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與平行教學設計
發(fā)表時間:2021-09-13高一地理教案:《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布》教學設計。
高一地理教案:《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布》教學設計
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布教學目標
通過學習使學生知道低層大氣的組成成分及其所起的作用;了解大氣垂直分層的依據以及各層大氣的特點;通過對圖表的分析,訓練學生閱讀圖表分析問題的技能;通過學習使學生初步了解人類活動對大氣的影響,以及各層大氣與人類活動的關系,初步樹立人地協(xié)調的觀念。
教學建議
關于大氣的垂直分布的教學分析
本節(jié)教材的另一個重點內容是關于大氣的垂直分布以及各分層的特點,特別是對流層和平流層與人類活動關系極為密切,教材講述的較為詳細,平流層以上部分,包括中間層、熱層、外層,教材歸納為高層大氣,這是新教材與以往教材不同之處,教材這樣處理,既突出了重點即與人類關系極為密切的對流層和平流層,同時又利于學生了解高層大氣中與人類關系較為密切的電離層,至于目前與人類聯系相對較少的其他幾層大氣,簡略處理,減少學習的頭緒,詳略編排得當,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對于各大氣層的特征,應該抓住關鍵環(huán)節(jié),即氣溫的垂直變化不同引起大氣的運動特點各異,對流層大氣氣溫隨高度增加而遞減,因此導致大氣對流運動顯著,由于對流運動,使水汽易于凝結,而對流層大氣固體雜質豐富,因而容易形成降水;平流層大氣氣溫隨高度增加而增加,因而空氣以水平運動為主,不易產生復雜多變的天氣,利于飛行。由此可以看出每層大氣其運動特點都是由于氣溫的變化引起的,氣溫的變化可從教材提供的圖像中得以了解。
關于大氣的組成的教學分析
本節(jié)教材介紹的關于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布等知識,是了解大氣環(huán)境的最基礎知識。其中低層大氣的各種組成物質及其對生命活動和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是本節(jié)教材的重點內容之一,教材通過表格形式介紹了低層大氣中所占比例較大的干潔空氣中主要成分的比例關系,從表中可以看出各主要成分的比例懸殊很大,氮、氧所占的比例非常大,其他成分所占比例很小,但其作用是不容忽視的,特別是二氧化碳及表格中未涉及的臭氧,它們對地球上的生命活動和自然環(huán)境有著重要作用,這一點教材著重進行了描述,對于低層大氣中比例較少的水汽和固體雜質,主要強調其對地面和大氣溫度以及大氣降水的影響,同時教材指出它們在大氣中的含量因時因地而異,這與干潔空氣有所不同,這為后面講述人類活動對大氣的影響,干預大氣中的水汽含量和大量排放污染物質導致大氣中固體雜質增多,形成大霧天氣等天氣變化埋下伏筆。
教材在介紹人類活動對大氣影響時,提出由于人類不合理的活動導致大氣中的微量氣體二氧化碳增多,而且大氣中出現了新的成分如氟氯烴化合物,而這種成分可以導致臭氧總量的減少,大氣中這些微量成分的變化都會對人類生存的環(huán)境構成威脅。由于本節(jié)教材使大氣環(huán)境這個單元的起始部分,因此教材中沒有涉及有關大氣中各組成成分對大氣熱狀況、大氣降水等如何起作用,只是將結論描述出來,至于作用機理留待后面相關章節(jié)進行解決。
關于教學方法的教學建議
建議采用講授法、討論法,運用啟發(fā)式進行授課。講授“大氣的組成”時可以引導學生回憶化學課所學的關于空氣的組成,并與地理教材進行對照,使學生明確“干潔空氣、水汽和固體雜質”是低層大氣的主要組成,其中組成成分極少的二氧化碳、臭氧、水汽和固體雜質,其作用不容忽視,教師要將這四種組成部分的作用給學生分析清楚,但原理不必細講,留待后面章節(jié)講解,大氣中水汽和固體雜質的含量因時因地而異的特點應提問學生,引導學生分析其原因,關于人類活動對大氣的影響,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二氧化碳和臭氧的含量是否會發(fā)生變化?因為什么發(fā)生變化?含量發(fā)生變化后,會產生什么后果?對人類產生什么影響?大氣垂直分層的關鍵是各層氣溫的垂直變化特點,這部分內容,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讀圖,通過閱讀教材中的相關圖像,讓學生自己總結各層大氣氣溫垂直變化特點,在學生基本掌握這以知識的基礎上,教師可以讓學生自行繪制各層大氣氣溫垂直變化圖,繪制時教師應提醒學生,對流層大氣氣溫隨高度增加而遞減,因此繪制方法與以往有所不同;掌握了氣溫變化特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大氣運動狀況,特別是平流層大氣運動特點可以與學生生活實際相聯系,說明大型飛機在平流層飛行為什么平穩(wěn),再結合水汽和固體雜質的分布及作用,了解對流層和平流層天氣變化狀況;對于高層大氣,重點是電離層,注意引導學生與已學過的太陽活動的知識相聯系,說明電離層與人類活動的關系即可。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①低層大氣各種組成物質及其對生命活動和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②大氣的垂直分布以及各分層的特點。
【教學手段】
【教學過程】
(引課)中學化學課中學過大氣的組成,其主要成分有哪些?
