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微課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2-17《藥》學案。
《藥》學案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A.咳嗽(sòu)蹩(bié)進乖角(jiǎo)兒瞥(piē)了一眼
B.瘐(yǔ)斃竦(sǒng)然肩胛(jiǎ)骨窸窸窣窣(sū)
C.攫(jué)取叢冢(zhǒng)一挫(cuò)身簇(zú)成半圓
D.拗(ǎo)開搭訕(shàn)紅鑲(xiāng)邊踉踉蹌蹌(cāng)
2.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組是:
A.襤褸宛然饅頭捏一捏層層迭迭
B.油膩騷癢喉嚨瞪眼睛歪歪斜斜
C.橄欖破匾屋檐賤骨頭恭恭敬敬
D.黯淡躊躇籠罩笑嬉嬉蹌蹌踉踉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話空白處恰當?shù)囊豁検牵?br>
華大媽在枕頭底下()了半天,()出一包洋錢,交給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入衣袋,又在外面()了兩下;便()上燈籠,吹熄燈盞,走向里屋子去了。
A.抓抓塞按拿B.抓抓塞按點
C.掏掏裝摸拿D.掏掏裝按點
4.請你仿照示例,為課文《藥》寫上幾句感言。
示例:我最喜歡《騰王閣序》。驚艷天下的詞采,行云流水的思想漫流,讓人心生高山仰止之慨,心緒飄飛,任意揮灑,千古的絕唱啊!
答:
【閱讀理解與欣賞】
(一)閱讀《藥》的有關(guān)文段,回答問題。
西關(guān)外靠著城根的地面,本是一塊官地;中間歪歪斜斜一條細路,是貪走便道的人,用鞋底造成的,但卻成了自然的界限。路的左邊,都埋著死刑和瘐斃的人,右邊是窮人的叢冢。兩面都已埋到層層迭迭,宛然闊人家里祝壽時候的饅頭。
這一年的清明,分外寒冷;楊柳才吐出半粒米大的新芽。天明未久,華大媽已在右邊的一坐新墳前面,排出四碟菜,一碗飯,哭了一場。化過紙,呆呆的坐在地上;仿佛等候什么似的,但自己也說不出等候什么。微風起來,吹動他短發(fā),確乎比去年白得多了。
小路上又來了一個女人,也是半白頭發(fā),襤褸的衣裙;提一個破舊的朱漆圓籃,外掛一串紙錠,三步一歇的走。忽然見華大媽坐在地上看他,便有些躊躇,慘白的臉上,現(xiàn)出些羞愧的顏色;但終于硬著頭皮,走到左邊的一坐墳前,放下了籃子。
5.上墳時,夏四奶奶“慘白的臉上”,為什么會“現(xiàn)出些羞愧的顏色”?作者的這一細節(jié)描寫有什么深意?
答:
6.請仿照示例,說說你對選文第二段景物描寫的理解。
示例:老栓聽得兒子不再說話,料他安心睡了;便出了門,走到街上。街上黑沉沉的一無所有,只有一條灰白的路,看得分明。燈光照著他的兩腳,一前一后的走,有時也遇到幾只狗,可是一只也沒有叫。天氣比屋子里冷得多了;老栓倒覺得爽快,仿佛一旦變了少年,得了神通,有給人生命的本領(lǐng)似的,跨步格外高遠,而且路也愈走愈分明,天也愈走愈亮了。
答:
答:
7.請你細細探究一下“層層迭迭,宛然闊人家里祝壽時候的饅頭”一句在文中的含義和作用。
答:
8.作者在文中寫路的左邊和右邊的墳墓不同,把窮人和死刑、瘐斃的人的墳墓嚴格地分開,這體現(xiàn)了作者的巧妙構(gòu)思。請說說你對這一巧妙構(gòu)思的理解。
答:
(二)閱讀下面小說《鎖》,完成文后各題。
誰都有不小心的時候,老張出門倒水,隨手一帶,門“砰”地一下鎖住了。
他拎著臉盆,站在門邊發(fā)愣。熱心的鄰居擁來,想盡了辦法,結(jié)果還是——“沒門兒”。
我家大姑站在人群里眨眼,忽然她笑起來,擠到老張跟前向他神秘地說著什么,眼神一個勁兒地往南院飛。老張愁眉漸漸舒展,卻又顯得很為難①。大姑擺擺手,叫上幾個小伙子連請帶拽地拉來了南院的李小川。
小川前幾年因偷盜在勞教所呆了一年多,現(xiàn)在他成天不言不語,閃著頭在廠里干活,誰也沒聽說過他再干那號事。平時人們很難想起他來,似乎院里根本就沒這個人。
他茫然不知所措地被人們推到門前。大姑臉上浮著尷尬的笑容。拉著他連說帶比劃,老張笨拙地拿著根煙一個勁兒地往他嘴里塞,他們極力慫恿小川打開這把鎖。
小川臉有些發(fā)紅,鼻頭上沁出細密的汗珠,他低著頭,手抄在口袋里,緊抿著嘴唇,一只腳在地上來回蹭著,鄰居們期待的、好奇的目光落在他身上,一下子周圍變得異常安靜。②
他終于像是下了決心,慢慢抬起頭來,臉上皺起一種古怪的表情來,似乎想笑一笑,卻又笑不出來,他用手背拭了一下鼻子上的汗水,向鄰居要了一根舊鋸條。
他緩緩舉起手,仿佛提著根千斤重的東西,人們注意地望著他的一舉一動,后面的人起勁地往上掂腳……他忽然閉上眼睛,鋸條順著門縫往里插,手猛地一抖,誰都還不弄清是怎么回事,老張的門被打開了。
一片說不清是什么意思的“嘖嘖”聲從人們的口里發(fā)出來。小川撥開人群低著頭往南院走去。我看見大姑又開始眨眼,目光富有深意地向人們掃了一圈,隨后她急步跟上小川,滿目堆笑然而又似乎漫不經(jīng)心地問小川會不會開雙保險鎖。
小川站住了。一雙眼突然變得冰冷、冰冷的,那寒徹人心的目光遲鈍地盯住大姑僵住了的笑臉,又緩緩掃過人群,嘴角痛苦地抽搐著發(fā)出一聲低沉的冷笑。
“當”的一聲,鋼鋸條在他指間折成兩截。他用盡全力把它扔到遠遠的陰溝邊,像是扔出一件沉重且污穢不堪的東西。這一瞬間,我發(fā)現(xiàn)他的手指閃著一星紅亮的光點。
我的心驟然緊縮了,我?guī)缀跏桥苤氐搅思依铮宜坪跤X得,我的心也在滴血。
第二天,大姑家和老張家都換上了雙保險鎖。
9.請你探究一下:劃線①處,老張為什么“為難”?文中劃線②這節(jié),運用的描寫方法有哪些?這節(jié)描寫的主旨在于表現(xiàn)李小川什么樣的心情?
答:
10.為什么“我似乎覺得,我的心也在滴血”。這種感受源何而來?體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想法。
答:
11.本文雖然以《鎖》為題,卻通過鎖講述了一些生活中的道理,請概括出本文的主題。
答:
12.文章結(jié)尾處只用了18個字,但卻意味深長,請從文章構(gòu)思的角度品評一下它的妙處。
答:
【綜合學習與探究】
一、高考鏈接
13.把下列句子填在后面的橫線上,組成前后銜接的一段話。(只填句子的序號)(2004年全國高考題)
①它們好像在外面等候了多時。
②在這里看星星,星星在你眼前亮起,一直亮到腦后。
③滿天的星星肅然排列,迎面注視著你。
午夜走出帳篷,我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 你仿佛把頭伸進一座古鐘里面,內(nèi)里嵌滿活生生的星星。我頓時明白了《敕勒歌》中為什么有天似穹廬的句子。
答:
二、發(fā)現(xiàn)創(chuàng)新
歐陽修在《六一詩話》中提出對詩歌的表達藝術(shù)的要求——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這種“弦外有音,言外含意”的表象藝術(shù)實際上就是一種暗示藝術(shù)。當然這種暗示藝術(shù)不只是詩歌的專利,它被廣泛地運用到文學作品中,因為它能讓讀者產(chǎn)生積極的遐想,從而獲取比文學表象本身要多得多的信息,從而收到寓意含蓄深遠、耐人尋味的藝術(shù)效果。魯迅先生的小說《藥》,堪稱暗示藝術(shù)的精品。
《藥》中的暗示藝術(shù)是多方面的,具有“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的藝術(shù)效果。
14.請你舉例談談《藥》中的暗示藝術(shù)手法。
【參考答案】
1.B(A項的“角”應讀“jué”,C項的“簇”應讀“cù”,D項的“蹌”應讀“qiàng”)
2.C(A項的“迭”應為“疊”,B項的“騷”應讀“搔”,D項的“嬉”應讀“嘻”)
3.D
4.我最喜歡《藥》。含蓄深刻的語言,生動的細節(jié)描寫,讓人回味無窮,不加渲染烘托,寥寥幾筆,淋漓盡致地描繪了人物的性格特點。
5.因為兒子的革命黨,是官府殺死的。作者的這一細節(jié)描寫深刻地反映了革命者死后留下的孤苦無靠的老母親也不理解他的革命,深刻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嚴重脫離群眾的主題。意思對即可。
6.作者通過描寫本該是桃紅柳綠的清明卻“分外寒冷”,渲染墳場寂靜、荒涼、凄苦、寂寥、陰冷的氣氛。襯托出上墳人的悲痛心情。
7.突出亂墳崗的死人之多,暗示社會的黑暗,災難深重,表現(xiàn)了貧富懸殊、階級對立的社會現(xiàn)實,揭露了封建統(tǒng)治階級草菅人命,濫殺無辜的罪惡,為下文華、夏兩家分別在路兩邊為兒子上墳的情節(jié)做了鋪墊。
8.暗示革命者夏瑜不僅生前與窮苦的群眾有隔膜,死后也是如此,從而深刻地反映了小說的主題。意思對即可。
9.怕傷了小川的自尊心。神態(tài)、動作、心理((通過動作、環(huán)境暗示與襯托)環(huán)境(或氣氛)描寫。為難心情。
10.這種感受源于李小川的自尊受到大家傷害這件事,體現(xiàn)了作者的正義感以及對李小川的那種同情和理解。
11.主題是:通過塑造大姑的形象來揭示人們對改邪歸正的失足青年缺少起碼的信任,呼吁人們給予失足青年起碼的信任。(或:告誡人們不要拿世俗的眼光去評判失足青年的人品,應該給這些改邪歸正的青年人以最起碼的信任和理解。
