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微課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07-25邏輯聯結詞。
課題:1.6邏輯聯結詞(2)
教學目的:
1.加深對“或”“且”“非”的含義的理解;
2.能利用真值表,判斷含有復合命題的真假;
3.培養(yǎng)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培養(yǎng)歸納推理的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判斷復合命題真假的方法
教學難點:對“p或q”復合命題真假判斷的方法
授課類型:新授課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具:多媒體、實物投影儀
內容分析:
這一節(jié)的重點是邏輯聯結詞“或”、“且”、“非”.學習簡易邏輯知識,主要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進行簡單推理的技能,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在這方面,邏輯聯結詞“或”、“且”、“非”與充要條件的有關內容是十分必要的.
這一節(jié)的難點是對一些代數命題真假的判斷.初中階段,學生只是對簡單的推理方法有一定程度的熟悉,并且,相關的技能和能力,主要還是通過幾何課的學習獲得的,初中代數側重的是運算的技能和能力,因此,像對代數命題的證明,學生還需要有一個逐步熟悉的過程.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什么叫做命題?(可以判斷真假的語句叫命題正確的叫真命題,錯誤的叫假命題)
2.邏輯聯結詞是什么?(“或”的符號是“∨”、“且”的符號是“∧”、“非”的符號是“┑”,這些詞叫做邏輯聯結詞)
含義是?“p或q”是指p,q中的任何一個或兩者.例如,“xA或xB”,是指x可能屬于A但不屬于B(這里的“但”等價于“且”),x也可能不屬于A但屬于B,x還可能既屬于A又屬于B(即xAB);又如在“p真或q真”中,可能只有p真,也可能只有q真,還可能p,q都為真.
“p且q”是指p,q中的兩者.例如,“xA且xB”,是指x屬于A,同時x也屬于B(即xAB).
“非p”是指p的否定,即不是p.例如,p是“xA”,則“非p”表示x不是集合A的元素(即x).
3.什么叫做簡單命題和復合命題?(不含有邏輯聯結詞的命題是簡單命題由簡單命題和邏輯聯結詞“或”、“且”、“非”構成的命題是復合命題)
4.復合命題的構成形式是什么?
p或q(記作“p∨q”);p且q(記作“p∨q”);非p(記作“┑q”)
二、講解新課:
判斷復合命題真假的方法
1.“非p”形式的復合命題
例1(1)如果p表示“2是10的約數”,試判斷非p的真假.
(2))如果p表示“3≤2”,那么非p表示什么?并判斷其真假.
解:(1)中p表示的復合命題為真,而非p“2不是10的約數”為假.
(2)中p表示的命題“3≤2”為假,非p表示的命題為“32”,其顯然為真.
小結:非p復合命題判斷真假的方法
當p為真時,非p為假;當p為假時,非p為真,即“非p”形式的復合命題的真假與p的真假相反,可用下表表示
p非p
真假
假真
2.“p且q”形式的復合命題
例2.如果p表示“5是10的約數”,q表示“5是15的約數”,r表示“5是8的約數”,試寫出p且q,p且r的復合命題,并判斷其真假,然后歸納出其規(guī)律.
解:p且q即“5是10的約數且是15的約數”為真(p、q為真);
p且r即“5是10的約數且是8的約數”為假(r為假)
小結:“p且q”形式的復合命題真假判斷
當p、q為真時,p且q為真;當p、q中至少有一個為假時,p且q為假可用下表表示
pqp且q
真真真
真假假
假真假
假假假jab88.COM
3.“p或q”形式的復合命題:
例3.如果p表示“5是12的約數”q表示“5是15的約數”,r表示“5是8的約數”,寫出,p或r,q或s,p或q的復合命題,并判斷其真假,歸納其規(guī)律.
p或q即“5是12的約數或是15的約數”為真(p為假、q為真);
p或r即“5是12的約數或是8的約數”為假(p、r為假)
小結:“p或q”形式的復合命題真假判斷
當p,q中至少有一個為真時,“p或q”為真;當p,q都為假時,“p或q”為假.即“p或q”形式的復合命題,當p與q同為假時為假,其他情況時為真.可用下表表示.
pqp或q
真真真
真假真
假真真
假假假
像上面三個表用來表示命題的真假的表叫做真值表.
在真值表中,是根據簡單命題的真假,判斷由這些簡單命題構成的復合命題的真假,而不涉及簡單命題的具體內容.
例4(課本第28頁例2)分別指出由下列各組命題構成的“p或q”,“p且q”,“非p”形式的復合命題的真假:
①p:2+2=5,q:32;
②p:9是質數,q:8是12的約數;
③p:1∈{1,2},q:{1}{1,2};
④p:φ{0},q:φ={0}.
