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法制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1-09-10高一地理教案:《河流地貌的發(fā)育》教學設計。
高一地理教案:《河流地貌的發(fā)育》教學設計
【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流水侵蝕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蝕作用的三種形式及其對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
(2)了解流水堆積地貌的形成,掌握沖積平原的三個組成部分及形成過程。
2.過程與方法
(1)根據資料,能夠分析不同河段河流侵蝕作用的差異。
(2)閱讀河流堆積地貌示意圖,能夠分析沖積平原各部分的成因及地貌特點。
【教學重點】
1.流水侵蝕作用的三種形式及其對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
2.流水堆積地貌的形成。
【教學難點】
1.流水侵蝕地貌的形成原理。
2. 河流演變過程中凹岸侵蝕和凸岸堆積的分析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3.洪(沖)積扇與三角洲的形成過程和區(qū)別。
教學方法 講授法、讀圖分析法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設計
風水學在中國文化中是一門源遠流長的學問。其目的是教導民眾,在山河大地之間,挑選一處適合人類生存的環(huán)境,并利用此環(huán)境,積極奮斗,努力不懈,進而使長居此地的人們健康、平安又興旺成功。雖然經過時間演化,有迷信成分,但里面卻包含著中國古代樸素地理學的思想。
比如,殷商時代的居住風水──“攻位于汭”(汭:河水內灣環(huán)抱處,為凸岸)就蘊含著豐富的科學道理,也體現(xiàn)了道法自然的哲學思想。
主要教學過程設計
一、河流侵蝕地貌與堆積地貌
(一)河流侵蝕地貌
1.溯源侵蝕及其形成地貌
學生活動:識別圖中所顯示的河流的侵蝕方式并說出判斷依據。
教師活動:結合圖片講解溯源侵蝕。甲河源頭處受到流水侵蝕的作用,基巖坍塌,河流的長度被延長。經過長期發(fā)展,甲河的源頭不斷向乙河處移動,最后與之溝通??梢?,通過溯源侵蝕作用,河流向源頭部分延伸,河谷加長。
承轉:那么,圖中顯示的甲河的河谷形態(tài)還有什么變化呢?圖中甲河谷不但變長了,還變寬了、變深了!引導學生分析導致這種變化的外力作用是什么?
2.下蝕、側蝕及其形成地貌
師生共同總結河流侵蝕地貌的類型及其侵蝕方式,同時結合幻燈片讓學生認識“V形谷”。
過渡: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河流也不是一天形成的。每一條河流都有它的過去、現(xiàn)在、將來,請同學們認真觀察教材圖4.17“河谷的演變”,回答問題:
①描述圖中所示的河谷的演變過程。
②若我們觀察同一條河,a、b、c三種河谷形態(tài)可能出現(xiàn)在什么河段?
教師結合圖片講解河谷的演變過程,指出三種河谷形態(tài)所在的河段。同時,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小結。
承轉:從圖上看,原本比較平直的河谷逐漸變得彎曲,學者們稱之為“河曲”。很多河流都是蜿蜒曲折地流過大地,向世人展示出彎曲之美(課件圖片)。
從河岸角度來看,每個彎曲的河岸都可以分為凸和凹兩種形態(tài)。請同學們在教材插圖4.17中的b圖上找出兩種河岸,若你有疑問請參照象形文字“凸”和“凹”的形態(tài)。
3.凹岸侵蝕、凸岸堆積
那么,凸岸和凹岸處的主導外力作用是什么呢?凸岸之所以“凸”是有沉積物的不斷積累,而凹岸是物質逐漸減少的結果。結合侵蝕作用和堆積作用的定義,我們可以推斷:凸岸表現(xiàn)為流水的堆積作用,屬于堆積地貌;凹岸表現(xiàn)為流水的侵蝕作用,屬于侵蝕地貌。古代人曾有詩描述到這兩種河岸的差異。
學生活動:
①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實景圖中的凸岸和凹岸。
②閱讀古詩,找出詩句中描述凸岸和凹岸的部分。
③根據詩歌推斷兩種河岸形態(tài)對人類活動的不同影響,并說明理由。
承轉:如果有一平直河道,因為地轉偏向力導致河水流速有所差異,進而導致了河流的彎曲,那么這條河道的形態(tài)將怎么繼續(xù)發(fā)展下去呢?
