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微課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0-13雖有嘉肴導學案。
語文七年級上人教新課標20《雖有嘉肴導》導學案
目標呈現(xiàn):
1、在教師指導下能正確、流利朗讀課文并最終背誦課文。
2.理解、積累、識記常見的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翻譯課文,用“意義”法劃分句子節(jié)奏。
3、認識教與學的關系和“教學相長”的道理,體會本文行文簡潔、類比恰切、說理深刻的寫作特色,體會文言體裁——“記”的特點。
【學習重點】
理解、積累、識記常見的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翻譯課文,用“意義”法劃分句子節(jié)奏。
【學習難點】
認識教與學的關系和“教學相長”的道理,體會本文行文簡潔、類比恰切、說理深刻的寫作特色,體會文言體裁——“記”的特點。
一、預習熱身
【知識鏈接】
1、作者簡介、相關背景:
本文節(jié)選自《學記》(《禮記集解》),又名《小戴禮記》,儒家經(jīng)典著作之一,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論著的選集,共49篇?!秾W記》是《禮記》中的一篇,是中國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學的專著。文字言簡意賅,喻辭生動,系統(tǒng)而全面地闡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學的制度、原則和方法,教育過程中的師生關系以及同學之間的關系。
《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抖Y記》一書的編定者是西漢禮學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選編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禮記》,在后來的流傳過程中若斷若續(xù),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選編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禮記》,即我們今天見到的《禮記》。東漢末年,著名學者鄭玄為《小戴禮記》作了出色的注解,后來這個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說經(jīng)文的著作逐漸成為經(jīng)典,成為士人必讀之書。
《禮記》的內(nèi)容主要是記載和論述先秦的禮制、禮意,解釋儀禮。實際上,這部九萬字左右的著作內(nèi)容廣博,門類雜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學、歷史、祭祀、文藝、日常生活、歷法、地理等諸多方面,集中體現(xiàn)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學和倫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
2、自主學習
(1)、寫出下列詞中加點字的讀音。
嘉肴()()自強()兌命()學學半()
(2)、解釋下列加點字詞的意思。
①雖有嘉肴②弗食③不知其旨也
④不知其善也⑤然后能自強也⑥雖有至道
⑦教學相長⑧是故學然后知不足⑨教然后知困
⑩然后能自反也⑾然后能自強⑿學學半
○13其此之謂乎
(3)、古今異義。
雖有佳肴古義:今義:
弗食,不知其旨也古義:今義:
教然后知困古義:今義:
學學半古義:今義:
(4)、翻譯下列句子。
①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②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③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二、活動探究
1、本文主要論述了什么道理?(你同意這個觀點嗎?)作者是怎么論述的?(論證思路)
2.開頭“雖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3、從學習的角度,“教學相長”可以給我們怎樣的啟示?試結合學習經(jīng)驗,談談你的看法。
4、“教學相長”與“學學半”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是什么?兩者之間是什么關系?
三、盤點提升:
《禮記》名句積累,并翻譯這些名句。
(l)知為人子,然后可以為人父;知為人臣,然后可以為人君;知事人,然后能使人。
【譯文】
(2)賢者鉀而敬之,畏而愛之。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
【譯文】
(3)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
【譯文】
(4)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譯文】
四、我的收獲
學完本課后,你的收獲是什么?請寫在下面。
1、
2、
精選閱讀
八年級語文下冊《雖有嘉肴》教案分析
八年級語文下冊《雖有嘉肴》教案分析
【教材分析】
《雖有嘉肴》節(jié)選自《禮記》中的《學記》,《學記》是《禮記》中的一篇,它是一篇有關古代大學教育的論文。它首先闡明教育能夠化民成俗的重要功能,因而國君必須尊師重道,使全民知道學習的重要。它是我國古代的教育理論、教學原則、教學方法的總結,是研究中國教育史的經(jīng)典著作。
《雖有嘉肴》主要論述了教與學互相促進的道理。文章開頭運用了類比的手法,從“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引申到“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學就不知道它的好處。”的道理。接著講到教與學的關系。一個人只有學習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而教授別人之后才發(fā)現(xiàn)自己知識的淺陋,這樣才會反過來不斷地鉆研、提高,最后得到教學相長的結論。邏輯嚴密,有條有理,并且言簡意賅,淺顯易懂。
【學習目標】
1.積累常用的文言實詞,掌握幾種文言字詞的學習方法,能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課文。
2.培養(yǎng)閱讀文言文的能力——通過反復誦讀直至背誦理解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領會文中教學相長的道理。
3.通過誦讀法反復朗讀背誦文章,通過合作探究理解文章主要內(nèi)容。
4.領會教學相長道理,培養(yǎng)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并在生活中學以致用。
【重點難點】
重點:積累常用的文言實詞,掌握幾種文言字詞的學習方法。
難點:理解文章大意,領會文中教學相長的道理,并在生活中學以致用。
