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觀察的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1-10學會觀察。
第______周第______課時累計課時______節(jié)教學
內容
第一節(jié)學會觀察
第課時
時間
分配
講授
練習
教學
目標
認知目標:
1.了解觀察是學習和研究自然科學的基本方法
2.能分清直接、間接、定性和定量觀察的不同
重點
定性觀察和定量觀察
難點
定性觀察和定量觀察
教法
與
學法
講解討論相結合
教具
投影、顯微鏡、天平等
板
書
設
計
第一節(jié),學會觀察
一.觀察的重要性
伽利略——擺的等時性——鐘表
竺可楨——物候學
二.直接觀察
間接觀察
三.定性觀察
定量觀察
教學效果分析
教學過程
時
間
從本節(jié)課開始學習觀察和測量,何為觀察呢?
觀:一切感覺器官去接受各種信息。
察:考察、了解,用腦思考。
觀察:是人們通過感覺器官或借助于科學儀器,有目的,有計劃地感知客觀現(xiàn)象,從而過得科學事實的過程。觀察用眼看,用耳聽等,更重要的要用腦去思考,還要借助工具進行,學習自然科學,就要從觀察和測量開始。
一.觀察的重要性。
發(fā)明
觀察
從小學語文課中,學過牛頓從在蘋果樹下乘涼,發(fā)現(xiàn)蘋果從樹上掉下,通過觀察后來牛頓發(fā)現(xiàn)了萬有引力定律,把經(jīng)驗升華為理論,說明觀察是非常重要。觀察
伽利略擺的等時性鐘表竺可楨物候學
二.使用工具擴大觀察(出示實物)
直接觀察:直接運用眼、耳等感覺器官去觀察。
間接觀察:借助工具觀察能使人的感覺器官和大腦的功能大大擴展了。
以上是根據(jù)是否只運用人的感覺器官,或借助觀察工具來區(qū)別,下面再觀察:
L1L2L3L1L2圖一圖二
圖一、圖二中哪個線段長呢?從感官上很難分清楚,這種觀察屬于。
三.定性觀察和定量觀察
定性觀察:粗略知道物體形狀、結構、冷熱程度,不必測量定量觀察,通過測量,得出具體的數(shù)值。
以上問題,如果要知道到底哪根線段長,就要進行定量觀察,如果條件有限制,
教學過程
時
間
做不到定量只能進行定性觀察。
以上是根據(jù)結果是否提供數(shù)量來分的。
說明,直接觀察不等同于定性觀察,間接觀察不等同于定量觀察。第______周第______課時累計課時______節(jié)
教學
內容
第二節(jié)長度的測量(第一課時)
第課時
時間
分配
講授
練習
教學
目標
認知目標:1了解測量的重要性。
2.解和熟悉長度的單位及換算。
技能目標;學會正確使用刻度尺
重點
長度的單位和刻度的正確使用
難點
刻度尺的正確使用(讀正確)
教法
與
學法
演示、講解、討論相結合
教具
投影、刻度尺(分cmmm二種)卷尺
板
書
設
計
教學效果分析
教學過程
時
間
引言:從上節(jié)課學習可知觀察是很重要的,在日常生產和生活中,還經(jīng)常需要測量,所以測量也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怎樣才是測量呢?
舉例:制衣、建房天氣預防等提出讓學生討論。
測量就是將一個待測的量與一個公認的標準量進行比較,下面學習長度和體積的測量。
一.長度單位——長度的標準在圖際單位制中,長度的主單位是米(m),其它單位及換算分別是:
1千米(km)=1000米
1米=10分米(dm)
1分米=10厘米(cm)
1毫米=1000微米(um)
二.使用刻度尺
1.測量長度的基本工具——刻度尺,出示刻度尺,并讓仔細觀察。
提問:觀察刻度尺什么呢?
(1)最小刻度值(準確值)
(2)最小一格的大小
(3)最大刻度(量程)
最小刻度值是厘米的——厘米刻度尺,最小刻度值是毫米的——毫米刻度尺(出示)
2.那么怎樣正確使用刻度尺呢?
(1)放正確,零刻度線對準被測物體的一端,刻度線緊靠被測的物體。
(2)看正確,讀數(shù)時,視線要跟尺而垂直,不可斜視
(3)讀正確,先讀被測物體長度的準確度,再估讀最小刻度的下一位(估計值),在記錄結果時,數(shù)值后面要注明所用的單位。
教學過程
時
間
測量結果=準確值+估計值
數(shù)值+單位
對于上面的結果27.4毫米,應看成:使用毫米刻度尺,27毫米是準確值,0.4毫米是估計值,在數(shù)值中,小數(shù)點后只有一位數(shù)時,其連帶的單位,就是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再如某物體長是8.275米,那么使用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多少?8.275米827.5厘米,進行單位換算后,使小數(shù)點后面保留一位,這時單位,那為最小刻度尺(厘米)在自然科學中,0有意義,如27.0厘米和27厘米不一般,前者使用厘米刻度尺,后者使用分類刻度尺。第______周第______課時累計課時______節(jié)
教學
內容
第二節(jié)長度的測量(第二課時)
第課時
時間
分配
講授
練習
教學
目標
認知目標:了解規(guī)則形狀物體面積的測量方法。
情感目標:培養(yǎng)學習興趣及探索精神
重點
不規(guī)則形狀面積的測量
難點
不規(guī)則形狀面積的測量
教法
與
學法
講解演示討論相結合
教具
投影刻度尺游標卡尺螺旋測微器
板
書
設
計
二.測量工具的選擇
1.對不同一測量對象,要選用不同的測量工具。
2.測量所能達到的準確程度是由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
三.面積的測量
1.規(guī)則
2.不規(guī)則。
教學效果分析
作業(yè):課內作業(yè)本P6
課外:同步練習相應部分
教學過程
時
間
復習(以練習為主)
1.在國際單位制中,長度的主單位是________其測量的基本工具是_______,在使用前先找到它的________,再看它的______和______正確使用時,要做到(1)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_。
2.下列物體中接近6厘米的是()
A課本的長度B課桌的高
C乒乓球的直徑D墨水瓶的高度
3.我國海岸線長約18000千米合多少米?多少厘米?
