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三年級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1-23三年級語文下冊《鷸蚌相爭》教學設計。
作為杰出的教學工作者,為了教學順利的展開。有的老師會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學計劃。讓同學們很好的吸收課堂上所講的知識點,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較簡單易懂的呢?為了讓您在使用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三年級語文下冊《鷸蚌相爭》教學設計”,僅供參考,但愿對您的工作帶來幫助。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正確讀寫和理解“漣漪”“舒適”“心曠神怡”“踱步”“鉗子”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nèi)容,體會課文中蘊含的哲理,聯(lián)系生活實際談談自己從中受到的啟發(fā)。
4領悟作者按時間順序記敘的表達方法。
教學重點
領會課文告訴我們的道理和自己從鷸蚌相爭中受到的啟發(fā)。
教學準備
課件或掛圖、小黑板。
教學時數(shù)
1~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孩子們,喜歡猜謎語嗎?今天,老師也給你們帶來了幾個謎語。不過,這是幾個畫謎。認真地看,從每一張圖中都能猜出一個成語來呢!(課件出示圖畫:滴水穿石、藕斷絲連、狐假虎威、守株待兔。)呀,都猜對了!瞧,電腦博士獎勵我們一本書作為獎品。(課件出示一本書。)認真看,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寓”字里面有“道理”,“言”字里面有“故事”。)聰明的孩子們,這回,你知道什么是寓言了吧?指名說或齊答。那你知道學習寓言要先學什么?再學什么?(先學故事,再學道理。)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鷸蚌相爭》這則寓言。(板書課題,“鷸”“蚌”兩個字寫在田字格里,“相爭”寫在下面。)
二、新授
(一)初讀課文。
1自由讀這則寓言,讀準字音。
2同桌讀,互相聽一聽,讀得正確嗎?
3讀詞記形:鷸:“鷸”是一個生字,而且非常不好記,不好寫,你有什么好辦法記住它嗎?(指名說)從這個字的字形我們就能知道——?“鷸”是一種鳥,瞧,(出示圖),所以它是鳥字旁。左邊由上下兩部分組成,上面是“矛”字,下面不是“同”,可要仔細觀察了,是同字框里加“八”“口”。認識了,也記住了。能在作業(yè)本上端端正正地寫一個嗎?別著急,先觀察一下老師在田字格里寫的這個字。相信你會比老師寫得更好!蚌:從這個字形你知道了什么?出示圖,這有一個蚌,你見過嗎?啄:什么意思?能做個動作嗎?啄一下。鉗:什么意思?做一做這個動作。能用這四個詞語,結(jié)合課文內(nèi)容說一兩句話嗎?別著急,先快速地把課文瀏覽一下。(鷸啄蚌,蚌鉗鷸。)(板書:啄鉗)過渡:這件事發(fā)生在什么地方,鷸和蚌會怎么說,怎么做?結(jié)果怎樣呢?作者是按什么順序表達的?
(二)讀故事。
1過渡:故事的發(fā)生都有時間、地點。
(1)請大家默讀課文第1、2段。
(2)指名匯報。
(3)指導朗讀:這么美的地方,我們應該怎樣朗讀?(引導學生帶著一種欣賞陶醉的情感,用優(yōu)美舒緩的語氣來朗讀,邊讀邊想象這幅迷人的畫面,想象水鳥和河蚌們的自由自在。)
(4)指名把自己想象到的畫面描述出來。
2了解故事是怎樣發(fā)生的。俗話說有果必有因,那么它們相爭的原因是什么呢?
(1)默讀課文第3~5段,然后與周圍同學交流在朗讀中的發(fā)現(xiàn)。
(2)全班交流,了解:和暖的陽光、柔柔的微風,是河蚌張開蚌殼,在舒適愜意中進入夢鄉(xiāng)的原因。正因為河蚌張開了蚌殼,又睡著了,所以才沒發(fā)現(xiàn)身邊的危險,使得鷸鳥有機可乘,一嘴朝河蚌的肉啄去。
(3)指導朗讀。引導學生用一種享受的語氣,讀出河蚌的舒適愜意、心曠神怡,讀出鷸鳥看到鮮嫩的河蚌肉時迫不及待的心情。
3了解鷸蚌相爭的過程:講讀第6~12段。
(1)過渡:由此發(fā)生了鷸蚌相爭的故事。此時,它們的心理活動和行為是怎樣的呢?哪幾段進行了描寫?把學生分成兩組,一組讀描寫河蚌的語句,一組讀描寫鷸鳥的語句。讀后評議,是否讀出了河蚌的生氣和鷸鳥的后悔。
(2)它們相爭的時間有多久呢?用“——”勾畫句子(課件或小黑板出示):“時間慢慢地溜走了,太陽的唇已經(jīng)吻住了山峰。”學生讀句子,結(jié)合課文插圖,想象鷸蚌相持的畫面,感受相持時間之久。
(3)此時,在你們頭腦中產(chǎn)生了什么問題嗎?指名說:鷸蚌為什么要一直相持下去?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思考這個問題。小組合作找原因,再全班交流。
(4)指名讀9~12段,男女生對讀,師生分角色讀,或兩人一組,邊讀邊做動作,把鷸蚌相爭的過程表演出來,再指派代表上臺表演。課件(小黑板):鷸鳥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會有死蚌肉吃。”河蚌反唇相譏:“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會有只死鷸鳥留在沙灘上?!弊寣W生反復對讀,感受它們的互不相讓。板書:互不相讓引導學生從鷸蚌的心理和語言描寫中了解相持的直接原因:它們都只想傷害對方,打敗對方。
(5)猜一猜:鷸和蚌這樣互不相讓,最終會有怎樣的結(jié)果?(估計:兩敗俱傷;被漁夫捉走)
4是這樣嗎?齊讀第13、14段,學生談收獲。教師相機板書:漁夫得利5快速默讀課文,梳理作者是按什么順序表達的,怎么判斷的?
(三)明道理。
1發(fā)散思維,同桌說一說。課件或小黑板出示:漁夫提走了鷸和蚌,心想:。這時的鷸和蚌垂頭喪氣,鷸心想,蚌心想:。
2這則寓言故事想告訴我們什么道理?合作討論、交流,再全班分享。
3小結(jié):課文在優(yōu)美的景物描寫、生動的語言描寫、準確的行為描寫、細膩的心理描寫中告訴了我們一個哲理:生活中如果像鷸蚌那樣互不相讓、爭執(zhí)不下,只會落得兩敗俱傷,讓第三者得利。
三、拓展延伸
1這則寓言故事出自古書《戰(zhàn)國策·燕策二》,這是原文,讀一讀吧!(課件或小黑板出示原文。)
2“鷸蚌相爭”也由此變成了一個成語。像這樣出自寓言的成語還很多,如:自相矛盾、掩耳盜鈴。你還知道哪些?
四、總結(jié)
一個簡短的故事,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這就是寓言的魅力。有興趣的話,課下可以多讀一些寓言故事,你會懂得更多。
五、作業(yè)
許多年后,鷸和蚌的子孫再一次在河邊相遇了。這次,他們之間又會發(fā)生什么新的故事呢?(續(xù)編故事)許多年后,鷸和蚌的子孫再一次在河邊相遇了……
小編推薦
三年級語文鷸蚌相爭練習題
一、形近字組詞。
蚌()漣()漪()礦()怡()悔()
邦()鏈()奇()曠()抬()晦()
二、把下列詞語補充完整。
百()百()捕()捉()杞()憂()井()之()蛙
望()止()杯()蛇()不()時()愚()移()
掩()盜()陽光()心()神()口()直()流
無()可()饑腸()暗()自得()反()相()
怒()目而()輕()易()唇()寒齒()()相爭
三、選詞填空。
1。。。。。因為。。。雖然…但是…假如…就…盡管…但…
既…又…因為…所以…
①()這里的景色看的太久了,()感覺不到它的美了。
②我們要向駱駝血衣,他們()慢慢地走()總會走到目的地。
③()是我三年前的發(fā)現(xiàn),()我不敢說出,怕大家笑話。
④我想把駱駝垂在肚皮底下的毛皮剪一剪,()太不整齊了。
2。。因為…所以…之所以…是因為…如果…就…
①秦國()不敢進攻趙國,()我們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
②我們()現(xiàn)在不好好學習,將來()不能擔當起建設祖國的重任。
《鷸蚌相爭》教學設計三
老師要承擔起對每一位同學的教學責任,在開展教學工作之前。每位老師都會提前準備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講課效率。上課才能夠為同學講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識。那么一份優(yōu)秀的教案應該怎樣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鷸蚌相爭》教學設計三》,僅供參考,歡迎大家來閱讀。
《鷸蚌相爭》教學設計三
一、第一自然段
1、出示(這是一只河蚌)板:河蚌讀
(它張開殼兒在河灘上曬太陽)演:張殼出示:太陽
問:被暖暖的太陽照著,河蚌會有怎樣一番感覺呢?
