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安全第一課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1-23我的空中樓閣(第一課時)。
一位優(yōu)秀的教師不打無準備之仗,會提前做好準備,高中教師要準備好教案為之后的教學做準備。教案可以讓學生更好的吸收課堂上所講的知識點,有效的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優(yōu)秀有創(chuàng)意的高中教案要怎樣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收集整理,為您帶來的《我的空中樓閣(第一課時)》,希望能為您提供更多的參考。
6我的空中樓閣
從容說課
《我的空中樓閣》是臺灣作家李樂薇的一篇著名散文。文章運用多項疊景,以及幻覺錯覺、虛實相應等多種技法,致力于潛意識和自我情緒表現(xiàn),從而體現(xiàn)了一種境界超然的空靈美和遺世獨立的超越感。
文章的題目一語雙關(guān),既指“我”家居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煙霧迷朦中,猶如聳入天際的樓閣;又指幻景中的“空中樓閣”,理想中“獨立”“安靜”的生活環(huán)境。文章采用托物言志的表現(xiàn)手法,由實到虛,虛實結(jié)合,表現(xiàn)了作者的人格志趣和人生追求。
教學本文,首先應引導學生整體感知文意,把握文脈,選好鑒賞點;其次組織學生鑒賞文章的美。本文的語言句式整齊勻稱,整散交錯,回環(huán)復沓,具有音韻美;多用比喻,具有一種修辭美;化用古詩句,具有濃郁的詩意。引導學生細讀、細品,背誦積累,仿寫遷移,增強語言感悟力,提高語言表達能力。鑒賞本文的畫面美,激發(fā)學生想象,再現(xiàn)優(yōu)美的意境。體味文章的情趣美,引導學生描述作家形象,把握文章的情志。最后,美讀課文,重視意境,建構(gòu)學生心中的“小屋”的意境美。
課堂教學可采用誦讀法、比較鑒賞法、討論點撥法、延伸拓展法等教學方法,幫助學生走進作家的情感世界,真正理解作者,感受作家的獨特情懷,真正體現(xiàn)鑒賞的主體性。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領(lǐng)悟本文托物言志的藝術(shù)手法的巧妙運用,把握文章所傳達的思想感情。
2.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旋律和深厚意味。
能力目標
體會清新、優(yōu)美、生動的語言,提高學生的散文鑒賞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德育目標
體味作者對大自然、對自由生活、對獨立人格的向往和迷戀之情,喚起學生對積極而堅實、樂觀而執(zhí)著的人生的追求。
教學重點
1.品味文章清新淡雅的語言,學習一些語言表達的技巧。
2.學習本文托物言志的表現(xiàn)手法。
教學難點
領(lǐng)會“空中樓閣”的優(yōu)美意境,理解作者寄寓于小屋的生活理想。
教學方法
1.誦讀法。美文需要美讀,正確的朗讀是視覺、聽覺與情感、思維的全方位投入。它容易使學生從優(yōu)美的韻味和流動的氣脈中產(chǎn)生妙不可言的感覺。一篇文章讀好了,鑒賞的目的也就基本達到了。
2.比較鑒賞法。可把本文的比喻與《荷塘月色》中的比喻句進行比較,把本文與《陋室銘》就表現(xiàn)手法進行比較,從而深入理解和把握本文的美點。
3.討論法。鑒賞應由學生自己完成,教師不可越俎代皰。可組織學生討論在“空中樓閣”中生活的“我”的形象,對“空中樓閣”中寄寓的“志”的理解。
教具準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在反復朗讀課文的基礎(chǔ)上,整體感知文意;品味文章的語言美和畫面美。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边@是唐代劉禹錫《陋室銘》中的語句,(請同學背誦原文)雖是一棟陋室,但在詩人眼里卻充滿了清幽雅靜的情趣。今天,我們再一起去參觀一間山間小屋,去欣賞李樂薇筆下“陋室”的意境。
二、解題
李樂薇(1930~)江蘇省南京市人。早年曾肄業(yè)于上海大廈大學,后一直在臺灣從事文藝教育工作,是臺灣當代散文作家。她的散文作品,文筆清麗脫俗,語言優(yōu)美動人,風格柔和、溫婉、含蓄,善于借助富有物質(zhì)感的形象來表現(xiàn)無形的主觀意念,刻意于意象的經(jīng)營,能夠運用有聲、有光、有色、有味、有形的物象幻化暗示出微妙的“自我的情緒”,透露著濃郁的現(xiàn)代派藝術(shù)信息。在《我的空中樓閣》這篇散文中,她引入現(xiàn)代派詩歌藝術(shù),綜合運用多項疊景,以及幻覺錯覺、虛實相應等多種技法,致力于潛意識和自我情緒的表現(xiàn),從而使作品給人一種境界超然的空靈美和遺世獨立的超越感。
三、整體感知文意,把握文脈,選好鑒賞點
1.多媒體播放風光圖片,選鋼琴曲《藍色多瑙河》或長笛名曲《云河》為背景音樂,烘托氣氛,創(chuàng)設輕松、歡快的課堂氛圍。
2.教師配樂朗讀課文,學生聽讀,正音。
3.指定兩名學生分節(jié)朗讀課文,學生聽讀,作初步評價。
教師作朗讀指導:文章的基調(diào)是明快的、樂觀的,要讀出明快、跳蕩的節(jié)奏來。對文中傾注了作者情感的句子,朗讀時要加重語氣,要讀出語言的神韻,讀出作者的陶醉感。
4.學生默讀全文并思考:“我的空中樓閣”是一個偏正詞組,重點在交代“空中樓閣”。文章是如何據(jù)此組織文脈的?