4.下列各式單位化簡是否正確
(1)20厘米=2-厘米÷100厘米=0.2米
(2)50厘米=50×10微米=500微米
5.甲、乙二人用最小刻度為毫米的直尺測同一物體的長度,甲的記錄是23.154厘米,乙的記錄是0.2315米,你認為哪個正確?
5.用刻度測量某物體長度是2.375米,這把尺的最小刻度值是_____。
引言:由上題可知,這把刻度尺最小刻度是厘米,它只能準確到厘米,厘米的下一位就要估計,如果使用毫米刻度尺,可以準確到毫米,毫米的下一位也要估計,由此可見:
測量所能達到的準確程度是由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決定的在實際測量中,如測教室長,只要用厘米刻度尺,在測窗戶玻璃長,要用到毫米刻度尺(0.1mm),螺旋測微器(出示實物)(0.01mm),對不同測量對象,要選用不同的測量工具。
上面所在地字的是關于長度的測量,那物體面積又是如何測量呢?
1,規(guī)則形狀面積的測量。
正方形S=a2(a表示正方形邊長)
長方形S=ab(a、b分表示長寬)
教學過程
時
間
圓S=πR2(R表示圓的半徑)
單位及換算:
1米2=100分米21分米2=100厘米21厘米2=100毫米2
如果面積的形狀不規(guī)則呢?無法用刻度尺測,我們采用——方格法進行。
其要點是:
(1)方格與被測物面積相比,較小為宜,不能過大或過小
(2)被測物體占半格以上算一格不到半格舍去。
(3)S=格數(shù)×方格面積第______周第______課時累計課時______節(jié)
教學
內容
第二節(jié)長度的測量(第三課時)
第課時
時間
分配
講授
練習
教學
目標
認知目標:知道測量液體的體積方法。
技能目標:1.練習學會量筒的使用。
2.會用量筒測量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
重點
量筒的使用
難點
量筒的使用
教法
與
學法
演示講解討論相結合
教具
投影量筒量杯水小石塊細線
板
書
設
計
四.體積的測量
1.液體的測量——量筒或量杯(mlcm3)
2.使用量筒
前看——最小刻度值量程
使用時,一放:放平穩(wěn)二看:視線要與凹形液面最低處相平三讀:讀正確
3.規(guī)則
4.不規(guī)則
教學效果分析
作業(yè):課內:
課外:同步練習相應部分
教學過程
時
間
引言:前面分別學習了長度測量,面積測量的基本知識,下面學習體積的測量。
在實驗室里,測量液體的體積,常用量筒或量杯(出示實物,并投影)要求學習認真觀察:(1)刻度分布(2)最小刻度值(3)量積
量筒上刻度分布均勻。
量杯上刻度分布不均勻,從下往上看,刻度越高越密,如何使用量筒呢?
在使用前,首先要看清量程和最小刻度值各是多少?
在使用時:
(1)一放:把液體倒入量筒內,置水平桌面(支持面上)放平穩(wěn)。
(2)二看:視線要與凹形液面最低處相平。當視線以上往下看時,讀數(shù)偏大,當視線從下往上看時,讀數(shù)偏小。
(3)三讀:讀數(shù)正確并記錄。
規(guī)則形狀的物體的體積,小學已學過,大家回憶:
正方體:V=a3(a表示棱長)
長方體:V=abc
43
圓柱體:V=sh=πR2h(橫截面半徑)圓球體:V=πR3(R為球的半徑)
單位及換算:
1米3=1000分米3(升L)1分米3=1000厘米3(毫升ml)
1厘米3=1000毫米3
形狀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可以用量筒測量(投影):其測量過程如下:(1)在量筒里放入一定量的液體(水)測出水的體積,記錄為V0
(2)用細線系好物體,輕輕地放入水中,測出這是的總體積記錄為V1
(3)算出物體的體積V=V1-V0=37.0毫升-27.0毫升=10.0毫升第______周第______課時累計課時______節(jié)
教學
內容
第三節(jié)測量誤差
第課時
時間
分配
講授
練習
教學
目標
認識目標:1會區(qū)別測量誤差與測量錯誤
2.了解產生誤差的原因(客觀,主觀兩方面)
3.知道減小誤差的方法
重點
減小誤差方法——平均值法
難點
測量誤差與測量錯誤之別
教法
與
學法
講解討論相結合
教具
刻度尺(mm)投影
板
書
設
計
第三節(jié)測量的誤差
一.測量誤差與錯誤(1誤差2錯誤)
二.誤差產生的原因(1測量儀器2人)
三.減小誤差的方法(1使用儀器2改進方法3取平均值法)
教學效果分析
作業(yè):課內、作業(yè)本第三節(jié)
課外:同步練習第三節(jié)
教學過程
時
間
引課:
畫一線段,分別讓三位學生用同一刻度尺測量。
盡管用同一刻度尺,測量方法都正確,但測量結果不一樣這是為什么樣?這就是所要學習的測量誤差。
講解:一個物體的長度只有一個真實值,不同人所得測量值不完全相同?說明了:測量值同真實值之間存在的差異,叫誤差,且誤差總是存在著,是不能消除的,這與平常所說的錯誤是兩回事的。提出問題:
測量錯誤是怎樣形成的呢?它是可以避免的。
那么,測量誤差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1.誤差的產生與測量工具有關讓學生觀察自己二把刻度尺把結果一一列出,或變形或熱脹冷縮等。
2.誤差的產生跟測量人有關,上述問題,三人測量方法、刻度尺使用方法都對,每個人對估計值勤的估計時,有些可能偏大,有些可能偏聽偏信小,與真實值之間總一些差異,這樣就產生了誤碼率并,并且不能說哪能個同學測錯,則以下可知,誤差是不可避免的,而錯誤是可以避免,所以在測量過程中,我們要盡可能使真實值列接近于測量值,也就是要減小誤差,如何才能減小誤差呢?
