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美術課的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1-10第16課三民主義的形成和發(fā)展教案。
一名合格的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習的趣味性,作為高中教師就需要提前準備好適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讓學生能夠在課堂積極的參與互動,幫助高中教師有計劃有步驟有質量的完成教學任務。你知道如何去寫好一份優(yōu)秀的高中教案呢?為了讓您在使用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第16課三民主義的形成和發(fā)展教案”,僅供您在工作和學習中參考。
第16課三民主義的形成和發(fā)展教案JaB88.com
(1)、知識與能力:了解20世紀初孫中山提出三民主義理論的過程及其主要內容。了解孫中山等資產階級革命家為實現(xiàn)三民主義而領導武裝起義,推翻清政府統(tǒng)治,建立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推行有利于發(fā)展經(jīng)濟、政治和文化教育的政策和法令,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基本史實。
(2)、過程與方法:教師應精選典型歷史事件,引導學生了解1905—1925年20年間孫中山提出、發(fā)展三民主義理論,為實現(xiàn)三民主義而不懈努力奮斗的歷史輪廓;啟發(fā)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及時評價學生學習表現(xiàn)。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民主義是孫中山在研究資產階級社會政治學說,并實地考察了西方社會后,提出了“振興中華”的藍圖,它在辛亥革命時期發(fā)揮了巨大的理論作用。
1、三民主義、新三民主義的內容;《臨時約法》的內容。
2、對三民主義、新三民主義的分析與評價。
〔問題探究〕
一、三民主義的提出背景和基本內容分別是什么?其在推動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中起了什么作用?
1、背景:①19世紀末,中國程度加深,加劇
②許多仁人志士提出的各種均失敗
③的初步發(fā)展
④孫中山上書改革碰壁,走上了用暴力推翻清朝反動統(tǒng)治的道路
2、提出
3、內容:“民族主義”(民族革命)
“民權主義”(政治革命)
“民生主義”(社會革命)
4、作用:①積極:三民主義是比較完整的綱領。它表達了資產階級在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國人民要求和的共同愿望,推動了運動的發(fā)展
②局限:三民主義沒有明確提出的要求,也沒有徹底的,這就決定了資產階級革命派不可能徹底完成的民主革命任務。
二、從思想論戰(zhàn)到“臨時約法”
1、思想論戰(zhàn)⑴背景
⑵內容
⑶影響
2、臨時約法
(1)頒布:年春
(2)內容:
(3)性質:
(4)意義:對建立、反對具有進步意義
3、捍衛(wèi)共和的斗爭:“二次革命”、“護國運動”和兩次“護法運動”。
〔問題探究〕
三、新三民主義提出的歷史背景、基本內容分別是什么?如何評價其歷史作用?
背景:①孫中山的挫折
②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使孫中山看到了希望
③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
④1924年國民黨“一大”召開,改組國民黨,確立“聯(lián)俄、聯(lián)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孫中山重新解釋三民主義。
內容:“民族主義”
“民權主義”
“民生主義”,改善農民和工人的生活狀況。
作用:①“聯(lián)俄、聯(lián)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義的核心②新三民主義成為國共兩黨和各革命階級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政治基礎,推動了國民革命運動的發(fā)展。
新舊三民主義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
三民主義新三民主義
提出背景:背景:
內容
實踐
評價
聯(lián)系都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前者是后者的基礎,后者是前者的揚棄和發(fā)展。
相關知識
第16課 三民主義的形成和發(fā)展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在教學時都會提前最好準備,高中教師要準備好教案為之后的教學做準備。教案可以讓學生能夠聽懂教師所講的內容,幫助高中教師掌握上課時的教學節(jié)奏。你知道如何去寫好一份優(yōu)秀的高中教案呢?為此,小編從網(wǎng)絡上為大家精心整理了《第16課 三民主義的形成和發(fā)展》,歡迎您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助益!
