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六年級復習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1-06-08九年級語文《我用殘損的手掌》復習資料。
九年級語文《我用殘損的手掌》復習資料
一、原文
我/用殘損的手掌
摸索/這廣大的土地:
這一角/已變成灰燼,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這一片湖/該是我的家鄉(xiāng),
(春天,堤上/繁花如錦幛,
嫩柳枝折斷/有奇異的芬芳)
我觸到/荇藻和水的微涼;
這長白山的雪峰/冷到徹骨,
這黃河的水夾泥沙/在指間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當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細,那么軟……現(xiàn)在/只有蓬蒿;
嶺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盡那邊,我蘸著南海/沒有漁船的苦水……
無形的手掌/掠過無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陰暗,
只有那遼遠的一角/依然完整,
溫暖,明朗,堅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殘損的手掌/輕撫,
像/戀人的柔發(fā),嬰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運在手掌
貼在上面,寄與/愛和一切希望,
因為只有那里/是太陽,是春,
將/驅逐陰暗,帶來蘇生,
因為只有那里/我們不像牲口一樣活,
螻蟻一樣死……那里,永恒的/中國!
二、作者簡介
戴望舒(1905.3.5——1950.2.28),浙江杭縣人,原名戴夢鷗,又名戴夢鷗,筆名艾昂甫、江思等。
戴望舒是中國現(xiàn)代派象征主義詩人。
1928年發(fā)表《雨巷》并與施蟄存、杜衡、馮雪峰創(chuàng)辦《文學工場》。
1929年4月,出版了第一本詩集《我的記憶》,這本詩集也是戴望舒早期象征主義詩歌的代表作。
戴望舒的代表作有《雨巷》,并因此作被稱為雨巷詩人,此外還有《尋夢者》、《單戀者》、《煩憂》等,詩集《望舒草》、《災難的歲月》等。1923年入上海大學中國文學系,1925年轉入上海震旦大學學習法文,并于翌年就讀于該校法科。先后創(chuàng)辦過《瓔珞》、《文學工場》、《新詩》等刊物。
三、課文賞析
詩人運用對比的手法,用兩個部分安排來展示這“撫摩”的具體內容:
上半部分是已經遭受日寇蹂躪、變成灰燼、充滿血和泥的土地;
下半部分是溫暖明朗、蓬勃生春、依然完整的遼遠的一角。這兩部分并列在一起,恰構成橫向對照。
詩人使用兩套筆墨,前后對比,渲染出兩種不同的冷暖色調,給讀者以強烈的刺激,詩人對敵人恨之切,對祖國愛之深,也就自然地顯示出來了。
四、課后練習
閱讀下面的節(jié)選詩句,回答問題(從“這一片湖該是我的家鄉(xiāng)”至“像戀人的柔發(fā),嬰孩手中乳”)
1、詩中寫自己的家鄉(xiāng),寫了家鄉(xiāng)春天的哪些景象?是怎樣調動多種感覺器官,詩人如同身臨其境的?
2、哪幾句詩寫的是解放區(qū)的景象?作者在選取形象和選用詞語上有什么特點?
3、詩人是怎樣將解放區(qū)和淪陷區(qū)對比著寫的?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4、詩人往往把自己抽象的情感寄寓在具體的形象上,使其具有可感性。請借鑒這種寫法,寫幾句富有詩意的話,抒發(fā)自己的一種感情。
答案:
1、作者寫到了家鄉(xiāng)春天的繁花、嫩柳、荇藻、水;調動了視覺、嗅覺、觸覺,使人如同身臨其境地回到了家鄉(xiāng)。
2、寫解放區(qū)的景象的句子是“只有那遼遠的一角依然完整……嬰孩手中乳?!弊髡邠崦搅私夥艆^(qū)那“遼遠的一角”,情緒陡然一變。因為那里“溫暖”“明朗”“蓬勃生春”“戀人的柔發(fā)”“嬰孩手中乳”,是一向為人稱道的兩個比喻,使人們對解放區(qū)倍感親切。在作者對解放區(qū)的抒情性描述中,選用的美好、富有生機的景象,選用詞語多為積極的、暖色調的,強烈地表達了對解放區(qū)的真摯情感。
3、從詞語的感情色彩上說,寫淪陷區(qū)的是消極的、冷色調的;寫解放區(qū)的是積極的、暖色調的。前后從形成明顯的對比。
從選取的形象上說,寫淪陷區(qū),如長白山雪峰的“冷”,黃河的“水夾泥沙”,江南水田里生長的“蓬蒿”,嶺南憔悴的“荔枝花”,南海沒有漁船的“苦水”等等,一片凄涼景象。寫解放區(qū)用的是“愛”“希望”“太陽”“春”等詞語,反映出“溫暖”“明朗”“蓬勃生春”的景象,前后再次形成對比。
這些對比手法的運用,使作者的感情傾向更加鮮明,更好到表達了詩人內心深處的愛和恨
4、提示:只要是借鑒這首詩通過描寫具體事物來抒寫思想感情的寫法即可,寫成詩或散文均克。
相關推薦
九年級語文《我用殘損的手掌》教案
老師職責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課件,大家在認真準備自己的教案課件了吧。只有規(guī)劃好了教案課件新的工作計劃,新的工作才會如魚得水!你們知道適合教案課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編輯的《九年級語文《我用殘損的手掌》教案》,歡迎您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助益!