明確:文章開頭說小屋“立于山脊一個柔和的角度上”,已易使人產(chǎn)生懸空之感;其次,“近看改為遠觀”,樹遮掩了小屋,只看到建筑的線條、屋檐、瓦、墻、窗,頗有“凌空而起”之勢;再次,它有無限大的“領(lǐng)空”作“開放性的院子”,而山路被稱為“空中走廊”;到最后才點明,夜間的小屋是“煙霧之中、星點之下、月影之側(cè)的空中樓閣”。
5.學生初步交流閱讀的感受。
生1:文章的語言很美,有整句,有散句,讀起來有一種節(jié)奏感。
生2:文章有一種繪畫美,全文如一幅美麗的畫卷。
生3:文章運用的比喻,很獨特,與《荷塘月色》相比,很別致。
生4:文章似乎是用詩的筆法寫散文,全文籠罩著一種濃濃的詩意。
生5:文章很含蓄,耐人尋味。
……
6.教師歸納總結(jié),選擇鑒賞點:語言美、繪畫美、情趣美。
四、品味文章生動明快、清新淡雅的語言
1.品味語言的音樂美。
“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點?!?p>“雖不養(yǎng)鳥,每天早晨有鳥語盈耳?!?p>“無須掛畫,門外有幅巨畫——名叫自然。”出示投影:
明確:文中短句的成功運用,既使文章變得歡快活潑,又增強了文章明快的節(jié)奏感。
出示投影:
“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無際的水面飄過一片云帆,遼闊無邊的天空掠過一只飛雁,是單純的底色上一點靈動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點生氣,一點情調(diào)?!?p>“花好比人的面龐,樹好比人的姿態(tài)。樹的美在于姿態(tài)的清健或挺拔,苗條或婀娜,在于活力,在于精神!”
“足以舉目千里,足以俯仰天地,左顧有山外青山,右盼有綠野阡陌。”
“我出外,小屋是我快樂的起點;我歸來,小屋是我幸福的終點。往返于快樂與幸福之間,哪兒還有不好走的路呢?我只覺得出外時身輕如飛,山路自動地后退;……”
明確:文中多用整句,使語言形式整齊,聲音和諧,氣勢貫通;使用散句,又使語言靈活多變、生動感人;整散句交錯運用則既整齊和諧,又富于變化,更能使表意深刻、語意連貫、氣韻流暢。這樣就使語言增強了音樂感。
2.品味語言的詩意美。
教師提示:
文中有不少語句化用了古詩詞,如“山如眉黛”,來自“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王觀《卜算子》);“山也虛無”來自“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王維《漢江臨眺》);“一望無際的水面飄過一片風帆”與“孤帆一片日邊來”(李白《望天門山》)近似;“遼闊無邊的天空掠過一只飛雁”與“雁飛殘月天”(溫庭筠《菩薩蠻》)近似。
有些句法也是近似于古詩詞的。如“眉梢的痣一點”與“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杜甫《不見》),都以數(shù)量詞置后;“十分清新……角度上”與“滿地殘紅宮錦汙,昨夜南園風雨”(王安國《清平樂》)都是倒裝語序。
有些句子是直接引用的,如“霧失樓臺”出自秦觀《踏莎行》“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之句,頗有人間仙境之意。
3.品味語言的修辭美。
(1)請同學們從文中選出你最喜歡的比喻句來,并說明理由。
學生思考,吟誦,交流。
生1:“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點。”這一句寫得好。古有“眉似青山,眼若秋水”之語。把山比喻成女子描畫過的眉毛,本無新穎之處,但作者卻妙出“高招”,又把山中的“小屋”比喻成“眉梢的痣”。這種獨特新穎的比喻,不僅點染出了“小屋立于山脊”的玲瓏清新,自然柔和,而且還讓人聯(lián)想到妙齡女子那嫵媚動人的美好面容,給人一種具體、親切之感。
生2:“出入的交通要道,是一條類似蘇花公路的山路,一邊傍山。一邊面臨稻浪起伏的綠海和那高高的山坡。”這一句連用兩個比喻,把碧綠的稻田比喻成浩瀚無際的“綠?!保o人以整體感,真是恰切至極;而作者把風吹稻秧所呈現(xiàn)的情態(tài)又喻為起伏的“波浪”,更加深了人對“?!钡挠∠?。作者連用兩個有內(nèi)在聯(lián)系的喻體,形真態(tài)切地表現(xiàn)了稻田如大海一樣的壯美景色。
生3:“小屋在山的懷抱中,猶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綻開了一些,好像層山后退了一些。”這句話運用比喻新奇獨特,優(yōu)美傳神。本體“山”與喻體“花蕊”,原本是極不相干的東西,但作者卻通過豐富的聯(lián)想和想像,巧妙地把它們“聯(lián)”在一起,表現(xiàn)了“山”的“花蕊”之形。而“花蕊”“慢慢地”“綻”開了的情態(tài),更傳神地繪寫出了群山這靜態(tài)之物在“破曉之時”,因光線的變化而給人的動態(tài)感,產(chǎn)生了一種驚人的藝術(shù)效果。
生4:“本質(zhì)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卻像鳥一樣,蝶一樣,憩于枝頭,輕靈而自由!”這一句寫得好。作者把山間小屋喻為“鳥”,喻為“蝶”,確實新穎獨特。這樣寫,從不同角度,不同感覺上,寫出了小屋在樹與樹之間那輕靈自由、翩然若舞的姿態(tài)。
生5:“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無際的水面飄過一片風帆,遼闊無邊的天空掠過一只飛雁,是單純的底色上一點靈動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點生氣,一點情調(diào)”這一句寫得太好了。把“山”喻為“一望無際的水面”,喻為“遼闊無邊的天空”,都僅僅增強了所繪之物的形象性,還未能引起動感,“撩”起人的流動的浮想。而將“小屋”喻為“飄過”的“一片風帆”,“掠過”的“一只飛雁”,則不僅表現(xiàn)出了小屋的形態(tài)特征,而且使靜止的景物有了動感,令讀者由此延伸出無窮的遐思來。
……
教師總結(jié):作者在運用比喻時,不僅注意了喻體本身的新穎奇特、形象傳神,而且善于化靜為動,賦予景物以靈動,以活力。比喻的形式也講究變化多樣,既有明喻、暗喻、借喻三種基本形式的運用,又有博喻、續(xù)喻等特殊形式的運用,極大地增強了文章的藝術(shù)感染力。
(2)學生涵泳品味之中的比喻句,選擇自己喜歡的語句,背誦。
教師引導學生討論:本文和《荷塘月色》在比喻的運用上各有什么特點?
