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湘教版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07-27七年級下冊地理《埃及》教案設計湘教版。
七年級下冊地理《埃及》教案設計湘教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了解埃及的地理位置、領土組成等地理特征,說明埃及在交通方面的重要性。
2、運用地圖和資料,聯(lián)系埃及自然環(huán)境的特點,說明埃及是如何因地制宜發(fā)展經濟的。
3、運用課本文字和圖片資料,說明埃及在種族、民族、宗教、語言等方面的基本情況。
4、了解尼羅河和蘇伊士運河對埃及經濟文化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目標
聯(lián)系埃及的自然地理特征,簡述尼羅河對古代埃及文明和現(xiàn)代經濟的影響。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1、了解埃及歷史遺跡和文化對世界文明作出的貢獻
2、培養(yǎng)學生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的意識。
教學重點
1、埃及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尼羅河及蘇伊士運河對埃及經濟的意義
教學難點
1、尼羅河對埃及古代文明和現(xiàn)代經濟(尤其是農業(yè))的影響
2、埃及如何因地制宜發(fā)展經濟
教學方法小組合作、探究學習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語:通過埃及古老文明和現(xiàn)代文明的圖片播放,讓同學們感受埃及,并用關鍵詞談談對埃及的印象,以此導入新課。
二:探秘自然,走近埃及
學習形式:小組合作
讀課本76頁圖8-13,從圖中你能獲取哪些有關埃及自然地理特征信息?請小組長把你們組找到的相關信息用序號標出寫在白板上,寫對一點且內容不重復得一分。4分鐘后,小組交換白板,看哪組得分最高,得分最高組的組員上臺展示。小組展示完畢后,由老師進行歸納總結,并給每個小組加分。
三:探尋人文,走進埃及
學習形式:情景教學,角色扮演
先出示阿拉伯語、阿拉伯人及開羅附近建筑物等圖片,讓同學們說說埃及的基本人文情況。接下來,為了突出本節(jié)課的重點,進行了如下的情景設置:假設同學們要前往埃及參觀考察,為期四天,主要考察埃及的工農業(yè)發(fā)展情況及游覽埃及部分名勝古跡。四天行程安排如下:
第一天:乘船游覽亞歷山大港—開羅—盧克索—阿斯旺水壩
第二天:游覽尼羅河流域,考察周邊的農業(yè)發(fā)展。
第三天:參觀國際航道—蘇伊士運河
第四天:考察埃及的礦產資源及工業(yè)、經濟發(fā)展
這四天的行程,讓幾位同學扮演的導游帶領同學們參觀考察埃及的工農業(yè)發(fā)展情況及游覽埃及的名勝古跡,以了解埃及的古老文明和現(xiàn)代文明,進一步走進埃及。
四:探疑解惑,揭秘埃及
學習形式:小組合作探究
在前面了解了埃及基本的自然和人文特點的基礎上,為了解決本節(jié)課的難點,提高同學們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我設計了兩題探究題,讓同學們進行小組合作探究。
1、讀圖探究:尼羅河對埃及的古代文明和現(xiàn)代經濟有什么影響?
2、埃及是如何充分利用本國的各種資源,因地制宜發(fā)展本國經濟的?