12.文章以《鎖》為題,又以“鎖”列出故事情節(jié),最后以換鎖結(jié)尾,使結(jié)構(gòu)完整,體現(xiàn)了構(gòu)思的巧妙及情節(jié)的曲折。或:本文從頭到尾沒有脫離“鎖”這一主題,可撬開了鎖卻又換了鎖,這使文章的情節(jié)波瀾起伏,在平淡的結(jié)尾處,體會到了不平淡的畫龍點睛的效果。
13.③②①
14.⑴標題暗示
小說的標題為何取一個“藥”字?看過小說,品味思之,方知“藥”字之妙。它不僅只是實指華老栓愚昧地把“人血饅頭”當作治兒子癆病的“良藥”,而且更有作者匠心獨運的暗示的寓意:當今急于要治的“病”不是華小栓肉體上的癆病,而是整個國民的“精神病”,因此華老栓的藥不是治病的“良藥”;夏瑜的個人奮斗也不是“治病”的“良藥”;革命者只有喚醒民眾,才是推翻黑暗社會、拯救國民的“良藥”。可見由于《藥》的暗示藝術(shù),便表達了極其深刻的題旨,可謂著一字而“盡得風流”。
⑵線索暗示
《藥》有明、暗兩條線索,暗線主要是通過暗示手法來設置的。明線寫華老栓買“藥”暗示革命者夏瑜的鮮血被群眾所吃;明寫茶客談“藥”,暗示夏瑜的身份和牢中的斗爭精神;明寫夏四奶奶和華大媽上墳,暗示“華夏”民族悲劇的原因:兩位母親都不知道兒子是怎么死的:一個為革命獻身,母親不理解;一個被愚昧吞噬,母親不知道。作者用暗示設計一條暗線,大大深化了小說的主題:如果單寫華家的故事,只能反映當時群眾的愚昧落后;如果單寫夏家的故事,只能贊揚當時的民主主義革命者的斗爭精神;而用明暗線索結(jié)構(gòu)則說明了:革命者只有喚醒民眾,才能取得革命的勝利,這才是救治民眾、救治社會的真正“良藥”。
⑶人名暗示
小說寫華、夏兩家的悲劇故事?!叭A”、“夏”暗示了“華夏民族”之意。華老栓具體暗示了辛亥革命前的人民群眾。栓,是塞子的意思。華老栓、華小栓,暗示當時廣大群眾(從父輩到兒輩)的腦子仍被封建的愚昧落后思想所塞住,尚未覺醒,瑜是美玉,夏瑜不僅暗示指真實的革命者秋瑾,而且暗示他是華夏民族的精英,即先進的革命者。
⑷人物暗示
《藥》中的每一個人物都有深刻的暗示意義。華老栓,暗示父輩的愚昧落后,而華小栓的命運則暗示由于父母輩的愚昧而造成下一代的悲劇。夏瑜的遭遇,暗示了當時的革命者脫離群眾,不被群眾所理解的悲哀??荡笫暹@個劊子手的形象,暗示著統(tǒng)治者幫兇是何等兇殘、丑惡。華大媽、夏四奶奶,則暗示了做母親的也不知道兒子是怎么死的可悲現(xiàn)實!至于茶客中的“花白胡子”和“二十多歲的人”,則暗示了從老到少的群眾的麻木不仁。作者用人物暗示了嚴峻的現(xiàn)實和悲慘命運,“意在引起療效的注意”,催人警醒!
⑸環(huán)境、景物暗示
小說開頭寫“秋天的后半夜,……什么都睡著”和后面的“街上黑沉沉的一無所有,……可是一只也沒有叫?!边@兩段環(huán)境景物描寫至少有三個方面的暗示作用:①這種異常單調(diào)和陰暗的環(huán)境、景物,與華老栓爽快和充滿希望的心情,形成十分鮮明的對照,暗示華老栓希望破滅的必然性;②為夏瑜的犧牲制造孤寂肅殺的氣氛,暗示了革命者脫離群眾的悲哀;③暗示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的陰暗、凄涼和恐怖。
又如第四部分寫夏瑜的墳上“分明有一圈紅白的花,圍著那尖圓的墳頂”,這不被夏四奶奶理解的花圈,正是作者精心設計的暗示筆法。它暗示了盡管反動派對革命者進行殘酷的鎮(zhèn)壓,還是有人在紀念革命烈士,革命者并沒有被斬盡殺絕,革命的火種是撲不滅的,這樣給人以希望和鼓舞。
相關(guān)推薦
藥
藥
教學目的
一、領(lǐng)會《藥》的思想內(nèi)容與藝術(shù)特色。
二、通過課文了解情節(jié)與人物性格的關(guān)系。
三、通過課文學習分析情節(jié)結(jié)構(gòu)(特別是雙線結(jié)構(gòu))和歸納主題的方法。
教學時數(shù)三教時
第一教時
教學要點
一、了解本文的時代背景和社會環(huán)境。
二、理清本文的情節(jié)結(jié)構(gòu)。
導入新課
(略)
指導預習
學生閱讀“預習提示”,教師提問并歸納“提示”要點。
研習新課
一、初讀課文,了解小說的時代背景和社會環(huán)境。
要求:
(1)請把能體現(xiàn)小說時代背景和社會政治情況的有關(guān)人物服飾、語言、環(huán)境描寫的文句勾畫出來。
教師巡堂點撥,逐步縮小范圍(尤其是環(huán)境描寫方面的),引導學生把“思考和練習”一的1—4句畫出即可。
(2)討論:作者通過上述描寫,反映了怎樣一個典型環(huán)境?
教師引導學生歸納:本文反映的是清末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時期。一方面是清政府對革命者的殘酷鎮(zhèn)壓;另方面是革命者絕不會因遭受挫折而消沉。(完成“思考和練習”一)
二、二讀課文,理清本文的情節(jié)結(jié)構(gòu)。
“所謂情節(jié),就是小說中用以表現(xiàn)主題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組織的生活事件。”學生第二遍閱讀課文時要求準備:
(1)講述《藥》所包含的兩個故事,要把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發(fā)展變化與結(jié)局交待清楚,要給小說的四個部分各擬一個小標題。
(2)討論:《藥》的情節(jié)包括幾個部分;比較兩個故事敘述方法上的區(qū)別。
(3)討論:小說兩條線索是怎樣連接、交織、融合在一起的。
在以上講述和討論過程中,教師訂正、篩選學生的語言,板書小說明、暗并行的雙線結(jié)構(gòu)圖,同時完成“思考和練習”三第一部分。
板書依次出現(xiàn)的順序應是:1.華家的故事情節(jié);2.夏家的故事情節(jié);3.兩個故事的開端、發(fā)展、高潮、結(jié)局;4.明、暗線;5.兩條線索的連接、交織、融合的地點。主題暫不板書,待分析完人物后再歸納。
第二教時
教學要點
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
小說是通過故事情節(jié)來展示人物性格表現(xiàn)主題的。下面我們就來看看《藥》的“情節(jié)的設計是否有力地表現(xiàn)了人物性格”。
華老栓(《藥》的主人公)
1.華老栓的身分與社會地位是怎樣的?
一個沒有覺悟的勞動群眾,經(jīng)濟困難(如,“滿幅補釘?shù)膴A被”),地位低下(如,“兩個眼眶,都圍著一圈黑線”還要對客人“笑嘻嘻的”)。
2.華老栓有哪些性格特征?
愚昧、落后。他愛子心切,深信人血饅頭能夠治兒子的病,他能為買到這種藥深感“爽快”(如,對他“……覺……變……得……有……”這些充滿信心的神情描寫。完成“思考和練習”四、2),感到“幸福”(如,對他“……別的事情,都已置之度外了……”的心理描寫。完成“思考和練習”四、3),他只關(guān)心兒子,對革命不關(guān)心更不理解,不知他兒子吃的人血饅頭正是革命者的鮮血(見“……那紅的還是一點一點的往下滴”)。這又表現(xiàn)了他麻木、無知。但他又和一切勞動者一樣,具有勤勞、善良、儉樸的品格(見:高潮部分對老栓的外貌、動作的直接描寫和側(cè)面描寫;開端部分有關(guān)對老栓的動作描寫;如,“老栓接了”顯得莊重,“抖抖的裝”顯得激動,“按了兩下”顯出小心瑾慎,這些都聯(lián)系著他內(nèi)心活動顯現(xiàn)著性格;再如,“吃一驚”不但寫出場面的可怕,并顯現(xiàn)了老栓的膽怯,“按一按”寫出了老栓的錢來得不易和對錢的珍惜,以及對兒子醫(yī)病的渴盼,“摸出洋錢,抖抖的想交”寫出了他對錢珍惜及驚懼神態(tài),又“不敢拿他的東西”更體現(xiàn)了他的膽怯與善良及其矛盾心情),應當說這些才是他性格的主要方面。
3.作者對他的態(tài)度怎樣?
可用“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來概括。既同情他的不幸,又批判他的愚昧落后;他的愚昧落后是封建統(tǒng)治者長期統(tǒng)治造成的。
夏瑜(《藥》的主人公)
分析之前,教師可介紹一些夏瑜這個人物形象的背景材料,補充資料四“關(guān)于秋瑾烈士被并適當講解一些生活原型與藝術(shù)典型的關(guān)系。分析夏瑜時應緊扣課文進行分析。
夏瑜在作品中沒有出場,作者主要是通過劊子手和茶客的談話來側(cè)面描寫他的行為思想。
1.夏瑜的身分、家境和對革命的認識是怎樣的?
夏瑜是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者。家境貧寒,對革命矢志不渝,具有革命者英勇無畏、大義凜然的英雄氣概和為革命而獻身的精神。
2.作者對他的態(tài)度怎樣?
既贊揚其精神,也形象地指出他的斗爭的悲劇性;即,他的主張、行動、犧牲未能贏得群眾的理解、支持、同情;但他的犧牲并非毫無影響。(參見高潮和結(jié)局部分)
康大叔
1.他的身分與社會地位是怎樣的?
是封建統(tǒng)治階級統(tǒng)治和鎮(zhèn)壓群眾的工具,是直接殺害夏瑜的兇手,但還不是罪魁禍首。他對群眾蠻橫兇惡;對革命極端仇視。是個窮兇極惡貪得無厭的劊子手。(其間可聯(lián)系人們對他的“笑”和“敬”的后面隱藏著“怕”來分析,適時完成“思考和練習”二)
2.康大叔有哪些性格特征?
