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必修三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0-26高中語文新教材必修三閱讀與鑒賞教案(共33課時)2。
第三課時《啊,船長,我的船長喲!》
教學目標:
1.了解惠特曼與《草葉集》。
2.學會了解作品的時代背景,準確地把握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感受高尚的人格操守,領會文本所傳達的思想情感。
教學重難點:
領會文本所傳達的思想情感。
教學方法:
朗誦
教學過程:
一、作者介紹
惠特曼(1819—1892)美國詩人。生于長島。他曾在公立學校求學,任過鄉(xiāng)村教師,干過送信,排字等雜務,后在報館工作,成為編輯。他喜歡大自然的美景和城市的大街小巷,喜歡歌劇、舞蹈、講演術,喜歡閱讀荷馬史詩、希臘悲劇以及但丁、莎士比亞的作品。青年時期,他幫助父親承建房屋,經(jīng)營小書店、小印刷廠等,他性格自由散漫,喜歡游蕩并和船夫、舵手、漁民、雜役、馬車夫、機械工等結交朋友,自稱是美國的“吟游詩人”。1855年出版《草葉集》第一版,收詩12首。南北戰(zhàn)爭期間,他自愿到華盛頓看護傷員,戰(zhàn)后曾先后在政府部門供職多年。1873年身患癱瘓癥,以后始終沒有恢復健康,直到逝世,臥床達20年之久。但他的樂觀主義,他對生活的熱愛,他的民主理想至死不渝。在他生前,《草葉集》再版多次,每次都有變動,現(xiàn)在通用的全集,是所謂“臨終版”,即1892年出版的第九版,收詩383首。1865年,詩人還出版了《桴鼓集》及其續(xù)集,內(nèi)有一首悼念林肯的名篇《最近紫丁香在庭院里開放的時候》。1882年,詩人出版了他的散文集《典型的日子》,其中包括《民主遠景》一文?!恫萑~集》中最長的《自己之歌》,表達了作者畢生的主要思想?!安萑~”象征一切平凡普通的東西和平凡普通的人。詩的背景是紐約的街道和長島的海灘,反映了勞動階層人民的生活。詩采用日常生活的語言,表現(xiàn)了詩人對人的肉體、靈魂和宇宙間關系的認識。他的泛神論思想,他對無罪的肉體的歌頌,在當時都是驚世駭俗的,而他的自由奔放的思想感情,以及像大海波濤一樣氣勢豪邁的詩歌節(jié)奏,都是對傳統(tǒng)詩體的創(chuàng)新。毫不掩飾地表現(xiàn)出詩人胸襟開闊、勇于進取的個性。除《自己之歌》外,《草葉集》還收錄了《通向印度之路》、《從永不休止地擺動著的搖籃里》等佳作?;萏亓_為建立美國自己的文學作出了杰出的貢獻。
二、寫作背景介紹
這是詩人惠特曼為紀念林肯而寫下的著名詩篇。林肯是美國第16任總統(tǒng),在任期內(nèi)他為維護國家統(tǒng)一、摧毀蓄奴制而領導了南北戰(zhàn)爭,解放了黑人農(nóng)奴。他在美國人民歡慶勝利的時候,反動勢力雇用的刺客殺害了他?;萏芈鼮榇藰O度悲痛,寫下了許多詩紀念這位偉大的英雄,這首詩是最著名的一首。
三、文本研習
1.教師范讀。
2.分別請幾位同學朗讀。
3.師生齊讀。
4.詩文賞析。
(1)在這首詩中“船”、“船長”、“航程”分別象征什么?
明確:詩人運用了比喻和象征的手法,把美國比作一艘航船,把林肯總統(tǒng)比作船長,把維護國家統(tǒng)一和廢奴戰(zhàn)爭比作一段艱險的航程。
(2)課后問題探討(第二題)
明確:普希金把自己的詩作稱作“自由的歌聲”,并不是因為他在牢獄之外,而是指他在詩中所表達的反對專制,歌唱自由的理想追求。在本詩中詩人用“他的嘴唇慘白而僵硬”、“渾身冰涼,停止了呼吸”,是為了突出林肯悲壯的死,勝利的鐘聲響起,而帶領人們戰(zhàn)勝驚濤駭浪的船長卻死去了,這就突出了悲痛的氣氛,同時表明了詩人對領袖的憧憬懷念之情。兩首詩的感情基調(diào)不同,《致西伯利亞囚徒》寫給受難的戰(zhàn)友格調(diào)高昂,豪邁奔放。充滿對戰(zhàn)友的鼓勵?!栋?,船長,我的船長喲》在勝利到來之際悼念死去的偉大領袖,充滿了悲痛之情。
(3)課后問題探討(第三題)
明確:在第1節(jié)中,詩人呼告“我的船長喲”,用的是第三人稱“他”(“他已渾身冰涼,停止了呼吸”),而第2節(jié)中在呼告“我的船長喲”后,用的卻是第二人稱“你”(“號角為你長鳴”),在第2節(jié)中,反復出現(xiàn)的“你”表現(xiàn)出詩人的極度悲傷,既為勝利而歡呼,同時又為船長的倒下而悲痛,時而敘述,時而呼告,喊出了自己的悲傷。第l、第3節(jié)用第三人稱,而第2小節(jié)換為第二人稱,在人稱的轉換中,詩人縱情地傾吐了自己對領袖的崇敬懷念之情。
問題探討:
1、你認為這首詩歌抒發(fā)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抒發(fā)對南北戰(zhàn)爭的領導人林肯的崇敬和贊頌)
2、詩歌是怎樣把這種感情傳達出來的?(詩歌突出的寫作手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運用象征的手法“國家—航船,林肯—船長,南北戰(zhàn)爭—可怕的航程,港口—勝利”詩人用航船戰(zhàn)勝驚濤駭浪到達港口象征林肯領導的南北戰(zhàn)爭的勝利結束,以領航的船長象征林肯總統(tǒng)的偉大作用,這樣構思有利于形象地表現(xiàn)人物的偉大崇高。在航船到達港口時,船長卻到下了,具體可感地表現(xiàn)了詩歌的悲壯的情感。
運用場面的對比。航船即將到達港口的時刻,萬眾歡騰喜慶勝利,而為搏擊風浪而頑強奮斗的船長卻在此時到下了。這種場面的對比,在情感上引起強烈的反差,也更能體會到詩人心中的那種悲痛欲絕的感受。
3、詩歌為什么每一節(jié)的末尾都寫“他已渾身冰冷,停止了呼吸”?
人們無法接受這個事實,但又不得不接受這個事實,在反復的詠嘆中加劇了悲劇氣氛。
4、第二節(jié)的詩的稱代為什么突然發(fā)生了轉換?這種轉換對表達感情有什么作用?
表達出人民對林肯的崇敬,“船長,親愛的父親”,表現(xiàn)了人民對總統(tǒng)高尚人格的敬重。
5、你認為本詩歌的基調(diào)是怎樣的?
悲壯的基調(diào),表達出對總統(tǒng)的崇敬和贊頌。
6、比較兩首詩歌的異同。
兩位詩人都是有正義感的戰(zhàn)士。詩人都抒發(fā)了英雄的敬重之情,他們的詩歌都在贊頌高尚的人格?!吨挛鞑麃喌那敉健肥枪膭顟?zhàn)友的詩篇,悲壯中充滿了樂觀;《??!船長,我的船長喲》是悼亡,基調(diào)是悲壯而憂傷的。
7、談談你對“燃燒的心”的理解
既指詩歌中所寫人物的心,也指作者的燃燒的心。
四、小結
這首詩用比喻和象征的手法謳歌人物,詩人用航船戰(zhàn)勝驚濤駭浪到達港口比喻林肯領導的南北戰(zhàn)爭的勝利結束,以領航的船長象征了創(chuàng)造了豐功偉績的林肯總統(tǒng),在萬眾歡騰中,以一曲悲歌贊頌一位偉大的人物。表達了詩人對領袖之死的悲痛之情以及對領袖深深的崇敬之情。
五、作業(yè)
板書設計:
表現(xiàn)林肯的功業(yè)
對林肯卓越功勛的贊頌表現(xiàn)對林肯的愛戴
對林肯功勛的評價
啊,船長,敬仰之情
詩人對林肯的個人感情父子之情
我的船長喲!失去慈父的悲傷之情
客觀敘述林肯之死
詩人對林肯的悼念之情不相信林肯已死
接受慘痛的現(xiàn)實
第四課時《<指南錄>后序》(上)
教學目標:
1、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學習文天祥以死報國的愛國精神。
2、理解本文在敘述中兼用論證,抒情的表達方式和作用。
教學重難點:
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學習文天祥的愛國精神。
教學方法:
文本研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學生背誦文天祥《過零丁洋》一詩后,指出《<指南錄>后序》一文就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生動寫照。
二、作者及時代背景簡介。
宋理宗景定五年(1264年),元已基本上穩(wěn)定地統(tǒng)治了北方和中原地區(qū),遷都于大都(今北京),并不斷南侵。當時南宋王朝的奸相賈似道只顧追求歡樂,不問邊事,國勢岌岌可危。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年),元將伯顏大舉入寇,前鋒直達鄂州(今湖北武昌),朝廷聞報,驚恐萬狀,乃下詔勤王。次年(宋恭宗德佑元年),賈似道迫不得已,親自都督諸路軍馬與元軍大戰(zhàn)于池州(今安徽貴池),結果大敗,伯顏進占建康(今江蘇南京)。至德佑二年(1276年)初,又進逼南宋都城臨安(今浙江杭州)。本文開頭說的“時北兵已迫修門外,戰(zhàn)、守、遷皆不及施”,就是上述形勢。
三、解題
(1)為什么稱《后序》;(2)詩集的命名由來;(3)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書序的一般格式);
四、初讀課文,給全文劃分段落層次:
第一部分:第1——5自然段(記敘部分);
第二部分:第6——8自然段(說明部分)。
細讀(或誦讀)課文,結合注釋,運用工具書疏通文意。教師巡堂進行答疑、提問并歸納有關字詞的讀音、釋義和用法。
實詞(課本已有注釋的除外):
縉紳:原意是插笏于帶,舊時官宦的裝束,轉用為官宦的代稱、修辭上稱為借代??N,也寫作“搢”,插。紳,束在衣服外面的帶子。
萃:聚集。
會使轍交馳:使,使者。名詞。
奉使往來:使,使命。名詞。
意使遇哨:使,假使。連詞。
使北營:使,出使。動詞。
眾謂予一行為可以紓禍:“謂……為……”,“說……是……”。
覘(chān):窺視、觀測。
遽(jù):匆忙。
自度(duó):度,估計,忖度。
付之度(dù)外:度,所考慮的、所打算的。
庶幾(jī):也許可以,表示希望。
無聊:無所依托。
迥(jiǒng):遠。
靡(mǐ):無。
虛詞:
莫知計所出:莫,在句中用作不定代詞,充當主語,相當于“沒有人”;所,在句中用作助詞,同動詞結合,組成“所”字結構,名詞性短語。全句譯為:誰都想不出辦法來。
夜則以兵圍所寓舍:所字結構,后面有名詞“舍”(或名詞性結構),則此“所”字結構起定語作用。
為巡船所物色:“為”和“所”相呼應,表示被動。
為巡徼所陵迫死:同上。
當國者:者,助詞。附在別的詞或短語之后,組成名詞性短語。譯為“……的人”。
以上字詞的釋義或正音,不必全部列出。為便于歸納,像一詞多義的“使”“度”,還有“數(shù)”“分”“間”等字詞可放在講讀有關句段時詳細解釋。
五、朗讀并補充注釋。
按段落順序進行,先作補充注釋,然后朗讀,并歸納段落大意。
1.第1段。
①萃——集。
②會使轍交馳——在元軍逼近首都臨安的情況下,南宋朝廷為茍延殘喘,曾多次派人前往元營求和。在文天祥之前,先后出使元營的有陸秀夫、劉岊(jié)、楊應奎等人。
③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動也——猜想元軍統(tǒng)帥也還可以用言辭來打動的。意,猜想、揣度。
④覘(ch?。睿低档夭炜?。
(1)提問:文天祥是在怎樣的形勢下出使北營的?
明確:是在“時北兵已迫修門外,戰(zhàn)、守、遷皆不及施”(當時元兵已迫近國都門外,出戰(zhàn)、堅守、遷都全都來不及實施)的嚴重形勢下出使北營的。
(2)提問:文天祥當時的心情和意圖怎樣?
明確:心情是:“予不得愛身”(我不能只顧愛惜自己),即已抱定了為國捐軀的決心。其意圖是:一方面“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動也”(估計元軍方面還是可以用言語說動的),企圖以外交手段來挽回敗局;另一方面是“更欲一覘北,歸而求救國之策”(更希望去觀察一下元軍的情況,回來后好尋求挽救國家的策略)。
小結段意:出使北營的背景、心情與意圖;表達了作者在國事危急之際挺身自任的思想感情。
2.第2、3段。
①予自度不得脫……叔侄為逆——伯顏嘗引天祥與吳堅等同坐。天祥面斥賈余慶賣國,且責伯顏失信。呂文煥從旁諭解之,天祥并斥文煥及其侄師孟:“父子兄弟受國厚恩,不能以死報國,乃合族為逆,尚何言?”文煥等慚恚。伯顏遂拘天祥,隨祈請使北行。
②“將以有為也”——語出韓愈《張中丞傳后敘》:“城陷,賊以刃脅降云(南霽云);巡(張巡)不屈,即牽去,將斬之。又降霽云,云未應,巡呼云曰:‘南八,男兒死耳?不可為不義屈’!云笑曰:‘欲將以有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睆堁病⒛响V云皆唐代名將,守睢陽,殺安祿山叛軍十余萬人,終因兵盡糧絕,城被叛軍攻破,不屈而死。
(1)提問:文天祥至北營大致經(jīng)歷了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是怎樣的?
明確:第一階段是:“初至北營……北亦未敢遽輕吾國?!钡诙A段是:“不幸呂師孟構惡于前,賈余慶獻諂于后……予不得歸矣?!保ò矗簠螏熋鲜逯断群笸督翟?,文天祥曾上書要求宋朝殺掉他們的親屬,因此和呂師孟結下了仇恨。“構”,造成、結成;“惡”,怨恨、仇恨?!皹嫄骸?,即“結仇”。賈余慶在德祐二年二月元軍使者入臨安城封府庫之后,他以右丞相充“祈請使”出使元軍,與元軍合謀扣留文天祥。“獻諂”,向敵人獻媚,指合謀扣留文天祥。這兩個分句也可澤為:呂師孟以前和我有仇,賈余慶在背后(賣國)媚敵出賣我。)第三階段是:“未幾……北驅(qū)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br>
(2)提問:文天祥既然“分當引決”(按理應當自殺),為什么卻又“隱忍以行”(暗中忍受著去了)?
明確:“將以有為也”(“以”后省代詞“此”。全句可譯為:是打算借此機會有所作為?。∵@句話出自韓愈《張中丞傳后敘》:“巡呼云曰:‘南八,男兒死耳,不可為不義屈?!菩υ唬骸麑⒁杂袨橐?,公有言,云敢不死!’”)。
小結段意:出使北營,震懾敵方,身受羈縻和被驅(qū)北上;表達了他忍辱負重,圖謀再舉的思想。
3.第4段。
①得間奔真州——天祥與其客杜滸等12人趁夜逃到真州。真州安撫使苗再城曾出迎,并共同商定以兩淮兵為主力進攻元軍的計劃,所以下文說“中興機會,庶幾在此”。這計劃后來未能實現(xiàn)。
②維揚帥下逐客之令——指李庭芝下令通緝文天祥一事。按:苗再成曾派20名士兵護送文天祥,抵揚州城時,夜方四鼓,聽守門人說:“制置司(指李庭芝)下令捕文丞相甚急?!碧煜椴坏貌蛔冃彰油觥?br>
教師范讀,同時以指示文天祥北行路線得脫險行程。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
范讀前,教師應提示學生,本段寫了三層意思:第1層,得脫后的喜悅;第2層,受誤會后的困境;第3層,得舟后急于南下的急迫心情。要求學生注意畫出那些既能準確表明作者活動的特點,又能表達作者急切、緊張的心情,以及連續(xù)所經(jīng)歷的坎坷的動詞;領會作者用詞靈活多樣的特點及其表達效果。
極富表現(xiàn)力的動詞有:“奔”寫出了當時迫不擇路的極快速度;“變”“詭”二字反映了形勢突變以及自己采取的果敢行動;“避”“出”“渡”“入”“展轉”“至于”等一連串動詞,反映了作者迅速離開險境的情況,同時也表現(xiàn)了作者急于南下組織力量抗元以報效國家的急切心情。
小結段意:寫出京口抵永嘉的苦難歷程,表現(xiàn)了作者經(jīng)歷艱險,仍力圖中興的心愿。
4.講讀第5自然段。
先給學生指出本段在結構上與前面1、2、3、4段的關系:如“預習提示”所指出,本文在表達方式上有一顯著特點,即“敘述和抒情相結合”。這具體體現(xiàn)在第1—4自然段側重記敘曲折艱難的經(jīng)歷,第5自然段則偏重于對這種經(jīng)歷的慨嘆,前者是后者的必要鋪墊,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礎上的自然流露與抒發(fā)。例如,第2自然有“予自度不得脫,則直前詬虜帥失信……”,第5自然段則有“詆大酋當死……”;再如,第4自然段有“至京口,得間奔真州”,第5自然段則有“去京口……幾自剄死?!弊寣W生理解了上述關系之后,然后引導學生理解本段的層次結構。
本段可分三個層次:
第1層:“嗚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幾矣!”(唉!我接近死亡的危險,真不知有多少次了啊!“之”,結構助詞?!罢摺?,指示代詞,代及于死的情況?!捌洹?,語氣詞,表測度。)用“嗚呼”引出“及于死”的危難,總起下文。
第2層:承接上文,連用了“……當死”“幾……死”“……死”等17個排比句,最后用一“無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情感真摯,氣勢磅礴,大大提高了表達效果。
第3層:“嗚呼!死生,晝夜事也……痛定思痛,痛何如哉!”(……痛苦過去了再回想痛苦,那是多么的痛苦啊!“痛何如”即“如何痛”;為強調(diào)“痛”,故將“痛”提前)三句,把思想感情向前推進,進一步抒發(fā)了出生入死而國事難為的傷痛。
小結段意:以抒情為主,表明愛國、憂國心志。
至此,要求學生當堂熟讀、背誦本段,使他們受到作者高潔情操的強烈感染。為強化記憶,可先將課文結合北行路線、脫險行程圖例來理解記憶,也可將課文化整為零分塊識記,如前三個“當死”、三個“幾……死”可為一塊,后十二“……死”又可分為三塊。先個人讀,再分組讀,后全班讀。
以上第1——5自然段是全文的第一部分,第5自然段是全文抒發(fā)感慨、表達心志的高潮,是前一部分的深化和后一部分的提引。
六、作業(yè)
板書設計:
(1-4)自敘出使元營的種種磨難
出使元營的磨難及感受
(記敘部分)(5)抒發(fā)愛國、憂國心志
《指南錄》后序
說明詩集的寫作情況和結集目的,交代詩集的題名(6-8)
(說明部分)
第五課時《<指南錄>后序》(下)
教學目標:
1、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學習文天祥以死報國的愛國精神。
2、理解本文在敘述中兼用論證,抒情的表達方式和作用。
教學重難點:
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學習文天祥的愛國精神。
教學方法:
文本研究
教學過程:
回顧復習上節(jié)課主要內(nèi)容
繼續(xù)學習課文內(nèi)容
講讀第二部分(第6——8自然段)。
列出題目,要求用課文原句回答并解說。
(1)提問:詩集的是怎樣來的?
明確:文天祥“在患難中,間以詩記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廢,……”(在患難當中,有時用詩來記錄所遭遇的事情,現(xiàn)在保存著那些稿本不忍心丟掉……)。
(2)提問:結集的目的是什么?
明確:目的是“將藏之于家,使來者讀之,悲予志焉?!保ù蛩惆阉卦诩依?,使后世人閱讀它,同情我的志向啊。文天祥的志向是什么?中興復國。)
(3)提問:為什么要以《指南錄》命名?
明確:取詩集中《揚子江》一詩“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句意命名,表達了作者心指南宋、冒死南歸的一片忠貞愛國之情。
小結第二部分6——8段段意:說明詩篇的寫作情況和結集的目的,交代詩集的命名,并從當時社會的君臣父子倫理闡述自己報國的心志。
歸納中心思想,并評價文天祥的行動。
第6段大意:說明詩集中卷次的劃分情況和結集的目的。
第7段大意:正面闡述自己的報國心愿。
第8段大意:說明作序的時間和詩集的題名。
補充注釋:宋恭宗(年號德佑)在位僅一年。德佑二年三月,伯顏入臨安,擄帝北去。同年五月,宋端宗即位于福州,改年號為景炎。
三、結構層次和寫作特點分析。
1.用提問導入。
①學習這篇文章須用倒讀法,請大家先看最后兩段,說說它們屬于哪一種表達方式?(說明。)
②說明了哪些問題?(見段意)
③試將所說明的問題分為兩類:一類是關于書的一般常識(卷數(shù)、書名、作序時間);一類是有特殊內(nèi)容的(結集目的)。
④在這兩段話中,哪一句話是關涉全篇的?(“使來者讀之,悲余志焉”。)
2.進行討論(四人一組)。
①第5、6兩段作為詩集的說明在書序體裁中是最不可少的,為什么被置于最后?
②前四段跟這兩段有怎樣的聯(lián)系?
小結:①前四段從總體上看,是用來說明詩的產(chǎn)生背景;分別來看,第1段說緣起,第2、3段說事實背景,第4段說作詩時的心態(tài)。知道這樣的背景,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詩的內(nèi)容。②從第2、3段可以看出,詩集中卷次劃分的標準正是這段所記敘的作者的行程;第4段是作者心志的集中描述,是為下文“悲余志”一語作鋪墊的。③先說背景后說有關詩集的問題,便無須再作任何解釋,言簡而意賅,有水到渠成之效。
四、研究與討論:
本文是什么文體?表達方式上有什么顯著特色?舉例說明
本文是一篇序跋文章,作者通過對自身出使元營、逃歸永嘉的歷程的記敘,扼要地敘述了詩作產(chǎn)生的背景,同時也簡要說明了詩集編輯的體例和目的,作序的時間和詩集命名,是一篇典范的書序;但又是一篇文質(zhì)兼美的敘事散文。寫作上的特點是記敘中兼用了抒情和議論。
五、布置作業(yè):
板書設計:
背景——體例和目的——時間和命名
序
記敘中——抒情——議論
〔附〕助讀資料——有關文天祥的祠聯(lián)
浙江溫州文信國①祠聯(lián):
久要不忘平生之言,古誼若龜鑒②,忠膽若鐵石;敢問何為浩然正氣③,鎮(zhèn)地為河岳,麗天為日星④?;ㄍ庾右?guī)⑤燕市⑥冷;柳邊精衛(wèi)⑦浙江潮。
北京文天祥祠聯(lián):
南宋狀元宰相;西江孝子忠臣。
正氣貫人寰,河岳日星傳萬世;明禋⑧崇廟觀,丹心碧血照千秋。
海豐縣方飯亭聯(lián):
熱血腔中只有宋;孤忠?guī)X外更無人。
注釋〕①文信國:文天祥曾被封為信國公。②龜鑒:龜,龜卜;鑒,鏡子。龜鑒,借鑒。③浩然正氣:《孟子公孫丑上》:“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雹苕?zhèn)地為河岳,麗天為日星:文天祥《正氣歌》:“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岳,上則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雹葑右?guī):鳥名。又名杜鵑,鳴聲悲切,從夜鳴叫到天明,聲似“不如歸去”。有“杜鵑啼血”之說。李白《蜀道難》:“又見子規(guī)啼夜月,愁空山?!雹扪嗍校涸蠖?,今北京。⑦精衛(wèi):神話中的鳥?!熬l(wèi)填?!保V赴凑占憾繕?,奮斗不止。⑧禋:祭祀。
第六課時《五人墓碑記》(上)
教學目標:
1、了解寫作背景,正確把握作者的思想及文章的主題;
2、體味本文組織嚴謹、渾然一體的結構特色;
3、學習本文夾敘夾議、敘議結合及巧用對比的寫法;
4、積累字詞句知識。
教學重難點:
本文夾敘夾議、敘議結合及巧用對比的寫法
教學方法:
文本研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在“鴻門宴”上,項羽因為害怕?lián)敗安涣x”之名,終于讓劉邦得以脫逃,縱虎歸山,鑄成大錯。其實項羽真正注重的不過是一個“名”,他企圖“名正言順”的爬上帝王的寶座。其人雖不可一概抹殺,其“義”卻不足為訓。
在我國歷史上,另有一大批志士仁人,他們舍生取義,前仆后繼,或藐視權貴,或為國為民,不務虛名,不圖私利,他們跟項羽有著很大不同!現(xiàn)在我們來學習張溥的《五人墓碑記》,文中記述了顏佩韋等五人的“蹈死不顧”,會幫助我們“明死生之大”,加深對“義”的認識與理解。
二、篩選信息,把握課文內(nèi)容。重在培養(yǎng)學生在讀課文時應眼到、口到、心到的學習習慣。提問:
1.本文記述的是哪五個人的事?在文中第幾段出現(xiàn)的?
2.他們的身份如何?
3.他們?yōu)楹味溃?br>
4.后人為什么要為他們修墓、立碑?
5.作者對這五人的態(tài)度是什么?
提問的基礎上歸納出本文的文意:這篇碑記中記述和頌揚了蘇州市民不畏強暴、不怕犧牲、敢于向惡勢力進行斗爭的英勇事跡,熱情歌頌了五位烈士仗義抗暴、至死不屈的英勇行為,對于他們“激于義而死”的精神給予了高度評價,肯定了斗爭的重大意義和不朽功績,進而闡明了“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道理。
(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抓文中的關鍵詞語和句子歸納、概括,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
三、補充資料
(1)五義士
顏佩韋(商人,為人慷慨,喜打抱不平)、楊念如(閶門外鬻衣)、沉揚(牙儈)、馬杰(練武玩棒)、周文元(周順昌的轎夫)。顏佩韋等人過去互不相識,而且除周文元外,其它四人同周順昌也毫無交往,在周順昌被捕時,他們完全是出于義憤才自發(fā)參加斗爭的。五人被捕后,對自己的作為,理直氣壯,毫不隱諱。天啟六年七月中,蘇州城里布滿警衛(wèi),戒備森嚴,就在閶門外吊橋上,五義士大罵魏忠賢和毛一鷺,從容就義。臨刑時,幾萬市民含淚同五人訣別。
(2)周順昌(1584~1626),字景文,號蓼(l))洲,蘇州吳縣人。萬歷進士,任福州推官,后升吏部文選員外郎。為人正直、清廉,疾惡如仇,對民間疾苦多所關注,后辭官還鄉(xiāng)。原應天巡撫周起元被罷官時,周順昌指斥魏閹并為之送行。天啟五年,被迫害的“六君子”之一魏大中被捕路過蘇州,周順昌與他“周旋累日”,還把女兒許配魏大中的孫子。魏忠賢獲悉此事后指使東廠特務羅織罪名,借機陷害。天啟六年三月,周順昌被逮到北京,在獄中受盡酷刑,同年六月十七日被拷死獄中,年四十三歲。到崇禎元年才得以昭雪,贈太常卿,謚忠介。
(3)張溥與復社
張溥(1602~1641),字天如,號西銘,明末太倉(現(xiàn)江蘇省太倉縣人)。崇禎四年進士,“復社”的創(chuàng)始人和領袖。復社成立于熹宗天啟末年,是和閹黨斗爭的東林黨的繼續(xù),他們自認為東林黨的繼起者。復社是文社,但有廣泛的群眾基礎,能與政治斗爭相結合,在歷史上是很少有的現(xiàn)象。
(4).補充介紹作者
張溥自幼勤學,所讀之書必手抄六七遍,故名其書齋曰“七錄齋”(其專集之名即來源于此)。18歲那年,魏忠賢閹黨開始專政,政治更加黑暗,東林黨人受到殘酷鎮(zhèn)壓。本文作于魏忠賢“投繯道路”(1627年冬)之后,當是崇禎元年(1628年),其時他26歲。
四、學生口述蘇州市民暴動經(jīng)過。
五、學習課文內(nèi)容
1、誦讀第1段
齊讀一遍后,學生提出難詞難句,解答后再齊讀一遍,然后進行評點。評點方式有三:①學生用鉛筆在課本上評點,教師巡視中發(fā)現(xiàn)好的評點,向全班推薦;②教師提問,學生答問,再加以概括,使之成為評語;③教師作補充。評點后練習背誦并作檢查。(以下各段同此)
評點:
五人者,蓋當蓼洲周公之被逮(為第3段敘事張本),激于義而死焉者也(為第4~6段議論張本;“義”,全篇綱領)。至于今,郡之賢士大夫(首提“賢士大夫”)請于當?shù)溃闯洪帍U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點墓碑)于其墓之門,以旌其所為。嗚呼,亦盛矣哉!(用感嘆結住敘事,為下文蓄勢。)
寫法指要:
作墓碑記,故先敘墓之由來;況此墓來得不尋常,尤非先說不可。此段純屬敘事,用一個“盛”字作結,卻將作者胸中議論托出,何等筆力!