第16課 三民主義的形成和發(fā)展★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識記:三民主義的具體內容、《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新三民主義的內容;
(2)理解三民主義在推動中國資產階級革命過程中的作用;《臨時約法》的進步意義和辛亥革命的成??;
(3)比較新三民主義與中共民主革命綱領的異同;三民主義與辛亥革命成敗之間的關系。
2、過程與方法:
(1)學生自查資料,了解孫中山的一生革命活動。
(2)通過對比,使學生認識新舊三民主義的不同。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使學生認識到三民主義是當時最進步的思想,但不能領導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取得勝利。
(2)引導學生學習孫中山具有適應時代潮流和與時俱進的高貴品質。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三民主義、新三民主義的內容。
難點:對三民主義、新三民主義的分析與評價。
★教學建議:
本課教材主要從兩個方面向學生介紹了孫中山三民主義:三民主義的提出及影響、新三民主義的提出及影響。本課內容一方面表明三民主義的內容在不斷充實和發(fā)展;另一方面反映出先進中國人的救國探索不斷深入;同時還反映出孫中山能夠順應時代發(fā)展的潮流,具有崇高的人格品質。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自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來,先進的中國人為挽救民族危機提出了許多救國主張。地主階級洋務派提出了“師夷長技以自強”的主張,以康有為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維新派提出了實行“君主立憲”的主張,但他們都不主張從根本上改變中國的封建統(tǒng)治,而封建統(tǒng)治的腐朽是導致中國近代民族危機的根源,因此,洋務派和資產階級維新派的社會實踐都以失敗而告終。歷史的發(fā)展證明,要挽救民族危亡,就必須創(chuàng)立革命的理論,并在它的指導下用暴力推翻封建統(tǒng)治。這一歷史任務的承擔者就是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
第16課 三民主義的形成和發(fā)展
一、三民主義的提出:
1、背景:-------時代呼喚革命的理論
(1)各種救國方案屢屢失敗:如洋務運動破產、維新變法失敗等。
(2)中華民族危機不斷加深:19世紀末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熱潮。出示教材P78《時局圖》。
2、孫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動:
(1)上書改革:1894年,孫中山在康有為變法思想的影響下北上天津,上書李鴻章,提出“人盡其才,地盡其利,物盡其用,貨暢其流”的改革綱領,但是遭到了李鴻章的冷遇。從此,孫中山放棄了改良思想和行醫(yī)職業(yè),堅定地走上了革命道路。
(2)成立團體:(1894年興中會檀香山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
1894年,孫中山在美國檀香山創(chuàng)立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興中會。提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chuàng)立合眾政府”的革命主張,這是資產階級革命派提出的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最早方案。
(3)發(fā)動起義:1895年(第一次)廣州起義
1895年,興中會準備在廣州發(fā)動起義,由于內部步調不一致,喪失了時機,再加上叛徒告密,起義未發(fā)動就被鎮(zhèn)壓。清朝政府大肆捕殺革命黨人,陸?zhàn)〇|被殺,孫中山遭到通緝,被迫流亡海外,后孫經(jīng)日本去歐美進行考察。通過考察,他始知徒致國家富強,民權發(fā)達,如歐美列強者,猶未能登斯民于極樂之鄉(xiāng)也;是以歐洲志士,猶有社會革命之運動也,予欲為一勞永逸之計,乃采取民生主義,以與民族、民權問題同時解決”,這就形成了三民主義的雛形。
(4)組建政黨:(1905年中國同盟會日本東京資產階級政黨)
中國同盟會于1905年8月20日在日本東京成立。其前身是華興會和興中會,除此之外還有科學補習所等多個組織參加。中國同盟會的根本政治要求是孫中山提出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chuàng)立民國,平均地權”十六字綱領。其機關刊物是《民報》。孫中山為其總理,黃興為副總理。同盟會是第一個全國性的統(tǒng)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的民主革命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從此革命風潮一日千丈,其進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矣。”
3、三民主義的基本內容及評價:
(1)內容:孫中山在《民報發(fā)刊詞》把同盟會的綱領進一步闡發(fā)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
