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健康的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2-07蛹的寂寞·蝶的輝煌。
湛藍的天空,夾雜著幾絲春的朦朧與夏的嫵媚。風呢喃著向前,陽光在我如錦緞華麗的翅膀上跳躍,百合的銀白也更襯出了我明麗的藍韻。我——一只藍色的蝴蝶,沒有閑情逸致與彩蝶爭風吃醋,只是靜靜地伏在花瓣上,回味自己從一枚丑陋的蟲蛹蛻變成美麗蝴蝶的寂寞與輝煌。
作繭自縛的孤寂
沒有一個人一出生便被鮮花與掌聲包圍,也沒有一只蝶兒一孕育便有美麗的翅膀。上帝賦予我以蠶兒的生命,我便要活得精彩,感悟于自己的丑陋,便要試圖改變,成就一段美麗的輝煌。
當我吸足了充足的甘草潤澤后,便用生命的絲線織繭而棲,沉沉而睡。生命被無盡期的黑暗覆蓋,沉默于寂寞之中。
僅是一繭之隔,便是天上與人間的區(qū)別。在繭內(nèi)我無法聆聽鳥語,也無法觀賞云卷云舒,只有寂寞充斥著我的靈魂。
但是我卻明白,脆弱的翅膀經(jīng)受不住風雨,只有在黑暗、寒冷、孤寂的繭中造就剛毅與執(zhí)著的體格,才能讓我心情揮灑自由與美麗。所以我在黑暗中旋轉,在花香中囈語,只等那個美麗的夢綻放在陽光里。
破繭成蝶的輝煌
夢里,我在地平線盡頭那一泓清泉上舞蹈;夢里,我把自己融入了浩瀚寬廣的海洋,讓心浸染藍色;夢里,我遨游在清流明凈的湖水里,身上不染一絲纖塵……
夢醒了,該是沖出寂寞的時候了!
我咬破了自己織制的繭子,一縷陽光霎時將我摟在懷中。昂起頭,眼光中不屈不撓的棱角重新燃燒,我奮力沖出去,溫柔的藍色頓時映入心田。與此時湛藍的天空相比,當時的孤寂又算得了什么呢!
蝶的感悟
一只蝴蝶的輝煌:傳承美的精魂,在美與這世界相融之前,我須在寂寞中吸收剛毅與執(zhí)著。寂寞的載體則是造物主用孤獨、痛苦織成的繭。當初我的沉睡,是在做一個堅實的夢,蘊蓄著一次生命的輝煌。
寂寞與輝煌,在特定的情境中,仿佛是注定的宿命。
擴展閱讀
輝煌的隋唐文化1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或掌握隋唐時期在科技和文學方面的主要成就,包括趙州橋、唐都長安城、雕版印刷術和《金剛經(jīng)》、唐朝著名詩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
引導學習使用互聯(lián)網(wǎng),搜索“趙州橋”、“唐都長安、《金剛經(jīng)》、“孫思邈”等資料,進而引導學生查找“現(xiàn)代建筑藝術”、“世界著名橋梁”、“現(xiàn)代印刷技術”等,學會利用網(wǎng)絡擴寬知識面,博古知今。
(二)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對趙州橋與頤和園玉帶橋等橋的對比,雕版印刷術與手抄筆錄的對比,培養(yǎng)運用對比方法分析問題的能力。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從史學的角度感知唐代的文學藝術成就。
通過師生對唐詩共同進行賞析,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對詩歌的學習興趣,提高對文學作品的欣賞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隋唐時期各族人民在前代文化基礎上,注意吸收文化成果,共同創(chuàng)造出光輝燦爛的文化成就,不僅是中國封建文化的高峰,也是當時世界文化的高峰,為人類文明的發(fā)展做出了杰出的貢獻,這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以此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2)隋唐文化中的每一項科技成果無一不是經(jīng)過發(fā)明者無數(shù)次試驗、鉆研,認真學習前人成果取得的,我們要學習他們?yōu)榭茖W而獻身的精神。