五:課堂反饋
學習形式:小組競賽限時搶答
通過小組競賽搶答加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檢測課堂學習的有效性。
六:課堂小結:
學習形式:組內交流、組員評價、老師整體評價
每位小組長組織組員在組內交流,并把組員的發(fā)言,在白板上歸納,以梳理這節(jié)課的知識脈絡,同時對組員進行評價。
七:布置作業(yè):配套的知識能力訓練
必做作業(yè):選擇題
選做作業(yè):選做題
相關推薦
七年級地理下冊《埃及》學案湘教版
七年級地理下冊《埃及》學案湘教版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與技能:1、了解埃及的地理位置、領土組成(非洲東北部主體和亞洲的西奈半島)和首都開羅。
2、運用地圖和資料,聯(lián)系埃及沙漠廣布、氣候干旱的特點,說明該國是如何因地制宜發(fā)展棉花種植的;聯(lián)系埃及作為文明古國,說明該國是如何開展旅游業(yè)的。
資*源%庫3、根據(jù)資料和地圖,說明埃及(或蘇伊士運河)在交通方面的重要性。
4、收集并整理資料,說明埃及在種族、民族、宗教、語言等方面的基本情況。
5、收集并整理資料,說明文明古國埃及的歷史遺跡和對世界文化作出的貢獻。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習埃及的古文化,了解中國也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2、通過學習埃及的金字塔,了解它的奇特現(xiàn)象,為揭開金字塔之迷樹立遠大理想,并為之不斷學習、努力探索。
教學重點
1.尼羅河對埃及古代文明和現(xiàn)代經濟(尤其是農業(yè))的影響
2.蘇伊士運河的航運價值
3.埃及傳統(tǒng)的出口商品(長絨棉)和現(xiàn)代重要經濟支柱
教學難點
1.尼羅河對埃及的作用及阿斯旺水壩的有利和不利的影響
2.蘇伊士運河對埃及經濟的意義
教學用具:平板電腦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故事導入:
講授新課:
展示課件:埃及的地理位置
(提問思考):
(1)埃及位于非洲的哪個方位?
(2)蘇伊士運河是那兩個大洲的分界線?
(3)埃及在亞洲境內的領土叫什么?
(4)埃及的緯度位置及海陸位置如何?
(簡要總結)埃及位于非洲東北部,是個地跨非亞兩大洲的國家,北回歸線橫穿其南部。埃及是北非人口最多、歷史最悠久、經濟和文化最發(fā)達、交通位置最重要、國際影響最大的國家。
歸納埃及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資*源%庫
閱讀教材,了解埃及的國家概況。首都開羅。
(課件展示)埃及的地形
(復習提問)從圖中我們能夠發(fā)現(xiàn),埃及全境90%以上是沙漠,沙漠的名稱是什么?
(學生簡要了解)
認識埃及的氣候。
(提問)
(1)尼羅河發(fā)源于什么地方?注入什么海洋?流向是哪里?
(2)尼羅河上、下游的地形有什么不同?為什么尼羅河進入埃及后,沒有任何支流匯入?
(學生回答)
(講述)尼羅河在廣闊的沙漠地帶浩浩蕩蕩穿行1500千米,形成了一條1-25千米的綠色走廊,古代和現(xiàn)代埃及的文明進步與生產發(fā)展都與尼羅河有關。
(引導學生討論)尼羅河對埃及的作用
認識埃及是古代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豐富的旅游資源。
(承轉提問)一個國家經濟發(fā)展單靠一兩個部門是遠遠不夠的,那么埃及都有哪些發(fā)展經濟的有利條件呢?學生互動。
小結:埃及是北非經濟發(fā)展最快的國家,在石油、運河、僑匯、旅游等方面的收入都已超過了傳統(tǒng)出口商品棉花,而成為埃及的四大經濟支柱。埃及根據(jù)本國國情,大力發(fā)展民族工業(yè)的經驗,很值得我們借鑒。
埃及
一、地跨兩洲的國家
1、位置
2、蘇伊士
3、領土、人口、宗教
4、首都
2020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埃及》復習學案
2020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埃及》復習學案
第二節(jié)埃及
