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必修一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08-22高一語文必修2《離騷》教學設(shè)計。
高一語文必修2《離騷》教學設(shè)計教學目標:
1、了解屈原的生平和《離騷》,領(lǐng)悟其愛國的實質(zhì),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2、誦讀課文,理解并掌握詩中的關(guān)鍵語句,培養(yǎng)學生初步鑒賞古詩的能力。
3、了解騷體詩的形式特點,及《離騷》藝術(shù)特色。
教學重點和難點:
1、了解《離騷》的藝術(shù)特色。
2、鑒賞重要語句,感覺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有一個名字,永久地留在我們的記憶當中。每年端午節(jié),當我們在品嘗香噴噴的粽子的時候,競渡龍舟,其實是在紀念這位偉人,讓我們一起深情的呼喚這個名字,他是誰呢?
二、補充背景資料
1、作者其人。
2、離騷的含義
楚辭是戰(zhàn)國時期興起于楚國的一種詩歌樣式,又由于楚辭中最有代表作的作品是屈原的《離騷》,所以后人也以指稱楚辭騷,《詩經(jīng)》被稱為風,二者合稱風騷。(補充)
《離騷》是中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在詩壇當中光芒四射,可與日月爭輝。不僅有著豐富的內(nèi)容,浪漫的想像,還有強烈的感情,自成一格的寫作手法,歷來備受推崇。司馬遷對《離騷》的題解,是離騷者,猶離優(yōu)也。離遭遇,騷憂愁,離騷即作者遭遇憂愁而寫成的詩句。也有其他的見解認為離別的憂愁。
三、誦讀課文
1、注意騷體詩的朗讀節(jié)奏:一般每句三至四個節(jié)拍,隨文切分。如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余雖好修姱/以鞿羈兮,謇朝碎而夕替。
2、兮字是語氣助詞,沒有實在意義,讀時應(yīng)拉長語氣。兮用在上下句中間,使全詩具有回環(huán)往復的旋律,增強了詩歌的節(jié)奏感。
3、此詩中連詞是劃分節(jié)拍的標志之一,連詞前劃為一拍。
四、解析第一節(jié)
1、生自讀第一自然段或生范讀
2、疏通難字詞
兮:語氣助詞,無意義。
以:連詞并列,又例:長太息以掩涕兮
以之為,把當作或覺得是,例:競周容以為度
承接,例:寧溘死以流亡兮
因為,例既替余以蕙纕兮
之:代詞,例:
結(jié)構(gòu)助詞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譯;的
所:助詞,放在動詞前,組成所字結(jié)構(gòu),名詞性短語,表示所的人、物、事(所字加動詞為固定用法,是名詞性的用法
古今異義:浩蕩:古義,荒唐;今義,形容水勢廣闊、壯大
工巧:古義,善于取巧;今義,技藝巧妙。
窮困:古義處境窘困;今義,經(jīng)濟苦難
流亡:古義,隨流水而消逝;今義,因為災害或別原因,被迫離開家鄉(xiāng)。
詞類活用:步,使步行,使動用法;
高,加高,形活用為動
厚,推重,形活用為動
群,名活用為動,合群
屈、抑,使動用法,使-受屈,使-受抑
3、疏通重點語句
解析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表現(xiàn)了詩人的極度苦悶、難以排解的心情,為下面情緒的抒發(fā)定下了基調(diào),這兩句承上啟下,民生也可理解為人生,即自嘆人生多艱。
(1)余雖好修姱以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寫詩人被君王疏遠。為什么朝誶而夕替呢?
原因是以下幾個: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茝。
怨靈修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
眾女嫉余之娥眉,謠諑謂余以善淫。
固時俗之工巧,背繩墨以追曲。
(2)面對這么復雜,黑暗的環(huán)境,對自己不公正的待遇,詩人是報著什么樣的態(tài)度?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只要是我所向往的美德啊,即使為之死去多次我也不會后悔)
明確:為了追求自己所崇尚的美德,屈原顯示自己的堅定的決心,雖九死其猶未悔,非常直接與正面表示自己的決心,可見詩人對完美人格的執(zhí)著追求。(堅持真理,獻身祖國)
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tài)。(寧愿突然死去,隨流水而消逝啊,我也不肯做出那種世俗小人的丑態(tài)。)
明確:舉世皆濁我獨清,舉世皆醉我獨醒。堅決不與小人同流合污,可見詩人的品質(zhì)的潔明。作者雖然為自己的遭際悲憤萬端,卻不會因此而改變自己的節(jié)操,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保持清白而死于忠直啊,本來是古代圣賢所所推重的。)
又再次表明自己的堅定意志,為了保持我自己的清白,不放棄我的理想,我不在乎死。表現(xiàn)作者以前賢為榜樣,同時它也透露了作者精神力量的重要來源。
板書:
堅持真理,獻身祖國
潔身自好,不同流合污
剛正不阿,一身正氣
第二課時
一、生集體讀第二段
二、疏通難字詞
請學生翻譯,老師做補充
三、探究
1、弄清文中一系列的意象群的含義。
2、前文說雖九死其猶未悔,后文說悔相道之不察兮,兩者之間是否構(gòu)成矛盾?
