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五年語文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1-11-24高三語文教案:《歸去來兮辭》教案五。
高三語文教案:《歸去來兮辭》教案五
1.文學文化常識:
辭,是介于散文與詩歌之間的一種文體。因為起源于戰(zhàn)國時期的楚國,又稱楚辭、楚辭體。又因屈原所作《離騷》為這種文體的代表作,故又稱騷體。到了漢代常把辭和賦統(tǒng)稱為辭賦,后人一般也將辭賦并稱。這種文體,富有抒情的浪漫氣息,很像詩,但押韻和句式都較詩自由,比散文整齊,且篇幅、字句較長,句中多以“兮”字來幫助和諧語氣,表情達意。一般四句一節(jié),每一節(jié)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讀后稍作停頓;六字句為主,都按三拍讀。例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薥~ 注意:()有些七字句中出現(xiàn)了虛詞,也應作六字句讀。()“歸去來兮”“已矣乎”當一句讀,適當延長讀末句時間。()四字句五字句,讀時節(jié)奏自當變化。()辭和賦還是有區(qū)別的,一般說來,辭重言情,而賦重鋪陳。
2、作者簡介:
陶淵明(明(365)字元亮。一說名潛,字淵明。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曾祖陶侃曾官至大司馬,祖父陶茂父親陶逸也做過太守、縣令一類的官。不過到了他,家境已衰落。他青年時代懷有壯志,’由—不是出身于世族門第,為社會所重視。當時門閥世族壟斷高官要職,政治腐朽暗,統(tǒng)治階級內部的傾軋十分激烈,階級矛盾也很尖銳,正處于晉宋移代之際。于是他便崇尚老莊,愛慕自然,采取遠身避禍的態(tài)度。直到的歲,才因生活所驅使,做過幾任祭酒、參軍等小官。但是擔任低下的官職,僅濟世的抱負無法施展,還必須降志辱身與官場人物周旋。義熙元年(人),他?歲,辭去彭澤令,從此永遠離開官場,過了了多年隱居躬耕的生活。晉末征他為著作佐郎,辭不就。宋元嘉時,他貧病交加,“偃臥瘠餒有日”,江州刺史檀道濟勸他出仕,他拒絕了。他寧可餓死,–不吃刺史贈給他的梁肉,表現(xiàn)了與統(tǒng)治階級決裂的態(tài)度。陶淵明是東晉末年最杰出的作家?,F(xiàn)存詩歌艸多首,散文篇,辭賦篇。最具特色的是他描寫田園生活的詩篇。這些詩描寫了農村的美好風光,詩人閑適的生活和心情,表現(xiàn)了詩人不愿與黑暗現(xiàn)實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由于詩人親自參加生產(chǎn)勞動,與農民有了較多的接觸,以及自身處于貧困的境地,因而有些詩篇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農村破敗凋敝的現(xiàn)實和農民的理想愿望?!短一ㄔ丛姴⒂洝肪褪沁@樣一首廣為傳誦的優(yōu)秀作品。他還寫了一些表達政治理想和關心時局的詩,或者借詠史抒懷,或者托神話言志,格調悲壯豪邁,與恬淡優(yōu)美的田園詩大異其趣?!对伹G軻》《讀山海經(jīng)》《精衛(wèi)銜微木》等即是這樣的作品。魯迅說,“可見他(指陶淵明)于世事也沒有遺忘和冷淡”,‘不但有“悠然見南山”的一面,還有“金剛怒目式”的一面。(《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他的詩也常流露逃避現(xiàn)實樂天知命的消極思想。他的詩歌風格平淡自然而形象鮮明,語言簡潔、含蓄而有—境,在我國古代詩歌史上獨具特色。他開創(chuàng)的田園詩為古代詩歌開拓了一個新領域。唐代王維、孟浩然及宋代蘇軾、辛棄疾、范成大的山水田園詩詞繼承和發(fā)揚了陶詩的傳統(tǒng)。陶淵明的辭賦及散文也很有成就。辭賦如《歸去來兮辭》,散文如《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等,都是歷史傳誦的佳作。辭賦、散文同他的詩一樣,都善于以平淡質樸的語言描寫自然景物,以寄托作者的個性和情操。形象鮮明,意蘊生動,充滿著情趣。
注意幾點:
(1),陶淵明青少年時,受儒家思想教育,曾有“大濟于蒼生”的抱負和“騫翮思遠翥”的壯志,但由于東晉當時的士族門閥制度相當嚴酷,陶淵明非士族出身,因而很難有通過做官來伸展志向實現(xiàn)抱負的機會。
(2),他“性剛才拙,與物多忤”(《與子儼等疏》),“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歸園田居》),有心做官,但又厭倦官場世俗條框的束縛,所以總處在“一心處兩端”(出仕與歸隱)的情狀之中。他29歲開始入仕,從此13個年頭,時官時隱,達3次,做官時間總計不過四五年。這種矛盾的情狀一直貫穿一生。
(3),本篇寫在作者辭官隱之前,不是像課本注釋中所說的寫在辭官歸隱之初。也就是說,本文是辭官歸隱前的想象之作,不是寫實之作。這是許多選本和鑒賞文章都弄錯了的。我們的課本也以訛傳訛,弄錯了。
3、寫作背景:
陶淵明四十一歲那年(公元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澤令。據(jù)《宋書陶潛傳》和蕭統(tǒng)《陶淵明傳》云,陶潛歸隱是出于對腐朽現(xiàn)實的不滿。當時郡里一位督郵來鼓澤巡視,要他束帶迎接,以示敬意,他氣憤地說:“我怎么能為五斗米而向這鄉(xiāng)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綬去職,賦《歸去來兮辭》。文中內容夾敘夾議,想像之景,真摯之情,和諧交融,渾然為一。從我們今天來看,本文是一篇想像作文,也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
4.文章題旨:
本文是晉安帝義熙元年(405)作者辭去彭澤令回家時所作,分“序”和“辭”兩節(jié),“辭”是一種與“賦”相近的文體名稱。“序”說明了自己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職的原因?!稗o”則抒寫了歸田的決心、歸田時的愉快心情和歸田后的樂趣。通過對田園生活的贊美和勞動生活的歌頌,表明他對當時現(xiàn)實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滿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視功名利祿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委運乘化、樂天安命的消極思想。全文語言流暢,音節(jié)和諧,感情真實,富有抒情意味?!皻w去來兮”就是“歸去”的意思,“來”、“兮”都是語助詞。
5.重點透視:
(1). 陶潛辭官歸隱的原因。
提示:序文中提到了三點理由:一是“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也就是說自己本性自然,不會扭曲自我,不會強迫自我去做本性不想做的事。二是“饑凍雖切,違已交病”,忍饑受凍固然嚴重,但是違背自我性情會身心“交病”,那比交凍可能更難以忍受。三是“程氏妹喪于武昌”,需要去奔喪。其中第一條是根本的。自己的本性使然,“性本愛丘山”,崇尚自然隨意,任性隨情,做官是“深愧平生之志”。官場實在有違自我性情與志趣,所以才最終棄官歸隱。
文章第一段中也有申述“歸去來兮”的緣由。開頭一句,開門見山地喊出久郁心中之志。--“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儼然抒發(fā)一口悶氣,頓覺自在坦蕩、輕松暢快。最后的反問,表明其志已決,不容持疑、猶豫。接下來,說明歸隱的原因。“心為形役”,為衣食所迫而出來做官,既如此,那就沒有什么惆悵悲傷的了。表明其心情很輕松。過去的事情無法追悔,未來的日子是可以自我掌握的。違心的官場日子即將結束,未來的順心的生活即將開始,那就按照自我的意志遂心遂意地生活下去。過去是“迷途”,昨日是“非”,那么今天的抉擇就是“是”,是正確的。迷途未遠,悔悟與慶幸之情溢于言表!
(2) 本文表面寫景,實際抒懷,營造了一個與官場截然相反,曠達悠然,美妙和諧的境界。尤其是第三四段鮮明地展示了陶淵明的性情,是深刻理解文章的主體。
第三段表示要與世相忘,謝絕交游,主要是與世俗官場的人謝絕交往,并非所有人。作者以聽家人的知心話為快樂,以琴書為伴侶,囂嚷、喧吵不入耳中,可以說是樂以忘憂了。從上文的路上、居室、庭院,延展到郊野與山溪,更廣闊地描繪了一個和美、充滿生機的隱居世界。在這個基礎上,第四段抒發(fā)了對人生宇宙的的感想。作者感到活在人世的時間沒有多久了,既然如此,何必不隨心所欲地生活,何必不伸張心志,何必不自由自在,何必考慮那么多的生死、為生死惴惴不安呢,展現(xiàn)出作者所得出的人生結論與處世哲學。
(3) 、難點突破
如何評價本文結尾兩句“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提示:“兼濟天下”規(guī)范了中國古代文人的心路歷程,作為中國第一位隱逸詩人、田園詩人,他的“濟世”的確讓人費解。文中為我們呈現(xiàn)了恬淡安閑、自然靜謐的田園情趣,但這并不意味著陶淵明消極避世。
古代出仕是文人志士必然的價值取向,在封建專制獨裁統(tǒng)治下,他們只能在無條件服從與維護自身尊嚴、保持獨立人格的矛盾中苦苦掙扎。除了陶淵明,李白、蘇軾、辛棄疾都曾流露過歸隱的心緒,只不除淵明比較明顯,且付諸實際行動罷了。在前面介紹陶淵創(chuàng)作題材時曾提到過,陶晚年作過大量詩,“猛志”一詞出現(xiàn)多次,這表明顯然有一股濟世的熱流貫穿于他的一生,其平淡自然的詩風始終未能掩蓋此股熱流的躍動,看似恬淡的歸隱并不意味著痛苦的消失,而是象征著苦難的加劇,即“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歸去來兮”“憶矣乎”“胡為乎遑遑欲何之?”這些句子表明詩人在惆悵悲苦中飽受折磨。
詩人回歸田園,崇尚自然,這里“自然”指人的質樸真實、率性而行的本性。他無法忍受官場對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趨同,以求保存他的社會政治理想和人格價值,從字里行間我們不也體味到濟世不得的痛苦與回歸田園的無奈了嗎?
