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一年級語文的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09-07高一語文《我的空中樓閣》教案。
作為優(yōu)秀的教學工作者,在教學時能夠胸有成竹,高中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老師職責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讓學生能夠在教學期間跟著互動起來,減輕高中教師們在教學時的教學壓力。那么如何寫好我們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一語文《我的空中樓閣》教案”,供大家參考,希望能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一語文《我的空中樓閣》教案
教學目標:
一、理清文章脈絡,探究多角度寫景狀物技巧,即定景換點和定點換景從不同角度描寫景物的寫法。
二、學習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表現手法。理解作者對安靜、獨立生活的向往和熱愛大自然的情懷。
三、品析詩化語言及精妙意境,領悟作者獨特感受。
教學重點:如何理清文脈;如何從語言入手品析本文意境之美。
教學難點:理解散文托物言志的表現手法及多角度寫景狀物技巧。
教學過程:
一、情境創(chuàng)設,呈現目標
1、美麗寄語: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_丹
2、詩人海子所吟詠的“做一個幸福的人”“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劉禹錫的陋室,在詩人眼里卻充滿了清幽雅靜的情趣;陶淵明的桃花源,描繪出詩人渴望擁有一處理想的棲息地(請學生用口語描繪自己心目中“世外桃源”的樣子);著名哲學家荷爾德林所說“人要詩意地棲居于大地之上”,詩意的生活,這已成為人文21世紀人們的共同宣言。臺灣作家李樂薇的《我的空中樓閣》,正是這樣的一篇時代宣言。
3、簡介作家、作品。(背景、風格)
二、啟發(fā)探究,把握整體
一)體驗美
1、聽讀,要求勾畫優(yōu)美詞句,給生字注音。
2、重點字詞:
眉黛(dài)——古代女子以黛畫眉,故稱眉為黛。黛,青黑色的顏料。
憩(qì)——停歇。
游目騁懷——游目,目光由近及遠,隨意觀看。騁懷,敞開胸懷,盡情暢想。放開視野四下觀望,放開胸懷盡情暢想。俯仰天地——俯,低頭;仰,抬頭。盡情觀賞天地景色。
霧失樓臺——樓臺在濃霧中隱沒了身影。
空中樓閣——常比喻脫離實際的理論或虛構的事物。
3、識記勾畫詞語
二)發(fā)現美
自由讀,整體感知課文,疏理文章思路。
1、問題:填空:這里有的景,這里有的情,這里有的美,結合文章內容選填詞語或短語。
描寫的景物
景物的特點
蘊含的感情
小屋與山
小屋點綴了山
使小山富有生氣和情調
小屋與樹(近看)
樹點綴小屋,使小屋有了綠的背景
有活力有精神,使小屋含蓄而有風度
小屋與樹(遠看)
若隱若現,凌空而起,姿態(tài)翩然
卻像鳥、蝶一樣,輕靈而自由
小屋的領土與領空
有限的領土和無限的領空,珍袖的花園和開放性的院子
無限的領空顯示小屋的開放性
小屋的圍墻
有形的圍墻圍住一些花,無形的展示大自然
無形的圍墻顯示小屋的開放性
小屋的空氣
特別清新
呼吸的是香
小屋的光線
光線明亮,充滿柔靜寧謐
富于科學的時間性和浪漫的文學性
小屋的交通
山路和山坡不便于行車,然而便于我行走
幸福的階梯,空中走廊
小屋的白天和夜晚
白天清晰,夜晚朦朧
生活中的第一件藝術品,縹緲的空中樓閣
小屋室內外裝飾
室內裝飾省去,室外有鳥語巨畫
回歸自然之樂
三、研習語言,突出重點
一)感知美
從音樂美、動與靜、比喻美、畫面美、描寫美、心情美、襯托美、結構美
的角度感知。
最后歸納結構美
明確:兩個部分:一、立足于小屋之外,看小屋和周圍環(huán)境的關系,這種方法稱為定景換點,重在對自然景物的真實描寫。二、立足于小屋,看周圍環(huán)境和小屋的關系。這種方法稱為定點換景,重在人對自然景物的感受。
二)品析美
研讀1~3段:
1、問題:作者站在哪里看山和小屋?又是怎樣描繪小屋的?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明確:站在“山外”。通過寫山來描繪小屋。
“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點?!薄扔?/p>
這個比喻使讀者想象馳騁。山像女子用黛粉描的柳葉眉,小屋是女子眉梢的美人痣,那么整個大自然該是女子的美麗面龐了。這一精美的比喻賦予山屋以少女的靈秀,飽含著作者愛屋,愛山而及整個大自然的迷戀之情。
“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無際的水面飄過一片風帆,遼闊無邊的天空掠過一只大雁,是單調的底色上一點靈動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點生氣,一點情調?!薄疟?、博喻:用幾個喻體從不同角度反復設喻去說明一個本體,叫博喻,又叫連比。運用博喻能加強語意,增添氣勢
所以“小屋的出現,點破了山的寂寞,增加了風景的內容?!?/p>
2、問題:小屋與山的關系怎樣?(答案:4自然段)
明確:屋點綴山,點破寂寞(全景),增加風景,這是立足山外,遠觀:看全景。
3、仿寫練習:
A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上的痣一點。
分析:思路分析:仿寫句必須是比喻,且前后比喻構成對應關系。
示例:示例:江如飄帶,小島恰似長帶上的珠一顆。
B門楣上掛了一串風鈴,________,________,是單純的底色上一點靈動的色彩,是溫馨家園的一點生氣,一點情調。
示例:好比孤單寂寞的花瓶插上一束鮮花,好比寧謐幽遠的山谷響起一聲長笛。
三)積累美
品析詩化語言及精妙意境,領悟作者獨特感受。
1、自由讀,選取你最喜歡的語句點評。
2、小組內相互交流。
語句賞析例舉:
——“花好比人的面龐,樹好人的姿態(tài)。樹的美在于姿勢的清健或挺拔,苗條或婀娜,在于活力,在于精神”——比喻、擬人。
清健、挺拔寫出了樹的陽剛之氣,而苗條、婀娜則寫出了樹的多姿的陰柔之氣。在這里,樹的多姿多態(tài),樹的精神和活力,使小屋有靈氣,把小屋寫活了
——“樹的動,顯出小屋的靜;樹的高大,顯出小屋的小巧;而小屋的別致出色,乃是由于滿山皆樹,為小屋布置了一個美妙的綠的背景?!保?自然段)——對比。
在這里,樹與小屋進行對比,相互點綴,動靜結合,把樹與小屋的那一種和諧關系寫的淋漓盡致。
——“細而密的枝葉伸展小屋的上面,美而濃的樹陰把小屋籠罩起來。這棵樹使小屋給予人另一種印象,使小屋顯得含蓄而有風度?!保?自然段)——擬人。
這是一幅近景的特寫鏡頭:小屋在樹陰的掩映下,時隱時現,有時象個害羞的小姑娘,顯得含蓄而又委婉;大樹仿佛是一位護花使者,一位美髯大漢,在守護著她。有時又象個穿著一身禮服的紳士,風度翩翩。寫出了小屋的神韻。近看,樹動屋靜,樹高屋小,陰濃屋含蓄。這是立足山上,近看:看局部。
——第8段中,作者的觀察點在哪里?作者看到了什么?又是怎樣描繪小屋的呢?