四、寫作特色
1、語言方面
(1)句式以六言為主,兼有雜言,整首詩整齊而節(jié)奏鮮明。例如哀民生之多艱終不察夫民心(六)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
(2)大量運用兮字,不僅加強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詩歌回環(huán)反復,更具有節(jié)奏感。
2、修辭手法
(1)大量運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
如以采摘香草喻加強自身修養(yǎng),佩戴香草喻保持修潔等。但詩人的表現(xiàn)手段卻比一般的比喻高明得多。如利用蕙纕、攬茝、蛾眉比喻自己的美德;用靈修比喻君王,眾女比喻群奸。其次,運用了不少香花、香草的名稱,例如蕙、芰荷、茝等來象征性地表現(xiàn)政治的、思想意識方面的比較抽象的概念,不僅使人感受到花草的色、香,從直覺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也把我們引向一種更深遠美好的境界。
(2)運用了對偶的修辭手法,如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詬、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等,將兮字去掉,對偶之工與唐宋律詩對仗無異。
(3)濃郁的浪漫主義氣息。其具體體現(xiàn)在豐富的聯(lián)想和想像上,在詩中,詩人心情地發(fā)揮他那神奇的想像力,把現(xiàn)實的背景與虛設(shè)的幻境巧妙地融為一體,顯示了濃厚的浪漫主義氣息。
(4)多用雙聲疊韻聯(lián)綿詞及疊音詞。如羈郁邑侘傺陸離等是雙聲詞,岌岌菲菲等是疊音詞。
五、總結(jié)
五千年中華文明史少不了屈原,燦爛的中國文學史少不了屈原。屈原的偉大,在于他的矢志不移的愛國精神,不與小人同流合污的高風亮節(jié)。同時,在于他所寫成的詩歌,使詩歌中的精品,中國文學史上的瑰寶,透過這兩節(jié)課,希望同學們在賞析《離騷》的藝術(shù)特色,也能去體會詩人的高尚的品質(zhì),為人生樹立一面鏡子。
六、作業(yè)
背誦《離騷》并整理出課文中的通假字,詞類活用的用法。
板書:
政治理想:哀民生、遵規(guī)矩、施美政
政治遭遇:靈修不察、眾女嫉余、時俗工巧
操節(jié)心志:屈心抑志、九死未悔
退隱閃念:回車復路、退修初服
擴展閱讀
高一語文必修2《采薇》教學設(shè)計
作為優(yōu)秀的教學工作者,在教學時能夠胸有成竹,作為高中教師就要早早地準備好適合的教案課件。教案可以讓學生更容易聽懂所講的內(nèi)容,幫助高中教師能夠井然有序的進行教學。高中教案的內(nèi)容要寫些什么更好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高一語文必修2《采薇》教學設(shè)計”,僅供您在工作和學習中參考。
高一語文必修2《采薇》教學設(shè)計【教學目標】熟讀成誦,歸納詩歌的章法特點、表現(xiàn)手法等方面的藝術(shù)特色以及本詩深刻的思想內(nèi)容
【教學重點】疏通課文,鑒賞課文的思想內(nèi)容和藝術(shù)形式
【教學難點】疏通詩句,體會抒情主人公復雜的情感
【教學方法】誦讀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shè)情境、導入新課
1、寒冬,陰雨霏霏,雪花紛紛,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鄉(xiāng)途中踽踽獨行道路崎嶇,又饑又渴;邊關(guān)漸遠,鄉(xiāng)關(guān)漸近此刻,他遙望家鄉(xiāng),撫今追昔,不禁思緒紛繁,百感交集艱苦的軍旅生活,激烈的戰(zhàn)斗場面,無數(shù)次的登高望歸的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現(xiàn)《采薇》,就是三千年前這樣的一位久戍之卒,在歸途中的追憶唱嘆之作。
2、翻開人類幾千年的文明史,你會發(fā)現(xiàn),歷史的年輪,并不總是從溫馨寧靜的田園中穿過,而常常碾壓著累累尸骨前行不管你對它懷有什么樣的情感,戰(zhàn)爭這個巨大的幽靈,一直伴隨人類成長的歷史于是,戰(zhàn)爭,一直是人類文學的一個永恒話題現(xiàn)在,我們來學習《小雅采薇》去感受幾千年前的古人對戰(zhàn)爭含辛茹苦的咀嚼,去感受積淀在其中的真切復雜的人生百味。
二、整體感知
1、檢測預習
(1)字音
玁狁(xiǎnyǔn)不遑(hung)孔疚(ji)靡盬(mgǔ)
四牡(mǔ)骙骙(ku)小人所腓(fi)象弭(mǐ)
雨(y)雪霏(fēi)霏載(zi)渴載饑維常之華(huā)
(2)通假字
歲亦莫止莫暮m彼爾維何
玁狁孔棘棘急j
2、誦讀感知
(1)結(jié)合注釋,自由誦讀
提示節(jié)奏:四言詩,每句一般讀成二、二節(jié)拍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啟居,玁狁∕之故
(2)放錄音,聽讀課文
(3)齊讀或點名個讀
3、疏通詩句,理清思路
(1)結(jié)合注釋,疏通詩句
①重點字詞
不遑啟居遑,閑暇
憂心孔疚孔,很疚,痛苦
君子之車君子,指將帥
小人所腓小人,指士兵腓,遮蔽
②疏通詩句,體會情感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長大說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
有家等于沒有家,為跟玁狁去廝殺沒有空閑來坐下,為跟玁狁來廝殺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發(fā)芽說回家呀道回家,心里憂悶多牽掛
滿腔愁緒火辣辣,又饑又渴真苦煞防地調(diào)動難定下,書信托誰捎回家!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已老發(fā)杈枒說回家呀道回家,轉(zhuǎn)眼十月又到啦
王室差事沒個罷,想要休息沒閑暇滿懷憂愁太痛苦,生怕從此不回家
什么花兒開得盛?棠棣花開密層層什么車兒高又大?高大戰(zhàn)車將軍乘
駕起兵車要出戰(zhàn),四匹壯馬齊奔騰邊地怎敢圖安居?一月要爭幾回勝!
駕起四匹大公馬,馬兒雄駿高又大將軍威武倚車立,兵士掩護也靠它
四匹馬兒多齊整,魚皮箭袋雕弓掛哪有一天不戒備,軍情緊急不卸甲!
回想當初出征時,楊柳依依隨風吹;如今回來路途中,大雪紛紛滿天飛
道路泥濘難行走,又渴又饑真勞累滿心傷感滿腔悲,我的哀痛誰體會!
三、文本探究
詩歌是一種最古老的文學形式,它用語言在我們的意念中勾勒出一幅幅生動的圖畫,傳達一種內(nèi)在的情感而中國古典詩歌的魅力就在于它能有凝練的語言激發(fā)讀者無限的想像力《采薇》這首詩一共六章,這六章我們可以分為三個鏡頭和畫面,下面我們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這三個畫面我們把13段寫成一個鏡頭,4和5段寫成一個鏡頭,第6段單獨寫一個鏡頭并注意體會原詩所采用的藝術(shù)技巧。
【教學預設(shè)】
鏡頭一:采薇思歸
深秋,夕陽如血,一位滿面塵土與愁容的士兵,坐在軍營不遠處的曠野中,遠眺著故鄉(xiāng)的方向,干裂的嘴唇喃喃地唱著故鄉(xiāng)的小調(diào),內(nèi)心涌動著濃濃的鄉(xiāng)愁。
畫外音:又是一年歲末了,薇菜柔嫩的葉子也逐漸變得枯硬,家鄉(xiāng)的柳樹又長高了吧!戰(zhàn)爭何時才是個盡頭?貪婪的獫狁何時才肯罷手?我的思念像一盆烈火,燒灼著五臟六腑柳條新發(fā)之時,我能否嗅到故鄉(xiāng)的氣息呢?
感情提問:如果你作為這部電影主角,你應(yīng)該如何把握每個鏡頭的情感?
鏡頭一:憂傷(家園之思:軍旅生活之勞苦,久久不得歸家,而產(chǎn)生的悲傷、厭戰(zhàn)和對外族的仇恨)
藝術(shù)手法提問:同學們的鏡頭設(shè)計很不錯,有景物、有神態(tài)、有心理幾位同學的鏡頭設(shè)計中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了薇,為什么大家都關(guān)注到了它?(都沒有提到薇,是不是忽略了什么呢?)
薇,菜名,又名野豌豆;又名大巢菜指貧者所吃的食物
(1)比興提問:三個小節(jié)的開頭都是用了同樣的話,這叫什么手法?