也許它會說什么?誰來做做河蚌?交流
(可這時,來了只鷸)出示板:鷸讀
(它看見了,猛地把嘴伸到殼兒里去啄肉)
問:鷸?河蚌?分別想什么?(也可加語言)也來說一說
(河蚌急忙把殼兒合上)演:合殼(牢牢地夾住鷸的嘴不放)
問:這時候的河蚌……(速度、力度-心里如何)
2、這是故事的起因,我們再完整地聽一遍錄音(提醒:注意,聽仔細了)
3、打開書本,看這部分內(nèi)容,先自由讀,要求試著復述
4、學生試講(繪聲繪色、活靈活現(xiàn),大聲點)
評價:提點意見,優(yōu)點也行
二、第二、三自然段
過渡:鷸和蚌之間的這場爭斗,會如何發(fā)展?
請看二、三兩小節(jié)鷸蚌之間的一段對話。
1、自由讀
2、簡單說說故事如何發(fā)展?(互相爭持)
3、這一段寫得非常生動,再請同學讀。提醒:加表情
(動腦,怎么讀,才有味道)
請大家認真聽,最好能在腦海中浮現(xiàn)鷸蚌相爭的畫面
4、說說此時鷸蚌之間的局勢?
(威脅、毫不示弱、和意洋洋、相持、力量相當、互不相讓)
5、在理解的基礎上再兩人配合分角色朗讀
(前后、左右搭配都行),配以面部表情
6、請一對搭襠分角色讀,為了體現(xiàn)故事的完整性,再請一位同學做旁白
(可喊暫停提醒:注意語氣,表情,要進入情境)
7、評價
8、課后也可通過表演,復述故事
三、第四自然段
過渡:鷸蚌互相爭持,所導致的后果會是什么呢?
1、錄音范讀
2、回答:鷸蚌雙方--筋疲力盡
板漁夫--沒費一點力氣,就把它們一齊捉住了
3、揭示寓意:這正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四、總結(jié)
1、學了這則寓言,你明白了些什么?
2、交流
五、發(fā)揮想象
1、鷸和蚌被漁夫抓住后又會出現(xiàn)怎樣的情形呢?
2、交流(或可先同桌討論)
六、小練筆
《鷸蚌相爭》教學設計(二年級下冊)
老師要承擔起對每一位同學的教學責任,在開展教學工作之前。即使每天晚上一兩點都要堅持制定出一份最詳細的教學計劃。上課自己輕松的同時,學生也更好的消化課堂內(nèi)容。你們有沒有寫過一份完整的教學計劃?小編收集整理了一些《鷸蚌相爭》教學設計(二年級下冊),歡迎您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助益。
教學目標:
1、認識11個字和一個多音字“燕”,會寫8個字,自主積累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到朗讀課文。
3、能講述“鷸蚌相爭”的故事。
4、了解這個成語故事的內(nèi)容,懂得“互不相讓,只能讓別人得利”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1、認識11個生字,一個多音字,會寫8個字。
2、了解故事內(nèi)容,并懂得成語背后的含義。
教學準備:
1、生字詞語卡片。
2、鷸蚌的圖片。
教學時數(shù):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同學們,通過課外閱讀你一定又知道了許多成語故事,知道了哪些呢?能講給大家聽聽嗎?學生自主匯報積累的成語故事。
2、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這節(jié)課我們再來學習一個新的成語故事《鷸蚌相爭》,板書課題。
3、齊讀課題,認識“鷸、蚌”兩個字。教師出示圖片,介紹鷸和蚌。
二、初讀課文,自主識字。
1、自由讀文,畫出不認識的字。
2、學生在小組內(nèi)輪流讀課文,并交流識字方法。
3、教師檢查識字情況,抽讀生字卡片,正音。
4、出示帶有生字的詞語開火車。
擺脫趙國燕國罷兵懶洋洋勸說夾住
鷸蚌相爭毫不示弱魚翁占便宜
5、找出帶有生字的句子讀一讀。
6、全班交流識字方法。
7、指名朗讀課文,評一評,你認為他讀得怎么樣。
三、學習會寫字。
1、出示會寫字,讀一讀。
2、同桌說詞,看誰說的多。
3、學生識記生字,觀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怎樣寫這些字才好看呢?
4、說說你的發(fā)現(xiàn)。
5、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回答范寫。
6、學生練寫,教師個別指導。
7、書寫評價。
作業(yè):
1、讀課文。
2、寫字。
第二課時
一、復習。
1、聽寫生字。
2、出示帶生字的句子讀一讀。
二、聽故事,了解課文內(nèi)容。
1、聽故事,故事主要講了什么?指名回答。
2、自由讀課文,看看通過讀你又有什么收獲。
3、提出你心中的疑問,全班交流。
三、朗讀感悟。
1、學習課文3、4、5自然段。
(1)自由朗讀這一部分。
(2)出示插圖:學生觀察,用自己的話說圖意。
(3)找一找,課文的哪一自然段寫了這副圖的情景呢?指名讀一讀。
(4)找出第三自然段中的動詞,畫上“—”。
(5)出示小黑板:
河灘上有一只蚌,它舒服地()了蚌殼……結(jié)果把鷸的長嘴()了。
(6)哪一個詞寫出了蚌收攏蚌殼速度非常迅速呢?你能用“連忙”說一句話嗎?
(7)指導朗讀。
(8)學生自由讀4、5自然段,想想該用什么樣的語氣的讀呢?
(9)同桌間互相朗讀,讀后全班匯報朗讀,分男女比賽讀課文。
(10)鷸蚌相爭誰輸誰贏呢?請大家讀讀課文第五自然段。
從這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從哪一個詞可以看出魚翁十分輕松的抓住它們倆呢?
(毫不費力)
分組討論:魚翁會對他們說些什么呢?鷸蚌它們聽后又會說些什么呢?
全班反饋。
(11)齊讀課文3、4、5自然段。
2、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個故事發(fā)生的起因、經(jīng)過、結(jié)果。
3、分組說說故事。
4、指名說故事。
5、學了這個故事,你有什么收獲呢?
6、學生自由發(fā)言,教師講解。
7、學習課文1、2、7、8自然段。
8、默讀這一部分,從這里你知道了什么?指名反饋。
四、拓展。
你現(xiàn)在明白了“鷸蚌相爭,魚翁得利”的意思了吧。學生自由回答。
從這個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啟發(fā)呢?
齊讀課文。
作業(yè):
1、讀課文。
2、把故事講給家里人聽。
鷸蚌相爭 教學設計
1、出示(這是一只河蚌)板:河蚌讀
(它張開殼兒在河灘上曬太陽)演:張殼出示:太陽
問:被暖暖的太陽照著,河蚌會有怎樣一番感覺呢?
也許它會說什么?誰來做做河蚌?交流
(可這時,來了只鷸)出示板:鷸讀
(它看見了,猛地把嘴伸到殼兒里去啄肉)
問:鷸?河蚌?分別想什么?(也可加語言)也來說一說
(河蚌急忙把殼兒合上)演:合殼(牢牢地夾住鷸的嘴不放)
問:這時候的河蚌……(速度、力度-心里如何)
2、這是故事的起因,我們再完整地聽一遍錄音(提醒:注意,聽仔細了)
3、打開書本,看這部分內(nèi)容,先自由讀,要求試著復述
4、學生試講(繪聲繪色、活靈活現(xiàn),大聲點)
評價:提點意見,優(yōu)點也行
二、第二、三自然段
過渡:鷸和蚌之間的這場爭斗,會如何發(fā)展?
請看二、三兩小節(jié)鷸蚌之間的一段對話。
1、自由讀
2、簡單說說故事如何發(fā)展?(互相爭持)
3、這一段寫得非常生動,再請同學讀。提醒:加表情
(動腦,怎么讀,才有味道)
請大家認真聽,最好能在腦海中浮現(xiàn)鷸蚌相爭的畫面
4、說說此時鷸蚌之間的局勢?
(威脅、毫不示弱、和意洋洋、相持、力量相當、互不相讓)
5、在理解的基礎上再兩人配合分角色朗讀
(前后、左右搭配都行),配以面部表情
6、請一對搭襠分角色讀,為了體現(xiàn)故事的完整性,再請一位同學做旁白
(可喊暫停提醒:注意語氣,表情,要進入情境)
7、評價
8、課后也可通過表演,復述故事
三、第四自然段
過渡:鷸蚌互相爭持,所導致的后果會是什么呢?