(二)河流堆積地貌
1.河漫灘平原
學生活動:推測圖中河道形態(tài)的演變趨勢。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分析河道形態(tài)的演變過程,自然得出河漫灘平原的成因,最后總結河漫灘平原的形成。
承轉:河漫灘平原是河流沖積平原的一類型,河流的堆積地貌還有其他的類型。我們先來回顧一下小時候背誦的名句:金生麗水,玉出昆岡。這句話說的是金沙江里產金,而昆侖山則以玉石聞名天下。
2.洪積──沖積平原
學生活動:根據課前預習成果,找出圖中沖積扇的位置,并說明理由。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分析采玉地點的地貌類型,指導學生分析沖積扇不同部位的顆粒大小。同時,教師要借助課件展示沖積扇的實景圖和素描圖,引導學生觀察其形態(tài)特征。
承轉:河流出山口形成了沖積扇,進而可能擴大為洪積──沖積平原,那么有些河流是注入海洋的,在河流入??谟謺纬墒裁礃拥牡孛材兀?/p>
3.三角洲平原
教師活動:帶領學生閱讀教材案例3,在幻燈片上指出黃河三角洲的位置,從而引領學生建立三角洲的實景概念。
學生活動:閱讀教材,根據教材描述總結三角洲的形成條件。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提取教材文字信息,同時對學生的總結加以整理、規(guī)范,進而形成簡練的語言。
師生共同總結河流堆積地貌的類型。
承轉:學完河流地貌的知識,同學們能否解釋本節(jié)課之初提出的問題呢?
學生回答后,教師進行總結,說出墓葬區(qū)選址的科學原理與現(xiàn)代城市風水中“反弓水”的荒謬之處。同時,教師也要進行解釋,風水之目的是尋求宜居所在,遵循科學原理,摒棄其中迷信成分。
承轉:從上例我們也可以看出,河流地貌對人類活動有很大的影響。請同學們閱讀教材“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的影響”,總結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的具體影響。
二、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的影響
教師引導學生提取信息,完成課件上所提出的的問題。
(一)河流在聚落形成中的作用
世界大城市多靠近河流,源于河流能提供充足的生產、生活用水;同時,靠近河流方便對外聯(lián)系和運輸。農業(yè)社會,社會的發(fā)展主要依靠種植業(yè),河流的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利于耕作,可為聚落提供豐富的農副產品。
(二)河流對聚落分布的影響
河流地貌中的堆積地貌對聚落的形成有很大吸引力,而堆積作用顯著的地區(qū)地形較為平坦。故而,平原低地區(qū):聚落一般沿河流成線狀分布。但是,河流也能帶來洪澇災害,平原上的聚落還要考慮如何避免洪水的威脅。
山區(qū)河谷中,聚落一般分布在沖積平原向山坡過渡的地帶。這樣,既能避開洪水的威脅,還能充分利用河流的優(yōu)勢條件。
板書設計
4.3 河流地貌的發(fā)育
一、河流侵蝕地貌與堆積地貌
(一)河流侵蝕地貌
1. 河谷向源頭方向延長 溯源侵蝕
2. “V”型谷 下蝕
3. “U”型谷 側蝕
(二)河流堆積地貌
1. 河漫灘 平原:河流中下游
2. 沖(洪)積 扇:河流出山口
3.三角洲: 河口
二、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的影響
(一)河流在聚落形成中的作用
(二)河流對聚落分布的影響
相關推薦
高一地理教案:《河流地貌的發(fā)育》教案二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在每次教學前有自己的事先計劃,作為教師就要精心準備好合適的教案。教案可以讓學生更好的吸收課堂上所講的知識點,幫助教師更好的完成實現(xiàn)教學目標。教案的內容要寫些什么更好呢?小編為此仔細地整理了以下內容《高一地理教案:《河流地貌的發(fā)育》教案二》,供大家借鑒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高一地理教案:《河流地貌的發(fā)育》教案二
課標要求:結合實例,分析地表形態(tài)變化的內外力因素。
三維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
2、河流侵蝕地貌和河流堆積地貌。
3、以河流地貌為例,學會分析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
二、過程與方法
1、自主學習,比較法、分析法、討論法。
2、通過探究與實驗,分析河流地貌的成因。
三、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理解事物是發(fā)展變化的,發(fā)展變化既有內部條件,也有外部條件。
教學重點:
1、河谷的演變過程河流侵蝕地貌的形成;
2、不同類型河流堆積地貌的形成。
教學難點:
1、區(qū)分河流侵蝕的三種形式。
2、理解河流在凹岸侵蝕,凸岸堆積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洪積扇形成模擬實驗、
教學過程
復習導入:
塑造地表形態(tài)的力量(內力和外力)
內力作用中的地殼運動和巖漿活動使得地表趨于高低不平,如本章第二節(jié)山地的形成
外力作用將會把內力作用塑造的高低不平進行再塑造,本節(jié)以生活中最常見的“河流地貌的形成”為例,了解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
過度:河流對地貌的塑造,主要包括侵蝕形成的地貌(河谷)和堆積形成的地貌(平原),首先探究河流侵蝕地貌。
一、河流侵蝕地貌
出示地圖:長江(我國第一,世界第三長河)展示上、中、下游河段河谷地貌景觀,
活動:通過比較,描述各河段河谷特點及形狀。
谷壁陡峭,河谷深窄成V型——河道彎曲河谷拓寬成U型——河谷寬展成槽型
過渡:上中下游河谷的形狀,基本可以反映河流侵蝕地貌的發(fā)育過程。以下我們逐一探究各河段河谷地貌的形成。
1、V型谷的形成——河谷發(fā)育初期
模擬實驗:(瓶水代表已匯聚于初期河谷的擁有豐富重力勢能的河水,傾斜紙盒中的沙堆代表初期河床,注意小紅旗和流水的相互位置)
活動:1)、在河流發(fā)育初期,河谷明顯出現(xiàn)向哪些方向的侵蝕作用
(介紹概念:下蝕,溯源侵蝕)
2)、根據實驗,V型谷是怎樣形成的?