學生各抒己見。
這是一個開放性的討論題目,教師不得強加給學生固定的認識或看法,只要言之有理,就是對的。如有學生認為“《荷塘月色》中的比喻取材狹窄、陰柔、浮泛,過于直露,缺少想像力”,教師宜積極肯定,并做正確引導。鑒賞應鼓勵創(chuàng)見,不必循規(guī)蹈矩,墨守成說。
五、賞析課文的畫面美(繪畫美)
教師提示:宋代蘇軾曾經(jīng)稱贊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同樣,在這里,作者也用那美妙而自然的筆調(diào),飽含深情的筆黑,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幅優(yōu)美的畫面。請同學們從文中找出一幅幅畫面,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然后請交流較好的小組展示本組的活動成果。
教師巡視,參與小組討論,并作必要的點撥,提示學生從各個不同的角度描繪小屋的英姿,并用自己的話來描述畫面。
學生明確:“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點?!业男∥萘岘嚨亓⒂谏郊挂粋€柔和的角度上……是單純的底色上一點靈動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點生氣,一點情調(diào)。”這幅畫面描繪了小屋點綴了寂寞的山,“眉黛”“痣”“風帆”“飛雁”“色彩”等詞令人產(chǎn)生無窮的遐思,“小屋”使本來靜止的大背景充滿了“生氣”和“情調(diào)”,寂寞的山上增添了如此靈巧、如此靈秀、如此迷人的點綴,怎能不令人駐足品味?
“小屋后面有一棵高過屋頂?shù)拇髽?,細而密的枝葉伸展在小屋的上面。美而濃的樹陰把小屋籠罩起來。這棵樹使小屋給人另一種印象,使小屋顯得含蓄而有風度?!边@是一幅近景的特寫鏡頭。作者先把鏡頭對準小屋,逐漸挨近,置小屋于“一片純綠色的無花樹”的“美妙的綠的背景”中,小屋在綠樹懷抱中,顯得別致小巧。然后定格在一棵大樹與小屋,“細而密”“美而濃”的大樹的濃陰使畫面具有了一種神秘的色彩。大樹仿佛是一位護花使者,一位美髯大漢,在護衛(wèi)著一位矜持而知書達禮的女子,使畫面平添了人文品位。
“首先看到的是小屋前面的樹,那些樹把小屋遮掩了……我的小屋在樹與樹之間,凌空而起,姿態(tài)翩然”這是一幅遠景特寫鏡頭。小屋如鳥似蝶,在樹與樹之間若隱若現(xiàn),如在自由翱翔一般。
“有形的圍墻圍住了一些花,有紫藤、月季、喇叭花、圣誕紅之類。天地相連的那一道弧線,是另一重無形圍墻,也圍住了一些花……我們叫它云或霞?!边@是一幅庭院風光圖。有形的院落花團錦簇,無形的院落晚霞繽紛,天上人間,有一個自由、舒暢的文人雅士生活在其中。
“小屋在山的懷抱中,猶如在花蕊中一般……山是不動的,那是光線加強了,是早晨來到了山中。當花瓣微微收攏,那就是夜晚來臨了?!边@是一幅多么柔靜、寧謐的畫面,小屋靜臥在大山的懷抱中,沐浴在晨曦和暮靄中,是多么恬適、愜意,引人遐思邇想。“花蕊”這一奇特的比喻,使畫面具有了一種“驚人”的藝術(shù)效果。
“每個夜幕深垂的晚上,山下亮起燦爛的萬家燈火,山上閃出疏落的燈光。山下的燈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燈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煙,淡如霧,山也虛無,樹也縹緲。小屋迷于霧失樓臺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煙霧之中、星點之下、月影之側(cè)的空中樓閣!”這是一幅迷人的小屋夜景圖。山下明亮的萬家燈火和山上小屋淡淡的影像,給小屋創(chuàng)造了一種如煙似霧、朦朧縹緲的背景。青山、綠樹隱入夜幕之中,只有小屋淡淡的燈光襯以迷蒙的月色、點點星光,真如仙境中一般。小屋成為遠離人間的煙霧迷蒙、虛幻縹緲的空中樓閣,成了“霧失樓臺”的仙境。
教師總結(jié):作者以心愛的小屋為焦點,從各個角度描繪小屋,寫出了小屋的神韻。小屋點綴了山,使山光水色平添異彩;樹點綴了小屋,使小屋另添一種風韻,顯得“含蓄而有風度”。山與樹是自然景觀,屋是人文景觀,人與自然不可分離。作者是詩人,是畫家,更有哲學家的內(nèi)蘊。
六、教師播放示范朗讀磁帶,學生循聲低和,再次感受文章的語言美、畫面美
學生各自出聲美讀課文。
七、布置作業(yè)
1.銜接最恰當?shù)囊豁検恰ǎ?p>每個夜幕深垂的晚上,山下亮起燦爛的萬家燈火,山上閃出疏落的燈光。,
,。淡如煙,淡如霧,山也虛無,樹也縹緲。
A.山下的燈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燈把黑暗照淡了
B.山上的燈把黑暗照亮了,山下的燈把黑暗照淡了
C.山上的燈把黑暗照淡了,山下的燈把黑暗照淡了
D.山下的燈把黑暗照淡了,山上的燈把黑暗照亮了
2.下列語句中沒有“語序不當”語病的一句是………………………()
A.你給我評評理,我的車他隨便騎,他的車我一次也不讓騎。
B.文件對經(jīng)濟領(lǐng)域中的一些問題,從理論上和政策上作了詳細的規(guī)定和深刻的說明
C.在辦公室里教師昨天同他誠懇地交換了意見。
D.他如果不能實事求是,事業(yè)會受到損失。
1.根據(jù)下面畫橫線的文字,仿寫出句子,以“媽媽”為話題,喻體仍是“一棵樹”。
有一首歌叫《好大一棵樹》。我想,教師是一棵樹,一棵青于的樹,他在我們幼小的心靈里埋下了飽滿的種子;媽媽
。
參考答案:
1.A2.D
3.(參考)“媽媽是棵樹,一棵綠綠的樹,她在我們?nèi)崛醯纳袚纹鹆藳鏊木G陰?!?p>
相關(guān)閱讀
我的空中樓閣2
2.引導學生討論
(1)文章反復寫山、樹和屋,原因是什么?