1、錄音范讀
2、回答:鷸蚌雙方--筋疲力盡
板漁夫--沒費一點力氣,就把它們一齊捉住了
3、揭示寓意:這正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四、總結(jié)
1、學了這則寓言,你明白了些什么?
2、交流
五、發(fā)揮想象
1、鷸和蚌被漁夫抓住后又會出現(xiàn)怎樣的情形呢?
2、交流(或可先同桌討論)
六、小練筆
《鷸蚌相爭》教學設計
《鷸蚌相爭》教學設計
一﹑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jù):
1.課程標準強調(diào),“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書讀好了,就能變成自己的語言。怎樣讓三年級的孩子明白“小故事蘊含的大道理”呢?教師要讓語文課程富有創(chuàng)新活力,通過不同方法的情境創(chuàng)設,讓學生在反復誦讀過程中,領悟內(nèi)容,體驗情感,潛移默化的培養(yǎng)人文精神,提高語文素養(yǎng)。
2.語文教學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同時要注重開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前能,促進學生持續(xù)發(fā)展。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引導學生感悟語言,積累語言,并學習正確的運用語言。并注重引導學生想象,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
二﹑教學背景
1.教學內(nèi)容分析:
《鷸蚌相爭》講的是河蚌剛剛張開蚌殼曬太陽,一只鷸看見了,就用嘴啄住了它的肉,蚌緊緊夾住了鷸的嘴。它們雙方互不相讓,誰也不肯放開誰,結(jié)果一起被漁人捉去了。這則寓言生動地說明兩人一味爭斗,互不相讓,就會兩敗俱傷,讓別人得到好處。
2.學生情況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的閱讀能力,能夠讀懂故事內(nèi)容,而且對寓言有很大的興趣,如此淺顯易懂的故事從語言和情節(jié)的理解上來說,對他們都不是難事。但是,他們的理解能力與領悟能力還處于初級階段,因此,如果想讓學生通過自己讀書就能真正理解簡單的寓言故事中蘊含的深刻道理也并非易事。
3.技術準備:多媒體課件
4.前期教學狀況問題對策:學生事先查找鷸和蚌的相關資料
三﹑教學目標:
1.通過想象及多種形式的朗讀等學習活動,理解重點詞語,并能用“毫不示弱”造句。
2.了解鷸蚌相爭的故事內(nèi)容,懂得互不相讓只會兩敗俱傷,讓別人得利的道理。
3.在理解寓意的基礎上,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展開想象表演故事。
教學重點:了解鷸蚌相爭的故事內(nèi)容。
教學難點:懂得互不相讓只會兩敗俱傷,讓別人得利的道理。
四﹑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興趣(出示鷸和蚌的圖片)
1.啟發(fā)談話:同學們,你們了解鷸和蚌嗎?誰能給大家介紹介紹?
2.學生就鷸和蚌的外形和生活習性兩方面進行介紹。
[設計意圖:通過觀看鷸和蚌的圖片,了解兩種動物的外形特點,交流課外資料,了解鷸和蚌的生活習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這給了他們直觀感性的體驗,讀書時就能帶著這樣的形象走進故事中去,為學習課文做鋪墊。]
3.談話:這節(jié)課我們就學習《鷸蚌相爭》的故事。
(二)了解故事內(nèi)容,理解寓意
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請學生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
2.讀一讀:鷸蚌相爭毫不示弱啄夾
啄、夾各是什么意思?
3.再讀課文,思考:鷸和蚌之間發(fā)生了一件什么事?
4.請學生按提示說一說:
河蚌剛張開殼曬太陽,鷸(),蚌(),雙方(),結(jié)果()。
(課件逐步呈現(xiàn)每一步)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自由朗讀,對課文內(nèi)容有了一個整體感知。接著請學生說一說鷸和蚌之間發(fā)生了一件什么事,提高學生的概括,表達能力。]
二)細讀課文,理解寓意
1.默讀課文,思考:(1)鷸和蚌為什么會爭斗起來呢?
(2)它們是怎么爭斗的呢?
(指答讀文)
2.展示課件:鷸蚌相爭時的對話內(nèi)容的文字片
3.指導學生朗讀
(1)問:鷸被蚌緊緊夾住了,如果你就是這只鷸,你會怎么想?
追問:你要是這只鷸,你會怎么生氣地說?
感悟,有語氣朗讀
(2)問:鷸這樣生氣,蚌害怕嗎?它表現(xiàn)得怎樣?你是從哪個詞知道的?
(毫不示弱)
(3)幫助學生理解“毫不示弱”
提問:“毫不示弱”你怎么理解?
(生說說自己的理解,師小結(jié):“毫不示弱”表示一點兒不比對方弱。)
[設計意圖:實現(xiàn)在語言環(huán)境中理解詞義的目標,為造句做準備。]
(4)指導造句
“毫不示弱”用到什么地方比較合適呢?
試著用這個詞語說一句話。(指導學生把話說完整)
(5)指導:你要是這只蚌,你會怎么毫不示弱地說?
(6)分角色朗讀,同桌互讀。
[設計意圖:通過引導學生讀出鷸“生氣”和蚌“毫不示弱”的不同語氣,使他們初步體會雙方“互不相讓”的態(tài)度。]
4.鷸和蚌誰也不肯放開誰,誰也不肯讓著誰,雙方互不相讓,結(jié)果怎樣呢?(被漁夫捉去了。)
5.請學生戴上鷸和蚌的頭飾進行表演。
[設計意圖:再現(xiàn)情景,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課本劇表演,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才能,讓學生親身體會到鷸和蚌此時的心情,為揭示寓意做鋪墊。]
三)回歸整體,揭示寓意。
1..展示課件:鷸蚌相爭的完整動畫片。
[設計意圖:再次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在學生觀看動畫的過程中,對故事有個完整的了解。]
2.指名分角色朗讀全文,請學生思考:鷸和蚌為什么會一起被漁夫捉去了?你認為鷸和蚌怎樣做就可以不被漁夫捉去?
3.討論:通過這個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設計意圖:利用動畫把教學活動推向高潮,朗讀全文,使學生的認識與課堂教學具有完整性。最后揭示出寓意,懂得互相謙讓的重要性。]
(三)練習
同桌互相演一演“鷸蚌相爭”的故事。
(四)小結(jié):學完課文,談談體會。
(五)作業(yè)
1.回家把這個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
2.再去搜集一些其他的寓言故事,讀一讀,體會它蘊含的道理。
板書設計:
鷸蚌相爭
鷸——啄(生氣)
互不相讓——>被捉
蚌——夾(毫不示弱)
五﹑學習效果評價設計
(一)學生學習效果評價設計:
1.我理解了()等詞語的意思。[評價要點:啄夾毫不示弱互不相讓等詞意的理解]
2.我會用“毫不示弱”說一句意思完整的話。
3.我能講述故事的內(nèi)容,知道了鷸和蚌一起被漁夫捉去是因為()。
4.通過學習我知道“鷸蚌相爭”的故事告訴了我們()的道理。
[注:每項評價內(nèi)容都分為“優(yōu)秀﹑良好﹑達標”三個等級。]
(二)教師教學效果評價
本節(jié)課較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在教學過程中合理運用多媒體調(diào)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利用表演課本劇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指導學生充分地朗讀,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逐步理解寓意,懂得道理;在讀中積累語言,學習表情達意的技巧。實現(xiàn)簡簡單單教語文,扎扎實實學語文的境界。
六﹑本節(jié)課設計亮點:
《鷸蚌相爭》是一篇寓言故事,它用一個小故事生動地說明了兩人一味爭斗,互不相讓,就會兩敗俱傷,讓別人得到好處的道理。故事雖小,道理深刻。我認為自己在此次教學設計中以下兩方面做得不錯:
1.在教學過程中,我充分利用電教媒體,把教學內(nèi)容聲情并茂地呈現(xiàn)于學生面前,激發(fā)學生動腦、動口、動情,全身心地參與學習過程,使他們樂在其中,學得自主、有效。
2.教學中,注重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反復研讀,調(diào)動學生的認知、想象和情感,細細揣摩、體味,不斷深化對文本主題的認識,在讀中理解,讀中感悟,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鷸蚌相爭》教學設計一
《鷸蚌相爭》教學設計一
教學目標:
1、認識11個字和一個多音字“燕”,會寫8個字,自主積累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到朗讀課文。
3、能講述“鷸蚌相爭”的故事。
4、了解這個成語故事的內(nèi)容,懂得“互不相讓,只能讓別人得利”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1、認識11個生字,一個多音字,會寫8個字。
2、了解故事內(nèi)容,并懂得成語背后的含義。
教學準備:
1、生字詞語卡片。
2、鷸蚌的圖片。
教學時數(shù):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同學們,通過課外閱讀你一定又知道了許多成語故事,知道了哪些呢?能講給大家聽聽嗎?學生自主匯報積累的成語故事。
2、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這節(jié)課我們再來學習一個新的成語故事《鷸蚌相爭》,板書課題。
3、齊讀課題,認識“鷸、蚌”兩個字。教師出示圖片,介紹鷸和蚌。
二、初讀課文,自主識字。
1、自由讀文,畫出不認識的字。
2、學生在小組內(nèi)輪流讀課文,并交流識字方法。
3、教師檢查識字情況,抽讀生字卡片,正音。
4、出示帶有生字的詞語開火車。
擺脫趙國燕國罷兵懶洋洋勸說夾住
鷸蚌相爭毫不示弱魚翁占便宜
5、找出帶有生字的句子讀一讀。
6、全班交流識字方法。
7、指名朗讀課文,評一評,你認為他讀得怎么樣。
三、學習會寫字。
1、出示會寫字,讀一讀。
2、同桌說詞,看誰說的多。
3、學生識記生字,觀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怎樣寫這些字才好看呢?