(3)通過了解世界科學技術的古今發(fā)展變化,激發(fā)學生對人類目前科技的興趣和向往,對未來科技的憧憬和幻想。
(4)講到趙州橋時可聯(lián)系趙州橋已成為當?shù)氐囊粋€重要的旅游資源,向?qū)W生滲透“環(huán)境保護”和“保護人類文化遺產(chǎn)”等意識。講到《金剛經(jīng)》時引導學生閱讀小字部分,補充《金剛經(jīng)》被近代外國侵略者掠走的史實,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
(5)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識到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詩歌藝術極具特色,才華過人,而且熱愛祖國,關心民情,具有高尚的情操和愛國情感,以此教育學生做人應德才兼?zhèn)洹?br>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趙州橋、雕版印刷術、唐詩
難點:1、趙州橋在世界橋梁史上的地位及作用。
2、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詩歌特色
三、教學準備
多媒體投影
四、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隋唐時期,國家統(tǒng)一,經(jīng)濟繁榮,政治清明,交通發(fā)達,民族融合,中國經(jīng)濟文化交流頻繁,教育制度先進,這些為我國文化的繁榮發(fā)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文化。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隋唐文化的部分杰出成就。
(出示課題)
首先讓我們一同學習高超的建筑水平。
(一)高超的建筑水平
隋唐的建筑已達到相當成熟階段。建筑規(guī)模宏大,氣魄雄渾,整齊而不呆板,華美而不纖巧。尤其在橋梁工程方面,有突出成就。(由學生總結得出)
1.隋朝李春設計建造趙州橋──世界上現(xiàn)存最古老的石拱橋
(出示趙州橋圖片)引導學生讀圖評價趙州橋。
趙州橋,原名安濟橋,是隋朝杰出的工匠李春設計并主持修建的石拱橋。坐落在河北省趙縣城南五里的洨河上。趙縣古時曾稱作趙州,所以安濟橋又叫趙州橋。趙州橋設計非??茖W,由五拱構成。中間的大拱跨度37.45米,大拱兩端各有兩個小拱,它既可減輕大拱及橋基的負載,又可分洪和節(jié)省建筑材料。同時,小拱對石橋本身也增添了美觀、玲瓏和生動的姿態(tài)。趙州橋堅固耐用,橋面平緩,有利于交通。趙州橋至今基本上保持原貌,車馬仍可通行。距今約1400年,在漫長的時間里,歷經(jīng)洪水、地震、風化,至今仍然堅固的屹立著。這不能不說是一項奇跡,而這一奇跡的出現(xiàn)無疑是由于設計的巧妙。
宋人杜德源有詩贊頌安濟橋“駕石飛梁盡一虹,蒼龍驚蜇背磨空”;元代劉百熙有詩贊“水從碧玉環(huán)中過,人在蒼龍背上行”;明代詩人祝萬祉贊美安濟橋“百尺高虹橫水面,一彎新月出云霄”,實不過譽。
近代著名古建筑學家梁思成說趙州橋的結構“所取的方式,對于工程力學方面竟有非常的了解,及極經(jīng)濟極聰明的控制?!婵审@異地表現(xiàn)出一種極近代化的進步的工程精神”。1991年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將趙州橋遴選為“國際土木工程歷史古跡”。
趙州橋成為橋梁建筑史上難得一現(xiàn)的秀美風景,已被國家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當?shù)氐囊粋€重要的旅游資源,每年都吸引無數(shù)國內(nèi)外旅客觀光旅游。
2.唐都長安和大明宮含元殿
多媒體投影:唐都長安城平面圖以及大明宮含元殿復原圖
教師提問:唐朝長安城建筑布局如何?