減小誤差的方法:
1.使用更精密測量儀器。
如在長度測量中,用mm刻度尺比用cm刻度尺(在其它條件相同的條件下),誤差會小一些。
2.改進測量方法
用更先進,更科學院的實驗方法可減小誤差,如測目一地之間的距離。
3.用多次測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可以減誤差。平均值更接近于真實值。
教學過程
時
間
L1+L2+L3+……+Ln
L=
n
注意:平均值與測量值的數(shù)據(jù)單位寫法應一致,估計值的下一位用四舍五入的辦法進行。第______周第______課時累計課時______節(jié)
教學
內容
第四節(jié)質量的測量(第一課時)
第課時
時間
分配
講授
練習
教學
目標
認識目標:1了解質量概念及單位
2.理解質量是物質的一種屬性
重點
質量及單位
難點
理解質量是物質的一種屬性
教法
與
學法
講解討論相結合
教具
投影一些實物
板
書
設
計
一.質量
1.質量及單位
2.質量是物質屬性
教學效果分析
作業(yè):課內、作業(yè)本
課外:同步練習
教學過程
時
間
復習:
1.測量的誤差是指_____和______之間的差異,它總是____,所以在測量過程中,我們只能盡可能地____誤差。
2.在我們平常測量中,誤差產生的原因是(1)______(2)______有關。
3.在測量過程中,我們要減小誤差,通常采用以下方法有
(1)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最小刻度為毫米的刻度尺測量一物體,測量的四次記錄數(shù)據(jù)如下,其中正確的是()
A32cmB32.4cmC32.42cmD32.425cm
5.度測量中,估計值一般都是指______
A.測量工具的最小刻度值
B.測量工具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
C.毫米D.毫米以下一位
新課教學:
前面所學的是長度及體積的測量,下面學習另一種重要的量的測量——質量測量
一個大鐵球(物體)
鐵(物質)一個小鐵球(物體)
一個大鐵球比一個小鐵球含鐵多,也就是物體所含物質有多少?我們把物體含有物質的多少叫做質量。其在國際單位制中的單位理千克(kg),那么它又是如何規(guī)定的,平常所說的一公斤,二公斤就是1千克。
例舉1質量單位千克大小的大致概念除些外,還有:
教學過程
時
間
1千克=1000克1克=1000毫克
1噸=1000千克
提問:現(xiàn)將一鐵球壓成鐵兒童餅,什么度了,它的質量變了嗎?(B)如果把它溫度升高了?如果把它變成鐵蒸氣了?如果把它移到月球上呢?(C)所以說:物質的質量不隨形狀、狀態(tài)、溫度和位置的變化而改變是物質的一種屬性第______周第______課時累計課時______節(jié)
教學
內容
第四節(jié)質量的測量(第二課時)
第課時
時間
分配
講授
練習
教學
目標
認識目標:1結合實物使學生熟悉托盤天平的結構
3.通過演示使學生知道托盤天平的使用和維護、度愛護儀器習慣。
情感目標:培養(yǎng)嚴遣科學態(tài)
重點
托盤天平的使用
難點
托盤天平的使用
教法
與
學法
演示講解討論相結合
教具
投影托盤天平及砝碼小鐵塊
板
書
設
計
二.測量質量的工具
1.在實驗里,用托盤天平測質量
2.天平的使用(投影)(1)
(2)
(3)
3.天平小維護(投影)(1)
(2)
(3)
教學效果分析
作業(yè):課內:作業(yè)本課本
課外:同步練習
教學過程
時
間
提問復習:
1物體都是由______組成,物體含有物質的多少叫_____,質量的主單位是_______。
2.40千克的冰融化成水,則水的質量是_______,這說明
3.物體的質量不隨時________變化而變化,除此外,也不隨________的變化而改變
測長度用了什么工具呢?