九年級語文《我用殘損的手掌》教案教學目標:
1、反復誦讀詩歌,讀出詩歌的美感。
2、引導學生理解詩中藝術形象蘊含的情感,欣賞凝練的詩歌語言。
3、體會詩人對苦難祖國的真摯愛戀,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感。
教學重點:通過誦讀感受作者的情感。
教學難點:理解在藝術形象中蘊含情感的手法。
教學方法:誦讀法、欣賞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課件出示中國地圖)同學們請看黑板,我們偉大祖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就像一只雄雞屹立在世界東方。面對這幅地圖,讓時光沿著歷史的長河回溯到上個世紀,當日寇的鐵蹄在五千年的文明古國烙下恥辱和災難的印痕,無數(shù)中華兒女奮起抗爭,這其中有拿起槍桿子的抗爭,也有拿起筆桿子的抗爭。今天,我們就共同走進一個高貴而倔強的靈魂,走進身陷囹圄的戴望舒,看柔弱的他如何用殘損的手掌摸索這被日本侵略者踐踏的國土。
生介紹作者
二、讀出音樂美
師:古人說“三分詩,七分讀”,讀詩的美好境界是讀出詩歌的音樂美、情感美,我期望我們今天的學習能達到這種境界。
課件出示:讀出音樂美
1、讀準字音2、讀準節(jié)奏
生大聲地自由朗讀課文,生個別讀,師引導生評價、再朗讀,讀出詩歌的音樂美
三、讀出情感美
課件出示背景資料,指名讀。
生結合背景資料,再次自由朗讀詩歌,體會詩歌抒發(fā)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師:在敵人陰暗潮濕的牢獄里,在想象中,戴望舒用殘損的手掌摸索著被日寇侵略的國土,他摸索到了哪些地方哪些景物?請同學們勾畫出來。
生勾畫并交流,師課件出示
師:同學們,這些地方、這些景物表示我國大部分領土都被日軍的鐵蹄踐踏凌辱,詩人就是借助這些景物這些形象來抒發(fā)自己內心深處的愛與恨,憐與悲,痛苦與希望。請同學們品讀詩歌,讀出情感美。
課件出示:
讀出情感美
1、劃出你覺得傾注詩人情感的句子,在旁邊做好批注(可以從詞語運用、修辭、寫作手法、調動感官等方面入手)。
2、讀準重音,讀出語調、語氣,嘗試讀出詩歌的情感美
生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學習交流
生派代表展示交流,師引導通過品析語言,讀出情感美
四、延讀以升華
師:1942年,抗戰(zhàn)正處于最艱難的相持階段,戴望舒走出了惆悵的叢林和寂寥的雨巷,在敵人陰暗潮濕的地牢里,倔強抗爭,并且滿懷希望地歌唱著,這是怎樣的赤子之心哪?。ó嬓模┢鋵?,在同時代當中,還有很多這樣高亢的詩文,在號召著每一個愛國者的心。著名作家蕭紅在《生死場》中這樣寫到:……,端木蕻良發(fā)出這樣的錚錚誓言:……同學們,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我們的祖國日益強大,面對這片多情的土地,你能用幾句話表達你的愛國心聲嗎?