2、、誦讀第2段
評點: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為時止十有一月耳(極言為時之短。這是引導句,為的是引出下面的議論)。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貴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沒不足道者,亦已眾矣;況草野之無聞者歟(一比,與常人比)?獨五人之曒曒,何也?(承上段“盛”字。)
寫法指要:
此段不接著敘五人之死的經(jīng)過,卻就建墓事生發(fā)議論,以常人與五人對比,已暗含“死生之大”之意,為結尾張本。由此再進一步展開,真可謂“出奇制勝”。
注:以上內(nèi)容大多可以化為啟發(fā)提問,不是由教師說出。
六、作業(yè)
板書設計:
五人墓碑之由來(敘)
吳民之亂激昂大義
五人死難之經(jīng)過(敘)
五人墓碑記從容就義蹈死不顧
五人死難之意義——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議)
交代賢士姓名——義士之舉動(說明)
寫作特點:
1.夾敘夾議,敘議結合。
第七課時《五人墓碑記》(下)
教學目標:
1、了解寫作背景,正確把握作者的思想及文章的主題;
2、體味本文組織嚴謹、渾然一體的結構特色;
3、學習本文夾敘夾議、敘議結合及巧用對比的寫法;
4、積累字詞句知識。
教學重難點:
本文夾敘夾議、敘議結合及巧用對比的寫法
教學方法:
文本研究
教學過程:
回顧與復習
繼續(xù)學習課文
1、誦讀第3段
評點:
予猶記周公之被逮(“猶記”統(tǒng)領本段敘事?!爸芄淮背虚_篇首句),在丁卯三月之望。吾社之行為士先者,為之聲義(周公義者,吳民亦義者,“義”是一段敘事主旨),斂貲財以送其行,哭聲震動天地。緹騎按劍而前,問“誰為哀者?”眾不能堪,抶而仆之。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吳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厲聲以呵,則噪而相逐(須對照下文“矯詔紛出”,義勇如見)。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吳民之亂請于朝,按誅五人,曰顏佩韋、楊念如、馬杰、沈揚、周文元(此處點出五人姓名,值得玩味),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承首段建墓事,妙。)
寫法指要:
本段敘蘇州市民反閹黨斗爭始末,而以“激于義”三字為統(tǒng)帥,至五人姓名戛然而止,即又回到建墓事上,此亦跌宕之法,蓋為下文蓄勢。
2、誦讀第4段
評點:
然五人之當刑也,意氣揚揚,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談笑而死(非“激于義”,何能如此!“然”,帶出一層新意)。斷頭置城上,顏色不少變。有賢士大夫(二提“賢士大夫”)發(fā)五十金,買五人之脰而函之,卒與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再次照應建墓事,可以少慰人心)。
寫法指要:
將五人當刑時的表現(xiàn)作為一個獨立層次來寫,進一步突出了“激于義而死”一語。以上兩段皆敘事,承首段而來。
3、誦讀第5段
評點:
嗟夫(由此引出大段議論)!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而五人生于編伍之間,素不聞詩書之訓,激昂大義,蹈死不顧,亦曷故哉(二比——與縉紳易志者比。用疑問句式表出:上句用“歟”,下句用“哉”,褒貶之意昭然若揭。二問中重在第二問,下文即回答)且矯詔紛出,鉤黨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發(fā)憤一擊,不敢復有株治;大閹亦逡巡畏義,非常之謀難于猝發(fā)(五人之死關系到當時的大局),待圣人之出而投繯道路(正義已伸張),不可謂非五人之力也。
解釋:“非常之謀”,史書上有這樣的記載:“上(熹宗)不豫(病危)時,魏忠賢張(囂張)甚,中外危懼。上召皇弟信王(后即位,即明懷宗)入,諭以當為堯舜之君,再以善事中宮(皇后,熹宗之后)為托,及委用忠賢語。信王出,上崩。忠賢自出,迎王入。王危甚,袖食物以入,不敢食大官庖也。是時群臣無得見王者,王秉燭獨坐?;蛟唬屹t欲自篡,而崔呈秀以時未可,止之?!?br>
寫法指要:
本段只論述五人之死在當時政治斗爭中的意義,仍是在“義”字上做文章,這是為下段更深一層的議論作鋪墊。
4、誦讀第6、7段
評點:
由是觀之,則今之高爵顯位(暗指魏黨),一旦抵罪,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近,而又有剪發(fā)杜門(兩種作法,一般丑態(tài)),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賤行,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三比——以五人之慷慨赴死與?!案呔麸@位”之畏死比)是以蓼洲周公,忠義暴于朝廷,贈謚美顯,榮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無有不過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雖死猶生,何等榮耀?。┮病2蝗唬ǚ吹粢欢危膭菡皴?。四比——設想之比,以五人“盡其天年”與今之“百世之遇”比),令五人者保其首領以老于戶牖之下,則盡其天年,人皆得以隸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發(fā)其志士之悲哉(非經(jīng)魏閹之亂,不能作此悲壯語)?故予與同社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為之記,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借交代作記緣由點明全篇主旨)。
賢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吳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長姚公也(上文兩次提到“賢士大夫”,此處再結一句,以示其“買脰”、“墓葬”之功不可滅)。
解釋:①“為人記”,替它寫了這篇墓碑記?!坝洝?,不是記述,而是指這篇文章。②“明死生之大”,闡明死的重大意義?!八郎保x復詞,偏“死”,“生”無義。③“匹夫之有重于社稷”,語出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有”,同“或”,或許。作者用的是委婉說法,使行文有波瀾。
寫法指要:
前段說五人之死在政治斗爭中的重大意義,本段更進一層說五人激于義而死,死有重于泰山,這就站得更高了。作者在行文上也很講究,連用四個長句,氣勢磅礴,波瀾橫生,如長江之水,一瀉千里,勢不可擋。用的是“卒章顯志”舊法,卻又有其創(chuàng)新之處,讀后使人胸襟開闊。五人之死,有此篇碑文,千古不朽矣。
小結
強調(diào)詞語:編伍縉紳視暴謚隸屈明大
強調(diào)句式: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抒腕(于)墓道
第7段補敘賢士大夫的姓名,照應文章開頭。屬于碑記格式的范疇。
寫作特點:
1.夾敘夾議,敘議結合。
2.巧用對比突出五人慷慨就義的英勇事跡和重大意義。
作業(yè)
板書設計:
寫作特點:
2.巧用對比突出五人慷慨就義的英勇事跡和重大意義。
凡富貴之子,慷慨得志之徒,死而湮沒不足道者
獨五人之曒曒
五人慷慨就義
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褒貶之意昭然若揭
五人激昂大義,蹈死不顧
今之高爵顯位,其辱人賤行
輕重固何如哉?
五人之慷慨赴死
令五人者保其首領以老于戶牖之下,
則盡其天年,人皆得以隸使之
明死生之大,
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凡四方之士無有不過而拜且泣者;
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發(fā)其志士之悲哉
第八課時《品質(zhì)》
教學目標:
1.理清情節(jié)結構,學習小說鑒賞的一般方法;
2.了解環(huán)境描寫與人物形象塑造的關系。
教學重難點:
作者在人物描寫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文本研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在《五人墓碑記》中,張溥對五位義士的死作了高度評價,讓我們重新理解了“生得偉大,死得光榮”的含義。這五位義士,都是社會底層的普通人,在世俗的社會中,他們根本不會引起人們注意的目光。然而往往正是這些普通人的良知與選擇,奠定了社會的公正,使人類文明傳統(tǒng)得以傳承。
下面我們繼續(xù)來學習一篇表現(xiàn)社會底層人物品質(zhì)的文章。(板書課題與作者)
二、作者簡介
約翰高爾斯華綏(JohnGalsworty,1867-1933),英國批判現(xiàn)實主義作家。出身于富裕的資產(chǎn)階級家庭;在牛津大學學過法律。三十歲時發(fā)表處女作《天涯海角》,但一直到1904年《法利賽人》出版,才引起社會注意。1906年長篇小說《有產(chǎn)業(yè)的人》問世,奠定了他成為英國第一流作家的地位。以后二十多年中寫了大量作品,幾乎每年出版一部小說和一個劇本。1932年獲諾貝爾文學獎金。高爾斯華綏最重要的作品是兩組三部曲:《福爾賽世家》(《有產(chǎn)業(yè)的人》《騎虎》《出租》)和《現(xiàn)代喜劇》(《白猿》《銀匙》、《天鵝曲》)。這兩組長篇小說通過對一個資產(chǎn)階級家族興亡史的描寫,反映了從十九世紀八十年代至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英國資產(chǎn)階級走向墮落和腐朽的歷史。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些英國資產(chǎn)階級的典型人物,揭露了他們的丑惡靈魂。他的作品描述細致深入,語言簡潔確切,筆調(diào)含蓄譏諷,表面看似冷漠,實則愛憎分明。與同時代的英國作家相比,他的藝術成就和批判現(xiàn)實的深度是比較突出的。但是他并不想觸及資本主義制度。他認為把社會分成階級是永遠不變的生活規(guī)律,要改變社會制度是不可能的。第—次世界大戰(zhàn)后的創(chuàng)作明顯地反映出他越來越堅定地站到維護資產(chǎn)階級的立場上去了。高爾斯華綏還寫過不少短篇小說,題材多樣,內(nèi)容廣泛,風格也各不相同,描寫的人物形形色色。《品質(zhì)》(1911年)是其中比較優(yōu)秀的一篇。作者擺脫了向來充斥英國社會那種崇尚貴族紳士的階級偏見,熱情地歌頌了地位卑微的制鞋匠的高貴品質(zhì);對在工商業(yè)日益資本主義現(xiàn)代化的英國社會里小手工業(yè)者的悲慘命運,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小說故事平淡,語言樸素,通篇無驚人乏筆,然而就在平淡和樸素之中,蘊藏著強烈的感情,富有感染力。作者著重刻劃格斯拉兄弟如何把所有的感情傾注在工作上,因而結局只簡單幾筆,就足以激動人心。格斯拉餓死前精工細作了最優(yōu)質(zhì)的靴子一節(jié),表現(xiàn)了勞動者對自己技藝的深厚感情,尤為感人。
三、學生初讀作品,理清情節(jié)結構
討論明確:小說可以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從開頭到“就不收你這雙靴子的工錢”。通過“我”和鞋匠格斯拉的交往,介紹格斯拉的基本情況。
第二部分從“有一次(也只有這一次)”到文末,寫格斯拉在困境中仍然堅持做質(zhì)量最好的靴子。
四、人物討論:
1.作者是怎樣來寫出格斯拉兄弟手藝的高超的和人品的高尚的?
討論明確:
⑴小說開始,在“我”很小的時候,就領略了格斯拉的手藝。
作者細致地描繪櫥窗陳列的樣品,稱贊格斯拉高超的制鞋手藝?!澳菐纂p靴子太美觀了”、“叫人看了舍不得離開”、“只有親眼看過靴子靈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樣的靴子”、“這些靴子體現(xiàn)了各種靴子的本質(zhì),確實是模范品”、“我總覺得,做靴子,特別是做像他所做的靴子,簡直是神妙的手藝”……作者不吝筆墨,用最美好的話語來贊美格斯拉的手藝。
⑵先贊美靴子的制作手藝,后介紹制靴人。在看過靴子的樣品之后,人們一定想知道格斯拉其人。作者在介紹格斯拉兄弟的相貌時有一些評點:“他本人有點兒像皮革制成的人”、“因為皮革是一種死板板的物品,本來就有點僵硬和遲鈍”、“只有他的藍灰眼睛含蓄著樸實嚴肅的風度,好像在迷戀著理想”、“由于勤苦在各方面都顯得更瘦弱、更蒼白”。人物性格已經(jīng)部分地表現(xiàn)在這樣的描述中,讀者可以看出,這是個嚴肅認真、不擅交際的人。在這一部分中已經(jīng)點出了矛盾:因為質(zhì)量好(“他好像把靴子的本質(zhì)縫到靴子里去了”),所以靴子經(jīng)穿,人們也就不常到他的店堂里去。
⑶從介紹“我”和格斯拉的具體交往中,寫出格斯拉的信譽好,靴子的質(zhì)量高。從他接待顧客的方式來看,顯然他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制作靴子上。他對自己的手藝有一種自信,對自己制作的靴子也有把握(“如果我不能把它修好,就不收你這雙靴子的工錢”)。
⑷面對大公司粗制濫造的時髦靴子,“他的語調(diào)里沒有憤怒,也沒有悲哀,連鄙視的情緒也沒有”,其實,格斯拉有自己的憤怒,對那種不顧靴子質(zhì)量利用廣告銷售的粗劣制品表示了鄙視。“這些大公司真不顧體面。可恥!”——這是格斯拉發(fā)出的最有力度的批判。在大工業(yè)公司的壟斷下,小手工業(yè)作坊的經(jīng)營越來越困難。格斯拉的憤怒,不完全是因為大公司的壟斷使他的生計出現(xiàn)困難,更重要的是他認為大公司不顧信譽,生產(chǎn)不合格的靴子坑害消費者。
對格斯拉來說,他如果“順應潮流”,就得利用廣告,就得粗制濫造,就得趕時髦,讓人們不斷地換靴子,不斷地跑到他的店鋪里來購買,以增加業(yè)務。但是格斯拉作為一個底層勞動者的良好品質(zhì)在這里展現(xiàn)出來,他堅持一貫的做人準則,一直到生命的最后。
在大公司的擠壓下,兩年的時間,格斯拉的生意繼續(xù)下滑,不得不盤出一間店面,而哥哥因此想不開,死了。又過了一年,“我”回到倫敦,僅僅不過一年的時間,生活艱難的格斯拉一下子老了許多(“我離去時,他是個六十歲的人,我回來時,他仿佛已經(jīng)七十五歲了”)。
2.作者為什么對最后一次定貨,寫得很詳細?
討論明確:為人物的死作鋪墊。
在一番對話后,格斯拉一如既往地為“我”量尺碼;“我”在收到貨后,又對靴子作了一番評價(“不論在式樣或尺寸上,在加工或皮革質(zhì)量上,這些靴子都是他給我做過的最好的靴子”),這些鋪墊之下,人物的命運就顯得不可思議:格斯拉竟然餓死了。
隔壁店面的“年輕人”以知情人的身份說出的一段話道出了人物不幸命運的根源:他親手制作靴子,不讓別人碰;他精心制作,不惜時間;他用最好的皮革;他廢寢忘食;他從不預收工錢,“經(jīng)常斷炊”……
3.人物形象小結:
格拉斯雖然窮困,但是恪守職業(yè)尊嚴。作為一個窮苦的鞋匠,格斯拉一生中只做一件事——制作靴子,他把這件事做到盡善盡美,死而無憾。社會風氣的變化也是導致格斯拉生意下滑的原因(“人們好像不要結實靴子”),那么為什么會有這種風氣?除了小說結束部分借“年輕人”的口說出了一部分原因,其他原因也不難揣測:在對待靴子問題上,他比顧客還要認真;他只注意靴子的品質(zhì),不追求時尚;他認為他是最懂得靴子的,可是顧客要的是時髦;他認為靴子的品質(zhì)第一是經(jīng)久耐穿,但是顧客也許喜新厭舊……矛盾的焦點,也許就在于他太重視靴子的品質(zhì)。
五、深刻的小說主題。
小說以工業(yè)壟斷對手工業(yè)作坊的沖擊為背景,客觀地描寫手工業(yè)者的生存危機,贊揚鞋匠格斯拉恪守職業(yè)道德,寧可餓死也不肯偷工減料的高尚品質(zhì),表現(xiàn)出對底層勞動者的尊重,同時借這個形象,揭露了工業(yè)革命、市場競爭帶來的商業(yè)誠信危機。
六、小說的人物描寫特點
1.小說塑造鞋匠格斯拉的形象,通篇用白描的方法,樸實無華。
小說對人物肖像描寫的兩個特點:(1)把外表的形似與內(nèi)含的神似結合在一起;(2)把描寫的落腳點歸結于人物精神境界的提示上。
對店鋪的描寫和格斯拉的對話,傾注了真摯的情感。在一次次的交往中,“我”對格斯拉充滿了理解和同情,體現(xiàn)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在不斷地稱贊他的手藝的同時,引導讀者注意他的命運;而最好的手藝,最悲慘的命運形成的反差產(chǎn)生了強烈的震撼力。
七、問題討論:
有人認為,制鞋匠格斯拉沒有必要守著最好的手藝而餓死,應當“因時而化”,你是怎樣看待這個問題的?
點撥:當大工業(yè)生產(chǎn)沖擊了傳統(tǒng)手工業(yè)生產(chǎn),鞋匠格斯拉面臨生存危機之際,他仍堅守著做人的準則,制作最好的皮靴(“把靴子的本質(zhì)都縫到靴子里去了”),他制作靴子,也愛他的勞動(“我們熱愛靴子”),寧可餓死也不肯粗制濫造,表現(xiàn)了高尚的勞動道德。大工業(yè)生產(chǎn)提高了效率,但是從某種程度上說,也降低了產(chǎn)品的質(zhì)量。格斯拉誠實,忠實于自己的職業(yè),如果要求他為了生存“因時而化”,放棄自己的行為準則,這個人物也就沒有什么價值了。
六、作業(yè)
板書設計:
1、格斯拉兄弟迷戀制靴,質(zhì)量高超
2、格斯拉給“我”做靴精益求精
受大公司擠壓的慘痛
品質(zhì)盤出一間門面
3、格斯拉兄弟的慘淡經(jīng)營
哥哥死掉了
最后一次給“我”做靴子
4、寫格斯拉餓死,揭示他悲劇的原因。
第九課時《老王》
教學目標:
1、學習體會作者思想中的平等觀念和人道主義精神。
2、學習文章組織材料的辦法。(利用片段來刻畫一個人物。)
3、學習分析人物命運的根源,尤其是社會根源。
教學重難點:
學習體會作者思想中的平等觀念和人道主義精神
教學方法:
文本研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講莊子“相濡以沫”的故事,略加分析。這個單元我們學習的主題是愛心,“只有人人獻出一點愛,這個世界才會變成美好的人間?!保ㄈ缬袟l件,課文結束時可播放這首歌曲。)我們中國在古代就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進步思想,這些其實都告訴我們,人與人之間需要一種和諧的關系。今天我們將學習楊絳的《老王》,本文通過寫作者與車夫老王的交往,反映了車夫艱難困苦的生活,以及他善良厚道的品格,含蓄地提出了關懷不幸者的社會問題。
二、整體把握文章:
1、把握課文主要結構:
板書《老王》
(一)(第1~4段)寫老王的基本情況(邏輯順序)——“苦”
職業(yè);生理缺陷;居住條件
(二)(第5~末)回憶與老王交往幾個片段(時間順序)“善”
A、愿意給我們送冰塊,車費減半。
B、送錢先生看病,不要錢,拿了錢還不大放心,擔心人家看病錢不夠。
C、“文革”時期,他的生計越來越困難。
D、去逝前一天硬撐著身子給“我”送香油、雞蛋。
分析第一部分:
1、老王的是個干什么的人?他有什么生理上的缺陷?老王的居住條件如何?
答:老王的身份是三輪車夫,老王只有一只眼睛,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老王住在一個破落的大院中的破舊小屋里。(開頭四段先寫老王的三點基本情況。這三點是按邏輯順序安排的。一是職業(yè),這是老王的謀生手段,二是生理缺陷,這是老王謀生的困難,三是居住條件,這是前兩點的結果,收入少,當然生活苦。)
2、這篇文章主要介紹的人物是老王,從文章里不難感受到這個人物身上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苦”與“善”;第一部分的交代顯然重點表現(xiàn)了他:“苦”的一面,那么他的“苦”表現(xiàn)在什么地方?
答:苦,具體表現(xiàn)在:靠一輛破舊的三輪車活命;“文化大革命”期間,載客的三輪車被取締,他的生汁就更加窘迫,只能湊合著打發(fā)日子;他打了一輩子光棍,孤苦伶仃;他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小屋破破爛爛的;眼睛瞎了一只,另一只又看不清;他的一生凄涼艱難。
3、“他也許是從小營養(yǎng)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許是得了惡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該是更深的不幸?!睘槭裁凑f“同是不幸”?
老王的眼睛瞎了一只是事實,相對于正常人而言,這就是一種不幸,不管他是因“從小營養(yǎng)不良而瞎了一眼”,還是因為“得了惡病”而瞎了一眼,所造成的后果都是瞎了一眼,而這原因都是不幸的表現(xiàn),所以這樣說。作者一家對老王的關心、愛護反映在文章中,這體現(xiàn)了作者一家那種平等觀念和人道主義精神。老王是不幸者,但作者認為,所謂幸與不幸,包括天賦條件、成長條件、生理條件,幸運者只有關愛不幸者的責任,沒有歧視不幸者的理由。人道主義精神要求社會關心個人、同情個人,尊重個人對社會做出的貢獻,尊重人格,維護社會成員的基本權利,并促進全體勞動者的全面發(fā)展。作者一家總是照顧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車,讓他掙點錢。老王收錢常??蜌猓麄兛偸钦赵瓋r付。關心老王是否能維持生活。總之,對不幸者懷有一顆愛心才能這么關心人,愛護人。
4、“北京解放后,蹬三輪的都組織起來,那時候他“腦袋慢”“沒繞過來”“晚了一步”,就“進不去了”,他感嘆自己“人老了,沒用了”。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為他是單干戶。”請你想一想,這是一個什么樣的年月?為什么“蹬三輪”的要組織起來?如何評價那個時代?
答:作品反映的是“文革:那段荒唐動蕩的社會,當時受到左的思潮,不許人們單干,所以連蹬三輪的也要組織起來。作者對那個時代是深惡痛絕的。
分析課文主體部分:
作者因為是以自己的眼光來看待老王,所以在寫作過程中就不可能將老王所有的事情寫上去,而是寫自己與老王交往或者聽聞的幾件事,用這種方法來塑造人物可以使情節(jié)集中鮮明,節(jié)省文章的篇幅,能夠更好的表現(xiàn)主題,但寫作時一定要注意材料的選擇。
(1)事件一:“送冰”
第一個片斷寫老王給“我”家送冰,“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價相等”,突出老王的忠厚、老實;
“他從沒看透我們是好欺負的主顧,他大概壓根兒沒想到這點?!边@一句表明老王是怎樣一個人?“大概”一詞是否可以刪去?為什么?
這一句是對前面“老王是其中最老實的”的一個補充說明,表明老王從來沒有想到過要占“我們”的便宜或是欺負“我們”,可見老王是一個老實忠厚的人。
“大概”一詞不能刪去。因為“大概”表示一種猜測,它并非是老王的想法,而是“我”根據(jù)自己的觀察而作出的一種猜測。
2、事件二:“看病”
第二個片斷寫“我”家默存(即錢鐘書先生,楊絳的丈夫)上醫(yī)院,老王不僅把默存送到醫(yī)院門口,,還堅決不收錢?!拔乙欢ㄒo錢,他啞著嗓子悄悄問我:‘你還有錢嗎?”從老王的語言上又可看出他的善良與憨厚。
從文章里,你能不能感覺出“我”與丈夫當時的身份與處境?
答:都是知識分子,受到不應該有的迫害。
3、片段3:
第三個片斷寫“文革”時期,載客三輪取締了,因此老王的生計越來越艱難。老王又老又病又窮,如果不是“幸虧”有位老先生坐老王的車,他還怎么能活下去?不久老王果然病了,且總不見好。這也是為下文做鋪墊。
4、片段4、
老王去世前一天,最能見出老王心地善良。老王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身子僵直,樣子非常怕人??删褪沁@樣,他也要去謝謝好心人——一瓶子香油,一包裹雞蛋。老王認準他們一家是好人,所以知恩必報。而此時作者心里只有同情和悲酸。老王去世好幾年了,作者每每想起來還感覺有愧于這個不幸者,總覺得在他生前,對他關愛太少。
(1)“他面如死灰,兩只眼上都結著一層④,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說得可笑些,他簡直像棺材里倒出來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髏上繃著一層枯黃的干皮,打上一棍就會散成一堆白骨?!边@句話屬于什么描寫,說明了什么?
答;肖像描寫,表現(xiàn)老王久病之后的干瘦、脫形。(比喻手法。其作用是該句借僵尸、骷髏外表的恐怖、、干枯形象以及不經(jīng)打的特點,形象而貼切地寫出了老王因病痛的折磨而變得外表恐怖、干瘦和衰弱的特點。)
(2)“我記不清是十個還是二十個,因為在我記憶里多得數(shù)不完。”老王送來的雞蛋再多,總也有個數(shù)量,為什么說多得數(shù)不清?
答:“千里送鵝毛,禮輕情誼重”。作者記住的不是老王所送雞蛋的多寡,而是其中蘊含的沉甸甸的情誼。這份情誼無法用冷冰冰的數(shù)字表示。
(3)我強笑說:“老王,這么新鮮的大雞蛋,都給我們吃?”“強笑”是什么意思,我為什么要強笑?
答:勉強的笑,對老王送我們東西感到于心不安,也為老王的善良和不幸感到凄愴與高興,故而欲笑又笑不出,只能“強笑”。
(4)“他趕忙止住我說:“我不是要錢?!薄睘槭裁从帧罢局任摇薄?br>
答:“趕忙止住”是出于老王真心,“站著等”是為我的話,是在領受謝意。
(5)從文章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送香油和雞蛋給“我們”是為了表示“感謝”的?
答:.他送我們的意思表達得很明白,并說“不要錢”,送的第二天便就死去了。
(6)“那直僵僵的身體好像不能坐,稍一彎曲就會散成一堆骨頭。”這句話用了什么修辭,作者為什么要用這種修辭?
答:.夸張。再次強化老王臨終前的形象,表現(xiàn)他生活上的苦境,表現(xiàn)他人性上的善良。
(7)摸他是否知道我領受他的謝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你認為我是如何領受他的謝意的?
答:很誠實地給他錢,并注意他的尊嚴。我只說“免得托人捎了”。
(8)對結尾一句話,你是怎么理解的?
答:結尾一句話,應該這樣理解:一個社會總有幸運者和不幸者,幸運者有責任關愛不幸者,關注他們的命運,讓他們也過上好日子,幫助改善他們的處境。作者回想起來,對老王的關愛還很不夠,所以感到“愧怍”。
小結:課文主體部分通過“我”與老王交往的幾件事情,重點表現(xiàn)了老王善良的性格。
善,具體表現(xiàn)在:“愿意給我們帶送”冰塊,車費減半;在“文化大革命”那樣荒唐動亂的年代,錢鐘書被誣為“反動學術權威”,被造反派打翻在地。然而老王絲毫沒有影響,照樣尊重錢鐘書夫婦。他認準他們是好人。送錢先生看病,不要錢,拿了錢還不太放心,擔心人家看病錢不夠。老王善良更表現(xiàn)在:受了人家的好處,總也不忘,總覺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還硬撐著拿了香油、雞蛋上門感謝。
三、總結全文:
1、本文的線索是什么?
答:我與老王的交往為線索。
2、為什么在新社會里,老王還處在那樣苦難的狀態(tài),而且每況愈下?