3)、在溯源侵蝕的作用下,河谷還會出現(xiàn)怎樣的變化
過渡: V型谷形成后,經過下蝕,河流落差變小,下蝕減弱,進入到河流發(fā)育的中期,由于地表巖石軟硬等其他原因,河流會發(fā)生波狀彎曲,此時河谷又將如何發(fā)育呢
2、U型谷的形成——河流發(fā)育的中期
活動:1)、讀彎道侵蝕堆積演示,分析凹岸會如何變化?凸岸發(fā)生怎樣的變化?
2)、讀全河道侵蝕演示,分析整個河谷受到向什么方向的侵蝕?河流和河谷發(fā)生怎樣的變化?
過渡:可見,發(fā)育中期河流將不斷彎曲,河道將被不斷拓寬,最終河谷將成什么形狀呢?
3、槽型谷的形成——河谷發(fā)育成熟期
思考:河流發(fā)育的成熟期,經過側蝕不斷地寬展,河谷最終形成什么形狀?
過度:經過侵蝕,侵蝕物質被河流搬運,當河流搬運能力減弱,則泥沙被沉積下來,形成河流堆積地貌,最典型的便是沖積平原。下面探究河流堆積地貌。
二、河流堆積地貌——沖積平原
1、洪積扇及洪積—沖積平原
實驗:山口沖(洪)積扇(細沙代表河流搬運的礫石和泥沙)
活動:1)、實驗觀察:桌面流沙流向,桌面流沙堆積形狀,分析堆積原因2)、根據實驗,描述洪積扇的形成過程。洪積扇出現(xiàn)在什么位置?
3)、水流速度越快,能搬運的越重,沖積扇物質顆粒的怎樣分布?
2、河漫灘及河漫灘平原
課件演示:凸岸堆積——河流(下蝕)改道——河漫灘廢棄
活動: 1)、河漫灘是怎樣形成的,應該出現(xiàn)在在哪些河段?
2)、河漫灘是如何被廢棄的?
3、河口三角洲
1)、閱讀教材P79頁第三段,歸納三角洲形成的基本條件
2)、結合材料,分析黃河三角洲擴展快的原因
課堂練習:
小結:圖片總結
作業(yè)布置:
1、查閱雅丹地貌的資料,了解風蝕地貌的形成。
2、查閱黃土高原的資料,了解風力堆積地貌的形成。
板書設計
高一地理教案:《河流地貌的發(fā)育》教案一
一位優(yōu)秀的教師不打無準備之仗,會提前做好準備,高中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老師職責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讓講的知識能夠輕松被學生吸收,使高中教師有一個簡單易懂的教學思路。您知道高中教案應該要怎么下筆嗎?小編為此仔細地整理了以下內容《高一地理教案:《河流地貌的發(fā)育》教案一》,歡迎您閱讀和收藏,并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高一地理教案:《河流地貌的發(fā)育》教案一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
2.河流侵蝕地貌和河流堆積地貌。
3.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
1.自主學習,分析法、討論法。
2.探究與活動,理解溝谷和河谷的演變關系。
3.利用景觀圖片分析河流地貌的成因。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使學生理解事物是發(fā)展的,發(fā)展既有內部條件,也有外部條件。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河流的侵蝕地貌與堆積地貌。
2.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的影響。
●教學難點
河流侵蝕的不同類型。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同學們,上節(jié)課我們以山岳地貌為例,學習了內力作用對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在外力作用中,流水是一種最強大而普遍的作用。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第三節(jié) 河流地貌的發(fā)育(板書)。
[教師精講]
師:河流所形成的地貌,是我們在自然界中所見到的最常見的地貌種類之一。請看下面兩幅圖片。
(出示圖片“三峽地貌”“崇明島”)
師:以上兩幅圖片都是河流地貌,但它們的成因相同嗎?