生自由發(fā)言
師:切膚的亡國之痛,我們可以寬容,但我們決不能忘記;深沉的愛國之情,我們已經讀懂,我們更會繼承。我相信同學們會繼承先輩遺志,為中華民族的復興、中國夢的實現(xiàn)貢獻出所有的力量。
九年級語文下冊《我用殘損的手掌》教學設計
九年級語文下冊《我用殘損的手掌》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通過反復誦讀感悟詩歌的感情。
2.通過對詩歌的品讀,深層把握詩歌的主題,體會詩人對苦難祖國的深切關注和真摯愛戀,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感。
教學重點:通過品讀感受作者的情感。
教學難點:理解在藝術形象中蘊含情感的手法。
導入:
同學們,在我們龍口這片英雄的土地上,有一位赫赫有名的抗日英雄任常倫(屏顯圖片)。當日寇的鐵蹄,給五千年的文明古國,烙上了災難和恥辱的印痕,無數(shù)中華兒女奮起抗爭!其中有任常倫這樣拿起槍桿子的抗爭,也有拿筆桿子的抗爭。
今天就讓我們走近一顆倔強抗爭的靈魂,走近身陷日寇囹圄的戴望舒??次娜醯乃鯓佑脷垞p的手掌,摸索這被暴風雨所打擊的土地;聽詩人的他,怎樣用嘶啞的喉嚨,歌唱一曲游子吟。
一、聽游子吟
1、請允許老師根據(jù)自己的理解來朗讀這首詩,也請同學們用心傾聽詩人蘊含的情感。(在音樂聲中范讀。)
2、對老師的朗讀,請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請同學們激情地,大聲朗讀一遍這首詩。注意,自己讀自己的。請珍視你的朗讀體驗。
3、對學生的讀進行評價。老師要補充一點戴望舒的資料:戴望舒,民國四大才子之一,被稱為抒情才子。(屏顯:戴望舒,民國四大才子之一,抒情才子,《民國四才子》張紅萍著)
下面,我們就要品一品這位抒情才子在這首詩中,抒發(fā)了怎樣的感情?也要學一學這位抒情才子怎樣來抒情。
二、品才子情
(一)我們從字面可以看出,詩人摸索到的內容有這些:
(屏顯:摸索 這一角 那一角 家鄉(xiāng) 長白山 黃河 江南 嶺南 南海;那遼遠的一角)
老師想知道:紅色字體的內容是按什么順序寫的?(從北到南)
你能看出什么呢?(中國大部分國土淪陷。)
(二)老師還想知道:通過這些內容,透過詩的字里行間,你看出詩人還摸索到了什么呢?(板書:摸索)
讓我們再次和這首詩的語言親密接觸,輕輕地讀一讀,細細地品一品。先獨立思考,然后小組內交流分享,最后請每個小組將你們小組的一個最佳答案派一位代表寫在黑板上摸索二字的周圍。
(預計答案:悲傷、悲憤、恥辱、希望、信心。)
(三)以下是文本賞析的教學預測:
(此處的教學思路為:小組答案問其小組何以見之,即要求學生找相相應的詩句請談談你的理解帶著理解和感情朗讀你為什么這樣讀呢?指導朗讀:第一次引讀第二次引讀第三次引讀。)
1、手掌為什么是殘損的?(生讀)穿插背景資料。
師評價:這是何等慘烈的酷刑和折磨!戴望舒詩壇以現(xiàn)代象征派的面孔出現(xiàn),可在他生命的終端卻寫出了這樣浸透了血淚的現(xiàn)實篇章。
2、為什么詩人先摸索這一片湖呢?(明確:是西湖。何以見之?答:見注釋。)
對這一片湖是我的家鄉(xiāng)這一片湖該是我的家鄉(xiāng)比較賞析。
引讀1:在這日寇的牢籠里,還能欣賞那如錦幛的繁花嗎?還能嗅到那嫩柳枝的奇異芬芳嗎?
引讀2:還有水光瀲滟嗎?還有山色空蒙嗎?還有淡妝濃抹的美景嗎?沒有了!沒有了!一切都沒有了!我們現(xiàn)在該如何讀呢?(指導學生讀。)
引讀3:穿插日軍侵占龍口資料,日寇蹂躪了你的家鄉(xiāng),讓你國破家亡!請你用聲音告訴我們,你憤怒了!引讀這一片土地該是我的家鄉(xiāng)。(指導學生讀。)
作者那天堂美一般的杭州西湖,也是如此斷壁殘垣??!讀這一片湖該是我的家鄉(xiāng)。
引讀4:如果詩人面對殘暴的日寇,他憤怒地讀;如果詩人面對不抵抗的政府,他悲憤地讀;如果詩人面對勇敢抗日的人民,他勇敢地讀。
3、品讀這長白山的雪峰冷到徹骨。
穿插資料:與戴望舒同時代的東北作家端木蕻良,流亡關內,拖著疲憊的身體還嘶啞地歌唱自己的家鄉(xiāng)。下面讓我們用泛濫著的一種熱情再讀這句詩。
4、品讀詩句:嶺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引讀1:還有蜂圍蝶陣嗎?還有游人如織嗎?現(xiàn)在只有你讀
引讀2: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人民還能愜意的生活嗎?
