。
⑿作品意義:盡管這種理想不可能實現(xiàn),但它體現(xiàn)了人們的追求和向往,也反映出人們對現(xiàn)實的不滿與反抗。
⒀為什么“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設(shè)下懸念,使故事更加離奇
⒁“桃花源”是作者虛構(gòu)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為什么還要寫它呢?
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廣大人民的意愿?;颍簽榱思耐忻篮美硐?,追求自由生活
⒂漁人離開桃源后,還寫太守與劉子驥先后探訪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①增添神秘色彩。②暗示這是一個虛構(gòu)的無法實現(xiàn)的理想世界
⒃本文的線索是什么?圍繞這一線索作者寫出了了哪幾件事?
以漁人的行蹤為線索。三件事:逢桃林;訪桃源;尋桃源。
⒅文中哪句話表明桃源人聽了漁人的話之后,仍然想繼續(xù)在桃源生活?他們?yōu)槭裁床辉鸽x開?
不足為外人道也。源中人生活安定,桃源人能安居樂業(yè),桃源人能和睦相處。
⒆請用自己的話說出桃源人與漁人的交談都涉及了哪些內(nèi)容?
(1)問漁人從哪里來(2)桃源人向漁人說明他們來桃源的原因。
(3)桃源人向漁人詢問外界的情況。(4)漁人向桃源人介紹外界情況。
⒇留白是繪畫藝術(shù)的一種手法,文學創(chuàng)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給讀者留下了許多想象的空間,你認為本文何處運用了這種手法?試簡要分析。
例如:此人一一為俱言所聞,皆嘆惋?!熬哐浴钡膬?nèi)容和“嘆惋”的內(nèi)容都沒有具體體現(xiàn),但讀者都會結(jié)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嘆惋”的是桃花源外世事變遷,人們飽經(jīng)戰(zhàn)亂之苦。
⒇桃花源這一理想社會的特點:(1)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社會安定。(2)人民安居樂業(yè),和睦相處,平等自由。(3)化境優(yōu)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
精選閱讀
《桃花源記》
《桃花源記》教案《桃花源記》教案
教學目標:1.認識作者通過描繪“世外桃源”所表達的社會理想。2.學習本文以漁人行蹤為線索,以時間為順序,以簡練、質(zhì)樸的語言進行記敘的寫作點。3.了解古今詞義的變化。積累部分文言常用詞語。
教學重點;以行蹤為線索,以時間為順序教學時數(shù):用二課時完成。
第一課時教學過程:1.由成語“世外桃源”導入課文。引起學生閱讀課文的興趣。2.介紹作者及本文的寫作背景3.老師范讀課文4.指導學生朗讀課文(老師提出具體要求,指導學生朗讀。要求:一句讀分明;二節(jié)奏合理;三語速適中,四語句流暢;五注意音韻鏗鏘。老師也可以邊提要求邊做示范。)5.對照注釋,理解課文。(注意重點詞語的解釋。)(如果程度好的班級,可以對照課文,直接筆譯,然后站起來讀,同學補充,老師作點撥)6.第一段翻譯與評點:原文:晉太元中,武陵人捕漁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重點詞語:行:指船行。忽:說明是偶然的。之:指見到的景象。異之:為見到的景象感到詫異。窮:窮盡,走到頭。
譯文:東晉太元年間,有個武陵人以捕魚為職業(yè)。(有一天)他順著小溪劃船,忘了路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林)夾著溪水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地上)芳草鮮艷美麗,落花紛紛。漁人非常詫異。再往前走,想走到這林子的盡頭。
評點:寫漁人捕魚時偶然發(fā)現(xiàn)桃林經(jīng)過。這是故事的開端。
7.讀第2段課文,翻譯并評點:
原文: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重點詞語:舍船,丟下船。才:只,僅僅。悉:都。屬:即類,之屬:即這一類事物。
譯文:桃林在溪水發(fā)源的地方就沒有了,(緊接著)就有座山,山有個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似的。(漁人)便丟下船,從洞口進去。初進時,洞口很窄,僅容一人通過。只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敞亮。(這里)土地平坦開闊,房舍很整齊,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和桑竹一類的樹林。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狗的叫聲不斷傳來。里邊的人來來往往耕種操作的情形,男女的穿戴,都和外邊的人一樣,老人和小孩都高高興興地自由自在地娛樂。
評點:這段寫漁人進入桃花林,看到桃源人的生活環(huán)境,見到一片安寧和樂的世外天地。
朗讀第3段,翻譯并評點
原文: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shè)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br> 重點詞語:乃:竟然。妻子:妻子和兒女。焉:相當“于之”、即“從這里”。語:()告訴。足:值得?!皢査鶑膩怼?即“問從何來”。“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乃”,即“竟然”,“無論”是兩個詞。無:不要;論:說。跟現(xiàn)代漢語用的“無論”不同?!坝嗳烁鲝脱又疗浼摇?“延”,邀請。
譯文:桃花源里的人見了漁人,竟大吃了一驚,問漁人從哪里來。漁人詳盡地回答了他們。他們便邀請漁人到家中,擺酒殺雞招待他。村中聽說有這樣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桃花源的人說自己的先輩們?yōu)榱硕惚芮爻牡渷y,帶領(lǐng)妻子兒女和鄉(xiāng)親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就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和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他們問起漁人現(xiàn)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漢朝,更不要說魏晉了。漁人把自己知道的事情一一對他們說了,大家聽了都感嘆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請漁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住了幾天,漁人告辭離去。這里的人叮囑他說:“這里的情況不值得對外邊的人說啊!”