明確:山、樹、屋融為一體,不可分割,前兩者是自然景觀,后者則是人文景觀,人與自然不可分離,表明作者對自然的熱愛。
(2)文章寫“無形的圍墻”和破曉、入暮時光線的變化,有什么深意?
明確:大自然的美是無與倫比的,人生活在優(yōu)美的自然環(huán)境中是自由而幸福的。
(3)托物言志的手法
①小屋及周圍環(huán)境與塵世有什么不同?
明確:寧靜、優(yōu)美,讓人心情舒暢,感到自由、幸福。
②寫小屋在山上有什么意圖?
明確:小屋脫離塵世,自由,表現(xiàn)作者對自由和生活的熱愛和對獨立人格的向任。
③作者與小屋外在環(huán)境之間關(guān)系怎樣?作者為什么把景物寫得那么美麗動人?
明確:作者與小屋外在環(huán)境之間是融為一體的,寫外在景物,實際上寫內(nèi)心愿望,綠樹,鮮花等都帶上了作者情趣和志向的色彩,正因為作者對這些美景深愛情篤,才寫得如此動人,具有極強的感染力。
(4)有關(guān)“空中樓閣”的含義
含義是雙重的:①指山上的空中小屋;②喻指作者美好生活理想的心靈追求:自由。安靜、獨立的生活。
(5)疑點討論
小屋究竟是真是虛?
此處自由交流,各抒己見,暢所欲言,沒有標準答案。
二、總結(jié)、擴展
托物言志是散文常用的手法,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明月麗日、白云彩霞、瑞雪蒼松等等往往承載著作者的無限情思和理想,鑒賞時不能拘泥于景物本身,而要通過景物的特點,領(lǐng)悟作者寄托的深意,由表象到思想,由有限到無窮,由具體到空靈,由物態(tài)到人情,這樣才能真正品散文之美。
三、布置作業(yè)
學習本文寫法,寫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題目自擬。
四、板書設計
我的空中樓閣(第二課時)
經(jīng)驗告訴我們,成功是留給有準備的人。高中教師要準備好教案為之后的教學做準備。教案可以更好的幫助學生們打好基礎(chǔ),幫助高中教師在教學期間更好的掌握節(jié)奏。您知道高中教案應該要怎么下筆嗎?為此,小編從網(wǎng)絡上為大家精心整理了《我的空中樓閣(第二課時)》,歡迎大家閱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的空中樓閣(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賞析課文的情趣美,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理解托物言志的表現(xiàn)手法,組織學生討論本文與《陋室銘》在內(nèi)容藝術(shù)上的異同。
[教學過程]
一、檢查學生對個別段落的背誦情況
二、引導學生展開聯(lián)想和想像,通過描述作家形象,把握文章的情、志
1.教師提示:文章展示了一幅幅優(yōu)美的圖畫,有全景、夜景、遠景、近景、特寫景,從不同角度、不同時間對小屋進行點染勾畫。請同學們張開想像的翅膀,設想一下生活在小屋中的作者的形象??梢杂梦覀冎赖奈娜藶槠洚嬒?。
學生踴躍發(fā)言。
生1:我覺得他是當代“陶淵明”。陶淵明曾有詩句“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彼烟飯@描述得這般可親,把農(nóng)田勞作寫得如此富有詩意,表現(xiàn)了向往大自然、寄情山水、回歸田園的恬適之情。
生2:我覺得他是當代“王維”。王維在《山居秋瞑》中寫道“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痹娭械摹懊髟隆薄扒迦薄爸瘛薄吧彙睒?gòu)成大自然清雅靜美的畫面,暗示了詩人向往大自然、追求歸隱的人生理想。
生3:我覺得他是當代“李白”。李白有詩句“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在詩人筆下,明月、敬亭山有了靈性,與詩人相知、相親,自然成為詩人的知己,使詩人精神上獲得莫大的安慰。
生4:我覺得他是當代“歐陽修”。歐陽修在《醉翁亭記》中寫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這表現(xiàn)了他鐘情山水的美好情懷。
生5:我覺得他是當代“周敦頤”。周敦頤在《愛蓮說》一文中,借蓮花表明自己高格脫俗的情懷。
生6:我覺得他是當代“朱自清”。朱處清在《荷塘月色》中借寫荷塘朦朧淡雅的月下之景抒發(fā)心中淡淡的憂愁,物我相融,景人一體。
……
教師總結(jié):大家對作者的形象設計都很好,都體現(xiàn)了一點:鐘情于自然美景,向往淡泊寧靜的境界。
2.重點品讀文中直抒胸臆的句子,品味作者的情、志。
多媒體顯示:
學生涵詠品味,討論、交流。
明確:(1)表明作者生活在這個天地里是何等自由舒暢。
(2)“香”字不但說明因“清新的空氣”而沁人肺腑,而且抒發(fā)了愉快的心情。
(3)“覺得”二字,是作者的主觀感受,表現(xiàn)作者的歡快心情,反映了對大自然的愛。
(4)表達了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的愉快心情。
