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必修一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2-08高中語文必修一《短新聞兩篇》教案設計。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在教學方面無論做什么事都有計劃和準備,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每個教師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讓學生們能夠在上課時充分理解所教內(nèi)容,幫助教師掌握上課時的教學節(jié)奏。那么怎么才能寫出優(yōu)秀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您整理的“高中語文必修一《短新聞兩篇》教案設計”,但愿對您的學習工作帶來幫助。
我們?nèi)粘I钪性陔娨暲?、報刊上、廣播中天天都可以接觸到許多新聞,大家一定對它不陌生。下面一起來學習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短新聞兩篇》教案的相關知識點!
教學目的:
1,了解新聞特寫和新聞通訊的寫作特點。
2,品味作品中呈現(xiàn)的有深意的語言,學習對比這一修辭手法的作用,從中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3,了解香港回歸的歷史和德國納粹分子的殘酷罪行,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和平的情感。
教學重點:
1,理解新聞作品中精練而富有深意的語言。
教學難點:
1,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反對戰(zhàn)爭、愛好和平的情感。
教學方法:
分析法、點撥法。
課時安排:
兩課時
預習要求:
1、通讀全文,復習初中學習過的有關新聞的知識。
2、查找有關香港回歸、二戰(zhàn)中的集中營的歷史資料。
第一課時
一,導入。(5分鐘)
今天我們要一起來閱讀的是《短新聞兩則》。我們?nèi)粘I钪性陔娨暲?、報刊上、廣播中天天都可以接觸到許多新聞,大家一定對它不陌生。
平常我們接觸新聞一般都是為了了解新聞的內(nèi)容,很少去注意它的行文特點,大家學習這兩篇課文時老師一定有介紹過新聞的一些基本情況,我們來復習一下。
明確:四部分——標題、導語、正文、結(jié)語
類型——消息、通訊、特寫等。
這堂課我們先一起來看第一篇新聞作品——《別了,“不列顛尼亞”》
(給學生2分鐘閱讀課文)
二,回顧歷史,感受榮辱。(5分鐘)
香港回歸的時候,大家只有五歲。可能在那個年紀還不能感受到這一歷史事件的重要?,F(xiàn)在我們閱讀了這一篇新聞作品,回過頭去審視這一歷史事件,我們就可以好好想一想,為什么新華社派了四名記者來一起報道這樣一件事,為什么這四名記者又花了這么多心思來謀篇布局。我們可以從一些歷史中找到答案。
(同學間接香港被割讓的歷史,回歸的過程)
教師補充:香港回歸是一個艱難的過程,那時我國還處在改革開放初期,經(jīng)濟政治都不發(fā)達,而那時的英國已經(jīng)是世界上的強國之一,要從虎口奪肉這是需要何等的魄力。但是當時我們就做到了。那時候和英國進行談判的是鄧小平同志,英國的談判代表是有鐵娘子之稱的撒切爾夫人。面對英國的武力威脅,鄧小平同志有兩句話至今讓世界感受到一個崛起的中國的魄力:一是“如果不收回,就意味著中國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國領導人是李鴻章”;二是“中國人窮是窮一點,但打起仗來是不怕死的?!边@是被世界蔑視了整整110年的中國面對英美發(fā)出的聲音。香港割讓給英國,這是當時我們的祖國長期貧弱。我們中國人講氣節(jié),這樣的事實讓我們的民族背負了多大的恥辱。156年,一個半世紀后我們才有這個能力把香港收回,這如何不使國人心情激動。
三,分析課文。(30分鐘)
1,理解題目。(5分鐘)
[提問]看完文章,那位同學能夠說一下“不列顛尼亞”是什么?
明確:英國皇家游輪的名字。
[提問]作者用了這個游輪的名字做標題,作者僅僅指的是這一艘游輪嗎?
明確:不是,指英國在香港殖民統(tǒng)治的結(jié)束。
作者在構(gòu)思標題時就別出心裁,“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lián)合王國”是英國的全稱,作者用英國皇家游輪的名號來借代英國達到了一語雙關的作用。
[提問]從什么地方看出來結(jié)束了呢?
明確:“別了”。
“別了”說明英國殖民統(tǒng)治的結(jié)束,這里作者化用毛主席寫過的一篇文章《別了,司徒雷登》的篇名表達了香港屈辱的歷史一去不復返的意思。作者這樣的題目設計就將歷史的厚重寄寓其中,“別”一字說明從此不再,背負了一百五十年的屈辱歷史從此不再這對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是何等的快慰,這個標題將歷史的沉重與當下的歡欣結(jié)合在了一起。
2,結(jié)構(gòu)分析。(8分鐘)
[提問]剛才同學說過了新聞包括標題、導語、正文、結(jié)語四個部分,標題我們研究了,那么下面同學們一起找一找文章的導語、正文、結(jié)語各是哪幾段?
明確:導語(1);正文(2-10);結(jié)語(11)
[提問]正文部分是按照什么順序進行敘述的?
明確:時間順序。
[提問]依次記敘了哪一些事件呢?(請幾個學生回答,相互補充。)
明確:4時30分末任港督的降旗儀式
4時40分彭定康離開港督府
6時15分舉行象征英國管制的告別儀式
7時45分港島的第二次降旗儀式
子夜時分中英香港交接儀式上的易幟
0時40分“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
[提問]作者如此詳細地記敘了整個事件的發(fā)生情況,由此我們可以歸納出新聞特寫的什么特點呢?
明確:真實性。
[提問]在文章的結(jié)尾標記著“1997年7月1日電”,這又說明了新聞特寫的什么特點啊?
明確:及時性。
3,語句賞析。(15分鐘)
我們在閱讀這篇新聞作品的時候可以發(fā)現(xiàn),它在真實和及時地記錄了當時的場面之外,在語言上也特別的與眾不同。作品在紀實的語言外還作了許多的背景交待和抒情,我們站在一個新聞記者的角度上一起來揣摸一下這樣表達的作用是什么。
1、在蒙蒙細雨中,末任港督告別了這個曾居住過25任港督的庭院。
2、根據(jù)傳統(tǒng),每一位港督離任時……從這里升起。
3、停泊在港灣中的皇家游輪……“日落儀式”的背景。
4、大英帝國從海上來,又從海上去。
(以小組討論形式展開,每組討論一句,結(jié)束時指定一位同學發(fā)言,其他組可作補充。)
明確:“蒙蒙細雨中”,是天氣狀況的實寫,對儀式的氣氛起到了烘托的作用;2句運用對比,強調(diào)這次降旗不再是港督的更換,它是具有歷史意義的最后一次;3句,象征英國的“不列顛尼亞”號與象征香港主權(quán)回歸的紫荊花旗形成鮮明對比,揭示了這個儀式所蘊含的深刻歷史內(nèi)涵;4句,將幾百年的歷史濃縮在一句簡短的話中,今昔對比展現(xiàn)了歷史滄桑的巨變。[生日祝福語網(wǎng) 289a.COM]
作者用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從不同的角度體現(xiàn)香港回歸的重大意義。其中有對歷史的反思,對英國殖民者的諷刺,對回歸有的殷切希望,也有對祖國命運的感慨。把這些語言融入到一篇新聞通訊中,可以多角度多層次引發(fā)人們的情感和思考;同時也超越了新聞的時效性,使人在10年后的今天讀來,依然回味和反思。
從以上語句的分析我們還可以看出新聞特寫的一個特點就是語言的豐富性。它不像消息,力求簡短、精煉。新聞特寫在客觀的記敘外還包含了記者的主觀情感,表現(xiàn)在文字上就是多種表現(xiàn)手法的綜合。
四,總結(jié)。
1997年7月1日,是一個彪炳史冊的日子,這一天,全世界都在諦聽從東方響起的莊嚴的鐘聲,這是雪百年恥辱,長民族志氣,振國家聲威的喜慶時刻,學習了今天的這篇新聞,我們不僅了解了新聞特寫的寫作特點以及這篇報道的經(jīng)典之處,我們還知道了這一段歷史對于中華民族的重要意義,這篇新聞不僅值得大家去閱讀,還值得細細的去回味。
五,布置作業(yè)。
1、完成課后練習第四題第一小題。
2、預習《奧斯維新沒有什么新聞》
第二課時
一,導入。(3分鐘)
在上節(jié)課中我們學習了一篇新聞特寫,也感受了中華民族從屈辱的歷史中崛起的豪情。這節(jié)課我們要接著閱讀一篇新聞通訊,從記者的筆下去感受戰(zhàn)爭給人們帶來的創(chuàng)傷。
集中營是二戰(zhàn)期間德國納粹集中關押和屠殺猶太人的地方,奧斯維新集中營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個,在預習的基礎上,請同學簡要介紹一下有關的情況。
二,分析課文。(30分鐘)
1,結(jié)構(gòu)分析。(5分鐘)
[提問]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新聞的基本知識,現(xiàn)在大家一起在看一看課文,然后告訴老師,這是一篇什么類型的新聞?怎么看出的?