(教師出示“大氣組成”表格)引導學生閱讀表格說明大氣的主要成分是什么?與化學課所學內容有什么異同?說明地理課主要強調低層大氣的組成。通過閱讀表格,使學生明確各種成分所占的比例以及所起的作用。特別提醒學生注意四種所占比例極其微小的成分:二氧化碳、臭氧、水汽和固體雜質,引導學生說明這四種成分的作用是什么?
(結合學生生活實際提問)如果某地有大面積的水域或者森林,其水汽含量是否會發(fā)生變化?如果某地大氣污染很嚴重,或發(fā)生火山爆發(fā)等突發(fā)災害,其固體雜質的含量是否會發(fā)生變化?由此說明水汽和固體雜質的含量時因時因地而異。
(提問)人類的哪些活動能夠引起大氣中的一些組成成分發(fā)生變化?可能發(fā)生哪些變化?其變化帶來的后果什么?
(總結板書)一、大氣的組成
1.低層大氣的組成及作用
2.人類活動對大氣的影響
燃燒礦物燃料→CO2增加→“溫室效應”
制冷工業(yè)發(fā)展→氟氯烴含量增加→破壞O3層,使大氣中臭氧含量減少
二、大氣的垂直分布
(引導學生閱讀氣溫垂直變化圖,提問)攀登珠穆朗瑪峰的登山隊員著裝很厚,說明什么?是否隨著高度的增加氣溫會不斷降低下去?→當氣溫垂直分布出現不同變化時,大氣的運動狀況也會發(fā)生變化,大氣的密度也會隨之改變→由此說明大氣垂直分布的依據。
(板書)1.大氣垂直分布的依據
(閱讀氣溫垂直變化圖,引導學生分析)當氣溫隨高度增加而遞減時,大氣如何運動?→說明這種運動是否旺盛與地面受熱多少密切相關,地面受熱多,運動旺盛,反之減弱→由此說明對流層大氣再不同緯度厚度不同的原因。根據運動特點及其水汽和固體雜質密集分布,說明天氣現象復雜多變,以次說明與人類的關系。引導學生讀圖,隨著高度的增加,是否氣溫始終遞減→由此分析平流層大氣氣溫分布與對流層的不同,至于原因只是讓學生知道是由于O3層存在吸收大量紫外線致使大氣增溫,并對人類生存起到天然屏障作用→由氣溫分布特點分析大氣運動狀況。
(聯系學生生活實際提問)大型飛機起飛后一段時間,飛行比較平穩(wěn),天空呈現蔚藍色,較為晴朗,為什么?→由此說明平流層大氣運動狀況以及與人類的關系。
關于高層大氣的知識,重點提醒學生進行知識遷移,將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中相關的知識與高層大氣中的電離層聯系起來。由此說明高層大氣與人類的關系。
(板書)2.各層大氣的特點
要求學生繪制氣溫垂直分布圖,特別提醒學生,對流層氣溫變化曲線與以往繪制的方法略有差別,注意仔細閱讀教材提供的圖像,然后自行繪制。
【教學設計】根據本節(jié)教材對知識、能力和價值觀念的要求本課將重點安排在對讀圖技能的訓練,以及人地協(xié)調觀念的樹立等方面。讀圖技能的訓練主要通過氣溫垂直分布圖完成,無論是了解大氣的組成還是大氣的垂直分布,都注意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系,從感性知識入手,使學生更容易接受,并由淺入深,引導學生分析大氣各組成部分所起的作用、各層大氣氣溫分布特點以及大氣運動狀況、與人類的關系等,在分析的過程中,使學生感受到人類與大氣之間相互影響的關系,明確人地應該協(xié)調發(fā)展的道理。
【板書設計】
第一節(jié) 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布
一、大氣的組成
1.低層大氣的組成及作用
2.人類活動對大氣的影響
燃燒礦物燃料→CO2增加→“溫室效應”
制冷工業(yè)發(fā)展→氟氯烴含量增加→破壞O3層,使大氣中臭氧含量減少
二、大氣的垂直分布
1.大氣垂直分布的依據
2.各層大氣的特點
探究活動
題目:為什么登山運動員的服裝與其他運動員的不一樣?