4、說說你的發(fā)現(xiàn)。
5、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回答范寫。
6、學生練寫,教師個別指導。
7、書寫評價。
作業(yè):
1、讀課文。
2、寫字。
第二課時
一、復習
1、聽寫生字。
2、出示帶生字的句子讀一讀。
二、聽故事,了解課文內(nèi)容
1、聽故事,故事主要講了什么?指名回答。
2、自由讀課文,看看通過讀你又有什么收獲。
3、提出你心中的疑問,全班交流。
三、朗讀感悟
1、學習課文3、4、5自然段。
(1)自由朗讀這一部分。
(2)出示插圖:學生觀察,用自己的話說圖意。
(3)找一找,課文的哪一自然段寫了這副圖的情景呢?指名讀一讀。
(4)找出第三自然段中的動詞,畫上“—”。
(5)出示小黑板:
河灘上有一只蚌,它舒服地()了蚌殼……結(jié)果把鷸的長嘴()了。
(6)哪一個詞寫出了蚌收攏蚌殼速度非常迅速呢?你能用“連忙”說一句話嗎?
(7)指導朗讀。
(8)學生自由讀4、5自然段,想想該用什么樣的語氣的讀呢?
(9)同桌間互相朗讀,讀后全班匯報朗讀,分男女比賽讀課文。
(10)鷸蚌相爭誰輸誰贏呢?請大家讀讀課文第五自然段。
從這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從哪一個詞可以看出魚翁十分輕松的抓住它們倆呢?
(毫不費力)
分組討論:魚翁會對他們說些什么呢?鷸蚌它們聽后又會說些什么呢?
全班反饋。
(11)齊讀課文3、4、5自然段。
2、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個故事發(fā)生的起因、經(jīng)過、結(jié)果。
3、分組說說故事。
4、指名說故事。
5、學了這個故事,你有什么收獲呢?
6、學生自由發(fā)言,教師講解。
7、學習課文1、2、7、8自然段。
8、默讀這一部分,從這里你知道了什么?指名反饋。
四、拓展
你現(xiàn)在明白了“鷸蚌相爭,魚翁得利”的意思了吧。學生自由回答。
從這個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啟發(fā)呢?
齊讀課文。
作業(yè):
1、讀課文。
2、把故事講給家里人聽。
《鷸蚌相爭》教學設計四
每一位任課老師,為了能夠給學生給一個最簡單易懂的教學思路。因此,老師會想盡一切方法編寫一份學生易接受的教案。從而在課堂上與學生更好的交流,那么優(yōu)秀的教案是怎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鷸蚌相爭》教學設計四”,希望對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幫助。
《鷸蚌相爭》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了解鷸蚌相爭的故事內(nèi)容,懂得互不相讓會兩敗俱傷,讓別人得利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讀寫結(jié)合,培養(yǎng)學生的想像力、習作能力及動筆習慣。
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和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編一個新故事。
教學材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教學
環(huán)節(jié)教學意圖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一、導入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語言導入,激發(fā)興趣。介紹有關鷸和蚌的知識。
二、初讀課文
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自讀課文,思考:鷸和蚌之間發(fā)生了一件什么事?
三、細讀課文理解內(nèi)容,了解寓意。提問:1.鷸和蚌在爭斗時都說了些什么?
教學過程
教學
環(huán)節(jié)教學意圖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一)學習課文3、4句
培養(yǎng)質(zhì)疑能力。
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能力、想像能力和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能力。找出有關句子,讀一讀。
2.指名讀鷸蚌相爭時的語言。
3.引導學生質(zhì)疑。
4.引導學生解疑,適時抓住重點內(nèi)容引導學生朗讀、理解、體會一些詞句的含義。
重點抓:“生氣”、“豪不示弱”及“浩浩”等詞語。
方法:
1.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聯(lián)系上下文進行理解,并適當展開想像。
2.播放鷸蚌相爭時的激烈場面,創(chuàng)設讀的情境。1.找出鷸蚌相爭時的語言,讀一讀。
2.針對這兩句話提出不懂的問題。
通過讀、說、討論解疑,深入理解詞句的意思。
1.觀看動畫片段,感受相爭時激烈場面。
2.有感情地朗讀對話部分。
(二)讀全文回歸整體,揭示寓意。
教學過程
教學
環(huán)節(jié)教學意圖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讀書欲望。1.播放鷸蚌相爭的動畫片。
2.提問:鷸和蚌為什么會一起被漁夫捉去了?
通過學習這則寓言,你懂得了什么?1.觀看,體會當時的情景。
2.自讀全文。
3.分角色朗讀課文。
(三)創(chuàng)編故事讀寫結(jié)合,激發(fā)學生的習作興趣和創(chuàng)新意識,培養(yǎng)動筆習慣。1.提問:當漁夫悄悄地向它們走來時,它們怎樣做就不會被漁夫捉去了。
2.評價學生習作。
3.請學生讀創(chuàng)編的故事。
1.創(chuàng)編故事。
2.讀故事。
四、作業(yè)
板書:
鷸蚌相爭
鷸啄生氣
互不相讓
漁夫得利
蚌夾豪不示弱
《鷸蚌相爭》教學設計二
老師在上課時經(jīng)常會遇到難解決的問題而耗費半節(jié)課的時間吧,為了不消耗上課時間,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學計劃。這樣可以有效的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那么優(yōu)秀的教案是怎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鷸蚌相爭》教學設計二”,希望對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幫助。
《鷸蚌相爭》教學設計二
教學目標:
1.會認11個生字和1個多音字,會寫8個字。
2.自主積累4個以上詞語。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了解課文內(nèi)容,能講述這個成語故事,知道與人相處時要懂得退讓。
教學重點:
1.會認11個生字和1個多音字,會寫8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講述這個成語故事。
教學難點:
感悟課文內(nèi)容,知道與人相處時要懂得退讓。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生字、詞語卡片。
教學時數(shù):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情境導入。
1.同學們,讓我們一起看一段動畫片。(課件出示《鵲蚌相爭》的動畫片,學生觀看。)
2.學生思考:看了這段動畫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問題?還想知道些什么?
3.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
1.自由輕讀課文,邊讀邊標出自然段,標畫出課文中的生字,自學生字。
2.出示會認字字卡,指名認讀。組詞。
3.同桌討論怎樣記住這些生字。用開火車的方式讀生字。
4.指名分自然段朗讀課文,學生評價。
三、精讀課文。
1.讀讀課文,你認為哪些自然段講了鵲蚌相爭這個故事?(3-6自然段)
2.精讀3-6自然段。
(1)自己讀一讀這個故事,認為有意思的地方畫上“一”,不理解的詞句旁畫個“?”。
(2)學生匯報。
(3)故事發(fā)生的原因是什么?
(4)學習第三自然段。
①指名朗讀第三自然段。
②請同學們默讀這一自然段,想想這一個自然段講的是關于誰的故事?這一段有很多表示動作的詞語,你能把它們找出來并配上相應的動作嗎?
③學生匯報。
④老師指導朗讀。
(5)學生自主學習4-6自然段。
課件出示學習要求:
①請同學們找出寫鵲和蚌爭論的自然段,同桌分角色朗讀,并評一評同桌讀得怎么樣?練一練爭取讓自己讀得更好。
②自己讀讀第4-6自然段,想想還有什么不理解的詞語或不懂的地方,同桌討論討論,還是弄不懂就作個記號,待會兒提出來,大家解決。(理解:擺脫、毫不示弱、相持不下、毫不費力等。)
(6)學生匯報。
(7)齊讀第3-6自然段。
(8)試試看,自己能繪聲繪色地把《鵲蚌相爭》講給大家昕嗎?
