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的教學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1-23《十三歲的際遇》教學設計-。
《十三歲的際遇》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1、了解本文敘述、議論、抒情相結合的寫法;
2、體會并學習作者“喜歡讀北大的書,更喜歡讀北大的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學情檢查
1、加點字注音
駒積攢安恬擷取驀然
2、查工具書,掌握下列詞語,并抄錄在本子上。
塵緣:塵世的緣分。佛教徒或道教徒揩現車份界人與人才與事物之間發(fā)生聯系的機會。
穹窿:指中間高、四周低拱形。
迷離:模糊而難以分辨清楚。
涉足:指進入某種環(huán)境或生活范圍。
倘徉:安閑自在地步行。
絮語:絮絮叨叨地說。
犀利:(武器、言語等)鋒利;銳利。
古樸:樸素而有古代的風格。
凝重:凝固而又沉重。
安恬:安詳恬靜。
擷?。赫?,取下
惆悵:傷感,失意。
沉淀:溶液中難溶解的物質沉到溶液底層,課文指許多話堆積在心底。
嗚咽:低聲哭泣。
似曾相識:好像曾經認識它。
紳士風度:指有教養(yǎng)的美好的舉止姿態(tài)。
茫然若失:心中感到空虛、無所知,好像失去了什么。
白駒過隙:白駒,原指駿馬,后比喻日影。隙,空隙。比喻時間過得很快,就像駿馬在細小的縫隙前飛快地越過一樣。
通幽曲徑:通向幽深去處的曲折小路。
二、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本文作者田曉非寫作此文時,是北大學生。她是個有理想、有追求,學業(yè)優(yōu)異的學生。13歲就進了大學之門,而且是全國一流的高等學府。
她怎么看北大呢?她對北大有怎樣的感情呢?學習了此文,我們就會有收獲的。
三、理解課文
1、集中注意力默讀課文,想想課文若分為三部分該怎么分?為什么?
討論并歸納:(要求幾個同學回答后比較)
第一部分(1—3):寫“我”進了北大,實現了童年的夢想。
第二部分(4—13):寫“我”在北大三年里的學習和收獲。
第三部分(14—18):抒發(fā)“我”對北大的熱愛之情。
這樣三個部分層次清楚,重點突出:從過去寫到現在,從現在寫到未來;從初識寫到進校,從校內的三年生活再寫到對北大的贊美歌頌。
這樣分段,顯得自然、合理。
2、提問:這三個部分綜合起來表達了作者的什么情意?
要求學生充分發(fā)言,討論并歸納: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把各部分再細讀一遍,畫出你認為重要的句子,然后再感受這些句子的情意,最后再做歸納整理。
第一部分:“我目不轉睛地注視著這似曾相識的風景,一些莫名的驚奇、喜悅與成功,悄悄升起在這孩子的內心。”這主要表達作者對北大有一種說不清的向往,或者說是一種心靈上的投合。第二段中“我卻固執(zhí)地扭過頭去,口里說:‘才不呢!現在若看了,以后再來上學不就‘不新鮮’了嗎?”這個情節(jié)非常有趣,它表達了十歲的“我”是多么地富有個性和自信,“我從未懷疑過我要成為北大的學生”??傊?,這個部分主要表達作者從小就對北大一往情深,心儀已久。
第二部分:入學之初發(fā)出了誓言:“我不僅為北大感到驕傲,也要讓北大為我感到自豪!”“北大為我展示了一個動人的新世界,在這令我驚喜的天地里,我渴望生活,渴望創(chuàng)造,渴望有一副輕靈的翅膀……在無際的天空自由地飛翔!”“喜歡讀北大的書,更喜歡讀北大的人……”
“哦,北大,北大,你委于我心的實在太多、太多……”這第二部分的許多重要語句,都表達了作者對北大的熱愛、感激之情。北大讓作者讀了許多書,結識了許多人;北大讓作者開始新的生活;北大讓作者的心靈更加充實、更加豐富。
第三部分:這個部分用更多直抒胸臆的語句,表達對北大的熱愛、思念以及要北大做出貢獻的心情。如“我”沒有忘記我的誓言……我渴望從海洋深處為你、北大,擷取最燦爛的珍珠?!罢窃诒贝?,我從那個無憂無慮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艱難地走向成熟。北大早已不僅僅是哺育我的母校,它是師長,是朋友,是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我還會回到你的身邊來……輕依在你湖光塔影的胸前……”
由以上的細讀、感受、理解,我們可以這樣的歸納:這三個部分綜合起來表達了作者向往北大,熱愛北大,感謝北大和要為北大做貢獻的一情意。
3、請歸納本文的中心思想(教師給予足夠提示,還可以互相交流)