民族主義的基本內容就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的統(tǒng)治。面對中國人在西方列強侵略面前所表現(xiàn)出的渾渾噩噩、萎靡不振的狀況,孫中山將民族問題作為三民主義的首要問題提出來,開創(chuàng)了近代思想文化運動的更高的奮斗目標。但是,民族主義沒有正面提出明確的反帝主張。在革命派看來,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是由于中國的積弱,只要推翻清政府使中國振作起來,帝國主義各國就會與中國平等相待,并且可能會贊助中國革命,甚至幻想以承認帝國主義各國在中國的既得利益和特權,來換取帝國主義的支持和承認,這不能不說是資產階級軟弱性和妥協(xié)性的表現(xiàn)。
以“創(chuàng)立民國”為內涵的民權主義,是三民主義學說的核心部分,其基本含義就是進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民權主義從理論上解決了當時革命派迫切需要解決的奪取政權與建立政權的問題。民權主義反映了中國人民反對封建專制統(tǒng)治的愿望,對促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起了推動作用。但是,民權主義的矛頭主要指向皇帝和封建貴族,并沒有把地主階級作為整個封建統(tǒng)治階級來反對,反而對漢族地主階級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這就為漢族的舊官僚、地主、軍閥混入革命陣營以可乘之機。
以“平均地權”為核心內容的民生主義,是孫中山三民主義中最具有特色的部分,是他的“社會革命”綱領。孫中山認為,在民族、民權革命成功之后,實行民生主義,就可以預防西方社會的弊端。通過平均地權實現(xiàn)土地國有,是孫中山設計的解決土地問題的方案,這一方案具有明顯的資本主義性質,但它不能徹底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徹底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的革命斗爭自然也就缺乏堅實的群眾基礎。
※三民主義內在的關系
三民主義中民族、民權、民生三者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響。第一,三民主義是孫中山對同盟會政治綱領的展開表述;第二,在三民主義中,民權主義是核心,目標是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它是民主革命的首要任務,民族主義是前提,民生主義是補充和發(fā)展。
(2)評價:
進步性:①它是孫中山受到美國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思想啟迪,實地考察西方政治制度、經(jīng)濟生活,和社會現(xiàn)狀后提出的民主革命綱領,涉及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會革命,三大方面是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
②它表達了資產階級在政治上和經(jīng)濟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國人民要求民族獨立和民主權利的共同愿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論指導。
局限性:三民主義沒有提出明確的反帝口號,沒有徹底的土地革命綱領,將滿洲貴族稱為韃虜具有狹隘的民族主義傾向。這就決定了資產階級革命派不可能徹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務。
二、三民主義的實踐
三民主義是孫中山進行革命的政治綱領,他力圖通過民族、政治、社會三大革命打通中國走向近代化的道路,挽救沉淪在即的民族和國家。具體表現(xiàn)為:
1、領導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fā)。1912年2月12日,清朝統(tǒng)治壽終正寢,統(tǒng)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
制制度被推翻,這是孫中山三民主義實踐取得的最大成果。
2、頒布《臨時約法》,維護民主共和:
1912年3月11日,孫中山在南京以臨時大總統(tǒng)名義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約法是中華民國當時的最高法律,它體現(xiàn)了資產階級革命“主權在民”的政治原則,它還按照資產階級三權分立原則,規(guī)定了中央制度。為防止袁世凱今后擅自篡改《臨時約法》,特地在附則中規(guī)定,修改約法,必須“參議院議員三分之二以上或臨時大總統(tǒng)之提議,經(jīng)參議員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員四分之三以上之可決”。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民主憲法,它對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制度、反對封建專制制度具有進步意義,大大推動了中國民主化的進程。
3、捍衛(wèi)民主共和的斗爭:
由于三民主義自身具有局限性,在它指導下的資產階級一系列的斗爭都無法取得徹底的勝利,三民主義不能指導中國革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護國運動、兩次護法戰(zhàn)爭的結局都深刻地說明了這一點。
三、舊三民主義發(fā)展為新三民主義:
1、孫中山將舊三民主義發(fā)展為新三民主義的原因:
(1)資產階級革命活動的歷史教訓: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二次革命、兩次護法運動的失敗等,說明兩點:一是同盟會和國民黨組織渙散,需要重組;二是建立革命聯(lián)盟。
(2)蘇俄和中共對孫中山的幫助:早在1921年馬林同孫中山會晤時就建議孫中山改組國民黨,創(chuàng)辦軍官學校,同中國共產黨合作。1922年6月,中國共產黨發(fā)表對時局的主張,明確指出:中國現(xiàn)在的各政黨,只有國民黨是革命的民主派,并提出共產黨同國民黨共同建立民主主義的聯(lián)合戰(zhàn)線的主張。同年8月中共中央在杭州西湖召開會議。馬林傳達了共產國際關于國共合作、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以實現(xiàn)民主聯(lián)合戰(zhàn)線的建議。1923年中共三大正式?jīng)Q定同孫中三領導的國民黨合作,建立革命統(tǒng)一戰(zhàn)線。孫中山不顧國民黨頑固分子的反對,接受了共產國際和中共的幫助,并贊同依照民主原則改組國民黨。隨后,陳獨秀、李大釗、蔡和森、張國表、張?zhí)椎戎泄仓醒腩I導人相繼加入國民黨,并開始幫助孫中山改組國民黨。
(3)孫中山本身具有的與時俱進的精神。
2、新三民主義的內容、影響及評價:
(1)中國國民黨一大的召開:
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孫中山、廖仲愷、蔣介石等一批國民黨高層和李大釗、毛澤東、周恩來等一批共產黨高層共一百五十六人參加了會議。孫中山以總理的身份任大會主席。
大會通過了《中國國民黨全國代表大會宣言》,接受中國共產黨的反帝反封建主張,把“舊三民主義”發(fā)展成為“新三民主義”,此外,大會討論了國民黨改組問題,同意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國民黨“一大”標志著國共一次合作的實現(xiàn),標志著國民大革命的興起。
(2)新三民主義的內容:
①新民族主義強調兩個方面,一是中國境內各民族一律平等,一是中國民族自求解放.這種民族主義不同于過去那種單純反清排滿的民族主義,而是一種新的反對帝國主義的民族主義;
②新民權主義主張兩個方面,一是主張國家權利“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數(shù)人所得而私也”;二是剝奪“賣國罔民,以效忠于帝國主義及軍閥者”的政治權利,實行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專政??梢娦旅駲嘀髁x不同于舊民權主義只是建立資產階級專政的民主共和國,主張自由、平等、博愛、“天賦人權”的空洞口號,而是主張民權不為資產階級所專有,而為人民所共有;
③新民生主義也強調兩條原則,一是平均地權,二是節(jié)制資本。平均地權,舊三民主義早已提出,但內容空泛。新民生主義指出,將私人所有土地,由地主估價呈報政府,政府照價征稅,或收買,征收;對“農民之缺乏田地淪為佃戶者,國家當給以土地,資其耕作”,這就給平均地權注入了新的內容。不久,孫中山又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號。節(jié)制資本是指:凡本國人及外國人之企業(yè),或有獨占的性質,或規(guī)模過大為私人之力所不能辦者,由國家經(jīng)營,使私有資本制度不能操縱國計民生。對于工人,則由國家制定勞工法,以改良其生活,把民生主義和扶助農工政策結合起來。
(3)新三民主義與中共民主革命綱領若干原則基本一致-----兩黨合作的政治基礎
(4)二者的原則區(qū)別(中共民革綱領中有徹底實現(xiàn)人民權力、八小時工作制和徹底的土地革命綱領;民主革命階段之后還有一個社會主義階段,實現(xiàn)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的最高革命綱領。新三民主義沒有這些內容。)
(5)新三民主義地提出意味著孫中三確立了三大政策(聯(lián)俄、聯(lián)共、扶助農工)
(6)新三民主義與三大政策的關系(新三民主義是綱領是目標;三大政策則是實現(xiàn)綱領目標的方法手段,有綱領目標無正確的方法手段綱領目標就無法實現(xiàn)。正如毛所講新三民主義是聯(lián)俄、聯(lián)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義,沒有三大政策或三大政策缺一在新時期中就都是偽三民主義或半三民主義。)
(7)影響見教材最后一段
★小結:孫中山一生的兩次轉變
A19世紀末20世紀初,放棄資產階級改良走革命道路,提出指導革命的三民主義。
B20世紀20年代,改三民主義為新三民主義,完成國共合作,實現(xiàn)其一生最偉大的轉變。
★作業(yè):三民主義的內容及評價
第16課三民主義的形成和發(fā)展
第16課三民主義的形成和發(fā)展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識記三民主義的基本內容
2、理解三民主義在推動中國資產階級革命過程中的作用
二、過程與方法
1、學生自查資料,了解孫中山的一生革命活動
2、通過對比,使學生認識新舊三民主義的不同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三民主義是當時最進步的思想
2、孫中山具有適應時代潮流與時俱進的高貴品質
重點難點
1、三民主義、新三民主義的內容;《臨時約法》的內容。
2、對三民主義、新三民主義的分析與評價。
教學方法:比較法、資料收集法
教學過程
導課
1、單元引言:投影三次歷史巨變
2、出示圖片,緬懷孫中山。通過談話法引導學生閱讀理解引言內容。
3、圖片為我們展示了孫中山先生的一生主要活動,你知道孫中山在民主革命過程中領導的重大革命運動是什么?
4、三民主義是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你知道孫中山先生為什么要創(chuàng)立三民主義的理論?
