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湘教版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03-10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亞洲及歐洲》第二課時教案分析。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亞洲及歐洲》第二課時教案分析
第2課時
(課堂導入)
我們現(xiàn)在是北京時間上午11點的時候,那么現(xiàn)在美國應該是什么時間呢?
為什么會有這種不同呢?這與什么有關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下世界上的時間?
指導學生讀圖1-2世界時區(qū)圖并通過自制的時鐘模型演示6城市的區(qū)時,以北京(東八區(qū))正午12點為準。也可用數(shù)軸圖表示學生回答:晚上。
(講授新課)
板書二、學會換算不同地點的時間
1.地方時
講述把太陽位置最高的時候定為當?shù)氐?2點,并依此推定一天的時間。這就是地方時間,簡稱世界時。
板書2.時區(qū)及換算
講述全球一共劃分成24個時區(qū),每一個時區(qū)跨15度經(jīng)度。
其中零時區(qū)(也叫中時區(qū)),從西經(jīng)7.5度~東經(jīng)7.5度。
東十二區(qū)和西十二區(qū)和為一個時區(qū),稱東西十二區(qū)。
依據(jù)數(shù)軸圖示法討論、完成課文中的思考題。
閱讀材料:學會換算不同地點的時間
學生小組討論:
1.為什么會產(chǎn)生“地方時”?
2.時區(qū)是怎樣劃分的?
3.什么是“區(qū)時”?
4.我國采用的是哪個時區(qū)的區(qū)時?
5.地球上“今天”與“昨天”的分界線在哪里?
板書3.北京時間
講述北京時間即為東八區(qū)的區(qū)時。
板書4.國際日期變更線
講述為了避免日期上的混亂,國際上規(guī)定大致以180度經(jīng)線,作為國際日期變更線。自西向東越過國際日期變更線。日期要減去一天。
練習請同學們讀圖1-3,完成練習題1、2。
(課堂總結)
本節(jié)課學習世界時區(qū)的知識,學生的掌握情況不是很好。作為初一的學生,對于時區(qū),國際日期變更線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難。在教學中,要用比喻的方法,做出形象的比喻,使學生形成較深的印象,并且加深理解能力。
板書設計
二、學會換算不同地點的時間
1.地方時
2.時區(qū)及換算
3.北京時間
4.國際日期變更線(WWw.Zw5000.Com 作文5000網(wǎng))
擴展閱讀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南亞》第二課時教案分析
老師會對課本中的主要教學內(nèi)容整理到教案課件中,到寫教案課件的時候了。將教案課件的工作計劃制定好,才能夠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標性!你們清楚有哪些教案課件范文呢?為滿足您的需求,小編特地編輯了“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南亞》第二課時教案分析”,歡迎閱讀,希望您能夠喜歡并分享!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南亞》第二課時教案分析
課時安排:第2課時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了解南亞的熱帶季風氣候的特點,學會分析西南季風對降水以及農(nóng)業(yè)的影響。
⑵了解南亞的主要農(nóng)作物的種類、分布及與自然條件的關系。
⑶了解南亞是世界上人口密集地區(qū)之一,印度是南亞最大的國家、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國。⑷了解南亞的工業(yè)發(fā)展概況,印度的主要工業(yè)部門及電腦軟件業(yè)的發(fā)展概況。
2.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從課外書籍上獲取地理知識的能力。
3.教育目標:了解南亞是人類古代文明中心之一,也是佛教、印度教的發(fā)源地,以及宗教對南亞各國的影響。
教學重點:了解南亞的熱帶季風氣候的特點,學會分析西南季風對降水以及農(nóng)業(yè)的影響。了解南亞是人類古代文明中心之一,也是佛教、印度教的發(fā)源地,及宗教對南亞各國的影響。
教學難點:了解南亞的熱帶季風氣候的特點,學會分析西南季風對降水以及農(nóng)業(yè)的影響。
教學方法:綜合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創(chuàng)設情境法、自學指導法
教學用具:教學掛圖、板圖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上節(jié)課主要內(nèi)容。
請同學說說南亞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學生回憶,并回答問題。)
一.導入新課:
從《西游記》中我們看到唐僧取經(jīng)的天竺氣候是怎樣的?