生:成因不同。三峽是長江切割巫山而形成的,是河流的侵蝕地貌;崇明島是長江攜帶的泥沙在河口堆積而成,是河流的堆積地貌。
師:分析得很正確!這兩種地貌都是外力作用--流水作用的結果,只不過它們是在不同的條件下形成的地貌,讓我們首先來認識河流侵蝕地貌。
(板書)(一)河流侵蝕地貌
師:河水在流動過程中,會破壞并帶走地表的物質,形成侵蝕地貌。河流的侵蝕主要有三種類型,由于它們對地表的侵蝕方向不同,因而對河谷形態(tài)的影響也不同。這三種類型是溯源侵蝕、下蝕和側蝕。
(播放錄像“虎跳峽”或出示圖片)
師:同學們一定為虎跳峽洶涌而澎湃的激流所震撼,湍急的河水從高處奔流跌落而下,對河谷的巖石有著強烈的沖刷作用。請同學們討論一下,這種侵蝕的最終結果會使河谷怎樣發(fā)展?這是三種類型中的哪一種?
生:(討論后回答)強大的流水作用會侵蝕巖石,使巖石向著河流的上游方向逐漸消退,這是溯源侵蝕。
師:非常好。這種侵蝕會使河谷不斷向源頭方向伸長,從而使河流向上游方向發(fā)育。請大家再看虎跳峽的橫剖面圖,像英語字母中的哪個字母?
生:“V”字形
師:對!虎跳峽處于長江的上游,在長江的發(fā)育過程中處于較晚的時期,也就是河流發(fā)育的初期,河谷的集水面積較小。
(出示圖片“長江三峽”)
李白的詩《朝發(fā)白帝城》:“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師:這首詩描寫了三峽壯麗的景色,江如奔馬,舟若飛箭。請大家思考:三峽的橫斷面像英語字母中的哪個呢?這種侵蝕是三種類型中的哪一類呢?
生:三峽橫斷面呈“U”形,屬于“下蝕”.
師:很好!三峽的成因是地殼運動導致構造裂隙,水流順構造裂隙強烈侵蝕、下切而形成的,它使河床加深,河谷向縱深方向發(fā)展。
材料:荊江是長江自中國湖北省枝江至湖南省岳陽縣城陵磯段的別稱。全長420千米,而直線距離僅約185千米。河道曲折之程度,不僅在我國而且在世界上也是罕見的,因此,素有“九曲回腸”之稱。每逢汛期,從上游洶涌而至的洪水在這里左沖右突,兩岸堤防險象環(huán)生。據史載,新中國成立以前的450年間,荊州江河堤防潰口186次,平均不到3年一次。
師:人們常說“萬里長江,險在荊江”,請同學們看圖片和材料思考討論,為什么說荊江河段險呢?
生:(討論后回答)因為荊江河段特別彎曲,所以水流不暢,容易潰堤。
師:說得很好。那么請同學們思考:荊江河段的河流侵蝕屬于哪一種類型呢?它又會產生怎樣的河流侵蝕地貌呢?
生:屬于側蝕。它使谷底展寬,谷坡后退,河流向橫向發(fā)展。
師:不錯。我們已經了解了河流的三種侵蝕方向及其對河谷地貌的影響,那么同學們有沒有想過這樣的問題呢?即陸地上本沒有河流,那么河流又是如何形成的呢?閱讀課文并思考討論。
(出示圖片“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面貌”)
師:黃土高原上有著這么多的溝谷,為什么它們卻沒有形成河谷呢?溝谷和河谷的區(qū)別究竟在哪里呢?