(5)自然風景如畫,環(huán)境如此美好,足見小屋主人心情歡欣,對大自然發(fā)自內(nèi)心的熱愛。
教師總結(jié):“空中樓閣”既指作者心愛的小屋建于山上,猶如聳入云天的樓閣,又指理想中的遠離塵囂、恬靜安寧的生活環(huán)境。文章寄托了作者熱愛自由快樂的生活,向往獨立人格的思想感情。再者,從作者對“遠離喧囂”生活的肯定、追求和謳歌中,隱約地感覺到作者對都市生活的厭惡,對現(xiàn)代文明束縛人自由、隔離人與大自然交融的消極一面的批判。
三、組織學生討論《陋室銘》和本文在內(nèi)容與藝術(shù)上的異同,深刻理解本文的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
學生思考、交流。
明確:相同點:兩者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達主題思想;不同點:①體裁不同,《陋》文是銘體,首尾有議論,中間是記敘;本文是寫景抒情散文。②《陋》表現(xiàn)的是封建士大夫的清高思想、安貧樂道的精神;本文表現(xiàn)的是現(xiàn)代人對自由生活、獨立人格的向往。③《陋》著重寫室內(nèi)生活;本文突出小屋周圍的環(huán)境,將小屋置于大自然中去觀照。④《陋》文以“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批判官場生活;本文對現(xiàn)代文明的批判則含而不露。
四、美讀課文,重視意境,建構(gòu)學生心中的“小屋”的意境美
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朗讀課文。教師應結(jié)合文中的情與景指導學生朗讀,要求讀出感受,讀出情感,真正實現(xiàn)讀者與作者之間的心靈溝通和情感共鳴。
選七位同學讀課文,其余同學點評。
第一位同學讀1~3段,這是山中小屋的全景、遠景圖,應以輕松舒緩的語調(diào)進入。對“痣一點”“十分清新,十分自然”“一片風帆”“一只飛雁”“一點靈動的色彩”“一點生氣、一點情調(diào)”,讀時要逐漸加強語氣,節(jié)奏要明快,為全文定下歡快活潑的主旋律。
第二位同學讀4~8段,這一部分描繪了樹對小屋的烘托景象。這一節(jié)朗讀中要有輕重緩急,要有波瀾。第4段語調(diào)從上段的舒緩變得急促,變高,變重,讀出一種新奇的感覺。第5段寫樹,語調(diào)要穩(wěn)中加重,讀出肯定、欣慰的心情。第6、7段要在舒緩中飽含親切之情。第8段,語調(diào)要轉(zhuǎn)為輕快。
第三位同學讀9~11段,應在歡快中讀出滿足感、激動感。
第四位同學讀12~13段,這是一幅靜美、清麗、充滿柔情的畫面,朗讀時,語速要舒緩,情緒要輕松平和,讀出陶醉之情。
第五位同學讀14段,這是作者直抒胸臆,抒發(fā)他的快樂、幸福感,語調(diào)要輕快,整句要讀出節(jié)奏感。
第六位同學讀15段,注意整散變化,要讀出深情。
第七位同學讀16~18段,應充滿驚喜之情,讀出充沛而熾熱的情感。
五、課堂小結(jié)
一篇優(yōu)秀的散文,就是一個美的綜合體。我們主要鑒賞了本文的語言美、畫面美、情趣美。既感受到了形式的外在的美,更領(lǐng)略到了內(nèi)在的意蘊美。
臺灣作家李樂薇通過對自己生活中的第一件藝術(shù)品(小屋)及其周圍環(huán)境的描寫,寄寓對獨立的、安靜的生活的向往以及她積極而堅實,樂觀而執(zhí)著的人生追求。其實,在滾滾紅塵中,在茫茫人海的現(xiàn)代都市里,人們又何嘗不想靠近可愛清純的大自然,走進這樣一個適于心靈散步的“空中樓閣”,因為那里人與自然達到了十分的和諧,人的生命個性達到了百倍的張揚!
六、布置作業(yè)
1.學習運用托物言志的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選擇下列詞語中的一個為話題,寫一篇文章。
雪梅竹松樹
綠草大江高山太陽
2.下面是一首題為《榮譽》的小詩,請根據(jù)上下文填寫出空位的內(nèi)容。
因為年輕,才那樣渴望擁有;
因為成熟,;
擁有的東西,不再是我憧憬的;我所憧憬的,。
獎牌是一陣風,金杯是一陣雨,跋涉才是太陽,永恒地照耀心靈的土地。
3.請用一句話概話下面一段話的內(nèi)容。
瑟瑟秋風從高挑的枝頭剝落我(秋葉),為祖國而死,這也是最美的命運;落葉歸根,落葉歸土,我會面向土地而飄蕩自己的靈魂。我的面孔枯黃憔悴了,甚至我的頸項也開始霉爛,但我終身不悔,也不哀傷,因為我的青春己化為同伴的光澤,即使我在寒風中離開枝頭,也決不離開大樹生長的土地。(不超過10個字)
參考答案:
2.(1)又把擁有的遺棄(2)是還沒有擁有的東西(是還尚未擁有的東西)
3.生命的奉獻中永恒
板書設計
活動與探究
一、品讀文中下面這段主。
“我出外,小屋是我快樂的起點;我歸來,小屋是我幸福的終點。往返于快樂與幸福之間,哪兒還有不好走的呢?我只覺得出外時身輕如飛,山路自動地后退;歸來時帶幾分雀躍的心情。一跳一跳就跳過了那些山坡。我替山坡起了個名字,叫幸福的階梯,山路被我喚做空中走廊!”