解:①p或q:2+2=5或32;p且q:2+2=5且32;非p:2+25.
∵p假q真,∴“p或q”為真,“p且q”為假,“非p”為真.
②p或q:9是質數或8是12的約數;p且q:9是質數且8是12的約數;非p:9不是質數.
∵p假q假,∴“p或q”為假,“p且q”為假,“非p”為真.
③p或q:1∈{1,2}或{1}{1,2};p且q:1∈{1,2}且{1}{1,2};非p:1{1,2}.
∵p真q真,∴“p或q”為真,“p且q”為真,“非p”為假.
④p或q:φ{0}或φ={0};p且q:φ{0}且φ={0};非p:φ{0}.
∵p真q假,∴“p或q”為真,“p且q”為假,“非p”為假.
4.邏輯符號
“或”的符號是“∨”,“且”的符號是“∧”,“非”的符號是“┐”.
例如,“p或q”可記作“p∨q”;“p且q”可記作“p∧q”;“非p”可記作“┐p”.
注意:數學中的“或”與日常生活用語中的“或”的區(qū)別
“或”這個邏輯聯結詞的用法,一般有兩種解釋:
一是“不可兼有”,即“a或b”是指a,b中的某一個,但不是兩者.日常生活中有時采用這一解釋.例如“你去或我去”,人們在理解上不會認為有你我都去這種可能.
二是“可兼有”,即“a或b”是指a,b中的任何一個或兩者.例如“xA或xB”,是指x可能屬于A但不屬于B(這里的“但”等價于“且”),x也可能不屬于A但屬于B,x還可能既屬于A又屬于B(即xA∩B);又如在“p真或q真”中,可能只有p真,也可能只有q真,還可能p,q都為真.數學書中一般采用這種解釋,運用數學語言和解數學題時,都要遵守這一點.還要注意“可兼有”并不意味“一定兼有”.
另外,“蘋果是長在樹上或長在地里”這一命題,按真值表判斷,它是真命題,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認為這句話是不妥的.
5.學習邏輯的意義
一方面是因為數學基礎需要用邏輯來闡明,另一方面是因為計算機離不開數學邏輯,課本中介紹的洗衣機上的“或門電路”和電子保險門上的“與門電路”就是兩個在這方面應用的實例.可以說計算機的“智能”裝置是以數學邏輯為基礎進行設計的.
同學們可以結合日常生活中電器的自動控制功能,再找出一些這樣的例子.
電路:
或門電路(或)與門電路(且)
三、小結:用真值表法判斷復合命題真假的方法
四、練習:課本第28練習:1,2.
答案:1.⑴真;⑵真;⑶假.
2.⑴p或q:4∈{2,3}或2∈{2,3};p且q:4∈{2,3}且2∈{2,3};非p:4{2,3}.
∵p假q真,∴“p或q”為真,“p且q”為假,“非p”為真.
⑵p或q:2是偶數或不是質數;p且q:2是偶數且不是質數;非p:2不是偶數.
∵p真q假,∴“p或q”為真,“p且q”為假,“非p”為假.
五、作業(yè):課本第29頁習題1.6:3,4.
六、板書設計(略)
七、課后記:
擴展閱讀
§1.3.1簡單的邏輯聯結詞
作為優(yōu)秀的教學工作者,在教學時能夠胸有成竹,作為高中教師就要在上課前做好適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讓學生們有一個良好的課堂環(huán)境,幫助高中教師營造一個良好的教學氛圍。關于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樣去寫呢?為了讓您在使用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整理的“§1.3.1簡單的邏輯聯結詞”,歡迎大家與身邊的朋友分享吧!
§1.3.1簡單的邏輯聯結詞
【學情分析】:
(1)“常用邏輯用語”是幫助學生正確使用常用邏輯用語,更好的理解數學內容中的邏輯關系,體會邏輯用語在表述和論證中的作用,利用這些邏輯用語準確地表達數學內容,更好地進行交流,避免在使用過程中產生錯誤。
(2)“常用邏輯用語”應通過實例理解,避免形式化的傾向.常用邏輯用語的教學不應當從抽象的定義出發(fā),而應該通過數學和生活中的豐富實例理解常用邏輯用語的意義,體會常用邏輯用語的作用。對邏輯聯結詞“或”、“且”、“非”的含義,只要求通過數學實例加以了解,使學生正確地表述相關的數學內容。
(3)“常用邏輯用語”的學習重在使用.對于“常用邏輯用語”的學習,不僅需要用已學過的數學知識為載體,而且需要把常用邏輯用語用于后繼的數學學習中。
(4)培養(yǎng)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綜合數學問題的能力。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通過實例,了解簡單的邏輯聯結詞“且”、“或”的含義;
(2)過程與方法目標:
了解含有邏輯聯結詞“且”、“或”復合命題的構成形式,以及會對新命題作出真假的判斷;
(3)情感與能力目標:
在知識學習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簡單推理的技能.