學生根據(jù)課本內(nèi)容回答,教師對唐都長安作一簡要說明。
它東西約九千七百多米,南北長約八千六百多米,是今天西安舊城面積的十倍。長安城規(guī)模龐大,“長安百萬家”,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長安城市、坊分開,東西對稱,城內(nèi)街道、住宅規(guī)劃得有如棋盤,全城街道整齊寬直,樹木成行,兩邊有排水設施;這些都是我國城市建筑史上的新創(chuàng)造。
大明宮位于長安城東北的龍首原上,居高臨下,唐太宗時開始修建。含元殿是大明宮的正殿,皇帝每年元旦、冬至舉行大朝會,以及閱兵、獻俘等主要儀式,都是在此殿舉行,其性質(zhì)相當于北京故宮的太和殿,面積也基本相當。
雄偉的含元殿建筑群,充分顯示了一千三百年前我國建筑工匠和設計師們的杰出的創(chuàng)造才能。
國家預計資金投入為13億至15億元,將大明宮遺址作為‘十一五’規(guī)劃的重點項目進行修復,重現(xiàn)盛唐恢弘氣勢。
(二)雕版印刷術的發(fā)明
1.隋唐發(fā)明雕版印刷術
(出示圖片)
印刷術發(fā)明前,人們用手抄書,這既費時耗力,又易出錯。到隋唐時人們發(fā)明了雕版印刷術,什么是雕版印刷術呢?
教師布置學生看書尋找答案。教師在學習回答基礎上強調(diào):雕版印刷術來源于生活的體驗,離不開人們的觀察,探索及創(chuàng)新。
可引導學生聯(lián)系印刷術的發(fā)展:北宋畢升活字印刷術、近代歐洲人發(fā)明了機器印刷、現(xiàn)代的電腦排版等。讓學生感觸到近現(xiàn)代中國的與世界的落伍和差距,讓學生意識到振興中國的責任。
2.世界上現(xiàn)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剛經(jīng)》
多媒體投影:《金剛經(jīng)》
教師作如下介紹:唐朝雕版印刷的原本,多已失散。現(xiàn)在所看到的《金剛經(jīng)》,長約488厘米。卷首為佛像畫,后為經(jīng)文。畫著釋迦牟尼對弟子們說法的神話故事,四周環(huán)繞的天神也在靜聽,大家神色肅穆。畫面精美,線條流暢,字體整齊,渾樸厚重,著墨均勻,刀法純熟,是優(yōu)美的版畫藝術。
請大家看最后一行字,你有怎樣的發(fā)現(xiàn)呢?
教師念“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為二親警造普施”,并作進一步的解釋。即這部《金剛經(jīng)》是一個叫王玠的人在成通九年即公元868年為他父母祈福消災而刻印的佛教經(jīng)書。這樣,這部《金剛經(jīng)》是現(xiàn)存世界上最早的標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引導學生閱讀小字,教師強調(diào):世界上現(xiàn)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金剛經(jīng)》,但在近代被外國殖民者掠走。教師補充資料,增強學生的學習歷史興趣,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
“1900年,絲綢道路上的敦煌千佛洞在整修洞窟時,發(fā)現(xiàn)了一個秘密的復窟,里面堆滿了古寫本和古畫。這個自公元366年開窟,共有洞窟469座的千佛洞,每座都充滿了自北魏至元代一千多年間畫家和雕塑家們留下的藝術杰作。這座文物藝術寶庫的發(fā)現(xiàn),很快引起了帝國主義者的注意。1907年,替英國工作的匈牙利人馬克·斯坦因風聞此事后,馬上帶著中國翻譯蔣孝琬,跑到千沸洞來。他千方百計誘騙千佛洞住持王道士,揀選了24箱古寫本,5箱古畫和絲繡品,計1萬余件,全部運抵倫敦不列顛博物館。而他為這些希世奇珍只付給王道人500兩銀子和交了130鎊稅金。1914年,斯坦因又從這里騙走5大箱手稿,計有600多卷佛經(jīng)。其中公元868年的木刻本《金剛經(jīng)》,是印刷史上極為罕見的瑰寶。斯坦因是一個極為貪婪的所謂“漢學家”,他對我國西域文物進行了三次掃蕩,歷時16年,盜騙走了足以裝滿一個博物館的珍貴文物和文書。類似這樣的問題還有很多很多……”。
(三)光耀千古的詩壇
(出示圖片)
引導學生閱讀課文,結合觀看李、杜、白三人畫像插圖和“文獻資料、詩句摘錄”,然后討論回答:
1、唐詩繁榮的情況怎樣?