提問后歸納:本文敘寫了作者與北大的際遇以及自己在北大的懷抱中成長的經歷,抒發(fā)了作者對北大的向往、熱愛、感激和要為北大做貢獻的情意。
三、課堂研討
1、作者的語言優(yōu)美,請找出例句加以分析說明。
2、“不管兩岸風景變換,河上卻始終有著渴望擁抱未來的船客,有著代代相傳的辛勤的舵手與船工。”“沒有什么使我停留……我是不系之舟。”你對“風景”“河”“船客”“舵手與船工”“不系之舟”是怎樣理解的?
四、拓展延伸
1、“哦,北大,北大,你委于我心的實在是太多,太多?!弊髡呤窃鯓釉u價自己與北大朝夕相處的整整兩年的時光的?你同意這個評價嗎?為什么?
2、作者說:“我不僅為北大感到驕傲,也要讓北大為我感到自豪?!庇腥苏J為作者這樣說有些狂妄,有人認為這樣是作者自信的表現,還有人認為這反映了作者入學之初的幼稚無知,你怎么看?
五、小結
本文作者是個早慧型的人才。她13歲就上學,16歲就寫下了這樣一篇情感飽滿、思想豐富、文采動人的好文章。我們雖然難以跟她比肩,但我們應該從她的成才過程中吸取一點什么,這就是自信,執(zhí)著,大量地閱讀、思索,渴望創(chuàng)造等等。希望大家能學習作者的這些精神,在生活和學習中不斷地提高自己,使自己早日成為有思想、有覺悟、有知識、有智慧的人才。
五、作業(yè)
1、完成課后練習第一二題A類
2、完成下列練習
(1)抄寫出課文中運用下列詞語的例句,并用這些詞語自己各造一個句子(不能跟課文的例句一樣)。B類
1、徜徉例句_____造句__________
2、似曾相識例句_____造句__________
3、茫然若失例句_____造句__________
4、通幽曲徑例句_____造句__________
(2)本文作者有那種“渴望生活,渴望創(chuàng)造,渴望有一副輕靈的翅膀的精神,你有什么渴望?請你模仿這個排比句,寫出自己的渴望。B類。
相關知識
《十三歲的際遇》說課稿
《十三歲的際遇》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
《十三歲的際遇》是北大素有“才女神童”之稱的田曉菲所撰寫的一篇抒情散文。她以優(yōu)美空靈的筆調向大家介紹了自己十三歲的際遇以及北大的人文精神,此篇課文堪稱為散文閱讀的經典之作。
《十三歲的際遇》是初中語文教材第一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課內自讀課文,初中第一冊要求學生認識學習語文與生活的關系,著重培養(yǎng)一般的吸收和表達能力。第二單元也要求學生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方法,掌握科學的閱讀技能。本課是本單元的最后一篇課文,起到了匯總歸納的作用。此課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習慣,進而在鑒賞閱讀中,既調動學生的現象思維能力,也要輔之以抽象思維能力,更要注意激活學生對生活美的感受能力。
根據以上教學大綱、教材編排及本單元特點,我為本課制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積累本課生字詞。
2、能力目標:掌握自學課內自瀆課文的技巧。
3、情感目標:激活學生對生活美的感受能力。
第二單元的單元提示,對本單元的教學重點做了如下要求:學習這個單元,要注意對課文的整體感受,學習觀察生活、體驗生活,從而提高自己的文學欣賞能力。根據這一提示,應把本課的能力目標作為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又根據本課是一篇課內自讀課文,更應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因此本課的教學關鍵是如何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二、學情分析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當我們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時候,自然要考慮到我們教學對象在學習本課的原有基礎和現有困難。從而做到有的放矢。我教學的對象是初一的學生,尚未形成良好的自學習慣和文學鑒賞能力。同時,他們對散文已經不陌生了。第一、二單元已出現了朱自清、魯迅、魏巍等作家的經典之作。因而大多了解了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本節(jié)課抓住現有學情,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變?yōu)橹鲃犹剿鳌⒀芯俊?br>