因此,本文陶淵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歸田園的歡悅,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憂傷,應有完整的認識。
6.結構圖解:
這篇辭賦有敘事和抒情兩條線索,你能否選擇重點字詞分別列出?
提示:本文的敘事線索:辭官——歸途——抵家——室內生活——涉園——外出——縱情山水——如何度過余生
本文的抒情線索:自責自悔——自安自樂——樂天安命
語言積累
讀音
蕪( ) 奚( ) 惆悵( )
諫( ) 遙遙( )瞻( )
橫宇( ) 載( )欣栽奔
稚( )盈樽( ) 壺觴( )
酌( ) 矯( )首
盤桓( ) 壑( ) 崎嶇( )
涓涓( )曷( )靡途 稔 輕飏 熹微 眄 岫 西疇 棹 耘耔 皋
重要詞語釋義:
(1) 一詞多義:
就:
三徑就荒(接近)
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起身(完成,達到)
金就礪則利(到-----上)
猶:
松菊猶存(還,仍然)
困獸猶斗,況國相乎(尚且)
鄭之有園圃,有秦之具有園圃也(如同)
將:
田園將蕪(將要)
將信將疑(且,又)
出郭相扶將(扶,持)
將功贖罪(拿,用)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將領)
暫伴月將影(和,與)
絕:
請息交以絕游(斷絕)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橫渡)
以小舟至絕壁下(不通,不連接)
絕不相干(全然,絕對)
委:
曷不委心任去留(隨從,順從)
王年少,委國事大臣(委托)
教化從來有源委(末尾)
委命下吏(把-----教給)
(2)本文出現(xiàn)了五個疑問代詞,請找出來,分析它們的詞義。
明確:田園將蕪胡不歸(田園快要荒蕪了,為什么不回去呢?)
奚惆悵而獨悲(為什么還愁苦則獨自悲傷呢?)
復駕言兮焉求(我還乘車出去干什么呢?)
曷不委心任去留(何不隨心任意地生活呢?)
胡為乎遑欲何之(為什么那樣遑遑終日,想到哪里去呢?)
(3)“以、而、之、兮、來”五個文言虛詞用法歸納。
①之
代 詞
縱江東父老伶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 他們,代江東父老)
君將哀而生之乎( 我)
之子于歸( 這、此)
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 這樣的人,這類人)
結 構 助 詞
悅親戚之情話( 定語中心詞之間,的)
感吾生之行休( 主謂間取消獨立性)
何陋之有( 賓語提前標志)
古之人觀于天地山川……有得,以其求思之深( 中心詞與補語間,得)
馬之千里者( 定語后置標志)
音節(jié)助詞
悵恨久之( 無實義)
② 以 ,介詞
既自以心為形役( 讓)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 用)
王語暴以好樂( 把)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因為)
余船以次俱進( 按照)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 帶著)
連詞
舟遙遙以輕飏 ,風飄飄而吹衣( 同 “而” ,表修飾)
木欣欣以向榮( 同 “而” ,表并列)
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 表目的,來)
中丞匿溷潘以免( 才)
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余年( 因為)
③兮
語氣詞,多用于詩賦中,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啊”或“呀”,如“歸去來兮”“大風起兮云飛揚”
④而
代詞
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 通“爾”,你的)
連 詞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 (表假設,如果)
門雖設而常關( 表轉析)
覺今是而昨非( 表并列)
時矯首而遐觀( 表修飾)
鳥倦飛而知還( 表承接)
⑤來
虛詞,可當助詞講。無義,如“歸去來兮”。 有時為句尾語氣詞,相當于“咧”. 如《孟子.離婁上》“盍歸乎來!”.
3、古今異義
覺今是而昨非(古:正確;錯誤. 今:判斷詞:是與非)
4、.詞類活用:
眄庭柯以怡顏(使動用法,使面容現(xiàn)出愉快的神色)樂琴書以消憂(名詞動用,彈琴,讀書)
或棹孤舟(船槳,這里用作動詞,劃)
園日涉以成趣(名作狀,每天)
5.通假字:
乃瞻衡宇(“衡”通”橫”,橫木)
景翳翳以將入(“景”通”影”,日光)
6、特殊句式:
寓形宇內復幾時? (省略句, “形”與“宇”之間省略介詞“于”)
將有事于西疇. (介賓結構后置)
復駕言兮焉求? (賓語前置句.反問句代詞作賓語前置, “還出去干什么呢?”)
7.參考譯文
我的家境貧困,耕種田地不能維持自己的生活。家中孩子很多,米缸里經(jīng)常沒有存糧,找不到維持生計的辦法。親戚朋友多勸我出去做個小官,自己心里也產(chǎn)生了這種念頭,但苦于沒有門路。剛巧碰上有出使到外地去的事情,各地州郡長官都以愛惜人才為美德,叔父因為看到我貧苦就加以推薦,于是被任命為小城的官吏。這時戰(zhàn)亂沒有平息,心里害怕遠地的差使。彭澤縣離開家鄉(xiāng)只有一百里路程,公田收獲的糧食足夠釀酒之用,因此就要了下來。但過了沒幾天,思念田園,歸鄉(xiāng)的念頭就產(chǎn)生了。為什么呢?因為我的本性坦率自然,不會勉強做作;饑凍雖是急迫之事,但違背自己本心就會使人感到十分痛苦。雖然自己曾經(jīng)做過官,但都是為生活所驅使;于是感到煩惱,激動不已,有愧于平生的志愿。但還是想等到秋收以后,就收拾行裝連夜離去。不久,嫁給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要急著前去奔喪,就自己棄官離職了。從秋八月到冬季,做了八十多天的官。就針對這件事情來抒發(fā)自己心里的情意,給這篇文章命名為《歸去來兮》。時在乙巳年十一月。
歸去吧,田園將要荒蕪了為什么還不回去呢!既然讓自己的心志受形體來驅使,那又為什么還要傷感而獨自悲哀呢?我覺悟到過去做錯的已經(jīng)無法挽回,而知道未來的卻還來得及彌補。雖然走入迷途但還不是太遠,現(xiàn)在已經(jīng)明白了如今歸田是對的,以前出仕是錯的。船在水中輕快地飄蕩前進,微風吹動著我的衣裳。向行人詢問前面的路程,只恨早晨天色朦朧,還不十分明亮。
我一看到自己的簡陋家門,就高興地奔去。家中的僮仆前來迎接,孩子們都在門口等候。庭院中的小路已經(jīng)荒蕪,只有松樹和菊花卻還依舊存在。攙起孩子們的手進入屋里,酒已擺好。端起酒壺來自斟自酌,看著院子里的樹木感到非常愉快。身體依靠著南面的窗戶寄托自己傲岸的情懷,深深感到簡陋的居室也可以使人安樂滿足。每天到園子里散散步,自有樂趣,屋子雖然有門卻經(jīng)常關著。拄著手杖到處游息,有時抬起頭來向遠處眺望。天空的云彩自然地從山峰邊飄出,鳥兒飛倦了也知道自己回來。日光慢慢暗下去太陽快要落山了,我還撫摩著獨立的松樹徘徊著不愿離開。
歸去吧,讓我斷絕與世俗的交游。既然世俗與我的情志相違背,我還要駕車出游追求些什么呢!跟親戚們談談知心話使我感到愉快,彈琴讀書能夠使我消愁解憂。農人們告訴我春天到了,將要到西邊的田地里去耕種。有時乘了有篷簾的小車,有時劃了一條小船。有時經(jīng)過曲折幽深的山溝,有時經(jīng)過高低不平的山丘??吹綐淠拘佬老驑s,泉水涓涓地流淌。我真羨慕自然界萬物正生機勃勃,感嘆自己的生命即將終止。
算了吧!人生寄身于天地之間又能有多少時候,為什么不隨著自己的心意而任其自然?為什么整天心神不定又想到哪里去呢?富貴榮華不是我的心愿,神仙境界也不可以期待。遇到好天氣就一個人獨自出去游覽,或者把手杖放在一邊做些除草培苗的工作。有時登上東邊的高崗放聲長嘯,有時在清澈的水邊吟詠賦詩。姑且隨順著大自然的變化以了結此生,抱定樂天安命的主意,又有什么可疑慮的呢!