生:河谷是由溝谷發(fā)育而來的。溝谷流水水量大、流速快,下蝕和溯源侵蝕作用很強,從而使溝谷不斷加深和延長。當溝谷深及地下含水層時,地下水開始匯入溝谷。如果溝谷獲得了穩(wěn)定的地下水補給,溝谷就逐漸演變成了河谷。
師:很好!發(fā)育初期的河谷的集水面積比較小,橫剖面呈“V”字形?!癡”字形河谷形成后,河流的下蝕作用減弱,側蝕作用加強。請看下圖并思考討論:圖中A、B兩點哪里更適于建河運碼頭,說明理由。
生:B點。A點是凸岸,水流緩慢,泥沙堆積;B點是凹岸,水流速度快,侵蝕作用強烈,因此水深較深,適合做碼頭。
師:分析得很好!請讀教材圖4.17,這種凹岸侵蝕、凸岸堆積不停地進行,河谷將會出現(xiàn)怎樣的變化呢?
生:出現(xiàn)連續(xù)的河灣。河灣不斷向兩側擴展,最終將河谷展寬,并在河谷內堆積大量泥沙。
師:對!這個時候,河谷的發(fā)育就進入了成熟期。同學們看c圖,成熟期的河谷的形態(tài)有何特點?
生:成熟期的河谷比較寬,橫剖面呈槽形。
師:不錯。我們了解了河谷的形成過程,它主要是外力作用塑造的地表形態(tài),下面我們來看一個實例,看看大家對剛才學的內容掌握得如何?
(P84活動)
(學生閱讀材料,教師出示張家界有關圖片)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小結)
張家界的澧水源頭、婁水上游、茅巖河段是典型的流水侵蝕地貌,河谷之所以多隘谷、峽谷,是由于地殼上升,溪流向下切割作用強烈,來不及將河流拓寬,從而使河谷形成隘谷、峽谷。河的谷底極窄成線形,河流兩岸壁立千仞,河谷中間灘多水急。
師:從張家界的河谷地貌形成過程可以知道,雖然河谷地貌是外力作用的結果,但張家界特殊而秀險的河谷地貌也離不開地殼的抬升作用。
(活動探究)
課后讓學生自己到網上尋找一些冰川、風等外力作用而形成的地貌景觀圖片,試著描述它們的特點并推測其形成過程。
新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重難點:河流地貌的發(fā)育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就要對每一課堂負責,作為教師就要好好準備好一份教案課件。教案可以讓學生更好的消化課堂內容,幫助教師有計劃有步驟有質量的完成教學任務。你知道怎么寫具體的教案內容嗎?為了讓您在使用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新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重難點:河流地貌的發(fā)育”,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新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重難點:河流地貌的發(fā)育
河流搬運能力降低,促使沉積發(fā)生,形成堆積地貌。常見的河流堆積地貌主要有以下幾種:
(1)沖積扇平原
沖積扇是河流出山口處的扇形堆積體。河流出山口后,比降顯著減小,水流又分成許多交漢,成扇狀向外流動,河流能量顯著降低,大量物質堆積下來,又有利于河流改道。隨著各支汊的不斷堆積和變遷,就形成沖積扇。沖積扇的物質結構,一般是頂部物質較粗,主要為沙、礫,隨著水流搬運能力向邊緣減弱,堆積的物質逐漸變細,邊緣一般多為沙、粉沙及亞粘土,分選性較好,所以沖積扇是較好的含水層,邊緣常有泉水出露,可發(fā)展自流灌溉。若山地河谷隨山地間歇抬升,也可形成疊置沖積扇。
(2)河漫灘平原
河漫灘平原發(fā)源于河流中下游。在河流中下游地區(qū),河流下蝕作用減弱,側蝕作用加強,河流往往凹岸侵蝕,在凸岸堆積形成水下堆積體。堆積體的面積逐漸擴大,在枯水季節(jié)露出水面,形成河漫灘(見下圖)。
洪水季節(jié),河漫灘被洪水淹沒,繼續(xù)接受沉積。如果河流改道,河漫灘被廢棄。多個被廢棄的河漫灘連接在一起就形成河漫灘平原。
(3)三角洲平原
三角洲平原是指河口地區(qū)的沖積平原。它以河流和海洋相互作用,河流沉積占優(yōu)勢的產物。河流到達海洋人海口處,由于流速極緩、水流擴散,將攜帶的泥沙在河口附近堆積下來,加上海潮頂托,形成三角洲。三角洲在平面上的外形略似頂尖朝向陸地的三角形,地勢平坦,河網稠密,且縱橫交錯,河道由分汊頂點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狀。若干個三角洲連在一起,便形成廣闊的三角洲平原。
1.以下地貌主要形成于山前的是()
A.河漫灘平原 B.洪積扇平原
C.三角洲平原D.角峰
答案:B
解析:洪積扇平原位于山前。
2.下列地表形態(tài)屬于河流侵蝕地貌的是()
A.黃河三角洲B.崇明島
C.黃土高原D.河谷
答案:D
解析:河谷屬于河流侵蝕地貌。
3.河流對城市的影響很大,通常不利于城市建設和發(fā)展的位置是()
A.兩條河流交匯處
B.河流發(fā)源地
C.河流水運的起點或終點
D.河口位置
答案:B
解析:河流的發(fā)源地大多處于山區(qū),不利于城市的建設。
4.下圖標注的北半球某河流兩岸六地中,在自然狀態(tài)下侵蝕較重的是()