在新社會里,老王還處在那樣苦難的狀態(tài),而且每況愈下,這是因為當年極“左”思潮所造成的。如北京解放后,連蹬三輪車的都要組織起來,而老王因為那時“腦袋慢”“沒繞過來”“晚了一步”,沒有進去,只能成為單干戶,使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文革”時期,載客三輪都被取締,老王只好把他那輛三輪改成運貨的平板三輪送客,將就維持生活。另外,整個社會對不幸的人缺少關心。可以說,老王悲慘結局是有著深刻的社會根源的。
小結:我們生活在幸福中的時候,不要忘了還有許多人需要幫助。遇到不幸時,我們要相信自己不是孤獨的。
作業(yè)
板書設計:
登三輪、
一只眼生活艱苦
塌敗小屋“苦人”
老光棍
不愿坐他車精神凄苦
老王受惡意攻擊
送冰、送病人、送禮(詳寫)——“善人”
坐車、送魚肝油
付車費、關心生活善良,有同情心
不白吃
第三專題文明的對話
教學內(nèi)容:
◎?qū)徱晜鹘y(tǒng)
傳統(tǒng)文化與文化傳統(tǒng)龐樸
◎認識和溝通
東方和西方的科學喬治薩頓
中國與西方的文化資源陳炎
◎拿來與拒絕
拿來主義魯迅
麥當勞中的中國文化表達翁乃群
教學目標:
1.學生能夠通過問題探討,認識文明對話的內(nèi)涵及其意義。
2.學生能夠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情感經(jīng)歷和已學得的知識,表述對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3.學生能夠為較長的學術文章提煉關鍵詞,寫出內(nèi)容提要。
4.學生能夠認識各種常見的議論文(學術論文、隨筆、雜文)在表達方式上、語言使用和整體風格上的不同特點。
5.學生能夠了解正反論證、比喻論證、類比論證等說理方法的作用,學習運用這些論證方法以提高論說文閱讀和寫作能力。
呈現(xiàn)方式:
文本研習
課時安排:
八課時
第一課時傳統(tǒng)文化與文化傳統(tǒng)(上)
教學目標:
1、理解文章思路,整體把握全文結構,全面理解課文內(nèi)容。
2、了解“傳統(tǒng)文化”與“文化傳統(tǒng)”的基本概念,了解“文化傳統(tǒng)”對人的影響。
3、把握閱讀社會科學文章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了解“傳統(tǒng)文化”與“文化傳統(tǒng)”的基本概念,了解“文化傳統(tǒng)”對人的影響。
教學方法:
文本研習
教學過程:
一、專題內(nèi)涵解說
文明的對話是一個亙古以來就已存在,并且世世代代都在探討的問題,在當今世界尤為突現(xiàn)出它的重要性。
不同國家、民族,它們的起源、地理環(huán)境和歷史發(fā)展過程各不相同,由此而形成了多元文明,并且構成一幅幅色彩斑斕的人文圖景,裝點了我們賴以生存的世界。文化既涵蓋信仰、價值觀與創(chuàng)造力,也包括知識體系、生活方式、物質(zhì)產(chǎn)品。文化的多元對于全球生態(tài)的重要性,猶如物種的多樣性,對于物種平衡那樣不可或缺。每個國家和民族都有權利和義務保存和發(fā)展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都有權利自主選擇接受外來文化因素,自主決定用何種方式來吸收,吸收哪些內(nèi)容。
華夏文明是在長期歷史發(fā)展中形成的,是全體中國人的精神家園、情感認同和身份紐帶。它不僅有著自潔和自強的能力,還有兼容的氣度和靈動的智慧。在當今時代,我們應該與時俱進,拒絕抱殘守缺,反思我國傳統(tǒng)文化,學習和吸收世界各國文化的長處,以發(fā)展中華文明;我們應該發(fā)揚中華文明之中可貴的人文精神,用以化解當今世界種種令人擔憂的現(xiàn)象。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特別是信息技術和交通的進步,不同種族、國家之間的交往越來越密切,全球化的趨勢正加速進行。這種全球化的趨勢既推動了人類現(xiàn)代文明的共享,也突顯出國家、民族和地區(qū)間不同文明的差異、分歧和沖突。應該承認各種文明都有自己的價值,反對以優(yōu)劣論文明,要以平等的態(tài)度,積極地開展文明對話,減少偏見和敵意,消弭隔閡和誤會。
把不同文明之間的關系看成是不可調(diào)和的沖突,甚至認為這種沖突必然導致災難性的戰(zhàn)爭,這種對于人類前途的悲觀主義的看法,是與世界文明發(fā)展史所揭示的規(guī)律相背離的。
承認世界文明的多樣性,理解和尊重異質(zhì)文明,推動多種文化形態(tài)之間的傳播與交流,開展文明對話,這樣就能使我們共居的地球村和平、安寧、幸福、進步,就能使人類文明得到長足的發(fā)展,實現(xiàn)整個社會的共同繁榮。
本專題共分三個板塊。
“審視傳統(tǒng)”選入學術論文《傳統(tǒng)文化與文化傳統(tǒng)》,文章闡釋了傳統(tǒng)的內(nèi)涵、本質(zhì)意義,分析了傳統(tǒng)文化與文化傳統(tǒng)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文化傳統(tǒng)的兩重屬性,指出應該怎樣正確對待傳統(tǒng),揭示出文明對話的作用。
“拿來與拒絕”選入雜文《拿來主義》有強烈的現(xiàn)實針對性,著重談文明對話中必須具有自主意識,懂得怎樣選擇接受外來文化。學習這一板塊,是要求在全面領會文章精神的基礎上,學習聯(lián)系實際,深入思考。
三個板塊構成一個整體:對于傳統(tǒng)的認識——中西文化的碰撞與融合——繼承和接受,從而幫助學生懂得文明對話的內(nèi)涵、意義和作用。
現(xiàn)代文閱讀指導:
第一步,閱讀全文,結合后面問題把握文章大意。
第二步,審清問題要求,正確劃分問題的信息區(qū)間。
第三步,辨析信息主次,抓關鍵詞句,篩選出主要信息。
第四步,根據(jù)問題要求,整合主要信息要點形成答案。
基本原則:
1、答案在文中(原文中的句子就是答案或由原文提供的相關信息進行歸納、推理形成答案)。
2、問什么答什么,怎么問怎么答。
3、書寫工整,答題規(guī)范。
二、整體把握課文內(nèi)容
本文是一篇學術論文,閱讀文章,探討傳統(tǒng)是什么,它包含哪些內(nèi)容,我們?nèi)绾握_對待傳統(tǒng)。
進入20世紀90年代,學術界普遍對即將過去的一個世紀進行反思,試圖總結中國長期革故鼎新運動中的經(jīng)驗教訓,對于一些過激的口號和行為作出了理性的分析。在文化探究方面,理論界也比較活躍。也有人提出了“回歸傳統(tǒng)”的口號,讀經(jīng)、復興儒學,成為一時的風尚。針對這種種現(xiàn)象,本文從文化學的角度,作出分析。
閱讀全文,說出文章大意,劃出問題在文中的區(qū)間,再回答問題,要求筆答。
什么是傳統(tǒng)?
什么是傳統(tǒng)文化?傳統(tǒng)文化具有什么特征?
什么是文化傳統(tǒng)?文化傳統(tǒng)形成的條件是什么?文化傳統(tǒng)具有哪些特征?
怎樣看待和理解傳統(tǒng)的雙重性?
怎樣看待文化傳統(tǒng)的惰性?
文章共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全文總起,闡述什么是傳統(tǒng)。
開頭從總結一個多世紀的歷史人手談利用“過去”的重要。這里所說的一個多世紀,是指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來的歷史,所說的“社會試驗”,就是指仁人志士們的救亡圖存運動,從洋務運動、變法維新、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直至社會主義革命。在世紀末的反思之中,中國人明白了“過去”的意義。作者用正反對照的方式,指出正確審視過去的必要性。文章中所指出的“徹底決裂”、“徹底砸爛”、“在白紙上描繪未來”等,是在20世紀60—70年代左傾思想泛濫時提出的口號,這些口號,或是割裂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著作中的某些論述,予以隨心所欲的引申;或是主觀主義的估計和評價,但其思想源頭和過去,特別是五四時期對于傳統(tǒng)否定過多有關。
接下去,從時間的維度看“過去”,分析了它“形成”的過程,已經(jīng)起的、正在起的和必將繼續(xù)起的作用。將“過去”這個帶有口語色彩的詞學理化,帶出了“傳統(tǒng)”一詞,認為“過去”主要指的是“傳統(tǒng)”,即從時間角度看,是指消逝了的時間,而從其所留下的物質(zhì)的和精神的積累來看是傳統(tǒng)。
在這部分的結尾,提出了傳統(tǒng)和文化相互依存的關系。仍然是從正反兩面來論述的。最后,對思想學術界以及其他方面將“傳統(tǒng)文化”與“文化傳統(tǒng)”混同起來的現(xiàn)象,提出批評,作者用了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蜜蜂”和“蜂蜜”的區(qū)別,讓人們一下子明白它們的差別所在?!皞鹘y(tǒng)文化”與“文化傳統(tǒng)”所用的詞是相同的,語序不同,內(nèi)涵更不相同,也正像蜜蜂和蜂蜜一樣。
從經(jīng)驗范圍內(nèi)的“過去”,談到人們并非完全理解的“傳統(tǒng)”——“文化”,切人論述的中心,帶出了全文的中心論點。由近及遠,由淺入深,由俚俗逐步進入學術層面。
第二部分(第4—7段),傳統(tǒng)文化的內(nèi)容、范圍、特性,以及應該采取的方針和態(tài)度。
首先,對“傳統(tǒng)文化”這個概念進行界定:(1)從“傳統(tǒng)”與“文化”兩個概念的關系方面進行分析。有類于語法分析,前者于后者是修飾關系,“文化”是中心詞,意味著落點是文化;(2)從時間和空間方面去界定,與當代文化和外來文化相對應;(3)內(nèi)容上指“歷代存在過的種種物質(zhì)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實體和文化意識”,這個長短語,從語法關系上看,是偏正短語,落腳在“文化實體和文化意識”上,是可睹的,可以言說的;(4)包含的成分,作者舉例加以說明。實際上,是從內(nèi)涵和外延兩方面,對于概念加以界定。
然后分析傳統(tǒng)文化的特性:時代性和民族性。在概述以后,討論如何理解時代性和民族性的問題。時代性是指文化是應運而生的,文化不是一成不變的,會隨著情況的變化而變化,但是,不管是怎樣變化,變化的程度有多大,只要是存在過的,便都是傳統(tǒng)文化。因為既然是存在過的,就必然會有影響,這種影響,隱性的或顯性的存在,就成為民族性,即文化中帶有民族特征的因素。
第三部分(第8—13段),將傳統(tǒng)文化與文化傳統(tǒng)相比較,從而揭示出文化傳統(tǒng)的特點,探討其誕生、成長、變化的規(guī)律,以及不同文化得以交流的基礎。
第一層(8—9段)是對于概念的界定。和上一部分不同,主要用了比較的方法,即將傳統(tǒng)文化與文化傳統(tǒng)相比。前者是有形的,或者說是可以名說的,而后者是不可捉摸、難以名說、無所不在的,這些是從其表現(xiàn)形態(tài)方面來說的。接著從其產(chǎn)生的過程來看,一是實踐性,一是體現(xiàn)出來的形式——集體意識和集體無意識。說得明白一點,就是民族精神。
第二層(10段)分析文化傳統(tǒng)得以形成的條件和過程。共同生活,即共同的生存環(huán)境把本民族的人連接到一起,休戚相關,患難與共,共同的生活環(huán)境,提供了共同的園地;民族共同語言成為他們共同的認識世界、體驗生活、形成意識、表達愿望的工具。作者先從正面闡述,接下去,從反面來談,就是說在這個生存環(huán)境中,無法導出的方式、方法或無法表述的意念、思想,是不會融人民族共同心理中的。最后小結,民族共同生活中形成的為全民族所共同崇尚的才能構成文化傳統(tǒng)。
第三層(11段)說明文化傳統(tǒng)是一種惰性力量。這也是文化傳統(tǒng)的特點之一,是就其所起的作用而言的。惰性,并非完全是否定的成分,它起著制約、整合的作用。文化傳統(tǒng)有著穩(wěn)定的一面和變動的一面,但這種變動是緩慢的。
第四層(12—13段)分析文化傳統(tǒng)的變化及與外來文化的關系。一種文化與外來文化接觸、交流,就會發(fā)生變化。文章描述了交流到變化的全部過程(驚奇、觀望、攻訐——學習、交流、消化、吸收、整合),指出變化帶來的結果。對于這種結果,作者說得很有意思:“雖然未必面目全非,但卻讓人覺得很陌生?!?br>
這一部分涉及的問題比較多,所談到的各個問題彼此相關,作者論述時,一環(huán)套一環(huán),逐步深入,引向問題的核心。從文化傳統(tǒng)的本質(zhì),談到了文化傳統(tǒng)的形成過程、文化傳統(tǒng)的穩(wěn)定性和變異性、導致變異的原因、文化傳統(tǒng)的評價、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與超民族超歷史文化的關系,等等。像是信口而談,由于所談的問題前后有較強的邏輯聯(lián)系,弄清楚后面的問題,必須以前面的問題為基礎,因而顯得有層次、有條理。
第四部分(第18—23段),文化傳統(tǒng)與傳統(tǒng)文化的兩重屬性。
文章把這兩重屬性形象地比作為“財富”和“包袱”。從財富一面來看,文化傳統(tǒng)與傳統(tǒng)文化是澤被后世的有益成分;從包袱一面來看,文化傳統(tǒng)與傳統(tǒng)文化又是一種惰性的力量,我們應該辯證地了解和掌握。作者針對兩種簡單化的理解,提出批評。一種把傳統(tǒng)視為服裝,而服裝又以人時為美,因而拋棄傳統(tǒng),從本質(zhì)上看,這是將傳統(tǒng)看成包袱;一種把傳統(tǒng)視為文物,對待文物應“惟古是尚”,根本不敢碰,這是因為惰性在起作用。進而分析了導致這兩種看法形成的認識論上的根源,用比喻和比較的方法,為傳統(tǒng)既是財富又是包袱的說法作解釋,肯定了傳統(tǒng)的內(nèi)在性——人群共同體的品格和精神,是無法隨手拋掉,難以徹底決裂的。這樣與文章的開頭相呼應。最后,再一次將傳統(tǒng)與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指出傳統(tǒng)是必然隨著時代而變化、演進。
這一部分是綜合文化傳統(tǒng)與傳統(tǒng)文化而論,批評了錯誤傾向,分析形成這兩種錯誤認識的根源,指出我們應該怎樣辯證地看待文化傳統(tǒng)與傳統(tǒng)文化。
小結
作業(yè)
板書設計:
傳統(tǒng)文化與文化傳統(tǒng)
傳統(tǒng)文化(實)——表現(xiàn)
傳統(tǒng)傳統(tǒng)的雙重性
文化傳統(tǒng)(虛)——精神
總分總
第二課時《傳統(tǒng)文化與文化傳統(tǒng)》(下)
教學目標:
1、理解文章思路,整體把握全文結構,全面理解課文內(nèi)容。
2、了解“傳統(tǒng)文化”與“文化傳統(tǒng)”的基本概念,了解“文化傳統(tǒng)”對人的影響。
3、把握閱讀社會科學文章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了解“傳統(tǒng)文化”與“文化傳統(tǒng)”的基本概念,了解“文化傳統(tǒng)”對人的影響。
教學方法:
文本研習
教學過程:
一、問題探究
1、文章從哪幾個角度闡釋“傳統(tǒng)文化”的?
(1)從內(nèi)容方面。歷代存在過的種種物質(zhì)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實體和文化意識都屬于這一范疇。
(2)從歷史發(fā)展角度。作者認為,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生是應運而生的,在歷史上起過積極的作用,事過境遷,后人應辯證的批判吸收。
2、“文化傳統(tǒng)”的實質(zhì)是什么?它是怎樣形成的?有何特點?
(1)實質(zhì)是民族精神。
(2)生活在同一園地的人有同樣的語言,共同的生活,從而形成共同的意識和無意識,這種為這同一群人生活所孕育所熟悉所崇尚的心理,大行其道,成為精神財富和物質(zhì)力量,加以時日,文化傳統(tǒng)就形成了。
(3)文化傳統(tǒng)不是一成不變的。生活中某些新的因素回慢慢積淀,并經(jīng)過篩選整合而補充為傳統(tǒng)新成份;受外部世界影響,特別不同民族的文化碰撞,也會為傳統(tǒng)文化注入新的成份。但不管怎么變化,這一變化是緩慢的。文化傳統(tǒng)的特點是具有惰性。同時還具有民族性、共同性、涵延性、主導性、兼容性、選擇性等特點。
3、如何理解“文化傳統(tǒng)”的“惰性”?
從文中看出“惰性”是把雙刃劍。一方面制約人的思維方式,支配人們的行為習俗,控制人的情感,左右人的審美趣味,規(guī)定著人的價值取向,懸置著人的終極關懷。另一方面,因為文化傳統(tǒng)的指令作用,它具有了凝聚力量,是集團的象征,對社會的穩(wěn)定和國家的鞏固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探討文章的藝術特色
1、嚴密性本文是一篇學術論文。作為學術論文,它的根本要求就是持論的嚴密性。為了明確概念的內(nèi)涵和外延,用了解釋、比喻、正反對比等方式。如第22段談傳統(tǒng)的兩重屬性,“傳統(tǒng)的確是財富,但財富不在它的惰性;傳統(tǒng)也的確是包袱,但包袱也不因為它非時裝。傳統(tǒng)不是可以隨氣溫而穿脫的外衣,甚至不是可以因發(fā)育而定期蛻除的角質(zhì)表皮。傳統(tǒng)是內(nèi)在物,是人的本身;精確點說,是人群共同體的品格和精神。它無法隨手拋掉,難以徹底決裂,除非打算自戕或自殺”。第一句是從正反兩面來談的,第二句是進一層用比喻和比較的方法來談,第三句是用判斷的方式下定義,第四句用了排除的方法,指出非此不可。
2、可讀性作為學術論文,也并不排除可讀性。可讀性就是在保持學術研究嚴肅性的前提之下的文采追求和通俗表述。作者注意語言的運用,特別是句式的變化,整句與散句的組合。如第六段,“它們或者與時俱進,演化出新的內(nèi)容與形式;或者抱殘守闕,化為明日黃花;也有的播遷他邦,重振雄風;也有的曇花一現(xiàn),未老而先亡”,大體相同的句式,組合在一起,連綿而來,讀起來很有氣勢和節(jié)奏感。再如第二段“那個在以往歷史中形成的、鑄造了過去、誕生了現(xiàn)在、孕育了未來的民族精神及其表現(xiàn)”的相當長的短語,把民族精神放在時間的緯度之中去審視,揭示出它的實質(zhì)和作用。再如以“蜜蜂”和“蜂蜜”比作“文化傳統(tǒng)”與“傳統(tǒng)文化”,兩者同樣語序組合不同導致概念內(nèi)涵發(fā)生差異,極好理解,又覺得饒有風趣。
3、辯證性從表述方式的角度看,本文又可以看成是關系性議論文。作為這種類型的議論文,要分辨兩種事物或概念的區(qū)別,弄清兩者的關系。文化傳統(tǒng)與傳統(tǒng)文化,只是詞的組合的次序的差異,應用起來容易混淆是很自然的,本文將分別解說和綜合解說結合起來,富有辯證性。
三、小結
四、作業(yè)
板書設計:
財富——有利全面看待
辨證看待
發(fā)展看待
包袱——不利
時代性民族性惰性可變性交融性
相關推薦
高中語文新教材必修三閱讀與鑒賞教案(共33課時)5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作為高中教師準備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讓學生們充分體會到學習的快樂,幫助授課經(jīng)驗少的高中教師教學。高中教案的內(nèi)容要寫些什么更好呢?小編經(jīng)過搜集和處理,為您提供高中語文新教材必修三閱讀與鑒賞教案(共33課時)5,僅供您在工作和學習中參考。
第六課時教學內(nèi)容:
鴻門宴
教學目標:
1.了解司馬遷與《史記》,了解鴻門宴會的時代背景。
2.了解司馬遷對項羽悲劇性格的揭示,體會人物的性格特點在其政治、軍事生涯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3.積累文中重要的實詞、虛詞、句式。
教學重難點:
1.分析“項羽”這個主要的人物形象。
2.掌握文中重要的實詞、虛詞、句式。
教學方法:
文本研習
教學過程:
一、導語:
請學生欣賞兩首詩
投影:
垓下歌
項 羽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學生默讀理解。
提示:拔山,形容力大無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來。蓋世,氣勢高昂,可以壓倒世上的一切?!笆拧保捡Y。
這首楚辭體的詩歌大意是:自命不凡的天才不想承認眼前的現(xiàn)實,他認為這種局面是“時不利兮騅不逝”造成的,并非他的過錯。而失敗的關鍵是在歷次戰(zhàn)斗中一往無前的烏騅今天竟不肯率先沖出重圍。他認為烏騅暗示著一切:過去的榮耀、現(xiàn)在的困境和未來的毀滅。最后,他已走投無路,只有對勇敢跟隨在身邊的虞姬哭訴:“我可怎么安排你呀?”
投影:
大風歌
劉 邦
大風起兮云飛揚,
威加海內(nèi)兮歸故鄉(xiāng),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學生默讀理解。
提示:這首詩是劉邦打敗項羽,統(tǒng)一天下后在平定黥布叛亂回京(長安)途中,轉道故鄉(xiāng)沛縣時所作。流露出他得天下、歸故里的沾沾自喜之情和對今后國防的憂心。第一句指包括劉邦在內(nèi)的群雄在各地紛紛起義,而最終只有他劉邦威望遠揚天下。
同為交戰(zhàn)雙方,為何勝敗迥異呢?《鴻門宴》可以讓我們窺一斑而知全貌。(板書文題)
二、作者簡介
選一學生回憶初中所學《史記》中的篇目,簡介司馬遷及《史記》,突出有關常識。可參照課后知識卡片“司馬遷與《史記》”。
司馬遷(約前145~約前90),字子長,西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繼父職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辯護,入獄遭宮刑。發(fā)憤著書,歷盡艱辛,著成《史記》。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從傳說中黃帝到漢武帝三千年間的歷史。全書共130篇,含本紀12篇、年表10篇,書8篇,世家30篇,列傳70篇。(本紀記帝王,世家述諸侯,列傳敘人臣,書記禮、樂、音律、歷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史記》不但具有很高的史學價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被魯迅譽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三、背景簡介
多媒體顯示:
一幅“陳涉起義”的教學圖片
一幅“楚漢相爭”的教學圖片
教師講解:秦末,“天下苦秦久矣”,民心思變,公元前209年爆發(fā)了陳勝、吳廣領導的我國歷史上第一次農(nóng)民起義。劉邦、項羽也起兵江東。項梁擁立老楚懷王之孫為“楚懷王”作為反秦勢力的傀儡首領。楚懷王召集諸將結成反秦聯(lián)盟,命主力軍劉邦、項羽兵分南北兩路,合力西擊秦軍,并約定“先入關中者王之”。劉邦率先入關破咸陽,退駐霸上。后項羽率軍西來,屯軍新豐鴻門,揚言要同劉邦開戰(zhàn)。前206年12月,在新豐鴻門舉行了一個藏有殺機的宴會。課文以項羽是否發(fā)動進攻、劉邦是否安然逃席為主要矛盾展開。
四、放錄音,使學生準確認讀
學生聽錄音一遍。
教師強調(diào)一些字的讀音。
投影:
生字:
饗(xiǎnɡ)卮(zhī)俎(zǔ) 玦(jué) 瞋(chēn)杓(sháo) 戮(lù) 鯫(zōu) 跽(jì) 彘(zhì) 啖(dàn) 眥(zì)
異讀字:沛公欲王關中(wàng) 道芷陽間行(jiàn)
通假字:①距關,毋內(nèi)諸侯(“距”通“拒”,把守?!皟?nèi)”通“納”,接納)
②要項伯(“要”通“邀”,邀請)
③令將軍與臣有郤(“郤”通“隙”,隔閡,嫌怨)
④愿項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
⑤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蚤”通“早”)
⑥置之坐上(“坐”通“座”)
五、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借助注釋及熟知的文言知識理解文意
六、熟悉課文內(nèi)容
1.請三位同學分片斷講述鴻門宴的故事經(jīng)過
2.然后請大家指出講述是否有誤,把錯誤之處糾正過來,把遺漏的重要情節(jié)補充出來
3.請大家用四字短語概括文中各個情節(jié)
明確(多媒體顯示)
(開端) 無傷告密 范增獻計
↓
(發(fā)展) 項伯夜訪 張良獻計 劉項約婚 項伯游說
↓
(高潮) 劉邦請罪 項王留飲 范增舉玦 項莊舞劍 項伯翼蔽 樊噲闖帳
↓
(結局) 劉邦逃席 張良留謝 無傷被誅
七、疏通字詞句段
1.學生自讀原文,憑借故事情節(jié)(語境)來推斷不明白的詞語的含義和用法。學習靠文脈找語脈,培養(yǎng)語感,利用語感來推斷陌生詞語的含義的方法。
2.分小組討論,把自讀過程中不懂的地方提出來加以討論切磋。然后將仍然不懂的記錄下來。
3.每組選一個代表指出不懂的字詞句,請別組的同學來解釋。在此過程中如有學生解釋錯誤或不懂的地方,教師加以訂正解釋。
八、布置作業(yè)
1.反復誦讀全文,熟悉文意。
2.歸納本文使用率較高的幾個重點詞語的用法,如請、去、幸、謝、因、為。
3.找出本文出現(xiàn)的實詞活用和特殊句式。
附:
一、虛詞
1.以
(1)具告以事(介詞,把)
(2)請以劍舞(介詞,用)
(3)不然,籍何以至此(介詞,憑)
(4)項王未有以應(連詞,來)
(5)樊噲側其盾以撞(連詞,相當于“而”,表承接)
2.為
(1)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動詞,結成)
(2)我為魚肉(動詞,表判斷,相當于“是”)
(3)軍中無以為樂(動詞,作為)
(4)使子嬰為相(動詞,做)
(5)竊為大王不取也(動詞,認為)
(6)吾屬今為之虜矣(介詞,被)
(7)君為我呼入(介詞,替、給)
(8)為之奈何(介詞,對,對于)
(9)何辭為(句末語氣詞,常用在疑問句末)
3.因
(1)不如因善遇之(動詞,趁機)
(2)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副詞,于是,就)
4.且
(1)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副詞,將)
(2)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連詞,尚且)
(3)且為之奈何(副詞,將)
5.之
(1)起,立而飲之(代詞,指代“酒”)
(2)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動詞,到)
(3)今日之事何如(助詞,的)
(4)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
性)
6.于
(1)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于項羽日(介詞,對)
(2)貪于財貨(介詞,對于)
(3)長于臣(介詞,比)
(4)得復見將軍于此(介詞,在)
7.然
(1)沛公默然(助詞,形容詞詞尾,相當于“……的樣子”)
(2)不然,籍何以至此(代詞,這樣)
(3)然不自意能先人關破秦(連詞,然而)
8.而
(1)勞苦而功高如此(連詞,表并列)
(2)項王按劍而跽(連詞,表修飾)
(3)拔劍切而陷之(連詞,表承接)
(4)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連詞,表承接)
9.與
(1)未得與項羽相見(介詞,同)
(2)欲呼張良與俱去(介詞,同)
(3)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連詞,和)
(4)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連詞,和)
(5)則與斗卮酒(動詞,送與)
(6)欲與亞父(動詞,送與)
二、實詞
1.通假字
(1)距關,毋內(nèi)諸侯(同“拒”,據(jù)守;同“納”,納入)
(2)要項伯(同“邀”,邀請)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同“背”,違背)
(4)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同“早”,早上)
(5)令將軍與臣有邰(同“隙”,隔閡,嫌隙)
(6)因擊沛公于坐(同“座”,座位)
(7)拔劍切而昭之(同“啖”,吃)
(8)秋豪不敢有所近(同“毫”,絲毫)
2.古今異義
(1)沛公居山東時
古義:指崤山以東地區(qū)今義:省名
(2)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
古義:指小人離間之言今義:詳細敘說
(3)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
古義:兒女親家
今義:因婚姻而產(chǎn)生的夫妻關系
(4)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古義:指意外之事今義:十分,很
(5)將軍戰(zhàn)河北,臣戰(zhàn)河南
古義:黃河以北、以南地區(qū)今義:省名
3.一詞多義
(1)故
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連詞,所以)
故遣將守關者(副詞,特意)
君安與項伯有故(名詞,故交,老交情)
(2)如
不如因善遇之(動詞,及,比得上)
沛公起如廁(動詞,往,去)
勞苦而功高如此(動詞,像,如同)
(3)意義
然不自意能先人關破秦(動詞,料想)
其意常在沛公也(名詞,意圖)
(4)舉
舉所佩玉塊以示之者三(動詞,舉起)
殺人如不能舉(形容詞,盡)
(5)謝
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動詞,道歉,謝罪)
噲拜謝,起,立而飲之(動詞,感謝)
乃令張良留謝(動詞,兼有道歉和告辭之意)
4.詞類活用
(1)吾得兄事之(名詞作狀語,用對待兄長的禮節(jié))
(2)常以身翼蔽沛公(名詞作狀語,像鳥一樣用翅膀)
(3)沛公軍霸上(名詞作動詞,駐扎)
(4)道芷陽間行(名詞作動詞,取道)
(5)籍吏民(名詞作動詞,登記)
(6)范增數(shù)目項王(名詞作動詞,用眼示意)
(7)素善留侯張良(形容詞作動詞,與……友善)
(8)此其志不在小(形容詞作名詞,小的地方)
(9)沛公今事有急(形容詞作名詞,危急的事)
(10)豪毛不敢有所近(形容詞作動詞,接觸,沾染)
(11)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名詞使動用法,使……為王)
(12)臣活之(動詞使動用法,使……活)
(13)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動詞使動用法,使……隨從)
(14)交戟之衛(wèi)士欲止不內(nèi)(同“納”,動詞使動用法,使……納入)
(15)拔劍撞而破之(動詞使動用法,使……破)
三、文言句式
1.判斷句
(1)此天子氣也(語氣詞“也”,表判斷)
(2)客何為者(動詞“為”表判斷,相當于“是”)
(3)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者,……也”表判斷)
(4)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者也”,表判斷)
(5)此亡秦之續(xù)耳(語氣詞“耳”,表判斷)
(6)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所以……者,……也”,解釋原因的判斷)
2.疑問句
(1)誰為大王為此計者(疑問代詞“誰”,表疑問)
(2)君安與項伯有故(疑問代詞“安”,表疑問)
(3)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疑問語氣詞“為”,用在句末,表疑問)
(4)能復飲乎(疑問語氣詞“乎”,表疑問)
(5)公豈敢人乎(副詞“豈”與疑問語氣詞“乎”,表反問)
3.省略句
(1)(你)毋從(之)俱死也(前面省去主語“你”,后面省去動詞賓語“之”)
(2)項王則受璧,置之(于)坐上(省去介詞“于”)
(3)欲呼張良與(之)俱去(省去介詞賓語“之”)
(4)拔劍撞(之)而破之(省去動詞賓語“之”)
4.變式句
(1)大王來何操(操何,賓語前置)
(2)沛公安在(在安,賓語前置)
(3)客何為者(為何,賓語前置)
(4)因擊沛公于坐(于坐擊沛公,狀語后置)
5.被動句
吾屬今為之虜矣(介詞“為”,表被動)
四、重點語句翻譯
1.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
譯文:我叫人觀望他那里的云氣,都是龍虎的形狀,呈現(xiàn)五彩的顏色,這是天子的云氣。
2.范增數(shù)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
譯文:范增多次向項王使眼色,再三舉起他佩帶的玉玦暗示項王,項王沉默著沒有反應。
3.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譯文:現(xiàn)在項莊拔劍起舞,他的意圖常在沛公身上啊。
4.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譯文:做大事不必顧及小節(jié),講大禮不必計較小的謙讓。
5.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譯文:現(xiàn)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們則好比是魚、肉,還告辭干什么呢?