明確:通訊,時效性較消息來得弱,語言更有文學作品的特點,作者進行了細致地描繪。
[提問]閱讀課文后回答作者是按照什么順序進行敘述的?先后順序如何?
明確:參觀者的參觀順序。毒氣室——焚尸室——女監(jiān)房——試驗室——紀念墻——絞刑室
2,語句賞析。(20分鐘)
在上節(jié)課中我們了解到一篇好的新聞作品他的語言是很值得我們來細細品讀的。結(jié)合上節(jié)課的體驗,大家來找一找這篇文章中有沒有什么值得大家玩味的語句。(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要求討論結(jié)束每組請兩位同學進行發(fā)言,陳述找到的語句及妙處。)
1、從某種意義上說,在布熱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這里居然陽光明媚溫暖,一行行白楊樹婆娑起舞,在大門附近的草地上,還有兒童在追逐游戲。
2、今天,在奧斯維辛,并沒有可供報道的新聞。
3、在德國人撤退時炸毀的布熱金卡毒氣室和焚尸爐廢墟上,雛菊花在怒放。
4、解說員快步從這里走開,因為這里沒有什么值得看的。
5、在奧斯維辛,沒有可以作禱告的地方。
6、這里陽光明媚,綠樹成陰,在集中營大門附近,孩子們在追逐游戲。
明確:1句,這運用反語的修辭手法,景相固然美好但與布熱津卡的歷史不相配。這里曾是人間地獄,應該永無天日,但作者進門卻看到這樣的景象,兩種反差引起作者的“可怕”;2句,所有的慘無人道已經(jīng)被歷史所銘記,所有的新聞都已經(jīng)是舊聞;3句,將丑陋殘暴與美好的事物放在一起對比,或許是諷刺、或許是控訴;4句,奧斯維新的歷史太過黑暗,人們不愿去回想悲痛的往事;5句,劊子手太過殘暴,他們不可能向上帝禱告求得寬恕、無辜的人無機可逃,也得不到上帝的保佑;6句,突出文章的主題,用歡樂的場面與殘暴的歷史相對比更顯得和平的珍貴,同時呼應開頭。
3,理解標題。(5分鐘)
同樣的,作為一篇新聞報道,這篇通訊的標題也如同《別了,不列顛尼亞》一樣值得我們思考。
[提問]文章幾次提到“在奧斯維新沒有新聞”?作者屢次強調(diào)的原因是什么?
明確:3次。因為在奧斯維新所有的殘暴都凝固在歷史中,成了舊聞。但作者在這里感覺到一種非寫不可的使命感,這些話表現(xiàn)了作者的寫作原因和心境。
[提問]一個記者為什么要寫一篇沒有新聞的新聞呢?發(fā)生在奧斯維辛的慘劇早已離我們遠去,為什么又重新提及?作者的寫作意圖是什么?(學生進行討論)
明確:告誡后人勿忘歷史,戰(zhàn)爭的陰霾剛?cè)ノ催h,人們應當珍惜和平的時光,為世界的和平與發(fā)展而努力。
三,寫作特色。(5分鐘)
在上一篇新聞的學習中我們感受到作者寫作的特點在于對歷史背景的插入式介紹。那么這節(jié)課閱讀的《奧斯維新沒有什么新聞》也有自己顯著的寫作特色,我們一起來探究一下。
新聞的寫作主體是記者,但是對于一篇新聞作者的參與程度是不一樣的,我們一起來看一下《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別了、不列顛尼亞》、《奧斯維新沒有什么新聞》這三篇新聞作品中,記者于實踐本身有著怎樣的關系,作者又是怎樣在文章中表現(xiàn)自己的呢?
明確:《人》中記者是處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上,對事件進行客觀記敘;《別》中記者也是一旁觀者的姿態(tài)出現(xiàn),但是表達了自己的看法滲透了自己的感情;《奧》中記者成為了事件的主要參與者,文章直接描述自己的所感所聞。這就是這篇通訊的特點,這是一篇純主觀性的報道。
四,總結(jié)。(3分鐘)
學習完了這篇通訊之后,相信大家的內(nèi)心都是沉重的。戰(zhàn)爭帶來的不僅是無數(shù)的流血和死亡,更是人性的墮落和喪失。通過對今人在參觀奧斯威辛集中營時震驚和痛苦的詳細描寫,以及對集中營內(nèi)景象的白描勾畫裸裸地顯現(xiàn)出了納粹分子的慘無人道。歷史不會重演,奧斯威辛不再會有新聞。希望大家在細細揣摩獨特的寫作手法之后,能夠進一步體會一下文章帶給我們的關于人性,道德以及戰(zhàn)爭的思考。
五,布置作業(yè)。(2分鐘)
1、完成課后第四題第二小題。
2、預習《包身工》。
相關知識
高中語文必修一新聞兩篇《別了不列顛尼亞》教案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在每次教學前有自己的事先計劃,高中教師在教學前就要準備好教案,做好充分的準備。教案可以讓學生們能夠更好的找到學習的樂趣,幫助高中教師提前熟悉所教學的內(nèi)容。那么如何寫好我們的高中教案呢?為了讓您在使用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高中語文必修一新聞兩篇《別了不列顛尼亞》教案”,歡迎閱讀,希望您能夠喜歡并分享!
高中語文必修一《別了不列顛尼亞》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與能力目標:
1、了解本文以時間順序組織材料的寫作特點。
2、了解文中重點語句的深刻含義。
過程與方法目標:
1、展示中英交接相關照片,回顧歷史
2、通過合作探究的方式解決問題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激發(fā)民族自豪感,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和為祖國奉獻的精神。
教學重點
1、品味本文莊重、含蓄的語言風格。
2、理解文中三次降旗的含義
教學難點
1、理解文中重點語句的深刻含義
2、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方法
自主合作交流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有一首歌這樣唱:“小河彎彎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東方之珠,我的愛人,你的風采是否浪漫依然……”大家知道這歌里唱的“東方之珠”是什么地方嗎?(香港)(觀看圖片,由此導入新課:別了,不列顛尼亞。)
二、背景介紹
1、香港坎坷的歷史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后,英國強占香港島,事后清政府曾試圖用武力予以收復,道光皇帝為此發(fā)下多道諭旨,但清朝始終不能捍衛(wèi)領土完整。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給英國。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簽訂不平等的《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地區(qū)給英國。
1898年6月9日: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借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地區(qū)及附近262個島嶼,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結(jié)束)。
1942年12月25日: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日軍進犯香港,駐港英軍無力抵抗,當時的香港總督楊慕琦無奈宣布投降。香港被日本占領,開始了三年零八個月的“日治時期”。
1945年9月15日:日本戰(zhàn)敗后在香港簽署降書,撤出香港。
2、鄧小平與香港回歸
1982年9月,中英關于香港地位的談判,在鄧小平和當時的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之間進行。鄧小平態(tài)度堅決地告訴撒切爾夫人:“主權(quán)的問題不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我可以明確地告訴你們,中國在1997年要收回的不僅是新界,而且包括本島、九龍,否則,任何一個中國領導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國人民交待,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待?!编囆∑降脑挘町敃r有著“鐵娘子”之稱的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在這位中國的“鋼漢子”面前,低下了頭。1984年12月19日:中英簽署關于香港問題的聯(lián)合聲明,落實香港1997年之后實行“一國兩制”制度。
三、知識回顧
1、新聞一般分為哪幾個部分?
標題、導語、主體、背景和結(jié)語
2、哪幾部分是缺一不可的
標題、導語、主體
3、新聞的六要素是什么?
是五個“W”和一個“H”:
即1、when:何時2、where:何地3、who:何人4、what:何事5、why:何因6、how:何果
四、文本探究
本文是一篇特寫,特寫也稱新聞速寫、新聞素描,要求用類似于電影的“特寫鏡頭”的手法反映事實,是作者深入新聞事件現(xiàn)場,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場面,生動、形象地將所報道的事實再現(xiàn)在讀者面前。在有關香港回歸的大量報道中,本文是唯一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離的稿件,文章出色地記錄了英國王儲查爾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顛尼亞”號皇家游輪撤離香港的最后歷史時刻,曾獲第八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及1997年新華社社級好稿。
(一)本文由哪幾個部分組成?
1、標題(別了,不列顛尼亞)
本篇新聞的標題“別了,‘不列顛尼亞’”,它有什么深刻的含義?
