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中國地形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07-27世界地形。
第二章:第三節(jié)世界的地形教學設(shè)計
第一課時教學設(shè)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理解地形、海拔、相對高度等基本概念
2、了解五種基本地形的形態(tài)特征。
3、了解海底地形特征。
能力目標:能判別五種基本的地形類型
情感目標:關(guān)注當?shù)氐匦晤愋秃头植继攸c以及對生產(chǎn)、生活的影響,產(chǎn)生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1.理解地形、海拔、相對高度等基本概念
2.了解五種陸地基本地形,能夠區(qū)分它們的形態(tài)特征。
教學難點:1、地形、海拔、相對高度等基本概念
2、五種陸地基本地形的形態(tài)特征。
學情分析:學生可以運用數(shù)學上接觸過的知識理解海拔高度和相對高度。對五種陸地基本地形的實際形態(tài)也較熟悉,但是五種陸地基本地形的具體特征,統(tǒng)計數(shù)字需要強調(diào),尤其是山地與丘陵、平原與高原之間的差別,可以利用剖面示意圖輔助。
教學方法:直觀教學法、創(chuàng)設(shè)情境法
教學過程
教學內(nèi)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組織教學:
復習提問:
引入新課:
我們在地球上主要生活在陸地上,而我們生活的陸地,比如我們周圍,有上坡有下坡,整個陸地表面并不像海平面那么平,有很多高低起伏。
講授新課:
一.地形就是地表各種高低起伏形態(tài)的總稱。
創(chuàng)設(shè)情境:地表的高與低需要用什么來衡量?
引出高度,并比較測量高度的不同方法。先用人的身高來舉例,形象的類比高度的測量方法。
二.海拔:地球表面某一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也叫絕對高度。
相對高度:地表某一地點高出另一地點的垂直距離。即兩個地點之間的海拔差。
過渡:正是由于陸地表面各個地方的海拔高度,相對高度都不相同,所以就有了各種不同的地形類型
總結(jié)作業(yè)情況
利用身邊常識引入,幫助學生理解
利用教具吸引學生注意力
提出疑問,啟發(fā)學生
繪制簡單示意圖,表明海拔和相對高度的意義及不同
列舉熟悉的地形——五種陸地常見地形
通過讀圖分析鞏固
積極思考
嘗試用以有的知識自主解決問題
閱讀課文,初步理解海拔、相對高度的定義。
通過舉例、板圖理解海拔、相對高度的含義,區(qū)分它們的差別,熟練鞏固
利用身邊知識舉例
三.五種陸地基本地形
繪制地形剖面示意圖讓學生判斷
海拔高度(米)
1.平原:〈200
2.高原:〉500
3.山地:〉500坡度較陡
4.丘陵:〈500相對高度〈200
5.盆地:中間低、四周高
最高高原——青藏高原“世界屋脊”
面積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
面積最大的平原——亞馬孫平原
最大的盆地——剛果盆地
最深的海溝——馬里亞那海溝
了解海底地形
課堂小結(jié):利用板書總結(jié)知識點,強調(diào)讀書、學習的方法。
課后作業(yè);布置閱讀“世界地形圖”從中找出世界著名的高原、平原、盆地、山脈,熟讀名稱,記清位置。利用簡單的地形剖面示意圖,啟發(fā)學生辨別五種陸地基本地形
總結(jié)五種陸地基本地形特點
通過書上活動,指導學生從課文中找出世界之最,并強調(diào)“世界之最”的重要性
可與陸地地形進行對比分析
海底地形是學生比較喜歡的一部分內(nèi)容,可適當將一些海底的內(nèi)容,引起學生的興趣和增加課堂的趣味性。