課時:1課時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與技能]
1、了解埃及的地理位置、領土組成(非洲東北部主體和亞洲的西奈半島)和首都開羅。
2、運用地圖和資料,聯(lián)系埃及沙漠廣布、氣候干旱的特點,說明該國是如何因地制宜發(fā)展棉花種植的;聯(lián)系埃及作為文明古國,說明該國是如何開展旅游業(yè)的。
3、根據(jù)資料和地圖,說明埃及(或蘇伊士運河)在交通方面的重要性。
4、收集并整理資料,說明埃及在種族、民族、宗教、語言等方面的基本情況。
5、收集并整理資料,說明文明古國埃及的歷史遺跡和對世界文化作出的貢獻。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習埃及的古文化,了解中國也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2、通過學習埃及的金字塔,了解它的奇特現(xiàn)象,為揭開金字塔之迷樹立遠大理想,并為之不斷學習、努力探索。
教學重點
1.尼羅河對埃及古代文明和現(xiàn)代經濟(尤其是農業(yè))的影響
2.蘇伊士運河的航運價值
3.埃及傳統(tǒng)的出口商品(長絨棉)和現(xiàn)代重要經濟支柱
教學難點
1.尼羅河對埃及的作用及阿斯旺水壩的有利和不利的影響
2.蘇伊士運河對埃及經濟的意義
教學過程及方法
1、學生讀圖P72圖3-14“埃及地形”,觀察埃及領土范圍、主要地形以及氣候特點。
2、學生在黑板上的地圖中指出蘇伊士運河的位置。
3、學生小組討論,然后請學生介紹他所了解的埃及的古文化。
4、從P75圖3-21能總結埃及的工農業(yè)分布特點。
教學用具:埃及教學課件、掛圖、板圖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在古代許多帝王為了在死后能夠保存完整的尸體從而獲得永生,不惜勞動人民的血汗,甚至從登基的第一天起,便大肆營造自己的地下宮殿,實際上就是他們的陵墓,同時還要放置很多奇珍異寶,我國舉世聞名的兵馬俑實際上就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品。在各式各樣的陵墓中,有一種建得很特別(課件展示金字塔景觀圖),它們的塔基呈四方形,越往上越狹窄,直到塔頂,從四面看,外形都很像我們漢字中的“金”字,所以在我國一般稱其為金字塔,它是埃及的象征,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金字塔之國——埃及。
(講授研討新課)
(展示課件)埃及的地理位置
(提問思考):
(1)埃及位于非洲的哪個方位?(2)蘇伊士運河是那兩個大洲的分界線?(3)埃及在亞洲境內的領土叫什么?(4)埃及的緯度位置及海陸位置如何?
(簡要總結)埃及位于非洲東北部,是個地跨非亞兩大洲的國家,北回歸線橫穿其南部。埃及是北非人口最多、歷史最悠久、經濟和文化最發(fā)達、交通位置最重要、國際影響最大的國家。
(課件展示)蘇伊士運河
(提問):(1)蘇伊士運河位于哪里?它溝通了哪兩個海?(2)為什么在這里開鑿運河?
(3)在運河未開鑿前,從大西洋到印度洋走哪條航線?(4)這兩條航線相比較,走蘇伊士運河可縮短多少航程?
(簡要總結)為了提高運河的通航能力,埃及人民對運河進行了加深拓寬的改造,并于1956年將運河所有權收歸國有,從而成為目前埃及重要的經濟支柱。
(課件展示)埃及的地形
(復習提問)從圖中我們能夠發(fā)現(xiàn),埃及全境90%以上是沙漠,沙漠的名稱是什么?
(學生簡要了解)
(提問)
(1)尼羅河發(fā)源于什么地方?注入什么海洋?流向是哪里?
(2)尼羅河上、下游的地形有什么不同?為什么尼羅河進入埃及后,沒有任何支流匯入?
(學生回答)
(講述)尼羅河在廣闊的沙漠地帶浩浩蕩蕩穿行1500千米,形成了一條1-25千米的綠色走廊,古代和現(xiàn)代埃及的文明進步與生產發(fā)展都與尼羅河有關。
(課件演示)尼羅河的泛濫
(講解)尼羅河每年都會定期泛濫,在古代人們對此無能為力,但是人們利用尼羅河泛濫的規(guī)律,巧妙的發(fā)展了農業(yè),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埃及文明
(引導學生討論)尼羅河對埃及的作用
(承轉提問)一個國家經濟發(fā)展單靠一兩個部門是遠遠不夠的,那么埃及都有哪些發(fā)展經濟的有利條件呢?
