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中國的成立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0-30新中國初期的外交教學設計。
俗話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教師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讓學生能夠在教學期間跟著互動起來,使教師有一個簡單易懂的教學思路。那么怎么才能寫出優(yōu)秀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您整理的“新中國初期的外交教學設計”,相信您能找到對自己有用的內容。
第23課新中國初期的外交
一、課標要求:了解新中國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動,理解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處理國際關系方面的意義。
二、教材分析:
本課敘述了建國初期新中國在復雜的國際環(huán)境中,確定了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在此政策的指導下,積極開展外交活動,同蘇聯(lián)等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同時積極謀求建立新的國際關系,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并先后派代表參加日內瓦會議和萬隆會議,步入世界外交舞臺,發(fā)揮積極作用。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識記:
獨立自主的外交方針;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日內瓦會議;萬隆會議。
(2)理解:
結合中國近代歷史和建國初期的國際環(huán)境,理解我國外交政策的制定。
(3)運用:
探究新中國獨立自主外交與舊中國屈辱外交的根本區(qū)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處理國際關系方面的意義;周恩來總理在萬隆會議上提出“求同存異”方針所起的作用。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情境再現(xiàn),歷史比較、問題探究、合作交流等途徑,培養(yǎng)學生收集有效歷史信息、語言表達、團結協(xié)作的能力。
(2)采用討論式,啟發(fā)式教學開展師生雙向交流活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新中國初期開展的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與舊中國屈辱的外交有著本質的區(qū)別。
(2)新中國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并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準則。在日內瓦會議和萬隆會議上,我國提出正確的建議,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為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貢獻。
四、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獨立自主的外交方針;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的意義。
2、難點:建國初期制定外交方針的依據(jù)。
五、教學設計
1、教學思路設計
本節(jié)課以三個主題探究來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探究性學習,突出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通過有計劃、有組織的課前預習、課中質疑答疑等形式,實現(xiàn)師生教與學的有機互動,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思考及實踐能力。同時注重史料的運用,幫助學生形成論從史出,以史為證的歷史思維能力。
2、教學方法設計
靈活采取多種教學方法,創(chuàng)設歷史學習情境與啟發(fā)式教學相結合,討論法與講述法相結合,探究式學習與接受式學習相結合。創(chuàng)設課堂思維情境、學生合作探究、教師點撥引導學生掌握新中國初期外交政策和外交成就。
3、教學情境設計
通過多媒體來演示圖片、錄像等基本的歷史素材,創(chuàng)設歷史思維情境,形成探究核心,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形成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深刻理解,增強教學效果。
4、學生評價設計
(1)通過鞏固練習、測試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運用情況。
(2)通過課堂提問、討論、辯論和撰寫歷史小論文等來考查學生收集處理歷史資料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歷史思維能力。
六、教學準備:
1、學生準備:
(1)課前預習,掌握基本史實。
(2)按照教師布置的問題,自主搜集資料,與本組成員共同探究問題,準備課堂上交流。
2、教師準備:
(1)布置學習任務。
(2)整合制作多媒體課件。
(3)檢查學生準備的發(fā)言材料并提出修改意見。
七、教學過程
[創(chuàng)設情景確定目標]
師:通過上一個單元學習,我們了解到新中國成立后我國不斷加強民主政治建設和促進祖國統(tǒng)一,于此同時新中國還積極開展對外交往。這一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第五單元現(xiàn)代中國的對外關系》首先我們一起來看一組圖片。
(多媒體展示材料)
圖片1: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簽訂時的情景;圖片2: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時的情景;圖片3:袁世凱政府與日本簽訂“二十一條”的情景;材料4:1946年蔣介石政府與美國簽訂《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的情景。
師:看了上面四幅圖片,同學們對舊中國的外交有何認識?
生:討論發(fā)言。
師總結:同學們剛才的回答很好,舊中國實行的是屈辱的外交,那么新中國實行了什么樣的外交政策,取得的哪些成就呢?學習了今天的內容,我們就會對這些問題有了明確的答案。
[多維互動主題探究]
主題探究一:建國初期的外交形勢
師:新中國成立后,我國面臨著什么樣的國際環(huán)境呢?(指導學生閱讀教材,討論新中國外交的有利條件、不利條件和國際關系最突出的特點。)
生:回答略。
師總結同時多媒體展示要點:
有利形勢:
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削弱
歐亞人民民主國家的出現(xiàn)
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高漲
不利形勢:
帝國主義國家對新中國充滿敵意
美國對新中國封鎖、孤立、包圍
特點:
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大陣營的對立
師:新中國就是在這樣復雜的國際環(huán)境中開展自己的外交活動。為了維護中國的主權和尊嚴,為了中華民族的利益,新中國制定了什么樣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方針?
主題探究二:獨立自主的外交方針
(多媒體展示)
材料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政策的原則,為保障本國獨立、自由和領土主權的完整,擁護國際的持久和平和各國人民間的友好合作,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政策
。
------《共同綱領》
材料二:本政府為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的惟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等項原則的任何外國政府。本政府均愿與之建立外交關系。
------毛澤東的聲明
思考:上述兩則材料可以看出新中國外交原則是什么?