他兇暴、殘忍、貪婪、無恥(可用關(guān)于對他的語言、裝束、動作描寫,尤其是那些動詞的使用來分析,如:嚷、搶、扯、裹、塞、抓、擔、捏、哼——表現(xiàn)了他的兇狠、貪婪;闖、披、散、捆、嚷——表現(xiàn)了他的蠻橫、兇暴。并通過對作者選詞的推敲,同時完成了“思考和練習”五)
作者以鮮明的愛憎描寫了以上三個人物,也可說是三類人物的典型;即,資產(chǎn)階級革命者、人民群眾和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爪牙,情節(jié)的設計有力地表現(xiàn)了人物性格。至于對一幫茶客的分析,教師可參看教參。華大媽的性格與華老栓有相似處,這里從略;夏四奶奶的性格,可在講授課文《夜》時再聯(lián)系著談。
第三教時
教學要點
一、歸納《藥》的主題。
二、聯(lián)系《藥》的情節(jié)初步理解閱讀小說時要注意的情節(jié)設計的后兩個“是否”。
教師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上兩節(jié)課的授課內(nèi)容后,布置學生討論以下四個討論題。
1.《藥》的主題是什么?
在學生分析小說主題時,教師應按單元知識向?qū)W生提出:“首先要從人物、情節(jié)、環(huán)境出發(fā),進行認真的考察?!薄捌浯?,還得了解小說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和作家創(chuàng)作小說的動機。”
在討論時學生可能提出多種見解,教師也不妨將教參“補充資料”的五種提法出示,以引起學生討論。我們的意思是贊成課文“預習提示”的見解,因為其中注意到了作者的創(chuàng)作動機?!端帯返闹黝}可作以下概括:
小說通過描寫華、夏兩家的悲劇,控訴了封建制度的罪惡,揭露了封建統(tǒng)治階級鎮(zhèn)壓革命和愚弄人民的反動本質(zhì);更重要的是,它通過“藥”這一發(fā)人深省的事件,表現(xiàn)了群眾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作品反映了當時殘酷的現(xiàn)實,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
2.根據(jù)本文主題,談談你是怎么理解作品把夏瑜的英勇獻身作為暗線來安排?這樣寫,對表現(xiàn)主題有什么好處?(完成“思考和練習”三要求回答的)
3.《藥》的標題有什么作用?
揭示主題。討論這個問題時,教師應照應起始課釋題時留下的懸念來作結(jié)。
4.單元知識短文中指出:“閱讀小說時,要注意情節(jié)的設計是否有力地表現(xiàn)了人物性格,情節(jié)的發(fā)展是否由人物性格的內(nèi)在力量所推動,人物的行動和行動方式是否由其獨特性格決定的?!甭?lián)系《藥》的情節(jié)發(fā)展談談你的一點看法。
這些問題的回答應當說都是肯定的。第一個“是否”由于在分析人物時學生已有較多的感性認識,這里討論可著重討論后兩個“是否”。教師可有意識地引導學生以課文第四部分(結(jié)局)為例來研究,一方面易于達到目的,另方面也可加深這部分思想內(nèi)容的理解。根據(jù)討論情況,教師可適時提出啟發(fā)性的問題。
(1)第四部分(結(jié)局)為什么會出現(xiàn)華大媽、夏四奶奶上墳這個情節(jié)?為什么在夏瑜的墳頭上會出現(xiàn)花環(huán)這一細節(jié)?
由于小栓的病未能對癥下藥,死是必然的。兩位母親在“這一年的清明”要去上墳,正是母親對親子之愛驅(qū)使;至于墳頭上要出現(xiàn)花環(huán),不但是為了展示華大媽和夏四奶奶的愚昧不理解,更重要的是革命者夏瑜的思想行為并非毫無影響的必然顯現(xiàn)。因此說華大媽、夏四奶奶上墳以及夏瑜墳頭上的花環(huán)這一情節(jié)和細節(jié)的出現(xiàn),都是由人物性格的力量推動的。學生只要談得出或理解到這些,可說對情節(jié)的發(fā)展與人物性格的關(guān)系有了初步的理解。
(2)為什么夏四奶奶上墳時,見華大媽坐在地上看她,便有些“躊躇”,臉上出現(xiàn)“羞愧”?
因為,一方面她不理解她兒子的行為是革命的,另方面她又懷念被清政府殺害的兒子,但又怕人發(fā)現(xiàn),她的表情,正是她這種內(nèi)心隱秘的矛盾心理的反映(完成“思考和練習”四、4)學生只要能談得出或理解到這些,就是對人物的行動和行動方式是由其獨特性格決定的有了初步理解。
布置作業(yè)以學習小組為單位,每小組選出一名對戲劇創(chuàng)作較有興趣的學生執(zhí)筆,用《藥》的第三部分(高潮)內(nèi)容為材料,以《茶館人物譜》為題,將該部分改為獨幕?。ㄕn外“思考和練習”六的要求可納入其中),然后集體修改,利用課外活動時間作匯報演出(各組演出時間不超過15分鐘)
藥---題意背景簡介情節(jié)結(jié)構(gòu)人物形象景物描寫
題意(三層含義)
1.人血饅頭不是藥,這迷信的結(jié)果,只會使人早日喪生。
2.夏瑜式的奮斗和犧牲也不是藥,救不了社會的病苦,喚不起愚昧群眾的覺悟。
3.真正療救中國──華夏,只有舍此另找新藥,能根治脫離群眾這一癥結(jié)的新藥。
小說標題為《藥》,寓意深刻。窮苦的城市貧民以革命者的鮮血作為治病的良藥,這是何等可悲的社會現(xiàn)實!革命者應該吸取歷史教訓,克服脫離群眾的弱點,發(fā)動群眾起來共同斗爭,這樣才能推翻黑暗社會,這對于革命者是一劑良藥。一個“藥”字,不僅簡明而集中此揭示了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同時也尖銳地向讀者提出了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
魯迅在小說中指出:人血饅頭是醫(yī)不好小栓的癆病的,辛亥革命也醫(yī)治不了社會的病癥,只有充分揭露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罪惡,喚起人民的覺悟,推翻整個封建制度,才是改造舊中國,拯救勞動人民的良藥。這就是魯迅用“藥”作這篇小說題目的用意。
背景簡介
這篇小說寫于1919.4.25,“五四”運動爆發(fā)前夕,小說以1907年資產(chǎn)階級民主主義革命家秋瑾被害事件為背景,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國的社會現(xiàn)實。
《藥》是描寫辛亥革命時代的作品。辛亥革命后,清朝的封建統(tǒng)治雖然被推翻了,但是,由于領(lǐng)導辛亥革命的資產(chǎn)階級同封建勢力和帝國主義實行妥協(xié),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務。
資產(chǎn)階級舊民主主義革命是嚴重脫離群眾的,空想依靠少數(shù)人的力量(包括用恐怖手段)代替群眾的革命運動。1907年,光復會的成員徐錫麟刺殺安徽巡撫恩銘,事敗被捕,恩銘的親兵殘酷此挖出徐的心肝炒食。不久,光復會的另一成員秋瑾被捕于紹興城的“古軒亭口”。
魯迅對他們的被害很是悲痛,同時又結(jié)合自己的經(jīng)驗,深感人民不覺悟,革命是不會成功的?!拔逅倪\動”前夕,在俄國十月革命的感召下,魯迅為了“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以秋瑾被殺害的事件為背景,寫了《藥》,正確地總結(jié)了辛亥革命失敗的歷史教訓。啟示人們:只有發(fā)動群眾,革命才能成功,中國才能得救。
關(guān)于《藥》中人物姓氏的理解
華夏兩家,合稱“華夏”,中國古代稱“華夏”,華夏兩家代表中國,中國那時候就那樣子;辛亥革命脫離人民,人民落后不覺悟。但如果不是為著暗喻中國,“秋瑾”勿須叫“夏瑜”,華老栓一家不一定非姓“華”不可。
情節(jié)結(jié)構(gòu)
一、明寫華老栓買“藥”,暗寫夏瑜犧牲。
開頭寫陰暗氣氛,接著寫華老栓拿著好不容易積攢下來的血汗錢去買“藥”的情景,然后寫他懷著無限希望回家。──情節(jié)的開端
二、明寫華老栓夫婦煨“藥”和華小栓吃藥,暗寫革命者夏瑜的血被吃。
從華老栓夫婦煨“藥”和看著華小栓吃“藥”的描繪中,可以看出他們愛子心切和深信人血饅頭是治病的良藥。華小栓吃“藥”的情景和他吃“藥”后的咳嗽,預示著華小栓的悲劇命運。──情節(jié)的發(fā)展
駝背五少爺?shù)讲桊^,在結(jié)構(gòu)上有過渡作用。
三、明寫劊子手和茶客們談“藥”,暗寫革命者在獄中的英勇斗爭。
開頭寫華老栓的辛勤勞動,接著寫“闖進”來的一副兇相的劊子手康大叔,他先自欺欺人地吹噓“藥”,又懷著爐羨的心情介紹了他的同伴牢頭阿義和出賣革命者的夏三爺,然后作者又借他的口講述了夏瑜的英勇無畏和堅貞不屈;而駝背五少爺?shù)热藢λ腥碌姆磻瑒t再次反映了各階層群眾愚昧的精神狀態(tài)。──情節(jié)的高潮
這一部分人物最集中,作者把不同人物都清晰地刻畫出來了,在這么多的人物中,竟然沒有一個略表同情的,作者從深沉的悲痛中暗示了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
四、明寫華大媽和夏四奶奶上墳,暗寫革命者死后的寂寞與悲涼。
作者寫了華大媽因兒子吃了“靈藥”,仍不免一死的悲哀與空虛,并刻畫了夏四奶奶傷心羞愧的感情,反映了夏四奶奶對兒子的不理解,同時也寫了華大媽對夏四奶奶的關(guān)心。墳場的景物描寫渲染了悲涼的氣氛,而花圈的描寫則表現(xiàn)了革命的希望和作者對革命的關(guān)心。──情節(jié)的結(jié)局
兩條線索通過刑場、茶館、墳地等場景由連結(jié)到交織,最后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完整的故事。
作者之所以把華老栓一家的悲慘遭遇作明線來寫,而把革命者夏瑜的英勇斗爭作為暗線來寫,是由小說所要表現(xiàn)的主題所決定的。把明線暗線交織在一起寫,特別是選擇華老栓的小茶館作為主要場景,讓各種人物聚集在一起,可以簡明地表現(xiàn)人物間的復雜關(guān)系和各自性格,使情節(jié)集中,結(jié)構(gòu)嚴謹,更好突出主題。
《藥》的人物形象