學生討論回答。
二.講述新課:
㈣氣候特征
指導學生熟悉解題思路。從緯度位置入手,探討南亞地區(qū)可能的氣候類型。
逐月降水量圖指導學生按照(最高氣溫、最低氣溫、年溫差、年降水量、降水季節(jié)差異)的方法分析氣候統(tǒng)計圖。
根據(jù)地圖冊第8頁觀察南亞的主要氣候類型
利用書44頁的活動分析南亞地區(qū)雨季降水多的原因(鼓勵學生積極大膽思考。)——西南季風從印度洋吹向陸地,給南亞陸地帶來充足的水分;以及雨季時東北部和西南沿海地區(qū)降水特別多的原因——分別位于喜馬拉雅山脈和西高止山脈的迎風坡,在西南季風的影響下地形雨特別多。
通過板書及一連串的問題啟發(fā)學生。分析并得出結論——屬于熱帶季風氣候。板書總結。
1.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西北部有少量熱帶沙漠氣候,南部有少量熱帶草原氣候。
2.一年分三季
濕季——雨季6~10月份西南季風
干季——涼季11月~次年2月東北季風
熱季——3~5月份
簡單介紹南亞的農(nóng)作物及分布:簡單介紹農(nóng)作物與自然環(huán)境的聯(lián)系
水稻——印度東北部、孟加拉國西部和印度半島西部沿海地區(qū)
小麥——西北部干旱少雨地帶
黃麻——恒河下游地區(qū)
棉花——德干高原西部
以“玄奘取經(jīng)”和“印度的?!币约吧邽榍腥朦c,吸引學生提高興趣
⑸宗教與社會(各宗教在南亞的主要分布國家以學生自學的形式獨立解決問題。)
1.南亞是世界人口分布密集的地區(qū)之一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人口超過一億
利用新聞(如火車出軌事件、沉船事件等)使學生理解南亞的人口密度較大,人口素質一般,科技水平欠發(fā)達,安全隱患較多?;貞浬蠈W期所學的知識,分別列出世界人口前10位的國家
2.南亞8國都是發(fā)展中國家其中印度最發(fā)達電腦軟件占據(jù)重要地位
3.南亞是世界古文明發(fā)源地,是佛教、印度教的發(fā)源地
佛教——斯里蘭卡、錫金、不丹
印度教——印度、尼泊爾
伊斯蘭教—巴基斯坦、孟加拉國、馬爾代夫
二、作業(yè):目標檢測上的題目
教學后記:本節(jié)課通過對亞洲南亞的學習,主要讓學生學會怎樣分析一個地區(qū)的主要特征。培養(yǎng)學生的自己進行總結的能力。課堂上,應該多讓學生思考、講。多加練習。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亞洲及歐洲》第六課時教案分析
教案課件是老師上課中很重要的一個課件,大家正在計劃自己的教案課件了。各行各業(yè)都在開始準備新的教案課件工作計劃了,未來工作才會更有干勁!你們知道多少范文適合教案課件?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亞洲及歐洲》第六課時教案分析”,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亞洲及歐洲》第六課時教案分析
第6課時
(課堂導入)
放一段錄像資料,反映亞洲人種、民族的特色,用人口攢動的亞洲東部或歐洲的繁華的街景以及青藏高原無人區(qū)等具有人口分布特色的景觀,有這些資料引入亞洲的人口。
(講授新課)
板書六、亞洲的人口與國家
指導學生讀圖1-14,亞歐人口密度圖,回答人口分布的特點。
板書1.人口最多的大洲
學生看書回答問題。列舉。
講述亞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2000年總人口達36.72億,約占世界總人口的60%,超過1億人口的國家占十分之六)
亞洲有6個國家人口超過1億,分別是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日本。
板書2.人口分布不均勻
3.亞洲的人種和民族
學生自學閱讀14頁亞洲的民族小材料。
4.亞洲的國家
在13頁地圖1-15上找到與我國在陸地上相鄰的國家。
中國的臨國有:朝鮮、俄羅斯、蒙古、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緬甸、老撾、越南共14個。
過渡前面我們了解了亞洲的人口與國家,那么歐洲的情況如何呢?