學生討論后教師總結:正如同學們所說的新中國在開展外交時,始終堅持維護國家獨立、自由、領土主權完整以及世界和平的原則。這種原則,我們稱之為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原則。建國初期這種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原則具體表現(xiàn)為哪些基本的方針呢?這些方針實行又有什么意義呢?請同學們閱讀課文思考討論。
內容
含義
意義
“另起爐灶”
不承認舊的屈辱外交關系,而在新的基礎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關系。
使我國改變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國際交往中獨立自主。
“打掃干凈
屋子再請客”
先消除帝國主義在華勢力和一切特權,再考慮與西方國家建交。
鞏固了新中國的獨立與主權,奠定了與世界各國建立平等
互利外交關系的基礎。
“一邊倒”
堅定不移地站在社會主義陣營
一邊。
在國際交往中不致處于孤
立地位。
在學生分組討論的基礎上師總結,并用多媒體展示要點:
師:對于新中國成立伊始究竟應當走什么外交路線個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我國政府應當一邊倒,也有人認為應當在美蘇兩大陣營之間走中間路線,你同意哪一種,談談你的看法?
生:分組辯論:
師:在這種外交政策方針的指引下,外交戰(zhàn)線取得了巨大的成果。新中國成立初期開展了哪些外交活動?取得了哪些突出的外交成就?jAb88.com
生:通過閱讀課文總結、回答。由此進入主題探究三。
主題探究三:建國初期的外交成就
1、同蘇聯(lián)等17國建立友好關系
師:多媒體展示中蘇建交的圖片、錄像。
生:概括中蘇建交的概況。
師:中蘇建交后雙方又簽訂中蘇友好條約。那么它與舊中國簽訂的不等條約有什么不同呢?請大家來看兩段材料。
(多媒體展示材料)
材料1:為保全俄國水師在中國北方海岸得有足為可恃之地,大清國大皇帝允將旅順口、大連灣暨附近水面租與俄國,……在俄國所租之地以及附近海面,所有調度水路各軍,并治理地方大吏,全歸俄管……
──中俄《旅大租地條約》(1898年3月)
材料2:締約國雙方同意一俟……不遲于一九五二年末,蘇聯(lián)軍隊即自共同使用的旅順口海軍根據(jù)地撤退,并將該地區(qū)的設備移交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現(xiàn)時大連所有財產,凡為蘇聯(lián)方面臨時代管或蘇聯(lián)方面租用者,應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接收。
──中蘇《關于中國長春鐵路、旅順口及大連的協(xié)定》(1950年2月)
思考:對比兩則材料說明清政府與新中國的外交政策有何根本區(qū)別?對中國產生了什么不同影響。
生:回答。
師:同學們剛才說的都很好,清政府實行屈辱的外交政策,使國家喪失了大量的主權;新中國實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新中國不僅要同世界上以蘇聯(lián)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發(fā)展友好關系,還要同意識形態(tài)不同的鄰國、新興民族國家發(fā)展友好外交關系。在此過程中新中國提出了什么樣的外交方針呢?由此引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2、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師:請同學們閱讀課文并結合周恩來總理訪問印度、緬甸的照片和錄像思考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如何提出?后來措辭又如何不斷修改完善的?
生:討論。
師: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不僅在當時起了積極作用,而且對今天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請同學們結合屏幕上的兩則材料思考這一問題。
材料1: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早已載入中國憲法,是中國長期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礎,也體現(xiàn)在中國與160多個國家的建交公報中。50年來,中國努力實現(xiàn)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此基礎上發(fā)展同世界各國的友好合作關系。
——錢其琛在紀念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fā)表50周年的國際研討會上的講話。
材料2:半個世紀以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經受住了歷史的考驗,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成為指導國際關系的基本準則,為維護世界的和平與穩(wěn)定,促進國際關系的健康發(fā)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唐家璇外長在2004年6月28日會見印度報業(yè)托拉斯記者約瑟夫時的談話。
生:思考、討論。
師: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標志著新中國外交的成熟;它是我國處理國與國之間相互關系,參與國際事務所遵循的一項基本原則;它為開創(chuàng)中國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礎;在世界上也產生深遠的影響,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準則。
新中國除積極發(fā)展和一些國家的友好關系,還參加了一些國際性會議,以便進一步打開外交局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中國在日內瓦會議上的表現(xiàn)。
3、參加日內瓦會議
師:日內瓦會議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召開的?中國代表團發(fā)揮了什么作用呢?請同學們閱讀課文并結合中國代表團參加會議的投影照片思考回答?
生:答略。
師:日內瓦會議上,中國代表團發(fā)揮了重要作用,請同學們回憶1919年中國參加了什么國際會議,在這兩次國際會議上中國外交表現(xiàn)有何不同?為什么?
生:分組討論,回答。
師總結:日內瓦會議是新中國第一次以五大國的身份參加的國際會議。中國在會議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它充分說明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這在舊中國的外交史上是絕對沒有的。新中國不僅在日內瓦會議上發(fā)揮了積極作用,在亞非萬隆會議的表現(xiàn)更是非同凡響。
4、參加萬隆會議
師:下面請同學們觀看一段萬隆會議的錄像,思考下面兩個問題:
(1)萬隆會議的特點是什么?以周恩來為首的中國代表團在當時的情況下,為什么一定要參加萬隆會議?
(2)針對會上一些國家或者出于對新中國不了解或者在帝國主義國家的唆使下攻擊中國代表團的情況,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提出了什么方針?含義是什么?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討論回答
師總結:突出強調求同存異的含義,并用多媒體展示要點。
同:共同的遭遇、共同的任務和要求。
異:社會發(fā)展階段不同,經濟發(fā)展水平不同、政治體制不同,意識形態(tài)不同。
會后,我國與更多的亞非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
師:下面請同學們一起來演個歷史劇,一組扮演萬隆會議上的周恩來,一組扮演記者采訪周恩來,并就采訪內容寫通訊稿。
(通過角色扮演,加深學生對“萬隆會議”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語言、文字表達能力。)
生:每組推出一個代表進行表演。
師:剛才兩位同學表演的非常好,通過剛才兩位同學的表演我們對萬隆會議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
[知識整合歸納提升]
師: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了新中國初期的外交,從建國初期的外交風云變幻中你得到了哪些認識和收獲,或者還有什么問題,咱們大家來共同探討一下。
學:討論發(fā)言,整理主要觀點。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還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新中國的外交從根本上改變了舊中國屈辱的外交局面。那新中國成立初期,外交工作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取得了這些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師:(引導學生歸納)取得這些成就的原因中最根本的一條就是堅持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它是中國外交的基本出發(fā)點。不管國際風云如何變化,新中國始終堅持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成功地維護了國家的主權和尊嚴,開拓了中國外交的新局面,新中國以嶄新的面貌出現(xiàn)在國際舞臺。冷戰(zhàn)結束后雖然和平與發(fā)展成為世界潮流,但是地區(qū)沖突、局部戰(zhàn)爭時有發(fā)生。請同學們想一想,隨著中國經濟和國力的不斷增強,中國將以什么樣的姿態(tài)面對未來的世界呢?