作者以愛憎分明的感情,塑造了幾個不同類型的人物形象,深刻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題。
1.華老栓──當時社會中一部分沒有覺悟的勞動群眾的代表
勤勞善良:經(jīng)營小茶館,借以維持一家三口的生活,為了給兒子治病,不惜拿出長期辛勤積攢的錢。但到了買“藥”的市場──刑場,卻吃了一驚,不敢走近,退到一家鋪子屋檐下發(fā)愣??吹娇荡笫逑駜砂训兜难酃猓痰盟s小一半,一再吃驚,在他的眼里,看殺人的閑人竟像“鬼似的”,當劊子手給他“良藥”──人血饅頭時,他卻不敢去接。這是他性格中本質(zhì)的一面。
愚昧麻木:用人血饅頭治病,是一種迷信,他卻深信不疑,為有機會去買“藥”而感到爽快、幸福,買到“藥”后,無比興奮。他對人血饅頭來歷的態(tài)度上表現(xiàn)更為突出,只關(guān)心自己的兒子,偏不想一想,手中饅頭所蘸的人血不正是來自別人的兒子嗎?對劊子手康大叔是那樣地卑躬屈膝,他完全不理解什么是革命,對革命者的死無動于衷,對敲詐他的騙子,毫無認識,以為是好心,結(jié)果上當受騙,人財兩空。這是他性格另一個重要方面──即消極落后的一面。
他拮據(jù)的生活,卑賤的地位,久病的獨子,渺茫的前途,確實令人同情。他愚昧麻木,極端自私,為封建統(tǒng)治者長期奴役的產(chǎn)物,他不敢同命運抗爭,逆來順受,確實令人可憎,所以作者對他既同情又批判。“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2.夏瑜──資產(chǎn)階級民主主義革命者的形象(通過劊子手的談話側(cè)面描寫他)
堅貞不屈、視死如歸:在獄中堅持斗爭,宣傳革命,甚至勸“牢頭造反”,還要在老虎頭上搔癢,聲稱“這大清的天下是我們大家的”,盡管挨打,不但沒有絲毫的恐懼和膽怯,反而覺得阿義不覺悟而可憐他。他為革命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孤獨與寂寞:但他對如何造反,如何打天下,是不清楚的。他在獄中竟勸極端頑固的牢頭阿義造反,把阿義錯當群眾,而群眾在他眼里是“可憐蟲”,夏瑜的革命理想和革命行動連自己的母親也不能理解,兒子為革命犧牲,她感到“羞愧”,更可悲的是:他的鮮血竟被貧窮、善良的華老栓當做一種“藥”給兒子治病。他宣傳的革命道理,二十多歲的人“感到氣憤”,他挨了打,駝背、花白胡子感到高興。他說阿義可憐,茶客們說他瘋了。他被殺害時,“潮一般”的人在看熱鬧。從這些事實可以看出他脫離群眾是孤獨與寂寞的。
夏瑜的犧牲,只是給母親帶來了悲哀和羞愧,給華老栓提供了一味假藥,給劊子手一份詐騙錢財?shù)馁Y本,給看客們一次鑒賞殺人的盛舉,給茶客們增添了無聊的談資。這一慘痛事實,一方面極其深刻地揭露封建統(tǒng)治者對廣大人民思想毒害的嚴重程度,一方面也顯出辛亥革命的失敗,是與資產(chǎn)階級革命者脫離群眾分不開的。
當然夏瑜的死并不是毫無意義。小說寫夏瑜墳頂上“有一圈紅白的花”不很整齊,倒也有精神,表明還有人紀念革命烈士,革命者并沒有被斬盡殺絕,革命火種是撲不滅的,在黑暗中給人以希望。
3.康大叔──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爪牙
兇殘、暴虐、貪婪無恥:他是一個劊子手,替主子殺害革命者,公開宣揚革命有罪,告密有功,毆打革命者有理。詐騙群眾,出賣革命者的鮮血,宣傳人血饅頭是治病的良藥。總之,從外貌、行動、語言中顯示了他的野蠻和兇殘的本相、卑鄙的靈魂。在他身上集中體現(xiàn)了封建統(tǒng)治者及其走狗的可憎面目。
借麻木的民眾喚醒民眾的麻木,借兇殘的劊子手控訴劊子手的兇殘,借失敗的革命者剖析革命者的失敗,正是這幾個形象在體現(xiàn)主題上的深遠意義。
4.阿義──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幫兇
兇殘、貪婪、頑固:為了榨取夏瑜的油水去盤問夏瑜,聽到夏瑜的宣傳,竟打夏瑜的嘴巴,等夏瑜犧牲后,拿走夏瑜身上的衣服。
5.夏三爺──出賣靈魂的勢利之徒
卑鄙自私:為了獨得賞銀,喪心病狂告發(fā)侄兒,顯示了他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反動立場。
6.死者的家屬和茶客(華大媽、華小栓、夏四奶奶、駝背五少爺、花白胡子、二十多歲的人)
他們精神麻木、愚昧落后,是封建統(tǒng)治者施行愚民政策的結(jié)果。
《藥》的景物描寫
“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陽還沒有出,只剩下一片烏藍的天;除了夜游的東西,什么都睡著?!焙汀敖稚虾诔脸恋囊粺o所有,只有一條灰白的路,看得分明。燈光照著他的兩腳,一前一后的走。有時也遇到幾只狗,可是一只也沒有叫?!本拔锸沁@樣的單調(diào)和陰暗,一方面寫華老栓爽快和充滿希望的心情,形成十分鮮明的對照,另一方面為夏瑜的犧牲制造了沉寂肅殺的氣氛。
華老栓出發(fā)買“藥”,“而且路也愈走愈分明,天也愈走愈亮了”和買“藥”回來時,“太陽也出來了;在他面前,顯出一條大道,直到他家中,后面也照見丁字街頭破匾上‘古□亭口’這四個黯淡的金字。”是用景物烘托把華老栓的心理活動“精神興奮和對兒子的命運充滿信心”突出了,這就更好地突出了華老栓的愚昧。
第四部分描寫了寒風、枯草、禿樹、烏鴉等景物,制造了一種很強烈的悲涼氣氛。既烘托了兩位母親極為凄慘的心情,又能激起讀者對革命者的悼念,對受害者的同情。
《藥》教案
《藥》教案
一、教學目的:
1、了解小說所反映的辛亥革命時期的中國社會。
2、了解小說明、暗兩條線索。
3、認識小說中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
4、深刻認識小說主題。
二、教學重點:小說的情節(jié)、人物和主題。
三、教學難點:小說主題的深刻認識。
四、教學方法:以導讀、研討為主,輔之以點撥、釋疑。
五、教時設想:因時代較遠,加之高一學生要真正讀懂《藥》相對困難,因而安排四課時。
第一課時在初讀文意的基礎(chǔ)上著重了解時代背景,第二課時著重理清情節(jié)
和讀懂小說內(nèi)容,第三課時著重分析人物形象和把握主題,第四課時著重
研討場面描寫、景物描寫及其作用,以及“設疑探微”、課后練習等內(nèi)容。
(本教案的教學問題均可制作成教學多媒體組織教學,若條件不具備也可直
接組織教學。)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1、了解課文內(nèi)容,訓練概括能力。
2、了解時代背景。
一、由“單元導讀”——談介魯迅——導入新課:
1、專心初讀(默讀)課文,獲取初讀感知(有條件也可讓學生在預習課文的基礎(chǔ)上觀看《藥》的故事片),四部分內(nèi)容分別用4-5個字概括:一、老栓“買”藥;二、小栓“吃”藥;三、茶客談“藥”;四、華大媽上墳。
2、抽學生談談讀后(或觀后)的初感。交談后明確:《藥》是出悲?。ū瘎∈菍⑷松袃r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悲在何處(脫離群眾)——怎樣寫悲的?(《藥》是以小說這種體裁形式表現(xiàn)了辛亥革命脫離群眾這出深刻悲劇的)
二、了解小說知識:
1、小說是一種怎樣的文學體裁?
(小說是一種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具體的環(huán)境描寫,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來反映社會生活的敘事性文學體裁。因此“情節(jié)、環(huán)境、人物”是小說的三要素。)
2、閱讀小說有那些基本方法?(了解背景——把握主題——理清情節(jié)——分析人物)
三、了解背景(環(huán)境):
1、《藥》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xiàn)實?
(小說反映了辛亥革命時期的中國社會現(xiàn)實:封建專制,貧窮落后,民眾愚昧麻木不覺悟。)
2、《藥》哪些地方描寫了民眾的愚昧麻木不覺悟?
(指出并明確:如對“老栓買藥”、“刑場看客”、“茶客談藥”,尤其是“二十多歲”的青年人對夏瑜獄中英勇表現(xiàn)的“氣憤”,夏四奶奶的“羞愧”,以及兩位母親對兒子死因不理解,毫不醒悟的描寫,都深刻反映了民眾的愚昧麻木不覺悟,也層層深入地揭示了悲劇的最處。)
四、布置作業(yè):結(jié)合課后第一題,閱讀思考小說的情節(jié)是怎樣展開的?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1、理清小說情節(jié)。
2、讀懂小說內(nèi)容。
一、研討情節(jié):《藥》是圍繞明、暗兩條線索展開情節(jié)的:
明線:老栓買藥→小栓吃藥→茶客議藥→藥的效果(華大媽上墳)(四個場面分別寫了時間、地點)
暗線:夏瑜被害→夏瑜(血)被吃→夏瑜被議→血的悲劇
二、理解各部分內(nèi)容:
1、開頭的時令描寫勾勒出了黎明前的什么特征?
(陰暗、凄清,還有幾分恐怖——暗示當時的時代特征。)
2、華老栓走到街上,天氣本來比屋里“冷得多”。為什么“倒覺爽快”?在這以前心情怎樣?在這以后心情又怎樣?
(在“爽快”之前的心情是沉重的;在“爽快”之后的心情則是由“發(fā)冷”吃驚——
“慌忙”、“躊躇”——精神興奮。)
3、第三部分“中間開花”,貫通前后:
a、華老栓的兩個眼眶為什么“都圍著一圈黑線”?(聯(lián)系(一)是因連夜買“藥”所致。)
b、康大叔接連嚷了八個“包好”,分別包含了什么意思?(前四個標榜這人血饅頭“與眾不同”,因是革命者的鮮血染成;后四個是針對小栓“不住的咳嗽”而發(fā),自我嘲弄這人血饅頭治病無效。)
c、康大叔同茶客說了些什么?說明什么?(他講的是夏瑜被捕的原因和在獄中的表現(xiàn),說明革命者的英勇,劊子手的兇殘,奸細的卑劣,群眾的愚昧——點明了悲劇根源)
4、第四部分夏四奶奶為什么“現(xiàn)出些羞愧的顏色”?又為什么“瞪著眼只是發(fā)怔”?華大媽兩次提出“我們還是回去罷”,各包含著怎樣的意思?(總的寫出兩位母親對兒子死因不理解,毫不醒悟,進一步點名了悲劇的最悲處。)
5、小說結(jié)尾夏瑜墳上為什么“平空”添上了一個“花環(huán)”?