評點:這段寫漁人進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里做客及辭去的經(jīng)過。
2、3段為第二部分,是故事的發(fā)展。
朗讀第4段,翻譯并評點
原文: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重點詞語:志:同“”,做標記。“便扶向路”:向:從前,“向路”:去桃花源時走的路。詣:到……去,這里指謁見。如此:象這樣。
譯文:(漁人)出來后,找到他的船,就沿著舊路(回去),(一路上)處處做了記號。他回到武陵郡城,去拜見太守,告訴了這些情況。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尋找先前所作的標記,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原來的那條路。
讀第5段,翻譯并評點
原文: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重點詞:劉子驥,與陶淵明同時代的人,把他寫進去,表示真實可靠。
譯文:南陽的劉子驥,是一位高尚的名士,聽了這件事。很高興地前往,還沒有實現(xiàn),不久就病終了。以后就再沒有問路探訪的人了。
評點:寫漁人離開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討桃源未果的情形。這是故事的結(jié)局和尾聲。為故事的第三部分。
反復朗讀課文,做到瑯瑯上口。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1.請同學復述課文。
2.分析課文:
提問:課文以什么為線索?怎樣劃分結(jié)構(gòu)?
明確:課文以武陵漁人的行蹤為線索,按照發(fā)現(xiàn)桃林,進入桃源,出而復尋的時間順序。(完成目的一)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寫漁人發(fā)現(xiàn)桃林的經(jīng)過。(開端)
第二部分(2至3段)寫漁人進入桃花源的見聞。這是全文的重點部分,作者正是借此寄托社會理想。
2段寫桃花源中寧靜安樂的生活環(huán)境。
3段寫桃花源中淳樸的社會風尚。
第三部分(4至5段)故事的結(jié)局和尾聲。
提問:作者為什么開頭結(jié)尾寫得簡略,中間寫得詳細?
明確:文章的詳略安排都是由文章所表達的中心來決定的。本文的作者主要是通過桃花源的生活情狀來表現(xiàn)他的社會理想。反映廣大人民向往安定、幸福生活愿望的。所以中間部分要詳寫。開頭和結(jié)尾只跟故事的傳奇性質(zhì)有關(guān),所以寫得簡單。(完成目的一)
提問:根據(jù)課后練習四,談?wù)勎覀冊撛鯓诱J識作者的理想社會?
明確:作者虛構(gòu)的世外桃源,是與作者所處的現(xiàn)實社會相對照的。他生活的東晉末年是一個戰(zhàn)亂不斷、政治腐敗、民不聊生的社會。他深感痛苦和不滿,但是要想改變這種現(xiàn)實又根本不可能,于是他憧憬著一種沒有剝削、沒有戰(zhàn)亂,人民生活寧靜和樂,風氣淳樸、自由平等的理想社會。本文正是他這種理想的寫照。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愿望,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有一定進步意義的。但這樣的社會在當時的條件下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因而它只能是一種空想。桃源究在何處,無處找尋。
3.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4.背誦課文。
5.作業(yè):
(1)完成課后作業(yè)一、二、三、五。
(2)指出下列句中加點詞古今詞義的差別: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1][2]下一頁
《桃花源記》教案芳草鮮美上一頁[1][2]
《桃花源記》說課稿
老師職責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課件,大家在認真準備自己的教案課件了吧。只有規(guī)劃好了教案課件新的工作計劃,新的工作才會如魚得水!你們知道適合教案課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編輯的《《桃花源記》說課稿》,歡迎您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助益!