生:討論、回答。
師:同學們說的對,中國將來強大了,也一定要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承擔起更大的責任和義務,發(fā)揮更大的作用,為世界和平與發(fā)展,為人類的進步事業(yè)做出越來越大的貢獻。
國際環(huán)境
國家性質、利益
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與蘇聯(lián)等17國建交
參加日內瓦會議
參加萬隆會議
八、板書設計擴展閱讀
新中國初期的外交
課標要求:了解新中國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動、理解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處理國際關系方面的意義
復習內容: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步入世界外交舞臺
復習重點: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
復習難點:建國初期的外交方針
自主學習
1.外交政策——外交是的延續(xù),與的變化有著直接的聯(lián)系。一個國家的外交政策依據(jù)出發(fā),結合當時的而確定。
2.建國初期確立的三大方針
內容含義意義
“另起爐灶”
“打掃干凈
屋子再請客”
“一邊倒”[
3.新中國成立初期外交工作的成就
時間成就意義
1949.10—1950.10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合作探究
1、新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制定與依據(jù)
材料1:近代中國由于清政府、北洋軍閥政府、蔣介石國民政府實行對帝國主義屈辱投降的外交政策,據(jù)統(tǒng)計,中國近代同外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有1000多個,被迫開放的口岸有一百多個,租借地上百,租界有四十多處。賠償白銀十三億兩、割地僅俄國一家竟達一百五十多萬公里。難怪一位外國人說:“中國已經達到了一個國家地位非常低落的階段。
材料2: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政策的原則,為保障本國獨立自由和領土主權的完整,擁有國際持久和平和各國的友好合作,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戰(zhàn)爭政策。
——《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共同綱領》
問:材料1、2反映舊中國外交和新中國外交政策有何區(qū)別?從中可以得出哪些歷史認識?
材料3: “反法西斯戰(zhàn)爭沉重地打擊了國際帝國主義,橫行一時的德、日、意三個帝國主義國家被徹底打敗。曾經是世界第一強國的英、法也受到嚴重削弱?!c此相反的是社會主義越出一國范圍。……使社會主義力量空前壯大,……戰(zhàn)后,殖民體系迅速瓦解,帝國主義的統(tǒng)治范圍大大縮小?!?br>
“戰(zhàn)爭結束時,美國的實力在大國中是首屈一指的。這不僅表現(xiàn)在經濟方面,也表現(xiàn)在軍事、政治方面。……這些都是戰(zhàn)后美國準備稱霸世界的資本?!?br>
——選自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
依據(jù)材料與所學知識,新中國制定外交政策的依據(jù)是什么?
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內容和意義
材料4:世界各國不分大小強弱,不論其社會制度如何,都是可以和平共處的。各國人民的民主獨立的自主權利是必須得到尊重的。各國人民都應該有選擇其國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權利,不應受到其他國家的干涉,
材料5:如果這些原則能為一切國家所遵守,則社會制度不同的國家和平共處就有了保證,而侵略與干涉內政的威脅和對于侵略和干涉內政的恐懼就將成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
——《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關系文件集》
(1)材料5中所說的“這些原則”指的是什么原則?根據(jù)兩則材料列出其內容。
材料6: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早已載入中國憲法,是中國長期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礎,也體現(xiàn)在中國與160多個國家的建交公報中。50年來,中國努力實現(xiàn)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此基礎上發(fā)展同世界各國的友好合作關系。
——錢其琛在紀念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fā)表50周年的國際研討會上的講話。
材料7:半個世紀以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經受住了歷史的考驗,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成為指導國際關系的基本準則,為維護世界的和平與穩(wěn)定,促進國際關系的健康發(fā)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Z§X§X§K]
——唐家璇外長在2004年6月28日會見印度報業(yè)托拉斯記者約瑟夫時的談話。
材料8:我們主張: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應當反映世界各國人民的普遍愿望,順應世界和平與發(fā)展的潮流;《聯(lián)合國憲章》和《非統(tǒng)憲章》的宗旨和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特別是主權平等、不干涉內政以及和平解決國際爭端等公認的國際關系準則至今仍然行之有效,應繼續(xù)得到遵循和維護;……
——唐家璇外長在中非合作論壇會上的發(fā)言
依據(jù)材料和所學知識,概括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當時和今天所起的深遠的影響。
材料9:“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團結而不是來吵架的。我們共產黨人從不諱言我們相信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制度是好的。但是,在這個會議上用不著來宣傳個人的思想意識和各國的政治制度,雖然這種不同在我們中間是顯然存在的。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同而不是來求異的?!薄x自《共和國開國歲月》
材料10:“亞非的絕大多數(shù)國家和人民,自近代起都受到,并且現(xiàn)在仍然受著殖民主義所造成的災難和痛苦。這是我們大家都承認的。從解除殖民主義痛苦和災難中找共同基礎,我們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慮和恐懼、互相排斥和對立?!薄拔覀兊臅h應該是求同存異。會議應將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來。這是我們中間的主要問題,”——周恩來在亞非會議上的講話
(1)周恩來在亞非會議上提出方針,含義是什么?對會議起到什么作用?