(這是為了表明有人懷念夏瑜,革命的火種并沒有被撲滅,革命后繼有人。這花環(huán)添
得“平空”,但很有必要,很有深意。)
三、布置作業(yè):找出課文中描寫華老栓、夏瑜、康大叔等人物的文字內(nèi)容,概括他們的
性格特征,并思考小說主題。
第三課時
教學重點:1、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2、把握小說主題。
一、分析人物:
A、人物形象:華老栓:一個既勤勞善良又愚昧麻木的勞動人民。(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夏瑜:一個既英勇不屈又嚴重脫離群眾的年輕的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者。
康大叔:一個兇狠貪婪為統(tǒng)治階級效勞屠殺革命者的劊子手。
B、人物描寫:通過對華大媽、華老栓、康大叔、夏四奶、刑場看客等描寫,栩栩如生
而又入木三分地刻畫了人物群像。(六處人物描寫:??)
二、明確標題含義:
1、小說標題有何意義?
(明確:“藥”是人血饅頭。但它蘸的是一個舊民主主義革命者的鮮血,故就有了其特殊的意義:人血饅頭醫(yī)不好群眾肉體上的?。毁Y產(chǎn)階級革命者的鮮血也治不了群眾精神上的病——迷信、落后、愚昧、麻木、不覺悟。)
2、那么什么是療治中國社會的良藥?(進行一場真正由民眾參加的改造舊中國的革命)
3、研討“題五”:“藥”(蘸有革命者鮮血的人血饅頭決不是療治人體疾病的藥)
藥(什么是治療中國社會的良藥?)
藥?。撾x群眾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不是治療中國社會的良藥)
三、深刻認識主題(補發(fā)資料《干粗活的人和雙手白凈的人》研討明確):
1、兩個作品有哪些不同點?(A、國別不同:一個是中國作品,一個是俄國作品;B、一個反映的是“秀才革命”與農(nóng)民的問題;一個反映的是“秀才革命”與工人的問題。C、一個去買“人血饅頭”治??;一個要去把絞死他的那根繩子搞到手,希望帶來“好運”。)
2、兩個作品反映的主題有什么共同點?(A、兩者都反映了民眾的“精神病”:迷信、落后、愚昧、麻木、不覺悟。B、兩者都揭示了資產(chǎn)階級革命脫離群眾的弊病。C、夏瑜和“白手的人”都是“秀才革命”的犧牲品。)
3、由此可按“人血饅頭”→“藥”→“藥效”→“什么是真正的藥?”的過程研討揭示主題:《藥》通過華、夏兩家的悲劇,揭露了封建統(tǒng)治階級鎮(zhèn)壓革命和愚弄人民的反動本質(zhì),指出喚醒民眾,擺脫封建社會精神毒害的重要性,啟示人們?nèi)ヌ骄刊熅戎袊B(tài)社會的良藥。
4、“藥”也是小說的懸念:
(老栓要人血饅頭干什么?如此殘酷而血腥的藥,其藥效到底如何?什么才是改造中國社會的真正良藥?這一個個同“藥”有關(guān)的懸念也正是該小說引人入勝、發(fā)人深省之處。)
四、布置作業(yè):找出小說的場面描寫、景物描寫的內(nèi)容,并思考其表達作用。
第四課時
教學重點:1、研討場面描寫、景物描寫及其作用。
2、研討“設疑探微”等內(nèi)容。
一、研討場面描寫及其作用:
(老栓買“藥”、小栓吃“藥”、茶客談“藥”四個場面,推動了小說情節(jié)的發(fā)展。)
二、研討景物描寫及其作用:
1、華老栓去刑場途中的景物描寫(渲染了夏瑜就義時沉寂而肅殺的氣氛,反襯華老栓
“爽快”和充滿希望的心情)。
2、華老栓刑場歸來的景物描寫(這是在興奮中表現(xiàn)他的愚昧麻木,越興奮越愚昧麻木)
3、墓地叢冢的描寫(揭露反動派血腥鎮(zhèn)壓革命者的罪行)。
4、結(jié)尾墳地的景物描寫(更是渲染了悲涼、死寂的氣氛,也增強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的悲哀
和母親不知兒子死因、不理解兒子的悲哀)
三、設疑探微:(《藥》作為名篇,還有不少內(nèi)容可“設疑探微”,這對學生學習小說很有幫助。)
1、華老栓買“藥”前有沒有同華大媽合計過?何以見得?
(合計過??蓮摹澳憔腿ッ础薄ⅰ澳憬o我吧”簡潔、含蓄而深沉的對話中而知)
2、華老栓為什么話少?茶客議“藥”時為什么又一言不發(fā)?
(從中更顯華老栓勤勞樸實(老實憨厚)、愚昧麻木的性格特征)
3、小栓為什么沒說話,只是咳嗽?一共咳了幾次嗽?各有什么作用?
(這也是作者的精心安排,“無言勝有言”。小栓一共咳了六次嗽:第一部分咳了二次嗽,第二部分咳了一次嗽,第三部分咳了三次嗽,不僅點明了病情的日益嚴重,而且是對“包好”的“藥”層層深入的揭露和諷刺。)
4、為什么茶客中還寫了一位“二十多歲的人”?他的“氣憤”“恍然大悟”又說明了什么?
(這仍是作者的精心安排:說明當時民眾對革命的不理解,不單是中年、老年,而且還有青年。這也是《藥》這出悲劇的最悲處的表現(xiàn)之一。)
5、《藥》“畫”了多少次眼睛?這對刻畫人物有什么作用?
(共畫了九次之多,如對華老栓夫婦畫了三次,對康大叔畫了兩次,對夏四四奶奶畫了兩次等,從中進一步體會這些人物的性格或心情。)
四、研討概念間的同一關(guān)系:(見教材P76)
五、學習交流:談學了《藥》后的收獲(談感受最深的或提出還有什么不懂討論解決。)。
六、布置作業(yè):完成課后練習題一至五題和“邏輯”練習1、2題。
藥教學設計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就要對每一課堂負責,準備好一份優(yōu)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讓上課時的教學氛圍非常活躍,使教師有一個簡單易懂的教學思路。教案的內(nèi)容要寫些什么更好呢?為此,小編從網(wǎng)絡上為大家精心整理了《藥教學設計》,歡迎大家與身邊的朋友分享吧!
藥魯迅教學目的:
1、了解小說所反映的辛亥革命時期的中國社會。
2、了解小說明、暗兩條線索。
3、認識小說中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
4、深刻認識小說主題。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1、了解課文內(nèi)容,訓練概括能力。
2、了解時代背景。
一導入新課,介紹背景(多媒體投影)
魯迅先生棄醫(yī)從文后,并沒有放棄醫(yī)生的本職工作,他揮起犀利的大筆,給中國人開了第一副良藥。這是一副什么樣的藥呢?今天我們就學習魯迅先生的《藥》。
1背景介紹:本篇小說是以1907年資產(chǎn)階級革命家秋瑾被殺害的事件為背景寫成的,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國的社會現(xiàn)實。對于辛亥革命,早已作出正確的評價,一方面,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王朝,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另一方面,由于領(lǐng)導這次革命的資產(chǎn)階級的軟弱性、妥協(xié)性,沒有發(fā)動群眾,所以這次革命最后失敗了,在這種情況下,魯迅創(chuàng)作了這篇小說。
2秋瑾(1875——1907)子競雄,別號鑒湖女俠,浙江紹興人,辛亥革命時期中國婦女的杰出代表,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家。小說中夏瑜的名字就是根據(jù)秋瑾的名字仿造的。
夏——秋——季節(jié)
瑜——瑾——美玉
3、分析本文的雙線結(jié)構(gòu)(多媒體投影)
①快速瀏覽課文,找出各部分所寫的時間、地點、主要人物、主要事件。
②歸納各部分的內(nèi)容,理出文章結(jié)構(gòu)線索。(附:雙線結(jié)構(gòu)圖)
情節(jié)華家(明線)時間地點夏家(暗線)
開端:老栓買藥→秋天后半夜←→刑場←夏瑜就義
發(fā)展:小栓吃藥→當天早上←→茶館←夏瑜血被吃
高潮:茶客談藥→當天上午←→茶館←茶客談夏瑜
結(jié)局:華母上墳→次年清明←→墳場←瑜母上墳
4、討論
①夏四奶奶上墳是明寫還是暗寫?為什么要這樣寫?
明寫。說明兩條線索在墳場這地方匯合。選在墳場匯合意在表明兩家都有著同樣的悲慘
結(jié)果,兩家都是受害者。
②是什么東西把兩條線索暗中連接起來的?
人血饅頭。離開了人血饅頭,兩家的事就毫不相關(guān)。
③雙線連接的人物是誰?
康大叔。
④兩條線索關(guān)系如何,各起什么作用?
既是有主有從,有明有暗的,又是一個有機整體,不可分割的。明線通過華老栓買藥給
兒子治病,結(jié)果沒治好的故事,控訴了封建統(tǒng)治階級毒害人民的罪行,揭示人民群眾愚昧落
后的現(xiàn)實。暗線通過夏瑜英勇獻身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統(tǒng)治階級殘酷鎮(zhèn)壓革命的罪行,揭示
辛亥革命脫離群眾的致命弱點。
⑤作者為什么把夏家的故事作暗線安排,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A小說主要是為了表現(xiàn)群眾的愚昧,描寫“病態(tài)社會中不幸的人們,以引起療救的注意”,
故將華家的故事安排為明線;夏瑜的故事表現(xiàn)“革命者的悲哀”,不是全文的重點,這樣安排,
會使小說的主題更豐富,更深刻。
B本文寫于1919年4月,盡管新文化運動已開始,馬克思主義已開始傳播中國,但五四運動尚未爆發(fā)。在魯迅的生活閱歷中,對革命的一面了解不多,因此,不能把革命者
夏瑜作為重點描寫對象。
⑥作者為什么要安排一明一暗華家和夏家的故事呢,有什么深刻含義?
A華家和夏家合稱華夏,而華夏其實就是中國,因為中國古代稱謂華夏;華家夏家的故
事就是中國的故事。華、夏的悲慘遭遇就是當時中國社會現(xiàn)實的寫照。
B統(tǒng)治階級對華夏實行一文一武兩手。康大叔代表了統(tǒng)治階級,對華家實行文治(欺騙)。
對夏家實行武功(鎮(zhèn)壓)。
4、歸納什么是雙線結(jié)構(gòu)
線索是貫穿在敘事性文章或文學作品中情節(jié)發(fā)展過程的脈絡。雙線結(jié)構(gòu)就是由兩條線索
貫穿全文的結(jié)構(gòu)方式。本文使通過具體的事物“藥”貫穿全文的,我們就叫它“物線法”。
第二課時
教學內(nèi)容:學習鑒賞第一部分。
教學步驟:
一、朗讀課文第一部分,討論下列問題:
1、課文開頭寫夜景和茶館的環(huán)境氣氛,有什么含義和作用?
