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學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0-06《我有一個夢想》教學反思。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就要對每一課堂負責,作為高中教師就要精心準備好合適的教案。教案可以更好的幫助學生們打好基礎,幫助高中教師緩解教學的壓力,提高教學質量。您知道高中教案應該要怎么下筆嗎?為滿足您的需求,小編特地編輯了“《我有一個夢想》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您能閱讀并收藏。
《我有一個夢想》教學反思
首先值得我欣慰的是我高一(9)班的學生,我們的準備僅僅限于早讀的時候通讀了兩遍,但是同學們這節(jié)課上的配合,跟著我一起入境出境,可以說已經達到了我的預期,他們的掌聲足以表達他們對自己的肯定和對我們師生合作的滿意。
其次,就本節(jié)課的設計來說,我覺得我應該思考這么幾個問題:
一、作為一篇著名的演講辭文體,我要教給大家的是什么?
1、掌握基本的演講技巧
演講是技巧性較高的語言表達,還確實不是一節(jié)課內可以讓同學們學會的,只能說在課堂上盡量讓學生有點演講的味道,所以關于演講的技巧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就要不斷地貫徹和練習,讓盡量多的學生能熟悉并掌握基本的演講技巧。
2、了解本文的演講內容
對內容的理解是學習任何一篇文章的先決條件,這篇文章內容簡單,思路也不復雜,我把全文的內容解讀為如下四個環(huán)節(jié):受苦難——來聚集——說夢想——唱自由。其中把聚集的斗爭方式和夢想的內容作為重點來解讀。
3、體會馬丁·路德·金的演講情感
金的情感在本文有理性的一面,也有激情的一面;有憤怒的一面,也有歡喜的一面。這些情感隨著金的演講用不同的文字表達出來,所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了解是準確把握其情感的基礎。相對應以上內容來說,作者情感也在發(fā)生變化:悲憤——理智——期待——欣喜。其中把對夢想的期待和自由的欣喜作為演講的最高潮。
二、怎樣把學生帶入馬丁·路德·金的演講情境?
這節(jié)課怎樣讓學生“入境”,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因為只有學生進入了馬丁·路德·金的演講氛圍,能跟著他的演講一起心潮起伏,才算是真的“入境”了,但是光憑對視頻文件的觀看和對文字的閱讀是不足以“入境”的,于是我設計了以下環(huán)節(jié)來讓學生“入境”:
1、課前的情境代入法
課前我讓同學們能設身處地,把自己置于這25萬聚集在華盛頓林肯紀念堂前,給自己換上黑色的皮膚,作為其中的一員來“切身”體會當時參與聚會的心情。
2、用“我們”的口吻來訴說黑人的生活現狀
我查找相關資料,了解黑人在20世紀中期的真實生活狀況,再讓同學們用“我們”的第一人稱口吻來分條陳述自己的生活現狀,且對同學們的稱呼變“同學們”為“同胞們”,進一步調動大家這種羞辱和悲憤的心理。
三、怎樣才能縱深挖掘這篇文章背后的東西?
這篇演講辭沒有特別難理解的詞句,馬丁·路德·金作為黑人的演講背景同學們在歷史課的學習中已經了解較多,于是很難做到淺文深教,似乎也沒有太大的必要。但是其中我覺得有一個點是值得大家討論一下的:馬丁·路德·金提倡的非暴力反抗方式。因為社會進入到現在,文明程度越來越高,還是存在著許多用暴力方式來解決問題,那么,為了在這堂課上教育大家要善良、要理智、要和諧,更加智慧地為自己爭取權利,這個問題的討論還真顯得比較重要。于是我拋出這個問題讓同學們討論,封林均和吳佳懌同學說出了暴力方式的弊端,陳抒語同學說出了非暴力帶來的好處和受人尊敬,這和金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是直接相關的。這樣比較深度的和有教育意義的討論就自然達到了我的教學期望。
四、學生模仿演講的重點應放在什么地方?
整篇的演講辭,處處都可以作為同學們效仿演講的材料,但是在一節(jié)課內,把哪些內容作為演講的典范,確實需要斟酌和裁定。我選取了四個點,都是經過深思慎取的:
1、黑人對現狀的絕不滿足
這里的黑人現狀需要同學們來演講,因為長期的壓榨使黑人悲憤與不滿與絕不合作的態(tài)度在這里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來了。
2、大聲說出我的夢想
這里的夢想不是某一個人的夢想,是美國所有黑人的夢想,是馬丁·路德·金演講的核心部分,大家今天就是為了說心中的夢想而聚集起來的,所以必須作為文章的高潮部分來模仿演講。
3、讓自由之聲在每一個角落響起
這個地方很多排比句,作者不厭其煩地把每一個地點拿來做排比,自然有他的用意,這時候的情感也是很熱烈的,作者希望真正的自由在美國的每一個角落,而不是某些地方實現就行了。
4、一起歌唱古老的“黑人靈歌”
這是比較欣喜的場面,所有的人一起歌唱古老的“黑人靈歌”,能把大家內心的悲憤、羞辱、不滿等負面情緒一齊清掃,這是給所有人希望和解脫的時刻,是內心最大的期待,因為情感也最易表達到位。
當然,我們當初的教學設計都是期待圓滿的,我們的教學反思也會給自己帶來一些思考和進步,我覺得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這節(jié)課會給學生留下什么印象,馬丁·路德·金的演講會給學生帶來怎樣的記憶和影響,才是我們做到了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我希望自己上的每一課或多或少都能留給孩子們一些印跡吧!
(上完課后,老師們進行了評課,我被稱為“激情妹”。三十多歲了,本文至少上過八次了還能有激情,我也覺得不僅是這篇文章打動了我備課的時候我對黑人的生活狀態(tài)差點流淚,更是我對語文教學的熱愛?。⊥骆艺f:“做你的學生聽你的課真的很幸福!”于是第二天我把這句話拿來問孩子們:“你們做我的學生幸福嗎?”孩子們異口同聲:“幸福!”還有孩子問:“老師,下一次公開課是什么時候?。俊焙⒆觽?,我會努力備課精心鉆研的,好好跟我配合吧,讓我們每天的課都像公開課那樣投入和值得回味?。?/p>
相關推薦
《我有一個夢想》
教學重點:
一、反復朗讀以感受排比的表達效果
二、體會演講思路的邏輯性。
教學難點:
一、文章的整體思路發(fā)展
教學流程:
一、導入語
1、請同學說說當你在學習煩悶時是什么支持你繼續(xù)學習?