課后題解
(一)、1、“心為形役”,這里的“心為形役”中的“心”和“役”,顯然不能單純理解為“心意”和“形體”,應該深入理解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為官”的這種行為。為衣食所迫而出來做官,既如此,那就沒有什么惆悵悲傷的了。表明其心情很輕松。過去的事情無法追悔,未來的日子是可以自我掌握的。違心的官場日子即將結束,未來的順心的生活即將開始,那就按照自我的意志遂心遂意地生活下去。過去是“迷途”,昨日是“非”,那么今天的抉擇就是“是”,是正確的。迷途未遠,悔悟與慶幸之情溢于言表!所以從陶潛辭官歸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當時的心境是自責(“田園將蕪”),自悔(“已往不諫,來者可追”),自覺、自醒(“迷途未遠,今是昨非”)。
2、中間部分(2、3自然段)分別從抵家時的欣喜(“載欣載奔”“童仆歡迎,稚子候門),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閑適(“引壺觴以自酌……撫孤松而盤桓”,既有室中之樂,也有園中之)以及隱居鄉(xiāng)村的生活樂趣((1)、促膝而談的家庭之樂——悅親戚之情話;(2)、彈琴消憂的本色生活——樂琴書以消憂;(3)、與鄉(xiāng)鄰交往之樂——告余春及,有事西疇;(4)、巾車孤舟出游之樂——窈窕尋壑,崎嶇經(jīng)丘。)三個方面寫出歸隱田園生活的樂趣,表達了作者高潔的志趣、安貧樂道的思想、熱愛大自然的情懷以及對腐敗污濁官場的厭惡之情,也表達了作者內心深處的無奈之情。
3、參考答案同前《難點突破》
(一)、陶氏的藝術特點“平淡自然”表現(xiàn)在情感和語言運用兩個方面。情感表達上,使人感情真摯,直抒胸臆,不假粉飾自然純真可親,如本文中開始直抒胸臆,“田園將蕪胡不歸”,“覺今是而昨非”“實迷途其未遠”,回家之時是“載欣載奔”,回家之后是“童仆歡迎,稚子候門“。所有這些,都顯示出詩人的灑脫清高。語言運用方面表現(xiàn)為語言樸素,其特點是不加修飾,近乎白描似的語言,接近口語,但是經(jīng)過作者精心錘煉的口語,讀起來有韻味,令人咀嚼。所以,語言顯出一種自然美
(三)1、我覺悟到過去做錯的已經(jīng)無法挽回,而知道未來的卻還來得及彌補。雖然走入迷途但還不是太遠,現(xiàn)在已經(jīng)明白了如今歸田是對的,以前出仕是錯的。表達效果:“悟”“知”兩句表明詩人的反思與覺醒,“實”“覺”兩句表明世人對過去(出仕)的徹底否定以及歸隱田園的強烈愿望。
2、船在水中輕快地飄蕩前進,微風吹動著我的衣裳。向行人詢問前面的路程,只恨早晨天色朦朧,還不十分明亮。表達效果:前兩句,詩人表面上寫的是船情和風輕,實際上烘托了自己離開官場的輕松愉快的心情。末句一個“狠”字,生動形象的表達了詩人那種歸心似箭的急切心情,可謂一字傳神。景物描寫與人物的思想感情融為一體,真可謂情景交融。
3、靠著南面的窗戶寄托自己傲然自得的情懷,深深感到簡陋的居室也可以使人安樂滿足。我每天到園子里散步已成為樂趣,所以庭園里雖然有門卻經(jīng)常關著。表達效果:詩人歸隱田園后那種悠然、自由自在的生活情趣躍然紙上。
4、天空的云彩自然地從山峰邊飄出,鳥兒飛倦了也知道自己回來。日光慢慢暗下去太陽快要落山了,我還撫摩著獨立的松樹徘徊著不愿離開。表達效果:“云”“鳥”兩句,詩人以鳥自喻,以云之無“無心出岫”比喻自己無意于仕而出仕,以鳥之“倦飛知還”比喻自己厭惡官場后的歸隱?!熬啊薄皳帷眱删涫窃⒁馍钸h的含蓄句,表面上說的是夕陽西下,自己仍在松樹下徘徊。而實際上是說社會黑暗,但個人已到了遲暮之年,仍要保持晚節(jié)。運用比喻手法。表達感情,即深入淺出,又形象含蓄。象征手法的運用,表達的意思含蓄深刻。
(四)、本題目屬于自由發(fā)揮題,只要表述合理,能有足夠的證據(jù)來證明,做到自圓其說即可。
相關推薦
高三語文上冊《歸去來兮辭》教案
經(jīng)驗告訴我們,成功是留給有準備的人。高中教師要準備好教案為之后的教學做準備。教案可以讓學生能夠在課堂積極的參與互動,幫助授課經(jīng)驗少的高中教師教學。所以你在寫高中教案時要注意些什么呢?小編特地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高三語文上冊《歸去來兮辭》教案”,希望對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幫助。
高三語文上冊《歸去來兮辭》教案
學習目標:
1、反復誦讀,體會洋溢在字里行間的辭官歸隱、放飛心靈的歡快喜悅之情。
2、品味語言,體會融情于景的寫法,落實文言知識點。
學習重點:
1、把握文意,體會感情。
2、落實文言知識點:
(1)實詞活用:怡、日、悅、樂、棹、善
(2)重要虛詞:以
(3)文言句式:被動句:既自以心為形役。
倒裝句:復駕言兮焉求?
胡為乎遑遑欲何之?
樂夫天命復奚疑?
學習難點:
1、在文言文教學中,加強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yǎng)。
2、讓學生在體味文章情感的基礎上,理解陶淵明的辭官歸隱不是消極避世,而是堅守高貴、不與黑暗官場同流合污。
學習時間:1課時。
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深入了解陶淵明的精神世界,我設計了這樣的導入:
當代作家周國平在他的《靈魂只能獨行》一書里講了北宋大文豪蘇軾的一個典故:有一次蘇軾飯后踱步,他掂著大肚子問他的侍從:我這一肚子裝的是什么?他的前呼后擁的侍從們紛紛回答,有的說是文章,有的說是見識,蘇軾皆不以為然,只有他的侍妾朝云一語中的:先生藏了一肚子的不合時宜。是的,蘇軾是一個不屈己媚人的大丈夫,他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他滿腹經(jīng)綸,卻仕途坎坷,他最崇拜的人就是陶淵明,(出示陶淵明的頭像),他曾經(jīng)和了陶淵明的全詩,對陶淵明的詩文備加推崇。歐陽修說:“兩晉無文章,唯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一篇而已”。宋庠也說:“陶公之《歸去來兮辭》,是南北朝文章之絕唱?!苯裉?,就讓我們走近陶淵明,一起欣賞他的《歸去來兮辭》。
學習內容和步驟:
一、誦讀文本,整體感知。
讀書百遍其義自現(xiàn),文言文的教學,誦讀是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我對學生的要求是:文言文的課堂要不斷傳出書聲瑯瑯。本文的誦讀分三個層次:
首先讓學生明確文言文誦讀的基本要求:讀準字音,讀清句讀,讀出語氣后指名學生朗讀,學生初步感知。
其次,教師指導誦讀,引領學生把握幾個重點句的情味。首句“歸去來兮”應讀出沖出牢籠、放飛心靈的解脫、暢快之情,第三段首句“歸去來兮”應讀出享受家園之樂的舒適、寬慰之情,末段首句“已矣乎”則要讀出詩人參透一切、徹底放下的曠達之情。
指導后,再指名一朗讀水平較高的學生讀,引領學生進一步感知文意,體會情感。
再次,老師范讀課文,請同學們體會詩人辭官歸隱的歡悅之情。
然后,師生共同朗讀,在書聲朗朗中體味情感,品味語言。
二、賞析文本,品味語言。
因為是文言文,所以,進入寫法、意境等鑒賞之前,首先要落實文言知識點。所以,四個語段,基本的學習步驟都是先疏通文意,落實知識點,然后,再根據(jù)不同的語段特點設計不同的鑒賞內容。
1、學習第一段。
(1)學生對照注釋翻譯此段。
重點把握實詞“諫、追、是、非”的含義。
注意被動句“既自以心為形役”的準確翻譯。
(2)學生概括段意。
2、學習第二段。這是一個重點語段,知識點多,鑒賞點也多,分三步進行。
第一步:(出示課件),學生齊讀“乃瞻衡宇……有酒盈樽”,要求學生按“信(準確)”和“達(通順)”的要求翻譯語段。
第二步,通過讓學生對白描語段的擴展,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
金人元好問評價陶淵明的詩文:“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陶淵明擅長白描,語出天然,不事雕琢,這正給我們留下想象的空間。有人說,文學作品的最高境界,不是作家描寫的最美妙,而是能引起讀者最美妙的想像。文中寫了“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我們知道“晉陶淵明獨愛菊”,那么,擺脫了黑暗的官場,回到了向往的家園,面對荒蕪院落中傲然挺立的菊花,他定會百感交集,“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而“寧可枝頭抱香死,不隨黃葉舞秋風”的菊花,看到欣欣然奔向自己的陶淵明,也一定會有一腔話語傾訴。在這里,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假如你就是陶淵明或是菊花,闊別相逢,彼此會有怎樣的衷情相訴呢?請展開想像,寫一段抒情性的心理描寫。
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展開想象,盡情表述。
教師可以做如下示范:(陶淵明)菊花,我終于又回到你身旁,又呼吸到了你的芳香,我不辜負你的高潔,你也不辜負我的思量。因為我的不合時宜,致使門可羅雀,滿園荒蕪,只有你,在瑟瑟秋風中傲然挺立,展示你的高貴,迎接我的歸來。啊,菊花,高山流水,知音猶在,有你相伴,夫復何求?讓我靠近你,讓我感受你的呼吸,讓我傾聽你的心跳……
教師小結,啟示學生:康德說,人是借助令人驚異的能力——想像力——創(chuàng)造文化的生物。想像,是語文學習的必備能力之一。大家在學習中應該有意識地培養(yǎng)自己的這一能力。
第三步:分析本段中寫景的文字。“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
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
分析:作者寫了云、鳥、夕陽、孤松,其實,一切景語皆情語。云的“無心”令人聯(lián)想到“去留無意,漫觀天外云卷云舒”,鳥的“倦飛”,令人聯(lián)想到作者所說的“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夕陽”令人想起“雖是近黃昏,夕陽無限好”,“孤松”則不僅令人想到“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更由“孤”字想到詩人的清高孤傲、不與污濁的官場同流合污。
學生齊讀寫景的文字,體會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3、學習第三段。本段寫村居生活。
(1)讓學生翻譯四個重點句子:(出示課件)
悅親戚之情話。
樂琴書以消憂。
或命巾車,或棹孤舟。
善萬物之得時。
(2)教師講明其中的詞類活用。
(3)落實兩個名句: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4)齊讀第三段。
4、齊讀第四段,找出體現(xiàn)作者情感,態(tài)度的句子。
“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小結此段,加以拓展:作者在此段直抒胸臆,抒發(fā)了自己“乘化歸盡,樂天安命”的感慨。其實同所有的讀書人一樣,陶淵明也曾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抱負,“少年壯且厲,撫劍獨遠游”(《擬古》),可他的耿介率直,特立獨行,他的不屈己媚俗,令他與當時的黑暗官場格格不入,他三任三隱,個中滋味不言而喻。他的遭遇,使我們聯(lián)想到屈原、李白、蘇軾。(出示四人的頭像)屈原,因為“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不得不懷石投江,顯其高潔;李白,因為在權貴面前堅守高貴,不阿諛奉承,而被“賜金放還“;蘇軾,因為與當權者勢不兩立,堅持原則,屢次被貶。
談到屈原,我們會想到體現(xiàn)他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詩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談到李白,我們會想到顯示其錚錚傲骨的名言“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談到蘇軾,我們會想到他獨守高貴、不趨炎附勢的心聲“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那么,文中最能體現(xiàn)陶淵明理想追求、高潔品質的句子是哪句呢?(請同學各述己見,答案不唯一)
三、講課感悟
文言文的學習,課堂很難有亮點。但是,這個教學設計有三點還是比較成功,得到了評委和專家的肯定。第一,教師的范讀聲情并茂,引領學生進入情境。第二,設計的人菊對話環(huán)節(jié),情致盎然,想象力的培養(yǎng)這一難點突破好。第三,拓展部分,屈原、李白、蘇軾的引入開拓了學生的視野,最后學生回歸文本自然而然。
當然,這個設計肯定還存在這樣那樣的缺陷,敬請各位專家和老師們批評指正。
精品學習網(wǎng)
歸去來兮辭
歸去來兮辭【設計依據(jù)與教學目標】
《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中明確要求“在閱讀中,體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發(fā)珍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感情;感受藝術和科學中的美,提升審美境界。通過閱讀和鑒賞,深化熱愛祖國語文的感情,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養(yǎng)?!痹凇伴喿x與鑒賞”中也指出:“學習鑒賞中外文學作品,具有積極的鑒賞態(tài)度,注重審美體驗,陶冶性情,涵養(yǎng)心靈。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xiàn)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蘊涵的民族心理和時代精神,了解人類豐富的社會生活和情感世界?!薄稓w去來兮辭》是陶淵明摒棄官場歸隱田園的一篇宣言書,描繪了生機盎然、充滿詩情畫意的鄉(xiāng)村自然風光及愜意的田園生活,表達了陶淵明飽經(jīng)憂患,看透了官場的污濁、黑暗、卑鄙,不與之同流合污,而遠離官場回歸田園的情趣和理想。教師教學本課時應引導學生以誦讀為主要手段,走進文本,與作者進行情感交流,領悟作者熱愛自然、返樸歸真的高尚情趣,從而陶冶性情,涵養(yǎng)心靈,提升審美境界。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1)體會感悟作者不為五斗米折腰、獨善其身、不與黑暗勢力同流合污、返樸歸真的人生志趣與人生境界,能對作者的思想進行簡單辨析理,(2)欣賞陶淵明作品的藝術特點:情感真摯,語言樸素,用典自然,想象豐富。(3)在了解辭賦特點的基礎上熟讀成誦。
【教學過程與教學策略】一、啟發(fā)談話,激發(fā)興趣同學們是否還記得,是誰在《桃花源記》中為我們勾勒了一個理想社會?