1.談談你對文中作者的“快樂”“幸?!钡睦斫?。
2.寫一段話描述作者一天的生活情形。
3.如何認識、評價作者的幸福觀?請談談你的看法。
4.請談談你的“幸福觀”,好嗎?(或者組織學生開展一次以“我的幸福觀”為題的演講活動)
提示:對第1題,可以有不同的認識,下面幾種認識供參考。①可以認為作者每天出外時,是滿懷希望,去開始新的一天生活,所以說“小屋”是“快樂的起點”;歸來時,滿載成功的收獲,所以說“小屋”是“幸福的終點”。在文中,“山路”被看做是一種象征,是作者理想中的“生活之路”“幸福之路”的象征,所以說在這山路上往返,是“往返于快樂與幸福之間”,從中可以體會出作者的積極、樂觀、自信的生活態(tài)度。②可以認為作者把一間交通不便的山脊陋室描繪得如此富有詩情畫意,正是為了表現(xiàn)崇尚自然的純凈樸實,追求超然物外的獨立安靜的生活,在文末的“無須掛畫,門外有幅巨畫——名叫自然”,暗示了他對塵世間追名逐利的渾濁和渲囂的厭惡,向往淡泊寧靜的境界和樂趣,作者只有獨處于自然美景之中,才能感受到人生的快樂和幸福。③可以認為作者把小屋視為“快樂的起點”和“幸福的終點”,表達了對世俗名利的淡薄,遠離鬧市人境,在塵囂中尋求閑靜,從明麗質(zhì)樸的自然中獲得無限的意趣,是對人生的一種超然態(tài)度,但這種幸福觀是與眾不同的,有其積極的一面,即對社會現(xiàn)實的厭惡和失望,對名利社會的徹底否定;也有消極的一面,即超凡脫俗、清心寡欲的遁世思想。因此作者的這種“快樂”和“幸福”的人生追求,只是一種海市蜃樓式的幻景罷了,他所企望的境界實際上是鏡中花水中月,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只不過是人生的生活理想的寄托。
二、開放探究
閱讀下文,回答文后問題。
桐花與柿樹
我懷念桐花。
春天,我漫步在林間山道中,最愛的是潔白的桐花。因為它不但顯出大自然的美,而且還令我產(chǎn)生許多遐想,和對往昔的追念。
那是一叢叢潔白的桐花,過去常常開在公路的山道兩旁,汽車在山谷中爬坡而上,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一片的潔白,它比火還耀眼,我會突然從心中說:“又是春天了!”一年四季都在城市工作,忙得感覺不到季節(jié)變化的人,在這充滿清新氣息的山野,突然見到大片桐花,這種喜悅和感慨是難以形容的。所以,桐花常常令我產(chǎn)生許多遐想。但是,它更多的是勾起了我對往事的懷念。在十年動亂中,我被關(guān)在一間工廠做“牛鬼”,被強迫勞動,天未亮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掃凈工廠廠區(qū)。這間工廠靠著一座山,四周有許多桐樹,每天都落下許多桐花,它們散落在空曠地和道路中。朝陽未出,天還很暗,我就穿著一件厚衣裳,“沙沙”地從高處掃往低處?;ㄕ粗端€是很美的,卻白得令人悲傷,一堆堆地往洼地掃去。一天一天地掃到不見桐花落,第二年又是一天一天地掃到不見桐花落。
桐花在我心中是一朵潔白而又凄涼的花,它叫我咀嚼著苦難的往事。
然而我更喜愛的是秋天暗紅的柿樹。它像一個壯實的漢子站在山間,臉色微紅,充滿豐收的喜悅。它殷紅色的果實是飽滿的,累累地垂在枝頭,沉甸甸的招人喜愛;它肥大的葉經(jīng)過風霜以后,也葉葉金紅,像火苗一樣生動、美麗。
在春天和秋天的山道上,我常常懷著桐花的憂傷,也激動于柿樹的喜悅。柿樹,常常是給人以奉獻。唐代有書云:“柿,一壽、二多陰、三無鳥巢、四無蟲、五霜葉可玩,六嘉實、七落葉肥大可以臨書。”它有上百甚至三百年的樹齡,它是質(zhì)地堅硬的木材,它夏日生出成片的綠陰,它的霜葉隨著節(jié)氣從暗紅變成鮮紅,令人注目,而它的果實過去常常是供養(yǎng)幼兒和老人的。父親常常對我說:“你是吃柿餅飯長大的?!蔽乙渤3ξ业呐畠赫f:“你是吃柿餅飯長大的?!钡呛髞碚卟欢际沁@樣了,他們不懂得柿餅為何物,因為他(她)們是吃牛奶或昂貴的“力多精”長大的!但是,我想吃“力多精”的不見待個個聰明,吃柿餅飯的也不見得是愚蠢,到底是時代不同了。而柿餅,老年人還是要吃,據(jù)說它的營養(yǎng)高,可治療老年性白內(nèi)障。它給人間是一種奉獻。
如今人生的晚秋已快來臨,我應像一棵柿樹。
(1)作者為什么要反復強調(diào)桐花潔白的顏色?
(2)文中穿插父親對“我”和“我”對女兒的話,其作用是:
①
②
(3)桐樹的開花與柿樹的結(jié)果處在不同的季節(jié),作者把它們放在一起來寫,它們必有聯(lián)系
也有所象征,請分析其聯(lián)系及象征意義。
(4)下列對這篇散文的賞析,正確的兩項是…………………………………………(.