2、哪三位詩人的成就最突出?
3、說說他們的詩歌風格為什么有所不同?
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一起閱讀欣賞三位大詩人的作品,分析他們的性格特點及所處的不同的社會背景,從中品味三位大詩人詩歌的不同風格。
〔歸納總結〕
一、高超的建筑水平
趙州橋──世界上現(xiàn)存最古老的石拱橋
唐都長安──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二、雕版印刷術
發(fā)明過程
唐朝印制《金剛經(jīng)》──世界上現(xiàn)存最早的、標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三、光耀千古的詩壇
李白(作品及特色)
杜甫(作品及特色)
白居易(作品及特色)
〔探究活動〕
1.讓學生扮演一名導游設計一篇趙州橋和唐都長安城的“導游詞”。(必須包括地點、建筑名稱、建造者、特點、地位等)
要求:語言簡潔優(yōu)美、富有感染力,能夠引人入勝。
2.利用網(wǎng)絡查找世界著名橋梁的資料及圖片等,以古今中外橋梁建筑為專題,選出自己喜歡的二、三座橋梁,做重點介紹,進行研究性課題探討。
3.以印刷術的發(fā)展為專題進行研究性課題的探討。
第24課 昔日的輝煌
每個老師不可缺少的課件是教案課件,規(guī)劃教案課件的時刻悄悄來臨了。將教案課件的工作計劃制定好,新的工作才會如魚得水!你們會寫一段適合教案課件的范文嗎?考慮到您的需要,小編特地編輯了“第24課 昔日的輝煌”,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第24課 昔日的輝煌課程標準:
知道埃及象形文字、兩河流域楔形文字。
以《荷馬史詩》《俄狄浦斯王》和《天方夜譚》等作品為例,了解古典文學戲劇的成就。
說出阿拉伯麥加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等古代建筑的特點,了解古代勞動人民的創(chuàng)造力和審美情趣。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知道根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人類最早的文字是楔文字和象形文字,了解這兩種文字的特點。
2、列舉出《荷馬史詩》《俄狄浦斯王》和《天方夜譚》等古典文學戲劇作品,感受它們的藝術魅力。
3、列舉出阿拉伯麥加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等古代建筑,嘗試找出它們的特點,了解古代人民的創(chuàng)造力和審美情趣。
二、過程與方法:
1、辨認楔形文字和象形文字,提高學習興趣。
2、講述幾個古典文學戲劇作品中的故事,或觀看有關影視片、歌劇演出的片段,感受作品的藝術魅力和人文思想。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了解古代歐亞非地區(qū)的典型文化成就,認識到世界很多地區(qū)和民族都曾創(chuàng)造了輝煌的文明,這些文明是人類共同的寶貴財富,人類文明是在世界各地區(qū)、各民族的共同推動下發(fā)展、前進的。
2、對于其他民族的文化精華,我們應以開放的態(tài)度,尊重、理解、學習并加以吸收。
教學重點:楔文字和象形文字的特點。
教學難點:感受作品的藝術魅力和人文思想。
教學方法:講述法、講故事法、閱讀法、啟發(fā)法、提問法、討論法
學習指導方法:本文通過學生閱讀,讓學生了解古代昔日的輝煌,認識世界古代的文學藝術。
教學過程:
一、引入:
首先請學生閱讀本課的導言,了解本課要學習的內(nèi)容提要。
二、新課:
(一)、最早的文字
讓學生先閱讀此節(jié),思考幾個問題:
1、什么樣的符號才能作為“文字”?