《桃花源記》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
(一)課文所處的地位及聯(lián)系
語文出版社編寫的九年義務(wù)教育中學語文教材七年級、八年級(上)對淺易文言文已有了一定量的編寫。通過三冊的學習,學生對文言文有一定的學習基礎(chǔ),有必要讓學生更深入地去學習、掌握文言文的其他樣式。文言散文在整個中學教育階段占有不可忽視的一席之地。在八年級(下)第七單元開始安排文言散文,三篇“記”篇幅相對前三冊出現(xiàn)的文章來得長。而《桃花源記》是這一單元的第一課,它是我國千古散文中的奇葩,傳誦千古而不衰。這一課給學生印象好壞必將影響到以后學生對文言散文學習的興趣。因此,有必要對這一課進行時代的處理,培養(yǎng)學生學習文言散文的興趣。
本單元在文體上屬于“記”一類的文字,四篇都被選入《古文觀止》作為傳誦千古的美文,學習、背誦這樣的文章對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文言語感很有幫助。教學中應該要注意引導學生,利用在學習現(xiàn)代游記類散文和其他記事散文中掌握的知識,形成能力來學習這幾篇文言課文。
(二)教學內(nèi)容
本課是本單元的重點,而作為文言文,在教學上,首先要幫助學生解決閱讀中遇到的字障礙,然后引導他們把握文章的大意,了解文章的主旨,并從現(xiàn)代的角度對文章的主旨作進一步思考,因此,本課共分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了解作者,把握“記”文體特點,疏通文意并熟讀第二課時,在整體感知的基礎(chǔ)上,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并從現(xiàn)代文的角度對文章的主旨作進一步思考,這是第一課時。
(三)教學目的
1、掌握“交通、問訊、絕境、間隔、無論、妻子”等詞的古今異義,掌握“志、尋”等字的一詞多義,及省略句的運用。
2、初步了解“記”的一般特點。
3、疏通文章
4、流利運用普通話朗讀
(四)教學重難點
1、掌握本文的重點實詞和部分虛詞
2、順暢朗讀并熟讀成誦
3、領(lǐng)會本文按漁人所經(jīng)歷的順序記敘桃花源中的所見所聞且詳略得當?shù)膶懛ā?br>
二、教學方法
1、在充分預習的基礎(chǔ)上以存疑——質(zhì)疑——解疑的模式解決字面上的翻譯。
2、運用歸納教學法學習實詞、虛詞,引導學生學會歸納同類知識點。
3、邊讀邊譯,反復朗讀增強語感。
設(shè)計意圖:
運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學習中掌握學習規(guī)律并形成習慣。
三、學法指導
1、為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養(yǎng)成查閱資料、使用工具書的習慣,課前布置學生預習,了解作者、掌握新出現(xiàn)的字詞的含義,并能翻譯全文。
2、為提高學生對文言文的語言感受能力,課堂上盡量讓學生多讀。
四、教學過程
(一)教學準備
布置預習、準備課文錄音帶、錄音機,并準備好《天仙配》音樂磁帶,小黑板。
(二)設(shè)置情景導入
現(xiàn)在請同學們欣賞一段音樂《天仙配》------(曲終)你從歌曲中聽見了什么?看見了什么?(待學生回答后歸結(jié))歌曲描繪的是一副環(huán)境優(yōu)美、夫妻怡然自樂、男耕女織的社會生活美景。這種美景過去有嗎?現(xiàn)在有嗎?將來有嗎?(學生作出回答后)不會,這只是幻想中美好的世界。誰能用一個成語來比喻?——“世外桃源”。是的,這個成語出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現(xiàn)在我們一起跟陶先生走進世外桃源吧。
設(shè)計意圖:
以音樂渲染情境,美好的音樂能吸引學生,激起學生對審美的感知和想象。
(三)預習檢查
1、全班齊讀課文。
2、教師出示卡片指名解釋字詞。
3、讓學生說說對“記”的理解。
4、指名概述課文內(nèi)容。
設(shè)計意圖:
朗讀一是為了檢查學生預習時關(guān)于字音的掌握情況;二是引導學生初步有節(jié)奏地朗讀課文,進一步地熟悉課文。卡片解詞有利于檢查學生對基礎(chǔ)知識的認知程度,符合初二學生應側(cè)重于基礎(chǔ)知識的積累原則。概述內(nèi)容符合課標要求: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nèi)容。
(四)閱讀課文
1聽課文錄音,注意讀音及朗讀節(jié)奏,進一步感知全文。
設(shè)計意圖:
錄音示范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集中學生注意力,使學生更加專注閱讀課文。
2、了解作者及背景——以《愛蓮說》及《飲酒》兩篇詩文回顧作者,并讓學生借助資料進一步介紹作者。之后,教師強調(diào)與本文創(chuàng)作有關(guān)的內(nèi)容:陶淵明生活在東晉的分裂崩亡時期和晉末的換代之際,社會矛盾尖銳,兵荒馬亂,民不聊生。他對東晉的黑暗現(xiàn)實不滿而歸隱,而對這些慘痛的現(xiàn)實,越來越堅決地否定自己所處的社會,不斷構(gòu)思和向往理想的生活圖景?!短一ㄔ从洝肪褪撬H筆繪出的理想社會圖景。
設(shè)計意圖:
讓學生簡介作者是為了讓學生養(yǎng)成通過查閱資料搜集信息的習慣并形成能力。教師的進一步補充強調(diào)則是為了后面文章主旨的理解打下基礎(chǔ)。
3、解疑、掃除文字障礙
請同學把預習中碰到的不理解的詞句指出來,同學間互相解疑,未能得到解決的疑問由老師解答明確。
設(shè)計意圖:
符合課標的閱讀要求——對課文的內(nèi)容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并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