新課
一、三民主義的提出”。
1、背景:師生交流看書。教師點時代呼喚革命的理論。
2、提出:學生看書列舉:中國同盟會綱領《民報發(fā)刊詞》
3、內容:學生看書解釋,教師投影內容
4、從內容中分析三民主義的進步意義(提一下局限性)
二、三民主義的實踐
用談話法與學生交流,回憶列舉辛亥革命、《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及捍衛(wèi)共和的重大事件。
過渡:實踐證明在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走西方的老路是行不通的。孫中山?jīng)]有放棄----實現(xiàn)了他一生當中的有一次重要的飛躍。將舊三民主義發(fā)展為新三民主義
四、舊三民主義發(fā)展為新三民主義
中心問題探索
1、新三民主義比舊三民主義增加了哪些內容?這些新的內容反映出孫中山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一大)
對新三民主義的內容,教師可將內容做成表格形式,指導學生結合投影閱讀教材文字內容,并自己理解新三民主義的內容。
2、孫中山將舊三民主義發(fā)展為新三民主義的原因
引導學生從三民主義指導下的資產階級革命活動結局的歷史教訓、蘇俄和中共對孫中山的幫助、孫中山本身具有的與時俱進的精神等三個角度進行分析。
3、新三民主義影響及評價
新三民主義是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它的提出,推動了國民大革命的發(fā)展,形成了以北伐戰(zhàn)爭為主要標志的大革命高潮的迅速到來。關于新三民主義的影響,引導學生理解兩個問題。問題一、新三民主義為什么會成為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問題二、新三民主義同國民大革命的迅速發(fā)展之間有何內在聯(lián)系?
對新三民主義的認識和評價是本部分內容的難點。建議教師處理好二個角度:一、進步意義:新三民主義的提出標志著孫中山實現(xiàn)了一生中最偉大的轉變;新三民主義同中共的民主革命綱領在若干基本原則上是一致的,是國共兩黨的合作的政治基礎,推動了國民大革命的發(fā)展和高漲。二、局限性:新三民主義在理論上、綱領上仍然沒有超出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范疇。
小結:以問題代替小結
1、了解三民主義的基本內容
2、認識其在推動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3、孫中山一生中兩次轉變,孫中山先生的這兩次轉變說明了什么?
我們應向孫中山先生學習什么?
第16課三民主義的形成和發(fā)展教案(集體備課)
第16課三民主義的形成和發(fā)展教案(集體備課)
三民主義的形成和發(fā)展
課程標準:了解孫中山三民主義的基本內容,認識其在推動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三民主義提出的背景、主要內容及評價;新三民主義提出的背景、主要內容及評價。
過程與方法:通過指導學生閱讀有關新舊三民主義的材料,培養(yǎng)學生閱讀材料的能力;通過比較新舊三民主義,培養(yǎng)學生比較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新舊三民主義都是時代的產物,都是當時的先進思想;三民主義不能指導中國民主革命取得徹底勝利;孫中山先生具有與時俱進的偉大品質。
重點、難點:
重點:三民主義的基本內容及其在推動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程中的歷史作用;新三民主義的主要內容及其歷史意義。
難點:如何理解新舊三民主義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認識新三民主義的進步性。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國慶佳節(jié),剛剛過去,天安門廣場上孫中山先生的畫像,與天安門城樓上毛澤東的畫像遙遙相對,然而,這常規(guī)的舉措再次引發(fā)網(wǎng)上爭議,導入新課。
新課教學:
根據(jù)課標確定本節(jié)課的重點應該是三民主義的內容及其在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時代的呼喚——三民主義的提出
結合視頻材料,讓學生探究近代中國先進中國人的探索主張及其實踐的結局。
學生回答:魏源等人“師夷長技以制夷”;洋務派的“中體西用”;資產階級維新派的“君主立憲”。結局都失敗了。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孫中山等人在日本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提出了16字綱領: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chuàng)立民國,平均地權。后來,闡發(fā)為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
三民主義的內容,讓學生結合材料探究問題。
材料一:滿洲政府窮兇極惡,今義師所指,覆彼政府,還我主權……
——《孫中山選集》
問題:民族主義反對的對象是誰?有何局限?
材料二: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國民政府,……敢有帝制自為者,天下共擊之?!锻藭浴?br> 問題:為什么說民權主義是三民主義的核心?
材料三:核定天下地價。其現(xiàn)有之地價,仍屬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會改良進步之增價,則歸于國家,為國民所共享?!锻藭浴?br> 問題一:平均地權是平分土地嗎?為什么要平均地權?
問題二:當今社會房價飛漲,有人豪宅數(shù)棟,有人沒有立錐之地,你能從民生主義中汲取解決良策嗎?
問題三:民生主義滿足農民的迫切愿望了嗎?這會對革命造成怎樣的影響?