3.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其實這篇課文還藏著一個故事,聰明的孩子們快找一找吧!(1、2、7、8自然段)
4.請想讀的同學自由地讀讀第1、2、7、8自然段,想想故事里都講了什么?比比誰說得最棒!
5.你知道蘇代為什么要對趙王講這個故事嗎?
四、拓展延伸,聯(lián)系實際。
1.自由讀讀全文,讀了這個故事,你知道了些什么?
2.聯(lián)系生活實際說說,在生活中你見過類似鵲蚌相爭的事情嗎?
《鷸蚌相爭》教學設計五
身為一位人名教師,我們要給學生一個優(yōu)質(zhì)的課堂。這時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學生愛聽老師愛講的教案。上課才能夠為同學講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識。你們見過哪些優(yōu)秀教師的小學教案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鷸蚌相爭》教學設計五”,僅供參考,希望能為您提供參考!
鷸蚌相爭
教學目標:
1、知道這則寓言所講的故事。
2、能通過討論解決問題。
3、能自編自演課本劇。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5、懂得互不相讓只能讓別人得利的道理。
重點目標:知道寓言所講的故事。
難點目標:懂得互不相讓只能讓別人得利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喜歡猜謎語嗎?今天,老師也給你們帶來了幾個謎語。不過,這是幾個畫謎。認真地看,從每一張圖中都能猜出一個成語來呢?。ㄕn件出示圖畫:滴水穿石、藕斷絲連、狐假虎威、守株待兔。生猜。)
呀,都猜對了!瞧,電腦博士獎勵我們一本書作為獎品。(課件出示一本書。)認真看,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寓”字里面有“道理”,“言”字里面有“故事”。)
聰明的孩子們,這回,你知道什么是寓言了吧?
那你知道學習寓言要先學什么?再學什么?(先學故事,再學道理。)
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鷸蚌相爭》。(板書課題,“鷸”“蚌”兩個字寫在田字格里。)
二、實施目標:
(一)、初讀。
1、自由讀這則寓言,讀準字音。
2、同桌讀,互相聽一聽,他讀的正確嗎?
3、讀詞:
鷸
“鷸”是一個生字,而且非常不好記,不好寫,你有什么好辦法記住它呀?(指名說)從這個字的字形我們就能知道,“鷸”是一種……,瞧,(出示圖),所以它是鳥字旁。認識了,也記住了。能在本上端端正正地寫一個嗎?別著急,先觀察一下老師在田字格里寫的這個字。相信你能比老師寫得好?。▽嵨锿队罢故緝蓚€。)
蚌從這個字形你知道了什么?出示圖,這有一個蚌,你見過嗎?
啄什么意思?能做個動作嗎?啄一下。
夾什么意思?能做個動作嗎?
能把這四個詞都用上,結(jié)合課文內(nèi)容說一兩句話嗎?別著急,先快速地把課文瀏覽一下。(鷸啄蚌,蚌夾鷸。)
過度:鷸和蚌之間又會怎么說,怎么做?結(jié)果怎樣呢?
(二)、讀故事
1、自己讀課文,想一想,鷸和蚌的話應該怎樣讀呀?
2、同桌試著讀一讀。
3、指一組讀。追問:你為什么要這樣讀?再指一組讀,評讀。
4、同桌再練著讀讀,可以加上表情、動作。再指讀。評價:從你的表情、動作老師看出來了……男女生讀。
5、雙方互不相讓,誰也不可讓誰,結(jié)果怎樣?
6、把這則寓言再完整地讀一讀,注意讀出語氣。
(三)、明道理
1、問:誰還想讀?誰這只鷸?你就是這只鷸,你就是這個蚌。老師給你們旁白。其他同學,咱們要看動畫片嘍!
2、問:你們笑什么呢?(指名3——4人。)
3、動畫片挺好看的,想不想把這個故事自己演一演?四人一組自編自演??茨墙M分工快,合作的好!
4、指1組演。(要有所拓展,讓漁夫說句話。)其他同學思考:你想對他們誰說些什么?(指導:光批評他們也不行呀,還應該告訴他們錯在哪。)師對鷸和蚌:聽了他們的提醒,你想說些什么呀?
4、出示圖:假如,鷸和蚌從漁夫那里逃了出來,有一天,鷸和蚌又相見了,他們之間會怎樣說?漁夫又來了,他們又會怎么做?
5、看來他們也明白了互不相讓,只能讓別人得利的道理。再讀這個小故事,體會其中的道理。
(四)、延伸
1、這個寓言故事出自古書《戰(zhàn)國策》,這是原文,讀一讀吧!出示原文讀一讀。
2、“鷸蚌相爭”也由此變成了一個成語。像這樣出自寓言的成語還很多,如:自相矛盾、掩耳盜鈴。你還知道哪些?
三、總結(jié):一個簡短的故事,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這就是寓言的魅力。有興趣的話,課下可以多讀一些寓言故事,你懂得會更多。
四、作業(yè):續(xù)寫鷸蚌相爭
29鷸蚌相爭 教學設計
老師講課學生愛聽,還愿意自學的情況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有的老師會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學計劃。讓同學們很好的吸收課堂上所講的知識點,那你們知道有哪些優(yōu)秀的小學教案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9鷸蚌相爭 教學設計”,希望對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幫助。
1.會認10個生字和1個多音字,會寫8個字。
2.自主積累4個以上詞語。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了解課文內(nèi)容,能講述這個成語故事,知道與人相處時要懂得退讓。
教學重點
1.會認10個生字和1個多音字,會寫8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講述這個成語故事。
教學難點
感悟課文內(nèi)容,知道與人相處時要懂得退讓。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生字、詞語卡片。
教學時數(shù)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情境導入。
1.同學們,讓我們一起看一段動畫片。(課件出示《鷸蚌相爭》的動畫片,學生觀看。)
2.學生思考:看了這段動畫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問題?還想知道些什么?
3.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
1.自由輕讀課文,邊讀邊標出自然段,標畫出課文中的生字,自學生字。
2.出示會認字字卡,指名認讀。組詞。
3.同桌討論怎樣記住這些生字。用開火車的方式讀生字。
4.指名分自然段朗讀課文,學生評價。
三、精讀課文。
1.讀讀課文,你認為哪些自然段講了鷸蚌相爭這個故事?
(3—6自然段)
2.精讀3—6自然段。
(1)自己讀一讀這個故事,認為有意思的地方畫上“﹏”,不理解的詞句旁畫個“?”。
(2)學生匯報。
(3)故事發(fā)生的原因是什么?
(4)學習第三自然段。
①指名朗讀第三自然段。
②請同學們默讀這一自然段,想想這一個自然段講的是關于誰的故事?這一段有很多表示動作的詞語,你能把它們找出來并配上相應的動作嗎?
③學生匯報。
④老師指導朗讀。
(5)學生自主學習4—6自然段。
課件出示學習要求:
①請同學們找出寫鷸和蚌爭論的自然段,同桌分角色朗讀,并評一評同桌讀得怎么樣?練一練爭取讓自己讀得更好。
②自己讀讀第4—6自然段,想想還有什么不理解的詞語或不懂的地方,同桌討論討論,還是弄不懂就作個記號,待會兒提出來,大家解決。(理解:擺脫、毫不示弱、相持不下、毫不費力等。)
(6)學生匯報。
(7)齊讀第3—6自然段。
(8)試試看,自己能繪聲繪色地把《鷸蚌相爭》講給大家聽嗎?
3.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其實這篇課文還藏著一個故事,聰明的孩子們快找一找吧?。?、2、7、8自然段)
4.請想讀的同學自由地讀讀第1、2、7、8自然段,想想故事里都講了什么?比比誰說得最棒!
5.你知道蘇代為什么要對趙王講這個故事嗎?
四、拓展延伸,聯(lián)系實際。
1.自由讀讀全文,讀了這個故事,你知道了些什么?
2.聯(lián)系生活實際說說,在生活中你見過類似鷸蚌相爭的事情嗎?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讀一讀這些詞語。
勸說懶洋洋鷸蚌相爭相持不下毫不示弱
啄張開收攏露出毫不費力
2.同學們,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鷸蚌相爭》這篇課文,誰能把這個故事用自己的話講給大家聽聽。
3.齊讀全文。
4.其實像這樣有趣的成語故事還有很多,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利用課余到成語故事的網(wǎng)站去看一看。
二、學習會寫字,記憶字形。
1.出示要求會寫的生字,引導學生觀察字形有什么特點,找一找哪些字已經(jīng)會了,哪些字容易寫錯,再根據(jù)不同情況分別處理。
(1)易寫錯的字:
“候”字不要掉了中間一豎寫成了“侯”。
“夾”字不要寫成了“來”字。
“占”字的上面不要寫成了“十”。
(2)左右結(jié)構(gòu)的字有:攻、勸、洋、脫、候、理。
要先讓學生去觀察字形的特點,都是左窄右寬,再引導學生觀察重點筆畫在什么位置,為寫好字打基礎。最后再根據(jù)構(gòu)字方法進行字形的記憶。
“洋”是形聲字,左表形(海洋,有水才能有洋),右表聲。
三、練習寫字。
1.先描寫課本中的生字。
2.在寫字本上寫偏旁和生字。
3.評一評,看看哪一個字寫得好,哪一個字寫得不好,為什么?