第七課時教學內(nèi)容:
《鴻門宴》(下)
教學目標:
1.了解司馬遷與《史記》,了解鴻門宴會的時代背景。
2.了解司馬遷對項羽悲劇性格的揭示,體會人物的性格特點在其政治、軍事生涯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3.積累文中重要的實詞、虛詞、句式。
教學重難點:
1.分析“項羽”這個主要的人物形象。
2.掌握文中重要的實詞、虛詞、句式。
教學方法:
文本研習
教學過程:
一、選四位同學按照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脈絡朗讀課文,抽查他們斷句及正音情況
二、設計三個問題,由學生討論完成,啟發(fā)學生思維,使他們在討論問題中,把握尖銳的矛盾沖突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1.提問:“鴻門宴”是《史記》流傳下來的一段史實,人們一提起它,想到的不是揖讓進退、賓主言歡,而是劍拔弩張、險象環(huán)生。那么,既然是“宴席”,就要有座次之論,“鴻門宴”上座次是怎樣安排的?這樣安排說明了什么?
選一學生找出文中相關語句,即: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
選一學生在黑板上畫出座次圖。出于對“東向”“南向”“北向”“西向”的錯誤理解,學生可能畫出如下圖表:
其他同學質(zhì)疑:古漢語中“東向”與現(xiàn)代漢語表意不同,不是方位名詞“東向”,而是“面朝東”之意。
教師投影顯示《鴻門宴》插圖,學生指認人物。
明確:按古代禮儀,帝王與臣下相對時,帝王面南,臣下面北;賓主之間相對時,則為賓東向,主西向;長幼之間相對時,長者東向,幼者西向。賓主之間宴席的四面座位,以東向最尊,次為南向,再次為北向,西向為侍坐。鴻門宴上,項王、項伯東向座,亞父南向座,沛公北向座,張良西向座。項王、項伯是首席,范增是第二位,再次是劉邦,張良則為侍坐。
宴設于項羽軍中帳內(nèi),劉邦為賓,從座位安排上即可看出,項羽目中無人,自高自大,而力量的懸殊,劉邦的處境已令人憂心。再看項羽集團內(nèi)部,謀士范增在項羽心中的地位,尚不及告密的項伯,君臣隔閡,事不可謀已初露端倪。
板書:
2.提問:處于矛盾沖突頂峰時,人物之間的稱謂,往往能體現(xiàn)人物之間微妙而復雜的關系。試分析課文中宴會前后的稱謂變化,判斷人物之間的關系。
學生思考、討論。
明確:課文中,張良對劉邦三次直呼“大王”,前兩次只有他與劉邦在場,后一次只添了幾個自己人,稱“大王”正表露出他們君臣同心協(xié)力,決心與項羽抗衡、戰(zhàn)而勝之的雄心壯志。項伯、范增、項莊都是項羽的部下,他們稱項羽為“項王”或“君王”,顯然出于自恃強大,不可一世,稱王稱霸理所當然的心理狀態(tài)。而張良、樊噲都是劉邦的部下,由于力量懸殊,出于表面上的曲意奉承,自然也稱項羽為王。劉邦畢竟身份不同,用語不宜過分阿諛,所以在項伯、項羽面前,先后六次稱項羽為將軍,只有最后一次與張良談話時,稱“項羽”為“項王”。一方面他明知項羽稱王是早晚的事,另一方面,是在自己部下面前,無失身份之虞。由這些稱謂可以看出,劉邦集團處處恭恭敬敬,低聲下氣,以臣下之身份,盡力滿足項羽的自尊自大心理。
板書:
3.提問:鴻門宴上,范增周密布置欲殺劉邦,項羽意欲為王,眾目睽睽之下劉邦是怎么逃離鴻門宴的?
學生自由發(fā)言。
明確:從項羽的思想性格看,項羽驕縱輕信,剛愎自用,這是劉邦逃席的重要原因。項伯求情,項羽“許諾”“善遇沛公”,不辨親疏;劉邦請罪,項羽胸無城府,脫口出賣曹無傷;經(jīng)劉邦一番貌似心誠的話語吹捧,便輕易改弦更張。如此,劉邦得以從百萬軍中脫身,從中也可以表現(xiàn)出劉邦多謀善斷、委曲求全、隨機應變的復雜性格。
項羽在“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的言論束縛下,放棄攻擊劉邦的初衷,而且任由親者(項伯)公然作奸,放置謀士(范增)喟然無為,致使告密者枉然受誅,鏟除勁敵劉邦的機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失去。項羽走向敗勢并最后烏江自刎也就順理成章了。毛澤東曾總結這一歷史教訓說:對敵人“不可沽名學霸王”。
三、探究性思維訓練
有人說在鴻門宴上項羽不殺劉邦,表現(xiàn)了他的“婦人之仁”;但蘇軾卻認為表現(xiàn)了他的“君子之度”。你堅持哪種觀點呢?以此為辯論內(nèi)容,舉行一次小型辯論會。
辯題:項羽有“婦人之仁”(正方)
項羽有“君子之度”(反方)
正方:女生代表隊
反方:男生代表隊
學生就《鴻門宴》中項羽的表現(xiàn),結合其身份、性格、為人處世等方面來談論,有理有據(jù),辯論會上可望高潮迭起,精彩紛呈。
下面是選錄的一部分優(yōu)秀辯詞。
——情意綿綿的偉丈夫。
在項羽被困于垓下時,他長歌當哭,留下了千古傳頌的《垓下歌》。英雄征戰(zhàn)沙場,固然值得敬仰,英雄的淚,更不可等閑視之。項羽的淚使得“左右皆泣,莫能仰視”,后人讀到這里,無不為之涕泣。正如鄭板橋所嘆:“何似英雄駿馬與美人,烏江過者皆流涕?!迸c劉邦為了逃命而把親生兒女推于車下的殘酷無情相比,項羽是一個富于人性和人情的偉丈夫、硬漢子。
——氣蓋一世的英雄,自我精神王國的國王。
“吾起兵八歲矣,身七十余戰(zhàn)。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天下。然今遂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愿為諸君快戰(zhàn),必三勝之。”這段話不僅表現(xiàn)了項羽英勇善戰(zhàn),叱咤風云;同時,那富于個性化的語言也把性格中極端自信和自愛的成分表現(xiàn)得非常明顯??吹竭@些,怎不使人想起那“彼可取而代也!”的非凡氣概?怎不使人想起他巨鹿戰(zhàn)中萬夫莫當?shù)男圩撕团沓沁尺屣L云的氣勢?項羽從始到終一直是自己精神世界的國王,他自信甚至迷信自己的武力和追求,他的精神世界總處于自然舒展的狀態(tài)而很少受倫常的約束。
——忠厚豁達的男子漢。
烏江亭長要渡他東去,并說楚地還有十萬人,足可以東山再起。項羽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不忍殺之,以賜公?!边@里把項羽坦率豪爽、氣度豁達、忠厚誠實而又善良不忍的性格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他寧愿慷慨悲壯地死去,也不愿屈辱慚愧地茍活。正如鄭板橋所嘆:“項王何必為天子,只此快戰(zhàn)于古無。”
——一個典型的性格悲劇。
項羽在滅秦戰(zhàn)爭中徹底表現(xiàn)出來的肆意恣睢、剛愎自用、兇狠殘暴的性格為他日后的失敗寫下了伏筆。從殺宋義始至破秦,他一路在勝利的歡呼聲中走了過來。這無疑增長了他的這種性格,使之惡性發(fā)展而成為他精神世界的主要方面。在項羽扭曲心理的急劇膨脹中,中國人口已從戰(zhàn)前的一千萬驟減至五百萬。天下人對項羽心態(tài)的無法認同使得時代終于做出了拋棄項羽的選擇。
教師總結:項羽既是勝利的勇士,又是失敗的英雄;他勝得漂亮,敗得悲壯;活得痛快舒展,死得慷慨豪爽。他既兇狠殘暴,又善良不忍;既剛愎自用又輕信多疑;既暴烈急躁又優(yōu)柔寡斷;英勇剛烈的山巒上開放著情意綿綿的花朵;豁達寬厚的海洋中蕩漾著幾道狹隘滯澀的漣漪。一個完美的藝術形象應是多種性格因素的統(tǒng)一,項羽無疑是文學史上不朽的豐碑,它將牢牢地屹立于歷史長河中,雖經(jīng)千年的沖蝕、滌蕩,依然歷久不衰,魅力無窮。
我們不能單以是否成就了帝業(yè)來評價項羽的是非功過,而要按他的歷史實績來評價。項羽固然沒有成就帝業(yè),但他順應人民的心愿和歷史發(fā)展的潮流推翻了暴秦統(tǒng)治;又自刎而死,結束了內(nèi)戰(zhàn),使?jié)h統(tǒng)一了全國。這在客觀上不能不說他是推動歷史前進的偉大功臣。項羽是一座金鑄的豐碑,將永遠矗立在歷史的戰(zhàn)車上,供后人瞻仰。
四、學生自由質(zhì)疑,合作研討
學生可能提問:假如《鴻門宴》中項羽一怒之下殺了劉邦,歷史將如何演繹?
同學們各執(zhí)一詞,大膽想象,熱烈交流。
設想舉例:項羽擊殺劉邦,俘獲張良。范增本著愛才之心,勸諫項羽留張良不殺以備后用。項羽惟我獨尊,剛愎自用,不聽勸阻。范增無奈之下只好以“偷梁換柱”之招救出張良。范、張二人相約“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秘計除掉項羽。接著范增稱王,張良為臣,成立“泰朝”,希望他們的政權像泰山一樣長存人世。
五、分析作者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
提問:在上一節(jié)課的學習中,項羽、劉邦在我們的腦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試析作者是如何刻畫鴻門宴上活動的人物形象的?
學生思考、討論。
明確:1.作者善于在矛盾沖突中刻畫人物。文章在“項羽是否發(fā)動進攻,劉邦能否安然逃席”的矛盾中展開情節(jié),通過生動的對話描寫、精彩的動作描寫以及對當時那種劍拔弩張、殺機四伏的氣氛的渲染,使讀者如身臨其境,充分感受到歷史脈搏緊張的悸動。2.運用對照烘托的手法,使人物的性格特點更為鮮明突出。文章對劉邦的刻畫,都是為塑造主要人物項羽服務的。另外如謀士范增與張良,部將項莊與樊噲,內(nèi)奸項伯與曹無傷,都是相互映襯,彼此輝映的。
六、分類歸納文言知識
1.先請3~5名學生指出文中詞類活用的字詞及用法,邊說邊師生一起訂正,然后歸納詞類活用的規(guī)律。
投影:
教師歸納總結:名詞作狀語的規(guī)律是:“名+動”,名詞若不作動詞主語,即作狀語;名詞用作動詞的規(guī)律是:“名+名(代)”,前一名詞若非定語或前有副詞,即活用為動詞;形容詞用作動詞的規(guī)律是:“形+名”,形容詞若非定語,即作動詞。形容詞用作名詞的規(guī)律是:“動(介)+形容詞”,或“形+動詞”。使動用法的規(guī)律是不及物動詞或形容詞、名詞帶了賓語,該詞譯作“使……做……(動作)”,有時應意譯。
2.分析文中出現(xiàn)的幾種重點句式,并總結其規(guī)律
提問多名同學,互相補充,提醒他們翻譯時應注意句式特征。
明確:(1)省略句式
沛公軍(于)霸上。
為(吾)擊破沛公軍。
具告(之)以事。
豎子不足與(之)謀!
規(guī)律:古漢語中,動詞或介詞賓語常常省略,補語中的介詞也常省略。有時主語也省略。
(2)介賓短語(狀語)后置句
曹無傷使人言于項羽曰
沛公欲王(于)關中
良曰:“長于臣。”
得復見將軍于此
規(guī)律:古漢語的介賓短語常常放在動賓短語之后,且常伴隨有介詞省略,翻譯時應提前。如第1句應譯為“曹無傷派人對項羽說……”
(3)賓語前置句
客何為者?
大王來何操?
沛公安在?
規(guī)律:古漢語中,疑問代詞作賓語應前置。另外,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也應前置。
(4)判斷句
此天子氣也。
此亡秦之續(xù)耳。
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規(guī)律:古漢語中,名詞或名詞性短語作謂語的句子一般為判斷句,常用“……者……也”幫助表示判斷。
(5)被動句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規(guī)律:古漢語的被動句常有標志詞,如“為”“為……所”“見”“見……于”“受”等。
(6)固定句式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表判斷,“這就是……啊”)
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表疑問,“憑什么……呢?”)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表反問,“……呢?”)
3.辨析古今異義
提問:判斷下列加線詞語的含義,并區(qū)分與現(xiàn)代漢語的不同。
(1)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
(2)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3)今人有大功而擊之
(4)而聽細說
明確:婚姻:古義為兒女親家,女方之父為婚,男方之父為姻;今義指結婚的事,因結婚而產(chǎn)生的夫妻關系。非常:古義為意外的變故;今義為副詞,很。今人:古義為現(xiàn)在別人(指沛公);今義指現(xiàn)在的人,與“古人”相對。細說:古義為小人的讒言;今義為詳細說來。
4.掌握重要的虛詞
投影:
下列句中的“為”字分類正確的一項是(?。?br>
①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②君為我呼入③軍中無以為樂④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⑤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⑥客何為者⑦竊為大王不取也⑧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A.①②③/④⑤⑦/⑥⑧
B.①②④/③⑤⑥⑦/⑧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D.①②⑤/③④⑥⑦/⑧
選一學生回答。
明確:選B(簡析:①②④為介詞,③⑤⑥⑦為動詞,⑧為語氣詞)
5.本文中有許多成語,請同學們指出來,積累記憶。
明確: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無犯
勞苦而功高如此——勞苦功高
七、課堂小結
《鴻門宴》是《史記》中極其精彩的一篇,“史圣”司馬遷對文中這位失敗了的英雄傾注了濃厚的感情,使其具有巨大和久遠的魅力。項羽用性格的筆寫下了只屬于他自己的人生篇章,無論是暴戾、輝煌還是悲壯,無論是扛鼎拔山的人杰,還是自刎烏江的鬼雄。
八、布置作業(yè)
結合課文學習,談談你對項羽這一英雄人物的看法。寫一篇隨筆。
第八課時教學內(nèi)容:
秋水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個人見識有限,若驕傲自滿,就難免貽笑大方的道理。
2.掌握本課涉及的有關文言句式及詞語。
教學重難點:
課文語詞及河伯認識的前后變化
教學過程:
一、導語:
先請大家欣賞一首詩:“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洲?!保ㄆ聊伙@示)這是南宋詩人林升寫的一首諷刺現(xiàn)實的詩。這首詩的具體內(nèi)容是什么?(金人占領中原,宋王朝只剩下半壁江山,統(tǒng)治者卻不思振作,不圖恢復,臨安城內(nèi)依舊秦樓楚館,歌舞升平。)這首詩之所以流傳千古,除其內(nèi)容精警,內(nèi)涵豐厚外,還得力于它的一個句子,這個句子極平易,又極易喚起人們的情感共鳴,催發(fā)人們對人生作出新的思考。這是哪個句子?能引發(fā)我們作出怎樣的思考?
學生回答,教師提煉:“山外青山樓外樓”,山外有山,樓外有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任何人的見識都是有限的,“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任何人都不應該自以為是、驕傲自滿。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善于自省的民族,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有一位哲人站在東注入海的黃河邊,發(fā)出了類似的慨嘆。這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莊子秋水》(屏幕顯示課題、作者)。
二、作者介紹:
莊子:名周,戰(zhàn)國時期宋國蒙人,大約與孟子同時而稍后,是道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我們知道道家學派還有一位重要人物,那就是道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老子,老子和莊子被后世人合稱為“老莊”。老子的思想是主張絕圣棄智,忘情寡欲,無為而治,莊子是在老子的基礎之上,繼承并進一步發(fā)揚了老子的思想,主張無為而治,道法自然,即一切順應自然,用莊子的話來說就是“安時而處順”,知其無可奈何而安之若命”。這就是莊子最基本的哲學思想。
莊子的哲學思想主要體現(xiàn)在他和他的弟子門人合著的《莊子》一書中,我們知道,先秦時期的一些著作,經(jīng)常是文、史、哲不分家,因此,《莊子》這本書不僅是一部哲學著作,還是一部優(yōu)秀的文學著作,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莊子散文的藝術特色主要表現(xiàn)在這么幾個方面:(板書)
第一,想象奇幻,
第二,構思巧妙,
第三,善用寓言故事和比喻,
第四,文筆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義風格。
《莊子》一書共33篇,其中內(nèi)篇7,外篇15,雜篇11,《秋水》選自外篇,好,下面我們就來研讀文章,。
三、教師范讀(帶感情)、正音:
涇jìng涘sì渚zhǔ殆dài
四.學生齊讀,初步感知
文章特別短小,只有5句話,文字比較淺顯,疏通文章的大意。(3-5分鐘)
文章講解
1.先看第一句:
秋水,何意?時,什么用法,名→動(板書)
百川,是一百條河流嗎?河,是指黃河,古今異義詞(板書)
2.再看第二句:
涇,通假字(板書)辯,通假字(板書)
3.前兩句分析:
前兩句給我們描寫了怎樣一種景象?
秋天的雨水按季節(jié)一到了,“百川灌河”(板書)河水泛濫,氣勢如何?非常壯觀,“涇流之大……不辯牛馬”,是說暢通無阻的水流是這么大,以至于河兩岸和沙洲之間,都分不請是牛是馬了,“不辯牛馬”(板書),這是進一步說明黃河的壯闊。
4.第三句。
于是焉,如何譯?在這個時候以………為,就是以為之意美,美景,形→名(板書)
盡在己,全要自己這里
問:這時候河伯為什么會“欣然自喜”?
明確:他是黃河之神,看到黃河這么壯闊,(板書“欣然自喜”)就感到自己很了不起,這是它的功勞,當然就洋洋得意起來,這反映了他的什么心理?---驕傲自滿。
5.第四句:
順流而東行:東,向東走,名→狀語(板書)至于:到了的意思,古今異義(板書)
東面而視:面,面對,面向,名→動(板書)
問:河伯到了大海里之后,所看到的大海是怎樣一種景象呢?
“不見水端”(板書)這說明了大海的什么特點?----廣闊。
6.第五句:
旋:掉轉
面目:臉,古今異義(板書)
成語“望洋興嘆”的由來
聞道百:聽說了很多道理。定語后置(板書)莫己若:賓語前置(板書)
我之謂也:賓語前置(板書)
少:小看,形→動,意動(板書)
非………則……:如果不是………就……
見………于……:被………所……固定句式(板書)
成語“貽笑大方”的由來
大方,指明白到理的人,古今異義(板書)
問:河伯到了大海里,看到了大海的廣闊后,是怎樣的神態(tài)呢?
---始旋其面目,“望洋興嘆”(板書)
問:為什么要嘆息呢?
------這個時候它才認識到自身的渺小了,不禁為自己的驕傲自滿而感到慚愧,對自己進行了深刻的自我批評(板書):批評自己的狂妄無知,驕傲自滿。
六.課堂討論:這則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啟發(fā)學生敞開思路,大膽發(fā)表看法。下述觀點都符合文意:
①人貴自知之明;
②謙受益,滿招損;
③自大由于無知;
④知恥近手勇;
⑤克服主觀主義,防止片面性;
⑥有比較才能有鑒別。
七.寫作特色:
好,我們來看看這篇文章是不是也體現(xiàn)了莊子散子的總體藝術特色呢:
①想象奇幻√②構思巧妙③善用寓言故事和比喻√④文筆汪洋恣肆⑤具有浪漫主義風格√
明確:不全是。就本文來講最突出的特色主要表現(xiàn)在:
1.巧設比喻:本文要說明的是人不能驕傲自滿的道理,用河神見海神的寓言故事來比喻,非常生動,化抽象為形象;
2.對比手法:通篇都用了對比的手法,如把黃河的壯闊和大海的廣闊進行對比,前者是“百川灌河”“不辯牛馬”,后者是“不見水端”“難窮也”;還有把河伯前后態(tài)度的變化進行對比,先前是“欣然自喜”,后來是“望洋向若而嘆”。
八.小結:
這篇文章以河神見海神的寓言故事為喻,說明一個的見識有限,只有經(jīng)過比較,才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如果驕傲自滿,就會貽笑大方。講地就是這樣一個道理,全文用了比喻和對比的手法。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也使我們初步了解了莊子散文的一些藝術特色,感受到了先秦諸子散文的博大精深。
九、作業(yè)
板書:
黃河大海
百川灌河不辯牛馬不見水端
↓↓↓↓
態(tài)度變化:欣然自喜望洋興嘆
自我批評
人貴有自知之明知恥近于勇
謙受益,滿招損克服主觀主義,防止片面性
自大由于無知有比較才有鑒別
通假字:涇、辯
古今異義:河、至于、面目、大方
詞類活用:時、美、東、面、少、輕
特殊句式:聞道百、莫己若、我之謂、
非………則……
見………于……
成語:望洋興嘆
貽笑大方
第九課時教學內(nèi)容:
非攻
教學目標:
了解作者及其思想
掌握給文言文加標點的方法與技巧,提高斷句能力。
教學重難點:
掌握給文言文加標點的方法與技巧,提高斷句能力。
教學方法:
文本研讀
教學過程:
一、導語:
傳統(tǒng)的古文是不加標點的,要讀書,首先就要識字,斷句。因此,古人把“習六書,明句讀”作為“小學”。掌握了六書知識,就有了一個識字的工具;掌握了句讀規(guī)律,才能夠真正讀懂古文。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方面的有關知識。
二、了解作者
墨子,名翟,魯人,一說宋人,戰(zhàn)國初期思想家,曾為宋國大夫。早年接受儒家教育,后聚徒講學,創(chuàng)立與儒家相對立的墨家學派。主張兼愛”“非攻“尚賢”“節(jié)用”,他的認識觀點是唯物的。但他一方面批判唯心的宿命論,一方面又提出同樣是唯心的“天志”說,認為天有意志,并且相信鬼神。墨子的學說在當時影響很大,與儒家并稱為顯學”。
《墨子》現(xiàn)存五十三篇,其中有墨子自作的,有弟子所記的墨子講學辭和語錄,其中也有后期墨家的作品。
三、學習文言文斷句方法
1、試給下列句子加標點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2、斷句要領:
斷句的基礎在于領會全篇的文意,因此斷句前先要讀幾遍原文,力求對原文內(nèi)容有個大致的了解,憑語感將能斷開的先斷開,逐步縮小范圍,然后再集中分析難斷的句子。斷句時還要注意文章的體裁、語言風格等。語感對斷句有很大的幫助,除此之外,還可以借助一定的條件。
3、斷句的方法
(1)找名詞(或代詞),定句讀。
和現(xiàn)代漢語一樣,名詞或代詞一般也常常作句子的主語和賓語,因此找出文中反復出現(xiàn)的名詞或代詞,就可以確定停頓的位置。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現(xiàn)時往往用全稱,以后再出現(xiàn)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戰(zhàn)》中,“初,魯肅聞劉表卒”,先用全稱,以下“肅徑迎之”“肅宣權旨”就不再提姓了。
例如: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舉事亦然為其后可復者也則事寡敗矣。
找出句中幾個名詞,句子基本就斷開了。
(2)找虛詞,定句讀。
古人寫文章,不用標點符號,他們明辨句讀,虛詞就成了重要的標志。尤其是一些語氣詞和連詞的前后,往往是該斷句的地方。劉勰在《文心雕龍章句》中說過:“夫惟蓋故者,發(fā)端之首唱,……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贝_實如此。文言文中,“夫、惟、蓋、凡、竊、請、敬”等發(fā)語詞和表敬副詞,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句首;而“乎、哉、也、矣、歟、焉”等語氣詞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句尾;而“以、于、為、而、則”等連詞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句中。根據(jù)這些特點,有助于斷句。
例如:于是余有嘆焉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zhèn)ス骞址浅V^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我們看加點的虛詞,可置于句末的有:焉、也、焉、也;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則、則、而、而、故。這一段標點,如果頓號不計,共12處標點,有10處可依據(jù)以上虛詞斷開?!坝握弑姟焙蟮姆痔枺筛鶕?jù)文言句式整齊的特點斷開。“非常之觀”是由于主語較長而作的停頓。
(3)找頂真,定句讀
頂真是文言文中常見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作賓語的詞,在后一句中又作了主語。例如:“具告沛公,沛公大驚?!薄扒赝踝屡_見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萬歲?!备鶕?jù)這一特點,我們可以在文中找出緊密相連的相同的詞語,按頂真句式來考慮句讀。(上面例中的“小小、大大”亦然)
(4)據(jù)排偶,定句讀
排比、對偶、對稱是文言文常見的修辭方法,句式整齊,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點。這一特點,又為我們斷句提供了方便。
例如《庖丁解牛》中“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上食埃土,下飲黃泉”“奉之彌繁,侵之愈急”等。再如:“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再如:秦孝公據(jù)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nèi)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外連橫而斗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這一段文字之中,“據(jù)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是對偶;“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笔桥疟?;“內(nèi)“”外“是對照。根據(jù)這樣的語言特點,確定句讀也就容易多了。
(5)依總分,定句讀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總分、分總的形式,我們自然可以據(jù)此進行斷句。
例如:
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zhàn)與不可以戰(zhàn)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
在斷句過程中,如果抓住了總分關系,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6)對話、引文定句讀
文言文中對話、引文常常用“曰”“云”為標志,兩人對話,一般在第一次問答出現(xiàn)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語省略。遇到對話,根據(jù)上下文判斷對話雙方,以確定使用的標點。
(7)察反復,定句讀
反復,特別是間隔反復,在文言文中是相當常見的修辭方法。如《鄒忌諷齊王納諫》中“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反復多次,《莊暴見孟子》也有大段反復。抓住這一特點,自然有助于斷句。以上這幾種斷句方法是分別說的,在具體斷句時,常常要把這些方法綜合運用。
4、衡量斷句正確與否的方法
斷句加標點后,還應該作些檢查。那么,如何衡量斷句的正確與否呢?下面兩條方法可供參考。
(1)斷句后,意思是否講得通。
例如《師說》中的幾句話,有人這樣標斷: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這句的毛病在于把句中表提頓的“也”誤為現(xiàn)代漢語中得副詞“也”了。錯斷之后,“也固先乎吾”如果還勉強說的過去的話,“也亦先乎吾”就根本講不通了
又如,《察今》在“刻舟求劍”故事后有一句總結性的話,有人給斷為:
以故,法為其國與此同。
把“以故”看作“因此”,還可以理解,但后面的“法為其國與此同”又該如何理解呢?
(2)斷句后,內(nèi)容是否合理。
《師說》最后一段說:“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比绻麛酁椤啊霉盼牧嚱?jīng)傳,皆通習之。”意思也能通,但仔細推敲,就不夠合理了。因為韓柳的古文運動,提倡的是先秦兩漢的散文,“六藝經(jīng)傳”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果僅僅好六藝經(jīng)傳,是不值得韓愈這樣褒獎的。更何況只有“六藝經(jīng)傳”才分科,才能稱為“通習”,這里說的李蟠“通習”的是六經(jīng)的經(jīng)文和傳文,這些在當時是必讀書目,所以才要“通習”之。
四、給課文加標點
1、讀懂課文內(nèi)容
2、運用以上方法和要點加標點。
3、檢驗標點是否合理準確。
五、誦讀課文完成下列問題:
1、找出通假字。
2、找出詞類活用詞語,并理解。
3、找出特殊句式,并分析。
4、理解文章包含的道理?
通假字
茍?zhí)澣擞?,其不仁茲?br>
“茲”通“滋”,更加
詞類活用
以虧人自利也:使動用法,使人虧。
從而譽之:名詞用作動詞,贊美。
特殊句式
其不義又甚入人園圃竊桃李:省略句,“甚”字后面省略了“于”字。
從而譽之,謂之義:省略句,“謂之”后面省略了“為”字。
小結
非攻,就是譴責攻伐掠奪的不義之戰(zhàn),也就是反對侵略戰(zhàn)爭,這是墨子思想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但非攻不是一般的非戰(zhàn),對于防守誅討的正義之戰(zhàn)作者是贊成的。從文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的寫作意圖。那就是反對攻伐掠奪的不義之戰(zhàn),并深入指出如果對攻伐掠奪的不義之戰(zhàn)進行贊譽,那就是不知義與不義之別。
六、作業(yè)
高中語文新教材必修三閱讀與鑒賞教案(共33課時)3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就要對每一課堂負責,作為高中教師就要早早地準備好適合的教案課件。教案可以讓學生能夠在課堂積極的參與互動,幫助高中教師能夠井然有序的進行教學。那么,你知道高中教案要怎么寫呢?小編經(jīng)過搜集和處理,為您提供高中語文新教材必修三閱讀與鑒賞教案(共33課時)3,歡迎您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助益!