【教學重點】:
通過數學實例,了解邏輯聯結詞“或”、“且”的含義,使學生能正確地表述相關數學內容.
【教學難點】:
簡潔、準確地表述“或”命題、“且”等命題,以及對新命題真假的判斷.
【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學活動設計意圖
情境引入問題1:
下列三個命題間有什么關系?
(1)12能被3整除;
(2)12能被4整除;
(3)12能被3整除且能被4整除;通過數學實例,認識用用邏輯聯結詞“且”聯結兩個命題可以得到一個新命題;
知識建構歸納總結:
一般地,用邏輯聯結詞“且”把命題p和命題q聯結起來,就得到一個新命題,
記作,讀作“p且q”.
引導學生通過通過一些數學實例分析,概括出一般特征。
三、自主學習1、引導學生閱讀教科書上的例1中每組命題p,q,讓學生嘗試寫出命題,判斷真假,糾正可能出現的邏輯錯誤。學習使用邏輯聯結詞“且”聯結兩個命題,根據“且”的含義判斷邏輯聯結詞“且”聯結成的新命題的真假。
2、引導學生閱讀教科書上的例2中每個命題,讓學生嘗試改寫命題,判斷真假,糾正可能出現的邏輯錯誤。
歸納總結:
當p,q都是真命題時,是真命題,當p,q兩個命題中有一個是假命題時,是假命題,
學習使用邏輯聯結詞“且”改寫一些命題,根據“且”的含義判斷原先命題的真假。
引導學生通過通過一些數學實例分析命題p和命題q以及命題的真假性,概括出這三個命題的真假性之間的一般規(guī)律。
四、學生探究問題2:
下列三個命題間有什么關系?判斷真假。
(1)27是7的倍數;
(2)27是9的倍數;
(3)27是7的倍數或27是9的倍數;通過數學實例,認識用用邏輯聯結詞“或”聯結兩個命題可以得到一個新命題;
歸納總結
1.一般地,用邏輯聯結詞“或”把命題p和命題q聯結起來,就得到一個新命題,記作“p∨q”,讀作“p或q”.
2.當p,q兩個命題中有一個命題是真命題時,“p∨q”是真命題,當p,q兩個命題中都是假命題時,“p∨q”是假命題.引導學生通過一些數學實例分析命題p和命題q以及命題“p∨q”的真假性,概括出這三個命題的真假性之間的一般規(guī)律。
三、自主學習1、引導學生閱讀教科書上的例3中每組命題p,q,讓學生嘗試寫出命題“p∨q”,判斷真假,糾正可能出現的邏輯錯誤。學習使用邏輯聯結詞“或”聯結兩個命題,根據“或”的含義判斷邏輯聯結詞“或”聯結成的新命題的真假。
課堂練習課本P17練習1,2反饋學生掌握邏輯聯結詞“或”的用法和含義的情況,鞏固本節(jié)課所學的基本知識。
課堂小結1、一般地,用邏輯聯結詞“且”把命題p和命題q聯結起來,就得到一個新命題,記作,讀作“p且q”.
2、當p,q都是真命題時,是真命題,當p,q兩個命題中有一個是假命題時,是假命題.
3.一般地,用邏輯聯結詞“或”把命題p和命題q聯結起來,就得到一個新命題,記作“p∨q”,讀作“p或q”.
4.當p,q兩個命題中有一個命題是真命題時,“p∨q”是真命題,當p,q兩個命題中都是假命題時,“p∨q”是假命題.歸納整理本節(jié)課所學知識。
布置作業(yè)1.思考題:如果是真命題,那么p∨q一定是真命題嗎?反之,如果p∨q是真命題,那么一定是真命題嗎?
2.課本P18A組1,2.B組.
3.預習新課,自主完成課后練習。(根據學生實情,選擇安排)
課后練習
1.命題“正方形的兩條對角線互相垂直平分”是()
A.簡單命題B.非p形式的命題
C.p或q形式的命題D.p且q的命題
2.命題“方程x2=2的解是x=±是()
A.簡單命題B.含“或”的復合命題
C.含“且”的復合命題D.含“非”的復合命題
3.若命題,則┐p()
A.B.
C.D.
