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顧茅廬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1-06-072018年九年級語文上冊23三顧茅廬教案新人教版。
為了促進學生掌握上課知識點,老師需要提前準備教案,大家應該在準備教案課件了。用心制定好教案課件的工作計劃,這對我們接下來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意義!有沒有出色的范文是關于教案課件的?為滿足您的需求,小編特地編輯了“2018年九年級語文上冊23三顧茅廬教案新人教版”,供大家借鑒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23* 三顧茅廬一、情景導入 生成問題
同學們,古典名著《三國演義》,大家可能早已看過,其中就包含了一個膾炙人口的經(jīng)典故事——三顧茅廬,本篇課文講的就是這個故事?,F(xiàn)在,老師就帶領大家走進今天的課文情境,重溫一下那震撼人心的場景。
二、自我研學 生成新知
步驟一 知識梳理 夯實基礎
1.文學常識
(1)作者簡介
羅貫中(約1330—約1400),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說家,《三國志通俗演義》的作者。
(2)背景鏈接
羅貫中生活在元末明初之際,他看到蒙古貴族統(tǒng)治者的專橫殘暴,飽受了民族壓迫的苦痛,所以他尊崇繼承漢室的劉備,是有政治用意的;何況自南宋以來,民間藝人的傾向就是尊蜀抑魏,他也不能不受到影響。處在他的時代,他的這種傾向是很自然的,也毋須加以指責。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紛爭。劉備胸懷大志,急于尋求人才,輔助自己實現(xiàn)統(tǒng)一中國的大業(yè)。于是歷史上就有了“三顧茅廬”這個故事。
2.生難字詞
(1)字音
綸巾(guān) 殆(dài) 拜謁(bàiyè)
(2)詞義
【拜謁】拜見;瞻仰(陵墓、碑碣)。
【如雷貫耳】像雷聲穿過耳朵一樣,形容人的名聲很大。貫,貫穿,進入。
【頓開茅塞】原來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著,現(xiàn)在忽然被打開了。形容忽然理解、領會。
步驟二 整體感知 走進文本
1.朗讀指導
(1)聽錄音朗讀課文,注意正音。
(2)輕聲快速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
2.熟讀課文,歸納文章層次
明確:理清課文脈絡。
三顧
茅廬兩次拜訪沒見到
第三次拜訪的經(jīng)過上路前
見面前
見面后劉備、諸葛亮
的魚水情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驟三 精讀課文 深入了解
1.自由輕聲讀課文。思考:這篇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明確:劉備誠心誠意邀請諸葛亮,第三次來到隆中諸葛亮的茅廬,終于見到了諸葛亮先生,請到了一位智謀過人的軍師,留下一段佳話。
2.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劉備對諸葛亮的敬重?
明確:(1)上路之前:張飛嚷道:“這次用不著大哥親自去。他如果不來,我只要用一根麻繩就把他捆來了!”劉備生氣地說:“你一點兒也不懂尊重人才,這次你就不用去了!”劉備責備張飛是因為怕張飛的魯莽誤了他的大事,通過對比突出了他對諸葛亮的敬重,對賢才的渴求。(2)見面前:從“下馬步行”“徐步而入”“拱立階下”“又立了一個時辰”等重點細節(jié)描寫可感悟到劉備對人才的敬重和求才的虔誠。
3.課文中哪些地方寫出了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明確:諸葛亮與劉備見面后談論天下大事,讓劉備頓開茅塞。“只這一席話,乃孔明未出茅廬,已知三分天下,真萬古之人不及也!”等對話描寫與文中議論均寫出了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步驟四 深層探究 質疑問難
1.其實真正等待時機騰飛的是誰?為什么?
明確:諸葛亮。諸葛亮雖然身居隆中,其實他時時關注國家大事,等待時機出山,為統(tǒng)一中原出力。
2.諸葛亮給劉備出了什么計策?