第三課時東方和西方的科學
教學目標:
1、學生能夠通過問題探討,認識文明對話的內(nèi)涵及其意義。
2、能為較長的學術文章提煉關鍵詞語,寫出內(nèi)容提要。
3、認識各種常見議論文在表達方式、語言使用和整體風格上的不同特點。
4、了解、運用常用的論證方法。
教學過程:
一、介紹作者、解題。
喬治薩頓是一位科學史家,在某種意義上講,他可以說是近代科學史學科的重要奠基者之一,也是一位名的新人文主義的倡導者。在薩頓之前,科學史自身雖然已有很長的發(fā)展歷程,但卻還沒有作為一門獨立的職業(yè)化的學科而為世人所普遍接受。而薩頓通過一生的努力,以其業(yè)績奠定了科學史學科的基礎:他創(chuàng)辦了重要的科學史刊物;他確立了這個學術領域的獨立性;他建立了以學科為基礎的學會;他為科學史領域提供必要的參考資料、一般性的綜述、高級的專著以及教學手冊,并建立起科學史的教學體系??傊?,人們經(jīng)常把薩頓看作是當代科學史學科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本文中的東方是指亞洲和非洲一帶,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遠東、中東地區(qū)和近東地區(qū)。在上古和中古時期,這里曾建立了光輝燦爛的埃及文明、蘇美爾文明、巴比倫文明、波斯文明、阿拉伯文明、蒙古文明和華夏文明等等。
本文是一篇談論科學史的短文。
二、學生閱讀課文,并用一句話概括每一小節(jié)的內(nèi)容。
三、師生討論歸納如下:
1、從實驗科學的角度來看,東方和西方是極端對立的。
2、科學全部形成的種子是來自東方的。
3、今日西方仍需要東方。
4、分析這類人的表現(xiàn)和實質(zhì)。
5、凈化西方文明的途徑和方法。
6、新的鼓舞來自東方。
7、指出科學不能控制它本身的應用。
8、東西方文化的共同本質(zhì)。
9、感恩東方文明,并對它寄予希望。
10、再一次強調(diào)應該具有科學的態(tài)度,以實現(xiàn)東西方文明的融合。
四、歸納本文的結構提綱:
第一部分:(1-3)要正確認識東方和西方的關系。
第二部分:(4-8)不能正確認識東西方科學的原因及其危害。
第三部分:(9-10)總結全文,促使東西方文化融合,完滿地實現(xiàn)人類的使命。
五、問題探討:
1、東方科學與西方科學有什么樣的關系?
明:東方科學和思想是西方科學的源頭,并且會給現(xiàn)代西方帶來新的生機。
2、作者從什么角度論述了東方科學在發(fā)展人類文明方面在作用,并批評了某些偏見的?
明:作者將自己多年研究科學史得出的結論,告誡某些帶有民族和地區(qū)偏見的西方人,要他們以科學的態(tài)度對待歷史與現(xiàn)實,進行文明對話,促進世界文明的發(fā)展和繁榮。
六、探究寫法:
1、多用詩意的比喻,增強作品的形象性。
如:第二節(jié)“實驗科學不只是西方的子孫,也是東方的后代,東方是母親,西方是父親”。用了一個人們習見的比喻,揭示出東西方科學的關系。
“光明從東方來,法則從西方來,”光明是隱喻,比喻來自東方的真理,這真理像陽光一樣投射過來。
2、文章組合上多變化,比較自然。
自己的擔憂——存在的問題——一代人的使命——強調(diào)應具有的科學態(tài)度——文明要經(jīng)過歷史的考驗而存活下來。
七、布置作業(yè)。
【拓展遷移】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
七音十二律是由西方傳入中國的嗎?
一個爭論已久的話題是:十二音律和七聲音階在中國是獨立發(fā)展自成體系的,還是由西方傳入中國的。所謂十二律,是中國古代的律制,律是指音調(diào),比如用十二個長度不同的竹管吹出十二個音調(diào)不同的標準音,用以確定樂音的高低,這十二個標準音就叫做十二律,它相當于現(xiàn)代音樂的十二個調(diào)。在一首樂曲中,我們一般只使用其中的七個音來構成音階,即所謂七聲音階。公元1780年,傳教士錢德明發(fā)表了一篇論文,認為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發(fā)明的七聲音階是從中國抄襲的。錢德明的觀點當即遭到了歐洲學者的排斥。法國人沙宛在1898年說,中國的音律是公元前4世紀由亞歷山大東征軍傳入的。
1962年,李約瑟在他的書中說,音律的知識起源于古巴比倫,然后向東西兩個方向傳播,向東傳入了古中國,向西傳入了古希臘。在沒有考古證據(jù)的情況下,人們仿佛默認了這樣一個說法。1978年曾侯乙墓出土了大型編鐘,這個有關音律起源的爭論,又一次喧囂開來。因為曾侯乙的雙音編鐘(即在一個鐘上可以敲出兩個構成三度諧和關系的樂音,這是要有成熟的音樂理論與精湛的制作工藝作為支持的),證實了在公元前5世紀,中國的音律知識,已經(jīng)遠遠超過了同時期的古希臘。這種在短期內(nèi)所不可能達到的成就,使人們開始懷疑音律從古巴比倫傳入的可能性。有意思的是,我們可以把兩個文明古國中音律方面的成就做一番比較。
從古巴比倫的蘇米爾出土的陶片上,可以看到豎琴與琴師彈撥的圖刻。這些文化遺物的時代,大約在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2000年之間,很明顯當時的弦樂已經(jīng)有相當?shù)陌l(fā)展。而多數(shù)科技史家認為,和諧音律的認識,最可能源于弦樂。在同時期的中國出現(xiàn)的樂器有笛、陶鐘和陶塤。商代出土的樂器種類開始增多了,但沒有墓,有二十五弦瑟,十弦及五弦器。這些很先進的弦樂器,不是短時期內(nèi)能形成的,也就是說中國弦樂器的起源,可能會更早,而源于商代的那些有多種發(fā)音的樂器,是可以做音律的測量與分析的。李純一先生曾對商代不同地區(qū)的塤、編磬和編鐘做了系統(tǒng)的研究,結論是,那時可能已具備了標準音概念,也就是有了十二律的音樂體系。
古代中國的音律和天文知識,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十二律是和十二個月對應的。在公元前14世紀的中國,有關閏月的制法已有初步的系統(tǒng),商代天文學家已經(jīng)知道利用大小月用一年十二個月并設置閏月來協(xié)調(diào)月相與季節(jié)的關系。在公元前6世紀以前,中國已經(jīng)發(fā)明了十九年七閏制,并有系統(tǒng)地進行應用。而古巴比倫人掌握十九年七閏的規(guī)律是在公元前5世紀,比中國整整晚了一個世紀。這從一定程度上否定了中國從古巴比倫學習十二律音樂體系的說法。
另外,中國古代把二十八宿平均分為4組,每組7宿,分別與東南西北四個方位。青紅白黑四種顏色,以及龍烏龜蛇幾種動物形象相配,稱作四象或四律、四宮。曾侯乙衣服箱上的二十八個宿名,順時針圍繞著一個斗字,這個斗字代表著北斗七星。在西方,古巴比倫平面球形圖的出現(xiàn)大約在公元前1200年。1900年潘切斯教授利用大英博物館收集的一些殘片復原了平面球形星圖。人們對照古巴比倫平面星圖和中國的二十八宿,并沒有一個直接相對應的含義,由此可以顯示,古中國的天文體系的形成與發(fā)展,是獨立生成的,這對十二音律及七聲音階的起源,有一個值得啟發(fā)的參照。
1.七音十二律長期以來被默認為是西方創(chuàng)建的。下列對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根本原因,理解準確的一項是()
A、西方學者始終認為音律的知識起源于西方,故而極力排斥傳教士錢德明提出的古希臘七聲音階是從中國抄襲的觀點。
B、法國人沙宛認為中國的音律是公元前4世紀由亞歷山大東征軍傳入的。
C、李約瑟認為音律的知識起源于古巴比倫,向東傳人了古中國,向西傳入了古希臘。
D、從古巴比倫的蘇米爾出土的陶片圖刻上可以明顯看出當時的弦樂已有相當?shù)陌l(fā)展,而中國缺乏考古的直接證據(jù)。
2.原文以對中國古代樂器的研究為依據(jù),傾向于否定七音十二律是從古巴比倫傳人中國的。下列表述不屬于原文推論依據(jù)的一項是()
A、與古巴比倫音樂文物所屬年代同時期的中國,已經(jīng)出現(xiàn)的樂器有笛、陶鐘和陶塤。
B、曾侯乙雙音編鐘證實中國的音律知識遠遠超過同時期的古希臘,這是短時期內(nèi)不可能達到的成就。
C、從曾侯乙墓中出土的弦樂器都很先進,說明中國弦樂器的起源應該更早。
D、李純一先生對商代多種樂器的系統(tǒng)研究表明,那時中國可能已有了十二律的音樂體系。
3.下列對“古代中國的音律和天文知識,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古代對十二音律和十二月相的認識大體上是對應的。
B、中國古代把七宿平均分為四組,每組七宿,這與七聲音階的構成并非巧合。
C、中國古代對音律的認識其實是應用了商代就有的對閏月的認識。
D、中國古代天文體系的形成和發(fā)展是獨立生成的,與之相應的七音十二律音樂體系也不大可能是傳自西方的。
4.根據(jù)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曾侯乙編鐘的出土,使有關音律起源的爭論有了新的依據(jù)。
B、對曾侯乙編鐘的研究表明,至少在公元前5世紀,中國在音律方面的成就處于世界前列。
C、中國發(fā)明十九年七閏制比古巴比倫人早了一個世紀,因此中國對音律的認識可能也要早于古巴比倫。
D、對古中國和巴比倫音律成就的比較,說明其對音律的認識可能是各自獨立發(fā)展、自成體系的。
【資料鏈接】
喬治薩頓(1884——1956),美國科學史專家。生于比利時的根特。在大學期間,學習過哲學、化學、數(shù)學、結晶學等專業(yè),1911年獲博士學位。1912年創(chuàng)辦國際性科學史雜志《Isis》,擔任該雜志主編近40年,并發(fā)起成立國際科學史學會。他為科學史研究作出重要貢獻,一生著述甚豐,出版著作15部,發(fā)表論文800余篇,代表作是《科學史導論》。
答案:東方與西方的科學
【收獲整理】
課文內(nèi)容
及其理解中心內(nèi)容文章著重地論述了東方與西方科學的關系,闡述了對待東方科學的正確態(tài)度,從而更好地為真理服務,能更完滿地實現(xiàn)人類的使命。
理解或評價文章沒有具體列舉中國古代以及中古時期在科學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闡述其對世界科學發(fā)展作出的貢獻,而是站在西方科學的立場上說明東方人民對于我們的文明所做出的巨大貢獻,即光明從東方來。
文章風格
寫作特色文章使用了比較的方法,其中有歷史的比較,也有各種不同見解的比較,如文章采用比較論證方法,或縱向比較,或橫向比較。作者在比較的基礎上,進行分析,辨明正誤,表述自己的看法,這樣正反結合起來說理,顯得有說服力。
文學常識喬治薩頓(1884—1956),美國(國籍)科學史專家,近代科學史學科的重要奠基人。他為科學史研究作出重要貢獻,一生著述甚豐,出版著作15部,發(fā)表論文800余篇,代表作是《科學史導論》。
【拓展遷移】
1.D。緊扣“根本原因”進行選擇,ABC屬于答非所問。2.A。抓住“多數(shù)科技史家認為,和諧音律的認識,最可能源于弦樂”選擇。3.C。C項屬于無中生有。4.C。C項與“這從一定程度上否定了中國從古巴比倫學習十二律音樂體系的說法”不一致。
第四課時中國與西方的文化資源
教學目標:
1、學生能夠通過問題探討,認識文明對話的內(nèi)涵及其意義。
2、能為較長的學術文章提煉關鍵詞語,寫出內(nèi)容提要。
3、認識各種常見議論文在表達方式、語言使用和整體風格上的不同特點。
4、了解、運用常用的論證方法。
教學過程:
一、介紹作者:
陳炎,1982年畢業(yè)于山東大學中文系。1987年,2000年分別獲山東大學碩士和博士學位,師從周來祥和曾繁仁教授,現(xiàn)為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院長,文藝學專業(yè)美學方向博士生指導教師;并兼任文藝美學研究中心副主任,《文史哲》雜志主編;主要從事文藝學專業(yè)、美學方向的教學、科研和編輯工作,兼及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理論探討。為中國美學學會理事、山東省美學學會常務理事。出版《積淀與突破》、《陳炎自選集》、《反理性思潮的反思——現(xiàn)代西方哲學美學述評》、《多維視野中的儒家文化》等學術專著多部。由于上述研究,陳炎教授曾獲“教育部第三屆人文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2003年)、“山東省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1994年)、“山東省教委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1994年)、“跨世紀文學評論一等獎”、“劉勰文學評論獎”等多項獎勵和“教育部第四屆全國高校青年教師獎”(2002年)、“山東省專業(yè)技術拔尖人才”等榮譽稱號,享受國務院頒發(fā)的“社會科學突出貢獻者津貼”。現(xiàn)為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院長,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文藝美學研究中心副主任,文藝學專業(yè)博士生導師,《文史哲》雜志主編。
二、解題:
《中國與西方的文化資源》是一篇文化批評論文。文章的題目是論題,就是揭示論述的范圍。如果將它補全了,就是從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資源的角度看兩種文化的短長,以及由此應該采取的正確態(tài)度。
三、學生自讀課文,并用一句話概括每一小節(jié)的內(nèi)容:
四、師生討論歸納:
1、從文化結構上,也就是從根本觀念上,對中西兩種文化進行考察。
2、談感性生命的極度表現(xiàn)。
3、西方文化這種對于感性世界和理性世界兩極的極端追求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4、中國文化由于其根本觀念形成了傳統(tǒng)體育與科學均不發(fā)達的局面。
5、中國文化,導致其藝術與工藝特別發(fā)達。
6、中國文化的體育與科學受到藝術與工藝的制約,帶有藝術化和工藝化的影子,顯現(xiàn)出中國與西方文化各有短長。
7、對待西方文化應有的態(tài)度。
8、中華傳統(tǒng)文化現(xiàn)在的社會功能和意義。
五、編寫結構提綱:
第一段:(1節(jié))中國與西方文化資源的根本差異(總說,正面)
感性-體育
西方(兩極最發(fā)達)
理性-科學
中國(感性與理性相互交融)感性與理性兩極均不發(fā)達
第二段:(2-6節(jié))中國與西方文化的優(yōu)劣短長(分論)
西方:感性文化的極度表現(xiàn)(體育)-感性生命的生機
理性文化的極度表現(xiàn)(科學)-理性生命的強大力量
藝術-科學化(模仿說)體育化(宣泄說)-失去審美情感的魅力
中國:感性生命(體育)-知足、容忍(蔑視競爭、壓抑冒險)-氣功、太極(藝術化)
理性生命(科學)-知行合一-(只注重實踐、忽視思辨)-沒有理論體系(工藝化)
藝術和工藝特別發(fā)達文學
工藝
第三段:(7節(jié))對待西方文化應有的態(tài)度。(反面論證)(進一層)
第四段:(8節(jié))中華傳統(tǒng)文化現(xiàn)在的社會功能和意義。(再進一層)
六、討論結構特征和論證方法以及語言特點。
1、遞進式結構
2、對比論證和舉例論證法
對比把握住相應的范疇進行比較,顯得條理分明。
舉例有代表性,表述點到為止,比較概括。
3、語言:㈠干凈利落,用詞造句注意把握分寸。
㈡筆鋒帶感情。如:用“邯鄲學步”諷刺全盤西化。
七、問題探討:
《東方和西方的科學》與《中國與西方的文化資源》分別從不同領域論述了文明對話的意義,兩篇文章有那些異同?
明:同:結論大致相同,兩種文化應該取長補短,共同發(fā)展。
都采用了對比論證的方法。
異:《東方和西方的科學》是以歷史考察探究兩種文化的關系正反對比揭露錯誤認識和偏見的失誤所在。
《中國與西方的文化資源》著眼于現(xiàn)狀的分析,兩兩比較,從文化結構到具體領域比出兩者的差異短長。
八、布置作業(yè):
完成《評估》上的作業(yè)
【拓展遷移】
從思維方式看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東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辯證思維與邏輯思維上:學者們常常用辯證思維來描述東方人尤其是中國人的思維方式;用邏輯思維或分析思維來描述西方人尤其是歐美人的思維方式。他們認為,中國人的辯證思維包含著三個原理:變化論、矛盾論及中和論。其中中和論體現(xiàn)在中庸之道上,認為任何事物都存在著適度的合理性。對中國人來說,“中庸之道”經(jīng)過數(shù)千年的歷史積淀,甚至內(nèi)化成了自己的性格特征。
與中國人的辯證思維不同,西方人的思維是一種邏輯思維。這種思維強調(diào)世界的同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這種思維方式也叫分析思維,他們在考慮問題的時候不像中國人那樣追求折衷與和諧,而是喜歡從一個整體中把事物分離出來,對事物的本質(zhì)特性進行邏輯分析。正是因為思維方式取向的不同,使得東方人和西方人在對人的行為歸因上往往正好相反:美國人強調(diào)個人的作用,而中國人強調(diào)環(huán)境和他人的作用。
那么導致這兩種思維方式存在差異的根源是什么呢?我們不妨借鑒美國著名文化心理學家尼斯比特的觀點。他認為,東西方文化的發(fā)展有著各自的軌跡:西方文明建立在古希臘的傳統(tǒng)之上,在思維方式上以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和分析思維為特征;而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文化則建立在深受儒教和道教影響的東方傳統(tǒng)之上,在思維方式上以辯證和整體思維為主要特征。尼斯比特從古希臘和古代中國入手,系統(tǒng)闡述了東西方思維的產(chǎn)生淵源和特性。
首先,從社會背景上講,古希臘社會強調(diào)個人特性和自由,是一種以個人主義為主的社會;而古代中國社會卻強調(diào)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是一種以集體主義為主要特征的社會。
其次,從社會認知系統(tǒng)上講,東西方不同的哲學和認識論在社會歷史背景中建構了不同的心理學理論。中國人生活中復雜的社會關系使得他們不得不把自己的注意力用來關注外部世界,所以中國人的自我結構是依賴性的;相反,西方人生活的社會關系比較簡單,所以他們更有可能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客體和自身的目標之上。中國人的認知以情境為中心,西方人則以個人為中心;中國人以被動的態(tài)度看待世界,西方人以主動的態(tài)度征服世界。
對東西方思維方式的研究可以使我們從更深層次理解兩種文化對人的影響,而且對東西文化的交流將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由于思維方式的差異,中國人和西方人在看待同樣問題的時候存在著很多的不同。因此如何做到求同存異,對雙方的有效溝通都顯得極為重要。只有認識到這種思維差異,并且以此去指導行為,才能夠使雙方的交往更有效。
中國人與歐美人在思維方式的取向上具體有什么差異?
答:。
2.中國人的辯證思維與歐美人的邏輯思維各自強調(diào)的重點有什么不同?
答:。
3.尼斯比特從哪兩個角度闡述了東西方思維產(chǎn)生的淵源和特性?
答:①,②。
4.據(jù)文意,選出下列推斷能夠成立的一項:()
A.“中庸之道”經(jīng)過數(shù)千年的歷史積淀,已經(jīng)內(nèi)化成了每一個中國人的性格特征,從而直接導致了中國近代的落后挨打。
B.西方的分析思維要優(yōu)于中國的辯證思維,因此中國人要善于向西方人學習分析思維。
C.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和分析思維開創(chuàng)了古希臘文化,而儒教和道教則造就了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文化。
D.在當今世界,東西方在思維方式上如果能做到求同存異,無疑必將加深彼此間的了解,也更能有力地促進東西文化的交流。
參考答案:
1.中國人用辯證思維,而歐美人則用邏輯思維或分析思維。
2.中國人的辯證思維強調(diào)變化、矛盾和中和,歐美人的邏輯思維強調(diào)同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3.①社會背景②社會認知系統(tǒng)。4.D。A“從而”后說法錯,B“優(yōu)于”說法不當,C“開創(chuàng)”不合史實。
【資料鏈接】
陳炎:中國“詩性文化”的五大特征
說中國文化是“詩性文化”,首先是因為“詩”這種文化產(chǎn)品在中國藝術中占有著特殊地位。從春秋的“詩經(jīng)”到戰(zhàn)國的“楚辭”,再到漢魏的“樂府”,從“唐詩”到“宋詞”再到“元曲”,詩這種形式雖然千變?nèi)f化,但卻始終占據(jù)著中國藝術的主導地位,并滲透到以后出現(xiàn)的其他藝術形式之中:不僅戲曲“以詩為詞”,小說“有詩為證”,而且書法也要寫詩,繪畫也要提詩。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真正含義,是將“意境”作為一切藝術所追求的最高目的。從這一意義上,可以毫不夸大地說,傳統(tǒng)的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
其次,說中國文化是“詩性文化”,不僅是因為詩的精神主宰著中國藝術的整體精神,而且也由于以詩為靈魂的藝術精神影響和左右著藝術之外的文化產(chǎn)品。在感性活動方面,中國的體育并不以開發(fā)人的肉體極限為目的,也從來不陷入狄俄尼索斯式的迷狂,而是在感性宣泄中強調(diào)理性的制約,在肉體的拼搏中注重智慧的較量。最能代表中國體育精神的不是足球,而是太極拳,它不是一種忘乎所以的肉體迷狂,而是強調(diào)身與心的統(tǒng)一、氣與力的和諧。直到今天,我們在國際體育競賽中的強項大都帶有藝術的成分,如體操、跳水、技巧之類,而在足球、田徑等單純感性較量、張揚肉體迷狂的項目中,我們則常常處于先天的弱勢地位。說到底,中國人的體育觀念和西方人有著明顯的不同:中國人不僅要以力量、以速度為原則,更要以美為原則;而在西方人那里,即使是所謂的“健美”活動,也不惜為了考察人的肉體極限而將其變得畸形……在理性方面,中國的科學并不以開發(fā)人的理性能力為目的,也從不陷入阿波羅式的精神沉醉,而是使理性的運演不脫離經(jīng)驗的內(nèi)容。正如中國的體育活動往往具有藝術特征一樣,傳統(tǒng)的科學活動也常常具有審美的性質(zhì)。例如,張衡的“地動移”既可以看作是一件科學儀器,也可以看作是一件藝術精品;而傳統(tǒng)的許多中醫(yī)方劑則采取歌訣體。這同西方人將科學的發(fā)展引向邏輯化、思辨化、超驗化的軌跡完全不同。
第三,不僅中國古代的文化產(chǎn)品滲透了藝術精神,而且中國古人的行為方式也具有著審美的品格。與依靠法律來約束人們外在行為的西方不同,中國古代主要仰仗倫理來調(diào)節(jié)人們的社會活動?!稑酚洏繁酒吩疲骸皹氛邽橥Y者為異。同則相親,異則相敬。樂勝則流,禮勝則離。合情飾貌者,禮樂之事也?!边@樣一來,“樂”這種廣義的藝術,便不僅成了“禮”的合法補充,而且是其不可或缺的有機構成。只有從這一意義上講,我們才能夠理解孔子“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論語季氏》)的意義所在。在“禮樂文化”的構架內(nèi),人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不僅要符合“禮”的規(guī)范,而且要具有“樂”的儒雅,即具備審美的特征。因此,就在西方的經(jīng)院哲學家們通過邏輯或數(shù)學等手段來揭示宇宙、乃至上帝的奧秘時,自隋、唐而開始的科舉制度卻要將寫詩和作文看成是每一個國家官吏所首先應具備的素質(zhì)。這種對國家的統(tǒng)治者和管理者的美學要求,在世界范圍內(nèi)都是極為罕見的……。與儒家不同,道家是反抗禮樂文化的,但其“乘物以游心”(《莊子人間世》)的逍遙精神更容易讓人們以審美的態(tài)度來對待全部生活。無論是在老子的“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老子四十一》),還是莊子的“彷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為之業(yè)”(《莊子大宗師》)都顯得比儒家更加接近于藝術的境界。因此,中國古代的士大夫們可以不懂天文、歷算知識,但卻必須用琴、棋、書、畫來修養(yǎng)身心。這種特有的行為方式和休養(yǎng)方式,難道不正是“詩性文化”的顯著標志嗎?