2、請同學欣賞下面的一段話
我們的前途尚存荊棘坎坷。可對我來說這不算什么。因為我已達至頂峰。我不會在乎。和任何人一樣,我愿意生命長久。長壽本在情理之中。但我現在不執(zhí)著于此。我只是要行上帝的意愿。他讓我攀登險峰。我極目遠眺。前方就是樂土。或許我不能陪你同行。但今夜我要讓你們知曉,我們就是將要抵達樂土的子民。我不怕任何人。我的雙目已看到上帝蒞臨的光芒。
這段話是一位著名的人物一次演講中表達出的對追求理想的決心,即使付出生命的代價。有人說:這位偉大的思想者是人類良知的代表,是黑人世界的一顆耀眼的啟明星,他說“愛心是我們唯一的武器?!?br> 二、簡介作家
馬丁·路德·金(1929—1968年),美國黑人律師,著名黑人民權運動領袖。深受圣雄甘地不抵抗,非暴力運動的影響。一生曾三次被捕,三次被行刺,1964年獲諾貝爾和平獎。
他主張以怨報德,以愛報恨
美國第一夫人勞拉稱金“畢生致力于和平和改革事業(yè)”。她說:“我們難以想象沒有金的美國歷史,他代表真理,他遵照上帝的旨意讓美國變得更公平。”
三、請同學簡介這篇演說辭的時代背景(六十年代民權運動)
四、題目是《我有一個夢想》,那么,請找出含有面對這個題目,如果是你,你將從哪些角度來寫夢想?
夢想的內容、怎樣實現夢想?為什么要實現夢想?
我們現在從文章中找出相應的段落,看看有哪些段落是和我們的想法不謀而和的。
五、默讀全文,給每一段標上序號,然后勾畫出含有“夢想”字樣的句子?齊讀一遍。教師范讀,再請學生自讀。
六、請根據這些句子,在結合文章背景,作者的夢想究竟是什么?(15字內回答)
美國真正實現人人平等
現在,請根據這六個排比,具體說說“夢想”的內容:
讓黑人享有政治平等權
擁有正義和自由
消除種族歧視和隔離
黑人和白人能和睦共處,親如兄弟
小節(jié):這六個句子不但極具氣勢、形式整齊。而且,內在邏輯嚴密。
無論一國家、一民族、一團體還是個人,只有在政治上確立了自己地位,才能擁有討論正義和自由的權利,只有在偌大的社會中推行正義和自由的思想,才能從思想上消除歧視思想,只有消除了歧視,才能真正出現黑人和白人和睦共處的局面
現在,請大家用排比句的形式來評論這六個排比句(提示:可以從表達效果、內容、技巧等方面進行評價)
這六個排比,如長虹貫日,瑰麗絢爛(文采);如陽光普照,正大光明;如飛瀑直下,一氣呵成(表達酣暢淋漓);如鐵鏈相接,環(huán)環(huán)相扣(邏輯嚴密)
引申:早在中國春秋戰(zhàn)國時代,也有一個可以和馬丁媲美的人物——墨子
在戰(zhàn)國時代,他就提出了兼愛非攻思想,希望天下人人平等
(告訴學生,在進行概括時,應注意一些議論句和總結句,因為它們能顯露作者的觀點)
七、為什么要實現夢想呢?哪些段落寫到?1——5集會的原因和目的。(60字內)
黑人仍然生活在受歧視和貧困的環(huán)境中,美國沒有實現百年前自由的諾言,今天討回權利已是迫不及待的事,如若不能實現,美國將出現叛亂。
注:學生可能不能回答出來,先能找出幾段就是幾段。尤其是第一段和第五段可能包括不進,教師加以點撥,五段是說明現在是兌現承諾的時候
八、怎樣實現夢想?段落是——6——16段(40字內)
斗爭的方式:采用非暴力手段、
斗爭的手段:團結白人、長期堅持以徹底達到目的
斗爭的態(tài)度:堅決、毫不退縮、徹底。
引申:墨子曾經說過:使天下人兼相愛,愛人若愛其身-----愛得萬民-------愛人者必見愛,而惡人者必見惡也。
對比以前的議論文,這篇文章在結構上的特別之處就在于沒有按提出觀點——為什么——怎么辦,的順序,非常新穎。邏輯上環(huán)環(huán)相扣,非常嚴密,別致。夢想放在后邊起到的作用?引人思索,讓人振奮。影響深刻。
要分析文章的層次,主要是抓議論和評論性的句子
小節(jié):要讓文章寫得層次分明,需要注意邏輯關系
文章的結構層次分明,不但體現在段落之間,而且在某些段落內部也同樣嚴謹舉例:
課文一、二段,齊讀一遍。
第一段作者告訴了什么?和第二段怎樣聯(lián)系起來的?廢奴是燈塔
(然而,連詞來連接,聯(lián)系緊密,當然也方便聽眾理解)
請畫出第二段四句話之間關系的結構圖(并列、遞進、總分)
(1)總(2)(3)分(4)總為什么?
小節(jié):第一句:綜述現狀悲慘(2)(3):物質上貧困,精神上遭受歧視。(4)想把現狀公諸于眾。在總結時學生會遇到理解上的困難,提示:采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比喻,注意本體和喻體
窮困的孤島:黑人窮困而孤立無援
故國家園:美國流亡者:沒有歸宿感(讓學生聯(lián)想生活中的例子,海外游子)
十一、在馬丁逝世后的今天,你認為在美國,馬丁的夢想實現了嗎?
《我有一個夢想》教學設計
俗話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老師職責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讓學生們能夠更好的找到學習的樂趣,有效的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你知道怎么寫具體的教案內容嗎?為此,小編從網絡上為大家精心整理了《《我有一個夢想》教學設計》,歡迎大家閱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有一個夢想》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
⑴ 了解美國黑人的歷史和現狀,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⑵ 通過誦讀,體會本文激情澎湃、文質兼美的特點。
⑶ 體會和揣摩這篇演講稿成功地運用多種修辭手法(特別是反復、排比和比喻)和文采斐然的特點,并學以致用。
2、過程和方法:
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朗讀,多向對話與交流,當堂進行文段練習。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讓學生理解馬丁·路德·金的偉大理想,并引導學生樹立崇高的人生理想。
【教學重點、難點】
揣摩語言,體會修辭手法在演講中的表達作用,并能用排比、反復和比喻等常用于演講稿的手法寫作。
【教學設想】
本節(jié)課主要想通過朗讀貫穿教學始終,從而了解演講稿最常用最有效的修辭方法——反復、排比和比喻的運用,并感受作者激昂澎湃的感情和排山倒海的氣勢對聽眾的感染力,最終學以致用。
【教學方法】
誦讀感悟,討論比較,咀嚼鑒賞,語段練習。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黑人能在美國當總統(tǒng)并連任,這在一百多年前是絕對不可想象的,因為那時的“黑人”幾乎與“奴隸”是同義詞。他們沒有土地,受不到教育,生活沒有絲毫改善的可能。
盡管南北戰(zhàn)爭之后,當時的總統(tǒng)林肯簽署了《解放黑奴宣言》,但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內,美國的種族歧視和壓迫仍然十分嚴重,黑人不能像白人一樣享有自由。
在此情形下,美國黑人以爭取平等自由為目標,發(fā)起了聲勢浩大的民權運動。馬丁·路德·金就是這場運動中杰出的領袖。
1963年8月28日,在華盛頓林肯雕像前,他面對參加集會的25萬人發(fā)表了一篇舉世聞名的演講——《我有一個夢想》(板書)
二、解題
“我”指誰?——馬丁·路德·金。
“夢想”一般有兩個含義,一是幻想,一是理想,大家說是哪個?