明確:諸葛亮分析了群雄紛爭的形勢,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勝的策略。
四、當堂演練 達成目標
步驟五 總結課文 拓展延伸
1.總結課文
《三顧茅廬》是篇歷史故事,講述了劉備三顧茅廬,誠心誠意邀請諸葛亮出山,輔助他完成統(tǒng)一中原的大業(yè)。贊美了劉備的求賢若渴、誠心誠意以及諸葛亮的雄心大略。
2.拓展延伸
諸葛亮出山后,為蜀國做了哪些具體的事?他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用簡短的語言概括。
明確:諸葛亮一出山就在博望坡大敗夏侯惇;接著又在新野把曹軍燒得焦頭爛額(即“火燒新野”);草船借箭的成功;巧設空城計等。這些故事都證實諸葛亮料事如神、膽大心細,是一個才華橫溢的人。
3.布置作業(yè)
(1)完成課后相應的練習。
(2)完成《名師測控》或《精英新課堂》本課練習。
三顧茅廬
羅貫中
前兩次:拜訪——沒見到
第三次:拜訪——如魚得水
五、課后反思 查漏補缺
通過這篇課文的教學,我建議讓同學們課后讀一讀三國故事,在班里開場三國故事會,希望以本課為契機激發(fā)學生讀三國的興趣,再利用閱讀課,指導學生用讀本課的朗讀方法去讀《三國演義》。
延伸閱讀
2018年部編版九年級語文上冊23三顧茅廬教案
老師會對課本中的主要教學內容整理到教案課件中,是認真規(guī)劃好自己教案課件的時候了。只有規(guī)劃好了教案課件新的工作計劃,我們的工作會變得更加順利!那么到底適合教案課件的范文有哪些?下面的內容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18年部編版九年級語文上冊23三顧茅廬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為您提供參考!
23* 三顧茅廬
一、情景導入 生成問題
同學們,古典名著《三國演義》,大家可能早已看過,其中就包含了一個膾炙人口的經(jīng)典故事——三顧茅廬,本篇課文講的就是這個故事。現(xiàn)在,老師就帶領大家走進今天的課文情境,重溫一下那震撼人心的場景。
二、自我研學 生成新知
步驟一 知識梳理 夯實基礎
1.文學常識
(1)作者簡介
羅貫中(約1330—約1400),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說家,《三國志通俗演義》的作者。
(2)背景鏈接
羅貫中生活在元末明初之際,他看到蒙古貴族統(tǒng)治者的專橫殘暴,飽受了民族壓迫的苦痛,所以他尊崇繼承漢室的劉備,是有政治用意的;何況自南宋以來,民間藝人的傾向就是尊蜀抑魏,他也不能不受到影響。處在他的時代,他的這種傾向是很自然的,也毋須加以指責。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紛爭。劉備胸懷大志,急于尋求人才,輔助自己實現(xiàn)統(tǒng)一中國的大業(yè)。于是歷史上就有了“三顧茅廬”這個故事。
2.生難字詞
(1)字音
綸巾(guān) 殆(dài) 拜謁(bàiyè)
(2)詞義
【拜謁】拜見;瞻仰(陵墓、碑碣)。
【如雷貫耳】像雷聲穿過耳朵一樣,形容人的名聲很大。貫,貫穿,進入。
【頓開茅塞】原來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著,現(xiàn)在忽然被打開了。形容忽然理解、領會。
步驟二 整體感知 走進文本
1.朗讀指導
(1)聽錄音朗讀課文,注意正音。
(2)輕聲快速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
2.熟讀課文,歸納文章層次
明確:理清課文脈絡。
三顧
茅廬兩次拜訪沒見到
第三次拜訪的經(jīng)過上路前
見面前
見面后劉備、諸葛亮
的魚水情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驟三 精讀課文 深入了解
1.自由輕聲讀課文。思考:這篇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明確:劉備誠心誠意邀請諸葛亮,第三次來到隆中諸葛亮的茅廬,終于見到了諸葛亮先生,請到了一位智謀過人的軍師,留下一段佳話。
2.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劉備對諸葛亮的敬重?
明確:(1)上路之前:張飛嚷道:“這次用不著大哥親自去。他如果不來,我只要用一根麻繩就把他捆來了!”劉備生氣地說:“你一點兒也不懂尊重人才,這次你就不用去了!”劉備責備張飛是因為怕張飛的魯莽誤了他的大事,通過對比突出了他對諸葛亮的敬重,對賢才的渴求。(2)見面前:從“下馬步行”“徐步而入”“拱立階下”“又立了一個時辰”等重點細節(jié)描寫可感悟到劉備對人才的敬重和求才的虔誠。
3.課文中哪些地方寫出了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明確:諸葛亮與劉備見面后談論天下大事,讓劉備頓開茅塞?!爸贿@一席話,乃孔明未出茅廬,已知三分天下,真萬古之人不及也!”等對話描寫與文中議論均寫出了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步驟四 深層探究 質疑問難
1.其實真正等待時機騰飛的是誰?為什么?
明確:諸葛亮。諸葛亮雖然身居隆中,其實他時時關注國家大事,等待時機出山,為統(tǒng)一中原出力。
2.諸葛亮給劉備出了什么計策?