《蒹葭》中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關(guān)雎》中的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都是起興,先言它物以引起所詠之物(《氓》的比興手法也是有聲有色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桑之落矣,其黃而隕,用來起興,同時用來比喻氓之妻歲月容顏的改變)。
提問:用來起興的事物往往跟下文的正題又有一定的聯(lián)系,同學們請思考一下,三處采薇,略有變化,這有什么深意嗎?
由薇亦作止采薇剛剛冒出薇芽,到薇亦柔止,薇菜長出柔軟的莖葉到薇亦剛止,薇菜長得高大堅硬采薇采薇三次比興,有一種時光流逝,戍期漫長、歸家無期之悲。
所以此處的薇不僅是起興,還有作比,因為叫作比興。
(2)重章疊唱提問:同樣的話在詩中重復出現(xiàn),這又叫什么手法?
《詩經(jīng)》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詩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點是重章疊詠所謂重章疊詠,是指一首詩的各章,不僅句數(shù)相等,而且語言幾乎完全相同,中間只變動幾個字,甚至只變動一兩個字,以重復歌詠的一種形式如前三章的重章疊句中,文字略有變化,以薇的生長過程,襯托離家日久企盼早歸之情,異常生動妥貼。
《詩經(jīng)》的這一突出特點,同樣與音樂曲調(diào)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我們知道,當人們產(chǎn)生了強烈的感情沖動的時候,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
重章疊詠形式的運用,對深化意境,渲染氣氛,強化感情,突出主題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時,它還有效地增強了詩歌的節(jié)奏感、音樂感,形成了一種回環(huán)往復的美,帶給人一種委婉而深長的韻味。
鏡頭二:疆場思歸
軍旗在十月的風中獵獵飄揚,戰(zhàn)場上煙塵滾滾將帥乘著四匹高大雄壯的馬駕著的馬車,昂首而來,士兵們向著軍旗的方向,吶喊著,奮勇殺敵看!英勇的戰(zhàn)馬,整齊的軍隊,精良的武器,無不讓獫狁人膽戰(zhàn)心驚敵營人叫馬嘶,我們所向披靡!
感情提問:這個鏡頭的情感應(yīng)該如何把握?
鏡頭二:自豪(愛國之心:主人公強烈的自豪感,高昂的斗志,必勝的信念和飽滿的愛國熱情)
提示:(1)四牡業(yè)業(yè),四牡骙骙,四牡翼翼四句中的疊詞寫戰(zhàn)馬的高大強壯,步伐整齊,加以精良的裝備,顯示出赫赫軍威,一日三捷是用數(shù)字的對比,表現(xiàn)了戰(zhàn)爭的捷報頻傳傳達出抒情主人公強烈的自豪感,高昂的斗志,必勝的信念和飽滿的愛國熱情。
(2)象弭魚服這種精良的武器足以笑傲獫狁這些游牧部落恐怕只有簡陋的彎弓,而我們卻有象牙鑲飾的弓和鯊魚皮作的箭袋,這是農(nóng)耕文明的驕傲,也是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
藝術(shù)手法提問:這兩個章節(jié)中也有一處用到了比興,請把它找出來。
彼爾維何?維常之華這是指棠棣花,用花之盛起興,喻出征軍隊車馬服飾之盛及聲勢之壯。
鏡頭三:歸家之哀
冬雪霏霏,戰(zhàn)士終于踏上了歸途風塵滿面,又饑又渴。
畫外音: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當年我離開故鄉(xiāng),楊柳依依惜別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現(xiàn)在我踏上歸途,只有漫天的飛雪,青春不在,年華不在,愛情安在?家人安在?家園安在?
提問:這個鏡頭的情感應(yīng)該如何把握?
鏡頭三:悲痛(為什么回家途中還會悲傷呢?)
提示:(1)宋之問在《渡漢江》中說近鄉(xiāng)情更怯,不敢問來人一個怯字寫出了歸鄉(xiāng)時的千萬種感受和情感
(2)古詩十九首里的《十五從軍征》是這樣寫的: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道逢鄉(xiāng)里人,家中有阿誰?幾十年的征戰(zhàn)物是人非,幾十年的征戰(zhàn)滄海桑田,幾十年的征戰(zhàn)親人還在,愛人還在嗎?
(3)我心傷悲,莫知我哀,歸來時,還何樂而有呢?除了深深感慨,那從薇菜初生時節(jié)開始的歸家向往,那一次次的念叨,每一個朝夕的苦苦盼望,都在這一歸途中,因為對家人命運和自身前景的擔憂都不得不沉重起來
藝術(shù)手法提問:最后一節(jié)中你最喜歡哪一句?末章之美
清人方玉潤在他的《詩經(jīng)原始》中說:此詩之佳,全在末章,真情實景,感傷時事,別有深意,不可言喻,故日莫知我哀、不然,凱旋生還,樂矣,何哀之有邪?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晉人謝玄把這四句論為三百篇中最好的詩句好在哪里?