4.繼續(xù)練習寫字,爭取把后邊的字寫得更好。
語文S版三年級上冊《鷸蚌相爭》教學實錄及教學反思在線閱讀
作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師,要對每一堂課認真負責。老師需要提前做好準備,讓學生能夠快速的明白這個知識點。上課才能夠為同學講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識。那你有沒有為了一個問題而去做過一份教案呢?小編特地為您收集整理“語文S版三年級上冊《鷸蚌相爭》教學實錄及教學反思在線閱讀”,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鷸蚌相爭》教學實錄1
教材分析
《鷸蚌相爭》相互鉗制互不相讓,卻讓漁人獲利的故事,告誡人們:做事要權(quán)衡得失,化解矛盾沖突相互謙讓。
教學目標: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懂得只為眼前的一點利益互不相讓,爭執(zhí)不休,最終只會兩敗俱傷,讓第三者得利的道理。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能力;發(fā)展學生合理想象、創(chuàng)編故事的能力。
教學重點:
懂得只為眼前的一點利益互不相讓,爭執(zhí)不休,最終只會兩敗俱傷,讓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教學難點:
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能力;發(fā)展學生合理想象、創(chuàng)編故事的能力。
教學構(gòu)想:
本課教學主要是引導學生運用已經(jīng)具有的學習能力,獨立閱讀思考,并與同學一道研究探討,提高學生的語文基本功,為進入中學的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讀、議、說、演相結(jié)合的方法學習文章。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1課時
學生學習過程:
一、歷史故事導入
戰(zhàn)國時候,中原大地并立著七個小國:秦、楚、韓、魏、趙、燕、齊。(出示戰(zhàn)國七雄圖)在這七個國家中,秦國的國力最強大,其他六個國家勢力較弱,但相互之間實力相當。秦國一直野心勃勃,想消滅其他六國,統(tǒng)一天下。但他心里明白:如果直接與六國為敵,即使自己再強大,也很難如愿以償。于是,他一直在等待著機會。
有一回,趙國和燕國鬧了點小矛盾,趙王大怒,決定攻打燕國,出出心里的這口氣。秦王大喜,相信統(tǒng)一天下的機會來了。然而,趙國有個叫蘇代的人聽說了這件事后,急忙求見趙王。蘇代只給趙王講了一個故事,立刻打消了趙王攻打燕國的念頭,也使得秦王失掉了一個統(tǒng)一天下的好機會。
一個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場戰(zhàn)爭,什么故事有這么大的力量呢?
二、初讀課文,練習概括
1.指名試讀課題。
(1)板書“鷸”字,學生書空并數(shù)出筆畫。(出示“鷸”圖片)認識鷸。你有好方法記住這個字嗎?
(2)請學生告訴老師“蚌”字的寫法,板書。(出示“蚌”圖片),認識蚌。
(3)齊讀課題。
2.自己讀課文,不認識的字看看生字表或查字典,做到正確流利;同時,想想文章主要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1)生自己練習朗讀。
(2)伙伴間互相讀,幫忙指出錯處。
3.指名讀:提出建議或表揚。
4.學習概括:快速瀏覽課文,用簡練的話說說文章主要講了個什么故事。
三、精讀課文,理解寓意
1.指導有感情朗讀。
重點指導:(1)鷸生氣了,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這蚌就要活活干死!”:讀出鷸“生氣”的語氣。(2)蚌毫不示弱,說:“今天不放開你,明天不放開你,你這鷸就要活活的餓死!”:引導學生體會“毫不示弱”的不同感受,讀出不同的語氣。指名讀,男女生對話讀,師生分角色讀。
2.兩人一組做動作,把鷸蚌相爭的過程表演出來;指派代表表演。
重點引導學生體會“互不相讓”。板書:互不相讓
3.想一想:鷸和蚌這樣“互不相讓”,最終會有怎樣的結(jié)果?(估計:兩敗俱傷;被漁夫捉走)
4.回顧歷史故事。當年,蘇代就是給趙王講了這個《鷸蚌相爭》的故事,如果你是趙王,聽了這個故事,你會怎樣想呢?
5.體會寓言的魅力。
師:小故事,大道理,這就是寓言的魅力!
板書:寓言
你還聽過或看過哪些寓言故事?(生舉例)
四、創(chuàng)編故事
師:“鷸蚌相爭,漁夫得利”這個故事流傳至今。
出示圖:許多年后,鷸和蚌的子孫再一次在河邊相遇了。這次,他們之間又會發(fā)生什么新的故事呢?(續(xù)編故事:)
許多年后,鷸和蚌的子孫再一次在河邊相遇了……
作業(yè)設計
選擇一項適合你的作業(yè):
1.把自己新編的故事寫下來。
2.再去搜集一些其他的寓言故事,讀一讀,體會它蘊含的道理。
板書設計
鷸蚌
↘↙
相爭
(互不相讓)
↓↓
漁夫得利
三年級語文上7寓言兩則狐假虎威鷸蚌相爭教案
老師在上課時經(jīng)常會遇到難解決的問題而耗費半節(jié)課的時間吧,有的老師會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學計劃。這樣我們可以在上課時根據(jù)不同的情況做出一定的調(diào)整,那你們知道有哪些優(yōu)秀的小學教案嗎?為了讓您在使用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三年級語文上7寓言兩則狐假虎威鷸蚌相爭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為您提供參考!
教學
要求1.學會本課的生字,理解課文內(nèi)容,懂得成語“狐假虎威”“鷸蚌相爭”的寓意。
2.提高概括能力,培養(yǎng)合理想象、創(chuàng)編故事的能力。
重點
難點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nèi)容,懂得寓意。
教學
課時三課時
狐(hú)假虎威(wēi)
茂(mào)密的森林里,有只老虎正在尋找食物。[①這句話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一只狐貍(húli)從老虎身邊竄(cuàn)過。老虎撲過去,一下逮(dǎi)住了狐貍。[②“撲過去”“一下”說明了什么?]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講狐貍被老虎逮住。
狐貍眼珠子骨碌碌(gūlūlū)一轉(zhuǎn),扯著嗓子對老虎說:“你敢吃我!”[③“骨碌碌一轉(zhuǎn)”“扯著嗓子”分別寫出了狐貍怎樣的心理活動?]
“為什么不敢?”老虎一愣(lèng)。[④老虎為什么會一愣?]
“我是老天爺派來管你們百獸(shòu)的。你要是吃了我,就是違抗(wéikàng)老天爺?shù)拿?。你的膽子真大?”[⑤狐貍的話說明了什么?]
老虎被蒙[mēng]住了,松開了爪子。[⑥老虎為什么會松開爪子?]狐貍搖了搖尾巴,接著說:“不信,你就跟著我到百獸面前走一趟,看他們怕不怕我?!盵⑦狐貍為什么會這樣說?]
段導讀:第2至第5自然段寫狐貍是怎樣蒙騙老虎的。
老虎跟著狐貍向森林深處走去。狐貍神氣活現(xiàn),搖頭擺尾;老虎半信半疑,東張西望。[⑧“神氣活現(xiàn)”“搖頭擺尾”說明了什么?“半信半疑”“東張西望”寫出了什么?]
森林里的猴子啦,野豬啦,小白兔啦,梅花鹿啦,看見狐貍大搖大擺地走過來,和往常不一樣,都很納(nà)悶兒。[⑨“納悶兒”寫出了什么?]再往狐貍身后一看,呀!一只大老虎!大大小小的野獸都嚇得撒(sā)腿就跑。[“大大小小”“都”說明了什么?]
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寫狐貍是怎樣蒙騙老虎、倚仗老虎的威風嚇唬百獸的。
老虎不知道百獸是害怕自己才逃跑的,還以為真是害怕狐貍呢![結(jié)尾句說明了什么?]
第三部分(第8自然段):點明狐貍是借著老虎的威風嚇跑百獸的。
鷸(yù)蚌(bàng)相爭
鷸在天空中飛著,不住地朝下看,想找點兒食物吃。[①“不住地朝下看”意味著什么?]忽然,它看見一只河蚌張開殼兒,正在沙灘上曬太陽呢。
段導讀:第1自然段是寓言故事的起因。
“多好的一頓(dùn)美餐(cān)哪!”鷸的口水都要流出來了。[②“口水都要流出來了”說明了什么?]它立刻飛下來,啄那只河蚌的肉(ròu)。[③“立刻”一詞說明了什么?]河蚌急忙把兩片殼兒合上,緊緊地夾住了鷸的嘴巴,不肯放松。[④這句話中“緊緊”“不肯”寫出了什么?]