5、在個別字、詞、句排除疑難的基礎(chǔ)上準確翻譯并反復朗讀。方法:同桌一人讀原文一人口譯,逐句疏通文章。對于串譯有不妥之處,師生共同加以糾正。
設(shè)計意圖:
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基礎(chǔ)。對于初二學生,能粗略看懂一篇文言詩詞并能嘗試著現(xiàn)代漢語把文意表達出來,已達到我們的教學目的。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節(jié)奏反復朗讀并能熟讀成誦是初中生閱讀淺易文言美文最基本的要求。
6、默讀課文沒,閉上眼睛想象一下武陵人一路上見到的景色和桃花源中的景象。
設(shè)計意圖:
引導學生熟讀課文,把握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對作者描繪的“世外桃源”有個感性認識,同時讓學生在發(fā)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fā)展思維能力,激發(fā)想象力。
(五)課堂作業(yè)(出示小黑板)
1、給劃線的字注音:便舍()船屋舍()儼然間()隔
2、解釋詞義:尋向所志()尋病終()
3、理解古今異義詞:交通妻子絕境無論鮮美
4、補充省略的成分:()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shè)酒殺雞做食。
設(shè)計意圖:
能正確區(qū)別多音字,多義詞并初步樹立古今漢語存在差別的意識,掌握文言句式,通過練習一來檢驗學生對基礎(chǔ)知識的掌握程度,二來加深印象、鞏固知識的作用。
(六)課堂小結(jié)
這一節(jié)課通過我們的合作學習,我們基本上理解了課文的內(nèi)容,并學到了不少文言實詞、虛詞。讓我們一步一個腳印隨著古人去尋幽訪古,感受祖國文化的美麗和偉大。
(七)布置作業(yè)
1、翻譯全文
2、思考課后練習二
3、背誦課文
設(shè)計意圖:
翻譯既鞏固了課文知識,又培養(yǎng)了書面表達能力。背誦突出了本課的教學目的。思考題則是為下一課作準備。
課后說明:板書是隨著課堂進行和學生需要而逐步書寫的。由于有死的教案,沒有死的教法。具體課堂操作要隨機應變,其結(jié)果不是這一篇說課稿所能預料的。
桃花源記導學案
每個老師不可缺少的課件是教案課件,大家在認真寫教案課件了。只有寫好教案課件計劃,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務(wù)!有哪些好的范文適合教案課件的?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桃花源記導學案”,希望能為您提供更多的參考。
《桃花源記》導學練案
學習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背誦課文;
2、積累常用文言詞語的用法(古今異義、一詞多義);
3、整體把握文章內(nèi)容。
4、理解作者筆下的社會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作者及作品簡介:
陶淵明,東晉詩人。名潛,字元亮。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但由于當時社會動蕩不安,他空有才智卻難以施展。他曾做過小官,因“不為五斗米折腰”,棄官回鄉(xiāng)從此過起了田園式的隱居生活。后人稱其為“靖節(jié)先生”。代表作有詩《飲酒》、《歸園田居》,散文《歸去來兮辭》等。他所作的詩文,內(nèi)容多描寫農(nóng)村生活,表現(xiàn)了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抒發(fā)他熱愛田園生活、樂于和農(nóng)民來往和不愿與統(tǒng)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樂天知命、消極適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當時華而不實的文風,明朗清新,質(zhì)樸自然,善于抓住客觀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幾筆傳神的表現(xiàn)它的形象,簡潔含蓄而富有韻味,對后代作家有較大的影響。
《桃花源詩并記》本文寫作年代大約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時陶淵明已經(jīng)五十七歲了。他拒絕同劉格的來政權(quán)合作,不滿黑暗的政治現(xiàn)實,同時由于他和農(nóng)民接近,理解他們追求理想社會的愿望,所以寫了這篇記和詩。 寄托了詩人自己的社會理想?!霸姟弊肥隽颂一ㄔ吹男纬桑柙伭艘粋€人人安居樂業(yè)的理想社會;“記”相當于詩的序。
一、預習導學:自讀課文、并完成預習檢測
要求——結(jié)合課下注釋中的注音大聲朗讀課文。
——畫出不認識的生字。畫出停頓不準的句子。
——畫文章中難解的字詞 應特別予以重視的字詞?!?p>預習檢測:【演示文稿展示】
1、給加橫線的字注音:
豁然開朗()屋舍儼然()阡陌交通()()
黃發(fā)垂髫()便要還家()及郡下()劉子驥()
詣太守()與外人間隔()
2、解釋句中劃線詞語
緣溪行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
欲窮其林仿佛若有光便舍船
才通人豁然開朗儼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悉如外人