1.借景抒情:詩含著兩個畫面,一是春天里微風吹拂柳枝依依惜別的畫面,一是寒冬季節(jié)雨雪紛飛的畫面在這里,詩人沒有直接傾訴內(nèi)心的感情,而是以春天隨風飄拂的柳絲來渲染昔日上路時的依依不惜之情,用雨雪紛飛來表現(xiàn)今日返家路途的艱難和內(nèi)心的悲苦,以景寫情,情景交融,讓那一股纏綿的、深邃的、飄忽的情思,從風景畫面中自然流出,含蓄深永,味之無盡。
2.以哀情寫樂景。清人王夫之在論《詩經(jīng)小雅采薇》這兩句時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以春風楊柳燦爛春光反襯離家之悲,以風雪交交嚴酷寒冬襯凱旋之樂。
3.對比:將時序之今──昔,景物之柳──雪,人生之往──來剪接融匯,創(chuàng)造出超越現(xiàn)實的典型畫面短短四句詩,看似平淡,娓娓道來,卻充滿了強大的藝術(shù)感染力,用柳代春,用雪代冬,含蓄內(nèi)斂又有分量春之柳,冬之雪,一個溫柔地婀娜,一個飛揚著冰冷。
同一個我,但已有今、昔之分,同一條路,卻已有楊柳依依與雨雪霏霏之別,而這一切都在這一往一來的人生變化中生成
拳拳赤子心,悠悠故鄉(xiāng)情走過千山萬水,走不出魂牽夢縈的故鄉(xiāng),故鄉(xiāng)的種子埋藏在游子的心房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這緩緩的吟唱超越了時空的隧道,依舊向我們訴說著人類那亙古不變的思鄉(xiāng)愁緒。
小結(jié):《采薇》一詩,在題材上可稱為邊塞詩的鼻祖,征人思鄉(xiāng),是后代邊塞詩的重要主題,這首詩能以最真實的詞句、最自然的藝術(shù),挑動了人們的某一根心弦,準準地說中了人們心里千變?nèi)f化的情緒,歷經(jīng)數(shù)前千年而不倒,愈久彌芳。
四、課堂小結(jié):
《采薇》不像一般的戰(zhàn)爭詩那樣簡單地表現(xiàn)人物情感,而是力求表現(xiàn)出人的深層的內(nèi)心矛盾和痛苦,細微真實地寫出了人性的多樣性和復雜性。殘酷的戰(zhàn)爭畢竟與人類文明正常價值趨向相悖,自古以來,人們都對它懷有復雜矛盾的感情?!恫赊薄氛菫楸<倚l(wèi)國而出征玁狁的士兵所唱出的心聲。作者疾呼靡室靡家,玁狁之故,充分說明其所怨恨的是玁狁而非周天子,詩人對侵略者充滿了仇恨,詩篇中洋溢著戰(zhàn)勝侵略者的激越情感;但同時,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心傷悲,莫知我哀,又對久戰(zhàn)不休充滿厭倦總之,戰(zhàn)士們的情感深處,交織著重重矛盾:對敵人的痛恨與對家鄉(xiāng)的思念,保家衛(wèi)國的豪邁與歷盡艱辛的苦澀
其實,人類有一種很普遍的矛盾心理:大丈夫有仗劍遠行志在四方的雄心壯志,又有低頭思鄉(xiāng)胸懷親人的回歸意識。這里的戍邊戰(zhàn)士心中的矛盾,也或多或少地表現(xiàn)出人類共有的,也是無法回避的真實矛盾心理所以,詩中表現(xiàn)的這種情感矛盾,具有超越時空的普遍意義。
高一語文教案:《離騷》教學設(shè)計(三)
每個老師在上課前需要規(guī)劃好教案課件,是時候?qū)懡贪刚n件了。只有規(guī)劃好新的教案課件工作,才能更好的在接下來的工作輕裝上陣!你們會寫適合教案課件的范文嗎?為了讓您在使用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高一語文教案:《離騷》教學設(shè)計(三)”,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高一語文教案:《離騷》教學設(shè)計(三)
教學目標:
1、了解屈原的生平,感知其高貴的個人品質(zhì)和忠君愛國的思想。
2、了解“騷體詩”的形式特點,抓住關(guān)鍵詞語,疏通詩句,培養(yǎng)學生初步鑒賞、評價古詩文的能力。
3、了解浪漫主義詩歌傳統(tǒng)的特征。
教學重點:
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辭》的一般特點。
2、疏通語句,分析表達的思想感情。
3、欣賞詩中的比喻手法,了解《離騷》的浪漫主義特色。
教學時間: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有關(guān)資料
1、屈原生平
屈原,戰(zhàn)國末期楚國人,杰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名平,字原,丹陽(今湖北秭歸)人。他出身于楚國貴族,與懷王同祖。屈原學識淵博,對天文、地理、禮樂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亂興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辭令。據(jù)《史記 屈原列傳》記載,屈原“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入則與王圖義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yīng)付諸侯。王甚任之。”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賢相的政治,認為只有圣君賢相才能把國家治理好,有強烈的憂國憂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美政”的另一體現(xiàn)是民本思想。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瞻前而顧后兮,相觀民之計極”所謂圣君賢相,所謂美政,就是要看能否解決民生疾苦問題,能否致民于康樂之境。屈原曾任左徒,輔佐懷王,參與議論國事及對應(yīng)賓客,起草憲令及變法;對外參加合縱與秦斗爭,兩度出使齊國。
2、楚辭
楚辭是戰(zhàn)國時期興起于楚國的一種詩歌樣式。宋代黃伯思在《校定楚辭序》中概括說:“蓋屈宋諸騷,皆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故可謂之‘楚辭’。”在戰(zhàn)國中期,隨著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現(xiàn)于楚國文壇之后,楚辭于是形成為一代文學樣式。把《詩經(jīng)》三百篇特別是“雅”、“頌”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塊詩改為參差不齊,長短不拘、靈活變幻,詞藻華美,對偶工巧的騷體詩,建立一種詩歌的新體裁,標志著我國文學史的詩歌的新發(fā)展,是《詩經(jīng)》以后的一次詩體大解放。
3、《離騷》
《離騷》是《楚辭》篇名,是中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峨x騷》又常被舉作屈原全部作品的總稱。在文學史上,還常以“風”“騷”并稱,用“風”來概括《詩經(jīng)》,用“騷”來概括《楚辭》。
關(guān)于《離騷》的創(chuàng)作緣由,司馬遷在《史記?屈原列傳》中引劉安《離騷傳》說:“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庇终f:“屈原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鼻摹皯n愁幽思”和怨憤,是和楚國的政治現(xiàn)實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峨x騷》就是他根據(jù)楚國的政治現(xiàn)實和自己的不平遭遇,“發(fā)憤以抒情”而創(chuàng)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詩。由于其中曲折盡情地抒寫了詩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歷程的形象記錄,稱它為詩人的自敘傳,