段導讀:寫鷸飛下來想吃蚌肉,卻被蚌夾住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寫鷸啄蚌肉不成,反叫蚌夾住了嘴巴。
鷸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會渴死你,看你松開不松開!”[⑤這句話寫出了鷸怎樣的想法?]
蚌說:“今天不放開你,明天不放開你,就會餓死你,看你還啄不啄我!”[⑥這句話寫了河蚌怎樣的對策?]
第二部分(第3、4自然段):寫鷸和蚌互不相讓地爭吵起來。
鷸和蚌吵個不停,誰也不肯讓步。[⑦這句話在結(jié)構(gòu)上的作用是什么?]這時候走來一個打魚的人,毫不費力地就把它們兩個一起捉走了。[⑧“毫不費力”說明了什么?]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寫鷸和蚌互不相讓,結(jié)果被打魚的人一起捉住了,落了個兩敗俱傷的結(jié)局。
1.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
2.理解詞語的意思,積累詞語。
3.初讀課文,了解大致內(nèi)容。
生字卡片。
一揭示課文題目
1.板書課文題目。理解“寓言”的意思。(請同學朗讀課后的“學習鏈接”)
2.用自己的話說說什么是寓言。
3.導入: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兩則寓言,故事情節(jié)很生動。讀了課文后,同學們一定會從中懂得一些深刻的道理。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
1.自由讀課文,邊讀邊標出自然段,畫出生字、新詞。
2.學習生字。
(1)自學生字。讀準字音,認清字形,理解字義。
(2)小組內(nèi)交流記憶字形的方法。
(3)集體認讀生字、新詞。
(4)理解詞語的意思。
狐假虎威:狐貍借著老虎的威風嚇跑了百獸。比喻倚仗別人的勢力來欺壓人。
半信半疑:一半相信,一半懷疑,表示不敢確信的一種心理。
違抗:違反抗拒。撒腿:放開腿(快跑)。
(5)認讀多音字。
(6)指導學生書寫生字。
重點指導:
“虎”,注意第三筆是“橫鉤”,不要寫成“橫”。
“狐”,左右結(jié)構(gòu),右半部分是“瓜”,不要寫成“爪”。
“猴”,左右結(jié)構(gòu),注意與“候”區(qū)別。
三朗讀課文,了解大致內(nèi)容
1.朗讀課文。讀準字音,把課文讀流利。
2.說說這兩則寓言的主要內(nèi)容。
1.通過小組合作,讓學生自學生字、新詞。利用精心設計的學習單,由小組長帶領,依靠大家的力量,運用各種方法來識記生字。這樣既突破了教學重點,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學能力、表達能力、理解能力和質(zhì)疑、解疑的能力。
2.讓學生自由讀課文,邊讀邊畫出自己不懂的字詞,然后讓學生自由討論釋疑,最后教師給出正確的解釋。在講解課文時再深入解釋,使學生理解并掌握字詞。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nèi)容,懂得成語“狐假虎威”的寓意。
3.分角色朗讀課文。
錄音,頭飾。
一導入
我們今天繼續(xù)學習《狐假虎威》這個寓言故事,請同學們讀課文,比一比,看誰讀得正確、流利。
二學習課文
1.看圖,講故事。
(1)看圖,自己練習說一說。
(2)誰來給大家說說呢?請同學上講臺看圖講故事。
(3)誰能用一句話來把這個故事講出來?理解“假”,課文中是“借”的意思,狐貍借用老虎的威風把百獸嚇跑了。
2.讀課文,理解內(nèi)容。
(1)讀第一自然段。
①“竄”是什么意思?可以換個詞語嗎?(學生可能回答“跑”。)
②為什么不用“跑”呢?查字典,看“跑”和“竄”到底有什么不一樣。(“竄”是“亂跑;亂跳”的意思。)
③那么,在這里是亂跑還是逃跑呢?(逃跑。)
④老虎來了,狐貍很緊張。請大家再讀一讀,看誰讀得能讓大家感到緊張。
(2)學習第二至第五自然段。
①自己讀一讀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想一想怎樣讀狐貍和老虎的對話。
②同桌練習分角色朗讀。
③理解句子。
狐貍眼珠子骨碌碌一轉(zhuǎn),扯著嗓子對老虎說:“你敢吃我!”
A.“骨碌碌”是什么意思?能做個動作給老師看嗎?(同學們做動作)
B.“扯著嗓子”的“扯”是什么意思?(拉長。)把什么拉長?(把聲音拉長。)
C.練習讀這句話,說說你讀懂了什么。(狐貍很狡猾,它在想主意。)
D.有感情地朗讀這句話。
④朗讀第四、五自然段中狐貍說的話。想一想怎樣讀,用什么樣的語氣才能把老虎蒙住。
A.學生自己練習讀。
B.指名讀。
朗讀后進行評價,鼓勵學生要將自己的表情表達出來。
(3)學習第六至第八自然段。
①朗讀第六至第八自然段。
②表演。
請6個同學分別扮演狐貍、老虎、猴子、小兔子、野豬和梅花鹿。大家看一看,狐貍和老虎誰在前,誰在后,為什么?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回答。
③看了表演,同學們對“神氣活現(xiàn)”“搖頭擺尾”“半信半疑”“東張西望”這些詞的意思都理解了。下面就請同學們朗讀這幾個自然段,根據(jù)你的理解來讀。
三拓展延伸
1.分角色朗讀全文。
2.學習了課文,我們知道了狐貍借著老虎的威風把小動物們嚇跑了,老虎也相信狐貍的話,沒敢吃它。那你們喜歡狐貍嗎?
學生甲:不喜歡,因為它太狡猾,專門騙人。
學生乙:不喜歡,因為它沒本事,靠老虎的威風把小動物們嚇跑。
學生丙:喜歡,因為它很聰明。(求異思維)
老師:這個同學和別人想得不一樣,狐貍明明在騙老虎,只能說它狡猾,為什么說它聰明呢?
學生丙:因為老師經(jīng)常教育我們,遇到壞人威脅我們時,如果我們打不過他們,可以智斗。老虎想吃狐貍,狐貍打不過它,就用智慧戰(zhàn)勝了老虎,保住了自己的性命,所以說它聰明。
老師:你真聰明,說得也很有道理。我們在生活中如果遇到壞人,也應該像狐貍一樣用智慧戰(zhàn)勝他們,保障自己的生命安全。大家還記得《狐貍與烏鴉》這個寓言故事嗎?能說那只狐貍聰明嗎?不能,那叫狡猾。在實際生活中,我們要學聰明的狐貍用智慧與壞人作斗爭,千萬不要學狡猾的狐貍?cè)ヲ_人,這樣才是人人喜歡的好孩子。
1.教師先范讀課文,培養(yǎng)學生聽的能力,再讓學生默讀課文,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邊讀邊思考的習慣。
2.教師在教學第一段時,可以安排學生演一演。教師當“旁白”,找兩個學生當“演員”,其余學生當“導演”。在導與演中,學生如身臨其境,既理解了詞語,又激起了讀書興趣。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理解“鷸蚌相爭”的深刻含意。
3.懂得只為眼前的一點兒利益互不相讓,爭執(zhí)不休,最終只會兩敗俱傷,讓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鷸”“蚌”圖片各一張。
一講歷史故事,導入新課
戰(zhàn)國時候,中原大地并立著七個小國:秦、楚、韓、魏、趙、燕、齊。在這七個國家中,秦國的實力最強。秦王一直野心勃勃,想消滅其他六國,統(tǒng)一天下。但他心里明白,如果直接與六國為敵,即使自己再強大,也很難如愿以償。于是,他一直在等待機會。
有一回,趙國和燕國鬧了點兒小矛盾,趙王大怒,決定攻打燕國,出出心里的這口氣。秦王大喜,相信統(tǒng)一天下的機會來了。然而,趙國有個叫蘇代的人聽說了這件事后,急忙求見趙王。蘇代只給趙王講了一個故事,立刻打消了趙王攻打燕國的念頭,也使得秦王失掉了一次統(tǒng)一天下的好機會。
一個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場戰(zhàn)爭,是什么故事有這么大的力量呢?(板書:鷸蚌相爭)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齊讀課文題目。
2.出示“鷸”“蚌”圖片,認識“鷸”“蚌”。
3.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課文主要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4.朗讀課文,回答上面的問題。
(蚌張開殼曬太陽,鷸去啄它,被蚌殼夾住了嘴,兩個都不肯相讓。打魚人來了,把它們兩個都捉住了。)
三精讀課文,理解寓意
1.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重點指導:
(1)鷸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會渴死你,看你松開不松開!”