明確:諸葛亮分析了群雄紛爭的形勢,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勝的策略。
四、當堂演練 達成目標
步驟五 總結課文 拓展延伸
1.總結課文
《三顧茅廬》是篇歷史故事,講述了劉備三顧茅廬,誠心誠意邀請諸葛亮出山,輔助他完成統(tǒng)一中原的大業(yè)。贊美了劉備的求賢若渴、誠心誠意以及諸葛亮的雄心大略。
2.拓展延伸
諸葛亮出山后,為蜀國做了哪些具體的事?他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用簡短的語言概括。
明確:諸葛亮一出山就在博望坡大敗夏侯惇;接著又在新野把曹軍燒得焦頭爛額(即“火燒新野”);草船借箭的成功;巧設空城計等。這些故事都證實諸葛亮料事如神、膽大心細,是一個才華橫溢的人。
3.布置作業(yè)
(1)完成課后相應的練習。
(2)完成《名師測控》或《精英新課堂》本課練習。
三顧茅廬
羅貫中
前兩次:拜訪——沒見到
第三次:拜訪——如魚得水
五、課后反思 查漏補缺
通過這篇課文的教學,我建議讓同學們課后讀一讀三國故事,在班里開場三國故事會,希望以本課為契機激發(fā)學生讀三國的興趣,再利用閱讀課,指導學生用讀本課的朗讀方法去讀《三國演義》。
人教版九年級上冊語文《三顧茅廬》教案
為了促進學生掌握上課知識點,老師需要提前準備教案,是認真規(guī)劃好自己教案課件的時候了。認真做好教案課件的工作計劃,才能夠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標性!你們會寫一段適合教案課件的范文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收集整理,為您帶來的《人教版九年級上冊語文《三顧茅廬》教案》,希望能為您提供更多的參考。
《三顧茅廬》的教案設計
一、教學目標:
1、學會6個生字,理解“仰慕、傲慢、光臨、輔佐”等詞語的意思。
2、能給課文分段,說說段落大意,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3、能分辨課文的詳略,并認識這樣的詳略處理能突出劉備禮賢下士的精神。
二、教學重點:
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出描寫劉備的言行,理解劉備荒請諸葛亮出山的誠意。
三、教學難點:
認識課文對張飛的描寫來突出劉備的為人。
四:教學時間:3課時
五:教學過程:
第一教時
一、教學要點:
整體了解課文,找出劉備第三次拜訪諸葛亮起迄,并學習這一段落。
二、教學重點:
讓學生理解劉備求賢若渴、虛心求教,禮賢下士的精神。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
東漢末年,戰(zhàn)火紛飛,群雄紛爭,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正因為這個偉大的時代造就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那就是——《三國演義》。
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將一起學習發(fā)生在那個時代的一個故事。節(jié)選自《三國演義》,它就是《三顧茅廬》
(二)、揭題《三顧茅廬》并齊讀課題。
(三)、大家自由地讀課文,要求:1、讀準生字。2、讀通課文。3、想一想課文主要寫了什么。
(四)、讀后檢查:1、指名讀生字。2、指名分節(jié)讀課文。3、提問:A、課文記敘了劉備(),()請()出山,()的故事。
B、解釋“顧”C、課文提到了哪些人物。古人很有趣,除了他的姓和名,你還知道他的字嗎?
4、劉備為什么要三顧茅廬?A、指名回答。B、齊讀課文第一句話。
(五)、再次讀課文,課文的哪能幾自然段寫三顧茅廬。
同桌討論指名回答。
(六)學習第三——六自然段。
1、師:時間過得很快,寒冬剛過,早春來臨,劉備打算第三次拜訪孔明,說明什么?
2、要求學生自讀課文用——劃出表示劉備有誠意的句子。
3、學習匯報:
出示(1)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離諸葛亮的草屋還有半里多地,劉備就下馬步行。
(2)劉備吩咐兩個弟弟在門外等著自己輕輕地走過去,恭恭敬敬地站立在房門臺階下等孔明醒來。
(3)劉備大聲自責說:“你怎么如此無禮,這回不用你去了,只讓云長我一起去?!?/p>
(4)劉備說:“你一起去也行,但要懂得禮節(jié)?!?/p>
4、齊讀上述幾句話。
5、師:劉備此時就直愣愣地站著呢?當時劉備會想一些什么?
生:(1)劉備會想,待會兒見面該怎么說呢?