現(xiàn)在實驗室常用的測質量工具的托盤天平。
一;構造
二,天平的使用。
1.把天平放在水平臺上,把游碼移到橫梁標尺左端的“0”刻線處。
2.調節(jié)橫梁的平衡螺母,使指針對準分度盤中央刻度線使橫梁平衡。
3.把被測物體放在左盤里,用鑷子向右盤里加減砝碼,并調節(jié)游碼在橫梁標尺上的位置,直到天平恢復平衡,被測物體的質量就是右盤里砝碼的總質量加上游碼所指示的質量值。
三.天平的維護
1.估計被測物體的質量,它的質量不能超過天平的稱量范圍(量程)
2.取放砝碼要使用鑷子,且要輕拿輕放,不能用手去摸天平托盤或拿砝碼,稱完,砝碼及時放回砝碼盒。
天平和砝碼要保持干燥,清潔,防止銹蝕,不可犯潮濕的物品或化學藥品直接放在天平托盤上。那么怎么測化學藥品和液體質量?測質量還有磅秤,由秤托盤秤,桿秤等。第______周第______課時累計課時______節(jié)
教學
內容
第五節(jié)時間的測量溫度的測量
第課時
時間
分配
講授
練習
教學
目標
認識目標:1區(qū)別時刻和時間間隔不同。
3.了解時間的單位落千丈3。了解測量時間的工具
4.了解溫度概念和溫度計的結構
重點
時刻和時間間隔的區(qū)別,溫度及溫度計
難點
時刻和時間間隔的區(qū)別,溫度及溫度計
教法
與
學法
講解討論相結合
教具
投影機械秒表等溫度計
板
書
設
計
第五節(jié)時間的測量
一.時間(時刻時間間隔)
二.時間單位:主單位秒
三.測量工具:鐘表秒表(專測時間間隔)
教學效果分析
作業(yè):課內:作業(yè)本課本
課外:同步練習
教學過程
學生活動
時
間
本節(jié)課來學習時間的測量,看:
在圖中,A點是2時,B點是8時,C瞇是14時,D點是22時,它們表示的是時刻,有了時刻的觀念,就可以使發(fā)生在不同的地方的兩件事,有一個共同的比較標準,知道哪些事發(fā)生在前哪件事發(fā)生在后。
圖中AB段表示從2時到8時表示的時間間隔6小時,BC段也是表示時間間隔6小時。
有了時間間隔的概念,我們就可以比較事物變化發(fā)展的快慢程度。
所以,平時所說的時間,有的是指時刻,有的是指時間間隔。
二,時間的單位:
在國際單位制中,時間主單位是秒。
1天=24小時1小時=60分鐘1分鐘=60秒
三.測量時間的工具
鐘表秒表等
鐘表指針或讀數(shù)顯示的是時刻,準確值達到秒,可以測時刻,也可以測時間間隔,秒表是專門用來測時間間隔的,可以達到0.1秒。
電子計時器,準確值可以達到0.01秒
提問:上節(jié)第一節(jié)課從7時55到8時40分,上課45分鐘,這三者分明指什么?第______周第______課時累計課時______節(jié)
教學
內容
第六節(jié)溫度計的使用
第課時
時間
分配
講授
練習
教學
目標
認知目標:1了解溫度計的使用方法
2.了解體溫計的結構特點和使用方法
技能目標:學會使用溫度計和體溫計
重點
溫度計使用方法
難點
體溫計的結構及使用
教法
與
學法
演示講解討論相結合
教具
溫度計(每組一支)體溫計水落石出燒杯等投影
板
書
設
計
第六節(jié).溫度的測量
一.溫度表示物體的冷熱程度,熱的物體溫度高,冷的物體溫度低。
二.溫度計與攝氏溫度
三.溫度計的使用方法
(1)注意量程
(2)接觸
(3)在被測物中讀數(shù)
(4)視線與液面相平
四.體溫計:
1.結構與溫度計的不同
2.使用方法與溫度計不同
教學效果分析
作業(yè):課內:作業(yè)本課本
課外:同步練習
教學過程
學生活動
時
間
一.溫度,表示物體的冷熱程度,熱的物體溫度高,冷的物體溫度低
二.溫度計與攝氏溫度
1.溫度計及原理:
測量物體的溫度——溫度計利用水銀,酒精等液體熱脹冷縮的性質制成的。
2.結構和刻度
底部(管的下端)是一下玻璃泡(放液體)中間一根很細(內徑小旦均勻)的玻璃管相通,管上標有攝氏度的刻度值(0C)規(guī)定:冰水混合物中溫度是00C,1標準大氣壓,沸水的溫度為100度在“0”和“100”之間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就是1攝氏度。
三.溫度計的使用
1.使用溫度計前要觀察溫度計的測量范圍(量程)不能測量超過溫度計量程的溫度。
2.測量時要使溫度計的玻璃泡跟被測物體充分接觸,如完全浸沒在液體中,不能與容器壁或底接觸。
3.測量物體溫度時,要等到溫度計里水銀面不再變化時再讀數(shù),讀數(shù)時不能將溫度計從被測物體中拿出讀數(shù)測室內空氣溫度時,手要握在溫度計的上端。
4.讀數(shù)時,眼睛應平視,且和液面相平,記錄數(shù)據(jù)時,注意溫度是在00C以上還是以下。
四.在測人體的溫度時,還要專門的測量工具——體溫計
1.結構:與溫度計的區(qū)別。
提問:討論:
溫度是根據(jù)什么原理制成?
溫度計的構造怎樣?
提出問題:
怎樣使用溫度計?
教學過程
學生活動
時
間
(1)體溫計玻璃泡容積大,而玻璃管內徑很細,當溫度有微小變化引起泡里的水銀作微小膨脹或縮小時,細管內的水銀術高度就發(fā)生顯著的變化。
(2)體溫計的刻度范圍在35-420C之間,能準確測量到0.10C.
(3)管子中間有一段特別細,當體溫計離開人體后,細管中的水銀會斷開,體溫計能離開人體后還能表示人體的溫度。
(4)體溫計上有一面是利用光的折射原理將水銀術放在的狀玻璃,只有轉動到觀察的最佳角度時才能準確讀數(shù)。
提問:體溫計與一般溫度之比較有何做優(yōu)點。
1.精確度提高0.10C
2.可離開被子測人而讀數(shù)第______周第______課時累計課時______節(jié)
教學
內容
第一節(jié)蝗蟲
第課時
時間
分配
講授
練習
教學
目標
認知目標:1了解蝗蟲的形態(tài)結構特征,樹立形態(tài)結構與生理功能相統(tǒng)一的基本觀點2.了解蝗蟲的繁殖和發(fā)育3.通過蝗災的介紹,初步了解人與自然關系,并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重點
蝗蟲的形態(tài)結構及生理功能
難點
復眼口器
教法
與
學法
討論法講授法
教具
投影模型掛圖
板
書
設
計
一.形態(tài)結構
頭部
身體分部
胸部體表
二.發(fā)育過程
一對觸角
一對復眼
三只單眼
口器
教學效果分析
作業(yè):課內:課本
課外:作業(yè)本,第一節(jié)蝗蟲
教學過程
學生活動
時
間
引言:
提問:自然界的物體可分為兩大類分別是什么?
跟人類了解最多的是又是什么生物呢?
今天開始,我們一起去游動物世界,首先學習蝗蟲。
提借數(shù)據(jù):世界蝗蟲一萬種以上,我國有4000多種,曾成為第一害蟲,那它有哪此獨特的結構呢?