三、教法、手段分析
《十三歲的際遇》是散文鑒賞的分水嶺。既承接了前邊課文又對今后的散文自學起到了領起、示范的作用。因此本課的指導思想是,以學生為主體,以啟發(fā)、設疑、討論為主線,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谏鲜稣J識,我準備采用教師啟發(fā)、引導,學生自學、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為了提高本課的教學效率,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在教學手段上,我準備采用投影儀將本課的不同階段顯示出來。
四、教學過程
首先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我抓住學生與作者的年齡共同點,導語為:“同學們此時的夢想是什么?”進而導出作者在十三歲的時候,就實現了自己的夢想——進入北大。
其次提出自學問題。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此環(huán)節(jié)由學生到講臺板書、解疑。目的是為了體現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明確自學步驟。
再次展示北大相關圖片,簡介北大。此環(huán)節(jié)目的是為了暗示本文的中心思想,即北大的人文精神。
第四默讀全文,布置相關思考題。1、本文的形和神分別是什么?2、本文的段意分別是什么?此環(huán)節(jié)目的是,為了檢驗同學們的自學課內自讀課文的能力以及對散文的掌握程度。此環(huán)節(jié)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教師應充分發(fā)揮引導的作用并及時給出參考答案。
接下來為課堂練習,我主要抓住課文題目《十三歲的際遇》的“際遇”二字,采用課外閱讀的方式,引導學生正確理解際遇。此環(huán)節(jié)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并鍛煉學生的競爭意識。
再接下來為課堂小結。具體做法是學生先說,教師做結。此環(huán)節(jié)目的是理順知識體系、突出重、難點。
最后為布置課后作業(yè)。針對本課的重、難點,我抓住學生對成功的片面理解,采用課外閱讀的方式,引導學生正確理解成功。此環(huán)節(jié)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關注生活、投入生活、熱愛生活的精神。
附板書設計
十三歲的際遇
田曉菲
思考題:
1、散文的特點是“形散神聚”,本文的“形”和“神”分別是什么?
“形”:“我”圍繞北大的見聞感受。
“神”:北大具有的精神。(求知、進取、創(chuàng)造、永不滿足等)
2、本文用空行隔開的三部分各概括了什么?
第一部分:夢想及夢想成真。
第二部分:在知識的海洋里徜徉。
第三部分:對未來的暢想。
《十三歲的際遇》教案-
教案課件是老師上課中很重要的一個課件,大家靜下心來寫教案課件了。只有規(guī)劃好了教案課件新的工作計劃,這樣我們接下來的工作才會更加好!你們會寫教案課件的范文嗎?急您所急,小編為朋友們了收集和編輯了“《十三歲的際遇》教案-”,相信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十三歲的際遇》教案
第二課時
主備人:李振仁復備人:時間
一.學習目標
1、學習課文敘述、議論、抒情相結合,材料安排精當合理的寫法。
2、注意文中第一人稱與二、三人稱交替使用的特點和作用。
3、體會作者展示后來居上與眾不同的個性,勃發(fā)向上的追求與熱情。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1、學習課文敘述、議論、抒情相結合,材料安排精當合理的寫法。
2、注意文中第一人稱與二、三人稱交替使用的特點和作用。
難點:體會作者展示后來居上與眾不同的個性,勃發(fā)向上的追求與熱情。
三、交流展示
1、勾畫出第三部分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語句,談談自己的體會,帶著感情朗讀。2、文章使用了許多優(yōu)美的比喻句,在課文內勾畫出來,在全班交流。(課后“探究練習”二、三題,理解比喻句和重點語句的深刻含義。)
3、請學生談談學習完課文后的感受,教師小結。
四.精講點撥
1、文章題為“十三歲的際遇”,為什幺不以“我愛北大”,“我的學?!被蛘摺氨贝笊畹幕貞洝睘轭}呢?