(2)簡要說明“萬隆會議”對當時中國的外交所起的作用。
材料11:共同的責任,共同的任務,要求我們大力弘揚萬隆精神,抓住歷史機遇,加強團結合作,共繪亞非新型戰(zhàn)略伙伴關系的藍圖。我相信,在亞非發(fā)展重要歷史時刻召開的這次亞非峰會,將成為亞非合作的新起點,將作為亞非關系史上又一個劃時代的重大事件載入史冊?!\濤在亞非峰會上的講話
材料中的萬隆精神指什么?你覺得當今世界還應該倡導萬隆精神嗎,為什么?
知識檢測
1.新中國建立之初,我國外交工作面臨的國際環(huán)境是:
①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已嚴重削弱②社會主義形成一個世界體系
③亞非拉民族解放事業(yè)日益高漲④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國家采取的外交孤立政策
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2.周恩來總理強調,為了抵抗美國的侵略和威脅,同蘇聯(lián)結盟是必要的,但“不能把自己的黨和國家的獨立性丟掉”;在萬隆會議上,周恩來對于各國因社會制度和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不同而產生的矛盾與分歧,鮮明地提出了“求同存異”的方針,說“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團結而不是來吵架的”。這說明:
A.在中蘇結盟時,我國應該放棄對蘇聯(lián)大國沙文主義的抵制,因為中國要與蘇聯(lián)團結
B.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國外交的根本政策
C.為了抵抗美國對中國的侵略與威脅,中國不論什么時候都要與蘇聯(lián)結盟
D.求同存異是我國外交的基本原則
3.“美國操縱五屆聯(lián)大通過對中國實行禁運的決議”,這說明新中國成立初期,開展外交活動的首要目標是:
A.打破帝國主義的封鎖B.提高國際地位
C.同社會主義國家建交D.制定外交原則
4.握手,是人類文明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握手已成為現(xiàn)代社交場合中,相互見面和離別以及在相互介紹時表示熱情、禮貌、致意的常見禮節(jié)。世界舞臺上“巨人”的握手,有時會引起國際社會的“震動”。新中國成立初期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右圖突出反映的外交方針是?
A.一大片B.另起爐灶C.一邊倒D.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
5.看到右圖周恩來與印度總理尼赫魯會談,同學們作出了
下列的圖解,正確的是:
A.新中國首次打破了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孤立封鎖中國的政策
B.雙方同意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指導相互關系的基本原則
C.雙方簽署了關于恢復印度支那和平的協(xié)議
D.雙方就共同倡議發(fā)起不結盟運動達成共識
6.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次以大國身份參加的國際會議是
A.華盛頓會議B.亞非會議C.雅爾塔會議D.日內瓦會議
7.中國政府評價一次會議說:“這個會議的召開,反映了最近時期以來在世界的這個地區(qū)所發(fā)生的巨大變化,也反映了亞非各國要把自己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里,同時以平等的地位同世界上其他國家友好合作的日益堅強的愿望。”這個會議是:
A.日內瓦會議B.萬隆會議C.舊金山會議D.26屆聯(lián)大
8.最能說明中國外交政策走向成熟的事件是:
A.提出和平共處的五項原則B.萬隆會議中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
C.恢復在聯(lián)合國的合法席位D.毛澤東提出三個世界的劃分
9.20世紀50年代,使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得以發(fā)揚光大的是:
①日內瓦會議?、趤喎菄H會議 ③中美關系改善?、苤腥瞻罱?br>
A.①②③④ B.③④C.①② D.①②③
10.對下列四幅圖片理解錯誤的是:
周恩來步入日內瓦會場1954年周恩來訪問緬甸
周恩來在《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上簽字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發(fā)言
A.新中國推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B.新中國外交政策逐漸走向成熟
C.新中國步入世界外交舞臺并發(fā)揮積極作用D.新中國只與社會主義國家發(fā)展外交關系
11.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表明
A.中國在西方世界贏得了廣泛的盟友B.中蘇同盟關系出現(xiàn)了嚴重的裂痕
C.中國在外交政策上實現(xiàn)了明顯的轉變D.“一邊倒”戰(zhàn)略取得了重大的勝利
12.在萬隆會議上,周恩來進一步闡述的中國外交的基本原則是
A.求同存異方針B.平等互惠原則C.和平共處五項原則D.多邊外交策略
《新中國初期的外交》教案
《新中國初期的外交》教案
一、新中國初期的外交
:
1、了解新中國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動和政策。
2、理解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處理國際關系方面的意義。
3、感受新中國為建立平等、和諧的國際新秩序做出的巨大貢獻,增強民族自信和自豪感。
1、重點分析:
(1)本節(jié)重點是新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本節(jié)的另一重點是新中國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2、難點分析
本節(jié)難點是對新中國初期制定“一邊倒”外交方針原因的分析,以及對此方針的評價。要正確理解“一邊倒”的方針,必須分析建國之初國內外復雜的形勢。高一的學生世界近現(xiàn)代史的知識比較缺乏,知識儲備不足,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
一、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了解建國后的外交形勢
有利形勢:
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削弱;歐亞人民民主國家的出現(xiàn);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高漲
不利形勢:
帝國主義國家對新中國充滿敵意美國對新中國封鎖、孤立、包圍。
2、思考分析:
新中國與舊中國外交有何本質區(qū)別?