一.蝗蟲的形態(tài)結構
蝗蟲成蟲大小,體色各異,有雌雄兩性,雌性成蟲體形略大,其身體可分為頭、胸、腹三部分,每部分由若干體節(jié)組成。
1.頭部:(已失去分節(jié)的現(xiàn)象)
一對觸角:在腹眼前方,呈多節(jié)的長鞭狀,有此其它功能。
一對復眼:由小眼組成,能辨認物體形狀大小和顏色。
三只單眼:只能感光
咀嚼式的口器:上唇、下唇、舌上顎:有節(jié)齒,節(jié)碎和咀嚼植物的莖、葉(感覺與攝食中心)
2.胸部:分前中后胸
兩對翅:會飛
三對分節(jié)的足:前兩對較小,可爬,后足發(fā)達,能跳躍。(運動中心)
3.腹部:兩側(包括中后胸)各有一排小孔叫氣門,是氣體出入身體的門戶與氣管連接。
呼吸、消化、繁殖的中心
生物體和非生物體
動物和植物
提問:復眼的功能是____
口器能不能進行呼吸?
教學過程
學生活動
時
間
4.體表:包著一層怪韌的外骨骼,對身體起保護作用,不能隨蟲生長而生長,要進行五次的蛻皮,幼蟲才能成繼續(xù)生長。
三.繁殖
五次
成蟲雌雄成蟲交尾,雄蝗蟲的精子與雄蝗蟲體內的卵(這一過程叫受精)在雄蟲體內,屬于體內受精,將受精卵產生向陽處的土里,每次幾十顆受精卵粘在一起,形成卵塊在適宜的條件下發(fā)良成幼蟲,其幼蟲又中若蟲,再形成成蟲,其過程是脫皮
越冬受精卵幼蟲夏蝗產交產
卵配卵
五次脫皮
秋蝗幼蟲受精卵第______周第______課時累計課時______節(jié)
教學
內容
第二節(jié)昆蟲(第一課時)
第課時
時間
分配
講授
練習
教學
目標
認知目標:掌握昆蟲的主要特征
重點
昆蟲的主要特征
難點
昆蟲的主要特征
教法
與
學法
講解
教具
投影標本
板
書
設
計
二.蝗蟲的繁殖
雌雄蝗蟲交配——受精卵(這一過程稱為受精)(體內受精)
體外
受精卵幼蟲
交發(fā)育
配五次蛻皮
成蟲
第二節(jié)昆蟲
一昆蟲的主要特征1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
2部有觸角1對復眼1對口器一個
3胸部有足三對,一般有翅兩對
教學效果分析
作業(yè):課內:作業(yè)本課本
課外:同步練習
教學過程
學生活動
時
間
復習:
1.到目前為止,人類已知大自然中的動物約有_____種,全世界蝗蟲共有______種,我國有______種。
2.昆蟲成蟲_____、______各異,分為_______兩性,且______性成蟲體形略大,其身體可分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每部分由_____組成。
3.蝗蟲頭部是________中心,有一對______一對______,三只_____其中___只能咸光,____由_____組成,能辨認物體的開頭大小,蝗蟲具有______式口器,其關鍵結構是________。
4.蝗蟲的胸部____是______中心,長有______會飛,有______的足,后足_____跳躍。
5.蝗蟲的腹部是______中心,在其兩側有_______,蝗蟲用_______進行呼吸。
6.蝗蟲體表包著一層_____對身體起________作用。而它在生長過程,要進行______真正原因是______。
7.指出圖中各部分的名稱。
新課教學:
蝗蟲是昆蟲,蝴蝶、蜜蜂、蟬、蟋蟀也是昆蟲,那么它們有哪些共同特征,下列我們采用觀察、討論、比較,最后歸納。
一.昆蟲的主要特征。
出示投影要求學生觀察、討論,列出提綱:
1.它們的身體可分幾部分?
教學過程
學生活動
時
間
2.頭部有無觸角,若有則有幾對?
3.頭部有復眼嗎?若有則有幾對?
4.胸部有幾對翅?有幾對足?
第______周第______課時
相關閱讀
七年級生物上冊《學會觀察》學案冀教版新版
七年級生物上冊《學會觀察》學案冀教版新版
1.1.2學會觀察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科學觀察的基本方法。
2.能夠說出顯微鏡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
3.說出觀察的一般步驟。
能力目標
1.能夠制作簡單的臨時裝片。
2.能夠熟練的使用顯微鏡。
情感目標
通過學習科學的觀察方法,養(yǎng)成科學嚴謹?shù)挠^察習慣。
二、教學重難點
顯微鏡的使用和注意事項
三、課時安排(1課時)
四、教具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實驗材料用具。課前培訓小組長。
五、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教師:春天,田野上、公園里、庭院中,到處都盛開著色彩絢麗的鮮花,校園里栽培的月季也悄悄地開放了,那么,我們應該怎樣觀察月季呢?
(二)新授
教師:出示觀察月季的方法步驟。
學生:按照教師的要求,觀察月季的形態(tài)結構特點。
教師:總結觀察的順序以及觀察的注意事項。
學生:反思自己的觀察活動。
教師:播放顯微鏡的使用的有關視頻。
學生:觀看視頻,了解顯微鏡的使用過程。
教師:示范顯微鏡的使用過程,強調使用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學生:二人一組,練習顯微鏡的使用。一人練習,另一人觀察,注意使用過程中的不當之處。
教師:強調鏡筒升降時,眼睛注視的位置以及粗、細準焦螺旋的使用;玻片的移動方向等應注意的問題,引導學生再一次觀察
學生:使用顯微鏡,體會教師強調的問題。
教師:收集學生練習使用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引導學生討論。例如:換用高倍鏡后,視野變暗了;換用高倍鏡后,視野中的物像不見了等
七、課下作業(yè)
完成互動訓練有關內容。
八:教學反思
本堂課學生學習積極性較高,學生二人一組的方式較為合適,一人操作顯微鏡一人觀察,完畢之后指出不當之處,二人輪流操作的效果比每人一臺顯微鏡的效果好。還有對于顯微鏡使用過程出現(xiàn)的問題,教師要注意收集,然后讓學生利用顯微鏡體會查找原因,這樣學生印象深刻,比教師講解學生背誦答案的效果要好得多。
觀察蝸牛
每個老師上課需要準備的東西是教案課件,大家在認真寫教案課件了。只有寫好教案課件計劃,未來工作才會更有干勁!你們會寫一段優(yōu)秀的教案課件嗎?小編特地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觀察蝸?!?,歡迎您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助益!