①夜景描寫既交代自然環(huán)境,又交代社會環(huán)境,“月亮下去,太陽未出”是最黑暗的時候。
②交代作品主人公和故事發(fā)生的地點。③創(chuàng)造悲劇氣氛,陰暗、凄清??植?、麻木的人們象昏睡著的一樣。
2、華老栓夫婦的對話,為什么沒頭沒腦,有什么作用?
①事先商量好了,行動時不必從頭說起。②出于忌諱,不便明說,夫妻兩心中明了。③故設疑問,引人入勝,產(chǎn)生一睹為快之效。
3、“掏了半天”、“抖抖的裝入衣袋”兩句描寫有何作用?
①說明錢來之不易,藏得十分謹慎。②既是老年動作,又是內(nèi)心激動的表現(xiàn)。③表現(xiàn)華老栓夫婦愚昧落后的精神狀態(tài)。
4、華老栓兩次“按”衣袋,含義是否相同,為什么?
①第一次表明華老栓對錢之珍惜,辦事穩(wěn)妥細心。②第二次說明她謹慎機警,同時又說明社會的動亂黑暗。
5、華老栓上街買藥,作者有一段景物描寫,這段描寫是什么色彩,有何用?
①景物是又冷又靜的畫面,凄涼的色彩。②反襯華老栓爽快的心情,進一步反映他愚昧落后的精神狀態(tài)。
6、作者兩次寫華老栓“吃了一驚”,各有什么含義和作用?
一次:顯示華老栓的善良性格,同時打斷他的暢想曲,終于使他冷靜下來,但仍不覺悟,依然等著買藥,更顯其愚昧落后。二次:著重表現(xiàn)他善良的性格,同時反映了周圍環(huán)境的可怕,社會的黑暗。
7、刑場的環(huán)境描寫有什么特色和含義?
①勾勒陰森可怖的氣氛,表現(xiàn)華老栓的膽小和善良。
②整個過程在無聲中進行,場面寂靜得令人窒息。
③這個場面是華老栓眼中所見,看的具體真切,顯示他的麻木不仁,愚昧落后的思想狀況。
④象他這樣的看客不只一個,形成一個無聲的海洋,革命者夏瑜便是在這無聲
的海洋中被吞沒的,控訴了封建統(tǒng)治者的罪惡。
8、寫康大叔的外貌神態(tài)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夸張的手法。
9、作者用一連串的動作寫“黑的人”有什么作用?
表現(xiàn)唐大叔的貪婪兇狠的特點。
10、這部分最后一段問話有什么含義?
A:這是個疑問句,對華的愚蠢行為暗藏貶意。B:借以提出問題,反襯華老栓買藥后
充滿希望和幸福的心情,移植生命的自信心。
三、歸納段意
第一部分寫華老栓買藥在街上所見情景和買藥后的高興心情以及革命者夏瑜被害的過程。前者使正面寫(明線),后者是側(cè)面寫(暗線)。
四布置作業(yè):找出課文中描寫華老栓、夏瑜、康大叔等人物的文字內(nèi)容,概括他們的性格特征,并思考小說主題。
第三課時
教學重點:
1、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2、把握小說主題。
教學步驟:
一、歸納人物形象及典型意義(多媒體投影)
1、夏瑜: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者形象。家境貧寒,對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有清醒的認識。
推翻清朝統(tǒng)治,建立“我們大家”的天下是他的斗爭目標。為了實現(xiàn)這一目標,他意志堅定,在獄中宣傳革命道理。堅持斗爭,勸牢頭造反,對革命矢志不渝,毫不動搖。在敵對斗爭中,勇于獻身,表現(xiàn)出大義凜然的氣概。
但是,夏瑜的斗爭是悲劇性的,他的革命主張不為群眾所理解,得不到群眾的支持。他的犧牲也沒有得到群眾的同情;更可悲的是他為革命所灑的鮮血,竟成了給華小栓治病的“藥”。他的死是悲涼的,從他身上我們可以看到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嚴重脫離群眾的弱點。
2、華老栓:一個沒有覺悟的勞動群眾。具有善良、勤勞、儉樸的美德;又十分愚昧落后,這是封建統(tǒng)治者長期毒害造成的。所以作者既同情他的不幸,又批判了他的愚昧落后,“哀其不幸,怒其不爭?!?br> 3、康大叔:封建統(tǒng)治階級鎮(zhèn)壓群眾的工具,忠實的衛(wèi)道士,窮兇極惡,貪得無厭得劊子手。他兇暴、殘忍、貪婪、無恥,以殺人為職業(yè),以買人血饅頭為專利。對群眾蠻橫無理,兇惡之極,對革命極端仇視。
4、茶客們:一幫游手好閑、麻木不仁而又空虛的小市民,渾渾噩噩,隨波逐流。對統(tǒng)治者恐懼、討好,低聲下氣;對革命者不理解,不同情,甚至仇視。他們是封建秩序不自覺地維護者,又是封建思想的受害者。
二、明確標題含義,把握主題思想:
1、小說標題有何意義?
(明確:“藥”是人血饅頭。但它蘸的是一個舊民主主義革命者的鮮血,故就有了其特殊
的意義:人血饅頭醫(yī)不好群眾肉體上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者的鮮血也治不了群眾精神上的病——迷信、落后、愚昧、麻木、不覺悟。)
2、那么什么是療治中國社會的良藥?(進行一場真正由民眾參加的改造舊中國的革命)
3、研討“題五”:“藥”(蘸有革命者鮮血的人血饅頭決不是療治人體疾病的藥)
藥(什么是治療中國社會的良藥?)
藥!(脫離群眾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不是治療中國社會的良藥)
3、由此可按“人血饅頭”→“藥”→“藥效”→“什么是真正的藥?”的過程研討揭示主題:《藥》通過華、夏兩家的悲劇,揭露了封建統(tǒng)治階級鎮(zhèn)壓革命和愚弄人民的反動本質(zhì),指出喚醒民眾,擺脫封建社會精神毒害的重要性,啟示人們?nèi)ヌ骄刊熅戎袊B(tài)社會的良藥。
4、“藥”也是小說的懸念:
老栓要人血饅頭干什么?如此殘酷而血腥的藥,其藥效到底如何?什么才是改造中國社會的真正良藥?這一個個同“藥”有關(guān)的懸念也正是該小說引人入勝、發(fā)人深省之處。
四、布置作業(yè):找出小說的場面描寫、景物描寫的內(nèi)容,并思考其表達作用。
第四課時
教學重點:
1、研討場面描寫、景物描寫及其作用。
2、研討“設疑探微”等內(nèi)容。
一、研討場面描寫及其作用:學生搜索課文,討論,自由發(fā)言
提示:老栓買“藥”、小栓吃“藥”、茶客談“藥”四個場面,推動了小說情節(jié)的發(fā)展。
二、研討景物描寫及其作用:(多媒體投影)
1、華老栓去刑場途中的景物描寫(渲染了夏瑜就義時沉寂而肅殺的氣氛,反襯華老
栓“爽快”和充滿希望的心情)。
2、華老栓刑場歸來的景物描寫(這是在興奮中表現(xiàn)他的愚昧麻木,越興奮越愚昧麻木)
3、墓地叢冢的描寫(揭露反動派血腥鎮(zhèn)壓革命者的罪行)。
4、結(jié)尾墳地的景物描寫①墳場的悲涼氣氛,增強了白發(fā)老人為年輕死者上墳的悲哀。②微風、枯草,表現(xiàn)墳場死寂、悲涼的氣氛。③烏鴉的描寫,一是烘托凄涼、寂寞的氣氛;二是借助烏鴉揭示夏四奶奶的迷信在事實面前破產(chǎn),更是渲染了悲涼、死寂的氣氛,也增強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的悲哀和母親不知兒子死因、不理解兒子的悲哀)
5、作者為什么要創(chuàng)造一種陰冷恐怖的氣氛?
①這種氣氛是前三部分氣氛的繼續(xù),在這里形成陰森可怕、冷意逼人的高峰。②這種氣
氛給人以極為壓抑的感覺,是悲劇的高潮。③升華主題,增強作品的感染力。
三、設疑探微:(《藥》作為名篇,還有不少內(nèi)容可“設疑探微”,這對學生學習小說很
有幫助。)
1、華老栓買“藥”前有沒有同華大媽合計過?何以見得?
(合計過??蓮摹澳憔腿ッ础薄ⅰ澳憬o我吧”簡潔、含蓄而深沉的對話中而知)
2、華老栓為什么話少?茶客議“藥”時為什么又一言不發(fā)?
(從中更顯華老栓勤勞樸實(老實憨厚)、愚昧麻木的性格特征)
3、小栓為什么沒說話,只是咳嗽?一共咳了幾次嗽?各有什么作用?
(這也是作者的精心安排,“無言勝有言”。小栓一共咳了六次嗽:第一部分咳了二次嗽,第二部分咳了一次嗽,第三部分咳了三次嗽,不僅點明了病情的日益嚴重,而且是對“包好”的“藥”層層深入的揭露和諷刺。)
4、為什么茶客中還寫了一位“二十多歲的人”?他的“氣憤”“恍然大悟”又說明了什
么?
(這仍是作者的精心安排:說明當時民眾對革命的不理解,不單是中年、老年,而且還有青年。這也是《藥》這出悲劇的最悲處的表現(xiàn)之一。)
5、《藥》“畫”了多少次眼睛?這對刻畫人物有什么作用?