明確:毛澤東主席在1949年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回國、美國政府的白皮書發(fā)表之時,曾寫過一篇文章,題目是《別了,司徒雷登》。本文活用此題。從字面上看,參加完交接儀式的查爾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國皇家游輪“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這是現(xiàn)實的場景。另一方面,“不列顛尼亞”號的離去,象征著英國殖民地統(tǒng)治在香港的終結(jié),中華民族的一段恥辱終告洗刷。實境是永別,虛境是回歸和雪恥。標題寓虛境于實境,獨具匠心又不留痕跡。
2、導語(第1段)
概述英國撤離香港的最后一刻是英國米字旗最后一次降落,接載英國王子和港督的游輪離開香港。
3、主體(2—10段)
集中描寫英國撤離香港那天的四個場景及有關背景資料。
4、結(jié)語(最后1段)
用極其概括的語言敘述英國在香港統(tǒng)治的開始與結(jié)束。
(二)四個場景,三次降旗
特寫往往采用文學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發(fā)生現(xiàn)場,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場面,生動形象地將所報道的事實再現(xiàn)在讀者面前。
本文主體部分就是選取1997香港回歸,英國撤退時的四個重要場景。請快速閱讀課文,找出這四個場景。
第一場景:4點3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別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幟。(第三自然段)
第一次降旗:
4時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視著港督旗幟在“日落余音”的號角聲中降下旗桿。
標志:今后香港再也不會有港督來統(tǒng)治。
第二場景:6時15分,在添馬艦軍營東面廣場舉行象征英國統(tǒng)治結(jié)束的告別儀式,降下英國國旗。(第五自然段)
第二次降旗:
7時45分,廣場上燈光漸暗,開始了港島上的第二次降旗儀式。……今天,另一名英國海軍士兵在“威爾士親王”軍營旁的這個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標志:被英國統(tǒng)治了156年的香港終于回到了祖國母親的懷抱。
第三場景:子夜時分,中英香港交接儀式,米字旗香港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紅旗升起。(第八自然段)
第三次降旗:
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鐘,米子旗在香港最后一次下降。
標志:1、英國對香港長達一個半世紀統(tǒng)治的結(jié)束
2、從此中國將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quán)
第四場景:7月1日零點40分,查爾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第十自然段)
(三)這篇特寫在報道新聞事實時,還適當?shù)倪\用一些背景材料,請找出來(在哪些段落里),體會它們在文章中的作用。
如:第4、7、11自然段。
背景中有歷史事件回顧,港督府的修建,英國統(tǒng)治香港的天數(shù),英國米字旗和港督旗的升降等,都有準確的記載,雖然只寫了一天中發(fā)生的事件,但有很大的歷史跨度,容量非常大,使人在豐富的知識中感受到深厚的歷史內(nèi)涵。
(四)文章在報道香港回歸這樣宏大的場景時,從細節(jié)入手,在細節(jié)中蘊含著深刻的意味,在平淡的筆調(diào)中洋溢著濃烈的感情,大家能否從文中找出意味深長的細節(jié)之處?
明確:本文的細節(jié)之處非常多,課下自己多找些,重點講解以下三處。
1、“4點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視著港督旗幟在“日落余音”的號角聲中降下旗桿。”
分析:這是對末任港督彭定康面部表情的特寫,生動的寫出了彭定康離開港督府前黯然神傷的神態(tài)。通過這一神態(tài),我們能揣摩出彭定康當時復雜的心情,但是不論他如何“面色凝重”,歷史的腳步不會為任何人停止,香港終將回歸祖國。
2、“港督旗幟在‘日落余音’的號角聲中降下旗桿”
3、“停泊在港灣中的皇家游輪‘不列顛尼亞’號和鄰近大廈上懸掛的巨幅紫荊花圖案,恰好構(gòu)成這個‘日落儀式’的背景?!?/p>
這兩處細節(jié)描寫都與“日落”聯(lián)系在一起,為什么說英國的告別儀式是“日落儀式”?
分析:英國曾經(jīng)占領了非常廣大的殖民地,被稱為“日不落帝國”,喻指在它的領土上,永遠都有陽光照耀。香港作為英國在東方的最后一塊殖民地,于1997年脫離英國的統(tǒng)治,回歸祖國,作為香港特區(qū)的紫荊花圖案將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日不落帝國”的殖民主義太陽在香港永遠的落下了。所以把英國告別的儀式稱為“日落儀式”。
還可能有以下回答:
1、根據(jù)傳統(tǒng),每一位港督離任時,都舉行降旗儀式。但這一次不同:永遠都不會有另一面。
明確:港督旗幟從這里升起。這是作者在繼續(xù)末任港督離開港督府時,舉行降旗儀式之后發(fā)表的評論,它既回答了彭定康“面色凝重”的原因,又寫出了中國人民收回香港的無比興奮。
2、將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顛尼亞”號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明確:“消失”是“逐漸減少以至沒有”的意思,它很形象地描寫出查爾斯王子和末任港督乘坐的“不列顛尼亞”號駛離香港駛?cè)氪蠛5那樾危凳局@艘船以及船上的人徹底離開香港,永遠不能再以征服者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再這片土地上。
(五)我們該如何理解結(jié)語中“大英帝國從海上來,又從海上去”這句話的深刻含義?
明確:①現(xiàn)實場景。1841年,大英帝國橫跨印度洋而來;1997年,“不列顛尼亞”號黯然從海上離去。
②歷史輪回?!皬暮I蟻怼睒酥居鴮ο愀鄣闹趁窠y(tǒng)治正式開始;“從海上去”標志著香港脫離英統(tǒng),回歸祖國。
作者沒有任何修飾性的語言,然而就在這不動聲色的描寫中,勝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六)這篇別具特色的報道體現(xiàn)出較高的政策把握水平和駕馭文字的能力。在有關香港回歸的報道中,可以說英方撤離報道的難度最大。既不能只寫中方,又要完整反映英方撤離的情況;既不能對英方諷刺挖苦,又要突出殖民統(tǒng)治結(jié)束的象征意義。你從文中哪些語句可以體會作者的苦心?
如課文中“最后”一次的多次出現(xiàn),強調(diào)英國對香港長達150多年的統(tǒng)治終于結(jié)束了,中華民族百手來的恥辱被洗雪,中國人民終于可以在自己的國土上行使主權(quán),揚眉吐氣了。
皇家游輪“不列顛尼亞”號和鄰近大廈上懸掛的巨幅紫荊花圖案,恰好構(gòu)成這個“日落儀式”的背景?!叭章鋬x式”的背景一是“泊在港灣中的‘不列顛尼亞’號,一是‘紫荊花圖案’作為英國告別儀式的背景,標志著英國對中港150年來的殖民統(tǒng)治結(jié)束和香港自治的新的歷史階段的開始。
全文最后一句語言莊重而含蓄,有深刻含義。“從海上來”指當年不可一世的英國遠征軍強占了中國的領土,開始殖民統(tǒng)治?!皬暮I先ァ敝赣趁窠y(tǒng)治的結(jié)束。
(七)小結(jié)課文
主體部分按時間順序組織材料,將事件的始末說清楚,通過對四個特定的場景的描述,這篇新聞真實地再現(xiàn)了香港回歸祖國懷抱這一歷史時刻。幾個特定場景中著重描述了3次降旗與1次升旗。國旗是一個國家的象征與標志,英國米字旗的降下象征著英國一百多年的殖民統(tǒng)治的結(jié)束,五星紅旗的升起則標志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quán)。主體部分共有10個自然段,其中有8個自然段,都是作者在新聞發(fā)生的現(xiàn)場,以眼睛為“攝像機”,以耳朵為“錄音機”,簡筆勾勒出的清晰可視的一個個場景、一幅幅畫面,這些儀式的敘述都很簡潔,但都有著歷史的意義,主要表現(xiàn)在介紹了每一種儀式之后,作者總要引用一些背景材料,突出儀式本身的涵義。另外還有兩段,一個是第4段,交代有關港督府的一些背景材料,一個是最后一段,作者又一次把歷史的今昔放在一起相互對照,深化了主題。作者鄭重地記錄下這一歷史時刻,含蓄地表達了一種祖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quán)時的莊嚴與喜悅的心情。
五、拓展延伸
中國政府為什么能成功地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quán)?