觀察蝸牛(案例)
觀察蝸牛(案例)
——《初中科學》浙江版第一冊第三章第一節(jié)
“大家快看屏幕,這些是什么?”老師邊展示幾組漂亮的蝸牛圖片邊問。
“蝸牛!”“蝸牛!”學生已陶醉在精美的畫面中,脫口說道。
“仔細想想,你在哪里見到過或捉到過蝸牛?”
“夏天,下過雨后的墻上,墻角邊?!薄奥放缘牟輩怖??!薄安莸乩??!薄皹湎?。”
“磚縫里。”……學生已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不斷地相互補充著。
“這說明蝸牛喜歡生活在什么樣的環(huán)境里?”“陰暗,潮濕的環(huán)境里?!睂W生順理成章地歸納出了結論。
“那我也想請大家說說就目前你對蝸牛的認識有哪些?”
“有殼!”“沒有骨頭,身體軟綿綿的,能縮進殼里去,也能從殼里伸出來!”“身上有粘液!”“頭上有四條伸出的角,我想大概是它的觸角,兩條長,兩條短!”“沒有腳,但它卻能爬行!”……看來學生已對蝸牛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
“真不錯,今天啊,老師已經(jīng)把蝸牛請進了我們的課堂,等一下我們再一起來觀察蝸牛,但為了使我們能更大、更清晰地看清蝸牛,我們還得使用一件工具,這是什么?”“放大鏡!”“以前用過嗎?”“用過的!”學生非常自信的回答著?!罢埓蠹矣梅糯箸R先觀察一下放在桌子的紙片上寫了什么字?”老師用2號字在每張紙片上印上了“觀察蝸?!彼膫€字,看來是別有用心的。大約過了10秒鐘左右,“觀察蝸牛!”“觀察蝸牛!”回答聲此起彼伏??磥韺W生對放大鏡地使用已經(jīng)不成問題了。
“現(xiàn)在,每組可以把蝸牛從燒杯內輕輕地取出來然后輕輕地放在玻璃板上用放大鏡從上到下仔細地觀察,它可是一條小生命呦,要小心!看看有沒有什么新的發(fā)現(xiàn)?”隨著老師輕柔地話語,學生們也不由自主地輕柔地呵護起手中的小生命來,仔細地觀察著,大約過了2分鐘,學生們是爭先恐后地發(fā)布著自己的最新發(fā)現(xiàn)。
“一對長觸角上各有1個小黑點,好像是眼珠,觸角似乎是透明的,好像是一條線,輕輕地觸碰它一下就縮進去似乎變成了一個黑疙瘩?!?br>
“你們組觀察得真仔細,表達也非常流利,‘似乎’兩字可以去掉?!崩蠋熃o予了充分的肯定。
“蝸牛在玻璃板上爬行時會留下痕跡!”“你們組觀察得也很仔細,這痕跡是什么?。俊薄笆俏伵7置诘恼骋?。”“對了,那蝸牛的身體就是在粘液中滑行?!崩蠋燀樦鴮W生的思路,不斷地啟發(fā)著。
“老師,我觀察到了口!”“你怎樣觀察到的?”“把玻璃板翻過來看就是了罷!”學生自豪地回答著。
“真不簡單,觀察得這么全面,我們觀察時就要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從前到后,有時還要從下到上,作細致地觀察!”
“老師,那腹部下面貼著玻璃板的白色的大概是足吧!”“你為什么這么認為?”“因為書上要求在圖中標出眼、觸角、口、足、殼等的位置,所以我就想到了足?!薄澳阋呀?jīng)學會了邊看書,邊從自己的實驗中來取證,真不錯!看來我也得把我的蝸牛給請出來了,跟大家見見面?!彪S著老師的話語,屏幕上出現(xiàn)了大蝸牛,要求學生指出殼、眼睛、觸角、口和足的位置。老師及時地作了小結,并提出了下一個探究的目標。
“我們在觀察任何一個生物體時,都要從這個生物體的外部特征著手,按照從上到下或從左到右或由前向后的順序仔細地觀察它。但如果又僅僅停留在外部形態(tài)特征的描述上我覺得是不夠的,還得作進一步探究,那么你還想了解有關蝸牛的什么情況呢?”老師及時了解學生的需要,隨時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
“蝸牛是怎樣孵化出來的?”“蝸牛喜歡吃什么?又是怎樣吃的?”“蝸牛的眼有沒有視覺功能?”“蝸牛的殼到底有什么用?”“蝸牛的糞便是怎么排出來的?”“蝸牛有沒有嗅覺,味覺、聽覺?”“為什么叫蝸牛?是不是它的勁很大?”“蝸牛為何要四處爬行?”“蝸牛的壽命?”“蝸牛之間是如何交流信息的?”“蝸牛是如何繁殖?”“蝸牛有幾種?”“蝸牛的營養(yǎng)價值如何?”……
“你提得真好!”“真有創(chuàng)意!”“我怎么沒想到!”……隨著老師的激勵性話語,學生越來越愛提問,問題的質量也越來越高了。但老師并不因為學生有那么多的問題而感到束手無策,反而顯得更鎮(zhèn)定了,因為這正是老師發(fā)揮主導作用的最佳時期。
“這些問題大家都提得太好了,都非常有價值。但我又在想,蝸牛對外界的一切交流或反應都是從它對外界的各種知覺開始的,那么,今天我們就先重點來探究蝸牛的幾種知覺,即蝸牛有無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及哪一部位的觸覺最靈敏?因為今天是第一次對生物體進行觀察,并且要求我們設計一些活動來觀察現(xiàn)象,然后根據(jù)觀察現(xiàn)象進行推理。所以老師想以蝸牛有無視覺為例來共同設計實驗并進行實驗:先讓蝸牛在燈光下爬行3分鐘,我建議采用手電筒的燈光,3分鐘的時間要學會準確估計,然后用書本或硬紙板遮在上面,讓蝸牛的一半身體處于陰影中?!耙话肷眢w”可以是身體的前半部分,也可以是身體的后半部分,也可以是整個身體的左半部分或右半部分,請予以實驗,看蝸牛是如何爬動?