——舊中國反動政府實行屈辱外交政策
——新中國人民政府實行獨立自主外交政策
3、概括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的三項基本方針
內容
含義
意義
不承認舊的屈辱外交關系,而在新的基礎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關系
使我國改變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國際交往中獨立自主。
先消除帝國主義在華勢力和一切特權,再考慮與西方國家建交
鞏固了新中國的獨立與主權,奠定了與世界各國建立平等互利外交關系的基礎。
堅定不移的站在社會主義陣營一邊
在國際交往中不致孤立
二、建國初期的外交成就
外交成就1:同蘇聯(lián)等國建立友好關系
1949年10月2日,中國和蘇聯(lián)建交。蘇聯(lián)是第一個承認并與新中國建交的國家。
1949年12月,毛澤東主席訪問蘇聯(lián)。
1950年2月,中國和蘇聯(lián)兩國政府在莫斯科簽署《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這是新中國與外國簽訂的第一個條約。
思考:
1、為什么首先與蘇聯(lián)建交?
A美國與一系列帝國主義國家對新中國采取敵視態(tài)度,不與中國建交;
B蘇聯(lián)政府照會中國政府,愿同中國建交并互派大使;
C為了在反對國內外敵人的斗爭中不致于處于孤立地位;
2、與蘇聯(lián)結盟有何重大意義?
A加強和鞏固中蘇兩國的友誼和合作;
B保障新中國的國防安全與維護世界和平
外交成就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
1、內容:
2、提出過程:
思考分析: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有何意義?
標志著新中國外交的成熟;它是我國處理國與國之間相互關系,
參與國際事務所遵循的一項基本原則;它為開創(chuàng)中國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礎;在世界上也產生深遠的影響,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準則。
外交成就3:參加日內瓦會議
思考:
中國在日內瓦會議上發(fā)揮的怎樣的作用?中國參加日內瓦會議有何意義?
外交成就4、萬隆會議上提出“求同存異”方針
思考分析:
1、萬隆會議的特點是什么?
2、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提出什么方針促使會議圓滿成功?
3、“求同存異”中的“同”應如何理解?“存異”的“異”指的是什么?
同:共同的遭遇、共同的任務和要求。
異:社會發(fā)展階段不同,經濟發(fā)展水平不同、政治體制不同,意識形態(tài)不同。
4、萬隆會議的直接影響是什么?萬隆精神是什么?
小結
新中國建立初期,面對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新中國堅定的站在社會主義陣營一邊,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建國初期就與一大批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參加日內瓦會議和萬隆亞非國際會議并在會上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在國際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本節(jié)知識結構:
《新中國初期的外交》教案
《新中國初期的外交》教案國際環(huán)境與蘇聯(lián)等國建交
《新中國初期的外交》教案國家性質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建國初期的外交成就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參加日內瓦會議
國家利益參加萬隆會議
四、能力測試
一、單項選擇題:
1、二戰(zhàn)后世界形勢的根本特點是()
A、殖民地獲得獨立,民族解放運動高漲B、資本主義世界嚴重削弱
C、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全面對抗D、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超級大國
2、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基本外交方針中,哪一條改變了中國半殖民地的地位,實現(xiàn)了在國際交往中的獨立自主()
A、“一邊倒”B、“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
C、“另起爐灶”D、團結世界各國人民
3、新中國成立初期,實行“一邊倒”的外交政策,其主要特點是()
A、發(fā)展與鄰近國家的關系B、重點發(fā)展與社會主義國家的關系
C、發(fā)展與第三世界國家的關系D、重點發(fā)展與亞洲國家的關系
4、最能體現(xiàn)“一邊倒”外交方針的是()
A、不同美國建交B、同印度、瑞士等國建交
C、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D、參加亞非會議
二、非選擇題:
1、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世界各國不分大小強弱,不論其社會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處的。各國人民的民族獨立的自主權利是必須得到尊重的。各國人民都應該有選擇其國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權利,不應受到其他國家的干涉。
材料二如果這些原則能為一切國家所遵守,則社會制度不同的國家和平共處就有了保證,而侵略和干涉內政的威脅和對于侵略和干涉內政的恐懼就將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
請回答:
⑴材料二中所說的這些原則是指什么?它包括哪些具體內容?
⑵“這些原則”是由誰首先提出來的?
⑶“這些原則”在處理國際事務中有何意義?
問答題:
新中國的外交是在怎樣的背景下開始的?建國初期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針是什么?取得了哪些重要成就?
答案:
(1)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包括“互相尊重領土主權、互產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惠、和平共處原則”。⑵周恩來。⑶在世界上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準則。
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以后,世界形勢發(fā)生了深刻變化,形成了新的政治格局。資本主義世界體系被嚴重削弱,社會主義越出一個國家的范圍,形成世界體系。亞非拉許多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國家相繼贏得了民族獨立。中國人民革命的勝利,鼓舞了世界人民的反帝斗爭和民主革命運動。
方針:“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一邊倒”。
成就:建國的第一年就同蘇聯(lián)等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準則;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國之一的地位參加了1954年的日內瓦會議;出席萬隆亞非會議,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同更多的亞非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
新中國初期的外交學案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就要對每一課堂負責,作為高中教師就需要提前準備好適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讓講的知識能夠輕松被學生吸收,使高中教師有一個簡單易懂的教學思路。您知道高中教案應該要怎么下筆嗎?小編為此仔細地整理了以下內容《新中國初期的外交學案》,歡迎大家與身邊的朋友分享吧!