(齊答:陶淵明)那么,關于陶淵明你了解多少呢?在你的印象中陶淵明是個怎樣的人?(東晉大詩人,一名潛,字元亮,世稱靖節(jié)先生,“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見陶潛的高尚情操,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另一篇文章《歸去來兮辭》,去了解一下他的隱士情懷。
(啟發(fā)談話,激活學生的已有知識儲備,同時激發(fā)學生閱讀期待,激發(fā)學生急于閱讀課文、急于了解歷史人物面貌的欲望。)
二、整體感知,了解內容讓學生用循序漸進的方法自讀課文,完成思考題。
1、一讀——正字音。
一字一詞地讀,憑借注釋,讀準字音,了解詞義。
2、二讀——斷句讀。
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為主,四字句以2.2頓讀,如“乃瞻/橫宇,載欣/載奔?!?。六字句以1.2.1.2頓讀,如“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少量的七字句也按三拍讀,如:既自/以心/為形役。個別的五字句也同樣,如:富貴/非/吾愿,帝鄉(xiāng)/不可/期。還有一些三字句四字句則都當整句來讀,末字適當?shù)匮娱L時間。
3、三讀——感悟音樂美
讀出語調——升調、降調;本文有不少感嘆句、疑問句,應讀出語氣,同時注意語調(感嘆句讀“”調,疑問句讀“”調)。
讀出語氣——疑問、反問、感嘆和陳述語氣;
讀出語速——快、中、慢;
思考題:
(1)朗朗上口的音樂美,主要源自于什么?(來自駢文的運用)
(2)找出各個自然段中的韻腳。
(3)找出對偶對比句。(可以涉及整句、駢體文,引導學生初步背誦這些零散句子。只有在這基礎上才能講究背誦,否則,就是死記硬背了。)
(4)找出本文雙聲詞、疊韻詞、疊字。(雙聲如“惆悵”“崎嶇”,疊韻如“盤桓”“窈窕”,疊字如“遙遙”“飄飄”“欣欣”“涓涓”。與《荷塘月色》對比)
4、四讀——體驗感情美
讀出抑揚、輕重、緩急。朗讀時節(jié)奏要整齊,音韻要鏗鏘,要讀得悅耳動聽甚至動心。如:可讓學生分析探討每段段首那三句話讀法。
(第一段的“歸去來兮,”要讀得豪邁,因為作者釋放了所有做官的悶氣,大呼一聲“回去吧”第二段的“歸去來兮,”要讀得愉悅而平靜,因為它承上啟下,承上,歸家很高興;啟下,作者心里很輕松第三段“已矣乎!”有些無奈。)
5、五讀——熟讀成誦,瑯瑯上口。
(給予學生自主閱讀的空間,點撥自主閱讀的方法,讓學生從字詞句篇到情感意境,循序漸進地理解、感悟、探究作品內涵,提高誦讀鑒別的能力。)
三、品評鑒賞,體悟情感1、通讀序文,小組討論:陶淵明為什么要辭官歸隱?
(三點理由:一是“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也就是說自己本性自然,不會扭曲自我,不會強迫自我去做本性不想做的事。二是“饑凍雖切,違已交病”,忍饑受凍固然嚴重,但是違背自我性情會身心“交病”,那比交凍可能更難以忍受。三是“程氏妹喪于武昌”,需要去奔喪。其中第一條是根本的。自己的本性使然,“性本愛丘山”,崇尚自然隨意,任性隨情,做官是“深愧平生之志”。官場實在有違自我性情與志趣,所以才最終棄官歸隱。)
2、研讀課文,理清層次。
第一段,申述“歸去來兮”的緣由。
(開頭一句,開門見山地喊出久郁心中之志?!皻w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儼然抒發(fā)一口悶氣,頓覺自在坦蕩、輕松暢快。最后的反問,表明其志已決,不容持疑、猶豫。接下來,說明歸隱的原因?!靶臑樾我邸保瑸橐率乘榷鰜碜龉?,既如此,那就沒有什么惆悵悲傷的了。表明其心情很輕松。過去的事情無法追悔,未來的日子是可以自我掌握的。違心的官場日子即將結束,未來的順心的生活即將開始,那就按照自我的意志遂心遂意地生活下去。過去是“迷途”,昨日是“非”,那么今天的抉擇就是“是”,是正確的。迷途未遠,悔悟與慶幸之情溢于言表!)
第二段,想象歸家路途的輕快與歸家后的情狀。
(先乘船,后上路,和風拂衣,小舟飄蕩,而心情的愉快也盡顯其中。這在閱讀時需要注意。“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晝夜兼程,歸心似箭。問征夫,暗自計程;恨熹微,嫌天亮太遲。這種急迫,在到家時完全變成孩子般的歡呼與雀躍--“乃瞻衡宇,載欣載奔”,是一派狂喜之態(tài)。“僮仆歡迎,稚子候門”,家人主仆共同歡迎主人歸來。“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可以想像舉家歡宴,主人開懷暢飲的情狀。其中“松菊猶存”有喻義,喻堅韌芬芳之節(jié)操仍在。接下來四句,“引壺觴”到“之易安”,寫飲酒自樂之景與傲然自得之情。再接下來由居室轉到庭園及高處、遠處,這里有情有景,情景交融,一派悠然自得之情從字面流露出來,可以想象,他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時而環(huán)顧,時而遠望,白云行走,飛鳥投林,都攝入他的眼簾。作者正如“出岫之云”“倦飛之鳥”,做官本是無心,官場確使他厭倦。寫撫“孤松”其實也是在言志,言孤傲堅貞之志。這一段由路途寫到家門,由家門到居室,再由居室到庭院,甚至目光遠及。表面寫景,實際抒懷,營造了一個與官場截然相反的、曠達悠然、美妙和諧的境界。)
第三段,想象定居下來后農村生活的樂趣。
(第一句與文章首句呼應。接著表示要與世隔絕,謝絕交游--主要是與世俗官場的人謝絕交往,并非所有人。作者以聽家人的知心話為快樂,以琴書為伴侶,囂嚷、喧吵不入耳中,可以說是樂以忘憂了。接下來的描寫是一段頗帶詩意的描繪。春回大地,農人告訴他將要從事春耕了。并且在農事閑暇,乘興出游,“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jīng)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弊⒁馑木湟獬薪樱盎蛎碥嚒焙蟪小耙嗥閸缍?jīng)丘”,“或棹孤舟”后續(xù)“既窈窕以尋壑”。前者是陸路,后者是水路?!澳拘佬酪韵驑s,泉涓涓而始流”既是實景,又是心景,由物及人,自然生出人生暫短的感傷,由春來萬物復蘇,感到大自然的生生不息,同時想到人生的短暫與匆促。雖有點沉郁,但細品全段,基調還是靜謐而愉說的。此段是轉承段。從上文的路上、居室、庭院,延展到郊野與山溪,更廣闊地描繪了一個和美、充滿生機的隱居世界。最后一段的議論與抒懷就是在這個基礎上展開的。)
第四段,抒發(fā)對人生宇宙的的感想。
(作者感到活在人世的時間沒有多久了,既然如此,何必不隨心所欲地生活,何必不伸張心志、何必不自由自在,何必考慮那么多的生死、為生死惴惴不安呢?高官厚祿不是我所求的,尋訪仙境也不是可以如愿的。作者所向往的是“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在良辰美景獨自出游,親身參加農事勞動,在高崗上高聲放歌,在清流旁縱情賦詩。最后以“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結束全文,隨著生命的自然變化一直到死,樂天安命還有什么疑慮呢!這是作者所得出的人生結論與處世哲學。)
3、合作探究
(1)對陶淵明的人生感想如何理解呢?對我們現(xiàn)代青年來說是否可取?