明確:站在“山下”仰視(還可從小屋“出現在另一些樹的上面”看出來)。首先看到是小屋前面的樹;然后是一些“線條”、一角“屋檐”、一排“屋瓦”、一片“藍墻”、一片“白窗”;“我的小屋在樹與樹之間若隱若現,凌空而起,姿態(tài)翩然。本質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卻像鳥一樣,蝶一樣,憩于枝頭,輕靈而自由!”
作者善于捕捉色彩,并且看的很仔細,很明顯,小屋在這個角度很顯眼,很亮麗、清晰。哪兒是墻,哪兒是窗都看得很清楚。
比喻:這是一幅遠景特寫鏡頭:作者把山間小屋喻為“鳥”和“蝶”確屬前人未言之語,新穎獨特。
在這里,小屋“活潑翹起的屋檐”動感極強,猶如展翅高飛的鳥兒,而屋瓦上的圖案,蘭色的墻,白色的窗,則又很容易讓人想起翩翩起物的蝶兒。加上在大樹掩映下若隱若現,就象棲息在樹枝一樣。說小屋象鳥,象蝶,寫出了小屋凌空而起、翩然若舞的形;而輕靈自由則寫出了小屋的神。
遠看:若隱若現,輕靈自由。這是立足山下,遠看:看局部。
——第9段:“足以舉目千里,足以俯仰天地,左顧有山外青山,右盼有綠野阡陌。適于心靈散步,眼睛旅行,也就是古人所說的游目騁懷。這個無限大的‘領空’,是我開放性的院子。”
作者感到無比高興:神采飛揚、心花怒放。
——第12自然段所描繪的是一幅多么柔靜、寧謐的畫面,小屋靜臥在大山的懷抱中,沐浴在晨曦和暮靄中,是多么恬適、愜意,引人遐想——
一個動感極強的比喻:把光線在山中出沒的規(guī)律寫的很清楚:日出花開,日落花收,光線的來去,給小山增強了動感,給小屋、小山蒙上了一層浪漫的色調。
強調:“山的懷抱”:比做花蕊。小屋光線的明暗變化:比做花蕊的“綻開”“收攏”。小屋在花蕊的懷抱中,更顯出小屋的美好以及作者對小屋深情。
——我出外,小屋是我快樂的起點;我歸來,小屋是我幸福的終站。
因為出外時,是滿懷希望,去開始新一天生活,所以小屋是我快樂的起點;歸來時,滿載成功的收獲,所以說小屋是我幸福的終點。
——往返于快樂與幸福之間,哪兒還有不好走的路呢?我只覺得出外時身輕如飛,山路自動地后退;歸來時帶幾分雀躍的心情,一跳一跳就跳過了那些山坡。我替山坡起了個名字,叫幸福的階梯,山路被我喚做空中走廊!
作者感到無比快樂、幸福!
個夜幕深重的晚上,山下亮起燦爛的萬家燈火,山上閃出疏落的燈光。山下的燈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燈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煙,淡如霧,山也虛無,樹也縹緲。
因為山下的人多,燈多(萬家燈火),光線強;而山上的人少,燈少(疏落),光線弱,突出了山上比較獨立、安靜,像世外桃源。通過燈光,再襯以迷蒙的月色、點點星光把小屋寫得很朦朧,很飄渺,正如煙霧之中的空中樓閣。給小屋蒙上了一層朦朧而神奇的色彩。
——我把一切應用的東西當做藝術,我在生活中的第一件藝術品——就是小屋。
藝術品,是具藝術價值的創(chuàng)意物品,直接贊揚小屋的精致美感。
——小屋迷于霧失樓臺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煙霧之中、星點之下、月影之側的空中樓閣!
巧妙點題。將平常的小屋,幻化出令人心曠神怡的美妙境界。
小屋在山的懷抱中,猶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綻開了一些,好象群山后退了一些。山是不動的,那是光線加強了,是早晨來到了山中。當花瓣微微收攏,那就是夜晚來臨了。
作者對光線變化的細微觀察和異常新鮮的感受,將光線擴散和微茫時的神韻,表現活靈活現。使景物富有神話的異彩,叫人產生浪漫的遐想。
——小屋的光線既富于科學的時間性,也富于浪漫的文學性。
科學的時間性是指小屋光線每到破曉入暮時分都是一樣的微弱。
浪漫的文學性是指小屋的光線富于變化。
——雖不養(yǎng)鳥,每天早晨有鳥語盈耳。無需掛畫,門外有幅巨畫——名叫自然。
長短結合錯落有致,淡雅清新,飽含情致。
三)歸結美
理解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表現手法
1、為什么題目是“我的空中樓閣”而不是“我的小屋”?