這句話要讀出“鷸”生氣的語氣。
(2)蚌說:“今天不放開你,明天不放開你,就會餓死你,看你還啄不啄我!”
讀這句時,要表現(xiàn)出蚌毫不示弱的神情。
2.兩人一組做動作,把鷸蚌相爭的過程表演出來。
3.請學生在全班表演,引導學生體會“不肯讓步”的意思。
4.想一想:鷸和蚌這樣“不肯讓步”,最終會有怎樣的結(jié)果?
5.朗讀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
出示句子:
這時候走來一個打魚的人,毫不費力地就把它們兩個一起捉走了。
(1)說說加點詞語的意思。
(2)和同學討論一下,用上加點的詞語有什么好處。
(3)有感情地朗讀這句話。
四體會寓言的魅力
1.分角色朗讀課文。
2.回顧歷史故事。當年,蘇代就是給趙王講了這個《鷸蚌相爭》的故事。如果你是趙王,聽了這個故事,你會怎樣想呢?
3.讀了這個寓言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教師:小故事,大道理,這就是寓言的魅力。
4.你還聽過或看過哪些寓言故事?講給大家聽。
1.多種朗讀形式,激發(fā)學生讀的興趣。在朗讀中不光要求學生的朗讀貌似,而且更要求神似。需要學生不僅會讀課文中的對話,而且要學會聯(lián)系上下文揣摩課文中人物的心情。教師可用這種方法幫助學生更好地進入角色,了解課文內(nèi)容。
2.在整篇課文完結(jié)時,教師編寫一個后續(xù)的故事。利用這個后續(xù)的故事,教師讓學生自由發(fā)表見解,引導學生悟出課文所蘊含的道理。
1.畫去加點字的錯誤讀音。
2.將下面的詞語補充完整。
搖(頭)擺(尾)東(張)西(望)神(氣)活(現(xiàn))
半(信)半(疑)(大)搖(大)擺狐(假)虎(威)
3.寫出下列各詞的近義詞。
忽然—(突然)逮住—(捉住)
急忙—(連忙)違抗—(反抗)
4.照樣子,改寫句子。
例:河蚌把鷸的嘴緊緊地夾住了。
鷸的嘴被河蚌緊緊地夾住了。
(1)老虎把百獸嚇跑了。
百獸被老虎嚇跑了。
(2)弟弟把花瓶打碎了。
花瓶被弟弟打碎了。
5.有人說文中的狐貍很聰明,所以喜歡它;有人說文中的狐貍很狡猾,所以討厭它。你是怎么想的呢?
提示:從兩方面分析。①說它狡猾,因為它老騙人。②說它聰明,因為它智斗老虎,保護了自己。
一寓言簡介
寓言是文學作品的一種體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長的道理。寓言早在我國春秋戰(zhàn)國時代就已經(jīng)盛行,是民間口頭創(chuàng)作的結(jié)晶。在先秦諸子百家的著作中,經(jīng)常采用寓言闡明道理,保存了許多當時流行的優(yōu)秀寓言,如:《亡羊補牢》《揠苗助長》《自相矛盾》《鄭人買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劍》《畫蛇添足》等,其中《莊子》與《韓非子》收錄得最多。漢魏以后,在一些作家的創(chuàng)作中,也常常運用寓言諷刺現(xiàn)實。唐代柳宗元就利用寓言形式進行散文創(chuàng)作,他在《三戒》中,以麋、驢、鼠三種動物的故事,諷刺那些恃寵而驕、盲目自大、得意忘形之徒,達到寓意深刻的效果。中國近代作家也用寓言形式創(chuàng)作,特別是兒童文學作品中更為多見。
二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是一部世界上最早的寓言故事集。伊索是約公元前6世紀的古希臘人,善于講動物故事?!兑了髟⒀浴吠ㄟ^簡短而精練的小寓言故事來體現(xiàn)日常生活中那些不為我們察覺的真理。這些小故事言簡意賅,平易近人,富有哲理,不但讀者眾多,在文學史上也具有重大影響。作家、詩人、哲學家、平常百姓都曾得到過啟發(fā)和樂趣。到幾千年后的今天,《伊索寓言》已成為西方寓言文學的范本,亦是世界上流傳最廣的經(jīng)典作品之一。
三寓言兩則
1.狐貍和葡萄
從前,有一只狐貍走過一個葡萄架。葡萄熟了,一串串掛在高高的葡萄架上,晶瑩剔透,十分誘人。狐貍垂涎三尺,葡萄架很高,狐貍向上蹦,試了很多次都沒有成功。最后它無可奈何地走了,邊走邊自我安慰:“這些葡萄沒有熟,肯定是酸的,我根本就不想吃?!?br>
2.馬和狗
狗和馬一起替農(nóng)夫干活。一天,它們開始討論起彼此的功績。“耕田、拖車,固然是高尚的活兒,”狗說,“可我從未聽說過你還有其他什么功績。你怎能跟我相比呢?我白天在牧場保護牲口,夜里我看守門戶?!薄耙稽c兒也不錯,”馬回答說,“不過你要記住,如果沒有我耕田,你在這兒就沒有什么可以看守的了?!?/p>
《鷸蚌相爭》教學札記
一直以來,古文教學都是語文教學的難點。對于學生而言,古文時空跨度太大,對故事的歷史背景了解甚少,且古文深懊、難懂,遠不如白話文易懂。因此,在學生的印象中,古文教學課枯燥、乏味,興趣索然。而對于第一次接觸古文的小學六級學生來說,如何調(diào)動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教給學生學習古文的方法尤為重要。
《鷸蚌相爭》教學后,自我感覺在以下幾點做得比較好:
一、教學設計注意切合學生實際。
學生學習接觸古文,對文言文的知識不太了解。因此,在教學的一開頭,老師化難為易,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興趣(出示鷸和蚌的圖片)啟發(fā)談話:同學們,你們了解鷸和蚌嗎?誰能給大家介紹介紹?據(jù)題質(zhì)疑。激發(fā)學生主動探究的興趣。教學中,根據(jù)本堂課的需要疏理出學習文言文的一些方法,讓學生對學習文言文有了初步的了解。
二、注意朗讀的指導。
特級教師于漪提出:要反復誦讀,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讀出感情,讀出氣勢,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梢?,誦讀是語文教學的一個法寶,古文教學更是不可忽視。我是這樣做的:
1.讀準字音。
古文中有許多生僻字、異讀字,如果不及時掃除這些障礙,將會對學生理解古文意思、領悟內(nèi)涵造成一定的困難。學生只有在讀準難讀字的字音后,才能把文章讀得字正腔圓。在初讀這一環(huán)節(jié),老師先讓學生自讀寓言,提出讀準字音,讀通寓言的自讀要求。之后,在檢查學生自讀情況這一環(huán)節(jié),又非常注意發(fā)現(xiàn)學生的讀音錯誤,并及時糾正。
2.讀出語氣。
古文教學如果單純地講解古文意思,不但學生不易聽懂,反而會讓他們覺得枯燥、乏味,效果適得其反。新課程改革倡導以讀代講,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古文教學尤需如此。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老師都非常注重對學生進行朗讀的指導。第一句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鉗其喙。是故事的起因,比較難理解。老師從方字入手,通過師生對比的朗讀,讓學生體會鷸和蚌的動作非常迅速、敏捷。第二、三句鷸曰:今日不雨,時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是故事的經(jīng)過,老師主要采用的是分角色讀的方法。老師扮演鷸,抽一名學生扮演蚌,連讀三遍,老師(鷸)越讀越快,學生(蚌)也越讀越快,爭得不可開交,下面的學生大笑,都想來爭一爭。接著分小組分角色朗讀,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學生在自悟自得的朗讀中體會到了何為爭,如何爭,爭出了效果,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感受到了朗讀的樂趣,充分展示了以讀促悟的理念,有效地調(diào)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這堂也有需要進一步完善的地方:
1、要繼續(xù)重視教給學生學習古文的方法。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古文,應該教會學生學習古文的方法,讓他們在今后的古文學習中有法可循,并逐步形成一種學習能力。
2、學生接觸古文,應多讓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講講寓言故事,而不能僅僅停留在古文的字面意思上,這是初學古文的重點和難點。只有在此基礎上,學生才可能對課文有更深的感悟。
3、朗讀的深度不夠。雖然賀老師已經(jīng)注意到了對學生朗讀的指導,但還需在學生講清古文意思的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品出味。要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讀,有節(jié)奏地讀,有韻味地讀,讀出感悟,讀出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