河流示意圖
A.①③⑤B.①④⑤
C.②③⑥D.②④⑥
答案:A
解析:在河流彎曲處凹岸侵蝕嚴重,在平直的河道,要考慮地轉偏向力影響。
5.關于河流堆積地貌的敘述,正確的是()
A.河流堆積地貌是由河水的搬運作用形成的
B.河水的搬運作用為堆積地貌的發(fā)育輸送了大量物質
C.三角洲平原是比較典型的河流堆積地貌類型
D.河流堆積地貌是地殼運動的結果
答案:B
解析:河流堆積地貌是由河流堆積作用形成的,搬運作用為堆積輸送了大量物質。
高一地理教案:《地貌》教學設計
高一地理教案:《地貌》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地質作用及其分類,初步了解板塊構造學說的相關內容,掌握地質構造類型及其形成的構造地貌,掌握外力作用形式及其形成的地貌。
2.通過學習培養(yǎng)學生判讀原理示意圖,從圖中提取有用信息進行加工處理的能力。
3.通過學習使學生樹立地殼運動和變化的觀點,逐步樹立物質運動的觀點,通過學習板塊構造理論幫助學生樹立歷史發(fā)展的觀點,并以此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教學建議
關于地質構造和構造地貌的教材分析
本部分是本節(jié)教材的重點內容。在這部分教材中,首先介紹了“地質構造”和“構造地貌”的概念,接著重點分析了兩種最常見的基本構造類型——褶皺和斷層,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角度分析了兩種構造在地表的形態(tài)和地貌特征,分析褶皺形成的不同巖層形態(tài)時,運用辯證的觀點說明在外力作用的影響下,地表形態(tài)發(fā)生變化后形成的地形倒置狀況。本段教材配備有大量的原理示意圖,對褶皺和斷層形成加以輔助說明,這些示意圖有助于學生對本段教材的形象理解,更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轉化。本段教材的最后介紹了地質構造與找礦、找水和工程建設的關系,這部分內容與生產實際相聯(lián)系,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同時有利于學生認識地質、地貌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以及人地關系的重要性。本節(jié)教材的最后部分主要介紹“外力作用和地貌”。外力作用的表現(xiàn)形式有多種,其作用力的來源也有多種,教材對此有所側重和刪減,從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類型看,教材選擇了學生較為常見的、陸地上分布也最廣的三種,即風化地貌、流水地貌、風成地貌。風化地貌注意其形成原因,包括物理的、化學的和生物的風化,但注意風化并不是由于風的原因,應與風成地貌的原因區(qū)分開。流水和風成地貌兩部分內容注意不同外力作用形式形成的地貌形態(tài)是不一樣的,流水有侵蝕和沉積地貌,風力也有侵蝕和沉積地貌,無論是流水還是風力的沉積地貌其形成過程都是有分選的。特別注意搬運作用是運動過程,沒有結果,因此不形成地貌類型。這部分內容教材同樣配備了大量圖片,目的是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同時培養(yǎng)學生對圖像資料的觀察、分析處理能力,教學中應引起重視。人類活動對地表的影響也非常大,教材在最后安排了閱讀材料說明人類活動的影響,通過閱讀使學生認識人地關系,知道人類應遵循自然規(guī)律辦事,做到趨利避害,保護環(huán)境,才能使地表形態(tài)的變化向著有利于人類的方向發(fā)展。
關于地質作用和地殼運動的教材分析
本節(jié)教材從地表形態(tài)——地貌的不斷變化以及引起這種變化的作用——地質作用等內容入手,首先強調了滄海桑田的變化是地殼變動的結果,進而分析引起這種變化的作用稱為地質作用,并從地質作用能量來源的角度介紹了其分類和表現(xiàn)形式以及不同表現(xiàn)形式所反映的激烈迅速的地質作用和極其緩慢的地質作用等。這部分內容既可以看作是上一節(jié)關于巖石和地殼物質循環(huán)的繼續(xù),又可以看作是后面學習地質災害的知識鋪墊。關于內外力作用的相互關系以及共同作用形成千姿百態(tài)的表形態(tài),一直是過去教學中難點,新教材在這里進行了淡化處理,只是在本節(jié)教材最后講述外力作用時進行簡單描述。
教材從第二部分開始分別講述內外力作用的幾種主要表現(xiàn)形式,內力作用的表現(xiàn)形式主要介紹地殼運動,巖漿活動和地震將在后面地質災害中有所描述,在本節(jié)教材中不再涉及。關于“地殼運動”教材首先論述了兩種不同性質不同方向的基本運動形式,即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以及兩種運動形式引起的地表變化和兩種運動形式之間的關系,通過對這兩種運動形式的學習應該使學生樹立地殼運動和變化的觀點。由科學家對地殼運動的動力來源、運動方式、時空分布規(guī)律等的探討和研究引出板塊構造學說。關于板塊構造學說的內涵教材力圖體現(xiàn)兩個方面,關于知識方面應明確:板塊的概念、六大板塊的分布、板塊內部和邊界的不同運動特點以及板塊邊界不同的運動所形成的不同地表形態(tài)。關于價值觀念方面,主要體現(xiàn)歷史發(fā)展的觀點,即板塊構造理論是不斷發(fā)展、不斷補充、逐步完善的;運動的觀點,即物質是不斷運動的板塊構造學說正是體現(xiàn)了這一運動特點。