A.散文的特點之一是線索清楚,它把眾多“形散”的材料如串珍珠般串起來做到“神聚”本篇便是以“我”的經(jīng)歷為線索的。
B.本文以花和樹喻人,抒寫作者對人生的理解和對人生的態(tài)度,是一篇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散文。
c.文章以“潔白”的桐花和“嫣紅”的柿樹相映襯,在表達上很有美感;在內(nèi)容上寄托著作者深沉的追憶情緒和熱切的奉獻之情。
D.作者在文中說“我常常懷著對桐花的憂傷,也激動于柿樹的喜悅”,這是說桐花和柿樹給我的感覺是不同的。桐花留給我的只有傷心罷了,而柿對,完全與它相反。
E.開門見山,貼緊題意,描寫經(jīng)歷,直抒胸臆,行文如行云流水,是本篇寫作上的主要特色。
2.趣味閱讀
閱讀下列文字,說說它的寓意。
一個人在高山之巔的鷹巢里,抓到了一只幼鷹。他把幼鷹帶回家,養(yǎng)在雞籠里。這只幼鷹和雞一起啄食、散步、嬉鬧和休息,它以為自己是一只雞。
這只鷹漸漸長大.羽翼豐滿了,主人想把它訓練成獵鷹,可是由于終日和雞混在一起,它己經(jīng)變得和雞完全一樣,根本沒有飛的愿望了。;
主人試了各種辦法,都毫無效果,最后把它帶到山崖頂上,一把將它扔了出去。
這只鷹像塊石頭似的,直掉下去,慌亂之中它拼命地撲打翅膀,就這樣它居然飛了起來!這時,它終于認識到生命的力量,成了一只真正的鷹。
參考答案:
1.(1)桐花與“我”的苦難經(jīng)歷有聯(lián)系,有象征意義并貼緊主題。
(2)①為了說明柿餅的作用,突出其奉獻精神。
②為下文抒情作鋪墊。
(3)桐花是春天的產(chǎn)物,柿是秋天的收獲,所謂“春華秋實”。文中桐花與作者的痛苦經(jīng)歷相聯(lián)系,柿則與奉獻相聯(lián)系。它們象征著:人經(jīng)歷了艱難坎坷的洗禮,會更加成熟起來,有所收獲,有所奉獻。
(4)BC(A不是“以我的經(jīng)歷為線索”;D桐花留給“我”更多的是啟示;E不是直抒胸臆。)
2.人對生命的力量,往往不能認識。只有在大責任、大變故或大危難的磨煉中,才能顯示出來。
我的空中樓閣
我的空中樓閣
教學目標
1、在景物描寫中用兩相對應的方法表現(xiàn)景物特點。
2、了解“托物言志”的表現(xiàn)手法。
教學重點
景物描寫中兩相對應的方法和比喻的手法。
教學難點
本文所表現(xiàn)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
今天,我們一起去參觀一座山間小屋,去欣賞李樂薇筆下“陋室”的意境
二、作者簡介
李樂薇,江蘇人,現(xiàn)代作家。早年肄業(yè)于上海大夏大學,后一直在臺灣從事文化教育工作。以散文見長,文筆清麗脫俗,語言優(yōu)美動人,風格柔和溫婉而富于感情。
三、解題
文章題目一語雙關(guān):既指“我”家居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煙霧迷朦中,猶如聳入天際的樓閣,又指幻景中的“空中樓閣”,理想中“獨立”、“安靜”的生活環(huán)境。從全文看,這小屋應是虛構(gòu)的。作者特意讓小屋踞于“高高的山坡”上,強調(diào)“山路和山坡不便行車”,暗含遠離“人境”,“不聞車馬暄”之意;文章的最后,作者又特意強調(diào)“這空中樓閣占了地利之便,可以省去許多室內(nèi)設計和其他裝飾”,不必養(yǎng)鳥,無需掛畫總之,不要人為的“文明”,只要“自然”,表明了作者對超然物外的“獨立的、安靜的”生活的向往。
四、理清結(jié)構(gòu)
第一部分:(1--8自然段)立足小屋之外,看小屋和周圍環(huán)境的關(guān)系。
1、(1--3自然段)寫小屋和山的關(guān)系。小屋“點破了山的寂寞”,給山川美景增添了“一點生氣,一點情調(diào)”。這是立足于山外,是遠觀,看全景。
2、(4--7自然段)寫小屋和樹的關(guān)系。樹為小屋“布置了一個美妙的綠的背景”,使小屋更顯得“含蓄而有風度”。這是立足山上,是近看,看局部。
3、(8自然段)繼續(xù)寫小屋和樹的關(guān)系。立足點又移到遠遠的山下,仰望遠觀,“小屋在樹與樹之間若隱若現(xiàn)”,仿佛“凌空而起”,更加“姿態(tài)翩然”了。
第二部分:(9--18自然段)立足于小屋,看周圍環(huán)境和小屋的關(guān)系。
1、(9--10自然段)寫小屋的花園和山上的云霞?;▓@極小,“領(lǐng)土”有限,可是小屋的“領(lǐng)空”卻是無限的;花園里繁花絢爛,天上的云霞也如花一樣絢爛。
2、(11--12自然段)寫小屋的空氣和光線。因為在山上,空氣特別清新,而光線則富于變化,富于“浪漫的文學性”。
3、(13--14自然段)寫小屋和外界的交通。小屋在高高的山坡上,只有一條山路和外界交通,環(huán)境是“獨立的、安靜的”。
4、(15--18自然段)寫夜晚小屋“迷于霧失樓臺”的情景??~緲若“煙霧之中,星點之下,月影之側(cè)的空中樓閣”點明了題意。
五、寫作特點:
學生討論、發(fā)言,教師點撥、明確:
虛實結(jié)合,由實到虛。文章前一部分重在自然景物的真實描寫,盡管有著豐富的聯(lián)想、想象,但寫的是確確實實的山、樹、房屋的形勢、情姿。后一部分則重在人對自然景物的感受。明明是極小的“袖珍型”花園,有限的圍墻,而“我”卻因有無限的“領(lǐng)空”可供“游目騁懷”而陶醉;明明是小屋在“山的懷抱中”,晨暮昏曉光線變化,“我”則以為“如在花蕊中一般”,那“花蕊”會“綻開”,也會“收攏”;明明是“高高的山坡”,崎嶇的“山路”,“我”卻叫它“幸福的階梯”,“空中走廊”;夜幕深垂,小屋仍是小屋,“我”卻覺得它仿佛是“煙霧之中,星點之下,月影之側(cè)的空中樓閣”。文章就這樣由實入虛,將現(xiàn)實的自然景觀,融進迷離朦朧的詩一般的意境,引人入勝,耐人尋味。