5、品讀詩句:無形的手掌掠過無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陰暗。
引讀: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6、品讀盡那邊,我蘸著南海沒有漁船的苦水
(屏顯:物猶如此,人何以堪?)
(想象,補充省略號的內容,一讀、再讀、三讀。)
7、像戀人的柔發(fā),嬰孩手中乳,詩人把自己和解放區(qū)的關系比作了戀人和母子關系,它喚起了人生命中最親切的感動。
師引讀:這兩句詩我們雖然缺乏體驗:一個還未曾體驗,一個早已忘卻。讓我們把這種感受輕輕地讀出來?。▽W生齊讀、再讀。)
8、品讀:那里,永恒的中國!
(引讀:你想怎么讀?)
三、悟赤子心
過渡:1942年,抗戰(zhàn)正處于最艱難的相持階段。在民族危亡的關頭,戴望舒走出了惆悵的叢林和寂寥的雨巷,在敵人陰暗潮濕的地牢里,一次次倔強抗爭、并滿懷希望地歌唱著。這該是怎樣的一顆赤子之心?。。ㄆ溜@:悟赤子心。)
(教師深情吟誦《獄中題壁》。)
結課:
切膚的淪亡之痛,我們可以寬容,但決不會忘卻;深沉的愛國之情,我們會讀懂,更會繼承。最后,老師想和我們班同學合作誦讀這首詩,向這個高貴而倔強的靈魂致敬!老師讀前兩行,請推薦一位男同學讀316行,請推薦一位女同學讀1726行,最后全班齊讀最后一句那里,永恒的中國!
九年級語文下冊《我用殘損的手掌》學案
九年級語文下冊《我用殘損的手掌》學案
一、知識點撥與學法引導
(一)整體感知
這首詩寫于抗日戰(zhàn)爭最艱苦的1942年,詩人戴望舒因為在報紙上編發(fā)宣傳抗戰(zhàn)的詩歌,被日本憲兵逮捕。在獄中,他受盡折磨,但始終沒有屈服,寫出了《我用殘損的手掌》這首詩。當時祖國半壁江山淪于敵手,中華民族處于危亡關頭。在詩中,詩人面對現(xiàn)實,把個人的不幸同國家的命運融為一體,以深沉的思想、熾熱的感情,抒發(fā)了對災難深重的祖國的由衷關注和真誠的愛。同時,借助于詩的想象,表達了對“遼遠一角”的解放區(qū)的向往。
這首詩以“我”用“無形的手掌”撫摸祖國地圖時的聯(lián)想為抒情線索?!盁o形的手掌”指的是詩人的思緒、聯(lián)想、心理和情感,而“撫摸”則是思緒和聯(lián)想的展開,心理和情感的流動。
(二)學法引導
這首抒情詩,詩人由“殘損的手掌”展開想象,讓它去摸索心目中的祖國地圖,隨著“手掌”的移動,作者的情緒也發(fā)生了變化。詩作通過一個個具體可感的形象,表現(xiàn)出詩人對解放區(qū)的申請向往和,對祖國光明未來的熱切盼望。朗讀本詩,應努力把握它的感情線索,體會詩人情感的變化,并仔細品味詩中描寫的具體形象所寄寓的詩人的主觀情感。
(三)審美鑒賞
堅貞不屈的意志美
這首詩是詩人在侵略者的鐵窗下獻給祖國母親的歌。詩人的手掌是殘損的,祖國的土地也支離破碎,詩人與祖國有著共同的命運。在敵人的黑牢里,詩人用“殘損的手掌”,摸索心目中的祖國地圖。詩中“廣大的土地”,實際象征的是祖國?!皻垞p的手掌”既是寫實,又是寫詩人堅貞不屈的意志。詩人用“殘損的手掌”“摸索”祖國土地時所產生的種種感覺,其實是發(fā)自詩人內心的愛于恨,憐與悲,愁苦與希望?!皻垞p的手掌”是詩人一顆“赤誠的忠心”的物化。
(四)重點難點突破
1、這首詩描寫了哪些具體形象?作者借此抒發(fā)了怎樣的情感?