2、人類為什么要有文字?
學生回答后,指出:能否擁有和使用文字,是人和動物的一個重大區(qū)別。
認識楔形文字和象形文字的異同點:
1、相同點:都是既可以表達一定的含義,又有一定的發(fā)音,都是象形的
2、不同點:楔形文字因書寫的原因,筆畫像楔子。
(二)、文學的基石
在學生閱讀后,讓其認識到世界的古代文學:
1、古希臘的史詩:《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奧得賽〉
2、古希臘的悲?。喊K箮炝_斯的〈被縛的普羅米修斯〉、索??死埂炊淼移炙雇酢怠窗蔡岣昴?、歐里庇得斯的《美狄亞》《特洛伊婦女》
3、民間故事集:《天方夜譚》
(三)、凝固的藝術
本節(jié)可通過書中的圖片欣賞,比較直觀的情境中感受美,了解不同地區(qū)、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并體會由此傳遞賓政治、經(jīng)濟、藝術成就等各種信息。
板書設計:
第24課 昔日的輝煌
(一)、最早的文字
(二)、文學的基石
教學后記:
輝煌的隋唐文化2
教材分析:
本課主要學習三個方面的內(nèi)容:書法和繪畫、石窟藝術。它們屬于藝術類的內(nèi)容,學習此類內(nèi)容,除了掌握基本的歷史知識外,還應該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鑒賞力,“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藝術作品的欣賞也是如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我們在教學時,要大膽地鼓勵學生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把藝術作品的傳世和作者的品德聯(lián)系起來。
學情分析:
學生對書法、繪畫作品比較喜歡,不少同學臨摹過顏真卿、柳公權等人的作品,通過電視等媒體,欣賞過敦煌莫高窟的壁畫藝術,為學習本課打下了基礎。在第一冊中,學生已經(jīng)學習了王羲之、顧愷之等藝術類歷史人物,對學習這類人物的方法已有所了解,這都為我們學習這一課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學習目標:
1.知道唐朝顏真卿、柳公權、閻立本、吳道子,理解他們的藝術風格和特點。知道莫高窟的藝術地位。
2.掌握學習藝術類人物的基本方法,學會用表格的形式進行知識的歸類與整理。
3.理解藝術來源于現(xiàn)實這一基本道理,理解創(chuàng)新和繼承的關系,知道藝德對藝術家的重要意義。
學法設計:
“范例導學—自主探究—即時鞏固—拓展提升”教學法
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在動手、動口的過程中欣賞隋唐文化的輝煌,并能解讀出隋唐文化繁盛的原因。
教學過程: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前置引橋
我們在七年級上冊學習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化,了解了這一時期的書法、繪畫、石窟藝術,你還能記住哪些內(nèi)容?
學生回答到相關問題時,教師投影顯示《蘭亭序》《女史箴圖》《洛神賦圖》等圖片。
學生用約1分鐘的時間進行回顧,并把答案寫在筆記本上,三位同學口頭回答教師的提問。
書法:王羲之,他被稱為書圣,代表作是《蘭亭序》;
繪畫:顧愷之,代表作是《女史箴圖》《洛神賦圖》;
石窟藝術:龍門石窟、云岡石窟。
學生回答問題的同時,欣賞教師投影的有關王羲之、顧愷之的作品。欣賞龍門石窟、云岡石窟的佛像藝術。
通過復習舊知識,為本課的學習打下基礎,溫故而知新。通過展示圖片,以直觀的形式喚起學生的記憶。
范例導學
教師將學生的回答有選擇地寫在黑板上(也可以事前制好投影片):
書法、繪畫:生活時代、代表人物、主要作品。
石窟藝術:地點、開鑿年代、地位。
學生參與學習內(nèi)容的探討,跟老師共同確定出學習書法、繪畫、石窟藝術應掌握的基礎知識,掌握學習同類知識的基本方法。
學生對照板書(或投影),進一步明確應從哪些方面進行自主探究。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通過前面的復習,跟學生一起找出學習同類知識的方法,為學生學會學習打下基礎。
自主探究
我們知道了學習書法、繪畫、石窟藝術應該掌握哪些基本知識,最好采用什么方法對這類知識進行分類呢?