4.命題“梯形的兩對角線互相不平分”的形式為()
A.p或qB.p且qC.非pD.簡單命題
5.x≤0是指()
A.x0且x=0B.x0或x=0
C.x0且x=0D.x0或x=0
6.對命題p:A∩=,命題q:A∪=A,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p且q為假B.p或q為假
C.非p為真D.非p為假
參考答案:
1.D2.B3.D4.C5.D6.D
§1.3.2簡單的邏輯聯結詞
【學情分析】:
(1)上節(jié)課已經學習了簡單的邏輯聯結詞“且”、“或”的含義和簡單運用,本節(jié)課繼續(xù)學習簡單的邏輯聯結詞“非”的含義和簡單運用;
(2)一般地,對一個命題p全盤否定,就得到一個新命題,記作:p,讀作“非p”或“p的否定”;了解和掌握“非”命題最常見的幾個正面詞語的否定:
正面
是都是至多有一個至少有一個任意的所有的
否定
不是不都是至少有兩個一個也沒有某個某些
(3)注意“且”、“或”“非”的含義和簡單運用的區(qū)別和聯系。
(4)培養(yǎng)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綜合數學問題的能力。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通過實例,了解簡單的邏輯聯結詞“非”的含義;
(2)過程與方法目標:
了解含有邏輯聯結詞“非”復合命題的概念及其構成形式,能對邏輯聯結詞“非”構成命題的真假作出正確判斷;
(3)情感與能力目標:
能準確區(qū)分命題的否定與否命題的區(qū)別;在知識學習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簡單推理的技能。
【教學重點】:
(1)了解邏輯聯結詞“非”的含義,使學生能正確地表述相關數學內容;
(2)區(qū)別“或”、“且”、“非”的含義和運用的異同;
【教學難點】:
(1)簡潔、準確地表述“非”命題以及對邏輯聯結詞“非”構成命題的真假判斷;
(2)區(qū)別“或”、“且”、“非”的含義和運用的異同;
【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學活動設計意圖
情境引入問題1:如果是真命題,那么p∨q一定是真命題嗎?反之,如果p∨q是真命題,那么一定是真命題嗎?
問題2:下列兩個命題間有什么關系,判斷真假.
(1)35能被5整除;
(2)35不能被5整除;通過數學實例,認識用邏輯聯結詞“非”構成命題可以得到一個新命題;
知識建構歸納總結:
(1)一般地,對一個命題全盤否定就得到一個新命題,
記作,讀作“非P”;
(2)若P是真命題,則必是假命題;若P是假命題,則必是真命題.引導學生通過通過一些數學實例分析,概括出一般特征。
自主學習1、引導學生閱讀教科書上的例4中每組命題p讓學生嘗試寫出命題,判斷真假,糾正可能出現的邏輯錯誤.
學習使用邏輯聯結詞“非”構成一個新命題,根據“非”的含義判斷邏輯聯結詞“非”構成命題的真假。
2:寫出下列命題的非命題:
(1)p:對任意實數x,均有x2-2x+1≥0;
(2)q:存在一個實數x,使得x2-9=0
(3)“AB∥CD”且“AB=CD”;
(4)“△ABC是直角三角形或等腰三角形”.
解:(1)存在一個實數x,使得x2-2x+1<0;
(2)不存在一個實數x,使得x2-9=0;
(3)AB不平行于CD或AB≠CD;
(4)原命題是“p或q”形式的復合命題,它的否定形式是:△ABC既不是直角三角形又不是等腰三角形.
學生探究指出下列命題的構成形式及真假:并指出“或”、“且”、“非”的區(qū)別與聯系.
(1)不等式沒有實數解;
(2)-1是偶數或奇數;
(3)屬于集合Q,也屬于集合R;
(4)
解:(1)此命題是“非p”形式,是假命題。
(2)此命題是“p∨q”形式,此命題是真命題。
(3)此命題是“p∧q”形式,此命題是假命題。
(4)此命題是“非p”形式,是假命題。通過探究,歸納總結判斷“p且q”、“p或q”、“非p”形式的命題真假的方法。
歸納總結:
1.“p且q”形式的復合命題真假:
當p、q為真時,p且q為真;當p、q中至少有一個為假時,p且q為假。(一假必假)
pqp且q
真真真
真假假
假真假
假假假
2.“p或q”形式的復合命題真假:
當p、q中至少有一個為真時,p或q為真;當p、q都為假時,p或q為假。(一真必真)
pqP或q
真真真
真假真
假真真
假假假
3.“非p”形式的復合命題真假:
當p為真時,非p為假;當p為假時,非p為真.(真假相反)
p非p
真假
假真
引導學生通過通過一些數學實例分析,概括出一般特征。
提高練習1.分別指出由下列各組命題構成的p或q、p且q、非p形式的復合命題的真假:
(1)p:2+2=5;q:32
(2)p:9是質數;q:8是12的約數;
(3)p:1∈{1,2};q:{1}{1,2}
(4)p:{0};q:{0}
解:①p或q:2+2=5或32;p且q:2+2=5且32;非p:2+25.