分析:本活動屬于課內的探究性活動,通過解答這個問題來激發(fā)學生希望了解大氣層垂直分布差異的興趣。問題的解答有兩個方面不容忽視:即在高山處的大氣成分有何變化?大氣層不同高度溫度有何變化?當然還有產生這些差異的原因。弄清楚這兩個問題對展開本節(jié)的教學有比較直接的幫助。而且從實際生活中的實例出發(fā)容易讓學生理解本章內容和現實生活聯系緊密,培養(yǎng)深入學習的興趣。
相關知識
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布教案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中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高中教師需要精心準備的。教案可以讓學生們充分體會到學習的快樂,幫助高中教師提高自己的教學質量。我們要如何寫好一份值得稱贊的高中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布教案”,歡迎您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助益!
2.1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布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大氣組成及其主要成分的作用
2、了解大氣垂直分層及其各層特點
3、理解人類活動造成的大氣污染,導致大氣成分發(fā)生變化。
能力目標
1、能用氣溫的垂直分布曲線說明大氣的垂直分層結構和主要特征
2、分析大氣組成物質、氣溫垂直分布、大氣運動、天氣變化間的因果關系
德育目標
1、聯系實際,了解本地區(qū)人類活動對大氣組成的影響,并能提出合理化建議
2、能夠認識到人類活動對大氣組成的影響及其導致的不良后果,提高環(huán)保意識。
【教學重點】
1、理解大氣的組成和各部分的作用
2、理解大氣的垂直分布及主要特征
下載地址://files.eduu.com/down.php?id=165269
高一地理教案:《大氣的運動》教學設計
高一地理教案:《大氣的運動》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通過學習使學生明確產生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大氣水平運動的產生及受力狀況。在學習大氣運動基本原理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判讀原理圖和示意圖的能力,訓練學生繪制簡單原理示意圖的基本技能。在明確大氣運動基本原理的同時,使學生認識大氣運動與人們生活和生產活動的關系。
教學建議
關于讀圖能力培養(yǎng)和課后活動的 教學分析
教材中“一月海平面(世界局部地區(qū))的等壓線和風向圖”是訓練學生閱讀地圖的基本技能,也是訓練學生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密切聯系的很好途徑, 教師不能忽視這一 教育功能,應該充分利用此圖達到訓練的目的,另外本課教材中的閱讀材料能夠使學生更加了解大氣運動與人類生產和生活息息相關的部分,因此也應該引起 教師的重視,不能放任學生自由閱讀,潦草而過。
關于風的形成和風的方向的 教學分析
關于風的形成是本課重點的知識內容,而風向的確定則是本課的難點知識,確定風向的關鍵是明確幾種力的關系,形成風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氣壓梯度力,這種力在氣壓場中如何繪制應該使學生明確,無論等壓線的表現形式如何,水平氣壓梯度力始終與等壓線垂直并由高壓指向低壓??諝庖坏┻\動起來,就會受到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地轉偏向力只影響空氣運動的方向而不影響空氣運動的速度,當這兩個力達到平衡時風向與等壓線平行,如果在北半球,背風而立低壓在左,高壓在右,這個運動的過程,教材中用一幅圖像加以表示。這種風向只會出現在高空大氣中,而近地面的風,還會受到摩擦力的影響,摩擦力既改變力的方向,又會對風速產生一定影響,當三力達到平衡時,風向與等壓線斜交,由高壓指向低壓,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篇。三力平衡的過程比較復雜,不必讓學生了解,學生只要知道結論即可。
關于大氣的水平運動的 教學建議
關于“大氣的水平運動”這部分內容,首先應該讓學生明確水平氣壓梯度力是形成風的直接原因,引導學生判讀教材提供的圖像“水平氣壓梯度力”示意圖,明確繪制水平氣壓梯度力應該注意的問題:水平氣壓梯度力總是與等壓線相垂直并由高壓指向低壓。當空氣開始運動后,就會受到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如果只受到兩個力的影響,二力平衡風向如何表示,這部分內容注意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提供的圖像資料,如能夠提供學生動畫演示有助于學生理解地轉偏向力如何逐步影響水平氣壓梯度力最終達到二力平衡,使風向達到穩(wěn)定。在近地面的風除受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外,還會受到摩擦力的影響,三力平衡的過程比較復雜,不需要學生了解,但三力達到平衡后的風向應該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提供的圖像資料加以了解,學生了解了平直等壓線中風向的繪制方法后,可以結合教材提供的“一月海平面(世界局部地區(qū))的等壓線和風向”示意圖,引導學生學會繪制在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等壓線呈閉合狀態(tài)時的風向,并能夠總結出風向偏轉的規(guī)律。本節(jié)課 教學注意指導學生繪制示意圖的方法,訓練學生繪圖的基本技能,培養(yǎng)學生閱讀地圖的能力。