[析]這道題旨在引導學生從詩歌中的形象入手,整體把握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參考答案]詩中描寫的形象有“殘損的手掌”“廣大的土地”“長白山的雪峰”“黃河的水”“江南的水田”“嶺南的荔枝花”等。
詩人以“殘損的手掌”撫過祖國大地的形象化思緒,在想象中再現(xiàn)了他的家鄉(xiāng)、長白山、黃河、江南、嶺南以及天氣沒有親身體驗過的解放區(qū)的景象,以手掌的感覺展示了他內心情感的變化。詩人先是凄楚憂憤,轉而熱切期盼,對解放區(qū)寄予了民族復興的希望。
2、《我用殘損的手掌》這首詩,前后通過對比的手法,使作者的感情傾向更加鮮明。請從詞語的感情色彩的角度,結合原詩作具體分析。
[析]詩歌表達感情的手段靈活多樣,可以將多種表達方式結合使用,可以選用恰當?shù)男揶o手法。本題意在從語言運用的角度引導學生理解、欣賞這首詩。
[參考答案]這首詩的前后兩部分對比鮮明,從詞語感情色彩上說,前半部分多用消極的、冷色調的詞,如:殘損、徹骨、寂寞、憔悴、陰暗等,極恰當?shù)乇磉_了詩人對苦難中的祖國無法言表的感情。后半部分多用積極的、暖色調的詞,如:新生、遼遠、溫暖、明亮、堅固、蓬勃、永恒等,有力地表達了詩人堅信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斗爭必勝,解放區(qū)是民族復興的所在。
3、指出下列各句運用的比喻修辭方法有什么不同,簡要說說其含義。
(1)像戀人的柔發(fā),嬰孩手中乳。
(2)不像牲口一樣活,螻蟻一樣死。
(3)摸索這廣大的土地。
(4)那里是太陽,是春天。
[析]此題旨在通過對一些重要語句含義的理解,來領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參考答案]:
(1)“像戀人的柔發(fā),嬰孩手中乳”是明喻,以情侶關系與母子關系的比喻,把詩人對“這一角”的溫柔感情抒發(fā)得細致動人。
(2)“不像牲口一樣活,螻蟻一樣死”是明喻,很形象地描繪出能夠把握自己命運的確民的新生活。
(3)“摸索這廣大的土地”是借喻,用“廣大的土地”借喻整個中國。
(4)“那里是太陽,是春”是暗喻,用“太陽和春天”來比喻解放區(qū)的欣欣向榮與勃勃生機。
4、這首詩是怎樣將眾多的形象,貫穿組織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的?
[析]設置此題的目的,一方面在于加深對本詩所寫形象的認識,另一方面在于體會本詩作者在安排結構上的匠心。
[參考答案]:
《我用殘損的手掌》在想像中展開詩的內容,在想像中,詩人的手掌撫過了廣大的國土。先是淪陷區(qū)的家鄉(xiāng),繼而從祖國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終停留在解放區(qū)。對祖國大地上每一處特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觸覺作用(同時也有視覺、嗅覺、味覺等感覺器官的作用),如“微涼”“冷”“滑出”“細”“軟”“蘸”等等。這樣,就把較廣泛的描寫對象相對集中起來,使之貫穿在“手掌的感受”這一條線索上,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二、自學階梯評估
達標訓練
1、《我用殘損的手掌》是我國現(xiàn)代詩人的詩作。詩句“我用殘損的手掌/
摸索這廣大的土地”中,“廣大的土地”象征,“殘損的手掌”既是寫實,又表明了詩人堅貞不屈的意志。
2、給下列加點字注音或根據(jù)拼音寫漢字
灰jìn()河堤()憔悴()蓬hāo()荇()藻
3、理解下面詩句的含義
(1)嶺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2)因為只有那里是太陽,是春,將驅逐陰暗,帶來蘇生。
4、找出詩中押韻的字,簡要歸納本詩押韻的特點。
能力提高
閱讀下面的節(jié)選詩句,回答問題
這一片湖該是我的家鄉(xiāng),
(春天,堤上繁花如錦嶂,
嫩柳枝折斷有奇異的芬芳)
我觸到荇藻和水的微涼;
這長白山的雪峰冷到徹骨,
這黃河的水夾泥沙在指間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當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細,那么軟……現(xiàn)在只有蓬蒿;
嶺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盡那邊,我蘸著南海沒有漁船的苦水……
無形的手掌掠過無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陰暗,
只有那遼遠的一角依然完整,
溫暖,明朗,堅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殘損的手掌輕撫,
像戀人的柔發(fā),嬰孩手中乳。
1、詩中寫自己的家鄉(xiāng),寫了家鄉(xiāng)春天的哪些景象?是怎樣調動多種感覺器官,詩人如同身臨其境的?