2、你覺得文章的開頭與結尾有什么特點?為什么作者要這樣安排文章的結構?
3、常用的表達方式有哪些?文中運用了哪些表達方式,具體說說。
4、文中哪些內容是詳寫的,哪些內容是略寫的?為什么這樣安排?
5、品味語言:
(1)本文運用了許多優(yōu)美的比喻句,請你根據要求完成下表:
用什么來比喻(喻體)
被比喻對象(本體)
北大
北大學生
北大教工
自己
北大的社會和時代背景
(2)你認為文中哪些句子用得好,為什么?(在文中作批注)
五、遷移應用
1、北大學子談北大
大學三年級我寫過一首歌詠北大的詩,參加全校朗誦比賽,題目叫《我生活在波濤翻騰的海洋》。我覺得北大有一股力量,有一種氣象,有一個不可測其深淺的底蘊,唯大海才能比擬。三十多年了,這感覺仍然時常被喚起,并洗滌著我身上某些狹隘的、怯懦的感情,使我寬容些,更寬容些;勇敢些,更勇敢些。三十四年的歲月,北大已在我身上刻下難以磨滅的印記,而我的生命也已融入北大的血液。不管今后我是否會離開這里,但那條無形的紐帶是不會斷的。
(袁行霈《我心中的北大》)
認同靈動變幻的“北大精神”,但不迷信現實生活中具體的權威,這是北大人有信仰而又多懷疑的原因。北大百年慶典時,曾有不少記者希望我用一句話來概括“北大精神”。面對此類熱切的追問,我從來都是答非所問,轉而介紹起“北大精神”是如何被一代代北大人所建構起來的。不承認北大精神可以“一言以蔽之”,其實蘊涵著一種古老的思路:大象無形。而且,北大必須自我革新,北大傳統(tǒng)不應凝固不變,北大精神更有賴于一代代北大人的呵護、承傳與發(fā)展。也正是這一點,使得我認同乃至贊許年輕學子談論“我們北大”時得意的神情——那與其說是夸耀,不如說是承擔。
比起波光瀲滟的未名湖、古樸莊嚴的博雅塔,以及近年崛起的百年紀念講堂和理科樓群等有形景觀,我更看好北大人的自尊與自信。踏進燕園,你很容易為這種有歷史感因而顯得深沉、有現實關懷因而顯得生動的“少年氣象”所感動。更為難得的是,這種“少年氣象”,既屬于稚氣未脫的本科生,也屬于白發(fā)蒼蒼的老教授。生活在如此氣韻生動的校園文化中,你不會因此而擺脫人生的眾多困惑,卻很可能平添一股肉搏這虛空與煩惱的精氣神兒——這正是北大真正誘惑人的地方。(陳平原《北大人的精氣神兒》)
2、同興中學和我的未來
同學談一談我們的理想,談一談我們的學校。
《十三歲的際遇》學案
《十三歲的際遇》學案姓名
解讀教材:
十三歲便進入北京大學英語系的田曉菲,為了紀念北京大學建校90周年而寫這篇文章時,她已經是三年級的“老生”了。在這篇詩意盎然的文章中作者回顧了自己與北大的淵源,特別是在北大兩年學習與生活的感受,表達了熱愛北大、贊美北大以及為了北大而必將離開北大的復雜感情和渴望自由飛翔、渴望創(chuàng)造的精神。
教學目標:
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變化、發(fā)展、升華的線索;發(fā)現、理解作者對北大的評價;品味思考文中抒寫北大對自己的巨大影響的精彩語句。2、學習本文詳略得當的寫法和富于變化的語言。3、知識的海洋,教育的啟迪,使人的心靈海闊天空,使人的智能充分提高,使人渴望生活,渴望創(chuàng)造,渴望在無邊無際的天空自由飛翔;培養(yǎng)學生自信,積極進取的好學精神。4、反復誦讀和識記,積累和豐富自己的語匯。教學重難點:1、培養(yǎng)學生自信,積極進取的好學精神。2、感悟文中優(yōu)美的語言。一、初讀課文,疏通字詞: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并熟記字詞書寫:嗚咽安恬涉足凝重塵緣?;粘恋硇跽Z犀利擷取徜徉惆悵穹窿白駒過隙迸濺積攢彈指怪癖抽屜不系之舟2、理解下列詞語的意思:(1)際遇:(2)塵緣:(3)穹隆:(4)嗚咽:(5)迷離:(6)涉足:(7)徜徉:(8)絮語:(9)犀利:(10)古樸:(11)凝重:(12)安恬:(13)擷?。海?4)惆悵:(15)沉淀:(16)似曾相識:(17)白駒過隙:(18)茫然若失:(19)談笑風生:二、閱讀課文,整體感知:1、作者第一次知道“北大”,是什么時候?是怎樣知道的?
2、作者十歲時,乘汽車從北大校門口經過,為什么固執(zhí)地扭過頭去,不看呢?
3、北大圖書館對作者的最大影響是什么?
4、“喜歡讀北大的書,更喜歡讀北大的人”,作者對“北大的人”喜歡的是什么?
5、從文章的題目來看,其中“際遇“一詞你是怎么理解的?它包含了作者哪些情感因素?“十三歲的際遇”具體指什么內容?
6、從文中勾畫出能表現作者對北大的感情的語句。你能從這些語句中體會到作者涌動在心中的是怎樣的一種情感?在此基礎上,用恰當而簡練的詞語來概括全文的感情線索。
7、想想課文若分為三部分該怎么分,為什么?每部分各寫什么內容?
8、你覺得這樣三個部分在寫作順序上有什么特點?
三、合作探究課文內容:1、第一部分是按什么順序來寫的?用一個詞填在下列橫線上:按順序來寫:七歲時的十歲時的十三歲時的十六歲時的
2、第一部分中哪些語句表現了作者回顧進北大兩年的生活產生的感受?
3、第二部分從哪些方面寫去寫北大的?
4、第8、9段中哪些語句寫出了作者北大圖書館的感覺,是什么樣的感受呢?
5、從寫北大圖書館到寫北大的人,文章是如何過渡的?第10、11兩段應該用什么感情和語氣去朗讀?
6、最后一個部分表達作者對北大的什幺感情?應該采用什么語氣語調朗讀?
7、哪些語句表達了作者對北大的熱愛、思戀以及要為北大作出貢獻的心情?
四、深入探究:1、文章題為“十三歲的際遇”,為什幺不以“我愛北大”,“我的學?!被蛘摺氨贝笊畹幕貞洝睘轭}呢?
2、你覺得文章的開頭與結尾有什么特點?為什么作者要這樣安排文章的結構?
3、常用的表達方式有哪些?文中運用了哪些表達方式,具體說說。
4、文中哪些內容是詳寫的,哪些內容是略寫的?為什么這樣安排?
5、品味語言:(1)本文運用了許多優(yōu)美的比喻句,請你根據要求完成下表:用什么來比喻(喻體)被比喻對象(本體)北大北大學生北大教工自己北大的社會和時代背景(2)你認為文中哪些句子用得好,為什么?(在文中作批注)五、總結反思,拓展延伸:本文作者是個早慧型的人才。她13歲就上大學,16歲就寫下了這樣一篇情感飽滿、思想豐富、文采動人的好文章。我們與她相比,雖然還有距離,但我們應該從她的成才故事中吸取一點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