(2)我怎么樣才能讓諸葛亮相信我的誠心誠意,幫助我完成大業(yè)呢?
(3)他在想,我以第三次來了,諸葛亮這回該跟我走了吧。
(4)為了諸葛亮,已經(jīng)連張飛都罵了,我的心真得夠誠了。諸葛亮就是一塊石頭,也地感動了。
小結:這叫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過渡:劉備站在門外,過了好長時間,諸葛亮醒,他怎么樣做?
出示:劉備趕緊下拜說:“久聞先生大名,曾經(jīng)兩次謁見,都沒有遇到。”
問:你們知道劉備是什么人嗎?(1)大將軍(2)漢朝的皇叔
師:對,劉備是皇親國戚,人稱劉皇叔,他竟然給諸葛亮下跪,諸葛亮是什么人?
回答:(1)讀書人(2)普通百姓
師:用張飛的話說,他是“一個村夫”,現(xiàn)在劉備竟然給諸葛亮下跪,足可以感動——天地。
過渡:劉備冒著春寒,三顧茅廬,還有半夜里就早早的下馬步行,還在房門外恭候多時,終于見到諸葛亮,趕緊下拜……現(xiàn)在,你是諸葛亮,你耳聞目睹了劉備的所作所為,你會怎么想?
學生回答:
(1)劉備對我可是一片誠意!
(2)劉備對我這么誠心,我在他手下做官,要比我現(xiàn)在有趣。
提問:(1)這個故事中的關鍵人物是誰?劉備。
(2)既然寫劉備誠心誠意請諸葛亮出山,為什么課文幾處寫到張飛呢?請把課文寫張飛的語句劃出來讀一讀,體會一下?(反襯出劉備的謙恭態(tài)度或誠心)
張飛說:“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條繩子諸葛亮捆來就是了!”
見劉備還站著等,張飛氣極了,對關羽說:“這個先生怎么這樣傲慢!等我到草屋后面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來!”
分角色朗讀:劉備、張飛、諸葛亮、作者
表演:劉備、張飛、諸葛亮
四人小組討論:學習了課文你覺得劉備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誠懇、有毅力、求賢若渴、虛心求教、禮賢下士
七、作業(yè):
劉備與諸葛亮邊喝茶邊談些什么?把它寫出來。
九年級上冊語文《三顧茅廬》優(yōu)秀教案
初中語文九年級上冊《三顧茅廬》教案設計
知識與技能
1.積累課文中的優(yōu)美詞語。
2.初步了解《三國演義》,把握整體內容。
3.理解課文內容,掌握小說中劉備和諸葛亮的形象特征。
【過程與方法】
1.課堂討論探究、研讀領會三顧茅廬中人物的精神品質。
2.品味文章具有的獨特人物語言。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認識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學習劉備的誠心、虛心、禮賢下士的可貴品質。
1.能說出比喻句中用來比喻的事物與被比喻的事物之間的關系。
2.通過體會文章中劉備的語言和動作,感受劉備的誠心誠意,學習劉備尊重人才的優(yōu)秀品質。
第1課時
一、新課導入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紛爭。劉備胸懷大志,急于尋求人才,輔助自己實現(xiàn)統(tǒng)一大業(yè),于是就有了“三顧茅廬”這一典故。歷史上用了“凡三往,乃見”這五個字來記載這一過程。而羅貫中則依據(jù)這五個字,將其洋洋灑灑地書寫了幾千字。那么,他究竟比歷史的記載多了些什么呢?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走進《三顧茅廬》,去一探究竟!
二、資料助讀
1.劉備(161~223),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謚號昭烈皇帝,史家又稱為先主。
根據(jù)《三國志8226;先主傳》,劉備是漢朝的宗室,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后代。章武三年(223年),劉備病逝于白帝城,終年63歲,謚號昭烈皇帝,廟號烈祖(一說太宗),葬惠陵。后世有眾多文藝作品以其為主角,在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廟為紀念。
他為人謙和、禮賢下士,寬以待人,志向遠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為世人稱贊。
2.諸葛亮(181~234),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瑯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fā)明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xiāng)侯,死后追謚忠武侯,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fā)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并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fā)。于建興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逝世。
劉禪追謚其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諸葛武侯尊稱諸葛亮。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三、朗讀課文,積累詞語
1.學生自讀課文。
2.師生共同正音。
拜謁(yè)僥幸(jiǎo)拱立(ɡǒnɡ)半晌(shǎnɡ)
綸巾(ɡuān)鶴氅(chǎnɡ)末胄(zhòu)愧赧(nǎn)
謬舉(miù)迄無所就(qì)簞食壺漿(dān)
3.學生積累詞語。
如雷貫耳:意思是響亮得像雷聲傳進耳朵里。形容人的名聲大,也形容聲音巨大。
思賢如渴:比喻迫切地想尋求有才德的人。
簞食壺漿:百姓用簞盛飯,用壺盛湯來歡迎他們愛戴的軍隊。形容軍隊受到群眾熱烈擁護和歡迎的情況。
頓開茅塞:原來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著,現(xiàn)在忽然被打開了。形容思想忽然開竅,立刻明白了某個道理。
四、引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自讀課文,整體感知,回答下列問題。
1.題目是文章的眼睛,請你告訴我,你從題目中讀出了哪些信息?