(我們不能籠統(tǒng)、簡單、膚淺地把作者的這兩句話打上消極二字就算,我們應該深入地理解。這是作者歷經(jīng)曲折的人生后的真實而復雜的感慨,作者曾經(jīng)品嘗過官場人心的險惡、官場生活的庸俗,映照一下歸隱后平民生活的質樸、真率、自然、自由,確實憤激于官場的齷齪,眷戀自由自在的人生。而且,在作者看來,在官場那種看別人臉色行事的生活,是一種生命的扭曲與糟蹋,只有在這大自然中才是生命正途——可是我耽誤太久了、久違了,所以這是一種真率的抒發(fā),是一種復雜的感慨,是一種包含正反感受的深刻的體驗。作者并沒有自命清高,自命高蹈,而是真抒胸臆。這種率真、憤激的抒發(fā)至少比有些士大夫的矯揉造作的高義談玄更有意義些。生活在激流勇進的時代中的現(xiàn)代青年,更應該奮發(fā)有為,而不應該消極避世。)
(2)本文具有怎樣的文體特點?
(本文是篇辭賦。辭是一種形體比較自由靈活的古體韻文。篇幅長短不限,句子以四言六言為主而允許有錯落參差,韻腳的轉換和押韻的方式也多變化。從風格上看,辭一般都比較講求文采,多用鋪張手法;內容上辭以抒情為主;表現(xiàn)形式方面,辭常在句子中間或結尾加添語氣助詞“兮”以調節(jié)音律。)
(3)從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角度看,本文有什么突出特點?
(發(fā)乎真情。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無不是發(fā)自內心,又出于真情的?!爸圻b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把詩人解決思想矛盾后那種回家途中愉悅暢快之情表現(xiàn)得多么真切!情托于物:好的散文總是寫得自然真切的。而要寫得自然真切,必須要有寄托物,以便將自己的思想、見解、感情訴諸形象。只有這樣,才能寫得真切、生動、感人,韻味悠長。而這一點,本文堪稱典范。)
4、背誦課文。
(背誦既是學習文言文的手段,也可以說是目的之一。通過背誦可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同時也可增強文言文語感和積累文言文素材,為提高閱讀文言文能力奠定基礎。)
四、遷移運用,拓展延伸1、延伸閱讀,探究問題。
(1)閱讀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序”
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親故多勸余為長吏,脫然有懷,求之靡途。會有四方之事,諸侯以惠為德。家叔以余貧苦,逐見用于小邑。于是風波未靜,心憚遠役。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歸歟之情。何則?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饑凍雖切,違已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猶望一稔,當斂裳宵逝。尋程氏妹喪于武昌,情在駿奔,自免去職。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順心,命篇曰:《歸去來兮》。乙已歲十一月也。
(2)探究問題
研究性問題:本文序文說,本文寫在乙巳歲十一月。但具體的時間有爭論。有人說本文寫在陶潛辭官歸隱之初(如課本注釋就如是說),是追敘和實錄之作,到家前是追敘,到家后是實錄;有人說寫在辭官歸隱之前、將歸之際,也就是說,本文是在蔭生退意后但未退之前的想象之作,寫完本文不久作者才辭官歸隱的。請你推敲一下本文的寫作時間,你覺得哪種說法更合理?更有利于對文章的理解。
(參考:后者更有道理。王若虛曾指摘本文在謀篇上的毛病,說既然是將歸而賦,則既歸之事,也當想象而言之。但從問途以下,都是直敘的話,顯得自相矛盾。即所謂前“前想象,后直述,不相侔。”對此,錢鐘書先生在《管錐篇》中援引周振甫先生的見解:“《序》稱《辭》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為‘追錄、‘直述,豈有‘木欣欣以向榮、‘善萬物之得時等景色?亦豈有‘農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于西籌、‘或植杖而耘籽等人事?其為未歸前之想象,不言而喻矣?!卞X先生認為本文自“舟遙遙以輕飏”至“亦崎嶇而經(jīng)丘”,“敘啟程之初至抵家以后諸況,心先歷歷想而如身正一一”,其謀篇機杼與《詩經(jīng)·東山》寫征人尚未抵家,而想象家中情狀相類。這樣來體會《歸去來兮辭》的謀篇特點是確當而深刻的。陶淵明此文寫于將歸之際,人未歸而心已先歸,其想象歸程及歸后種種情狀,正顯得歸意之堅和歸心之切。如果都作為追敘和實錄來看,反而失去強烈的情緒色彩和想象的空靈意趣,而且如周振甫先生所說,也不符合寫作時間的實際。須知陶淵明是一位很富于創(chuàng)造性想象的詩人,他的《桃花源記》,就以豐富的想象,創(chuàng)造出一個幽美逼真的世外桃源,而成為‘烏托邦’的始祖?!@種浪漫主義的想象,乃是陶淵明創(chuàng)作的重要特色,也正是構成《歸去來兮辭》謀篇特點的秘密所在。)
2、布置學生進一步收集陶淵明的資料,以《我眼中的陶淵明》為題,寫一篇隨筆,在全班交流。
(組織學生交流評議,引導學生自主地發(fā)表意見。學生交流評議的過程,既是相互取長補短,共享學習資源的過程,也是促進學生欣賞能力提高的過程。)
【評析】以上教學設計體現(xiàn)了以下三個方面的特色:
1、注重學生的閱讀實踐,使學生真正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在本教學設計中,多次安排學生自主閱讀,從字詞到句讀,從韻律到情感,都讓學生在自由誦讀中循序漸進地逐步感受,確保學生有充足的時間投入到閱讀實踐中去,用學生的閱讀代替教師的講解,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感,又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注重語文學習與社會現(xiàn)實、與學生生活實踐的密切聯(lián)系實際,引導學生用歷史眼光和現(xiàn)代觀念審視古代文學作品,正確品評古代文學作品。在本教學設計中,安排學生聯(lián)系社會現(xiàn)實和學生生活實際,評析陶淵明的人生理想和人生態(tài)度,從而幫助學生樹立奮發(fā)有為和潔身自好相統(tǒng)一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3、珍視學生的個性體驗,促進學生語文學習品質的提高。本教學設計中,注意引導學生對有爭議的問題進行爭鳴,其目的不在于形成統(tǒng)一認識,而是通過辯論交流,讓學生與作者作品之間、與教師之間、與學生之間進行心靈的碰撞和思想的交流,逐步養(yǎng)成勇于探索、樂于交流的語文學習品質。
高三語文教案:《歸去來兮辭》教案三
高三語文教案:《歸去來兮辭》教案三
教學目標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辭官歸田,不與當時黑暗的上層社會同流合污而熱愛田園生活的積極精神,學習其高潔的理想志趣和堅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個疑問代詞,歸納“行、引、乘、策”等四個詞的一詞多義,了解“以、而、之、兮、來”等文言虛詞的用法,弄懂并積累“來、諫、樽、觴、審、容膝、策、矯、盤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懷、聊、乘化”等字詞的意義,積累下面的詞語和名句--口腹自役 、心為形役、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
3.背誦全文。
一.作家作品
陶淵明(365~427),名潛,字淵明,一字元亮,東晉大詩人、辭賦家、散文家。曾著《五柳先生傳》以自況,卒后朋友私謚“靖節(jié)”,故后人稱“靖節(jié)先生”。東晉開國元勛官至大司馬的陶侃,據(jù)說就是他的曾祖,祖父陶茂做過武昌太守,父親陶逸做過安城太守。淵明八歲的時候,父親去世,家境逐漸衰落,但還是給他留下了不少田園產(chǎn)業(yè)。陶淵明出身于貴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響很深。年輕時曾懷有“大濟于蒼生”的壯志,又因家境貧寒,二十九歲時走上仕途,歷任江州祭酒、鎮(zhèn)軍參軍、彭澤令等下級官職,每次時間都很短。幾度出仕,使他逐漸認清了當時官場的污濁與黑暗,四十一歲還家歸隱,過起了自由閑適的田園生活。此后二十三年,雖憂憤常積于心,生活困窘多難,再無出仕之念,后在貧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二歲。
陶淵明今存詩歌125首,其中四言詩9首,五言詩116首。他的五言詩可大略分為兩類:一類是繼承漢魏以來抒情言志傳統(tǒng)而加以發(fā)展的詠懷詩;一類是前人很少創(chuàng)作的田園詩。后代批評家常用質樸、平淡、自然評價陶詩的風格,稱其為“田園詩人”。陶淵明現(xiàn)存文12篇,其中辭賦3篇,韻文5篇,散文4篇,篇數(shù)不多,影響卻很大。散文首推《桃花源記》,本文則是辭中名篇,在藝術上平淡、樸素,充滿了詩意,全無半點斧鑿痕跡,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注意幾點:
1.陶淵明青少年時,受儒家思想教育,曾有“大濟于蒼生”的抱負和壯志,但由于東晉當時的士族門閥制度相當嚴酷,陶淵明非士族出身,因而很難有通過做官來伸展志向實現(xiàn)抱負的機會。
2.他“性剛才拙,與物多忤”(《與子嚴等疏》),“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歸園田居》),有心做官,但又厭倦官場世俗條框的束縛,所以總處在“一心處兩端”(出仕與歸隱)的情狀之中。他29歲開始入仕,從此13個年頭,時官時隱,達3次,做官時間總計不過四五年。這種矛盾的情狀一直貫穿一生。
3.本篇寫在作者辭官隱居之前,不是像課本注釋中所說的寫在辭官歸隱之初。也就是說,本文是辭官歸隱前的想像之作,不是寫實之作。這是許多選本和鑒賞文章都弄錯了的。
陶淵明是我國著名的田園詩人,他在歸隱以后,對農村生活有所體驗,寫出了不少描述美好的田園風光和抒發(fā)自己恬靜閑適心情的作品,反映了他厭棄官場生活的思想感情,寄寓對官場的厭倦,表露出潔身自好的高潔志趣。另外,也寫了一些抒發(fā)政治理想和關心政局的作品,另一類如《詠荊軻》《讀山海經(jīng)?精衛(wèi)銜微木》等詩,寄寓抱負,多悲憤慷慨之音,說明他對政治始終沒有忘懷。他的作品內容真切,感情真摯,語言質樸自然而形象鮮明,對后代詩人創(chuàng)作產(chǎn)生過很大的影響。有《陶淵明集》。散文以《桃花源記》最有名,辭賦以《歸去來兮辭》著稱文史。
歐陽修說:“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篇而已!”“歸去來”寫詩人辭官歸隱,“于官曰歸去,于家曰歸來,故曰歸去來”(毛慶蕃評《古文學余》),現(xiàn)今一般說法認為“來”是助詞,兮,語氣詞。歸去來兮,類似現(xiàn)代漢語“歸去吧”“歸去啊”之類。