第四,從信仰方式的角度上講,中國的傳統(tǒng)藝術的過分發(fā)達,在功能上有著彌補宗教信仰的特殊意義。我們知道,在具有宗教傳統(tǒng)的西方社會,藝術在相當長的時間里起著引導人們走向上帝的中介作用。與之相反,在沒有宗教傳統(tǒng)的中國社會里,藝術的境界可以撫慰人們的情感、陶冶人們的性情,從而起著準宗教的功能。正因如此,被稱為中國思想主要支柱的儒、道、騷、禪四家,無不以審美和藝術為其最高境界??鬃赢吷翱思簭投Y”,但在關鍵的時刻還是道出了“吾與點也”(《論語先進》)的名言;莊子畢生“絕圣齊知”,但其“以卮言為曼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莊子天下》)的文章,顯然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藝術精品;楚騷思想自不待言,其中的神人、仙女并不是信仰的對象,而是審美的化身;佛教本來是從印度一帶傳入的宗教,但中國化了的禪宗卻揚棄了其中的思辨內(nèi)容和行為戒律,把它引向了充分自由的審美境界。唯其如此,我們才能理解,中國古代為什么沒有《圣經(jīng)》,但卻有了《詩經(jīng)》。這種“以詩為經(jīng)”的文化現(xiàn)象,在世界范圍內(nèi)也是獨一無二的。
第五,從語言的角度上講,說中國文化是“詩性文化”,也有著相當重要的理論根據(jù)。與印歐語系相比,屬于漢藏語系的漢語在詞匯上具有多義性、模糊性的特點,在語法上具有靈活性、隨意性的特點,在語音上具有因聲調(diào)而帶來的音樂性的特點,這一切自然無助于邏輯性的表述和科學性的思維,但恰恰有利于形象性的表述和藝術性的思維(參閱加爾通、西村文子《結構、文化和語言——印歐語系語言、漢語、日語比較研究》,《國外社會科學》1985年,第8期。)。一個民族的語言,不僅是一種特殊的表述方式,而且是一種獨特的思維、感受、乃至存在方式。從這個“存在的家園”出發(fā),中國人自古就以一種詩性的思維和詩性的態(tài)度來對待世界。精通近十種語言的辜鴻銘指出:“漢語是一種心靈的語言、一種詩的語言,它具有詩意和韻味,這便是為什么即使是古代的中國人的一封散文體短信,讀起來也像一首詩的緣故?!保ā吨袊说木瘛泛D铣霭嫔?996年版,第106頁)
課文內(nèi)容
及其理解中心內(nèi)容本文從論述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性入筆,具體分析了兩者的差異,并向深處開掘,找出了形成差異的原因,最后指明兩種文化對話的意義。在作者看來,中西方文化各有特色,各有長項和弱項:西方人體育和科學最為發(fā)達,而中國人藝術和工藝最為發(fā)達。
理解或評價中國與西方文化資源優(yōu)勢互補,重視并弘揚中華民族感性與理性相結合的文化傳統(tǒng),可以引申出“藝術也是一種生產(chǎn)力”的觀點,從而探討商品生產(chǎn)中的“審美附加值”的問題;還可以引申出“審美也是一種終極關懷”,從而探討人類的“情感慰藉”問題。
文章風格
寫作特色本文從中西方文化資源的角度,主要運用對比論證的方法,闡述了當今世界中西方文化對話的意義。
第五課時《麥當勞中的中國文化表達》
教學目標:
1.了解麥當勞的中外文化意義。
2.理解“全球化”的內(nèi)涵以及傳統(tǒng)文化的復興與“全球化”過程。
3.了解文化沖撞的特點。
教學重難點:
對文章的關鍵詞語和語句的理解。
教學方法:
文本研習
教學過程:
一、導語:
《麥當勞中的中國文化表達》是一篇人類學的田野筆記,或者說是文化隨筆。他從改革開放以后進入中國市場的美國麥當勞連鎖快餐店在中國所產(chǎn)生的影響,以及它自身所起的變化,論證了文化沖撞的意義以及我們應該采取的態(tài)度。
文章從生活中的一些具體場景出發(fā),觀察各種人對于同一對象的態(tài)度,從而據(jù)此剖析一個民族帶有某些共同性的心理特征,發(fā)現(xiàn)因外來文明引起的微妙的變化,說明文化交流的形式、方法、途徑的多樣性,影響的深遠性,把一個比較深奧的問題說得明白易懂。
二、學習課文
文章可以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總的述說美國的麥當勞來到中國以后發(fā)生的變化。
先標出美國麥當勞的三個特點:快捷、價廉、被大眾接受。再談這些特點發(fā)生的變化:針對快捷這個特點來說,它已經(jīng)變得慢下來,便捷的快餐店化為悠閑消遣的場所。寫出了麥當勞快餐店在功能上也發(fā)生了變化,它化為慶典儀式的場所、讀書寫作的場所。針對價廉這個特點來說,大多數(shù)中國人只能偶爾光顧,說明在中國人眼中價并不廉。最后深入一層來說,麥當勞作為符號意義,既體現(xiàn)美國文化的意義遠遠大于飲食本身的意義。作者一開始標出麥當勞在美國經(jīng)營的三大特點,快捷、價廉不復存在,但是依然被中國各種職業(yè)人、各個社會階層所歡迎,麥當勞似乎成了文化使者,起了溝通中美文化的作用。麥當勞為什么被廣泛接受呢?作者留待后面展開。
第二部分(第2—5段),麥當勞體現(xiàn)的美國文化影響了中國顧客。
第2段,將麥當勞餐廳與中國餐館相比較,突出麥當勞的平等、民主氛圍。這種民主平等的氛圍,體現(xiàn)在麥當勞用餐品種之間價格差別不大,消費水平差別不大,服務員提供的服務差別也不大,而中式餐館用餐的情況則相反,品種價格差別大,用餐環(huán)境差別大,服務員提供的服務差別也大。比較的結果是就餐者的消費反差暴露無遺。品種、價格、服務、消費水平是外在的,可感的,民主平等的氛圍是人們心里感知出來的,是理性分析的結果。
第3段,從揭示麥當勞吸引人們的原因人手,描述各類社會人群心目中的麥當勞。
溫馨的就餐環(huán)境、優(yōu)良的服務吸引了各類社會人群,麥當勞在各類人的心目之中,呈現(xiàn)出不同的形象。作者列舉年輕人、一般人、高收入者、少年兒童是怎樣看待麥當勞的。各類人帶著不同的欲求、生活經(jīng)驗來看待同一事物,他們的感受也就各自不同。這也是一種比較,他們都從自己的角度出發(fā),把握住麥當勞文化的某一點。
第4段,麥當勞使中國人接受一種新的行為舉止。這包含了兩個方面:一是模仿外國顧客傾倒自己餐桌垃圾的行為;一是行為更加自律。段末點出:這種變化的本質(zhì)意義是接受外國的餐桌行為文化。
第5段,中國人心目中的麥當勞餐食和麥當勞的企業(yè)哲學。先談美中兩國民眾對于麥當勞餐食的看法,美國公眾持懷疑態(tài)度,中國公眾則視為“現(xiàn)代化”象征的食品。兩者構成反差。至于麥當勞的“企業(yè)哲學”,與中國政府提倡的企業(yè)現(xiàn)代化的方向又是相一致的。到麥當勞就餐,就餐是主題,餐食不能不評價。麥當勞的漢堡,未必對中國人的胃口,眾人欣賞它,似乎不在餐食本身,醉翁之意不在酒,吃麥當勞,是吃環(huán)境、情調(diào)、氣氛,是在于體味外國文化。
第三部分(第6—8段),麥當勞來到中國以后的變與不變。
第6段,麥當勞努力適應中國的文化環(huán)境,把自己塑造成為中國地方企業(yè)形象。
麥當勞蘊含的美國文化成分并沒有變,但其形象發(fā)生了變化,作者從員工來源、食品原材料以及自我形象塑造方式等方面,看它是怎樣打扮自己的。本段內(nèi)舉了不少例子,說明了作者是跟蹤觀察的,涉及到店里活動的各個方面,從結交學校的學生、教師,到維持公共交通,直至節(jié)日活動。
第7段,麥當勞在中國的經(jīng)營策略。
麥當勞為了適應中國社會各個階層、各個年齡層次的人,在經(jīng)營策略上所采取的措施。文章用了列舉的方式,如方便年輕戀人的“情人角”,吸引兒童的“兒童樂園”,再如店員的選用,廣告詞的制作等,無不是為了擴大營銷的商業(yè)目的。在本段末尾,收束6、7兩段;用“總之”概括了:麥當勞成為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美國文化”?!爸袊厣笔瞧渥兓牟糠?,可以迎合中國顧客適應他們的需要的部分,“美國文化”是其不變的部分,即經(jīng)營理念和方式。
第8段,從麥當勞的地方化談外來文化的本土化問題。
這一段是前面兩段的理論升華,試圖從理論上解釋麥當勞來到中國以后發(fā)生的變化這個現(xiàn)象的意義。作者將這個文化現(xiàn)象放在人類文化活動的大背景下來看,用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些規(guī)律性的東西與之類比,證明麥當勞本土化的必然。
第四部分(第9—12段),文化沖撞的作用和意義。
第9段,全球化的實質(zhì)。
作者認為,“全球化”是社會文化過程,其活動形式是各種文化在更大程度上的相互接觸和碰撞,其結果是多種文化的互動和混合。即把文化交流、文明對話與全球化的理論相聯(lián)系。
第10段,從全球化的角度審視傳統(tǒng)文化的復興。
傳統(tǒng)文化的復興,實質(zhì)上是傳統(tǒng)文化的再創(chuàng)造,因為所謂傳統(tǒng)已經(jīng)被外來文化所潛化。
第11段,從文化交流的勢頭看當前文化沖撞和互動的規(guī)模。
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看文化沖撞和互動,本節(jié)將文化接觸和互動與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聯(lián)系在一起,指出兩者是同一的。把近代以來的文化交流史分為三個階段:近代、殖民主義時期和二戰(zhàn)時期、二戰(zhàn)以后到20世紀80年代,總的趨勢是越來越迅猛。作者運用縱向的比較,在比較中發(fā)現(xiàn)促成這種加速變化的原因,探究了問題的本質(zhì)。
第12段,文化沖撞所引發(fā)的變動的多向性。指出本文的最后部分是從前面的具體材料中引申出來的,與前文照應。再用“由此可見”引出全文的結論:人創(chuàng)造的文化則永遠是不可能被克隆的。
三、重點語段品讀
第一段
『品味』麥當勞店堂里宜人的溫控環(huán)境和悅耳的輕音樂,使不少中國顧客把麥當勞當作一個好地方。被美國大眾視為價廉的麥當勞餐食,在其北京的許多顧客眼里是悠閑消遣的好場所。
『體會』在中國,麥當勞被賦予的意義與其美國有很大的不同,作為美國文化的符號意義比它作為快餐符號意義更為重要。麥當勞在中國百姓心目中有了象征意義。
以上是文章的引子,即第一部分。
第二段。
『品味』在麥當勞就餐,價格差別不大,服務員提供的服務也無大差別。
『體會』對于中國人來說,在麥當勞就餐與在中式餐館就餐的感受是不同的,能使顧客體會到麥當勞餐廳里平等、民主的氛圍。
第三段
『品味』麥當勞的就餐環(huán)境和優(yōu)良服務是吸引顧客來就餐的重要原因。
『體會』顧客把在麥當勞吃東西看成是很有意義的一種飲食和文化經(jīng)驗。
第四段
『品味』在麥當勞餐廳里,顧客的行為舉止比在同等或更高檔次的中國式餐廳的顧客行為更加自律。
『體會』麥當勞不僅把中國人帶進一種新的餐飲方式,還使他們接受一種新的行為舉止。
小結
五、作業(yè)
板書設計:
麥當勞中的中國文化表達
一、麥當勞在中國被賦予的意義的改變
二、人們對麥當勞中文化的接受麥當勞被中國老百姓接受及其原因
三、麥當勞采取的一些措施
四、麥當勞中國化的歷史與現(xiàn)實依據(jù)
1、全球化的形成2、傳統(tǒng)文化的變化3、文化沖撞與融合是歷史必然
第六課時《拿來主義》(上)
教學目標:
1.了解和學習魯迅先生對待外國文化的正確態(tài)度與方法,發(fā)揚“拿來主義”精神,閱讀中外作品時注意吸取精華,剔除糟粕。
2.理解本文在批判中立論的方法,領會運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諷刺的語言來論證論點的寫作特色。
教學重難點:
弄清楚什么是“拿來主義”
教學方法:
文本研習
教學過程:
一、由課外閱讀引入課文,激發(fā)學習興趣。
同學們課外閱讀興趣很濃,閱讀范圍比較廣泛。半學期以來,據(jù)初步統(tǒng)計,全班看的雜志多達六十七種。書也讀得不少,科技作品不說,中外文學作品,也有二百七十多本,平均每個同學課外書籍看五本左右。有個同學連雜志帶書籍看了四十多本。書的種類也較多,有唐宋詩詞、《三國演義》、《水滸傳》、明清筆記小說選譯,還有同學看《西廂記》。外國作品也看了不少,如列夫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戰(zhàn)爭與和平》、巴爾扎克的《高老頭》、雨果的《悲慘世界》等??傊?,古今中外的作品都有。
古代和外國的這一些文化遺產(chǎn),我們在接觸的時候,采取怎樣的態(tài)度才是正確的呢?學習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從中可受到啟發(fā),得到教益。
二、解題:
請同學看課文注釋①,回答《拿來主義》一文選自何書。
針對學生回答,指出:選自《魯迅全集》第六卷的《且介亭雜文》。有一段時間,魯迅先生住在上海閘北帝國主義越界筑路區(qū)域,這個地區(qū)有“半租界”之稱。魯迅先生有很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對帝國主義十分憎恨,因此將“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憤慨之情?!扒医橥ぁ睒嗣鬟@些雜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間里寫的,形象地諷刺了國民黨統(tǒng)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現(xiàn)實。
師生共讀:且介亭雜文。
“拿來主義”是魯迅先生創(chuàng)造的詞語。什么叫“拿來主義”呢?為什么對文化遺產(chǎn)必須采取“拿來”的態(tài)度呢?這就是學習這篇文章要弄明白的問題。
三、講讀課文前半部分。
文章前半部分是第一節(jié)到第四節(jié)。請同學們閱讀思考:魯迅先生在提出“拿來主義”主張之前,先批判了哪些主義?重點在揭露和批判什么主義?
同學閱讀、思考、回答,明確:批判“閉關主義”和“送去主義”,重點在后者。運用學生粗知的鴉片戰(zhàn)爭、中日甲午戰(zhàn)爭、八國聯(lián)軍等歷史知識,加深對“又碰了一串釘子”的理解,懂得文章開頭兩句話從追述清政府的閉關鎖國政策入手,非常概括地說明中國近百年來從盲目排外到一味媚外,從“閉關主義”一變而成“送去主義”,從歷史、社會根源揭示“送去主義”的本質(zhì)。
(1)同學細讀第一節(jié),思考回答:什么是“送去主義”?魯迅擺了哪三件事實來揭露的?三件事都著眼在一個什么字上面?“別的且不說罷”,“不知后事如何”,“也可以算得顯出一點進步了”等語句在揭露中起什么作用?
要求學生條理清楚地口述三件事,明確:舉的三件事都著眼于一個“送”字,“先送”,“捧”中寓“送”,“還要送”,虔誠恭敬之態(tài)可掬。批判鋒芒不是對著幾位藝術家,而是指向利用這幾件事大叫什么“發(fā)揚國光”、“催進‘象征主義’”的國民黨反動政府及其御用文人。
“不知后事如何”、“也可以算得顯出一點進步”是用反語進行強烈的諷刺和鞭韃?!昂笫隆笔潜I賣文物,盜賣古代珍寶。以展覽古董為名,行盜賣古董之事。魯迅明知,卻說“不知”,以此表達強烈的憎恨。反用“進步”,起同樣作用,實質(zhì)是墮落、無恥,字里行間充滿了憎惡與鄙視。
學生齊讀第一節(jié),思考、議論、回答“別的且不說罷”的作用,明確:這一句非常嚴密地把所要揭露的、論述的范圍加以嚴格的限制,單講文學藝術上的東西。其實,國民黨反動派搞“送去主義”,何止只是“學藝”上的問題?何止只是文化領域的事情?當時是一九三四年,日本帝國主義的魔爪已經(jīng)伸到了東北、華北,國民黨反動政府推行賣國政策,變本加厲地出賣國家的領土、資源和主權,確實“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義’了”。因此,用“別的且不說罷”的句子,不僅使論述的范圍明確,而且增添了揭露的深刻性。
(2)第二節(jié)以朗讀過渡,講述“禮尚往來”的含義。
國民黨反動政府賣國媚外,只送去,送去,送去,不拿來。只送去不拿來的后果怎樣呢?
(3)學生默讀第三節(jié),要求找出說明只送去不拿來的后果的關鍵語句,思考魯迅先生用怎樣的筆法來論述這個問題的。
學生默讀巡視、指導,辨別“詡”、“炙”的字形、字音,講述“自詡”、“殘羹冷炙”的含義。
學生議論、回答,明確:后果是我們的子孫,“當佳節(jié)大典之際,他們拿不出東西來,只好磕頭賀喜,討一點殘羹冷炙做獎賞”。賣國的結果是使我們的子孫后代無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磕頭賀喜”、“討”等詞語畫出所處的地位與神態(tài),描繪出了可悲的亡國奴景況。“殘羹冷炙”、“獎賞”等詞感情色彩濃烈,深刻揭露帝國主義榨取中國人民脂膏的吸血本質(zhì)和惡劣伎倆,寓強烈的憤怒于幽默諷刺之中。
學生討論后,教師歸納,明確:論述國民黨反動政府實行“送去主義”的嚴重后果時,作者未直說,而是先用反語諷刺;“送出去”明明是壞,說“不算壞事情”,以敵人自我解嘲的話鞭韃敵人;“豐富”、“大度”不過是“送去主義”者掩蓋媚外賣國實質(zhì)的遁詞。接著,與尼采自詡為太陽作比較,一針見血指出“只是給與,不想取得”是發(fā)了瘋,吹噓“中國地大物博,開化最早,道德天下第一”的“送去主義”者,勢必使中國國勢日弱,文化貧乏,最后完全淪為殖民地。最后,舉開掘地下的煤礦為例引出“送去主義”的嚴重后果,既深刻論述了“送去主義”的危害,又辛辣地嘲諷了國民黨反動派的奴才相。筆法曲折,解剖入木三分。
學生朗讀第三節(jié),體會內(nèi)容與寫法。
(4)學生朗讀第四節(jié),思考回答:這一節(jié)中區(qū)別了哪兩個詞?為何這樣區(qū)別?對“我在這里不想舉出實例”應怎樣理解?
學生回答,要求明確:特地區(qū)別“拋來”與“拋給”,諷刺國民黨反動派不過象叭兒狗得到主人“拋給”的骨頭一樣?!皰伣o”,貶義,用鄙視的目光。洋大人不會發(fā)慈悲心,他們以主子自居,把中國人民身上榨取的血汗、掠奪去的財富,吃剩下來,拋一點兒給走狗,以作為進一步榨取的誘餌。“我在這里不想舉出實例”,是因為“拋給”、“送來”的實例比比皆是,舉不勝舉;是因為國民黨政府對這一點諱莫如深。這樣寫既對賣國政策進行含蓄銳利的批判,又抒發(fā)了作者的憤慨之情。
講讀課文后半部分。
(5)指名朗讀第五、六、七節(jié)。注意對“吝嗇”、“為”、“髓”正音。吝(lìn)嗇(sè)為(wéi)髓(suǐ)
(6)要求學生思考回答:作者批判了“閉關主義”,尤其是批判了“送去主義”之后,是怎樣提出“拿來主義”主張的?哪些詞語飽含了諷刺的意味?“送來”和“拿來”區(qū)別何在?為什么要把“送來”和“拿來”加以區(qū)別?
(7)學生討論后,明確:先用“我在這里也并不想對于‘送去’再說什么,否則太不‘摩登’了”一句推開上文,然后提出“拿來主義”的主張。先破后立。前半部分著力批判“送去主義”,破得徹底,然后提出“拿來主義”的主張,就立得鮮明。“摩登”,諷刺反動文人無恥地奉行“送去主義”,趨時逢迎,趕時髦。用“吝嗇”與上文的“大度”進行強烈的對照,對“送去主義”者進一步諷刺。
作者用列舉的方法一針見血地闡明“送來”的實質(zhì),揭露帝國主義企圖亡我的罪惡野心。從經(jīng)濟、軍事到文化,所謂“送來”,就是貪得無厭的侵略、掠奪?!澳脕怼眲t不然,是中國人民根據(jù)自己的需要,主動地“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一“送”一“拿”,本質(zhì)不同,內(nèi)容全異,將二者嚴格區(qū)別,既可明辨是非,澄清人們“嚇怕”了的模糊思想,又可使所立的論點更加鮮明突出。
(8)齊讀、背誦第七節(jié)。
(9)指導閱讀第八、九兩節(jié),要求弄清楚:作者以什么作比方來闡明對待文化遺產(chǎn)的態(tài)度?批判了哪三種錯誤傾向?表現(xiàn)這些傾向的關鍵詞語是哪些?“拿來主義”者采取怎樣的態(tài)度?整個論述過程中運用了比喻法,起什么作用?
(10)學生回答,教師擇要板書:
(11)學生討論回答時,除明確上述破與立的內(nèi)容外,還須強調(diào),對待文化遺產(chǎn),“占有”的前提,“挑選”是關鍵。“不管三七二十一,‘拿來’”,語氣斬釘截鐵?!疤暨x”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標準在是否對我們“有營養(yǎng)”、有“用”,從而區(qū)別對待,吸取精華,剔除糟粕。文中運用“大宅子”、“魚翅”、“蘿卜白菜”、“鴉片”、“煙槍煙燈”及“姨太太”等當時人們熟悉的事物作比方,具體、通俗、形象,使如何對待文化遺產(chǎn)這個抽象的問題具體化,深奧的道理淺顯化,破立鮮明,取舍清楚,不僅閃爍著歷史唯物主義的光輝,而且漫畫式地勾勒“孱頭”、“昏蛋”、“廢物”等形象,語言生動,妙語橫生。
(12)齊讀最后一節(jié),指出在分析論證的基礎上加以總結,是全文思想和語言的精華所在。
(13)要求學生逐句講述含義,明確:第一句重申“拿來”的主張,既緊扣題意,又收束全文。第二句承接前一節(jié)的“挑選”,根據(jù)對我有用的原則,對文化遺產(chǎn)區(qū)別處理。(在板書“吃掉”“存”“走散”后面分別寫上“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第三句闡明“拿來”的目的是推陳出新,創(chuàng)造無產(chǎn)階級新文化。第四句與前文斥責的“孱頭”、“昏蛋”等照應,提出在對待文化遺產(chǎn)上辨別真假革命者的標準,明確論說只有“沉著,勇猛,有辨別,不自私”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文藝工作者,才能擔當起破舊創(chuàng)新的艱巨任務。最后一句是全文的中心思想所在,用排比的手法,雙重否定的句子強調(diào)實行“拿來主義”的必要性與重要性;言簡意賅,感情真切。
(14)自由朗讀最后一節(jié);教師提問,學生背誦:對待文化遺產(chǎn)我們應采取怎樣的態(tài)度?背誦第一句。怎樣“拿來”?背誦第二句?!澳脕怼钡哪康暮卧??背誦第三句。怎樣的人能真正擔當起“拿來”的任務?背誦第四句。全文的主旨是------師生一起背誦文章的最后一句。
四、小結
第一部分(第l一2段)揭露“送去主義”在學藝上的表現(xiàn)及其鼓吹者的媚外行徑,與一味“送去”針鋒相對,提出“拿來”。
第二部分(第3_5段)揭露“送去者”與“送來者”的奴才主子關系,辨明“拋來”與“拋給”的不同,提出“拿來主義”。
第三部分(第6—7段)揭露“送來者”的真實面目,劃清“拿來”與“送去”的界限,提出“拿來主義”的要旨: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
第四部分(第8—10段)批判對待文化遺產(chǎn)的三種錯誤態(tài)度,指出“拿來主義”對待文化遺產(chǎn)應是“占有”“挑選”和“創(chuàng)造”,最后得出結論。
五、作業(yè):
(1)給加黑的字注上漢語拼音:禮尚往來自詡殘羹冷炙冠冕
(2)預習課文的后半部分,要求仔細讀兩遍,不認識的字查字典。
板書設計:
閉關主義(排外)
破
送去主義(媚外)
拿來主義
破——三種錯誤態(tài)度
立——拿來主義
立——拿來
第七課時《拿來主義》(下)
教學目標:
1.了解和學習魯迅先生對待外國文化的正確態(tài)度與方法,發(fā)揚“拿來主義”精神,閱讀中外作品時注意吸取精華,剔除糟粕。
2.理解本文在批判中立論的方法,領會運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諷刺的語言來論證論點的寫作特色。
教學重難點:
弄清楚什么是“拿來主義”
教學方法:
文本研習
教學過程:
一、檢查復習:注音:禮尚(shàng)往來自詡(xǔ)殘羹(gēng)冷炙(zhì)
二、重點語段品讀
第一部分
『品味』(1)第1段“別的且不說罷”一句有什么作用?
這一句把所要揭露、論述的范圍加以嚴格的限制,只講文化上的事。本文寫于1934年6月4日,那時日本帝國主義的魔爪已經(jīng)仲到了東北、華北,國民黨政府推行賣國主義政策,變本加厲地出賣國家的領土、資源和主權,確實“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義’了”。因此,用“別的且不說罷”的句子,不僅使論述的范圍明確,而且增強了揭露的深刻性。
(2)第l段中,作者列舉了哪些事例來揭露國民黨政府實行“送去主義”的媚外丑態(tài)的?
作者舉了三個“送”的事例:“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覽”,“不知后事如何”,即有去無回,這是媚外的可恥行徑;“還有幾位‘大師’們捧著幾張古畫和新畫,在歐洲各國一路的掛過去”,“捧”,何其鄭重、恭敬,媚態(tài)可掬。幾張畫“一路的掛”,何其賣力,何其寒傖可笑。“發(fā)揚國光”,反語,諷刺不以為恥,反以為榮;“還要送梅蘭芳博士到蘇聯(lián)去,以催進‘象征主義’……也可以算得顯出一點進步了”,用這種方式來顯示一點進步,多么可憐,暗示“學藝”上的東西已經(jīng)相當貧乏。作者諷刺批判的鋒芒不是對著幾位藝術家,而是指向賣國媚外的反動當局及其御用文人,字里行間充滿著憎惡和鄙視。
『體會』作者把對待文化遺產(chǎn)的問題放在歷史和現(xiàn)實的背景中加以考察,文章一開始便從“閉關主義”說起,進而揭露國民黨政府在“學藝”上實行“送去主義”的種種媚外求榮、欺世惑眾的事實,揭示“送去主義”必然使中國人民更加陷入被侵略、受奴役的悲慘境地。因此,“送去”之外,還得“拿來”。與第一段中的“送去”針鋒相對提出,我們在‘‘送去”的同時,更要善于勇于“拿來”,從而開啟下文。
第二部分:弄清“送去主義”的實質(zhì)與危害,體會幽默、諷刺的語言在批判錯誤觀點時的表現(xiàn)力。
『品味』(1)一味奉行“送去主義”會產(chǎn)生什么嚴重后果及危害?
作者以尼采自詡他是太陽,光熱無窮,只是給與,不想取得作類比,“尼采究竟不是太陽,他發(fā)了瘋”;中國不是“豐富”,還要“大度”,“只是送出去”,同樣是愚蠢可笑的。說“掘起地下的煤來,就足夠全世界幾百年之用”,“幾百年之后呢”?我們的子孫,“當佳節(jié)大典之際,他們拿不出東西來,只好磕頭賀喜,討一點殘羹冷炙做獎賞”?!翱念^…‘討”和“殘羹冷炙”“獎賞”等詞語,形象、深刻地寫出了“送”的結果是我們的子孫后代無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2)“拋來”和“拋給”有何區(qū)別?
“拋來”指把無用的東西拋棄掉,或者無代價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懷有什么不良的動機或目的。
“拋給”指有目的的、帶惡意的輸出。
(3)第5段中哪些詞語含有諷刺意味?
“摩登”是針對上文“自從給槍炮打破了大門之后……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義’了”而言的,把賣國媚外的行徑說成“時髦”,把一味地“送去”說成“趕時髦”,其諷刺意味是很濃烈的?!傲邌荨笔轻槍ι衔摹柏S富”“大度”而言的,兩者對照鮮明,對“送去主義”者進行諷刺鞭撻。
『體會』揭示“送去主義”必然使中國人民更加陷入被侵略、受奴役的悲慘境地。因此,“送去”之外,還得“拿來”。并且承上啟下地提出“拿來主義”,為下文詳盡闡明“拿來主義”的內(nèi)容,批判對待文化遺產(chǎn)的三種錯誤態(tài)度,最后歸結“拿來主義’’的正確做法作鋪墊。
第三部分
『品味』(1)第6段的“送來”與“拿來”有何區(qū)別?
“送來”是帝國主義對我國進行的經(jīng)濟、軍事、文化侵略、掠奪,是‘‘拋給’’的同義語:“拿來”是根據(jù)需要自己拿,二者本質(zhì)不同,內(nèi)容迥異。
(2)第7段的“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怎么理解?
“運用腦髓”指用腦筋獨立思考,有主見;“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有辨別力;“自己來拿”指要有選擇,自己拿。
第四部分:理解“拿來主義”的主張,領會運用形象的比喻闡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的寫作方法。
『品味』(1)第8段批判了對待文化遺產(chǎn)的哪幾種錯誤態(tài)度?
“大宅子”比喻文化遺產(chǎn)。
怕:徘徊不敢走進門(逃避主義)孱頭
怒: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燒光(虛無主義)昏蛋
羨慕:欣欣然接受一切(投降主義)廢物
以上三種人對待文化遺產(chǎn)的態(tài)度都是錯誤的。
(2)第9段闡述了“拿來主義”者應采取怎樣的態(tài)度和方法。對待文化遺產(chǎn)的正確態(tài)度:
首先是“占有”,然后是“挑選”。“占有”是前提,不“占有”就無從“挑選”;“挑選”是關鍵,不“挑選”,“占有”就毫無意義。
“挑選”的具體做法: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
魚翅比喻文化遺產(chǎn)中的精華部分(使用,吃掉)。
鴉片比喻有益也有害的一類事物(存放,供治病)。
煙槍、煙燈比喻有害的可作反面教材的一類事物(送一點進博物館,毀掉)。
姨太太比喻供剝削階級欣賞享用的腐朽淫糜的東西(走散)。
(3)文中運用比喻論證說明有什么作用?
文中運用“大宅子…‘魚翅”“鴉片”“煙槍和煙燈”等當時人們所熟悉的事物作比方,使如何對待文化遺產(chǎn)這個抽象問題具體化、深奧道理淺顯化,將怎樣“挑選”說得具體形象又清楚透徹。尤其是對“孱頭…‘昏蛋…‘廢物”“姨太太”等形象的勾勒,寓意豐富、耐人尋味,我覺得大家一定都見過。同學們看過反映二三十年代的一些電影:那些達官貴人吃的是山珍海味,吃完后就吸鴉片,吸鴉片就用煙槍、煙燈,而旁邊就站著個姨太太。
(這樣,就把抽象的概念組合成一幅形象生動的畫面,使大家見得著,思路開闊,興趣盎然。)
(4)簡要說出最后一段每句話的內(nèi)容。
『體會』第1句話:結論是我們要拿來。第2句話:“拿來主義”的具體做法。第3句話:“拿來主義”的結果。第4句話:“拿來主義”者應具備的條件。第5句話:從反面指出“拿來主義”的意義。
(5)最后一段共5句話,如果這5句話是5個問題的答案,那么應該是哪5個問題?
『體會』①究竟應該怎樣對待文化遺產(chǎn)?②對文化遺產(chǎn)應該怎樣區(qū)別對待?③正確對待文化遺產(chǎn)有什么積極意義?④要處理好文化遺產(chǎn)我們必須具備哪些條件?⑤實行“拿來主義”的重要性迫切性何在?
三、疑難問題探析
“閉關主義”與“送去主義”的本質(zhì)是什么?