——理想。
那么標題告訴我們,本文是寫馬丁·路德·金的一個理想,或者一個愿望。
從體裁上講,本文屬于演講稿,既是演講稿,就一定適合朗讀。下面就讓我們來一起讀一讀,看看馬丁·路德·金的夢想是什么?再細細地品品,看看這篇著名的演講稿又有怎樣的魅力呢?
三、朗讀
1、教師:為了更好地朗讀,我們來進行一個男女同學間的簡單比賽吧!具體要求是:先各自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自由朗讀,然后男女雙方各推薦一到兩名代表到講臺上去讀或演講,看看哪一組表現積極,讀得好。(PPT展示“看誰讀得好”)
(PPT展示“請選擇你喜歡的段落朗讀”)
2、生大聲朗讀,師巡回檢查指導。
3、兩組代表上臺朗讀,互評。
4、教師范讀一段。
四、合作探究
1、師:剛才這幾位同學讀得很好,下面看看同學們的思考能力怎么樣。(PPT展示“看誰想得全”)
首先請大家想想,馬丁·路德·金到底有什么夢想?這個內容主要集中在文章的哪個部分?
(PPT展示“作者的夢想到底是什么?”)
明確:第17至25段。
2、生:集體朗讀第17至25段。
3、師:看大家能否用一句話概括出這個夢想?(可寫在課文的旁邊空白處)
4、小組討論,教師巡回指導。
5、學生交流。
6、共同明確:他希望將來有一天,黑人能和白人一樣享有民主、平等和自由,并情同骨肉,攜手共進(板書)。
7、既然可以用一句話概括,那馬丁·路德·金為什么要用九段文字來表述呢?是不是太羅嗦了?
(PPT展示“這里主要用了哪些手法呢?”)
生討論明確:運用了排比、反復、比喻這些修辭手法。
8、那么這些手法有何作用呢?
(PPT展示“這些手法有何作用呢?”)
生討論明確:使文章語言生動形象,有說服力;起強調作用,能充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讀起來一氣呵成,氣勢貫通;能增強文章的感染力,激起聽眾共鳴。
師:這些手法恰恰是演講稿中最有用的,也是最常用的手法,我們應該掌握。
五、課堂練習
1、師:我們常說,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夢有多大,未來就有多大。英國著名女作家伏尼契說:一個人的理想越崇高,生活越純潔。
我相信同學們也有自己崇高的理想。下面我們就來學習作者寫一段排比句,或者幾個排比段,不少于三個,來說說我們自己的夢想。
(PPT展示“看誰寫得棒”)
PPT展示句式模式:
我夢想有一天,……。
我夢想有一天,……。
我夢想有一天,……。
……
我今天有一個夢想。
我夢想有一天,……。
……
過一會我們再來交流一下,看看哪一組在這個“寫”的環(huán)節(jié)中表現更優(yōu)秀?
2、生寫自己的夢想,教師巡回指導。
3、師生交流自己的夢想。
PPT展示教師的夢想:
我夢想有一天,我的學生每天都能在課堂上完成必修作業(yè),白天快快樂樂地鍛煉一小時,晚上安安穩(wěn)穩(wěn)睡足八小時。
我夢想有一天,我們的學校不再只是以分數論優(yōu)劣,所有的學生都能根據自身的特點,去做我們想做應該做的事。
我夢想有一天,帶著我的學生來到那巍峨的峰巔,迎著和煦的春風,共同感受“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壯志。
我夢想有一天,帶著我的學生來到那浩瀚的江海,教他們游泳,與風浪共舞,一起體驗“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的從容。
我夢想有一天,帶著我的學生來到那遼闊的草原,躍馬揚鞭,一起抒發(fā)“胯下才騎千里馬,心中便起萬山情”的豪情。
我今天有一個夢想。
我夢想有一天,我的學生能有時間來讀圣賢詩書,享翰墨飄香,賞經典琴韻,觀春花秋月,悟世事人生,讓你們的青春煥發(fā)出別樣的激情。
我夢想有一天,我的學生能用你們的語言和文章,一掃塵世的濁氣,將人間正氣弘揚。
我夢想有一天,我的學生能獨自走向社會,在世俗的風雨之中,摸爬滾打,愈挫愈勇,成為一個個能文能武的英雄。
我今天有一個夢想。
我夢想有一天,我的學生,乃至全中國的學生將來成為祖國的主人時,能夠縱橫捭闔,運籌帷幄,在世界的大舞臺上大展身手,建功立業(yè),造福社會,無論走到哪里,都能得到人們由衷的贊美!
最后,我相信同學們一定能夠樹立崇高的夢想,創(chuàng)造人生的輝煌!
六、作業(yè)
將你在課堂上寫的文段完善成一篇以“我有一個夢想”為主題的演講稿,下節(jié)課我們來一個演講比賽。
下課!