二、寫作背景
陶淵明四十一歲那年(公元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澤令。據(jù)《宋書陶潛傳》和蕭統(tǒng)《陶淵明傳》云,陶潛歸隱是出于對腐朽現(xiàn)實的不滿。當時郡里一位督郵來鼓澤巡視,要他束帶迎接,以示敬意,他氣憤地說:“我怎么能為五斗米而向這鄉(xiāng)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綬去職,賦《歸去來兮辭》。
本文分“序”和“辭”兩節(jié),“辭”是一種與“賦”相近的文體名稱?!靶颉闭f明了自己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職的原因?!稗o”則抒寫了歸田的決心、歸田時的愉快心情和歸田后的樂趣。通過對田園生活的贊美和勞動生活的歌頌,表明他對當時現(xiàn)實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滿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視功名利祿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委運乘化、樂天安命的消極思想。全文語言流暢,音節(jié)和諧,感情真實,富有抒情意味。“歸去來兮”就是“歸去”的意思,“來”、“兮”都是語助辭。
這篇文章前面有序,敘述他家貧出仕和棄官歸田的經(jīng)過。
三.文體特點
辭,是介于散文與詩歌之間的一種文體。因起源于戰(zhàn)國時期的楚國,又稱楚辭、楚辭體。又因屈原所作《離騷》為這種文體的代表作,故又稱騷體。到了漢代常把辭和賦統(tǒng)稱為辭賦,后人一般也將辭賦并稱。這種文體,富有抒情的浪漫氣息,很像詩,但押韻和句式都較詩自由,比散文整齊,且篇幅、字句較長,句中多以“兮”字來幫助和諧語氣,表情達意。 一般四句一節(jié),每節(jié)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讀后稍作停頓;六字句為主,都按三拍讀。例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注意:(1)有些七字句中出現(xiàn)了虛詞,也應作六字句讀。(2)“歸去來兮”“已矣乎”當一句讀,適當延長讀末句時間。(3)四字句五字句,讀時節(jié)奏自當變化。(4)辭和賦還是有區(qū)別的,一般說來,辭重言情,而賦重鋪陳。
《歸去來兮辭》是在藝術上精心結撰、刻意求工的力作。
“辭”即“賦”,要求鋪張揚厲、用韻并講求辭藻色彩和駢偶。在這樣多種形式的要求下,陶淵明運筆得心應手,游刃有余,形式很好地為內容服務。本文旨在說明“今是而昨非”,而對“昨非”一筆帶過,而竭盡全力突出“今是”,對歸耕后的農村生活的描寫則極盡鋪陳之能事。三、四兩段都是描寫“今是”的,包括景物描寫和心理描寫。而且行文注意對仗駢偶:“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jīng)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這里保持了辭賦的用韻并講求辭采華美的特點,又避免了堆砌辭藻、華而不實的弊病,增強了賦的抒情性和感染力,使辭賦具有了抒情詩的部分功能。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感情充沛而強烈。作者有感慨,有追求,有遺憾,有滿足,但這些都不是空發(fā)議論,而是借助景物的形象描寫。感情在景物中自然流露出來,景物亦有人情和個性?!霸茻o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就是動人的例證。全辭富于情趣,情真意厚,沁人心脾。
語言清新典雅,鮮明流暢,音節(jié)鏗鏘,和諧悅耳,具有音樂美,可稱是一首散文詩,或是一篇押韻的抒情散文。作者遣詞造句字斟句酌,錘煉推敲,精心選擇一些自《詩經(jīng)》以來詩人慣用的雙聲詞,如“惆悵”“崎嶇”,疊韻詞,如“盤桓”“窈窕”,疊字,如“遙遙”“欣欣”等,從而增強了語言的節(jié)奏感和音樂美,使辭賦兼有詩的藝術魅力。
結構嚴謹而周密。辭賦向來講究章法結構,漢賦甚至形成了公式俗套。本文雖屬抒情小賦,但也很注意結構安排。本文的寫作事出有因,不能不交待,但用辭賦說明事情的原委,結構會臃腫不堪,費力不討好。因之作者用散文體的序說明本文寫作的背景和作者當時的情況,而韻文辭賦則全力抒情,使二者各得其所,兩全其美。辭賦的段落安排也十分巧妙。第一段用直接抒情的手法,照應序文,形象地表達他對“今是昨非”的深刻認識。二、三段為本文中心,借物抒情。山川花木,處處皆春;飲酒賦詩,其樂無窮。末尾一段帶有總結性質,準備樂天安命了此一生,抒發(fā)的是一種知足保和的消極情緒。全文首尾貫通,中心突出,松菊節(jié)操,田園情趣,得到充分的展現(xiàn)。(選自李景華《松菊節(jié)操田園情趣》,北京出版社《閱讀和欣賞》)
四.朗讀指導
本文朗讀時,應注意語調,語氣和語頓。本文有不少感嘆句、疑問句,應讀出語氣,同時注意語調(感嘆句讀“↘”調,疑問句讀“↗”調)。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為主,四字句以2、2頓讀,如“乃瞻/橫宇,載欣/載奔。僮仆/歡迎,稚子/候門”。六字句以1、2、1、2頓讀,如“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在第2段的換韻處,停頓的時間應稍長一些。
第一段用一韻,押ui韻,韻腳有“歸”“悲”“追”“非”。主要寫作者棄官歸家的原因?!疤飯@將蕪”是原因之一;“心為形役”是原因之二。棄官歸隱是迷途知返、痛改前非。
第二段用三韻,全段可分三層:第一層開頭到“熹微”,押i/ui韻,韻腳有“衣”“微”,寫作者晝夜兼程,歸心似箭,心情的愉快盡顯其中;第二層“乃瞻橫宇……有酒盈樽”押un韻,韻腳有“奔”“門”“存”“樽”,寫剛入家門的熱烈場面,充盈著濃郁的親情和歡悅的氣氛;第三層“引壺殤以自酌……撫孤松而盤桓”,押an韻,韻腳有“顏”“安”“關”“觀”“還”“桓”,寫歸家后的日常生活,閑適淡泊,怡然自得。本段以路途——家門——居室——庭院的順序來寫,表面寫景,實際抒情,營造了一個曠達悠然美妙和諧的境界。
第三段用一韻,押ou韻,韻腳有“游”“求”“憂”“疇”“舟”“丘”“流”“休”,寫回鄉(xiāng)定居后的生活情況?!坝巍薄扒蟆眱身嵤鲋荆弧皯n”韻樂以忘憂;“疇”“舟”“丘”“流”是一段充滿詩意的描繪;“休”韻寫春來萬物復蘇,有感于自然生生不息,由此想到人生短暫與匆促,頓生感慨。
第四段除“曷不委心任去留”以上幾句,其余押I韻,韻腳有“之”“期”“耔”“詩”“疑”,抒發(fā)對人生宇宙的感想,當樂天安命,追求精神自由。
總之,第一段自責自悔,有悔恨之情,也有慶幸之意,應讀得“氣中聲硬”。第二、第三段,自安自樂,有喜悅之情,也是自得之意,基調是靜謚而愉悅的,應讀得“氣滿聲高”。第四段樂天安命,有達觀之情,讀得曠達、悠然。
五.疑難文句,本文涉及到的幾個典故:
會有四方之事: 意思是恰逢奉使之事,出自《論語?子路》:“使于四方?!边@里指陶淵明為建威參軍時自江陵出使京都建康這件事。
眷然有歸與之情:“歸與”,回去吧!語本《論語?公冶長》。
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 本句的意思是,認識到過去的錯誤雖不可挽救,而未來的事,還來得及補救。諫,止,此處解釋為挽救。語出《論語?微子》:“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p>
乃瞻衡宇:衡,通橫,衡宇,橫門,隱士居住的用橫木為門的簡陋居室?!对娊?jīng)?陳風?衡門》:“衡門之下,可以棲遲?!币馑际琴t者安于貧賤。古代的人們常用“衡門”、“衡宇”指貧賤者的居處。
三徑就荒:蕭統(tǒng)《文選》李善注引《三輔決錄》說:漢蔣詡隱居時,在房前的竹子下開了三條小路,只和求仲、羊仲兩人來往,后人就以三徑作為隱者居所之稱。
審容膝之易安:意思是明白狹小的地方也易安身。容膝,僅足容膝的居室,形容住處的狹小。《韓詩外傳》:“今結駟列騎,所安不過容膝;食方丈于前,所甘不過一肉?!?/p>
復駕言兮焉求:駕言,指處游,《詩經(jīng)》:“駕言出游”。駕,駕車。言,語氣助詞,無實義。
六.課文譯文
我的家境貧困,耕種田地不能維持自己的生活。家中孩子很多,米缸里經(jīng)常沒有存糧,找不到維持生計的辦法。親戚朋友多勸我出去做個小官,自己心里也產(chǎn)生了這種念頭,但苦于沒有門路。剛巧碰上有出使到外地去的事情,各地州郡長官都以愛惜人才為美德,叔父因為看到我貧苦就加以推薦,于是被任命為小城的官吏。這時戰(zhàn)亂沒有平息,心里害怕遠地的差使。彭澤縣離開家鄉(xiāng)只有一百里路程,公田收獲的糧食足夠釀酒之用,因此就要了下來。但過了沒幾天,思念田園,歸鄉(xiāng)的念頭就產(chǎn)生了。為什么呢?因為我的本性坦率自然,不會勉強做作;饑凍雖是急迫之事,但違背自己本心就會使人感到十分痛苦。雖然自己曾經(jīng)做過官,但都是為生活所驅使;于是感到煩惱,激動不已,有愧于平生的志愿。但還是想等到秋收以后,就收拾行裝連夜離去。不久,嫁給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要急著前去奔喪,就自己棄官離職了。從秋八月到冬季,做了八十多天的官。就針對這件事情來抒發(fā)自己心里的情意,給這篇文章命名為《歸去來兮》。時在乙巳年十一月。歸去吧,田園將要荒蕪了為什么還不回去呢!既然讓自己的心志受形體來驅使,那又為什么還要傷感而獨自悲哀呢?我覺悟到過去做錯的已經(jīng)無法挽回,而知道未來的卻還來得及彌補。雖然走入迷途但還不是太遠,現(xiàn)在已經(jīng)明白了如今歸田是對的,以前出仕是錯的。船在水中輕快地飄蕩前進,微風吹動著我的衣裳。向行人詢問前面的路程,只恨早晨天色朦朧,還不十分明亮。
我一看到自己的簡陋家門,就高興地奔去。家中的僮仆前來迎接,孩子們都在門口等候。庭院中的小路已經(jīng)荒蕪,只有松樹和菊花卻還依舊存在。攙起孩子們的手進入屋里,酒已擺好。端起酒壺來自斟自酌,看著院子里的樹木感到非常愉快。身體依靠著南面的窗戶寄托自己傲岸的情懷,深深感到簡陋的居室也可以使人安樂滿足。每天到園子里散散步,自有樂趣,屋子雖然有門卻經(jīng)常關著。拄著手杖到處游息,有時抬起頭來向遠處眺望。天空的云彩自然地從山峰邊飄出,鳥兒飛倦了也知道自己回來。日光慢慢暗下去太陽快要落山了,我還撫摩著獨立的松樹徘徊著不愿離開。
歸去吧,讓我斷絕與世俗的交游。既然世俗與我的情志相違背,我還要駕車出游追求些什么呢!跟親戚們談談知心話使我感到愉快,彈琴讀書能夠使我消愁解憂。農人們告訴我春天到了,將要到西邊的田地里去耕種。有時乘了有篷簾的小車,有時劃了一條小船。有時經(jīng)過曲折幽深的山溝,有時經(jīng)過高低不平的山丘。看到樹木欣欣向榮,泉水涓涓地流淌。我真羨慕自然界萬物正生機勃勃,感嘆自己的生命即將終止。
算了吧!人生寄身于天地之間又能有多少時候,為什么不隨著自己的心意而任其自然?為什么整天心神不定又想到哪里去呢?富貴榮華不是我的心愿,神仙境界也不可以期待。遇到好天氣就一個人獨自出去游覽,或者把手杖放在一邊做些除草培苗的工作。有時登上東邊的高崗放聲長嘯,有時在清澈的水邊吟詠賦詩。姑且隨順著大自然的變化以了結此生,抱定樂天安命的主意,又有什么可疑慮的呢!