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問所從來具答之
便要還家咸來問訊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延至其家辭去此中人語云
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 便扶向路
處處志之詣太守尋向所志
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
二、自主先學
(一)、疏通文意
要求:——結(jié)合課下注釋,小組內(nèi)合作疏通文意;不會的做好記錄。
(二)、知識點歸納 【演示文稿展示】
要求:小組內(nèi)合作,歸納本課的文言知識點
(1).古今異義詞:
鮮美句子:古義:今義:
交通句子:古義:今義:
妻子句子:古義:今義:
絕境句子:古義:今義:
無論句子:古義:今義
不足句子古義:今義;
(2).一詞多義
1、舍便舍船屋舍儼然
2、扶扶向路出郭相扶將
3、尋尋向所志尋病終
4、為捕魚為業(yè)不足為外人道
5、向?qū)は蛩卷耥裣嘞?p>6、志處處志之尋向所志
(3)
近義詞你能從課文中找出同一意思的詞語嗎?
1、沿著
2、說
3、都
4、邀請
(4)通假字
便邀還家通,。
(5)翻譯句子留、刪、補、調(diào),注意古古今異義、一詞多義
1、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2、()復前行,欲窮其林。
3、林盡()水源
4、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5、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6、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7、(?。┮姖O人,乃大驚,問( )所從來。( )具答之。(?。┍阋ā。┻€家,設(shè)酒殺雞作食。
8、()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9、()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10、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11、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p>12、()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
13、()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
14、()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15、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三)、教師解疑、點撥
三、品讀課文、展示交流 【演示文稿展示】
第一組思考題:
1、從課文題目中,你能聯(lián)想到一個什么成語?
2、你認為課文中的桃花源是一個()的地方?
3、文中描寫桃花源景色的句子有哪些?
4、文中描寫桃花源村民生活的句子有哪些?
第二組思考題:
1、桃花源人為什么要躲進桃花源?
2、他們對外面世界了解嗎?
3、“漁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漁人可能會對他們說些什么?
4、為什么桃花源人對漁人說桃花源“不足為外人道也”?
第三組思考題:
1、下面的句子說明了什么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
……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2、為什么后人尋而不得?
明確:種種描寫為桃花源增添了神秘色彩,表面上是描寫了桃花源的隱蔽,實質(zhì)上,暗示了桃花源只是作者虛構(gòu)的一種美好理想境界,寄托了作者對現(xiàn)實生活的不滿、對理想生活的向往。
總結(jié):
課文中的桃花源是一個寧靜安樂、虛無縹緲的理想社會
四、當堂檢測
(A級)
1.《桃花源記》作者,(朝代)著名詩人。
2.文中描寫桃源美好的自然環(huán)境的句子是;體現(xiàn)祥和安樂的社會環(huán)境的句子是。
3.解釋下列句中加橫線的字
①漁人甚異之()②具答之()
③復前行,欲窮其林()④欣然規(guī)往()
⑤詣太守()⑥未果,尋病終()
(B級)閱讀語段,答文后題。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1.解釋文中加點的詞語。
①緣:
②儼然:
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文段中畫線的語句。
①漁人甚異之:
②林盡水源: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3.指出這段文字中的三個成語
123
4.末句中“黃發(fā)垂髫”用的修辭方法是()
A比喻B夸張C借代D對比
5.第2段中,作者從哪幾方面對桃花源中的人們進行了描寫?
6.這段文字著重寫的是什么?由此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C級)語言運用
1、“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這句話中沒有交代漁人的答語,試說說漁人是怎樣回答的?!?p>2、“詣太守,說如此”這句話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