附板書:我有一個夢想馬丁·路德·金
我有一個夢想教學設計
一名優(yōu)秀負責的教師就要對每一位學生盡職盡責,作為教師就要早早地準備好適合的教案課件。教案可以讓學生更好的消化課堂內容,幫助教師能夠井然有序的進行教學。你知道怎么寫具體的教案內容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我有一個夢想教學設計”,僅供您在工作和學習中參考。
14我有一個夢想名師導航內容感知
黑人是美洲大陸的特殊居民。他們祖籍非洲,十六七世紀起,被殖民者從非洲大陸大批販賣到美洲,被迫成為種植園中的奴隸,受到各種非人的待遇。這種狀況一直持續(xù)了一個多世紀。1783年,美國的建國者決定廢除奴隸貿易。1862年,當時的總統(tǒng)林肯簽署了《解放黑奴宣言》,黑人終于在法律上獲得了自由。
但直到20世紀五、六十年代,《解放黑奴宣言》簽署100多年之后,美國的種族歧視和種族壓迫仍然十分嚴重,黑人仍然是美國社會的二等公民。他們掙扎在社會的底層,生活貧困,受不到良好的教育,不能進入各級各類高層機構,不能參加投票和選舉,不能像白人一樣享有人格自由和活動自由。尤其在南方諸州,黑人不能在白人開的餐館就餐,許多公共場所掛著“僅供白人使用”的牌子,甚至在公共汽車上,黑人也只能坐在后車廂,車的中部雖然允許黑人坐,但有白人上車,黑人必須給白人讓座。在這種情形下,美國黑人以爭取平等自由為目標,發(fā)起了聲勢浩大的民權運動。馬丁路德金就是其中最杰出的領袖。他曾在南方21個城市組織集會,發(fā)動黑人爭取公民權利。1963年8月28日,在華盛頓特區(qū)一次25萬人的集會上,他發(fā)表了這篇舉世聞名的演說。
基礎梳理
一、字音
1.典型字
歧視(qí)枷鎖(jiā)壓榨(zhà)匿跡(nì)
兌現(duì)草擬(nǐ)給予(jǐyǔ)嶄新(zhǎn)
履行(lǚ)儲備(chǔ)侈談(chǐ)萎縮(wěi)
拯救(zhěng)巍峨(wēié)蜿蜒(wānyán)
2.多音字
二、字形
三、詞義
1.重點詞
履行:實踐(自己答應做的或應該做的事)。
空頭支票:比喻不實踐的諾言。
義憤填膺:由不義的人或事所激起的憤怒感情充滿胸膛。膺,胸。
安之若素:(遇到不順利情況或反?,F象)像平常一樣對待,毫不在乎。
締造:創(chuàng)立;建立(多指偉大事業(yè))。
侈談:①夸大而不切實際的言論;②夸大而不切實際的話。
無濟于事:對事情沒有什么幫助,比喻不解決問題。
2.近義詞
退化蛻化
“退化”指生物體在進化過程中某一器官變小,構造簡化,機能減退甚至完全消失。泛指事物由優(yōu)變劣,由好變壞。“蛻化”指蟲類脫皮,比喻腐化墮落,含貶義。
駭人聽聞聳人聽聞
“駭人聽聞”意思是使人聽了非常吃驚(多指社會上發(fā)生的壞事)。“聳人聽聞”意思是故意說夸大或驚奇的話,使人震驚。
不言而喻不可理喻
“不言而喻”意思是不用說就可以明白。喻,明白?!安豢衫碛鳌币馑际遣荒苡玫览硎顾靼?。形容愚昧或態(tài)度蠻橫,不講道理。
四、文學常識
馬丁路德金(1929—1968),牧師,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領袖,1964年獲諾貝爾和平獎,1968年3月被種族主義分子槍殺。從1986年起,美國政府將每年一月的第三個星期一定為馬丁路德金全國紀念日。
五、名篇名句
1.我夢想有一天,這個國家會站立起來,真正實現其信條的真諦:“我們認為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br> 我夢想有一天,在佐治亞的紅山上,昔日奴隸的兒子將能夠和昔日奴隸主的兒子坐在一起,共敘兄弟情誼。
我夢想有一天,甚至連密西西比州這個正義匿跡,壓迫成風,如同沙漠般的地方,也將變成自由和正義的綠洲。
我夢想有一天,我的四個孩子將在一個不是以他們的膚色,而是以他們的品格優(yōu)劣來評價他們的國度里生活。
我今天有一個夢想。
我夢想有一天,亞拉巴馬州能夠有所轉變,盡管該州州長現在仍然滿口異議,反對聯(lián)邦法令,但有朝一日,那里的黑人男孩和女孩將能與白人男孩和女孩情同骨肉,攜手并進。
我今天有一個夢想。
我夢想有一天,幽谷上升,高山下降,坎坷曲折之路成坦途,圣光披露,滿照人間。
這就是我們的希望。我懷著這種信念回到南方。有了這個信念,我們將能從絕望之嶺劈出一塊希望之石。有了這個信念,我們將能把這個國家刺耳的爭吵聲,改變成為一支洋溢手足之情的優(yōu)美交響曲。
2.如果美國要成為一個偉大的國家,這個夢想必須實現。讓自由之聲從新罕布什爾州的巍峨峰巔響起來!讓自由之聲從紐約州的崇山峻嶺響起來!讓自由之聲從賓夕法尼亞州阿勒格尼山的頂峰響起來!
讓自由之聲從科羅拉多州冰雪覆蓋的落基山響起來!讓自由之聲從加利福尼亞州蜿蜒的群峰響起來!不僅如此,還要讓自由之聲從佐治亞州的石嶺響起來!讓自由之聲從田納西州的瞭望山響起來!
讓自由之聲從密西西比的每一座丘陵響起來!讓自由之聲從每一片山坡響起來!
當我們讓自由之聲響起來,讓自由之聲從每一個大小村莊、每一個州和每一個城市響起來時,我們將能夠加速這一天的到來,那時,上帝的所有兒女,黑人和白人,猶太教徒和非猶太教徒,耶穌教徒和天主教徒,都將手攜手,合唱一首古老的黑人靈歌:“終于自由啦!終于自由啦!感謝全能的上帝,我們終于自由啦!”