教師在學生設計表格、自學的過程中,對學習困難的學生進行個別指導。
學生完成上述三部分內(nèi)容的學習后,教師讓學生在班內(nèi)交流,并鼓勵學生把自己的學習成果在實物投影儀上展示。
活動一:同學們臨摹顏真卿、柳公權的字貼,能辨別出他們的書法作品。
活動二:寫一篇介紹閻立本、吳道子繪畫作品的小短文。
學生討論后得出了設計表格的方法來進行信息的收集。
學生開始設計表格。并根據(jù)表格的內(nèi)容進行看書學習。
學生自主學習完成后,在班級內(nèi)進行交流。
學生在活動一中體悟顏真卿、柳公權書法的特點,學生閱讀尚榮寫的《顏氏家廟碑》,學習書法鑒賞的方法(見補充材料)。
學生在活動二中,通過寫作提高學生的藝術鑒賞力。學生從上述兩個活動中任選一個,約用7分鐘左右的時間完成上述活動,用3分鐘左右的時間進行展示、交流。
通過這一活動培養(yǎng)學生設計表格、運用表格收集信息的能力。
運用“敝帚自珍”的心理,讓學生自己設計表格,學生在設計時就分外用心,注意力也特別集中。
采取活動法,讓學生在活動中自己領悟顏真卿、柳公權、閻立本、吳道子藝術作品的特點。
即時鞏固
設計以下題目:
1.“顏筋柳骨”分別反映了哪兩位書法家的作品?他們生活在哪一朝代?
2.唐朝時,最著名的兩位畫家是誰?其中被稱為畫圣的人是誰?
3.敦煌莫高窟位于我國今
西部,大部分洞窟是在
時期開鑿的,是世界上最大的藝術寶庫之一。
學生自主完成題目,同桌之間進行互相檢查,其中三位同學把他們的答案寫在黑板上,師生共同進行點評。
答案:1.顏真卿,柳公權,唐朝。2.閻立本,吳道子,吳道子。3.甘肅,隋唐。
先解決基礎知識的教學,讓學生先擁有基本的歷史知識,形成一個基本的歷史框架,為下一步的拓展提升打下基礎。
拓展提升
探究一:
我們學習了顏真卿和柳公權,你能說說他們的書法作品能夠傳世的原因嗎?
探究二:
你認為隋唐時期,文化繁榮的原因有哪些?老師從經(jīng)濟基礎、政策、對外交流等方面引導學生討論。
學生討論,得出以下結論:他們能做到持之以恒,善于吸收前人的經(jīng)驗,結合自身的特點進行創(chuàng)新,他們都有高尚的道德品質(zhì),如柳公權的“筆諫”,說明他關心時政,憂國憂民。
學生分組討論,然后在班內(nèi)進行交流,得出以下結論:隋唐經(jīng)濟繁榮,如唐朝時期分別出現(xiàn)了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等局面,為隋唐的文化繁榮打下了物質(zhì)基礎;唐朝的科舉制為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打下了基礎,也促進了文化的繁榮;唐朝統(tǒng)治者的政策開明;唐朝時期對外交流頻繁,這種交流也促進了隋唐文化的繁榮;唐朝人的生活豐富多彩等。
探究一讓學生知道創(chuàng)新跟學習前人經(jīng)驗的關系,明白藝德對藝術的重要性,理解“沒有藝德,就沒有藝術家的藝術生命”的道理。探究二旨在培養(yǎng)學生多角度分析問題的能力。
布置作業(yè)
利用課余時間,根據(jù)自己的特長,創(chuàng)作一幅與奧運或抗震救災有關的書法或繪畫作品。
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完成作業(yè)。