七.整體把握
1.本文是陶淵明辭去彭澤令,歸隱田園時所寫。時間是晉義熙元年(405),作者41歲。序中寫了就任彭澤的心境及棄官歸田的緣由。全文流露出對仕宦生活的鄙棄和歸隱田園的樂趣。
2.文章可分為三個部分:
開頭至“恨晨光之熹微”為第一部分,主要寫作者對官場的厭棄和歸家時的急切心情。
“乃瞻衡宇”至“感吾氣之行休”為第二部分,主要寫歸家隱居后的家園之樂、田野之樂和勞作之樂。
其余文字為第三部分,主要表達了年壽有限,應順天應命,不必遑遑追逐的人生態(tài)度。
3.本文敘事思路:
決意辭歸——歸途——抵家——室內——涉園——外出—-縱情山水——安度余生。
4.本文的情感思路:
(一)歸心似箭,自責自悔:辭官
(二)天倫之樂,自安自樂:歸途 抵家
(三)田園之樂,隱居之樂:家園之樂--田野之樂 --勞作之樂-- 出游之樂
(四)綜述情志,樂天安命:如何度過余生
5.深化理解
本文表面寫景,實際抒懷,營造了一個與官場截然相反,曠達悠然,美妙和諧的境界。尤其是第三四段鮮明地展示了陶淵明的性情,是深刻理解文章的主體。
第三段表示要與世相忘,謝絕交游,主要是與世俗官場的人謝絕交往,并非所有人。作者以聽家人的知心話為快樂,以琴書為伴侶,囂嚷、喧吵不入耳中,可以說是樂以忘憂了。從上文的路上、居室、庭院,延展到郊野與山溪,更廣闊地描繪了一個和美、充滿生機的隱居世界。在這個基礎上,第四段抒發(fā)了對人生宇宙的的感想。作者感到活在人世的時間沒有多久了,既然如此,何必不隨心所欲地生活,何必不伸張心志,何必不自由自在,何必考慮那么多的生死、為生死惴惴不安呢,展現(xiàn)出作者所得出的人生結論與處世哲學。
6.分析評價
對本文流露的作者的思想我們不能籠統(tǒng)、簡單、膚淺地打上消極二字就算。陶淵明的思想確實消極了些,我們不宜倡導這種思想。但是我們應該深入一層地理解,這應該是作者歷經(jīng)曲折的人生后的真實而復雜的感慨。作者曾經(jīng)品嘗過官場人心的險惡,官場生活的庸俗,映照出歸隱后平民生活的質樸、真率、自然、自由。作者確實憤激于官場的齷齪,眷戀自由自在的人生。而且,在作者看來,官場那種看別人臉色行事的生活,是一種生命的扭曲與糟蹋,只有在這大自然中才是生命正途-----可是我耽誤太久了、久違了。這種思想感情是一種真率的抒發(fā),是一種復雜的感慨,是一種包含正反感受的深刻的體驗 。作者并沒有自命清高,自命高蹈,而是直抒胸臆。這種率真、憤激的抒發(fā)至少比有些士大夫的矯揉造作的高義談玄更有意義。
八.鞏固練習
1.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字:
①生生所資,未件其術:
② 遂見用于小邑:
③ 尋程氏妹喪于武昌:
④田園將蕪胡不歸:
⑤ 奚惆悵而獨悲:
⑥ 載欣載奔:
⑦ 將有事于西疇:
⑧善萬物之得時:
⑨ 曷不委心任去留:
⑩時矯首而遐觀:
2.翻譯下列句子:
①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 。
②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 。
③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④乃瞻衡宇,載欣載奔。 。
⑤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 。
⑥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
。
⑦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 。
⑧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
3.填空
悟已往之不諫,_____。實迷途其未遠,_____。
4 .本文序文說,本文寫在乙已歲十一月。但具體的時間有爭論。有人說本文寫在陶潛辭官歸隱之初(如課本注釋就如是說),是追敘和實錄之作,到家前是追敘,到家后是實錄;有人說寫在辭官歸隱之前、將歸之際,也就是說,本文是在萌生退意后但未退之前的想像之作,寫完本文不久作者才辭官歸隱的。請你推敲一下本文的寫作時間,你覺得哪種說法更合理?
。
5.有人認為本文結尾一句“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包含著悲觀消極的思想,試結合全文內容,談談你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
6.解釋下列古今異義詞
(1)悅親戚之情話。親戚, ;情話, 。
(2)農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于西疇。有事: 。
(3)既窈窕以尋壑。窈窕: 。
7.指明句中詞類活用
(1)眄庭柯以怡顏:
(2)園日涉以成趣: 時矯首以遐觀:
(3)樂琴書以消憂: 或棹孤舟:
(4)樂琴書以消憂: 悅親戚之情話:
8.對加點字注音有誤的一項是( )
A.云無心以出岫(xiù) B.舟遙遙以輕飏(yáng)
C.眄庭柯以怡顏(miè) D.或命巾車,或棹孤舟(zhòu)
9.對加點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恨晨光之熹微(光線微弱) B.云無心以出岫(云彩)
C.胡為乎遑遑欲何之(急急忙忙,心神不安的樣子)
D.富貴非吾愿,帝鄉(xiāng)不可期(向往中的仙境)
10.下面句子中“以”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項是( )
A.請息交以絕游 B.農人告余以春及 B.既窈窕以尋壑 D.木欣欣以向榮
1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古今意完全一致的一項是 ( )
A.悅親戚之情話 B.將有事于西疇 C.既窈窕以尋壑 D.善萬物之得時
12.從句式角度分析,不同于其他三項的一項是( )
A.既自以心為形役 B.王之蔽甚矣 C.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D.鳥倦飛而知還
13.本文出現(xiàn)了五個疑問代詞,請找出來,分析它們的詞義。
①田園將蕪胡不歸: ②奚惆悵而獨悲:
③復駕言兮焉求: ④曷不委心任去留:
⑤胡為乎遑欲何之:
14.歸納下列詞語的詞義
①行
② 引
③乘
④策
⑤之
⑥以
⑦兮
語氣詞,多用于詩賦中,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啊”或“呀”,如“歸去來兮”“大風起兮云飛揚”
⑧而
⑨來:虛詞,可當助詞講。無義,如“歸去來兮”。有時為句尾語氣詞,相當于“咧”. 如《孟子.離婁上》“盍歸乎來!”.
15.以下詞語中加橫線字的注音有誤的一項是( )
A. 求之靡途(mí)猶望一稔(rèn) B.舟遙遙以輕飏(yáng)恨晨光之熹微(xī)
C.眄庭柯以怡顏(miǎn)或棹孤舟(zhào)D.云無心以出岫(xiù)或植杖而耘籽(zǐ)
16以下句子中的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l)A.眷然有歸歟之情(眷然,依戀的樣子。) 情在駿奔(駿奔,騎著快馬奔跑。)
B.非矯厲所得(矯厲,勉強克制。) 眄庭柯以怡顏(怡顏,歡顏,高興表現(xiàn)在臉上。)
C.當斂裳宵逝(斂裳;收拾衣物。) 悟已往之不諫(不諫,不能挽回。)
D.倚南窗以寄傲(寄傲,寄托自足自得之心情。) 策扶老以流憩(扶老,拐杖。)
(2)A.時矯首而遐觀(矯首,抬起頭來。) 既窈窕以尋壑(窈窕,深遠曲折。)
B.三徑就荒(三徑,院子里的三條小路。) 審容膝之易安(容膝,只能容納雙膝之屋)
C.感吾生之行休(行休,將要完結。) 懷良辰以孤往(懷良辰,愛惜美好的時光。)
D.寓形宇內復幾時(寓形,托身于天地間。) 聊乘化以歸盡(乘化,順應自然之變化。)
17、比較下列句子中一些虛詞的意義和用法,選出判斷正確的一項
(1)①既自以心為形役。 ②舟遙遙以輕飏。③農人告余以春及。 ④家叔以余貧苦。
A.①和③相同 ②和④不同 B.①和③相同 ②和④也相同
C.①和③不同 ②和④相同 D.①和③不同②和④也不同
(2)之①悟已往之不諫。②說親戚之情話。③胡為乎遑遑欲何之? ④脫然有懷,來之靡途。
A.①和②相同 ③和④也相同 B.①和②相同 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 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 ③和④也不同
(3)而 于(①門雖設而常關。②泉涓涓而始流。③將有事于西疇。④遂見用于小邑。。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18、指出下列詞的含義。
矯 ①時矯首而道觀。( ) ②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 )
夫 ③問征夫以前路。( ) ④樂夫天命復奚疑?( )
19、以下句子翻譯正確的一句是
①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 )
A.既然自己心志被形體役使,為謀生而出來做官,那又為什么要惆悵獨自傷悲呢?