句段剖析
一、疑難妙句
1.美國沒有履行這項神圣的義務,只是給黑人開了一張空頭支票,支票上蓋上“資金不足”的戳子后便退了回來。
剖析:本句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美國政府比作支票的簽字者,而把美國公民比作支票的合法繼承人。“空頭支票”指的就是政府違背諾言,對有色人種拒付支票。這樣就撕破了政府的虛偽外衣,讓聽眾明白他們和政府之間的關系,促使聽眾放棄幻想,更加清醒,自覺地投入戰(zhàn)斗。
2.自由和平等的爽朗秋天如不到來,黑人義憤填膺的酷暑就不會過去。
剖析:本句同樣使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黑人為自由、平等而奮斗所到來的那一天比作秋天,這樣就能把黑人為之奮斗的最終結果的感受,生動而直觀地傳達給聽眾,使他們明白奮斗所得到的結果是什么,從而促使他們更自覺地去戰(zhàn)斗。和“秋天”形成對比的則為“酷暑”,一個“酷暑”生動而簡潔地揭示了黑人備受摧殘的生活現狀,表現出了黑人為“秋天”的公平到來而戰(zhàn)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3.有了這個信念,我們將能從絕望之嶺劈出一塊希望之石。有了這個信念,我們將能把這個國家刺耳的爭吵聲,改變成為一支洋溢手足之情的優(yōu)美交響曲。
剖析:聯(lián)系上下文,不難看出“這個信念”當指前文的夢想,即自由、民主、平等的那一天,一定能夠到來。正是有了這樣一種信念,他們才有了拼搏奮斗的源泉。所謂“交響曲”是一種大型管弦樂套曲,既然有管樂,又有弦樂,自然少不了合奏與“交響”。作者把它用到這兒,可謂匠心獨運,恰到好處,因為它恰如其分地展現了黑人運動取得最終勝利后和白人一樣共享美好生活的和諧而又優(yōu)美的畫面。
二、重點語段
1.“只要黑人仍然遭受警察難以形容的野蠻迫害,我們就絕不會滿足”至“不!我們現在并不滿足,我們將來也不滿足,除非正義和公正猶如江海之波濤,洶涌澎湃,滾滾而來”。
剖析:這幾段可以說是一段答言。針對“熱心人”的質問,甚至可以說是一種挑釁,“你們什么時候才能滿足?”(這里邊有潛臺詞:貪得無厭;你們就不該提這樣的要求等等。)面對黑人的現狀,面對此人的質問,作者定會義憤填膺,怒不可遏。一串條件式(只要……就……)排比句,如出膛之彈,似噴井之油;如江海洶涌,似急風掃云;鏗鏘有力,擲地有聲:“人身受到攻擊,我們不滿意;生活范圍受限,我們不滿意;政治上的不平等,我們不滿意。但我們絕不貪得無厭——正義與公正,猶如江海之波濤,洶涌澎湃,滾滾而來,就是我們斗爭勝利之日?!?br> 這一段正氣逼人、豪氣沖天的誓言,無疑極大地鼓舞了人們的斗志,表明了黑人斗爭的決心,但同時不失理智,這一點我們要十分注意:情感的放縱,絕不是無限制的。因為作者在講述的過程中是按了一定的順序的,即由生存到政治權利。好演講一定要煽情,但如何把握好一個度,這是一門藝術。
2.“我夢想有一天,在佐治亞的紅山上,昔日奴隸的兒子將能夠和昔日奴隸主的兒子坐在一起,共敘兄弟情誼”至“有了這個信念,我們將能一起工作,一起祈禱,一起斗爭,一起坐牢,一起維護自由;因為我們知道,終有一天,我們是會自由?的”。?
剖析:這幾段快要接近演講尾聲的文字,從內容上講是對未來的展望與描繪,和前邊一段相比,應舒緩一些。是魚躍大海,鷹擊長空;是星垂平野,月涌大江。作者馳騁想象,放縱而又不失中心,舒緩而又富于感召,設喻精巧,令人向往;親情貫注,給人光明。無限的憧憬、美好的未來,無不在作者的演講中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他想黑人之所想,說黑人之所說,但這還不夠,他想黑人之所未想,說黑人之所未說,這正是他作為黑人政治領袖的杰出之處,也是其振臂一呼,應者云集的原因。他就是這樣一次次把演講推向高潮,也一次次恰到好處地調動著聽眾的情緒。他設喻非凡,語勢如虹;他用心在講演,他用生命在呼喚。
結構圖解
主旨探討
這篇演講辭的中心是號召黑人為實現自由與平等,為爭取公民權利而共同斗爭。他首先肯定了林肯一百年前頒布《解放黑人宣言》的重大意義,而后揭示了一百年后黑人“仍生活在物質充裕的海洋中一個窮困的孤島上”的事實,諷刺了統(tǒng)治者對民權的空頭許諾;抨擊政府摧殘黑人肉體和精神的罪惡,提醒美國政府“黑人得不到公民的權利,美國就不可能有安寧或平靜,正義的光明的一天不到來,叛亂的旋風就將繼續(xù)動搖這個國家的基礎”;最后演講者滿懷信心地描述了自己對未來在自由平等的綠洲上創(chuàng)建生活的夢想,表露了自己堅信有朝一日必將獲得自由的心聲。
我的觀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審美鑒賞
偏正式暗喻的妙用
偏正式暗喻在初中接觸過,只是沒有當成一種具體的格式。例如魏巍《誰是最可愛的人》的開頭寫道:“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縱奔流著。”“思想感情的潮水”就是一個偏正式暗喻。所謂“偏正式暗喻”就是本體和喻體組成偏正短語,形成“本體+‘的’+喻體”的格式。為了檢驗某個偏正短語是不是偏正式暗喻,只要看能不能把它還原成典型的明喻格式就行了。例如上一句話,可以改寫為“我的思想感情像潮水一樣在放縱奔流”而意思不變,所以它確實是比喻的一種變形。
對課文中出現的第一個比喻(明喻)“這一莊嚴宣言猶如燈塔的光芒”,大家能夠很輕易地指出什么是本體,什么是喻體;而對于接下來一句“給千百萬在那摧殘生命的不義之火中受煎熬的黑奴帶來了希望”中的比喻“不義之火”,就很難一下子正確指出本體和喻體。其實“不義之火”就是一個偏正式暗喻。其本體是“不義”,喻體是“火”,用結構助詞“之”把本體和喻體聯(lián)結起來,組成偏正式暗喻。根據上下文,可以推知本體和喻體之間的相似點。種族歧視是一種“不義”,這種不義就像“火”一樣,可以摧殘生命,可以使黑奴在其中受煎熬,因此它們之間的相似點就是:對人的生命(抽象地說,也包括人的尊嚴)的摧殘。由于使用了偏正式暗喻,本體和喻體的關系非常密切,比喻的結構非常緊湊,作者的思想表達得非常鮮明。這種比喻,或者使語言更簡潔,或者可以騰出篇幅來,在比喻的基礎上談論或敘述更復雜的內容。這就是說,通過使用偏正式暗喻,可以把原本是一個比喻句的內容,化為一個短語,而后把它作為一個“詞語”,重組一個新的句子。這樣,句子的內涵豐富了、結構復雜了、表意含蓄了、語言華美了。而且,對于偏正式暗喻,與一般的明喻相比較,人們似乎可以不必十分計較本體和喻體的相似點(尤其是在外形上的相似點),從而為人們在說寫活動中組合成更多、更新鮮的比喻,開辟了更為廣闊的天地。