1840年以前,統(tǒng)治中國的清王朝為了維護其封建的落后經(jīng)濟,對外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當時,處于上升階段的西方資本主義,正在向外不斷擴張,開辟新的傾銷商品的市場。1840年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英殖民主義者用堅船利炮首先挖開了中國的大門,繼后其他列強接道而至。這時候,清政府便改變它的對外政策,以“送去主義”取代“閉關主義”。
而國民黨反動派繼承鴉片戰(zhàn)爭以來歷屆反動統(tǒng)治者的衣缽,積極投靠帝國主義,公然出賣民族利益,發(fā)展到什么都是“送去主義”的地步。所謂“閉關主義”,就是盲目排外主義;所謂“送去主義”,就是民族投降主義。兩者雖然表現(xiàn)形式各異(前者拒外,后者媚外),實質(zhì)卻相同,都是為了維護其反動腐朽的統(tǒng)治。
四、總結全文
五、布置作業(yè):
運用“拿來主義”觀點,寫一篇分析課外閱讀的古代或外國文學作品的短文。
板書設計:
閉關主義(排外)
破貽害后人
送去主義(媚外)
孱頭——逃避主義
破(三種錯誤態(tài)度)昏蛋——虛無主義
拿來主義廢物——投降主義
占有
成為
立——拿來主義使用——魚翅新人
立——拿來挑選存放——鴉片新文藝
毀滅——煙槍、煙燈
創(chuàng)新
第四專題尋覓文言津梁
教學內(nèi)容:
◎因聲求氣
燭之武退秦師《左傳》
諫太宗十思疏魏徵
◎仔細理會
廉頗藺相如列傳司馬遷
鴻門宴司馬遷
◎融會貫通
秋水(節(jié)選)莊子
非攻(節(jié)選)墨子
教學目標:
1.學生能通過中國古代優(yōu)秀作品的學習,為形成一定的傳統(tǒng)文化底蘊奠定基礎。
2.學生能學習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內(nèi)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現(xiàn)代觀念審視作品,并作出自己的評價。
3.學生能借助工具書確定文言文中字的正確讀音和詞的含義。
4.學生能正確誦讀本專題所選的文章。
5.學生能根據(jù)上下文、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本專題所選的文章。
6.學生能根據(jù)要求給本專題部分文章加注、斷句或翻譯。
7.學生能就本專題所選文章的有關問題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8.學生能根據(jù)要求梳理部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和用法。
呈現(xiàn)方式:
文本研習與活動
課時安排:
九課時
第一課時
燭之武退秦師
教學目標:
1、在掌握字詞句的基礎上熟讀成誦。
2、在熟讀成誦的基礎上賞析人物形象和寫作技巧。
教學重難點:
賞析人物形象和寫作技巧
教學方法:
誦讀
教學過程:
一、專題內(nèi)涵解說
課程標準明確要求:“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nèi)容。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和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本專題為落實這一要求而專門編排,目的在于讓學生了解文言文的基本特點和閱讀文言文的基本規(guī)律,引導學生把握文言文學習的重點,掌握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提高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本專題由“因聲求氣”“仔細理會”和“融會貫通”三個板塊組成。第一板塊“因聲求氣”主要引導學生學會文言文的誦讀。所選的兩篇文章各有特點,能較好地進行文言文誦讀的基本訓練。《燭之武退秦師》是一篇敘事文章,有敘述,有描寫,以人物的對話為主,有多種語氣的表達;《諫太宗十思疏》是一篇議論性文章,語言以整句為主,整散結合,長短交錯?!拔谋狙辛暋钡母黜棇W習活動,對文言誦讀的基本要求進行了梳理、指導和訓練。第二板塊結合《廉頗藺相如列傳(節(jié)選)》或《鴻門宴》的學習,梳理了理解文言文詞義、句義和文義的常用方法。第三板塊由《非攻(節(jié)選)》《秋水(節(jié)選)》《察今(節(jié)選)》三個文言片段組成。讓學生在借助工具書加注、借助注釋和工具書斷句及翻譯等具有文言學習特點的學習活動中融會貫通地理解淺易的文言文。“積累與應用”主要是引導學生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和用法。
二、從復習《曹劌論戰(zhàn)》引入,進一步認識《左傳》??勺寣W生回憶初中的有關知識,然后回答,教師補充。
《左傳》是我國第一部記事詳細完整的編年史,為“十三經(jīng)”之一。因為《左傳》和《公羊傳》《谷梁傳》都是解說《春秋》而作,故又稱作“春秋三傳”。
《左傳》大約成書于戰(zhàn)國初,與《國語》成書時間差不多,二書在思想傾向上與基本一致,《左傳》比《國語》有新的發(fā)展,民本思想更加鮮明。
三、讓學生聽本文的錄音帶或教師范讀,讓學生注意重點字的讀音。
汜(fàn)南 佚(yì)之狐夜縋(zhuī)而出
亡鄭以陪(beì)鄰共(gōng)其乏困闕(jué)秦
秦伯說(yuè)逢(páng)孫
然后讓學生以各種形式(自讀、領讀等)讀三遍。
三、簡介背景
秦晉圍鄭發(fā)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鄭國做了兩件對不起晉國的事。一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晉、楚城濮之戰(zhàn)中,鄭國曾出兵幫助楚國。結果是楚國大敗。鄭國感到形勢不妙,馬上派人出使晉國,與晉結好。但仍未感化晉國。晉國為什么要聯(lián)合秦國攻鄭呢?因為當時秦國也要爭奪霸權,也需向外擴張。發(fā)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zhàn),事實上是兩大軍事集團間的戰(zhàn)爭。一方是晉文公率晉、宋、齊、秦四國聯(lián)軍,另一方則是以楚為主的楚、陳、蔡、鄭四國聯(lián)軍。兩年后,當晉國發(fā)動對鄭國的戰(zhàn)爭時,自然要尋找得力的伙伴。秦晉歷史上關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擴張的欲望,于是秦晉聯(lián)合也就必然了。
四、理清層次
用課文中的句子回答課后練習題二,實際上是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理解各段大意。
第一段:秦、晉圍鄭(讓學生思考本段的作用)
寥寥25字,寫出了形勢(“晉侯、秦伯圍鄭”,兩大國圍一小國——兵臨城下,形勢嚴峻);寫出圍鄭原因(“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兩事與晉利害相關,和秦利害關系不大——秦可以爭取);寫出駐軍位置(“晉軍函陵,秦軍汜南”,分兵駐扎——鄭有機會單獨與秦接觸)。參照“春秋時期形勢圖”和“秦晉圍鄭形勢圖”,讀過下文,就可以看出作者伏筆的巧妙、行文的縝密。
第二段:臨危受命
本段以簡約之筆,涉了人之事。
①佚之狐的話對刻劃燭之武的形象有何作用?
“師必退”表現(xiàn)了佚之狐對燭之武的了解與信任,使讀者未見其人,先知其才,從側面表現(xiàn)了燭之武的才能。
②鄭伯是如何說服燭之武的?
當鄭伯準備使燭之武見秦君時,卻遭到拒絕:“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滨r明地流露出對年輕時未被重用而產(chǎn)生的牢騷與不滿。而鄭伯則表現(xiàn)得大度寬容而不卑不亢?!拔岵荒茉缬米?,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毕惹鹱载煟瑒又郧?;后以國家大義警之,曉之以理。于是,燭之武只得“許之”。
第三段:說退秦師
“夜縋而出”說明秦晉完全包圍了鄭國,連城門也打不開了。進一步說明兵臨城下的嚴峻形勢。本段的重點在“說”,說辭雖僅百余字,卻委婉曲折,開闔跌蕩,步步進逼,層層深入??煞炙膶樱?br>
①“秦晉圍鄭,鄭既知之矣”——坦言知亡,避其銳氣。
②“若亡鄭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指出亡鄭只對晉國有利。因為秦、晉目前尚是盟國,燭之武的措辭是委婉而謹慎的,他沒有立即指出秦、晉聯(lián)盟的虛偽性,卻巧妙地點明秦、晉畢竟是兩國這一事實。這樣既符合實際,又從根本上動搖了秦、晉聯(lián)盟的基礎,這不能不讓秦伯動心。
③“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至“君亦無所害”——說明舍鄭會對秦國有益。如果說第三層是分析危害動搖秦伯的話,這一則是引誘秦伯了。假如燭之武繼續(xù)挑撥秦、晉關系,很可能引起對方的反感。因此,他換了一個角度,闡明鄭國存在對秦國可能有的種種好處。攻鄭還是友鄭,秦王當然要權衡利弊了。
④“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至“唯君圖之”,在經(jīng)邊一番拉攏引誘后,燭之武不失時機地從秦、晉兩國的歷史關系,說明晉國曾對秦國過河拆橋,忘恩負義,赤裸裸地挑撥秦晉兩國的關系。然后又從歷史說到現(xiàn)實,進一步分析了晉國的貪得無厭,讓秦國意識到自己的危險,最終退兵,且留兵助守。
第四段:迫晉退兵
面對風云突變的局勢,晉侯沒有感情用事,而表現(xiàn)了清醒的頭腦和理智的判斷。這種隱忍不發(fā)、隨機應變的胸懷和謀略,正是晉文公終成霸業(yè)的根本原因。
以上對文章層次和大意的了解可通過學生討論、教師補充的方式進行,不必字字落實,只求了解大意。
五、在了解大意的基礎上再熟讀背誦。(以上內(nèi)容可安排一課時)
六、在熟讀背誦、了解大意的基礎上落實實詞、虛詞、語法等文言知識。可由讓學生提問的方式進行。(安排為第二課時)教師可以先分類然后讓學生回答。
七、體味人物形象塑造的藝術性。
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燭之武,作者通過他的語言,不管是牢騷,還是說辭,都表現(xiàn)了他不僅能言善辯,而且深明大義、機智勇敢。特別是說秦時的舉重若輕、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更集中地體現(xiàn)了一位出色的辯臣的形象。以上是正面描寫。佚之狐的推薦、鄭伯的自責,退秦師的事實,都從側面烘托了這個人物。
八、作業(yè)
擴展閱讀:可選擇“讀本”中《晉公子重耳出亡》中有關片斷和《左傳僖公二十八年》中的“城濮之戰(zhàn)”的有關內(nèi)容。
板書設計:
無禮于晉
秦晉圍鄭
貳于楚也
臨危受命
燭之武退秦師
亡鄭利晉闕秦
說退秦師存鄭利秦
晉忘恩負義,不可共事
晉師撤離
附:
一、重要實詞:
1、貳
①“二”的大寫。
(例: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左傳隱公元年》)
②副職(例:其內(nèi)任卿貳以上。梁啟超《少年中國說》)
③不專一(例:貳則疑惑。《荀子解蔽》)
④離心,背叛
(例:夫諸侯之賄,聚于公室,則諸侯貳?!蹲髠鳌?
⑤再,重復?!?例:不遷怒,不貳過。《論語雍也》)
⑥從屬二主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2、鄙
①邊遠的地方(例:《為學》:“蜀之鄙有二僧。”)
②庸俗,鄙陋。
(例:《左傳莊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③看不起,輕視。
(例:《左傳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禮,夫猶鄙我?!?
3、許
①準許。 (同現(xiàn)代漢語)
②答應,聽從。 (例:“許之?!薄ⅰ霸S君焦、暇……”)
③贊同?!?例《愚公移山》:“雜然相許。”)
④約數(shù)(例:《小石潭記》:“潭中魚可百許頭。”)
⑤表處所
(例:陶淵明《五柳先生傳》:“先生,不知何許人也。”)
4、闕
①què 古代宮殿前兩邊的高建筑物。
②què 城樓
③què 皇宮,引申為朝廷
④quē 通“缺”
⑤jué 挖掘,引申為侵損,削減。
5、微
①細小,輕微(同現(xiàn)義)
②衰敗國勢衰微。
③卑賤
(例:《史記曹相國世家》:“參如微時,與蕭何善?!?
④幽微,精妙?!∥⒀源罅x(成語)
⑤隱蔽,不顯露。見微知著(成語)
⑥如果沒有?!?例:《岳陽樓記》:“微斯人,吾誰與歸?”)
6、敝
①壞,破舊。
(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屨?!?
②謙詞敝人
③疲憊(例:《資治通鑒》:“曹操之眾,遠來疲敝?!?
④損害,衰敗。 因人之力以敝之。(本文)
二、虛詞
1.以
(1)以其無禮于晉(連詞,因為)
(2)敢以煩執(zhí)事(介詞,拿,用)
(3)若舍鄭以為東道主(介詞,把)
(4)越國以鄙遠(連詞,相當于“而”,表順承)
(5)焉用亡鄭以陪鄰(連詞,表目的)
(6)闕秦以利晉(連詞,表目的)
2.而
(1)今急而求子(連詞,表承接)
(2)夜,縋而出(連詞,表修飾)
(3)若亡鄭而有益于君(連詞,表承接)
(4)朝濟而夕設版焉(連詞,表轉折)
3.焉
(1)子亦有不利焉(語氣助詞,表陳述)
(2)焉用亡鄭以陪鄰(疑問代詞,為什么)
(3)若不闕秦,將焉取之(疑問代詞,哪里)
(4)朝濟而夕設版焉(兼詞,于之,在那里;一說句末語氣詞)
(5)且焉置土石(疑問代詞,哪里)
(6)永之人爭奔走焉 (兼詞,于此)
4.之
(1)臣之壯也,猶不如人(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2)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3)是寡人之過也(助詞,的)
(4)夫晉,何厭之有(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
(5)因人之力而敝之(前一個助詞,的;后一個代詞,指代秦君)
(6)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代詞,代這件事)
(7)將焉取之(代詞,代土地)
5.其
(1)以其無利于晉(代詞,指代鄭文公)
(2)君知其難也(代詞,這)
(3)又欲肆其西封(代詞,指代晉國)
(4)失其所與(代詞,指代自己)
(5)吾其還也(語氣詞,表商量語氣,相當于“還是”)
6.且
(1)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連詞,表并列,又)
(2)且君嘗為晉君賜矣(連詞,表遞進,況且)
二、實詞
1.通假字
(1)今老矣,無能為也已(通“矣”,語氣詞,了)
(2)共其乏困(通“供”,供給)
(3)夫晉,何厭之有(通“饜”,滿足)
(4)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通“缺”,侵損,削減)
(5)秦伯說,與鄭人盟(通“悅”,高興)
(6)失其所與,不知(通“智”,明智)
2.古今異義
(1)貳于楚也
古義:從屬二主,動詞今義:“二”的大寫,數(shù)詞
(2)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古義:東方道路上的主人今義:泛指設宴請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古義:使者,出使的人今義:指外出之人隨身攜帶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義:那個人今義:尊稱別人的妻子
(5)亦去之
古義:離開;今義:往,到
3.詞類活用
(1)晉軍函陵(名詞作動詞,駐軍、駐扎在函陵)
(2)鄰之厚,君之薄也(都是形容詞活用為動詞,變雄厚,變削弱)
(3)若亡鄭而有益于君(動詞使動用法,使……亡)
(4)越國以鄙遠(鄙,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鄙;遠,形容詞用作名詞,遠地)
(5)闕秦以利晉(動詞使動用法,使……損害;形容詞使動用法,使……受益)
(6)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名詞作狀語,在東方、在西方;名詞使動用法,使……為邊境)
若亡鄭而有益于君。 (使鄭亡,動詞使動用法)
三、文言句式
1.判斷句
(1)是寡人之過也(語氣詞“也”,表判斷)
(2)君之所知也(語氣詞“也”,表判斷)
(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直接表判斷)
2.疑問句‘
(1)夫晉,何厭之有(疑問代詞“何”,表反問)
(2)焉用亡鄭以陪鄰(疑問代詞“焉”,表疑問)
(3)不闕秦,將焉取之(疑問代詞“焉”,表疑問)
3.省略句
(1)(燭之武)辭日:“臣之壯也,猶不如人。”(省主語“燭之武”)
(2)(晉惠公)許君焦、瑕(省主語“晉惠公”)
(3)子犯請(晉侯)擊之(省動詞賓語“晉侯”)
(4)若舍鄭以(之)為東道主(省介詞賓語“之”)
(5)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之)煩執(zhí)事(省介詞賓語“之”)
(6)晉軍(于)函陵,秦軍(于)汜南(省介詞“于”)
4.變式句
(1)以其無禮于晉(于晉無禮,介賓結構后置)
(2)且貳于楚(于楚貳,介賓結構后置)
(3)佚之狐言于鄭伯日(于鄭伯言,介賓結構后置)
(4)夫晉,何厭之有(有何厭,賓語前置)
四、重點語句翻譯
1.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譯文:因為鄭文公曾對晉文公無禮,而且在與晉國結盟的情況下又與楚國結盟。
2.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譯文:越過(晉)國家而把遠地(鄭國)作為(秦國)的邊邑,您知道這是很難的。
3.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
譯文:(他)已經(jīng)把鄭國當作東邊的疆界,叉想擴張他西邊的疆界。
4.闕秦以利晉,惟君圖之。
譯文:損害秦國而讓晉國受益,希望您還是多多考慮這件事。
新教材高中英語必修三教案(優(yōu)質(zhì)3篇)
新教材高中英語必修三教案 篇1
一、教學設計意圖
在《高中英語新課程標準》中講到“高中英語課程要有利于學生優(yōu)化英語學習方式,使他們通過觀察、體驗、探究等積極主動的學習方法,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學習潛能,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要有利于學生學會運用多種媒體和信息源,拓寬學習渠道并形成具有個性的學習方法和風格?!卑研畔⒓夹g作為英語教學的認知工具和知識載體,圍繞英語學科知識進行整合實驗,不僅可以擴大英語閱讀的“面”和“量”,而且也培養(yǎng)了學生諸如“信息的獲取、信息的重組和加工以及信息的交流”等多種信息素養(yǎng)。網(wǎng)絡學習是一種學習過程交互化的學習模式。學生帶著問題借助網(wǎng)絡查詢信息,進行信息交流,由此“任務驅(qū)動、自主探究、協(xié)作交流”等學習策略在這里得到了更充分的體現(xiàn)。使教師把信息技術和網(wǎng)絡作為自己真正的工具,把信息技術融入學科教學中來。
二、教學目標設計:
知識與技能:
①掌握快速閱讀的方法,熟悉“發(fā)表看法,提出建議”的口語技能。
②充分利用網(wǎng)絡資源,強化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培養(yǎng)學生組織語言、運用語言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①培養(yǎng)學生篩選局部和整體信息的能力和獨立閱讀能力,通過自主學習和協(xié)作學習,獲取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②培養(yǎng)學生質(zhì)疑意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綜合問題的能力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
情感價值觀:
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和信息素養(yǎng)。
三、教材內(nèi)容及重點、難點分析:
教材內(nèi)容:
本課教學內(nèi)容是新課標《高中英語必修3 Unit 5》,Canada---The True North 與以往接觸過的介紹國家的文章相比,本課的內(nèi)容沒有整體介紹加拿大的地理概況和風土人情,而是透過一個旅人的眼睛來看加拿大。相比較而言,這樣的課文難度更大。
教學重點:
①對課文內(nèi)容的整體把握。
②學生組織語言、運用語言的能力。
【重點突破】任務驅(qū)動,層層深入。
利用“任務驅(qū)動”方法,使學生利用資源自主探究、解決一系列層層深入的問題。在教學中,教師作為問題的精心設計者和疑難問題的點撥者,培養(yǎng)學生組織語言的能力。
教學難點:
①對課文內(nèi)容中細節(jié)的理解。
②對網(wǎng)上各種信息源的比較篩選,及學生易受無關因素的干擾而導致的學習效率問題。
【難點突破】 設置情境,循序漸進,層層遞進。
設置富有情趣的情境,激發(fā)他們的閱讀欲望,積極主動地進行自主探究。循序漸進的設計問題 , 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層層深入地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和協(xié)作學習。
四、教學策略及教法設計:
【教學策略】
①本節(jié)課的教學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以學生為中心,以問題為出發(fā)點,使課堂教學過程成為學生自主地進行信息加工、知識意義構建、創(chuàng)新能力發(fā)展的過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則適時介入,引導、啟發(fā)、組織、幫助、促進。
②設計創(chuàng)造性思維問題。所謂創(chuàng)造性思維問題即是指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發(fā)展的問題。創(chuàng)造性思維問題的設計應遵循這樣幾個原則:題型具有開放性、解題富有挑戰(zhàn)性。
【教法】:
①演示法:把制作的課件、動畫等顯示給學生看,便于學生對微觀知識的把握,并從舊知中獲得啟迪,從而解決問題。
②評價閱讀法:將學生通過對材料的收集、整理和內(nèi)化而形成的學習成果,在全班學生中展示,使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后續(xù)學習熱情。
③任務驅(qū)動教學法:將所要學習的新知識隱含在一個或幾個問題之中,學生通過對所提的任務進行分析、討論,并在老師的指導、幫助下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最后通過任務的完成而實現(xiàn)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
五、教學過程設計:
第一步:熱身活動:猜單詞。
在這個步驟中,我給出兩組前一節(jié)課學過的詞,分別讓兩組同學上來猜。所采用的方式類似于《幸運52》:單詞是出現(xiàn)在屏幕上的,其中一個同學背對著屏幕,他是猜者;另一個同學則是解釋者,他要用英語或輔以動作將單詞的意思表現(xiàn)出來。兩組同學之間展開競爭,看誰猜得又快又多。這個活動不僅可以復習上節(jié)課的內(nèi)容,更重要的是活躍了課堂氣氛,令同學們很快融入課堂氛圍。
第二步:讀前活動(一):自由展示。
在上這一課之前,我給學生布置的預習任務是介紹你最想去的地方。Which country or place would you like to visit most? Why?學生們自由組成小組,上網(wǎng)查找相關資料,然后對所搜集的信息進行整理,最后形成自己的powerpoint展示文件。在課堂上,由本小組的發(fā)言代表上來進行展示和介紹。這一環(huán)節(jié)是這節(jié)課的重頭戲。
第三步:讀前活動(二):自由交談。
給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你有機會去加拿大,你最想看什么?If you have a chance to visit Canada, what would you expect to see there? 先要求他們在小組內(nèi)討論,然后再在全班同學面前發(fā)言。
第四步:讀前活動(三):小組討論。
經(jīng)過了前面的大量的有關加拿大的信息的沖擊,你愿意用哪三個詞語來描述加拿大?What three words would you use to describe Canada? Why? 請小組代表發(fā)言。
第五步:加拿大概況綜述。
這一步驟是對上幾個步驟的總結,同時也是教師整合并優(yōu)化了有關加拿大的各種信息所進行的展示。目的是進一步加深同學們對加拿大的了解,對他們所獲取的知識進行 梳理,也為下一個步驟展開鋪墊。
第六步:略讀課文。(first reading)
在這個步驟中,我給出了8個問題,讓同學們帶著這8個問題來閱讀課文。讀完后回答問題。
1.Why are the cousins not flying direct to the Atlantic coast?
2.What is the continent they are crossing?
3.What is “The True North”?
4.Why do many people want to live in Vancouver?
5.What happens at the Calgary Stampede?
6.Where does wheat grow in Canada?
7.Why would ship be able to reach the centre of Canada?
8.Name two natural resources that Canada has.
第七步:精讀課文。(second reading)
在這個步驟中,我給出了5個跟課文內(nèi)容有關的句子,讓同學們判斷正誤。如果該句是錯的,請給出正確答案。
1.The girls went to Canada to see their relatives in Montreal.
2.Danny Lin was going to drive them to Vancouver.
3.You can cross Canada in less than five days by bicycle.
4.The girls looked out the windows and saw Native Indians and cowboys.
5.Thunder Bay is a port city in the south of Canada, near Toronto.
第八步:復述課文(retelling)
給出課文中的關鍵詞匯,讓同學們用自己的話來復述課文。
Helpful words and expressions
great scenery
second largest
go eastward
mountains/lakes/forests/rivers
5,500/from west to east
here in Vancouver
surrounded by
ski/sail
新教材高中英語必修三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學生基本掌握meat,rice,noodles,fish,milk.懂得Do you like??”是提問“你喜歡???”并能作出相應的回答。
通過說唱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語感,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能力。 通過學習、合作、交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興趣,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把所學語言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結合。
遵循“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課改理念,面向全體學生,啟發(fā)和引導每一個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教學重點:
掌握有關食物的英語單詞,談論并詢問他人的喜好。
教學難點:
一般疑問句的用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自制食物圖片。
教學過程:
Step1 熱身運動(反應游戲:Touch your face, Touch your nose)
通過TPR活動,有助于幫助學生集中注意力,做好上課的準備。
Step2 揭示課題
T: 同學們平時都喜歡吃什么食物?
S:肉、牛奶??
T:同學們想知道這些食物用英語怎么說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直接點明這堂課的學習任務。
Step3 師生交流
T:出示fish圖片.I like fish.(表現(xiàn)出喜歡的樣子)Do you like fish?引導學生回答 Yes,Ido.
T:Here you are.(做出給對方的樣子)
S:Thank you.
教師可以和多幾個同學練習。
T:出示noodles圖片 Idon’t like noodles(表現(xiàn)出不喜歡的樣子-搖頭)Do you like noodles?引導學生回答 No,Idon’t
教學其他單詞方法同上。
備課思路:師生的真實交流,讓學生感受到語言與實際生活緊密結合,通過
這種自然的方式把新的語言項目呈現(xiàn)給學生,讓學生體驗獲取知識的成就感,培養(yǎng)自信心。
Step 4 Let’s chant (多媒體課件)
noodles noodles是面條 面條noodles細又長
milk milk是牛奶牛奶milk白又甜
fish fish是魚肉魚肉fish鮮又鮮
meat meat是肉類 肉類meat真好吃
把單詞編成chant,鞏固學生記憶,將枯燥乏味的詞匯學習,變得生動有趣。
Step 5 聽歌并學唱歌曲
播放學生比較熟悉的旋律“How old are you?”然后根據(jù)旋律改歌詞。 Do you like meat?
唱歌是學生喜歡的學習活動形式之一。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教學資源,把歌謠作為學習一般疑問句、培養(yǎng)聽力、檢驗知識掌握情況、復習鞏固知識和發(fā)展學生語言能力的一種手段。
Step 6 課文教學
老師對學生說:“Ms Smart,Lingling,Sam,Amy,Tom正在吃飯,我們一起來看看他們喜歡的食物是什么。”
(多媒體課件)呈現(xiàn)活動1,請學生認真聽,試著理解課文內(nèi)容,聽第一遍錄音后,老師提問:“What does Lingling like? What does Sam like? What does Amy like? What does Tom like?”請學生帶著問題聽第二遍錄音,最后,請學生邊聽邊指向相應的圖畫,并模仿跟讀。
Step 7合作學習
每組一個學生拿著食物圖片問同桌:“Do you like??”另一個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喜好回答:“Yes, I do. ∕ No, I don’t.
新教材高中英語必修三教案 篇3
一、教學內(nèi)容分析
本單元的中心話題是西方繪畫藝術的歷史和中西方各種藝術形式和風格。聽說讀寫都是圍繞這個而展開的。
這節(jié)課的內(nèi)容主要是圍繞中國的繪畫藝術的歷史和風格及其各個時期的代表作品而展開的。通過做聽力訓練和熱身,讓他們對藝術和繪畫有一個大概的了解,從而為接下來西方藝術的學習墊定基礎。
二、教學目標
1.aims of knowledge(知識目標)
1) to know the information about art
2) to know some relevant words and expressions
2.aims of abilities(能力目標)
1) to improve students' listening ability by guessing the content and setting down the key words
2) to enable th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brief short history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3.affective aims(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to arouse the patriotic spirit of the students and improve their team spirit by doing the group work
三、學習者特征分析
雖然這是選修七第一單元的第一個課時,學生在語言理解上會有一定障礙。我們班學生男生為大多數(shù),普遍聽力較薄弱,也比較缺乏興趣。但是高二的學生通過一年多的高中英語學習,已經(jīng)積累了一定的詞匯,而且在聽聽力之前教師會讓學生做熱身,先熟悉目標詞匯,使聽力難度降低。在課堂上通過播放自己制作的視頻來顯示不同時期的繪畫作品,同時播放《江南style》讓學生自由展示自己的舞蹈,從而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消除學生聽力課上的緊張情緒。
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1.students-centered teaching
以學生為中心 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
2.task-based teaching
聽力環(huán)節(jié)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設置不同的聽力教學任務,鍛煉學生的思維
五、教學重點及難點
1. to know abou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art
2. to set down the key words while listening
六、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step1:warming up
(1) show the art works of fruit
(2) brainstorming
(3) enjoy a video of chinese painting
(4) learn the brief history of chinese painting
在用多媒體展示圖片和視頻后讓學生回答下面的問題:
q1. what do you think of it?
q2.do you feel happy after seeing them?
q3.can you think of any other art styles?