【教學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準備】
課件一案兩單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禮儀之邦,在它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曾出現(xiàn)過不少光耀千古的作品,為我們留下了極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禮記》就是其中的一部輝煌的巨著,它是儒家學說的經(jīng)典著作。其中很多篇章具有相當?shù)奈膶W價值,有的短小生動,有的氣勢磅礴、結構謹嚴,有的言簡意賅、意味雋永,它對我國幾千年的思想、教育和文化都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現(xiàn)在就讓我們一起來研讀其中的一篇《雖有嘉肴》。
二、熟讀課文,感知內(nèi)容
熟讀課文,給加點字的注音。
嘉肴(yáo)自強(qing)兌命(yuè)學學半(xiào)
三、疏通文意,積累詞語
1.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譯文:即使有美味的菜,但不去品嘗它,就不知道它的甘美。
2.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譯文: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學習,就不知道它的好處。
3.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譯文:所以,學習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強也。
譯文: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反省自己;知道了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勵。
5.故曰:教學相長也。
譯文:所以說,教和學互相促進,教別人,也能增長自己的學問。
6.《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譯文:《兌命》說:“教人是學習的一半?!贝蟾耪f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四、分析課文,質(zhì)疑解難
1.本文主要論述了什么道理?(你同意這個觀點嗎?)作者是怎么論述的?
明確:“教學相長”——教和學是相互促進的,二者相輔相成。
文章開頭從“雖有佳肴”引申到“弗學不知其善”的道理。接著講到教與學的關系。最后得到教學相長的結論。
2.讀完本文,從學習的角度“教學相長”給你怎樣的啟示?
明確:學生結合自己的學習經(jīng)驗暢談。
3.你還了解《學記》中的其他有關學習的內(nèi)容嗎?
明確:例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
譯:玉石不經(jīng)雕琢,就不能變成好的器物;人不經(jīng)過學習,就不會明白道理。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國家,統(tǒng)治人民,首先要設學施教。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譯:單獨學習而不與朋友互相切磋,就會孤陋寡聞。
五、梳理歸納,盤點提升
幾種文言現(xiàn)象:
1.古今異義
雖有至道(古義:即使;今義:雖然)
不知其旨也(古義:味美;今義:意義)
雖有至道(古義:好到極點;今義:到)
教然后知困(古義:困惑;今義:困難)
教學相長也(古義:促進;今義:增長)
2.通假字
《兌命》曰“學學半?!眱叮和ā罢f”,指的是殷商時的賢相傅說。
【達標測試】
1.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語。
(1)雖有嘉肴()(2)不知其旨也()
(3)雖有至道()(4)是故學然后知不足()
(5)教然后知困()(6)然后能自反也()
(7)然后自強也()(8)教學相長也()
(9)學學半()
2.指出下面加點詞語的古今異義。
(1)雖有至道古義:()今義:()
(2)不知其旨也古義:()今義:()
(3)雖有至道古義:()今義:()
(4)教然后知困古義:()今義:()
3.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語句。
(1)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翻譯
(2)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翻譯
(3)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翻譯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強也。
翻譯
(5)故曰:教學相長也。
翻譯
(6)《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翻譯
4.本文主要論述了什么道理?
【布置作業(yè)】
掌握字詞及譯文,完成相關練習。
【自我反思】
初一語文20.雖有嘉肴教案
課題
雖有嘉肴
總第課時
備課
時間
20__年__月__日
主講人
學科
語文
年級
七
班級
教案
集體備課
修改意見
備注
目標:
1.反復朗讀課文,背誦全文。
2.積累重點詞語。
3.理解文章主旨,體會作者所說的道理。
重點:
積累文言詞匯,背誦并默寫課文。難點:
理解文章主旨,體會作者所說的道理。
考點、易錯點:
1.默寫。
2.文言詞語及語句翻譯。
教學過程必須體現(xiàn)的環(huán)節(jié):
一、板書課題、出示目標(1分鐘左右)
二、自學指導
三、學生先學
四、檢測(15分鐘左右)
五、后教(討論更正)(10分鐘左右)
六、當堂訓練(20分鐘左右)
七、教學反思
教案
集體備課
修改意見
備注
教學設計
一、板書課題,出示目標
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論語》十二章。請看學習目標:
1.反復朗讀課文,背誦全文。
2.積累重點詞語。
3.理解文章主旨,體會作者所說的道理。
二、第一次先學后教:比正確朗讀課文
屏幕顯示:
1.聽錄音,給生字注音。
2.自由朗讀一遍,如有生字請舉手。
3.學生齊讀課文一遍。
4.朗讀比賽,比誰能讀準字音,讀得順口。
學生聽后,自由朗讀,質(zhì)疑問難。
教師指名朗讀,他生聽后糾錯。教師板書生字。
三、第二次先學后教:比正確翻譯課文。
屏幕顯示:
自學指導一
結合注釋翻譯課文。
自學要求:
1.結合課下注釋及手頭資料翻譯課文,標出疑難處。
2.小組交流疑難。
3.6分鐘后比比誰翻譯的比較好。
學生看書自學,教師巡視,了解學情。
教師指名翻譯,其他同學補充,強調(diào)圈畫重點詞語。
四、第三次先學后教:理解課文內(nèi)容
屏幕顯示:
自學指導二
朗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1.文章開頭寫“雖有嘉肴”有何作用?