第23課新中國初期的外交學案
目標
內容
知識與能力
過程
與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
價值觀
識記
理解
運用
獨立自主的外交方針
新中國的外交方針;新中國初期的外交成就
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新中國外交的背景和方針,回顧中國所處的國際環(huán)境和中國國內建設任務,培養(yǎng)學生把歷史內容放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分析評價的能力,并提高學生知識遷移能力和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通過對新中國成立初期國際形勢和新中國外交政策特點和基本方針的學習,培養(yǎng)綜合分析把握歷史事件之間相互聯(lián)系的能力。使學生能對所學內容進行較為全面的比較、概括和闡釋能力。
論從史出
問題探究
概括闡釋
情境再現(xiàn)
通過對建國初期國際環(huán)境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分析,使學生認識黨和政府能夠面對紛繁變幻的國際形勢,從國家利益和世界人民利益出發(fā),制定成熟的外交政策;通過通過對建國初期外交成就的概括和分析,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意義
步入世界外交舞臺
日內瓦會議;萬隆會議
獨立自主的外交方針;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的意義。
建國初復雜的國際環(huán)境對制定外交方針的影響。
1課時
我們黨的國家領導人在近日訪問亞非各國時指出,要發(fā)揚雙方的傳統(tǒng)友誼,推進雙方的互利合作,特別強調要在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下,堅持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處理與他國的關系。如何理解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怎樣提出的?由此導入新課。
一、新中國初期的外交建樹
(一)確立外交的根本方針
1、背景:一戰(zhàn)結束后,世界形勢發(fā)生了深刻變化,主要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
2、政策:
3、主要內容:
(注意每一內容的含義和意義)
4、成就:先后同哪些國家建交?最突出成就是什么?
5、意義:國內:促進了。
國際:打破了;鞏固了。
(二)提出處理國際關系的基本準則
1、提出及完善:
提出目的:積極同、國家發(fā)展友好關系。
(1)1953年12月
(2)1954年
2、意義:國內
國際
(三)步入世界外交舞臺
1、亞非會議
(1)新中國為什么要參加這次會議?
(2)討論的問題及結果
(3)意義
2、萬隆會議
背景:
主題:討論哪些問題?
會議期間,周恩來提出了求同存異方針的背景。
結果:會議通過了宣言,提出了原則,是的體現(xiàn)和引申。
意義:
這是第一次沒有參加的亞非國際會議,代表著
加強了。會后,中國同更多的亞非國家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1955年,在萬隆召開了亞非會議,又稱“萬隆會議”。在這次會議上,周恩來提出:“我們的會議應該求同存異……我們并不要求各人放棄自己的見解,以為這是實際存在的反映……我們應該承認,在亞非國家中是存在有不同的思想意識和社會制度的,但這并不妨礙我們求同和團結?!?/p>
(1)指出材料中的與會各國的“異”指的是什么?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與會各國的“同”主要包括哪些內容。
意識形態(tài)和社會制度不同。大多數(shù)與會國家都曾經遭受過殖民主義的侵略;許多國家面臨著維護民族獨立、發(fā)展本國經濟的任務;有維護和平的共同愿望。
(2)簡述周恩來是在什么情況下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的?這對會議起到什么作用?
帝國主義國家陰謀破壞會議,與會各國存在的矛盾和分歧有可能使會議走向歧途;促進會議取得成功。
(3)簡要說明“萬隆會議”對當時中國的外交所起的作用。
加強了中國同亞非國家的聯(lián)系,開拓了中國外交工作新局面。
1.請你對比清末、民國和新中國三個時期我國國際地位的變化及產生這種變化的重要原因。
清末:甲午中日戰(zhàn)爭戰(zhàn)敗后,中國被迫簽訂《馬關條約》,掀起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后中國被迫《辛丑條約》,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tǒng)治中國的工具。
民國:北洋軍閥時期,列強對中國“分而治之”?!耙粦?zhàn)”時,日本獨霸中國;華盛頓會議后,列強共同支配中國。南京國民政府受到英美控制,日本發(fā)動全面侵華戰(zhàn)爭??箲?zhàn)期間中國為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作出巨大貢獻,國際地位有所提高。但依然未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
新中國:打破了孤立、封鎖政策,促使日內瓦會議和萬隆會議成功,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成為國際關系基本準則。國際地位發(fā)生了根本變化。
2.對比新舊中國的外交政策,談談你的認識。
[解析]對比新舊中國在外交上的不同點,然后在對具體史實的基礎上得出認識。
[答案]鴉片戰(zhàn)爭到新中國成立前,帝國主義通過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控制了中國的外交權,舊中國實行的是一種屈辱外交。新中國誕生之初即宣告中國將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新基礎上建立平等外交關系。
認識:(1)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2)外交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體現(xiàn),只有提高國家的整體水平,才能在國際外交舞臺上立于不敗之地。
第23課新中國初期的外交
一名優(yōu)秀負責的教師就要對每一位學生盡職盡責,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老師職責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讓學生更容易聽懂所講的內容,減輕教師們在教學時的教學壓力。你知道如何去寫好一份優(yōu)秀的教案呢?小編特地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第23課新中國初期的外交”,但愿對您的學習工作帶來幫助。
第23課新中國初期的外交課標要求:了解新中國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動,理解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處理國際關系方面的意義。
教材分析:
本課敘述了建國初期新中國在復雜的國際環(huán)境中,確定了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在此政策的指導下,積極開展外交活動,同蘇聯(lián)等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同時積極謀求建立新的國際關系,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并先后派代表參加日內瓦會議和萬隆會議,步入世界外交舞臺,發(fā)揮積極作用。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識記:
獨立自主的外交方針;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日內瓦會議;萬隆會議。
(2)理解:
結合中國近代歷史和建國初期的國際環(huán)境,理解我國外交政策的制定。
(3)運用:
探究新中國獨立自主外交與舊中國屈辱外交的根本區(qū)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處理國際關系方面的意義;周恩來總理在萬隆會議上提出“求同存異”方針所起的作用。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情境再現(xiàn),歷史比較、問題探究、合作交流等途徑,培養(yǎng)學生收集有效歷史信息、語言表達、團結協(xié)作的能力。
(2)采用討論式,啟發(fā)式教學開展師生雙向交流活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新中國初期開展的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與舊中國屈辱的外交有著本質的區(qū)別。
(2)新中國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并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準則。在日內瓦會議和萬隆會議上,我國提出正確的建議,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為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貢獻。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獨立自主的外交方針;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的意義。
2、難點:建國初期制定外交方針的依據(jù)。
教學設計
1、教學思路設計
本節(jié)課以三個主題探究來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探究性學習,突出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通過有計劃、有組織的課前預習、課中質疑答疑等形式,實現(xiàn)師生教與學的有機互動,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思考及實踐能力。同時注重史料的運用,幫助學生形成論從史出,以史為證的歷史思維能力。
2、教學方法設計
靈活采取多種教學方法,創(chuàng)設歷史學習情境與啟發(fā)式教學相結合,討論法與講述法相結合,探究式學習與接受式學習相結合。創(chuàng)設課堂思維情境、學生合作探究、教師點撥引導學生掌握新中國初期外交政策和外交成就。
3、教學情境設計
通過多媒體來演示圖片、錄像等基本的歷史素材,創(chuàng)設歷史思維情境,形成探究核心,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形成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深刻理解,增強教學效果。
4、學生評價設計
(1)通過鞏固練習、測試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運用情況。
(2)通過課堂提問、討論、辯論和撰寫歷史小論文等來考查學生收集處理歷史資料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歷史思維能力。
六、教學準備:
1、學生準備:
(1)課前預習,掌握基本史實。
(2)按照教師布置的問題,自主搜集資料,與本組成員共同探究問題,準備課堂上交流。
2、教師準備:
(1)布置學習任務。
(2)整合制作多媒體課件。
(3)檢查學生準備的發(fā)言材料并提出修改意見。
教學過程
[創(chuàng)設情景確定目標]
師:通過上一個單元學習,我們了解到新中國成立后我國不斷加強民主政治建設和促進祖國統(tǒng)一,于此同時新中國還積極開展對外交往。這一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第五單元現(xiàn)代中國的對外關系》首先我們一起來看一組圖片。
(多媒體展示材料)
圖片1: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簽訂時的情景;圖片2: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時的情景;圖片3:袁世凱政府與日本簽訂“二十一條”的情景;材料4:1946年蔣介石政府與美國簽訂《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的情景。
師:看了上面四幅圖片,同學們對舊中國的外交有何認識?
生:討論發(fā)言。
師總結:同學們剛才的回答很好,舊中國實行的是屈辱的外交,那么新中國實行了什么樣的外交政策,取得的哪些成就呢?學習了今天的內容,我們就會對這些問題有了明確的答案。
[多維互動主題探究]
主題探究一:建國初期的外交形勢
師:新中國成立后,我國面臨著什么樣的國際環(huán)境呢?(指導學生閱讀教材,討論新中國外交的有利條件、不利條件和國際關系最突出的特點。)
生:回答略。
師總結同時多媒體展示要點:
有利形勢:
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削弱
歐亞人民民主國家的出現(xiàn)
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高漲
不利形勢:
帝國主義國家對新中國充滿敵意
美國對新中國封鎖、孤立、包圍
特點:
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大陣營的對立
師:新中國就是在這樣復雜的國際環(huán)境中開展自己的外交活動。為了維護中國的主權和尊嚴,為了中華民族的利益,新中國制定了什么樣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方針?
主題探究二:獨立自主的外交方針
(多媒體展示)
材料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政策的原則,為保障本國獨立、自由和領土主權的完整,擁護國際的持久和平和各國人民間的友好合作,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政策。
------《共同綱領》
材料二:本政府為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的惟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等項原則的任何外國政府。本政府均愿與之建立外交關系。
------毛澤東的聲明
思考:上述兩則材料可以看出新中國外交原則是什么?
學生討論后教師總結:正如同學們所說的新中國在開展外交時,始終堅持維護國家獨立、自由、領土主權完整以及世界和平的原則。這種原則,我們稱之為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原則。建國初期這種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原則具體表現(xiàn)為哪些基本的方針呢?這些方針實行又有什么意義呢?請同學們閱讀課文思考討論。
內容含義意義
“另起爐灶”不承認舊的屈辱外交關系,而在新的基礎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關系。使我國改變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國際交往中獨立自主。
“打掃干凈
屋子再請客”先消除帝國主義在華勢力和一切特權,再考慮與西方國家建交。
鞏固了新中國的獨立與主權,奠定了與世界各國建立平等
互利外交關系的基礎。
“一邊倒”堅定不移地站在社會主義陣營
一邊。在國際交往中不致處于孤
立地位。
在學生分組討論的基礎上師總結,并用多媒體展示要點:
師:對于新中國成立伊始究竟應當走什么外交路線個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我國政府應當一邊倒,也有人認為應當在美蘇兩大陣營之間走中間路線,你同意哪一種,談談你的看法?
生:分組辯論:
師:在這種外交政策方針的指引下,外交戰(zhàn)線取得了巨大的成果。新中國成立初期開展了哪些外交活動?取得了哪些突出的外交成就?