明確:主要內容:劉備三次拜訪諸葛亮,請他出山輔佐大業(yè)。
2.劉備前兩次去隆中拜訪諸葛亮都未見著,冬去春來,劉備決定第三次去拜訪諸葛亮,這次他能成功嗎?劉備是怎樣打動諸葛亮的?
明確:能成功。之所以三請能成功靠的是誠心誠意,第三次來到隆中諸葛亮的茅廬,終于見到了諸葛亮先生,請到了一位智謀過人的軍師。
五、合作探究
3.再讀課文,從總體印象上說說你了解到的劉備、諸葛亮是什么樣的人?
明確:劉備:尊重人才。諸葛亮:淡然處世、不慕榮利、雄才大略。
六、課堂小結
同學們,劉備誠心誠意邀請諸葛亮,三顧茅廬,留下一段佳話。下一節(jié)課我們將學習劉備是如何體現(xiàn)誠意的。
第2課時
一、導語
上一節(jié)課,我們整體感知了文章內容,弄清了劉備用誠心感動了諸葛亮,三顧茅廬終于見到諸葛亮,還請諸葛亮出山為其效力,接下來繼續(xù)分析文章內容。
二、合作探究
學生三讀課文,先獨立思考,然后小組交流發(fā)言。
1.劉備的誠心誠意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
明確:(1)體現(xiàn)在語言上:
張飛嚷道:量此村夫,何足為大賢!今番不須哥哥去;他如不來,我只用一條麻繩縛將來!”劉備生氣地說:“……汝何太無禮!今番汝休去,我自與云長去。”
從劉備的話中可以看出他的誠心誠意。劉備和張飛是結拜弟兄,現(xiàn)在,劉備竟然為了諸葛亮去批評張飛,說明他對諸葛亮很有誠心。
(2)體現(xiàn)在動作態(tài)度上:
“離草廬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馬步行?!?/p>
劉備在離諸葛亮的草屋還有半里多地的地方就下馬步行,也可以說明他的誠心誠意。
“玄德徐步而入,見先生仰臥于草堂幾席之上。玄德拱立階下?!?/p>
劉備知道諸葛亮正在睡覺,所以盡量放輕腳步,緩緩地走進去,防止驚醒先生。并恭恭敬敬地侍立在房門臺階下等諸葛亮醒來,說明劉備很有誠意。
2.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了諸葛亮,他得到諸葛亮的輔助了嗎?你從文中哪些地方看出來的?
明確:諸葛亮分析了群雄紛爭的形勢,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勝的策略。
玄德聞言,避席拱手謝曰:“先生之言,頓開茅塞,使備如撥云霧而睹青天?!?/p>
三、品味文章語言特點
3.“先生之言,頓開茅塞,使備如撥云霧而見青天。”這句話用了什么修辭手法?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這句話用一個詞語怎么形容?
明確:運用比喻的修辭,把劉備聽到諸葛亮的分析后茅塞頓開的感覺比喻成撥開云霧見到了青天。(撥云見日)
四、聯(lián)系實際,拓展延伸
今天我們學習《三顧茅廬》這個故事,對你有什么啟發(fā)?
明確:圍繞劉備的“誠心誠意、尊重他人”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來談即可。
五、課堂小結
同學們,袁枚《隨園詩話》曾云:“文似看山不喜平”,本文情節(jié)跌宕起伏,波瀾橫生,令人欲罷不能。然而,這僅僅是《三國演義》這部近八十萬字巨著中小小的一角。當你了解“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的智者諸葛亮;當你認識“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奸雄曹操;當你同情“既生瑜,何生亮”的大將周瑜時,你才會真正明白“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這句詩中所蘊含的落寞與安然。請同學們帶著這節(jié)課的收獲,再讀《三國演義》,去領略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藝術魅力。