中國收回香港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香港自古是中國的領土,中國收回香港完全符合國際法,是正義之舉,得到國際社會的支持和承認。
二、70年代中國同西方國家關系的突破性進展,與英國關系的改善,為中英和平談判解決香港問題創(chuàng)造了條件。
三、“一國兩制”偉大戰(zhàn)略構(gòu)想,為解決香港問題找到了一條切實可行的途徑,為和平方式收回香港提供了制度、法律和政策保證。
四、社會主義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綜合國力的大大增強,是我們能夠以和平方式收回香港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證。
板書設計
四個場景。
第一場景:4點3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別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幟。
第二場景:6時15分,在添馬艦軍營東面廣場舉行象征英國統(tǒng)治結(jié)束的告別儀式,降下英國國旗。
第三場景:子夜時分,中英香港交接儀式,米字旗香港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紅旗升起。
第四場景:7月1日零點40分,查爾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
《短新聞兩篇》教案
作為杰出的教學工作者,能夠保證教課的順利開展,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老師職責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讓學生們能夠更好的找到學習的樂趣,讓教師能夠快速的解決各種教學問題。教案的內(nèi)容具體要怎樣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您整理的“《短新聞兩篇》教案”,希望能為您提供更多的參考。
《短新聞兩篇》教案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1.了解新聞報道的一般特征和結(jié)構(gòu)方式;
2.了解香港近百年的發(fā)展史。
二、能力訓練目標
1.培養(yǎng)閱讀新聞作品的能力;
2.培養(yǎng)在閱讀中篩選信息的能力;
3.學習兩篇文章短小精悍、語言簡練、概括力強的特點。
三、德育滲透目標
1.通過學習第一篇文章,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2.引導學生認識法西斯的暴行,激發(fā)學生熱愛和平的美好情感。
教學設想
一、播放有關香港回歸的紀錄片和反映納粹暴行的影片,設定好情境,引導學生進入課文。
二、通過介紹香港近百年的發(fā)展史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導學生討論納粹暴行(擴展至南京大屠殺)對于我們?nèi)祟惖你藓?,以及我們應該從中吸取什么樣的教訓。課外查找一些香港歷史和納粹暴行的背景材料,以輔助閱讀。
三、分別找一些香港回歸和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新聞報道,比較一下寫法的不同。
重點、難點
重點:新聞報道的一般特征和結(jié)構(gòu)方式;培養(yǎng)閱讀新聞作品的能力。
難點:新聞報道如何既報道事實,又抒發(fā)感情。
教學時數(shù)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生活在信息社會里,每天都會從報紙、廣播、電視中接觸大量的新聞報道,那么,如何從新聞報道中及時而準確地篩選信息,成為當今社會人的一項重要能力。而要提高這種能力,就必須了解新聞報道的特點,下面我們就來學習兩篇典型的短新聞。(板書課題)
二、明確目標
1.了解新聞報道的結(jié)構(gòu)方式;
2.篩選兩篇新聞報道的基本信息。
二、整體感知
(一)《別了,“不列顛尼亞”》
在眾多關于香港回歸的報道中,《別了,“不列顛尼亞”》是最別致的一篇,作者沒有寫交接儀式現(xiàn)場多么莊嚴,也沒有寫歡慶回歸的人們多么激動,而是選擇了英方撤離這樣一個角度,并且把末代港督乘英國皇家游艇“不列顛尼亞”號撤離香港這一事件放在一個歷史的背景中,更加突出了這一事件的歷史意義。
消息一般由導語和主體兩部分組成。導語放在開頭,由最新鮮、最主要的事實或者依托新聞事實的精辟議論組成;而主體則具體展開新聞事實的敘述。本文就是以這樣一種結(jié)構(gòu)組織材料的。
第1段是導語部分。它告訴我們,香港末任港督乘“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這標志著長達150年的英國統(tǒng)治的終結(jié)。
下面的主體部分按照時間順序。具體敘述了英國殖民者的告別儀式。文章共有10段,有8段寫的是現(xiàn)實的場景,分別是:末任港督的降旗儀式,彭定秉離開港督府,英國告別儀式,降旗儀式,香港交接儀式上的易幟,“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這些儀式的敘述都很簡潔,作者突出儀式本身的涵義,這表現(xiàn)在介紹了每一種儀式之后,作者總要引用一些背景材料,使得每一個儀式都顯示出歷史的跨度,有著歷史的意義。作者并不直接出面發(fā)表議論,但是情感和評論都暗含其中。比如:
港督降旗儀式,作者說“但這一次不同:永遠都不會有另一面港督旗幟從這里升起”。作者巧妙地運用了對比手法,強調(diào)這次降旗不再是以往港督換任的重復,它是具有標志意義的最后一次。
對于在駐港英軍總部附近舉行的告別儀式,作者也只是提了一句,但作者隨后捕捉到了一個典型的鏡頭:“停泊在港灣中的皇家游輪‘不列顛尼亞’號和鄰近大廈上懸掛的巨幅紫荊花圖案,恰好構(gòu)成這個‘日落儀式’的背景?!毕笳饔y(tǒng)治的“不列顛尼亞”號,與象征香港回歸祖國的特別行政區(qū)區(qū)旗,構(gòu)成了鮮明的對比,啟示人們發(fā)現(xiàn)這一儀式的深厚內(nèi)涵。
7時45分的第二次降旗儀式,也只是一筆帶過,但作者把這一事件放在歷史今昔的對比上,有一種歷史滄桑變化的感覺,使得曾經(jīng)的坎坷,在人們腦海中“積淀成了神圣而執(zhí)著的理性”,也使得“今夜的喜悅變得更加凝重”。
另外還有兩段,一個是第4段,交待的是有關港督府的一些背景材料:一個是最后一段,作者又一次把歷史的今昔放在一起相互對照,深化了主題。
(二)《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
奧斯維辛集中營是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建立的最大的集中營,被稱為二戰(zhàn)期間納粹德國最大的“殺人工廠”,據(jù)統(tǒng)計報道有400萬人在這里遭到了殺害。這篇消息是美國記者羅森塔爾戰(zhàn)后訪問奧斯維辛集中營博物館之后采寫的,發(fā)表之后,各大報紙爭相轉(zhuǎn)載,并獲得了美國普利策新聞獎,成了新聞史上的佳作。這主要得益于他獨辟蹊徑,突破了“客觀報道”“零度寫作”(即記者在新聞中毫不摻雜個人情感的寫法)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參觀者在奧斯維辛訪問時的感受當做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來寫,字里行間灌注著個人的情感。
文章一上來的議論就有震撼人心的效果。作者無一句正面控訴,卻強烈表達出自己的憤懣,字字句句敲打著讀者的心,讓讀者感到一種莫名的壓抑。
接下來,作者引入了一些背景材料,介紹了里斯維辛集中營可怕的歷史。作者說,那些“慘狀被人們講過了很多次”。所有的事情都已經(jīng)是舊聞了,奧斯維辛也不再有“可供報道的新聞”了。但是到這里訪問,作者卻感到“一種非寫不可的使命感”,這是記者的良心在催促他,“如果不說些什么或?qū)懶┦裁淳碗x開,那就對不起在這里遇難的人們?!边@里指出了作者寫作此文的原因和心境。
后面的部分,作者隨著參觀者的腳步,把讀者帶進了集中營,從毒氣室、焚尸爐、女監(jiān)房、試驗室、紀念墻一直寫到絞刑室。作者并沒有詳細描寫這些地方多么的陰森恐怖,他的目光始終盯在參觀者身上,通過參觀者的行動、神態(tài)傳達他們內(nèi)心的感受?以此感染讀者,引起讀者的共鳴。
有一些細節(jié)很耐人尋味。比如,“在德國人撤退時炸毀的布熱金卡毒氣室和焚尸爐廢墟上,雛菊花在怒放”。一邊是戕害生命的毒氣室和焚尸爐,一邊是生機勃勃的生命,兩種反差極大的事物擺在一起,這樣的景象的確讓人難忘。也許是諷刺,任納粹刑罰多么殘暴,終歸阻止不了生命的進程;也許是控訴,生命的綻放是人世間最美好的事情,對生命的戕害是最惡劣的罪行。還有,那個照片中的姑娘,臨刑前她在想什么?這不僅是作者的疑問,也是紿讀者提出的問題。
除此之外,作者還有一些很精辟的議論值得琢磨。比如作者說“在奧斯維辛,沒有可以作禱告的地方”。做禱告,或者是為了求得上帝的諒解,或者是為了求得上帝的保佑。但是在奧斯維辛,做禱告的地方是沒有的,因為劊子手喪失了人性,雙手沾滿了無辜者的鮮血,他們是不可能向上帝禱告懺悔自己的罪行的;而無辜的人們成為劊子手刀俎上的肉,無計可逃,他們也沒有辦法求得上帝的保佑。
最后一段,與標題和首段遙相呼應,突出了文章的主題,也顯得文章首尾相貫,渾然一體。
三、總結(jié)兩篇短新聞的結(jié)構(gòu)特點。
布置作業(yè)
完成“研討與練習一”。
第二課時
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學習兩篇文章短小精悍、語言簡練、概括力強的特點;
2.學習兩篇短新聞既報道事實、又抒發(fā)感情的特點;
3.通過學習第一篇文章,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導學生認識法西斯的暴行,激發(fā)學生熱愛和平的美好情感。
二、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提問】如何理解“別了,‘不列顛尼亞’”標題的含義?