課文中使用的偏正式暗喻還有:種族隔離的鐐銬、種族歧視的枷鎖、物質充裕的海洋、窮困的孤島、“資金不足”的戳子、正義的銀行、機會之庫、漸進主義的鎮(zhèn)靜劑、種族平等的光明大道、種族不平等的流沙、兄弟情誼的磐石、自由和平等的爽朗秋天、義憤填膺的酷暑、叛亂的旋風、敵對和仇恨之杯、警察暴行的旋風、絕望之嶺、希望之石……
問題探究
美國政府每年都要針對一些國家提出一些人權問題,并對這些國家實施政治或經濟的制裁。是不是美國的人權問題都得到了很好的解決了呢?請你以“我看美國人權”為主題,進行一次探究活動,從而更加深入地理解本篇文章的內涵。
導思:馬丁路德金的演講已經過去了四十多年了,演講中提出的一些人權問題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解決,但黑人的人權問題至今仍沒有得到根本的解決。認識美國的人權問題可以從本文中馬丁路德金提出的黑人人權問題入手,看哪些得到解決,哪些還沒有得到解決,又出現了哪些新問題,這樣就可以比較容易地看清美國人權的真實情況。
探究:第一步:從馬丁路德金的演講中歸納分析當時美國黑人所面臨的人權問題,并歸納馬丁路德金提出的斗爭要求。
第二步:去圖書館或上網查詢,看這些人權問題是否得到了解決。
第三步:繼續(xù)查詢,看美國還存在哪些人權問題,并進行分類歸納整理。
第四步:4—6人一組分別對上述問題進行探討,并寫出研究性的小論文,每篇字數不少于2000字。探討時注意歷史因素、法律因素和人們的心理因素等方面的問題。
第五步:總結評比。
我有一個夢想備課
一名愛崗敬業(yè)的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理解性,高中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高中教師需要精心準備的。教案可以讓上課時的教學氛圍非?;钴S,幫助高中教師能夠更輕松的上課教學。那么怎么才能寫出優(yōu)秀的高中教案呢?小編特地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我有一個夢想備課”,供您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備課資料一、課文補遺
1.美國歷年大規(guī)模種族暴亂事件回顧
1965年8月11日~17日,警察攔住兩名黑人司機進行例行檢查,引發(fā)洛杉磯沃茨混亂,導致34人死亡,1032人受傷,損失價值4千美元。
馬克弗萊伊和其兄弟被警察帶回去問話。幾千名黑人圍住警察局,經過一個星期的火燒和劫掠,沃茨聚居區(qū)毀于一旦。
1967年7月12日~17日,兩名白人警官和一名黑人司機(出租車)之間發(fā)生激烈爭執(zhí),引發(fā)新澤西州騷亂,整整5天,暴徒破壞了這一地區(qū),致使26人死亡,1500人受傷。
1967年7月23日~28日,密歇根州底特律市的騷亂造成43人死亡,2000多人受傷。騷亂蔓延伊利諾伊、北卡羅來納、田納西、馬里蘭。
1968年4月4日~11日,馬丁路德金遇刺身亡后,暴亂席卷了125個城市,總統(tǒng)約翰遜派遣了精英部隊以平息叛亂。
1980年5月17日~20日,麥阿密發(fā)生了嚴重的暴亂事件,事件起因在于法院毒打一名黑人司機致死的4名白人警察無罪釋放,這次事件造成18人死亡,400人受傷。
1991年8月紐約布魯克林地區(qū)爆發(fā)了持續(xù)4天的騷亂。騷亂原因在于一名年僅7歲的黑人兒童被車碾死,同時,一名澳大利亞猶太學生被一名21歲的黑人殺死,事隔7年之后,這名黑人被判入獄19年。
1992年4月30日~5月1日,洛杉磯爆發(fā)了美國有史以來最為嚴重的暴亂事件,造成59人死亡,2300人受傷。事故的起因在于4名白人警察暴打一名黑人,但是法院還是宣判他們無罪,這一判決迅速導致了沖突事件。
1996年10月24日佛羅里達也發(fā)生了沖突事件,事故起因在于一名白人警察殺死了一名黑人駕駛員,在這次暴亂中,15人受傷。
2.獨立宣言
《獨立宣言》十八世紀北美十三州人民反對美國殖民統(tǒng)治,進行獨立戰(zhàn)爭的資產階級文獻。由杰斐遜起草,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通過。它宣稱人民享有不可侵犯的“天賦人權”;政府的統(tǒng)治應建立在人民同意的基礎上,人民有權推翻舊政府建立新政府。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北美殖民地人民追求幸福的愿望,在動員人民參加獨立戰(zhàn)爭中,起過進步作用。
二、課文賞析
作為美國黑人著名的政治領袖的馬丁路德金,不僅以其遠見的卓識與超常的組織才能著稱,同時,他的演講也具有非凡的魅力,感情充沛,感召力極強,整個的演講“充滿林肯和甘地精神的象征和圣經的韻律”。
《我有一個夢想》同樣具有了以上特點。這篇講演詞的中心是號召黑人為實現自由與平等,為爭取公民權而共同斗爭。他首先肯定了林肯一百年前頒布《解放黑奴宣言》的重大意義,而后揭露了一百年后黑人“仍生活在物質充裕的海洋中一個窮困的孤島上”的事實,諷刺了統(tǒng)治者對民權的空頭許諾;抨擊政府摧殘黑人肉體和精神的罪惡,提醒美國政府“黑人得不到公民的權利,美國就不可能有安寧和平靜,正義的光明的一天不到來,叛亂的旋風就將繼續(xù)動搖這個國家的基礎?!弊詈笱葜v者滿懷信心地描述了自己對未來在自由平等的綠洲上創(chuàng)建生活的夢想,表露了自己堅信有朝一日必將獲得自由的心聲。演講直面聽眾,想聽眾之所想,講聽眾之所講,一次次地把演講推向高潮。正義的吶喊,時代的呼聲,征服了在場的所有聽眾,并成為永久昭示后人為自由、平等、人權奮斗的一座里程碑。