學生們遵循著老師的建議,有條不紊地操縱著,記錄員們忙著記錄實驗結果,大約過了5分鐘,學生們的結論出來了,也顯得格外地興奮?!拔伵O蜿幇堤幣绖樱f明蝸牛有視覺,并且喜歡陰暗的環(huán)境?!?br>
有了第一次實驗的基礎,老師又對下面幾個實驗略作了一些要點式的講解?!疤骄课伵5挠|覺,可以用鉛筆頭或其它細小的物體,用同樣大小的力輕觸蝸牛的各部分如觸角、足、殼看蝸牛有無反應?當用同樣大小的力觸碰時,哪個部位最敏感?所以在這里建立假設時,一種假設為無觸覺,另一種假設為有觸覺,當有觸覺時,還可以進一步假設蝸牛各部分觸覺的敏感程度是否一樣。關于嗅覺實驗,我們有一點小的變動,你可以把酒精溶液或米醋和蔗糖溶液分別滴在爬行著的蝸牛的前面,看它的反應,但幾次實驗應分開做,避免不同因素之間的干擾,每做一次用干布擦凈。蝸牛的味覺實驗,我增設了蘋果片、梨片、香蕉片、大祘頭、生姜片,也是一個個地做。同樣,為了避免不同物質之間的干擾,每做一次也要干布擦凈。蝸牛的聽覺實驗,要注意發(fā)聲體距蝸牛0.5米處,可以拍手掌或敲物體?!?br>
為了確保時間和每一個實驗質量,老師在不同的小組間略作了一下分工,使每一小組確保一個重點實驗,有時間再選做其它實驗。大約過了7分鐘,老師組織各小組交流匯報。
匯報員紛紛從我們的問題是……,對此我們有一個假設:……我們設計了一個實驗:……,以下是我們實驗過程的記錄:……,我們的結論是:蝸牛有觸覺,或蝸牛有嗅覺,或蝸牛有味覺,或蝸牛有聽覺。匯報員們的流利的話語不時博得老師和同學的陣陣掌聲,這樣不但讓學生了解了科學探究的整個過程和方法,而且還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加強了學生間的交流與協(xié)作意識。
“大家在剛才的實驗中還有沒有什么新的發(fā)現(xiàn)?”一石驚起千層浪,老師的提問再次把課堂的氣氛掀到了最高點?!拔伵@S便時,翻過身爬行,利用摩擦,把糞便蹭掉。”“尾巴有很多用處,它從殼里出來是先出尾巴,后出頭。先出的尾巴粘住地面,站穩(wěn)后,再把殼立起來,由尾巴使勁一拱,就把殼背上去了?!薄拔伵3允澄飼r先吃一個角,再慢慢往里深入”?!拔伵0延|角先縮回去,頭再回去,尾巴回去后,把口封住,再捅它也不出來了?!薄?br>
“你們真不簡單,不但知道了實驗的方法還得出了結論,還有發(fā)現(xiàn)了那么多新的現(xiàn)象,我很佩服你們,那一開始我們同學提出的那么多問題中,有哪些問題是我們自己能解決的?”
……
同學們興奮地交流著。由于時間關系,對解決不了的問題老師分別提供了相應的方法:如蝸牛的種類,營養(yǎng)價值等問題,可以從書上或網(wǎng)上去查找。同時也告訴學生網(wǎng)上的內容很多,我們并不一定都能看懂,可能更多的內容需要在以后的學習或生活中不斷地去領悟。另一類問題,如蝸牛能拉多重物體?也可以自行設計實驗來解決。
“同學們,今天的課馬上就要結束了。想想看通過今天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又學到了哪些本領或方法?”