關于熱力環(huán)流的 教學分析
這部分內容教材配置了一幅圖像,說明熱力環(huán)流的基本原理,分析圖像時應特別注意A、B、C三地受熱不同,出現空氣在垂直方向上的不同運動,由于這種運動導致高低空空氣密度不同,因而使同一水平面出現氣壓高低的不同,如果不是在同一水平面,氣壓高低不具可比性;同一水平面氣壓高低出現差異,就會產生空氣的水平運動,這就是風。
關于熱力環(huán)流的 教學建議
本節(jié)課以講授法為主,但應注意在 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注意運用啟發(fā)式進行 教學。在引言部分,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遷移,總結學過的太陽輻射在各緯度分布的特點,由各緯度冷熱不均引導學生分析大氣的運動特點。在學生明確了冷熱不均是引起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后,運用教材提供的熱力環(huán)流示意圖逐步分析冷熱不均首先引起大氣的垂直運動,由于垂直運動導致不同高度大氣密度不同,使得在同一水平面上的不同地區(qū)出現氣壓差異從而引起大氣的水平運動,形成了熱力環(huán)流。熱力環(huán)流在實際生活中是存在的,教材提供了一段閱讀材料, 教師應該充分利用這一段閱讀材料引導學生分析為什么在城市與郊區(qū)會出現熱力環(huán)流現象,使學生能夠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切實感受到大氣運動與人類生產和生活是密切相關的。
教學設計示例
【 教學重點】①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②大氣運動的基本形式
【 教學手段】多媒體資料庫
【 教學過程】
(引課)地球表面各緯度獲太陽輻射多少有何不同?總結太陽輻射隨緯度變化的規(guī)律。
(學生閱讀教材“冷熱不均引起的熱力環(huán)流”示意圖思考)空氣受冷熱不同,其運動有何不同?→受熱地區(qū)空氣上升運動,受冷地區(qū)空氣下沉運動。大氣垂直運動的結果是什么?→導致大氣密度發(fā)生變化,在同一水平面上出現氣壓高低不同→空氣水平運動,從而形成環(huán)流。分析教材中的閱讀材料,說明在實際生活中存在的熱力環(huán)流現象。
一、熱力環(huán)流
1.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地面冷熱不均
2.熱力環(huán)流——大氣運動最簡單的形式
二、大氣的水平運動——風
(學生閱讀教材“水平氣壓梯度力”示意圖)引導學生閱讀此圖了解水平氣壓梯度力的含義以及繪制的方法。并說明水平氣壓梯度力是形成風的直接原因。
( 板書)1.水平氣壓梯度力——形成風的直接原因
2.風的方向
(學生閱讀教材關于“二力平衡的風向”示意圖或 教師展示二力平衡的動畫過程) 教師講解二力達到平衡的過程中,風向如何偏轉,當二力平衡時,風向的特點,并向學生說明,在實際的大氣運動中,這種風向只在高空,不考慮摩擦力的情況下才可能出現,而在近地面,必須考慮摩擦力的影響,因此風向是在三力: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摩擦力達到平衡后才可能穩(wěn)定。
(學生閱讀教材中“一月海平面的等壓線和風向”圖) 教師指導學生繪制閉合等壓線中三力平衡時的風向,并引導學生總結高壓中心和低壓中心空氣運動的規(guī)律。
【設計思想】
本節(jié)課的學習對于學生有一定難度,其中涉及一些物理知識,因此 教師的講授較為重要,雖然本課 教師的講授較為突出,但學生不應該是被動的接受, 教師在 教學過程中應設計一些由淺入深的問題,并借助計算機動畫演示手段,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獲取知識,另外在 教學中應注意運用教材提供的閱讀材料及相關圖像,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使問題,使學生感到學有所用,并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
【 板書設計】
第三節(jié)大氣的運動
一、熱力環(huán)流
1.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地面冷熱不均
2.熱力環(huán)流——大氣運動最簡單的形式
二、大氣的水平運動——風
1.水平氣壓梯度力——形成風的直接原因
2.風的方向
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布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在教學方面無論做什么事都有計劃和準備,作為高中教師就要根據教學內容制定合適的教案。教案可以讓學生們能夠更好的找到學習的樂趣,有效的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那么一篇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才能寫好呢?小編經過搜集和處理,為您提供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布,僅供參考,希望能為您提供參考!