∵p假q真,∴“p或q”為真,“p且q”為假,“非p”為真.
②p或q:9是質數或8是12的約數;p且q:9是質數且8是12的約數;非p:9不是質數.
∵p假q假,∴“p或q”為假,“p且q”為假,“非p”為真.
③p或q:1∈{1,2}或{1}{1,2};p且q:1∈{1,2}且{1}{1,2};
非p:1{1,2}.
∵p真q真,∴“p或q”為真,“p且q”為真,“非p”為假.
④p或q:φ{0}或φ={0};p且q:φ{0}且φ={0};非p:φ{0}.
∵p真q假,∴“p或q”為真,“p且q”為假,“非p”為假.
通過練習,使學生更進一步理解“p且q”、“p或q”、“非p”形式的命題的形式特點以及判斷真假的規(guī)律,區(qū)別“非”命題與否命題。
課堂小結
(1)一般地,對一個命題全盤否定就得到一個新命題,
記作,讀作“非P”;
(2)若P是真命題,則必是假命題;若P是假命題,則必是真命題.
(3)1.“p且q”形式的復合命題真假:
當p、q為真時,p且q為真;當p、q中至少有一個為假時,p且q為假。(一假必假)
pqp且q
真真真
真假假
假真假
假假假
2.“p或q”形式的復合命題真假:
當p、q中至少有一個為真時,p或q為真;當p、q都為假時,p或q為假。(一真必真)
pqP或q
真真真
真假真
假真真
假假假
(
3.“非p”形式的復合命題真假:
當p為真時,非p為假;當p為假時,非p為真.(真假相反)
p非p
真假
假真
歸納整理本節(jié)課所學知識。反饋學生掌握邏輯聯結詞“且”的用法和含義的情況,鞏固本節(jié)課所學的基本知識。
布置作業(yè)1.課本P18A組3.
2.見課后練習
課后練習
1.如果命題p是假命題,命題q是真命題,則下列錯誤的是()
A.“p且q”是假命題B.“p或q”是真命題
C.“非p”是真命題D.“非q”是真命題
2.下列命題是真命題的有()
A.52且73B.34或34
C.7≥8D.方程x2-3x+4=0的判別式Δ≥0
3.若命題p:2n-1是奇數,q:2n+1是偶數,則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p或q為真B.p且q為真C.非p為真D.非p為假
4.如果命題“非p”與命題“p或q”都是真命題,那么()
A.命題p與命題q的真值相同B.命題q一定是真命題
C.命題q不一定是真命題D.命題p不一定是真命題
5.由下列各組命題構成的復合命題中,“p或q”為真,“p且q”為假,
“非p”為真的一組為()
A.p:3為偶數,q:4為奇數B.p:π3,q:53
C.p:a∈{a,b},q:{a}{a,b}D.p:QR,q:N=Z
6.在下列結論中,正確的是()
①為真是為真的充分不必要條件;
②為假是為真的充分不必要條件;
③為真是為假的必要不充分條件;
④為真是為假的必要不充分條件;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參考答案:
1.D2.A3.B4.B5.B6.B
課題:1.6邏輯聯結詞(1)
課題:1.6邏輯聯結詞(1)
教學目的:
1.理解邏輯聯結詞“或”、“且”、“非”的含義;
2.了解含有“或”、“且”、“非”的復合命題的構成.
教學重點:“或”、“且”、“非”的含義
教學難點:對“或”、“且”、“非”的含義的理解
授課類型:新授課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具:多媒體、實物投影儀
內容分析:
學生在初中數學中,學習過簡單的命題(包括原命題與逆命題)知識,掌握了簡單的推理方法(包括對反證法的了解).由此,這一大節(jié)首先給出含有“或”、“且”、“非”的復合命題的意義,介紹了判斷含有“或”、“且”、“非”的復合命題的真假的方法.接下來,講述四種命題及其相互關系,并且在初中的基礎上,結合四種命題的知識,進一步講解反證法.然后,通過若干實例,講述了充分條件、必要條件和充要條件的有關知識.
這一大節(jié)的重點是邏輯聯結詞“或”、“且”、“非”與充要條件.學習簡易邏輯知識,主要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進行簡單推理的技能,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在這方面,邏輯聯結詞“或”、“且”、“非”與充要條件的有關內容是十分必要的.