通過讀圖思考判斷,提高興趣
積極思考
比較平原與高原;山地與丘陵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偨Y(jié)盆地的特點。
定性定量描述五種陸地地形的特點
注意:
本課可讓學生找世界之最,學生可以通過課外閱讀擴大知識面,了解更多的地理知識。理解相對高度、絕對高度、海拔是本課的一個重點。
板書設(shè)計:
陸地地形
海拔、相對高度
五種基本地形類型
海底地形
第二課時教學設(shè)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理解等高線、等深線等基本概念;
2、對比地形鳥瞰圖、平面地圖、等高線分層設(shè)色地形圖,了解等高線分層設(shè)色地形圖是怎樣制作出來的,它在使用時有哪些優(yōu)點以及如何使用及如何閱讀地形圖;
能力目標:1、能在分層設(shè)色地形圖上識別典型的平原、高原、山地、盆地等地形類型。
2、初步學會在地形圖上辨別方向、量算距離、估算不同地點的海拔以及地勢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緩。
3、了解世界陸地兩大著名高山帶的分布規(guī)律,能對照地圖說出最著名的山脈、高原、平原和盆地的名稱以及它們所在的大洲。
情感目標: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學習態(tài)度
教學重點:1、理解等高線、等深線的基本概念。
2、對比地形鳥瞰圖、平面地圖、等高線地形圖、等高線分層設(shè)色地形圖,了解等高線分層
設(shè)色地形圖是怎樣制作出來的。
教學難點:對比地形鳥瞰圖、平面地圖、等高線地形圖、等高線分層設(shè)色地形圖,了解等高線分層設(shè)色地形圖是怎樣制作出來的。
學情分析: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地形剖面示意圖、各種教具使學生保持了較高的興趣,有利于這節(jié)課的學習。地形圖是重點,也是以后學習氣溫圖、降水量圖的基礎(chǔ),必須扎實。山地的各個部分較抽象,需要下工夫理解記憶。
教學方法:直觀教學法、創(chuàng)設(shè)情境法
教學過程
教學內(nèi)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組織教學:
復習提問:
1.海拔2、相對高度、3、五種陸地基本地形4、世界之最
引入新課:
要了解地形,就要有工具,立體的地球儀不常見,沙盤模型更少見,而且都不便于攜帶。
所以人們就研究出一種把地形表現(xiàn)在平面當中的方法——地形圖
講授新課:
一.地形圖
1.等高線;在陸地上把海拔高度相等的各點連接起來就叫等高線
2.等高線分層設(shè)色地形圖:在不同的等高線之間涂上不同的顏色,繪制成等高線分層設(shè)色地形圖。(高低起伏,一目了然)
二.海底地形
1.等深線
2.大陸架
3.大陸坡
4.海溝
5.大洋中脊
過渡:在“世界地形圖”當中就是利用分層設(shè)色表現(xiàn)了世界陸地、海洋的高度和深度總結(jié)作業(yè)情況
創(chuàng)設(shè)情境
提出假設(shè)
啟發(fā)學生思考
指導學生讀圖,分析地形圖中的基本要素。
比較等高線地形圖、等高線分層設(shè)色地形圖
指導讀圖,簡單介紹
等深線的定義通過類比達到知識的遷移
通過讀圖復習鞏固
積極思考
依次比較地形鳥瞰圖、平面地圖、等高線地形圖、等高線分層設(shè)色地形圖,找到地形圖與普通地圖的差別
理解等高線的定義及繪制方法。
了解等高線分層設(shè)色地形圖是怎樣制作出來的
通過閱讀課文、分析海底地形示意圖初步了解
教學過程
教學內(nèi)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三.世界兩大山脈帶
1.環(huán)太平洋沿岸山脈帶
(1)東岸:北美洲—落基山脈