【明確】標題有兩層意思。從字面上看,參加完交接儀式的查爾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國皇家游輪“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這是現(xiàn)實的場景。另一方面,“不列顛尼亞”號的離去,象征著英國殖民統(tǒng)治在香港的終結(jié),中華民族的一段恥辱終告洗刷。
2.【提問】《別了,“不列顛尼亞”》一文中,現(xiàn)實的場景和背景材料是如何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的?
【明確】現(xiàn)實的場景是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是文章的綱,每一則背景材料的引人都對應于一個現(xiàn)實的場景,依靠一些關鍵詞銜接在一起,比如提到彭定康離開港督府,就引入一些關于港督府歷史的背景材料;而降旗的儀式,則讓人聯(lián)想起156年前,英國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自然的銜接,使得這些背景材料看上去并不是雜亂無章的,它們靠現(xiàn)實的場景串在一起,與之融為一體。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現(xiàn)實的場景有歷史的縱深感,讓人更加體會出儀式本身的現(xiàn)實內(nèi)涵。
3.【提問】為什么說英國的告別儀式是“日落儀式”?
【明確】英國曾經(jīng)占領了非常廣大的殖民地,被稱為“日不落帝國”,喻指在它的領土上,永遠都有陽光照耀。香港作為英國在東方的最后一塊殖民地,于1997年脫離英國的統(tǒng)治,回歸祖國,可以說在中國香港的土地上,英殖民統(tǒng)治的太陽落了。所以把英國告別的儀式稱為“日落儀式”。
4.【提問】《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里有很多否定句,應該怎么理解?
【明確】本文用了一連串的否定句,像一條線串起了全篇文章,使文章具有統(tǒng)一的風格,同時把奧斯維辛這個被納粹顛倒了的世界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每個句子都具有深刻的內(nèi)涵,值得細細體會。比如:
標題就是一個典型的否定句,類似的句子文章中又出現(xiàn)了兩次:一次是介紹完背景材料之后,作者說“今天,在奧斯維辛,并沒有可供報道的新聞”。這句話承上啟下,一方面奧斯維辛太出名了,人們已經(jīng)了解了它很多東西,的確沒有什么新聞可以報道了;另一方面,即使沒有新聞,作者還是要寫一寫,因為他感到“一種非寫不可的使命感”。第二次是結(jié)尾“在奧斯維辛,沒有新鮮東西可供報道”。除了呼應前文之外,還突出了文章主題。意思是說,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鮮東西了,每一個參觀者都看到同樣的東西,也都有同樣的感受,那就是震驚,甚至窒息??吹竭@些遺留的東西,就有這樣的感覺,如果看到那些真實的場景,又會有怎樣的感覺呢?這樣,雖然話語貌似平靜,卻表現(xiàn)出對納粹罪惡的深刻揭露。
5.【提問】《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這篇消息與我們常見的消息有什么不同?
【明確】不同之處就在于記者在文章中的參與程度不同。記者對于所報道的事件有三種參與的情況:一種是記者作為旁觀者身份出現(xiàn),只是純客觀記敘,不摻雜自己的感情和判斷,只是由事實本身說話;另一種是記者作為旁觀者出現(xiàn),但會在敘述事實的同時表達自己的看法或者滲透自己的感情;還有一種,記者作為事件的參與者.文章直接描寫他的所聞所感。我們平時讀報紙所看到的消息大都是第一種和第二種情況,主要還是一種客觀敘述為主的寫法;而本文有所不同,把作者自己參觀集中營的感受當成了主要的內(nèi)容來寫,是一種純主觀性的報道。
總結(jié)、擴展
《別了,“不列顛尼亞”》選取了英國撤離香巷的一系列場景,并把它們放在一個歷史的背景中,使香港回歸這一歷史事件有了歷史的縱深感;《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打破客觀報道的傳統(tǒng),直接敘述自己的感受。它們和同類題材的新聞選取的角度有很大的不同。要求學生閱讀“背景材料”中的新聞報道《奧斯維辛,歷史不會忘記》,比較一下和兩篇課文的寫法的不同。
布置作業(yè)
完成“研討與練習二、三、四”。
短新聞兩篇
教學目標
1、了解新聞和報告文學的特點。
2、掌握新聞和報告文學的創(chuàng)作方法。
教學重點
1、了解新聞和報告文學的特點。
2、掌握新聞和報告文學的創(chuàng)作方法。
教學難點
掌握新聞和報告文學的創(chuàng)作方法。
教學方法
講授法
教具準備
教學資料
教學時間
安排兩個課時
短新聞兩篇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新聞報道的一般特征和結(jié)構(gòu)方式。
2、培養(yǎng)閱讀新聞作品的能力和篩選信息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合作學習,把握新聞中的新聞事實、背景材料和作者的主觀評價三方面的內(nèi)容。
2、探究與活動,引導學生學會分析一篇新聞的主要內(nèi)容和寫作特點。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心時事。
教學重點
1、體會《別了,“不列顛尼亞”》一文現(xiàn)實場景和背景材料的有機融合。
2、分析《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與常見的消息有何不同之處。
教學難點
把握新聞的背景材料的新聞細節(jié),仔細揣摩、品味文中具有深刻含意的語句。
教學方法
講解法、探究法、品味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課文朗讀磁帶
教學時間
安排兩個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香港歷來是我們祖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卻遭殖民統(tǒng)治者蠻橫地搶占,當?shù)厝嗣耧柺軞埧岬膲赫ァ0倌隃嫔W罱K換來云開日見,受苦受難的孩子終于回到了母親的懷抱。
二、文本解讀
(一)知識積累
1、香港回歸對于中華民族來說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1997年7月1日的香港政權(quán)交接儀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體的目光。為了記下這一盛事,新華社四位記者通力合作,真實、準確地描繪了這難忘的時刻?,F(xiàn)在請大家打開課文,齊聲朗讀全文。
2、上節(jié)課我們一同學習了新聞的特點和創(chuàng)作手法,請同學們回憶一下新聞報道有什么特點?
明確:真實、新鮮、迅速及時、具有重要性。
(二)信息篩選
1、請同學們快速閱讀這篇短新聞,哪些寫的是新聞事實?哪些是背景材料?想想可以分為幾部分?
明確:第1、2、3、5、6、7、8、9段。
2、那么第4段和最后一段就應該是什么?
明確:背景材料。
3、那全文可以分為幾個部分呢?
明確:第1段為第一部分,剩下的為第二部分。
4、我們一起回顧一下前面學習的有關新聞的知識,消息一般由哪兩部分組成?
明確:消息一般由導語和主體兩部分組成。導語放在開頭,由最新鮮、最主要的事實或者依托新聞事實的精辟議論組成;而主體則具體展開新聞事實的敘述。本文就是以這樣一種結(jié)構(gòu)組織材料的。我為大家朗讀課文的導語部分,同學們邊聽邊畫出關鍵詞句,想想它告訴我們一個什么新聞事實?
(三)分析鑒賞
1、導語部分告訴我們什么內(nèi)容?
明確:“不列顛尼亞”號駛離維多利亞港灣,香港末任港督彭定康離開香港。
2、這些標志著什么?
明確:導語部分告訴我們,香港末任港督乘“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這標志著長達150年的英國殖民統(tǒng)治的終結(jié)。
3、在眾多關于香港回歸的報道中,《別了,“不列顛尼亞”》是最別致的一篇,既報道重大歷史事件,描述現(xiàn)實場景的同時,又兼顧歷史的回顧。請同學們結(jié)合具體段落,說說課文如何將這兩方面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的?
明確:作者在介紹每一種儀式后總要引用一些背景材料。比如第3段的港督降旗儀式,作者說“但這一次不同:永遠都不會有另一面港督旗幟從這里升起”。
4、那作者在這里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明確:用了對比手法,強調(diào)這次降旗是最后一次。還有第7段,7時45分的第二次降旗儀式,也只是一筆帶過,但作者把這一事件放在歷史今昔的對比上。
5、將背景材料引入現(xiàn)實場景不會沖淡新聞的新鮮度嗎?
明確:中國的山水畫講究濃淡的對比,遠景淡墨、近景濃墨,遠景襯托近景。新聞中的現(xiàn)實場景就好比是近景,背景材料就好比是遠景,背景材料的引入更能突出現(xiàn)實場景的意義。
這篇文章之所以出色就在于(幻燈顯示)現(xiàn)實的場景是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是文章的綱,每一則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對應著一個現(xiàn)實的場景,依靠一些關鍵詞銜接在一起,比如提到彭定康離開港督府,就引入一些關于港督府歷史的背景材料;而降旗的儀式,則讓人聯(lián)想起156年前,英國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自然的銜接,使得這些背景材料看上去并不是雜亂無章的,它們靠現(xiàn)實的場景串在一起,與之融為一體。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現(xiàn)實的場景有歷史的縱深感,讓人體會出儀式本身的現(xiàn)實內(nèi)涵。
(四)合作探究
1、本篇報道,作者以眼睛為“攝像機”,以耳朵為“錄音機”,簡筆勾勒出清晰可視的一個個場景,一幅幅畫面,為我們真實地記錄了英國撤離香港,香港回歸祖國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同學們想一想,文中為什么說英國的告別儀式是日落儀式?