運用多媒體展示讓內(nèi)容形象直觀,激趣導入藝術和繪畫這個話題,提高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同時讓學生了解中國繪畫的歷史。
step2: pre-listening
talk about the artworks and guess what period of chinese history each artwork belongs to .
preview the relevant words and expressions
讓學生根據(jù)圖片猜測這些作品所屬的年代
學生猜詞意,讀單詞
圖文并茂加上老師的講解,讓枯燥的知識生動化,讓學生直觀的感受意識產(chǎn)生的自然過程,并能夠較快接受相關詞匯。為聽力打好基礎。
step3: first-listening
put the words of time into order
聽完材料后思考并討論問題,學生回答問題。
聽力中相關的年代和時期,在之前熱身中已熟悉,把時間排序,提高對數(shù)字聽力的敏感度。
step4:second-listening
listen again and take some notes for the detailed information( who &when)
分組討論思考。學生回答問題。
聽細節(jié),此作品是什么人在什么年代創(chuàng)作。
提高學生聽力中把握細節(jié)的能力。
step5: game time (江南style)
學生觀看視頻再上臺表演
小游戲是一個小高潮,氣氛頓時活躍,調(diào)節(jié)課堂氛圍,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step6: conclusion and evaluation
思考討論并回答。讓學生對本節(jié)課進行總結,反思自己所學。
讓學生反思的過程其實是讓學生做自我評估,對自己的英語學生有一個及時的了解。對教師課堂效率的提高有一 定幫助。
2024高中新教材優(yōu)秀教案
2024高中新教材優(yōu)秀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必修模塊2第三章《有機化合物》,是以典型有機物的學習為切入點,讓學生在初中有機物常識的基礎上,能進一步從結構的角度,加深對有機物和有機化學的整體認識。選取的代表物都與生活聯(lián)系密切,是學生每天都能看到的、聽到的和摸到的,使學生感到熟悉、親切,可以增加學習的興趣與熱情。 必修模塊的有機化學具有雙重功能,一方面為滿足公民基本科學素養(yǎng)的要求,提供有機化學中最基本的核心知識,使學生從熟悉的有機化合物入手,了解有機化學研究的對象、目的、內(nèi)容和方法,認識到有機化學已經(jīng)滲透到生活的各個方面,能用所學知識解釋和說明一些常見的生活現(xiàn)象和物質(zhì)用途;另一方面為進一步學習有機化學的學生,打好最基本知識基礎、幫助他們了解有機化學的概況和主要研究方法,激發(fā)他們深入學習的欲望。
苯就是幾種典型代表物之一,在高中化學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被列為必修內(nèi)容。本節(jié)課主要介紹苯的物理性質(zhì)、分子結構、化學性質(zhì),以及在生產(chǎn)、生活中的應用,從結構角度適當深化對 學生苯的認識,建立有機物“(組成)結構——性質(zhì)——用途”的認識關系,使學生了解學習和研究有機物的一般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
苯分子結構中特殊的化學鍵決定了苯的化學性質(zhì)。它是對中學階段烴類成鍵知識以及性質(zhì)的總結與拓展。學好苯的知識對后續(xù)有機物的學習具有指導作用。通過這節(jié)課,學生基本掌握了有機化學的學習方法,能利用物質(zhì)的結構推斷物質(zhì)的性質(zhì),利用物質(zhì)的性質(zhì)來推斷物質(zhì)的結構。
二、學生情況分析:
高一學生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的邏輯推理能力、觀察能力和實驗操作能力。在學習苯的知識之前,學生已經(jīng)學習過甲烷和烷烴、乙烯,初步掌握了碳碳單鍵、碳碳雙鍵的結構特征和特征反應。根據(jù)奧蘇貝爾的有意義學習理論,這些知識就是學生學習新知識之前已經(jīng)具備的“先行組織者”,苯有關知識的學習要以此為基礎,注意新知識和“先行組織者”之間的聯(lián)系。學生運用“先行組織者”對苯分子的結構進行推測,繼而根據(jù)分子結構推測苯的化學性質(zhì)。
三、具體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能例舉苯的主要物理性質(zhì)(顏色、狀態(tài)、熔點、沸點);掌握苯的分子結構并能夠描述其結構特征; 通過苯與溴、濃硝酸等反應,掌握苯能燃燒、易取代、難加成的化學性質(zhì)。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對苯分子組成及結構、性質(zhì)的探究加強觀察、歸納、推理等方法及技能的訓練,進一步認識研究有機物的一般過程和方法;
以苯為例,論證物質(zhì)結構決定性質(zhì)、性質(zhì)反映結構的辨證關系;參與苯分子結構的探究過程,了解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發(fā)展探究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明顯地表現(xiàn)出科學解釋必須與實驗證據(jù)、自然觀察相一致的實證精神;
能從歷史的角度理解科學家們提出的理論在當時具有的意義,從而理解科學的本質(zhì); 體會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意義;認識技術的更新對科學發(fā)展的推動作用。
四、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以假說的方法研究苯的結構,掌握苯的化學性質(zhì)。
教學難點:苯分子的結構特點和苯的化學性質(zhì)
教學方法:以化學史為載體的科學探究法
五、教學理念與教學方式:
20xx年4月頒布的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中提出“從學生已有的經(jīng)驗和將要經(jīng)歷的社會生活實際
出發(fā),幫助學生認識化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這一理念,要求課堂教學要貼近生活、貼近社會,使學生學習“有用的化學”,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根據(jù)建構主義的基本理論和教學設計思想,依據(jù)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設計原則,在構建學生的學習環(huán)境時,采用的是“拋錨式教學”。
本節(jié)課沿著歷史的發(fā)展脈絡設置了八個學習任務,將一個完整的發(fā)現(xiàn)苯、認識苯的過程展現(xiàn)在學生的面前,運用引導探究的學習方式使學生親歷 “苯的發(fā)現(xiàn)之旅”,體會科學研究的過程和樂趣,訓練科學方法。本課采用化學史和科學探究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把演示實驗、探究實驗、苯分子結構假說的提出和證實(或發(fā)展)串聯(lián)起來,按科學發(fā)現(xiàn)基本過程的順序設計教學程序。從發(fā)展學生自主性、創(chuàng)新性的角度出發(fā),先啟發(fā)學生自己寫出C6H6可能的鏈烴結構簡式,然后設計實驗否定苯具有鏈式結構,從而發(fā)現(xiàn)并明確問題。再通過介紹凱庫勒等科學家的研究工作,從運用假說的角度讓學生認識并體驗科學探索的基本過程。
六、教學信息技術
依據(jù)心理學知識,人類獲取的信息80%來源于視覺,多種感覺協(xié)調(diào)運用時,獲取的信息量就更大。因此本節(jié)課采用多媒體幻燈片與板書結合的呈現(xiàn)方式增強信息刺激力度,調(diào)動學生運用多種感官,盡可能多地獲取有效信息。
教具:苯分子結構模型 、投影儀、多媒體課件、相關實驗裝置及其藥品。
2024高中新教材優(yōu)秀教案 篇2
一、 教學目標
1.了解從海水中獲取溴碘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了解溴碘的性質(zhì),知道氯溴碘的性質(zhì)差異;
3.了解檢驗溴離子、碘離子的常用方法;
4.認識溴、碘在生產(chǎn)生活中的重要應用。
二、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海水中提取溴、碘的原理和方法;
教學難點:氯溴碘在氧化性上的遞變規(guī)律以及在化學性質(zhì)上的相似之處。
三、 教具
實驗儀器(氯水、溴化鉀溶液、碘化鉀溶液),教學用PPT
四、 教學方法
講授法
五、 教學進程
【課堂導入】閱讀PPT上南岐之人的小故事,在這個故事中,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現(xiàn)象值得我們深思?
學生對于這些南岐人各個得大脖子病比較好奇,向他們介紹大脖子病是由于缺碘引起的。
碘的攝?。喊êА⒆喜说群.a(chǎn)品;但我們每天最常見的攝取碘的方法通過加碘鹽的攝取。
溴的應用:溴的應用也有很多,比如紅藥水就是溴的有機物。溴還有海洋元素的美稱。
【情境一、溴碘的物理性質(zhì)】講解:溴在拉丁文中有惡臭的含義,而碘在拉丁文中是紫色的含義,由此你能不能得出什么信息?
回答:碘的顏色是紫色的,溴具有難聞的刺激性氣味。
展示:溴的圖片,學生根據(jù)圖片發(fā)現(xiàn)溴的一些物理性質(zhì):深紅棕色液體,易揮發(fā)。
補充:溴的物理性質(zhì)還有具有強的腐蝕性,會嚴重灼傷皮膚,橡膠;在水中溶解度不大,易溶于乙醇、CCl4、苯等;ρBr2 >ρH2O
展示:碘的圖片,同樣挖掘碘具有哪些物理性質(zhì):紫黑色晶體 ,有金屬光澤 ;易升華,蒸氣為紫紅色刺激性(蒸氣)
補充:在水中溶解度比溴還小,易溶于乙醇、CCl4、苯等;淀粉遇碘單質(zhì)變藍
提問:加碘食鹽由于碘具有揮發(fā)性,是不是開袋放置一段時間以后,碘的含量就會減少?
回答:不會,因為加碘食鹽中的碘不是單質(zhì)碘,是化合態(tài)的碘。
PPT展示:溴、碘的溶解性實驗
講解:
由于碘在水中,四氯化碳有機溶劑中的溶解性的不同,就會導致他們的顏色會發(fā)生變化。
溴在水中是橙黃色的,但是它的四氯化碳溶液是橙紅色的。
碘在水中是棕褐色的,但是它的四氯化碳溶液是紫色的。
【情境二、溴碘的化學性質(zhì)】觀察:溴碘的原子結構示意圖,
提問:溴碘的最外層都有7個電子,非常容易得到電子,呈現(xiàn)的是什么性質(zhì)?溴碘的性質(zhì)與之前學過的哪一種元素非常像?
回答:溴碘的性質(zhì)與氯的性質(zhì)非常像。
比較:氯溴碘三者的氧化性強弱(提示通過在一個反應中氧化劑的氧化性最強來進行比較)
實驗:展示書本上P46頁的.觀察與思考實驗內(nèi)容
討論:結合實驗過程中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回答,這個實驗中發(fā)生的反應涉及了什么方程式,通過方程式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現(xiàn)象1:在氯水加入碘化鉀溶液中,并加入四氯化碳溶液,下層變?yōu)樽仙?,可以得出反應為?/p>
Cl2+2KBr=2KCl+Br2
現(xiàn)象2:在氯水中加入溴化鉀溶液中,同樣加入四氯化碳那溶液,下層變?yōu)槌壬?,說明發(fā)生了反應:
Cl2+2KI=2KCl+I2
結論:綜合以上方程,我們可以得出他們在氧化性之間的關系式:
Cl2>Br2>I2;相對應的它們在還原性上也有一個遞變的規(guī)律:I->Br->Cl-
引導:前面我們介紹了氯氣的化學性質(zhì)和溴碘非常的相似,那么氯氣有的性質(zhì)是不是溴碘也有呢?
講解:溴碘的化學性質(zhì)1.能和金屬反應2.能和非金屬反應3.能和水反應4.能和堿反應
強調(diào):雖然溴碘在化學性質(zhì)上與氯氣非常相近,但是它們還是有特殊的地方,具體表現(xiàn)在:
與金屬反應時,溴能夠氧化到最高價,但碘不能。
與非金屬反應時,氯溴碘的反應條件越來越難。
與水反應時,溴碘都是可逆反應
與堿反應時,發(fā)生類似的反應:X2 + 2NaOH = NaX +NaXO + H2O
【情境三、溴碘的提取】溴的提取
在溴的提取的過程,存在哪些問題需要我們解決呢?
提問:
1.溴在海水中的濃度低?
2.海水中的溴以什么形式存在?
3.如何把化合態(tài)的溴轉化為單質(zhì)溴?
講解:由于海水中溴的濃度比較低,因此采取濃縮的方法,而濃縮液就是我們在提取粗鹽的過程中得到的母液
展示提取流程圖:教學設計--《溴、碘的提取》學生版
提問:在最后,為什么要鼓入熱的空氣?
回答:使溴以蒸汽的形式跑出來。
碘的提取
在提取碘的過程中,也有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在海水中碘的含量更低,如何來提高碘的提取?如何把海帶中的碘提取出來?
講解:海帶等藻類植物具有富集碘的能力,因此在這些植物的體內(nèi)含有碘的量要比海洋中大十幾萬倍。再通過灼燒、浸取使碘離子提取出來。
展示:從海帶中提取得到碘的流程圖教學設計--《溴、碘的提取》學生版
提問:
步驟①灼燒海帶時,用什么儀器?(三腳架、泥三角、坩堝、酒精燈)
步驟③的操作名稱是什么? (過濾)
步驟④中加入試劑的作用是什么?(使碘離子以單質(zhì)形式得到)
步驟⑤中,應選擇什么試劑來提取碘?選擇的理由(有機溶劑且不溶于水,萃取劑的要求)
步驟⑥的操作名稱是什么?原理是什么?(蒸餾,分離沸點相差較大的互溶的液體混合物)
【情境四、溴碘的檢驗】如何檢驗溴離子和碘離子
溴離子的檢驗:硝酸酸化的硝酸銀(有淡黃色的沉淀生成)
碘離子的檢驗:硝酸酸化的硝酸銀(有黃色的沉淀生成)
拓展另外的檢驗方法:
可以用氯的四氯化碳溶液來檢驗溴單質(zhì)和碘單質(zhì)的存在:
溴:下層溶液變?yōu)槌燃t色;碘:下層溶液變?yōu)樽霞t色
【情境五、拓展與應用】溴的應用:抗爆劑、殺蟲劑、糧食熏蒸劑、制藥碘的應用:加碘食鹽、華素片、海帶
2024高中新教材優(yōu)秀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知道曲線運動是一種變速運動,它在某點的瞬時速度方向在曲線這一點的切線上。
2.理解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是所受合外力與初速度不在同一直線上。
3.培養(yǎng)學生觀察實驗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4.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探究物理問題的習慣。
教學重難點:
1.重點: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2.難點: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
前邊幾章我們研究了直線運動,同學們思考以下兩個問題:
1.什么是直線運動?
2.物體做直線運動的條件是什么?在實際生活中,普遍發(fā)生的是曲線運動,那么什么是曲線運動?本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這個問題。
新課學習
展示圖片:衛(wèi)星繞地球的運動人造地球轉彎的火車
這幾幅圖中物體的`運動軌跡有何特點?
(軌跡是曲線)
請大家舉出一些生活中的曲線運動的例子
一、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
1思考:曲線運動與直線運動除了運動軌跡不同,還有什么區(qū)別?2.觀察課本P32圖6.1-1和圖6.1-2
思考:砂輪打磨下來的熾熱微粒。飛出去的鏈球,它們沿著什么方向?
3.討論或猜測,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應該怎樣?
4.是不是象我們大家猜測的這樣呢?讓我們來看一個演示實驗:教師演示課本P32演示實驗驗證學生的猜測,從而得到結論:
曲線運動速度的方向:切線方向
5.什么是曲線的切線呢?
結合課本P33圖6.1-4閱讀課本P33前兩段加深曲線的切線的理解。
6.閱讀課本P33第四段,試分析推理曲線運動是勻速運動還是變速運動?
速度是________(矢量.標量),所以只要速度方向變化,速度矢量就發(fā)生了________,也就具有________,因此曲線運動是________。
二、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1.提出問題:既然曲線運動是變速運動,那么由
可知具有加速度,又由可知受力不為零,那到底有什么樣的特點呢?
2.實驗探究
器材:光滑玻璃板小鋼球磁鐵
演示:小鋼球在水平玻璃板上做勻速直線運動。
問題:給你一磁鐵,如何使小鋼球①加速仍做直線運動。②減速仍做直線運動。③做曲線運動。制定你的實驗方案。
實驗驗證:請兩名同學利用他們的方案來進行驗證。演示給全體學生。
分析論證:
直線加速:的方向與的方向相同
②直線減速:的方向與的方向相反
③曲線運動:的方向與成一夾角
結論:當物體所受的合力的方向與它的速度方向在同一直線時,物體做直線運動;當物體所受合力的方向與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線上時,物體就做曲線運動
3.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當物體所受合力的方向與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線上時4.實踐應用:
飛機扔炸彈,分析為什么炸彈做曲線運動?
討論題:結合本節(jié)所學與前面知識體系來分類歸納力和運動的關系。
三、小結
同學們根據(jù)自身特點,各自進行。曲線運動是軌跡為的運動.
一、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
1.曲線運動的方向是的
2.質(zhì)點在某一點(或某一時刻)的速度方向是在曲線上這一點的
3.曲線運動一定是運動
二、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運動物體所受合外力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上。
2024高中新教材優(yōu)秀教案 篇4
【課 題】
曲線運動 運動的合成與分解
【導學目標】
1、了解曲線運動的特點,掌握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2、知道運動合成與分解的方法,并會用來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曲線運動的特點:
1、作曲線運動的物體,速度始終在軌跡的切線方向上,因此,曲線運動速度方向在不斷變化,故曲線運動一定是變速運動;
2、曲線運動中一定有加速度且加速度和速度不能在一條直線上,加速度方向一定指向曲線運動凹的那一邊。
二、曲線運動的條件:
物體所受合外力與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線上。中學階段實際處理的合外力與速度的關系常有以下三種情況:
1、合外力為恒力,合外力與速度成某一角度,如在重力作用下平拋,帶電粒子垂直進入勻強電場的類平拋等。
2、合外力為變力,大小不變,僅方向變,且合力與速度垂直,如勻速圓周運動。
3、一般情況,合外力既是變力,又與速度不垂直時,高中階段只作定性分析。
三、運動的合成與分解:
1、運動的'合成與分解包含了位移、加速度、速度的合成與分解。均遵循平行四邊形法則。(一般采用正交分解法處理合運動與分運動的關系)中學階段,運動的合成與分解是設法把曲線運動(正交)分解成直線運動再用直線運動規(guī)律求解。
2、常見模型: 船渡河問題;
牽連物體運動問題。
3、渡河問題:
(1)要使過河的時間最短,則船頭必須垂直河岸;
(2) 要使過河的位移最短:
a、若v船 v水,則船頭必須指向河岸上游方向;使合速度垂直河岸,最小位移等于河寬;
b、若v船 v水,只有當v船 v合 時,過河的位移最小。
4、對于牽連物體運動問題:一般把與繩(或其他牽連物)不共線的物體實際速度作為合速度,然后沿繩和垂直繩分解。
2024高中新教材優(yōu)秀教案 篇5
一、設計思想
在舊教材中,《曲線運動》關于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的教學,通常通過演示圓周運動的小球離心現(xiàn)象,演示砂輪火星痕跡實驗,采取告知的方式,讓學生知道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為該位置的切線方向,由于軌跡是瞬間性,實驗有效性差。在新教材中,通過曲線軌道實驗演示曲線運動的方向,再告知速度方向是曲線的切線方向,與舊教材相比,能獲得具體的軌跡和末速度的方向,但是無法證明速度方向是切線方向。
筆者通過簡易自制器材,讓學生通過探究過程獲得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并自己獲得如何畫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的方法,強調(diào)科學探究的過程。筆者還通過當堂設計自行車擋泥板,以便學生把自己獲得的知識應用于實踐,體驗學以致用、知識有價的感受。還要求學生觀察自行車的擋泥板驗證自己的設計作為課外作業(yè),體會STS的意義,提高科學素養(yǎng)。
二、教材分析
教學基本要求:知道什么叫曲線運動,知道曲線運動中速度的方向,能在軌跡圖中畫出速度的(大致)方向,知道曲線運動是一種變速運動,知道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發(fā)展要求:掌握速度和合外力方向與曲線彎曲情況之間的關系。
本課是整章教學的基礎,但不是重點內(nèi)容,通過實驗和討論,讓學生體會到曲線運動的物體的速度是時刻改變的,曲線運動是變速運動,速度的方向是曲線的切線方向。
模塊的知識內(nèi)容有三點:1、什么是曲線運動(章引);2、曲線運動是變速運動;3、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三、學情分析
在初中,已經(jīng)學過什么是直線運動,什么是曲線運動,也知道曲線運動是常見的運動,但是不知道曲線運動的特點和原因。由于初中的速度概念的影響,雖然學生在第一模塊學過速度的矢量性,但是在實際學習中常常忽略了速度的方向,也就是說學生對曲線運動是變速運動的掌握有困難。
學生分組實驗時,容易滾跑小鋼珠,要求學生小心配合。幾何作圖可能難以下手,教師可以適當提示。學生主要的學習行為是觀察、回答、實驗。
四、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么叫曲線運動;
(2)知道曲線運動中速度的方向;
(3)能在軌跡圖中畫出速度的大致方向,能在圓周運動軌跡中規(guī)范地畫出速度方向;
(4)知道曲線運動是一種變速運動;
(5)知道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6)會判斷軌跡彎曲方向(發(fā)展要求)。
2、過程與方法
(1)經(jīng)歷發(fā)現(xiàn)問題──猜想──探究──驗證──結論──交流的探究過程;
(2)經(jīng)歷并體會研究問題要先從粗略到精細,由定性到定量,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過程;
(3)嘗試用物理幾何原理在物理研究中應用。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主動細心觀察,注意關注身邊的科學,積極參與學習活動。
(2)感受到科學研究問題源于生活實踐,獲得的結論服務于生活實踐,體會學以致用的感受。
(3)初步感受下結論不能主觀而要有科學依據(jù)的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
(4)初步養(yǎng)成小心翼翼做實驗的`習慣。
五、重點難點
重點:體驗獲得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是切線方向的實驗過程。會標出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
難點:如何獲得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是切線方向。如何畫出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
六、教學策略與手段
在教學活動上: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體現(xiàn)教師的指導性和服務性。在教學媒體設計上:強調(diào)以試驗教學為主,以多媒體為輔助(投影問題與習題)。在教學程序上基本上按照加涅信息加工模型。引起注意──告知學生學習目標──刺激回憶先決性的學習──呈現(xiàn)刺激材料──提供學習幫助──引出作業(yè)──提供作業(yè)──提供反饋──評價作業(yè)──促進保持和遷移,通過問題鏈把教、學、練、評有機整合。在學習過程上:突出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猜想──探究──驗證──結論──應用。在探究方法上:突出整合物理知識解決物理問題。認知過程上:突出人類的學習規(guī)律和認知規(guī)律,即,由粗略研究到精細研究,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過程。在理念上:突出科學的研究源于生活實踐,服務于生活實踐;認識到下結論必須要有科學依據(jù)。
七、課前準備
學生無需預習課本,否則像已知謎底的猜謎活動那樣,那些探究的活動和問答沒有意義。
教師要做好教學用具準備工作。車速計數(shù)碼照片;細線和擺球;礦泉水和小雨傘;砂輪、鋸條和插座;小鋼珠、黑墨水瓶、白紙,大的塑料三角板,量角尺,自制圓弧形有機玻璃,自制有機玻璃斜面,方形磁鐵。調(diào)試多媒體設備。
八、教學過程
問題一:什么樣的運動叫曲線運動?[投影]
師:人走路,駕車騎車、分吹雨打河流彎彎,籃球足球跑步等,飛機導彈衛(wèi)星宇航行星,運動按照運動軌跡分為直線運動和曲線運動,物體運動的軌跡為曲線的運動叫曲線運動。請大家列舉曲線運動現(xiàn)象。
生:舉例曲線運動
師:曲線運動是很常見的運動。圓周運動是曲線運動的一種特殊現(xiàn)象。
(教學安排,簡單扼要,節(jié)約時間)
問題二:做曲線運動的物體的速度有什么特點?[投影]
師:要研究物體的運動,我們必須研究物體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本堂課我們先研究曲線運動的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有什么特點。
1、做曲線運動的物體的速度大?。縖投影]
師:汽車里面有一個車速計(多媒體呈現(xiàn)數(shù)碼照片),若果汽車拐彎時保持這個讀數(shù)不變,那么,汽車做直線運動還是曲線運動?它的速度大小有無變化?
師:通常情況下,汽車拐彎要減速慢行,那么,汽車的慢行拐彎時,車上的車速計的讀數(shù)如何變化?車還是做曲線運動嗎?
師:這些事實說明,作曲線運動的物體的速度大小可以變化也可以不變(板書)。
2、做曲線運動的物體的速度方向?[投影]
汽車的拐彎時,速度方向有無變化?速度是一個矢量,它有方向性,那么做曲線運動物體的速度方向如何?
粗略研究(猜想):
演示1:教師演示擺球圓周運動時(先要求學生觀察小球的運動方向),突然放手,小球飛出去。
演示2:教師把礦泉水到在一把小雨傘上(先要求學生觀察水滴的運動方向),快速旋轉小雨傘,雨滴從轉動的小雨傘邊緣飛出。
演示3:演示砂輪火星(要求砂輪圓面朝學生,以便學生觀測大致切線方向)。
請學生到黑板上補畫出小球、水滴、火星的方向。結果學生都會畫出大致方向。
師:你們畫出的方向是精確方向還是大致方向。如何畫出精確的方向?
精細研究(探究、驗證、結論)(重點難點):
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它的速度方向和運動軌跡方向一致。如果曲線運動的物體突然開始做勻速直線運動,那么直線運動的方向和曲線運動的末速度方向一致。(采取板畫形式,師生共同回憶得出這個結論)
1、教師先演示投影:把小鋼珠放在黑墨水瓶蓋里轉一下(內(nèi)有一點點墨水),再放在半圓形有機玻璃軌道上運動并飛出,讓鋼珠在白紙上留下痕跡,同樣在3/5半圓周,4/5半圓周上運動飛出,讓學生猜測飛出方向由什么特點?(有機玻璃板說明:厚約5毫米,略小于小鋼珠直徑,圓弧半徑15厘米,MN邊稍長些,以便過MN做直線,根據(jù)半徑大小確定圓心O位置。)
學生猜想:切線方向
師:已知圓弧半徑為15厘米。如何驗證?請用幾何方法作圖驗證。
生:標出飛出點和圓心,做圓心和飛出點的連線,用量角尺量出該連線和飛出軌跡直線的夾角,是否90度。
2、再分組實驗,提醒同桌配合,小心鋼珠滾跑。實驗完畢,要求作圖驗證,并互相討論交流。
3、交流和結論:
師:要引導學生得出正確的科學結論:圓周運動的物體的速度方向為該點的切線方向,而不能直接得出曲線運動的的物體速度方向為該點的切線方向。
4、如何在圓周運動的軌跡上標注速度方向?
請在圓周上任取兩點,作出該位置的物體速度方向。并研究圓周運動的速度方向有什么特點?
學生:找出圓心,做圓心和某點連線,再做連線的垂線,標出箭頭(精確畫法)。
學生:不同位置,速度方向不一樣。圓周運動是變速運動
(特別強調(diào):剛才的實驗是圓周運動,不能得出曲線運動是變速運動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是切線方向的結論)
5、一般曲線運動的速度情況和圓周運動一樣嗎?(由特殊到一般)
師邊畫邊講:圓周是特殊的曲線,一般的曲線可以看成很多很多的圓弧構成,每一個圓弧都是圓周的一部分。所以,曲線運動可以看成無數(shù)個圓周運動構成,曲線上每一個位置的速度方向就是該點所在的圓周的切線方向,速度方向時刻在變化。
所以:曲線運動的物體速度方向為該點的切線方向曲線運動是變速運動[投影]。
6、如何畫一般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
要求學生閱讀課文33頁關于切線的三個自然段。教師再作示范。讓學生學會粗略畫一般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
第一次課堂練習(及時反饋、鞏固、評價、遷移)
1、作業(yè)本37頁第3題。和平號空間站環(huán)繞地球運行的軌跡是直線還是曲線?運行速度保持不變還是時刻改變。
2、作業(yè)本37頁第7題。要求在在汽車波浪形路徑上三個位置標注速度的方向。
問題三:如何使物體做曲線運動?[投影]
演示投影:在投影儀上鋪上白紙,放上一個高度1厘米左右自制的有機玻璃玻璃斜坡,中間刻一條直槽。把小鋼珠放在墨水瓶蓋里轉一下,把小鋼珠放在槽中滾下,先不用磁鐵,軌跡是一條直線。(效果很好,軌跡很清晰)
師:如何使小鋼珠拐彎?
生:用磁鐵吸引。
教師演示并投影:磁鐵用電機模型里的方形磁鐵(效果很好)。
師:要使小鋼珠會彎向右側,磁體放在哪一側?
生:右側。教師演示結果。
師:要使小鋼珠會彎向左側,磁體放在哪一側?
生:把磁鐵放在左側。教師演示結果。
師:如果放在正下方,小鋼珠會作什么運動?
師:如果放在正上方,小鋼珠會作什么運動?
師:你認為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是什么?
生:運動物體在一個外力作用下。
師:對這個外力有什么要求?
生:外力方向與運動方向有個夾角?
師:外力方向和運動方向有什么要求嗎?
生:不能相同也不能相反,也就是不能在同一條直線。
師;如果在兩側各放一個磁鐵,小鋼珠運動軌跡會彎向哪邊?
生:那邊磁力大,彎向哪邊。
引導學生得出結論(板書):
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物體受到的合力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線上。
鞏固練習 學生演示并分析:
師:怎么樣使粉筆頭作曲線運動?怎么使粉筆頭作直線運動?
結束。
2024高中新教材優(yōu)秀教案 篇6
一、教學背景分析
(一)本課時教學內(nèi)容的功能和地位
高中化學新教材的實施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通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尊重和促進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幫助學生獲得未來發(fā)展的所必需的化學知識、技能和方法,提高學生的各項能力;初步學會物質(zhì)的檢驗、分離、提純和溶液配制等實驗操作技能;使學生在實驗中能夠獨立或與同學合作完成實驗,記錄實驗現(xiàn)象和數(shù)據(jù),完成實驗報告,并主動進行交流。
本課時選自人教版高一必修1第一章《從實驗學化學》第一節(jié)《化學實驗基本方法》中的混合物的分離和提純。在課程內(nèi)容標準中主題2化學實驗基礎中是這樣規(guī)定的:讓學生初步學會物質(zhì)的'檢驗、分離、提純等實驗技能,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學習運用以實驗為基礎的實證研究方法。并能夠獨立或與同學合作完成實驗,記錄實驗現(xiàn)象和數(shù)據(jù),完成實驗報告,并能主動進行交流。
(二)學生情況分析
我所任教的班級,學生的思維活躍,能積極主動地學習,好奇心強,同時以具備一定的實驗技能。知識儲備上,他們已經(jīng)熟悉了過濾和蒸發(fā)這兩種固體液體的分離方法,但對于兩種都是液體的混合物如何分離還不太明確,有這方面的學習渴望,這也是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nèi)容。在對實驗現(xiàn)象及結果的分析和處理能力還有一定的欠缺,也需要教師不失時機的引導。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教學重點 蒸餾及萃取的原理
(二)教學難點 萃取的操作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萃取原理,掌握萃取的實驗操作。
2、了解蒸餾原理,練習蒸餾操作。能根據(jù)常見物質(zhì)的性質(zhì)設計分離和提純物質(zhì)的方案,并初步掌握其操作技能。
3、會用合理的方法檢驗離子。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實驗操作和實驗安全問題的分析,讓學生對實驗探究有進一步的認識 2、通過對初中常見物質(zhì)分離與提純以及分離提純物質(zhì)一般方法的復習鞏固,培養(yǎng)學生綜合抽象的邏輯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實驗設計和評價辨析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組織學生完成實驗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實驗習慣,通過分組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讓學生明白細節(jié)決定成敗的道理,體驗成功的樂趣。 2、讓學生在實驗中感受實驗儀器和實驗設計的巧妙,感受化學之美
四、教學用品、教學手段和主要教學方法
(一)教學用品
藥品:制取蒸餾水裝置1套、50ml分液漏斗、10ml量筒、燒杯、鐵夾臺、鐵圈、CCl4、碘水。
(二)教學手段 多媒體輔助、實驗探究
(三)主要教學方法啟發(fā)、誘導、閱讀、討論、實驗探究、練習五、教學流程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