明確:“空中樓閣”一語雙關:既指家居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煙霧迷朦中,猶如聳入天際的樓閣,又指景中的“空中樓閣”,理想中“獨立、安靜”的生活環(huán)境。同時,也表明了作者對超然物外的“獨立安靜自由”生活的向往。應該說“空中樓閣”既是現實的,又是虛擬的。
2、“空中樓閣”到底寄托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寄寓了作者對“獨立的安靜的自由的”生活的向往,表現了他熱愛大自然的情懷。文中暗含著對“回歸自然、返璞歸真”的真切呼喚!
3、散文中這種“借客觀事物抒發(fā)主觀志向”的表現手法,我們稱之為什么?
明確:托物言志。作者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正像近代學者王國維所說的“一切景語皆情語”。這樣我們就不難理解文中對山中美景著意描繪的目的了!
其實,這種“追求自然寧靜生活、講求天人合一”的精神是中國文人自古就追求的,歷代許多的名人都愛歸隱山林,靈感萌發(fā),寫出了更動人的詩篇,難道不是因為浸染了大自然的靈氣?茫茫大自然,層山疊翠,云霧繚繞,生活在此,又怎能不釋懷?
系統(tǒng)小結,拓展延伸
一、課堂小結
1、學習了從不同角度描寫景物的寫法。
2、領略了本文輕靈活潑的語言。
3、積累了鮮活的文學素材。
4、培養(yǎng)了散文欣賞能力。
二、以校園某一景物,寫篇觀察短文。要求:模仿本文描寫景物的方法。
相關推薦
我的空中樓閣備課
備課資料
一、課文賞析
1.虛景實寫借物言志
——《我的空中樓閣》賞析
《我的空中樓閣》全文筆調清新俊逸、語言優(yōu)美雋永,是一篇寄寓情懷、托物言志的抒情佳作。在文中,作者用唯美的文字和唯美的情思為讀者精心營造了一方精美絕倫的藝術圣境,它不僅給人以伸手可觸、心爽神怡的美的享受,還讓人在靈魂的自省中得到哲理的啟迪。
綜觀全文,大致可以分作兩個部分。前半部分以客觀的筆調展示了小屋之美,作者著力刻畫的也許是一座玲瓏的小屋,但更是一幅精美的畫、一首清麗的詩。湛藍的天空之下,柔和的山脊之上,陽光明媚而和煦,綠樹婆娑而輕舞,多么豐滿協調的底色,何等詩情畫意的背景!小屋精巧又適意地亭立其中,若隱若現,姿態(tài)翩然。在遠觀近看之中盡現小屋之美。小屋的形體中透出幾分含蓄與風度,飄逸出幾分輕靈與自由。其實,這又何嘗不是作者心靈的折光、情感的外化?又何嘗不是作者為之夢牽魂系的一方心靈的凈土、一隅精神的天堂?
如果前面構筑的是有形有體的小屋,那么,后半部分則是用想象砌成的神姿仙態(tài)的無形無體的小屋。是啊.那的確是人間難得幾回見的圣景:“左顧有山外青山”,“右盼有綠野阡陌”,“足以舉目千里”,“足以俯仰天地”;四季有鮮花相伴,早晚有快樂浪漫相擁,燈火映照襯出它的虛無,霧月輕籠托出它的縹緲……如夢如幻,奇妙莫測。這時,小屋已不再是具體的小屋,它已匿影藏形。羽化為一座美輪美奐的空中樓閣!它已經因虛化和抽象而遠遠地超離了現實生活,并打上了厚實而濃重的唯美色彩,演繹為作者心靈的絮語、生活的幢憬,升華為哲理的體悟、精神的隱征。
因此,我們可以斷言,《我的空中樓閣》一文表面上看似寫景,而實際上是在言志抒情。作者在文中刻意設計的小屋,表面上煞有其形,實際上根本不可能存留人世,而只是作者一種情感的抒發(fā)與理想的寄寓,即返歸到寧靜的自然,結廬于遠離人境的山上,從而避開塵世的喧囂,逃離人世的虞詐,過一種不需要設計與裝飾的遺世獨立、超然物外的自然生活。盡管,這只是“煙霧之中、星點之下、月影之側的空中樓閣”,但它卻寄予了作者深厚的情愫,傳達出作者唯美的期盼!
(《語文報》高中版357期,有刪節(jié),作者:陳萬勇)
2.烘云托月魅力現
——試析《我的空中樓閣》映襯手法運用
一、以山映襯小屋的玲瓏美
文章一起筆便繪出:“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點?!弊髡呖胺Q是一位丹青高手,先著筆于小屋的依托背景:山多么像美人的一葉柳眉,那么柔和清新.那么嫵媚可人。于是綴上了一座小屋—“我的小屋玲瓏地立于山脊一個柔和的角度上”。猶如琴弦上躍出的一個動聽的音符,廣袤的海面上微風皺起的波韻,作家視聽互應。色聲交感,動靜結合地描繪出了小屋的玲瓏之美。
二、以樹映襯小屋的飄逸美
作者從不同的層面。不同的視角,不同的方位。借樹寫屋。托樹言情。寫樹的姿勢——“清健或挺拔。苗條或婀娜”;寫樹的動態(tài)——“輕輕搖動著”;寫樹的高大——“細而密的枝葉伸展在小屋的上面”。從而用以樹襯托出小屋的“靜”“小巧”和“別致”。同時又通過表現“美妙的綠”,“美而濃的樹陰”,襯出小屋“含蓄而有風度”.也揭示出了樹點綴小屋的美妙境界。接著作者由近觀改為遠觀。采用了仰視的角度:林海綠叢中的小屋只露出一些線條,一角屋檐,一排屋瓦。那小屋“若隱若現”,撲朔迷離.似鳥飛蝶舞,“凌空而起,姿態(tài)翩然”“輕靈而自由”。這個畫面。想象奇瑰.色彩神秘,小屋似飄逸于眼前,“空中樓閣”令人神往。
三、以花映襯小屋的色彩美