明確:英國曾自封為“日不落帝國”,在中國香港的土地上,英殖民統(tǒng)治的太陽落了,所以把英國告別的儀式稱為“日落儀式”。
2、那又該如何理解“大英帝國從海上來,又從海上去”呢?
明確:當年英國殖民統(tǒng)治者是從海上乘船登陸香港的,現(xiàn)在他們又坐“不列顛尼亞”回去了。這既是現(xiàn)實的場景,也是一句概括性很強的話,把香港百年歷史的滄桑巨變凝聚其中,暗含著歷史和現(xiàn)實的對比。文中像這樣有深刻含意的語句還有很多。請同學們自己找找看。
3、現(xiàn)在讓我們縱觀全文,該如何理解“別了,‘不列顛尼亞’”標題的含意?
明確:永別了,一去不復返了,象征著英國殖民統(tǒng)治在香港的終結(jié)。
三、課堂小結(jié)
日薄西山的大英帝國從海上走了,永遠地走了。我們中華民族的一段恥辱也終告洗刷。請不要忘記香港的過去,也不要忘懷香港回歸的喜悅。讓我們?yōu)橄愀鄣奈磥須g呼,為我們中華民族明日的騰飛歡呼。
四、作業(yè)設計
請同學們收集香港回歸祖國的新聞報道,與本文比較異同,以剪報形式交上來。
必修一語文第10課短新聞兩篇教案設計(新人教版)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中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高中教師需要精心準備的。教案可以讓學生們能夠更好的找到學習的樂趣,幫助高中教師營造一個良好的教學氛圍。你知道怎么寫具體的高中教案內(nèi)容嗎?為此,小編從網(wǎng)絡上為大家精心整理了《必修一語文第10課短新聞兩篇教案設計(新人教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短新聞兩篇教案【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復習新聞知識,了解特寫消息與一般消息的異同。
2.過程與方法:誦讀、探究法,品味本文莊重、含蓄的語言風格。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體會本文標題的新穎,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
【教學重難點】
1.了解新聞和通訊的異同。
2.品味本文莊重、含蓄的語言風格。
【教學時數(shù)】一課時
【教具】幻燈片、視頻(香港回歸紀錄片)
一、新課導入
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家國情懷”都是每一個民族的精神主線。香港回歸對于中華民族來說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舉國歡騰。香港政權(quán)交接儀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體的目光。為了記下這一大盛事,四位新華社記者通力合作,真實、準確地描繪了這難忘的時刻。據(jù)了解,在有關香港回歸的新聞報道中,本文是最出色的一篇新聞作品,曾經(jīng)在第八屆中國新聞獎評選活動中獲得了一等獎。
今天,我們就讓這篇著名的《別了,“不列顛尼亞”》帶領我們回到1997年6月30日至7月1日的香港政權(quán)交接儀式現(xiàn)場,一起來重新感受那激動人心的場面。
二、課文講解
(一)復習新聞知識
1.什么是新聞?
新聞,也叫消息,是對新近發(fā)生的有社會意義并引起公眾興趣的事實的簡短報道。
2.構(gòu)成新聞的要素是什么?
五個“W”和一個“H”即:
①when:何時②where:何地③who:何人④what:何事⑤why:何因⑥how:何果
3.消息的特點:
①真:消息的事實必須真實。
②短:消息要求短。
③快:時效性
④活:消息要寫得生動活潑,引人入勝。
⑤強:消息的強是指思想性和指導性要強。
4.消息的結(jié)構(gòu)
①標題(正標、副標題):標題必須簡明、準確地概括消息的主要內(nèi)容,幫助讀者理解報道的事實。
②導語:導語是新聞的第一句話或第一自然段,它用簡介生動的文字,寫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鮮的事實,鮮明地提示消息的主題思想。
③主體:主體是導語之后,構(gòu)成消息內(nèi)容的主要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對導語作具體全面的闡述,具體展開事實或進一步突出中心,從而寫出導語所概括的內(nèi)容。
④背景:背景材料是消息的從屬部分。它無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體之中,有時也可成為消息的主要材料。(課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⑤結(jié)尾:消息要把事實寫得完整,邏輯嚴密,結(jié)尾需得向亮、有力,發(fā)人深思,給人啟迪。
(二)感悟:播放香港回歸視頻
(三)問題探究
1.如何理解“別了,‘不列顛尼亞’”標題的含義?
明確:標題有兩層意思。從字面上看,參加完交接儀式的查爾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國皇家游輪“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這是現(xiàn)實的場景。另一方面,“不列顛尼亞”號的離去,象征著英國殖民統(tǒng)治在香港的終結(jié),中華民族的一段恥辱終告洗刷。
2.文中寫了三次降旗,各有什么意義?
明確:文章雖短,但文中卻寫了三次降旗。第一次寫降旗是港督旗幟在“日落余音”的號角聲中降下來,這標志今后香港再也不會有港督來統(tǒng)治;第二次降旗是港島每一天的降旗,平時這時候的降旗很平常,但這一次降旗意義非常大,因為這面旗幟的降下,標志著被英國統(tǒng)治了156年的香港終于回到了祖國母親的懷抱;第三次降旗是寫7月1日子夜時分的中英香港交接儀式上的易幟,這是最激動人心的一刻,這次降旗,標志著英國對香港長達一個半世紀的統(tǒng)治結(jié)束了,也標志著從此中華人民共和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quán)。
《別了,“不列顛尼亞”》一文中,現(xiàn)實的場景和背景材料是如何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的?
明確:現(xiàn)實的場景是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是文章的綱,每一則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對應于一個現(xiàn)實的場景,依靠一些關鍵詞銜接在一起,比如提到彭定康離開港督府,就引入一些關于港督府歷史的背景材料;而降旗的儀式,則讓人聯(lián)想起156年前,英國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自然的銜接,使得這些背景材料看上去并不是雜亂無章的,它們靠現(xiàn)實的場景串在一起,與之融為一體。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現(xiàn)實的場景有歷史的縱深感,讓人更加體會出儀式本身的現(xiàn)實內(nèi)涵。
4.為什么說英國的告別儀式是“日落儀式”?
明確:英國曾經(jīng)占領了非常廣大的殖民地,被稱為“日不落帝國”,喻指在它的領土上,永遠都有陽光照耀。香港作為英國在東方的最后一塊殖民地,于1997年脫離英國的統(tǒng)治,回歸祖國,可以說在中國香港的土地上,英殖民統(tǒng)治的太陽落了。所以把英國告別的儀式稱為“日落儀式”。
《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理解新聞寫作中記者的感情蘊含其中的寫法。
2.過程與方法:誦讀、探究法,學會分析新聞中的記者的感情傾向。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品味作品中的細節(jié)描寫,記住歷史慘痛的教訓,珍惜和平,抵制暴力與罪惡。
【教學重難點】
1.學會分析新聞中的記者的感情傾向。
2.讓學生能記住歷史慘痛的教訓,珍惜和平,抵制暴力與罪惡。
【教學時數(shù)】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
我們上節(jié)課剛剛學完《別了,“不列顛尼亞”》,它在選材方面特別新穎,而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在當時的美國也引起極大轟動,還獲得了美國普利策新聞獎,它有什么特別之處呢?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這篇文章。
二、奧斯維辛集中營介紹
奧斯維辛集中營,壁壘森嚴,四周電網(wǎng)密布,內(nèi)設哨所看臺、絞刑架、毒氣殺人浴室和焚尸爐,由第一集中營和奧斯維辛集中營組成,用于消滅歐洲的猶太人,是希特勒種族滅絕政策的執(zhí)行地,是第三帝國——納粹德國最大的滅絕營。約有400萬人,其中絕大部分是猶太人在此經(jīng)受嚴刑拷打,慘遭殺戮。奧斯維辛是納粹德國犯下滔天大罪的歷史見證。
奧斯維辛是波蘭南部一個只有4萬多居民的小鎮(zhèn)。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德國法蘭斯在這里設立了它最大的集中營,這個小鎮(zhèn)因此聞名于世。當年納粹奧斯維辛集中營管理局控制的地區(qū)面積40平方千米,包括3個集中營:奧斯維辛主營、布熱金卡營、莫諾維策營。莫諾維策營又包括40個小集中營,分布在波蘭南部整個西里西亞地區(qū)。1940年到1944年,奧斯維辛集中營成為希特勒的殺人中心,大約有400萬人在這里慘遭殺害。許多人是在苦役中死去,其余的則被有計劃地殘殺。
三、課文講解
1.看了視頻和課文以后,你們對奧斯維辛集中營有什么印象?