給學生一個選擇的機會,讓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特長,進一步領悟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明白“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道理。
補充材料:
讀《顏氏家廟碑》
尚榮
深秋的西安,下午四時許,當我匆匆趕至碑林時,整座建筑群已披上一層斜陽的紗衣,靜靜端坐于一片暮色之中。
走過一重重院落、門廊,終于得見魂牽夢縈的《顏氏家廟碑》。
就這樣,我與它相對而立。無言,惟有靜默。眼前的它已經(jīng)過千捶百打,周身浸潤著墨色,猶如黑玉凝脂一般,熠熠透著光澤。以手撫碑,其質(zhì)如冷鐵,徐徐摩之,俄爾又溫潤如玉。我素日練字均就從于拓片或影印本,顏字之風骨精神,料想殆已損失大半。今日看見石碑的“刀劈斧鑿”,禁不住感悟萬千。無怪乎,當年唐懿宗可以不惜一切代價迎回法門寺佛骨,至見時更激動得涕泗橫流,并言:“朕生而得見,死亦無撼!”此情此景,雖非斯人斯物,卻也有著相類似的感觸,我自覺已頗能理解懿宗李摧當時的感受……
觀《顏氏家廟碑》,更為之動容,其書風“蒼渾穆雍,悲欣同在”。
為何蒼渾穆雍?《續(xù)書譜》中顏真卿書法被列為神品第一,贊其“縱橫有象,低昂有態(tài)”。我覺此語名至實歸。熊秉明先生提出了顏真卿書法中“方位感”的觀點,因為顏真卿的書法中存在一種心身性命的定向。儒家所謂“齊莊中正,足以有教”、“席不正不坐”、“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經(jīng)”,顏真卿書法的“方位感”正是體現(xiàn)了這樣一種儒家道德意識,堂堂正正的宏大氣象。真卿一生,立于當朝,恭而有敬,惟與楊國忠、魚朝恩等輩頗多嫌隙,后終遭盧杞構陷而死,可謂命途多舛、曲折迂回。宋歐陽修曰:“顏公書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莊尊重,人初見而畏之,然愈處而愈可愛?!薄都覐R碑》結體壯大、真容畢現(xiàn),又有一種包容性,包容了他的人生觀想,對人世的關懷,涵納了儒家的內(nèi)省,正所謂蒼渾穆雍。
又何言“悲欣同在”呢?書論有云:“張長史書悲喜雙用,懷素書悲喜雙遣”,此中一個“用”字極妙!淋漓地表達了張旭書法創(chuàng)作時情感的一種存在或一種狀態(tài)。真卿之書,初學褚河南,后從張長史求筆法。故其書法繼承了張旭創(chuàng)作時的酣暢精神。但書法之于顏真卿的意義,已不再是寫出和諧悅目的字了,而是借書法展示一個復雜的內(nèi)心世界。
據(jù)說此碑是顏真卿七十多歲時所書,新唐書載魯公卒于七十二歲,舊唐書則錄真卿卒年為:“遂縊殺之,年七十七?!庇纱丝梢?此碑應當為顏魯公之絕筆。史載唐德宗時,李希烈叛陷汝州。宰相盧杞當國,恨使真卿,往勸諭。為希烈所留,拘脅累歲,忠貞不屈,終被縊殺。所以說這幅碑的書法傳達了一種悲欣交集的情感,作者仿佛已見其大限將至,于字里行間、于勾劃挑踢中,充斥了內(nèi)心強烈的情感:有大悲,有大定,有大智,有大度。
唐孫過庭的《書譜序》中有所謂“人書俱老”:至若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初謂未及,中則過之,后乃會通,通會之際,人書俱老。七十多歲的顏真卿書寫此碑時正當通會之際,通篇氣度充渾,真氣激蕩,與早年的《多寶塔》、《顏勤禮》相較,早已去除恬媚,火氣褪盡,唯留一股質(zhì)拙之氣。精純。高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