生:通過閱讀課文總結、回答。由此進入主題探究三。
主題探究三:建國初期的外交成就
1、同蘇聯(lián)等17國建立友好關系
師:多媒體展示中蘇建交的圖片、錄像。
生:概括中蘇建交的概況。
師:中蘇建交后雙方又簽訂中蘇友好條約。那么它與舊中國簽訂的不等條約有什么不同呢?請大家來看兩段材料。
(多媒體展示材料)
材料1:為保全俄國水師在中國北方海岸得有足為可恃之地,大清國大皇帝允將旅順口、大連灣暨附近水面租與俄國,……在俄國所租之地以及附近海面,所有調度水路各軍,并治理地方大吏,全歸俄管……
──中俄《旅大租地條約》(1898年3月)
材料2:締約國雙方同意一俟……不遲于一九五二年末,蘇聯(lián)軍隊即自共同使用的旅順口海軍根據(jù)地撤退,并將該地區(qū)的設備移交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現(xiàn)時大連所有財產,凡為蘇聯(lián)方面臨時代管或蘇聯(lián)方面租用者,應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接收。
──中蘇《關于中國長春鐵路、旅順口及大連的協(xié)定》(1950年2月)
思考:對比兩則材料說明清政府與新中國的外交政策有何根本區(qū)別?對中國產生了什么不同影響。
生:回答。
師:同學們剛才說的都很好,清政府實行屈辱的外交政策,使國家喪失了大量的主權;新中國實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新中國不僅要同世界上以蘇聯(lián)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發(fā)展友好關系,還要同意識形態(tài)不同的鄰國、新興民族國家發(fā)展友好外交關系。在此過程中新中國提出了什么樣的外交方針呢?由此引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2、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師:請同學們閱讀課文并結合周恩來總理訪問印度、緬甸的照片和錄像思考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如何提出?后來措辭又如何不斷修改完善的?
生:討論。
師: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不僅在當時起了積極作用,而且對今天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請同學們結合屏幕上的兩則材料思考這一問題。
材料1: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早已載入中國憲法,是中國長期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礎,也體現(xiàn)在中國與160多個國家的建交公報中。50年來,中國努力實現(xiàn)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此基礎上發(fā)展同世界各國的友好合作關系。
——錢其琛在紀念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fā)表50周年的國際研討會上的講話。
材料2:半個世紀以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經受住了歷史的考驗,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成為指導國際關系的基本準則,為維護世界的和平與穩(wěn)定,促進國際關系的健康發(fā)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唐家璇外長在2004年6月28日會見印度報業(yè)托拉斯記者約瑟夫時的談話。
生:思考、討論。
師: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標志著新中國外交的成熟;它是我國處理國與國之間相互關系,參與國際事務所遵循的一項基本原則;它為開創(chuàng)中國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礎;在世界上也產生深遠的影響,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準則。
新中國除積極發(fā)展和一些國家的友好關系,還參加了一些國際性會議,以便進一步打開外交局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中國在日內瓦會議上的表現(xiàn)。
3、參加日內瓦會議
師:日內瓦會議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召開的?中國代表團發(fā)揮了什么作用呢?請同學們閱讀課文并結合中國代表團參加會議的投影照片思考回答?
生:答略。
師:日內瓦會議上,中國代表團發(fā)揮了重要作用,請同學們回憶1919年中國參加了什么國際會議,在這兩次國際會議上中國外交表現(xiàn)有何不同?為什么?
生:分組討論,回答。
師總結:日內瓦會議是新中國第一次以五大國的身份參加的國際會議。中國在會議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它充分說明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這在舊中國的外交史上是絕對沒有的。新中國不僅在日內瓦會議上發(fā)揮了積極作用,在亞非萬隆會議的表現(xiàn)更是非同凡響。
4、參加萬隆會議
師:下面請同學們觀看一段萬隆會議的錄像,思考下面兩個問題:
(1)萬隆會議的特點是什么?以周恩來為首的中國代表團在當時的情況下,為什么一定要參加萬隆會議?
(2)針對會上一些國家或者出于對新中國不了解或者在帝國主義國家的唆使下攻擊中國代表團的情況,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提出了什么方針?含義是什么?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討論回答
師總結:突出強調求同存異的含義,并用多媒體展示要點。
同:共同的遭遇、共同的任務和要求。
異:社會發(fā)展階段不同,經濟發(fā)展水平不同、政治體制不同,意識形態(tài)不同。
會后,我國與更多的亞非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
師:下面請同學們一起來演個歷史劇,一組扮演萬隆會議上的周恩來,一組扮演記者采訪周恩來,并就采訪內容寫通訊稿。
(通過角色扮演,加深學生對“萬隆會議”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語言、文字表達能力。)
生:每組推出一個代表進行表演。
師:剛才兩位同學表演的非常好,通過剛才兩位同學的表演我們對萬隆會議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
課時小結
師: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了新中國初期的外交,從建國初期的外交風云變幻中你得到了哪些認識和收獲,或者還有什么問題,咱們大家來共同探討一下。
學:討論發(fā)言,整理主要觀點。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還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新中國的外交從根本上改變了舊中國屈辱的外交局面。那新中國成立初期,外交工作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取得了這些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師:(引導學生歸納)取得這些成就的原因中最根本的一條就是堅持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它是中國外交的基本出發(fā)點。不管國際風云如何變化,新中國始終堅持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成功地維護了國家的主權和尊嚴,開拓了中國外交的新局面,新中國以嶄新的面貌出現(xiàn)在國際舞臺。冷戰(zhàn)結束后雖然和平與發(fā)展成為世界潮流,但是地區(qū)沖突、局部戰(zhàn)爭時有發(fā)生。請同學們想一想,隨著中國經濟和國力的不斷增強,中國將以什么樣的姿態(tài)面對未來的世界呢?
生:討論、回答。
師:同學們說的對,中國將來強大了,也一定要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承擔起更大的責任和義務,發(fā)揮更大的作用,為世界和平與發(fā)展,為人類的進步事業(yè)做出越來越大的貢獻。
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