這一大節(jié)的難點是對一些代數命題真假的判斷.初中階段,學生只是對簡單的推理方法有一定程度的熟悉,并且,相關的技能和能力,主要還是通過幾何課的學習獲得的,初中代數側重的是運算的技能和能力,因此,像對代數命題的證明,學生還需要有一個逐步熟悉的過程.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命題的概念:可以判斷真假的語句叫命題正確的叫真命題,錯誤的叫假命題
例如:①115②3是15的約數③0.7是整數
①②是真命題,③是假命題
反例:④3是15的約數嗎?⑤x8
都不是命題,不涉及真假(問題)無法判斷真假
“這是一棵大樹”;“x<2”.都不能叫命題.由于“大樹”沒有界定,就不能判斷“這是一棵大樹”的真假.由于x是未知數,也不能判斷“x<2”是否成立.
注意:①初中教材中命題的定義是:判斷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題;這里的定義是:可以判斷真假的語句叫做命題.說法不同,實質是一樣的
②判斷命題的關鍵在于能不能判斷其真假,即能不能判斷其是否成立;不能判斷真假的語句,就不是命題.
③與命題相關的概念是開語句例如,x2,x-5=3,(x+y)(x-y)=0.這些語句中含有變量x或y,在沒有給定這些變量的值之前,是無法確定語句真假的.這種含有變量的語句叫做開語句(有的邏輯書也稱之為條件命題).
在教學時,不要在判斷一個語句是不是命題上下功夫,因為這個工作過于復雜,要求學生能夠從正面的例子了解命題的概念就可以了.
二、講解新課:
1.邏輯連接詞
例⑥10可以被2或5整除;(10可以被2整除或10可以被5整除)
⑦菱形的對角線互相垂直且平分;
(菱形的對角線互相垂直且菱形的對角線互相平分)
⑧0.5非整數.(非“0.5是整數”)
邏輯聯結詞:“或”、“且”、“非”這些詞叫做邏輯聯結詞
2.簡單命題與復合命題:
簡單命題:不含有邏輯聯結詞的命題叫做簡單命題
復合命題:由簡單命題再加上一些邏輯聯結詞構成的命題叫復合命題
其實,有些概念前面已遇到過
如:或:不等式x60的解集{x|x2或x3}
且:不等式x60的解集{x|2x3}即{x|x2且x3}
3.復合命題的構成形式
如果用p,q,r,s……表示命題,則復合命題的形式接觸過的有以下三種:
即:p或q記作pqp且q記作pq
非p(命題的否定)記作p
釋義:“p或q”是指p,q中的任何一個或兩者.例如,“xA或xB”,是指x可能屬于A但不屬于B(這里的“但”等價于“且”),x也可能不屬于A但屬于B,x還可能既屬于A又屬于B(即xAB);又如在“p真或q真”中,可能只有p真,也可能只有q真,還可能p,q都為真.
“p且q”是指p,q中的兩者.例如,“xA且xB”,是指x屬于A,同時x也屬于B(即xAB).
“非p”是指p的否定,即不是p.例如,p是“xA”,則“非p”表示x不是集合A的元素(即x).
開語句:語句中含有變量x或y,在沒有給定這些變量的值之前,是無法確定語句真假的.這種含有變量的語句叫做開語句(有的邏輯書也稱之為條件命題).也可以把簡單的開語句用邏輯聯結詞“或”、“且”、“非”連結起來,構成復合的開語句(有的邏輯書也稱之為復合條件命題),這里的“或”、“且”、“非”與復合命題中的“或”、“且”、“非”符號與意義相同.在進行命題教學時,要注意命題與開語句的區(qū)別,特別在舉有關邏輯聯結詞“或”、“且”、“非”的例子時,容易把兩者混淆.
例1(課本第26頁例1)分別指出下列復合命題的形式及構成它們的簡單命題:
⑴24既是8的倍數,也是6的被數;
⑵李強是籃球運動員或跳高運動員;
⑶平行線不相交.
解:⑴這個命題是p且q的形式,其中p:24是8的倍數,q:24是6的倍數.
⑵這個命題是p或q的形式,其中p:李強是籃球運動員,q:李強是跳高運動員.
⑶這個命題是非p的形式,其中p:平行線相交.
例2命題“方程|x|=1的解是x=±1”中,使用邏輯聯結詞的情況是()
A:使用了邏輯聯結詞“或”B:使用了邏輯聯結詞“且”
C:使用了邏輯聯結詞“非”D:沒有使用邏輯聯結詞
三、小結
1.“或”、“且”、“非”這些詞叫做邏輯聯結詞;
2.邏輯符號:
“或”的符號是“∨”,例如“P或q”可以記作“P∨q”;
“且”的符號是“∧”,例如,“P且q”可以記作“P∧q”;
“非”的符號是“┑”,例如,“非P”可以記作“┑P”.