(共畫了九次之多,如對華老栓夫婦畫了三次,對康大叔畫了兩次,對夏四四奶奶畫了兩次等,從中進一步體會這些人物的性格或心情。)
四、歸納:第四部分通過上墳的情節(jié)讓明暗兩條線索匯合,把故事推向高潮和結(jié)局
五、學習交流:談學了《藥》后的收獲(談感受最深的或提出還有什么不懂討論解決。)
《藥》教學設計
《藥》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理解小說明、暗兩條線索相互連接、交織、融合的特點,初步了解小說主旨;
2、理解華老栓、夏瑜及人物群象,深入把握小說主旨;
3、理解環(huán)境描寫對表達主旨的作用。
教學重點
華老栓等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
夏瑜等人物形象
教學方法
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研究法
教學時數(shù)
3課時:情節(jié)、人物、環(huán)境各一課時
教學準備
多媒體資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理解小說明、暗兩條線索相互連接、交織、融合的特點,初步了解小說主旨。
教學程序
一、導入
從阿Q形象說辛亥革命的不徹底……
二、魯迅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我國現(xiàn)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發(fā)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隨后接連發(fā)表了《孔乙己》《藥》《故鄉(xiāng)》等著名小說。1921年發(fā)表代表作《阿Q正傳》,其后又發(fā)表了《祝?!返戎≌f。
代表作品:短篇小說集有《吶喊》、《彷徨》;散文集有《朝花夕拾》;雜文集有《南腔調(diào)集》等。
《藥》選自小說集《吶喊》。
三、怎樣鑒賞小說
(一)、小說的“三要素”:故事情節(jié)、人物形象、環(huán)境。
(二)、鑒賞方法:
1、了解背景(了解背景對理解主旨十分重要)
2、理清情節(jié)(結(jié)構(gòu)安排也是為表現(xiàn)主旨服務的)
(序幕、開端、發(fā)展、高潮、結(jié)局、尾聲)
①抓線索:明線(常常是主要內(nèi)容),暗線(往往暗示主旨)
②抓標題:(文章的眼睛)
3、分析人物形象(在“三要素”中最重要)
外貌描寫(肖像、神態(tài)、衣著)、心理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細節(jié)描寫等
4、把握主旨
小說中的議論是作者對人物和事件進行評論,揭示生活和形象的意義,深化主題的重要手段,因此,小說的議論往往就是小說的主題。
5、理解環(huán)境描寫(環(huán)境描寫也是表現(xiàn)主旨的重要手段)
自然環(huán)境:與人物活動有關(guān)的地點、時間、季節(jié)、氣候、景物等。
社會環(huán)境:人物所處的時代社會背景。
作用:
①渲染氣氛
②交代時代背景
③烘托或反襯人物的心情
④揭示主題,為人物出場作鋪墊,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
四、背景
《藥》創(chuàng)作于1919年4月,是以光復會成員徐錫麟、秋瑾被清政府殺害事件為素材寫成的。徐錫麟和秋瑾都是浙江紹興人,都是資產(chǎn)階級民主主義革命家,他們是在1907年7月組織的反對清政府的起義中先后遇害的。作為同鄉(xiāng)的魯迅,對于他們的遇害很是激憤,于是就創(chuàng)作了這篇小說。
徐錫麟(1872—1907年)和秋瑾(1875—1907年),是中國資產(chǎn)階級民主主義革命家。他們都是浙江紹興人,并都曾經(jīng)留學日本,進行革命活動。1906年春,徐錫麟、秋瑾回國。徐錫麟去安徽任巡警道兼巡警學堂堂長,暗中準備起義工作。秋瑾先在浙江吳興潯溪女校任教,不久去上海辦《中國女報》,提倡男女平等。后來回紹興,與徐錫麟辦大通學堂,并主持大通學堂工作。秋瑾與徐錫麟組織光復軍,徐錫麟任首領(lǐng),秋瑾為協(xié)領(lǐng),暗中聯(lián)絡革命力量。后來他們約定于1907年7月19日,在安徽、浙江同時起義,但因徐錫麟的活動已被清政府覺察,隨時有被破獲的危險,徐錫麟乃于7月6日乘學堂畢業(yè)大操之際起事,槍殺安徽巡撫恩銘,攻據(jù)軍械所,因彈盡被捕,當天被害。徐死后被挖了心,給清兵炒食凈盡。接著,秋瑾被人告發(fā),清兵于7月13日從杭入紹,包圍大通學堂,秋瑾奮戰(zhàn)力盡被捕,7月15日被殺害于紹興城內(nèi)軒亭口。
夏瑜是《藥》中的人物,但是可以看出,作者是用夏瑜來影射秋瑾的?!跋摹迸c“秋”相對,“瑜”與“瑾”相對,而且都從玉旁;夏瑜被殺害的地方是有四個暗淡金字“古囗亭口”的破匾下的丁字街頭,顯然是暗指秋瑾就義之處──古軒亭口。用夏瑜影射秋瑾表示了作家對革命烈士的悼念,對他們所從事的革命的惋惜與同情,但并不意味著小說中所描寫的全是秋瑾的事跡。夏瑜是藝術(shù)形象,他的身上必然概括了其他革命者的某些方面,例如徐錫麟,他的心是被清朝士兵挖出來炒了吃的,這當然是殘暴,而夏瑜的血卻是被愚昧的群眾蘸了當藥吃下去的,就更令人悲痛。兩者表面上雖無聯(lián)系,但不能說魯迅在創(chuàng)作夏瑜這個形象時沒有想到徐錫麟生前死后的種種遭遇。秋瑾是獻身民主革命的著名女英雄,而夏瑜則是出身貧寒之家的熱血男兒,這種安排就說明了夏瑜是從現(xiàn)實中概括創(chuàng)造出來的藝術(shù)形象。
五、初讀感知
聽范讀(多媒體),學生跟著輕輕地讀;
2、注音釋詞
肩胛(jiá)骨攫(jué)?。鹤ト?,掠奪。黯淡:暗淡。置之度外:度,考慮。
襤褸(lánlǚ):衣服破爛。蹌(qiàng)蹌踉踉(liàng):走路不穩(wěn)的樣子。
六、理清結(jié)構(gòu),初識主旨。
1、給每段擬一個小標題;
2、對夏瑜是側(cè)面描寫的,說說小說中的人們對夏瑜事件是怎樣看待的?這說明了什么問題?
3、理解小說的線索和作用(課后“練習”二);
4、試歸納本文結(jié)構(gòu);
5、小說以“藥”為題,有何深刻含義,又有什么作用?
6、以“華”家、“夏”家命名,有何含義?
——明確:
1、老栓買藥——小栓吃藥——茶客談藥——吃藥結(jié)果(上墳)
2、人們對夏瑜的態(tài)度:
人們態(tài)度人們態(tài)度
1、夏三爺出賣5、百姓(茶客)嘲諷
2、紅眼睛阿義欺壓6、康大叔殺賣
3、百姓(看客)賞鑒7、夏四奶奶(瑜母)羞愧
4、華家買吃8、其它
這說明了國民的愚昧無知,麻木不仁,也說明了革命者要發(fā)動群眾是何等的艱難。
魯迅語:
“因為從那一回以后,我便覺得醫(yī)學并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于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于是想提倡文藝運動了?!暴ぉぁ秴群白孕颉?br>
3、(1)線索:
有一明一暗兩條線索,明線是華老栓一家,暗線是夏瑜一家。
明線:一個秋天的后半夜,華老栓到刑場買“藥”—→當天早上,小栓在茶館吃“藥”—→當天上午,茶客在華家茶館談“藥”—→第二年清明,華大媽為小栓上墳。
暗線:夏瑜在刑場就義—→夏瑜的血在茶館被吃—→茶客在茶館談夏瑜—→夏四奶奶上墳。
(2)連接、交織、融合:
雙線連接、交織的人物:康大叔;
雙線連接、交織的事物:人血饅頭。
一,明寫華老栓買“藥”,暗寫夏瑜犧牲。(開端)
二、明寫華小栓吃藥,暗寫革命者夏瑜的血被吃。(發(fā)展)
三、明寫劊子手和茶客們談“藥”,暗寫革命者在獄中的英勇斗爭。(高潮)
四、明寫華大媽和夏四奶奶上墳,暗寫革命者死后的寂寞與悲涼。(結(jié)局)
(3)作用:
明線突出群眾的愚昧,暗線揭示革命者的悲哀。兩條線從并行到融合,突出因群眾的冷漠而帶來的革命者的悲哀。這樣安排明暗線索,使小說主題的內(nèi)涵更豐富、更深刻,使讀者在體會到明線所揭示的明顯的主題思想之外,還能進一步思索其深層的寓意。
4、結(jié)構(gòu)歸納:
情節(jié)一(開端)二(發(fā)展)三(高潮)四(結(jié)局)作用
時間秋天的下半夜當天清晨當天上午第二年清明
地點刑場(連接)華家(連接)茶館(交織)墳場(融合)
華家
(正面描寫)買藥吃藥談藥藥效(無)國民的
愚昧
夏家
(側(cè)面描寫)人被殺血被吃事被譏影響(無)革命者的
悲哀
5、以藥為題:
(1)含義:
文題《藥》有著揭示主題的作用,可以有三種理解:
A、人血饅頭絕不是醫(yī)治病人的良藥——蘸著革命者鮮血的饅頭決不是愚昧的群眾所想象的醫(yī)治病者的良藥;
B、辛亥革命也不是醫(yī)治中國的良藥——群眾愚昧麻木,革命者難以發(fā)動群眾,資產(chǎn)階級的改良主義決不是療救中國社會的良藥;
C、徹底革命才是拯救中國的良藥——只有喚醒群眾,動員群眾起來革命,才是取得革命勝利。
(2)作用:
A、揭示主題:指出人血饅頭是醫(yī)不好小栓的病的,辛亥革命也醫(yī)治不了社會的病癥,只有充分揭露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罪惡,喚起人民的覺悟,充分發(fā)動群眾,推翻整個封建制度,才是改造舊中國、拯救勞動人民的良藥。
B、概括情節(jié):小說圍繞“藥”展開情節(jié)。
C、連接線索:作為“藥”的血饅頭,連接了華、夏兩家的故事,使明、暗兩條線索互相連接。
6、華、夏兩家,合稱“華夏”,中國古代稱“華夏”,華夏兩家代表中國,中國那時候就那樣子;辛亥革命脫離人民,人民落后不覺悟。但如果不是為著暗喻中國,“秋瑾”勿須叫“夏瑜”,華老栓一家不一定非姓“華”不可。
七、課堂小結(jié)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理解華老栓、夏瑜及人物群象,深入把握小說主旨
教學程序
一、分析人物形象
華老栓
1、找出文中描寫華老栓的句子作上記號,說明其描寫方法,理解人物性格;
2、歸納華老栓的形象特征;
3、說明形象的意義。
——明確:
1、描寫方法:心理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等。
2、人物形象:舊中國一個生活拮據(jù)、勤勞儉樸、膽小善良而又愚昧無知、麻木不仁的貧苦勞動者。
老弱貧病的三口之家依靠一間小茶館維持貧困的生活。滿幅補丁的夾被,如豆一燈便足以彌滿全屋的兩間房,足見貧困;熬夜歸來,又一趟趟地給客人沖茶可見其勤勞;他不敢看殺人,不敢接人血饅頭,又說明他的善良。但他又迷信人血饅頭,最令人痛心的是,他不問殺的是誰就買其血,知道了是誰的血后還麻木不仁地、笑嘻嘻地為劊子手沖茶。
3、形象的意義:華老栓不是一個人而是當時社會“眾生相”典型,他代表著當時的落后民眾,他和不理解兒子的夏四奶奶是當時病態(tài)社會人物中最令人憂心、痛心的一部分。
康大叔
文中重點寫到康大叔的地方有幾處?主要使用了什么描寫方法?表現(xiàn)了他什么性格?