“觀察的方法,可直接觀察,也可借助工具觀察?!薄案兄粋€新的生物體,要從外部形態(tài)特征開始,然后通過一些干擾實驗的設計來探究它的各種器官的功能。”“按一定的順序去觀察,并且要有目的。”“觀察一定要仔細,一絲不茍,要耐心、細心!”“還要學會能夠從觀察到的現(xiàn)象來推知實驗的結果。”……
“對,今天這節(jié)課的主題就是觀察蝸牛(接近尾聲,老師才點題),重點是以蝸牛為代表掌握觀察的方法,以利于大家對蚯蚓,螞蟻等一些生物體的觀察。其實,我也要感謝大家,通過你們的參與讓我對蝸牛也有了一種全新的認識,那么這個蝸牛就作為小禮物獎勵給你們每個小組吧!不過我還有兩個要求:1、把它養(yǎng)好,比一比,哪一小組養(yǎng)得最好。2、繼續(xù)做一個有關蝸牛的探究實驗,探究的主題可以是剛才大家提出來的,但還沒來得及解決的問題,也可以是自己新生成的?也可以是從老師提供的課題中選一個(老師展示事先準備的一些相關小課題)?!?br>
同學們走出了教室,似乎卻又走進了更深入、更廣闊的生物世界。
觀察葉片的結構
為了促進學生掌握上課知識點,老師需要提前準備教案,大家在仔細規(guī)劃教案課件。將教案課件的工作計劃制定好,未來工作才會更有干勁!你們會寫一段優(yōu)秀的教案課件嗎?急您所急,小編為朋友們了收集和編輯了“觀察葉片的結構”,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觀察葉片的結構
葉的主要功能是進行光合作用和蒸騰作用。葉片的形狀一般都是扁平的。從橫切面觀察,可見葉片是由上下表皮和葉肉構成的。葉片的上下表皮一般為一層細胞,中間的葉肉部分為多層細胞。雙子葉植物的葉肉,其上半部為柵欄組織,下半部為海綿組織。柵欄組織細胞為長柱形,排列得較為緊密,細胞內的葉綠體較多。海綿組織由排列疏松、形狀不規(guī)則的細胞所構成,細胞內葉綠體較少,細胞間有較大的間隙。這種葉肉組織上下有別的葉稱為異面葉(或稱兩面葉)。禾谷類植物例如小麥的葉,其葉肉組織上下相同,稱為等面葉。
一、實驗準備
(一)材料:蠶豆葉。
(二)用品:顯微鏡、載玻片、蓋玻片、刀片、鑷子、培養(yǎng)皿、清水、滴瓶、體積分數(shù)為70%的酒精。
二、方法步驟
(一)蠶豆頁片的內部結構取蠶豆葉,做徒手切片(可用夾持物或不用夾持物)。如不用夾持物,可按下述方法操作。返回頁首
將蠶豆葉切成0.5cm左右寬的窄條,將窄條置于載玻片上(可將兩三片窄條握在一起),用左手食指尖壓緊葉片窄條,右手拇和食指捏著刀片,緊貼左手食指指尖向下拉切,如此多切幾刀,選擇其中理想的材料封片觀察。
在低倍鏡下可以看到葉片背、腹兩面的最外層為上、下表皮,其細胞排列緊密,外表面具有一層透明的角質層(上表皮的角質層更為明顯)。調節(jié)顯微鏡的焦距,在上下表皮上都可以觀察到氣孔(可以見到保衛(wèi)細胞的橫切面,其細胞稍小于表皮細胞),并且下表皮上的氣孔多于上表皮上的。蠶豆葉是異面葉,其葉肉有明顯的柵欄組織和海綿組織。緊靠上表皮的柵欄組織是由一至兩層形似柵欄的、長柱狀的細胞組成的(有些雙子葉植物的柵欄組織為一層細胞)。
柵欄組織的細胞內含有大量的葉綠體。如果切片較厚,有可能看不清細胞輪廓??蓪⑶衅糜隗w積分數(shù)為70%的酒精中,浸泡數(shù)分鐘,溶出葉綠體中的部分葉綠素,使葉肉顏色變淺,再封好切片,放在低倍鏡下觀察,這樣可以比較清楚地分辨出細胞的界限。緊靠下表皮的海綿組織是由幾層不規(guī)則的細胞所組成,細胞間具有較大的細胞間隙,以利于通氣。海綿組織細胞內的葉綠體較少。在葉肉內還可以觀察到無色的維管束(葉脈)。如果觀察到導管的縱切面(因為葉脈呈網(wǎng)狀,切片內常有導管的縱橫兩種切面),可以看到導管上的紋飾。葉脈中的木質部位于葉脈的上方,而韌皮部則位于葉脈的下方。由于韌皮部主要是由薄壁細胞組成的,所以不如導管形態(tài)明顯。用低倍鏡觀察后,可以換高倍鏡觀察葉片表皮中氣孔周圍保衛(wèi)細胞的橫切面。雙子葉植物葉片的下表皮含有的氣孔較多。
(二)蠶豆葉表皮的表面觀察
按照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臨時裝片的制片方法,撕取蠶豆葉下表皮,并制片觀察。在低倍顯微鏡下,可見下表皮相鄰細胞的邊緣呈波紋狀,彼此鑲嵌。觀察完表皮細胞后,找到氣孔器。換高倍顯微鏡仔細觀察氣孔器,可以見到它是由兩個半月形的細胞和中央的氣孔構成的。保衛(wèi)細胞內具有葉綠體,仔細調節(jié)顯微鏡的焦距,可以觀察到細胞核。
三、教學建議
(一)做葉片徒手切片的方法很多,除教材上提供的雙刀片并排切片法以外,本實驗所用左手食指尖壓緊葉片,右手持刀沿左手指甲切片的方法,也可將切片切得很薄。但是,在實驗前一定要向學生講清楚切片的要領,主要是左手食指的指甲朝下,盡可能與載玻片垂直,這樣不僅能切得薄,而且也避免切傷手指。
(二)制片時蓋玻片一定要注意輕放,以便保持葉片橫切面的位置不變。這樣在調節(jié)焦距后,就可以分辯出柵欄組織和海綿組織。
(三)本實驗采用蠶豆葉片作為實驗材料,是因為蠶豆葉片在不同的季節(jié)都較容易得到。如果季節(jié)合適,也可以組織學生采集校園中其他的雙子葉植物葉片進行實驗,但一定要采用一般的陽生葉。另外,要向學生講清楚,雖然都是雙子葉植物的葉片,但是其柵欄組織的細胞層次可能不同,最好教師多采集一些植物葉,預先觀察一下。
(四)撕取葉片表皮時,除按照教材中撕取洋蔥鱗片葉表皮的方法進行撕取外,也可以直接用手猛力撕取葉片的下表皮,扯開的葉片破損邊緣處,就有一部分很薄的透明的下表皮,可以切下來使用。無論采用哪種方法撕取,教師都要預先撕取,這樣才能指導學生撕好葉片的表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