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布教學目標
通過學習使學生知道低層大氣的組成成分及其所起的作用;了解大氣垂直分層的依據以及各層大氣的特點;通過對圖表的分析,訓練學生閱讀圖表分析問題的技能;通過學習使學生初步了解人類活動對大氣的影響,以及各層大氣與人類活動的關系,初步樹立人地協(xié)調的觀念。
教學建議
關于大氣的垂直分布的教學分析
本節(jié)教材的另一個重點內容是關于大氣的垂直分布以及各分層的特點,特別是對流層和平流層與人類活動關系極為密切,教材講述的較為詳細,平流層以上部分,包括中間層、熱層、外層,教材歸納為高層大氣,這是新教材與以往教材不同之處,教材這樣處理,既突出了重點即與人類關系極為密切的對流層和平流層,同時又利于學生了解高層大氣中與人類關系較為密切的電離層,至于目前與人類聯系相對較少的其他幾層大氣,簡略處理,減少學習的頭緒,詳略編排得當,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對于各大氣層的特征,應該抓住關鍵環(huán)節(jié),即氣溫的垂直變化不同引起大氣的運動特點各異,對流層大氣氣溫隨高度增加而遞減,因此導致大氣對流運動顯著,由于對流運動,使水汽易于凝結,而對流層大氣固體雜質豐富,因而容易形成降水;平流層大氣氣溫隨高度增加而增加,因而空氣以水平運動為主,不易產生復雜多變的天氣,利于飛行。由此可以看出每層大氣其運動特點都是由于氣溫的變化引起的,氣溫的變化可從教材提供的圖像中得以了解。
關于大氣的組成的教學分析
本節(jié)教材介紹的關于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布等知識,是了解大氣環(huán)境的最基礎知識。其中低層大氣的各種組成物質及其對生命活動和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是本節(jié)教材的重點內容之一,教材通過表格形式介紹了低層大氣中所占比例較大的干潔空氣中主要成分的比例關系,從表中可以看出各主要成分的比例懸殊很大,氮、氧所占的比例非常大,其他成分所占比例很小,但其作用是不容忽視的,特別是二氧化碳及表格中未涉及的臭氧,它們對地球上的生命活動和自然環(huán)境有著重要作用,這一點教材著重進行了描述,對于低層大氣中比例較少的水汽和固體雜質,主要強調其對地面和大氣溫度以及大氣降水的影響,同時教材指出它們在大氣中的含量因時因地而異,這與干潔空氣有所不同,這為后面講述人類活動對大氣的影響,干預大氣中的水汽含量和大量排放污染物質導致大氣中固體雜質增多,形成大霧天氣等天氣變化埋下伏筆。
教材在介紹人類活動對大氣影響時,提出由于人類不合理的活動導致大氣中的微量氣體二氧化碳增多,而且大氣中出現了新的成分如氟氯烴化合物,而這種成分可以導致臭氧總量的減少,大氣中這些微量成分的變化都會對人類生存的環(huán)境構成威脅。由于本節(jié)教材使大氣環(huán)境這個單元的起始部分,因此教材中沒有涉及有關大氣中各組成成分對大氣熱狀況、大氣降水等如何起作用,只是將結論描述出來,至于作用機理留待后面相關章節(jié)進行解決。
關于教學方法的教學建議
建議采用講授法、討論法,運用啟發(fā)式進行授課。講授“大氣的組成”時可以引導學生回憶化學課所學的關于空氣的組成,并與地理教材進行對照,使學生明確“干潔空氣、水汽和固體雜質”是低層大氣的主要組成,其中組成成分極少的二氧化碳、臭氧、水汽和固體雜質,其作用不容忽視,教師要將這四種組成部分的作用給學生分析清楚,但原理不必細講,留待后面章節(jié)講解,大氣中水汽和固體雜質的含量因時因地而異的特點應提問學生,引導學生分析其原因,關于人類活動對大氣的影響,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二氧化碳和臭氧的含量是否會發(fā)生變化?因為什么發(fā)生變化?含量發(fā)生變化后,會產生什么后果?對人類產生什么影響?大氣垂直分層的關鍵是各層氣溫的垂直變化特點,這部分內容,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讀圖,通過閱讀教材中的相關圖像,讓學生自己總結各層大氣氣溫垂直變化特點,在學生基本掌握這以知識的基礎上,教師可以讓學生自行繪制各層大氣氣溫垂直變化圖,繪制時教師應提醒學生,對流層大氣氣溫隨高度增加而遞減,因此繪制方法與以往有所不同;掌握了氣溫變化特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大氣運動狀況,特別是平流層大氣運動特點可以與學生生活實際相聯系,說明大型飛機在平流層飛行為什么平穩(wěn),再結合水汽和固體雜質的分布及作用,了解對流層和平流層天氣變化狀況;對于高層大氣,重點是電離層,注意引導學生與已學過的太陽活動的知識相聯系,說明電離層與人類活動的關系即可。
--示例
①低層大氣各種組成物質及其對生命活動和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②大氣的垂直分布以及各分層的特點。
(引課)中學化學課中學過大氣的組成,其主要成分有哪些?