六、小結(jié)
一篇優(yōu)秀的散文,是一個美的綜合體。我們鑒賞了課文的語言美、畫面美、情趣美,即感受到了形式外在的美,又領(lǐng)略到了內(nèi)在的意蘊美。
板書設計:
我的空中樓閣1
教學目標
1.鑒賞本文詩化語言,理清文章結(jié)構(gòu),體會作者獨特的感受。
2.學習托物言志的方法,領(lǐng)悟如詩如畫的意境。
3.激發(fā)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獨立自由的情感和品質(zhì)。
教學重點
通過詩化語言的賞析和結(jié)構(gòu)的疏通鑒賞意境之美。
教學重點
托物言志手法的理解。
教學時數(shù)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散文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詩情畫意,即具有詩一般的語言,畫一般的意境,還有深蘊的人生哲理;我們今天要學習的這篇李樂薇先生寫的《我的空中樓閣》就是一篇融詩情、畫意和哲理為一爐的絕妙好文。
二、感知課文
1.創(chuàng)設美好情境,進行配樂朗讀。
2.分析寫小屋的觀察角度,理清文章脈絡,感知課文。
觀察角度:遠望一近觀一遠眺一仰視一俯瞰。
理清“文脈:
開頭描寫小屋“立于山脊的一個柔和的角度上”容易讓人產(chǎn)生凌空之感;其次“近看改為過觀”,樹遮掩了小屋,只看到建筑的線條、屋檐、窗等,很有凌空而起之勢;再次,它有無限大的“領(lǐng)空”作“開放性院子”,而山路則被叫做“空中走廊”;最后點明,夜景中的小屋是“煙霧之中,星點之下,月影之側(cè)的空中樓閣”。
抓住文章的脈絡,文章的基本內(nèi)容就迎刃而解。
3.本文表現(xiàn)技巧方面的獨到之處
(1)詩化的語言(學生找出并體會其表達的效果)
①對稱的句式,輕快的節(jié)奏
本文在寫景時多用對稱句式,讀來節(jié)奏感很強,富有韻律美。如“花好比人的面龐,樹好比人的姿態(tài)?!薄皹涞膭?,顯出小屋的靜;樹的高大,顯出小屋的小巧?!钡鹊取?/p>
②奇妙的修辭
比喻新奇,有朝氣與活力。
如:a.“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點”。非常獨特、自然,而且富有美的韻致,不僅點染了小屋的醒目、清新、玲瓏,而且兩處配合自然、融合,渾然天成,令人浮想聯(lián)翩,美味無窮。
b“小屋在山的懷抱中,猶如在花蕊中一般……”新奇,傳神,細膩地描繪了靜態(tài)之物的動態(tài)感,從而產(chǎn)生極好的藝術(shù)效果。
排比、比喻結(jié)合
如“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無際的水面飄過一片風帆,遼闊無邊的天空掠過一只飛雁,是單純的底色上一點靈動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點生氣,一點情調(diào)?!币詣訉戩o,美景連動,令人浮想聯(lián)翩,使景物有了活力,有了靈氣。
(2)畫的筆法
①工筆細描
如關(guān)于小屋傍晚到早晨光線的變化,像一幅幅美妙的圖畫,讓人感受真切而留戀不已。
②寫意渲染
如遠觀小屋,全是寫意畫法,求神似。
(3)動靜的糅合
動靜景物的組合藝術(shù)往往會產(chǎn)生奇妙的表現(xiàn)效果,互相映襯,相得益彰是糅合的藝術(shù)要求,文章正是把盎然生機糅進靜態(tài)景物之中的。如“首先看到的是小屋前面的樹,那些樹把小屋遮掩了,……我的小屋在樹與樹之間若隱若現(xiàn),凌空而起,姿態(tài)翩然。本質(zhì)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卻像鳥一樣,蝶一樣,憩于枝頭,輕靈而自由!”這一節(jié),動靜糅合,產(chǎn)生了意料不到的美感。
三、總結(jié)、擴展
鑒賞一些語言優(yōu)美的散文,重在體味語言,這是把握意境的一把鑰匙。本文語言優(yōu)美,通過對語言的具體分析,使學生感知作者的美好的情懷。課后再找一些美文來體會。
四、布置作業(yè)
1.熟讀課文中優(yōu)美的語段。
2.完成課后練習二。
五、板書設計
14我的空中樓閣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文分析
1.引導學生找出能體現(xiàn)作者生活情況的語句,理解其含義。
如:寫自己小花園時說“開放性的院子”、“有形的圍墻”側(cè)重表現(xiàn)“無形的圍墻”,目的是說小屋環(huán)境“適于心靈散步,眼睛旅行”,從這里可以看出作者在這種環(huán)境里生活是何等心情舒暢,自由自在。描寫破曉和入暮美景時,可以看出作者在觀察過程中有難以言傳的享受,作者還點到,小屋是“快樂的起點”和“幸福的終點”,字里行間滲透著作者對小屋的喜愛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