[總結]埃及是北非經濟發(fā)展最快的國家,在石油、運河、僑匯、旅游等方面的收入都已超過了傳統(tǒng)出口商品棉花,而成為埃及的四大經濟支柱。埃及根據(jù)本國國情,大力發(fā)展民族工業(yè)的經驗,很值得我們借鑒。
埃及
一、地跨兩洲的國家
1、位置
2、蘇伊士
3、領土、人口、宗教
4、首都
二、沙漠廣布
1.沙漠之國
2.尼羅河概況,源地、流向、注入的海洋、長度
3.尼羅河對埃及的作用
三、文明古國
四、發(fā)展中的工農業(yè)
(1)過去:長絨棉
(2)現(xiàn)今:石油、運河、僑匯、旅游業(yè)
教案點評:
教案設計注重培養(yǎng)學生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及主動探索式的學習方法,較好貫徹了教學目標的實施,教學設計結構嚴謹。注重景觀圖片的運用,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在每一個讀圖環(huán)節(jié)中,都設計了大量而嚴謹?shù)膯栴},由淺入深,形成鏈鎖讓學生思考、討論,有力的鍛煉了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七年級下冊地理《埃及》教案整理
每個老師不可缺少的課件是教案課件,大家在仔細設想教案課件了。教案課件工作計劃寫好了之后,這樣我們接下來的工作才會更加好!你們會寫一段適合教案課件的范文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編輯的《七年級下冊地理《埃及》教案整理》,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七年級下冊地理《埃及》教案整理
第二節(jié)埃及
教學目標:
(一)了解埃及的地理位置、領土組成(非洲東北部主體和亞洲的西奈半島)和首都開羅。
(二)運用地圖和資料,聯(lián)系埃及沙漠廣布、氣候干旱的特點,說明該國是如何因地制宜發(fā)展棉花種植的;聯(lián)系埃及作為文明古國,說明該國是如何開展旅游業(yè)的。
(三)根據(jù)資料和地圖,說明埃及(或蘇伊士運河)在交通方面的重要性。
(四)收集并整理資料,說明埃及在種族、民族、宗教、語言等方面的基本情況。
五)收集并整理資料,說明文明古國埃及的歷史遺跡和對世界文化作出的貢獻。
教學提綱(板書)
一、地跨兩洲
1.亞洲與非洲、大西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交通要道
2.民族、宗教、語言、首都開羅
二、沙漠廣布
沙漠之國——熱帶沙漠氣候為主
三、文明古國
1.歷史遺跡:金字塔、獅身人面像
2古代文化:象形文字、天文歷法
四、發(fā)展中的工農業(yè)。
1.工業(yè)成為經濟中的主要部門
2.農業(yè)集中于尼羅河谷地和三角洲
3.長絨棉產量和出口量居世界首位
教學建議
新課導人:
方案①:古代有一個國家,國王認為死后保存完整的尸體,靈魂就可以做陰間的統(tǒng)治者。于是他們不惜勞民傷財,為自己死后保存尸體建造陵墓。這些方錐形的巨大的陵墓,最高的竟達146.6米?,F(xiàn)在,我們把這些陵墓所在的國度稱為“金字塔之國”,那么,“金字塔之國”在哪里呢?