歷史的豐碑——三民主義的實踐
學生結合視頻材料探究三民主義對中國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展示辛亥革命的果實被袁世凱竊取后,孫中山為捍衛(wèi)共和而進行的斗爭,讓學生受到情感教育。
思想的創(chuàng)新——三民主義的發(fā)展
孫中山與時俱進,在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召開了“國民黨一大”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把舊三民主義發(fā)展為新三民主義。
新三民主義“新”在什么地方?讓學生結合下列材料探究這個問題。
民族主義:
所有中國前此與各國締結之條約,皆繼續(xù)有效。
—《中國同盟會革命方略》
“非排除擾亂中國之外國勢力,中國之統(tǒng)一和平乃決不可能。”
—1924年孫中山演說
民權主義:
中華民國主權屬于全體國民,……建立資產階級共和政府。
—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給一切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的個人及團體以自由權利。
—1924年《國民黨一大宣言》
民生主義:
平均地權——平均地權,節(jié)制資本,耕者有其田
精神的傳承——三民主義的光芒
學生先看一段孫中山的視頻,然后汲取孫中山的精神,探討自己的人生之路。
小結:
學生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進行展示,然后老師進行升華總結。
三民主義的形成和發(fā)展教案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識記三民主義的基本內容
2、理解三民主義在推動中國資產階級革命過程中的作用
二、過程與方法
1、學生自查資料,了解孫中山的一生革命活動
2、通過對比,使學生認識新舊三民主義的不同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三民主義是當時最進步的思想
2、孫中山具有適應時代潮流與時俱進的高貴品質
重點難點
1、三民主義、新三民主義的內容;《臨時約法》的內容。
2、對三民主義、新三民主義的分析與評價。
教學方法:比較法、資料收集法
教學過程
導課
1、單元引言:投影三次歷史巨變
2、出示圖片,緬懷孫中山。通過談話法引導學生閱讀理解引言內容。
3、圖片為我們展示了孫中山先生的一生主要活動,你知道孫中山在民主革命過程中領導的重大革命運動是什么?
4、三民主義是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你知道孫中山先生為什么要創(chuàng)立三民主義的理論?
新課
一、三民主義的提出”。
1、背景:師生交流看書。教師點時代呼喚革命的理論。
2、提出:學生看書列舉:中國同盟會綱領《民報發(fā)刊詞》
3、內容:學生看書解釋,教師投影內容
4、從內容中分析三民主義的進步意義(提一下局限性)
二、三民主義的實踐
用談話法與學生交流,回憶列舉辛亥革命、《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及捍衛(wèi)共和的重大事件。
過渡:實踐證明在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走西方的老路是行不通的。孫中山?jīng)]有放棄----實現(xiàn)了他一生當中的有一次重要的飛躍。將舊三民主義發(fā)展為新三民主義
四、舊三民主義發(fā)展為新三民主義
中心問題探索
1、新三民主義比舊三民主義增加了哪些內容?這些新的內容反映出孫中山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一大)
對新三民主義的內容,教師可將內容做成表格形式,指導學生結合投影閱讀教材文字內容,并自己理解新三民主義的內容。
2、孫中山將舊三民主義發(fā)展為新三民主義的原因
引導學生從三民主義指導下的資產階級革命活動結局的歷史教訓、蘇俄和中共對孫中山的幫助、孫中山本身具有的與時俱進的精神等三個角度進行分析。
3、新三民主義影響及評價
新三民主義是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它的提出,推動了國民大革命的發(fā)展,形成了以北伐戰(zhàn)爭為主要標志的大革命高潮的迅速到來。關于新三民主義的影響,引導學生理解兩個問題。問題一、新三民主義為什么會成為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問題二、新三民主義同國民大革命的迅速發(fā)展之間有何內在聯(lián)系?
對新三民主義的認識和評價是本部分內容的難點。建議教師處理好二個角度:一、進步意義:新三民主義的提出標志著孫中山實現(xiàn)了一生中最偉大的轉變;新三民主義同中共的民主革命綱領在若干基本原則上是一致的,是國共兩黨的合作的政治基礎,推動了國民大革命的發(fā)展和高漲。二、局限性:新三民主義在理論上、綱領上仍然沒有超出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范疇。
小結:以問題代替小結
1、了解三民主義的基本內容
2、認識其在推動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3、孫中山一生中兩次轉變,孫中山先生的這兩次轉變說明了什么?
我們應向孫中山先生學習什么?
教學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