南美洲—安第斯山脈(最長山脈)
合稱:科第勒拉山系(最長山系)
(2)西岸:日本群島、臺灣島、菲律賓群島
2.橫貫亞歐大陸南部和非洲西北部山脈帶
(1)喜馬拉雅山脈(亞洲)(最高山脈)
珠穆朗瑪峰(最高山峰)
(2)阿爾卑斯山脈(歐洲)
(3)阿特拉斯山脈(非洲)
課堂小結(jié):利用板書總結(jié)所學內(nèi)容
課后作業(yè):布置反復看圖
指導讀圖,分析山脈的位置。
通過讀圖復習世界之最
分別從圖中找到這些山脈島嶼的名稱,加強記憶。
板書設(shè)計:
1、學看地形圖
2、地形鳥瞰圖、平面地圖、等高線地形圖
等高線分層設(shè)色地形圖:
制作原理、著色規(guī)律、優(yōu)點、缺點
第三課時教學設(shè)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掌握閱讀地形圖的方法,并通過方法的介紹學訓練讀圖能力。
2.了解五種陸地基本地形在地形圖中的特征,了解山地地形中的各個部位,知道在等高線地形圖中分別是如何表示的。
能力目標:初步學會從地形圖上辨別方向、量算距離、估算不同地點的海拔以及地勢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緩。
情感目標: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學習態(tài)度
教學重點:1.掌握閱讀地形圖的方法,并通過方法的介紹學訓練讀圖能力。
2.了解山地地形中的各個部位,知道在等高線地形圖中分別是如何表示的。
教學難點:1.掌握閱讀地形圖的方法,并通過方法的介紹學訓練讀圖能力。
2.了解五種陸地基本地形在地形圖中的特征,了解山地地形中的各個部位,知道在等高線地形圖中分別是如何表示的。
3.初步學會從地形圖上辨別方向、量算距離、估算不同地點的海拔以及地勢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緩。
學情分析:學生自小學以來的學習習慣根深蒂固,只知道記憶、背誦老師教的、抄寫的。沒有自主學習的意識,方法的掌握對以后的學習至關(guān)重要,尤其是讀圖的方法,在地理課的學習中必須掌握。
教學方法:直觀教學法、讀圖分析法
教學過程
教學內(nèi)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組織教學:
復習提問:等高線、世界兩大山脈帶
引入新課:
講授新課:
八.學看地形圖
1.看圖名
通過圖名了解地圖的類型、位置、范圍
2.看方向
復習前面所學知識
3.看比例尺
進行實際量算
4.看圖例
(1)等高線的讀數(shù)——顏色的深淺
陸地上隨著海拔的升高,顏色由綠色系過渡到黃色系在過渡到紅褐色系。綠色越深,海拔越低,越趨向于黃色、紅色,顏色越深海拔越高。
海洋用藍色表示,藍色越深,海底越深
(1)等高線的分布(疏密)——顏色的多少
等高線越密集,地面起伏越大;等高線越稀疏,地面越平坦
(3)等高線的走向
判斷當?shù)雀呔€圈閉,出現(xiàn)的地形區(qū)
山脈的走向等
山地的各組成部分
(1)山峰:(山頂)山的最高處
(2)山坡:陡坡——等高線密集處
緩坡——等高線稀疏處
(3)山脊:等高線向海拔低處突出
(4)山谷:等高線向海拔高處突出
(5)鞍部:兩山峰之間的地方
(6)陡崖:(懸崖)等高線重合的地方
課堂小結(jié):幫助學生形成知識體系
布置作業(yè):
等高線是學習的一個難點,必須加強學生對圖的理解和掌握。
充分理解、掌握,并運用到實際當中
板書設(shè)計:
學看地形圖
山地的各組成部分
相關(guān)知識
世界的地形1
老師職責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課件,大家在認真準備自己的教案課件了吧。只有制定教案課件工作計劃,才能對工作更加有幫助!你們知道多少范文適合教案課件?考慮到您的需要,小編特地編輯了“世界的地形1”,大家不妨來參考。希望您能喜歡!