教學方法建議
建議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注意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fā),理論聯(lián)系實際,同時注意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遷移,運用已有知識解決新問題。
學習“地表形態(tài)的變化和地質作用”時,可以從滄海桑田的變化入手,舉一些實例說明,如:喜馬拉雅山上發(fā)現(xiàn)海洋生物化石,日本海底火山噴發(fā)形成島嶼,由此說明地殼是不斷發(fā)展變化的,通過對地殼變化的了解引發(fā)學生的思考,為什么地殼會發(fā)生變化?引起變化的作用是什么?對于地質作用的概念、能量的來源、表現(xiàn)形式及引起的地表緩慢或激烈的變化,可以提出問題:“地質作用的分類?內、外力作用的表現(xiàn)形式?”等引導學生思考并通過閱讀教材列表比較完成學習。
學習“地殼運動與板塊構造”和“地質構造與構造地貌”兩部分知識時,教師可以制作一些計算機動畫演示運動過程,增強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的感性認識,同時對樹立學生運動的觀點有一定幫助。計算機動畫演示地殼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過程后,教師應再舉例加以說明,如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提供的喜馬拉雅山形成示意圖說明世界一些著名的山脈或大的山系都是水平運動的結果,垂直運動也可以找一些典型實例。
關于“板塊構造學說”應該注意引導學生觀察教材提供的“六大板塊示意圖”,觀察生長邊界和消亡邊界分別是哪兩類板塊的交界,分別形成什么地貌?板塊邊界處與板塊內部的運動特點有什么不同?
分析“地質構造類型時”注意引導觀察教材提供的示意圖或教師提供的計算機動畫演示并思考:兩種地質構造類型是否有本質的區(qū)別?通過觀察應使學生明確褶皺的巖層是連續(xù)的,斷層的巖層是不連續(xù)的。對于褶皺還應使學生明確背斜和向斜的差別,包括巖層的新老關系、形成的地表形態(tài)、地形倒置是怎樣形成的,向斜構造中一般會儲存有地下水,背斜構造中容易儲存油氣等。對于斷層應使學生明確其組合形式以及形成的地表形態(tài),斷層對工程建設的影響等。
關于“外力作用與地貌”教師一方面引導學生觀察教材提供的實景圖片和示意圖,另一方面可以結合生活實際提示學生觀察自然界中外力作用后的地貌。對于風化作用,教師可以利用經過風化的巖石標本講解物理、化學和生物風化的簡單原理以及風化的結果。無論是流水地貌還是風成地貌,其過程都是在風化殼的基礎上,經過流水或風力的作用對風化殼進行侵蝕,侵蝕后形成不同的地貌類型,侵蝕的產物被流水和風攜帶離開原地,較大顆粒物最先沉積,較小的顆粒物被搬運到較遠的地方沉積,形成不同的沉積地貌。在學生對內外力作用有了初步了解后,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內外力作用的關系是什么?使學生明確:二者是同時發(fā)生的;內力是主導作用;二者共同影響形成今天的地表形態(tài)。
教學設計方案
【教學重點】①板塊構造學說;②地質構造與構造地貌;③外力作用與地貌
【教學手段】計算機動畫:地殼水平運動,垂直運動;褶皺形成過程;斷層形成過程;風化的巖石標本
【教學過程】
(引課)喜馬拉雅山上發(fā)現(xiàn)海洋生物化石,在我國渤海灣鉆井到上千米深度,仍是陸地沉積物,這兩個實例說明什么?→地殼是不斷運動變化的。引起地殼這種變化的力來自何處?學生閱讀教材思考“地質作用的分類依據是什么?表現(xiàn)形式有哪些?對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是什么?”列表比較完成。
(板書)一、地表形態(tài)的變化和地質作用
1.地質作用概念
2.地質作用按能量來源分類
分 類能量來源表現(xiàn)形式對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
內力作用
外力作用
(計算機動畫演示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巖層受力發(fā)生水平運動會使地表形態(tài)出現(xiàn)怎樣變化?垂直運動會使地表形態(tài)出現(xiàn)怎樣變化?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的關系是什么?為什么會發(fā)生地殼運動,引起地殼運動的機理是什么?