《離騷》是屈原一生尋求愛國真理并為之奮斗不息的一個縮影。
二、朗讀
1、教師領(lǐng)讀,總結(jié):
(1)騷體詩的朗讀節(jié)奏:一般是三、四個節(jié)拍,隨文切分。
(2)“兮”字是語氣助詞,讀時應(yīng)拉長語氣。
2、學生自由誦讀。參照注釋,疏通文義,劃分朗讀節(jié)奏。
三、從“帝高陽”到“曰靈均”八句為第一段。詩人自述家世、出生年月日和名字由來。
1、 自述家世、出生時辰。
高陽,苗裔,胗(秦始皇后成皇帝專稱),皇考(如喪考妣),攝提,貞,孟陬
從遠古帝顓頊帝說起,顯示詩人與楚國同姓宗親的血緣關(guān)系,既表現(xiàn)了詩人對祖先的崇拜,又表現(xiàn)他貴族出身的優(yōu)越感和責任感。
2、皇考為作者命名。
覽揆,初度,正則:公正而有法則(平),靈均:善良而又平均(原)
自述出生于寅年寅月寅日,詩人以為這是包含特殊文化內(nèi)涵的吉宜時日;加上他出生時器度非凡,又獲嘉名,詩人認為這正是他高貴血統(tǒng)和得天獨厚的內(nèi)在美質(zhì)之所在。這既是他日后存君興國、變法圖強、熱愛宗國的思想感情的原動力,又是他的悲劇的根源。
四、從“紛吾既有”到“先路也”為第二段。詩人通過“扈江離”“紉秋蘭”“朝搴”“夕攬”等比喻,自述一生不斷追求美好事物、提高自身修養(yǎng)的嘉德懿行。
3、作者內(nèi)美且修能。
紛,修能,扈:披,辟芷:幽僻的白芷。芷,香草名,白芷。紉
“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
4、早搴夕攬惜時修德。
汩:水急流通狀,搴,阰,宿莽
早起登山,夕入洲澤,所采的都是芳香堅固耐久的植物,比喻自己精勤修德,所行皆忠善長久之道。
5、時不我待,擔心美人遲暮。
由其自身深感時不我待,推廣開來,言及天時運轉(zhuǎn),春秋輪轉(zhuǎn),草木零落,年歲將盡,擔心君王如不能及時舉賢用能,則將無所成就,表達積極進取、忠君憂國的生活態(tài)度。
6、棄穢改度用賢才。
提出“撫壯”“棄穢”和任用賢才的政治主張。節(jié)末用比喻的手法,表示愿做革新強國的先驅(qū)者,為楚王和國家獻身,一往無前。詩人有著美好的品德,又積極進取,而且胸懷大志,愿為國家效力,按理應(yīng)得到楚王的了解和信任,這就為下文詩人良好的主觀愿望與殘酷的客觀現(xiàn)實之間的矛盾沖突,以及詩人所遭遇的挫折作了鋪墊。
第二課時
一、從“昔三后”到“而改路”為第三段。詩人先回顧歷史上興衰成敗的教訓(前八句),而后聯(lián)系楚國的黑暗現(xiàn)實,反復申訴自己的謇謇忠心和事君不合的悲慘遭遇(后十四句)。
7、贊頌三后之純粹。
詩人贊頌先古三王的美好品行,重用各種賢才,希望楚王能向古圣先王學習。
8、堯舜和桀紂的對比。
耿介,昌被:穿衣而不系帶的樣子,比喻狂放不羈。捷徑:喻政治上的邪道。
帝王不同的政治作為,委婉的告訴楚王要向先圣王學習,遵循治國之道,任用賢才。
9、黨人和自己的對比。
黨人只圖享樂,結(jié)果禍國殃民,既表示對黨人的痛恨又替君王國家擔憂,告訴楚往要遠小人,任用真正的賢才,委婉地勸告懷王莫蹈昏君亡國的覆轍。
10、自己忠而被謗的遭遇。
踵:腳后跟,武:足跡,荃:香草名,喻楚懷王
他希望楚王仿效明王圣君,而懷王卻被小人包圍,聽信讒言,致使詩人忠而被謗,信而見疑。
“怨靈修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以善淫?!?(翻譯)怨恨君心荒唐啊,始終不能理解我的心思。那些女人也嫉妒我的嫵媚,誹謗我好放蕩淫 亂。(評析)主人公除了作為政治家和詩人的自我形象出現(xiàn)外,又?;没癁橐粋€美麗而遭逢不幸的女子。她有愛美的天性,喜歡用芳潔的東西修飾自己,還親手栽培了許多芬芳的草木。起初與丈夫(“靈修”也可理解為丈夫)締結(jié)了婚約,卻受到眾女的嫉妒讒毀,終于被拋棄。
11、患而不舍為靈修。
謇謇:忠貞的樣子,正:證,靈修:神明,有遠見的人,喻楚懷王
明知盡忠的為患,但不忍舍棄自己的政治理想,很好地表現(xiàn)了屈原堅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節(jié)操,抒發(fā)了詩人憂國憂民、獻身理想的愛國情感。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翻譯)只要是我心中所向往喜歡的,即使死去九次也不會后悔。(評析)這一句表明屈原志向不改,堅貞不屈。真可說是一條鐵骨錚錚的漢子。屈原最不能容忍的是那群無恥小人對他的惡毒誣蔑,一會說他穿著奇裝異服,一會又說他面容姣好,肯定是個善淫之輩。這群人追名逐利,篡改法令,歪曲是非,混淆黑白,競相諂媚,把朝廷弄得烏煙瘴氣。屈原下決心絕對不和他們合流,他自比不合群的鷙鳥,孤傲、矯健,“自前世而固然”,他不想改變,也無法改變,這就像方圓不能周,異道不相安一樣。在這里,屈原清楚地預感到了自己的結(jié)局,但他并不后悔自己的選擇。句中“雖九死其猶未悔”和同出自于《離騷》的“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詩句是后人引以自勉和共勉最多的句子。
“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翻譯)我生各有各的喜好,我獨愛美,并且習以為常。即使肢體分解也不會改變,難道我的心志是可以挫敗的嗎?(評析)這幾句詩所表現(xiàn)出的詩人自勉之嚴、自決之勇,令人感慨萬分。經(jīng)過激烈的思想斗爭,他不僅又回到了“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境界,而且感情更加深沉,意志更加堅定。詩人將構(gòu)成自己心靈世界悲劇性沖突的兩個方面——理想與現(xiàn)實的對立、進取與退隱的對立,初步展現(xiàn)出來了。繼之又更加堅定地作出了選擇。
12、最后又以婚約失敗為喻,表達了變法革新所遇的挫折,委婉地發(fā)出對楚王昏庸無能、反復無常的痛心。
總結(jié):課文節(jié)選部分的詩句,突出表現(xiàn)了詩人的高尚情操、純潔德行、心憂天下和嫉惡如仇的品性。這些情感具有深遠宏大、劇烈動蕩的特點。在寫法上,以抒情為主,描寫和敘事為輔,但抒情又不空洞蒼白或吶喊狂叫,而是用美麗的想像和詩化的語言表現(xiàn)出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
第三課時
一、藝術(shù)欣賞
1、《離騷》中作者常以“香草”、“美物”來比喻自己、賢士和君王,并表達政治理想,這是《離騷》的一大藝術(shù)特色,這種方法叫做“移情法”,即不直接說出自己想說的話,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這種方法在古典詩詞中廣泛運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時代,借用“移情”,可言難言之語,抒難抒之情。
請找出相關(guān)的詩句,說說詩人是怎樣運用這些比喻來表達政治理想的?
明確:用香草比喻內(nèi)在的美好品德,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
用采摘和披掛江離秋蘭比喻修身養(yǎng)性,
用乘騏驥比喻追求和實現(xiàn)美好的政治理想,用荃草比喻現(xiàn)實中的君王,
用眾芳,椒、桂、蕙、比喻群賢,用黃昏期而中道變卦比喻君王失信。
2、在詩中,除了使用比喻手法來表達自己的政治理想,還使用了什么手法?