(教師出示“大氣組成”表格)引導學生閱讀表格說明大氣的主要成分是什么?與化學課所學內容有什么異同?說明地理課主要強調低層大氣的組成。通過閱讀表格,使學生明確各種成分所占的比例以及所起的作用。特別提醒學生注意四種所占比例極其微小的成分:二氧化碳、臭氧、水汽和固體雜質,引導學生說明這四種成分的作用是什么?
(結合學生生活實際提問)如果某地有大面積的水域或者森林,其水汽含量是否會發(fā)生變化?如果某地大氣污染很嚴重,或發(fā)生火山爆發(fā)等突發(fā)災害,其固體雜質的含量是否會發(fā)生變化?由此說明水汽和固體雜質的含量時因時因地而異。
(提問)人類的哪些活動能夠引起大氣中的一些組成成分發(fā)生變化?可能發(fā)生哪些變化?其變化帶來的后果什么?
(總結板書)一、大氣的組成
1.低層大氣的組成及作用
2.人類活動對大氣的影響
燃燒礦物燃料→CO2增加→“溫室效應”
制冷工業(yè)發(fā)展→氟氯烴含量增加→破壞O3層,使大氣中臭氧含量減少
二、大氣的垂直分布
(引導學生閱讀氣溫垂直變化圖,提問)攀登珠穆朗瑪峰的登山隊員著裝很厚,說明什么?是否隨著高度的增加氣溫會不斷降低下去?→當氣溫垂直分布出現不同變化時,大氣的運動狀況也會發(fā)生變化,大氣的密度也會隨之改變→由此說明大氣垂直分布的依據。
(板書)1.大氣垂直分布的依據
(閱讀氣溫垂直變化圖,引導學生分析)當氣溫隨高度增加而遞減時,大氣如何運動?→說明這種運動是否旺盛與地面受熱多少密切相關,地面受熱多,運動旺盛,反之減弱→由此說明對流層大氣再不同緯度厚度不同的原因。根據運動特點及其水汽和固體雜質密集分布,說明天氣現象復雜多變,以次說明與人類的關系。引導學生讀圖,隨著高度的增加,是否氣溫始終遞減→由此分析平流層大氣氣溫分布與對流層的不同,至于原因只是讓學生知道是由于O3層存在吸收大量紫外線致使大氣增溫,并對人類生存起到天然屏障作用→由氣溫分布特點分析大氣運動狀況。
(聯系學生生活實際提問)大型飛機起飛后一段時間,飛行比較平穩(wěn),天空呈現蔚藍色,較為晴朗,為什么?→由此說明平流層大氣運動狀況以及與人類的關系。
關于高層大氣的知識,重點提醒學生進行知識遷移,將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中相關的知識與高層大氣中的電離層聯系起來。由此說明高層大氣與人類的關系。
(板書)2.各層大氣的特點
要求學生繪制氣溫垂直分布圖,特別提醒學生,對流層氣溫變化曲線與以往繪制的方法略有差別,注意仔細閱讀教材提供的圖像,然后自行繪制。
根據本節(jié)教材對知識、能力和價值觀念的要求本課將重點安排在對讀圖技能的訓練,以及人地協(xié)調觀念的樹立等方面。讀圖技能的訓練主要通過氣溫垂直分布圖完成,無論是了解大氣的組成還是大氣的垂直分布,都注意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系,從感性知識入手,使學生更容易接受,并由淺入深,引導學生分析大氣各組成部分所起的作用、各層大氣氣溫分布特點以及大氣運動狀況、與人類的關系等,在分析的過程中,使學生感受到人類與大氣之間相互影響的關系,明確人地應該協(xié)調發(fā)展的道理。
第一節(jié)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布
一、大氣的組成
1.低層大氣的組成及作用
2.人類活動對大氣的影響
燃燒礦物燃料→CO2增加→“溫室效應”
制冷工業(yè)發(fā)展→氟氯烴含量增加→破壞O3層,使大氣中臭氧含量減少
二、大氣的垂直分布
1.大氣垂直分布的依據
2.各層大氣的特點
探究活動
題目:為什么登山運動員的服裝與其他運動員的不一樣?