世界的地形1
知識與能力:
過程與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1、理解地形、海拔、相對高度等基本概念2、了解五種基本地形的形態(tài)特征。3、了解海底地形特征。
1、能判別五種基本的地形類型
1、關(guān)注當?shù)氐匦晤愋秃头植继攸c以及對生產(chǎn)、生活的影響,產(chǎn)生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之情。
重點1.理解地形、海拔、相對高度等基本概念2.了解五種陸地基本地形,能夠區(qū)分它們的形態(tài)特征。
教學過程
第三節(jié)世界地形1
一、陸地地形
1、地形的五種基本類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海拔和相對高度:
(1)海拔:指地面某一個地點高出_____的______距離。
(2)相對高度:指地面某一個地點高出另一個地點的______距離。
3、五種基本地形的特征:平原和高原的共同特點是_______________。山地和丘陵的共同特點是_________________。據(jù)課本填右上圖。
4、山脈分布的兩大地帶:(1)環(huán)太平洋沿岸山脈帶:
A、太平洋東岸的_______山系:主要由北美洲的_____山脈和南美洲的_____山脈組成。
B、太平洋西岸山脈帶。
(2)橫貫亞歐大陸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脈帶:由_________山脈、________山脈和________山脈組成。
二、海底地形
1、世界地形之最:
世界上最大的高原:___________;世界上最大的平原:______________;
世界上最長的山脈:___________;世界上最高的山峰:______________;
世界上最高的高原:__________;世界上最大的盆地:_____________。
2、博興縣地形類型以__________為主,這種地形有利于__________(農(nóng)業(yè)部門)的發(fā)展。
1、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是_________;世界上最大的平原是_________;世界上最大的盆地是________。
2、周圍高,中間低,四周有山嶺環(huán)境的地形是A、平原B、山地C、盆地D、丘陵
3、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平坦或起伏較小的地形是A、山地B、高原C、平原D、丘陵
4、在靠近大陸的淺海地區(qū),是大陸向海洋延伸的部分,深度一般不超過200米,這是哪種地形區(qū)?
A、海溝B、洋盆C、海嶺D、大陸架
5、讀圖完成:
(1)A點的海拔是_______米,B點的海拔是________米。
(2)A、B的相對高度是_____米。
6、寫出世界之最的名稱:
A_________
B________
C_________
D________
E_________
F_________
陸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導課):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認識了地表有五種基本的地形——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不僅如此,我們還能在分層設(shè)色的地形圖上,把它們判讀出來;今天,我們就用我們已掌握的本領(lǐng)放眼世界。
(板書)七大洲地形的基本特征
(組織)調(diào)整學生座位,分成七個組,圍繞課桌做好
(分工)每組學生的桌子上放著一張某個大洲的輪廓圖。七大洲有七個小組承包。
(學生活動)依照世界地形地圖,在你們這個大洲的輪廓圖上,用橡皮泥制作出它的地形模型,并試著描述本大洲的地形特點(從海拔高低,起伏大小,地形的種類組合方面分析)向同學介紹本大洲的地形單元。15分鐘完成。
(教師指導)1)去各小組指導模型的制作、加工把握地形特點,識別不同的單元。
2)指導學生把做好的模型按各大洲的位位置拼合成全世界地形模型。
(板書)
七大洲
地形特點
亞洲
歐洲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大洋州
南極洲
(學生活動)現(xiàn)在我們借助各組做的模型。對世界七大洲進行初步的了解。
請亞洲組來兩位同學給我們介紹亞洲有哪些主要的地形單元。一位同學指著模型給我們介紹,另一位同學在他介紹的同時,在分層設(shè)色地形地圖上也把這個地形單元指出來,一方面便于我們更好地把模型和地形圖對立起來,另一方面,也檢查一下他們組的模型做的是否準確。
(教師)全班同學在你們的引導下對亞洲的地形的分布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那么這些地形單元組合在一起又表現(xiàn)出什么樣的特點呢?再請你們組的同學來給我們概括一下(指圖回答)
(小結(jié))的確像他們描述的一樣,亞洲的地勢中間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面積廣大。
(板書)中間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面積廣大。
下面我們請亞洲的鄰居之一,歐洲組來介紹。
請兩位同學同時指圖和模型,介紹歐洲的主要地形單元;再請一位同學介紹歐洲的特點,對照模型做檢測。
(小結(jié))地形以平原為主,地勢比較低平。
依次類推,由同學完成其他五個大洲。
(板書)
七大洲
地形特點
亞洲
中間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面積廣大
歐洲
以平原為主,地勢低平
非洲
以高原為主
北美洲
西部山地、中部平原、東部高原
南美洲
西部高原、中部平原、東部高原
大洋州
西部高原、中部平原、東部山地
南極洲
冰雪覆蓋,海拔最高的大陸
通過各組的介紹,對各大洲哪兒是什么地形有了大概的了解,特別是對面積最大、海拔最高、長度最長的地形單元記憶最深。老師這兒有幾個寫有地形單元名稱小旗,看哪個小組又快又準地把它插在模型中,并猜一猜這個地形單元是什么地形之最?