對比手法。如:古代明君用群賢與昏庸君王狂放不羈“路幽昧以險隘”的對比,黨人貪圖個人享樂與自己為國為民不惜身遭災禍的對比。
3、濃郁的浪漫主義氣息。具體體現(xiàn)在豐富的聯(lián)想和想像上,在詩中,詩人盡情地發(fā)揮他那神奇的想像力,用奇特的愛好表達心聲,把現(xiàn)實的背景與虛設(shè)的幻境巧妙地融為一體,表現(xiàn)了屈原志潔行高,執(zhí)著追求的精神,顯示了濃厚的浪漫主義氣息。
二、語法總結(jié)
1、通假字
辟:通“僻”,幽僻 道:通“導”,向?qū)?正:通“證”,作證,為證
2、古今異義
朕:第一人稱代詞“我” / 用于特指古代皇帝的自稱
以為:“以之為”的省略 / 認為
代序:依次替代 / 把與本書相關(guān)的文章放在書前來代替序言的文章
純粹:美德,完美 / 1、不攙雜別的成分2、副詞,表示判斷、結(jié)論的不容置疑
捷徑:邪出的小路 / 近路
黨人:結(jié)黨營私的小人 / 同一個黨派的人
武:足跡 / 關(guān)于軍事的
3、詞類活用
名余曰正則兮名,名詞用作動詞,命名,取名。(字余曰靈均)
紛吾既有此內(nèi)美兮美,形容詞用作名詞,美德
4、特殊句式
恐年歲之不吾與否定句中代詞作賓主,賓語前置,應(yīng)為“不與吾”。
高一語文教案:《離騷》優(yōu)秀教學設(shè)計(一)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就要對每一課堂負責,作為教師就要在上課前做好適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讓學生們充分體會到學習的快樂,幫助教師更好的完成實現(xiàn)教學目標。您知道教案應(yīng)該要怎么下筆嗎?考慮到您的需要,小編特地編輯了“高一語文教案:《離騷》優(yōu)秀教學設(shè)計(一)”,歡迎閱讀,希望您能夠喜歡并分享!
高一語文教案:《離騷》優(yōu)秀教學設(shè)計(一)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1.學習掌握有關(guān)屈原和楚辭的文學知識,并朗讀和串講課文;
2.理解詩中所表現(xiàn)出的詩人的愛國精神和人格節(jié)操。
教學難點:
對其中文言詞語的理解和掌握。
教學過程:
一、 導語:
我們剛剛學習了《詩經(jīng)》三首,從中感受到了我國古代詩歌的一些特點,例如,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生活現(xiàn)狀;在形式上四言一句,瑯瑯上口,又廣泛運用賦、比、興的藝術(shù)手法,等等。而今,我們將要學習的我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的代表詩作《離騷》,無論在內(nèi)容上還是在形式上,與《詩經(jīng)》相比,都發(fā)生了一些變化,有的變化還是很大的。另外,屈原有兩句膾炙人口的名言:“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也恰恰是出自《離騷》之中。下面就讓我們在閱讀這首詩的過程中,去發(fā)現(xiàn)和歸納這些變化、體會詩人的那種“上下求索”的精神吧!
二、學習有關(guān)文學常識
(一)引導學生閱讀課前、課下、課后的提示、注釋、資料等文字。
設(shè)計三個問題幫助學生快速閱讀
1.詩人屈原是怎樣的一個人物?
2.《離騷》的基本內(nèi)容是什么?它與詩人的經(jīng)歷有什么關(guān)系?
3.被后世稱為“楚辭體”或“騷體”的詩歌有那些特點?
教師明確:
1.屈原是一位愛國主義詩人。作為當時楚國的左徒和三閭大夫是負有內(nèi)政、外交重任的。所謂“聯(lián)齊抗秦”的主張恰恰是為了維護國家利益。他的政治理想就是要使祖國獨立富強,以至統(tǒng)一長期分裂的中國,達到所謂唐虞三代之治。其具體主張就是舉賢授能和修明法度。上述思想便是所說的“美政”的具體含義。
2.參見教材第33頁資料的結(jié)尾那句話(從“詩中通過這樣的抒寫”到完),而“離騷”這個詞的解釋就是“遭遇憂患”。此詩的寫作時間又正是在詩人因受到讒言第一次被放逐,詩人是被迫遠離故土的,因此,其憂國憂民的思想隨處可感亦在情理之中。
3.楚辭是具有地方色彩的文學樣式,是屈原、宋玉等詩人創(chuàng)造出的一種詩歌形式。尤其應(yīng)注意到詩中所大量使用的虛詞“兮”,可視為一種重要的標志。
(二)教師補充介紹:
1.屈原一生中曾遭到兩次罷官以及隨之而來的兩次被流放。第一次是在楚懷王時期,被放逐于漢北;第二次是在頃襄王時期,被放逐于江南。原高中教材中所選的出自《九章》篇的《涉江》一詩,就是在這次流放中寫的。也正是在這次流放中,詩人自投汨羅江而亡的。
2.與《詩經(jīng)》所體現(xiàn)的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風格相比,《離騷》則是一篇具有積極浪漫主義風格的作品,被視為我國文學浪漫主義的直接源頭。而所謂浪漫主義的含義則是“它在反映現(xiàn)實上,善于抒發(fā)對理想世界的熱烈追求,常用熱情奔放的語言、瑰麗的想象和夸張的手法來塑造形象”(摘自《辭海·文學分冊》)。我們應(yīng)在鑒賞《離騷》的過程中,好好體會一下這種創(chuàng)作風格的特點。
三、導讀全詩,了解基本內(nèi)容
(一)教師先結(jié)合課文提示介紹一下《離騷》節(jié)選文字的基本內(nèi)容。從提示文字中看,前七節(jié),即從首句到“固前圣所厚”重在敘述,而后六節(jié)則重于抒情。
(二)教師范讀(或放錄音、或放多媒體)
1.學生注意給生字注音。
2.體會朗讀的技巧,如讀出分句的節(jié)拍,上分句末字“兮”讀音要稍長,壓韻的字要重讀等。
四、學生自讀全詩,重在掌握文字的讀音并搞懂其含義(可按“教材提示”分層情況,將全詩分為兩步自讀)。
可設(shè)計如下思考題,幫助學生盡快了解詩意:
1.第一層那些詩句表明作者受屈遭貶的原因以及不愿同流合污的思想。
2.第二層那些詩句表現(xiàn)作者追求“美政”、九死無悔的高尚情操和憂國憂民、獻身理想的愛國精神?