作者以多彩的畫筆繪出“有紅,有白,有絢爛”的花.異彩紛呈,讓人目不暇接,卻又不讓人覺得雜亂。這里的主色調為藍綠色,藍色讓人心曠神怡,綠色讓人感到生機勃勃。作者以帶彩的畫筆,著色的文字涂繪小屋,恰似向我們展開一幅幅畫卷,極大地增強了視覺美感,給人以無盡的審美享受。
四、以光映襯小屋的朦朧美
作者以優(yōu)美灑脫的柔情筆調,用新奇瑰麗的比喻,描繪了破曉或入暮時的光線變化及其獨特的感受,表現出小屋虛無縹緲,如夢似幻的朦朧之美。破曉時,山中只有“一片微光,一片柔靜”,“小屋在山的懷抱中,猶如在花蕊中一般”,隨著光線逐漸加強,“花蕊綻開了一些,好像層山后退了一些。”小屋形態(tài)逐漸明晰。作者將光線微茫時的那種情韻,表現得惟妙惟肖。夜幕降臨,作者又把光線喻為“花瓣微微收攏”,自然之光消失了,這時“山下亮起燦爛的萬家燈光,山上閃出疏落的燈光”。作者把樓閣置于如煙似霧的夜色籠罩之下,充分烘托了小屋的“空中”神秘氣氛,平添了一種朦朧的色彩。
五、以路映襯小屋的人情美
“我”的小屋雖是“空中樓閣”,卻又絕非與外界隔絕的世外桃源。你看那“開放性的院子”里,“左顧有山外青山,右盼有綠野阡陌”?!拔页鐾猓∥菔俏铱鞓返钠瘘c;我歸來,小屋是我幸福的終點。往返于快樂與幸福之間”,山路成了“幸福的階梯”和“空中走廊”。在這條小路上,我們看到了小屋的主人對那種喧囂渾濁、紙醉金迷的社會現實的厭棄,對超然物外的“獨立的,安靜的,,生活的向往。在作者筆下.這條小路已不是純客觀的自然之景,而是充滿了生活美、人情美的象征體,它與人生的幸福之路相互交映。
六、以動映襯小屋的靜態(tài)美
為了進一步體現小屋的“靜”,作者多處反向著筆,以動寫靜,使文章畫面神氣飛動,音節(jié)和諧。靜物,動之以態(tài)則生氣盎然;動態(tài),靜之以性則神采奕奕。如“樹總是輕輕搖動著。樹的動,顯示小屋的靜”,以動襯靜,構圖別致,產生了意料不到的美感。又如“小屋在山的懷抱中,猶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綻開了一些,好像層山后退了一些”。本體“山”與喻體“花蕊”這本不相干的東西,卻通過作者豐富的聯想和想象,新奇地聯在一起,并以“綻開”“后退”等傳神的動態(tài)襯托出小屋的靜態(tài)之美,產生了一種“驚人”的藝術效果。
(選自2003.9《語文教學通訊》,標題為編者所加,作者:黃濤)
3.這是一片“青青”的世界
一一《我的空中樓閣》底蘊淺析
一、“綠色”的外部環(huán)境
通覽全文,每一處均是綠意盎然。先是山因一卜屋而靈動。小屋因樹而有點綴。純綠色的無花樹,圍籠著小屋,“為了小屋布置了一個美妙的綠的背景”。一棵高過屋頂的大樹,細而密的樹葉伸展在小屋的上面,小屋在樹陰的籠罩之下,顯得“含蓄而又有風度”;其次是小屋的領土淚為是在山脊之上,土地面積受到限制,但只要“我”愿意,“足以舉目千里,足以俯仰天地,左顧有山外青山。右盼有綠野阡陌”,在這里。心靈散步無忌諱,眼睛旅行可直視;然后是小屋的花園,有形的圍墻圍住的是凡間普通的自然之花,但“我”的心靈與天空相呼應,讓人覺得呼吸都是香的;即使是通往小屋的山路,也因為不便行車可以省卻汽車喇叭的噪音、污濁的尾氣、飛揚的灰塵,這樣的山路與山坡。怎不讓“我”帶幾分雀躍的心情,喚它為“空中走廊”“幸福的階梯”?在這里天天可以享受滿眼綠色。滿耳鳥語,滿鼻清香。純自然的綠色的外部環(huán)境令人心曠神怡。
二、“綠色”的內心環(huán)境
作者構筑的這間小屋。遠離塵世的喧鬧,獨立于山脊之上,小屋及周圍的環(huán)境都是極其普通的,然而李樂薇卻把這間普通的小屋描述得如此令人神往,成為她精神的圣地。那是因為作者心中首先有一塊凈土,有一座明房。所以,有棱有角的山,變成了“眉黛”,有了“柔和”的性格;一片片綠色的無花樹之美并不遜于花。固化的飛檐“活潑翹起”,藍墻白窗的小屋像鳥又像蝶,憩于枝頭,輕靈而自由。在作者的心中,有限的土地只限制有形的小屋。無限的領空卻是精神的牧場;有形的圍墻只能圍住平凡的小花,無形的大自然卻是心靈的曠野;不通車馬的山路中有幸??鞓房蓪ひ?,霧失樓臺的夜幕下有縹緲幻境可捕捉,心靈在這樣的居所休憩,精神完全可以向世俗宣告獨立:我是這片天地的上帝!在這里。物質生活是簡之又簡,小屋的擺設是陋之又陋。然而,屋之主人卻保持著精神上的自由。
三、“綠色”的終極追求
有人說。李樂薇寓于小屋的是“對自然的熱愛”和“對獨立寧靜生活的向往與追求”,這恐怕失之于空洞與膚淺。在物質文明發(fā)展到一定高度的臺灣,作家不去歌頌城市的繁華.描述工業(yè)的發(fā)達,不是在酒吧幽暗的燭光下沉思,在咖啡廳溫馨的氛圍中約會;而是要擁有一問居于山脊,獨立人世,不需裝飾,不通車馬的小屋,去過鮮有人擾的寧靜生活,每日早上鳥語盈耳,花香撲鼻,天天面對大自然這幅巨畫,這是作者愿望與理想的外顯。
現代畸形的都市化生活。堵塞了人與自然的交流。物質文明越發(fā)達,人與自然的距離越遙遠:天空與土地日益被擁擠的高樓遮蔽,空氣與山水逐漸被渾濁的氣、液體污染,親情與友誼行將被擴張的功利取代,人與自然,人與人還剩下什么?這一切無不使人覺得精神家因被毀滅,人成為無家可歸的流浪者。