(板書)二、地殼運動與板塊構造
1.地殼運動分類
2.板塊構造學說
(計算機動畫演示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地殼運動使巖層發(fā)生變化,其變化特點是什么?→有些巖層彎曲變形,有些巖層斷裂錯開,這就是地質構造。
(板書)三、地質構造與構造地貌
1.地質構造的概念
2.地質構造的類型
(計算機動畫演示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巖層彎曲變形屬于褶皺。巖層彎曲的特點有什么不同?在地表形成的地形有什么差異?在野外是否可以地表形態(tài)判斷褶皺類型?→向上隆起——背斜,在地表常形成山;向下凹陷——向斜,在地表常形成谷地。背斜頂部易被侵蝕,在野外有時背斜成谷,而向斜中心受擠壓力的影響,不易被破壞,在外力沉積的作用下常形成山,因此不能根據地表形態(tài)判斷背斜和向斜。而應根據巖層的新老關系判斷。觀察背斜和向斜巖層新老關系有什么差異?→背斜中心老,兩翼新;向斜中心新,兩翼老。觀察斷層與褶皺在巖層變化上本質的差別是什么?→褶皺巖層是連續(xù)的,斷層巖層是斷裂的。觀察斷層的組合形式有幾種?形成的地形是什么?典型的實例有什么?根據觀察思考結果填表。
(板書)①褶皺
類 型巖層形態(tài)巖層新老關系形成地形
背 斜
向 斜
②斷層
組合形式巖層形態(tài)形成地形實 例
地 塹
地 壘
3.研究地質構造的意義
(提出問題承轉)內力作用使地表凹凸不平,外力作用對地表產生什么影響?由背斜和向斜形成的地形以及產生的地形倒置現(xiàn)象印證內外力作用對地表的影響。
(板書)四、外力作用與地貌
1.風化作用
(閱讀教材中風化示意圖或教師提供的風化地貌圖片及風化的巖石標本)結合示意圖或圖片分別說明物理、生物和化學風化形成的不同地貌。明確風化的結果是在巖層外部形成風化殼,對基巖起保護作用。
(承轉)風化殼在流水、風和冰川等外力作用下被侵蝕破壞,經搬運離開原地,隨著流速、風速減小,冰川融化,搬運的物質沉積下來,形成不同地貌類型。
(板書)2.侵蝕——搬運—沉積作用
(教師出示圖片或閱讀教材中相關的示意圖思考)流水的侵蝕和沉積各形成什么地貌?風力侵蝕和沉積各形成什么地貌?
(板書)①流水作用
侵蝕后的產物被流水搬運,進而沉積形成沉積地貌
(板書)沉積:河流出山口形成沖積扇,中下游形成沖積平原,入??谛纬扇侵?/p>
②風力作用
侵蝕:風蝕溝谷、風蝕洼地、風蝕蘑菇、風蝕柱、風蝕城堡
沉積:戈壁——荒漠—沙丘——黃土沉積地貌,如黃土高原
(總結)外力作用的過程
(板書)
【設計思想】
根據本節(jié)教材對知識、能力和價值觀念的要求,本課重點是對地理原理的分析、理解和掌握,對原理示意圖的讀圖技能訓練,培養(yǎng)學生認定、提取、分析和加工有用信息的能力。基于以上重點內容的確定,因此教學中充分運用教材中提供的各類圖像資料,并自行設計計算機動畫示意,以加強學生對地理原理的理解,也有助于學生對地殼運動變化這一觀點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