B.既然自己認為心靈是為形役服務的,為什么還惆悵自己悲傷呢?
C.既然自己已經(jīng)為了謀生而出來做官,那就不必惆悵而獨自傷悲了。
D.既然自己已經(jīng)為謀生做了口腹的奴隸,何必再惆悵自尋傷悲呢?
②俗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 )
A.過去的事情不用勸諫,因為我知道未來會有補救的機會。
B.認識到過去雖已不可挽救,未來之事還來得及彌補。
C.過去了的已經(jīng)不能挽救,就會知道未來有希望努力追回。
D.覺悟以往不能再勸諫,懂得將來可以追上去勸諫。
③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
A.這世上之人處處與我為難,我再駕車說話還有什么樂趣能尋求?
B.現(xiàn)實讓我失望,我多次駕車說明自己的愿望,但知音往哪里去尋求呢?
C.世俗與我的心態(tài)不合,我還要出去干什么呢?
D.世俗已經(jīng)同我格格不久,我再出游又有什么意義呢?
④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體。( )
A我羨慕宇宙萬物都得到生長的好時光,感嘆我的生命要走向休止。
B.我羨慕萬物逢春勃發(fā)生機,感嘆自己衰老不再有生之樂趣。
C.我羨慕萬物正及時生長,感慨自己的生命將到盡頭。
D.羨慕宇宙萬物在春天生機勃勃,更感嘆自己年老,只得休養(yǎng)生息,不能有所作為。
⑤富貴非吾愿,帝鄉(xiāng)不可期。( )
A.追逐榮華富貴不合我的心愿,那天帝的故鄉(xiāng)也不能去尋到。
B.追逐榮華富貴本不是我的心愿,到仙境去成仙也不可期望達到。
C.富貴生活我不愿擁有,仙山瓊閣不過是海市蜃樓。
D.富貴榮華違背我們心愿,天帝居住的地方我無法期待。
③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
A.在無聊時乘風而去,走向自己的歸宿,我樂天知命,誰會懷疑我的選擇?
B.隨順命運的安排,我走向生命的終點,做一個沒有疑慮的樂天知命之人。
C.姑且順隨著生命的自然變化,以了此一生,我樂天知命,還疑慮些什么呢?
D.姑且順應自然之變化,直達生命盡頭,樂天安命,決不再有疑慮。
20、判斷下面說法的正誤。
(1)陶淵明生活在封建時代,其作品中表現(xiàn)出的那種懷念過去,滿足現(xiàn)狀,樂天知命的思想,給后世帶來一定的消極影響。( )
(2)陶淵明的成就主要是詩。他歌詠隱居田園、飲酒賞菊、樂天知命的閑適生活,意境恬淡,詞句質樸自然。他被看作田園詩的開創(chuàng)者,唐代王維、孟浩然都受到他的詩作的影響。( )
(3)陶淵明辭官的主要原因是“眷然有歸歟之情”再加上“程氏妹喪于武昌,情在駿奔,自免去職”。( )
(4)“田園將蕪,胡不歸”是用了《詩經(jīng)?式微》中,“式微,式微,胡不歸”成語。“悟以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是用了《論語?微子》中“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的典故。( )
(5)陶淵明也寫過“金剛怒目”式的作品,如《讀山海經(jīng)》:“刑天舞于戚,猛志固常在?!?表現(xiàn)了他對當時腐敗政治激烈的批判精神和強烈的反抗意識。( )
21.延伸閱讀
閱讀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序”, 回答“序”后的問題。
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親故多勸余為長吏,脫然有懷,求之靡途。會有四方之事①,諸侯以惠為德。家叔以余貧苦,逐見用于小邑。于是風波未靜,心憚遠役。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歸歟②之情。何則?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饑凍雖切,違已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猶望一稔,當斂裳宵逝。尋程氏妹喪于武昌,情在駿奔③,自免去職。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順心,命篇曰:《歸去來兮》。乙已歲十一月也。
注釋:①四方之事,指陶淵明接受建威將軍劉敬宣的命令出使的事。四方,意為到各處去。②歸歟,《論語?公冶長》有“子在陳曰:‘歸歟歸歟’”的話,表懷鄉(xiāng)之情。 ③駿奔,《詩經(jīng)?周頌》“清廟”篇有“駿奔走化廟”的話即去祭祀。
⑴對加點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
A.生生所資(生產(chǎn)生活) B.脫然有懷(輕快的樣子)
C.尋程氏妹喪于武昌(尋找) D.非矯后所得(勉強去做)
⑵判斷“以”字用法,正確的選項是 ( )
①耕植不足以自給 ②諸億以惠愛為德
③家叔以余貧苦 ④足以為酒
A.①②相同 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 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 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 ③④相同
⑶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錯誤的一項是
A.及少日,眷然有歸與之情:等到過一些日子,便產(chǎn)生留戀故園的懷鄉(xiāng)感情。
B.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本性任其自然,這是勉強不得的。
C.饑凍雖切,違己交?。吼嚭m然來得急迫,但是違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到痛苦。
D.猶望一稔,當斂裳宵逝,就盼望遇上豐年,便辭官歸鄉(xiāng)。
⑷下列選項是對本文文意的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A.陶淵明做官單純是為了養(yǎng)家糊口。他做彭澤令,僅以“有酒可飲”為理由。
B.陶淵明去做官,既有家貧、求生無術的原由,也有親故勸告、諸侯惠愛、家叔引薦、彭澤縣離家不遠的因素。
C.陶辭官罷去最根本的理由也是質性自然,感到官場拘束,出仕違背平生志向。
D.當然其妹新亡,前去奔喪也應成為辭官因素之一。
16.結合二、三段內容,通過聯(lián)想、想象,寫一段文字描繪陶淵明這位隱逸詩人的形象。不少于500字。
17.課外閱讀《讀本》P266第93《世說新語》五則,并思考這五則作者的認識是否全部可取,哪一則的意義比較深遠
《歸去來兮辭》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在教學時都會提前最好準備,教師要準備好教案為之后的教學做準備。教案可以讓上課時的教學氛圍非?;钴S,幫助教師有計劃有步驟有質量的完成教學任務。所以你在寫教案時要注意些什么呢?為了讓您在使用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歸去來兮辭》”,歡迎您閱讀和收藏,并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歸去來兮辭》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親故多勸余為長吏,脫然有懷,求之靡途。會有四方之事,諸侯以惠愛為德,家叔以余貧苦,遂見用為小邑。于時風波未靜,心憚遠役,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歸歟之情。何則?質性自然,非矯勵所得。饑凍雖切,違己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猶望一稔,當斂裳宵逝。尋程氏妹喪于武昌,情在駿奔,自免去職。仲秋至冬,在官八十馀日。因事順心,命篇曰《歸去來兮》。乙巳歲十一月也。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仆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扶孤松而盤垣。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于西疇?;蛎碥?,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jīng)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富貴非吾愿,帝鄉(xiāng)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知識點
一、通假字
乃瞻衡宇(衡,通“橫”)
二、古今異義
1、幼稚迎室(古義:小孩;今譯:指年紀小或形容頭腦簡單或缺乏經(jīng)驗)
2、問征夫以前路(古義:行人;今譯:出征的人)
3、恨晨光之熹微(古義:遺憾;今譯:怨恨,悔恨)
4、既窈窕以尋壑(古義:山路深遠曲折;今譯:美麗的身材)
三、一詞多義
行: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將要)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ㄐ凶撸?br> 李白乘舟將欲行(離開)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行為)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運行)
行之有效(實行,執(zhí)行)
引:引壺觴以自酌(端起)
不易妄自菲?。ㄒ茫?br> 引無數(shù)英雄競折腰(吸引)
乘: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順,隨)
公與之乘,戰(zhàn)于長勺(乘車)
策:策扶老以流憩(拄)
執(zhí)策應長明燈讀(成編的竹筒)
而:門雖設而常關(表轉折)
覺今世而昨非(表并列)
時矯首而遐觀(表修飾)
鳥倦飛而知還(表承接)
以:舟遙遙以輕飏(相當于“而”)
農人告余以春及(把)
請息交以絕游(表轉折)
景翳翳以將入(表修飾)
聊乘化以歸盡(表目的)
四、詞類活用
1、眄庭柯以怡顏(使動用法,使愉快)
2、悅親戚之情話(意動用法,以為悅)
3、樂琴書以消憂(意動用法,以為樂)
4、園日涉以成趣(名詞作狀語,在園中;每天)
5、時矯首而遐觀(名詞作狀語,常常)
6、或棹孤舟(名詞用作動詞,用漿劃船)
7、樂琴書以消憂(名詞用作動詞,彈琴;讀書)
五、特殊句式
1、遂見用為小邑(被動句)
2、既自以心為形役(被動句)
3、耕植不足以自給(省略句)
4、足以為酒(省略句)
5、寓形宇內復幾時(省略句)
6、復駕言兮焉求(賓語前置)
7、胡為乎遑遑欲何之(賓語前置)
8、樂夫天命復奚疑(賓語前置)
9、尋程氏妹喪于武昌(狀語后置)
10、農人告余以春及(狀語后置)
11、將有事于西疇(狀語后置)
12、問征夫以前路(狀語后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