五、結(jié)合上述思考題,組織學生討論,教師簡單串講、歸納、小結(jié)。
教師歸納、小結(jié)詩句參考:
①受屈遭貶的原因:“余雖好修姱以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茝”。
②不愿同流合污的思想:“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tài)也”以及整個第六節(jié)內(nèi)容。
③追求“美政”、九死無悔的高尚情操:“余雖好修姱以鞿羈兮”;“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④憂國憂民、獻身理想的愛國精神:“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難”;(注:此乃第一層中的文字)“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
六、布置作業(yè):
1.熟讀全詩。
2.找出詩中最能體現(xiàn)浪漫主義風格的詩句來。
板書設(shè)計:
《詩經(jīng)》(春秋)——《 離騷》(戰(zhàn)國)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屈原,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
離騷:遭遇憂患
《詩經(jīng)》現(xiàn)實主義——《 離騷》浪漫主義
課文內(nèi)容:
①受屈遭貶的原因
②不愿同流合污的思想
③追求“美政”、九死無悔的高尚情操
④憂國憂民、獻身理想的愛國精神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分析詩歌的思想內(nèi)容及其藝術(shù)特點,并組織學生翻譯原詩。
教學難點:
將原詩翻譯成具有浪漫主義特點的文字。
教學過程:
一、檢查作業(yè)(由此導入新課)
1.了解學生對詩歌文字掌握的熟練程度。
2.檢查一下學生對所謂浪漫主義的理解是否正確(通過了解他們找出的詩句)。
二、教師對檢查內(nèi)容進行歸納、小結(jié)
1.分析詩歌的思想內(nèi)容及其藝術(shù)特點
①思想內(nèi)容可以用“導語”中提到那兩句名言“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加以概括:“路漫漫其修遠兮”恰恰表明詩人在政治上的坎坷經(jīng)歷;“吾將上下而求索”又恰恰證明詩人不屈不撓獻身理想的愛國主義精神。
②藝術(shù)特點我們重點分析詩中所體現(xiàn)的浪漫主義風格。首先讓我們重溫一下有關(guān)浪漫主義的含義:“它在反映現(xiàn)實上,善于抒發(fā)對理想世界的熱烈追求,常用熱情奔放的語言、瑰麗的想象和夸張的手法來塑造形象?!备鶕?jù)這一標準再來檢測我們在作業(yè)中所找出的詩句是否正確。(教師提出自己找到的詩句)如“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茝?!?蕙:即蘭蕙,草本植物,開淡綠色花,氣味很香;茝:古書上說是一種香草,即白芷。在此均是用來比喻一種高尚的品德。從中我們也可以體會到其中的那種聯(lián)想力和想象力)再如:“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亦是如此;而“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和“忽反顧以游目兮,將往觀乎四荒”則體現(xiàn)出了夸張的手法和熱情奔放的語言。這與《詩經(jīng)》中的“氓之蚩蚩,抱布貿(mào)絲”;“豈曰無衣?與子同袍”;“靜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等詩句相比,在風格上的不同點是顯而易見的。
三、組織學生逐句翻譯課文
注意“課文提示”最后一段對朗讀時的要求。
學習此詩,主要使學生了解詩人在詩中所表現(xiàn)出的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愛國主義的情懷,體會詩中運用的浪漫主義創(chuàng)作方法的特點;另外,在翻譯古詩的過程中,進一步提高學生文言文閱讀的能力。為此,將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介紹與本詩相關(guān)的內(nèi)容,并基本搞懂全詩的內(nèi)容;第二課時分析詩歌的思想內(nèi)容及其藝術(shù)特點,并組織學生翻譯原詩。
探究活動
比較閱讀
將《詩經(jīng)》與《離騷》中的(或者使用課外讀本中《涉江》一課作例更好)詩句進行對比,組織和啟發(fā)學生探究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現(xiàn)實主義與浪漫主義兩大流派的同異處,以便使學生在今后的閱讀和寫作中,能夠有意識地去體味和體驗它們各自的藝術(shù)魅力
高一語文教案:《離騷》教學設(shè)計(二)
一名合格的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習的趣味性,教師要準備好教案為之后的教學做準備。教案可以讓講的知識能夠輕松被學生吸收,幫助教師更好的完成實現(xiàn)教學目標。教案的內(nèi)容要寫些什么更好呢?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一語文教案:《離騷》教學設(shè)計(二)”,大家不妨來參考。希望您能喜歡!
高一語文教案:《離騷》教學設(shè)計(二)
三維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楚辭》、《離騷》的文學價值;掌握“修姱”、“羈”、“誶”、“怨”、“浩蕩”、“溘”、“尤”、“反”、“忳”等實詞以及“雖”、“兮”、“以”等虛詞的意義及用法。
2、過程與方法:吟誦注意節(jié)拍、重讀和情感,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背誦古詩文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理解《離騷》的思想內(nèi)容,了解屈原憂國憂民、獻身理想的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重點、難點:
1、賦與比的寫法;
2、“香草美人”的意象體系。
3、屈原的精神與理想在詩中的體現(xiàn)。
教學方法:
講授法、誦讀法。
媒體設(shè)計:
配音朗讀磁帶、投影膠片。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 導入
1、 提問:毛澤東在《沁園春?雪》中慨嘆封建帝王武功有余而文才匱乏時說“唐宗宋祖,稍遜風騷”,這里的“風騷”指的是什么?(《詩經(jīng)》中的《國風》和《楚辭》中的《離騷》)
2、 簡介: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jīng)》開創(chuàng)了現(xiàn)實主義的詩風,與之相提并論的《楚辭》則開創(chuàng)了浪漫主義的詩風。所以,“風騷”就成了文學的代名詞。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楚辭》中的名篇《離騷》。(板書課題:《離騷》)
二、解題
1、 簡介屈原:
(約前339—約前278),我國最早的大詩人。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則,字靈均。戰(zhàn)國楚人。初輔佐懷王,做過左徒、三閭大夫。主張彰明法度,舉賢授能,改革政治,東聯(lián)齊國,西抗強秦,其政治理想的內(nèi)容是“美政”。后遭讒去職,兩次被流放,因無力挽救楚國滅亡,政治理想無法實現(xiàn),投汨羅江而死。其主要作品有《離騷》、《天問》、《九歌》、《九章》等。其作品