3.不含有邏輯聯結詞的命題是簡單命題;
4.由簡單命題和邏輯聯結詞“或”、“且”、“非”構成的命題是復合命題
四、練習:課本第26頁“練習”
五、作業(yè):課本P29習題1.61、2
六、板書設計(略)
七、課后記:
簡單邏輯聯結詞學案練習題
§1.2簡單邏輯聯結詞(2)
一、知識要點
1.區(qū)分命題的否定和否命題;
2.反證法的證題思想及步驟;
3.命題“或”與“且”及“非”的應用。
二、例題
例1.寫出下列命題的否命題及命題的否定形式,并判斷真假。
⑴若,則關于的方程有實根;
⑵若都是奇數,則是奇數;
⑶若,則中至少有一個為0。
例2.已知:方程有兩個不等的負實根,方程無實數,若“或”為真,“且”為假,求的取值范圍。
例3.已知均為實數,且,求證至少有一個大于0。
三、課堂檢測
1.寫出下列命題的否定形式
⑴若,則全為零;
⑵等腰三角形有兩個內角相等;
⑶自然數的平方是正數。
2.已知,,若“或”和“非”都是假命題,求的值。
四、回顧小結
1.會用反證法證明;
2.正確求出命題的否命題和命題的否定形式。
五、課后作業(yè)
1.命題“若,則”的否定是,命題的否命題是;
2.由命題“函數的圖象與軸有公共點,命題方程沒有實根”構成的“或”、“且”、“非”形式的命題的真假分別是;
3.已知:,非是非的條件;
4.對于平面和共面的直線,下列命題中真命題是。
①若,則;②若,則;
③若,則;④若與所成的角相等,則。
5.命題若,則“”是“”的充分不必要條件。
命題函數的定義域是,則下列正確的是。
①“或”為假;②“且”為真;③真假;④假真;
6.已知:函數在上為增函數,:關于的方程無實數解,若或為真命題,求實數的取值范圍。
7.已知,若“”和“”都是假命題,求的值。
8.用反證法證明:若,則。
預習作業(yè)
1.指出下列語句中的全稱量詞或存在量詞。
⑴每個人都喜歡體育鍛煉;
⑵有時晴天下雨;
⑶有些相似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
2.判斷下列命題是全稱命題還是存在性命題。
⑴任何實數的平方都是非負數;
⑵任何數與0相乘,都等于0;
⑶至少有一個三角形沒有外接圓。
§1.2簡單邏輯聯結詞(1)
一、知識要點
1.邏輯聯結詞“或”、“且”、“非”的含義;
2.邏輯聯結詞“或”、“且”、“非”與集合中的“并”、“交”、“補”的關系;
3.“或”、“且”,“非”形式的命題;
4.“或”、“且”、“非”形式命題的真假判定。
二、例題
例1.分別指出下列命題的形式:
⑴8≥7;
⑵2是偶數且2是質數;
⑶π不是整數;
⑷24既是8的倍數,也是7的倍數;
⑸
例2.寫出由下列各組命題構成的“或”、“且”以及“非”形成的命題,并判斷它們的真假:
⑴3是質數,3是偶數;
⑵方程的解是,方程的解是;
⑶π是無理數,e不是無理數。
例3.判斷下列命題的真假
⑴4≥3;⑵且;⑶方程沒有有理根。
三、課堂檢測課本P121、2、3
四、課堂小結
1.命題的否定和否命題二者關系:
2.三種形式命題的真假:
或
且
非
真真
真假
假真
假假
五、課外作業(yè)
1.若命題不等式的解集為;命題關于的不等式
的解集為,則“”、“”、“”中真命題是。
2.已知,,則是的條件。
3.已知全集,,若命題,則命題“”是;
4.已知命題(為銳角),命題任意拋擲硬幣2次,出現正確向上的是必然事件。下列命題中為真命題的有;
①;②;③;④;⑤;⑥
5.已知命題為真,命題為假
①命題“”為假;②命題“”為假;③命題“”為真;
④命題“”為假;⑤命題“”為假,以上說法中錯誤的是。
6.指出下列命題是由哪些命題和邏輯聯結詞構成的:
⑴是等腰三角形或是直角三角形;
⑵不是分數;
⑶平行四邊形的對邊平行且相等。
7.分別判斷由下列各組命題構成的“或”、“且”和“非”形成的命題的真假。
⑴2是實數,2不是奇數;
⑵對于集合,;
⑶方程無實數根,方程有實數根;
⑷9是3的命題,10是4的倍數。
預習作業(yè)
1.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①命題:若“則”與“若則”互為逆否命題;
②“矩形的兩條對角線相等”的否定為假;
③若命題,則;
④命題或為真。
2.寫出下列命題的否定形式和否命題
⑴若,則中至少有一個為零;
⑵等腰三角形有兩個內角相等。
高三數學簡單的邏輯聯結詞4
§1.3簡單的邏輯聯結詞
教學目標:
1.通過數學實例,了解簡單的邏輯聯結詞“或”、“且”、“非”的含義;
2.能正確地利用“或”、“且”、“非”表述相關的數學內容;
3.知道命題的否定與否命題的區(qū)別.