2、哪幾句詩寫的是解放區(qū)的景象?作者在選取形象和選用詞語上有什么特點?
3、詩人是怎樣將解放區(qū)和淪陷區(qū)對比著寫的?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4、詩人往往把自己抽象的情感寄寓在具體的形象上,使其具有可感性。請借鑒這種寫法,寫幾句富有詩意的話,抒發(fā)自己的一種感情。
開放探究
閱讀下面一首詩,回答問題
金黃的稻米
金黃的稻米站在
割過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無數(shù)個疲倦的母親,
黃昏路上我看見那皺了的美麗的臉,
收獲日的滿月在
高聳的樹巔上,
暮色里,遠山
圍著我們的心邊,
沒有一個雕塑能比這更靜默。
肩荷著那偉大的疲倦,你們
在這伸向遠遠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靜默。靜默。歷史也不過是
腳下一條流去的小河,
而你們,站在那兒,
將成為人類的一個思想。
1、從這首詩的內容看,該詩所寫的時間是詩歌中的“而你們,站在那兒”一句中“你們”所指的是。
2、詩歌中,詩人由金黃的稻米想到了、。
3、簡要評析詩句“黃昏路上我看見那皺了的美麗的臉”中“皺”與“美麗”的含義。
4、下面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ǎ?/p>
A詩歌以“金黃的稻米”為中心形象展開聯(lián)想,通過稻田、路上、天空、遠山等空間性的位移。傳達一個時間性的主題——對勞動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B詩歌賦予“金黃的稻米”以積極、強烈的視覺印象和消極、“靜默”無言的聽覺感受,意在利用兩者的不協(xié)調,把關注點從外在畫面轉向內在的生命感受。
C“金黃的稻米”“收獲日的滿月”等形象都具有圓滿意味,但詩歌來寫收獲的快慰和滿足,卻引人思考勞動者母親的“疲倦”。
D“肩荷著那偉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體,應該是美麗的母親,而不是如雕像一樣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米”。
三、資料下載
戴望舒其人其詩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縣人,中國現(xiàn)代著名詩人。1928年后成為水沫社和其后的《現(xiàn)代》雜志的作者之一,創(chuàng)作現(xiàn)代派詩歌。1937年8月13日,上海被日寇占領。次年5月,為了保持民族氣節(jié),不在日本人手下當“良民”,望舒挈婦將孺跟葉靈鳳夫婦一起乘船前往香港,8月1日,他開始主持當時剛剛創(chuàng)刊的《星島日報》的文藝副刊《星座》。在他的努力下,《星座》很快成為香港進步文學的中心。1941年底香港淪陷,被日軍以抗日罪名下獄,在獄中保持了民族氣節(jié),4月27日,在監(jiān)獄中寫就蕩氣回腸的詩作《獄中題壁》。在潮濕、陰暗、寂寞而煩悶的地牢里,望舒的身心受到了極大的摧殘。他的情緒開始變得有點反復無常,要么不發(fā)作,一發(fā)作,就顯得不可收拾;這給他的婚姻關系帶來了陰影,使他在不久后經歷了兩度離婚的慘痛。本來就有一點的哮喘病急劇惡化,這導致他沒過幾年就英年早逝了。1949年3月11日,望舒懷著“就是死也要死得光榮一點”的意愿,毅然帶著兩個女兒,跟卞之琳一起,冒充押貨員,乘船北上。他死在剛剛解放的生機勃勃的北京。
??1950年3月1日,《人民日報》發(fā)表了望舒逝世的消息和胡喬木親自趕寫的《悼望舒》一文,說:“我為中國喪失了一個決定為人民服務的有才能的抒情詩人而悲悼。
??戴望舒詩集有《我底記憶》、《望舒草》、《望舒詩稿》和《災難的歲月》。早期詩歌多寫個人的孤寂心境,感傷氣息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響,意象朦朧、含蓄。后期詩歌表現(xiàn)了熱愛祖國、憎恨侵略者的強烈感情。
??具代表性的詩有:《雨巷》《我思想》《寒風中聞聲》《偶成》《無題》《我用殘損的手掌》《在天晴了的時候》《煩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