發(fā)給每一組一面小旗,上面分別寫著巴西高原、青藏高原、亞馬孫平原、喜馬拉雅山、安第斯山、東歐平原、剛果盆地。
(教師講評)從世界地形圖上看,不同地區(qū)的地形差異很大。有的地區(qū)海拔高,有的地區(qū)海拔低;有的地區(qū)地面崎嶇,有的地面平坦;在更大的區(qū)域,還有不同類型的組合,如有的地區(qū)地形復雜多樣,有的地區(qū)地形單調(diào)。一個地區(qū)的地形特點,一般是從海拔、地面起伏和地勢、地形類型及分布等方面來說的。
按洲來說,歐洲、和非洲分別以平原和高原為主;亞洲的地形則比較復雜,地勢中部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面積廣大,平原分別在大陸周圍地區(qū)。
今天我們做出了全世界的地形模型,很不簡單。借助這個模型,對七大洲的地形有了十分直觀的認識,對我們今后的學習會有很大的幫助。
(板書設(shè)計)
三、七大洲
七大洲
地形特點
亞洲
中間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面積廣大
歐洲
以平原為主,地勢低平
非洲
以高原為主
北美洲
西部山地、中部平原、東部高原
南美洲
西部高原、中部平原、東部高原
大洋州
西部高原、中部平原、東部山地
南極洲
冰雪覆蓋,海拔最高的大陸
四、四大洋:
大陸架、大陸坡、海溝、洋盆、海嶺
探究活動
制作地形模型
目的:
1.制作地形模型。需要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地形圖的判讀方法和不同類型地形的形態(tài)特征來完成這個富有挑戰(zhàn)性的任務(wù),增強對所學知識的理解,促進知識的遷移。
2.通過實踐,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和與人合作的能力。制作模型的成功,使學生體會到了成就感,體驗到了知識的價值和學習的重要性,有利于今后更積極主動的學習。
3.探究活動的實踐過程,也是一個創(chuàng)造活動,鼓勵學生大膽創(chuàng)新,勇于實踐為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提供一個空間。
活動準備:
1.世界地形圖,五種類型的分層設(shè)色地形圖,沙盤,泥沙,直尺。
2.學生被分成五個小組,教師有五張設(shè)色地形圖,發(fā)給每組一張。
活動內(nèi)容和步驟:
請每個小組的同學依照教師發(fā)給的圖,完成下列工作:
步驟一:
(1)依照分層設(shè)色地形圖,以1:15000為吹垂直比例尺,動手在沙盤中出這種地形模型。
(2)觀察模型,描述這種地形的形態(tài)特點。
(3)參照分層設(shè)色地形圖在世界地形圖中找出這種地形的同類
(4)對照模型和分層設(shè)色地形圖找出它們之間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
步驟二:
各組作完以后,各小組派代表上臺,展示他們的模型,描述描述這種地形的形態(tài)特點。找出這種地形的同類,對照模型和分層設(shè)色地形圖找出它們之間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
七年級地理上冊《世界的地形》教案
知識目標:
1.理解地形、海拔、相對高度等基本概念
2.了解五種基本地形的形態(tài)特征。
3.了解海底地形特征。
能力目標:
能判別五種基本的地形類型
情感目標:
關(guān)注當?shù)氐匦晤愋秃头植继攸c以及對生產(chǎn)、生活的影響,產(chǎn)生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之情。
1.理解地形、海拔、相對高度等基本概念
2.了解五種陸地基本地形,能夠區(qū)分它們的形態(tài)特征。
1.地形、海拔、相對高度等基本概念
2.五種陸地基本地形的形態(tài)特征。
學生可以運用數(shù)學上接觸過的知識理解海拔高度和相對高度。對五種陸地基本地形的實際形態(tài)也較熟悉,但是五種陸地基本地形的具體特征,統(tǒng)計數(shù)字需要強調(diào),尤其是山地與丘陵、平原與高原之間的差別,可以利用剖面示意圖輔助。
直觀教學法、創(chuàng)設(shè)情境法
教學過程
教學內(nèi)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組織教學:
復習提問:
引入新課:
我們在地球上主要生活在陸地上,而我們生活的陸地,比如我們周圍,有上坡有下坡,整個陸地表面并不像海平面那么平,有很多高低起伏。
講授新課:
一、地形就是地表各種高低起伏形態(tài)的總稱。
創(chuàng)設(shè)情境:地表的高與低需要用什么來衡量?
引出高度,并比較測量高度的不同方法。先用人的身高來舉例,形象的類比高度的測量方法。
二、海拔:地球表面某一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也叫絕對高度。
相對高度:地表某一地點高出另一地點的垂直距離。即兩個地點之間的海拔差。
過渡:正是由于陸地表面各個地方的海拔高度,相對高度都不相同,所以就有了各種不同的地形類型
總結(jié)作業(yè)情況
利用身邊常識引入,幫助學生理解
吸引學生注意力
提出疑問,啟發(fā)學生
繪制簡單示意圖,表明海拔和相對高度的意義及不同
列舉熟悉的地形——五種陸地常見地形
通過讀圖分析鞏固
積極思考
嘗試用以有的知識自主解決問題
閱讀課文,初步理解海拔、相對高度的定義。
通過舉例、板圖理解海拔、相對高度的含義,區(qū)分它們的差別,熟練鞏固
利用身邊知識舉例
三、五種陸地基本地形
繪制地形剖面示意圖讓學生判斷
海拔高度(米)
1.平原:〈200
2.高原:〉500
3.山地:〉500坡度較陡
4.丘陵:〈500相對高度〈200
5.盆地:中間低、四周高
最高高原——青藏高原“世界屋脊”
面積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
面積最大的平原——亞馬孫平原
最大的盆地——剛果盆地
最深的海溝——馬里亞那海溝
了解海底地形
課堂小結(jié):利用板書總結(jié)知識點,強調(diào)讀書、學習的方法。
布置閱讀“世界地形圖”從中找出世界著名的高原、平原、盆地、山脈,熟讀名稱,記清位置。
利用簡單的地形剖面示意圖,啟發(fā)學生辨別五種陸地基本地形
總結(jié)五種陸地基本地形特點
通過書上活動,指導學生從課文中找出世界之最,并強調(diào)“世界之最”的重要性
可與陸地地形進行對比分析
海底地形是學生比較喜歡的一部分內(nèi)容,可適當將一些海底的內(nèi)容,引起學生的興趣和增加課堂的趣味性。
通過讀圖思考判斷,提高興趣
積極思考
比較平原與高原;山地與丘陵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總結(jié)盆地的特點。
定性定量描述五種陸地地形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