——明確:
描寫方法:
肖像描寫——康大叔的肖像描寫最為精彩?!皽喩砗谏娜恕保把酃庹駜砂训叮痰美纤s小了一半”,“滿臉橫肉”,“披一件玄色布衫,散著紐扣,用很寬的玄色腰帶,胡亂捆在腰間”。只這幾筆,就勾勒出一個兇殘、蠻橫的劊子手形象。
行動描寫——小說寫康大叔把饅頭交給華老栓,一連用了六個動詞“搶”“扯”“裹”“塞”“抓”“捏”,生動地刻畫了劊子手的貪婪、兇惡。
康大叔──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爪牙
還有語言描寫等。
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兇殘、暴虐、貪婪無恥的劊子手,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爪牙。
形象的意義:
他是一個劊子手,替主子殺害革命者,公開宣揚革命有罪,告密有功,毆打革命者有理。詐騙群眾,出賣革命者的鮮血,宣傳人血饅頭是治病的良藥??傊?,從外貌、行動、語言中顯示了他的野蠻和兇殘的本相、卑鄙的靈魂。在他身上集中體現(xiàn)了封建統(tǒng)治者及其走狗的可憎面目。
夏瑜
1、找出文中描寫華老栓的句子作上記號,說明其描寫方法,理解人物性格;
2、歸納華老栓的形象特征;
3、說明形象的意義。
——明確:
1、描寫方法:
行動描寫:參加反清革命,獄中英勇斗爭,宣傳革命思想,犧牲個人生命。
語言描寫:“可憐”、“大清的天下是我們大家的”
2、人物形象:通過描寫人物的行為、語言等來表現(xiàn)這位民主革命者的英勇無畏、大義凜然的英雄氣概和為革命獻身的精神。
3、形象的意義:
作者通過群眾對他的態(tài)度來表現(xiàn)這位民主革命者的孤寂和悲哀:他講革命道理,人們感到“氣憤”;他在獄中挨打,人們“高興”;他說阿義“可憐”,人們說他“瘋了”;他被殺時,人們扯著脖子看熱鬧;他的血,被老栓當作為兒子治病的“藥”;連他的母親,也為他的行為感到“羞愧”。
夏瑜的犧牲,只是給母親帶來了悲哀和羞愧,給華老栓提供了一味假藥,給劊子手一份詐騙錢財?shù)馁Y本,給看客們一次鑒賞殺人的盛舉,給茶客們增添了無聊的談資。這一慘痛事實,一方面極其深刻地揭露封建統(tǒng)治者對廣大人民思想毒害的嚴重程度,一方面也顯出辛亥革命的失敗,是與資產(chǎn)階級革命者脫離群眾分不開的。
阿義──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幫兇。兇殘、貪婪、頑固,為了榨取夏瑜的油水去盤問夏瑜,聽到夏瑜的宣傳,竟打夏瑜的嘴巴,等夏瑜犧牲后,拿走夏瑜身上的衣服。
夏三爺──出賣靈魂的勢利之徒。卑鄙自私,為了獨得賞銀,喪心病狂告發(fā)侄兒,顯示了他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反動立場。
死者的家屬和茶客(華大媽、華小栓、夏四奶奶、駝背五少爺、花白胡子、二十多歲的人)——他們精神麻木、愚昧落后,是封建統(tǒng)治者施行愚民政策的結(jié)果。借麻木的民眾喚醒民眾的麻木,借兇殘的劊子手控訴劊子手的兇殘,借失敗的革命者剖析革命者的失敗,正是這幾個形象在體現(xiàn)主題上的深遠意義。
二、理解主旨
1、可讓學生讀課文后面的方框內(nèi)容,受到一定啟示。
2、討論課后“練習”一:
A、表現(xiàn)親子之愛和革命者的悲哀。
B、反映革命者脫離群眾的弱點,批判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
C、表現(xiàn)群眾的愚昧落后,暴露國民性的弱點。
D、歌頌革命先烈的犧牲精神,號召人們不要讓烈士的鮮血白流。
——明確:
A、第一種說法,“表現(xiàn)親子之愛”,是錯的。這是只看表面現(xiàn)象,沒看問題的本質(zhì)。表現(xiàn)“革命者的悲哀”,是對的。
B、第二種說法,可以說在客觀上“揭露革命者脫離群眾的弱點”。至于“批判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不合作品實際和作者當時的思想狀況。
C、第三種說法,對。但只講了一個方面。
D、第四種說法,也對。但只講了次要方面。
3、歸納主旨
《藥》通過夏瑜被反動統(tǒng)治階級殺害及華老栓們對他犧牲的反映,揭示了舊民主主義革命脫離群眾的致命弱點,顯示出喚醒民眾,使其擺脫封建精神毒害的重要性,啟示人們?nèi)ヌ角蟑熅戎袊B(tài)社會的良藥。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理解環(huán)境描寫對表達主旨的作用
教學程序
一、理解環(huán)境描寫對表達主旨的作用
(一)、社會環(huán)境
1、“幾個人從他面前過去了,樣子不甚分明,但很像久餓的人見了食物一般,眼里閃出一種攫取的光。”
2、“那三三兩兩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向前趕?!?br>
3、“老栓也向那邊看,卻只見一堆人的后背;頸項都伸得很長,仿佛許多鴨,被無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著?!?br>
4、茶館里茶客們的談話……
——明確:
“久餓的人見了食物一般”,多么渴望!“潮一般向前趕”,何等嗜血!“頸項都伸得很長,仿佛許多鴨,被無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著?!焙纹湔J真!七嘴八舌的談論,如此愚昧!
這里飽含著作者的嘲諷,更顯現(xiàn)了作者深沉的悲哀:革命者為民眾犧牲,民眾不僅不理解他們的奮斗目的,反而將他們的死看作無聊生活的一種點綴,平淡生活的一點刺激。愚昧麻木如此,怎不讓人痛心疾首!
(二)、自然環(huán)境
1、“秋天的后半夜……什么都睡著”、“街上黑沉沉的一無所有……可是一只也沒有叫”
2、“分明有一圈紅白的花……”
3、“……那烏鴉也在筆直的樹枝間,縮著頭,鐵鑄一般站著?!?br>
——明確:
1、
A、這種異常單調(diào)和陰暗的環(huán)境、景物,與華老栓爽快和充滿希望的心情,形成十分鮮明的對照,暗示華老栓希望破滅的必然性。
B、為夏瑜的犧牲制造孤寂肅殺的氣氛,暗示了革命者脫離群眾的悲哀。
C、暗示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的陰暗、凄涼和恐怖。
2、墳上的花,可能是夏瑜的戰(zhàn)友或同情者前來獻上以寄托哀思的。這表明,烈士為革命而犧牲,沒有被所有的人遺忘,還有人紀念他們。在夏瑜的墳頭(死)布置一個花環(huán)(生),就深刻地把絕望、虛無、悲觀與希望、樂觀、信念揉合在一起,用沉重的音符奏響著歷史發(fā)展的樂章和生命演進的樂曲?;ōh(huán)的出現(xiàn),為荒涼之氣增添了一抹亮色。表現(xiàn)作者對先烈的悼念,也寄寓了對未來的希望。
3、制造了毫無生機的墳場的悲涼、陰冷氛圍,令人窒息,既烘托了兩位母親極為凄慘的心情,又能激起讀者對革命者的悼念,對受害者的同情。
(三)、學生自由賞析其它環(huán)境描寫
可能的賞析有:
1、燈籠:開頭,燈籠只是一個照明工具。買藥時,劊子手康大叔的一“搶”、一“撕”、一“裹”、一“塞”,寥寥數(shù)筆,便把一個兇殘、狠毒、詭詐的劊子手形象描繪得栩栩如生。后來,華老拴把饅頭用荷葉包了,然后便連同破燈籠一起塞進灶里。一方面引火,廢物利用;一方面銷臟滅證,了卻一樁心事,謹慎周密,不留破綻。一個小小的燈籠,在魯迅的筆下寫得反復迭宕,搖曳多姿,真是令人拍案叫絕,嘆為觀止。
2、“……右邊是窮人的叢冢,兩面都已埋到層層疊疊,宛然闊人家里祝壽時候的饅頭。”在這里,作者把闊人家“吉禮”時的饅頭和窮人喪嗣“兇禮”后的叢冢相比擬,吉兇互喻,是悲憫也是反諷,同時又和前文的“人血饅頭”這味奇藥的意象隱然呼應了。
花掉老栓一生心血和寄寓老栓全部期望的“人血饅頭”終于沒能挽救小栓的生命,“人血饅頭”最終變成了“叢冢饅頭”,這里的設喻又蘊含深沉的哲理和復雜的審美旨趣。“人血饅頭”是生的希望,也是革命被愚昧扼殺的死的見證;“叢冢饅頭”(墳墓)是死的見證,是個體生命終結(jié)的標志,而墳墓卻又是人的生命、人的靈魂永恒不滅的外在形式。作者把一個革命者和一個小市民的雙墳并列在一起,把“人血饅頭”艷艷的鮮活色與“叢冢饅頭”沉沉的死寂色重疊在一起,就正和主題“藥”的雙重意蘊相暗合。
3、華老栓“仿佛抱著一個十世單傳的嬰兒”,寫出了老栓的小心翼翼和特別的幸福感。終于買到“藥”了,這“藥”一定能治好自己兒子的病,兒子一定從此好起來,老栓心中充溢著喜悅。但是,這份所謂的“藥”到底是誰生命的奉獻,老栓卻毫不在意,漠不關(guān)心。老栓不是無聊的看客,可是他的迷信、麻木和自私的思想與看客沒有本質(zhì)區(qū)別。作者借這一比喻展現(xiàn)他的“幸福感”,揭示的內(nèi)涵卻是其愚昧、麻木和自私,表達出對國民素質(zhì)深沉思索。
4、茶館在文中的作用
A、連接作用:連接明暗兩條線索。
B、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由華家引出夏家的故事。
C、展示人物性格:通過語言、行動等表現(xiàn)人物。
D、揭示小說主旨,濃縮社會現(xiàn)實。通過來茶館的形形色色的人的語言等,展現(xiàn)了群眾的愚昧、落后、麻木,對革命的不理解甚至仇恨,既是群眾的愚昧,更是革命者的悲哀,這些均表現(xiàn)了當時舊中國社會現(xiàn)實的真實現(xiàn)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