方案②:在圖3-14上找到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溝通地中海和紅海的蘇伊士運河,由蘇伊士運河地理位置的重要性過渡到其屬國埃及位置的重要性,引出埃及“地跨兩洲”的位置特點。
講述“地跨兩洲”部分,可按以下步驟進行:
1.由波斯灣石油用油輪外運至西歐的便捷航道引出蘇伊士運河及運河所屬的國家埃及。
2.埃及的領土組成是蘇伊士運河以西的絕大部分和以東的西奈半島。
3.因為蘇伊士運河是亞洲和非洲分界線,所以埃及“地跨兩洲”。再講述埃及位置的重要性。
4.然后稍加介紹:埃及領土面積、人口、民族、宗教、語言和首都開羅。
上述過程若以多媒體動畫指示,將知識落實到地圖上,則更能加深學生印象。
講述“沙漠廣布”部分,可按以下方案進行:
方案①:讓學生看圖3-14,對沙漠廣布有一個形象的認識,再根據(jù)七年級上冊第四章“世界的氣候”的知識,得出埃及為沙漠之國的結論。地中海氣候和熱帶沙漠氣候的兩幅氣候資料圖可制作投影片,也可參考下列數(shù)據(jù):
方案②:(用多媒體或投影儀演示)第一步:出示圖3-14,標出30°N和23.5°N兩條緯線,再疊加埃及所處的氣壓帶和風帶位置圖;第二步:標明副熱帶高氣壓控制區(qū)和西風帶控制區(qū);第三步:出示空氣由高空向地面下沉的副熱帶高氣壓形成示意圖,并解釋原因:由于空氣下沉增溫,水汽蒸發(fā),不易成云降雨,因此埃及形成面積廣大的熱帶沙漠氣候區(qū),從而成為沙漠之國;第四步:簡略演示副熱帶高氣壓與西風帶交替控制下地中海氣候的成因。
以上兩種方案,方案①較淺顯易懂,先有結論后知原因,對原因的探討也僅限于對氣候資料的分析,培養(yǎng)學生演繹思維的能力。方案②則由影響氣候的兩大因素:緯度因素和氣壓帶、風帶位置入
新課導人:
朗讀“尼羅河”資料,補充其長度為6670千米,為世界第一長河(第二章已講過)。強調尼羅河流域集中了埃及96%的人口。或者由古代中國的黃河、古代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古代巴比倫的幼發(fā)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等材料引出古代埃及的尼羅河。本小節(jié)資料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上承氣候特點,下啟文明與經濟。在教學中需要注意這一點。
講述“文明古國”時,可參考以下步驟:
1.回憶四大文明古國名稱(古中國、古印度、古巴比倫、古埃及),提出古代中國的四大發(fā)明(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火藥)。設問:中國憑四大發(fā)明和悠久的歷史成為文明古國,埃及是憑什么躋身文明古國之列的呢?
2.先講埃及的歷史遺跡。①讀圖3-19和圖3-20,注意兩幅景觀圖的引導,強調“最大”、“最高”的金字塔,“藝術世界奇觀”及具體數(shù)據(jù),給學生巨大、雄偉、壯觀、莊嚴以形象的認識;②過渡:不僅如此,埃及還有為數(shù)眾多的其他文物古跡。自然過渡到對其他歷史遺跡的學習;③讀圖3-18,組織學生討論,得出文物古跡沿尼羅河分布的特點;④按照文物古跡分布特點,要學生回答乘什么交通工具最為適宜?為什么?在指導學生時,一方面可使學生了解埃及特殊地理環(huán)境下的風光,增加學習興趣,另一方面也使學生懂得應如何因地制宜利用當?shù)靥赜械穆糜钨Y源吸引旅游者,發(fā)展經濟。
3.再講埃及的燦爛文化。補充簡單材料:①發(fā)明和使用象形文字;②制定太陽歷,一年定為365天;③具有高超的防腐技術,“木乃伊”保存至今;④創(chuàng)立幾何學。
4.小結:正是埃及眾多的歷史遺跡和燦爛的古代文化,使埃及成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也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大量的尋幽訪古的游客。
過渡:埃及古代文明離不開尼羅河水的滋潤,把尼羅河稱為埃及人民的母親河實不為過。尼羅河不僅養(yǎng)育了古代埃及人,它也是現(xiàn)代埃及經濟發(fā)展的澆灌者。
講述“發(fā)展中的工農業(yè)”時,注意以下要點:
1.回憶埃及的氣候特點和地形特點,讓學生明白尼羅河谷地和三角洲的自然條件很適宜棉花喜光耗水的特點。因此,在有尼羅河水灌溉的地方就有棉花的種植。這樣,就得出埃及棉花種植區(qū)的分布特點。讀圖3-21,加深棉花沿尼羅河分布的印象。最后點明埃及長絨棉產量和出口量兩個世界之最。
2.讀圖3-21,從中找出埃及礦產資源的分布,特別是石油資源的分布特點,點明工業(yè)逐步成為埃及國民經濟的主要部門。
3.小結:尼羅河是埃及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是現(xiàn)代經濟的財富之源。尼羅河谷地和三角洲成為撒哈拉大沙漠之中一條生機盎然的綠色走廊。
本節(jié)重點圖指導:
課后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