明確:可怕、慘絕人寰、恐怖
2.作者又沒有直接寫集中營是如何殘害“犯人”的?你是如何體會到它的可怕的呢?
明確:作者沒有直接描寫納粹刑罰的殘酷。它的“可怕”是通過作者和參觀者的感受表現(xiàn)出來的。
3.在文中找出參觀者表情變化的句子,討論這些變化說明了什么?
明確:①“開頭,他們表情茫然,因為他們不曉得這是干什么使的?!?br> ②“他們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腳步,渾身發(fā)抖?!?br> ③“一個參觀者驚懼萬分,張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來。”
④“他們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br> ⑤“另一位參觀者進來了,她跪了下來,在自己胸前畫十字?!?br> ⑥“參觀者們用懇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對解說員說:‘夠了’?!?br> 人們感情的變化,從側(cè)面證明了集中營的恐怖,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無法想象的,納粹法西斯的暴行慘絕人寰,滅絕人性,令人發(fā)指。
4.文章說“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作者為什么還要寫這篇新聞呢?請從文章中找出答案。
明確:“今天,在奧斯維辛,并沒有可供報道的新聞。記者只有一種非寫不可的使命感,這種使命感來源于一種不安的心情:在訪問這里之后,如果不說些什么或?qū)懶┦裁淳碗x開,那就對不起在這里遇難的人們。”
5.作者想告訴人們什么呢?
明確: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可怕、恐怖以及法西斯的暴行。
6.作者是通過什么方式告訴人們的?
明確:一開始,作者就通過震撼人心的議論寫出了布熱金卡這個地方充滿恐怖、陰森、慘絕人寰。接下來,作者引入了一些背景資料,介紹了奧斯維辛集中營可怕的歷史。后面的部分,作者隨著參觀者的腳步,把讀者帶進了集中營,從毒氣室、焚尸爐、女牢房、試驗室、紀念墻一直寫到絞刑室。作者并沒有直接寫這些地方多么陰森恐怖,而是通過參觀者的行動、神態(tài)傳達他們內(nèi)心的感受,以此來感染讀者,引起讀者的共鳴。
7.二戰(zhàn)后關于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新聞報道很多,羅森塔爾的報道說“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卻成了新聞史上的名作,這是為什么?
明確:《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突破新聞“零度寫作”原則,著眼細節(jié),以冷峻的視角,把自己和其他參觀者的感受當作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來寫,字里行間灌注著個人的情感,作者無一句正面控訴,卻強烈表達出自己的憤怒,字字句句敲打著讀者的心,讓讀者感到一種莫名的壓抑。
四、總結(jié)
歷史不斷發(fā)展,歲月可以沖淡一切,但有些東西卻是永遠無法忘記的,也是不能忘記的。雖然二戰(zhàn)早已經(jīng)過去,但“奧斯維辛”仍舊在默默地提醒著人們:忘卻過去,就意味著背叛。我們要以史為鑒,共同維護世界的和平。
附資料
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
《別了,“不列顛尼亞”》
香港回歸對于中華民族來說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1997年7月1日的香港政權(quán)交接儀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體的目光。為了記下這一盛事,四位新華社記者通力合作,真實、準確地描繪了這難忘的時刻。
在眾多關于香港回歸的報道中,《別了,“不列顛尼亞”》是最別致的一篇,作者沒有寫交接儀式現(xiàn)場多么莊嚴,也沒有寫歡慶回歸的人們多么激動,而是選擇了英方撤離這樣一個角度,并且把末代港督乘英國皇家游艇“不列顛尼亞”號撤離香港這一事件放在一個歷史的背景中,更加突出了這一事件的歷史意義。
消息一般由導語和主體兩部分組成。導語放在開頭,由最新鮮、最主要的事實或者依托新聞事實的精辟議論組成;而主體則具體展開新聞事實的敘述。本文就是以這樣一種結(jié)構(gòu)組織材料的。
第1段是導語部分。它告訴我們,香港末任港督乘“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這標志著長達150年的英國統(tǒng)治的終結(jié)。
下面的主體部分按照時間順序,具體敘述了英國殖民者的告別儀式。文章共有10段。有8段寫的是現(xiàn)實的場景,分別是:4時30分,末任港督的降旗儀式;4時40分,彭定康離開港督府;6時15分,英國告別儀式;7時45分,降旗儀式;0點左右,香港交接儀式上的易幟;0點40分,“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這些儀式的敘述都很簡潔,作者突出儀式本身的涵義,這表現(xiàn)在介紹了每一種儀式之后,作者總要引用一些背景材料,使得每一個儀式都顯示出歷史的跨度,有著歷史的意義。作者并不直接出面發(fā)表議論,但是情感和評論都暗含其中。比如:
港督降旗儀式,作者說“但這一次不同:永遠都不會有另一面港督旗幟從這里升起”。作者巧妙地運用了對比手法,強調(diào)這次降旗不再是以往港督換任的重復,它是具有標志意義的最后一次。
對于在駐港英軍總部附近舉行的告別儀式,作者也只是提了一句,但作者隨后捕捉到了一個典型的鏡頭:“停泊在港灣中的皇家游輪‘不列顛尼亞’號和鄰近大廈上懸掛的巨幅紫荊花圖案,恰好構(gòu)成這個‘日落儀式’的背景?!毕笳饔y(tǒng)治的“不列顛尼亞”號,與象征香港回歸祖國的特別行政區(qū)區(qū)旗,構(gòu)成了鮮明的對比,啟示人們發(fā)現(xiàn)這一儀式的深厚內(nèi)涵。
7時45分的第二次降旗儀式,也只是一筆帶過,但作者把這一事件放在歷史今昔的對比上,有一種歷史滄桑變化的感覺,使得曾經(jīng)的坎坷,在人們腦海中“積淀成了神圣而執(zhí)著的理性”,也使得“今夜的喜悅變得更加凝重”。
另外還有兩段,一個是第4段,交待的是有關港督府的一些背景材料;一個是最后一段,作者又一次把歷史的今昔放在一起相互對照,深化了主題。
《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
奧斯維辛集中營是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建立的最大的集中營,被稱為二戰(zhàn)期間納粹德國最大的“殺人工廠”,據(jù)統(tǒng)計報道有400萬人在這里遭到了殺害。這篇消息是美國記者羅森塔爾戰(zhàn)后訪問奧斯維辛集中營博物館之后采寫的,發(fā)表之后,各大報紙爭相轉(zhuǎn)載,并獲得了美國普利策新聞獎,成了新聞史上的佳作。這主要得益于他獨辟蹊徑,突破了“客觀報道”“零度寫作”(即記者在新聞中毫不摻雜個人情感的寫法)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參觀者在奧斯維辛訪問時的感受當做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來寫,字里行間灌注著個人的情感。
文章一上來的議論就有震撼人心的效果。“陽光明媚”,綠樹成陰,孩子們高興地嬉戲,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和平景象!然而作者卻說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場噩夢”,為什么?難道作者不喜歡這一切?當然不是,作者用的是反語。因為景象固然美好,卻與布熱金卡的歷史不相配。布熱金卡曾經(jīng)是一個暗無天日的人間地獄,這里應該“永遠沒有陽光、百花永遠凋謝”,灰暗的天空,沉悶的色調(diào)才是它最相配的景象。然而一踏進集中營,作者卻吃驚地看到兩種不相配的東西疊合在一起,因此感到“可怕”。作者無一句正面控訴,卻強烈表達出自己的憤懣,字字句句敲打著讀者的心,讓讀者感到一種莫名的壓抑。
接下來,作者引入了一些背景材料,介紹了奧斯維辛集中營可怕的歷史。作者說,那些“慘狀被人們講過了很多次”,所有的事情都已經(jīng)是舊聞了,奧斯維辛也不再有“可供報道的新聞”了。但是到這里訪問,作者卻感到“一種非寫不可的使命感”,這是記者的良心在催促他,“如果不說些什么或?qū)懶┦裁淳碗x開,那就對不起在這里遇難的人們?!边@里指出了作者寫作此文的原因和心境。
后面的部分,作者隨著參觀者的腳步,把讀者帶進了集中營,從毒氣室、焚尸爐、女監(jiān)房、試驗室、紀念墻一直寫到絞刑室。作者并沒有詳細描寫這些地方多么的陰森恐怖,他的目光始終盯在參觀者身上,通過參觀者的行動、神態(tài)傳達他們內(nèi)心的感受,以此感染讀者,引起讀者的共鳴。比如,參觀者心情是沉重的,所以一開始都是“默默地邁著步子”;他們清楚這里每一個地方都很恐怖,但是不知道會碰到什么可怕的景象,所以總是先“很快地望上一眼”,當想像中的場景和眼前的事物聯(lián)系在一起的時候,他們感到震驚,所以“步履不由得慢了下來”。這就通過參觀者的行動充分展現(xiàn)了他們的內(nèi)心感受。
再如,看到成堆的頭發(fā)和嬰兒的鞋子,“他們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腳步,渾身發(fā)抖”;看到關押女犯人的盒子,有的參觀者竟然“張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來”;而到了執(zhí)行絞刑的地下室,參觀者都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我們無從知道那些房間、那些盒子的具體情況,但我們卻能想見當年的殘酷景象。
有一些細節(jié)很耐人尋味。比如,“在德國人撤退時炸毀的布熱金卡毒氣室和焚尸爐廢墟上,雛菊花在怒放”。一邊是戕害生命的毒氣室和焚尸爐,一邊是生機勃勃的生命,兩種反差極大的事物擺在一起,這樣的景象的確讓人難忘。也許是諷刺,任納粹刑罰多么殘暴,終歸阻止不了生命的進程;也許是控訴,生命的綻放是人世間最美好的事情,對生命的戕害是最惡劣的罪行。還有,那個照片中的姑娘,臨刑前她在想什么?這不僅是作者的疑問,也是給讀者提出的問題。
除此之外,作者還有一些很精辟的議論值得琢磨。比如作者說“在奧斯維辛,沒有可以作禱告的地方”。做禱告,或者是為了求得上帝的諒解,或者是為了求得上帝的保佑。但是在奧斯維辛,做禱告的地方是沒有的,因為劊子手喪失了人性,雙手沾滿了無辜者的鮮血,他們是不可能向上帝禱告懺悔自己的罪行的;而無辜的人們成為劊子手刀俎上的肉,無計可逃,他們也沒有辦法求得上帝的保佑。
最后一段,與標題和首段遙相呼應,突出了文章的主題,也顯得文章首尾相貫,渾然一體。
二、問題探究
1?如何理解“別了,‘不列顛尼亞’”標題的含義?