2.“教”與“學”的關系如何?能否在課文中找出清楚地說明兩者之間關系的語句?
3.這篇短文告訴了我們一個什么樣的道理?
自學要求:
1.朗讀課文,思考問題,文中圈畫批注。
2.有疑難可同桌小聲交流。
3.6分鐘后看誰回答的好。
交流明確:
1.從“嘉肴”寫起,是為了由“嘉肴”、“至道”引出下文對教與學關系的論述,有“嘉肴”、“至道”作類比,教與學的關系就淺顯易懂了,這種說理的方法叫做“類比推理”。
2.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3.教學相長。人學習之后就會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處,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這樣才會自我勉勵,不斷提高。教和學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
五、第四次先學后教:比正確背誦課文
出示自學指導四
熟讀課文,直至會背。
自學要求:
1.反復朗讀課文,直至會背。
2.可采用分層背誦的方法。
3.看誰背的又快又好。
六、當堂訓練
(一)解釋下列詞語
1.雖有嘉肴2.弗食
3.不知其旨也4.雖有至道
5.弗學,不知其善也6.教然后知困
7.然后能自反也8.然后能自強也
9.教學相長也
(二)翻譯下列句子
1.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2.《兌命》曰:“學學半?!?p>七、作業(yè)布置:
做《配套練習冊》一
六、板書設計
七、教學后記
八年級下冊語文《雖有嘉肴》教學設計
八年級下冊語文《雖有嘉肴》教學設計
一、導入
教師寫課題《雖有佳肴》,學生指出錯誤,“佳”應改為“嘉”。
佳:美麗的;嘉:美好的。比較正式的。
如果用文中的一句話來評價老師剛才的錯誤,應該是“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請翻譯這句話的意思。
二、正音、形
雖有佳文,弗讀,不知其音也。
齊讀全文,正字音。
雖有佳文,弗寫,不知其形也。
請兩位同學到黑板前,聽寫兩個詞語。
糾正字形,并請用文中的句子來形容?!皩W然后知不足”,并翻譯。
三、背誦課文
請說說你背誦的方法。
句式對稱。
結構清晰
類比引出論點
整個過程,實際上到這為止,都進行的很清晰。而且學生答出了句式對稱的特點,也是一個重要的知識點??蛇@時候,我卻橫生枝節(jié),問:“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與后面的句子,可不可以融合一下,然后學生就說不出來了,按說這一處本就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可我卻在此處糾結了好長時間,最后,學生也懵了,我自己也繞進去了。后面,就草草的結尾了,一切也隨之失敗了。
1、這一過程,一是老師缺少必要的變通。二是,對內(nèi)容備的還是不夠透,沒有一語中的,點明緣由。
2、而且,“教學相長”我在備課時本是特意查了讀音的,但只是草草看了一眼,并沒深究,結果講課時,出現(xiàn)了字音反復的現(xiàn)象,真是自己打自己的臉。
3、并沒有突出文章的讀。
4、總是想講出點知識,沒有尊重學生的認知感受,他們不去思考,老師講再多都是無用的。
5、所講內(nèi)容,都是流于表面,都是學生自己能夠掌握的,沒有提升。
教師自己還停留在淺層閱讀上,沒有能力引導學生。
今后,要潛心研究每篇課文,不僅僅是課文本身,相關資料都要去查,去探究。所謂,厚積薄發(fā),沒有厚積是真的發(fā)不出來呀。
也就是說,課堂上最核心的還是學生。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認知水平,他們能解決地就放手,老師需要的是組織,組織活動,讓他們一步步掌握自己能掌握的知識。然后,是引領,引導他們到達一個他們自己攀登不上的高度,這才是老師的職責和任務。
教然后知不足,學然后知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