這樣的感觸使得作者盼望擁有一間自由的“小屋”。我總覺得,這間小屋,在李耳的“大同世界”里呈示過,在莊周的“建德之國”中存在過;是陶潛的“桃花源”里的一處,是王維“輞川別墅”中的部分;白居易涉足過,蘇軾住留過……它是一直獨立于自然的中國文人的精神家園。李樂薇把對現實生存環(huán)境的不滿,“對真純誠摯沒有虛飾的人際關系的呼喚,對現實生活中人的自然追求”,轉托于這間小屋,讓精神向環(huán)境宣告獨立。這或許不只是李樂微的終極追求,而是中國文人的普遍的終極追求。
總之,細讀細品《我的空中樓閣》.你會贏得滿目翠綠,滿鼻花香,滿耳鳥語,同時。你的心靈也會注入綠色的汁液,在你的內心上有一方遺世獨立的凈土,沒有紛爭,沒有喧囂,沒有虛偽與做作,有的是青山綠水,怡然自得,而這一切,恰是你終其一生追求的安適之所,這應該是《我的空中樓閣》的綠色底蘊。而這種底蘊,“可以是對某種生活態(tài)度、生命現象的詮釋,也可以是對時代精神的內在律動、人們的深層意識和心態(tài)、強明的意志和生命的昭示?!?br>
(選自2003.9《語文教學通訊》,標題為編者所加,作者:項香女)
二、美文薦讀
1.江南古鎮(zhèn)
楊國民
要研究江南的文化歷史,就不能不讀江南的古鎮(zhèn)。假若把整個江南比作一曲委婉柔麗、行云流水般的樂章,那么古鎮(zhèn)就是一個非常精彩的樂段。
當你參觀了一座座江南的古鎮(zhèn)后,就會驚異地發(fā)現:這些古鎮(zhèn)的設置是那么的規(guī)整,一條清流從遠處飄逸而來,又從這里委婉流去,繾綣纏綿處就是一座古鎮(zhèn)。假如說長江黃河是孕育華夏文明的搖籃,那么一條條柔婉曲流就是滋養(yǎng)古鎮(zhèn)文明的清泉。穿梭往來的舟舸,舉帆落帆,揚槳收槳之間,就把一座古鎮(zhèn)同整個江南人的文化背景勾織得異常和諧、熨帖。
街道一律臨河鋪筑,兩排擠擠的房屋把天空夾出細長的一條,有一排房屋干脆就是半間建在河面上的吊腳樓,足見其對水的依傍。青石板的街面,被千萬雙腳打磨得發(fā)亮,把一段渺遠的歷史融凝進去,卻不留一絲痕跡。古街雖窄小,卻并不失之于平直簡約,一條條幽深的小巷細弄.一頭勾連著古街,一頭曲曲折折地延伸過去,把整個一座古鎮(zhèn)引宕得一波三折,有了音樂的節(jié)律?!靶且灰孤牬河?,深巷明朝賣杏花?!蹦蔷d長清麗的詩意就該由古鎮(zhèn)的小巷里抽繹出來。而夜臥古鎮(zhèn)的吊腳樓上,聽櫓音從遠處飄來,又從你枕下飄向遠方,載去你的遐想和幢憬。一座座“如虹飲水”的石拱橋,巧連妙鉤,宛若一幀行草書法,筆墨淋漓之間,有一縷墨韻銜接著,構成了整體的韻律和完美。
對一條條漂泊的遠舟來說,那古鎮(zhèn)就是一處驛站。白天,他們在河道里經歷了風與浪的搏斗,在夕陽西下、落霞鋪彩之時,挾著唱晚的漁歌。沾著浪尖的飛沫,泊進古鎮(zhèn)平靜的港灣里。那掌舵的老大或拉纖的漢子便循著窄窄的石級緩緩地走上來,在古街上溜達一下,舒張舒張疲乏的身軀。然后在臨河的一爿小酒店里坐下來,沽一壺酒,買兩碟菜,慢悠悠地喝,把余下的一絲精力蘸著釅濃的酒液,直喝到酥酥的微醉。然后枕著古鎮(zhèn)的恬靜酣睡一夜,蓄養(yǎng)出勃勃的精力,再供明天的風浪去銷蝕。明天路程的終點也許還是一座古鎮(zhèn),就這么山一程水一程地漂泊過去,一座座的古鎮(zhèn)就鉤連著他們的今天、明天和后天,在時空的坐標軸上,古鎮(zhèn)就勾畫出他們的一條條生命的曲線。古鎮(zhèn)的性格異常溫順。就如羞于表達的樸實純正的村姑,眉宇舉止問卻還是掩飾不住那脈脈的柔情。吊腳樓下籠著的一片幽水,正是她那誠摯的情懷,臨河的一扇扇木窗,啟闔之間,納下片片匆匆去來的帆影。
在古鎮(zhèn)的人流里,你若駐足細聽一聽。就會發(fā)現許多還沒有完全同化的口音,他們的祖先或許來自戈壁瀚海,漠漠黃土,因為那貧瘠的土地難以負載他們生存的沉重嘆息,遂逐一脈弱水,在飽嘗顛沛流離之苦后,終于擇定將古鎮(zhèn)作為自己的永久居地。只是用保住那方故土的語言,來寄托對它的永久思念。江南的許多古鎮(zhèn),你別看它貌不驚人,它或許就育過一代名震寰宇的文人墨客,一派流芳百世的學者教授。你看古鎮(zhèn)的四周是廣袤的田野,一帶縈紆的清流,一抹起伏的山影,就凸現出這么一個恬靜的處所……在一條幽深的小巷里,在一處青藤垂垂的院落里,隔了外界的喧嚷,避了市井的誘惑,面壁十年,精研邃恩,而一旦出露,怎不叫世人驚愕矚目?一部部皇皇巨著,一幅幅珍奇墨韻,蘊足了文化底氣,就從這里展開它的冊頁。
提示:
文章中作者著力刻畫了一種蘊含濃郁鄉(xiāng)土氣息的情趣,一種人與自然、社會詩意化的組
合,飽含著對江南古鎮(zhèn)的摯愛和眷戀。
首先,選擇古鎮(zhèn)特有的風物來寫,顯得真摯而動人。如描寫江南水鄉(xiāng)特有的吊腳樓、石拱橋、船夫等,襯托出那條遠方飄來的清流的活潑和恬靜。這里的一草一木不僅超越時空的界限,而且作者還將它們哲理化來誘發(fā)人們美好的想象,突出了鄉(xiāng)土風情的博大、深沉、古老、幽雅。在這里,恬靜、優(yōu)美、純樸的風致是古鎮(zhèn)永久的魅力。文章一如遠方飄來的古老的歌,熱情緊湊的節(jié)奏之后悠悠的余韻徐徐而來。