教學重點及難點:
1.掌握真值表的方法;
2.理解邏輯聯結詞的含義.
教學過程:
一、復習回顧
問題:判斷下面的語句是否正確.
⑴;
⑵3是12的約數;
⑶3是12的約數嗎?
⑷0.4是整數;
⑸.
象⑴⑵⑷這樣可以判斷正確或錯誤的語句稱為命題,⑶⑸就不是命題.
二、講授新課
例1:判斷下面的語句是否為命題?若是命題,指出它的真假.
⑴請全體同學起立!
⑵;
⑶對于任意的實數a,都有;
⑷;
⑸91是素數;
⑹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
⑺這道數學題目有趣嗎?
⑻若,則;
⑼任何無限小數都是無理數.
我們再來看幾個復雜的命題:
⑴10可以被2或5整除;
⑵菱形的對角線互相垂直且平分;
⑶0.5非整數.
這里的“或”、“且”、“非”稱為邏輯聯結詞.
我們常用小寫拉丁字母p,q,r,…表示命題,上面命題⑴⑵⑶的構成形式分別是:
p或q;
p且q;
非p.
非p也叫做命題p的否定.非p記作“”,“”讀作“非”(或“并非”),表示“否定”.
思考:下列三個命題間有什么關系?
⑴12能被3整除;
⑵12能被4整除;
⑶12能被3整除且能被4整除.
一般地,用邏輯聯結詞“且”把命題p和命題q聯結起來,就得到一個新命題,
記作,讀作“p且q”.
規(guī)定:當p、q都是真命題時,是真命題;當p、q兩個命題中有一個是假命題時,是假命題.
全真為真,有假即假.
例1:將下列命題用“且”聯結成新命題,并判斷它的真假:
⑴p: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互相平分;q: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相等.
⑵p:菱形的對角線互相垂直;q:菱形的對角線互相平分.
例2:用邏輯聯結詞“且”改寫下列命題,并判斷它們的真假:
⑴1既是奇數,又是素數;
⑵2和3都是素數.
例3:分別指出下列命題的形式及構成它的簡單命題.
⑴24既是8的倍數,又是6的倍數;
⑵李強是籃球運動員或跳水運動員;
⑶平行線不相交.
思考:下列三個命題間有什么關系?
⑴27是7的倍數;
⑵27是9的倍數;
⑶27是7的倍數或是9的倍數.
一般地,用邏輯聯結詞“或”把命題p和命題q聯結起來,就得到一個新命題,
記作:,讀作:p或q.
規(guī)定:當p、q兩個命題中有一個是真命題時,是真命題;當p、q都是假命題時,是假命題.
全假為假,有真即真.
例1:判斷下列命題的真假:
⑴;
⑵集合A是的子集或是的子集;
⑶周長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或面積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
思考:如果為真命題,那么一定是真命題嗎?反之,如果為真命題,那么一定是真命題嗎?
注:邏輯聯結詞中的“或”相當于集合中的“并集”,它與日常用語中的“或”的含義不同.日常用語中的“或”是兩個中任選一個,不能都選,而邏輯聯結詞中的“或”,可以是兩個都選,但又不是兩個都選,而是兩個中至少選一個,因此,有三種可能的情況.
邏輯聯結詞中的“且”相當于集合中的“并集”即兩個必須都選.
思考:下列命題間有什么關系?
⑴35能被5整除;
⑵35不能被5整除.
一般地,對一個命題p全盤否定,就得到一個新命題,記作:p,讀作“非p”或“p的否定”.
若p是真命題,則必是假命題;若p是假命題,則必是真命題.
“非”命題最常見的幾個正面詞語的否定:
正面
是都是至多有一個至少有一個任意的所有的
否定
不是不都是至少有兩個一個也沒有某個某些
例1:寫出下列命題的否定,并判斷它們的真假:
⑴p:是周期函數;
⑵p:;
⑶p:空集是集合A的子集;
⑷p:是無理數;
⑸p:等腰三角形的兩個底角相等;
⑹p:等腰三角形底邊上的高和底邊上的中線重合.
練習:
1.判斷下列命題的真假:
⑴12是48且是36的約數;
⑵矩形的對角線互相垂直且平分.
2.判斷下列命題的真假:
⑴47是7的倍數或49是7的倍數;
⑵等腰梯形的對角線互相平分或互相垂直.
3.寫出下列命題的否定,然后判斷它們的真假:
⑴;
⑵3是方程的根;
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