學生閱讀12頁材料,歐洲的人口與國家。
板書(二)歐洲
1.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洲。
2.城市文化水平高
3.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長率最低的大洲
4.人口老齡化現(xiàn)象較嚴重。
活動課下搜集亞洲和歐洲的世界之最。
(課堂總結)
本節(jié)課的內(nèi)容比較簡單,可以通過大量的材料指導學生自學。在今后的講述中,可以讓學生自己講課,增加課堂的趣味性。
板書設計
六、亞洲的人口與國家
1.人口最多的大洲
2.人口分布不均勻
3.亞洲的人種和民族
4.亞洲的國家
(二)歐洲
1.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洲。
2.城市文化水平高
3.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長率最低的大洲
4.人口老齡化現(xiàn)象較嚴重。
教學后記:本節(jié)課的內(nèi)容比較簡單,可以通過大量的材料指導學生自學。在今后的講述中,可以讓學生自己講課,增加課堂的趣味性。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亞洲及歐洲》第三課時教案分析
老師職責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課件,是認真規(guī)劃好自己教案課件的時候了。對教案課件的工作進行一個詳細的計劃,接下來的工作才會更順利!你們到底知道多少優(yōu)秀的教案課件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亞洲及歐洲》第三課時教案分析”,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請收藏。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亞洲及歐洲》第三課時教案分析
第3課時
(課堂導入)
展示青藏高原、珠穆朗瑪峰等風光圖,引入亞洲地形的學習。
復習提問:陸地地形可分為哪幾種基本類型?——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亞洲全有——地形復雜)
(講授新課)
板書三、高原山地為主的亞洲地形
提問亞洲地形有什么特征?
活動:
(1)讀圖1-1,亞洲地形圖,1-5世界大洲陸地海拔高度比較圖,找出青藏高原、帕米爾高原、喜馬拉雅山脈、珠穆朗瑪峰、西西伯利亞平原、死海的位置。(填圖練習)
(2)依據(jù)地理方位說明亞洲的山地、高原主要分布在哪里?——中部
(3)亞洲以帕米爾高原為中心向四周延伸有哪些山脈?
(天山山脈、昆侖山脈、喜瑪拉雅山脈、興都庫什山脈等)
(4)亞洲大陸四周有哪些大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印度河-恒河平原等)
歸納亞洲地勢有什么特點?——中部高,四周低
(5)小組討論:
找出亞歐大陸東側、東南側的一組弧形群島,說明這組島弧的形成原因以及典型的地質現(xiàn)象是什么?
講解從北向南分別是阿留申群島、千島群島、日本群島、硫球群島、馬來群島。利用板塊構造學說來解釋。
(6)請根據(jù)對亞洲地形特征的分析說出大洲地形的特點主要從哪幾方面來總結?
地形類型及分布、地勢特征、相對高差、平均海拔、特色地形等方面。
小結亞洲地形的特征:
(1)地形以高原、山地為主,平均海拔較高;
(2)地面起伏大,高低懸殊;
(3)地勢中部高,西部低。
活動根據(jù)以上步驟和方法,依據(jù)圖1-1和資料總結歸納歐洲地形特征。
(課堂總結)
這節(jié)課主要學習亞洲的地形特征,結合對亞洲地形的分析方法,來總結出歐洲的地形特征。
板書設計
三、高原山地為主的亞洲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