2、 簡介“楚辭”:
①詩體名。屈原吸收楚地民間語言和民歌形式而創(chuàng)作的一種詩歌樣式,又稱“騷”體。
②總集名。西漢劉向所輯,收屈原、宋玉及漢代淮南小山、東方朔、王褒、劉向等人的詩歌作品,主要是屈原的作品。
③特色:“楚辭”以優(yōu)美的語言、豐富的想象,溶化神話傳說,塑造鮮明形象;以楚地的詩歌形式、方言聲韻,描寫楚地的風土人情,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富有積極浪漫主義精神。對后世影響很大。
3、 解題:
《離騷》代表了“楚辭”的最高成就。它不僅是屈原的代表作,同時也是我國古典文學中最偉大的長篇抒情詩。
“離”,通“罹”,“遭遇”義;“騷”,“憂愁”義。“離騷”,即“遭遇憂愁”的意思。司馬遷解釋“離騷”為“離憂”;班固解釋為“遭遇憂患”;王逸解釋為“離別的愁思”;也有人解釋為“牢騷”?,F(xiàn)多采用班固的解釋。
《離騷》前半部分,作者反復傾訴其對于楚國命運的關(guān)懷,表達了他要求革新政治、與權(quán)貴集團斗爭的強烈意志;后半部分又通過神游天上、追求理想的實現(xiàn)和失敗后欲以身殉的敘述,反映出他熱愛楚國的思想感情。作品運用“香草美人”的比喻、大量的神話傳說和豐富的想象,形成絢爛的文采和宏偉的結(jié)構(gòu),表現(xiàn)出積極浪漫主義的精神,對后世文學有深遠的影響。全詩372句,93節(jié),2464字,課文是節(jié)選。
三、 新授
1、 放配樂朗讀磁帶,掃除文字障礙。
2、 學生自讀課文。
要求:對照注釋,弄清課文內(nèi)容。
3、 學生質(zhì)疑。
要求:對自己不能理解、小組討論也不能理解的疑難字、詞、句進行提問。老師作出回答。
重點講解下列實詞的意義:
修姱:修潔而美好。
羈: 喻指束縛、約束。
誶: 諫諍。
怨: 恨。(“恨”在文言中多為“遺憾”義)
浩蕩:多義詞,這里為“荒唐”義。
民心:人心。(前文“民生”可解釋為“人生”)
溘: 突然。(“溘然長逝”中的“溘”即為此義。)
忍尤:忍受強加的罪過;尤:這里作“罪過”講。(“以儆效尤”中“尤”即此義;“怨天尤人”中的“尤”為“歸咎”義;“無恥之尤”中的“尤”為“特異”、“突出”義。)
反:文言文中多作“返”講。
忳:憂悶。
岌岌:高聳的樣子。(“岌岌可?!敝械摹搬пА毙稳菔治kU。)
陸離:修長的樣子。(“光怪陸離”中“陸離”形容色彩繁雜。)
4、 學生說出課文意思。
要求:指名3—5人回答;糾正。
5、課堂練習:(幻燈打出)
區(qū)別下列各組加點字的意義和用法:
(1)之 哀民生之多艱
高余冠之岌岌兮
(2)以 長太息以掩涕兮
既替余以蕙纕兮
競周容以為度
(3)雖 余雖好修姱以靰羈兮
雖九死其猶未悔
四、作業(yè)
感情朗讀、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一、 指導朗讀
1、注意節(jié)拍 如:長太息/以掩涕兮 余/獨/好修/以為常
雖/體解/吾/猶未變兮 豈/余心之/可懲
講解:一般每句二至四個節(jié)拍,隨文切分。
2、注意延長 如:悔相道之不察兮—— 忽反顧以游目兮——
講解:“兮”字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中的語氣詞“啊”,因此讀音要延長一些。
3、注意重音
4、注意感情
講解:在理解詩句含義的基礎(chǔ)上注意讀出感情。詩人在感嘆時要讀得深沉而有力,詩人在充滿理想時要讀得激越而昂揚;讀出詩人在遭受屈辱之后的悔恨和憤懣;還要讀出詩人在“眾女”種種丑態(tài)面前所表現(xiàn)出的高昂氣節(jié),在崇高理想面前所表現(xiàn)出的一往情深。
二、 當堂背誦
三、 研討課文
1、理解思想內(nèi)容
分析、討論、概括:
§(1-7): 述懷, 揭示“朝誶而夕替”之因,表達“雖九死其猶未悔”的意志。
§(8-13):反省,表現(xiàn)為追求美政、美德“雖體解吾猶未變”的高尚節(jié)操,抒發(fā)憂國憂民、獻身理想的愛國情懷。
2、 賞析重點詩句
討論:在述懷和反省中,有哪些詩句能表現(xiàn)出詩人高尚品德和愛國情懷?
明確:(幻燈打出)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剛正不阿,一身正氣)
寧客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tài)也?。矏喝绯穑煌骱衔郏?/p>
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 (潔身自好,自我完善)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堅持真理,獻身理想)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憂國憂民,熱愛祖國)
四、分析特色
1、深刻的現(xiàn)實內(nèi)容與高度的浪漫主義藝術(shù)形式的完美結(jié)合。
《離騷》作為一首宏偉瑰麗、令人回腸蕩氣的政治抒情詩,以大膽的想象、夸張和象征等手法,生動而曲折地反映了楚國的現(xiàn)實斗爭,表現(xiàn)作者了對現(xiàn)實社會的深廣憂憤和精神上的追求。
2、 語言特色。
以六字句為基本句式,加上虛字“兮”,參差變化,舒展自如;雙句押韻,節(jié)奏鏗鏘而活潑變化,抒情淋漓酣暢,聲情并茂;間以楚地方言,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
3、 賦的運用。
本篇的賦既用于敘事,也用于抒情,使人感到真實而又易于接受。例如用于敘事的:“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 用于抒情的:“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p>
4、 比興手法。
屈原比興手法的運用,較《詩經(jīng)》亦發(fā)展了一大步。(重點分析“比”)
(幻燈打出)
(1)王逸《楚辭章句》評《離騷》:
依詩取興,引類譬喻,故善鳥香草以配忠貞,惡禽臭物以比讒佞,靈修美人以媲于君……
(2)司馬遷《屈原賈生列傳》評《離騷》:
其行潔,故其稱物芳;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
思考:王逸、司馬遷是如何評價屈原在《離騷》這首詩中所運用的比興手法的?
討論,明確:
王逸把《離騷》的意象體系分為三類:社會性的意象群,自然界的意象群,神話界的意象群。課文中的意象體系多為第一、二類,即主要以“香草美人”為喻(蕙,茝,芰荷,芙蓉,蛾眉等),表達自己高潔的胸懷、美好的心靈。正如司馬遷所說的那樣:“其行潔,故其稱物芳?!鼻柚跋悴菝廊恕蓖形镉髦镜氖址?,為后代詩人作家所普遍借鑒,成為我國詩歌的抒情傳統(tǒng)。借景抒情、托物以諷、悲秋傷春成為唐詩宋詞的主調(diào),正說明了這種藝術(shù)創(chuàng)造的深遠影響和巨大生命力。
此外,屈原善于運用打比方來說理,如:“鷙鳥之不群兮”說明自己不同于世俗小人;“何方圓之能周兮”比喻君子與小人不同流合污;“偭規(guī)矩而改錯”比喻“黨人”破壞法制,等。
五、布置作業(yè)
1、 下列這副對聯(lián)說的是哪一位作家?
何處招魂,香草還生三戶地
當年呵壁,湘流應(yīng)識九歌心
2、 你最喜歡《離騷》中哪兩句詩,哪句或哪幾句詩引起了你的共鳴,屈原的愛國思想感情對你有什么啟發(fā)?請寫一篇400字左右的短文,只要能抓住一點即可。
3、 課外閱讀《語文讀本》第8課《屈原詩兩首》(《涉江》、《國殤》)。
教學后記:
本課的難度較大,學生學習起來比較困難,教師講起來也感到困難重重,今后,我們該考略降譯文印發(fā)給學生,讓學生先預習,先弄清楚文章的文意,然后再去教,是否更合適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