其次,虛實相生的手法,增強了文章的情趣美。如“青石板的街面,被千萬雙腳打磨得發(fā)亮,把一段邈遠的歷史融凝進去,卻不留一絲痕跡?!睂懡置媸逶诠饬林型赋龉爬希胍娔甏眠h,歷經滄桑。還有把一座座古鎮(zhèn)比作構成船夫生命曲線的時空坐標上的一個個點的描寫等等,這是詩家的語言.提高了散文的藝術品位,脫俗典雅而又妙趣橫生。
再次,言簡意賅的語言,增強了文章的情韻美。“假如說長江黃河是孕育華夏文明的搖籃,那么一條條柔婉曲流就是滋養(yǎng)古鎮(zhèn)文明的清泉。”由古鎮(zhèn)清流想到長江黃河,古鎮(zhèn)的文明與華夏文明聯系得如此和諧熨帖,突出了古鎮(zhèn)文明內涵的深沉意蘊,深化了主題。此外如一扇扇木窗在啟闔之間,納下片片匆匆去來的帆影的描寫,只用那方故土的鄉(xiāng)音來寄托對黃土、戈壁故鄉(xiāng)的永久思念的描寫等,這些簡練的語言在文章中拓展了想象的空間,增強了語言的張力,可謂言簡意豐,流露出對江南小鎮(zhèn)不盡的純真眷戀和向往之情。
2.冬天的山
代青
有大的波瀾的日子,于冬的過分的落寞和冷寂便多少有一點惶恐。
我現在居住的地方;可以看到很多的山。一層一層重重疊疊,一直延續(xù)著,連綿不斷,并不巍峨,但,緣于有蒼翠的點綴,便也顯得生機蓬勃。
來到這里的時候正值春天,滿山遍野的都是些紅的藍的斑斑點點;還有樹,并不茂盛挺拔,但也蒼翠可愛。這片橫豎斑駁的景色,遠遠地看著,如摯愛繪畫的小孩用稚嫩的畫筆認真涂抹的山水畫。為了美麗,他把所有的顏料都用上了。
往后的日子,每天,都會騰出時間來,靜倚窗前凝目遠望,山的穩(wěn)重和空靈讓我的心得到了凈化,有一種佛道高人涅榘時的安詳和坦然。
塵世的瑣碎一天天的輪回著,每一天都是前一天的重演。來這里時的高昂和激情早已隱
退在平淡寡味的生活中,只有山的存在才能讓我感覺到些許的安穩(wěn)。山成了我的生命的寄托
和歸宿,成了心靈放飛的驛站。
當日子在平淡中蒸發(fā)了三百多天后,冬天便把落寞的黃色鋪滿了整個世界,我的山,也難逃劫數。
那一整片的落寞隱匿了山的蒼翠,扼殺了我的歸宿,讓我覺得心灰意冷,茫然失措。于是,我開始逃避,不再做一天中我以為最神圣的事情。逃開那片渾黃,那讓我觸目驚心的顏色。
冬天無聲地加深著那片黃的色調,日子也變得越來越冷澀。
某日,好友說周末到后山野炊。問我想不想一起去,我默然,很長時間的沉默后,淺淺地笑著,告訴他,我會去。
生活中的很多東西,只有面對才會釋懷。
不管怎樣.我都選擇了面對。
周末的早晨,起得特別早,稍微收拾后便到了后山——曾經是我夢寐所在的歸宿。
山上的霧氣還沒有完全褪盡,淡淡的,猶如面妙輕輕蒙住了整座山,于是,山便顯得朦朧起來,也略帶著一點詩情畫意。周圍的那些不知名的參差不齊的樹,只剩下寥寥的幾片葉子固執(zhí)地攀在枝頭,一陣風拂過,便瑟瑟地抖著,很有種凄涼的韻味。地上的草早已變得枯黃了,踩上去,軟軟的,還間或能隱約聽到細微的咔咔聲,柔和得讓整顆心也跟著變得輕軟了。
我驚愕于我的發(fā)現,我不知道,原來冬天,山也會有另一種格調,另一種純美。
頓時,覺得海闊天空,心曠神怡,所有的不快樂都煙消云散。在后山的天空下,放飛了人生中第一個無所顧忌的開懷大笑。
那天以后,我照舊會騰出時間凝目遠觀那一片群山,不管是春天還是冬天,不管是有絢麗的斑駁,還是有落寞的枯黃,都一如既往。
冬天的山,讓我明白,執(zhí)著有時也是一種負擔。試著去接受新的東西,日子便不再黯淡。
三、學習卡片
人類對自然的認同
1.地球像一個美貌的新娘,不需要人造的珠寶為她增添嬌艷,而滿足于她田野的蔥蘢,她海岸的金沙,她高山上的寶石。(紀伯倫《主之音》)
2.自然界有一種恬靜的美和力量。(托爾斯泰《襲擊》)
3.縱然人間的詩人都已死亡,他們所有的音樂也隨之消逝,可是大自然想要說的一切,她總會找到適當的聲音表達。(w溫特《無聲勝有聲》)
4.那里的每一處灌木嗚奏著大自然的音樂,那里的每一陣清風飄送著健康的氣息。(約
翰遜《倫敦》)
5.幸福,那就是跟大自然在一起,看著她,跟她談話。(托爾斯泰)
6.一切事物在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時候都是完美的;一切事物到了人的手中都變壞了。
(盧梭)
7.大自然和智慧在任何事物上都不存在分歧。(玉外納)
8.研究自然是與名師交往,切不可輕視自然。(阿加西斯)
9.到廣闊的天地中去,聆聽大自然的教誨。(布賴恩特)
10.大自然不會欺騙我們,欺騙我們的往往是我們自己。(盧梭)
11.藝術上也許有謬誤,而自然是沒錯的。(德萊頓)
12.心靈與自然相結合才能產生智慧,才能產生想象力。(梭洛)
13.一切順乎自然的東西都是美好的。(西塞羅)
14.背離自然也即背離幸福。(塞約翰遜)
15.只有順從自然,才能駕馭自然。(培根)
16.我們的座右銘.眾所周知是服從自然生活。(辛尼加)
l7.從自然中了解自然。(培根)
18.自然從不背離熱愛她的人。(華茲華斯)
19.如果他們懂得利用自然的方法,那么所有的人都能得到幸福。(克勞迪安內斯)
20.我們往往只欣賞自然,很少考慮與自然共生存。(王爾德)
21.自然與美德.受到社會、財產的產物——學問和藝術——的侵害。(盧梭)