分析:本活動屬于課內的探究性活動,通過解答這個問題來激發(fā)學生希望了解大氣層垂直分布差異的興趣。問題的解答有兩個方面不容忽視:即在高山處的大氣成分有何變化?大氣層不同高度溫度有何變化?當然還有產生這些差異的原因。弄清楚這兩個問題對展開本節(jié)的教學有比較直接的幫助。而且從實際生活中的實例出發(fā)容易讓學生理解本章內容和現實生活聯系緊密,培養(yǎng)深入學習的興趣。
高一地理教案:《大氣的熱力狀況》教學設計
高一地理教案:《大氣的熱力狀況》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使學生通過學習了解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在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以及從各種資料中認定、提取、加工處理各種有用信息的能力;通過學習使學生更加關注人類生存的環(huán)境及人類面臨的環(huán)境問題。
教學建議
關于大氣熱力作用的 教學分析
本節(jié)教材的重點內容是大氣的熱力作用,其中大氣的保溫效應是本節(jié)的難點內容。
大氣的熱力作用包括兩個方面:
第一,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大氣的削弱作用應特別注意哪種作用有選擇性,哪種作用沒有選擇性,另外大氣中能夠起到吸收作用、反射作用和散射作用的關鍵物質是什么?這種削弱作用使白天的氣溫不會太高,不過這種削弱作用因地而異,教材明確提出由于各地太陽高度角不同,太陽輻射經過大氣的路程長短不同,被大氣削弱的程度不同,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就會有所不同。
第二,大氣的保溫效應,需要明確太陽輻射、地面輻射和大氣輻射三者的差別和彼此的關系。日、地、氣三種輻射的差別在于:地面的溫度地域太陽,大氣的溫度地域地面,因此太陽輻射屬于短波輻射,而地面輻射和大氣輻射屬于長波輻射,因此能夠被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日、地、氣三種輻射的關系在于:太陽輻射經過大氣被削弱一部分后,有將近一半的太陽輻射穿過了大氣到達地面,地面吸收太陽輻射后增溫,同時向外輻射,將熱量傳遞給大氣,大氣吸收地面輻射后增溫,并向外輻射,大氣輻射有兩部分,一小部分向宇宙空間散失;另外一大部分向地面,稱其為大氣逆輻射,這部分輻射在一定程度上補償了地面輻射損失的熱量。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太陽輻射是地球的能量源泉,大氣暢快的放進太陽輻射,使地面充分的吸收太陽輻射,并將所吸收的能量以長波的形式輻射給大氣,所以地面是大氣主要的直接熱源,大氣充分吸收地面長波輻射,將大部分能量以長波形式輻射給地面,從而對地面保溫。理解了大氣的削弱和保溫作用,就能夠解釋地球表面晝夜溫差較小的原因,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使白天的氣溫不會太高,大氣對地面的保溫效應使夜晚的氣溫不會太低,因此晝夜溫差不會太大。
關于大氣的熱力作用的 教學建議
建議采用談話法,討論法和學習指導法進行授課。首先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中的相關圖像說明太陽輻射波長分布的狀況;其次從地球與月球的晝夜溫差不同入手,引導學生分析產生二者差別的實質是什么?由此說明大氣的熱力作用。大氣怎樣起到削弱作用, 教師可以利用錄像資料或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并結合具體事例,如夏季有云的白天氣溫不會太高,晴朗的天空呈現蔚藍色,青藏高原紫外線輻射強烈等說明大氣削弱作用三種形式及特點。通過太陽輻射由低緯向兩極遞減的結論,引導學生分析影響大氣削弱作用強弱的主要因素是太陽高度角。
關于大氣的保溫效應的 教學建議
關于大氣的保溫效應, 教師可以結合生活中的實例,如冬天穿的羽絨服,蓋被子等說明保溫作用原理。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中提供的相關圖像或 教師自制的課件,分析日、地、氣三者之間的輻射關系,特別應該使學生明確的是太陽輻射屬于短波輻射,地面輻射和大氣輻射屬于長波輻射,對地面起保溫作用的是大氣逆輻射,這種輻射也屬于長波輻射。關于全球熱量平衡的知識, 教師應將重點放在由于人類活動導致大氣某些成分發(fā)生變化,從而影響日、地、氣三種輻射,使全球氣候變暖,到達地面的紫外線增多,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對于這部分內容, 教師可以事先給學生布置課外查找相關資料,課上大家進行討論,通過討論、分析,使學生能夠更關注人類生存的環(huán)境。 關于全球熱量平衡問題的 教學分析
對于全球熱量平衡問題,應該明確以下三點:一是從全球多年平均狀況看,地球收入和支出的熱量是相等的;二是全球熱量平衡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即全球熱量平衡,使全球的多年平均氣溫較為穩(wěn)定,有利于人類的生存與活動;三是人類活動對全球熱量平衡的影響,即人類活動使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影響了地球上的熱量收支平衡,加劇了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從而對全球生態(tài)及經濟發(fā)展產生一系列影響。通過對大氣與人類活動關系的分析對學生進行人地協(xié)調發(fā)展的 教育。
教學設計方案
【 教學重點】大氣的熱力作用
【 教學手段】錄像片《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和保溫作用》,《溫室效應的產生》;Powerpoint課件
【 教學過程】
(引課)北京秋季的氣候特點是什么?地球表面極端最高溫是多少?極端最低溫是多少?→(引導提問)雖然地球表面晝夜溫差較大,但與月球相比,有何不同?為什么?