具有“黑人之音”美譽的馬丁路德金,講演言辭優(yōu)美,設喻精巧。時而如飛瀑直下,氣勢如虹;時而如月涌大江,從容道來。縱橫捭闔,滔滔不絕。負使命于言辭,寄真情于聽眾?!耙话倌旰蟮慕裉?,在種族隔離的鐐銬和種族歧視的枷鎖下,黑人的生活備受壓榨”,這是憤怒的控訴;“我們不要為了滿足對自由的渴望而抱著敵對和仇恨之杯痛飲?!边@是理智的告誡;“只要黑人仍然遭受警察難以形容的野蠻迫害,我們就絕不會滿足”“只要……我們就不會滿足”“……”。這是激情的燃燒。馬丁路德金用他對語言極高的駕馭能力,用他的人格,用他的精神,用他的生命,在感召和激勵著眾多的黑人兄弟去為自由、公正、平等而戰(zhàn)。
總之,《我有一個夢想》,氣度不凡,構思精巧,風格清新,文采斐然,無疑是講壇上的永久佳作。
三、新聞綜述
新聞綜述:從白人警察槍殺黑人看美國種族歧視
美國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最近成為世界輿論關注的焦點,當地一名黑人近日被白人警察開槍打死,引發(fā)了民眾抗議示威,并轉為大規(guī)模的暴力沖突,該市隨后于12日進入緊急狀態(tài)并實行無限期宵禁。
4月7日,19歲的黑人青年托馬斯遭遇一名白人警察的追捕。當手無寸鐵的托馬斯試圖逃跑時,白人警察竟開槍將他射殺。后據警方提供的資料,托馬斯并無大過,只是涉嫌犯有一些行為不軌的輕微犯罪,其中包括無證駕駛和開車不系安全帶。
辛辛那提市人口30多萬,其中43%是黑人,自1995年以來,該市警察在執(zhí)行任務時開槍打死15人,全部是黑人,僅去年11月以來就打死了4人。
托馬斯的死引起了辛辛那提市居民的強烈憤慨。9日晚,800多名示威者聚集在警察局外抗議警方暴行,向警察局辦公樓投擲石塊。從10日開始,示威活動演變成一場全城的騷亂。一些人借機打砸槍燒街旁的商店和樓房,用石塊、酒瓶和鐵罐襲擊無辜的路人,并與警察發(fā)生激烈的沖突。據報道,60多人在暴力事件中受傷,100多人被警方逮捕。就連美國總統(tǒng)布什也不得不出面干涉,要求司法部長阿什克羅夫特考慮聯(lián)邦政府幫助辛辛那提市恢復正常秩序的方案。
辛辛那提市發(fā)生的種族騷亂并非偶然,它再次表明種族歧視在美國根深蒂固。美國的種族歧視聞名世界,對土著印第安人實行種族滅絕和在販賣黑人奴隸基礎上對黑人進行血腥奴役,是美國政府永遠洗刷不掉的歷史污點。
近年來,美國種族歧視丑聞迭起。1992年白人警察毆打黑人司機羅德尼金引發(fā)了洛杉磯大規(guī)模的種族沖突;1995年美國百萬黑人在首都華盛頓舉行大游行,提出了增進黑人團結、反對種族歧視的主張;1999年黑人迪亞洛在紐約被4名白人警察槍殺再次引發(fā)了抗議浪潮。種族歧視問題成為美國“人權記錄”中最不光彩的一頁。
在美國,黑人等少數民族始終是二等公民,在政治、經濟、教育等問題上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視。黑人占美國總人口的13%,但在各級經選舉的公職里黑人只占5%。國家規(guī)定警察中有色人種必須占相當比例,但實際上各地的警察中黑人很少,而高級警察中黑人更少。美國最大的500家企業(yè)中沒有黑人當首席執(zhí)行官和總裁,華樂街的大投資公司中黑人高級職員也鳳毛麟角。黑人和白人之間,教育水平、就業(yè)率、平均工資等方面都有明顯差異,由此形成的種族貧富差異和黑人的貧困化人人皆知。
種族歧視在美國的另一個表現是政府并沒有拿出實際行動,改善黑人等少數民族生存環(huán)境,縮小他們與白人之間各方面的差異。美國5個最大的商業(yè)性有害廢品堆中,有3個位于主要是黑人或拉美裔的居民區(qū),60%的黑人和拉美裔住在有害廢品堆的地區(qū)。此外,居住條件很差的黑人及其他有色人種,幾乎得不到政府提供的住房補貼或買房貸款。
司法中的種族歧視也極為嚴重。在美國,被關押在監(jiān)獄里的黑人和被判死刑的黑人比例明顯高于白人。在各州的監(jiān)獄中,大約47%的囚犯為黑人,16%的囚犯為拉美裔。據聯(lián)合國發(fā)表的一份調查報告,在美國,犯有同樣的罪,黑人及有色人種往往受到比白人重2至3倍的懲罰,殺害白人被判死刑的黑人是殺害黑人被判死刑的白人的4倍。
種族歧視一直是美國政府面臨的最為尷尬的問題,每當它在國際舞臺上揮舞“人權大棒”干涉別國內政的時候,種族問題使得“山姆大叔”的“叫嚷”顯得那樣底氣不足,就連美國府也不得不承認,美國存在種族歧視、種族主義和事實上的種族隔離,少數民族面臨的不平等問題仍然是美國最嚴重和無法解決的挑戰(zhàn)之一。
(新華社2000年4月14日)
提示:數字是枯燥的,但枯燥的數字卻是最好的明證;美國政府存在著種族歧視、種族主義和事實上的種族隔離問題。種族問題不能真正解決,“馬丁路德金”的名字就會不止一次地出現在美國的歷史與政治舞臺中。因為追求人權的平等是美國有色人種的一個永久性主題。
四、美文薦讀
1.紀念林肯的新意義
(1959年7月29日)
胡適
我很感謝美國政府邀我參加林肯總統(tǒng)的150年大慶典。
我是1946年制定中華民國憲法的國民大會的一個代表,我想說一個故事,讓我的美國朋友們知道林肯的思想怎樣會變成了中華民國憲法的一部分。
中國革命的領袖,中華民國的“國父”孫中山先生平常說,他所提倡的三民主義與美國林肯總統(tǒng)的三句話是相通的:林肯說的Thegovernmentofthepeople,bythepeople,forthepeople.當時還沒有適當的翻譯。中山先生的自己翻譯是“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他說,他的民族主義就是“民有”,民權主義就是“民治”,民生主義就是“民享”。
孫中山先生死在1925年。他死后21年,這些思想就概括在中華民國憲法的第一條里,這一條的全文是:
“中華民國,基于三民主義,為民有,民治,民享之民主共和國?!?br> 所以我們可以說,林肯的蓋梯斯堡演說的一部分,用孫中山先生自己翻譯的文字,永遠生存在中華民國憲法里。我相信這是我們中國人民對林肯表示的最高的崇敬。
今天我們慶祝林肯150年的紀念,正當全世界的危機時期,我們不能不感覺林肯的生平事業(yè)對我們有一種新的意義。
這種新的意義就是:林肯當日面臨的是一個分裂的國家,我們今天面臨的是一個分裂的世界。分裂林肯的國家的,是一種把人作奴隸的制度。分裂我們今天這個世界的,是一種把人作奴隸的新制度。
在100年前,林肯曾宣言:
“一個自己分裂的家庭是站不住的。”
“我相信,在一半是奴隸,一半是自由人的狀態(tài),這個政府是不能長久存在的……將來總有一天或者全部是奴隸,或者全部是自由人?!?br> 林肯本人是反對奴隸制度的,他相信一切的人,無論什么地方都應該自由。
但他也是一個搞實際政治的政治家,所以他總不免有一種希望——一種無可奈何的希望:他總希望反對奴隸制度的人們能夠“限制這種制度的推廣”,能夠“把這種制度認作一種不可再推廣的罪惡,但是因為這種制度確已存在我們的社會里,我們只好容忍它,保護它”。
他這種希望,若用近幾年流行的名詞來說,可以叫做“圍堵”和“共存”的政策(Thepolicyof“Containment”and“Co—existence”)。
但是林肯沒有機會可以實行他的“圍堵奴隸制度”的政策。從他被選作美國大總統(tǒng),到他就職,在短短的幾個月里,已有7個南方的邦宣告脫離聯(lián)邦國家了,他們已成立了一個臨時政府,并且把獨立各邦境內的多數炮臺也占領了。
林肯就總統(tǒng)職之后39天,戰(zhàn)爭就爆發(fā)了——那個可怕的戰(zhàn)爭一直延長到4年之久。
林肯總統(tǒng)遲疑了一年半,方才頒布他的釋放南方各邦境內全部黑奴的命令。最后的解放黑奴命令,是1863年元旦頒布的。
當他遲疑不決的時期,林肯在一封信里曾說:
“我的最主要的目的是要救這個聯(lián)邦國家……如果不解放一個奴隸而可以救國,我要干的。如果解放全部奴隸而可以救國,我也要干的……”
當時戰(zhàn)事的延長擴大,使他不能不承認釋放奴隸的命令不但是道德上的必要,并且是軍事上的必要。
直到今天,全世界最不忘記的,最崇敬的林肯,就是那位偉大的奴隸解放者林肯。
我們現在紀念林肯的生日,我們很自然的都回想到他在一百年前說的那幾句富有預言意味的話:
“我相信,在一半是奴隸,一半是自由人的狀態(tài),這個政府是不能長久存在的……將來總有一天,或者全部都是奴隸,或者全部都是自由人?!?br> 林肯在100年前說的這幾句話,今天在我們的心里有著同情響應,正因為我們現在正面對著一種新起的,更殘酷的奴役人們的身體與精神的奴隸制度——這種新起的奴隸制度已經把一個很大部分的人類都變作了奴隸,并且還在很嚴重地威脅著整個世界。
我們在自由世界的人,都常常忍不住要問問我們自己:
我們這個一半是奴隸,一半是自由人的世界能夠長久存在嗎?
這個一半是奴隸,一半是自由人的世界究竟還能夠存在多么久呢?
是不是將來總會有一天——正如林肯在100年前預想將來會有一天,或者全部都是奴隸,或者全部都是自由人?
我相信,這是林肯在今天給我們的新意義。
提示:胡適(1891~1962),中國現代學者,新文化運動的著名人物。1959年7月29日,胡適參加美國總統(tǒng)林肯誕辰150周年紀念活動,并發(fā)表了演講。演講中談到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面對著一種新起的、更殘酷的奴役人們的身體與精神的奴隸制度”——怎樣以林肯思想、林肯精神去為今日世界的平等與和平而奮斗。
2. 我有一個夢想
陳琦
我想去流浪
張開雙手擁抱大地,一如舉起雙臂伸向火焰。觸摸大地,愛戀大地,尊崇大地;它的平原,它的荒漠,它的高地,它的海域。我要去流浪,去尋找那許多讓我感動的萬物:破曉的鳥鳴、拍岸的海浪、黎明時的拂面和風以及那單純樸實的荒漠。
我想去流浪。去歐洲的大草原。聆聽靠坐在馬車上的少年吹奏草葉笛;去英固的古城堡,輕觸那古老的石壁,傾聽歷史的滄桑;去法國的高頂教堂,聽聽自己的回聲在那里莊嚴地回蕩。
我想去流浪。去西班牙感受那火熱的激情,去欣賞那美麗的玫瑰;去水城威尼斯,乘坐小舟在鮮花與歌聲中漫游。
我想去流浪。去古羅馬斗獸場,在那里想象昔日奴隸為生存而不得不互相殘殺時發(fā)出的悲憤的怒吼,以及奴隸主那元人性的押注喝彩;去雅典,去特洛伊城,去尋找古時英雄及眾神的激烈戰(zhàn)斗的故事。
我,想去哪里流浪?
是撒哈拉,那片古老神秘的沙漠。那個曾一度吸引著三毛的地方。
我承認,那片土地單純枯燥,不討人喜愛;甚至對許多人來講,那里就意味著憂郁、死亡。但那里卻是最能撼動我心的地方。
那是一片既不優(yōu)美,也不安適,但卻樸實無華的土地。
廣裹、平坦、空曠、荒蕪。幾乎永遠相似的天空,悄無聲息,安寧的土地。每一天,除了太陽從沙漠上升起,運行到山丘后落下之外,很少變化,很少意外,很少新奇,永遠靜寂、曬烤,不分范圍}或者在最后一陣南風的吹拂下,沙堆改變了位置和形狀。
我走上高地,面對那遼闊的地平線,四下望去,無掛無礙,往東往西,從南到北,君臨一切:山戀、城鎮(zhèn)、綠洲和沙漠,或許迂有一小隊偶爾經過的駱駝。
不要問我從哪里來/我的故鄉(xiāng)在遠方/為什么流浪/流浪遠方……
當我走到沙漠的盡頭,那里沙漠與海洋相接,沙漠的走空與海洋的天空相連。在那個廣闊與廣闊連接的地方,我的心靈也會變得更加廣闊吧。
當想結束流浪。想休息時,我會回家,回到親人身旁。父母也許已體力不濟,正需要我照料。我會回去,用愛回報他們,伴他們一起迎接晨曦,送走夕陽。
其實,我亦不知自己夢想的到底是那無依無牽絆的流浪,還是流浪后的親情牽絆。但有一點我知道,流浪之后,我會更加珍惜與親人團聚的時光。
希望年老時,我能回憶的不只是循規(guī)蹈矩的生活奔波,或是無所事事的虛度,我在青春最美時將青春給了自然,在懂得付出愛時將愛給了親人。這就足夠了,這就是我今生最美的夢想。
還記得年少時的夢嗎?像朵永遠不凋零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