22.我們不是繼承了父輩的地球,而是借用了兒孫的地球。(聯合國環(huán)境方案)
23.我們不能等待自然的恩賜。我們要向自然索取。(米丘林)
(選自《特種導學》教育科學出版社)
我的空中樓閣2
2.引導學生討論
(1)文章反復寫山、樹和屋,原因是什么?
明確:山、樹、屋融為一體,不可分割,前兩者是自然景觀,后者則是人文景觀,人與自然不可分離,表明作者對自然的熱愛。
(2)文章寫“無形的圍墻”和破曉、入暮時光線的變化,有什么深意?
明確:大自然的美是無與倫比的,人生活在優(yōu)美的自然環(huán)境中是自由而幸福的。
(3)托物言志的手法
①小屋及周圍環(huán)境與塵世有什么不同?
明確:寧靜、優(yōu)美,讓人心情舒暢,感到自由、幸福。
②寫小屋在山上有什么意圖?
明確:小屋脫離塵世,自由,表現作者對自由和生活的熱愛和對獨立人格的向任。
③作者與小屋外在環(huán)境之間關系怎樣?作者為什么把景物寫得那么美麗動人?
明確:作者與小屋外在環(huán)境之間是融為一體的,寫外在景物,實際上寫內心愿望,綠樹,鮮花等都帶上了作者情趣和志向的色彩,正因為作者對這些美景深愛情篤,才寫得如此動人,具有極強的感染力。
(4)有關“空中樓閣”的含義
含義是雙重的:①指山上的空中小屋;②喻指作者美好生活理想的心靈追求:自由。安靜、獨立的生活。
(5)疑點討論
小屋究竟是真是虛?
此處自由交流,各抒己見,暢所欲言,沒有標準答案。
二、總結、擴展
托物言志是散文常用的手法,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明月麗日、白云彩霞、瑞雪蒼松等等往往承載著作者的無限情思和理想,鑒賞時不能拘泥于景物本身,而要通過景物的特點,領悟作者寄托的深意,由表象到思想,由有限到無窮,由具體到空靈,由物態(tài)到人情,這樣才能真正品散文之美。
三、布置作業(yè)
學習本文寫法,寫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題目自擬。
四、板書設計
我的空中樓閣
我的空中樓閣
教學目標
1、在景物描寫中用兩相對應的方法表現景物特點。
2、了解“托物言志”的表現手法。
教學重點
景物描寫中兩相對應的方法和比喻的手法。
教學難點
本文所表現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
今天,我們一起去參觀一座山間小屋,去欣賞李樂薇筆下“陋室”的意境
二、作者簡介
李樂薇,江蘇人,現代作家。早年肄業(yè)于上海大夏大學,后一直在臺灣從事文化教育工作。以散文見長,文筆清麗脫俗,語言優(yōu)美動人,風格柔和溫婉而富于感情。
三、解題
文章題目一語雙關:既指“我”家居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煙霧迷朦中,猶如聳入天際的樓閣,又指幻景中的“空中樓閣”,理想中“獨立”、“安靜”的生活環(huán)境。從全文看,這小屋應是虛構的。作者特意讓小屋踞于“高高的山坡”上,強調“山路和山坡不便行車”,暗含遠離“人境”,“不聞車馬暄”之意;文章的最后,作者又特意強調“這空中樓閣占了地利之便,可以省去許多室內設計和其他裝飾”,不必養(yǎng)鳥,無需掛畫總之,不要人為的“文明”,只要“自然”,表明了作者對超然物外的“獨立的、安靜的”生活的向往。
四、理清結構
第一部分:(1--8自然段)立足小屋之外,看小屋和周圍環(huán)境的關系。
1、(1--3自然段)寫小屋和山的關系。小屋“點破了山的寂寞”,給山川美景增添了“一點生氣,一點情調”。這是立足于山外,是遠觀,看全景。
2、(4--7自然段)寫小屋和樹的關系。樹為小屋“布置了一個美妙的綠的背景”,使小屋更顯得“含蓄而有風度”。這是立足山上,是近看,看局部。
3、(8自然段)繼續(xù)寫小屋和樹的關系。立足點又移到遠遠的山下,仰望遠觀,“小屋在樹與樹之間若隱若現”,仿佛“凌空而起”,更加“姿態(tài)翩然”了。
第二部分:(9--18自然段)立足于小屋,看周圍環(huán)境和小屋的關系。
1、(9--10自然段)寫小屋的花園和山上的云霞。花園極小,“領土”有限,可是小屋的“領空”卻是無限的;花園里繁花絢爛,天上的云霞也如花一樣絢爛。
2、(11--12自然段)寫小屋的空氣和光線。因為在山上,空氣特別清新,而光線則富于變化,富于“浪漫的文學性”。
3、(13--14自然段)寫小屋和外界的交通。小屋在高高的山坡上,只有一條山路和外界交通,環(huán)境是“獨立的、安靜的”。
4、(15--18自然段)寫夜晚小屋“迷于霧失樓臺”的情景??~緲若“煙霧之中,星點之下,月影之側的空中樓閣”點明了題意。
五、寫作特點:
學生討論、發(fā)言,教師點撥、明確:
虛實結合,由實到虛。文章前一部分重在自然景物的真實描寫,盡管有著豐富的聯想、想象,但寫的是確確實實的山、樹、房屋的形勢、情姿。后一部分則重在人對自然景物的感受。明明是極小的“袖珍型”花園,有限的圍墻,而“我”卻因有無限的“領空”可供“游目騁懷”而陶醉;明明是小屋在“山的懷抱中”,晨暮昏曉光線變化,“我”則以為“如在花蕊中一般”,那“花蕊”會“綻開”,也會“收攏”;明明是“高高的山坡”,崎嶇的“山路”,“我”卻叫它“幸福的階梯”,“空中走廊”;夜幕深垂,小屋仍是小屋,“我”卻覺得它仿佛是“煙霧之中,星點之下,月影之側的空中樓閣”。文章就這樣由實入虛,將現實的自然景觀,融進迷離朦朧的詩一般的意境,引人入勝,耐人尋味。
六、小結
一篇優(yōu)秀的散文,是一個美的綜合體。我們鑒賞了課文的語言美、畫面美、情趣美,即感受到了形式外在的美,又領略到了內在的意蘊美。
板書設計:
我的空中樓閣1
教學目標
1.鑒賞本文詩化語言,理清文章結構,體會作者獨特的感受。
2.學習托物言志的方法,領悟如詩如畫的意境。
3.激發(fā)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獨立自由的情感和品質。
教學重點
通過詩化語言的賞析和結構的疏通鑒賞意境之美。
教學重點
托物言志手法的理解。
教學時數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散文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詩情畫意,即具有詩一般的語言,畫一般的意境,還有深蘊的人生哲理;我們今天要學習的這篇李樂薇先生寫的《我的空中樓閣》就是一篇融詩情、畫意和哲理為一爐的絕妙好文。
二、感知課文
1.創(chuàng)設美好情境,進行配樂朗讀。
2.分析寫小屋的觀察角度,理清文章脈絡,感知課文。
觀察角度:遠望一近觀一遠眺一仰視一俯瞰。
理清“文脈:
開頭描寫小屋“立于山脊的一個柔和的角度上”容易讓人產生凌空之感;其次“近看改為過觀”,樹遮掩了小屋,只看到建筑的線條、屋檐、窗等,很有凌空而起之勢;再次,它有無限大的“領空”作“開放性院子”,而山路則被叫做“空中走廊”;最后點明,夜景中的小屋是“煙霧之中,星點之下,月影之側的空中樓閣”。
抓住文章的脈絡,文章的基本內容就迎刃而解。
3.本文表現技巧方面的獨到之處
(1)詩化的語言(學生找出并體會其表達的效果)
①對稱的句式,輕快的節(jié)奏
本文在寫景時多用對稱句式,讀來節(jié)奏感很強,富有韻律美。如“花好比人的面龐,樹好比人的姿態(tài)?!薄皹涞膭?,顯出小屋的靜;樹的高大,顯出小屋的小巧?!钡鹊?。
②奇妙的修辭
比喻新奇,有朝氣與活力。
如:a.“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點”。非常獨特、自然,而且富有美的韻致,不僅點染了小屋的醒目、清新、玲瓏,而且兩處配合自然、融合,渾然天成,令人浮想聯翩,美味無窮。
b“小屋在山的懷抱中,猶如在花蕊中一般……”新奇,傳神,細膩地描繪了靜態(tài)之物的動態(tài)感,從而產生極好的藝術效果。
排比、比喻結合
如“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無際的水面飄過一片風帆,遼闊無邊的天空掠過一只飛雁,是單純的底色上一點靈動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點生氣,一點情調。”以動寫靜,美景連動,令人浮想聯翩,使景物有了活力,有了靈氣。
(2)畫的筆法
①工筆細描
如關于小屋傍晚到早晨光線的變化,像一幅幅美妙的圖畫,讓人感受真切而留戀不已。
②寫意渲染
如遠觀小屋,全是寫意畫法,求神似。
(3)動靜的糅合
動靜景物的組合藝術往往會產生奇妙的表現效果,互相映襯,相得益彰是糅合的藝術要求,文章正是把盎然生機糅進靜態(tài)景物之中的。如“首先看到的是小屋前面的樹,那些樹把小屋遮掩了,……我的小屋在樹與樹之間若隱若現,凌空而起,姿態(tài)翩然。本質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卻像鳥一樣,蝶一樣,憩于枝頭,輕靈而自由!”這一節(jié),動靜糅合,產生了意料不到的美感。
三、總結、擴展
鑒賞一些語言優(yōu)美的散文,重在體味語言,這是把握意境的一把鑰匙。本文語言優(yōu)美,通過對語言的具體分析,使學生感知作者的美好的情懷。課后再找一些美文來體會。
四、布置作業(yè)
1.熟讀課文中優(yōu)美的語段。
2.完成課后練習二。
五、板書設計
14我的空中樓閣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文分析
1.引導學生找出能體現作者生活情況的語句,理解其含義。
如:寫自己小花園時說“開放性的院子”、“有形的圍墻”側重表現“無形的圍墻”,目的是說小屋環(huán)境“適于心靈散步,眼睛旅行”,從這里可以看出作者在這種環(huán)境里生活是何等心情舒暢,自由自在。描寫破曉和入暮美景時,可以看出作者在觀察過程中有難以言傳的享受,作者還點到,小屋是“快樂的起點”和“幸福的終點”,字里行間滲透著作者對小屋的喜愛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