(出示課件,下載)通過課件中所提供的月球與地球溫度的數據引導學生得出:月球無大氣的保護,溫差很大;地球有大氣保護,溫差較小的結論。
(提問)為什么大氣的存在能使地球表面白天的溫度不會很高?夜晚的溫度不會很低?大氣是怎樣起作用?
引導學生通過錄像所給的信息得出結論:大氣對太陽輻射有削弱作用,對地面有保溫作用。
(提問)大氣通過什么方式削弱太陽輻射,從而使地表白天的溫度不會很高?→引導學生從教科書中找出問題的答案,并總結概括削弱作用的三種形式及特點:吸收作用有選擇性,反射作用無選擇性,散射作用有選擇性。
(提問)舉具體事例引導學生思考并回答:削弱作用的強弱受哪些因素的影響?→得出結論,影響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太陽高度角,它的大小會影響太陽穿過大氣路徑的長短,穿過大氣路徑越長,削弱越多。
( 教師總結)太陽、地面、大氣三者之間的輻射關系,太陽輻射是短波輻射,穿過大氣時被削弱53%,47%的太陽輻射穿過大氣到達地面,被地面吸收增溫并輻射能量,由于地面的溫度比太陽低,輻射波長與溫度呈反比,因此地面輻射是長波輻射,被大氣中的水汽和吸收,使大氣增溫向外輻射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散失到宇宙中,更多的能量則給向地面,我們稱之為大氣逆輻射,它也是長波輻射,對地面起保溫作用。
(出示課件,下載)根據課件所提問題,分組討論。并根據課件提供的圖像,請相關小組給予回答。
( 教師總結)從地球多年平均狀況看,其能量的收入和支出應該是平衡的,但是現實情況又如何呢?
(錄像展示)《溫室效應的產生》
(提問)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大氣環(huán)境問題?還有哪些大氣環(huán)境問題與我們今天所了解的知識有關?
(總結)由于人類的活動影響了大氣的某些成分,進而影響到地球熱量的收、支平衡,這可能導致全球氣候變暖、導致到達地面的紫外線增多等現象出現,從而威脅人類的生存,可見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大氣環(huán)境是至關重要的,應該從我們每個人做起。
【設計思想】
本節(jié)課重點有三個方面:知識系統(tǒng)部分應明確太陽輻射、地面輻射和大氣輻射三者之間的區(qū)別和關系;能力系統(tǒng)部分重在培養(yǎng)學生對資料、信息進行認定、提取、加工、處理的能力;價值觀念部分側重對學生進行人地協(xié)調發(fā)展的 教育。針對以上三部分,在 教學中應重視 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的結合, 教師應注意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fā),通過知識的遷移,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資料分組討論,分析得出相關的知識結論,并在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對于知識的學習和能力的培養(yǎng), 教師的引導作用是不容忽視,即便是分組討論,自主學習, 教師也不能放任學生,完全不受任何限制的自由發(fā)揮,而應該及時糾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問題,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價值觀念的 教育在本節(jié)課中,體現的較好,特別是大氣和人類活動之間的相互影響的關系,應該讓學生有充分的體驗,使學生在學習、討論的過程中達到自我 教育的目的。
探究活動
題目: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的變化,可能帶來什么后果?
分析:本活動既可用于課內提問,也可用于課外的探究。全球變暖已經是不爭的事實了,當然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是否是其主要原因在學術界并沒有絕對的定論。關于這方面的文章和資料很多,可以讓學生收集整理,然后把自己的觀點陳述展現出來。通過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讓逐步了解大氣的熱力狀況。 教師在 教學中應該注意讓學生區(qū)分清溫室效應和大氣的保溫作用的區(qū)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