標題有兩層意思。從字面上看,參加完交接儀式的查爾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國皇家游輪“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這是現(xiàn)實的場景。另一方面,“不列顛尼亞”號的離去,象征著英國殖民統(tǒng)治在香港的終結(jié),中華民族的一段恥辱終告洗刷。
2?《別了,“不列顛尼亞”》一文中,現(xiàn)實的場景和背景材料是如何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的?
現(xiàn)實的場景是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是文章的綱,每一則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對應于一個現(xiàn)實的場景,依靠一些關鍵詞銜接在一起,比如提到彭定康離開港督府,就引入一些關于港督府歷史的背景材料;而降旗的儀式,則讓人聯(lián)想起156年前,英國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自然的銜接,使得這些背景材料看上去并不是雜亂無章的,它們靠現(xiàn)實的場景串在一起,與之融為一體。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現(xiàn)實的場景有歷史的縱深感,讓人更加體會出儀式本身的現(xiàn)實內(nèi)涵。
3?為什么說英國的告別儀式是“日落儀式”?
英國曾經(jīng)占領了非常廣大的殖民地,被稱為“日不落帝國”,喻指在它的領土上,永遠都有陽光照耀。香港作為英國在東方的最后一塊殖民地,于1997年脫離英國的統(tǒng)治,回歸祖國,可以說在中國香港的土地上,英殖民統(tǒng)治的太陽落了。所以把英國告別的儀式稱為“日落儀式”。
4?《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里有很多否定句,應該怎么理解?
本文用了一連串的否定句,像一條線串起了全篇文章,使文章具有統(tǒng)一的風格,同時把奧斯維辛這個被納粹顛倒了的世界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每個句子都具有深刻的內(nèi)涵,值得細細體會。比如:
標題就是一個典型的否定句,類似的句子文章中又出現(xiàn)了兩次:一次是介紹完背景材料之后,作者說“今天,在奧斯維辛,并沒有可供報道的新聞”。這句話承上啟下,一方面奧斯維辛太出名了,人們已經(jīng)了解了它很多東西,的確沒有什么新聞可以報道了;另一方面,即使沒有新聞,作者還是要寫一寫,因為他感到“一種非寫不可的使命感”。第二次是結(jié)尾“在奧斯維辛,沒有新鮮東西可供報道”。除了呼應前文之外,還突出了文章主題。意思是說,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鮮東西了,每一個參觀者都看到同樣的東西,也都有同樣的感受,那就是震驚,甚至窒息??吹竭@些遺留的東西,就有這樣的感覺,如果看到那些真實的場景,又會有怎樣的感覺呢?這樣,雖然話語貌似平靜,卻表現(xiàn)出對納粹罪惡的深刻揭露。
5?《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這篇消息與我們常見的消息有什么不同?
不同之處就在于記者在文章中的參與程度不同。記者對于所報道的事件有三種參與的情況:一種是記者作為旁觀者身份出現(xiàn),只是純客觀記敘,不摻雜自己的感情和判斷,只是由事實本身說話;另一種是記者作為旁觀者出現(xiàn),但會在敘述事實的同時表達自己的看法或者滲透自己的感情;還有一種,記者作為事件的參與者,文章直接描寫他的所聞所感。我們平時讀報紙所看到的消息大都是第一種和第二種情況,主要還是一種客觀敘述為主的寫法;而本文有所不同,把作者自己參觀集中營的感受當成了主要的內(nèi)容來寫,是一種純主觀性的報道。
關于練習
一、報道重大歷史事件,描述現(xiàn)實場景的同時,兼顧歷史的回顧,可以增加作品的厚重感?!秳e了,“不列顛尼亞”》一文在這方面堪稱典范,說說課文中兩方面是如何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的。
設題意圖:現(xiàn)實場景和歷史事實的交叉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本題旨在讓學生體會文章的寫作特點,為學生的寫作提供借鑒。
參考答案:
見“問題探究2”。
二、二戰(zhàn)后關于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新聞報道很多,羅森塔爾的報道說“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卻成了新聞史上的名作,這是為什么?它和你平時看到的新聞報道有什么不一樣?請談談你的看法。
設題意圖:旨在引導學生聯(lián)系平時讀到的新聞報道,體會文章獨特的寫法。
參考答案:
這主要得益于他獨辟蹊徑,突破了“客觀報道”“零度寫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參觀者在奧斯維辛訪問時的感受當做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來寫,字里行間灌注著個人的情感。作者無一句正面控訴,卻強烈表達出自己的憤懣,字字句句敲打著讀者的心,讓讀者感到一種莫名的壓抑。
后一問題最好讓學生找?guī)灼侣?,對比著看看。我們平時所見的大部分是相對客觀的報道,本文則是主觀性很強的報道。
三、聯(lián)系上下文,揣摩下面語句的內(nèi)涵。
1?停泊在港灣中的皇家游輪“不列顛尼亞”號和鄰近大廈上懸掛的巨幅紫荊花圖案,恰好構(gòu)成這個“日落儀式”的背景。
2?大英帝國從海上來,又從海上去。
3?從某種意義上說,在布熱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這里居然陽光明媚溫暖,一行行白楊樹婆娑起舞,在大門附近的草地上,還有兒童在追逐游戲。
4?對另外一些人說來,這樣一個事實使他們終生難忘:在德國人撤退時炸毀的布熱金卡毒氣室和焚尸爐廢墟上,雛菊花在怒放。
設題意圖:品味具有深刻含義的語句。
參考答案:
對于1、3、4句的理解可見“課文研討”。第2個句子:大英帝國從海上乘船登陸香港,開始了長達156年的殖民統(tǒng)治;1997年7月1日凌晨,香港順利回歸祖國,參加儀式的英國官員乘坐“不列顛尼亞”號離開了香港,消失在南海的茫茫夜幕中。這是現(xiàn)實的場景,也是一句概括性很強的話,把香港百年歷史的滄桑巨變凝聚其中,暗含著歷史和現(xiàn)實的對比。
四、從下面兩題中選做一題。
1?“香港回歸,這是一個讓億萬中華兒女噙淚的時刻;香港回歸,這是一個令所有華夏子孫開顏的瞬間?!彼鸭嘘P香港歷史的資料,寫一段文字,談談香港回歸對我們中華民族的重大意義。
2?“這是一個二十多歲的姑娘,長得豐滿,可愛,皮膚細白,金發(fā)碧眼。她在溫和地微笑著,似乎是為著一個美好而又隱秘的夢想而微笑。當時,她在想什么呢?現(xiàn)在她在這堵奧斯維辛集中營遇難者紀念墻上,又在想什么呢?”這不僅是作者的疑問,也是給讀者提出的問題。請你寫一段文字,描述一下她的內(nèi)心活動。
設題意圖:引導學生從課文拓展開去,進行寫作練習。
參考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